人口空间分布解读

时间:2019-05-14 02:0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口空间分布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口空间分布解读》。

第一篇:人口空间分布解读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人口空间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口空间分布受到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第二,合理的人口空间分布也会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状况,并影响其动态分布特征。另一方面,人 口空间分布的不同特征也反映了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所以,人口空间分布是否均衡合理对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区域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的重要意义就是探索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其动态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地制订适合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政策,最终促进区域人口合理均衡布局,促进人口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区域人口空间分布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我国人口问题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因此,研究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成为当前人口问题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从1994年的《中国21世纪议程》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我国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提出“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胡主席在报告中又提出新的人口发展战略要求,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跟之前研究相比较,有关人口分布合理性的学术研究并不多。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用经济承载力指标考量人口分布是否合理,探讨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己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重庆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直辖市之一,2014年总人口己达1732.76万人。重庆市的人口分布格局是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研究重庆地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从人口容量和自然、经济承载力方面研究重庆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均衡合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对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人口分布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这个时期的人口研究还不是独立的研究课题,它只是在研究空间问题时被涉及的某一个相关方面。主要代表学者有伯吉斯、霍伊特、罗西等人类生态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1951年Clark以20多个城市的人口数据为依据,研究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研究表明人口密度呈指数式衰减趋势,也就是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呈现负指数的关系;Sherratt和Tanner随后研究得出新的人口密度理论模型一正态密度模型,Smeed提出了负 幂指数模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受地理学发展思潮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有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此外还有人口分布的数量模式,人们的迁居行为和因人口集聚形成的住房链问题。主要代表学者有克拉克、西蒙斯、劳瑞、摩尔、贝尔、布朗等。1969年,Newling等深化了Clark理论模型,用二次曲线替代了一次变量,提出了二次指数模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时期主要以阶级关系、政治因素等社会结构深层原因为切入点来研究人口分布,研究人口分布的发展变化规律。代表学者有哈维、史密斯等激进地理学派。90年代,美国人口分布研究主要以国内国际人口迁移和人口特征的区域差异为主,此外还有人口政策研究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等。如RazinA和GhoShBN分别在1995年和1997年探讨了人口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996年B irkinM对零售业地址的选择是否可以以人口数据为依据进行了研究。之后,随着GIS和RS等新技术的应用发展,人口分布的研究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显著的进步。如1998年Kar1E和Ryavec等利用GIS技术研究了西藏放牧区的生态类型与当地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2003年QiuF等运用TIGERGIS软件,使用其中的遥感影象数据,分析了城市人口的发展模型。同年,LiuJJ等运用GIS和RS技术收集了巢湖流域的相关人口数据,并运用这些数据研究了当地的人口分布状况。1.2.2国内研究进展

20世纪20-30年代是我国人口分布研究的起步阶段,竺可祯教授在《东方杂志》发表的《论江浙两省人口之密度》是我国第一篇有关人口地理学的文章;1933年胡焕庸先生绘制了第一张中国人口密度图,同时提出了著名的“胡焕庸线”;两年后胡焕庸先生又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中首次明确提出“暖环-腾冲”线。

20世纪50, 60年代受中国当时特殊国情的影响,人口分布的研究处于停滞阶段。70年代,人口分布的研究以社会结构的深层分析为研究重点,大多集中于区域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阶级等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口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分布、人口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人口再生产与人口结构空间特征以及人口城市化。如1982年孙敬之论述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探讨了我国城镇人口的分布。1983年李仪俊参照国外方法计算了我国人口分布的重心坐标及移动轨迹。1985年胡焕庸发表《中国八大区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经济圈规划》,将全国人口划分为八个大区,并总结了各大区的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人口与经济区规划的特点。1987年,陈冰、解书森研究分析了科技、经济和人口分布的交 互效应关系。并探讨了影响城乡人口分布的各种因素。

20世纪90年代,贺清云根据1949-1991年湖南省人口统计资料,研究了湖南省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程希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为出发点,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不同区域的资源、经济因素与人口分布之间的关系;周春山将广州市的人口变动情况分为三种类型并对广州市的地域结构进行划分,并提出广州市人口空间变动的模式;1997年孙文生等研究得出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起着或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同年王桂新研究了影响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各种因素,最后指出影响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1999年陈彦光等使用分形测度方法,证明了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多分形假设。

2000年以后,随着GIS等新技术的发展,人口分布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利用新技术手段。对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的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口益增多。2001年,王雯菲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北京市的人口分布现状特征,并研究了人口分布的演变规律,研究得出人口数量的增长与人口分布的变化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性;2003年,冯建、周一星分析了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北京市人口数据,并与80年代的数据相比较,最后得出北京市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类人口的地域分布状况,并总结出最新变化情况;2004年周春山等依据全国人口普查中的广州市人口数据,详细地分析了近20年以来广州市的人口分布情况,并总结出其演变特征;2005年,张善余、俞路分析探讨了近年来北京市人口不断、聚的变化,文章中运用了空间统计方法;2006年俞路等对2000-2003年上海市的乡镇人口密度变化率进行研究;2007年谢守红研究了广州市人口分布的空间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001年赵军等运用GIS技术计算出各民族的人口重心坐标和移动轨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相关人口数据库和图形库。2004年王春菊等依据福建省人口统计数据,对其进行空间化相关性分析,并在此过程中运用了GIS技术和SPSS统计软件。2008年孟向京选用人口潜力指数判别法,综合评价了我国人口分布是否均衡合理。曾祥旭、陈卓(2010年)研究重庆的适度人口规模,并研究人口的合理分布。余瑞林、刘承良、杨振(2012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研究武汉城 市圈的人口分布状况。1.3研究内容

本文依据人口地理学、人口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基于2010-2014年重庆市人口统计数据,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以重庆市人口分布情况为切入点,结合人口密度分布,对重庆市总体的人口分布和各县区的人口分布现状特征及动态变化特征进行阐述。运用SPSS软件对影响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指标进行简单分析,并运用人口容量判别法和人口潜力指数判别法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性的对策建议。

