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之茶道往来五篇

时间:2019-05-14 20:2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日文化交流之茶道往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日文化交流之茶道往来》。

第一篇:中日文化交流之茶道往来

中日文化交流之茶事往来

茶是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而且三者之中茶居咖啡、可口之首。群球现有53个国家种植、加工茶,157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群有饮茶的习惯,茶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以茶会友正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风尚。纵观历史,茶在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艺术和文化的载体,茶的东传对中日两国意义深远。

中国是最早用茶饮茶的国家,其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农神时代。最初茶是被作为药物来使用的,人们将其捣碎放入罐盆中烹煮以其为羹二食,这大概算的上是最早的茶食了。到了周代,出现了关于茶的最早记载,据传为周公旦所撰《尔雅·释木》有:“槚,苦茶”;又《周礼·地官·掌茶》载:“掌以时聚茶”;《中国风俗史》云:“周初至周之中叶,......有种种饮料,儿茶其最显著者。”由此可见,茶在中国不仅作为药品,祭品而且作为饮品,其历史至少已有三千年了。此外茶叶还曾被用于贡品和食材,与此相关的事例在《华阳国志·巴志》和《晏子春秋》中均有所记述。

茶的真正盛行是在唐宋时期。因为皇亲国戚视茶为养生妙药,传入民间百姓群起而效仿。为此茶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正是因为商业繁荣和市场需求,茶叶的炮制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形成了以“唐煮宋点”为时代特色的饮法。饮茶向高文化层次的发展,促使以茶为主题的诗词歌赋等文学艺术作品大量出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这部旷世奇作后来也被带到了日本,禅宗大典法师对其进行注释著述了《茶经详说》一书。在民间,茶楼、茶肆也大量兴起,各种茶宴、茶会不断,斗茶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评选活动。由于中国茶叶生产的不断扩大,饮茶风尚普及,茶种、茶苗及饮茶习俗随着贸易和佛教的传播,带到了世界各地,以茶代酒的文明之礼受到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很多国家的欢迎,而中日两国的茶事往来也正是以此为起点的。

日本茶源于中国,中国茶传入日本大约是在1200年前的奈良时代,当时日本的茶主要是依靠遣唐使从单方面中国携入,茶叶作为贡品,异常珍贵。《茶经详说》记载了公元729年,圣武天皇召见僧侣并赐茶的事件。[2]公元770~780年(日本宝龟年间),西明寺禅僧永忠作为日本遣唐僧到中国,在唐朝逗留近30个春秋,63岁时返回日本,并带回茶树种子,种植在比睿山麓懂得坂本。平城天皇大同元年(806)六月,永忠上书朝廷,请求斋日必要饮茶,认为这样才是大唐风俗。这是有史料记载的中日两国除遣唐使以外的第一次茶事往来。[1]公元815年即弘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嵯峨天皇赴近江国滋贺行幸时,永忠在琵琶湖西畔的梵释寺亲手煮茶进献。就因与中国茶的缘分,嵯峨天皇甚为憧憬中国文化。为此他很喜欢京都北部的嵯峨山,在山下造别墅并在此终老。

在中日茶事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具有推动性的进步都与佛教的往来息息相关。

[1][ 出自《日本后经》,转译,《日本后经》是日本最早记述饮茶的著作

2]出自《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中日茶的履历表》,作者贾慧萱

与永忠同期在唐的留学僧最澄、空海也是热心推广饮茶的人。嵯峨天皇曾与最澄会诗:“羽客讲座亲,山精供茶杯”。弘仁五年闰七月(公元814),空海在奉献给嵯峨天皇的典籍中有“奉献表”,其中写道[1]“(我)观练余暇,时学印度文。茶汤坐来,也读中国书”。最澄、空海还互赠茶叶,可见饮食习俗在留学社鞥中国不仅流行,而且成为一种时尚。

由于永忠在日本在国内对茶的推广只限于宫廷和士大夫阶层,因而在民间没能像大唐一样传播开来,加之日本到公元895年废止了遣唐使制度,饮茶风俗在日本到9世纪末都少有记述,直到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五月十三日,日本大云寺僧成寻携弟子七人赴天台山国清寺交流学习,中日两国才又恢复了茶事往来。成寻的出访并不顺利,九年后成寻客死中国开封开宝寺,然其弟子的回归,无疑也将宋朝的饮茶风俗带回了东瀛。

