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工文化市场的不平等与不可预测性
人工文化市场的不平等与不可预测性
Experimental study of inequality and unpredictability in an artificial cultural market
Mattew J.Salganik, Peter Sheridan Dodds, Duncan J.Wattts
摘要:流行歌曲、书籍和电影很多时候都比那些从本质上不同于剩余物的替代选择要成功的多。然而,专家们照例失败的预计了哪些产品会成功。为了研究这一悖论,我们使用了实验的方法,创建一个音乐下载网站,提供给14341个被试不熟悉或者是不知道先前被试选择的歌曲。社会影响力量的加强会提高成功的不平等性与不可预测性。成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质量决定:最好的歌曲不会在最差的位置,最差的歌曲不会在最好的位置,但其它的结果都有可能。
人工文化市场的成功如何不同于一般的事物马上就引人瞩目。然而非常难被有大量市场研究的利润驱动的专家所预测到。一个对观察到的结果的不平等的解释是从质量到成功的映射是一个凸函数(质量的差异与成功的更大差异是一致的),这样导致了“明星效应”或赢者通吃市场。因为这种情况的模范作用,假定从质量到成功的映射是确定的并且质量已知,然而不能对观察到的结果的不可预测性作出解释。另一种解释是由于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的不平等性与不可预测性是个体没有独立的作出决定。集体决策的随机模型包含社会影响,能够显示出内部及之间认识的巨大差异。甚至是同质的物体,不幸的是,那些预测的经验检验要求比较随机过程的多重实现。实际上,仅仅只有“历史”是曾被观察到的。
我们采用了实验研究法来研究文化市场中的社会影响。创建了一个人工的音乐市场,招募大多数来自一个青少年感兴趣的万维网站点的14341个被试,向他们播放一组以前的不熟悉的乐队的一些不熟悉的歌曲。用户被随机分配到两个实验条件下(独立和受社会影响)中的其中一个之下,区分只有之前别人选择的信息的可用性。在独立条件下,被试仅仅被告诉乐队的名字及其歌曲。但他们下载某首歌之后,他们被要求给他们听的歌打等级,从一星到五星(讨厌—喜欢)。在社会影响的条件下,被试能够看到每首歌之前的下载量。因此,除了他们自己的音乐偏好外,在社会影响的条件下的被试接收到一个来自其他人表现的相对微弱的信号,他们可以选择使用或忽视。而且在社会影响下的被试被随机安排到8个网站中的一个,每个网站只能看到自己的下载量。
我们的实验设计在理论模型和观察性研究方面有三个优势。1)在独立条件下,一首歌曲的流行程度提供了歌曲质量的自然测度,可以同时捕捉歌曲的先天的特征和被试人群现在的偏好。2)通过比较在独立条件和社会影响条件下的结果,可以直接观察到社会影响在个人水平和总体水平的影响。3)我们可以明确地创建多个并行的历史,且每一个都可以独立的进化。通过研究一系列可能的结果,我们可以测量内在的不可预测性:相同的歌曲两网站的程度、相同的初始条件、无法区分的人群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要面对内在的不可预测性,没有一种质量测量能精确地预测在任何特定实现过程中的成功。
汇报通过研究不同乐队的48首歌的两个实验的结果。在两个实验中,所有的歌曲开始的下载量都为0,但歌曲的介绍都不同。实验一,在社会影响条件下,歌曲保留之前的下载量。被试被排列到一个16×3的直角坐标网中,歌曲被随机安排给每一个被试。(歌曲没有按下载量排序。)在独立条件下,被试也有同样的歌曲介绍,但是没有任何歌曲之前的下载
量。实验二,在独立条件下的被试会被展示歌曲之前的下载量,并且按最近哦流行度的降序排列歌曲。在独立条件下,歌曲以单栏的格式列出来,没有下载量计算栏。歌曲也没有按顺序随机分配给每一个被试。因此,在每一个实验中,都能观察到社会影响对每首歌成功的影响。通过比较两个实验的结果,能够计算出提高相关信息信号的力量的影响。
我们的实验结果支持了假设,社会影响也就是这里的考虑他人选择的信息,是造成人工文化市场不平等性和不可预测性的部分原因。图一显示了社会影响在市场不平等性方面的影响。在俩个实验中,发现8个受社会影响的网站展现出更加的不平等性。流行的歌曲比那些独立条件下的网站更加流行。(白色条形)比较图一的A图和B图,当社会影响信号的显著性从实验一到实验二提高时,不平等性也提高了。因此实验结果显示在文化市场中,只有社会影响是造成结果不平等的原因。但是因为个体受到社会影响的更强的影响,这个共同的结果将变得更加不平等。
社会影响同时提高了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图2和图3)在每一个实验中,不同社会影响网站之间的市场份额(总下载量的分数)的平均差比个体独立做决定情况下的不同子总体之间的高。因为这些不同的结果与无法区分组的被试评估相同的歌曲的结果相同。这种不可预测性的类型是过程所固有的并且不能通过了解歌曲或市场参与者的更多信息排除。图三显示了每首歌在8个受社会影响网站中的市场份额(白色条形)和市场排列(黑色条形)。虽然质量在平均上与成功相关。但是,任何质量的歌曲,都会有范围非常广泛的结果。一般来说,质量最好的歌曲不会非常差,质量最差的歌曲也不会非常好,但其他任何结果都是有可能的。不可预测性也随着质量出现。用市场份额的方式测量,质量最好的歌曲是最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反之,用市场排列的方式进行测量,中等水平的歌曲是最不可需测的。(这个差异衍生于上文成功的不平等性)。最后,比较图三中的图A和图C,显示将不平等性的解释作为在质量和成功之间的一个凸映射的原因是不完备的。
我们的实验明显在许多方面与真实的文化市场不同。例如,社会影响在真实的世界中包括市场、植入广告、高度的评价和媒体的关注等远比实验中的社会影响强得多。我们也猜想歌曲数量相对较少,社会影响也进一步减少。并且要求这个项目只能参加一次不能分享看法。虽然这些差异限制了我们实验与现实文化世界的直接相关性。结果仍显示社会影响对文化市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但又违反常理的影响。产生的共同行为令人想起个体二项选择序列的信息串联。一方面,拥有更多信息的被试会考虑他人的决定,但他们一致同意考虑自己的音乐偏好。因此在回顾时成功的特征似乎是可预测的。另一方面,寻找相同过程的不同实现时,发现因为社会影响的提高,独特的产品被认为是好的或是坏的将提高不可预测性,不可预测性被直接测量或以质量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推测专家们错误的预测文化产品的成功不是因为他们不完备的判断或关于他人表现的错误信息,而是因为当个体做决定时受到了社会影响的影响,市场并不能简单的合计先前个体的行为。在这样一个世界,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和个人拥有的多少无关信息或技能方面有许多限制因素。
虽然这里使用的基于网络的实验在一些方面比在物理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更难。但是它在研究集体社会过程中类似文化市场形成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方法优势。然而实验心理学倾向于把个体看做分析的有关单位,明显对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感兴趣,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被试。为了确保每个网站都能达到合理的稳态,我们需要超过14000个被试—在基于网络的实验中号码易于操作。但是在物理实验室中,调解是不可能的。因为“个体—集体”对于所有的集体社会动态是主要的,我们期望基于网络的实验对于一般的社会过程的研究的有用性不断的提高。
图一:社会影响:成功的不平等性—黑色条形 成功的不可预测性—白色条形
图二:实验一:成功的不可预测性(A)
实验二:成功的不平等性(B)
图三:质量和成功之间的关系。
第二篇:信仰之不可证明性与不确定性
一提到“信仰”,无论是宗教意义上的还是政治意义上的,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其坚定性和确定性,因为假如没有这两个特征,信仰便不足以成为人生的指南。为此,思想家们、信仰主义者们想出种种办法来强化、巩固信仰的坚定性,比如基督教思想史上就曾产生过关于上帝存在的诸种理性证明。不过,克尔凯郭尔借假名作者约翰尼斯·克利马克斯之口不仅强烈反对用理性去证明上帝的存在,而且他还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基督教信仰的死敌是“确定性”,只有在“不确定性”信仰才能找到有用的导师。[i] 从结果上看,克尔凯郭尔并没有因此削弱信仰的坚定性,相反,在他眼中,“信仰”是一个自身即具有“强力”(Magt;Power)的特殊的“器官”。克尔凯郭尔为什么要反对对上帝存在的理性证明,他为什么视“确定性”为基督教信仰的大敌,这将是本文试图回答的两个问题。这里将主要讨论克尔凯郭尔归在假名作者克利马克斯名下的两部最具哲学意味的著作《哲学片断》和《附言》。
一、信仰之不可证明
