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贵州省工作政府报告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和各项决策部署,在中共贵州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认真履行政府职责,与全省各族干部群众一道,齐心协力、沉着应对、多措并举,努力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全省经济社会在逆境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奋力前行,历史性跨越的宏伟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预计全省生产总值3887亿元,增长11%;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779.58亿元和416.46亿元,增长15.9%和19.7%,一般预算支出1358.76亿元,增长2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38.18亿元,增长3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7.25亿元,增长1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10.9%和10%左右;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1161.2亿元和1087.2亿元。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经济形势回升向好。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紧紧抓住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机遇,争取到四批中央新增投资安排我省共140.7亿元,同时加大省级财政投入,重点用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工程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增加即期需求,带动民间投资。按照中央“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全力推进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等重点工程建设,尽可能多地形成实物工作量,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年初省内用电需求锐减、经济运行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以稳定煤、电生产为核心,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从8月份起省内用电量转为正增长并屡创历史新高,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198.93亿元支持“三农”,增长63.5%,其中各类涉农补贴52.32亿元。由于我省这些年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在遭遇高温干旱天气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仍然达到1168.27万吨,增长0.9%。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示范县增加到43个,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规模化商品蔬菜基地和蔬菜产业带加快建设,蔬菜种植面积1200万亩,增加121.2万亩,全省农民人均蔬菜种植纯收入466元,比上年增加78元。茶叶、马铃薯、中药材、辣椒、精品水果等大宗特色农产品加快发展。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试点。启动建设1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新增农村金融服务机构290个,实现了乡镇全覆盖。以“四在农家”等创建活动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增使用沼气农户26万户,建成200座大中型联户沼气池。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4万人,农村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培训10万人。积极开展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有力拉动了农村消费。
第三,强力推进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破解交通瓶颈制约和工程性缺水难题取得较大进展。省会贵阳通往全国七小时快铁交通圈建设加快推进,贵广快速铁路建设进展顺利,贵阳至昆明、长沙、重庆、成都快速铁路获国家批准立项,贵阳铁路枢纽等铁路项目加快建设。完成铁路投资79.41亿元,增长1.6倍。以县县通高速公路为重点的公路建设加速推进,完成公路投资312.18亿元,其中高速公路206.2亿元,分别增长49.5%和71.2%;公路通车里程1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88公里;在建高速公路2023公里,已开工或建成高速公路的县由上年的32个增加到70个。实施国省干线公路改造1501公里,开工建设通乡油路3453公里,“十一五”规划的1万公里通乡油路提前一年全部开工建设,新增90个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2277个建制村通公路。毕节机场开工建设。西南水运出海通道贵州段航运扩建工程完成总投资的一半以上。水利建设扎实推进,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51.08亿元,增长1.3倍。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贵州人半个世纪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滋黔”一期工程建设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加快推进。完成18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30万亩烟水配套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可如期完成。新增解决3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58亩,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启动实施。
第四,加力提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城市建设水平稳步提升。能源、原材料、烟酒、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一批大中型煤矿建成投产,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500万吨,原煤产量1.37亿吨,增长14.8%;贵州电网统调发电量1171亿千瓦时,增长20.1%;全省售电量1095.89亿千瓦时,增长18.2%。一批原材料工业项目建成投产。白酒工业实现利税95亿元,增长7.1%;茅台酒基酒产量达到2.3万吨。卷烟工业实现税费100.47亿元,增长12%;贵阳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工艺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卷烟生产能力达到100万箱以上。以贵阳、遵义、安顺为重点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研发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特色食品、民族制药等产业加快发展,旅游商品得到进一步开发。实施了一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省重大科技专项。获专利授权2084件,增长20.6%。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分别提高2.7和3.9个百分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速推进。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燃气普及率分别提高10.2、4.7和2个百分点。重点城镇整治和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制定并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改革试点有序推进。旅游设施逐步改善,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服务业加快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
第五,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整体水平特别是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安排21亿元、转贷各地1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用于农村危房改造,完成23.96万户改造任务。新建廉租住房7.9万套,新增租赁补贴2万户。煤矿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快推进。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农房和学校搬迁治理工作有序实施。完成城乡电网建设改造投资127.82亿元,增长1.4倍;解决了最后2.9万户无电户通电问题,比规划提前一年实现户户通电。与国家提高扶贫标准政策相衔接,省级财政对各县农村低保补助测算标准提高到1196元,安排农村低保补助资金23.24亿元,比上年度增加10亿元。城市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分类施保进一步巩固,55.45万人享受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户季度人均供养水平提高51元。采取“五缓四减三补贴”政策帮助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指导服务,城镇新增就业1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1%。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在11个县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养老保险逐步从服务城镇向统筹城乡转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均超过计划任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行,并将在校大学生纳入保险范围。中央及中央下放地方和依法破产的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问题得到解决。对220万城乡困难群众实施了医疗救助。兑现了国家核定批复我省的47.8万农村移民的后期扶持政策。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两位数的“双降”。初步建立了全省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信访工作得到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平安贵州”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人民群众安全感提高3.93个百分点。
第六,加强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3%,完成了国家考核目标任务。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扎实推进,在全国率先实现10万千瓦及以下小火电机组全部关停。新建成57个城镇污水处理项目。深化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改革,完善脱硫设施运行管理办法,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3%和4.8%。在清水江和三岔河流域分别开展水污染补偿试点和实行河长制管理模式,出境河流断面水质稳步改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稳步推进。55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完成治理面积653.71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面积341.8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34.6平方公里。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为我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用地保障。全年新增建设用地22.33万亩,增加2.6倍。整理复垦开发土地53.49万亩,其中新增耕地20.3万亩。矿产资源勘查取得新成果。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工业基地项目加快建设,六盘水市被国务院纳入国家循环经济区试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分别提高2和1.4个百分点。
第七,下大力解决社会事业发展长期滞后的问题,一些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各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加大。“两基”顺利通过国家督导评估检查,标志着我省义务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普九”债务化解全面完成。农村初中和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分别由375元和225元提高到500元和300元,提前一年达到国家生均定额标准。对63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实行生活费补助政策,受助面由初中扩大到小学。对37.02万名普通高中特困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高校贫困生给予资助。新招聘特岗教师7012名。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工作顺利完成。贵州大学校园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25%,提高2.13个百分点。及时有效应对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手足口病,加强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防控。完成54.6万户地氟病防治炉灶改良任务。新建和改扩建36个县级医院、133个中心乡镇卫生院、2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4000个村卫生室,扩建4个地级以上重点中医院。坚持把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作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人口自然增长率6.96‰。实施出生缺陷干预覆盖常住出生人口的80%以上。对110万独生子女户、双女户家庭兑现了奖励扶助和优惠政策。新建或改扩建195个中心乡镇计生服务站。“贵州侗族大歌”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围绕庆祝建国60周年、贵州解放60周年,推出了一批文艺精品。贵州数字图书馆建成并面向全省提供公共服务。完成了一批县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建设改造或设备配置。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建成33万座农村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农村新增可接收广播电视人口120万人。完成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整合,新增城镇数字电视用户65万户。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取得历史最好成绩。第九届全国民运会筹备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00个。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步。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档案、气象、人防、参事、新闻出版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第八,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逐步增强。省属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改制和省属国有企业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移交工作基本完成,全面终结全省144户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的法律程序。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省属国有企业重组取得积极成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省级财政对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等工作有序开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在32个县开展了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在31个县实施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启动省和部分市县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地县政府机构改革有序开展。监狱体制等改革积极推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深入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增长10%。交通、水利、能源、旅游等领域的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行政立法,试行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草案委托起草,拓宽公众参与立法途径。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11件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颁布4件省政府规章。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积极完善政府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高度重视并认真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大对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和涉及民生项目的审计和监督检查力度,规范资金使用和管理。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47个省级单位的988项行政审批事项纳入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行政复议工作不断加强。政务公开工作深入开展。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继续保持反腐败斗争的高压态势,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
各位代表!2009年我省各行各业取得的成绩特别是一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实践证明,虽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只要我们不自甘落后、不亦步亦趋、不急功近利、不争论折腾,始终坚持经济落后工作不能落后的信念,始终坚持在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敏锐捕捉发展机遇,始终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系统谋划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沿着正确方向做正确的事,振奋精神、团结拼搏,扎扎实实干事创业,完全可以把工作做得出色,在某些方面达到先进水平,完全有可能在较短时期内推动我省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奋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国家各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黔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巩固经济回升基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态势面临严峻挑战;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仍然是制约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矛盾;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力度、速度与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制约了农民增收;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还需继续加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影响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仍较突出,对外开放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特别是与我省交通物流等硬件环境加快改善相适应的前瞻性有待进一步增强;政府行政效能、管理服务水平与形势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2010年政府工作主要任务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抢抓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坚持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坚定不移地改善基础条件,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坚定不移地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化解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根本性难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4%和1.9%。
围绕实现上述主要预期目标,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以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交通体系和现代水利体系
加快省会贵阳通往全国七小时快铁交通圈建设,大力推进贵广快速铁路建设,力争开工建设贵阳至昆明、长沙、重庆、成都快速铁路。积极开展毕节经水城至兴义、铜仁至玉屏、织金经水城至攀枝花等城际铁路前期工作。继续强力推进县县通高速公路体系建设,建成贵阳至广州高速公路贵州段,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78公里,新开工建设高速公路925公里。实施国省干线公路改造704公里,实现96%的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95%的建制村通公路。开工建设贵阳机场新航站楼,加快支线机场和内河航运建设。
大力推进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滋黔”一期工程剩余两个项目,启动“滋黔”二期工程。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30座。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完成烟水配套工程14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0万亩,加快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建设。统筹合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建设100个以上农村饮水安全地下水开发利用项目,大力推广以管代渠、长距离管道送水。新增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优先安排去年人畜饮水受干旱影响最严重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二)千方百计加快城市化,把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合理有序转移作为从战略上解决贵州发展问题的重要抓手
加快把在城市中有相对固定住所和相对固定工作的本省籍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变为城市居民。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针对性,促进更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依托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及其站场建设加快城市发展,使我省城市更便捷地融入全国经济大循环。深入实施大中城市发展带动战略,高质量编制城市规划,切实增强规划对城市综合交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产业布局、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等重大问题的指导作用。以城市路网和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建设为重点,统筹考虑水、电、气、通信、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档次,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认真落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安排,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等措施,切实保障城市发展用地需要。控制房地产单宗用地出让规模,正确处理好房地产用地与公益用地的关系,坚决避免为了片面追求房地产开发供地给政府带来的收益而牺牲公益事业用地。高度重视城市新区开发中的商业设施建设和商业流通业培育,通过商业片区开发使新老城区实现有机联结,并通过商业发展积累财富,形成城市投资、建设、发展的良性循环。以交通条件改善为契机,深入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在加快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同时,依托城市加快游客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开拓客源市场,扩大旅游消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就业容纳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以贵广、贵昆快速铁路为主骨架,加快构筑连接泛珠三角和东盟地区的国际旅游大通道。
把加快城市化作为促进消费的重要举措,通过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城市人口,促进城乡消费群体结构调整,有效扩大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努力增加城乡劳动者劳动报酬,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村居民消费。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着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努力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提高生产力水平
大力推进工业化,一方面要壮大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秉持绿色工业化的理念,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正确把握不同时期我省工业发展的相对优势,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在发展中促调整优化,在调整优化中谋发展,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一是把采煤、发电、原材料精深加工作为发展我省重工业的有效路径,大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一条从原材料到制成品的完整产业链。按照国家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要求,加快大矿建设,加大小煤矿整合和技术改造力度。加快电源项目建设,加大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力度,优化电力运行调节,推进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大力拓展电力市场。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依托能源工业大力发展煤化工、磷化工和煤电化、煤电铝、煤电磷一体化等优势原材料工业,力争取得更大突破。二是把全力抓好烟酒产业和培育壮大特色食品、民族制药、旅游商品等产业作为发展轻工业的现实路径。支持贵阳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尽快达产达效,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茅台镇环境整治和规划建设,扩大茅台酒生产能力,支持其他品牌白酒加快发展。三是把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路径。依托贵阳、遵义、安顺等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研发基地,积极引进外来优强企业,加快发展飞机、汽车、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石油机械、农业机械、电子产品及相关零部件,大力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在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生命科学、空间海洋地球科学等领域选择适合在我省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我省电力、劳动力、气候、环境等各种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装配。