1168年~1191年,继成寻之后,日本的荣西禅师两度入宋求法,成为中日茶道交流史上贡献最为杰出的人。第一次回国时荣西将茶种带回日本,但由于日本民众对茶的功效不甚知晓,只种了两三株。为了鼓舞人们食茶种茶,第二次回国后,荣西编撰了《吃茶养生记》献给镰仓幕府,书的一开头就写道:“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之生,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七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曾嗜爱矣,古今奇特仙药也,不可不摘。”从内容 [1] 出自《答澄公奉献诗》,此诗收录于《文化秀丽集》

上看,荣西对茶的解读不无夸大的成分,但同样也表达了荣西对茶的喜爱和在日本传播茶的热情,由于荣西是最早将茶种从中国带入日本的人,并且对茶道的理论思想作出了极大贡献,后人遂将荣西称为日本的茶神或茶师。[1]荣西之后,饮茶在日本逐渐兴盛.起初在禅院中流行,后来日本的公家和武家都欣赏饮茶之趣,在日本兴起了举办茶会之风。根据《吃茶往来》(约为日本南北朝晚期或室町初期的著作)所记,当时高级武士修建了讲究的茶亭,在这里举办茶会。点茶献客之后,要玩一种类似于中国那种比茶味、比茶品的斗荼赌赛游戏叫“四种十服荣”。但当时日本茶的种类没有中国那么多,他们主要是猜测其中哪些是“本茶”(指拇尾茶)、哪些是“非茶“(其他茶),以定胜负。之后,“退茶具,调美肴,劝酒飞杯。先三迟而论户,引十分而励饮。醉颜如霜叶之红,狂妆似风树之动。式歌式舞,增一座之兴;又弦又管,惊四方之听”(《吃茶往来》)。但这种豪华的茶会被认为是“无礼讲”、“破礼讲”、是一种败坏风气的行为。所以到了室町幕府的八代将军足利义政(1449—1473年)时,遂命能阿弥(1397—1471年)创立起在书院建筑里进行的“书院茶”,这是一种气氛严肃的贵族茶仪。之后又命村田珠光(1423—1502年)为主持茶会的上座茶人。珠光在继承荣西茶道思想的基础上把寺院茶礼、民间的“茶寄合”和贵族书院的台子茶相结合,并注入禅的精神,排除一切豪华陈设,形成了朴素的草庵茶风。日文中的“茶道”一词,就是由他开始使用的,在此之前只称 [1]与下文[2]同出自孙机,《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此文为作者1994年12月16日在香港茶具文物馆的演讲稿,有修订 为“茶汤”而已。

武野邵鸥和千利休等人对日本茶道道义的形成和发展也做出了很大贡献。禅宗对茶道的影响很大,村田珠光、武野邵鸥、都信奉禅宗,可以说他们都是永忠、成寻、荣西一脉的传人。其中武野邵鸥参禅,借用禅制定了茶道的“法度”,成为后来茶人的榜样。[2]千利休将草庵茶进一步庶民化,使之更加普及。他把珠光提出的茶道之四谛“谨敬清寂”改为“和敬清寂”,即将带有严肃意味的“谨”改为冲淡平夷的“和”。但他又强调“敬”,敬体现在茶道的礼法上,这是日本封建等级制度下的人际关系的反映。这种敬意后来逐渐被总结为[2]“四规”“七则”的茶道规范

茶道因为茶会的做法,沏茶技艺以及传承的茶事有所不同,形成不同流派,在日本多达三千流,各派各有自己的宗师“家元”。日本的[1]“家元”制度,均由长子继承父业,沿袭父姓,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嫡长子继承制。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如以千利秋为鼻祖的“千家流”,千家流的后继人又细分为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家的家元又分别以不审庵、今日庵和官休庵为三大本营,各自开展茶道活动。其中今日庵里千家流雨中国交流较多,几乎每年都派团访华并并表演

[1] 家元:指那些在传统技艺领域里传承正统技艺、管理一个流派事务、发放有关该流派技艺许可证的家庭或家族。以这样的家庭或家族为核心形成的组织即家元组织。家元组织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领域:

1、武家社会,如剑道、柔道等。

2、宗教界。

3、传统的文化技艺领域,如花道、茶道、歌舞伎、和歌、围棋等。

四规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和、敬”是指主人与客人之间应具备的精神、态度和辞仪。“清、寂”则是要求茶室和饮茶庭园应保持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气氛。七则指的是:提前备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应冬暖夏凉,室内插花保持自然美,遵守时间,备好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2]茶道艺术,北京也有里千家流派的同友会。受日本茶道启发,中国大力推广茶道文化,作为中国茶道的两大代表江西婺源和徽州茶系每年都会在海内外进行定期的茶道表演

如今,茶楼茶肆在中日两国已相当普遍。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出现品味高雅的高档茶肆。而在日本,茶肆的分布则更为广泛,相关数据显示,平均每500个日本居民中间就会有一家茶肆,如果不考虑妇女小孩,这个数字还可以缩小到200人。茶楼茶肆作为人们休闲、小憩甚至是商旅活动的场所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受佛教思想影响,日本还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发明了茶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怀石料理(又称大名料理),这也是日本在世界茶文化交流中的又一大创新。

后记:

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贾慧萱老师的《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中日茶的履历表》和孙机老师1994年12月16日在香港茶具文物馆的演讲稿。其中内容多有参考,二位老师的文章内容丰富,其中多有引用,拜读多遍之后,深感所学之贫乏以及做学问之艰辛。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其中茶事往来颇多,所记之处旦有欠缺还请老师多加评点。原题在写作时曾设为中日文化交流之茶道往来,然翻阅书籍,难寻中国茶道遗存,贾慧萱老师曾在著作中也曾提及婺源茶道和徽州茶道,二者虽然也继承了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但现在都以表演为主,从形式上远不如唐宋斗茶来的好看,有名无实,难入道、技之流。与之相比,日本茶道在不断吸收唐宋茶文化的基础上亦在不断发展,通过家元制度,日本的茶艺、茶技和茶礼都得到很好地传承。禅茶合一、和静清寂的思想逐渐成为日本民族性格的一大特点。从“四规”、“七则”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对茶道的那份敬意和认真,反观中国茶道,缺少的不就是那份认真的态度和精神么。除了有感于中日茶道的现状外,类似于“家元制度”和“日本的佛教文化”等内容也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日本的茶道能够形成发展至今,上述两点因素对其影响颇深。万法归一,我相信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中日茶道文化的交流中,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其他各个方面,“家元制度”和“日本的佛教文化”都是值得研究的内容。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之茶道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道文化

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唐时的皎然最早提出了茶道概念;唐时的陆羽则最早创立了茶道精神。正是由于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且最早提出了茶道概念和创立了茶道精神,从而把茶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这也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 茶文化茶道茶道精神

我们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植茶、制茶、饮茶均直接或间接源于中国。“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创立,并且进而说明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继陆羽之后,唐末的刘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对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将茶道精神表述为:“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从文化角度把茶道精神升华出来。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矣。冲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可见,宋徽宗赵佶将茶对人的情性的陶冶和饮茶的心境概括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八个字,这也就是茶道精神。

由于我国古代茶道将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在一起,使得古代茶人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这样也给茶人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次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思想内容加以发挥创造,艺茶中所修之道可以是懦家之道,可以是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以是禅宗及佛教之道,具有因人而异的特征。尽管如此,中国古代的茶道精神还是为后世茶道精神奠定了基础。古代茶人虽然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但基本精神则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后来茶道精神的发展都没有超出上述所说的茶道之要素和内含之精神。

第三篇: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往来账款之管理

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往来账款之管理

当前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往来账款在会计核算中存在一些普遍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主管部门与下属单位、下属单位之间的应收、应付金额不相符,造成各单位的资产、负债信息不真实; 二是往来账款明细科目名称不规范、不明确;三是有些单位部分长期不能收回、支付的资金在往来科目挂账,短则几年、十几年,甚至有的几十年,最后形成呆死账,造成损失;四是有的单位将应作收支处理的款项不作当期收益核算,而是列入往来科目核算;五是有的单位在较短的时间内利用往来款科目进行与本单位经济业务活动无关的银行收付转账业务,利用往来账款科目出借银行账户。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关规定,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往来账款的管理和监督。一是加强对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的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科目的运用;二是单位负责人应重视对往来帐款的管理,按照会计法要求建立健全往来款管理制度,定期对往来款进行清理、催收,以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三是建议有关单位加强对往来款的监督检查核对,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四是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关制度,解决长期挂账等历史遗留问题,按照财务制度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单位负责人要积极主动对呆滞往来进行梳理按程序报批;五是建立往来定期清理机制,同时对已核销往来款项备案待查,保留追索权。具体清理步骤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一:各行政事业单位根据账面情况,认真填写造册;对各种应收及暂付款、应付及暂存款,要逐一列明金额、具体事项及发生时间、经办人、批准人等,并对往来款项进行分类(应收及暂付款和应付及暂存款)提出具体处理意见;