西方文化具有两大思想源头:希腊理性主义和希伯莱信仰主义,在根本上它们是不同的两类精神系统,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相互反对。希腊人不相信、不信任个人的感觉,他们追求从林林总总的现象背后挖掘出恒定不变的规律、规则,追求过硬的理性证明。而“信仰”的英文对应词faith源自拉丁词fides,其主要意思就是对某种无法给出证明的东西的坚定信念,或者说在无可证明的前提下对某种信念义无反顾的接受。“信仰”无需亦无从证明,它的最佳伴侣就是“接受”。但是,在基督教思想史上曾经有一些神学家尝试性地把希腊的理性证明精神与基督教信仰结合起来,成就了一批对上帝存在的著名证明,使“基督教哲学”成为了可能,从而使希腊的哲学精神得以在基督教思想中保存和延续了下来。这些证明不啻将成为人们相信上帝存在的理由,进而成为基督教信仰的强化剂。有证明就有反证明。在基督教思想史上,同样有一批颇有见地的思想家强烈反对把哲学的证明精神运用到基督教信仰的领域,认为这种做法混淆了哲学和宗教、理智和信仰之间的界限,克尔凯郭尔就是其中一个。
在《哲学片断》当中,假名作者克利马克斯针对斯宾诺莎“本质包含存在”的命题对从本体论上证明上帝存在的思路进行了否定和批判。根据斯宾诺莎,“存在”和 “完美性”是上帝的本质属性,因此从逻辑上讲,上帝的存在是不证自明的。某物越完美,它所包含的存在也就越多、越必然。因此,上帝的存在不仅最多,而且最必然。[ii] 在克利马克斯看来,这个推论犯了偷换概念的毛病。斯宾诺莎命题旨在证明上帝的存在,但实际上它所讨论的是“本质”(V?sen)而不是“存在”(V?ren),或者说是“概念的、理想性的存在”而不是“真实的存在”;这些概念之间本应有着严格的区分,就像想像中的一百块钱与口袋中实际拥有的一百块钱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一样。克利马克斯以一个经验主义的态度指出,从“概念”推导出“存在”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因为对于可感觉事物而言,能够确定它存在与否的只有我们的感知觉。即便是像“上帝”这样的“至上概念”也并不享受任何特权;我们并不能因为上帝是一个我们无法设想的比之更完善的东西就得出结论说上帝是存在的(这是圣安瑟伦的基本思路)。克利马克斯明确而大胆地指出,“就真实的存在而言,讨论什么或多或少的存在毫无意义。一只苍蝇,当其存在的时候,它有着与上帝同样多的存在。……就真实的存在而言,起作用的是哈姆雷特的辩证法:在还是不在。” [iii]
显然,克利马克斯抓住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症结,这类证明把“本质”与“存在”混为一谈,以概念与存在的同一性为前提,尤其是以最高的概念本身即包含有实在性为前提,结果在证明开始之前,证明者其实就必须对“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点做出判断了。假如说上帝不存在,则这证明无法开始;而若说上帝是存在着的,则这证明毫无意义。最终,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充其量只能算是在逻辑层面上对“上帝”概念的一种不彻底的展开,一种形式化的逻辑演绎。倘若从奥古斯丁所提出的“信仰寻求理解”的口号出发,这类证明的意义似乎还好理解:先确信“上帝”是存在的,然后调动理性积极探求这种存在的合理性,进一步清除接受信仰的逻辑障碍,从而为信仰注入强心剂。问题是,这类证明对于那些原本无信的人是
否有用?
克利马克斯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他看来,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不仅是无效的,而且从虔诚的角度来看,这种证明恰恰暴露出了求证者的怀疑和“心虚”。对于真正的信仰者来说,不管证明与否,上帝都是存在的,证明不能为信仰增添任何份量。相反,那些努力寻求对上帝存在的证明的人在内心深处往往害怕上帝并不存在,或者至少对上帝的存在没有把握,所以他们才会求助于概念和逻辑的帮助以使自己心安理得。把理性的证明行为看做是“怀疑”的结果这一点并不是克利马克斯的独道见解,笛卡尔就曾把严格的理性求证与彻底的怀疑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笛卡尔怀疑感觉经验的可靠性,认为人类只能认识自明的真理,或者认识从自明的前提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真理。因此,为了获得可靠的知识,我们首先必须采取一种彻底怀疑的态度,怀疑一切可以怀疑且又不会造成自相矛盾的事物。然后从一个不受怀疑影响的基点出发,通过理性推理来获得知识。所不同的是,克利马克斯并不怀疑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在他看来,错误的来源不是感觉经验,而是我们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判断。而且正是从感觉主义的角度出发,克利马克斯有力地批驳了混淆“本质”与“存在”的错误。虽然克利马克斯并没有提到对上帝存在的其他证明,但是我们可以推断,他从根本上是不赞成用理性来证明上帝存在这一思路的。证明的行为不会使上帝出场,上帝的出场依靠的是一个“跳跃”(Spring),它发生在我们放弃或者终止求证行为之时。上帝的存在应该被视为一个“永恒的设定”,视为是我们生存的勇气的源泉。
二、信仰之不确定性
在《哲学片断》中克利马克斯否定了对上帝存在的理性证明的意义,把人们通常认为的信仰的强化剂剥除掉了。接着,在《附言》当中,他又进一步提出“确定性”为信仰的大敌,把信仰推到某种“不确定性”的状态之中。[iv] 这与我们通常的认识是反对的。信仰总是对某种确定的东西的相信和接受,确定性能够给人以目标感、归属感,能够让人踏踏实实地知道自己信仰的对象是什么、可能的“收益”是什么。信仰之所以能够成为飘泊心灵的抚慰剂(宗教之为鸦片)正是因为信仰的确定性。而信仰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是困难的,我们不仅无法完全认识信仰的对象,更不知道我们的信仰最终能否得到预期的“回报”。但是,如果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依然能够对信仰保持着高度的激情,那么这样的信仰一定会坚如磐石。在以下的篇幅中我们首先来看看克利马克斯所谓信仰之不确定性的涵义,从而厘清他反对在信仰与确定性之间联姻的根据。
在克利马克斯的语汇表中,“确定性”与“客观性”是相对应的,“不确定性”则与“主观性”、“主体性”相呼应。因此,疏离信仰与确定性之间的关系首先意味着反对把基督教信仰当成某种客观的知识体系。“信仰”与“知识”的混淆是克利马克斯对其时代最大症结的诊断。基督教信仰不是一种“知识形态”,因为我们信仰的“对象”“上帝”不是某种具有客观确定性的知识的“对象”,而是一个“不可知者”,是存在中最大的不确定性。不难看出,克利马克斯的根本出发点来自“ 上帝”的绝对的、至上的超越性存在,这是基督教的立教之本。如果“上帝”成了客观的、具有确定性的认知对象,这就会与上帝的超越性存在发生矛盾。“上帝” 不是具体的存在者,“上帝”就是全部的存在、是存在本身;“上帝”不是认知的对象,而是智慧本身,因此“上帝”不应该表现为任何确定性的形式,这一点正是耶和华强烈反对偶像崇拜、而且一再强调“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 [v] 的理路之所在。问题是,有限性的人类如何才能接近超越性的“上帝”并且领会其传递出来的智慧信息呢?在基督教思想史上,许多具有深刻思辨精神的教父们、经院哲学家们提出了“启示”和“理智认知”两条道路并行的方法。他们在著作中不约而同地感叹,相比于上帝的智慧,人类理智是有限的,无论我们如何调动理智也不可能认识上帝的全部,于是接受启示就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他们也并不轻言放弃,他们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依然努力进行理智认知。这类感叹无疑有着那个时代人类思想遭受禁锢的烙印,但它也传达出了相当深刻的哲理。如同赫拉克利特曾说的那样,“自然喜欢躲藏起
来”,对于至上的存在、对于存在本身,无论人类的思维能力如何进步,我们也不可能完全把握其全貌,而这一点又成为人类不断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尝试的起点。不过,克尔凯郭尔并不认同这种“启示”与“理智认知”并行的办法,他从基督教的核心思想之一悖论性出发指出,对于“理智”(Forstand,德文Verstand)判断力而言——请注意,与康德一样,克尔凯郭尔在这里并没有采用“理性”(Fornuft,德文Vernunft)的概念,基督教上帝的存在本身即是一个荒谬的、不可思议的悖论,一种最高程度的“不可能性”,它表现为永恒的(《旧约》中所说的“自有永有的”)、神圣的上帝要以人子的身份在时间当中临现,甚至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个悖论是被给定的,是信仰者必须接受的前提,如果非要用理智判断力来把握它的话,那么无论对上帝还是对理智都构成了“冒犯”。信仰与理智是相冲突的两类不同质的东西,通达信仰的有效途径不是认识、不是知识,而是激情和爱。
而一旦信仰不再是客观确定性的“知识形态”,那也就不存在人人都可以通过认知活动来达至信仰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坚持基督教信仰的悖论性的情况下,人类认知活动所体现出的普遍精神将被消解,信仰将处于一种更大的不确定性之中。克利马克斯一再强调,在他生活的时代做一名基督徒过于容易了,一个人只要出生在基督教国家、生长在基督教家庭就顺理成章就成了一名基督徒,为此,他要使成为基督徒变得困难起来,而他采取的行动的第一步便是重新在关于基督教的知识和对基督教的信仰之间做出严格区分,重返被认知活动的普遍精神掩盖住的基督教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差别意识”。