积极推动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结合快速铁路系统和高速公路体系建设,搞好工业园区内部交通组织和对外交通联络,提高工业园区物流效率。加强园区配套设施建设,降低企业生产运行成本,增强园区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促进污染集中有效处理。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实施一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积极创造条件新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快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建设。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数字贵州”建设,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要把推进工业化与促进服务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落实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投资、税收、用地和价格政策,大力发展面向生产、面向民生、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大力促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四)集中力量推动农业产业化,把调整农业结构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导向、农民增收、稳扎稳打、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优势产业发展并向优势区域聚集。以扶持养殖大户、养殖大县为突破口,紧紧抓住原产地引种和良种繁育体系、动物防疫体系、饲草饲料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提高蔬菜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加快马铃薯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进一步巩固烤烟和油菜生产,加快茶叶、油茶、干果、中药材、辣椒、精品水果、花卉等大宗特色农产品发展。
积极培育和引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农村物流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建立健全省地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认证工作。加大农特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开发保护力度,积极培育和壮大一批名优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继续抓好以县为主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改进补贴发放办法,确保国家各项涉农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抢抓国家完善扶贫战略和政策的机遇,搞好扶贫开发和社会救助两项制度的衔接,构建“大扶贫”格局,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改变传统的扶贫资金安排方式,在落实好农村低保政策的同时,省级扶贫资金增量部分不再平均分配,集中用于培育典型、树立样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0万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万人。加强对农民的适用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大力推动对外劳务输出。继续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抓好农村沼气池建设工作。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
(五)更加深入扎实做好民生工作,通过系统的制度安排统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把城乡低保作为事关民生改善和长远发展的大事来抓,进一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管理办法,切实做到科学定标、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动态管理。特别是农村低保要强化县级人民政府主体责任,紧紧抓住收入核查这个最基础、最核心的工作环节,坚持示范引路,摸清真实情况,加快建立科学规范、公正有效、可持续的农村低保制度,坚决制止采取盲目分指标、分钱的办法实施农村低保。搞好农村低保制度与临时救助制度的衔接。切实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39万人、550万人、140万人、147万人、160万人。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失业、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稳步推进医疗、生育保险市级统筹试点,不断提高统筹层次。做好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有序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水库移民社会保障和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作。坚持“减、防、抗、救”并重,大力推进灾害管理体系建设,抓好救灾救济。进一步做好拥军优抚安置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慈善、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
坚持不懈地抓好以农村危房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从最困难的农户和最危险的农房改起,严把资金使用、科学选址、规划设计、建筑材料、施工质量和竣工验收关,完成2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进一步加大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房和学校搬迁治理力度。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租售并举,新建廉租住房7.9万套,新增租赁补贴2万户。新增3.29万套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住房困难家庭住房。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对困难企业实行“五缓四减三补贴”政策,完善和落实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对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努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力争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加强职业病防治。
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深入开展矿山、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实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降”,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工作。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社会文化环境净化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扎实推进“平安贵州”建设,深入开展以“扫黑除恶”为龙头的严打整治专项行动,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和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六)坚决打好节能减排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攻坚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从制度安排入手,以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实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电机改造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继续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和能源、原材料等重点行业节能,继续加强对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重点监控企业的能耗监管,积极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对不达标的项目限期进行节能整改。继续对限制类和淘汰类高耗能企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探索建立高耗能产品许可证核发与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挂钩审查制度。借助清洁发展机制推进循环经济工业基地项目建设。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大污染防治和减排力度,全面建成县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抓好已建成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确保稳定运行。基本完成燃煤火电厂脱硫设施扩容改造,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确保已建成火电厂脱硫设施真正发挥作用。继续加强重点流域、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煤矿山、煤化工、磷化工等重点区域的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和生态恢复政策规定。加强城市机动车排气治理、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和化学品环境管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力度。
坚持治水与固土并重,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并举,继续扎实抓好55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加大重点流域和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力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0平方公里。继续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完成营造林面积230万亩以上。大力抓好森林防火和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森林火灾受害率和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分别控制在0.68‰和3‰以内。积极做好赤水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
坚持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并重,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认真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新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深化地质找矿改革,进一步加强优势和急需矿种的整装勘查,力争在找矿、找水、找地热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快电力、煤炭、化工、冶金等重点行业废物规模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切实落实国家和省鼓励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七)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把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抓住国家加快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机遇,发展一大批中等职业学校;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快用地紧张的省属高校向新区集中扩建,扎实推进贵州大学校园扩建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人均补助标准从80元提高到120元,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标准。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医药价格监管,切实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对5000名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进行中专学历培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积极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施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力度,继续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努力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加大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等计生家庭的奖励扶助力度。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新建和改扩建村计生服务室300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事业。
努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建设改造或设备配置工作,开工建设省博物馆新馆。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农民文化家园工程,新建农家书屋3500个,新建180万座农村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开发。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为契机,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有重点地发展竞技体育和民族体育,扎实有序推进第九届全国民运会筹备工作。继续抓好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扎实推进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档案、人防、参事、新闻出版等工作。
(八)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激发内部活力和充分借助外力加快发展摆在突出位置
继续做好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政策性关闭破产的后续工作,妥善安置职工。鼓励通过市场化改革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坚持市场原则,支持企业优化重组,进一步培育壮大优强企业,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国有资产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选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带领企业职工干事创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以营造良好环境为核心,以企业家培养为根本,依托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坚持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域、不分隶属关系的原则,进一步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引导和扶持,切实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认真落实国家资源性产品价格、税费等各项改革政策。积极配合国家金融改革,加快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监狱布局调整和监狱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基本完成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完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
与我省交通物流等硬件环境加快改善和大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相适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紧抓住国家制定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政策等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我省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东西部互动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和国家级保税园区、无水港。在继续支持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同时,加大对农产品、少数民族工艺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等出口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关键设备、核心技术、环保产品和稀缺资源性产品的进口。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投资建厂、承包工程,积极建设外派劳务基地,加快服务外包业发展。加强口岸规划建设。深化交通、水利、能源、旅游等重点领域的区域合作。认真做好参加上海世博会各项工作。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当前,我省正处在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急剧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和全省干部群众盼发展的强烈愿望,对做好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水平。
第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坚持以系统的思维和统筹的办法谋划推动发展,深刻认识基本省情,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把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径,正确处理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跨越式发展与渐进式发展、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一手抓适应、一手抓提高,不断提升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健全民主决策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意见,认真接受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集中各方智慧和力量,促进政府工作科学性不断提高。
第二,全面落实依法治省基本方略,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规范性。不断强化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依靠法治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保障社会公正和谐;依靠法治加强社会管理,加强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工作,保障社会安定有序;依靠法治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继续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大力支持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大力支持国防建设和武装警察部队建设。
第三,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公平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为最广大人民谋福祉。坚持市场出效率、政府保公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切实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政府营造环境、全民创造财富,让各类经济主体在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下各展所长、各得其所、共同发展。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深入贯彻“一法两规定”,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从我省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实际出发,把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大事来抓,促进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不断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四,切实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有效性。强化财政预算刚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财政资金使用全过程监管,扎实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考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用在事关民生改善和长远发展的大事实事上。完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确保建设的工程都能长期发挥作用、真正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坚决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半拉子”工程。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改进行政机关内部层级监督,切实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监察就跟进到哪里,特别是要继续加大对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和涉及民生项目等的审计监督力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目标绩效考核,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坚决依法依纪查处不作为和乱作为,提高政府执行力。同时,要切实关心基层干部,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大力推进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各位代表!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中共贵州省委的领导下,坚定信心、开拓进取,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和“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政府班子工作述职报告
政府班子工作述职报告
按照组织的要求,下面,我代表本届政府就任期以来的工作报告如下: 本届政府的任期是不同寻常的时期,这5年,既承担着如期完成“十五”目标、启动实施“xx”计划的任务,又肩负着跨世纪、开启xx各项事业新篇章的重担。基于此,我们政府一班人深感责任重大,深知担子份量。就职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XX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常委会XX县政协的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下,我们积极吸纳上届政府的好思路、好经验,认真履行职责,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战胜了前进中的各种困难,为实现任期目标、积蓄发展后劲进行了不懈努力,不仅有效巩固了上届政府打下的好基础,而且在此基础上把各项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通过5年来的努力,使本届政府的任期成为我县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时期。xx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比xx年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分别较xx年增长7.*、183.*和110.*。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比由xx年的56::调整到xx年的:25:。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6*,比xx年增加125*,年均增长9.*。--不断调整
优化农业结构,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按照“壮大畜牧业,发展特色种养业,鼓励农村发展二、三产业,稳步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在大农业内部着力发展灌草业,以此带动畜牧业。在种植业上,变杂为主,发展特色、绿色产业。同时,积极组织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通过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生产经营方式逐渐向市场化、集约化方向转变,杂粮杂豆、滑子菇、柳编等特色产业链条已经形成,农村经济产业化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以荞麦为主的杂粮杂豆面积稳定在了8*亩,在连续五年旱灾的情况下,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效益。滑子菇发展到5*盘,柳编业发展到*村、51*,逐渐成为新兴的富民产业。通过引草入田,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坚定不移推行禁牧舍饲,加强草籽基地、“天保”、退牧还草等国家畜牧业基础项目建设,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有了根本转变,发展势头强劲。今年牧业,全县家畜总头数达到4*头(只、口),全县以养殖牛、羊、鹅为主的养殖专业村发展到了5*,黄牛总数较xx年牧业净增2.*头,人工种草保存面积达到了5*亩,较xx年净增1*亩。通过积极组织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二、三产业,使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全县年输出劳务*多人,农村人口中每1*就有*在外打工,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实施项目牵动战略,工业经济运行势头良好。按照“壮大骨干企业,开发优势系列产品,搞活和新建众多小企业”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思路,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管理、招商引资上项目等措施,培育壮大了蒙药、水泥、铁矿、北大荒实业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促动了工业经济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长,初步形成了以蒙药、建材、矿产资源开发、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具有xx特色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到xx年底,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由xx年的*增加到*,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01*元,年均递增18.*;产品销售收入1936*元,年均递增16.*;实现利税293*元,年均递增16.*;累计完成技改投资769*元;工业经济占gdp的比重由11.*提高到了16.*,对财政的贡献度由15.*提高到了38.*。
--积极鼓励个体私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加快。5年来,我们从优化环境、强化服务、规范市场入手,积极引导,放手发展,全力扶持,推动了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全县个体工商户累计达到228*,个体私营从业人员发展到269*,注册资金224*元;私营企业发展到4*,从业人员86*,注册资金166*元。xx年个体私营经济上缴税金85*元,在全县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较xx年提高了1*百分点。
5年来,县政府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协调共事,较好地
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前进中还面临着很多困难,突出表现为:一是农牧业基础不牢,水利设施配套利用率不高,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彻底扭转;二是受连续五年旱灾的影响,落实的扶贫措施未收到预期效果,返贫致贫人口增加,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三是财政包袱沉重,建设资金不足;四是对外开放环境需进一步优化,敢放敢引意识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招商引资进程;五是社会就业压力较
大,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这些困难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克服。
5年来,在认真履行职责、全力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们始终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和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这一奋斗目标,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力求政治上更强、业务上更精、纪律上更严。一是加强学习。除按上级要求,先后参加了“三讲”和“解放思想、优化环境”等学教活动以及市县组织的各类学习活动外,还组织班子成员定期集中学习,按上级要求选送班子成员参加各类培训班,赴外地参观学习、挂职锻炼,努力使政府班子的思想观念跟上形势发展,组织能力适应工作所需,观点思路跟上时代脚步。二是勤廉施政。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努力从源头、机制和制度上预防、治理腐败,推进廉政建设。
压减文件和会议,把主要精力用在干工作、抓落实上。三是务实工作。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从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出发,层层落实和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责任到人,指标到人,求实求效。四是民主行政。着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村民自治活动。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及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主动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五是团结协作。注重政府班子内部、政府班子与其他班子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凡事讲原则、讲协调、讲配合,营造了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六是讲求方法。着力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改进工作方法,深入基层,广泛调研,体察民情,掌握民意,注重积累经验,培育典型,按照县委的总体部署,把各项工作细化、量化、日程化,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政府班子工作述职报告