文章分析了2010年—2014年重庆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特点,并总结出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分析得出:(1)2014年重庆市38个县区总人口数差异明显;不同县域之间人口密度分布差异较大;(2)2010年以来重庆市各地市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的增长都十分明显,个别地区出现负增长;全市人口空间分布整体比较合理,人口分布趋同趋势逐渐减小,表现出逐渐分散的趋势。

对影响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自然地理条件是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基础。各县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是形成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原因。此外,地方政策鼓励农民进城,中小城镇化水平加强也是影响重庆市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对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现状的合理性分析,运用人口容量判别法和人口潜力指数判别法分别对重庆19个县区的人口数据进行计算,对空间分布进行合理性评价,并总结出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表明,重庆市的大部分地区人口发展较均衡,大多地区发展潜力较大,有些地区发展潜力适度,个别地区发展潜力较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呈现东多西少,南北均衡的特点,人口分布总体均衡合理,局部人口压力较大。最后为解决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合理状况,提出促进重庆市人口合理分布的对策和建议。1.4研究方法 首先,文中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对重庆市人口分布的现状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简单分析了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并对各区县人口分布的合理性做了评价。

其次,文中运用比较分析法,先后运用两种方法对重庆地区人口是否合理分布进行判断,并将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这两种方法是人口容量判别法和人口潜力指数判别法。

最后,定性和定量分析。运用人口密度、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人口分布重心等指标,总结重庆市人口分布的现状特征和2010-2014年人口分布的动态特征;在分析人口分布理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判断重庆市的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与否。第二章 人口合理分布的理论基础

2.1人口空间分布的概念

人口空间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人口空间分布还可从地理位置角度划分成人口水平分布和人口垂直分布。人口水平分布是指人口按陆地面积投影的地理位置分布。人口垂直分布是指人口按海拔高度所在位置的分布,人口多数集中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人口空间分布还可分为静态分布和动态分布。静态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地域一定时间的人口变化过程和人口空间现象。动态分布是指一种变动情况,指人口空间分布现象随着历史时间不断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动的情况。人口静态分布的 研究能够得出某地区人口的分布现状特征,对动态分布的研究能够得出人口分布的动态变化特征。因此,对人口静态和动态分布的全面研究才能够完整地展现某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2.2 人口理论基础 2.2.1迁移理论一推拉理论

推力—拉力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迁移理论模式之一。1938年,R.郝伯尔首次提出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作用理论,他提出:某些因素构成的“推力”促使一个人离开迁出地,而另一些因素构成的“拉力”吸引他到迁入地,迁移过程的发生就是由于推力和拉力相互作用。某个迁移过程的发生,不可能只是某一方面因素的原因造成的。1969年,D.J.博格对引发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进行了概括。他指出推力作用主要是:资源的减少及其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的减少;各种原因导致的就业机会的减少;政治、宗教或种族歧视;企业破产或产业的地域转移;原住地就业、婚姻或发展机会的减少;自然和其他灾害等。拉力作用主要是:对迁入地更好的预期,发现更好的条件,对产品有更高的需求,相对更好的就业机会,实现自身价值更适合的地点,对市场的预期等。虽然推拉理论仍然广泛应用,但其对迁移中相关的或与之有关联的问题却不能做出合理解释。2.2.2迁移理论—迁移七大定律

E.G.雷文斯坦较早系统研究并归纳了人口迁移规律,19世纪末,他在研究了20多个国家的人口迁移历史资料后,针对迁移模式、迁移距离、迁移动机和迁移特征等问题,在其著作《论迁移的规律》中第一次提出了“迁移七大定律”。他认为,人口迁移与距离远近存在很大相关性,多数人的迁移都属于短距离的短途迁移,长途迁移仅限于向比较繁华的大都市中心迁移;迁移人口随着距离城市中心越远而变得越少;并且人口迁移呈现阶段性,都市商业中心主要吸纳周边的乡镇居民迁入,而迁入大都市后留下的空缺由更远处村民代替,并依次类推逐步影响到更偏远的村庄;反之,大城市的人口向外扩散也是呈阶段性的,先是向城市周边扩散,再依次向更偏远的地方扩散。他认为人口迁移的流向同时也有反流向存在,城镇居民发生迁移现象较少,乡村居民较多;短途迁移一般都是女性人口为多数;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人口迁移现象的发生。他认为经济因素是发生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大多数的人口迁移现象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而发生的。

雷文斯坦的迁移定律对后来人口迁移流动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吸引了很多学者对迁移理论进行探讨研究。至今雷文斯坦的迁移定律仍能解释很多迁移现象。雷文斯坦奠定了人口迁移的理论基础。

在雷文斯坦的迁移规律基础上,E.S.李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他提出了有关不同条件下的人口迁移量、迁移流和逆迁移流、迁移者特征的规律。他提出在人口迁移中主要有四个相关因素在发挥作用,分别是:人口的原居住地的影响、迁入地的影响、迁移的距离影响及迁移者自身特征和认知程度等个人因素。2.2.3二元经济理论

20世纪中期,西方经济学家刘易斯创立了著名的二元经济理论。他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两种经济,即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工业。他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可以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刘易斯作出一种平衡机制的假设: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劳动力也相应地发生迁移,最终实现两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都达到平衡。该假设强调了就业是导致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但是他的理论也具有局限性,没有考虑技术水平因素,也没有解决如何节约成本等问题。M.P.托达罗之后发展了刘易斯理论,创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但他的模型是以城市失业角度为前提的,他指出应通过减缓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来达到稳定城市发展的效果。他强调城乡收入的不均衡影响了人口的迁移,某城市更高的工资水平,更多的就业机会,会吸引更多的迁入者。这一理论模型更好的解释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迁移情况。

