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科学含义和意义[模版]

时间:2019-05-12 14:0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科学含义和意义[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科学含义和意义[模版]》。

第一篇:谈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科学含义和意义[模版]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科学含义和意义

【摘要】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关键词依法治国含义意义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促进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邓小平的著作中没有“依法治国”四个字,也没有法治国家的提法,但他却为依法治国方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法治国家的建设勾画出了一个初步的蓝图。虽然在他的著作中只有一次提到“法治”一词,但却十分重要。邓小平在自己的著作和讲话中反复论证过这个问题。例如他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在内,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他在回答意大利记者法拉奇的问题时指出,我们今后可以避免“文革”悲剧重演,办法就是“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这是邓小平关于健全民主与法制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是他的民主与法治思想的精髓和灵魂,为后来正式确立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五大以来新的领导集体,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问题上,从五个方面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一是通过执政党和国家的民主方式与程序正式将这一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确立下来。1996年3月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的一系列文件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郑重地将“依法治国”作为一项根本方针和奋斗目标确立下来。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对

依法治国方针的科学含义、重大意义和战略地位,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1999年3月又将这一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庄严地记载在宪法中。二是党的十五大对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作了如下概括:“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从而正式将依法治国提升到“治国方略”的战略高度。党和国家其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不能称之为“治国方略”。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法治经济。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秩序的维护,国家对市场的调控,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完善,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行,都需要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是由宪法规定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也是由宪法规定的。同时,宪法还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只有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才能保证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和各项民主权利。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有力保障。社会主义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表现形式已当然地包含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中,并且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法治在作用上是相辅相承的。江泽民同志指出:“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就是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管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就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推进器。首先,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制度模式。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针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这就必然要突破我国人治模式下的诸多制度,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新制度。其次,依法治国创造的民

主和秩序必将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治国创造的民主和秩序不但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而且能够达到市场主体平等和意志自由的要求,从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

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里程碑。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所达到的一种状态,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与愚昧、野蛮状态相对而言的进步和开化状态,因此它一般表现为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三种形态,法律属于制度文明。任何社会的文明状态都是这三种文明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辅相承、协调统一的综合体现。在现代法治中,我国的依法治国即社会主义法治,它作为法治模式的一种新形态,不仅借鉴吸取了现代资本主义法治的有益经验,而且与现代资本主义法治在一些基本的方面有共同特点。

其重大意义有:

其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计划经济的经济主体隶属于政府,计划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容易造成经济主体应有的物质利益被忽视,经济自身的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等不被尊重,维系这种经济关系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行政手段。因此,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难以做到依法治国。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形式,一切经济活动和行为者都要遵循价值规律,各种生产要素都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通过竞争机制和价格杠杆的作用,实现各主体之间的平等、自由的交易和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法制文明属于制度文明的范畴,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法制完备的社会。依法治国反映了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经验表明,现代化应该是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完美统一。离开了法制建设的现代化,就是不完整的、片面的、没有可靠保证的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必将难以达到现代化所要求的相应的水平,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其三、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法律集中了多数人的智慧,反映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法律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不会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随意改变,也不会因政府的更迭而改变。因此,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十年“文革”悲剧的发生,其根本原因就是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总结了国际国内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为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国家,它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基本国策和根本保障。也只有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使国家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二篇:依法治国的含义及意义

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一)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内涵理解:

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第二、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第三、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

(二)依法治国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第五,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三篇:依法治国含义

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内容: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三、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五、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六、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一项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全局性

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实现法制化,都要依法治理:这一方针应成为执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广大公民的共同行为准则。那种认为法治主要是“治民”而不是“治官”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法治有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之分。古代法治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总是代表着先进的阶级、阶层以及开明的思想家政治家的利益和愿望,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当时的统治者往往把法律当做治民的工具。现代法治与此则有很大不同。老百姓的行为虽然也要受法律的约束,但法

律的作用主要是治官,这是由民主政治代替了专制政治所决定的。宪法出现在近代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宪法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确认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使其不受侵犯;二是设定和约束国家的权力,使其不被滥用。同时,那种认为法治只是一项具体工作而不是一项影响和决定全局的方针的看法也是不正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方针和政策,其中有四项最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深远战略意义,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行计划经济转变为实行市场经济;从实行闭关锁国转变为实行对外开放;从人治向法治过渡,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整体性