按照组织的要求,下面,我代表本届政府就任期以来的工作报告如下:本届政府的任期是不同寻常的时期,这5年,既承担着如期完成“十五”目标、启动实施“十一五”计划的任务,又肩负着跨世纪、开启xx各项事业新篇章的重担。基于此,我们政府一班人深感责任重大,深知担子份量。就职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常委会和县政协的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下,我们积极吸纳上届政府的好思路、好经验,认真履行职责,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战胜了前进中的各种困难,为实现任期目标、积蓄发展后劲进行了不懈努力,不仅有效巩固了上届政府打下的好基础,而且在此基础上把各项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通过5年来的努力,使本届政府的任期成为我县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时期。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5亿元,比2002年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69亿元,分别较2002年增长7.*、183.*和110.*。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比由2002年的56:14.4:29.6调整到2007年的36.9:25:38.1。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6*,比2002年增加125*,年均增长9.*。--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按照“壮大畜牧业,发展特色种养业,鼓励农村发展二、三产业,稳步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在大农业内部着力发展灌草业,以此带动畜牧业。在种植业上,变杂为主,发展特色、绿色产业。同时,积极组织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通过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生产经营方式逐渐向市场化、集约化方向转变,杂粮杂豆、滑子菇、柳编等特色产业链条已经形成,农村经济产业化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以荞麦为主的杂粮杂豆面积稳定在了8*亩,在连续五年旱灾的情况下,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效益。滑子菇发展到5*盘,柳编业发展到*村、51*,逐渐成为新兴的富民产业。通过引草入田,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坚定不移推行禁牧舍饲,加强草籽基地、“天保”、退牧还草等国家畜牧业基础项目建设,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有了根本转变,发展势头强劲。今年牧业,全县家畜总头数达到4*头(只、口),全县以养殖牛、羊、鹅为主的养殖专业村发展到了5*,黄牛总数较2002年牧业净增2.*头,人工种草保存面积达到了5*亩,较2002年净增1*亩。通过积极组织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二、三产业,使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全县年输出劳务*多人,农村人口中每1*就有*在外打工,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实施项目牵动战略,工业经济运行势头良好。按照“壮大骨干企业,开发优势系列产品,搞活和新建众多小企业”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思路,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管理、招商引资上项目等措施,培育壮大了蒙药、水泥、铁矿、北大荒实业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促动了工业经济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长,初步形成了以蒙药、建材、矿产资源开发、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具有xx特色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到2007年底,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由2002年的*增加到*,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01*元,年均递增18.*;产品销售收入1936*元,年均递增16.*;实现利税293*元,年均递增16.*;累计完成技改投资769*元;工业经济占gdp的比重由11.*提高到了16.*,对财政的贡献度由15.*提高到了38.*。
--积极鼓励个体私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加快。5年来,我们从优化环境、强化服务、规范市场入手,积极引导,放手发展,全力扶持,推动了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全县个体工商户累计达到228*,个体私营从业人员发展到269*,注册资金224*元;私营企业发展到4*,从业人员86*,注册资金166*元。2007年个体私营经济上缴税金85*元,在全县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较2002年提高了1*百分点。
--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5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难得机遇,坚持国家投资与社会融资并重,通过政策驱动、利益调节,积极引资金、跑项目,努力增加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这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1*,有力地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其中,2007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亿元,是2002年的4.1倍;今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较2002年净增3.1亿元。在农牧业基础建设方面,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重点建设了人畜饮水、低水高调、草籽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养殖专业村、畜牧业棚舍等重点工程,新建水库、塘坝2*,新增水面400*,新增水浇地1*亩,新建棚舍8.*间、窖池1.*处。在生态建设方面,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三北”四期防护林、“5820”工程、天然草牧场保护、小流域治理等工程,新增林地面积73.*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公里,综合治沙8*亩,森林覆被率较2002年净增了*百分点,2000年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在公路建设方面,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新建、改扩建县乡公路197公里,建成了库甘公路,开通了通库线,修建了大扣线xx段和库大线哈尔稿至六家子段,翻修了稿茫油路,贯通了茫三穿沙公路,新建和改建黑色路面134公里,目前设计投资310*元的省道305线xx至阜新县平安地段正在建设中。
在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累计完成投资0.9亿元,完成了一期农网改造工程,解决了2*自然村不通电问题,投资563*元的二期农网改造工程正在紧张施工;新建了9*电话村,城乡程控电话机交换总量达到2.*门,移动电话网络实现了全覆盖,通讯更为快捷。在城镇建设上,累计完成投资3.9亿元,重点改扩建和配套建设了xx镇“六街四路”,建成了中心街带状公园,全县新建办公、住宅、商务用楼15*24.*平方米,新建集中供热小区7处1*平方米,日供水能力为800吨的风水山水厂建成并投入使用,文化广场、xx镇中心河改造排污工程正在施工。此外,各建制镇的小城镇建设也迈出了较大步伐。
--加大扶贫解困力度,贫困状况明显改变。5年来,始终将扶贫攻坚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生态建设等项工作有机结合,组织广大干部群众,以夯实贫困人口脱贫基础、改善贫困人口生活环境为重点,积极探索开发式扶贫路子,努力争得并实施了自治区扶贫开发移民扩镇、生态移民、千村扶贫和世行贷款扶贫等项目,做到了领导包联,项目到村,措施到户,集中扶持,个个击破。5年来,共投入以工代赈、财政支农专项、扶贫贷款、社会扶贫资金956*元,建设旱涝保收田24.*亩,打井配套1610眼,为重点贫困户投放了70*头牛、2.7*只羊和3*只鹅雏,种草1*亩。为解决生活在无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830*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积极探索并实施了移民开发、异地扶贫,1999年-2007年,结合实施扶贫开发移民扩镇工程、生态移民和异地扶贫移民试点工程,共搬迁94*、370*口人。今年又实施了生态移民三期工程,还将搬迁53*、241*口。通过采取以上措施,1999年以来,全县累计扶持贫困人口5.*人,解决温饱2.*人。在扎实推进扶贫工作的同时,本着城乡并进的原则,通过普查登记、制定扶困政策、建立扶困基金、开辟再就业基地、职工捐助、实施xx镇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措施,共扶持困难职工185*人,安置下岗职工474*,再就业率达9*,城市低保人数已达332*。实行了“两金”税务征缴,扎实推行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足额发放了城市低保和“两金”
--着力优化对外开放环境,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我们始终把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作为促动全县经济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的突破口,不断优化开放环境、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安商、亲商。通过各方面的努力,5年来,全县共实施内引外联项目33*,引进国内市外资金3167*元,实施外资项目56项,实际直接利用外资22*美元。2007年引资企业销售收入和上缴税金分别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17.*和52.*。通过招商引资,做强了蒙药厂,引进了北大荒实业有限公司,新上了荞麦及杂粮杂豆加工生产线,有效带动了订单农业,使具有xx特色的农产品首次走向了欧美市场;通过政策优惠,招商新上了年缴税超百万元的两个精铁粉生产企业,6*吨水泥熟料回转窑,沙棘系列产品开发,铅锌、硅铁、高岭土开发等工业项目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通过争取资金建成了省道303线xx段公路,动工修建了省道305线xx-辽宁省平安地公路;通过引资和吸纳社会资金重点实施了城镇供水、供热、广场、道路和房地产开发等项工程,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有效改善了城镇面貌。
--大力培植财源,财政状况逐步好转。5年来,我们以增收节支为主线,从完善体制、培植财源、强化征管、控制支出入手,切实加强了财税工作。通过增加含税高作物的比重,发展特色产业、优质农业,重点培育了一批种养加和营销大户,巩固了基础财源;通过扶持效益高、前景好的骨干企业,壮大了支柱财源;通过政策驱动、利益吸引,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培育了新兴财源;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招商引资等方式,多渠道、宽领域壮大了地方财源,初步构建了具有xx特色的财源体系。在税收征管上,始终坚持依法理财,依法治税,严厉打击各种抗、骗、逃税行为,有效控制了“跑、冒、滴、漏”。进一步健全了征管制度,强化了征管手段,规范了税收秩序,做到了应收尽收,全县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递增10.*。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严格执行财政预算,注重用好管好专项资金,从严控制小车费、招待费、会议费等非生产性支出,重点保工资、保运转。5年间,兑现了国家先后两次出台的职工工资增资政策,实行了教师工资县里统一发放,足额发放了职工工资,全额拨付了专项资金,消化了历史包袱421*元,没有发生新的欠帐。
--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实现了体制创新。5年来,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撤并了苏木乡镇,推行了行政机构改革,实行了乡级财务“零户”管理、行政事业收费和罚款票款分离收支两条线、国有粮食企业会计委派制、政府采购制,对县直部门财务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设立了县缴费中心,逐步规范了预算外资金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理顺了财税体制,真正落实了农业税征收政策,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较农村税费改革前比,农民人均减负7*,减负率为45.*。在工商领域,稳步推进了国有工商企业民营化改革和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公司制改造,此外,其它行业的改革也不断深化,促进了事业的发展。
--努力办好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5年来,我们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狠抓科技培训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开展了争创全区科技先进县活动。全县共建设科技示范园区12处,引进、推广科技实用技术22项,年均培训农牧民6.*人次。2001年,我县通过了全区科技先进县的验收。在教育上,我们按自治区要求开展了“两基”达标工作,精心组织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一、二期工程,以推行素质教育为契机,落实了农村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全面实行了校长竞聘制,有序调整了中小学校布局,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稳步推进民族教育,全县教育教学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5年间,全县累计投入资金400*元用于学校基础建设,新改扩建校舍7.*平方米,消灭了中小学危房,“两基”工作全部达标,还迎来了北方八省区蒙古族高中办学经验现场会在我县的召开。
在计划生育工作上,全面推行了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制和以村为主的管理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了13‰以内,连续保持了人口低生育水平。在卫生事业方面,逐步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下力量改善了城乡医院基础设施和就医条件,有效规范了医药市场秩序。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非典”防控工作的阶段性胜利。同时,稳步推进了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工作,“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进展顺利,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切实加大了环保执法和监管力度,通过“一控双达标”行动,全县重点污染源得到了有效控制。继续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加快了土地商品化进程,通过出让土地,有力促进了城镇建设。加强了矿产资源开发,进一步规范了管理,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苏木乡镇撤并工作为重点,着力强化了统计和民政工作,调整了苏木镇、嘎查村行政区划,成功组织了村委会“海选”式换届工作,进一步巩固了基层政权建设。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双拥工作连续两次获自治区级“双拥模范县”称号。在全面完成“三五”普法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四五”普法,进一步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5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工作实绩考核中,本届政府有两年被评为工作实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受到了表彰。
5年来,县政府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协调共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前进中还面临着很多困难,突出表现为:一是农牧业基础不牢,水利设施配套利用率不高,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彻底扭转;二是受连续五年旱灾的影响,落实的扶贫措施未收到预期效果,返贫致贫人口增加,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三是财政包袱沉重,建设资金不足;四是对外开放环境需进一步优化,敢放敢引意识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招商引资进程;五是社会就业压力较大,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这些困难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克服。
5年来,在认真履行职责、全力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们始终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和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这一奋斗目标,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力求政治上更强、业务上更精、纪律上更严。一是加强学习。除按上级要求,先后参加了“三讲”和“解放思想、优化环境”等学教活动以及市县组织的各类学习活动外,还组织班子成员定期集中学习,按上级要求选送班子成员参加各类培训班,赴外地参观学习、挂职锻炼,努力使政府班子的思想观念跟上形势发展,组织能力适应工作所需,观点思路跟上时代脚步。二是勤廉施政。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努力从源头、机制和制度上预防、治理腐败,推进廉政建设。压减文件和会议,把主要精力用在干工作、抓落实上。三是务实工作。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从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出发,层层落实和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责任到人,指标到人,求实求效。四是民主行政。着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村民自治活动。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及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主动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五是团结协作。注重政府班子内部、政府班子与其他班子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凡事讲原则、讲协调、讲配合,营造了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六是讲求方法。着力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改进工作方法,深入基层,广泛调研,体察民情,掌握民意,注重积累经验,培育典型,按照县委的总体部署,把各项工作细化、量化、日程化,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贵州省2016—2017质量工作考核自我评价报告
贵州省2016—2017质量工作考核
自我评价报告
2016—2017年,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劲头,狠抓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全面提高质量发展和品牌建设能力,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精准、保障更加有力、工作更加有效。按照《质检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2016—2017质量工作考核的通知》(质检办质函〔2017〕1023号)要求,现就贵州省2016—2017质量工作自我评价报告如下。
一、总体质量工作情况
根据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行动计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及质量提升行动等有关工作部署,大力实施质量强省、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提升产品、工程、服务、生态及环境质量发展能力,积极构建“品种丰、品质优、品牌强”的贵州特色产品生产供给体系,质量工作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和贡献程度进一步提升。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推进质量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省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培育更多的‘黔货’品牌,让提高供给质量的理念落实到每个产业、每个行业、每个企业”。2017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严格质量标准,强化质量考核,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培育更多‘百年老店’,让更多贵州品牌像‘茅台’、‘老干妈’那样风行天下”。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要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引导制造业迈向产业中高端”。2016年12月,召开了贵州省品牌建设大会,时任省委书记陈敏尔做出重要批示,省长孙志刚,国家质检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支树平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2017年1月,在全省质监和市场监管工作会上,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签订了品牌建设目标责任书。随后,全省各市(州)相继召开品牌建设大会,制定目标、落实任务,质量第一意识得到极大增强,企业追求卓越绩效管理、加快品牌创建、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认识得到极大提升。
(二)质量发展、质量提升顶层制度设计更加完善。省政府、省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贵州省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贵州省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实施方案》、《贵州省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实施方案》、《贵州省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工作方案(2017—2020年)》、《贵州省工业质量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贵州省品牌建设2017年行动计划》、《贵州省2017旅游服务质— 2 —
量提升年行动方案》、《贵州省物流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方案》、《贵州省2017年产品质量提升工作方案》等文件,质量发展、质量提升顶层制度设计更加完善。确定2017年为“质量提升年”、“品牌建设年”、“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省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组织对全省质量发展和品牌建设工作进行了任务分解,细分30项目标任务210个重点工作推进全省质量发展,实施7大行动分解40项重点任务打造“贵州品牌”。2016年,省级财政增加安排保障产品质量工作的资金0.46亿元,增长2.88%;增加保障工程质量工作的资金0.97亿元,增长1.57%;增加保障服务质量工作的资金0.75亿元,增长3.11%;增加保障环境及生态质量工作的资金2.57亿元,增长16.26%。2017年部门预算,省级财政增加安排保障产品质量工作的资金0.42亿元,增长2.54%;增加保障工程质量工作的资金11.34亿元,增长15.53%;增加保障服务质量工作的资金1.68亿元,增长6.49%;增加保障环境及生态质量工作的资金4.34亿元,增长21.51%。
(三)产品质量稳中有升。制定实施《贵州省工业质量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分消费品、装备、建材、电子信息、新材料等12个行业制定了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方案。考核内抽检1964家工业产品企业2411批次产品,抽检平均合格率为94.2%,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抽检主要农产品3236批次,监测合格率达到99.8%,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瘦肉精”监督检测121109份,结果全部为阴性。抽检食品2510
批次,抽检平均合格率97.7%,同比上升4.3%个百分点;监督抽检药品1299批次,监督抽检平均合格率97.2%,与上持平。
(三)工程质量保持稳定。制定实施《贵州省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贵州省农村危房改造质量安全技术指南(试行)》、《贵州省2017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建筑市场监督执法检查计划》等一揽子文件,推动提升建筑工程质量。考核内,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100%,竣工验收项目合格率100%,各类工程承诺书签订率97.59%,永久标牌设定率99%,质量信息归档率89.6%。2016年获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3项,省“黄果树”杯优质工程36项,贵阳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车田文化中心”项目获2017中国建筑大奖冠军。全省未发生在建项目质量事故,工程质量安全整体可控。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发展纲要(2016-2020)》、《贵州省公路水运工程“品质工程”示范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将交通水运品质工程示范创建引向纵深开展。考核内全省高速公路合同段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100%,普通国省干线合同段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100%,其中一级公路共有竣工项目2个,二级公路共有竣工项目2个,质量鉴定合格率为100%;三级及以下公路共有竣工项目816个,其中质量鉴定为优良的有41个,优良率5.03%;其余775个项目均评定为合格工程,合格率100%。水运工程从江航电枢纽一期工程及大融航电枢纽二期工程的10个单位工程交工验收,10个单位工程共计有85个分部工程,全部合格,其— 4 —
中优良25个,优良率29.4%,合格率为100%。考核无大中型水利工程竣工验收,小型水利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为100%,水利工程项目未发生重(特)大质量事故。
(四)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编制完成贵州省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旅游、金融、现代物流、健康养生、信息化、文化、科技、养老、商务、体育、人力资源等13个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形成“1+13”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2016年,全省服务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5251.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5%,增速比上年加快0.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前列。2017年上半年增长11.2%,继续保持全国靠前位置。制定了《2017年贵州省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和《贵州省服务业名牌评价工作方案》,共培育打造服务业名牌企业14家。制定了《贵州省2017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行动方案》、《贵州省推动物流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方案》、《检验检测服务质量提升措施》、《贵州省保险公司服务评价工作方案》等,多角度组织开展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制定实施《贵州省十大服务行业公众满意度调查工作方案》,对旅游、住宿餐饮、医疗教育等百姓关心、政府重视的十大服务行业开展第三方满意度调查测评。2016全年全省接待游客5.3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0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43%,实现“井喷式”增长。全面推进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全省大健康产业重点调度项目317个,已开工304个,累计完成投资668.3亿元。
