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口的变化
二轮复习考点清理 第三版块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
【人口的变化】专题十 人口、交通和城市
(一)人口的数量变化
表现;人口数量增长的方式
1、人口的自然增长
(1)构成指标
(2)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只需考虑人口的自然变化):总趋势;时空分布差异及原因;影响因素。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的概念(理解并识记)
(2)构成指标
(3)人口增长模式及特征
(4)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目前世界总体的人口增长模式;时空差异及原因
(5)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
3、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
(二)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
(1)概念
(2)分类:各类型的时段、特点、方向
(3)影响:对迁入地和迁出地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1、概念:环境的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的合理容量
2、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及谋求措施
3、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
(四)人口的分布
1、衡量指标
2、影响人口分布的条件(即因素)
3、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原因;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网络构建: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第二篇: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源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教学重点: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因素;
人口增长模式的指标及其转变。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因果联系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一)人口的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
(二)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差异
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一)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板书】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提问】请大家看世界60亿人口日(图1.1),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个小孩的出
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读图】请大家读图1.5,P4读图思考和P5的阅读,通过由学生自主阅读各国采取的人口政策的差异并让其讨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讲述】世界各国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日本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印度控制生育政策。原因: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太慢,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空间得不到合理利用,人口老龄化,个人及社会赡养负担增加,社会福利和保障面临的压力增大,国防兵员不足。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太慢,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方面的社会开支扩大,压力增大,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资源需求增大,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增多,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人地矛盾进一步被激化。
【作业】复习这节课的内容并预习人口的增长模式。
第二课时 【新课教学】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们衡量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是通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来衡量的,而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这三项指标相结合就形成了人口再生产的不同特征,形成了不同类型,构成3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读图】请大家阅读图1.6和P6读图思考。【板书】
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一)人口增长模式
【提问】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比较。【答案】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讲述】比较原始型和现代型这两种“低增长率”的本质区别: 原始型的低增长率是因为很高的死亡率造成的,而现代型的低增长率是因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这种模式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
原始型——农业文明时期;传统型——工业文明时期;现代型——后工业文明时期。【学生讨论】结合P5的阅读,学生讨论世界各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以及影响因素。【板书】
(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讲述】发达国家——现代型,如欧洲、北美洲;发展中国家——大多属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阶段,如亚非拉地区;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模式转变的影响因素有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现代型。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学生自主探究】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学生分组讨论,联系前面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完成P7活动,自主地归纳总结出针对芬兰这个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课堂总结】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世界人口的增长现状:
1、数量大
2、增长快
二、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人口数量增长任何时间间的不匀速性
第三篇: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
备课时有两个困扰:第一,教材一开始讲了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差异,之后在人口自然增长模式中也讲了时空差异,如果都讲,时间有限。第二: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虽然是在课后活动中实现,但在全文中都有所穿插。
总体感觉这节课内容多,案例多,知识相互穿插,如果按课本顺序讲,势必会很乱,学生的知识体系无法建立。于是我大胆地舍弃了书中所有案例,我是这样设计的:
全节只使用一个案例,即调查学生们的爷辈,父辈,我辈的亲兄弟姐妹的人数,总结出相同规律,用数据进行分析:
1.给出人口自然增长率概念,区别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自然增长。
2.假设总人口变化不大,讨论思考从爷辈到父辈到我辈,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从而引出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3.思考从我辈到父辈到爷辈到祖先,出生率、死亡率如何变化?两者变化规律有何共同点,不同点?并转绘成图形。
4.由图形引出人口自然增长模式及分类依据。
5.看图形思考,人类社会何时由原始型进入传统型,并分析原因。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规律
6.由图形思考,两类国家目前分别处于何种人口自然增长模式。各自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政策如何制定? 7.通过一个案例贯穿全文,内容紧凑,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此案例引入时学生兴趣高涨,但从转绘图形后的分析开始,学生积极性有所下降。我想下次这样处理也许会好一点:图形由学生转绘好后,人口自然增长模式的时空差异,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由学生看书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另外人文地理的教学知识点往往散、碎、杂,用案例教学是一个好方法,但是,使用真实案例比虚拟案例更有挑战性,也更有意义对教师、对学生都是如此,以后我要努力尝试。
白铜钢
第四篇:《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
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情感目标: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难点:
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
图片引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
(一)区分概念:
1、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
人口移动泛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如旅游、出差、购物等。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指的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人口迁移”这个概念中包括了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移动距离的长短并不能作为人口迁移的标准!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人口迁移的规模大小(或人口流动的流量大小)(2)人口迁移的方向(或迁出区和迁入区的分布)(3)人口迁移方式(例如自发的,政府组织的,外力强迫等)(4)人口迁移特点形成的原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5)人口迁移的意义(或作用),包括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的作用。
