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学校:
陕西师范大学班级: 地科一班科目:地理 任课教师:汪霖日期:2017.4.15 课题:人口的空间变化 【课标解读】
1.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在课程标准中关于人口的空间变化这一节只有一个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所以这一节的重点及首要教学目标应当落在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分析具体案例中人口迁移的原因。【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这部分内容的案例大多来源于生活,与学生本身密切相关,所以可以采取以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引入的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先说明了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虽然教材中没有特殊提到判断人口迁移的三个标准,但由于其在历次考试中都是重点,所以需要特别强调。在人口迁移这个小标题下,教材又介绍了国际、国内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的特点,这一部分要求学生只做了解即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是人口迁移给迁出地和迁入地带来的影响。在教材的第二个小标题下,教材介绍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引力,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学情分析】
由于这一节是高中学生学习人文地理的前几节的内容,因此仍需要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讲解。如单纯只利用文字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可能难以建立人口迁移的空间理解。另外,因人口迁移概念的抽象性,需要利用案例进行讲解,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提供具体的案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在案例中对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知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主要类型。重点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能够通过图表、文字对某地区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现象,初步建立一定的人口观。【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辨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难点:
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讨论、提问、探究 【授课对象】 高一下学期学生 【授课时长】
40分钟 【教学环境与资源】 传统教室、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观看闯关东、走西口的视频进行导入。使学生思考人口在空间上移动的原因及作用。
2.让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试着自己总结出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教师进行汇总、总结。
3.教师通过讲解国际两个阶段人口迁移的背景、原因和作用使学生对人口迁移的原因和作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继而,让学生试着对国内人口迁移三个阶段的原因、特点及作用进行分析。
4.教师通过表格列出国内外不同阶段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比较国内外各阶段人口迁移特点的不同,让学生试着总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和作用。教师最后进行补充说明。【小结与任务】
1.教师总结人口迁移的定义、分类、国内外不同阶段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及作用。
2.课后任务: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现下“逃离北上广”现象产生的原因。【效果评价】
通过举例对人口迁移的定义进行说明,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教师先对国际人口迁移进行讲解,再让学生迁移,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教学流程图见下页
第二篇:《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
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情感目标: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难点:
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
图片引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
(一)区分概念:
1、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
人口移动泛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如旅游、出差、购物等。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指的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人口迁移”这个概念中包括了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移动距离的长短并不能作为人口迁移的标准!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人口迁移的规模大小(或人口流动的流量大小)(2)人口迁移的方向(或迁出区和迁入区的分布)(3)人口迁移方式(例如自发的,政府组织的,外力强迫等)(4)人口迁移特点形成的原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5)人口迁移的意义(或作用),包括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的作用。
2、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这是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
(1)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
跳转到第(二)部分的世界人口迁移在二战前后的不同变化。
(2)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移居的现象。
跳转到第(三、四)部分的美国的人口迁移和中国的人口迁移。
(二)国际人口迁移
读图:国际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向(该图可主要
导学案也称为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随着地理教育改革引发了对地理学科新课程新理念的思考。为加快素质教育改革,山东省部分学校尝试导学案导学模式,由于其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学生学习效率高、课堂效率高等特点,深受一线地理教师喜爱。随之全省很多学校对于学案导学模式进一步研究和使用。
教案与导学案的区别。一是使用目的不同,教案是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而学案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二是使用性质不同,教案是教师为中心,具有单向性,封闭性,学案是以学生中心,具有互动性,开放性。三是角色不同,教案是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学案是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四是表达形式不同,教案是界面规整,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学案是界面亲切,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
导学案的功能与作用
完美的地理导学案在学生方面能帮助学生自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树立人地关系思想,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地理教学方面能有效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能让学生尝试成功快乐树立新的地理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教材使用方面,导学案能弥补地理教材的不足之处、教师利用导学案灵活处理、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导学案的利用价值与教科书同等重要。
导学案编制的方法和技巧
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应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习者的情况而变,没有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格式.但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同学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1、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结构框架
地理导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知识结构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课时知识结构.通过知识结构分析,建立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进而高效地把握人地关系思想。
2、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找出最佳切入点
“地理导学案”把学习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3、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导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依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如季风水田农业讲解时可根据课文插图,给与学生观察的时间之后,教师提出有效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为什么全球典型的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呢?” 然后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回答---师生点评。
4、通过练习及时自查和巩固学习效果
在“导学案”的最后还要有一部分,对学生自学探索后的自查巩固.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帮助学生及时从练习中发现这些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导学案编制的内容