(五)生态及环境质量显著提升。调整充实了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省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相关省领导任副组长,省发改委主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全面加强了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领导。制定印发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试行)》《2017年贵州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任务清单》、《2017、年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工作要点》等一揽子文件,设立“贵州生态日”,八大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制度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全省开展了“贵州生态日”系列配套活动,全面推行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保护了山青水绿天蓝地净的生态环境。2016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2%,9个市(州)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比例达97%,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4.7%,坚守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底线取得新成效。2017年上半年全省完成营造林473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101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500平方公里,十大污染源、十大行业治污减排“双十”工程有力推进。投入1100余亿元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路、房、水、电、讯、寨六个小康行动,召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全面启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
对照《2016—2017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评分细则》(满分100分),除质量竞争力指数(4分)、水利建设质量情况— 6 —
(6分)、旅游市场秩序情况(6分)、政府质量工作满意度(6分)由国家相关部门和第三方机构组织测算打分、无需地方报送材料外,其余总分值为78分,自评总得分:78分。
二、质量目标完成情况
1.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标准分8分,自评8分)(1)目标备案情况:贵州省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目标备案值为93.1%。
(2)目标完成情况: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方案》和《贵州省执行国家〈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调查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方案》,以2016年贵州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为依据,确定排位在前11位的行业作为样本行业大类,即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产值占全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72%。根据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农委、省烟草专卖局和贵州中烟公司等行业部门提供的产品质量合格率数据,按照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计算方法,以2016年贵州省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加权计算,本考核我省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5.95%,超过目标备案值2.85个百分点,完成目标任务。
2.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标准分6分,自评6分)
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国家要求。省级监督抽查农产品样品2691个,合格2687个,合格率99.9%,比去年上升0.1个百分点。其中茶叶抽检241个,合格241个,合格率100%;蔬菜1597个,合格1595个,合格率99.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水果抽检325个,合格325个,合格率100%;畜产品(猪肉、鸡肉、鸡蛋、生鲜乳)抽检385个,合格384个,合格率99.7%;水产品抽检143个,合格142个,合格率99.3%;牲畜养殖、饲料生产、屠宰环节“瘦肉精”监督检测121109份,结果全部为阴性。当地农业执法部门已对不合格农产品立案查处。
3.获得国家级质量激励项目情况(标准分4分,自评4分)考核内,新增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3项,累计20项。贵阳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车田文化中心”项目获2017中国建筑大奖冠军。新增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奖(大禹奖)1项——贵阳市鱼洞峡水库大坝枢纽工程,累计2项。新增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项——六盘水到盘县高速公路北盘江大桥,该项目同时被评为鲁班奖。贵州钢绳股份公司获得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实现我省零的突破。累计获国家工业企业质量标杆1个。新增2家国家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中航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累计4家。正式命名国家级知名品牌示范区1个——贵阳经开发区“全国工程特种车辆及零部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累计2个。新增3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铜仁市印江县、六盘水市水城县、黔— 8 —
东南州黎平县,累计7个县(区)。新增国家级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4个,累计8个,总面积达355.38万亩,现有示范区面积比2015年增长93%。新增麻江蓝莓、普安四球茶等23个地理标志产品,累计保护产品118个。我省首个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都匀毛尖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获质检总局批准成立,正安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获批创建。新增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5个,累计40个。新增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0件,累计65件。新增驰名商标6件,累计59件。新增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12项,累计101项。我省主导制定的国家标准《酱香型白酒》(GB/T26760-2011)荣获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组织的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4.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情况(标准分4分,自评4分)制定和参与国际标准情况:2017年6月16日,我省首个国际标准——《钢丝绳——要求》(ISO2408:2017)正式出版发行,体现了我国钢绳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的新水平,标志着我省企业在国际标准领域,完成了由“规则执行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转变,成为“贵州制造”的新名片。
最高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情况:考核内,新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血流测量部分)校准装置等最高社会公用计量标准8项,全省共建立有效期内最高社会公用计量标准69项。
全省法人单位认证覆盖率为1.2%。截止至2016年12月,省统计局统计全省法人单位数为339564个,全省获证企业数为
3997家。
国家质检中心按期建成率100%。考核内,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并批准成立了3个国家质检中心——“国家磷及磷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贵州)”、“国家电子基础元器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贵州)”和“国家低压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贵州)”;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同意筹建1个国家质检中心——“国家绿色建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贵州)”。全省累计按期建成国家质检中心7个,正在筹建3个。
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按期建成率100%。考核内,按期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辣料及制品检测重点实验室(贵阳);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新筹建1个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国家果蔬检测重点实验室(六盘水)。目前正按照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建设要求,扎实推进国家果蔬检测重点实验室建设,已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实验室内部装修改造与购买仪器设备。
5.质量竞争力指数(4分)(由第三方机构组织实施)6.水利建设质量情况(6分)(由国家相关部门评分)7.旅游市场秩序情况(6分)(由国家相关部门评分)2017年上半年游客投诉件为115件,受理投诉件114件,游客总量35094.73(万人次),投诉率占比0.33%,结案量111件,结案率97.37%。全省行政处罚10起,督办案件9起,其中8起已结案,1起不予立案。
8.政府质量工作满意度(6分)(由第三方机构组织实施)
三、质量措施落实情况
9.加强质量工作组织领导,制定质量提升行动具体工作计划或方案,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标准分2分,自评2分)
政府引导,做好顶层设计。贵州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贵州省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贵州省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实施方案》、《贵州省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实施方案》、《贵州省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工作方案(2017—2020年)》、《贵州省工业质量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贵州省2017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行动方案》、《贵州省物流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方案》、《贵州省2017年工业产品质量提升工作方案》等文件,确定2017年为“质量提升年”、“品牌建设年”、“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2016年12月,召开了贵州省品牌建设大会,省委书记陈敏尔做出重要批示,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国家质检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支树平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2017年1月,在全省质监和市场监管工作会上,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签订了品牌建设目标责任书。全省各市(州)相继召开品牌建设等专题会议,制定目标、落实任务,质量第一意识得到极大增强,企业追求卓越绩效管理、加快品牌创建、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认识得到极大提升。省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对2017年全省质量发展和品牌建设工作进
行分解,细分30项目标任务210个重点工作推进全省质量发展,实施7大行动分解40项重点任务打造“贵州品牌”。
开展工业产品质量提升。一是经省政府同意,省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贵州省工业质量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着力实施工业质量品牌提升“四大工程”,并分消费品、装备工业、建材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特色食品等12个行业分别制定了“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方案。省经济和信息化委2016年、2017年分别制定印发《贵州省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推进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二是省质监局制定2016、2017贵州省产品质量提升工作方案,以消费品及质量问题突出的工业产品为重点开展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对纳入工业产品质量提升重点产品,从行业总体情况、易出现的主要质量问题、不合格原因分析、企业改进措施建议等方面精准指导,一品一策编制质量提升指导意见书,帮助企业提升质量管控能力。考核内,共向企业发送不合格整改意见书95份。三是省质监局开展重点消费品质量比对。印发《2016年上半年消费品质量监测计划》(注:含2016年质量比对计划安排)、《2017年重点消费品质量比对计划》,2016年对饮水机、课业簿册、内墙涂料、细木工板、餐具洗涤剂等5类产品开展质量比对,2017上半年对餐具洗涤剂、防水卷材、室内木质门、纸杯、纸碗、一次性塑料杯、碗等6类产品开展质量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编制印发相关产— 12 —
品质量比对分析报告,指导基层加强质量帮扶;召开产品质量比对分析会11次,帮助企业诊断质量问题,查找质量差距,提升我省消费品质量水平。四是狠抓电线电缆行业质量提升。开展电线电缆生产企业专项监督检查工作并制定电线电缆产品专项监督抽查实施方案,对电线电缆企业实施全覆盖专项监督抽查,并根据监督检查和监督抽查结果,编制印发了《贵州省2017年电线电缆质量提升指导意见书》,精准指导企业查找质量差距,帮助企业提升质量管控能力,规范生产行为。五是积极推进全省锅炉节能减排攻坚战,扎实开展锅炉能效质量提升和燃煤锅炉淘汰工作。2016年,全省共对50家企业的103台锅炉进行了能效测试,从2011年至2016年底,全省共测试锅炉757台。针对锅炉能效普遍偏低的情况,制定下发了《贵州省锅炉能效提升指南》(黔质技监特联〔2017〕121号),为全省锅炉使用企业提供了锅炉节能改造、节能运行管理、人员技能提升的路径和方法。2016年全省共淘汰城市建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143台327.1蒸吨,完成省政府当年下达淘汰计划任务的183.3%,2017上半年已淘汰城市建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42台。中央环保督查组在督查贵州反馈意见中指出:贵州省城市建成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已基本淘汰。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制定了《省农委关于印发落实农业部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延伸绩效考核工作方案的通知》和《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工作方案》,要求各市(州)农委,— 13 —
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切实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延伸绩效管理和考核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健全完善绩效管理和考核制度,年底通报考核结果,确保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务。开展第二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监测100个农产品,合格率为100%。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方案,全年计划抽检2715个农产品,抽检计划正在实施中。开展贵州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对茶叶等色优势农产品开展风险评估,监测农产品1230个。印发《关于推进贵州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通知》,对12县51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开展培训指导,引导企业入驻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提升。一是大力开展食品安全示范“三级联创”活动。印发《贵州省食品安全示范创建试点实施方案》、《贵州省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标准》、《贵州省2017年食品安全示范店(超市、市场)创建工作方案》、《贵州省创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活动工作方案》和《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标准》、《贵州省食之放心行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等,在全省展开食品安全示范市、县、乡申报、推荐、评定工作。2016年12月,省政府食安委组织召开全省“双安双创”工作推进会。会上何力副省长就开展我省食品安全示范“三级联创”工作进行部署,并宣布全省3个市、11个县、100个乡镇为全省第一批食品安全示范“三级联创”单位,由省食安办向试点地区拨付启动资— 14 —
金720万元。2017年5月,省政府食安委召开全体会议,会上对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创建进行了再部署,并将创建工作纳入了与各地政府签订的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重要内容积极争取国务院食安办支持,将贵阳市、六盘水市纳入了国务院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名单。通过示范创建活动,树立一批先进典型,推广一批先进经验,以示范工程为带动,全面提升全省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二是全面推进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印发《贵州省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确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基于风险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思路,提高监管工作靶向性和精准度。全省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结合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类别、经营业态及生产经营规模、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和监督管理记录情况,按照风险评价指标,划分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并结合当地监管资源和监管能力,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的不同程度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监管的科学性。三是加强基层快检装备配备,进一步提升食品及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保障能力。2016年,投资414万元在全省所有的大型食品及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及重点区县建设了17个食用农产品市场监测点和1个禽类产品专业市场监测点,安排874万元专项资金给全省88个县全部配备快检设备,拨付106万元中央专项资金补助快检工作,进一步提升全省食品及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保障能力。
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提升工作。一是在全省组织开展了8个大类、39个品种、3182个批次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工
作,发布抽查检验公告10期。2017年计划开展线上线下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工作,共计9个大类、31个品种、2090个批次。二是开展2016年流通领域儿童玩具商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和2017年流通领域电线电缆商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三是按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认真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工作。
开展旅游服务业质量提升活动。一是成立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作领导小组,举办2017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行动启动仪式,印发实施《贵州省2017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行动方案》,明确总体要求目标、工作阶段、保障举措,力促旅游服务提质提效。二是建立健全旅游标准化组织机构,成立了贵州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强化了旅游标准化专家队伍的建设。三是强化反面警示。在全省开展多彩贵州满意旅游痛客行活动,促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省旅游发展委制定下发了《多彩贵州满意旅游痛客行活动实施方案》、《贵州省满意旅游企业创建和服务之星竞赛活动实施方案》,提出了重点任务完成的时间节点和要求。2017年5月1日“贵州旅游痛点征集平台”和“贵州旅游服务质量评价平台”正式上线,游客及公众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评价系统,精准、及时、便捷地发送“痛点”信息及评价改进建议。建立“痛点”督办督查台账,第一时间摸清线索、核实真伪,客观分析、查找原因,及时推动整改落实到位。四是推动建立旅游警察队伍和旅游法庭。省公安厅对成立旅游警察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督办,黔西南— 16 —
州成立了山地旅游警察支队,所属县市成立旅游警察大队;贵阳市公安局治安支队下设旅游警察大队;黄果树景区成立旅游警察支队;铜仁市万山特区组建了两个旅游派出所。青岩古镇、遵义会议会址、西江千户苗寨等12个旅游景区设置旅游法庭,实现旅游纠纷快立、快审、快结,为全省旅游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更加优质的法律服务。
开展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多举措促进工程质量安全提升,一是每年年初制定工作要点。结合国家和我省实际,制定了《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业管理2017工作要点》(黔建建字〔2017〕80号),将质量工作纳入工作要点,签订工程质量目标责任书,指导各地各企业开展质量工作。二是组织部署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在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的基础上,制定了《贵州省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黔建建通〔2017〕108号),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分阶段实施,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三是召开会议落实有关精神。召开1次全省工程质量电视电话会议,学习和传达住建部有关质量工作精神。召开5次专题会议,通报各地质量工作情况和部署相关工作。四是建立月统计和通报制度。下发《关于建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信息上报制度的通知》(黔建建字〔2017〕116号),每月统计各地质量开展情况,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网站设立《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专栏》,每月通报工程质量落实情况、质量检查等情况,2016年6月以来,下发各类通
知、通报共19份,指导和督促各地抓好质量工作。五是下发《贵州省农村危房改造质量安全技术指南(试行)》(黔建村通〔2017〕196号)加强贵州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技术指导,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建设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农房。六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促进供给侧改革,制定了《贵州省建筑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黔建建通〔2015〕12号)、《贵州省“十三五”新型建筑建材业发展规划》(黔建建通〔2017〕64号)等一系列文件促进建筑业发展。七是2017年4月28日召开建筑信息模型(BIM)标准化建设与推广应用交流会,下发《关于开展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黔建建通〔2017〕267号)、《关于开展工程总承包试点工作的通知》(黔建建通〔2017〕266号),启动我省工程总承包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试点企业和试点项目评选,第一批公布46家企业、68个项目。八是开展设计、施工优质工程评选。贵州省优质勘察设计奖、贵州省“黄果树杯”优质施工工程评选结果通报、贵州省优质主体结构施工竞赛获奖名单。省交通运输厅加强质量工作组织领导,制定印发了贵州省公路水运工程“品质工程”示范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贵州省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以品质工程示范创建为抓手,开展高速公路品质工程行动、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项目品质工程打造行动、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品质工程打造行动和贵州省水运工程品质工程打造行动,创办了《品质工程》专刊及在厅网创办“品质工程”专栏,并在— 18 —
全省范围内针对各市州分期组织开展质量、安全管理宣贯培训,全力推进全省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水运工程建设优质发展。
10.落实《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装备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推动完善重点领域标准体系,提升产品整体质量,增强企业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标准分2分,自评2分)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国办发〔2016〕68号),省政府于2016年11月出台《贵州省贯彻落实<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实施方案》,明确了总体目标、定性目标及定量目标,为实现目标要求,提出9个方面的工作任务:改革消费品标准供给体系、提升消费品标准供给能力和水平、夯实消费品质量发展基础、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创新消费品和质量监管方式、构建消费品质量共治格局、着力提升贵州优质农特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大力实施消费品“三品”工程、持续深化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及时以《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报送<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落实情况的函》和《贵州省质监局关于<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落实情况报告》分别向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质检总局监督司报送了工作进展情况。
为贯彻落实好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和工业信息化部《关于印发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的通知》(国质检标联
〔2016〕396号),省质监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的实施意见》(黔质技监标联〔2016〕179号),发布了《贵州省高端装备制造标准体系规划和路线图》,进一步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引领推动供需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转发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百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严格按照申报范围、程序及要求,组织相关单位及各行业协会开展申报工作,已征集到由贵州标准化协会、黔东南质量技术监督局、黔南州质量技术监督局、黔西南质量技术监督局、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酒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起草的贵州米酒团体标准,准备推荐到国家工信部。
2017年6月16日,我省首个国际标准——《钢丝绳——要求》(ISO2408:2017)正式出版发行,该标准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省装备制造业在国际标准领域,完成了由“规则执行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转变,成为装备制造业“贵州制造”的新名片。2016年至2017年上半年发布《地理标志产品 三穗鸭》、《地理标志产品 剑河钩藤》、《地理标志产品 普安红茶》、《地理标志产品 长顺绿壳鸡蛋》等消费品地方标准15项。全省在“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公开声明的建筑材料、工业生产和制造业类产品数已达到5084个。
11.完善大质量工作机制,推动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地方政府综合绩效评价内容;推动市级政府对县级政府质量工作专项— 20 —
考核;调查企业质量管理状况,对重点产业开展质量分析,加强质量信息公开。(标准分1分,自评1分)