步骤二:对于已到期未收回的款项,要迅速摸清来龙去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催收到位。确实不能一次性收回的,要责成当事人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明确还款方式,保障限期收回。对有确凿证据表明无法收回的往来款项,应说明往来款形成的原因、经过等详细情况,经本单位党政领导集体研究后提出处理意见,并根据当地国资部门的要求填报相关核销表册,由单位经办人、单位负责人签字后,报国资部门审批备案,金额较大的须经主管部门审核提出处理意见后由国资部门会同监察、审计部门联合审批;

步骤三:财务人员应根据审批意见及时做好坏账核销等账务处理,坏账核销后,单位应当建立已核销款项台账,保留追索权并保守秘密,不得对外泄露。

第四篇:茶道为中国茶文化之瑰宝

茶道,为中国茶文化之瑰宝,也为一切茶道之顶峰。

何也?中国事茶的家乡,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纵观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史前时期到现代,从中国大陆本土到韩国、日本及欧美,茶文化遍布世界各地,茶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但简单概括可知,茶的饮用及表示不过四大类。第一类为“生涯之茶”,饮茶乃日常基础生涯之须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百姓开门七事之一,用以止渴、往火、消积、提神,起到内外通利的生理作用,属于茶文化的外层。第二类为“礼节之茶”,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谈心,以茶来传布文明礼节,观赏茶艺动作的娴熟典雅,品味茶水沏出的色、香、味等高等感受,乃至将茶艺与各种文化艺术运动相联合,此属茶文化的内层。第三类为“禅之茶”,修如来禅者以饮茶来助修安那般那息法息道,祖师禅者则直截了当“茶禅一味”,以茶来开悟佛性、明心见性,在中国丛林寺庙里延续至今的茶禅,以及在日本发扬光大的茶道,均属茶文化的密层。第四类为“佛果之茶”,即唐密曼荼罗中之茶赡养法,也即本文所称的金刚茶;此茶表佛法的深般若即诸佛的机密般若,是于缘起性空之基本理上更显实相不空之事,表如来口、如来味、如来意、如来常乐我净等无尽意味,饮此茶者即表种菩提之因,当来必成佛果,故此为茶文化的密密层。

笔者虽言金刚茶为一切茶道的顶峰,但尽不排贬其它茶道,由于顶峰必由基本和中间来支撑,没有基础和中间,顶峰也无所安立。

因而茶文化的四层,又可称之为基本层、中间层、高层和无上层,即上述之生活茶、礼节茶、禅茶和金刚茶。故金刚茶作为茶道的顶峰,是茶文化向高层发展之必定,也是茶叶性相本具之必定。

金刚茶者,表佛果觉之海,无量便利门、毕竟门、醍醐门、甘露门摄于一茶、一味、一道、一壶中。繁则华严重重,富贵庄严,百千本尊,共聚一坛,共享茶味;简则一壶一杯一茶一饮而尽千江水。一茶味能生无量法味,无量法味进一茶味本自无生,如同阿字本不生故,亦如阿字能生万法。欲解此中味者,须入《华严》大小无碍、一多相容、托事显法生解门。故得密宗茶道基本偈曰:

小小茶壶容大千,甘露净水注其间。

沏出金刚茶味道,菩提佛种入心坎。

二、溯本追源话茶缘

茶,本是中国之特产。佛教,原发祥于印度。茶与佛教之联合,由来已久。相传东晋时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助修。据《释道该说续名僧传》上记录,南北朝时法瑶和尚,饭所饮茶,年七十九,礼致上京。茶叶以其提神醒脑、消食往火、益寿延年的自然功能,自然而然地契合于佛教的修行须要。随着佛教传进中国,僧人逐渐认识到饮茶的利益,而大加推广。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质滋味”与禅家淡泊自然,阔别执著的“平凡心镜”相契相符。百丈禅师有“吃茶、保重、歇”三诀。《五灯会元》载有所谓饭后三碗茶的和尚家风。唐朝时,茶已成为僧伽生涯所不可或缺。