导学案的编制要以教案为依据,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它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其内涵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学案导学”.1、三维目标 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知识构成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上述要素的编排要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3、学习方法 学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4、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它有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训练题的设计,要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控制习题数量,按容易题:中等题:高档题为7:2:1的比例来编写,为兼顾程度较高的学生,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水平.导学案的制作注意事项与解决措施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分课时处理学习内容,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课时.2、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3、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通过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4、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教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5、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导学案编制的八大栏目
1、标头:包括课题、学科、班级、姓名、座号、编制人、审阅人等;
2、附标头: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等
3、学习思路与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思维导学
4、当堂达标
5、课后测评
6、学习小结
6、测评答案与提示
7、资源链接(课外拓展)
8、教师爱心寄语等
高效地理导学案的制作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研究并制作优良的校本导学案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将能起到积极作用。教师的今日课堂要不断超越昨日课堂。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有效抓住每一次教师培训的机遇,将有效促进地理导学案研究。
第三篇:《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⑵掌握不同时期影响中国国内和国际上人口迁移的因素。⑶掌握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意义。
⑷掌握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⑵通过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⑶通过阅读教材中“三峡工程大移民”、“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宁夏南部山区吊庄移民”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实例,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及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⑵培养学生关注当地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形成正确的判断人口迁移产生影响的观点。⑶培养学生从全球角度来思考人口迁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观和环保观。
二、重、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主阅读探究法。讨论归纳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自主阅读“宁夏南部山区吊庄移民”的有关图文资料和课文内容,讨论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人口迁移的概念:三大要素,即空间移位、居住地的变更,时间限度(一般在一年以上)。学生活动:阅读实例并结合教师的讲解了解人口迁移所包含的三大要素。利用教材第 17 页活动第 1 题实例,尝试判断这些实例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并说明理由。结合教材第 17 页活动第 2 题,完成相关内容。2.人口迁移分类:
⑴国际人口迁移:发生在国与国之间,大洲与大洲之间的人口迁移。⑵国内人口迁移:发生在国内地区与地区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人口迁移。①城市化: ②逆城市化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学生阅读:阅读“宁南山区人口迁移”和“美国国内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及“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人口迁移”总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总结:四大因素,即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1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强调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重要的。
学生观看视频:北方地区许多老人在海南和昆明买房而出现“候鸟族”。美国有很多老年人在退休以后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气候不仅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而且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影响着人口的迁移。
再如:水资源及丰歉程度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淡水天然分布状况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但是淡水资源仍然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条件。)严重自然灾害,会发生人口的大迁移。
从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我国河北、山东等省农民的“闯关东”现象,就是一种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触发的原因是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引起的饥荒,但是,自然灾害之所以能够引起饥荒,则是因为落后的生产关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结合)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无力抵抗自然灾害的结果。我国历史上古楼兰城市的消失,也从某个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现在某些大河流域如长江、珠江、尼罗河、多瑙河、伏尔加河等,也是人口密集地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淡水天然分布状况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但是淡水资源仍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条件。2 .社会经济因素。
学生阅读:“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并结合教师的讲解分析总结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
观看视频:我国出现“孔雀东南飞”“城市化”等都说明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会改变人们的观念,也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家庭和婚姻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而且对不同年龄人口的影响也不同。婚姻是影响年轻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则是未成年人和老人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3.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政治变革和战争等。
学生阅读:
资料(1)我国户籍管理政策的改变促进了近十年来我国人口大规模的迁移。不同的人口迁移政策也会影响人口迁移的方向。毛泽东时期提出的上山下乡的政策,促进了大量人口从城市迁往农村,而后来的知青返乡政策的提出又产生了大量反方向人口迁移。计划经济体制极大程度的限制人口的迁移。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人口迁移的流量大增,流向发生很大的变化,使更多的农村人进入城市,从事工业和商业及服务业,极大的刺激和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资料(2)战争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二战时期欧洲3000万人口的迁移就和战争有关。20世纪末巴尔干半岛大批人口的迁出正是因为该半岛政治局势混乱、战争不断。伊拉克战争期间曾经有大量人口迁出。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
移都是战争引起的。
资料(3)政治变革和政治中心的改变(迁都)都会引起大量人口的迁移。历史上,我国每次迁都都引发了大量人口的迁移。例如,我国历史上,都城在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和北京之间不断地变换,每一次这样的变化和朝代更迭,都曾经引起过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学生活动:判断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①美国很多老年人退休后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②大庆、攀枝花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和家属迁入③深圳、珠海因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④美国的反恐怖战争,引起大量阿富汗难民流入巴基斯坦等国⑤沙漠地区因缺水引起的人口外迁⑥农民因耕地不足发生人口迁移。⑦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引起的人口迁移⑧中国历史上迁都引起的人口迁移⑨改革开放后我国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承转:由此可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不同时期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不同的,我们在分析某一迁移现象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突出重点,体现人口迁移的关键因素。而且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分组讨论:全班分四组分别讨论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与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
响?