完善大质量工作机制,推动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地方政府综合绩效评价内容。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质量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来抓,成立了质量发展领导机构,各市(州)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均成立了质量发展、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本地区质量工作,全面形成省、市、县三级上下联动、协调推进质量发展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机制。2016年10月,省政府批复同意《贵州省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黔府函〔2016〕266号),从产业、环境、科技、金融、财税、人才等方面不断加强和推进质量发展。2017年1月,贵州省《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大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严格质量标准,强化质量考核,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培育更多“百年老店”,让更多贵州品牌像“茅台”、“老干妈”那样风行天下。省政府督查室、省直目标绩效办印发《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季度考核方案》(黔府督函〔2017〕1号),对重点工作实行台帐管理,开展跟踪督办。2017年1月,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签订了《2017质量发展与品牌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强化责任监督。省政府对市级政府开展2015、2016政府质量工作考核,通报各地考核结果排名,分析提炼各地推进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的亮点、特点、创新点,研究提出各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同时,— 21 —
省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结合国家质量考核结果提出的整改方向,开展2016年全省质量发展工作推进情况自查评估工作,分解2017年全省质量安全、质量发展和品牌建设的目标和措施,细化成210项具体任务,落实到40个省直部门和各市(州)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扎实推进全省质量发展行动和品牌建设行动。通过不断完善大质量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与监督,各级政府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发展的紧迫感明显增强,增比进位意识强烈。贵阳市制定《中共贵阳市委 市人民政府2016年主要工作奋斗目标》、《中共贵阳市委 市人民政府2017年主要工作奋斗目标》,将质量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市督办督查局专项督办;六盘水市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地方政府年终目标考核,考核结果纳入“负面清单”管理;遵义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遵义市2017年质量发展与品牌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将质量发展与品牌建设纳入政府考核;毕节市实绩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市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质量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质量目标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贵安新区将质量兴区工作纳入管委会对部门职能绩效目标,统一组织实施考核。
推动市级政府对县级政府质量工作专项考核。2014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贵州省质量工作考核办法》(黔府办发〔2014〕38号),明确要求各地要结合实际对本行政区域内质量工作进行考核,建立省、市、县三级质量工作考核体系。2015年、2016年— 22 —
省政府以市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为抓手,分别将“建立对下级政府的质量工作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依据”、“未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地方政府目标绩效考核内容,未组织开展对县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作为考核标准,强化督导。目前,各市(州)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都结合实际出台了本地区质量工作考核办法,制定考核细则,对所辖区、市、县政府(贵安新区对乡镇政府)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和质量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市级党委组织部,作为各部门、各区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和实行问责的重要依据。
调查企业质量管理状况,对重点产业开展质量分析,加强质量信息公开。省质监局一是开展新型墙体材料质量发展基础调研,深入分析查找影响新型墙体材料行业质量基础及产品质量的深层矛盾和关键症结,提出工作建议,发挥质监职能优势,促进我省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发展。二是根据监督抽查数据,开展质量分析,发布2016年省级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分析报告和2017年上半年省级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分析报告。三是加强质量信息公开,考核内,发布监督抽查结果公告102期,向相关政府和部门通报监督抽查结果81期,发布风险预警3期、消费提示28期、消费常识26期,与贵州电视台百姓关注栏目联合开展消费宣传6期,向相关部门通报风险监测信息15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开展制造业企业质量现状调查,帮助企业梳理质量现状,发现自身质
量问题,更好地为企业提升改进质量提供真实有效数据。2016年组织50家企业进行参与了调查,2017年已组织了80余家企业参与了调查,目前还在继续组织企业积极参与中。2016年省质量协会刘蕾蕾同志获得了中质协颁发的制造业企业质量现状调查实施先进工作者。
12.开展全国质量月活动,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突出质量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作用,推动质量强市(县)创建工作;依靠质量提升,打造知名品牌。(标准分1分,自评1分)
开展全国质量月活动,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2016年9月,省质监局联合34个单位共同部署开展了2016年贵州省“质量月”活动。制定印发《省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2016年贵州省“质量月”活动的通知》(黔质量发展办〔2016〕5号),全面部署“质量月”活动。活动以“弘扬工匠精神•提升供给质量”为主题,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政策引导,把提升质量作为推动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各主办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活动,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项活动。全省共组织开展了“名家名匠质量大讲堂”、“质量知识进社区”、电梯安全宣传周、“聆听工匠声音,弘扬企业家精神”主题演讲赛、各类劳动竞赛和技能比武等270余项重点活动,参加群众人数约20余万人次,参与企业超过900家,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0余万份,共— 24 —
举办质量工作培训班20余次,参与培训人员千余人。目前,已提前谋划、精心部署了2017年全省“质量月”活动,40个部门联合印发活动方案、部署开展活动,各项活动将在质量月期间有序展开。通过“质量月”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全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充分调动全社会质量提升、品牌创建的积极性。
突出质量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作用,推动质量强市(县)创建工作。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工作任务责任分工方案》(黔委厅字〔2016〕19号),明确“提高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提高工业质量和效益”“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快建设标准体系倒逼供给质量提升”等要求。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导小组印发《贵州省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方案》(黔供改组发〔2017〕1号),推进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创建”等十大行动,进一步发挥质量品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促进全省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力推动质量强市(县)创建工作,贵阳市、仁怀市先后获批准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贵阳市委、市政府明确将“质量强市”战略作为全市发展战略,不断突出质量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作用,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大力实施标准领跑者制度,加快培育一批向老干妈一样风行天下的品牌,力争成功创建全国质量强市
示范城市。在工作推进中,贵阳市不断深化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与大质量融合发展,出台《中共贵阳市委办公厅 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筑党办发〔2016〕11号)、《贵阳市“十三五”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及其配套的标准化和品牌发展专项规划、《2017年贵阳市质量和品牌建设提升行动计划》、《贵阳市大数据标准建设实施方案》等纲领性文件,成功举办2017年大数据标准化论坛,召开了全市品牌建设大会,举办了“中国品牌日”专题讲座等系列活动,时任市委书记陈刚、市长刘文新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并通过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委会、市长办公会、质量强市创建专题会,研究部署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老干妈”、“黔五福”等地方特色食品企业不断推出新品,引导贵航股份、詹阳动力等军工企业推出民用产品,培育省长质量奖1家,提名奖1家,市长质量奖2家;发布实施《政府数据分类分级指南》等4项大数据地方标准,培育消费品标准“领跑者”企业38家;强化重点行业整治,2016年全市工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5.5%,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新增省名牌产品75个、省服务业名牌11家,占全省的79%;2016年市民质量满意度84.5分,同比提升0.25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贵阳市创建质量强市已通过省级预验收,国家质检总局将于近期组织专家组开展— 26 —
现场验收。仁怀市树立茅台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为产品质量示范标杆,立足茅台匠心质量管理模式,打造“传承世代匠心•铸就卓越品质”的理念,树立“质量仁怀”信心,打造实施“中国酒都-贵州仁怀”城市品牌,确立了“仁义为怀•酿造未来”的城市质量精神。市人民政府出台《仁怀市标准化工作奖励实施办法》,引导企业按国际标准采标、制标、用标,发布国内首个酒类团体标准《仁怀大曲酱香酒技术标准体系》,制定《仁怀大曲酱香基酒生产技术规范》和《仁怀酱香大曲生产技术规范》2项技术规范,促进企业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标准化。成功创建仁怀酱香酒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仁怀酱香酒以721.9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示范区上榜品牌第1名;2016年,茅台以1319.23亿元品牌价值在“第十届中国品牌价值500强”雄踞酒类榜榜首。截至2017年,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件,贵州名牌产品18个,省著名商标118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中华老字号2个,形成了“茅台龙头引领、地方品牌璀璨”的品牌集群。
依靠质量提升,打造知名品牌。省政府相继出台了《贵州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贵州省“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2016-2020年)》、《贵州省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实施方案》、《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实施意见》《贵州省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实施方案》
等文件,指导全省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培育知名品牌。2016年12月2日,省政府召开首届贵州省品牌建设大会,发出全面推进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的总攻令。大会主题“数据时代·品牌力量”彰显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迈向质量高地的决心和信心。省委省政府相继确定2017年为“质量提升年”、“品牌建设年”、“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2017年1月,在全省质监和市场监管工作会上,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签订了品牌建设目标责任书。随后,全省各市(州)相继召开品牌建设大会,制定目标、落实任务,质量第一意识得到极大增强,企业追求卓越绩效管理、加快品牌创建、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认识得到极大提升。省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对2017年全省质量发展和品牌建设工作进行分解,省直部门和各市(州)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合力推进全省质量发展,合力打造“贵州品牌”。优质农特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一是大力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提速行动,落实贵州绿色农产品“泉涌”计划。无公害农产品2572个、产地4633个,其中种植业3186个(2126.84万亩)、畜牧业1314个、渔业11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40个;绿色食品认证企业24家、绿色食品35个、面积75.8万亩。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增品种,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审(认)定品种2015年为53个,2016为72个,2017年已通过初审41个。二是有机认证大力服务地方发展。组织贵州奥博特认证有限公司、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与修— 28 —
文县政府建立合作机制,2016年修文县新增12家有机产品认证生产组织,新增认证面积348.11公顷,认证面积增长197%;组织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在印江县开展有机产品认证工作,制定《有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2016年印江县新增32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新增种植面积1205.53公顷;指导铜仁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有机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铜府办发〔2016〕23号)。目前全省有机生产面积超过十万公顷、认证证书935张,排名全国第三,认证产值约407亿。三是加强特色农产品推介宣传,成功举办“中国·贵阳国际特色农产品交易会”、“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等省内大型农产品促销活动,积极组织省内名优特农产品参与“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交会”、“东北亚博览会”、“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等全国性、国际性大型展销会,不断提升我省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把贵州特色优质农产品推向省内外市场。品牌数量日益增多,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获得首届省长质量奖(含提名奖),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企业获得贵州省品牌建设突出贡献奖。贵州名牌、服务业名牌分别达到572个和26个,同比增长29%、117%,据统计,全省5000多家规上企业中,名牌产品生产企业仅占4%,贡献全省规上企业12.5%的工业总产值、23.3%的税收和45.5%的利润,名牌企业以相对小的总量创造了绝对大的价值,在全省规模企业金字塔上处于塔尖地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118个,列全国第4位。建成国家级知名品牌示范区2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7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1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3个、国家A级物流企业33家、国家级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4家、国家工业企业质量标杆1个、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9个、省级地理标志示范区2个。注册商标大幅增长,商标知名度不断增强。全省有效注册商标达94400件,比上年同期增长24%;驰名商标59件,比上年同期增长6%;著名商标1028件,比上年同期增长1%,实现了全省“县县有著名商标”的目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5件,比上年同期增长16%,其中“湄潭翠芽”等5件被认定为驰名商标,有效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了“商标富农”工程。
13.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制定省级政府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相关产品质量安全与追溯体系建设的任务目标及工作重点,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落实部门职责分工及进度安排,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1分)。按照时限及质量要求完成中央财政支持的肉菜、中药材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示范任务(2分)。(标准分3分,自评3分)
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制定省级政府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相关产品质量安全与追溯体系建设的任务目标及工作重点,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落实部门职责分工及进度安排,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贵州省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黔府办函〔2016〕— 30 —
263号)(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工作目标、重要任务、时限要求,力争在2020年实现重要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各地围绕重要产品追溯工作,正研究制定符合属地实际的实施方案;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正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重要产品名录和工作实施方案,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
按照时限及质量要求完成中央财政支持的肉菜、中药材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示范任务。省商务厅组织有关专家对铜仁市肉菜流通追溯试点工作进行验收,经过专家评定铜仁市试点工作合格,铜仁市完成肉菜流通追溯试点工作。
14.落实《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指南》和质量品牌工作计划,鼓励开展工业企业质量品牌诊断活动,推动工业企业开展品牌培育工作,贯彻、推广工业企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和实施评价指南。(标准分1分,自评1分)
落实《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指南》和质量品牌工作计划。切实落实《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指南》,一是会同省质监局共同研究起草《贵州省工业质量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经充分酝酿、反复征求有关部门意见、通过公平竞争和省政府法制性审查,报请省政府同意后,印发实施《省质量发展领导小组<贵州省工业质量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的通知》(黔质量发展〔2017〕2号),其中专门制定《贵州省装备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方案》(黔质量发展〔2017〕2号附件2),鼓励指导企
业以智能制造为抓手,加快装各工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化改造步伐;以智能化、大数据等平台为依托,积极开展试验检测设备共享、在线检测服务等工作,全面提升装各产品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贵州装备“走出去”,打造贵州装备工业品牌形象,2O19年力争培育2-3个知名的装备工业品牌。二是2016年、2017年分别印发《贵州省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黔经信技质〔2016〕3号、黔经信技质〔2017〕14号),落实工信部质量品牌工作计划。
鼓励开展工业企业质量品牌诊断活动,推动工业企业开展品牌培育工作,贯彻、推广工业企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和实施评价指南。在2016年、2017年分别印发了《关于开展贵州省工业企业品牌培育工作的通知》,组织企业积极申报。2016年确定了102家试点企业,2017年确定了175家试点企业。对试点企业开展了针对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实施和评价指南讲解的宣贯培训会,积极推动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2016年对45户重点企业、2017年对56户重点企业开展了品牌咨询诊断服务。2016年确定17家贵州省品牌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企业,14家省级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并择优推荐6家申报国家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其中茅台、中航力源已获得国家级品牌培育示范企业。2017年工作还在持续开展中。
15.鼓励工业企业采用先进标准和质量管理方法,推动两化融合促质量提升,组织开展“质量标杆活动”(1分);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营— 32 —
造良好市场环境。(标准分2分,自评2分)
鼓励工业企业采用先进标准和质量管理方法,推动两化融合促质量提升,组织开展“质量标杆活动”。一是在2016、2017创新专项项目申报指南中,将“质量提升”列入省级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支持类别,以项目支持的形式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标准和质量管理方法。2016年支持2个质量提升项目,安排资金145万元。2017年拟安排1个质量提升项目。二是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质量标杆活动的通知》(工信厅科函〔2017〕212号)有关要求,择优推荐中建西部建设贵州有限公司磷矿废渣资源化的研究与推广应用经验、贵州博大智能终端科技有限公司智能贩卖终端运维监测维护控制平台经验、贵州信邦制药集团公司实施互联网医疗经验参加全国质量标杆遴选。三是联合省质监局举办2016年贵州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及卓越绩效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培训班,培训人数超过200人。指导质量协会举办2016年全省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培训班、2017全省第十一期QC小组诊断师考评学习班,共培训人数60人次。联合省质监局、省质量协会举办2017年品牌经理培训班,推广品牌培育实施指南先进管理方法,培训300人左右。
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一是省政府出台《贵州省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实施方案》(黔府办函〔2016〕201号文件),以“五张名片”等消费品行业为
重点开展“三品”专项行动。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促进工业全面转型升级方案》,将消费品工业纳入“千企改造”工程,促进全面转型升级,消费品工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二是出台《省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关于印发<贵州省工业质量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的通知》(黔质量发展〔2017〕2号),重点以消费品工业、装备工业、建材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特色食品产业、旅游商品、天然饮用水产业、新材料产业、有色产业、石材产业、冶金行业、化工产业等12大产业“三品”行动为主攻方向,实施质量技术基础保障能力提升、工业产品实物质量提升、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工业品牌创建等四大工程,推动全省工业品种丰、品质优、品牌强。三是组织开展“多彩贵州风、黔酒中国行”品牌宣传推介活动,经加大宣传推介,白酒产业发展成为贵州工业增加值第一产业。四是深入实施关于支持苗药做大做强若干政策,组织企业参加全国药交会等,加强苗药品牌打造,今年1-6月,贵州医药产业增速达21.2%。
16.建立对下级政府的食品药品安全目标考核制度。(标准分1分,自评1分)
贯彻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的责任,2017年2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的意见》(黔委厅字〔2017〕10号),明确提出强化党委食品安全的领— 34 —
导责任、强化政府食品安全的行政责任、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三项指导意见,要求健全完善“一岗双责”和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强化考核评议和责任追究,确保食品安全责任落实,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相关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自2017年起将落实党政同责的内容列入对下级党委、政府食品安全考核工作内容,由省委督查室与省食安办共同组织实施。2017年考核工作将于年底组织实施。
签订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组织实施目标考核。一是在省政府食安委全体会议上,省政府副省长、省食安委主任何力同志代表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贵安新区,省管县签订了《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对做好食品安全考核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二是严密组织食品安全考核。制定年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实施方案,按照自查评分、部门评审、综合评议、结果通报的步骤对各市(州)政府和省政府食安委28家成员单位进行了食品安全工作考核。三是将考核结果通报省委组织部,将食品安全工作成效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
17.强化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和“十二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国家投资项目完成竣工验收70%以上。(标准分2分,自评1.8分)
强化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一是加大县级监管机构建设。全省88个县,86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占97.7%。二是普及了乡镇监管机构建设。已在2012年底全部
完成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建设任务,全省1262个涉农乡,全部建立或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三是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验收步伐。四是加强基层检测技术培训。印发了《关于举办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培训的通知》,于6月20日起在榕江县、江口县等6县分阶段、分仪器型号对全省60个县210余名检测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检测能力。五是开展检测技能比武。2016年与省总工会、省人社厅共同举办了第三届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技术竞赛贵州预赛,全省11支代表队33名基层检测技术人员参加了农(兽)药残留检测比武,通过比武,促进了基层农产品质检机构加强岗位培训和技术考核,在日常检测工作中精益求精,大大通过大比武活动提高基层检测技术人员能力水平。