2.2.4适度人口理论

适度人口论(optimum population theory)主要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得最优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时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率。适度人口规模是人口最合理的理想状态,既不是人口“过剩”,也不是人口“不足”。早期经济适度人口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埃德温·坎南、纳特·威克塞尔、卡尔·桑德斯等。坎南最早提出并系统阐述“适度人口”理论。他指出适度人口是在获得最大收益点时所具有的人口规模。之后维克塞尔又指出,一个国家的适度人口应该是国家生产率最大时所容纳的人口规模。后来道尔顿又深化发展了适度人口论,提出了人口失调度M的计算公式为M=A-O/O,其中M代表失调度,A代表实际人口数,O是适度人口数。他的计算公式只限于静态人口,具有局限性,他忽视了人口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不断变化的动态变化过程。之后桑德斯从更多的角度表述了人口失调度,指出一个国家的适度人口数量的实现以很多条件为前提。

20世纪中期后,适度人口理论从静态扩大到动态,理论研究的范畴扩大到社会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以及时期变化等因素。从“产业收益”细化到“人均收入”,从“适度人口规模”扩展到“适度人口增长率”,而且把经济适度人口扩展到非经济领域。之后,又出现了以索维为代表的现代的适度人口理论,相比之前的理论,现代的适度人口理论更加实用。2.2.5人口可持续发展理论

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人口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的发展给社会、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人口与资源生态环境间的矛盾也口益加深,有些国家的人口问题甚至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越来越多人关注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麦多斯学派代表人物金(King)和中国学者田雪原都对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做了相关论述,都认为人口规模的发展应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因此,应积极改善人口发展问题,克服由人口问题对社会和资源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实现人口的适度增长和素质提高的持续进行,并最终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2.3本章小结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黔西县旅游资源概述及空间分布

黔西县旅游资源概述及空间分布

一、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

位于黔西、大方两县交界处,距黔西县城32千米,距大方县城45千米。百里杜鹃西起大方县百纳乡、普底乡,经黔西县金坡乡、仁和乡、红林乡,东至大方县黄泥乡,呈马蹄状连片分布,绵延50千米,宽1—3千米,总面积达125.8平方千米。百里杜鹃分布着马樱、鹅黄、百合、青莲、紫玉等37种杜鹃花,占世界杜鹃花5个亚属中的4个,其花色品种之多,天然连片之大,可谓罕见的大自然遗产,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大花园”。景区内有植物160种,菌类131种,鸟类动物104种,兽类31种是一处春游踏青,赏花观鸟的游览胜地。属国家级旅游资源,是省级风景名胜区。

二、东风湖旅游区

位于黔西县南部,321国道公路旁,因修建东风水电站而形成。湖区总长62千米,宽度60—1000米之间,湖水面积近20平方千米。湖水清澄,倒影沉碧,宁静秀丽,两岸峰壁险峻,气势恢弘,且多瀑布山泉跌落湖中,是千里乌江上最美的崖壁画廊。景区交通方便,距省城贵阳80千米,距黔西城33千米,水路连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形成贵阳西部风光一绝。景区主要景点有号称“小织金洞”的溶洞奇观八仙洞,天下第一大座佛水西座佛(罗汉山),金庸先生题名的天竹峰,人面狮身、天鹅戏水、红运天书、大鹏展翅、天蟾静卧、灵猫戏鼠、水西姑娘、返老还童、哈冲燕城、省级旅游资源 “苗族歌舞之乡”化屋苗寨和中国最高的双曲率薄拱坝东风水电站大坝等。属国家级旅游资源。

三、支嘎阿鲁湖旅游区

位于黔西县西南部与织金、大方、纳雍三县交界处,因修建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标志工程洪家渡水电站而形成。湖水面积80.57平方千米,干流水面长度85千米,是贵州高原最大的人工湖。景区距黔西县城28千米,距地区行署驻地毕节市区130千米,距省城贵阳145千米,距国家级风景区织金洞25千米,下游连接东风湖。水西湖融喀斯特山水风光于一体,属省级旅游资源,是打造精品旅游区的理想开发地。四、六广湖旅游区

位于贵毕高等级公路旁,距省城贵阳70多千米,距黔西县城40多千米,属乌江渡库区的一部份。河岸山形奇特,古树奇石、拨萃奇观,分布有峡谷、峭壁、瀑布、溶洞。主要有省级旅游资源六广湖特大桥和一线天、龙泉阁、姐妹池、猴愁峡、刺猪洞、屯江苗寨、古胜城、武显台等景点。

五、索丰湖旅游区

位于贵毕高等级公路旁,因修建索丰营水电站而形成的峡谷型人工湖,距黔西县城30多千米,距省城贵阳80多千米。峡谷湖区集峭壁、瀑布、溶洞、古树、民族风情等众多景观为一体,风光旖旎。

六、沙坝河旅游区

距黔西县城12千米,距省城贵阳130千米,因修建火电厂用水水库而形成。流经永兴乡、甘棠乡、谷里镇,全长10.12千米,湖面开阔,多湖叉港湾,湖周植被良好,山势壮阔,湖水在山峦峰岭中随势而转,曲曲折折,九弯八拐,适宜开发休闲度假项目。

七、柯家海子天然岩溶湖泊群旅游区

位于黔西县城郊西南部9千米处,距省城贵阳126千米,是黔西县城通往水西湖和织金洞的必经之地,由33个大小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天然岩溶湖组成,是贵州省三大喀斯特高原天然岩溶湖泊群之一。湖泊群内林木葱翠,青松田畴,优美如画,竹林荷池风光旖旎。早在元代,此地就是当时全国十大牧马场之一的亦溪不薜牧厂牧马场,今尚留有“洗马糟”遗址,著名的水西马就主产于此,古人因之誉为“黔西之景此独秀”,是黔西古代八大景观之一。

八、沙井观音洞旧石器古文化遗址旅游区

国家级旅游资源——观音洞旧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距今二十四万年前古人类曾在此生息繁衍。该洞坐落在黔西县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乡的锦山村,有主洞和南、北支洞,经考察发掘,获得旧石器4000多件,动物骨化石数十件,是长江以南迄今材料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典型代表,被专家命名为黔西“观音洞文化”,在考古界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之称。贵州文物图片社出版发行的《观音洞—贵州黔西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一书,贵州电视台录制的风光艺术片《黔西古城》和上海科教片厂摄制的《中国古人类》科教片,都对“观音洞文化”作了大量报道。