依法治国是一项从中央到地方,从地区到行业,从立法到执法、司法、护法、守法、学法的系统工程。应上下呼应,左右协调,前后衔接。那种认为依法治国只是中央的事情,“依法治省”、“依法治村”、“依法治水”等等提法不科学、措施无意义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实行依法治国,首先是中央的事情,首先要从中央机关及其领导成员做起;制度改革首先要从中央一级的层次上实施,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实行这一治国方略成败的关键也在中央一级。不强调这一点也是不正确的。但是,我们不应低估从1985年前后开始的、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和深入开展的“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依法治理包括区域治理(省、市、县)、行业治理和基层治理,内容涉及立法(还有行业与基层的建章立制)、执法、司法、护法(法律监督)、普法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现在它已经超越“学法必须用法”的视角和把依法治理仅仅当做普法的一个环节的眼界,发展成为一个把依法治国方针和措施从中央推向各级地方、各行各业和所有基层单位的宏伟局面。

目的性

战略目标是相对于策略手段而言的。法治国家作为现代一种最进步的政治法律制度的目标模式,其基本标志和要求是丰富的、具体的、确定的、可预测的。它不应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法治国家”概念,在以往党和政府的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中从未出现过,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当然,学者早已提出过)。我们强调狭义上“依法治国”是方针,“法治国家”是目标,主要意义是说明“法治国家”有其具体的丰富的内涵,是一种国家在政治和法律上的类型与模式,它应具有一系列现代法治原则,不应简单地将它理解为只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它应有中国的一定特色,又必然具备现代法治国家的各种共同特征;它应有自身的性质和客观规律可循,又可以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予以创新。研究、发展、设计和明确其基本标志及具体内容,以作为前进的目标、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的向导,是完全可能的和十分必要的。

长期性

法治国家的建成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是同步的。法的内容与形式,法律制度的模式选择及其实现,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与发展,而必然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具体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人们认识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也须要有一个过程。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情况复杂,历史包袱沉重。因此,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其达到理想的境界,在我国大约还需要三十年以至五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一长期性决定了建设法治国家的历史性进程具有渐进性、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在这个问题上,既不能不顾主客观条件而操之过急,也不能不去做那些可以做到的事情而停步不前。如何实现在观念更新尤其是制度变革上的持续性,以始终保持这一历史性进程的发展势头;如何在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上选择某些重大改革措施,以影响和推动全局的进展,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要求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要求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纳入法律的轨道,接受法律的调控和处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组织和调控。法律不再是单纯的解决纠纷和维护社会治安的手段,而成为组织和改革社会的重要工具。法治国家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法律功能日益扩展,并且大规模地向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和层次渗透的过程。具体说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 完备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环节。

(1)正确认识法律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从主要依靠提高法律数量转变到提高法律质量来完善法制的轨道上来。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在立法方面,“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法律泛滥不仅会贬低法律的价值,而且还败坏法律的质量”。关键并不在于法律的数量,而在于法律的质量。

(2)要转变“立法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想,坚持立法力求严密细致的原则,注重法律的可操作性。

(3)要转变“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的立法思想,从全局出发,有步骤.有规划.有预见地开展立法工作,使法律体系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相适应。

二、有了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不会因此而自然而然地实现法治。“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宪法和法律得不到切实有效的遵行,无异于一纸空文。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关键就在于树立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

1、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2、各级政府必须依法行政

(1)行政机关应当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来从事行政行为,“无法律即无行政”,严禁超越法律行使职权。

(2)行政机关在行使法定职权,从事行政活动时,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这里的“依法”,既包括依实体法,也包括依程序法。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星鉴于长期以来“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强调行政行为应当遵守法定程序在今天乃至今后显得尤为重要。

3)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应当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3、司法机关必须严格、公正司法 司法是匡扶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三、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法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意味着法律向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和层次的扩张和渗透,而且意味着法律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是人们用于创造新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美国著名法哲学家和法律史家伯尔曼指出,“确保遵从规则的因素如信任、公正、可靠性的归属感,远比强制力更为重要。法律只在受到信任,并且因而并不要求强力制裁的时候,才是有效的,依法统治者无须处处都仰赖警察。„„总之,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传统,这种传统又植根于一种深切而热烈的信念之中,那就是,法律不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还是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现代法律观念,没有公民对法律的普遍信仰,公民的守法精神和良好的法治氛围就不能形成,法治就不可能实现。而要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就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法制教育和法律宣传,使人人知法,懂法,树立正确的法律价值观,“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

第四篇: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规定表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赋予依法治国方略以宪法地位,将加速推进法治,使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获得宪法性的根本保障。

(2)意义: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江泽民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第五篇:谈依法治国

浅谈司法行政机关在依法治国过程中如何发挥好职能作用

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系列重要论述,绘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宏伟蓝图,省十一次党代会也就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推进法治山东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已成为当下全国全省人民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通过认真学习专家的解读,对于在当今中国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了更深体会,对于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怎样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了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下面,就在依法治国征程中如何发挥好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要认清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中司法行政机关应担负的职责使命