“十一五”和“十二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国家投资项目完成竣工验收70%以上。共建有1个省级、9个市(州)级、76个县农产品检测机构,共计86个农产品质构机构。目前,已有1个省级、1个市级和42个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完成竣工验收,占51%。
18.有满足本地区工程建设规模要求的工程质量监督人员(标准分2分,自评2分);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保持稳中有升,建设工程质量投诉办结率逐年上升(标准分2分,自评2分)。
有满足本地区工程建设规模要求的工程质量监督人员。我省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覆盖全省各市区县,质量监督人员882人,满— 36 —
足住建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人员考核管理办法》的标准。
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保持稳中有升,建设工程质量投诉办结率逐年上升。一是根据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情况统计表,全省房屋与市政工程监督覆盖率100%和竣工验收合格率100%。二是新增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3项,累计20项,贵阳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车田文化中心”项目获2017中国建筑大奖冠军;2016年评审贵州省优质勘察设计奖52项,贵州省优质工程“黄果树杯”36个。三是考核内共接到质量投诉14起,办结14起,投诉办结率100%。
19.制定生产性服务质量和生活性服务质量提升政策措施(标准分0.5分,自评0.5分)。
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更加健全。制定印发了《贵州省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旅游、金融、现代物流、健康养生、信息化、文化、科技、养老、商务、体育、人力资源等13个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形成了“1+13”的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
服务业发展支持政策措施更加完善。制定出台了《贵州省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方案》,提出了21项工作任务,明确从财税、金融、用地、价费政策、人才支撑、质量管理、调查统计、组织实施等八个方面提供政策措施支持。制定出台了《贵州省关于加快我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意见》、《贵州省精准开展培训输出医院护工等服务业人员试点实
施方案》等文件,促进全面提升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
服务业质量提升工作全面推进。制定了《2017年贵州省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提出从加强服务品牌建设、加强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服务质量监督体系建设等三个方面大力实施服务业质量提升工程。为贯彻落实好《质检总局推进服务业质量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16)》,制定了《省质监局推进服务业质量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16)》,并按时报送推进情况。依据《质检总局等11部门关于推动物流服务质量提升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了《贵州省物流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方案》。制定实施《贵州省十大服务行业公众满意度调查工作方案》,对旅游、住宿餐饮、医疗教育等百姓关心、政府重视的十大服务行业开展第三方满意度调查测评。印发《贵州省2017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行动方案》,明确总体要求目标、工作阶段、保障举措,力促旅游服务提质提效。印发《贵州省关于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为期四年的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贵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制定了《检验检测服务质量提升措施》,全面提升实验室检测服务工作质量。贵州保监局按照中国保监会要求,制定了2016年、2017年贵州省保险公司服务评价工作方案,开展重要服务创新和重大负面事件评审,配合保监会完成保险公司服务评价工作。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强化畅通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咨询投诉渠道、深入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和金融机构评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改善金融服务环境。2016年对银行业金融— 38 —
机构在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环境建设、履行义务、投诉处理、宣传教育、信息反馈、监督评价、技术控制等七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评估等级为A等,1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评估等级为B等。
服务业品牌创建工作实现突破。对《贵州省服务业名牌评价方案》进行了修订,下发《省质量兴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2016年贵州省服务业名牌评价工作的通知》和《省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2017年贵州省服务业名牌评价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服务业名牌申报评价工作。2016年新增服务业名牌14个,同比增长117%。2017年申报企业达57家,比上年增长67%,评价工作正在进行中。
20.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落实工作措施,对医疗质量管理情况定期评估,逐步推动医疗质量信息公开工作(标准分2分,自评2分)。
2016-2017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落实医改重点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为重点,主要开展以下质量工作:
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和措施。为进一步提升我省各医院的医院管理水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不断提高医院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2013-2016年连续4年开展医疗质量督导检查工作,修订《贵州省医疗质量督导检查表评分表》、《贵州省优质护理服务评价评分表》、《贵州
省2016年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评分表》等医疗质量督导检查标准,印发《贵州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开展2016年医疗质量督导检查的通知》(黔卫计办函〔2016〕197号)。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医疗机构高度重视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按照省卫生计生委的统一部署,突出重点、攻坚难点、扎实开展工作;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医院将督导检查作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发现问题,持续改进,达到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的目的。定期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和法律法规培训,不断提升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对医疗质量管理情况开展评估。2016年底组织的12支“贵州省医疗质量督导检查专家组”,依据《贵州省医疗质量督导检查标准》,对各医院医疗核心制度、医疗服务流程等11个方面进行了督导检查,共督查了53家医院(比2015年增加13家),其中三级医院36家(综合医院33家、专科医院3家)、二级医院17家(综合医院15家、专科医院2家);抽查民营专科医院3家,股份制医院3家。
推动医疗质量信息公开工作。印发《贵州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开展2016年医疗质量督导检查的通知》(黔卫计办函〔2016〕197号),汇总分析2016年医疗质量督导检查情况,下发了《贵州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开展2016年医疗质量督导检查情况的通报》(黔卫计办函〔2017〕76号),通报了医疗机构管理、医院感染管理、药事管理、医疗技术管理、优质护理服务、— 40 —
医疗安全管理等内容进行了通报,并要求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类医疗机构认真梳理整改。
21.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投诉申诉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12315、12365、12312、12331、12301、12328等投诉热线投诉办结率逐年上升(标准分1分,自评1分)。
省工商局在12315投诉举报网络平台顺利运行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统一部署,完成了全国12315互联网投诉举报平台贵州省节点的建设任务,并于2017年3月15日正式上线运行。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通过该平台注册用户后登录系统,便捷、高效地实现24小时网络投诉和举报。举办12315网络平台操作系统培训班,大力提升一线业务人员的工作能力。考核内,12315系统平台共受理投诉13943件,举报1896件,办结率为99.56%,较上年同期上升0.02个百分点。
省质监局开展12365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服务标准化试点,运用指标化管理手段,大力提升12365中心服务标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举办12365信息化师资培训班,进一步提升接线质量。2016年7月-2017年6月,共处理业务10139起(其中:投诉1660起、举报104起、申诉24起、咨询8351起)。连续两个考核办结率均为100%。
省商务厅加强商务服务投诉举报工作和12312投诉热线,2016年-2017尚未接到有关商务领域质量工作的举报投诉。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制定出台了《贵州省食品药品投诉举报实
— 41 —
施办法》,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投诉举报工作的通知》,对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规范办理投诉举报,回应群众诉求,完善处理机制提出要求。通过《工作建议函》等形式,对各地办理投诉举报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督办力度,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提高投诉举报办理质量。2016-2017,12331共接收、处理投诉举报信息8439件(含咨询、意见建议),受理各类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信息2826件,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投诉举报中心受理和接收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受理和举报中心转办的投诉举报件均在规定时限内办结。连续两个考核办结率均为100%。
省旅游发展委制定下发《关于做好旅游投诉处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开展旅游投诉处理工作督办追责工作的通知》,对旅游投诉处理工作的目标、原则及要求进行规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投诉处理工作机制。建立重大疑难案件会审制度,形成省市(州)两级联审机制,确保案件的处置准确到位。针对省外旅游投诉案件处理取证难的实际,开展横向旅游执法合作,与海南省签订了旅游执法合作协议,实现旅游质监执法资源共享。通过安排专人定期对各地办理的投诉案件的时限、质量等问题实行网络监控、电话回访,开展交叉检查、案件卷宗评查等措施,不断提升投诉件的办理效率和质量。2016年下半年,全省共收到有效投诉236件,其中受理219件,结案213件,结案率为97.26%。2017年上半年,全省共收到有效投诉115件,其中受理案件114件,结案111件,结案率为97.37%。结案率不断提升。
— 42 —
省交通运输厅制订实施《贵州省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提高系统联网运行质量,实现部、省、市三级联网运行全覆盖和系统稳定高效运行。围绕机制建设、制度完善、奖惩激励、教育培训等方面,加强对省、市两级12328电话运行服务质量的考核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考核内,12328系统平台共受理投诉举报3670件、咨询252374件,办结率为99.88%。针对遵义市湄潭县湄江航运建设工程翻板闸工程和G321线榕江县城至坝街公路改扩建工程第一标段的工程质量投诉举报,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治理措施,对施工单位和相关人员进行了批评和处罚。
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积极受理与处理金融消费者咨询投诉,高效运行12363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咨询投诉电话与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信息管理系统,2016年全省人民银行系统共受理金融消费者有效咨询1678件,有效投诉172件,投诉办结率为100%;2017年上半年,受理金融消费者有效咨询1278件,同比增加517件,增幅为67.94%,受理金融消费者有效投诉69件,同比减少16件,降幅为18.8%,办结率为100%。
贵州保监局进一步完善《贵州保监局保险消费投诉处理工作制度》,增加投诉调查工作在检查项目批报、过程控制及档案管理方面的操作细则等内容。建立保险消费者投诉值守接待制度,开通化解矛盾纠纷的“直通车”。定期开展保险消费者投诉处理情况的通报。对微信投诉系统进行升级,新增了微信投诉处理满
— 43 —
意度评价、投诉信息微信提醒、处理倒计时等功能,系统改进后有效提升了投诉人服务体验度,提高了满意度和公司投诉处理质量。2017年上半年微信平台投诉共61件,同比增加3.38%,12378分中心共接到电话3795个,同比增长66.89%,共记录工单3388件,其中投诉工单579件、咨询件 2166件、其他643件,满意率99.56%,2016年以来投诉件按期办结率均为100%。
22.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开展质量素质提升活动和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等相关活动(标准分0.5分,自评0.5分)。
省质监局:一是加大质量品牌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积极与主流媒体加强沟通合作,贵州日报专版《贵州服务业品牌潮涌》、《做好顶层设计培育贵州品牌》,贵州都市报《打造响当当的贵州名牌》等报道,社会反响热烈。继续与多彩贵州网合作开展“百家品牌•百名工匠”纪实采风活动,多角度广泛宣传工匠精神,展示工匠技艺。“贵州质量人”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运行,及时推送质量新闻动态、工匠文化、政策解读、管理技术等近1000条信息,已有万余人关注该微信公众号。二是全面开展质量素质提升活动,制定《贵州省质量品牌千人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联合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质量协会举办了“2017年品牌经理研修班”,全省百强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对品牌建设有迫切需求的中小企业293人参加培训。组织在全省9个市州、贵安新区分别举办了11场“品牌培育与创贵州名牌培训会”,参会人数累计达到682人次。省质监局主办,贵阳市经开区质量学— 44 —
校承办的“贵州省质量与品牌培育培训班”已完成培训120人次,重点引导企业导入卓越绩效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及品牌创建能力,传播质量文化,提高质量品牌工作的管理水平。为总结凝练标杆企业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在全社会进行交流、传播和推广,全面提高我省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能力和水平,组织开展贵州省“走进荣耀企业活动”。组织编印《贵州省质量•品牌工作动态》,宣传全省质量发展、品牌建设创新成果和典型经验,形成了品牌建设交流互动共享平台。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在2017年贵州省装备工业博览会上设置“大国工匠”展台,展出以毛腊生等为代表的10名工匠的事迹、图片及宣传视频,组织开展全省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暨全国第二届电梯维修工职业技能竞赛、2016年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产品博览会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民族民间工艺品设计大赛,积极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广泛开展“工人先锋号”、“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大国工匠”、“贵州工匠”和“金牌工人”培育选树活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所属系统企业职工毛腊生(航天风华公司职工)入选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栏目,李志瑶(安大公司职工)被授予“贵州工匠”称号。
省总工会一是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大力宣传贵州工匠,弘扬工匠精神。省总工会、省网信办联合举办了“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寻找身边的贵州工匠”系列网络文化宣传活动,并组织人民网、— 45 —
新华网、工人日报、中工网等4家中央驻黔媒体,贵州日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黔工网等8家省级媒体组成采访团,深入车间班组用心聆听“工匠”故事、大力唱响“工匠”声音、大力宣扬“工匠”精神,通过大力宣传各行各业劳模工匠先进事迹,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引领社会风尚。相继组织开展首届十大“贵州工匠”和第四届贵州“金牌工人”评选活动,引导激励广大职工传承工匠精神,光大工匠精神,并根据他们的先进事迹编撰了《2016年“贵州工匠”、“金牌工人”、贵州省劳模创新工作室风采录》。组织开展贵州“农民工匠”培育行动,以举办专业技能培训,开展技能大赛选拔、创业创新带头人选树等方式,掀起了全省“农民工匠”培育行动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级工会培育农民工匠10373名;举办技能培训215场(次),培训农民工13438人;举办技能竞赛74场,3397名农民工参赛;在“师带徒”活动中遴选老师497人,2352名农民工拜师学艺。各地各产业命名71人。联合贵州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8集《贵州工匠》系列故事片,讲述了8位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匠心筑梦的故事。2016年12月1日,贵州“工匠精神”主题歌《匠心》正式在“弘扬工匠精神·唱响劳动之歌”“黎阳杯”贵州省职工首届微电影大赛颁奖盛典上重磅首发,这是我省第一首围绕“工匠精神”推出的主题歌曲。2016年12月22日,央视《新闻联播》以“„两学一做‟重在实效——贵州:学做结合 立足本职做贡献”为主题,对我省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引导广大党员成— 46 —
为能工巧匠,引导更多能工巧匠成为党员的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是广泛开展质量素质提升活动,促进职工能力提升。组织开展职工素质大提升行动,并于2016年9月1日,在习水县举行了“职工素质大提升行动”现场推进会。广泛开展“节能减排金点子征集活动”(五小活动),各级工会特别是企业工会紧密结合节能减排任务指标,发动广大职工通过增强节能减排意识,落实节能减排规程,改进工艺,提高技能,为节能减排做贡献。组织职工开展“节能减排五小活动”,“我为节能减排献一策”金点子征集活动等。全年共收到各地方、产业(行业)工会上报的“五小”和金点子成果1300余条,通过专家评选,评出“五小”成果金点子成果共100条,推进了节能减排活动的展开,这些成果相当多的运用到生产活动中,生产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全国首家工匠学院分院在贵州率先落地成立——中国工匠学院贵州分院于2017年6月落户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将以培育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为使命,为“工业强省,后发赶超”提供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储备。揭牌仪式过后华为集团党委原副书记朱士尧以《华为文化的内核与工匠精神》为题,开启了工匠大讲堂的首讲。贵阳市政府举办了寻找筑城工匠活动,名家名匠质量大讲堂活动,在全市品牌建设大会上大国工匠发布了“弘扬工匠精神•打造贵阳品牌”倡议书,贵阳市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工匠进校园”活动,在贵阳日报、贵阳晚报、多彩贵州
— 47 —
网等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营造了我市培育打造质量品牌的新热潮。六盘水市总工会在全市广泛开展“凉都工匠场”的创新活动。各地方、企业工会共创建了27家“凉都工匠场”,现在经本级工会验收合格的有11家,“工匠”的培育在六盘水的广大职工日渐深入人心。
23.加强打击侵权假冒“两法衔接”信息共享,确保案件数据实时准确,推动打击侵权假冒行政案件信息公开工作;开展跨区域跨部门执法协作,推进执法协调联动;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强化责任落实;开展质检利剑专项行动(标准分1分,自评1分)。
省商务厅制定下发《贵州省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在元旦和春节期间对侵权假冒行为进行重点治理的通知》、《贵州省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2017年贵州省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要点的通知》、《贵州省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小组办公室关于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通知》、《省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强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的通知》,积极推进工作落实打击侵权假冒领域两法衔接工作和信息公开工作,打击侵权假冒领域应当公开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率100%,案件信息按要求全部录入贵州省两法衔接信息平台。
省质监局一是深入贯彻落实《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与贵州省公安厅— 48 —
经侦总队联合发文,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将相关案件录入“贵州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推动信息共享,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全省质监系统移送司法机关案件2起。二是切实执行《贵州省质监局行政处罚案件公示规定(试行)》、《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售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暂行办法》、《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暗访、稽查建议书及约谈制度(试行)》等文件,大力推动案件信息公开工作,按照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将全省质监系统“双打”案件信息公开网址及时录入“质检12365投诉举报咨询网”,满足公众对“双打”案件信息公开查询的要求,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全省质监系统公开“双打”案件信息898起,做到了100%公开。三是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执法”工作体系,制定下发《2017稽查执法打假工作评价内容》《省质监局关于开展2017年第二季度执法打假工作督查的通知》,分行业、分区域对各地执法工作开展督查指导,同时,加强对大案要案的挂牌督办和投诉举报案件线索的转办交办,努力促进执法打假上下联动。加强与公安、工商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开展跨区域、跨部门执法协作,促进形成执法打假合力。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共开展督查指导46次,联合执法37次,转交办案件及线索9起,督办案件6起,下达稽查建议书1份,移交住建、交通、水利等部门案件线索6条。
— 49 —
贵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加强违法案件的查处,起草完成了与贵州省公安厅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作配合的工作规定。继续开展“双打”工作。继续开展进出口环节“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加强信息公开。依法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做好“双打”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工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通过门户网站对新制定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予以公布,强化对行政执法行为的内外监督。
开展质检利剑专项行动。省质监局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印发<2016年“质检利剑”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印发<2017年“质检利剑”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组织召开全省执法打假工作会议,制定《贵州省质监和市场监管系统2017年执法工作要点》,按季度部署开展。分别下发《省质监局稽查局关于开展2016年第三季度专项执法打假工作的通知》《省质监局关于开展2016年第四季度专项执法打假工作的通知》《省质监局关于开展2017年第一季度专项执法打假工作的通知》《省质监局关于开展2017年第二季度专项执法打假工作的通知》,组织全省以重要消费品、农资、建材、汽车配件、车用汽柴油等为重点产品,积极开展“质检利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质量违法行为。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全系统共查办违法案件4835起,查获假冒伪劣产品金额5.55亿元,办理各类大要案43起,移送司法机关案件2起。
24.以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为重点,建立市场主— 50 —
第五篇:政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建议。
过去五年及2011年政府工作回顾
即将过去的五年,是县十六届人民政府的任期。五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局面。这五年,是民乐发展形势最好的五年,是各项事业发展最快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预计今年全县生产总值可达到28.29亿元,比2006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38.9∶28.8∶32.3调整为32.9∶36.3∶30.8;大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20080万元、8780万元,年均增长23.2%和21.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37亿元,年均增长25.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4亿元,年均增长1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188元增加到109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534元增加到5503元。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五年来,开工建设各类重点项目329项,其中投资上亿元14项、千万元以上149项,累计完成投资59.7亿元。优化发展环境,广辟招商渠道,累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4项,到位资金17.3亿元,项目争引数量和建设质量均有大幅提高。五年来,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和“全省平安县”、“省级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深入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着力打造化工新材料、矿产品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酒业四大支柱产业,二产超过一产,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2.5万吨无钙焙烧红矾钠、5000吨金属锶、5万吨包装材料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化工新材料产业不断壮大;爱味客、万向德农、亨汇麦芽、永正药业、陇金油脂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投产,特色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提高;滨河集团品牌战略成效明显,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扩大;大河煤矿完成扩建,矿产品开发有序推进。特别是在全市率先引进首家外资企业爱味客公司,建成1.5万吨马铃薯全粉加工项目,为把马铃薯产业打造成全县富民支柱产业奠定了基础。累计投资6100万元改善生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园区吸纳企业、集聚要素、培育产业的功能不断增强,入驻企业由2006年的12家增加到26家。新建扩建乡镇企业115家,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万元GDP能耗年均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五年来,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1%。
