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讲稿(四)(五篇)

时间:2019-05-14 20:1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外科学讲稿(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外科学讲稿(四)》。

第一篇:中医外科学讲稿(四)

辽宁中医药大学讲稿

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

第十三章 泌尿、男性前阴病

第一节概论

一、概

泌尿、男性前阴病,主要是指男性部分外生殖器疾病及与男性尿道通路梗阻有关的前列腺疾病,如子痈、囊痈、子痰、水疝、阴茎痰核、精浊、精癃等。

(一)前阴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1.与经络的关系:与足太阳、足少阴、足厥阴等经脉关系密切。2.与脏腑的关系:《外科真诠》是这样划分前阴各部与脏腑的关系的:玉茎(阴茎)属肝;马口(尿道口)属小肠;阴囊属肝;肾子(附睾、睾丸)属肾;子系(精索)属肝。3.精溺的生成与排泄(1)精:《素问.上古天真论》谓:“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泄。”说明精来源于五脏六腑,而藏之于肾。精的排泄,《证治汇补》说:遗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藏制在肾”。故精的藏泄与心肾有关。2.溺:《素问.经脉别论》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饮食经过脾的消化吸收,变为精微,输布全身,以供营养,部分剩余的水和废物,通过三焦水道,下输膀胱,经肾的气化,排泄于体外为溺。故溺的产生与排泄和脾、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有关。

泌尿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中医学称为溺窍; 男性生殖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中医学称为精窍。

精、溺二窍由肾所主,但与其它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密切相关。

(二)病因病机

泌尿、男性疾病的产生,是因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而引起。

(三)辨证论治

泌尿、男性疾病种类较多,表现也较为复杂,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加以综合归纳,常见证型有以下几种。

1、湿热下注:湿性趋下,湿热侵袭常发生下注证。

主要表现:阴部红肿热痛,睾丸肿大疼痛,囊内积水,尿频、尿急,尿痛,尿液黄赤,茎中热痛,血淋,白浊,外阴多汗味臊等。治疗法则---清热祛湿

溺窍异常---膀胱湿热,用八正散、导赤散等加减;

精窍异常---脾肾湿热,用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

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减。

2、气血瘀滞:多见于久病之后,经脉疏泄失常,经络阻塞,产生气

第页 血瘀滞证。

主要表现:睾丸、附睾硬结不消,少腹或会阴胀痛,排尿困难甚或小便癃闭等。

治疗法则:行气活血。

气滞为主:行气散滞—橘核丸、枸橘汤加减;

血瘀为主:活血化瘀—代抵挡丸、活血散瘀汤加减。

3、浊痰凝结

主要表现:睾丸附睾上有慢性肿块,或阴茎上有结节,病灶部位皮肤不红不热,亦不疼痛。

治疗法则:温阳化痰散结。

药:阳和汤加减。

4、肾阴不足:多因久病伤肾,或房事不节,或情志内伤,暗耗肾阴所致。

主要表现:腰膝酸软,头昏目眩,精神倦怠,形体消瘦;阴虚火旺则见五心烦热,阳事宜兴,遗精,精浊,血精,小便赤或淋漓不爽等。

治疗法则:滋补肾阴。

方药:六味地黄丸、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丸。

5、肾阳衰弱:多因素体阳虚或久病失调,或房劳过度耗损肾阳所致。

现:精神不振,腰膝酸冷,阳痿遗精,小便频数或失禁,囊内积水等;阳虚生寒,兼见尿液清白,形寒肢冷,阴囊发凉,脉象沉迟细弱等。

治疗法则:温补肾阳。

药:金匮肾气丸等。

第二节子痈

概念:子痈是指睾丸及附睾的感染性疾病。子痈分急性子痈与慢性子痈。两者都有睾九或附睾肿胀疼痛的特点。但急性子痈急性发病,睾丸或附睾红肿热痛,并伴有全身热证表现;而慢性子痈仅表现为睾丸或附睾的硬结,微胀或微痛,轻度触痛等。

病因病机

肝脉循会阴,入毛中,过阴器;睾丸为肾子,属肾,子痈的发病与肝肾关系较为密切,但又不为肝肾所专主。其发病主要可因饮食不节,脾胃受伤,湿热火毒内生;或情志不畅,肝郁气结,血瘀湿凝,蕴化湿热,湿热邪毒下注肝肾之络,结于肾子而成本病。

其发病主要可以下三方面:

1.因饮食不节,脾胃受伤,湿热火毒内生;或情志不畅,肝郁气结,血瘀湿凝,蕴化湿热,湿热邪毒下注肝肾之络,结于肾子而成本病。2.外感寒湿,郁而化热,流结于肾子;或痄腮余毒未尽,从胆经传于肝经,壅结于肾子而成痈。房事不洁,外染浊毒经性道直接侵入,瘀滞化生湿热,再经精道逆传附睾、睾丸壅结成痈。

3.跌扑挫打,肾子受损,络伤血瘀,瘀久化热,热盛肉腐,或与下注之湿热互结而发本病。

临床表现

第页 1.急性子痈:睾丸或附睾突发肿大疼痛,拒按,痛域可为局限性,也可沿输精管放射至腹股沟、直肠及下腹部。伴有恶寒发热,纳呆,口苦,渴饮,便秘,尿黄等全身症状

痄腮并发的子痈(腮腺炎性睾丸炎),多在痄腮消退后又突然发热,同时睾丸肿痛,一般不会化脓,病程多为7~10日。有可能导致睾丸萎缩。

2.慢性子痈:可由急性子痈迁延而来,或一开始即为慢性表现,常伴有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精囊炎。患者常有阴囊疼痛、发胀、下坠感,疼痛可放射到下腹部及同侧的大腿根部。检查时可触及附睾增大、变硬、有结节,伴轻度压痛,同侧输尿管增粗。

鉴别诊断

1子痰:附睾有肿块,肿块疼痛轻微,或仅在触摸时有隐痛。子痰一般为慢性病程,常有结核病史,易出现局灶性冷性脓肿,溃破后流出清稀脓水,夹有败絮样物,易形成窦道,病灶与阴囊壁层粘连,输精管增粗,或有形成串珠状结节等特点。

2.嵌顿性斜疝:疝块嵌闭于阴囊,不能回纳腹腔,也可发生阴囊部疼痛、肿胀、偶被误为急性子痈。全面的病史询问及系统认真的体格检查,可发现疝块常反复下坠阴囊的既往病史,以及肿物与睾丸仍有一定界限的特点。

3.睾丸扭转:睾丸扭转所引起的阴囊内剧烈疼痛,并放射至腹股沟或下腹部,及局部压痛与急性子痈也很类似,但睾丸扭转的发病过程更为急骤,常有剧烈运动或阴囊损伤的诱因,疼痛呈绞窄状,无发热。体征:托起阴囊可使疼痛加剧(子痈则减轻)。阴囊触诊检查发现睾丸上移或呈横位,可扪及精索呈麻绳状扭曲。结合彩超检查常可确诊。4.睾丸肿瘤:睾丸肿瘤的早期肿物,需注意与慢性子痈鉴别。睾丸肿瘤的肿块质地坚硬,沉重感明显,附睾常不易于摸到。彩超检查可确诊。

辨证施治

1.急性子痈

(1)湿热下注型

【主症】多见于成人,睾丸或附睾肿大疼痛,阴囊皮肤红肿,甚则紧张光亮,焮热疼痛,少腹抽痛、成脓时按之应指。可伴寒热、口渴、头痛、恶心、小便短赤等。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方药】龙胆泻肝汤或枸橘汤加减。(2)瘟毒下注型

【主症】多见于儿童。常因患痄腮而并发(又称卵子瘟)。睾丸肿大疼痛,伴恶寒发热,一般不化脓。苔黄,脉数。【治则】清热解毒,通络消肿。

【方药】普济消毒饮合金铃子散加减。2.慢性子痈:

(1)气滞痰凝型:

【主症】附睾结节,子系带粗肿,触痛轻微,牵引少腹不适,多无全身症状。苔薄腻,脉滑。

【治则】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药】橘核丸加减。

第页(2)阳虚寒凝型

【主症】附睾结节,子系带粗肿,触痛不明显,阴囊发凉。可伴腰酸、阳痿、遗精。舌淡或有齿痕,脉沉或细。【治则】温肾散寒,理气散结。【方药】右归丸和阳和汤加减。外治

1.急性子痈:

 未成脓者,可将金黄散或玉露散用水调匀,冷敷。我院用水调散凉开水调敷。

 已成脓者,应及时切开排脓,浓稠、腐肉较多时,可选用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

 脓液已净而溃口未愈时,可掺生肌散,外敷生肌白玉膏。我院用一效散香油调敷。2.慢性子痈

 葱归溻肿汤坐浴,或冲和膏湿敷。温热药液的局部应用,如时间较长,对睾丸的曲细精管的生精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未生育者不宜采用。 肿块日久,治疗无效,尤其是诊断有怀疑者,应考虑手术治疗。预防调理