认真传达学习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系列重要论述,把广大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思想和行动切实统一到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上来。司法行政机关要把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通 过学习传达,使广大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刻理解5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准确把握司法行政工作在依法治国中的职责使命,切实增强做好司法行政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使命感和紧责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开创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中作出应有贡献。

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司法行政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方面。司法行政职权是司法职权配置的重要内容。四中全会《决定》从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强调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到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等各个方面对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司法行政工作的各个方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着眼于服务党和人民事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履行法定职责,服务和保障法律正确实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厉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道德的教化作 用。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和运用司法行政工作经验成果,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司法行政制度。

三、要在加强普法依法治理中不断优化社会法治环境 法治宣传教育是推进和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当前,要以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系列重要论述》为契机,深入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大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等重点对象学法用法,精心设计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活动载体,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宪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全社会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不断掀起法治宣传教育的高潮。要把领导干部法治宣传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新时期对领导干部法治宣传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普法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加强对《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察办法》和《公务员学法用法督查办法》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和依法履职能力。

四、要在服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协调发展中突出特 色

法律服务要遵循“五位一体”的发展原则,要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服务经济建设,依法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服务政治建设,着力做好担任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法律顾问工作,积极发挥公职律师职能作用,当好党和政府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法律帮手。服务社会建设,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着力培养全民法治意识,深入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努力建设完备法律服务体系,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更加做好特殊人群教育管理工作,依法促进法治社会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保障文化事业发展,依法促进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生态建设,依法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要面向基层广大群众,健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积极创造有条件,抓好村居(社区)法律服务站点和法律服务顾问工作。全力构建以市级司法行政机关综合法律服务大厅为龙头,区(市)法律服务大厅为主体,乡镇(街道)和村居(社区)法律服务站点、村居司法行政协理员为触角的城乡一体法律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法律顾问全覆盖工程,建立推广律师会客厅、社区律师工作室、一村一顾问,努力为群众提供均等化法律服务。深入开展中 小微企业专项律师法律服务活动,为全市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公益性法律服务。扩大法律援助工作范围。健全完善“城市半小时、乡村一小时服务圈”,让社会困难群众就近获得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

五、要扎实做好司法行政领域保安全、护稳定工作。司法行政系统是政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骨干力量。司法行政系统要立足自身职能,扎实做好维护稳定各项工作。要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多元化解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诉调、检调、公调、访调等对接机制,做到有机衔接、协调联动。密切关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形势新动向,加强互联网金融、现代物流等新领域矛盾纠纷的分析研判,更加重视劳动社保、医患纠纷、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涉法涉诉等矛盾纠纷易发多发领域动态排查化解工作,深入推进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工作,把各类不稳定问题发现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发挥好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坚持集中排查化解与经常性工作相结合,重点排查化解可能诱发集体上访闹事的不稳定因素,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利益诉求,最大努力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要切实维护场所安全稳定。深入开展“平安监狱”“平安戒毒所”创建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坚决防止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恶性案事件发生。大力推进监狱工作法治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认真执行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新政策,严格按法定标准和程序办理刑罚执行案件。积极 主动抓好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加强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的衔接管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深入推进戒毒工作转型,完善社区戒毒医疗体系,加大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指导站建设力度,加强出所戒毒人员后续照管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戒治的质量和效果。要深入推进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工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选好配强值班律师,规范完善律师值班制度,抓好资金管理使用、督导检查、教育培训等工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六、建设高素质的司法行政队伍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司法行政机关肩负着繁重的职责和任务,同时也为发展司法行政事业创造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服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司法行政机关要大力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全面做好思想、工作和人才的准备。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切实增强广大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和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做党和人民坚强的法律卫士。注重加强能力建设。把推进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作为重点,加强业务学习和训练,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置疑难法律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等各方面能力,更好服务和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始终保持做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务实进取,勇于实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不懈的努力。

下载谈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科学含义和意义[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科学含义和意义[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如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依法治国和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制度保障和基本条件。 邓小平指出......

    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论述[5篇材料]

    论述:应该如何全面落实法治国基本方略?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贯彻实施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贯彻实施【五六】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法律,没有法律,那国家社会将变成一盘散沙!从古代开始,我们国家就有了法律,可以说,法律伴随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

    依法治国的意义

    依法治国的意义? 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②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③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保证;是社会主义文......

    依法治国的意义

    一、试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原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主......

    谈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谈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 化、法......

    也谈依法治国

    王利明依法治国与法治的概念在内涵上是相同的,因为法治本身表达了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注:参见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法治......

    怎么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长期性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最早是在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来的,随着实践的发展,1987年党的13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