九、大海子旅游景点

大海子位于黔西县绿化乡境内,距县城16千米,距李世杰墓陵2千米,湖面面积4平方千米,水质清澈,果林、翠竹环绕四周,青山、秀水、田园风光、原始植被集于一体,民族风情浓郁万分,有如世外桃源之境。大海子岸边有东汉墓碑,传说是古夜郎王子和王妃之墓碑。

十、凤凰穿洞新石器古文化遗址旅游景点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穿洞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位于距黔西

县城2.6千米的新民村。与穿洞相邻的大龙洞,洞长1千米,洞内玉柱、石花、石幔、石笋错落交织,钟乳密布,千姿百态,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中国与法国地质洞穴专家考察时认为很有探险旅游开发价值。景区四面环山绕水,贵毕高速公路和水西湖旅游区公路从旁经过,将之与柯家海子群旅游度假区、水西湖、沙井观音洞连接一线,区位优越,适于科考旅游、探险旅游和观光旅游开发。

十一、撞钟山古柏旅游景点

撞钟山位于黔西县钟山乡贵毕高速公路旁,距黔西县城20千米,以其山形似古时庙宇中的大钟扣在地上,故称之为扣钟山,又因山上庙宇撞钟声不断,亦称为撞钟山。山上古柏参天,林密幽深,庙宇香客甚众。1684年清朝<<黔西州志>>记载“扣钟山者多古柏”,山上有溶洞名曰观音洞,洞前修有观音庙。此山集古柏资源,溶洞风光,佛教朝拜为一体,是一处具有观光价值的佛事景点。十二、九龙山古象祠旅游景点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象祠。象祠,即祭祀象的祠堂。象是舜的同父异母兄弟,初时不仁,多次谋害舜,后在舜的仁慈感化下改恶从善。象祠始建于隋代。明正德三年(1508年),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应水西彝民之求翻新象祠,请明代大儒王阳明作《象祠记》。《象祠记》于清康熙三十四年收入《古文观止》,成为千古名传之作。建象祠之灵山,清初改名九龙山,该地群山峭壁峥嶙,山峰耸立,一峰翘首,众山相从,既有洞穴吞云吐雾,又有石笋挺拔峭立,山形奇特,宛若九龙腾飞。九龙山象祠遗址,位于贵毕高速公路素朴出口处5千米,距修文阳明洞20余千米,距黔西县城30余千米,交通方便,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十三、英雄桥红军战斗遗址景点

位于黔西县到金沙县的主要交通要道黔金公路旁,有建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的渭河桥(黔西古八景之一的“谓滨鱼窦”)和中国工农红军、人民解放军战斗遗址、革命烈士纪念碑等景点。

十四、大箐坡林海旅游景点

大箐坡位于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境内,海拔1627米,百座山头方圆10余千米,3000余亩林木,加上5000多亩野生乔、灌木丛林,构成了宏大的林海气势。景区山奇水秀,山风呼啸,松涛滚滚,景色分外壮观。这里有99个山头,有99个美丽的传说;这里有99个溶洞,有99个神奇的故事。在大箐坡,奇山秀水足以令人留连忘返,林海风涛声不亚于大海之响。

十五、李世杰墓陵旅游景点

李世杰墓院,位于黔西县城南9千米的绿化乡扯泥坝,原占地2238平方米,分天、地、人三台,天台为李世杰及夫人高氏的合葬墓。李世杰曾为清代乾隆年间兵部尚书,以为官清廉、注重农教而扬名天下。1986年省人民政府将其墓院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院左侧2千米处即是风光优美的大海子湖泊。

十六、碧上园度假村旅游景点

座落于“321”国道公路旁,距黔西县城11千米。园区群山环抱,湖岸柳树成荫,游泳池、钓鱼池、水上娱乐、棋牌室、盆景园、露天茶座、酒吧、歌舞厅等设施齐备,既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雅逸景观,又有刺激动感的游乐设施,还有极具特色的全羊烧烤……是游人家庭同乐、老小同游的怡乐悠然的度假佳地。

十七、金洲园度假村旅游景点

座落于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专线旅游公路野普路旁,距黔西县城5千米,距百里杜鹃金坡景区27千米。园区占地面积830亩,水域面积1.2平方千米,园中有湖,湖中有岛,岛上有林,集山、水、田园风光于一体,湖边柳树成荫,果园成林,水中亭阁、休闲木房、风雨长亭、游泳池、垂钓池、户外烧烤场、酒吧、餐饮、乡村特色客房等功能设施齐全,是理想的休闲、度假的“世外桃园”。

十八、县城旅游区

1、水西公园旅游景点

省级旅游资源——元明清历史文化遗存水西公园,以明正德年间所修观音阁为基础,始建于民国初年。园区位于黔西县城东面狮子山簏,占地6万平方米。悠久的历史沉淀在园内留下了元代彝族女英雄奢节“烈姬冢”、观音阁、正德残钟亭、观文塔、乾隆御赐尚书坊、道光年间吴嵩梁诗碑、观音阁碑记、东山寺诗碑等元明清古迹文物。解放后,新建三角亭、去思亭、半山亭、杜鹃亭、荷塘、鱼池、清兵部尚书李世杰雕像、元代彝族女英雄奢香夫人雕像等景观。园区古树苍劲,阁亭飞檐,渠水环绕,曲径幽深,是有名的旅游胜地。

2、回龙河玲珑洞旅游景点

回龙河玲珑洞,位于黔西县城西门,是一处风景秀丽的佛教活动圣地。洞居河畔半崖,古树遮掩,若隐若现。洞前回龙河碧水清澈,河上明代古桥历史悠久。景区游人不断,香客众多,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3、观农台旅游景点