1.外生殖器部位有包茎、龟头炎、尿道狭窄及炎症疾患,应及时治疗。2.平时应预防睾丸外伤。

3.急性子痈患者应卧床休息,托起阴囊。对已切开排脓者,要注意引流通畅。

第五节水疝

水疝是睾丸或精索鞘膜积液所引起的阴囊或精索部的囊性肿物。其特点是阴囊皮色正常,不痛不热,触及内有囊性感的卵圆形肿物。本病分为先天性水疝与继发性水疝两种。前者多见于婴儿,亦称“偏坠”;后者多见于成人。水疝相当于西医的睾丸鞘膜积液或精索鞘膜积液。

《外科大成》说:“若水疝虽肿而光,虽痛有时,不红不热,按之软而即起为异耳。” 关于分类,《男童百问.阴囊疝气篇》说:“又有水疝名偏坠……小儿生下亦有如此者,不痛不痒,此皆不须攻击,不治而自愈。”此即先天性水疝。

《儒门事亲•疝本肝经宜通勿塞状十九》中说:“得于饮水醉酒,使内过劳,汗出而遇风寒湿之气,聚于囊中,故水多令人为卒疝。”即指后天性水疝。

病因病机

1.先天性水疝:肾主水液,婴儿由于先天不足,肾阳亏虚,气化失司,开阖不利,水液排泄不畅;或肾子下降后通道闭合不良,先天失常,均致水液易于下趋,集注肾子而成。

2.继发性水疝:或因肝经湿热下注,水湿热邪注聚肾子;或因脾肾亏虚,温煦无权,水湿失化,复感寒湿,凝于肾子;或因肾子外伤,血瘀阻络,隧道失利,水液不行而蓄积,皆可致发本病。

西医学认为:先天性因素为胎儿时睾丸下降而腹膜鞘状突全部或

第页 部分未闭锁;后天因素为睾丸、附睾、精索的感染、外伤、肿瘤或寄生虫病等。其病理是鞘膜之间或邻近器官在病因的作用下,鞘膜腔内渗出过多浆液或吸收障碍,使腔内液体潴留增多。

水疝的分型

婴儿型鞘膜积液、睾丸鞘膜积液、先天性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

临床表现

1.多为单侧性。

2.阴囊肿大,偏坠一侧,触之阴囊内有卵圆型的肿物,肿物小者无不适,肿物较大者则有阴囊下坠不适感,过大时阴囊光亮如水晶,甚至行动不变,并使阴茎陷入阴囊皮肤之内。

先天性水疝平卧时,按压肿物可使之逐渐缩小,甚至完全消失。

睾丸鞘膜积液时,肿物围绕睾丸,因此不易触得睾丸和附睾,且肿物不因体位改变而改变。

精索鞘膜积液时,可触及睾丸,在精索上有一柔软的呈长圆形或梭行的囊性肿物。

外伤引起者,有明显的外伤史,伴有睾丸肿痛。

辅助检查

阴囊透光试验阳性,穿刺可抽到液体,彩超检查可证实有鞘膜积液存在。

鉴别诊断

1.狐疝:交通性水疝与狐疝都可能发生时大时小或随体位变化而时有时无的肿块,但狐疝的肿块透光试验阴性,嘱病人咳嗽时肿块部有冲击感,有时还可听到肠蠕动音。

2.睾丸肿瘤:睾丸肿瘤无疼痛,形状可似睾丸鞘膜积液。但睾丸肿瘤有肿物增长的病史,肿物质地坚实且较沉重,表面不规则,透光试验阴性。

辩证施治

1.肾气亏虚型:

主症:多见于婴幼儿。站立、哭叫或咳嗽时肿物增大,平卧时肿物缩小,肿物过大时阴囊光亮如水晶。舌淡,苔白,脉细滑。治则:温肾通阳,化气行水。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 2.湿热下注型

主症:一般发病较急,阴囊潮湿而热,或有睾丸肿痛,小便赤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利湿。方药:大分清饮加减。3.肾虚寒湿型

主症:多见于病程长久者。阴囊寒冷,坠胀不适,囊皮增厚,可伴腰膝酸软,形寒肢冷,纳差腹胀,便溏。舌淡,苔白或腻,脉沉细。治则:温肾散寒,化气行水。方药:加味五苓散。4.瘀血阻络型 主症:有睾丸损伤或睾丸肿瘤病史。能触到肿块伴疼痛,多不能透光。舌紫暗,苔薄,脉细涩。

第页 治则:化瘀行气利水。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外治】

1.属肾气亏虚和肾虚寒湿者,可用小茴香、橘核各100g,研成粗末,炒热,装布袋内温熨局部,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

2.属湿热下注者,可用朴硝250g,装布袋内罨敷患部。或用五倍子、枯矾各10g,每日1剂,加水300ml,煎半小时,待适当温度,将阴囊置入药液中浸泡,或用纱布浸透药液湿敷患部。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每次都要将药液加到适当温度。

3.积液过多者,可穿刺抽液,以配合药物治疗。但注意勿刺伤睾丸。其他治疗

经上述内外治疗1~2个月后无效者,宜采用手术疗法,可行睾丸或精索鞘膜翻转术。如为儿童交通性鞘膜积液,则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

预防调理

水疝手术治疗后宜卧床休息,并将阴囊托高,以促进术后恢复。

第页

第七节 精浊

精浊是尿道口常有精液溢出的生殖系炎症性疾病。精浊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其特点是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常有精液溢出,并伴有会阴部等胀痛不适的特点。但急性者尿频、尿急、尿痛及会阴部胀痛明显,并伴恶寒发热等症;而慢性者主要表现为少腹、会阴、睾丸等有隐痛不适感,尿道口常有白色分泌物溢出,或可出现较轻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精浊相当于西医的前列腺炎。

分类 前列腺炎NIH分类(1998)

(NIH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Ⅰ、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Ⅱ、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Ⅲ、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 ⅢA.炎症性 ⅢB.非炎症性

Ⅳ、无症状前列腺炎

病因病机

急性者为湿热下注所致。或因嗜食醇酒肥甘,酿生湿热;或因外感湿热之邪,湿热注聚下焦而成。或房室不洁,复感湿热所致。

慢性者或因欲念不遂,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或因房劳伤肾,肾阴虚者,相火妄动;肾 阳虚者,精关不固所致。西医对病因的认识:

(1)致病菌通过血行和淋巴传播到前列腺;

(2)后尿道及泌尿生殖系其他部位的感染向前列腺直接蔓延;

(3)尿液逆流入前列腺管所引起;

(4)支原体或衣原体等致病微生物直接经尿道上行感染所致。或与免疫因素有关。

急性前列腺炎,大多由尿道上行感染所致。慢性前列腺炎可能与性生活无规律,勃起而不射精、性交中断或长途骑车、长时间坐位工作致盆腔及前列腺充血等有关。

临床表现

1.急性前列腺炎:发病急骤,恶寒发热。有尿频、尿急、尿痛及腰骶部、会阴部疼痛,常有直肠刺激症。形成脓肿时常发生尿潴留。

直肠指诊,前列腺饱满肿胀,压痛明显,温度升高。尿道溢出的分泌物镜检有大量脓细胞,涂片可查到细菌。急性前列腺炎禁止前列腺按摩。

2.慢性前列腺炎:包括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痛:病程缓慢,主要症状如下:

(1)尿频,排尿时尿道口不适感、烧灼感、或排尿不尽感。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还可能有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症状。

(2)腰骶部、会阴部、耻骨上、睾丸及精索等处隐痛不适。(3)排尿后或便后尿道口常有白色分泌物溢出,俗称“滴白”。

(4)部分患者因病程过长而忧虑,常出现头昏目眩,神疲乏力,失眠多梦,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症状。

辅助检查

第页

1.直肠指检:

(1)急性者,前列腺饱满肿胀,压痛明显,局部温度增高,表面光滑,形成脓肿则有饱满或波动感。

(2)慢性者,前列腺呈饱满、质软、轻度压痛。病程长者,前列腺腺体纤维化缩小,质韧、硬度不均匀。

2.前列腺液检查:前列腺液常规:前列腺液内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卵磷脂小体减少或消失。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液培养有较固定的细菌生长;而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液多次培养无致病菌生长。前列腺痛患者尿道口没有炎性分泌物,前列腺按摩液镜检白细胞不超过10个/HP,前列腺液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鉴别诊断

