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茅在全国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把握方向 狠抓落实
推动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全国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 张茅
(2011年3月18日)
同志们:
这次全国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会议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期间,陈竺部长做了重要讲话,回顾了“十一五”期间,尤其是2009年医改启动以来,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效,深刻分析了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面临的形势,对今后一个时期和2011年工作做了全面的部署。北京、江苏、安徽、陕西等14个地方在会上做了经验交流。与会代表进行了分组讨论,刚才各小组就讨论情况做了汇报,反映一些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们将进一步认真梳理和研究。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加强基层卫生,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世界一些国家的经验来看,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既能体现预防为主、方便居民防病治病,还能有效控制 医疗费用、节约医保基金。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经济总量、人均卫生总费用和医疗保障筹资水平依然很低,不可能都靠大医院、靠昂贵的治疗手段和药品解决广大群众的健康问题。我们必须把有限的卫生资源充分利用好,加大资源调整力度,向农村、向基层倾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家边就能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我们要办好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医疗卫生事业,就必须始终把基层卫生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这是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加强基层卫生,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客观要求。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这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差距。我国有乡镇卫生院3.8万所,村卫生室65.1万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1万个,基层卫生人员近250万人。新农合制度覆盖8.36亿农民,每年为超过10亿人次的参合人员提供报销补偿服务。基层卫 生服务体系遍及城乡各个角落,这是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夯实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加强新农合经办管理,对于提高群众对卫生服务利用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加强基层卫生,是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管理及创新社会管理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覆盖面最广,与群众最贴近,关系也最密切。通过实施新农合制度,减轻农村居民医药费用负担,有利于增强群众对政府的信心和支持度;通过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让全体城乡居民免费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间差异、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公平性,也有利于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取适宜技术、使用基本药物,有利于控制医药费用;不断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有利于密切医患关系,对促进社会和谐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加强基层卫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当前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医改提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加强基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医改各项工作 任务的实施载体和重要的交汇点。医改实施中的各项重点任务,例如,新农合等医疗保障制度、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药物制度、绩效工资制度等,主要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基层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医改的实施成效,事关医改成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必须把工作的重心真正转移到基层卫生上来。
二、理清思路,正确把握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发展方向 建国以来,我国基层卫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建立起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农合制度。我们走过了一些弯路,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理清了发展思路,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总体来看,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7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7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基层卫生资源相对匮乏。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还很薄弱,村级卫生机构还不够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不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普遍存在业务用房短缺、设施设备简陋等问题;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相当长时间内,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服务水平低等问题还难以彻底解决;农民医疗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与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还有很大 的差距。发展仍然是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的长期任务。
二是必须把政府主导作为发展的基本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农合筹资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在加强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统筹规划,巩固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筑牢网底,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政府办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并争取每个街道都有一所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要切实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严格监督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三是必须把改革作为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是科学发展的动力。近几年,各级政府对基层卫生和新农合投入了大量资金,要充分发挥好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益,必须把增加投入和运行机制改革结合起来,使增量资金成为推动改革的动力,以投入换机制。针对基层卫生管理、服务薄弱的现状,我们始终要注重找准问题的关键点,选准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在推动基层卫生综合改革、转变服务模式、创新管理方式等方面建立完善相关制度,确保基层卫生工作持续发展。
四是必须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作为始终坚持的基本方 针。我国面临着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双重疾病负担,《“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15年人均期望寿命提高1岁的目标,卫生系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必须把预防保健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基层卫生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预防为主,就是要通过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普及科学的健康常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的干预,使群众少得病、晚得病,甚至不得病。防治结合,就是要让疾病在基层能够得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大多数的常见病、多发病解决在基层,减轻大医院的压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卫生工作低投入、高产出的关键,也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措施,基层卫生工作要始终坚持这个方针不动摇。
五是必须把群众受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基层卫生、建立新农合制度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我们必须从中国基层实际出发,始终坚持便民、为民、利民的理念,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保障制度和政策框架,把方便和实惠留给人民群众。完善制度,健全网络,增强功能,充实队伍,增加投入,最终都要体现在更好地服务群众上。只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公益性,基层卫生事业才能发挥更大的效能。
三、深化改革,在转换机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改革是贯穿基层卫生发展的一条主线。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必须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转变服务模式,以推动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要在转变“以药补医”机制上有突破。深化医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根本目的就是要破除“以药养医”、“以药补医”的运行机制,切断药品收入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之间的联系,减少“过度用药”、“不合理用药”行为,减轻群众负担。各地区一定要抓住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落实补偿机制这个契机,在转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上下功夫,最终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运行机制。
二是要在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方面有突破。推进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是促进医疗机构转变机制,推进综合改革的有力杠杆。各地要积极探索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付费方式改革,建立起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自我约束和风险分担机制,引导基层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内部管理,规范用药,合理控制服务费用。各地区要将全面推进门诊统筹工作和门诊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紧密结合,配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多渠道补偿机制的建立。要充分发挥卫生部门统筹管理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的优势,从需方的角度加强与供方改革的联动,积极支持县级医院改革,综合 推进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协调发展。在城市,卫生部门要加强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协调,发挥医保对社区卫生改革的促进作用。
三是要在公共卫生管理方面有突破。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设的一个重大创新和基础工作。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职责,各地区要充分利用好提高政府公共卫生补助标准的机会,通过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单纯医疗服务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健康管理职能转变。各地要不断完善公共卫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在资金筹集与分配、绩效考核与评价、动员群众参与等方面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发挥好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和培训作用,提高管理效益。
四是要在资源调整力度上有突破。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城市、轻农村”,“重医院,轻基层”的问题普遍存在。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卫生资源调整力度,要将优良资源向农村、向基层倾斜。在农村地区,各地要利用乡村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等政策措施,加大对村卫生室的支持力度,保证农村网底不破。在城市地区,各地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国有企业举办的医疗卫生资源,将其转型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补 充力量。同时,各地要积极探索研究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方面可行的措施,完善相关补偿机制和管理机制。
五是在基层与医院上下联动方面有新突破。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城市社区与大医院形成的两级医疗服务体系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主体,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发展好基层卫生服务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基础。各地要积极推进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探索建立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协作机制,加大公立医院对基层在人才、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进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制度建设。
四、提升服务,努力满足群众基本健康需求
服务人民群众,就是要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反映群众意愿,主动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基层卫生发展最终目的是让群众得实惠,医改的各项政策措施,也是要通过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让群众享受到改革的成效。
一是要不断提高新农合保障和服务水平。新农合提高筹资标准后,要科学合理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坚持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引导农民在基层就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努力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积极推进提高重大疾病医 疗保障水平试点,扩大门诊统筹实施范围,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新农合服务,不断减轻农民看病就医负担,提升新农合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改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推动新农合即时结报、异地结算等工作,方便农民就医和报销。