观农台位于黔西县城狮子山上。雍正初年,黔西知州陈得荣登山遥观农事,于石壁上书“民依在目”四字。事隔两年,俞汝奎书“观

农台”刻于石壁之上从此而得名。由此,名人墨客结伴而登,赋诗作对,饮酒欢歌,楼台亭阁相继建成,乃成民众游览之处。清末和民国年间因战乱两度毁坏,解放后,经逐年修缮,建楼台亭阁植花种树,现佳木成荫,奇花争艳,楼阁辉煌,蔚为壮观,是不可多得的袖珍式旅游佳地。

4、武庙旅游景点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武庙,位于黔西县城中街,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现存正殿及两厢,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武庙在贵州省内的清代建筑中,是较大的单体建筑之一,特别是双观音兜的墙,全省仅此一处。作为水西古城的历史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5、三楚宫戏楼旅游景点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楚宫戏楼,位于黔西县城中心,始建于清嘉庆年(1801年),光绪十九年(1892年)重建,建筑面积193.6平方米,是我省仅存较大的深浮雕木结构建筑之一,其布局严谨,结构巧妙,木雕技术精湛,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第三篇:水灾概要及我国水灾空间分布

一、水灾概要(概念、类型、发生条件、影响因素)

水灾泛指洪水泛滥、暴雨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多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灾害而言。一般所指的水灾,以洪涝灾害为主。而洪水是河湖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流量急剧增加、水位明显上升的一种水流自然现象。

“洪”,指大雨、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农业设施等。“涝”,指雨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或返浆水过多造成农田积水成灾

按水灾成因划分,水灾分为洪灾和涝灾两种。洪灾通常指河道洪水泛滥造成的损失(客水或外水损失),涝灾则是由于当地降雨积水不能及时排出造成的淹没损失(内水损失)。流域洪水和沥涝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叠加的关系:河道洪水水位高,则涝水难以排出;排涝能力强,则增加河道洪水流量,抬高河道水位,加大防洪压力和洪水泛滥的可能性;当出现流域性洪水灾害时,平原发生洪水泛滥的地区通常已积涝成灾,如1931年、1954年、1998年洪水期间,长江中下游洪水泛滥区多为先涝后洪。水灾同样可以分为人为水灾和自然水灾两种

水灾的形成和特征主要取决于所在流域的气候与下垫面情况等自然地理条件,此外人类活动对洪水的形成过程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我国洪水的空间分布(总—分

七大流域分别介绍)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系统,中国洪水发生频繁,加之巨大的人口压力及洪水高风险区的高度开发利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洪涝灾害出现频次最高的国家之一。

据史料记载,近2000 年来中国主要洪水灾害共发生2397次,特别是16世纪以来,洪水发生渐趋频繁。20世纪以来,七大江河共发生特大水灾31次,大水灾55次,一般性水灾127次。

从七大江河20世纪上半叶大洪水的情况看,长江中下游仅1931~1949年的18年间,荆江地区被淹5次,汉江中下游被淹11次;黄河下游自1900~1951年间决口13次;淮河中下游及其支流是两年一小水,三年一大水,其中1921年、1931年洪水更是历史罕见;松辽流域2~3年发生一次洪水;海河自1910年~1949年间发生较大洪水7次,平均5.5年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50年间,20世纪50年代前后(1949~1963年)洪水较多,60~70年代(1964~1979年)洪水相对处于低频期,进入80年代后期逐渐进入高频期,90年代接连出现大范围的洪水,如1991年江淮大水、1994年珠江大水、1996年长江大水、1998年珠江、长江和松花江大水、1999年太湖大水等。

(一)黄河流域水灾

由于黄河流域每年的降雨量多集中于七八月份,暴雨强度大,河道宣泄不及,致使常发生水灾,在我国史籍中,沿河地区大水记载不绝于书,流域性大水也时常出现。

黄河上游地区的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兰州市河段及宁、蒙河段的河套平原。由于上游地区暴雨少,洪水出现频率小,洪峰流量不大,加之过去这些地区人烟稀少,经济不发达,所以洪水灾害较下游为轻。黄河中游的龙门至潼关河段,两岸为黄土台塬,有滩地100多万亩,洪水漫滩时成灾,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以后,渭河下游河道淤高,洪灾加重。

(一)兰州河段

黄河兰州段西起西柳沟,东至桑园峡,长45km,河面宽300~400m,最宽的600m,由于桑园峡为一卡口,过水断面狭小,河槽只能通过3000m3/s的洪水,超过这一流量,即漫滩威胁市区安全。兰州地处黄河河谷盆地,两岸群山缭绕,沟壑纵横,有山洪沟道81条,暴雨时山洪下泄,直接威胁市区安全。

(二)宁夏河段

黄河宁夏段洪水主要来自上游吉迈至唐乃亥和循化至兰州区间。根据多年洪水资料,大洪水多发生在七、九两月,八月份发生的多系一般洪水。另外宁夏河段每年冬季结冰封河,到次年春天冰融开河时,往往发生冰凌洪水灾害。据统计自明初至建国前的580年间,黄河宁夏段有洪水记载的27次

(四)渭河下游

渭河下游河道自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以来,淤积严重,河道排洪能力锐减,洪水位急剧上升,致使洪水灾害较前显著增加

(二)长江流域水灾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流域人口众多,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区。但是长江水患一直是影响长江流域发展的一大危害。历史上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特点是越到近期越频繁 ,其原因有自然的 ,也有人为的。

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季风气候十分典型,年降水量和暴雨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夏季受季风影响,雨水丰沛且变率大。加上中下游地势较平坦。

人为原因:中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水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泥沙淤积。游围湖造田,湖泊蓄洪能力下降。如:盲目围垦,违章建设,分洪蓄洪区难以启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助长了洪水肆虐;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助长了洪水肆虐;(在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口号下不合理的耕作湿地湖沼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排水,围垦,开荒)森林滥砍乱伐)

