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房地产对金融的影响 演讲稿
我国从1998年开始.房地产市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房价居高不下。根据国际经验,房价是经济景气的先行指数.经济不景气。房价就会率先跌落。而随着金融海啸冲击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我国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的涨幅也出现了回落。
一.房地产波动对金融的影响
房地产价格的下降已经是大势所趋。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种产品的价格会永久持续暴涨。房地产也是如此。一定期间保有资产的收益是资产的利用收益(企业收益、不动产租金)与资产的预期收益之和。如果人们对资产价格预期上涨,资产价格的高涨就会持续,但是如果由于某种契机。这种预期是负的,那么暴涨的资产价格就会下跌。如果卖方是用自己所有的资产.买方用自己所拥有的现金进行交易.那么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一种零和游戏。也就是说一方投机的收益是另一方投机的损失,两者的净损益等于零。这种泡沫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就是中性的。但是如果这种交易有信用参与.即用银行借贷资金来进行交易,那么就会对银行产生恶劣影响。
(1)房地产的价格上涨过快使货币的流动性有所增强。
伴随虚拟资产名义价值的上升。其隐含收益率上升。货币收益则相对较低,流动性偏好有所上升.即在短期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居民和机构愿意持有更多的现金,导致MO增长相对过快。同时。房地产的价格上涨过快使得储蓄的机会成本加大。货币与资产之间产生替代效应.M2增长回落。
(2)房地产泡沫对信贷的影响。1998年以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既是推动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成为银行业扩大信贷规模的重要手段。但是近年来.房地产信贷增长过快。数据显示.2007年lO月末.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达4.69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三成;比年初增加1.0l万亿元。占同期商业银行全部新增人民币贷款的28.9%。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6192亿元,同比增长35.57%。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10月末余额达到4502.2亿元。比年初增加960亿元.同比增长34.87%。
房地产价格的膨胀推动了金融体系信贷的快速扩张以及贷款资产向房地产业的集中.加大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暴露。虽然到目前为止,房地产贷款,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仍是各银行的优质资产。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个人购房除了自住需求。还有很大程度的投资(机)性需求。据建设部的一项调查.在投资购房中.28.5%在短期内转手.23.5%用于出租,48%空置待涨价。投资需求往往更易受未来收入预期以及其他经济预期(in利率走势)的影响.风险较大。房地产价格的膨胀使得资金需求大量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资金进入虚拟运动的数量日益增大。甚至有的企业为了追求风险利润.不惜利用信贷资金进行资产市场运作,资金运用产生了从生产领域向资产市场流动的转移效应,导致虚拟资本膨胀。可能会导致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混乱,对金融稳定构成巨大威胁。信贷和房地产的过度繁荣使得泡沫破灭的可能性增加.一旦房地产价格泡沫破裂,抵押品价值会迅速下降.家庭的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会迅速恶化。抵押贷款的不良比率会迅速提高,从而削弱银行的资本状况和贷款能力。如果银行没有足够的缓冲手段来吸收贷款损失。会立即产生信贷紧缩效应,这很有可能演变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起因。有关研究显示.几乎所有的银行破产都伴随着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破灭.从而对金融稳定形成很大的威胁。特别是当一围金融体系较为脆弱.或者没有对金融体系进行审慎监管时,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危害更大。因此,信贷机构应该保持谨慎,以防止金融资产质量的恶化。从目前来看.只要房地产价格不发生急剧变动,这种影响完全能够被银行部门吸收.房地产变动不会对银行体系和金融稳定造成巨大威胁。二.房地产对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影响
2009年以后,中国房地产涨幅超预期,2010年国家对房地产采取了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措施,控制房价过快增长,房地产调控对与地产息息相关的银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外有一股做空中国的力量,寄托于中国地产泡沫破裂,银行坏账导致中国经济崩溃,房地产市场的任何变化都会造成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
房地产造成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主要因素
国家开放房地产市场,为银行业投资房地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商业地产兴起改变了住房供给方。广大人民群众有了通过市场购买住房改善生活条件的可能。商业银行通过参与房地产信贷,向房地产公司和个人住房双向信贷的结果,推动了房地产业飞速发展。我国有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达40%以上,银行资金带动大量社会资金进入地产市场的结果。房地产作为投资品改变了民生属性房价不断攀升不仅引起民怨,同时也在不断的集聚风险房价的涨跌影响商业银行贷款的安全。
一 市场规律风险