1.慢性附睾炎: 阴囊、腹股沟部隐痛不适,类似慢性前列腺炎。但慢性附睾炎可扪及附睾部增大、变硬、有结节,伴轻度压痛,同侧输精管增粗,也有压痛。

2.精癃:多见于50—70岁老年人,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尿频且伴排尿困难,残余尿增多。前列腺液常规检查、细菌培养和B超有助诊断。3.精囊炎:精囊炎和慢性前列腺炎常同时存在,除有类似前列腺炎症状外,还有血精及射精疼痛的特点。

治疗

主张综合治疗,注意调护。临床以辨证论治为主。

抓住肾虚(本)、湿热(标)、瘀滞(变)三个基本病理环节,分清主次,权衡用药。

辨证施治

1.湿热蕴结型

主证: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有灼热感,尿色黄浊,尿末或便后尿道口有白浊溢出。腰骶、会阴、睾丸坠胀疼痛,伴发热、畏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八正散加减。2.气滞血瘀型

主证:少腹、腰骶、会阴、睾丸坠胀隐痛不适,或有血尿、血精。舌紫或有瘀点,苔白或黄,脉沉涩。

治法:活血散瘀。

方药:前列腺汤加减。3.阴虚火旺型

主证: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耳鸣,阳事易兴,遗精或血精,尿末或便后尿道有白浊溢出。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补肾滋阴,清泻相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合萆解分清饮加减。4.肾阳虚损型

主证:面色恍白,腰膝酸冷,神疲,阳痿,早泄,稍劳后即有白浊溢出。舌胖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固精。

方药:右归丸合金锁固精丸加减。

1.湿热蕴结或气滞血瘀者,可用金黄散15—30克,山芋粉或藕粉适量,第页 水200ml,调煮成薄糊状,微冷后(43℃)作保留灌肠,每日一次。或用葱归溻肿汤坐浴,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

2.阴虚火旺或肾阳虚损者,可用四物汤合大承气汤坐浴或保留灌肠,每日1-2次。

3.慢性前列腺炎可行前列腺按摩,一般每周1次,每8次为1疗程。

其他疗法

非湿热下注者,可行体针疗法。取穴:腰阳关、气海、关元、中极、肾俞、命门、志室、三阴交、足三里。以上穴位分组交替使用,隔1-2日1次,多采用弱刺激、平补平泻手法。肾阳虚损者还可配合艾条灸法。

预防调理

1.加强修养,调畅情志,避免频繁的性冲动,避免手淫恶习。2.劳逸结合,不宜久坐或骑自行车一次时间过长。

3.房事不能过度,也不能忍精不泄,并要注意清洁卫生。4.既病禁酒,并忌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5.急性前列腺炎忌按摩,宜卧床休息,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第八节

精癃

概念:精癃是指精室肥大的泌尿生殖系疾病,其特点是排尿困难和尿潴留。在中医文献中本病分属于癃、闭、遗溺等症范畴。闭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遗溺者小便不禁。相当于西医的前列腺肥大,又称前列腺增生症。

【病因病机】

老年肾气渐衰、中气虚弱、瘀血结于水道、三焦气化不利。与肺脾肾关系密切。

1.肺居上焦,主治节而为水之上源,邪热壅肺,肺失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不利,以致尿出不畅甚或尿闭。

2.脾位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若脾失健运,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气化失常,乃致排尿涩滞,甚或尿闭;或脾虚气弱,中气下陷,膀胱失束,以致遗尿不禁。

3.肾在下焦,主水而为人体气化之本,又与膀胱相表里,年老肾气渐衰,阴阳容易失调,若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膀胱气化失权,不能约束,而见小便频数或失禁;若肾阴不足,无阴则阳无以化,亦可见小便频数,尿出不畅。

4.房劳竭力;或负重劳伤;或嗜酒辛辣,以致滞气瘀血、败精结于精室,碍于膀胱,梗阻尿道,终发精癃。

西医学关于前列腺增生症发病机理的学说较多,如:

雌-雄激素协同致病学说、前列腺生长因子学说、胚胎再唤醒学说等,但这些学说均尚未得到定论。不过,正常功能睾丸的存在和高龄是前列腺增生的两个必备条件

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大多在50~70岁。

第页 2.轻者并不引起尿路梗阻而不发生小便障碍;重者开始尿频,以夜间为明显,并逐渐加重。随着出现进行性排尿困难,出现排尿踌躇、断续、尿后滴沥,严重时排尿费力,射程缩短,尿线细而无力,终呈滴沥状。3.尿路梗阻加重,由于尿液长期不能排尽,而发生慢性尿潴留,以致尿液自尿道口溢出(充溢性尿失禁)或夜间遗尿。

4.在病变过程中,常因饮酒、受寒、劳累、房室过度、过食辛辣刺激、憋尿、便秘等,而突然发生急性尿潴留,而见突然排尿困难,甚至尿闭,膀胱胀痛,辗转不安,严重者可引起肾功能损伤。5.并发尿路感染、膀胱结石、疝气或脱肛等。6.尿血。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直肠指检:前列腺常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表面光滑而无结节。边缘清楚,中等硬度而富有弹性,中央沟变浅或消失。但若增生的腺体突入膀胱,则触诊前列腺增大可不明显。另外,症状与前列腺大小不成正比。2.尿潴留时可在下腹部耻骨上区见到隆起,触诊为圆形肿块,叩诊为浊音。

3.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

正常值: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0-4ng/ml,大于10ng/ml时,建议查前列腺穿刺活检以排除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大于50~100ng/ml,前列腺癌的可能性极大。

【鉴别诊断】

1.前列腺癌:两者发病年龄相似,且可同时存在。但前列腺癌有早期发生骨骼与肺转移的特点。发病多在前列腺后叶,早期尿路梗阻症不明显。当病灶侵犯前列腺侧叶时,直肠指检可触及硬结或坚硬肿块,表面不光滑,两侧不对称,界限不清,甚至与骨盆固定。盆腔部CT或前列腺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可确定诊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

2.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部分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帕金森病可以发生尿失禁,且多发生于老年人,需注意鉴别。前几种内科疾病除有本身的特点外,还有肛门括约肌松弛、阴茎海绵体反射消失等有别于前列腺增生。此外,肛门指诊、尿流动力学检查、膀胱镜检查可协助鉴别。

治疗原则

以温肾益气、活血利尿为基本治法。病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时,应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

辨证论治

1、肺热失宣证

证候:小便不畅或点滴不通,伴咽干口燥,胸闷,呼吸不利,咳嗽咳痰。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 则:清热宣肺,通调水道。方 药:黄芩清肺饮加减。

2、湿热下注证 证候:小便频数,赤热,涩痛,点滴不畅,甚至闭塞不通,小腹胀痛,伴发热,口渴不欲饮,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 则:清热化湿,通利膀胱。方 药:八正散加减。第页

3、中气下陷型

证候: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排出不爽,尿失禁或夜间遗尿,伴少气懒言,神疲倦怠、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濡细。治则:补中益气,制约膀胱。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4、肾阴亏虚证

证候:小便频数,淋漓不爽,伴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腰酸膝软,咽干。舌红少津,苔黄,脉细数。治 则:滋肾养阴,调利水道。方 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5、肾阳虚损证

证候:排尿无力,点滴不尽,尿失禁或遗尿,伴面色晄白,神疲倦怠,手足不温,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则: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 6、0气滞血瘀型

证候:小便努责方点滴而出或点滴全无,会阴及小腹胀满疼痛,偶有血尿或血精。舌紫暗或有瘀点,苔白或黄,脉沉弦或细涩。

治 则: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 药:代抵当汤加减。

其他疗法

1.急性尿潴留(暴闭)的处理:

(1)取独头蒜1个,生栀子3枚,盐少许,捣烂如泥敷脐部。

(2)葱白适量捣烂如泥,加少许麝香和匀敷脐部,外用胶布固定。

(3)食盐500g,炒热,布包,乘热熨小腹部、脐部,冷后炒热再熨。必要时可用细砂代替盐。

(4)针灸法:针刺中极、归来、三阴交、膀胱俞、阴陵泉等穴,灸气海、关元、水道等穴。

(5)若热熨及针灸无效,可行导尿术,在无菌操作下,置入导尿管引流尿液。如尿潴留时间较长,膀胱极度膨胀的患者,应分次放尿,一般放尿先小于500ml,其余尿液可在数小时后放出。应留置导尿管。

(6)膀胱穿刺术:不能插入导尿管时,在无菌操作下,于耻骨上二横指处穿刺膀胱放尿。此法不宜反复使用,以免因尿液外渗而继发感染。(7)膀胱造瘘术:上述方法均不能解决尿潴留时,患者一般情况较差,可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以引流尿液(床头进行,只需局麻)或膀胱切开造瘘术。2.药物治疗:

(1)α-受体阻滞剂:甲磺酸多沙唑嗪控释片(可多华),每次4 mg,每日1次,每晚睡前口服。或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哈乐),每次0.2mg,每晚睡前服。注意体位性低血压。

