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新高度

时间:2019-05-14 02:1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八大报告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新高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八大报告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新高度》。

第一篇:十八大报告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新高度

十八大报告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新高度 2012年11月11日 13:28:10 来源: 瞭望 3【字号:大 中 小】【打印】【纠错】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依法治国”的论述和要求,重点集中在两个字上,即“全”和“快”。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重要部署,这对于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直接的重要意义。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此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从而使“依法治国”从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高度,指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列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关于依法治国要求和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依法治国”的论述和要求,重点集中在两个字上,即“全”和“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空间”要求。推进“依法治国”是涉及中国各领域、各方面的一项政治任务。“全面性”表现在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使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时间”要求。“依法治国”方略自从党的十五大确立,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贯彻实施15年来,已经取得了可喜成就,但依然存有不少差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的承上启下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加快法治建设的步伐,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第二篇:如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如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依法治国和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制度保障和基本条件。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全国实行这样一些原则: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此,邓小平一贯反对“以党治国”,反对党权高于一切。他指出,确实要搞法制,特别是高级干部要遵守法制。没有立法以前,只能按政策办事,法立了以后,就是坚决按法律办事。要确实保证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十五大之后,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一项基本方略已被全国人民所逐渐接受,特别是经过三个五年普法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的落实和依法治市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市人民对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有了一定的认识。依法治国,主体是人民,又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核心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关键是国家的各项工作严格纳入法律调整的轨道;依据是宪法和法律;目的是树立法律的极大权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在对依法治国理念的认识过程中,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注入了巨大动力。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实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等,也在继续深化之中,这些改革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提供坚实的基础。我市按照中央的安排,十多年来,在依法治市工作方面,在依法行政方面和法制宣传教育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在依法治理和公正司法方面也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历-1-

史时期,就如何继续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拟出实施方案,以供大家参考。

一、适应时代要求,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上将审议有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就此已有成熟的考虑。在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基本形成之后,上层建筑领域中不适应经济发展的一切障碍将逐步通过改革的方式,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拓展道路,这是总趋势。在今后一段时期,实行政企分开;权力与利益用脱钩,权力与责任挂钩;精简、效能、统一原则将成为政府重新定位的标准。所以,全面推进政府法制工作制度创新,是转变政府职能,依法处理政府与各阶层关系的关键。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形成,从制度上、法律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财政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要有所创新;合理划分上下行政机关的权限、理顺“条”“块”之间以及行政层级之间的关系。继续清理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依据和行政执法行为,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行政执法文书。通过清理和规范,使我市的依法行政的总体水平有一个显著的提高,为全社会中的人、财物依法进行归位、流转、交换生活与生产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确保社会稳定,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

经济要发展,社会必须要稳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总结。社会稳定依法去靠治罪惩罚远远不够,社会稳定需要的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学法、用法和守法。十多年来,我市认真贯彻执行“四五”普法规划和“二五”依法治市计划,切实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今后面向全社会开展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有规章制度的保证,不能把这项工作看作软任务。市委、市政府要把农民、工人、干部、学生教师学习法律知识的整个过程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使每个公民都在若干年内基本掌握法律体系中的绝大部分知识,这不是件多么难的事,关键在于领

导干部能不能起模范带头作用。只要农民使农村稳定,工人能够使企业稳定,学生学习秩序正常,那么社会大局稳定就有了保证。这项工作单独依靠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几个人去做,是难以胜任的,要充实其力量,尽快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涉及的方方面面拟出具体可行的,相当规范的制度性计划,由市委、市政府协助贯彻落实。

三、促进司法公正,保证社会公平。

江泽民同志曾讲过:“司法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从十届一次会议之后,人大常委下设有法律委员会和内务司法委员会,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将加强对司法工作的领导管理和监督。

在人人都学法用法的时代里,对工作在司法系统的干警的素质要求会更高;所以,公、检、法、司四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执法程序的规范,错案追究制度的落实,“执法难”问题的解决,以及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等等问题将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部分不安定因素将会因这些热点问题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了保证司法公正,首先要把好干警队伍的入口关,不是专业对口的大专本科生不准进入四单位,不是具有高素质的公务员不准调入四单位;其次,切实从财政支出上支持四单位的工作,以优待警,把政法系统看成是国家机器的中心部分,要予以特殊的呵护与支持。另外,要使政府系统的干警跟上时代步伐,就必须纠正司法管理行政化,司法职业大众化的倾向,积极推进司法工作的改革步伐,强化管理和学习培训,培育出高素质的干警队伍。

四、各司其职,抓好依法治理工作。

依法治理工作是各个部门、各个事业单位都要承担的责任。公检法,依法抓人,依法公诉、依法判决,是对社会的依法治理;各部门的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也是依法治理;农村治保主任,调委会主任的工作也是依法治理;实事上,各部门、各单位只要各司其职,尽职尽责,依法治理工作就能做好。甚至群体性突发案