世界各国房地产业发展规律证明,没有只涨不跌的地产市场。无论是日本英国还是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和法律规范(物业税、继承税)完善的发达国家,也都经历了地产泡沫的破裂的危机。当市场失效非理性战胜理性,这时无论是专家还是投资者都可以不断的提出各种理由证明房地产市场上涨的合理性,即使投资者百分之百地理性,由于不可能掌握理论上所要求的那样全面的信息,赚钱效应使投资行为仍然具有非理性因此市场泡沫没有什么理性非理性之分,不加抑制的过度投资的结果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必然成因,美国的次贷危机应当成为我们的警示我们的地产市场是否也存在着投资过度的风险。
二 汇率利率风险
房地产对汇率、利率及其敏感,我国已经出台的各项房地产调控措施之所以在效率上反映并不敏感,是政策和市场博弈的结果。政策不会改变市场的发展趋势 只能起到抑制和阻滞其发展的作用美国大量资金注入和减税举措救市也没能拯救低迷的地产市场,时至今日也没能改变房地产价格下降的趋势就是极好的例证。美元指数在 75% 历史最低区间徘徊,美联储维持0—0.025%利率不变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的巨量流动性,是我国汇率处于上升通道的原因。这种趋势支撑房价在高位运行,一旦美元趋势改变,有如2008年美元汇率走强,汇率、利率可能使楼市价格下跌造成巨大的风险。高流动性、高通胀,可能使我国进入加息周期,加大购房持有的成本,也是一个风险因素。
三 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失效
房地产快速发展,房价不断突破人们的心理极限,赚钱效应凸显使所有的商业银行都把房贷列为盈利的重点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在一段时期内银行放松了对信贷者资信的审核,地产商协助购房贷款了贷款的基本原则。出现了假按揭假房价和假交易的套现行为。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失效,一旦房价暴跌,开发商和购房者资金链断裂,银行收回房屋后变卖的财产不足以补偿贷款,造成重大损失,成为酿就风险的主要因素。
房地产对我国商业银行房贷的金融风险
房地产对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是一种基于某些假设因素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一种理论推导数学模型,是对风险进行评估,外界多有猜测我国的银行系统进行过压力测试,但大多数商业银行予以否认。事实是在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金融风险,风 险评估和现实意义上的金融风险具有相当大的距离。房地产泡沫存在的依据主要集中在居民购买力和房价比一方面投资性需求使房价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过高的房价使大多数居民丧失购买能能力。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失衡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投资性需求累积了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国外评级机构放大了这种风险,形成做空中国经济的一股逆流。应当引起我们高度警觉。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主要从房地产公司信贷和个人按揭贷款两方面分析
一 房地产公司商业信贷 长期以来,银行将房地产公司商业信贷视为优质资产基于房价持续上涨随着国家调控房地产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的不断强化。几乎所有银行都将房地产贷款列为重点关注的风险。调控政策特别是限购限贷政策房地产行业的销售,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房地产公司的资金回流面临着危机,一旦出现买方罢买,资金链断裂,前期以虚增资本公积金,分拆项目等方式获取商业银行贷款,不顾成本追求贷款扩大生产规模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就容易无法偿还贷款倒闭,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公司放出的贷款将变为不良资产这是商业银行房贷的最大风险。
二 个人按揭贷款
中国房贷首付制度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出现美国式的次贷危机。美国的无抵押无首付无担保三无房贷潜藏了极大的风险。当房价跌幅达到30%以下,出现了抛弃房屋抵偿贷款的情况,次级贷金融衍生品杠杆放大了弃贷风险,酿成房利美房贷美不经救助面临破产的危局。中国的个人按揭贷款在2008年底以前可能出现审查不严,“假按揭”的情况,但当年的房价仅是现在的50%左右,2009年以后房价暴涨,实施首套首付30%,二套首付50%的政策。既使是房价跌幅在50%左右,弃贷也不会对银行造成太大的风险。总体上讲个人按揭贷款的风险是可控的
三、房地产金融管理
今年房产新政的再次出台更有新的经济背景。一 是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房产新政是为了控制房价上涨过快,减少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因素,使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能够更为理性的发展,成为扩大内需持续拉动国民经济的一个重点产业。同时通过商品房价格的调控,影响部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过快,避免民众福利的不当损失,贷款及收入支付不合理的高房价,积累经济发展的后劲。二 是狙击境外投机资金 我国近年来房地产过热房价上涨过快,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有境外热钱的参与炒作。其最终目标是推动人民币升值。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升值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调控房地产市场可以抑制或锁住“热钱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创造必要的条件。
(一)房产新政实施以来全市房地产金融管理的变化
1.房地产贷款准入条件提高
房地产新增贷款条件限制增多。贷款申请人的准入条件提高,客户不断优化,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注册资本、自有资金占开发项目总投资的比例、企业综合负债率等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均超过了30%的最低标准。