(2)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片(保列治),每次5mg,每日1次,口服。

(3)植物花粉制剂:通尿灵、前列康、舍尼通等。3.其他疗法

(1)物理疗法:如微波、射频、激光治疗。

(2)手术疗法:非手术治疗无效,残余尿增多,或反复出现尿潴留,或出第页 现膀胱憩室、结石、肾积水、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者.可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

开放手术:前列腺摘除术。

腔镜手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金标准)、绿激光手术。

【预防调理】

1.注意保温,避免感受风寒;并忌饮酒、喝浓茶及食辛辣刺激之品。2.不可体力过劳和房事不节。

3.注意不要憋尿,且要保持大便通畅。4.暴闭用热熨时,注意避免烫伤皮肤。

【转诊原则】

前列腺增生梗阻严重、残余尿量较多、症状明显而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身体能耐受手术者,应建议患者转诊,行手术治疗。第页

第十节 泌尿系结石

泌尿系结石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本病属中医“石淋”、“砂淋”、“血淋”范畴。临床特点以疼痛、血尿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约为3:1。

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因过食肥甘厚腻,辛辣炙煿、醇酒,或偏食含钙盐多的食物,以致湿热内生,湿浊内阻,气化不利而形成结石。

2.湿热瘀滞:外感湿热或因泌尿系功能结构异常而易内生湿热之邪,湿热瘀滞于泌尿系,下注膀胱,则气化不利,开阖失司。

3.情志损伤,冲任失调:肝主疏泄,肾肝主水液代谢,若情志损伤,则肝气疏泄不利;肝损及肾,则开阖失司,气化不利,水液代谢不得通调。或肝肾阴虚,致尿中水少盐多,虚热煎熬,则如“水煮盐,盐渐成石”。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成因有四种学说:

①晶体沉淀说,认为尿液中晶体浓度过高而沉淀所致;

②基质核心说,认为先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等有机物为核心,吸附晶体物质所致;

③共积说,认为是晶体和基质同时沉淀所致;

④抑制剂缺乏说,认为尿液中的抑制剂可利于晶体的溶解,抑制剂缺乏可致结石。

【临床表现】 1.上尿路结石(肾及输尿管结石)(1)突然发作的腰腹部绞痛,绞痛发作时疼痛剧烈,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疼痛为阵发性,并沿输尿管向下放射到下腹部、外阴部和大腿内侧。未引起梗阻时为肾区或上腹部钝痛。结石较大或固定不动时,可无疼痛,但常伴有肾积水或感染。

(2)检查时肾区有叩击痛或压痛。

(3)绞痛发作出现血尿,多为镜下血尿,肉眼血尿较少,或有排石现象。有时活动后镜下血尿是上尿路结石唯一的临床表现。

(4)结石合并感染时,可有尿频、尿急、尿痛。伴发急性肾盂肾炎或肾积脓时,可有发热、畏寒、寒战等全身症状。

(5)双侧输尿管结石或孤肾伴输尿管结石引起完全梗阻时,可导致无尿。2.膀胱结石

典型症状为排尿中断,并引起疼痛,放射至阴茎头和远端尿道,此时患儿常手握阴茎,蹲坐哭叫,经变换体位又可顺利排尿。多数患者平时有排尿不畅、尿频、尿急、尿痛和终末血尿。前列腺增生继发膀胱结石时,排尿困难加重。结石位于膀胱憩室内时,多有尿路感染的表现。3.尿道结石

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排尿费力,呈点滴状,或出现尿流中断及急性尿潴留。排尿时疼痛明显,可放射至阴茎头部,后尿道结石可伴有会阴和阴囊部疼痛。第页

【鉴别诊断】

1.胆囊炎: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且牵引背部作痛,疼痛不向下腹及会阴部放射,墨菲征阳性。结合腹部x线平片、B超及血、尿常规检查,两者不难鉴别。

2.急性阑尾炎: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症,麦氏点压痛,可有反跳痛或肌紧张。结合血常规、尿常规、B超和腹部X线平片检查两者不难鉴别。

【辅助检查】

尿常规、尿PH值、肾功能检查、血及24小时尿钙、磷、尿酸检查等。B超、腹部x线平片多能发现结石的大小、形态和位置。静脉肾盂造影、膀胱镜、CT等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

【治疗原则】

解除疼痛、防治感染、去除结石、找出病因、保护肾功能、防止复发。

结石横径小于1cm且表面光滑、无肾功能损害者,可采用中药排石;对于较大结石可先行体外震波碎石,再配合中药治疗。初起宜宣通清利,日久则配合补肾活血、行气导滞之剂。

【辩证施治】 1.湿热瘀滞型:

[主症]腰胁、上腹、下腹或少腹疼痛,或腰腹绞痛如折;小便赤涩热痛,淋沥不畅,或有中断尿,或有肉眼血尿,可伴有发热。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行气活血,通淋排石。[方药]八正散合石韦散加减 2.气虚瘀滞型:

[主症]腰腹部隐痛、小便频数,尿无力,尿道涩滞感,伴腹胀、畏寒肢冷、自汗乏力、神疲体倦。镜检时有血尿。舌苔白,舌质淡红,脉细数。

[治则]温阳化气,利水排石 [方药]五苓散合右归丸加减 3.阴虚瘀滞型

[主症]泌尿系结石伴有腰痛腿软,头昏耳鸣,失眠多梦,烦热盗汗,口干少津,腹胀便秘,小便频、量少、涩痛。舌苔薄黄,舌质红,脉细数。

[治则]滋肾清火,补水排石 [方药]知柏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

【总攻疗法】

(1)适应证:结石横径

方法

7:00

排石中药头煎300ml,口服

7:30

双氢克尿噻50mg,口服

8:30

饮水500~1000ml 9: 00

饮水500~1000ml 9:30

排石中药二煎300ml,口服 10:30

阿托品0.5mg.肌注 第页 10:40

针刺肾俞、膀胱俞(肾盂、输尿管中上段结石);

俞、水道(输尿管下段结石);关元、三阴交(膀胱、尿道结石)。先弱刺激,后强刺激,共20分钟 11:00

跳跃

总攻疗法以6~7次为1个疗程,隔日1次,总攻疗法治疗后结石下移或排而未净者,休息2周后可继续进行一疗程,一般不超过2个疗程。多次使用双氢克尿噻等利尿药进行总攻疗法时,需口服氯化钾lg,每日3次,以防低血钾。

在临床时应着重抓住气滞、血瘀、湿热、脾肾亏虚等病机。行气---选用枳实、枳壳、厚朴、青皮、台乌、小茴香等;

活血---选用川牛膝、蒲黄、琥珀、益母草、生大黄、穿山甲、王不留行、白茅根等;

清热解毒利湿---选用金钱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边莲、银花等;

化气排石---选用金钱草、鸡内金、龟板、芒硝、龟胶、鳖甲、穿山甲、海金沙、石韦、滑石、甘草、泽泻、木通、川牛膝等;

补益---选用生地、熟地、山茱萸、肉桂、制附子、阿胶、龟胶、生黄芪等。

【外治】 1.针灸疗法:

⑴体针:肾俞、膀胱俞、三阴交、关元、水道。疼痛重者加足三里、悬钟,中强度刺激,每日1次。

⑵电脉冲排石:应用脉冲排石治疗仪,根据结石部位,分别将正极及负极选扣左右两耳穴:肾、输尿管、膀胱,脉冲频率由小到大,以病人耐受为度,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30~45分钟,连续7次为1疗程。

⑶加压耳穴排石分别选择:肾、输尿管、膀胱等耳穴,将磁石颗粒或王不留行籽粘于胶布上贴耳穴。

【双侧上尿路结石的处理原则】

a)双侧输尿管结石:先处理梗阻严重的一侧。

b)一侧输尿管结石对侧肾结石:先处理输尿管结石。

c)双侧肾结石:先处理肾功能好的一侧,如肾功能情况相等,则先处理易排石的一侧。

d)若梗阻严重,肾功能差,病人体质太弱,则先行肾造瘘引流尿液,待全身情况改善后再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年**月**日第页

第二篇:中医外科学讲稿

中医外科学讲稿 第六章 疮疡

概论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一.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导致机 体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肉腐为脓。

临床辨证

既重视局部,又和整体结合是疮疡辨证的独特体系。

(1)局部症状

红、肿、热、痛、脓、溃。

功能障碍。

(2)全身症状

轻: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口干,口渴,溲赤便结。

重:寒战高热,烦躁不安,神昏谵语。

从全身症状辨别阴阳证并不困难,但宜与局部症状结合分析。二. 临床分期与转变

临床分期

1、初期(肿疡期)局部肿胀,或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2、中期(脓疡期)局部脓肿,多伴发热、局部疼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3、后期(溃疡期与收口期)