基督教原本就是一种在结果上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宗教。克利马克斯区分并讨论过两种不同的宗教:人的宗教或心性的宗教(即“宗教A”)和基督教(“宗教B”)。“人的宗教”认为人应当在其自身内部与永恒建立关系,真理就存在于人的内心,因此人有能力按照真理塑造自身、有能力解放自己。而在基督教那里,人当与在时间当中显现的“上帝”的启示建立关系,人的拯救并非来自我们对上帝的意识,而是来自“上帝”的显现者。这也就是说,“人的宗教”传达出的是一种普遍性的精神,真理就在身内,只要我们返求诸己,就有可能修成正果;而基督教倡导的是一种与普遍精神相反对的“不可能性”和“差别意识”,基督教从一开始就没有为每个人在天堂预留位置,人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罪从而实现自我解放,人的拯救需要依靠外部的力量。拯救最终取决于上帝的恩典,信仰的最终结果并不在我们的掌握之中,正是这一点使得基督教信仰变得如此不确定。这里,克利马克斯是在重弹“过窄门”的旧调。《圣经》有言:“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vi] “ 窄门”并非人人都能通过。只有那些愿意且能够通过的人才能最终与永恒福祉建立关联,在克利马克斯眼中这些人就是“幸福的和不幸的恋人”,那些敢于正视悖论、敢于追求“不可能性”的人们,这类人是有激情的。他并不看好那些出于理性的精明算计而定时定量往个人事功的账户上“存款”的平庸之辈,因为这类人自以为能够通过人为的努力赢得上帝的恩典,恕不知上帝的意志根本不是人类理智所能参透的。
在个人需要依靠外部力量获得拯救的前提下,真正意义上的信徒不能挖空心思地想着如何“讨好”上帝,从而为自己在天堂赢得一席之地,他所能做的就是放弃自我,承认自己在上帝面前一无所是,然后“尽心、尽意、尽力”地爱上帝。因为信仰者明白,是我们需要上帝无边无际的爱而非相反,是我们需要以上帝作为生存的勇气的源泉。而且,上帝是先爱我们的,上帝不会滥用他的意志,上帝定会做出他的选择。尤为重要的是,对上帝的爱和信仰并不是一次性的、一劳永逸的,它将贯穿个体整个的生命历程,贯穿在生命的每一个“瞬间”。“瞬间”是克利马克斯突出基督教信仰的意义时特意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决断”是紧密相联的。[vii] 任何人在面临是否接受信仰的时候都会做出自己的“决断”。问题是,有的人只在接受洗礼、坚信礼等重要时刻才做出“决断”,似乎只要一次性地做出了接受基督教信仰的“决断”,他就无可争议地成了基督徒。但是,只此一次地把自我毫无保留地交给上帝并不难,难的是在生命的每一瞬间都做出忠于信仰的正确决断,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而每当个体最终克服了怀疑的情绪、克服了来自理智和意志的冲动并且做出了决断的时候,他的信仰也就随之得到了强化。信仰者应该清楚地知道,上帝与人之间存在着无可逾越的鸿沟,因此对于信仰者来说,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生命的每一瞬间不断地去“接近”上帝,从而使上帝充盈到我们生命的整个流程之中。
三、信仰之为特殊的“器官”
在考察了克利马克斯所谓信仰之不确定性的涵义之后,现在就来看看他心目中的信仰究竟是什么。
从否定的意义上来看,克利马克斯竭力反对把对信仰的知识与信仰本身等同起来,认为基督教信仰不是客观的知识体系,它不会从学术性的考量之中直接产生,它甚至也不会从“历史事件”(指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直接产生。信仰就是信仰,它是一个与知识完全不同类的“新的器官”,它本身就是有“力量”的;任何想以知识来替代信仰的意向和行动都是对信仰的冒犯。进一步说,信仰与客观性无关。在《附言》第一部分“关于基督教的客观真理”之中,克利马克斯逐一考察了围绕着基督教真理的三个“客观的”因素:《圣经》、教会以及基督教发展史,认为它们不仅与人们获得信仰无关,而且人们还有可能在客观性之中丧失获得信仰的条件。
从肯定的意义上来看,克利马克斯心目中的基督教信仰有三个关键性的名词“精神、心性、主体性”,以及三个有意味的形容词“充满激情的、无限的、个体性的 ”。克利马克斯认为:“基督教是精神,精神是心性,心性是主体性;主体性本质上就是激情,最强烈的激情就是对其永恒福祉的无限的、个体性的投入。” [viii] 信仰完全是一桩个体性的(personal)、主体性的(subjective)事业。永恒福祉只与个体建立关联,它通过与他、他、每一个单个的他建立关联,最终才能与所有的人建立关联。这种一对一的关系是上帝作为惟一神而向人提出的要求。如此一来,信仰只与主体、个体有关,信仰完全是主体与“上帝”之间的一桩“密谋”。一个人成为基督徒不能靠出身,不能因为国教、家庭等客观因素就自然成为基督徒,一个人必须通过“选择”而成为基督徒,并且这种选择是发自主体“心性”的一种精神追求。克利马克斯一再强调把信仰与知识分离开来就是为了强化信仰的这个涵义。
信仰还是一桩充满激情的事业。一个人选择成为基督徒不是因为历史、现实、知识等客观因素,不是出自理性的算计,而是出自主体的“激情”,信仰与“激情”才是合适的一对儿,“激情”是应对悖论、应对“不可能性”的惟一有效的手段。对于“激情”所做出的选择是不需要理性做出任何证明的,只有 当信仰开始丧失激情、当信仰开始终止为信仰的时候,证明才是必要的,为的使自己心安理得,也为了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坚定性。热恋中的人往往不需要证明对方是自己惟一的挚爱,只有当热恋的温度有所下降的时候,人们才会在心中列举对方的好处,以此作为自己始终不渝地爱对方的理由。前面说过,克尔凯郭尔与康德在批判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问题上是有着一定的相通性的,不过,在康德的主张之下,宗教应该成为“纯粹理性范围内的宗教”,而克尔凯郭尔的宗教则在剥除了理智的影响之后进一步向“激情”靠拢,从而成为了对“不可能性”的充满激情的探索。
最后,由于上帝是存在当中最大的“客观不确定性”,因此人类能否最终通达“永恒福祉”也就具有了高度的不确定性。但是如果一个人发自内心地选择了以“永恒福祉”作为至上的目标,那么即使知道自己永远无法企及之,他仍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永恒福祉”的追求过程之中。于是,信仰实际上就是个体在其生命的整个历程之中不断“接近”永恒福祉的过程,它是个体终其一生的行动,同时也是个体的冒险之旅。这也就是克利马克斯强调信仰是个体对永恒福祉的“无限的”投入的涵义之所在。
克利马克斯对信仰的解读是很深刻的,他的态度不禁让人联想到美国作家丹·布朗的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ix] 其中冷静的符号学家兰登和狂热的圣杯历史学家蒂宾向我们展示
出了一个与我们所熟悉的基督故事完全不同的一个版本。读完此书后人们不禁会问,这样的言论会动摇世界上成千上万的基督徒的信仰吗?蒂宾认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基督徒本应了解自己的信仰的历史,而兰登教授的解释似乎更中鹄的。他指出,任何一种宗教信仰都建立在“虚构”的基础之上,这一点正是信仰的定义——对某种我们认为是真实的、但却无法证实的东西的接受。宗教教义的传达都是通过“隐喻”而完成,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信仰的人必须明确宗教的隐喻意义,从而他才能借助信仰在这个世界上更好地生活下去。设想,假如克尔凯郭尔知道了“死海古卷”的存在,假如他读到了《达·芬奇密码》或者了解到了“圣经考古学”的新发现,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他是否会以惯常的反讽口吻说一句“又当如何”呢?因为在根本上,所有这些历史性的、学术性的客观因素都与个体的永恒福祉无关。对于一个从内心深处已经认定基督教作为心灵皈依的个体来说,任什么都不会影响他的选择的,因为信仰只关乎个体的精神追求和主动选择。
第三篇:WTO农业协议中的不平等性
WTO农业协议中的不平等性
世界农产品贸易在很长时期一直是作为特例游离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管理和约束之外。农业长期以来在许多国家受到很强的政府干预。导致这种干预的原因包括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提高农业产出等等。这些理由往往是出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考虑,而不是出于纯粹经济方面的考虑。农业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严重扭曲国际农产品贸易,其实施代价也让各成员方日益不堪重负。乌拉圭回合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首次将农产品贸易全面纳入到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有效管理之中。乌拉圭回合有关农产品贸易达成的多边协议及各成员的减让承诺构成了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贸易框架的核心内容。乌拉圭农业协议被认为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做出的让步(作为发展中国家在GATS及TRIPS中让步的回报),但是与WTO中其他工业产品协议相比,农业协议仍是一个软约束的协议,在许多方面对这个领域的纪律约束仍然相对软弱。而且,由于实力因素,在WTO农业协议中,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体现。在对现有规则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该协议仍然存在许多不平等。