“茶道”一词,最早呈现于唐朝禅僧皎然的诗句中。而皎然和尚是茶圣陆羽的好友,于茶道也深有研讨,且给予陆羽很多辅助,皎然诗句中有“三饮便得道”之语。茶圣陆羽撰述《茶经》,重在总结、传播 “饮茶之道”,皎然和尚则重在发扬“悟道之茶”,一者重物,一者重心。茶之与禅,一物一心,两种法数,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有相无相,不即不离。宗门将茶禅文化施展极至,以“茶禅不二”、“茶禅一味”为主旨,广行度生化他、好处世道人心的妙用。自唐宋时期,随中国文化流传到日本,茶禅文化在日本生根开花。及至本日,茶道已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并随其经济的突起而波及影响到世界。

然密宗茶道,虽也发源于中国唐代,但并未随唐密流传于日本而完整传播过往,或虽有少分传播但没有被器重和发扬。日本入唐学法的僧人,虽在唐见过很多供养三宝的茶礼,并带回茶种种植,但他们都未能将茶道作为密宗的特别法门而引起足够的看重。是故,虽当本日本茶道在世界的影响如日如虹,但仍有所缺。密宗茶道即为日本茶道所缺乏者,也为我中华茶道可大力宏扬者,同时也是茶道发展欲臻于圆满的必定。

当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来中国首都长安流传密教时,中国已开端风行坐禅饮茶的茶道。密教修的是即身成佛的机密禅,一切修法都可说是修供养法。而茶成为最佳供品之一,从一开端就与密教修供结下了不解之缘。考诸典籍,最早将茶供养引入密宗者,当推一行和尚。《大正躲.别尊杂记.北斗本》有几幅曼荼罗图象,其中就有茶供养,而“北斗七星护摩法”乃一行阿?黎所创建。广东江门一带传说,一行阿?黎曾在江门白水暂住,日种茶树,夜观天象,进士陈吾道建茶庵寺,并为一行塑像立碑以纪念。可见唐密从发展初始即将茶道融入密宗。大唐历代天子赏赐高僧大德,多用茶供,即以供茶赐茶为供佛施僧的高等礼遇。如金刚智忌辰,举办千僧供,玄宗赐茶(饼)一百一十串,以供斋用。惠果巨匠常以天子所赐之茶,换购图画原料画曼荼罗。

若仅凭如上的史实和文献记录,密宗茶道也就几乎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了。然可大庆幸、大欢乐的是,随着法门寺地宫佛指舍利的出土和唐密曼荼罗的全面破译,唐密茶道得以重现于世。由于法门寺地宫供养物中,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系唐僖宗自用以供佛和智慧轮大阿?黎者,为最可贵的皇室茶具,也是世界上现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法门寺地宫,乃为赡养佛指舍利,凑集了美满的金、胎两部曼荼罗的唐密大千世界。这是佛教由小乘、大乘发展到密乘最高阶段,集合所有佛和菩萨,包括显密全体教相(理论)、事相(实践)的美满悉地无上成绩。智慧轮等诸大阿?黎,将完全的一套系列茶具安顿于地宫曼荼罗中,显表的是天子对佛指舍利及大曼荼罗的尊崇,而密表的是全部茶道即为密教修供的羯磨曼荼罗。此即唐密圆融世降生法、圆融茶道和密宗的无上金刚乘茶道。故笔者有偈赞曰:

解渴药疗茶艺兴,修定参禅一脉承。

最是唐时密供养,常乐我净茶是?。

(注:一九八七年四月三日,沉睡了一千一百一十三年的唐代地宫,终于重见天日。一九九四年,当代密教大德、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与中国社科界、佛学界,共同完成了对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的全面破译。一九九八年,吴老著作《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之研讨》出版问世。)

三、金刚茶之理念与行法

密教有教相与事相,教相讲理论,事相讲实践修持。金刚茶之理念即如密教教相,行法即如密教事相。密教必受灌顶始可修学教相和事相,而金刚茶乃世降生法圆融之茶道,不必受灌顶而可修学。然仍须由通密教者传授,方不违茶与密非一非异、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的圆融之旨;若由不通密者妄造,则乱人线人,贻害无限,不利于中华茶道真正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茶非密,密非茶,茶即密,密即茶,非茶非密,即密即茶,非一非异,不二而二,此即金刚茶上妙茶滋味也。

若约“二而不二”言,密教之理即金刚茶之理,金刚茶非别有它理可言。若约“不二而二” 言,金刚茶之行法即是在生活中启悟妙智妙理的茶文化运动,不是在寺庙里修行密法的宗教运动。但此二者,也可相辅相成,互摄互入,圆融无碍。故此为金刚茶与宗教式密法的根本差别,也是金刚茶与普通茶艺、茶道的特殊不同。读者当切记,切记!