古往今来,长江流域发生过多次大洪水,情况如下:

1870年(清同治九年)长江流域大洪水是以上游干流来水为主的特大洪水,上游于流重庆至宜昌河段出现了数百年来最高洪水位,至今仍保持历史最高值的记录。1931年的长江大洪水,使九省通衢的大武汉成为泽国。

1931年气候反常,长时间的降雨,造成全国性的大水灾。其中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八省灾情最重,是20世纪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重的一年。

1954年长江流域大洪水,淹死3.4万人

1954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长江中下游洪水与川水遭遇 1998年是继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上游接连出现八次洪峰。

2010年7月开始,受持续强降雨影响,长江流域多处发生超警戒洪水,中下游干流不同地点水位上涨。沿江各地区进入全力备战洪水状态,长江流域面临着20年来的最高水位

(三)淮河流域水灾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气候变化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流域内众多支流多为扇形网状水系结构,洪水集流迅速。古淮河曾经是山秋区植被良好,平原区沟洫体系完整,排水通畅的独流入海河道。12世纪以前,流域洪涝灾害记载较少。但随着人类历史经济活动的发展,自然地理的变化,改变了自然生态平衡,河系历经变迁,洪涝灾害不断发生。黄河南泛对淮河的影响,是水灾加重的重要原因。此前淮河排水畅通,水灾较少,黄河南泛后,不仅抬高了淮河下游河床,直到徙夺淮河入海通道,造成中游比降过缓,支流汇流困难,而且对淮河北面支流的淤积也加剧了洪灾的严重程度。特别是1194年黄河侵淮、夺淮入海长达近800年的漫长历史,加上战争的破坏,更使淮河洪涝灾害频繁。

淮河上游干流及其南部山区,河道坡度大,汇流时间短,洪峰水位高,历时短。当淮北支流洪水,泄洪入淮河干流时,与淮河上游干流及其淮南山区洪水遭遇,而在淮河干流形成特大洪水。

淮河中游历史上洪水频繁,大别山区的淠、史河上游洪水,频率较高,淮河下游地区是淮河流域洪涝重灾区之一。据统计每年7~9月份往往出现洪、涝、潮、台多灾并发。黄河夺淮期间黄河洪水更加重了这一地区的洪涝灾害。历史记载从10~20世纪上半叶,每世纪平均水涝22~25次,洪涝灾害多发地区为宝应、东台、兴化、阜宁等地。

(四)海河流域洪水灾害 海河流域东临渤海,南界黄河,西靠云中山、大岳山,北倚蒙古高原,包括滦河水系、蓟运河水系、海河水系以及鲁北平原的徒骇河、马颊河,它们分别从流域的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向渤海湾汇集,其中海河水系是海河流域最大的水系系统,目前海河水系包括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大支流水系。

海河流域是我国水灾最严重地区之一。从明代至1990年的六百年间,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依次为明代81次(特大7次),频率为29.3%;清代170次(特大13次),频率为63.4%。

海河流域水灾的频繁发生,与其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因素有着直接关系。其地形特征,北部有东西走向的燕山山脉,西部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脉,在地形上构成“厂”字形的天然屏障。夏秋之际,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受山脉阻挡抬升,在山前地带形成暴雨区。由于山区河流坡度陡、山洪来势凶猛,一旦进入平原地区,河流坡度迅速减缓,洪流渲泄不畅容易造成决溢改徙;其气候特征,冬春两季基本上受蒙古高压控制,气候干燥,雨雪稀少。进入夏季,随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移,降雨开始增加,7、8两月为暴雨集中的季节,暴雨是形成洪水、酿成洪涝灾害的最直接原因,其中,历时2-10天的长历时大范围暴雨最易形成特大洪水,是构成海河流域特大洪水的重要类型;其水文特征,流域水系上宽下窄、上大下小,上游支流水系繁多,下游干流单一集中。因此,洪水容易集中,互相顶托,尾闾更是渲泄不畅,导致局部或大范围的洪灾。

(五)珠江流域洪水灾害 珠江水资源丰富,但年际变化大,且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时空分布不均匀,致使流域洪、涝、旱、咸等自然灾害频繁。

珠江流域洪水特征是峰高、量大、历时长。造成流域洪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主要是峰面或静止峰、西南槽,其次是热带低压和台风每年的暴雨洪水多出现在6、7、8月。

珠江流域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尤以中下游和三角洲地区最为严重。据历史资料不完全统计,自汉代以来,流域性的洪灾发生了400多次,近百年发生的较大洪水灾害就有1915年、1968年、1988年、1996年、1998年的西江洪水和1959年东江大洪水、1982年北江大洪水、1991年南、北盘江大水等。洪水出现的机率日渐增大,洪灾造成的损失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加重。本区水灾与台风和风暴潮有直接关系。台风往往挟带暴雨,潮水顶托也使洪水更难下泄。

珠江流域灾害主要集中在中下游河谷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受威胁的耕地69.5万公顷,人口约1500万,广州、南宁等20多座大中城市集中在这里,为广东、广西两省(自治区)的精华所在。在全国七大江河中下游受洪水威胁的地区中,其单位土地面积的人口和农业产值均居首位,单位土地面积工业产值仅次于太湖流域而居第二位。珠江中下游地区在流域经济乃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六)辽河流域和松花江流域洪水灾

松辽流域主要河流有辽河、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鸭绿江以及独流入海河流等。其中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鸭绿江为国际河流。

近百年来,辽河流域曾发生大小水灾50多次。而自1746年至1985年的240年间,松花江流域共发生洪涝灾害104次,其中特大洪水15次。1932年大水是松花江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水灾,64个县市被淹,受淹耕地3000万亩。哈尔滨市被淹达一个月之久,最大水深5m以上,死亡2万人。水灾威胁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防治水灾虽已成为世界各国保证社会