临床转变

正邪交争决定着疮疡的发展和转归。

正胜邪退,热雍于表,疮疡消散,“以消为贵”; 抗病力较差,热毒深壅,热胜肉腐,脓肿形成; 治疗及时或抗病力尚强,脓肿溃破,腐脱新生;

治疗失当或抗病力低下,毒邪深入,则“走黄”、“内陷”。三.治疗

(一)内治法

内治法是外科治疗的基础,以消法、托法与补法为总则。1.消法:用消散祛邪药物,使肿疡消散、吸收。仙方活命饮:白芷、浙贝、防风、赤芍、当归、甘草、皂角刺、穿山甲、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托法:用补益气血、透脓托毒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透托法:用于脓成未溃之疮疡。透脓散:

黄芪、当归、川芎、穿山甲、皂角刺

补托法:用于体虚邪恋,脓毒补益不易外泄。托里消毒散:

白芍、白术、银花、茯苓、白芷、皂角刺、甘草、桔梗、黄芪。3.补法

补虚扶正,生肌长皮。分益气、养血、滋阴、助阳。支持疗法。

(二)外治法 须根据初、中、后期分别辨证论治。

1、初期(肿疡期)宜箍围消肿。

阳证选金黄散等;阴证选回阳玉龙散等;半阴半阳证选冲和散等。

2、中期(脓疡期)宜切开排脓,或药物排脓。应注意切开时机、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的选择。

3、后期(溃疡期与收口期)溃疡期提脓去腐为主,收口期生肌收口为要。

第一节 疖

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随处可生,小儿、青年多见。《外科理例》谓:“疖者,初生突起,浮赤无根脚,肿见于皮肤,止阔一二寸,有少疼痛,数日后微软,薄皮剥起,始出青水,后自破脓出。”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突起根浅,肿势局限,掀红疼痛,范围多在3cm左右,易肿,易溃,易敛。初起可分为有头、无头二种,一般症状轻而易治,所以俗话说“疖无大小,出脓就好”。但亦有因治疗或护理不当形成“蝼蛄疖”,或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的。多发性疖病”,则不易治愈。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病因病机] 由于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而成;或由于在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热毒之邪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毒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发。

患疖肿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脓液引流不畅,致使脓液潴留;或由于搔抓碰伤,以致脓毒旁窜,在头皮较薄之处发生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阴虚内热之消渴病患者或脾虚便溏患者,病久后气阴双亏,容易感染邪毒,并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致多发性疖病。

[诊断] 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发热、恶寒、口干、便秘、小便黄等症状。

一、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色红灼热之肿块,约3crn大小,疼痛,突起根浅,中央有一小脓头,脓出便愈。

二、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压之疼痛,2—3天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三、蝼蛄疖好发于儿童头部。临床上可见两种类型。一种以疮形肿势小,但根脚坚硬,溃脓后脓出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过一时期还会复发,常一处未愈,他处又生。另一种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后脓出而疮口不敛,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

四、疖病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数年不愈。亦可在身体各处散发,此处将愈,他处又起。尤好发于皮脂分泌旺盛、消渴病及体质虚弱之人。

[鉴别诊断]

一、痈常为单个发生;肿势范围较大,局部顶高色赤,表皮紧张光亮;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二、颜面部疗疮初起为粟粒样脓头,根脚深,肿势散漫;出脓较晚而有脓栓;大多数患者初起即有全身症状。

三、有头疽红肿范围多在9—12em以上,有多个粟粒状脓头;溃后状如蜂窝;有较重的全身症状;病程较长。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热毒蕴结多见于气实火盛患者。轻者疖肿只有1-2个,也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感受热毒之邪,热毒蕴于肌肤以致营卫不和,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故见疖肿,热毒内蕴,故有发热、口渴、溲赤、便秘等症。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泻热通腑。

(二)暑湿蕴结发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头面、颈、背、臀部,单个或多个成片,疖肿红、热、胀、痛,抓破流脓水;伴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舌红,苔黄而腻,脉滑数。辨证分析:暑湿热毒之邪蕴阻肌肤而成暑疖;暑湿蕴遏,体内热气不得外泄,湿热内郁而有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症。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味。热毒盛者,加黄芩、黄连、生山栀清热泻火;小便短赤者,加六一敌清热利尿;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泻热通腑。

(三)体虚毒恋疖肿散发于全身各处,此愈彼起,不断发生,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疖肿颜色暗红,脓水稀少;常伴低热,烦躁口渴,或乏力肢软;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分析:正气虚损则卫外不固,抗邪无力,易感受邪毒而致皮肤疖肿,气血不足,不能酿化,故脓水稀少;正虚毒恋,故迁延不愈;低热、烦躁、口渴为阴虚内热之症;肢软乏力为气虚之象。

治法:扶正解毒。

方药:四妙汤加减。阴虚口渴甚者,加天冬、玄参、麦冬养阴生津。如有消渴等病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二、外治法

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银花露或菊花露凋成糊状外敷。遍体发疮,破流脓水成片者,用青黛散,麻油调敷。

脓成则切开排脓,用九一丹掺太乙膏盖贴。脓尽改用生肌散收口。[预防与调摄] 1.少食辛辣油炸及甜腻食物,患病时忌食鱼腥发物。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保持局部皮肤清洁。3.夏秋季节多饮清凉饮料,如金银花露、绿豆米仁汤等。[结语] 疖是发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发生的感染,或皮脂腺、污腺发生的感染。其特征为:局部色红、灼热、疼痛,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6cm之间,脓出即愈。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发病为多。好发于头面、颈项、臀部等处。本病应与痈、颜面部疗疮、有头疽、脂瘤染毒、囊肿型粉刺相鉴别。热毒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暑湿蕴结证,治宜清暑化湿解毒,方用清暑汤加减;体虚毒恋证,治宜扶正解毒,方用四妙汤加减。

第三篇:中医讲稿

仪陇县大寅中心卫生院 中医培训资料中医饮食护理

饮食调护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或在对健康人的保健方面,进行营养和膳食的调护和指导。饮食是人体生长发育和体能维持必不可少的物质,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也是人体气血津液的来源。合理的饮食护理是疾病康复的重要条件,又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又指出:“夫在身所以多疾此皆由„„饮食不节故也。”说明注意饮食营养对保持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指出不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不节是多种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要求:“食能以时、味不重珍,衣不火单热”和“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只有这样才能周身无灾,保持健康。

中医治疗历来重视食疗,《内经》中强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又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说明药物配合饮食治疗,既可减少“毒药”对人体的损害,又能补精益之,从而提高治疗效果。要求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要在用药除去大部分疾病后,随即用饮食调养正气,祛尽余邪,否则一味用药治疗,必损人体正气。

饮食虽能维护人体的生长发育,但如果饮食失宜、饱饥无常也可导致疾病的发生。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瓜果菜,或肥甘厚味无度,或暴饮暴食等均可导致疾病发生。

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重视四气五味

饮食护理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它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其实施也是按中医基本理论作为指导原则。古代医家通过实践对每一味食物看作同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性味,因此,也因每味中药一样对机体功能和疾病有某种调整和治疗作用。

二、因时因地因人择食

祖国医学认为,时间、地域及个体差异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时有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地有东南西北之分,人有肥瘦盛弱之别,所以在饮食上也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因时制宜:夏季气候炎热,阳热偏盛,应多食寒凉滋润属性的食物,如绿豆,苦瓜。春季宜食用辛凉、疏散的食物,秋季宜用平补或温补的食物,以散寒扶正,冬季气候寒冷、阴寒偏盛,应多食温补热属性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根据食物的不同属性,使人体顺应气候变化,以维持人体的内外环境相对平衡。在病人的护理中,根据季节气候的差异,合理地调配饮食,能有效地配合病人治疗,促进健康。

2、因地制宜:东南地区气温偏高,温气重,宜食清淡、渗湿食物;西北地区气温偏低,燥气盛,宜食温热、生津、润燥食物。在护理工作中,结合地域特点为病人提供不同的饮食也是十分重要的。

3、因人制宜:儿童身体娇嫩,宜用性平,易消化的食物;老年人气血、阴阳虚弱,宜进补气助阳或养血滋阴之品,如对成年体质壮实的外感风寒患者,可选用发散作用较强的食疗方如姜糖饮,姜糖苏叶饮,葱白粥;对老年体虚者而外感风寒者,食疗时宜配补益食品,如人生桂枝粥,木耳粥等。体质属寒者,宜食热性食物以辛辣烟酒等;女子以血为本,饮食应以补阴补血为主,尽量选择多汗多液食物,体质过敏的人,不宜吃海鲜腥发之物。所以,在护理工作中,应根据病人个体差异而制定不同的膳食方案。