——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马铃薯、啤酒大麦、双低油菜、制种、中药材、林果等六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不断扩张,占总播面积的78%。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累计建成各类日光温室1879座。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紫皮大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马铃薯、大蒜、菊芋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发挥全省“肉羊产业大县”和“能繁母猪大县”优势,持续推进畜禽“三百万”工程,建成规模养殖小区42个,发展规模养殖村21个、规模养殖户6020户,全县畜禽饲养量达182.9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达2.13万吨,分别比2006年增长11.1%和16.7%。完善培训体系,拓展输出领域,培育劳务品牌,优化管理服务,劳务经济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典型示范、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思路,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累计建成新农村示范点38个、“四化”示范村10个、小康住宅19290户、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9处、户用沼气池7387座,完成卫生改厕7460座。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建成县农业信息中心和3个农技区域站,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2个,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农业科技贡献率比2006年提高4个百分点。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现金收入持续提高。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五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6亿元,县城建成区面积由4.5平方公里扩大到7.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4.4个百分点。启动实施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改造城区主干道路18.9公里、人行道7.6公里,硬化临街巷道65条,特别是集中供热、供水管网改造、污水处理等重点项目的立项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为城市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建一幼、老年福利中心等社会公建工程50项、保障性住房10.56万平方米、商品房35.8万平方米。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大力实施城市绿化亮化工程,新增绿地面积6.2万平方米,架设路灯178盏、电子监控设施45套。全面推行综合执法,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坚持实施农村公路“3316”工程,累计建成通乡公路4条133公里、通村道路267条802公里,通达能力明显提升。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征地拆迁安臵任务全面完成,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累计投资7.1亿元,先后实施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大堵麻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102项;建成各类防渗衬砌渠道438公里,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51.6%;完成退耕还林4.8万亩、人工造林4.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9.2%。编制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积极推进海潮湖、扁都口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快速发展。
——民生改善成效显著。全面推进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先后撤并乡镇中学10所,改建农村寄宿制小学12所,改扩建校舍15.9万平方米,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高考成绩连续17年居全市第一,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协调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0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65个,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所标准化计生服务所。新农合全面覆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实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农家书屋202个,新公布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三馆”免费开放,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有序推进。全面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深入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了6.5‰以内。加强应急储备粮油体系建设,储备应急粮油689万公斤。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村干部养老保险,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保5.2万人次;城乡低保连续4次扩面提标,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43亿元。认真落实就业政策,健全服务体系,拓宽就业渠道,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3%以内。加大农村妇女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98亿元。科教文卫、扶贫济困等重点支出有效保障,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良种补贴等惠农资金全面落实。加强社会管理,全面推进平安建设,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和边界维稳,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加强公共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五五”普法顺利通过市级验收,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行政效能不断提升。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累计提请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重大事项57项,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308件、政协委员提案280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取消行政审批项目1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10项,清理规范性文件151件、废止36件、修订9件。进一步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不断健全。着力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规范权力运行,政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
五年来,审计、统计、物价、商务、供销、地震、扶残助残、民族宗教、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步。税务、电力、工商、质监、气象、金融保险、邮政通讯等省市驻民单位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2011年,我们紧紧围绕县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努力克服干旱、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预计生产总值比去年增长1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9%,大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2.2%和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1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98元。
一是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开工建设各类重点项目63项,5000吨氯化锶、高标准农田建设、城乡道路、城区集中供热、初级实验中学等41项投资上千万元重大项目顺利推进。签约投资亿元以上招商项目4项,总投资19.1亿元,到位资金1.55亿元。积极申报各类项目225项,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18.5亿元,下达投资计划1.38亿元。储备重点项目91项,总投资54.2亿元。
二是工业经济稳健运行。新建、续建和扩建工业项目10项,完成投资1.67亿元。5000吨玉米种子一期、1500吨甘草饮片、5000吨沙棘综合加工等项目相继建成。5000吨脱水蔬菜、40万平方米彩钢夹芯板、15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砌块、1000吨聚苯板生产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修编生态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及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规划,绿化园区道路6公里,架设输电线路6公里。深入开展节能减排,万元GDP能耗下降3.5%。预计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44亿元,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88亿元,增长29%。
三是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编制完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体规划,新建现代畜牧业和设施园艺业试验示范基地。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11万亩,六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张,种植面积达70.5万亩。设施农业加快发展,新建红提葡萄日光温室439座、蔬菜日光温室284座、钢架大棚450座,新安装温室卷帘机230套、滴灌设施100套。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7个,发展规模养殖村5个、规模养殖户2039户,投资2.36亿元的华瑞公司1万头数字化奶牛养殖项目开工建设。深入开展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培训1.1万人,输转6.9万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建“四化”示范村10个、小康住宅4500户。推广垄膜沟灌、垄作沟灌、保护性耕作等高效农田节水技术17.6万亩,完成常规节水68万亩。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8个、农机服务组织9个,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四是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新建乐民路、嘉园路、滨河路等城市主干道路6公里,集中供热、污水处理、供水管网改造等市政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开工建设社会公建工程19项9.8万平方米,新建保障性住房488套3.24万平方米,新建续建商品房1277套14.1万平方米。新建通村道路100公里,硬化村内巷道50.6公里,完成42公里丰六通乡公路建设和14公里瓦杨路、干山路大中修工程。硬化海潮湖景区道路11公里,开工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大门、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成功举办“金色田园〃魅力民乐”旅游文化艺术节。新增粮食生产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堵麻河道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14项农田水利项目顺利实施,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精心组织实施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天然林保护、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森林抚育等项目,完成退耕还林封山育林1万亩、补植补栽25.7万亩、防护林2.2万亩、森林抚育1.4万亩,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能力不断提高。
五是社会事业协调推进。顺利完成4所乡镇中学撤并改建任务,建成初级实验中学、金山小学,三堡寄宿制小学等10所农村小学校舍、一中塑胶运动场投入使用,“两基”迎国检工作有序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落实,县医院住院部大楼完成主体工程。新农合、城乡低保等制度规范运行,各项就业优惠政策全面落实,人口计生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强安全监管,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信访秩序,持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积极推进殡葬集中整治,社会建设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各位代表,回顾即将过去的五年,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开创了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新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班子持之以恒、扎实苦干的结果,也是全县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打下坚实发展基础的历届班子,向全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各人民团体、解放军、武警官兵及所有关心、支持、帮助民乐改革发展的投资者、建设者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在五年的发展实践中,我们对做好民乐工作、推进科学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实现民乐新发展,必须始终坚持顺应自然、科学发展的理念。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实现科学发展,必须顺应自然规律、顺应时代要求、顺应群众意愿。我县地处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最前沿,从南到北海拔落差大,区域差异明显。我们必须立足这一实际,坚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省市发展大局,积极探索生态引领、转型跨越之路,找准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的着力点,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实现民乐新发展,必须始终强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能力。与时俱进是发展的源泉,开拓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五年来,我们在与时俱进中寻找出路、在开拓创新中寻求突破,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民乐实际的发展路子。我们只有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新的理念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根据形势变化和国家政策调整,努力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和主动性,在形势变化中捕捉机遇、在抢抓机遇中加快发展,才能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实现民乐新发展,必须始终牢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年来,我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办成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理解和大力支持。今后,我们也只有始终牢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坚持把为民谋利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全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才能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民智、凝聚民心,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
——实现民乐新发展,必须始终营造文明诚信、和谐稳定的环境。文明诚信、和谐稳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地方的软实力和软环境。五年来,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妥善处理各类矛盾,营造了文明和谐的发展环境。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建设诚信社会、和谐社会的新规律、新特点,不断强化社会建设与服务,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努力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加强社会管理与创新,持之以恒地抓好安全生产和平安创建,努力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实现民乐新发展,必须始终弘扬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作风。五年来,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立足民乐实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攻坚克难、求真务实、扎实苦干,开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今后,我们也只有正视现实、迎难而上、脚踏实地,坚持“苦”字当头、“干”字为先,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凝心聚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将制定的发展计划一项一项落到实处,才能把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才能创造民乐更加美好的明天。
成就鼓舞人心,挑战催人奋进。在五年的发展实践中,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周边县区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与历史任务相比,我们发展的压力更大、任务更加艰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总量较小,工业稳基扩容、农业转型发展、三产培育壮大正处在关键时期,综合经济实力需进一步提高;受自然条件、资源、区域位臵等因素影响,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生产性项目接续不足,持续发展的后劲需进一步增强;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日趋明显,发展生态经济的路子还不够宽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需进一步加快;受区域差别、生产基础等方面的制约,沿山地区扶贫攻坚任务艰巨,促进农民均衡稳定增收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随着经济转型、利益调整步伐加快,社会矛盾集中凸显,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
今后五年,是新一届政府的任期,也是我们实现转型跨越的战略机遇期。刚刚闭幕的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坚持生态引领、建设和谐民乐”的发展主题,为我们描绘了今后五年美好的发展蓝图;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支持甘肃加快发展意见及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深入实施,为我们推进跨越发展提供了契机;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一山一水生态市、宜居宜游金张掖”的发展方略,为我们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要按照县委“既要继承成功经验,一以贯之不折腾,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顺应发展大势,勇于创新不松劲,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直面各种挑战,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全力破解发展难题,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根据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指导思想和“五四三二一”奋斗目标,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建设高原生态文明县、生态工业强县、特色农业大县为目标,突出新型工业主导、现代农业富民、城乡统筹推进、社会和谐进步,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奋斗目标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条件更趋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力争到2016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总量翻番,即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达到5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突破50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8%和15%,达到4.6亿元和1.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达到18.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达到16.5亿元。公民法律道德素质、城乡文明程度、民生保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发展壮大生态工业、现代农业、通道经济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生态环境与经济结构同步优化;社会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把生态引领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方向,着力建设高原生态文明县。我县是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永续补给的绿色生态屏障,是张掖盆地和天然湿地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源头,生态地位重要。我们要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省市发展战略布局,立足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定位,坚持生态引领,充分挖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低耗、循环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工业,以节水、高效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以低碳、环保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旅游业和三产服务业,努力构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特色产业格局。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生态功能,提升城市发展品位,全力建设宜居、宜游、宜学、宜商的高原生态文明县城。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原和湿地保护治理及农田林网、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体系建设,强化保护措施,不断提高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增强农林区和北部荒漠区生态保护功能。紧抓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机遇,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科学配臵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强化节能减排,推行清洁生产,加强水源、大气、土壤保护和工业“三废”、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着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强化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和条件支撑,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把发展新型工业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支柱,全力打造生态工业强县。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发展生态经济的首要任务来抓,着力建设一个园区、打造三个特色产业园、壮大四大支柱产业,构建生态型、循环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完善生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坚持合理布局、条块结合、产业互补,大力建设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现代物流园。坚持扩容增量、提质增效,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无钙焙烧红矾钠、金属锶系列化工产品、马铃薯全粉淀粉、麦芽、中药材加工、食用油等优势项目,支持滨河集团推进品牌战略,加快石灰石、煤炭资源开发进度,完善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壮大化工新材料、特色农产品加工、酒业和矿产品开发四大支柱产业,持续提高工业经济实力。紧抓国家建设河西新能源产业基地机遇,积极新上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项目,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完善服务体系,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模式,拓展融资领域,完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投资强度大、产业层次高、符合生态发展要求的龙头项目,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