一、WTO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
WTO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市场准入,即对进口限制的规范;2.国内支持,即政府对国内主产的支持;3.出口补贴,即政府对出口的支持
关于市场准入的规定
(1)关税化
乌拉圭农业协议规定各成员方不得在协议生效后保留、使用和重新使用非关税措施,原使用的非关税措施必须转换成关税等值,进行关税化,以对农产品贸易进行单一关税管理。在乌拉圭回合中有4个国家利用例外规定,即日本、韩国、菲律宾对大米,以色列对羊肉要求推迟关税化。对乌拉圭回合后加入的新成员因时限要求无法利用这一例外规定。
许多发达国家对一些农产品实施了高关税及多种非关税壁垒,因而关税化后对有些农产品的总关税相当高。如美国的食糖关税为244.4%;欧盟的啤酒关税为213%;日本的小麦产品关税为388.1%;加拿大的奶油关税为360%。这些关税很明显是禁止性关税。
(2)关税减让和关税约束
根据乌拉圭农业协议,各成员方应对其关税水平,包括普通关税和非关税措施转换的关税等值进行减让并约束,即各成员方对农产品实施的关税应在基准期(1986年—1988年)水平基础上按规定幅度削减,并且在以后不得超过这一水平。
(3)最低市场准入和现行市场准入
由于部分农产品关税化后的关税过高,成为禁止性关税,因此为了帮助国际农产品贸易在基准期基础上有所扩大,各成员方必须对最低市场准入和现行市场准入进行承诺。最低市场准入承诺的规定为:对于原使用非关税措施、后进行关税化的农产品,如果在基准期(即1986~1988年)的进口不足国内消费量的5%时,则该国应承诺建立最低市场准入机会。在协议实施期间的第一年(1995年)该国应给予的进口准入机会为基准期国内消费量的3%,在实施期结束时,应扩大到5%,现行市场准入规定为:对于原使用非关税措施、后进行关税化的农产品,在基准期的进口超过国内消费量的5%时,协议要求该国维持或增加已经存在的市场准入机会。[!--empirenews.page--](4)关税配额管理
为保证最低市场准入和现行市场准入机会的实现,各国应建立关税配额制度,即根据最低市场准入和现行市场准入承诺进口的一定数量的农产品享受较低或最低的关税,而超过该进口量的任何进口则征收关税化后的高关税。承诺的最低市场准入和现行市场准入量构成关税配额量。
(5)特殊保障条款
农业协议的特殊保障条款分数量触发与价格触发,即当关税化的产品进口量增加幅度过大或进口产品价格过低时,可增收附加关税以对国内市场进行保护,但保障措施的实施不得影响关税配额内产品的进口。农业协议的特殊保障条款与一般保障条款不同在于前者不必考虑是否对国内产业造成危害,也不必与出口国举行磋商,因此,特殊保障条款为已经受到高度保护的农产品提供了进一步的保护。
关于国内支持的规定
乌拉圭协议对不同的国内支持措施进行分类处理:一是产主贸易扭曲的政策,被称为“黄箱”或“红箱”政策,用“支持总量单位”(AMS)来进行数量表示。但是,这里没有对任何单一产品的补贴限制。没有这种约束,成员方可以在国内综合支持总量减让承诺要求范围内自由选择任意产品进行任意程度的补贴。对于其他贸易伙伴来说,这带来了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他们不能预先知道这个成员方的各种农产品的竞争力。二是不需要减让承诺的政策:“绿箱”政策、特殊及区别对待的政策(被称为S&D政策)和“蓝箱”政策。“绿箱”政策被认为对市场只有极小扭曲作用,指政府执行某项农业计划时,其费用由纳税人负担而不是从消费者中转移而来,且对生产者没有影响的农业支持措施。“蓝箱”政策主要指个别国家在实施主产限制计划中对主产者进行的直接付款。
农业协议规定的最低豁免是:发达国家任何一年对特定产品的国内支持。黄箱政策范围内不超过该产品生产总位的5%,对非特定产品的国内支持不超过农产品生产总值的5%,可免于减让,不让入综合支持量。对于发展中国家这两个标准都为10%。
如果一个成员方在基准期没有对农业的国内支持,它以后也不能采用相关的补贴,除非在最低豁免的标准之下。
关于出口补贴的规定
乌拉圭回合之前的各轮谈判只是成功地对工业品出口补贴进行了有效的限制,该轮谈判首次在削减农业出口补贴上取得了进展。农业协议要求成员方承诺削减现有的补贴农产品出口的数量与农产品出口补贴的预算开支(对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补贴只需削减预算开支)。如果在基准期没有对某种农产品进行出口补贴,乌拉圭农业协议禁止该国将来对该产品实施出口补贴。
特殊与差别待遇
最不发达国家被免除削减关税、国内支持。出口补贴的义务,不过这些国家也必须约束所有的农业关税。
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享受更低的削减义务和更长的实施期。
另外WTO协议中对净食品进口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问题有所关注,协议注意到应提高食品援助工作的效率,也注意到了净食品进口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特殊困难,只不过缺乏具体行动的方案。
二、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中的不平等现象
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最重要的意义便是把农业纳入了国际贸易规则体系的规范。一些主要发达国家长期以来补贴支持农产品主产与出口,以至他们占据了国际农产品出口市场的绝对优势,现在他们必须按规定的义务削减对农产品生产与出口的补贴支持。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对世界农业贸易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1)农业谈判达成的关税化、关税削减和约束、出口补贴和国内支持的减让承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农业保护以及对世界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扭曲。(2)农业保护的透明度有所增加,农产品贸易的安全性与可预见性有所提高。(3)协议建立了农产品贸易争端解决程序,增强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稳定性。(4)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困难,给予发展中国家一定的优惠待遇。但是由于实力因素,在WTO农业协议中,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体现。在对现有规则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该协议仍然存在许多不平等现象。[!--empirenews.page--] “肮脏的关税化”与关税峰值
乌拉圭回合谈判后,许多WTO成员对其关税进行了大幅度的削减,人们普遍认为关税已不再是国际农产品贸易的主要问题。然后,事实上的高关税、高保护问题仍然存在。即使在乌拉圭回合的所有减让得到全面落实之后,仍将存在不少峰值关税(即12%以上)。首先,由于乌拉圭回合选择1986~1988年为关税化的基期,而这段时期,世界许多农产品的价格处于80年代的最低点,国际价格与国内的保护价格之间的差别很大,因此许多产品关税化后的关税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远远离于当时(1991年)的关税水平,这就是被称为“肮脏的关税化”的问题。其次,由于农业协议没有建立核实新关税水平的严格程序,各成员方在关税化过程中大都夸大其关税等值,使一些国家关税化后的关税水平比以前使用的非关税措施带来的保护程度高得多。一些国家在承诺关税约束时,把其定在较高水平下,使其承诺的关税约束水平远远高于其实际关税水平。再次,关税减让承诺以所有产品关税的简单算术平均数为基础,因此通过对无关紧要产品关税大幅度削减的同时尽可能保持重要产品的高保护水平。同样可以满足减让承诺要求。
由于上述原因,尽管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执行,将使农产品关税平均水平大大下降,但许多成员的许多重要农产品的关税仍将维持非常高的水平,将仍然存在大量的关税峰值,这对农产品保护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如美国、加拿大、欧盟和日本农产品之间的税率变幅很大,针对重要产品的关税多数在12%至30%的范围之内,在极端的情况下,其关税峰值甚至可达350%以上。