三、辨证选择食物

辨证施食是根据患者的不同症候采用相应的饮食调护,即利用食物的性味来调整患者的阴阳偏盛偏衰。以“五味相调,性味相胜”“实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等法则以达到辅佐药物,匡扶正气,袪除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

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食物亦有四性五味之别,在饮食调护在应按病证的性质不同,选择相宜之食品。

所谓“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性质的食性。《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同样适用于食性选择的原则。由于寒凉性食物,具有清热、泻火或解毒的作用,因此可选用于热证。如粮食中的陈仓米、小米、高梁米、大麦、苡仁、赤小豆、绿豆等;凡属热性温性的食物,同样具有温中、祛寒之功效。如:糯米、黄米、小麦等甘温食物,可选用于寒症病人。如脾胃虚寒、腹痛、泄泻等症,可用葱、韭、姜、蒜、辣椒等辛热之品,以达健脾通阳温中之效。而各种水果及一些瓜类,性味多偏寒凉,多有清热解渴之效,可选用于温病热盛伤津者。平性食物没有明显的寒凉或温热偏性因而不致积热或生寒,故人们日常所习用,也是病人饮食调养的基本食物,但因其味有辛甘酸苦咸之别,因而其功效也不同,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营养状况灵活选用。如大豆、玉米、豆浆、猪肉、鸡蛋、花生等。补益性食物具有益气、养血、壮阳、滋阴的作用。根据其寒凉温热的不同分为温补、清补和平补三类。

所谓“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种食味。食物的五味不同,具有的作用也不相同。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

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又指出:“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别,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如辛味,有能宣散、行气血、能润之功效,对于表寒证及气血阻滞病证应注意选用之。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在人体五脏气血阴阳任何一方虚证时可用甘味缓和拘急疼痛等。如糯米红枣粥可治脾胃气虚或胃阳不足;糯米酒加鸡蛋,煮熟后食用以供产妇补益等,均取糯米、红枣之甘味,再合其温性,而求其补气、温阳、散寒之功效。又如酸味,有收敛固涩之效,适用于气虚、阳虚不摄而致的多汗症,以及泄泻不止,尿频,遗精,滑精等病证。再如苦味,有能泄、能燥、能坚的作用,多用于解除热证、湿证、气逆等病症。例如:苦瓜味苦性寒,用苦瓜炒菜,即取其苦能清泄之功,而达到清热、明目、解毒的目的。常吃苦瓜,对热病烦渴,中暑,目赤,疮疡肿毒等证极为有利。同样,咸味有软坚散结,亦能泻下的作用。用治热结,痰核,瘰疬等病症。

总之,在选择食物时,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结合食物的性味归经,选用相宜的食物配膳,做到寒热协调,五味不偏,有益于健康。

四、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在饮食护理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临床上许多疾病难愈,或愈而复发,不少是与不注意饮食禁忌有关。如黄疸忌食油腻食物,温病高热忌辛辣荤腥。脾虚泄泻,忌食生冷瓜果;肺痨、痔疮、痈疖忌食燥性食物;产后、经期忌食寒凉食品等经验,均应在饮食护理中加以运用。辨证地选择食物,产科有虚实寒热之分,食物也有寒热温凉补泻之别。热症是机体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所引起的一类病症,宜食寒凉和平性食物,忌辛辣温热之品,寒症是机体感受寒邪或阴虚阳盛所引起的一类病症,宜补虚益换,食补益类

食物。实证是指邪气过盛所引起的一类病证,饮食宜疏利,阴导。根据病情的表里寒热和轻重缓急辨症施食,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和标本兼治的总体原则进行饮食的调护,一般不宜施补,外盛病症宜饮食清淡,可食葱、姜、蒜辛温发散之品,忌油腻厚味。

此外,饮食禁忌除以上内容外,还应注意食物与药物,食物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如服用中药一般忌嗜茶,服参类补品,忌食萝卜。还有习惯服蜂蜜忌葱,白术忌桃、李,鳖甲忌苋菜,荆芥忌鲫鱼,天门冬忌鲤鱼,膳鱼忌犬肉,雀肉忌白木耳等。

五、饮食适量,软硬相宜

食量要因人因证而宜,勿太过或不足。食量太过,运化不及,反损伤脾胃,对健康不利;食量不足,机体得不到水谷精微之品,导致正气不足,无以驱邪,久之气血亏损而病生。

食物的软硬应根据病人脾胃功能酌定。大多数病人,脾胃功能低下,应给以软、精、细的食物为原则,即使与病证相宜的,也应适当控制,以免加重脾胃的负担,而使余邪难清或愈而复发。

总之,中医饮食护理是很具特色的一种食疗方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与疾病的康复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的药物治疗,结合合理的饮食护理,确保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化学药物的副作用越来越被人们关注,“人类必须回到自然”的呼声在宇宙中回荡,以天然动植物为主,中医饮食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深切的重视,“良药可口”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中医食疗正方兴未艾,中医饮食护理也将会给更多患者带来康乐。

第四篇:中医讲稿

双凤中心卫生院中医基础护理 第一单元 基本特点和总则

第一节 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辨证施护

(一)整体观念

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整体联系。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结构的各个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经络互相联系或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功能上也都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又是相互影响的。

2、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在自然生活实践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不断受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适应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人体对适应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时,必然相应地产生生理或病理上的反应。人体适应自然界的机能还表现在对地理环境、居住条件以及一天中昼夜晨昏等各方面变化,一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机能,或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发生疾病。

(二)辨证施护

1、辨证:就是运用中医的理论,对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病史、症状、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

2、施护:就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既从疾病的证候定性中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又从辨证所确定的治则治法中制定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因此,辨证施治与辨证施护是诊治与护理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疗。这种针对病因、病位和病变性质所在的护理与治疗,就是护病求本与治病求本的原则。

1、正治与正护法:正治与正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与护法,又称“逆治逆护法”。如热邪所致的热证,其病的现象和本质均为热,在治疗和护理上,取用寒性药治疗及取寒凉护理法护理热性病;用热性药治疗及取温热护理法护理寒性病;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法与护理法则。同样如“虚则补之”取补虚护理法,“实则泻之”取攻下护理法,都是逆其证象而护,即属正治正护法范畴。

2、反治与反护法:指与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护法。又称“从治从护法”即顺从其疾病的现象而治护的方法,如:

①热因热用:指用热药、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又称“热因热用“法。

②寒因寒用:指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称“寒因寒用“法。

③塞因塞用:指用补塞法、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的症状的方法,称“塞因塞用”。

④通因通用:指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泄泻症状的方法,称“通因通用”。

(三)标本缓急

标,即指现象。本,即指本质。从正邪关系分,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疾病本身分,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疾病新旧或发病先后分,旧病为本,新病为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从病变部位分,内脏为本,体表为标。由于疾病是一个复杂矛盾斗争过程,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所

3、因人制宜:根据患者不的同年龄、性别、生活习惯、体质强弱、文化修养及精神状态的特点,进行辨证护治,称为因人治宜。

不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食物种类与调配合理,不偏嗜等。中医强调生活起居没有规律,如过劳过逸,都可使气血失调或耗损,疾病由此发生。(3)适应气候变化,避免外邪侵袭

中医学“天人相应”学说强调了“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及“避其毒气”等,这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保健护理内容。由于四季气候的寒热温凉变化,必须根据自然气候的变化而采取相应措施,以保护身体健康。(4)药物预防,人工免疫

中医强调强身防病养生法,且辅以药物调养,对素体衰弱者,以及一些素来不重视摄生养性的,可借助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民间有以雄黄、艾叶、苍术等熏烟以消毒防病以及采用人工免疫接种方法者,在预防医学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既病防变

中医对既病者,强调既要争取早期积极治疗,又要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书展的规律及其传变的途径,做到早期预防,早有准备。有护理与防治疾病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止疾病传变和发展,控制疾病由表入里,以至侵犯内脏。若能根据疾病传变规律进行有效的护理,则能够“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

理工作中应主动掌握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做到春防风,夏防暑,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

(二)病室环境要求

1、病室整洁,安静,通风,空气新鲜,病室内光线充足,保持明亮,使人舒适愉快。

2、休息时拉上窗帘,让患者很好地睡眠,急性热病患者及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病人,光线可稍暗;眼病病人可用深色窗帘,避免对眼睛的刺激。

3、风湿以及阳虚里寒证的患者,室内光线应充足,可增进患者食欲,促进疾病康复。

4、夏季,病室应经常开窗、通风、降温、保持凉爽,其他季节时每天至少通风1-2次,但在通风换气时注意患者不宜直接吹风,防止寒邪侵袭。

5、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的虚弱程度、疾病的阴阳属性来调节室内的温度、湿度,房间的湿度一般以18℃-20℃为宜。