2.房地产贷款投向趋于合理
重点支持资金能力较强、土地储备资源充足的开发商。个人住房贷款列为优质产品,个人商业用房贷款列为高风险产品。严格控制高档别墅和住宅、写字楼、商用房等开发项目的贷款。房地产贷款质量和贷款结构得到了提高和优化。.房贷利率的调控作用显现
2005年3月17日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调整后各商业银行均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一般均规定了对第一套住房执行优惠利率,而对第二套住房、投资购房执行基准或上浮利率。并将个人信用记录作为确定利率水平的重要因素。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多数执行下浮10%。个人商用房贷款则多数执行基准利率。
4.个人住房贷款首付线提高
一些不是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城市,各商业银行还是提高了首付款比例。多数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均提高到30%以上,而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中首付比例在40%以上呈上升态势。个人商用房贷款首付比例在40%以上更是快速上升。
5.房地产贷款增速明显减缓
房贷银行对房地产信贷风险防范意识大大增强,贷款审核和责任管理力度明显加大,存量贷款保优压劣,增量贷款从严控制.银行业机构房地产贷款投放速度明显放缓,房地产贷款与同期相比普遍少增加.新增贷款中的房地产贷款比重同比大幅下降。
6.房地产贷款质量明显提高
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2005年6月末全市7家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按五级分类口径正常类贷款占比为90.15% 同比上升4.3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下降5.37个百分点次级类可疑类及损失类贷款不良率为0.97% 同比下降0.82个百分点
(二)房地产金融管理变化的风险
随着房产新政的实施,房地产市场发生了激剧的变化 商品房及二手房成交量萎缩
房价止升并有相对的价格水平下降 国家运用金融和税收杠杆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效果显现 经营风险
房产新政实施后,对于过热的房地产市场的抑制作用明显,公众购房需求必然减少,一旦房地产贷款银行信贷规模紧缩,房地产开发类贷款门槛普遍提高,房地产开发商资金回笼周期就会拉长,预期售房回笼资金的计划难以实现,尤其是中小型的开发商由于资金链断裂导致还款困难,银行已发放的房地产贷款被拖欠的可能性明显加大,这样势必提高房地产开发类贷款不良率的提高,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风险和融资信用风险就会转变成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利率风险
从1998年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已经通过了3--5年的安全期,而进入风险暴露期潜在风险不断加大。房产新政实施后,房贷利率水平将逐步提高,使原有借款人的还款压力加大,既有提前还贷减少利息开支的现象,又可能有部分借款人因贷款还本与付息增加,不能按期还款付息的可能。通过银行贷款购买商品房以居住为目的的消费者可能会因为收入的变化,所购房产贬值、支出增加而引起违约现象。通过银行进行贷款购房短期投机的,会因市场受到调控所购商品房不能套现而导致还款困难。这些都会引起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的提高。
抵押品风险 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法律环境还不够健全,各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事前的风险预警与事后的资产保全机制不够健全,手段也比较落后,商品房是按揭贷款惟一的担保品,如果房地产市场发展持续萎缩,商品房的市场价值就会下降,作为担保品的商品房也会随之贬值,保证住房贷款的能力就相对减弱另外。2005年1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对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更是从法律上解除了按揭贷款的保全可能
提前还贷的风险
自2004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加息以后提前归还按揭贷款就已经全面展开。2005年3月17日起人民银行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将现行的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回归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实行下限管理,使得较多的住房贷款借款人对住房贷款的利率水平继续攀升存在心理预期,提前归还住房贷款更为普遍,这样就会为贷款银行的信贷资金管理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而银行对于提前还款的违约人依据借款合同收取违约金又被社会斥之为”挟持"客户
(三)完善房地产金融管理的建议 正确理解房产新政实施的经济背景 坚持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基本方向
调控的主要目的:一是解决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二是控制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过快的问题。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调控稳定房价,遏制投机炒房,控制投资性购房鼓励普通商品住宅和经济适用房,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防止房价大起大落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长远看房地产融资渠道多元化是必然趋势。但今后一段时期银行仍将是房地产融资的主渠道,因此金融机构要一如既往地支持房地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既要支持商品房的开发,也要继续发放按揭贷款支持城乡居民改善住房条件。