三、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努力建设特色农业大县。按照生态、节水、优质、高效的目标,坚持以规模化布局创建基地、以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牌、以产业化经营提升效益,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力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农村全面进步、农民持续增收。立足区域特征和优势,实施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特色农产品之乡”申报认定,不断发展壮大马铃薯、中药材、啤酒大麦、制种、双低油菜、林果六大特色产业。坚持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产业化,持续推进畜禽“三百万”工程,健全良种繁育、疫病防控体系,大力推广科学循环养殖模式,积极培育屠宰加工、冷冻储藏企业,不断提升畜牧业经济效益。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科研示范、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思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完善机制,延伸链条,实施品牌战略,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努力将示范园区建成全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干旱半干旱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服务、质量安全、市场流通等体系,着力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强化技能培训,拓宽输转渠道,打造劳务品牌,努力构建外出务工与回乡创业双向流动的劳务经济发展新格局。积极争引项目和政策扶持资金,按照村有一项特色产业、户有一座种养棚圈、人有一项致富技能的目标,全力推进浅山区贫困片带扶贫开发,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按照“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方向,抓好农业产业培育、基层民主管理、农村环境改善、农民教育培训,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载体,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牢固树立项目首位意识,强化力量抓项目争引、落地开工和建设管理,以项目的大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大发展。积极围绕国家政策找项目、围绕功能区规划谋项目、围绕省市发展战略争项目、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瓶颈报项目,强化科学论证,加强沟通衔接,重点争取生态保护、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项目,现代农业、新能源、循环经济等产业开发项目,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民生建设项目,力争更多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重点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计划盘子。合理区分项目性质,统筹规划整合实施各类项目,发挥合力,着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成效。坚持把项目建设实绩作为评价班子、考核干部、确定奖惩的重要标准,强化项目工作责任制,不断健全领导挂项、部门帮扶等重点项目建设制度,完善督查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全县上下抓项目促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把培育通道经济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平台,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我县地处甘青要冲、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及国道227线纵贯全境、毗邻张掖军民合用机场和312国道的通道优势,依托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扩大通道截面、丰富经济流量,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按照“祁连生态佳境、丝路避暑胜地”的建设目标,不断完善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着力打造扁都口生态休闲旅游区、海潮湖生态度假旅游区、金山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六坝生态工农业观光旅游区四大旅游板块,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立足区位交通优势,加快完善商贸物流网点,努力建设以县城为中心、工业园区和火车站为重点的物流中心和生活服务枢纽,不断健全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努力将我县建成全省商贸物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构建与生态工业、现代农业、城乡居民需求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六、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支撑,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持之以恒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城乡面貌,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强化耕地保护,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严格国土资源执法监督监察,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以县城总体规划为引领,坚持扩容提质并重,着力推进县城北区开发新建和南区改造提升,完善道路、供热、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绿化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小城镇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不断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突出县乡主干道路、通村公路建设和村内巷道硬化,加强道路管理养护,持续推进县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乡电网建设力度,提高电力供给保障能力。
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把更多的资金、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推进民生均等化和发展普惠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协调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力建设教育强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臵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医疗保障、食品安全和疾病防控体系,强化公共卫生项目管理,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大力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加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强化重点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展示传承,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推进“三网融合”,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深入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强化管理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坚持以发展促就业、靠项目增岗位、用政策促创业,完善高校毕业生和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机制,扎实推进社会就业和全民创业。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不断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八、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保障,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体要求,着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社会管理制度、体制、机制和方法创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乡镇和社区、村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基层社区、村组在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基础作用,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积极探索基层民主自治的有效形式,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夯实社会管理群众基础,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能力。认真开展“六五”普法和“法德进家”活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民法律道德素质,加快法制社会建设进程。健全社会维稳长效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防范措施,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持续推进平安创建活动,建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公共安全应急救援体系,不断提高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完善信访调处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流动人口和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及社会组织、非公经济组织、信息网络管理服务,努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巩固提升“双拥”工作成果,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加强边界维稳,维护睦邻友好关系。
2012年政府工作主要目标任务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历届政府的优良作风,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苦干,努力开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主要奋斗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5%,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增长5.5%、19%和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大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8%和15%。工业增加值增长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5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万元GDP能耗降低3.5%。
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争取实施祁连山北麓生态恢复与治理项目,加快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持续推进生态保护建设工程,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完成退耕还林1万亩、补植补栽9万亩、防护林1.5万亩、封育1万亩、湿地恢复治理1000亩,进一步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地下水管理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大洪水河、大堵麻、小堵麻、苏油口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力度,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重点县等项目,大力推广管灌、滴灌及垄膜沟灌、垄作沟灌、保护性耕作等高效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重点水域水质监控,确保饮用水安全。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城区餐饮油烟和建筑施工噪声监管力度,创建环境优美乡镇2个、生态示范村10个。强力推进工业企业、公共机构、建筑商贸等领域节能减排,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2、持续推进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各类重点项目68项,完成投资24.1亿元。全力抓好神威药业2万吨中药饮片加工、华瑞公司1万头数字化奶牛养殖、大堵麻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城区污水处理、110千伏变电站、保障性住房和集镇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扎实做好30兆瓦光伏发电、河道治理、山洪灾害治理、祁连山浅山区贫困片带扶贫开发、城市供水水质保障和设施改造、顺民通乡公路、中医院业务综合楼及博物馆、档案馆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更多的项目落地实施。严格落实制度,加强资金管理,规范建设程序,强化稽查考核,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水平。坚持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类项目顺利实施。
3、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力争6000吨二甲基二硫等精细化工产品、40万平方米彩钢夹芯板、15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砌块、1000吨聚苯板等项目建成投产。开工建设1万吨大豆深加工、5万吨高级食用油改扩建、5000吨玉米种子加工续建、3000万粒种薯繁育等项目。全力做好5万吨麦芽、1万吨紫皮大蒜加工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修编完善并启动实施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生态工业园区生活服务区详细性规划,加快污水处理、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园区整体服务功能,力争跻身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行列。大力发展非公经济,鼓励产业大户和经济能人兴办农产品加工保鲜、商贸流通、建筑建材等中小企业。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加强研发创新和技术改造,挖掘产业产品升级潜力,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推进循环项目和循环产业链建设,支持企业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
4、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中心、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区。鼓励能人大户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强化管理服务,健全流通网络,稳步发展设施农业。扶持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发展专业养殖村5个、规模养殖户2000户,加大品种改良和推广力度,建立健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及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机制,促进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大力培养技能型产业工人和创业型返乡人才,提高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力争输出劳动力7万人。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55万亩,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15万亩,新发展专业市场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农机服务组织8个。大力推进“四化”示范村建设,扶持培育特色产业,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农民培训教育,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巩固提升已建示范村建设成果,新建示范村10个,带动全县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5、积极发展通道经济。加快旅游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建成海潮湖景区大门、游客服务中心和停车场,开工建设海潮湖景区观景台、车道、栈道等配套设施,力争开工新建四星级宾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努力打造海潮湖、扁都口生态旅游精品。大力发展商贸中心、批发交易市场、农村连锁超市等商贸物流网点,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加快城乡集贸市场改造升级,力争建成物环中药材市场、顺程农产品物流中心和诚泰中药材收贮基地。紧抓县城北区开发、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带来的城市人口增长机遇,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物业管理等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餐饮住宿、批发零售、文化娱乐等传统服务业,不断提高三产比重和发展水平。
6、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修编完成10个新农村示范点修建性详细规划。完成滨河路、乐民路、嘉园路、解放北路道路建设及人行道铺设工程,推进滨河景观带建设,完成城区污水处理厂厂区建设,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不断提升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有序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商住房开发建设,完成城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万平方米及交通业务综合楼、卫生监督业务用房、应急避难场所、人防隐蔽、殡仪馆等公建工程。加强城市管理,大力开展县城周边环境卫生集中整治,不断改善市容市貌。完成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童子坝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水电代燃料及新农村电气化县、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等项目建设任务,不断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
7、全力抓好民生事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更加注重教育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巩固提升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成果。持续推进校安工程建设,新建教师培训中心、初级实验中学图书楼、民乐三中学生餐厅,改建新天、民联中心幼儿园。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建“120”急救中心,改扩建县妇幼保健院和新天中心卫生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任务。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推行金穗惠农新农合“一卡通”,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强化食品药品监管,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积极拓展“三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功能,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统筹文物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加强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续开展打击“两非”专项整治行动,积极创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示范区,巩固“国优县”成果。加强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
各位代表,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是政府应尽的责任。2012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办好10件实事:(1)改造农村危旧房5000户;(2)新建经济适用房144套1.2万平方米、廉租房144套7200平方米;(3)建成六坝至移民村26公里通乡公路、100公里通村水泥路,硬化村内巷道50公里;(4)完成13个村1.8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整理土地10000亩;(6)新建全民健身中心,改扩建中小学校舍1.2万平方米;(7)新建标准化村级卫生室20个、卫生改厕2000座;(8)完成城区集中供热工程,进一步扩大城区集中供热面积,提高供热质量;(9)引导560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其中政策性就业380人、灵活就业180人,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2500万元;(10)启动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这些实事,是县政府对全县人民的郑重承诺,我们将不折不扣地全面完成。
8、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办法和路径,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进一步健全社会维稳机制,强化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专项整治活动,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稳定风险。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完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坚持实行县级领导定期接访和包案制度,规范信访秩序,畅通诉求渠道,引导群众依法、依规、合理表达诉求。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县乡村组四级联动网络,提高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水平,努力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加强公共应急体系建设,健全社会监测预警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高度重视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正面引导社会舆情。加强客运市场管理,规范客运市场秩序。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和治理,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拓展乡镇、社区综治维稳中心和三农服务中心服务领域,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服务精细化水平,全力打造“平安民乐”、“和谐民乐”。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未来五年,新一届政府肩负着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的使命,承载着全县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重托。我们将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遵循实干、高效、敬业、廉洁的原则,深入推进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作风,不断提升科学发展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放心政府。
一、加强学习,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建设学习型政府,是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政府公务人员更新学习理念、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政府履职能力和水平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我们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符合,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全体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着眼于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履职能力,大兴学习之风,努力营造重视学习、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风气。要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市场经济、政策法规、外地经验的学习、消化和吸收,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努力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成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成为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县政府将把经济、法律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列入议程定期学习,各乡镇、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制定周密详实的学习计划,强化考核,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学相长,努力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二、解放思想,推进创新型政府建设。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政府全体工作人员要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解放思想的指导原则和根本标准,切实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建设创新型政府的始终。要深刻审视所处的环境,分析优势和不足,克服僵化保守思想,打破条条框框约束,用宽广的眼界和开放的思维分析形势,敢于推陈出新,探索新路子、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解决新问题;要敢于决策、敢于负责,强化“负责任”的政府形象,在大胆创新、大胆开拓中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的实惠;要把创新贯穿到政府工作的每个环节,着力推进工作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在创新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三、求真务实,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坚持把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推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要大力推行一线工作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力争问题在一线发现、在一线解决,着力解决就业、就医、上学、住房、安全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各职能部门和省市驻民单位,要把严格执行政策和积极提供服务有机结合,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要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对群众关注的事,要定一条是一条,条条算数;对群众期盼的事,要做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对承诺群众的事,要说一项是一项,项项兑现,以务实的作风、扎实的工作取信于民。
四、依法行政,推进法治型政府建设。坚持把依法用权、依法办事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断完善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和集体决策制度,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广泛征询意见,保证群众依法行使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权利。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坚决避免用权越线、管理缺位问题,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确保办结率,提高满意率。广泛听取各人民团体意见建议,虚心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畅通民情民意反映渠道,确保各项工作更加符合发展实际、更加符合群众意愿。
五、转变作风,推进高效型政府建设。持续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健全完善目标责任管理考核体系,坚持实行重点工作挂项承诺、通报公示、绩效考核、行政问责及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各项决策和既定事项在规定时限内全面落实、圆满完成。政府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执行力,不折不扣地落实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坚决杜绝推诿扯皮和敷衍塞责。政府工作人员更要摒弃安于现状的观念、但求无过的态度、循规蹈矩的作风和得过且过的思想,以敢于拼搏的闯劲、自强不息的韧劲、埋头苦干的干劲,用心想事、激情干事。坚持干部问责与效能投诉、督查考核、干部使用相结合,不断完善行政责任追究制,坚决杜绝不作为、乱作为现象,确保政令畅通。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简化和公开办事程序,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加大电子政务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六、清廉从政,推进廉洁型政府建设。认真落实政府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进一步健全国库集中支付、土地出让、工程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等各项制度,强化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政风行风建设,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化纠风治乱,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严格厉行节约,从严控制机构设臵和人员编制,从紧控制一般性支出,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行为,集中更多的财力用于民生事业,以清新的政风取信群众,以良好的形象带领群众,以发展的业绩造福群众。
各位代表!民乐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应对新挑战、推进大发展、实现新跨越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和光荣使命。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奋力而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建设经济发达、城乡繁荣、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新民乐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