学生总结,教师进行补充。
(三)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⑴有利影响: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利于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促进剩余人口的脱贫致富。有利于生态恢复和保护。⑵不利影响:可能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减少、人才的外流等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⑴有利影响:激活市场,促进城市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⑵不利影响:大量的人口涌入会造成环境污染严重,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社会治安混乱等。课堂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重点了解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通过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使理论知识得以深化。本节内容与我们周围的生活联系紧密、难度不大,容易理解。在学习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时,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看待问题,既要看到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利与弊,也要看到其对迁入地区带来的好处与造成的压力,这样我们对本节内容就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板书设计: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1、人口迁移的概念
2、人口迁移的分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3、政治因素、历史因素等
(三)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1、对迁出地的影响
2、对迁入地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人口迁移的历史进程虽然课标没有明确要求,我认为也应当重视。因为一方面通过人口迁移的历史进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人口迁移原因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对不同区域的影响,从而为后面学习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作必要的铺垫。人口迁移的原因这一部分,由于课本上的案例比较少。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我觉得还是应当多举一些案例,可以是一些学生身边的案例,或者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其他案例,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拉力和推力,以及人口迁移的具体原因。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反思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概念引入用了一道判断题:
看一看,下面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1我班同学为了方便上学,家从新市区搬来天山区
2农闲到城里打工,农忙回乡务农的农民工
3假期外出旅游、度假、疗养
4克拉玛依市的同学到八一中学上学
5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做奴隶
6八一中学毕业的学生去北京上大学
7逃亡到巴基斯坦的阿富汗难民
8马来西亚华侨
9三峡水库移民到广东惠州
学生对2、3、5、7、8、9几题的判断都是正确的。第1题的分歧出现在距离太近、虽然跨了天山区和新市区但没有出乌鲁木齐市区,从中发现界线问题;第4和6两题看似都是上学问题,但答案截然相反,因为与学生们的现状和前途息息相关,所以受到了同学们极大地关注,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户口是否迁移决定居住地是否发生变化,居住地的变化与否是决定人口迁移的重要条件之一。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人口迁移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基本轮廓,接下来我就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概念出示,两者做一对比,找出其中差异,学生接收的非常轻松。至此,第一部分概念的理解已经基本到位了。
从第一部分的处理中总结出,课前精心准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最贴近生活的就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然后边解题边渗透知识,让学生在解题中理解单调的概念,既能学好又不乏味。