件也不是突发性的,而是辖区主管的职能部门不尽职的原故造成的,今后一段时期,只要对发生突性事件的主管单位兴师问罪,只要对疏于管理,甚至渎职的主管单位加强监督,依法治理工作的任务就会顺利完成。其次,要做好这项工作,还要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例如两劳回归帮教工作,监所管理工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等等,通过具体的管理,化解各类矛盾于萌芽状态当中,所以也不可轻视任何一个环节。

五、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提高法律服务质量

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已成为深受社会欢迎的一项新行业,20多年来,我市的法律服务市场已初具规模,由原来几个律师的一个所,发展到目前的十几个所一百多名从事法律服务的法律工作者执业队伍。律师工作体制、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体制已基本建立和完善,但是目前法律服务市场一般都集中在市区以内,到基层和农村去的却很少,我们要努力转变这种局面,农村经济逐年的发展,农村已有了为其提供法律服务的基础。所以要尽快完善市、乡、村三级法律服务体系,为农村稳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法律服务。要搞好法律服务,是法律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双向的配合,市委、市政府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有计划有安排,逐步落实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六、建章立制,确保人民的民主权利。

我国的政体、国体虽为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的参政、议政、执政确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为人民民主权利的行使提供了巨大空间,从数十年来的实践来看,还存在相当多的严重问题。首先,对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虽有却不健全,实践中显得苍白无力;其次,权力运行过程中不民主不透明,政务、财务不公开,行政程序不公开,行政确认、许可、审核权力滥用,用人体制方面问题更多,部分部门和单位议事原则有则不用;人民的民主权利不是看修几条路,盖了几栋楼,都有饭吃,家庭中

有了几件电器,就认为民主权利有了保障,恰恰相反,在这些繁荣的背后确实存在着民主缺位的严重现象。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要按照十六大中提出的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的目标,围绕权力行使中遵循公正性的原则,加强民主的制度性建设,从而凝聚人民的力量,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总之,在十六大党的方针指引下,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仍是一个重大课题,需要各阶层的参与,以上诸方面的简述仅作参考,不当处,请补正。

2003年3月12日

第三篇: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论述

论述:应该如何全面落实法治国基本方略?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坚持依法执政,通过法定程序把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团结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范的范围内活动,遵守宪法法律是一切社会团体与组织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提出“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选举法修改建议,保障了人民平等享有选举权,推进了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充分发扬民主。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依法治国的主体,集中民智,我国的立法机关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法律、法规,行政机关才能更好地依法行政,司法机关才能更公正司法。同时,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

法制的基础。因此,必须发扬民主来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3分)立法听证的事例。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制度化、法律化。加强社会主

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充分发挥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的作用,推动建设依法行政、公正严明的法治政府,更好地履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职能,使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严格依法办事。(3分)立法即可

总之,我们从制度上、程序上实现保障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第四篇: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贯彻实施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贯彻实施【五六】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法律,没有法律,那国家社会将变成一盘散沙!从古代开始,我们国家就有了法律,可以说,法律伴随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法律与道德、风俗、纪律、宗教信仰等一起,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人类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人们的权益才得到了保障,文明得以延续。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法规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重大的实现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进一步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的意识和能力。广大公务员要切实加强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要增强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为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第五篇: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而且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强调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生态系统看似外在于社会系统而独立存在,但实际上,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的不断改造和利用,我们所面对的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人化自然。自然界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成为人类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前提和条件。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对于人的发展具有优先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释过自然力是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上下约万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告诫人们,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可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铁的定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是把握住了这一重要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体现其治国理政的党代会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同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生态文明建设遵循客观的生态环境优先性规律,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可以充分优化人类社会发展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他四项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为其他四项建设提供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8%,几乎是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3倍,但由于我们实行的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靠的是高消耗、高投入,是以付出巨大环境资源代价换取的高增长。因此,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里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时空压缩”的特点。

在这个阶段,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从资源瓶颈的情况来看,我国资源总量小,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石油6%、铁矿石50%、铜25%。2010年,我国石油、铁矿石、铜等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潜在风险日益加大。整体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现象突出。由于我国仍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对耕地、石油、天然气、淡水、铁矿石、有色金属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上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不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从环境污染状况来看,2011年,我国废水排放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2499.9万吨,氨氮排放总量为260.4万吨,均位居世界前列。全国大江大河有近四分之一的监测断面超过劣V类水体水质,9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仍然突出。2011年,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有11%的城市超标,城市大气环境以可入肺颗粒物(PM 2.5)污染为主的混合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11年年底,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2%。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5140.6万吨,综合利用量仅199757.4万吨,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利用往年的贮存量。

需要指出的是,生态恶化开始引发社会稳定问题。最近几年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每年都在快速递增。特别是四川省什邡市的百亿元钼铜项目、江苏省南通启东的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和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的PX项目,因公众环境诉求表达不畅,纷纷遭到群众抗议。这些事件最后皆以政府宣布放弃项目的建设而告终,这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很大的损害。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如果任由目前的生态危机继续下去,不但我国经济建设的成果会大打折扣,而且将增加不稳定因素,激化社会矛盾;不但会殃及子孙后代,而且将直接威胁到当代人的生存。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得不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实质