二是要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各地卫生部门要督促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开展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要以儿童、老年人、孕产妇和慢性病人为重点,切实让城乡居民感受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带来的好处,增强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要不断强化健康管理理念,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使群众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最终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三是要转变服务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主动了解辖区居民实际健康需求,掌握居民健康状况,对于工作中发现的健康问题,要主动进行干预,真正发挥好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开展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和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应大力推广,这是具有中国特色家庭医生制度的探索。开展团队责任制服务,一方面可以发挥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各自专业特长,相互补充,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基层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居民主动参与意识,并更好地接受 社会监督。
四是要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高水平人才不足是制约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基层卫生发展一定要把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我们一方面要立足当前急需,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途径,扩大培训范围,注重现有人员的能力提升。另一方面,也要着眼长远发展,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改革医学教育模式,规范培养人才,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结构,建立起一支人员稳定、能力适宜的基层卫生队伍,不断提高群众的信任度和利用率。
五、狠抓落实,努力完成基层卫生工作任务
不久前召开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对今年医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国务院医改办与各省(区、市)签订了医改责任书,卫生部也与各卫生厅局签订了责任状。各地必须抓好落实,确保完成医改任务。
一是要落实医改任务指标。2011年度17项医改任务、67个具体指标中,卫生部门牵头负责完成的目标占三分之二,涉及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的目标也占三分之二,这些都是医改的“硬任务”。基层卫生承担的医改任务十分艰巨,落实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改实施成效,各级卫生部门要增强责任感,努力克服困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2011年医改任务目标如期完成。二是要落实经费保障措施。落实经费是保证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2011年,新农合筹资标准再次提高,各级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也由15元提高到25元。地方财政面临较大的压力,各地卫生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领导支持,协调有关部门,切实落实好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及时纳入预算,保证地方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各地区要着力落实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机制,这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等各项改革最关键的环节。各地区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通过医保、个人付费等多种渠道,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
三是要落实责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层层细化分解医改任务,明确各级政府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责任,明确执行进度,明确奖惩措施。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新农合基金安全问题。新农合基金的安全运行,关系到新农合制度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广大参合农民的切身利益。随着新农合筹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基金监管任务越来越艰巨。2010年,审计署对部分地区的新农合运行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是地方政府整体挪用,有些是医疗机构骗取套取,还有些是经办机构审核把关不严。最近,又陆续发现和 报道了卫生系统工作人员和新农合经办人员合谋套取新农合资金的行为。这些事件虽属个别现象,但影响极坏。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引以为戒,不能因为个别地区、个别人员的违规行为,影响到群众对新农合制度的信任。我们对违法违规使用基金、骗取套取基金的行为,态度是坚决的,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要采取通报批评,取消定点资格等措施给予处罚,相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对于违法行为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绝不姑息。
四是要落实绩效考核制度。加强绩效考核是落实工作任务的一个重要手段。春节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曝光了安徽省怀远县健康档案造假事件,社会影响非常恶劣,安徽省对事件进行了调查处理,卫生部将处理情况进行了通报。据我们了解,这种情况在基层并不是个案。事件反映出的问题,既有村医不负责任、弄虚作假问题,也有我们卫生部门管理不善、挪用资金、考核流于形式的问题。各地区要加大绩效考核,定期组织对项目执行进度、完成数量、服务质量等情况进行督导和检查。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对因领导不力、监管不到位发生的违规行为要进行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考核中发现的弄虚作假、截留、违规使用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一定要严肃处理。今年,卫生部将联合财政部适时组织对各省(区、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还将委托第三方对各地 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对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通报,考核结果将作为中央财政分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的重要依据。
六、创先争优,大力推动基层卫生工作上水平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巩固和拓展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全国医药卫生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造出了一大批好经验、好做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逐步建立健全党组织,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以创先争优活动为依托,大力推进内涵建设。
一是要围绕中心,推动落实重点工作任务。各级卫生部门要将创先争优活动与基层卫生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医改工作任务,着力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树立心系健康、关爱生命的职业精神。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深入开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活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大力弘扬高尚医德。发挥好基层卫生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和加强基层组织中的作用。
二是要树立榜样,调动基层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基层卫生所做的工作都是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事。云南“索道乡村医生”邓前墩、武汉“小处方”全科医生王争艳、南京市 在工作岗位上被精神病患者杀害的社区医生续广军,他们在自己平凡岗位上默默工作,他们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带给群众,他们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年轻的生命,事迹感人肺腑、可歌可泣。各级卫生部门要通过开展乡村医生表彰、群众满意的社区卫生工作者评选等活动,挖掘和树立基层先进典型,促使优秀基层卫生工作者脱颖而出,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二是要示范引路,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创造性。在基层卫生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要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地区可通过示范创建等活动,挖掘一批机构管理规范、运行机制科学、服务功能完善、社会效果显著、人民群众满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跟着学。通过创建活动,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文化建设,增强团队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提升机构人文内涵;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规范诊疗服务,加强内部管理,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是要舆论引导,加强对基层卫生创先争优活动的宣传。一个先进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一名优秀的基层医务工作者就是群众中的一面鲜艳旗帜。地方各级卫生部门要高度重视对基层卫生的宣传工作,要将卫生宣传作为加强基层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创新卫 生宣传形式,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沟通,及时总结和挖掘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充分激发基层卫生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
基层卫生是落实各项医改措施的重要平台。基层卫生改革与发展关系医改全局,关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按照中央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农合制度,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贡献力量!
谢谢!
第二篇:陈竺在全国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完善基层服务体系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推动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 ——在全国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卫生部部长
陈竺(2011年3月17日)
同志们:
在全国“两会”闭幕之际,卫生部决定在北京召开全国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会议,目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和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总结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部署2011年任务,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农合制度,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下面,我代表卫生部讲三点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深化医改以来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取得了新的显著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基层卫生和新农合事业,从2002年起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了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的发展方向、目标原则和重大政策措施。按照中央要求,各地创新思路,深化改革,加大投入,谋划发展,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人员素质持续提高,服务能力明显改善;新农合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完善,保障范围逐步扩大,保障程度稳步提高。特别是深化医改启动以来,各地按照中央“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部署,明确目标,完善措施,着力推动医改各项任务在基层的全面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新农合制度不断发展,群众受益程度稳步提高。
建立新农合制度,实现“病有所医”,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深化医改的一大亮点。几年来,在各地的积极努力下,新农合制度得到持续健康发展。2010年参合人口8.36亿,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年人均筹资水平达到155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达到6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左右,基金使用率超过90%。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95%的统筹地区实现了医疗费用即时结报,三分之一以上的统筹地区开展了提高农村儿童先心病和急性白血病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到今年1月底,已累计救治4859名患儿,实际补偿比达到79%。超过30%的统筹地区开展了门诊总额预付、1
按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新农合业务逐步开展,一些地区探索由卫生部门统筹管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做法成效明显。新农合的建立和发展为减轻农民看病就医经济负担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全面实施,“预防为主”工作方针进一步落实。
2009年,国家启动实施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免费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儿童、老年人和孕产妇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等九类公共卫生服务,初步建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服务规范和绩效考核等各项管理制度。2010年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补助标准达到17.5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累计建档率分别达到48.7%和38.1%。全国管理高血压患者达3500万人,糖尿病1500多万人,重性精神病170多万人。3岁以下儿童管理率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77.2%和87.2%。
(三)机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就医条件明显改善。
国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安排专项资金建设业务用房和配备基本医疗设备。深化医改以来,中央和地方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机构建设力度,进一步健全了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人民群众就医条件和环境有了明显改观。其中,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400亿元,建设县级医院1877个,中心卫生院5169个,村卫生室1125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82个。同时,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改造以及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等多种方式,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得到充实。
(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深化医改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近8亿元,对全国约117万人次农村卫生人员和11万人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开展了岗位技能培训,启动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项目,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招收5000名医学生,安排1.5万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推动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卫生队伍整体素质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配备标准得到实施,有25个省(区、市)和12个省(区、市)出台或明确了乡镇卫生院和新农合经办机构编制标准,为稳定基层服务和管理人才队伍以及保障基层人员基本待遇提供了政策依据。在有关政策的支持、引导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大医院支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力度不断加大,基层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五)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机构运行活力进一步增强。