关税升级问题
除高关税外,关税升级也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虽然农业部门名义关税升级的程度已经减小,但发达国家在乌拉圭回合后的关税差(即某种加工产品与其初级投入品之间的关税差)半数以上仍然是正值,名义关税升级的平均值为17%。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来说,关税升级依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权利与义务的不平衡
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规定发达国家对他们使用的进口限制与国内支持应分别削减36%、20%,对他们使用的出口补贴预算以及出口补贴农产品出口数量分别削减30%、21%。这意味着采用这些保护措施的国家到实施期后仍然可以维持相当程度的保护,而那些在基准期没有采用这些保护措施的国家却不能在将来采用超过最低豁免程度的保护。原先给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带来扭曲的国家被允许维持相当程度的扭曲,而过去没有这样做的国家却基本上被禁止在将来使用这些措施,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市场准入机会与关税配额分配
在高约束关税下,成员方对重要产品的市场准入机会承诺是十分有限的。在乌拉圭协议执行期内,大米市场的准入机会比目前的市场准入量权增加107.6万吨,小麦增加80.7万吨,其他谷物可增加175.7万吨,奶制品增加72.9万吨,肉增加42.1万吨,水果和蔬菜增加48.5万吨,食糖增加29.2万吨,植物油增加11万吨,棉花增加6.1万吨。另外,最低市场准入量或关税配额的分配很容易被其提供者和主要出口方达成协议而直接进行分配,这样使农业协议可能导致新的贸易歧视。而且,有些国家把配额分配给需求不大的小类产品,这也可能导致关税配额实际利用不足。这些“灰色区域”(即规避农业协议有效约束的方式)的存在将严重削弱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真实作用。[!--empirenews.page--] 不公平农业贸易仍然存在乌拉圭回合农业谈判中,成员方对农业保护程度的削减,是相当有限的。根据各成员的减让承诺,全球农业的国内综合支持总量将由基准期1980亿美元减少到执行期末的1620亿美元,出口补贴由213亿美元减少到138亿美元。农产品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主要是发达国家对其农业和农产品提供的,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很小。事实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农业实施征税采取负保护措施,今后对农业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内的财力,因此乌拉圭农业协议的执行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农业支持和出口方面的差距不会有实质性的意义,由此产生的不公平贸易仍然存在。正如前文所说,农业国内支持减让是以总量为基础的,对特定产品的特定政策没有任何要求,没有这种约束,成员方可以在国内综合支持总量减让承诺要求范围内自由选择任意产品进行任意程度的补贴,对于其他贸易伙伴来说,这带来了相当大的 不确定性,因为他们不能预先知道这个成员方的各种农产品的竞争力。因此,乌拉圭农业协议对减少农业保护的作用就更为有限。
对国内食品主产的需要缺乏充分考虑
乌拉圭农业协议的理念是在农业领域实现完全开放的国际贸易,它以价格体系和比较优势的至高无上为前提。这意味着一个国家应该进口比本国产品更便宜的农产品。从理论上来说,这可能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中,这可能会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灾难性后果。
如果一个国家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他可以依赖进口廉价的食品;但是那些缺乏外汇储备的国家,如果总是依赖进口主要的食品的话,他将面临严重困境。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常处于外汇储备匮乏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们严重依赖食品进口,当他们不能得到足够的外汇储备去购买食品时,他们的人民就得遭受饥荒之苦。一个国家可以推迟工业品的进口,但他显然不能推迟对基本食品的提供。从这个意义来说,一个国家在国土资源允许的范围内自己生产必要的食品应该是明智的,就算国内主产比进口更为昂贵。
非商业化农业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农业,都不是以商业化企业的形式存在的。许多农民耕作农田是继承祖业的需要,他们一般没有其他的技术和工作机会。这种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另外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场规模大都很小,这些农场主和农业生产者根本无法抵挡发达国家的高度商业化、高技术、大规模的农业企业的竞争。而发展中国家根本无法一下子解决由于全球竞争而使大量小农场主和小农经济生产者破产带来的就业压力。
食品净进口国
食品净进口发展中国家的困难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是协议中没有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而只有同情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有关“必要的克制”条款的歧视
农业协议第13条款“必要的克制”也被称为“和平条款”。“和平条款”包含两类免除削减承诺的国内支持补贴。一类是本协议附件2裁定的国内支持措施(包括政府提供的一般服务。对生产者的直接支付、收入保险、结构调整援助等),这些措施是发达国本普遍采用的措施,在“和平条款”中明确规定这类措施是不可起诉的补贴。另一类是本协议第6条规定的国内支持措施,其中包括发展中国家普遍使用的投资补贴和农业投入补贴。“和平条款”对此类措施则没有这样的豁免。只是提到“在发起任何反补贴税调查时应表现出必要的克制”,这只是软约束的模糊措辞。对这两类措施的待遇显然是歧视性的、缺乏公平的。[!--empirenews.page--]
三、应对策略
WTO农业协议虽然有相当的进步意义,但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来看,该协议仍然存在许多不平等现象。乌拉圭农业协议仍然不利于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不平等的国际机制将强化强者对国际市场的占有以及对国际价格的控制,给弱者带来经济的混乱甚至社会政治的不稳定。最终弱者的混乱动荡也会缩小对强者产品的需求,乃至波及强者的稳定与安全,同时。这种不平等的国际机制也给强者带来扭曲和严重的财政负担。因此不平等的国际机制是不能持久的,新一轮贸易谈判必须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增加国际贸易体制的公平与均衡,促进国际经济关系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在新一轮贸易谈判中,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发展中国家成员方在WTO中已占绝对多数,要实现更为平等的目标是完全可能的。为此,发展中国家要缩小分歧,统一立场,协调行动。针对现存问题,我们为使WTO农业协议更为完善与平等,提出我们的改进意见:
1.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的过高的关税峰值,可考虑设立一定标准的关税上限,超过此上限的关税应一律削减到此标准以下,同时对高关税产品都应设立关税配额,关税配额之内的进口适用低关税。
2.进一步减少发达国家农产品关税仍然存在的关税升级,以促进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升级。采用适当的协调减税方式有助于削减发达国家过高的关税,并减少关税升级的程度。
3.从公平的角度看,对有些在基准期没有采取进口限制、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等保护措施的成员,应保留他们在将来有限度地使用这些措施的权利。
4.现在关税配额的管理应增加透明度,并根据最惠国原则进行分配,避免因双边协议而对其他国家歧视,而且应采取有效措施克服配额“利用不足”的管理漏洞。关税配额作为非关税措施转向关税措施的过渡形式,随着关税水平的下降,将逐步失去意义。近期来说,应要求成员方采取合理、公平、有效的方式管理关税配额,履行自己的最低市场准入和现行市场准入承诺。
5.协议应正式包含有关国内支持总量的计算模式的详细内容,各成员方可以按照标准要求重新检查核实成员方的减让承诺,这样可以减少成员方错误计算的可能性。