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作物质基础,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目标,进行实践探索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态文明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是生态文明存在的物质前提。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生态文明。

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遵循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坚持以大自然生态圈整体运行规律的宏观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将人类活动放在自然界的大格局中考量,要求人们按自然生态规律行事。人和自然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都有重要的价值,无视自然环境的价值,人的价值就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时,无论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既要考虑人类生存与繁衍的需要,又必须顾及生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第三,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一切经济社会发展都要依托生态环境这个基础,从环境承载力的实际出发,坚持“自然生态优先原则”,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应该力求人与自然共生。做到发展与环境双赢,人类与自然协同发展。

第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就是要达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和自然都能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指人们为实现生态文明而努力的社会实践过程。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景下所讲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站在生态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最高形态的高度,又要从当代我国的实际出发,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必须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也决定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不能以牺牲生态文明为代价来获取现代化,也不能以牺牲现代化为代价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因此,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现在进行时”,而不是“一般将来时”。实践表明,发达工业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如果我们勉强按照这样的路子走下去,我们很可能在没有完全享受到现代化成果之前,就被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压垮。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立足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现代化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把原本应当由自己承担的环境代价转嫁给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时代条件决定了,以转嫁方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行的。

强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措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为此,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引导,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目前相当多的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在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把自然作为人认识、作用、改造甚至征服的对象,结果就是人类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不断强化。这反映在实践中就是重经济轻环境、重速度轻效益、重局部轻整体、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一些地方和单位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冲突和紧张。若不破除种种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代之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思路并见诸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就很难迈出大的步伐。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树立人和自然平等的生态文明意识。有了生态文明意识,才会有符合生态要求的生活和生产行为。当前应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和宣传,全面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的交往领域。倡导人们追求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注重生活质量而不是简单需求的满足,使人们认识到人类个体生活既不能损害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不应损害其他物种的繁衍生存。在全社会弘扬生态文化,创立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通过倡导公众进行环境友好的消费向生产领域发出价格和需求的激励信号,刺激生产领域清洁技术与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带动环境友好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同时,通过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不断降低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促进绿色消费,最终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落实到位,还应推动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完善多元化的环境监督体制。国际经验表明,除了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和引导外,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不可或缺。公众监督不仅可以强化对污染企业的环境监督,弥补政府监管力量的不足,还可以监督政府。

其次,强化措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这要求我们必须强化措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再次,完善制度,建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长期以来,对干部的考核过分突出经济增长指标,以GDP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考核标准,这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不顾及资源、环境成本的政绩考评标准和制度,加上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事实长期存在,助长了种种非理性的发展理念和行为。因而,政绩考核机制的改变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是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环境问题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根本解决环境问题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法律制度的规范。因此,必须强化政府责任,健全约束和规范环境行为的法律制度。强化一些制度的实施,重点做好战略环评、规划环评、主体功能区及环境功能区划、环境标准、区域限批与行业限批等工作。从源头上加强防范,杜绝对国土资源恶性开发和破坏环境的事件发生。

三是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能够纠正在资源环境价格方面的错误市场信号,促进资源环境成本真正内部化,避免排污者将污染成本转嫁给社会。继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推动财政政策的生态化调整,改革环保收费与环境价格政策,完善绿色金融、绿色贸易政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四是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格追究污染者责任是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难题的关键。强化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环境民事责任,既是保护公民环境权益、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措施,又是解决“违法成本低”问题的根本出路。为此,应该建立环境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让污染者为其违法行为付出高昂代价;我们还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大对污染企业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民事赔偿和刑事处罚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决、公益诉讼等环境损害救济途径,切实落实企业环境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愿景可以成为凝聚民心的力量,生态文明建设还是一个促使中国产业转型、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契机。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不仅可以开辟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新道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还可以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生态文明建设将向世界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为人类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贡献。

下载十八大报告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新高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八大报告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新高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十八大报告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学习十八大报告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

    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共同富裕 社会和谐 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三)、《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教学设计 湛江市上圩中学 黄逢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

    2.2.2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教案

    2.2.2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一)新课导入: 日常生活中,法律可以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此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所知道的法律,说说你的理解? 消费购物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

    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做好法律服务工作

    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做好法律服务工作 ——在重庆市工商联(总商会)法律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市政协副主席尹明善 发表日期:2007-10-31 浏览次数:各位顾问、各位委员,同志......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中国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中国 【知识点归纳】 1.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其中由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

    《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教学设计[模版]

    《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教学设计王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依法治国的含义、主体;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依法治国的意义。理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瞭望从顶层设计“依法治国”整体方略

    瞭望:从顶层设计“依法治国”整体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的里程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央党校教授严书翰如此评价刚刚结束的四中全会,“......

    政治文明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关系研究

    毛建平段明学(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检察院 重庆北碚400700联系电话:023-68867711 68862202)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政治文明建设历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