各地强化政府主导责任,着力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发展所需的财力、物力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努力实现机构的平稳运转,维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全国31个省(区、市)给予了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探索收支两条线管理,切断基层医务人员个人收入和医疗服务收入之间的利益纽带。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转换“以药养医”的运行机制。目前已有57.2%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引入新的人事分配制度,公开招聘专业和管理骨干,强化绩效考核,有效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
积极性。大力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规范乡村卫生机构管理,有53.3%的乡镇卫生院实行了一体化管理。
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农合制度的逐步完善,群众获得了方便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健康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诊疗人次达到了30.2亿,占到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的51.7%,较2005年提高了9.81亿人次,提高了48.2%。乡镇卫生院日均诊疗人次较2005年增加了1.5人次。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从2005年的47.7/10万、19.0‰下降到2010年的30.0/10万和13.1‰,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也超过了73岁。
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取得的巨大成绩,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归功于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归功于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归功于全国卫生系统、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无私奉献。在此,我谨代表卫生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面对深化医改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中还面临不少的问题。一是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快速推进,给基层卫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地区尚未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财政补偿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运行和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二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结构失衡和服务能力相对较低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善。我国约有6万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的执业(助理)医师,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上30-60%的平均水平。三是新农合监管力量薄弱,每名新农合经办管理人员需要服务约2万参合人口,特别是随着门诊统筹和支付方式改革的推进,监管难度进一步加大,管理能力和服务效率亟待提高。同时,一些地区新农合管理体制不稳定,影响了管理经办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新农合制度建设的进度和效果。四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老龄化等社会因素的不断变化、医药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去解决。
二、全面认识中央“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深刻内涵和要求
2009年中央深化医改以来,明确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作为推进五项重点改革的主要着力点,这对于发挥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把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心放在基层,进一步强化基层的责任和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保基本,就是要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区分并适应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合理调整医疗卫生服务的供求关系,优先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保基本,要从我国现阶段卫生国情出发,坚持广覆盖、可持续,突出基本,逐步提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强基层,就是要全面增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构建向全民有效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平台和网络,达到夯实基层,保障基本的目的。强基层既要让我们的工作重心往下移,把更多的财力、物力、人才、技术投向基层,也要基层机构明确功能定位,转变服务模式,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建机制,就是要通过建立兼顾效率和公平的体制机制和相关制度,既建立一个保障基层卫生和新农合事业发展的规范运行的新机制,也建立一个从医到药、从预防到治疗,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新机制。
从实际工作来看,基层卫生服务面广,涉及人多,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我们这样一个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加强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形成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对于合理配臵卫生资源,节约有限的卫生费用,促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健康发展,方便群众获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多年来,我国基层卫生一直是医疗卫生工作中的“短板”,基础薄弱,发展滞后,难以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导致人民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信任,使病人由农村往城市跑,小病往大医院跑,加剧了医疗卫生供需矛盾,人民群众对此反响强烈。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我国城市大医院门诊量的80%是可以分流到基层解决的。现代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卫生发展水平不仅要看城市大医院的服务水平,更要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我们必须看到,我国人口约占世界的20%,但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总额的3%左右。这样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加强基层作为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否则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将无从谈起。
我们这次召开全国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会议,就是要从整体上统筹考虑和推进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和新农合工作,加强相互间的衔接与整合,把基层卫生工作做实、做细、做大、做强。全面落实中央提出的“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必须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着力推动卫生资源重点向基层配臵。在深化医改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必要的经济调节手段,加快建立卫生资源向基层配臵的政策措施、制度环境和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基层聚集,促进卫生资源在基层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臵。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将“增量”和“存量”很好地衔接起来,既要注重增加基层卫生资源供给,也要注重加强基层存量资源的综合利用,不断壮大基层发展后劲。
二是要着力推进基层机制转换。为配合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和《关于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保障机制正在逐步建立。我们要坚持把增投入与建机制有机地衔接起来,全面推进基层综合改革和服务模式的转变,做到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使基层成为城乡居民主动自愿接受便捷医疗卫生服务的第一选择。
三是要着力发挥卫生部门“一体两翼”的管理体制优势。新农合制度运行8年来的经验充分表明,卫生部门统筹管理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探索一体化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是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也是缩小城乡差距、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这种探索不能是简单的管理体制上的整合,而应以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各地要尊重医疗保障制度的特殊规律,客观总结新农合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切实发挥卫生部门的管理优势,稳妥有序地开展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试点工作,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四是要着力发挥新农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新农合作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仅能够为参合农民提供看病就医的保障,也是发挥卫生部门统筹管理优势,促进农村基层卫生综合改革的一个有力抓手。各地要完善措施,通过差别化的分级补偿政策,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利用率;通过合理调整报销药物目录,促进基本药物的应用;通过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工作,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和标准化诊疗;通过付费机制的改革,引导定点医疗机构转变运行机制,主动优化内部管理,规范医疗行为,自觉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五是要着力提升基层人员整体素质。发展基层,人才为本。加强基层卫生队伍建设,要遵循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将个人职业发展与教育培训有机结合,从学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制定培养目标及相关保障措施,统筹实施各类教育培训项目,为基层培养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同时要推动绩效工资和补偿政策落实到位,调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积极性,以合理的待遇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尊严、价值和首创精神,增强凝集力和向心力,使他们理解医改、支持医改、参与医改。
六是要着力加强基层内涵建设。我们要引导基层做好内功,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服务行为,强化监督考核,建立医疗卫生质量持续改进与内涵建设的理念。同时强化基层人员人文内涵和软实力建设,增强自身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在基层建功立业,服务群众,创一流,比贡献,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三、齐心协力,保质保量完成2011年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各项医改任务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提高一岁的目标,这是国家首次将这一指标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一指标不仅是衡量卫生工作的重要指标,更是重要的民生指标,对我们做好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重大机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要作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任务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的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对于卫生工作全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推进新农合工作。
国务院已经作出决定,政府对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这是新农合启动以来第四次提高筹资标准。筹资水平提高了,我们的监管任务也更加艰巨了。要管好、用好新农合基金,切实让农民群众享受到增资带来的实惠,2011年必须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要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和完善统筹补偿方案。各地要根据新的筹资标准,尽快调整和完善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努力实现统筹区域内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提高到70%左右,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不低于5万元的医改目标。普遍开展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进一步扩大新农合受益面,将重性精神病常用口服药和9项残疾人康复项目纳入门诊报销范围。
二是要进一步推进提高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各地要在总结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以省为单位全面推开提高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医疗保障水平工作;同时,在新农合基金可承受范围内,逐步扩大重大疾病救治试点的病种范围,重点考虑将乳腺癌、宫颈癌、耐药结核病、终末期肾病、艾滋病机会感染等疾病纳入试点,尽可能让群众受益。
三是要深入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各地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支付方式改革试点的成效与经验,加强培训与指导,加快扩大试点范围,探索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多种实现方式。要统筹考虑支付方式改革与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改革,采用门诊总额预付的方式,将一般诊疗费纳入新农合门诊统筹报销范围。要通过新农合支付方式的改革,配合公立医院改革,特别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基本药物的使用和机构运行机制的转变。
四是要下大力气加强新农合工作的监管。做好新农合综合管理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更是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首要任务。要加强对各级各类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和民营医院的监管;要加强对新农合基金的监管,严格执行新农合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建立基金运行分析和风险预警机制;要继续坚持县乡村三级定期公示制度,加强社会监督,确保基金安全。对于违法违规使用基金、骗取套取基金的行为要严惩不贷、决不姑息。各地要明确责任,常抓不懈,建立起严格有效的制约机制和公开透明的工作程序,同时要建立起新农合工作的问责制。
五是要加强管理经办能力建设。针对目前人员编制和经费不足的现状,各地要开拓思路,加强协调,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稳定新农合管理和经办队伍。要规范经办机构岗位设臵和职责分工,探索实行县级经办机构向乡镇派驻经办审核人员的做法,加强基层监管力量。乡镇级经办审核人员由卫生院人员兼任的,要限期改正,确保经办审核人员的独立性。要依托信息化网络,基本实现统筹区域内的医疗费用即时结报,大力推进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即时结报工作。
六是要探索新农合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充分发挥卫生部门的统筹管理的优势和新农合管理经验,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统筹,为建立“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积累经验。有条件的地区可