加快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的监测和预警体系 人民银行要会同有关商业银行,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动向建立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定期搜集,整理和分析辖区房地产资产价格市场需求开发企业经营状况等详细资料,创造条件建立房地产信息数据资料库,研究房地产市场发展对房地产金融的需求和影响,形成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和房地产金融管理信息,定期、及时向社会公布,引导有关部门、相关行业和社会公众的房地产市场预期。依托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房地产企业和个人按揭贷款黑名单制度,对严重违规经营的房地产企业和诈骗及故意拖欠个人住房贷款的个人,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曝光。当前,要十分重视完善信贷登记系统个人信用的记载和查询功能。运用价格杠杆调控房地产信贷需求 创新住房金融品种 适应多层次住房消费者的贷款需求
目前我国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设计中的一大缺陷,就是贷款品种单一,还款方式单一,贷款利率缺乏灵活性。因此,各商业银行需通过对不同消费群体的细分,确定等额、递增、递减等不同的还款方式。提供适应消费者需要的具有不同风险分布特点的多种贷款方式。健全房地产金融法律环境 维护债权人根本利益 7 加强房地产金融的有效监管 维护房地产金融秩序
商业银行要切实加强房地产贷款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调查的尽职工作,建立房地产信贷业务的尽职和问责制度。银行业监管机构对房地产贷款银行加大现场检查力度 切实纠正违规发放住房贷款的行为 要执行统一的监管和奖惩标准 通过加强监管 推动房地产贷款市场的有序竞争防范和制止恶性竞争 完善个人住房贷款保险体系
现行的住房贷款保险主要是对因天灾人祸导致的抵押物价值受损和灭失的抵押物风险对借款人因收入降低,遭遇意外等导致还款能力降低或消失的风险防范不够,不能真正通过保险防范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可以考虑在现有个人住房贷款保险基础上,增加针对借款人还款能力风险的信用保险和履约保证保险,同时还应引入再保险机制为办理住房贷款保险的保险机构提供再保险以有效转移和分散房贷风险,房贷保险的付款,不宜采用分年支付而应坚持一次性付清方式。
第二篇:文化对金融的影响
文化对金融的影响
——新文化重构新金融 文化与金融:
价值重塑与新金融之“道”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潮流,属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它有一种极为强大的力量,可以潜移默化地深刻影响着每个人,同样也影响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和金融。各个国家金融体制和制度都不太相同,这是因为决定金融体制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更深层次的则是文化。
●在我心里所想的新金融文化,如果用三个词形容,就是诚信、底线和责任;如果用两个词来表述,就是价值观和信任度;如果用一个字描绘,那就是新金融之“道”。“诚信、底线和责任”是新金融文化的基本元素,“信任度和价值观”是对新金融文化的概括,而“道”则是对它的深度总结。●可以说,中国目前并不缺乏各种各样的法律制度或金融科技,但当我们以一种新视野、新思维、新格局来讨论我国未来新金融的发展时,文化对于金融的作用不容忽视,重构朴素刚健的新金融文化更是势在必行。研究金融的视角有很多,大家可能习惯于从金融运行规律的视角、从金融技术的视角和从金融监管的视角来探讨,各方对此也有很多的观点和表态。但在对金融的观察研究中,如果仅限于以上视角,却显得不够。有一个因素,它支撑着金融的价值秩序,支持着金融的伦理、法律和制度。这个因素就是文化的因素。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潮流,属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它有一种极为强大的力量,可以潜移默化地深刻影响着每个人,同样也影响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和金融。各个国家金融体制和制度都不太相同,这是因为决定金融体制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更深层次的则是文化。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资金融通是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就要受到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就蕴含着文化。所以我们会发现金融、金融结构和金融的发展其实是传承人类文化血脉的,在目不暇接的金融变革背后有着文化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
当然,金融的基本原理是源于市场经济的本质,有着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普遍意义,但因为分别根植于不同文化平台之上,其共同规律的外在显示却各不相同。不同的社会文化、习俗与偏好,通过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和金融行为,在金融市场结构的形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本国特有的金融市场结构。
1904年,40岁的德国宗教社会学教授马克斯·韦伯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他透彻分析了文化这个独特因素在经济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巨著中,韦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他指出文化对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意义。他的这一观点,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共识。韦伯提出,由宗教改革衍生出的以禁欲苦行为特征的新教,使西欧社会克服了传统资本主义,并且它所传播的理性文化价值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使清教徒更易于接受从事工业商业工作,其所提倡的“天职”观念中勤勉、纪律、克己、节俭等品质,也与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储蓄、投资、人力资本、企业活动是相容的。这使得资本驱动能够“挣脱枷锁”又“有所敬畏”,由此,这一精神文化层面的困局突破,也带来了现代金融创新热潮。