6.有关国内支持总量在具体产品上的分配应增加可预见性。一个可行的办法是要求成员方提前公布国内支持总量分配的计划,这种计划可以是三年一次。
7.对缺乏足够、稳定的外汇储备来源以支付食品进口的发展中国家,应有权鼓励发展国内食品生产,在一定限度之内,他们可以限制廉价的食品进口和提供国内生产支持。
8.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大量小农场主和主要是以维持生计为目的的小农经济生产者,应允许灵活地给予进门限制和国内支持等措施的保护。有必要根据农业就业人口来区分农业谈判对不同国家造成的社会影响,需要特别重视农业谈判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考虑到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安全和农村就业的特殊困难,有进一步削减发达国家仍然过高的农业保护水平的同时,应给予发展中国家特殊的灵活性。
9.对食品净进口发展中国家,应有具体的行动方案比如食品援助、提供专项优惠贷款等来减轻他们的困难,而食品出口国应承担一定的责任。[!--empirenews.page--] 10.协议第6条所涵盖的国内补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使用的投资补贴和农业投入补贴,也应与立协议附件2规定的国内支持措施一样,完全豁免反补贴税的调查。【参考文献】
1UNCTAD:ThePostURTariffEnvironmentforDevelopingCountryExports,TD/B/COM.1/14,October1997.2SecretaryofWTO:WTONegotialionofAgriculture,2001.3张汉林等,《WTO与农产品贸易争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版。
4唐正平、郑志海,《入世与农产品市场开放》,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版。
5张静河,《世贸组织农产品协议:规范与承诺》,黄山书社2000版。
第四篇:笑话的可译行与不可译性
笑话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摘 要:文章对笑话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选取了几个笑话的翻译进行论证。
Abstract: This study is an emp irical study of the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of Chinese jokes into English.关键词: 笑话;可译性;不可译性;Key words :jokes;translatability;untranslatability;一 笑话翻译的分析——不可译性
由于英汉词义不完全对应,英汉语义的不完全对应,和各国文化的差异,很多笑话都无法翻译,有些就算能完整地把意思表达出来,也无法体现原笑话的幽默感,而读者他国背景知识的缺乏,也给翻译带来了困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文化中很难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正如Larry.A.Samovar 所说“Many words are culture – bound and have no direct equivalents , cultural orientations can render a direct translation nonsensical ,and a culture may not have the background and understanding to translate experiences specific to other cultures.”(Larry A.Samovar ,2000 :132)因而出现了不可译现象,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不同,由此而引起的联想,理解也不同。同一样东西在不同的文化中会引起不同的联想。英语Wine 一般指用葡萄或其他水果酿成的酒,而汉语的“酒”则涵盖一切含酒精的饮料,烈酒、葡萄酒和啤酒都包括在内。英语国家的人看到“孔府宴酒”的英语译名kong fu yan Wine 时肯定不知道这是一种烈酒。汉语“饮料”不包括含酒精的饮品,而英语drinks 可分为hard drinks(含酒精的)和soft drinks(不含酒精的)两种。这时,如果有笑话中含有此类词语,并要求读者想象的话,中国读者肯定没法和英美读者想到一块去。Airport A stewardess(空中小姐)wore a sparkling gold necklace , a plane model as a drop, looking unique and professional.Detecting that somebody around was looking at her, she asked gracefully: “Is it pretty?” “Very pretty, but the airport looks more fascinating(迷人的).” The other party wisecracked(说俏皮话).有位空姐带着亮灿灿的金项链,项坠儿系一小飞机,显得别致而有职业特点。她发现有人在看,便大方地问了一句:“它漂亮吗?”“漂亮极了,不过,飞机场更漂亮!”对方俏皮地说。飞机场在中国有平胸的意思,如果外国人不了解,就无法体会这一笑话的幽默。Class, Lass and Ass Professor Tom was going to meet his students on the next day, so he wrote som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which read as follows: “Professor Tom will meet the class tomorrow.” A student, seeing his chance to display his sense of humor after reading the notice, walked up and erased the “c” in the word “class.” The Professor noticing the laughter, wheeled around, walked back, looked at the student, then at the notice with the “c” erased--calmly walked up and erased the “l” in “lass”, looked at the flabbergasted student and proceeded on his way.Tom教授打算第二天与他的学生见面,因此他在黑板上写道:“Tom教授明天将和大家见面”。
一位学生看到这条通知后,觉得展示自己幽默感的机会来了,就走上前,将“class”中的“c”擦掉,教授听到笑声,转过身走回来,看了看那位学生,又看看被改动过的通知,不动声色地走上前,把“lass” 中的“l”擦掉,看了看那位目瞪口呆的学生,教授扬长而去。如果中国读者不懂英文,那么这个笑话就毫无意义。
A: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ocialist democracy andWestern democracy?” B: “More or less the same as between a regular chair and an electric one.” 译文: 甲:“社会主义民主和西方民主的差别是什么?”
乙:“与普通椅子和电椅的差别大同小异。” 目标受众必须清楚西方国家“民主”的概念,才能理解
这个笑话源于目前处于西方民主的国家,中国群众现在有条件理解其意思。但是如果社会主义民主取代了西方民主,这个笑话对于中国群众来讲可能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他们对西方民主的记忆已成为过去。
笑话要达到相应的幽默效果,翻译时就需对其源语文化中的所指进行解释,例如对某个国家组织或报纸的名称等专有名词作出特别说明。如果群众不了解欣赏该笑话需具备的背景知识, 那么笑话的幽默效果就丧失了。A brick layer, a carpenter and an electrician argued who was on the earth first.“We built the pyramids of Giza, ”said the brick layer, “so we must have been first.”“ No, ”said the carpenter, shaking his head, “We built Noah’sArk long before that.”The electrician chuckled by himself.“What’s so funny?”asked the carpenter, “ on the first day of creation,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exp lained the electrician, “ And we’d already laid the cable.”