探索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统筹层次,增强抗风险能力,缩小城乡医疗保障制度间的差距。积极稳妥地推进委托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经办新农合业务工作,创新新农合管理运行机制,使多个医疗保障制度共用一个服务平台,节省资源,避免重复参保的发生。江苏、广东、河南、福建等地已进行了很好地探索,有条件的地方要进一步扩大试点。
(二)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全面推进综合改革是增强基层机构活力,发挥医改资金效应,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医改成果的有力举措。各地要以创新机制为核心,加快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改革。
一是要确保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要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乡村联动”等方式,将村卫生室和非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基层医疗机构要公示基本药物目录和价格,坚持透明运作、阳光运行。
二是要切实落实补偿政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积极协调政府及有关部门,发挥财政基本保障和兜底作用。落实政府对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补助以及经常性收支差额的补助,争取对实行基本药物的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给予合理补偿;要发挥医保支付的补偿作用,尽快明确一般诊疗费收费标准及医保报销比例,建立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
三是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的制定工作,以满足工作需求和保证效率为原则,以县(市、区)为单位实行人员编制总量控制,做到“定编、定岗、不定人”。全面建立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按需上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院长(主任),实行院长(主任)任期目标责任制。各地要在综合考虑服务数量、质量及服务对象满意度、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务人员进行综合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机构补助和人员收入水平挂钩。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充分调动基层卫生人员的积极性。
四是要大力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通过一体化管理,有效整合与利用农村基层有限的卫生资源,规范乡村卫生机构的行政、业务、财务、药械的管理,搭建落实农村各项任务的服务平台和管理平台,推动新农合门诊统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项工作的落实。有条件的地方,要在管理的内涵上加大探索力度,对于政府或集体举办的村卫生室,将其业务收入、资产、人员社会保障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
五是要推动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各地要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鼓励和引导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探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托管等多种形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制度性的分工协作关系,实现“双赢”。公立医院通过接受基层医生进修学习,选派医生开展临床带教、病例讨论、学术讲座,以及筛选适宜技术、开展远程会诊等形式帮助基层提高服务能力。此外,各地要继续组织开展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要在支援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多下工夫,统筹考虑,长远打算,使人力支援与基层需求相匹配,探索建立更加有效的对口支援长效机制。
六是要切实转变服务模式。要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要以建立健康档案为抓手,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重心切实转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积极开展巡回医 7
疗,让城乡居民不出社区、不出乡村就能看好常见病、多发病。要规范基层医务人员用药和医疗服务行为,大力推广适宜技术的运用,大力推广中医药服务,避免“三素一汤”的滥用。积极探索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增强医疗卫生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
此外,要在制定农村卫生“十二五”工作目标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下一个十年(2011-2020年)农村卫生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农村基本卫生保健综合评估的抓手作用。通过开展创建示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活动,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水平、提质量、扩内涵。
(三)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
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15元提高至25元。新增经费主要用于扩大覆盖人群,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项目。主要是将儿童保健管理人群从0-3岁扩大到0-6岁,并增加口腔保健等服务内容;增加65岁以上老年人、孕产妇等重点人群检查项目,增加健康教育服务内容,提高服务频次;增加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人数;增加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臵和卫生监督协管等服务项目。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保质保量开展服务。要进一步规范健康档案的建立、使用和管理流程,积极推进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要达到50%左右。继续深入开展老年人、儿童和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提高服务质量。继续加强健康教育,做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等工作,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居民防病能力。完成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4500万人,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1500万人,将发现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各地要按照医改责任书指标要求按时完成任务。
二是要落实配套经费,加强资金管理。各地要积极协调财政部门按要求安排地方配套资金,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要加快项目资金支付进度,保证基层开展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特别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专项补助资金的行为。
三是要加大督导检查和绩效考核力度。今年上半年各地要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组织一次督导检查,重点检查项目组织管理、制度建设、资金管理以及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内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要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方式、方法,考核结果要与资金分配相挂钩,发挥考核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四是要大力开展人员培训和政策宣传。要加强对基层卫生人员的技术培训,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培训纳入现有培训计划,使其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能,规范提供服务。要加强对管理人员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的政策培训,更好地指导基层开展工作。要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宣传力度,使城乡居民了解项目的服务内容和免费服务政策,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公开范围,接受群众监督。
五是要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分工。区县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是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责任主体。疾
病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要根据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分工,分解任务,并落实相应补助经费,调动其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
(四)大力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强基层”的核心环节,是使基层卫生服务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必备条件。我们要坚持立足当前急需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大力推进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强合格全科医生培养。要结合贯彻落实国家即将研究出台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文件,建立健全包括全科医师在内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加强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启动实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逐步缓解基层缺乏合格全科医师的问题。同时要与教育等有关部门协同,实施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为农村基层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医学毕业生。立足当前急需,大力实施全科医师转岗培训项目。各省要通过实施对口支援基层、落实培训激励政策和创新培训模式等方式,完成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安排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任务,做好1.5万名基层医生转岗培训工作。要继续推进城乡基层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通过在职岗位培训,加强针对性训练,使广大在岗基层医生尽快成为胜任岗位要求的全科医生。多措并举,力争实现到2012年每个乡镇卫生院、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有合格全科医生。
二是要加大基层人员培训力度。各地要立足实际,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通过岗位培训、进修培训、远程教育、学历教育、送教下乡等多种途径,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要切实完成好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培训12万人次和46万人次医疗卫生人员的任务,继续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培训。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护理、药师、卫生应急、卫生监督、精神卫生、儿科医师等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工作,为基层培训1万名药剂人员。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卫生部今年已着手将中央财政支持的人员培训项目进行统筹整合,各地也要对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项目进行必要的协调整合,同时,要加强项目资金监管,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要吸引和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人才留不住一直是基层卫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关心基层医务人员切身利益,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逐步建立与基层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相符合、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卫生工作规律相协调的收入分配制度,有效地为基层吸引和稳定人才。从各地的实践看,留住人才的关键措施是提高待遇,包括编制、收入、住房、养老等,要在这些方面给予基层人员尤其是骨干人员更加优惠的政策,使其安心工作。结合深化医改,各地要积极探索通过设臵全科医生特设岗位、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建立县级医院向乡镇卫生院轮换派驻医生制度等多种途径,吸引卫生人才长期在基层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五)确保农村基层“网底”不破。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问题。乡村医生是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队伍,他们来源于农民,服务于农民,奉献于农民,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全社会理 9
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关注和关爱。我们在深化医改中不能忽视了乡村医生在保障养老、提高收入待遇等方面的合理诉求。近日,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筑牢网底。探索通过政府补助、购买服务、乡村一体化管理等多种方式,增加村卫生室和村医的收入,确保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不破。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努力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村卫生室的目标。今年医改任务提出要支持13000个以上村卫生室建设。在用好中央资金的同时,各地也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消除“空白村”,改善条件,方便农村居民就近就医。
二是要建立稳定的乡村医生补偿机制。要通过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政府合理补助等多渠道保证乡村医生的合理收入。明确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责任,按照乡村医生能做的尽量下放到村级的原则,可以将40%左右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乡村医生承担,并给予相应的经费补助。同时要随着基本药物制度,乡村一体化管理和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等工作的推进,转变村卫生室“以药养医”机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完善村卫生室的监管和控费机制。今年我们要力争在这方面有大的突破。这既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特征,也是医改的重大成效,必将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三是要努力解决乡村医生养老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依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乡村医生建立高于一般农民待遇的养老保障制度。从心理认同感和生活实际出发,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关心已经离开工作岗位并对我国农村卫生事业作出贡献的老“赤脚医生”,给予他们合理待遇,让他们能安享晚年。
(六)积极推进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
今年是卫生信息化建设全力推进的一年,基层卫生信息化就是卫生机构间的“高速公路”。基层交通不便,群众就医困难,实现信息化更有必要。关于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我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努力实现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重大突破。卫生部近几年出台了加快信息化的文件,部分省也取得了良好进展。2011年,卫生部将把新农合国家级信息平台建设作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快推进,各地也要尽快完成省级新农合信息平台建设,为部省信息系统联通提供必要条件,要务必在今年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要合理利用中央资金,加快完善县级新农合信息网络建设。要根据卫生部制定的相关标准,积极推进新农合“一卡通”试点工作,满足参合农民异地就医的需求和对医疗保障快捷便利服务的期盼。
二是要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各地要按照卫生部总体规划要求,从硬件配备、软件设计、网络构建等方面认真做好基层信息化工作,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今年中西部地区实施了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项目。项目地区要周密规划,结合今年健康档案任务艰巨的情况,努力加快项目执行进度,同步开展村卫生室人员信息化培训工作,使其掌握电子化健康档案相关技术。此外,要争取财政支持,为未纳入项目的新建村卫生室配备计算机和相关软件。东部地区也要参考本项目方案加快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
同志们!