由如上的阐明,我们就可以在此无碍地讲授茶理、佛理了。

密教的根本理论,在《大日经》的《入真言门住心品》。《大日经》凡三十六品,第一品《入真言门住心品》,重要阐明密教教相,第二品《具缘品》以下,重要解释密教事相。《住心品》的核心在于“三句义”,即“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毕竟”。而“三句义”又可概括为一句话,即“如实知自心,阿字本不生”。密教之全体教相与事相,不离此三句义。密教之事修,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不惟体悟缘起性空的妙理,更显实相不空之事。故金刚茶之行法,完全部现密教的事理。譬如在行金刚茶道时,所用之茶叶,即表“菩提心为因”;沏茶所用之水,即表“大悲为根本”;茶道之用用具如茶壶、茶杯等,即表“便利为究竟”。这一切的茶道行法,最后回结为品茶,故品茶即是“如实知自心,阿字本不生”。

或有人问:自心是无形无相,品茶是有形有相,此二者如何是一呢?答:毕竟来说自心非有相非无相,从空之义上来说,是心了不可得,从不空之事上来说,一切相者具是心之现,有何事不是自心呢?禅宗有“茶禅一味”、“知茶味即知禅味”、“不知茶味即不知禅味”等语。密宗更是即事而真,真空妙有,果地便利,故可曰:知茶味即知如来味,不知茶味即不知如来味。此即生佛一如,世间与涅磐,无有少分辨。诸佛果地法,金刚茶所摄。

或有人问:阿字是梵音,属声尘,品茶用舌根,属味尘,云何声味相换?《楞严经》云,但于一门深刻,入一无妄,能令六根一时清净,悟圆通根,由是修行,可得六根互用。金刚茶乃果地法门,以诸佛菩萨果地功德,加持行者因地,久久因地也结果地,或有上上根者,由大信愿加持故因果无碍,可顿具果地功德。如是金刚茶法,则与密教“即身成佛”之理一脉相承。

密教讲六大缘起,以为宇宙间万事万物包含人类自身在内它的本体都是六大所成,即地、水、火、风、空、识这六大所成,前五大表物资,后一识大表精力,精力离不开物资,前五大合起来就是识大,故密宗偈云“六大无碍常瑜伽”。在金刚茶道中六大均有所表,即茶具表地大,沏茶之水表水大,给茶水加温之热力表火大,行茶道之动作云为表风大,融入水中之茶味表空大,行茶道之人表识大。故金刚茶道中,六大圆备,缺一不可,行此茶道即可六大周润法界。又前五大地、水、火、风、空各表大圆镜智、妙察看智、同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故人行此金刚茶道即可美满五智。

密教的法相是以四种曼荼罗为代表,即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密教以四种曼荼罗来体现万事万物的现象,大曼荼罗表事物全部的时空,三昧耶曼荼罗表核心事物的形相,法曼荼罗表事物的名法,羯磨曼荼罗表事物的作用。如法门寺地宫,地宫的场合、用具等全体就组成大曼荼罗,各位佛菩萨手中所持的器物就是三昧耶曼荼罗,地宫捧真身菩萨莲座下所契刻之梵文种子就是法曼荼罗,建造安顿曼荼罗及供养佛指舍利的进程就是羯磨曼荼罗。从法相上来说,金刚茶也必需具备此四种曼荼罗才干称为密宗茶道,特殊是在茶具的设计上必需依法刻画、塑造密教的曼荼罗图象。绘有密教曼荼罗图象的茶具,就是大曼荼罗。