很多学者研究文化、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他们会有一些普遍的发现,比如:在高信任文化的社会,往往拥有大型的私人企业,经济发达;信任水平越强,金融深化程度越高,股票市场和信贷市场越发达,金融发展效率也越高;在这样的地区,个人及家庭更多投资于股票而非大量持有现金、更容易得到金融中介机构的信贷,信任度高地区的企业也具有多样性的股东。从历史上看,文化与金融的关联始终贯穿于经济社会的演进变迁之中。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由于各自教义所蕴含的内容不同,对金融发展也产生了不同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早期禁止放贷获息,中世纪时反对高利贷的思想达到顶峰,直到16世纪渐渐放松禁令,金融获得发展;但伊斯兰教自始至终严禁高利贷,反对支付或收取任何形式、任何用途的利息,从而导致信仰伊斯兰教的地区金融发展很缓慢。
我们再来看具有突出特点的英美模式和日本模式。比如:英美模式强调个人利益优先,而日本模式强调团体利益至上;英美模式注重通过消费拉动经济,日本模式更加强调储蓄支持经济;英美模式的金融体系以资本市场为中心,而日本模式则以银行体系为中心;等等。虽然两者都脱离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但不同模式确实代表了各自独特的制度和文化系统——这也是日本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崇尚权威和强调集体协调合作的表现。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经过不断总结提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包括许多方面,比如以对宇宙、社会、人自身的朴素认识为代表的世界观,以朴素辩证法为代表的方法论,以追求和谐社会为特征的社会历史观,以“修齐治平”和“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代表的人生观、价值观。其中儒家所代表的“仁义礼智信”在中国具有普世意义。在物质分配与交换领域,“诚信为本”、“重义轻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思想对中国金融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近年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复兴已成为一个潮流,但对于儒家文化在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学术界一直有争议。刚才提到的马克斯·韦伯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儒家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儒家“缺少个性和独立司法,国家层面缺乏流动资本竞争”,因而不可能孕育市场经济;认为儒家文化里官为正道、务农为本业,士大夫阶层轻商文化盛行,这些都阻碍了企业家精神的传播,不利于经济发展。不过总的来说,儒家文化作为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鼓励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积极开拓,有所作为;注重“礼治”,以此节制人的欲望、规范行为、协调关系,倡导忠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而节俭储财有利于增加社会储蓄,而这也是东亚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但在儒家文化中,往往缺乏普遍的权利意识和公正透明的经济秩序,容易产生特殊的政治文化,带来泡沫经济和金融无序。同样把东西方进行比较,有经济学家研究发现,在我国以家族关系为核心的儒家文化里,人们更多依靠“亲情融资”来解决资金需求,而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机制和交易市场没有形成起来;而且相对早期西方的封建领主格局来说,我国古代中央政权能够更有效地运用财税机制筹集资金,几乎不会出现西方王室向个人贷款的情况,也就难以促使形成早期的债权市场。
中西文化各有优劣。简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崇尚道德、集体利益、但压抑个性,西方文化更为崇尚法律、个体自由、缺少集体概念。中西文化应当互补短长,取其精华,各弃糟粕。基于文化的长期影响,在实践中,国际金融业形成了自己的法制文化、体制文化、创新文化等,其依法办事精神、体制治理精神、创新精神等值得我们学习。与此同时,当前国际金融文化也存在诸多弊端,麦道夫和庞氏骗局表现出金融受背信弃义、唯利是图文化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时全球金融衍生品一度达到700多万亿美元的规模,本该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业也被创新无度的文化导致严重失衡。
中国传统文化对金融的负面影响既有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比如贪大求快,行业内的企业盲目攀比,支持唯规模论,乱比市场份额和发展速度,形成风险隐患;比如轻视信用,认识不到诚信是金融之本,不讲信誉,一锤子买卖;比如轻视法律,缺乏遵纪守法的意识,在竞争中存在侥幸心理,违规现象普遍;比如不当的恶性竞争,厚黑学盛行,有的金融企业不是在发展中追求合作共赢,不是在困难时一起抱团取暖,而是井底之蛙心态,恶意攻击诋毁竞争对手。上述这些问题许多从表面上看是金融行业内的问题,实质上是形而上的文化和社会问题,是文化在金融领域的一种反映。其实,我到现在也仍然记得“诚信为本四大恒”的故事。在明代嘉靖年间以存取、放贷为主要业务的百年老店“银号”——“恒和”、“恒利”、“恒源”、“恒裕”在当时赫赫有名。《北平怀旧》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史实,同治末年恒和歇业,但它有许多银票在外流通,一时收不回来。那时没有报纸,恒和就在大道及城镇中贴出“该号已歇业,所有银票请去兑现”等字样。但还有许多票没回来,为了信用恒和等了一年多,最后是租了一间门面房,不做生意,专等人来兑现。这样等了20年,光绪庚子才关门。试问,现在还有如此“信用”近“痴”的商家吗?丧失已久的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之魂,还招得回来吗?