做好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是造福亿万群众的大事。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医改机遇,振奋精神,攻坚克难,扎扎实实落实好“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要求,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为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三篇:张茅在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定稿)
张茅在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
总结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既是深化医改开局之年的总结会,也是全面实现深化医改近期工作目标攻坚之年的动员会。这次会议开得很好,达到了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明确任务的目的。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同志亲自出席表彰先进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全国卫生系统在深化医改、防控甲流等各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对今年卫生工作的思路和主要任务作出了部署,克强同志的讲话高屋建瓴,十分重要,我们一定要认真传达学习贯彻。昨天,陈竺部长代表卫生部作了工作报告,系统总结了2009年的卫生工作,深入分析了新时期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系统阐述了做好当前卫生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键问题,并对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作了全面部署。
今天上午,大家围绕李克强副总理的讲话和陈竺部长的工作报告进行了热烈讨论,刚才6个组的组长代表与会同志作了发言。大家讲得都非常好,而且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安徽卫生厅高开焰同志还介绍了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方案,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过去的一年,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和部署,积极推进卫生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五项重点工作已全面启动、开局良好,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正常秩序得到有力保障,食品安全监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扶持中医药发展、灾后重建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刚才,大家在发言中也表示,要在新的一年里,加快落实医改各项任务,全面推进卫生工作,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做好今年卫生工作,特别是就落实好克强副总理讲话,推动医改目标实现,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我们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我们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的目标。这是卫生领域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为人民健康服务宗旨的本质要求,是长远造福中华民族的根本举措,是我们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卫生系统广大同志要从大局出发,深刻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
(一)深化医改是党中央国务院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人民群众更加注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医药卫生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局面尚未得到扭转,看病就医问题已成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经过系统研究和充分论证,全面启动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社会各方的高度认可。围绕2009年医改工作,各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经验,这为我们做好今年的工作打下了基础。当前医改已进入攻坚阶段,全国卫生系统的同志们要按照克强副总理的要求统一思想,把落实好医改任务作为全国卫生系统全体同志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和主要工作。
(二)深化医改是实现健康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体人民健康水平。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卫生资源过多集中于大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区,广大农村卫生资源仍然明显不足。区域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省际之间人均期望寿命甚至相差十几岁之多。医疗保障制度尚未实现全民覆盖,不同人群医疗保障水平差距较大。最低收入人群卫生支出占家庭收入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因病致贫率仍然较高。以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口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可及性较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破阻碍医疗卫生资源公平分配的体制机制,缩小城乡、地区、人群在健康保障、服务提供、健康状况方面的差距,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必要途径,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在不断破解深层次矛盾中推进医改,是我们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肩负的繁重任务。
(三)深化医改是实现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合理划分国家、社会、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可以解除群众看病就医的后顾之忧,改善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方针,确保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2010年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形势和要求也为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四)深化医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直接体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府领导人都将医改作为竞选的重要砝码,上台后予以力推,但受到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等多方牵制,举步维艰。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能够发挥统一思想、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通过构建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制度的重大转变。这是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发展道路、探索发展中国家发展卫生事业成功经验的伟大创举,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直接体现,更是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但是归根结蒂,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是深化医改的主力军,全国卫生系统的干部和职工担负着主要责任。大家一定要深刻认识我们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深刻理解改革、热忱投身改革、积极推动改革。没有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再好的政策也不能有效实行,再多的投入也不能变成群众的实惠,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始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改革发展
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矛盾,我们必须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破解矛盾、克服困难。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60年卫生发展经验表明,只有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促进社会公平,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健康权益。卫生系统的广大同志必须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精神,把这一宗旨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二)探索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维护群众健康权益的根本保障。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速,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问题逐步凸显,居民疾病谱随之发生明显改变。医疗卫生事业必须调整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实现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一是适应“以治疗疾病为主”的生物医学模式向“以增进健康为主”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走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发展之路;二是适应新时期对服务数量与服务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由单纯强调机构数量增长、规模扩大,转变到质量提高、社会效益为重,既要“做大做强”更要“做精做细”,走内涵与外延相结合、以内涵发展为主之路。三是适应共享改革成果、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的要求,由不同地区、人群和保障制度之间不协调、不均衡的发展转变到统筹城乡、地区、不同人群卫生发展上来,缩小资源配臵、服务利用、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走均衡协调发展之路。
(三)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具体到深化医改工作,要明确三点:一是保基本。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要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着眼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坚持突出基本,逐步提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医疗卫生各个领域都要找准基本和非基本的界限,并以此为基础完善各项政策,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二是强基层。改革的初期,我们着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五项重点改革的鲜明特征就是强化基层,以基层为着力点,夯实基础,保障基本。五项重点改革的前四个“基”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在基层,公立医院改革也要与基层紧密联系,把支持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与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为建立和巩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建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近期重点已经明确,当前重在建立机制。建机制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转变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建机制要兼顾公平和效率,既不能扩大保障和服务差距、损害社会公平,也不能养懒人、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建机制的目的是为了切实保障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同时也要有利于调动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的积极性、保障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实现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统筹协调的根本方法。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要坚持统筹兼顾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卫生工作中需要统筹兼顾的方面很多,从落实医改任务的角度来看,当前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统筹。首先,要把卫生改革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筹划和实施。第二,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调整医、患、保、药四方利益关系,统筹公立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统筹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第三,统筹考虑中医与西医、中药与西药的发展,切实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使中西医药在为人民健康服务中共同发挥更大的作用。第四,要加强政策实施协调。深化医改各项制度之间、制度与政策措施之间、各项工作之间的紧密联系。要抓住关键环节,统筹考虑目标、条件、能力,理清政策措施之间的关系,出台综合、协调的工作方案,着力推进。安徽、江西等地针对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这个关键问题、难点问题,统筹考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任务、编制、绩效工资、绩效考核、零差率、村卫生室作用、政府财力等因素,制订了一揽子解决方案,值得借鉴。随着医改的深入,我们将更加认识到改革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要深入研究,统筹协调加以解决。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一定要统筹做好深化医改与各项业务工作。改革是破解各项工作难题的根本途径,深化医改和做好各项业务工作目标一致、内在统一、不可分割。改革开放30多年来,卫生改革和发展始终紧密联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发展。当前医改的五项重点也是促进发展的重点工作,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改的总体要求,以改革促进卫生工作全面发展。
三、积极探索,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工作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正在向纵深领域全面推进,卫生系统的广大同志要从医改全局出发,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工作的各个环节。