或有人问:法门寺地宫唐皇所供的茶具,虽有丰盛的图象,但并没有密教的图象,云何被视为密宗茶道和密供养呢?这是因为,唐皇所供的茶具乃设置于地宫中,而地宫全部即是金、胎两部大曼荼罗,表法已很充分,可不必在茶具中反复。另外,唐僖宗用自己日常亲用的茶具以供佛,更显崇拜之至。所以,假如简略地仿制唐皇所供的茶具,给现代人应用,虽有其宝贵之处,但还没有真正发扬密宗茶道的精神本质。密宗茶道所用的茶具,必需依法绘制密教的曼荼罗图象,才干为修习金刚茶道时所应用。譬如茶壶上应依各种本尊法而绘制各种本尊曼荼罗图象,如是茶水才有各本尊法之作用。因此,在当代宏扬密宗茶道,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是可以一挥而就的,但只要因缘合适,现代艺术和科技生产都很发达,也不难实现。至于如何造金刚茶道用具,本文边幅有限,当另有阐述。总之,要依密教的经轨和传承来做。

佛教的修行都可以概括为上供下施,密教的修行又可以概括为发菩提心和修三密(佛的身、口、意被称为三密,凡夫则为三业),而密教是以修三密为主来行上供下施的。佛教修行非常讲求当机和次第,不是一上来就修三密,而是依据水平不同,可单修一个密、两个密,或三密同修。如净土宗,倡导“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以修口密为主,而《观无量寿经》又是以修意密为主。按密宗道理金刚茶道也同样有次第,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叫结缘茶,只要应用如法的密宗茶具,任何人在任何场合均可行此茶道,这是金刚茶道的基本层。结缘茶重在将唐密文化和普通茶艺相联合,虽是基础层但有很多行茶法,由于唐密文化很丰硕,中国茶艺也很丰盛。第二类叫内修外供茶,这是金刚茶道的核心,须依人传授才可行此茶道,有四个次第:第一、奥义圆明茶;第二、耳根圆通茶;第三、六根互用茶;第四、普利世间茶。

第一、奥义圆明茶,即圆满明了金刚茶的奥义,也即是在行茶道中体悟六大缘起和五智圆满的法界奥义,是将密宗的教理贯串于茶道的行法当中使行茶者开启智慧,这一次第也有很多行茶法。第二、耳根圆通茶,将密宗修声密的法与行茶法相结合,有多少密教陀罗尼既有多少行茶法。第三、六根互用茶,将密宗修三密的法与行茶法相结合,有多少密教本尊法既有多少行茶法。第四、普利世间茶,行修前三次第确有实证,体悟金刚茶事理无碍,可行华严事事无碍法,内修外供,上供下施,广行好处人天事业,与普贤菩萨等。

密宗讲法住法位,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所谓金刚茶,也实有一种茶叶叫“金刚茶”。其状如佛牙,无有分杈,其母茶品德高尚,源远流长,为唐代贡茶。只是目前条件不成熟,而没有批量生产,待金刚茶道传布时即可面世。金刚茶道所用的茶叶除“金刚茶”外,任何茶叶均可用,但各种茶叶依据其性相差异有不同的用法。密教修供养法,一般有四类:息灾法、增益法、敬爱法、调伏法。金刚茶道用茶,也是依据具体行茶法中的深情结合茶叶的功能不同而有所选择。例如绿茶适于茶道中的息灾法,乌龙茶和花茶适于茶道中的敬爱法,苦丁茶适于茶道中的调伏法,红茶和在茶中加有其它成分的糖茶、奶茶等适于茶道中的增益法。但由于绿茶的广泛饮用和性质适中,绿茶可通用于息、增、怀、伏四类茶道行法。

若详论金刚茶道事相,则可重重无尽。有意学此道者,当从金刚茶理念进手,学

一、两个行法,渐渐圆熟懂得,才可修学上层次第。是故,得作金刚茶赡养法基本偈曰:

一切曼荼罗,纳此茶道新。

种种本尊法,在壶显法精。

大日如来敬,金刚萨?请。

金胎两部法,藉此天下兴。

四、任重道远薪火传

中国的茶叶和瓷器,自古就随路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而传遍世界,茶文化也在东西方各国、各地域生根开花,广结硕果。情势各异的饮茶方式融入到各国度、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中,形成了各国度、各民族自己的茶文化特点。中国事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上曾经对世界的文明发展有出过宏大的贡献。中国事茶文化的发源地,至今也还是茶叶产量和花费的大国。中国应当、也可以在茶文化上对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中国文化博大高深,又擅长消化和接收外来文化而为己用,茶禅文化就是一例。禅是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禅对中国文化的繁华发展起过不可估计的作用;茶是中国本有,茶禅文化传布于日本,而使日本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和提高。中国应当、也可以在茶文化上对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特殊是在法门寺地宫出土、唐密文化被破译后,中国已拥有了义理深入、内涵丰盛的上乘茶道。但要使中国的上乘茶道即金刚茶道在世界上大放异彩,还需全部茶人共同尽力,深刻研讨,以宏扬茶文化为己任,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巨大复兴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金刚茶道是圆融世降生法、圆融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可贵结晶,金刚茶道的内在寻求即是物资文明和精力文明的高度同一,是好处人身人心、增进文化建设、净化社会风尚、进步人文素质的有效道路。笔者有感于20世纪东密反哺回中国,有感于世纪末唐密得以重现于世,有感于善知识对笔者的教导和启悟,特作法缘赞认为停止语:

若人问我师何人?