安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公共安全保障事业。但根除是困难的。

影响洪水伤亡的主要因素有(1)居住条件;(2)洪水预警报及预警报的提前量;(3)避洪转移系统;(4)紧急救援措施;(5)卫生防疫措施;(6)灾后社会救济与援助;(7)灾区居民经济实力;(8)洪水风险信息及防洪知识普及程度等。

第四篇: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但是,计划生育是家庭的事,它涉及到经济、社会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问题,实行起来有很多困难。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支持的,由哈佛大学在印度进行过计划生育的研究。他们在印度农村向村民们宣传自愿实行计划生育,并免费提供避孕药物。这些村民虽拿了药物,但实际并不服用。在向村民们宣传控制家庭子女数目时,有个村民说:“在1960年,你们让我相信我不要再生孩子了。可是,现在你看我有了6个儿子,2个女儿。他们都长大了,都给我钱,我现在坐在家里享清福。你们说我穷,养活不了一个大家庭。现在,因为我家人多,我富了”。还有的村民说:“富人有钱投资买机器,我们只有投资于我们的孩子”。“没有儿子,我就无法耕种,儿子多,就不用雇劳动力,就可省下一大笔钱”。研究人员认为,由于村民缺乏教育,文化水平低,加上偏见,研究工作无法继续下去。这种情况,深刻地说明这个问题的复杂与困难。所以严重的问题还是在于农村,在于教育人们改变陈旧的观念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然,良好的愿望,正确的政策,响亮的口号,等等,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口增长过快的苦难的情况相反,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则面临的是另一种人口问题,即人口的减少与迅速老化的问题。例如,欧洲委员会关于人口问题一项调查报告提到其21个会员国人口如按目前速度下降,到2086年欧洲人口将只有现在的1/2。而前联邦德国的情况尤为突出,其人口出生率目前在欧洲是最低的。尽管近几十年来流入了430万人,前联邦德国的人口仍在继续减少。从60年代中期起,它的人口出生率就低于人口更替的水平。据计算,欧洲各国要保持人口的稳定水平,每个妇女至少生2.1个孩子。可是在1985年,低于此指标的国家,除前联邦德国外,还有卢森堡、丹麦、奥地利、荷兰、比利时、瑞典、英国和法国,根据民意测验,面对这种情况,有人认为下降是“适时的”,有人认为是“担忧的”,赞成政府进行干预。目前,法国已在税收方面采取措施,鼓励生育。至于迅速老化问题,估计到下世纪“老年人”将占欧洲人口的“压倒优势”,目前的社会保险制度至本世纪末将崩溃,因为较少的人必须在相当长时期内赡养比现在多的老年人。可见,人口少也与人口多一样,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五篇:上海市楼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空间分布分析

上海市楼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空间分布分析

一、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一)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形态上是楼宇经济的主体。楼宇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即以商务办公楼宇为载体,通过开发、出租楼宇进行招商引资,从而引进持续性税源,增加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

生产性服务业在上海市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如图1所示,在1978年,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近60%;到了2010年末,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下降到了29%,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增加到了近60%,实现增加值5631.25亿元。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已经逐步实现了优化升级。

(二)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

本节,将使用区位商法对生产性服务业在上海市各区县的集中状况来做一个说明。所谓区位商法,是指某种产业在某一地区的相对重要性与占全国(或全区域)相对重要性之间的一种比数,可利用产业产值或就业人口的资料,衡量某一产业在某一地区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或者相对专业化的程度,可以作为了解地方经济基础、当地产业资源、地方经济优势与产业活动趋向的重要依据。

其中,LQij为区位商或者专业化率;Lij为i地区j部门的产业产值(从业人数等);Li为i地区的总产值(总从业人数等);Lj为全市j部门的产业产值(从业人数等);L为全市的总产值(总从业人数等)。

一般认为,如果LQij大于1,则认定j产业为i地区为基础产业,也表示i地区j产业有集中于该地区的趋势,属于专业化的部门,换言之,区位商数可视为某项产业在该地区专业聚集程度的负荷量;如果LQij小于1,则表示j产业非i地区的基础产业;如果LQij=0,表示i地区无j产业存在。

表1中使用了2008年上海市经济普查年鉴的统计数据来进行区位商数的计算。

由表1和图2可以看出,虽然上海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和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省市之一,但是其各区县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上极不均匀。

总体上看,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呈现出由中心城区集聚向周边地区逐渐扩散的趋势,圈层特征比较明显。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成熟,而在郊区县,虽然个别地区的个别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集聚程度稍高,但从总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从行业看,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聚集程度最为明显,从业人员高度集中在核心地?^,其他地区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聚集程度明显较小。与金融业相比,虽然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也有集聚于中心城区的趋势,但是聚集程度与金融业相比较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与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相比之下比较分散。

二、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的发展现状

(一)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的保有量

商务办公楼宇特别是高端商务办公楼宇是楼宇经济的重要载体,其建筑面积和增长趋势直接决定了上海市楼宇经济的规模和发展潜力。上海市统计局于2012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上海市各类房屋保有量达到了98092万平方米,其中办公楼即商务办公楼宇的面积为6520万平方米,占各类房屋保有量总面积的6.64%。

近年来,上海市楼宇经济发展比较活跃,商务办公楼宇功不可没。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面积占各类房屋总面积的比例,与纽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商务办公楼宇面积占房屋总面积的比例约为50%相比,仍相差甚远,亟需大力发展。

(二)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的发展趋势

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商务办公楼宇发展迅速,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的总面积平均每年增长约309.6万平方米,年平均增速约为6.94%。

(2)商务办公楼宇面积占各类房屋总面积的比例一直维持在6.5%和7%之间。

(3)受经济发展形势等的影响,商务办公楼宇面积的增速起伏较大。

(三)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的空间分布

以下,将按照如1.2节所示的区位商法,对商务办公楼宇在上海市各区县的集中状况进行一个说明,为了保持与表1一致性,本节采用了2008年上海市各区县商务办公楼宇面积的统计数据。

从表2和图3可以看出,如果以1为衡量楼宇集中与否的标准,上海市的商务办公楼宇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地区绝大部分也是上海市楼宇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因此,也可以说是楼宇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