(一)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在讨论中,同志们反映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深化医改是从制度层面解决长期积淀下来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直接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有些利益关系已经相当牢固,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改革。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就必须打破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的现有格局,调整药品特别是基本药物的不合理定价规则;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切断药品创收利益纽带,就必须同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政策,确保基本药物的使用,这就涉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的综合改革。尽管存在不少困难,但要相信,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办法克服这些困难。一年来,各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北京、宁夏等地已在全部政府办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先行先试,其他地区也在密切跟进;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出台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指导意见;新疆、青海、陕西、甘肃和宁夏西北五省区全面推行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由财政统一全额拨付。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深化医改工作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积极支持,得到了全社会积极参与,得到了人民群众衷心拥护。目前,国民经济形势已总体回升向好,各级财政公共服务支出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应该说面临着较好的改革环境和难得的机遇。
(二)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已经长期存在,同志们一定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实践证明,改革发展的历次突破和经验都来自地方的实践。地方出经验,中央总结规范。只要有利于体现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有利于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臵,有利于提高效率和改善服务,都要大胆实践。近年来,在国家尚未出台统一政策的情况下,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探索解决乡村医生身份和待遇问题,确保村医履行职责。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区、市)落实了对乡村医生的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政策,2009年青海省农业区每人每年补助5000元,牧业区补助6000元,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还探索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云南等地积极探索新农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付费制度改革,力求在规范诊疗行为的同时,控制不合理诊疗费用。这些探索都为中央决策和其他地区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稳步推进。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东、中、西,沿海与内地,各省区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各省区市内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平衡。各地都要执行中央的统一政策,但在具体落实的方式、措施、步骤上,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扎实工作,稳步推进,讲求实效。
四、努力建设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卫生人才队伍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我们要牢固树立“服务发展、人才优先”的观念,抓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中“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的贯彻落实,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技术精湛、服务优良的卫生人才队伍。
(一)破解基层卫生人才发展瓶颈,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发展。一是当前要把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逐项落实中央医改文件已经明确的基层卫生人才建设要求。要建立长效机制,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保证优秀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如在农村基层执业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和认定等政策方面,鼓励各地进行试点。二是加快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各地要选择一批临床培训基地和基层实践基地给予重点支持,通过单位委托培养、政府定向和培训基地面向社会直接招收等多种途径,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三是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评审工作,完善高层次人才选拔机制,建设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四是加强护理专业人员队伍建设,贯彻落实《护士条例》,稳定和发展护士队伍,下决心解决护理专业人员比例过低的问题。五是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以适应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和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二)弘扬新时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医疗卫生服务是关系健康和生命的劳动,是高要求、高风险、高强度的劳动,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精神和高超的技术水平。千百年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护人员的天职,医务工作更是令人尊敬的高尚职业,中西方分别用“大夫”和“天使”来形容医护人员。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尊重生命、精益求精,正是当代医疗卫生人员崇高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来自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来自于革命战争年代积聚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来自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培育的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应当成为广大医疗卫生人员执业的终身信条和操守。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要教育和激发广大医疗卫生人员弘扬这一职业精神,引导他们自觉改善服务,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全心全意投入到为人民健康服务之中。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医患双方的满意是检验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我们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保护医疗卫生人员的正当利益,提高医疗卫生人员地位,维护医疗卫生人员尊严,使他们能够安心从医,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从医、向往从医。要改革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提高技术劳务价值,推进科学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让医务人员感到职业操守得到奉行,劳动价值得到实现。要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核定和落实人员编制,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保证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的同志提出,希望尽快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指导性文件。中央编办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正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调研,抓紧制定。要完善医疗执业保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和医疗服务志愿者活动,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尊重患者的良好风气。同时也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成果和我们的服务满意。
在这里需要强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都要把贯彻落实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要认识到,实施绩效工资不仅是补偿手段,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新的激励机制。陕西省子长县同志反映,人员经费政府全额解决之后,最关键的就是要防止“养闲、养懒、养差”。各地要以此为契机,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工作,抓紧制定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推进机构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保证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把医疗卫生人员的积极性调动到提高效率和改善服务上来,真正发挥医改主力军的作用。
五、落实投入、转换机制,确保医改取得实效 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的辛勤工作是把投入转化成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受益的载体。要发挥好这个作用,实现医改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的,就必须把落实投入政策和转换机制结合起来。
(一)落实投入是转换机制的基础和条件。一段时期以来,医疗卫生机构存在“以药补医”、“以医养防”,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弱化的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投入不足。改革当前不合理的补偿机制,实现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必须给予必要的财政保障,以投入促改革。国家已经明确了对各类卫生机构的补助政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等重点改革也有明确的投入要求,中央财政已投入1180多亿元支持医改工作,其中,经我部落实经费715.4亿元。各地在财政不宽裕的情况下,也都加大了投入。但一些地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府投入政策仍未落实;还有部分省份尚未下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经费。这不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不利于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的转变。今年是医改全面推进之年,大家一定要把这个道理向各级党委和政府汇报清楚,积极争取尽快按照中央文件要求落实各项投入政策,为医疗卫生机构转换机制创造条件。
(二)转换机制是增加投入、实现医改目标的必然要求。在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只有建立确保公平效率的长效机制,才能将投入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受益。过去一年,尽管各级财政都存在很多困难,但对卫生的投入明显增加,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快转换机制。要把增强卫生服务公益性、提高医疗人员积极性作为基本要求,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将落实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策与改革补偿机制相结合。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解决当前突出的“以药补医”问题,不仅要解决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补偿问题,还要落实其他相应补助政策,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确保机构正常履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职能。有的同志提出,希望尽快出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其他部分,这也是我们正在抓紧推动的一项工作。还有的同志提出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外增补药品问题,目前要注重保基本,数量不能过多,我们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同时,要综合安排财政和医保基金支持在基层建立这一制度,保证基本药物纳入报销目录,提高报销比例。二是将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业务运行机制相结合。在增加投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能力的基础上,要抓紧探索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形成协调有序的就医格局。三是将落实政府投入政策、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与探索建立新的支付机制和费用控制机制相结合。政府对医疗卫生机构投入不断增加,新农合政府补助水平也逐步提高。要加强机构收支管理,引导医疗卫生机构使用适宜人力、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也要探索开展新农合参合人口特大病保障试点和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四是将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与创新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机制相结合。卫生系统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转变服务模式,改“坐堂服务”为“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各地要严格执行服务规范,建立绩效考核制度,逐步建立一套稳定、可持续的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新机制。
六、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克强副总理昨天讲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既有体制机制创新问题,也有管理的改进与创新问题。投入增加和机制转换为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动力,要使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卫生系统必须练好内功、加强管理、改善服务,为深化医改提供有力保障。