2、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这是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
(1)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
跳转到第(二)部分的世界人口迁移在二战前后的不同变化。
(2)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移居的现象。
跳转到第(三、四)部分的美国的人口迁移和中国的人口迁移。
(二)国际人口迁移
读图:国际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向(该图可主要
导学案也称为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随着地理教育改革引发了对地理学科新课程新理念的思考。为加快素质教育改革,山东省部分学校尝试导学案导学模式,由于其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学生学习效率高、课堂效率高等特点,深受一线地理教师喜爱。随之全省很多学校对于学案导学模式进一步研究和使用。
教案与导学案的区别。一是使用目的不同,教案是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而学案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二是使用性质不同,教案是教师为中心,具有单向性,封闭性,学案是以学生中心,具有互动性,开放性。三是角色不同,教案是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学案是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四是表达形式不同,教案是界面规整,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学案是界面亲切,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
导学案的功能与作用
完美的地理导学案在学生方面能帮助学生自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树立人地关系思想,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地理教学方面能有效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能让学生尝试成功快乐树立新的地理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教材使用方面,导学案能弥补地理教材的不足之处、教师利用导学案灵活处理、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导学案的利用价值与教科书同等重要。
导学案编制的方法和技巧
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应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习者的情况而变,没有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格式.但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同学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1、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结构框架
地理导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知识结构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课时知识结构.通过知识结构分析,建立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进而高效地把握人地关系思想。
2、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找出最佳切入点
“地理导学案”把学习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3、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导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依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如季风水田农业讲解时可根据课文插图,给与学生观察的时间之后,教师提出有效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为什么全球典型的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呢?” 然后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回答---师生点评。
4、通过练习及时自查和巩固学习效果
在“导学案”的最后还要有一部分,对学生自学探索后的自查巩固.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帮助学生及时从练习中发现这些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导学案编制的内容
导学案的编制要以教案为依据,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它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其内涵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学案导学”.1、三维目标 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知识构成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上述要素的编排要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3、学习方法 学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4、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它有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训练题的设计,要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控制习题数量,按容易题:中等题:高档题为7:2:1的比例来编写,为兼顾程度较高的学生,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水平.导学案的制作注意事项与解决措施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分课时处理学习内容,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课时.2、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3、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通过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4、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教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5、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导学案编制的八大栏目
1、标头:包括课题、学科、班级、姓名、座号、编制人、审阅人等;
2、附标头: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等
3、学习思路与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思维导学
4、当堂达标
5、课后测评
6、学习小结
6、测评答案与提示
7、资源链接(课外拓展)
8、教师爱心寄语等
高效地理导学案的制作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研究并制作优良的校本导学案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将能起到积极作用。教师的今日课堂要不断超越昨日课堂。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有效抓住每一次教师培训的机遇,将有效促进地理导学案研究。
第五篇: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反思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概念引入用了一道判断题:
看一看,下面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1我班同学为了方便上学,家从新市区搬来天山区
2农闲到城里打工,农忙回乡务农的农民工
3假期外出旅游、度假、疗养
4克拉玛依市的同学到八一中学上学
5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做奴隶
6八一中学毕业的学生去北京上大学
7逃亡到巴基斯坦的阿富汗难民
8马来西亚华侨
9三峡水库移民到广东惠州
学生对2、3、5、7、8、9几题的判断都是正确的。第1题的分歧出现在距离太近、虽然跨了天山区和新市区但没有出乌鲁木齐市区,从中发现界线问题;第4和6两题看似都是上学问题,但答案截然相反,因为与学生们的现状和前途息息相关,所以受到了同学们极大地关注,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户口是否迁移决定居住地是否发生变化,居住地的变化与否是决定人口迁移的重要条件之一。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人口迁移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基本轮廓,接下来我就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概念出示,两者做一对比,找出其中差异,学生接收的非常轻松。至此,第一部分概念的理解已经基本到位了。
从第一部分的处理中总结出,课前精心准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最贴近生活的就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然后边解题边渗透知识,让学生在解题中理解单调的概念,既能学好又不乏味。
第二部分国际和国内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特点、流向、原因和意义。我对于这部分的处理采取了看书、看案例然后填表的简单处理方式,既耗费了时间,又没有把内容深入剖析,学生没有经过思考,很容易忘记。在完成活动题:“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一题时,我急于想引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追问学生祖上问什么来到新疆,忽略了学生的隐私问题,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以此为戒,问题的答案要再考虑周全一些,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在此对第二部分的教学重新做一设计,阅读课本内容是必要的,表格仍然可用,用来指导读书,帮助学生勾画重点,而教师讲授的重点应放在分析不同时期人口流动的原因上,以此为基础人口流动的特点和流向就不难理解了,同时也为下一部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做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