当然,我们不用这么悲观,当下中国的发展,文化的回归是一个大趋势,而且会来的很快。为什么?因为30多年来改革开放,物质发展得确实很快,连续这么多年GDP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一种掌握资源、控制资源的个人主义特别突出,特别是在消费文化、物质文化、商业文化突飞猛进的时候,这种潮流不可抗拒。在这一大背景下,传统文化发展所形成的和谐的观念,还有长期发展的机制,都被边缘化了。文化跟不上精神、跟不上物质的脚步,所以需要文化的回归。
西方商业文明的创建、发展、变迁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中国传统文化所秉持的观念,在断裂几十年之后,该如何定义新商业文明,宣传何种价值观,鼓励何种行为,追求什么目标,这都将引发新的思考。文化与经济金融的关系,是灵魂和躯体的关系。如果说经济和金融就像一个国家的躯体,那么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只有血肉丰满又有灵魂的人,才是完整的。没有文化的影响,金融的实践难以健康运行。
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空谈文化对金融的影响。从眼前讲,谈论文化要落在解决当前金融的实际问题上来。现在因为有了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工具创新,所以大家都在谈“新金融”的概念,那么在这里我想倡导文化的创新——一种新金融文化。
在我心里所想的新金融文化,如果用三个词形容,就是诚信、底线和责任;如果用两个词来表述,就是价值观和信任度;如果用一个字描绘,那就是新金融之“道”。“诚信、底线和责任”是新金融文化的基本元素,“信任度和价值观”是对新金融文化的概括,而“道”则是对它的深度总结。
透过纷繁的历史,我们会明白金融发展本就在诠释人类文明,没有文化底蕴的金融市场永远不可能跻身强者之列。但凡文化元素缺失,则金融必定陷入病态,按美欧学术界的习惯概念,就称为“恶金融”。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余威未消之际,在中国目前正处于金融风险的高发期之时,唤起金融行业的“诚信、底线和责任”意识是当务之急。
诚信、底线、责任,是新金融文化的核心。而新金融文化是通过价值观和信任度来深刻影响经济生活和金融市场。我国现实经济与社会中的低信任度和畸形价值观已严重影响到每个领域及每个人。由于社会整体信任度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差,不合理、不合法追逐价值利润的行为直接体现在了社会、经济、金融各个方面。因此,确立良好信仰和追求信用是实现新金融文化的正确路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如果没有信仰,只信“金钱”,这是十分可怕的,同样真正的金融家更不应该是唯利是图的“资本家”,而应当是在金融领域能够把握行业规律、掌控发展方向、带领行业前进的实干家;应当是对社会负责、严于律己、勇于担当的企业家。在金融行业发展中,金融企业间不存在零和博弈——不应在应对挑战时一方的胜利须以另一方效用的牺牲为代价,而应该倡导新金融文化、构建合作桥梁以应对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等挑战。为此,金融界领袖更应具有全球视野、人文关怀、社会担当及创新精神的新金融文化之“道”,要以社会和行业长远发展为己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在乎一时的利害得失,不计较个人的功名利禄。而中国金融业能否抓住机遇,继往开来,关键在此。
文化在中国金融发展中已经且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中国目前并不缺乏各种各样的法律制度或金融科技,但当我们以一种新视野、新思维、新格局来讨论我国未来新金融的发展时,文化对于金融的作用不容忽视,重构朴素刚健的新金融文化更是势在必行。
第三篇:房地产金融
摘要:房地产业和金融业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房地产市场的起伏与房地产金融及相关政策变动密不可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房地产金融的问题和房地产金融体系的不健全。我国房地产金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融资渠道不合理、房地产金融法制建设滞后、金融创新缓慢。所以,我们应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培育和发展房地产金融市场,建立个人及企业信用制度,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关键词:房地产金融;融资渠道;制度建设
一、房地产金融的含义界定
房地产金融是指与房地产投资及开发经营相联系的货币资金融通活动和房地产金融资产投资活动,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亦为房地产业及其相关部门筹集、融通、清算资金并提供相应服务的所有金融行为。其业务主要包括房地产资金融通和房地产贷款。我国房地产金融业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与金融业之间的渗透和融合也日益加强,由此我国初步形成了房地产金融体系。在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消费等各个环节,金融机构不仅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开展各种集资、筹资和融通资金等金融活动,将国家、地方、部门、企业和个人的资金集中调配,使之投入到房地产中,从而支撑着房地产业的繁荣发展,同时,还通过房地产金融的杠杆作用,承担起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并且这种职能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显重要。
二、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成因
(一)房地产业融资结构不合理
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构成与国外相比呈现出以下特点: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过分依赖银行贷款。房地产企业在资本市场中融资渠道非常狭窄,仅仅限于股市融资,债券市场对于中国的大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关闭的。近几年,由于利润的诱惑吸引了众多企业涉足房地产市场,但真正能达到上市融资标准的企业数量很少。大多数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贷款。单一银行体系支撑着我国整个房地产金融。全国房地产银行贷款依赖水平在50%左右,而部分大型城市开发商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已高于80%。银行实际上直接或间接承受了房地产市场各个环节的风险,一旦房地产市场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风险会向银行传递,带来逾期贷款和呆滞资金。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间接金融在整个金融市场中还占绝对地位,而资本市场等直接金融发展却相对落后,同时国有商业银行本身改革还不到位,导致了我国房地产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房地产金融与房地产业相互依存,二者的风险具有共生性,而我国的房地产业对银行信贷的高度依赖性使这种共生特征愈加突出。限制房地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频出,银行将会因客户的大量违约而陷入资金流动性困境。
(二)房地产金融创新缓慢
目前,我国政府对房地产金融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界定了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范围,使房地产金融创新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在我国,房地产金融工具品种少,房地产融资渠道狭窄,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日益突出。另外,房地产消费信贷刚刚起步,贷款品种相当匮乏,无论是贷款乘数、利率水平,还是贷款还款方式,都比较单一,难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阻碍了该业务的拓展。尤其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发展缓慢,这就更提不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了。在我国,由于居民收入过低而无力承担贷款中比例过高的首期付款,缺乏对偿