(一)改善服务管理和提供,提高服务质量。一是要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医疗卫生服务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质量管理是卫生服务管理的生命线。最近一段时间接连发生了几起严重医疗安全事故,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提示我们,质量问题要狠抓不放、常抓不懈。当前,要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积极试点、大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病种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要加强食品药品全过程、各环节的监管,尤其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二是要在方便群众上下功夫。这主要是卫生系统内部的事情,不涉及部门协调和深层次的体制机制调整。要在加强管理、改善就医流程、和谐医患关系等方面多想办法、多动脑筋,提高服务效率,方便群众就医。现在推行的“志愿服务在医院”和网上预约挂号社会反响就比较好,有些医院还采取了延长门诊挂号和就诊时间,也方便了群众就医,对这些好的便民措施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同时要主动发现工作推进中的问题,努力解决完善。要改进新农合经办服务,推进即时报销工作,总结推广新农合“一卡通”等好的做法。
(二)整合卫生系统的整体资源,提高系统的总体效率。一是明确功能。要围绕群众健康需求,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特别是对于防治结合的机构,如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职业病医院,以及中医医院如何发挥特色优势等,要抓紧研究,明确功能定位。二是优化结构。要增强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臵规划的刚性约束,明确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布局,科学合理配臵大型医用设备。近年来,天津市已经在全市范围内落实了区域卫生规划,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卫生资源进行规划并调整了布局,值得各地学习。三是理顺关系。在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就要理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关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发挥专业指导、业务管理和监督职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则要发挥网点布局和贴近居民的优势,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履行好疾病预防控制功能。同志们提出的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工作协调问题,卫生部高度重视,将进一步了解各地情况,抓紧研究解决。
(三)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专业要求高、业务内容多、服务对象广,没有信息化作为手段,就无法真正实现精细化管理,也不能有效发挥卫生系统整体效能。各地要高度重视,综合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卫生系统各业务部门要联合攻关,要与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等方面主管部门共同研究,要下决心改变各类信息自成系统,分散建设的局面,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2009年以来,卫生部在全国启动“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信息报告系统”,对“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信息统一管理,为及时掌握进度、确保项目任务按时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加强作风建设,确保各项政策真正落实
深化医改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是政府的重点工作,卫生系统的工作作风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成败。
(一)实事求是、务实奋进。我们的政策件件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丝毫马虎不得。对于中央出台的文件,各地要结合实际,在细化、深化、实化上出实招、出真招。制定各项政策,解决各种问题,要深入研究,掌握第一手情况,发现问题,抓住不放,深入研究,找出解决办法。最近部党组组织部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进行医改专项调研,就是要深入了解医改情况,及时发现医改中出现的问题,并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同时也加强了对干部的培养和锻炼。
(二)重视民意,服务民生。卫生系统直接面向人民群众提供服务,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我们要发挥这一特有优势,善于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联系群众,根据群众呼声和要求,调整我们的工作重点和思路,只有倾听“民声”,重视“民意”,才能解决“民生”,只有把群众的满意作为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时刻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才能制定好、落实好各项政策。深化医改就是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就医问题。如最近一段时间,关于职业病问题的反映呈上升趋势,社会反响强烈,群众密切关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及其对劳动者健康造成的影响,采取措施,妥善解决。
(三)准确理解、认真执行各项医改政策。医改涉及面广,问题复杂,解决矛盾难度大。考虑到各地情况不一,医改各项政策都给地方留有一定的空间,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多出经验,出好经验。但探索过程中要把握好医改的精神实质,认真研究和落实好已经确定的各项基本政策,特别是保障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运行的相关经济政策和绩效工资制度,在基层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各个环节的政策,乡村医生补助政策,以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政策等。要结合对医改任务、目标的督促检查,推动落实,出现的偏差要及时纠正。
(四)继续做好新时期卫生信访工作。我国卫生事业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逐步显现。信访工作是防范和化解各类医疗卫生服务矛盾纠纷的有效手段。做好信访工作,对保证医改顺利进行和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2009年中央信访工作督导组来我部进行重点抽查,对近年来卫生信访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要再接再厉,深入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部署,构建“一岗双责”的大信访工作格局,发挥信访工作的综合协调优势,使卫生信访工作成为为民解难、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重要工作平台,为增进医患和谐互信,维护人民健康权益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八、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有利于改革的良好氛围 宣传工作十分重要,我们要增强医改宣传的主动性,争取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一)做好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宣传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过程,也是贯彻落实政策的过程。我们的政策大都关系群众日常预防保健和看病就医用药习惯,关系医疗卫生人员日常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如果群众不知情,就享受不到政策带来的实惠;如果卫生系统的同志不能很好理解,也将影响政策实施效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都要做医改政策的宣传员,做到上情下达,让群众知情、让医疗卫生人员明白。基本药物的配备使用既涉及广大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服务行为的改变,也涉及群众用药习惯的改变,要做好量大面广的宣传解释工作。宣传工作要注意方式方法,多采用图像、案例等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群众看得懂、记得住。既要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也要深入到城乡居民,以及农民工等群体之中,把宣传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二)做好舆论引导。一是要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群众不是卫生政策专家,他们对于改革的感受,来自自身经历和媒体的解读和报道。卫生改革和项目建设不一样,有些效果不是短期内可以看到的。要加强正面宣传,增强社会各界对改革的信心。我们要宣传改革进展,树立改革典型,宣传先进人物,让群众感受到改革的成果。二是要引导社会的合理预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使群众认识到医改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渐进性,使改革在宽松、有利的环境中稳步推进。
此外,还要特别重视动员各方面参与改革,调动一切有利于推进改革的积极因素。要使群众充分认识到,保障健康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每个人的责任;改善医疗服务环境,既需要医务人员的努力,也需要患者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要重视发挥和正确对待舆论的监督作用,积极主动改进工作。
九、加强党的建设,为深化医改提供政治保障 在探索实践中国特色卫生发展道路过程中,卫生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卫生系统党的建设,发挥党组织在卫生事业和深化医改中的核心作用,为改革提供政治保障。
(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发挥党组织在医改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卫生系统各级党组织要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与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各级党组织统筹领导卫生改革发展的能力。要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加强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在卫生系统营造崇尚学习改革政策、学习改革实践的浓厚氛围;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凝聚广大党员共谋卫生改革发展的集体智慧;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卫生部已经建立了深化医改监测评价制度,并对2009年各地完成10项任务、34个指标的情况进行了初步评价,我们还要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2010年卫生部将进一步加强对各地医改任务完成情况的监测评价工作,把它作为查找问题、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各级卫生部门领导班子的同志要用党性来保证各项改革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切实抓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过去的一年,全国卫生系统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富有成果。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的部署要求,高度重视,指导有力,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得到了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下一步,要按照中央的要求,配合地方党委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抓好整改落实工作。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把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与落实医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以落实医改任务,提高服务水平,改进医德医风,增进人民健康的实际成果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是落实卫生改革发展各项政策和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我们要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卫生行业实际,下功夫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努力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我们还要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研究探索加强民营医疗机构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探索民营医疗机构党组织在贯彻医改方针政策,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方面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四)加强卫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2009年,中央和中央纪委连续出台5个反腐倡廉文件,体现了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这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各级党委(党组)、行政领导班子的政治责任。要充分认识卫生系统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特别是在深化医改的关键时期,要使反腐倡廉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互相促进,不断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行业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工作力度,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坚强保证。当前,要做好药品和医疗器械,特别是基本药物的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继续加强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要加强项目和资金监管,重点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服务和新农合资金的监管。
最后,我就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再讲几点意见。第一,汇报沟通、争取支持。希望同志们回去后及时向党委、政府领导传达克强同志重要讲话,汇报会议精神和今年的重点工作,并向当地医改领导小组和有关部门介绍情况,争取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争取相关部门的协助与配合。
第二,认真传达、统一认识。各地要尽快召开本地区工作会议,争取在春节前把会议精神传达到基层。在卫生系统统一思想,坚定信心。
第三,明确任务、狠抓落实。2010年是全面推进医改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近期,国务院将下达2010年医改重点工作安排,各地要根据本次会议的工作部署,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明确任务,抓住工作重点和关键环节,早部署、早起步、早落实。