第二部分国际和国内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特点、流向、原因和意义。我对于这部分的处理采取了看书、看案例然后填表的简单处理方式,既耗费了时间,又没有把内容深入剖析,学生没有经过思考,很容易忘记。在完成活动题:“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一题时,我急于想引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追问学生祖上问什么来到新疆,忽略了学生的隐私问题,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以此为戒,问题的答案要再考虑周全一些,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在此对第二部分的教学重新做一设计,阅读课本内容是必要的,表格仍然可用,用来指导读书,帮助学生勾画重点,而教师讲授的重点应放在分析不同时期人口流动的原因上,以此为基础人口流动的特点和流向就不难理解了,同时也为下一部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做了铺垫。
第五篇:陶瓷空间变化[范文模版]
陈述:
陶瓷工艺,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我们公共环境装饰必不可少的元素。陶瓷作品以其色彩丰富、形态塑造性强、保存时间长等特点,适应了我们现代人对高品质生活需求的潮流。它的呈现方式已发展为:家居房屋内的摆件、酒店大堂的装饰品、户外公共场所的壁画„„陶瓷作品可以以平面或立体的形式出现,却以绝对的三维方式引领着我们的品质生活潮流,它所呈现的空间形式,让我们现代人在繁忙而又焦灼的生活背景下,得到了一丝丝的心理慰籍,获得了可贵的视觉享受和精神熏陶,这正是艺术作品的价值,也是我创作的思维源泉。
老子《道德经》中说到: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而今,老子几千年前的预言快要验证了,当代人们虽拥有高质量的物质财富,却享受不了高品质的精神生活,国民幸福指数并没有随着GDP的增长而成正比。在飞速发展的物质文明面前,我们没有更高尚的精神层次来拥抱它,这是事实。努力提高精神文明的层次早已不是政客独自的责任,艺术工作者也是其中的一环。我用陶瓷语言去创作我的作品,首先要说的是它的传统性,让人们去体念古人的精神层次;再说的是它的现代性,提示我们应该物质与精神同步和谐。选择购物袋的表现形式也是有用意的:一,用平面的个体去表现立体空间的层次,这是思维形式上的创意;二,购物袋是物质文明发展的产物,却因其“非环保性”被评为二十世纪十大垃圾发明之首,所以环保的概念就出来了,这是与时俱进。三,陶瓷的空间布局,颜色构成,肌理纹色都是独立思考过的,在视觉上能给观众带来心灵上的冲击。
确定了陶瓷作为毕业设计的表现语言,就已经给毕业创作指明了方向。综合考虑陶瓷的可塑性,及工作室的成熟条件,我把主题定在了购物袋上,购物袋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物件,能够唤起观众的亲切感。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12月31日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该通知被群众称为“限塑令”,在群众中引起了共鸣,现在更多的人愿意抛弃塑料购物袋,去接受能循环利用、使用寿命更长的购物袋。可以说这是中国史上最全民的环保大行动。
作品多是用平面瓷板去勾绘立体的形状,不能理解为普通的纸上绘画,这样对于作品本身是不公平的。用意是通过普通的平面形态来展现立体思维,这是空
间上视觉。对于空间的定义,是复杂的,在哲学上,空间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运动的表现形式,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是绝对抽象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元本体和元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是存在于世界大集体之中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普通个体成员。在艺术的领域,我个人认为,空间是人类视觉和触觉所能感受到的范畴。
用立体的空间布局去冲击观众的视觉感受,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时候,不忘自身品味的建设。空间的感染力是极强的,它提示着我们思考的方式,把握着我们的感情进度。掌握空间感与陶瓷作品之间的关系,也是本次创作的目的之一。作品多以两点透视、散点透视,来强调空间的力度。在有审美要求的情况下,已经抛弃了正常的透视层次,夸张的透视构图,让人能体会到其中的生命力与持久力。
老师问题:
1,选择陶瓷作为你毕业创作的缘由?
答:一,家是江西人,对景德镇陶瓷耳熟能详。
二,大学学习中对陶瓷技艺的掌握最为全面。
三,陶瓷的可塑性,耐久性,工艺可行性。
2,你作品所要表达的是什么?
答:作品要表达的是一些社会问题,当代人们的心理焦灼,生存压力,环保压力等,这些都是我们无法忽视的问题。建设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能力,用艺术作品去启发人类的思维方式,这是我创作的目的。通过购物袋的发展历程来表现环保的理念。
特别要提到的是作品对空间的理解,对于空间的定义,是复杂的,在哲学上,空间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运动的表现形式,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是绝对抽象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元本体和元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是存在于世界大集体之中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普通个体成员。在艺术的领域,我个人认为,空间是人类视觉和触觉所能感受到的范畴。用艺术空间感来感染观众,用空间层次来说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提倡的是良性思考方式。
3,自己对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做个评价?
答:学习知识,人际关系,时光感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