还能力的预期,贷款还贷年限过短,利率档次过高,还贷方式单一,抵押品保险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原因,使得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还未得以改善。
(三)房地产金融法制建设滞后, 监管和调控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法规不够健全,法制建设滞后。例如,虽然已出台了一些涉及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法律,如《民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但总的来说住房消费贷款运作的法律环境不够完善,有些法律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作为住房消费的重要形式即住房按揭贷款,更是缺乏法律方面的保证,这不利于房地产金融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同时,房地产金融也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除《商业银行法》中有关银行设立和资金运用规定外,对房地产金融机构的管理尚无一个明确的专门机构,房地产金融业务的有关规范也亟待制定。
(四)房地产金融运作欠效率, 资金投向结构不合理
由于我国房地产金融机构不健全,缺乏科学、合理、规范的经营,使得房地产市场资金的配置效率低下。加之我国金融体制本身的非市场化特征,金融资源并非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进行配置,阻碍了社会资金向房地产金融领域的流动,受系统内资金供应者的经济状况和储蓄率的制约,融资数量有限,难以满足房地产庞大的资金需求。而另一方面,房地产资金的投向结构却不够合理,商业用房的投资增幅高于住宅投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入不足,导致房地产市场出现总量相对不足的结构性失衡。既使得真正有居住需要的、占社会人群大多数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又造成房地产商盲目开发,出现房地产供给的结构性过剩,空置率居高不下,资金流通链条断裂。
房地产行业的资金密集性特征决定了其实质上是一个准金融行业。近二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显示,房地产业和金融业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房地产市场的起伏与房地产金融及相关政策变动密不可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房地产金融的问题和房地产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因此,剖析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并提出防范对策,是深刻认识房地产市场症结,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三、防范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几点建议
(一)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
拓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的关键在于发展市场化的直接融资,即是让投资者直接承担产业风险的市场化融资,将过度集中在银行系统的风险分散给全社会共同承担。为此,应发展完善适合我国的房地产融资方式。将目前集中的银行贷款融资转展完善适合我国的房地产融资方式。将目前集中的银行贷款融资转化到银行贷款、房地产信托、住房资产证券化等多种融资渠道模式,以扩充开发企业和购房者的融资渠道,这是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必由之路。在成熟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上,房地产开发和个人住房贷款的融资不仅有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基本形式,而且在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一级市场以外,存在发达的证券化二级市场。在这个二级市场上,各种金融创新产生了层出不穷的房地产金融工具,包括投资基金、信托证券、指数化证券等。通过各种投资者在房地产金融市场上对证券化金融资产的自主购买, 二级市场把集中于房地产信贷机构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有效地分散到整个金融市场的各种投资者中。
(二)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引导, 完善房地产金融的法律环境
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前提。我国相关法制建设的滞后加大了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防范难度,银行为确保信贷质量,不得不提高贷款条件,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宏观控制,根据国内国际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房地产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法律、法规, 保证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健
康发展,有效控制房地产金融风险,为房地产金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加强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的制度环境建设
房地产金融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金融领域,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专门的金融监管部门对其实行风险监管。我国目前住房金融才刚刚起步,自我约束机制还很不完善,住房金融的潜在风险很大,单一的央行监管模式难以适应现时金融监管的要求。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起包括央行、银监会、审计、房管、行业协会在内,多元化、全方位的房地产金融监管体系。
(四)建立个人及企业信用制度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只靠道德约束而没有经济利益和法律责任约束。在发达国家个人信用制度已普遍建立,信用成为个人最有价值的财产,建立一套包括信用档案制度、信用账户制度、信用调查制度、信用监控和评估制度等个人及房地产企业的信用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道德风险”。在我国可以通过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以经济法律的手段形成对个人行为的外部约束力量,使个人违约成本大于收益,降低借款人违约风险。如各商业银行可采用联网方式,对故意违约和采用欺诈手段骗取贷款的借款人在网上公布,并取消其终身贷款资格,而对守约的借款人则可给予信用等级评定,信用等级越高越容易获得贷款, 而且贷款期限、利率水平也可获得更多优惠。
综上所述,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多层次的、多方位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我国的房地产金融体系和房地产金融创新产品正在不断进行完善。2007年金融市场已经全面开放,房地产市场除了传统的银行资金外,境外基金多渠道进军内地楼市,外资银行、外来资金成为中国房地产业新的力量。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复苏,人民币进入升值周期和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房地产业的不断深化发展及其融资环境的逐步改善,中国的房地产融资市场一定会步入一个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威廉姆·B.布鲁格曼,杰夫瑞·D.费雪.房地产金融与投资[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2]肖善璋.房地产金融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3]潘石屹.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风险[J].金融研究,2005,(4).[4]易宪容.房地产金融风险到底有多大.中国房地产信息网,2004,(4).