译文: 一个瓦匠、一个木匠和一个电工争论他们哪一类人最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瓦匠说:“我们建了吉萨的金字塔,所以我们是最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木匠摇头说:“不对,在那之前我们就做了诺亚方舟。”电工扑哧一笑。木匠问“你笑什么?”电工说:“上帝造人的第一天就说‘要有光’,我们早就安了电线。” 三种理论都认为该笑话是不可译的。卡特福特理论认为该源语文本在文化上是不可译的。“Noah’s Ark”和“let there be light”都出自《圣经》。如果读者对圣经的故事一无所知,那么对文本的解读只能限于字面,势必造成文化信息 在传递中的流失。中国没有《圣经》,因此,在目标语的文化中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柯平的理论认为这个笑话语用上是不可译的,因为不加注释,译文不能反映相应的社交意义。根据图里的理论,目标语中的中国受众不能理解目标文本。圣经故事在西方是耳熟能详的,但中国受众了解的不多,就更不用说觉得它幽默了。笑话也是某种民族文化所特有的。也具有“本土化”特点。这里选取三个关于金发女郎的系列笑话。
(1)Q: How do you make a blonde girl’s eyes twinkle? A: Shine a flashlight in her ear.译文: 问:你知不知道要怎么让一个金发美女的眼睛亮晶晶发光? 答:只要用手电筒照进她耳朵就可以了。
(2)Q: How do you get a blonde girl on the roof? A: Tell her that the drinks are on the house.译文: 问:要怎么样才能把金发美女骗上屋顶? 答:告诉她饮料免费就可以了。
这两个笑话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讲都是不可译的。在英语中a blonde常指金发碧眼但没有头脑的美女,在汉语中没有对等词。在英语文化中,这种女性特定的性格和外貌特点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译成汉语时,这些固有的特点却无法表达出来。基于以上原因,卡特福特的理论认为这三个笑话在文化上是不可译的,如例2,为什么“用手电筒照进她的耳朵”就可以使“眼睛发光”?要将源语中的人物身份特征、联想意义和社会意义翻译出来,需要在译文中作注释,或者列举此类笑话中的其他笑话,这个笑话语用上是不可译的。
笑话具有一词多义、同音同形异义、同音异形或轭式修饰法等语言特点。大多数语言中可能都有这一类笑话。
A Briton comes into a shop in Beijing and says:“ I’d like a tape.”The shop assistant shrugs his shoulders help lessly and shakes his head.“A tape”, repeats the Briton.The same reaction.After a while he tries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a differentway.“Chang!”No response.“Dai!”No effect.“Ting!” “Oh, yes!CiDai!”says the shop assistant.“Very well, ”says the Briton.“Now, try to concentrate as it’s gonna to be harder: for fastening packages”
译文: 一个英国人到北京的一个商店说:“I’d like a tape.”注:我想买磁带/胶带。
(他讲的是英语)店员无助地摇了摇头。
“A tape!”英国人重复道。注:“磁带/胶带!”
(他讲的是英语),同样的反应。过了一会儿,英国人尝试另一种方式。“Chang!(长)” 没有答案。
“Dai!(带)” 没有效果。
“Ting!(听)”
“噢,磁带!”店员说道。
“Very well, ”says the Briton.“Now, try to concentrate as it’s gonna to be harder: for fastening packages”(注: 他讲英 语)这个笑话幽默效果的取得依赖源语中的同形同音异义词及语码转换。tape的常用意思是“磁带/胶带”,同形同音异义词的运用使这个笑话的幽默感很难翻译出来。它发生在伦敦,涉及到的两种语言是汉语和英语。源语文本中的汉语段落属于外语文本。在汉语译文中,它应当与源语文本成功译过来的部分相同。我们通过常识可以推断这个笑话在语言上是不可译的。由于这些不可译性,在翻译中也产生了一些笑话: 世界各地的蹩脚英语
①If you want just condition of warm in your room, please control yourself.日本旅馆:如果您想调节您房间的温度,请控制您自己。
②Please don''t feed the animals.If you have any food, please give it to the guard on duty.匈牙利动物园:请不要给动物喂食。如果您有食品,请喂给值班警卫。③Ladies are requested not to have children in the bar.挪威酒吧:女士们不要在酒吧里生孩子。④Fur coats made for ladies from their skins.瑞典皮货商店:为女士们制作的皮大衣,是用她们的皮制成的。⑤Teeth extracted by the latest Methodists.香港牙科诊所:由最新的卫理公会教徒给您拔牙。⑥Drop your trousers here for best results.泰国的干洗店:在这里脱掉您的裤子,等待最好的结果。⑦Specialist in women and other diseases.意大利妇科诊所:我们是women和其他疾病的专家。
⑧Welcome to the cemetery where famous Russian artists are buried daily except Thursday.俄国公墓:欢迎访问这个公墓,许多著名的俄国艺术家每天埋在这里,但星期四不埋。
⑨We take your bags and send them in all directions.丹麦机场:我们将拿走您的行李,送往四面八方。
⑩The manager has personally passed all water served here.墨西哥旅馆:旅馆经理将亲自为您撒尿。
二:英语笑话分析——可译性
尤金·奈达(Eugene·A·Nida)在这一问题上坚持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够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
我们来看一下Robert Burns 写的那首荡气回肠的“A Red , Red Rose”的其中一段: As fair art thou my bonnie lass , So deep in luve am I ,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 ‘Tilla’the seas gang dry.我漂亮的姑娘如此美丽, 我深深地爱着你, 我将永远爱你,亲爱的, 直到海水干竭。
这其中的意像具有高度的可译性,在翻译语中,我们也可以完全的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那种不渝的爱情,其可译性可以归结为诗中所用的海水枯竭的形象,具有人类普遍经验、认识的基础上。在讲不同语言人们的意识中有一个关于认知的同一系统,这一系统被称为“同构”(isomorph)。它是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基础。
以下的一些笑话都是可译的:
Jim and Mary were both patients in a Mental Hospital.One day while they were walking by the hospital swimming pool, Jim suddenly jumped into the deep end.He sank to the bottom.Mary promptly jumped in to save him.She swam to the bottom and pulled Jim out.When the medical director became aware of Mary's heroic act he immediately reviewed her file and called her into his office.“Mary, I have good news and bad news.The good news is you're being discharged because since you were able to jump in and save the life of another patient, I think you've regained your senses.The bad news is Jim, the patient you saved, hung himself with his bathrobe belt in the bathroom,he's dead.” Mary replied, “He didn't hang himself, I hung him up to dry.” Jim和Mary都是精神病院里的病人。一天,他们沿着医院的游泳池散步,Jim突然跳入泳池的深水区,他沉到了底部。Mary立刻跳下去救他,她潜到水底,把Jim拉了上来。
当院长听闻了Mary的英勇行为后,他立刻翻看了她的病历档案,把她叫进了自己的办公室,“Mary,我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要告诉你。好消息是你能跳入水中救其他病人,这说明你的意识已经恢复了,你可以出院了。坏消息就是,Jim,你救的那个病人,他还是用自己的浴袍带子在浴室上吊自杀了。”Mary说:“他没有自杀,是我把他吊起来好让他晾干。Poisonoussnakes毒蛇
father and son snake are out for a nice afternoon slither.The son asks, “Dad,are we poisonous snakes?” The father replies proudly, “Yes son, we are rattler snakes!Why do you ask son?” “Because DAD, I just bit my tongue!”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蛇父亲和蛇儿子出去散步。儿子问:“爸爸,我们是毒蛇吗?”父亲得意的答道:“当然了,孩子,我们是响尾蛇啊!为什么这么问呢?”“因为,我刚把舌头咬破了!”