三、生活起居护理的内容

治疗过程中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不可过劳或过逸,动静结合才能利于疾病的痊愈,应做到劳逸适度。劳逸适度是指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凡能下地活动的患者都要保持适度的休息与活动。适度的活动能促使气血流畅,增强体魄及加强搞御外邪能力,尤其对脑力劳动者,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尽快恢复脑力。

而,过度的喜又会伤神耗气,适度的喜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忧郁、悲伤能够损神伤气,削弱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招致病邪侵入。思虑是七情之一,适度的思能够强心健脑,对人体有益无害;而过度和不正当的思虑,则往往对人体造成危害,多使心神过耗而不复,脾气留中而不行,产生头昏、心慌、失眠、多梦、纳呆、腹胀等证候。惊恐对人体也有较大的危害。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恐可以导致心神失宁、肾气不固而出现心慌、易惊、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神志失常等方面的证候。

二、情志护理的原则及应用、护理方法

(一)护理的原则及运用

1、诚挚体贴

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不同于正常人,环境、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对精神有影响,护理人员应满腔热情地对待病人,要关心、同情和体谅患者,当患者忧愁或痛苦时,应主动与之分忧,病人悲观时要热情地予以鼓励,以解除患者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患者情绪安定,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使脏腑、气血功能旺盛,促使疾病的痊愈。

2、因人施护

由于患者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所以在护理过程中对不同的患者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要耐心、细致,坚持正面引导,以情动人,另一方面,又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减轻患者患病后的心理压力,以利于身体康复。

3、避免刺激

病室与环境必须保持安静。护理人员要尽量做到四轻:走路轻、关门轻、说话轻、操作轻,以保持病室内的安静,避免患者受不到必要的恶性刺激。

(二)情志护理的方法

15、气功调神

气功锻炼是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它为人类疾病的防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是通过使大脑进入一种特殊状态的抑制过程而防治疾病的。在护理中,可根据病情指导患者进行气功锻炼,使患者的情志调节恢复到最佳状态。

3黑木耳、竹笋等。这类平补食物常用于各种疾病的恢复期,具有补益和中等功效,一般人也宜食用。

(四)辛散类食物

具有辛温或辛热性味的食物如:生姜、大蒜、葱、花椒、茴香、苏叶、桂枝、白酒等。可用于各种阴寒之证,具有发散行气之功效。

(五)清热类食物

具有苦寒、甘寒性味的食物。如:苦瓜、冬瓜、西瓜、萝卜、葫芦、莴苣及各种动物胆等。常用于实热证的调护,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效。

三、饮食宜忌及其运用

食物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苦、咸之味,疾病有寒热虚实辨,阴阳表里之别,故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疾病证候类型来指导患者选择不同属性的食物,以达“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而配合治疗的目的。

(一)饮食对不同体质、性别、年龄病人的宜忌

1、体胖者多痰湿,宜食清淡、化痰食物,忌食肥甘厚腻、助湿生痰食物。

2、体瘦者多阴虚,血亏津少者宜多食滋阴生津、补血食物,忌食辛辣动火、伤阴食物。

3、老年人脾胃功能虚弱,气血容易亏损,宜食清淡营养、易消化食物,忌生冷、硬固、粘腻食物。

4、青年人活动量大,气血旺盛,宜食营养丰富的血肉有情之品和五谷杂粮、新鲜果菜,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度。

5、妇女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宜食有营养、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忌食辛辣燥火食品,以免乳儿上炎生疮。

第四节 病后调护

病证后期是指正气渐复,邪气已衰,脏腑功能逐渐恢复,疾病好转,已趋于痊愈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应注意合理的调养和护理,以使病邪彻底清除,脏腑功能完全恢复。

一、复病诱因及其含义

病证后期,如调护不当,致使病邪重又在体内复燃,脏腑功能出现失常,可使病情复发。因此,在病证后期应注意适当加强锻炼身体,合理调配,调畅情志。

1、风邪复病:风邪,泛指六淫之邪。大病初愈之人,往往正气不足,卫外亦必然薄弱,故常常因感受六淫之邪而引起疾病的复发。

2、因食复病:大病初愈,胃气薄弱,如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复发者,即谓之食复(因食复病)。

3、因劳复病:大病初愈后,因精神刺激或形体劳倦及房室不节等引起疾病复发称之劳复(因劳复病)。

4、因情复病:情志所伤,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在病证后期不注意情志调畅而引起疾病复发,称因情复病。

二、病后调护的方法及运用

(一)防止因风邪复病

1、扶正助卫:人体卫气布于体表,是抵御六淫之邪侵入的主要力量。如果卫气充盛外邪难以侵入。因卫气根于下焦阳气,为中焦水谷之气所补充,所以调节饮食、加强营养补充脾肾都是必要的措施。还可利用自然调护,可常以日光晒浴背部或全身。

2、谨避风邪:病人在病后恢复阶段,由于气血阴阳平衡处于渐渐恢复之

第四单元 投药护理 中药给药规则

一、给药时间、服药湿度、剂量、方法

(一)给药时间

古代“子午流注”学说集中反映了人体气血盛衰变化的规律,医家认为:心脏功能午时(11-13时)最强,子时(23-1时)最弱:肾脏功能酉时(17-19时)最强,卯时(5-7时)最弱,等等,并以此来指导用药。

1、选择给药时间(择时用药)

疾病会导致体内活动时间节律的失常。药物治疗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使人体内部的时间节律恢复正常。因此,掌握正确的给药时间,使之与人体时间节律同步、时辰阴阳盛衰协调,与用药疗效及副反应大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择时用药的具体做法是:

(1)阳药用于阴长之时,阴药用于阳长之时,升药用于升时,降药用于降时。

(2)选用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治法与方药时,宜于早晨或上午服用,以借天时之阳旺、人体阳气随之充盛之势而扶阳抑阴,祛除病邪。

(3)凡需借助人体阴气祛邪的疾病,选用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重镇安神、定惊熄风、清热解毒等治法与方药时,宜于傍晚或午后服用。

(4)借助天之阳气旺于昼、阴气旺于夜之际,治疗三阳经病于白昼给药,治疗三阴经病于黑夜给药,使正胜邪退而获愈。

(5)治疗上焦疾病,先食而后服药;治疗下焦疾病,宜在饭前服药。

9月经周期。

(8)特殊情况医嘱给药。如龟龄集治阳痿应于早餐前2小时服用,每日1次,鸡鸣散治疗湿脚气,宜在凌晨4时时冷服。

(二)服药温度

一般指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有温服、热服、冷服之分。

1、温服:将煎好的汤剂放温后服用。中成药则用温开水、酒、药引等液体送服。

一般汤剂宜温服。因冷(凉)者属阴,阴盛损阳,而胃气属阳,胃气弱时进冷场,抛必在伤阳气而对病情不利;温服也可减轻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瓜蒌、乳香、没药等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温服则能减轻恶心、呕吐等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汤剂放冷后需温服时,应先将汤药加热至沸,使沉淀的有效成分重新分解,然后再放温服用(使之基本上和刚煎时效果相近)。不宜只加热到温热不凉的程度就服用,否则汤剂中的有效成分因溶解度小而沉淀于下,以致影响口服的疗效。

2、热服:将煎好的药液真热服用。

依照“治热以寒,温而行之”之法,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属“寒者热之”以助药力;真热假寒证用寒药宜热服,属“寒药热服”。理气、活血、化瘀、解表、补益之剂(汤剂或中成药),也宜热服。

3、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用。

依照“治寒以热,凉血行之”之法,热证用寒药宜冷服,属“热者寒之”;真寒假热用热药,宜冷服,属“热药冷服”。一般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之剂(汤剂或中成药宜冷服)。

1需注意“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如外感风寒用辛温解表药,服药后汗出表解,即应停药,否则继续服药,必伤正气。服泻下药时,二便通利后亦应停服药。

(4)连服:在较短时间内连续给服较大剂量的药物,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发挥更好的疗效,若病情危重,则以医嘱为准,可日服2-3剂,昼夜不停。如小儿流行性脑炎高热、败血症等用此种方法。

2、中成药的服法:一般有送服、冲服、调服、噙化和喂服等。

(1)送服(亦称“吞服”):将药物放入口呐,用温水或药引、汤剂送服。中成药的丸、片、胶囊等可用此种方法。

(2)冲服:将药物用温水或药引、汤剂冲化,或冲成混悬液后口服。中成药的散剂、冲剂、膏滋剂,以及处方中贵重药,芳香类药宜用此法。如镇静安神的朱砂、琥珀,活血化瘀止血的三七粉等。

(3)调服:将中药有温开水或白酒、醋、糖水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临床抢救用的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苏合香丸及一些散剂常用此法给药。(4)噙化(亦称“含化”):将丸、锭、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使药物滞留病处,以利发挥更好的疗效。多适用于咽喉与口腔疾病,如治疗咽喉痛的六神丸、喉症丸等常用此法给药。