同志们,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卫生系统责任重大。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发展道路,不断开创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在新农合“一卡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上下一心,共同努力
确保新农合“一卡通”工作圆满完成
龙潭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赵敏(2011年11月22日)
刚才国辉局长宣读了《龙潭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一卡通”实施方案》,方案任务明确,分工具体,可操作性强,我完全同意,会后大家要认真组织实施。下面,就全面做好我区新农合“一卡通”工作,我强调两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新农合“一卡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区新农合工作已经运行了5个年头,在管理制度完善、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区情况的模式。今年我区参合农民达到16万人,参合率达到99.65%,新农合基金达到3690万元,1至10月份共为80759名患病农民报销医药费2318.2万元。而且从今年5月份开始,为提高参合农民受益水平,我们调整、提高了新农合补偿标准,报销封顶线达到6万元,在住院报销比例上,乡镇卫生院由70%提高到80%、区级医院由60%提高到70%、市级医院疑难重症由45%提高到60%。新农合制度的良好运行,不但解决了我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有效
— 1 — 的遏制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为构建和谐龙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保障新农合基金支出的安全性,为参合农民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省、市政府及时推出了新农合“一卡通”管理制度。实施新农合“一卡通”工作,是省、市2011年医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我区16万参合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民利工程。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即是一次工作动员会,也是一次工作部署会,希望大家能够充分认识到做好新农合“一卡通”工作的重要意义,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工作紧迫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此项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如期完成,达到百姓满意、政府满意的效果。
二、明确职责,细化措施,扎实完成新农合“一卡通”各项工作任务
按照吉林市新农合协调领导小组下发的《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卡通”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从今年12月15日起,在城区试运行新农合“一卡通”,2012年1月1日起,在城区正式运行新农合“一卡通”,全部实行医疗卡就诊。根据全市统一安排,“一卡通”信息核对、照片采集工作要求在12月10日前完成,今天是11月22日,距
离目标任务的完成仅有18天,时间紧、任务重,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方案要求,迅速行动起来,突出工作重点,把握关键环节,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一)落实部门责任。为确保我区新农合“一卡通”各项工作顺利完成,所有涉及部门的主要领导要作为第一责任人,统筹组织安排好所分担的工作任务。
各乡镇、涉农街道要突出做好宣传和组织工作。一是要把宣传工作做到位,对涉及办理“医疗卡”的农民要发放宣传单,并做好宣讲答疑工作;二是要按照安排的时间、地点,对需要采集信息的人员组织好信息采集工作;三是要及时将医疗卡发放到农民手中,不得出现因延迟发放医疗卡造成参合农民不能正常就医和补偿的情况。
区财政局要继续加大对新农合工作的支持力度,确保“一卡通”工作所需资金和经费及时足额下拨到位。
教育局要配合“一卡通”信息采集组,做织好参合学生照片采集工作。
区卫生局要根据工作进度做好协调工作,确保信息采集、制卡、发卡等各工作环节有序衔接。各卫生院要组织村医做好参合人员信息采集及信息核对工作。
区合管办要充分做好“一卡通”工作的技术准备、技术培训工作;做好信息采集设备的准备和调试工作;配合
卫生院做好照片信息采集工作,保证信息采集的质量和效率;负责与省新农合和软件公司沟通,做好制卡工作,并做好“医疗卡”下发统计工作。
(二)保证信息采集工作质量。过去由于手工填写,在新农合医疗证中出现了参合人姓名、身份证号信息不准确的问题,造成患者不能正常就医和补偿。新农合“一卡通”管理,是由读卡器自动识别二代身份证或新农合医疗卡,因此在参合人员信息采集和照片采集时,工作人员要根据原始证件细心记录,做到信息准确率达到100%,同时要开展信息复核工作,对进入省级新农合管理系统和制卡系统信息进行二次核对,如因工作失误造成采集信息错误情况,由信息采集单位负责。
(三)加强沟通配合。各部门在工作中要切实加强沟通协调联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特别在“一卡通”信息采集工作中,要建立联系网络,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沟通,及时解决,确保此项工作高质高效如期完成。
(四)强化督导检查。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区合管办将组成“一卡通”工作督导组,对各单位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行动不迅速、工作不着实、效果不明显的单位和个人在全区予以通报批评。
同志们,实行新农合“一卡通”是推进我区新农合制
度健康发展、造福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让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下一心、扎实工作,为促进农村医疗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第五篇:在全县新农合讲话2011
在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总结表彰暨 2011年工作动员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年终岁尾、各项工作都处于冲刺阶段的关键时期,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县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动员大会,目的在于将这项惠民工作办得更好更实。刚才,铁山同志总结了今年的全县新农合工作,并就做好2011年筹资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会议表彰奖励了2010新农合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2011新农合目标责任书。希望大家严格按照会议要求,全力以赴抓好落实。下面,就如何做好2011新农合工作,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
建立新农合制度是继免去农业税之后党中央、国务院为农民做的又一件大好事。能够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现实问题,是一件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近三年来的实践证明,新农合制度在我县实施的效果是明显的,运行是平稳的,也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虽然我县2010参合率已达到97.5%,但还存在人员双重参保、支出增长过快、信息登记不准、补偿办理不畅等现象。因此,要继续保持农民群众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巩固和提高参合率,实现新农合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动全县新农合工作健康平稳发展。
(一)要深刻认识推行新农合是造福农民群众的必然要求 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群众,而要造福群众,就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科学的医疗服务体系。尤其是近几年,农民群众在享受到免征农业税、减免学生学杂费后,对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期盼也越来越强烈。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把新农合工作摆上更加重要位置,下大力气抓好落实,强力推进,真正使其发挥作用。
(二)要深刻认识推行新农合是保障农村医疗的现实途径 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的制约,农村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广大农民抵抗大病风险的能力很弱,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有了病,多是小病扛,大病拖,主要原因是经济上负担太重。推行新农合工作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此说,这项工作看似简单,每人每年暂时只需筹资30元,但实际意义更为重大。因为政府财政要相应投入较大数额的配套资金,用于建立大病统筹基金,来解决参合农民患大病、重病后的医疗费用报销问题,因而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自然会得到有效缓解。现在这项工作正处于巩固发展阶段,需要我们花大力气认真组织,精心实施,抓好落实。
(三)要深刻认识推行新农合是密切干群的有效措施
新农合的实施,让许多无钱医治的患者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大大缓解了农民就医的难题,切实减轻了患病农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一民生工程充分体现了
党和政府的亲民惠民政策,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对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能够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关注民生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提高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带着责任、感情和爱心去工作,切实把这件为民、便民、利民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二、强化作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这为新农合工作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要站在构建和谐**、认真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创新工作方法,强化“三种”作为,确保新农合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一要主动作为。新农合工作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落实党的惠民政策、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的应尽之责。要克服“新农合工作是农民自己的事,与党委、政府的关联度不大”的思想倾向,特别是当农民群众对政策还不太十分明了的情况下,各级党委、政府要主动承担起宣传、发动、组织以及各类义务服务的责任,真正使新农合工作变成得人心、暖人心的大好事、大实事,通过推进新农合工作,既让群众得实惠,又使干部改进作风,为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打下基础。
二共同作为。新农合工作的管理主体、服务主体在卫生部门,但推行新农合工作的责任主体应是乡镇党委、政府,新农合资金的监管主体在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职能部门,要克服“新农合工作是卫生部门的事,与己无关”的思想倾向。推进新农合工作健康有序持续发展,是全县上下共同的事情,各级党委、政府应主动介入、主动参与、主动承担、主动配合,共同推进。
三要长期作为。一年一度的新农合筹资工作会只是阶段性的小结与部署,并不是说新农合工作必须集中在年底推行。要克服“新农合工作是年底宣传发动,必须打突击战”的思想倾向,我们要在平时工作中随时随地向老百姓宣传新农合的好处,要做到一年四季在发动,一年四季在推动,特别是要善于抓住身边典型事例说话,真正让新农合政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使参加新农合成为每个农民的自觉行为。
三、细化措施
新农合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性的工作,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细化措施,强力突破。
(一)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对新农合工作宗旨和意义的认识,熟悉和掌握各项政策规定。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认同感,让农民理解实行新农合制度的目的,了解详细的政策规定,从思想上主动接受,从行动上主动参与,在实际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在体验中影响带动他人,力争2011年参合率有更大提高。在宣传发动的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当前要重点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政策,特别是2012的新农合筹资开始实行协议代扣代缴,一定要把这项新政策讲清讲透,要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协议筹资”,决不允许强制执行。二是注重形式的多样性。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车等多种载体,采取召开动员会、举办讲座、印发宣传单、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通过通俗易懂的内容,使每一名群众对新农合有所了解、有所认识。三是注重方法的实用性。各乡镇要组织村干部、乡村医生以及部分受益群众,走村入户,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引导群众,努力做到政策讲清,意义讲明,道理讲透。四是注重内容的准确性。要加强宣传骨干的新农合政策培训学习,使参与宣传的工作人员准确把握新农合的政策实质,尤其要掌握好参合手续的办理、报销补偿的标准、办法和程序等内容,同时,还要详细地介绍给广大农民群众,做到不拔高、不隐瞒、不走样、不产生歧义。
(二)要加强医疗服务质量。优质服务、及时结报、取信于民,是新农合工作的落脚点。县卫生局要加强对定点医院的管理与指导,正确处理单位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改善医疗条件,增强整体服务功能,方便群众就医。各定点医疗机构要按照“费用合理、服务优良、手续方便、群众满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在确保用医、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使广大参合农民在新农合制度中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药监局、卫生监督所要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大医疗市场清理整顿力度,严厉打击无证行医和非法行医,规范医疗市场秩序,确保群众就医安全。
(三)要加紧筹措资金。2011年,我县新农合参合的任务目标是巩固在95%以上,基本覆盖农村群众。各乡镇要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明确工作任务,确保工作进度,按时完成目标。这次筹资工作,必须要在2011年元月25日前完成筹资工作,3月31日全面完成代扣代缴委托协议的签订工作,能不能在这
1个月的时间内组织尽可能多的农民参合,事关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成败。因此,各乡镇要制定筹资计划,严格按照筹资程序及办法积极稳妥有序地开展筹资工作,确保新农合农民个人筹资基金的按时足额到位。要把筹资这项基础性工作做好做实,认真核对参合农民的姓名、身份证号、出生日期、合作医疗证号等,组织人员做好参合农民的信息核对和录入工作,确保县级新农合网络平台与省级平台的顺利联接,避免给群众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对工作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要积极探索符合农民意愿的缴费方式,采取主动缴纳、上门收缴、流动收缴、定人定点收缴等方式,乡镇领导要进村入户督促,干部要包村包户,边宣传、边发动、边筹资,严禁“搭车”收费,严禁滞留筹资款,确保以扎实的工作为完成工作任务奠定基础。
同志们,认真做好全县新农合工作,事关**发展全局,事关各级党委、政府形象,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扎实工作,不断创新,全面推进我县新农合工作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