Wife:You see.According to te statistics on the paper,80% of those who have died of liver cancer have drunk alcohol.Husband:It's okey.To my investigation,all Thespeopleeat meals.妻子:你看这张报纸,据统计,死于肝癌的人80%都是喝酒的。丈夫:那有什么?据我调查,死予肝癌的人100%都吃饭的。An Abstract Noun Teacher: What's an abstract noun, Jane? Jane: I don't know, madam.Teacher: What, you don't know!Well.It's the name of a thing which you can think of but cannot touch.Now, give me an example.Jane: A red-hot poker, madam.抽象名词
老师:简,什么是抽象名词? 简:我不知道,老师。
老师:什么,你不知道!抽象名词就是你想象得到但触摸不到的东西。现在,你给我举个例子。
简:老师,比如说一根炙热的拨火棍。令人满意的婚姻生活 Contented Married Life A man was telling one of his friends the secret of his contented married life, “My wife makes all the small decisions,” he explained, “and I make all the big ones, so we never interfere in each other's business and never get annoyed with each other.We have no complaints and no arguments.” “That sounds reasonable,” answered his friend sympathetically.“And what sort of decisions does your wife make?” “Well,” answered the man, “she decides what jobs I apply for, what sort of house we live in, what furniture we have, where we go for our holidays, and things like that.” His friend was surprised.“Oh?” he said.“And what do you consider important decisions then?” “Well,” answered the man, “I decide who should be Prime Minister, whether we should increase our help to poor countries, what we should do about the atom bomb, and things like that.” 令人满意的婚姻生活 一个男人告诉他的朋友自己婚姻幸福美满的秘密,“小事都由我妻子决定,”他解释说:“而我只管大事,我们从不互相干涉,从不生对方的气。我们从来没有抱怨、没有争吵。” “听起来很有道理,”他的朋友深有同感,“有哪些事情由你妻子作决定呢?” “嗯,”那个人回答说:“她决定我申请什么工作,我们住什么房子,买什么家具,去哪里度假这些事情。” 他的朋友很惊奇的问道:“哦?那么你决定哪些重要事情?” “嗯,”他回答:“我决定谁来当首相,我们是否要增加对贫困国家的援助,怎么处理原子弹等等这些问题。” A Telephone Call Mrs.Jones was waiting for an important telephone call, but she had no bread in the house, so she left the baby at home and said to his five-year-old brother, “I'm going to the shops, Jimmy, and I will be back in a few minutes.” While she was out, the telephone rang and Jimmy answered.“Hello,” said a man, “is your mother there?” “No,” answered Jimmy.“Well, when she comes back, say to her, ”Mr.Baker telephoned.“ ”What?“ ”Mr.Baker.Write it down.B-A-K-E-R.“ ”How do you make a B?“ ”How do I make...? Listen, little boy, is there anybody else with you? Any borthers or sisters?“ ”My brother Billy is here.“ ”Good, I want to talk to him, please.“ ”All right.“ Jimmy took the telephone to the baby's bed and gave it to Billy.When their mother came back, she asked ”Did anyone telephone?“ ”Yes,“ said Jimmy, ”a man.But he only wanted to talk to Billy." 琼斯太太正在等一个重要的电话,但家里没有面包了,所以她把婴儿留在家里,对那五岁的哥哥说:“吉米,我去趟商店,马上就回来。” 她出去以后,电话铃响了,吉米接了电话:“喂,”一个男人说:“你母亲在家吗?” “不在,”吉米回答。
“噢,等你妈妈回来,告诉她贝克先生来过电话。” “什么?”
“贝克先生。写下来,B-A-K-E-R” “B怎么写?”
“怎么写...听着,孩子,你身边还有别人吗?兄弟或姐妹?” “我的兄弟比利在这里。” “好,请叫他接电话。” “可以。”吉米把电话拿到婴儿床边,递给比利。母亲回来问道:“刚才有人来过电话了吗?” “有,”吉米说:“是个男人,但他只想和比利讲话。”
可译的笑话在被翻译后能给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带来同样的乐趣,人类的共性,交流的必要性以及语言本身的共性使得笑话的翻译是可行的。
三: 结语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争论由来已久。尽管笑话翻译有一些局限,或者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但是人类的共性,交流的必要性以及语言本身的共性使得大部分翻译是可取的,可行的。译者所能做的是通过各种补偿手段尽量缩短不同语言文化间的距离,清除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而造成的障碍,真正让译文成为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让不同国家的笑话都能娱乐到所有人。[参考文献] [ 1 ] 何自然.“另类”翻译的困惑[ J ].中国翻译.2003 [ 2 ] Catford, J.C.A L 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M ].Oxford: OUP, 1965.[ 3 ] Ke Ping.Translatability Vs.Untranslatability: a Socio299, [ 4 ] De Pedro, Raquel.The Translatability of Texts: a Histor2 ical Overview [ J ].META: Journal Des Traducteurs.1999(44): 546257.[ 7 ] 欧阳利峰.如何翻译幽默[ 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
全娟 英语四班 20083321
第五篇:2015年高考作文题预测及:不可鼠目寸光
2015年高考作文题:不可鼠目寸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历史学家钱穆在一道观中看到一位老道士正在清除庭院中一棵枯死的古柏。钱穆好奇地问:挖掉之后要补种一棵什么树呢?道士说:夹竹桃。钱穆大为惊异:为什么不再种松柏,要种夹竹桃呢?老道说:松柏树长大,我看不到了;夹竹桃明年就开花,我还看得到。钱穆先生听了,大为感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当年的开山祖师,为何种的是松柏而不是夹竹桃呢?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佳作范文:
不可鼠目寸光
只有计划长远,不顾眼下的小利才能走得更长远,可持续发展。
有一位年轻人乐于助人,心地善良,经常到敬老院陪老爷爷、老奶奶聊天。就像他去世的奶奶小时候逗他一样。过了半年,他的最要好的奶奶因心脏病过世了,令他惊讶的是这位老奶奶将她全部的财产都留给了他,因老奶奶没有子女,他一下子得到这么多钱有些不知所措。有人问他用这些钱干什么。他没有回答,别人劝他把工作辞了,买套大房子,天天去商场消费&他笑一笑走了。多年以后,全市最好的敬老院在一个慈善机构的帮助下落成了,落成典礼上该年轻人走上台说:感谢当年的老奶奶的信任和寄托,他将这些钱用在关爱老人,建福利院,老人免费看病,住房优等多项优惠的机构,这些年他过得很踏实,快乐地帮助那么多的老人,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终。
实践证明,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贪婪自私,应该乐善好施,积极向上,才能确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长久和谐与安定。
只顾及眼前小利,在巨大利益诱惑中迷失自我,终将走向灭亡。
在美国有一位很普通的工人默斯金,每天从早到晚的工作,自从在《太阳报》上出现了他中百万美元大奖,并配着照片,他被这样突如其来的惊喜震惊了,他立马辞掉了工作,搬出了原来破旧不堪的小房子,带着妻子儿女住进了高级洋房,每天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他不久就感到寂寞与空虚,以酗酒来度日,妻子离开了他,儿女也不愿接近他,他的性情越来越暴躁,他还放火烧了自己的家庭并放声大笑,就这样过了十几年。一天早晨,管家看早上送去的的饭菜没有动,便知道出事了,进去一看,默斯金躺在血泊里,右手握着他喜爱的手枪,《太阳报》上由出现了他的照片,上面赫然写着:如果想毁了一个人就给他百万美元吧
事实说明,上帝要你灭亡,就必先要你疯狂。在物质利益诱惑面前,很多人都不能自持,甚至忘乎所以,最后只能是毁灭性的打击接踵而至。
人在利益面前放长眼光不迷失自我,坚定做人的底线才能成功。
一代文豪钱钟书杨绛夫妇,一生淡泊名利,思想长远,将所有的积蓄和稿费,全部裸捐给清华大学贫困学子,终于成为一代文学大家,而备受人们仰慕。莫言在获得诺奖后,低调做人,渴望从闪光灯的聚焦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到写作的书桌,力求为人们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来。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既便我们也有一双鼠目,但不可以寸光,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长远打算,留有余地。
事实告诉我们,风物长宜放眼量,勿迷自我防断肠。成功应需长远计,科学发展远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