(5)喂服:将药调化后逐口喂予患者(儿)的方法。适用于婴幼儿、危重患者或意识不清者。喂饲时要防止药液进入气管。有些患者不能正常口服时,可用温开水将药调成稀糊状,采用鼻饲法给药,不可随便撬牙灌服,以免损伤牙齿。

第五篇:中医外科学三基试题

中医外科学三基考试试卷

姓名 科室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每题四个备选答案,只有一个最佳答案,答题时只许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直肠上、下静脉丛的划分是以什么为界线()A.肛直线 B.肛门白线 C.齿线 D.肛管直肠环 2、在正常情况下,粪便主要储存于()

A.直肠内 B.结肠内 C.乙状结肠内 D.直乙交界处 3、齿线以上直肠粘膜对痛感迟钝的原因是由于()A.交感神经支配 B.副交感神经支配 C.体神经支配 D. 植物神经支配 4、肛门的神经支配是()

A.阴部内神经的分支 B.交感神经的分支

C.副交感神经的分支 D.以上都不是 5、哪个疾病不适合肛门镜检查?()

A.肛裂 B.混合痔 C.直肠炎 D.直肠息肉 6、肛肠科最常用的检查与治疗体位是()A.侧卧位 B.截石位 C.蹲位 D.膝胸位 7、用滑润的‘铤’作为检查治疗漏管的探针,首见于()A.《五十二病方》 B.《内经》C.《外科全生集》 D.《山海经》 8、漏管是以什么命名的?()

A.部位 B.症状 C.形态 D.疾病特性 9、肛门周围痈疽包括()

A.肛门痈 B.悬痈 C.坐马痈 D.以上都是 10、尖锐湿疣是一种性病疣,由HPV感染所致,其潜伏期为()A3-15月 B1-10月 C6-18月 D1-12月 二.多项选择题(共20分,每题4分):每题四个备选答案,正确答案为2-4个,答题时选出所有正确的答案。

1、清热凉血法适用于风热肠燥型便血,方剂选用()A.凉血地黄汤

B.龙胆泻肝汤 C.黄连解毒汤 D.槐角丸 2、肛内有堵塞感,应考虑下列疾病()

A.直肠粘膜内脱垂 B.直肠前突 C.直肠肿瘤 D.直肠炎 3、痔瘘疾病术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A.疼痛 B.小便不利 C.水肿 D.发热 4、陈旧性肛裂应包括()

A.炎性外痔 B.哨兵痔 C.陈旧性裂口 D.肛乳头肥大 5、大便时无脓血、粘液,仅有排出困难,应考虑哪些疾病()A.Ⅲ期内痔 B.直肠前突 C.直肠粘膜内脱垂 D.耻骨直肠肌肥厚 三.填空题(共10分,每空1分):

1、(〈〈 〉〉)中说:“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在当时,是切开排脓的工具,也是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2、“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之祝药劀杀之齐。”祝药即是,齐是。3、王维德把复杂的外科疾病分为阴阳两类,如痈阳,疽阴等,主张以“阳和通腠,”的原则治疗阴证,并主张“以消为贵,”,反对滥用刀针。

4、瘤的发生原因,明代薛已认为:“夫瘤者瘤也,随气凝滞,皆因。”

5、后人对陈实功著的《外科正宗》的评价是“列证最详,”。从学术思想来看,该书重视。

四、问答题(共30分):

1、为什么门静脉高压者“痔出血”不宜手术结扎?(10分)

2、肛周脓肿在手术中应注意什么?(10分)

3、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表现及发病原因是什么?(10分)

五、病案分析(20分)

1、患者,男,43岁。自述前两日因大便干结,排便努责后肛门部突然剧烈疼痛,行走不便,触之肛门左右两侧各有一樱桃大小的肿物,压痛明显。咳嗽、行走、坐位时疼痛加剧。

专科检查:截石位3、9点肛门缘各有一青紫色圆形肿物,直径约1cm,质稍硬,触痛明显。

要求:⑴诊断

⑵病因病理

⑶治则及代表方剂

⑷外治药物及手术名称

中医外科学答案

一、1.C 2.C

3.D

4.A

5.A

6.A

7.A

8.B

9.D

10.D

二、1.AD 2.ABC

3.ABCD

4.BCD 5.BCD

三、1.山海经 砭针

2.敷药 疮面平复 3.温补气血 以托为畏

4.脏腑受伤 气血乖违

5.论治最精 脾胃

四、1、直肠上静脉无瓣膜,血液可逆向回流,且直肠上静脉丛和直肠下静脉丛在肛门白线附近互相交通,使门静脉系统与体静脉系统相通,在门静脉高压患者,此处是一侧支循环,故门静脉高压者“痔出血”不宜手术结扎。

评分标准:本题为10分。其中“直肠上静脉无瓣膜”,“血液可逆向回流”,“直肠上静脉丛和直肠下静脉丛在肛门白线附近互相交通”,“门静脉系统与体静脉系统相通”,“在门静脉高压患者此处是一侧支循环”五句话均为关健句,每句话各占2分,每少一层意思扣2分。2、⑴定位要准确 一般在脓肿切开引流前应先穿刺,俟抽出脓液后,再行切开引流。⑵切口 浅部脓肿可行放射状切口,深部脓肿应行弧形切口,避免损伤括约肌。⑶引流要彻底 切开脓肿后要用手指去探查脓腔,分开脓腔内的纤维间隔以利引流。⑷预防肛瘘形成 术中应切开原发性肛隐窝炎即肛瘘内口,可防止肛瘘形成。

评分标准:本题为10分。每一个注意事项占2.5分,共计10分。在每个注意事项中叙述不完整可酌情扣分。

3、功能性出口梗阻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⑴粪便排出不畅或便后仍有残便感,甚至排出困难。⑵肛内下坠或肛内有堵塞感、堆积感。⑶大便或干或稀,或交替发生。⑷部分病人需用手辅助排便。⑸部分病人有会阴或直肠内坠痛。

⑹部分病人有乏力、纳差、焦虑、烦躁等全身症状。

其发病原因主要由于直肠前突,直肠粘膜内脱垂,耻骨直肠肌肥厚,盆底肌痉挛综合征等因素所引起。

评分标准:本题为10分。其中每一组临床表现各占1分,叙述不完整酌情扣分,每一个病因各占1分。

五、1、⑴血栓性外痔(双侧)

⑵因大便秘结,而在排便时用力过猛,致痔外静脉破裂,血块凝结而形成血栓。⑶治宜清热凉血,用凉血地黄汤加减。

⑷外治用苦参汤洗,外敷黄连膏。手术名称为血栓外痔剥离术。

评分标准:本题为20分。要求⑴占6分,只答血栓性外痔得3分;要求⑵占4分;要求⑶占5分,其中治则、代表方剂各占2.5分;要求⑷占5分,其中外治药物、手术名称各占2.5分。

下载中医外科学讲稿(四)(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外科学讲稿(四)(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中医外科学的心得体会

    对中医外科学的心得体会 2013级针灸推拿专升本业余本科班 这个学期,学校给我们针灸推拿专业开设了《中医外科学》这门科目的学习。经过了几节课的学习,以及老师的讲解,还有书本......

    中医外科学辨证论治总结(5篇)

    中医外科学辨证论治总结 第一单元 疮疡 一. 疮疡 暑疖 1.内治: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味 2.外治: 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 2)珠疖:清黛散 3)成脓:切开排脓 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

    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大全五篇]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中医外科学 课程教学大纲 (供 中医学、针灸推拿 专业用) 英文名称: Surgery of TCM 总 学 时: 80 实验(实训)学时: 0 课程编码: 22011 课程学分: 5学分......

    思考中医讲稿

    1. 感谢科教科给我们提供的这次学习中医经典的机会。我自己中医学的不太好,所以我就不在某个知识点上做深入的讲解了,今天主要讲讲认识和方法上的一些问题,大家也没有多少需要......

    蜂胶中医讲稿

    中老年人保健讲座 (一) 人体细胞健康 (二) 四季养生 祖国医学预防疾病的养生学成就卓著。养生是“养正气,顺自然”的个体养生为主,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内外关联,医疗与预防辨证统......

    中医诊断学讲稿

    目 录 目 录 ................................................................................................................................................ 1......

    中医皮肤科讲稿

    第一节白秃疮 白秃疮是生于头皮、毛发的浅部真菌病。又称“癞头”、“癞头疮”等。以头皮灰白色鳞屑斑片,毛发折断,发根松动,病发基部有白色外套为临床特征。多见发于卫生条件......

    中医内科学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第八章经络肢体病证 第二节痹病(第351~358页) 教 材:中医内科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第六版) 讲 授:林寿宁教授 【概述】 一.定义 ⒈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