大德吴老功无边。

释经造曼慧深远,事师十年得印传。

达摩西来无人认,所谓衣钵不当饭。

乃由九年面壁功,方得慧可求心安。

密祖无畏与金刚,皇室尊高尚僧环。

携来经卷了无它,但使人天得圆满。

我师为我做印证,身心安住法身圆。

古来印度皆如是,身心相应法脉传。

发心兴办茶事业,收复唐密所遗憾。

众人吃茶传文明,同圆种智洒人间。

2002年12月20日岁次壬午 隆冬

第五篇:茶道之精神阅读理解及答案

茶道之精神

佚 名

①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配料来泡喝;另一类是“清饮”。“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 ”;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 ”;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 ”;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

②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③茶道追求“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中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④“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是指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合。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虚怀若谷、心中常乐。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⑤“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这种怡悦性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⑥“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 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 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 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8.请根据“混饮”的定义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叫“清饮”。(2分)

19.请将下列有关“清饮”的四个层次按适当的顺序填充到第①段的方框内。(2分)

A.品茶 B.茶道 C.喝茶 D.茶艺

20.下边的句子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请问还原到哪两个自然段之间最合适?(1分)

句子: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21.作者认为“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那么,“和”在茶道精神中的具体内涵是什么?(2分)

22.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请选择恰当的选项填入第⑥段的方框内。(3分)

A.情 B.性 C.道

23.积累链接:请默写出苏轼《浣溪沙》中有关“酒困思茶”的两句诗。(2分)

参考答案

18.(2分)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答案表明“不添加任何别的东西,只用开水泡喝”即可。)(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已有信息给特定事物下定义的能力。)

19.(2分)① C ② A ③ D ④ B(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上下文提示辨析近义词细微差异的能力。)

20.(1分)还原到①和②自然段之间最合适。(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部分关键语段关键作用的掌握情况。)

21.(2分)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或“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任意答对一点即得全分。)(此题旨在考查学生联系语境理解关键词句的能力。)

22.(3分)①C ②A ③B(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上下文提炼中心词句的能力。)

23.(2分)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上下句各1分,每句见错无分。)(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背诵的掌握情况。)

下载中日文化交流之茶道往来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日文化交流之茶道往来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の时代の中日文化交流

    唐の時代の中日文化交流 ―――遣唐使円仁について 309-2002 陳 高峰 はじめに: 中国古代史上では、日本との外交関係に於いて、三大ピークがあった。それは(1)漢の時代、日本と緊密な......

    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切身感受

    中日文化比较这门课我上了大概一个学期了,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在课程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文化间的博......

    关于中日文化交流的整理与感悟

    关于中日文化交流的整理与感悟 众所周知,中日关系现在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日本这个民族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从相机到手机,从食品到各种各样的生活产品,都出自大和民族。日本与......

    茶道文化

    《饮食文化》课期末论文—— 日本茶道文化浅谈 日本茶道文化浅谈 摘要:“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

    茶道主持词

    茶会主持稿 A:尊敬的汪老师, B:各位长辈, A:各位来宾, B:各位同学, A:亲爱的家人们, AB:大家早上好! A:非常高兴和大家相聚义乌智慧通和谐大家庭一起品茶道、聊家事, B:感恩......

    茶道感悟

    感悟茶道 无论是大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大雅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中国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茶。更有俗话说“宁可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那么为什么茶能够成为人们生活......

    茶道解说词

    大家好: 伴随着悠扬美妙的音乐,让我们一起在品茗中感受茶道的魅力。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就有客来敬茶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可见茶不仅是一种......

    茶道申请

    成立茶艺协会申请书 尊敬的校团委领导: 您好! 我谨代表茶艺协会筹备组全体成员热切而真诚的向您提出茶艺协会成立的申请。 茶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