(四)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空间分布的变动趋势

在利用区位商法对2008年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在各区县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说明后,鉴于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以下仅利用扩大商数来讨论2007至2011年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空间分布状况变化。

所谓扩大商数分析法,是利用扩大商数(Expansion Quotient)衡量在某两个特定的时间点()之间该地区产业专业集聚程度的变动情况,扩大商数即为前后两个时间点的区位商数之间的比率(EQ=LQt+1/LQt)。

若EQ≥1,即表示i地区j产业的专业聚集化情形继续扩大成长,若该产业原为基础产业,将继续拥有比较优势,且不断扩张具有绝佳发展机会成为主导产业;反之,若EQ

以下表3则显示了2007-2011年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的扩大商数表。

由表3和图4可以看出,在2011年底中心城区仍然是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也即是楼宇经济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郊区县仍然是楼宇经济发展比较薄弱的地区,但是大多数区县在2007至2011年的5年之间,楼宇经济都是呈现显著成长的趋势。

(1)观察表3中2007年和2011年上海市各区县商务办公楼宇的区位商数,与2007年底相比,中心城区仍然是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也即是楼宇经济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但郊区县,在2011年底其商务办公楼宇的区位商数仍较低,仍然是楼宇经济发展比较薄弱的地区,亟需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楼宇经济的发展。

(2)观察表3中上海市各区县商务办公楼宇扩大商数部分,大多数区县的商务办公楼宇的扩大商数都大于1,标示大多数区县在2007至2011年的5年之间,楼宇经济都是呈现显著成长的趋势。虽然大多数区县的商务办公楼宇的扩大商数都大于1,但是否表示楼宇经济在该区县已经呈现集聚发展的形势仍难定论,因为除了部分中心城区之外,其它大部分地区的作为分母的2007年上海市各区县商务办公楼宇的区位商数,均小于1。

(3)在经过5年的发展之后,大多数区县已经开始有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进驻,商务办公楼宇的保有量也有所增加,因此在2011年的商务办公楼宇的区位商数虽然仍不高,但相对于5年前的数据都提升不少,EQ值很容易得到大于1的结果,所以是否呈现集聚发展的形势必须参照区位商数来加以对照。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以上海市“楼宇经济”为研究对象,作者通过对相关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和测算,从生产性服务业和商务办公楼宇两个方面研究了上海市“楼宇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影响上海市楼宇经济发展的因素,得到了如下结论:

(1)总体上看,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呈现出由中心城区集聚向周边地区逐渐扩散的趋势,圈层特征比较明显。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成熟,而在郊区县虽然个别地区的个别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集聚程度稍高,但从总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2)上海市商务办公楼宇发展迅速,商务办公楼宇面积与各类房屋总面积的增长较为同步,商务办公楼宇面积占各类房屋总面积的比例一直维持在6.5%和7%之间,与纽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商务办公楼宇面积占房屋总面积的比例约为50%相比,仍相差甚远,亟需大力发展。

(3)上海市的商务办公楼宇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地区绝大部分也是上海市楼宇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在分布区域上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以说中心城区也是上海市楼宇经济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

(4)从商务办公楼宇在上海市的空间分布的变动情况来看,在2011年底中心城区仍然是上海市楼宇经济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郊区县楼宇经济的发展仍然比较薄弱,但是大多数区县在2007至2011年的5年之间,楼宇经济都是呈现显著成长的趋势。

(二)政策建?h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上海市楼宇经济集聚发展的趋势也不断明朗。因此,如何强化集聚趋势,促进上海市楼宇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上海市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坚持规划先行。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上海市楼宇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楼宇经济空间布局规划》。通过规划先行,优化商务办公楼宇布局,促进商务办公楼宇合理集聚,形成更多有规模、有档次的楼宇经济群。

其次,抓好对外招商引资活动。进一步完善高效灵活的楼宇招商组织体制,形成楼宇招商合力,充分发挥政府、中介、业主、物业在楼宇招商中的作用,实现四方联动。重点培育一支懂经济的招商队伍,提高专业化招商水平,加大针对性招商力度。加深与项目业主单位的沟通,把好业态准入门槛,提升经营业态定位。重点引进一批历史发展比较悠久、规模比较大、业绩比较好的世界知名的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入驻,带动本地相关企业的发展。

最后,完善统计制度,加快建立反映上海市楼宇经济发展特点和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市和区、县(市)要建立楼宇经济统计网络,配备楼宇经济统计专业人员,增强楼宇经济统计力量。重视对楼宇业态的相关统计指标研究,结合全市重点发展的楼宇经济业态,完善统计方法,设置相应统计指标。按照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制定楼宇经济考核指标体系,完善考核办法,并纳入相关部门的考核体系。在考核指标体系中要纳入楼宇经济业态发展的相关内容,针对楼宇的发展特点实行分类考核。对于在培育楼宇经济重点业态的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单位、城区,要按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下载人口空间分布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口空间分布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众创空间发展趋势解读

    众创空间发展趋势解读 一、众创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创业基本上分为四次: 第一次,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波下岗员工以后做的个体户的创业,个体户乡镇还有一些小饭馆,这波时间大......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 利用......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⑵掌握不同时期影响中国国内和国际上人口迁移的因素。 ⑶掌握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意义......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反思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概念引入用了一道判断题: 看一看,下面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1我班同学为了方便上学,家从新市区搬来天山区 2农闲到城里打工,农忙回乡务农的农民工 3......

    第六章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第六章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引情激趣、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学生自学】 学习目标: 1、在人口分布图上指出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特点并能说出其形成原因。 2、在......

    汶川地震余震点空间分布研究(共五篇)

    汶川地震余震点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09地信刘鹏威 摘要: GIS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极广,在地震检测,分析预测预报,抗震减灾救灾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对汶川5.12特大......

    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

    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 摘要:本文基于专利的统计数据,分别采用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和特化系数来评价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李红勋 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