第四篇:疫情对金融影响思考建议
疫情对金融影响思考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疫情也对我国金融安全产生了一定影响,由此,当前应立足国情、放眼世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对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以及经济稳定发展。
*疫情对金融安全的影响。一是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当前,疫情已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损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纷纷下调今年全球及主要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从中国PMI整体发展来看,制造业、非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与生产指数呈现几乎一致的下跌幅度。
从中长期来看,疫情对国内外生产侧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产业链多环节的接续影响。从疫情涉及产业来看,旅游、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直接受到冲击,而制造业前期开工不足也将明显限制生产规模。
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来看,制药业、半导体业、汽车制造等行业以及能源产业,所受冲击最为明显。对需求侧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居民消费行为将更趋理性、保守,投资活动趋于紧缩,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引发海外需求整体降低。整体而言,我国经济供给侧与需求侧都面临较大挑战。
二是金融市场风险增加。
自疫情暴发以来,受短期的恐慌情绪、长期经济增长负面预期、全球股市联动等影响,引致世界多国股票市场价格下跌。自*月*日起,全球疫情暴发、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下跌,再次引发债券市场恐慌、收益率水平明显下行。在短期,国内债券市场将经历疫情冲击带来的反复震荡。在疫情引致国内外金融市场波动明显加剧的情形下,我国不仅应聚焦当期生产活动稳步恢复,更应关注悲观预期导致的未来需求不足,以稳定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支持金融市场稳定发展,防止金融资产价格下跌引致的企业净资产价值进一步降低。
三是宏观杠杆率提升。
自疫情暴发以来,延迟复工使宏观杠杆率承受压力。一方面,疫情已明显制约房地产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发展,企业利润下降致使企业债务负担加剧,不良贷款率增加,违约风险提升。另一方面,全国普遍延迟复工、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率偏低、产业链下游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复工率偏低,致使经济增速预期下降。在住户债务方面,个人住房贷款和消费信贷是最主要构成部分。企业生产能力下降将向住户偿还能力形成传导,加剧住户债务负担与违约风险。疫情加剧金融风险积累,稳增长与防风险动态平衡难度进一步增加。但就总体发展来看,体现为局部企业的债务杠杆风险与流动性风险,转化至系统性风险的概率较低。
四是利率风险预期增强。
疫情突发期间,居民出于消费、避险等目标而产生的食品类商品消费需求,进一步推动CPI抬升。今年*月CPI同比增速高达*%,*月CPI增速稍缓解至*%,但仍处于历史高位。与此同时,生产价格呈现通缩状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再度转为负值,同比下降*%,显示生产领域有效需求不足。近期国际油价下行,进一步抬升了PPI通缩压力。结构性通货膨胀通常伴随需求缩减型货币政策。但当前经济整体需求偏低,货币政策宽松预期明确,又将对现有通货膨胀造成压力。在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区间,结构性通胀与国际油价下行将引发利率风险预期,增加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难度,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提升金融风险发生概率。
五是流动性风险加大。
疫情之下,经济主体风险偏好降低,可供交易的资金与交易意愿、到期债务总量相比偏低,引发流动性风险。疫情引发的流动性风险集中体现为企业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全球市场流动性风险三个层次。首先,企业流动性风险方面,复工复产的延迟已致使企业现金流压力巨大,餐饮、旅游、电影等生活性消费行业销售额损失预计将分别高达数千亿元。
其次,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方面,中小企业日常流水显著低于预期,餐饮业、运输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企业清偿能力下降,结合央行适当展期政策要求,致使商业银行现金回流能力下降。与此同时,疫情引发的短期存款流失与到期存款延期进一步加剧了风险。
再次,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方面,海外疫情的暴发与扩散对全球经济形成冲击,而原油价格下跌同样致使优质资产面临变现需求。多国货币政策调控释放的流动性,虽然能够对资产价格形成支撑,但对抑制病毒传播而言仍然效力有限。企业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全球市场流动性风险,都将对我国宏观流动性产生压力。
六是汇率风险积聚。
自疫情发生以来,人民币汇率整体呈现走高趋势。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多重因素将对人民币汇率施加贬值压力。第一,经常账户货物贸易面临逆差压力。当前,全球疫情正处于快速传播阶段,疫情带来的海外产业链受阻、总体需求降低都将导致出口规模明显降低。第二,经常账户服务贸易仍然面临逆差压力。随着疫情在多国暴发,其将对海外旅客来华旅游活动产生明显抑制,因而服务贸易仍可能面临逆差压力。第三,国内货币适度宽松加剧逆差压力。为充分应对疫情可能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国家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早部署、快行动,特别注重预期引导,已形成专项再贷款、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下移等多项举措。针对未来的生产生活恢复,货币政策预期还将进一步宽松,由此将增加汇率贬值风险。
积极防范有效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是实施稳健且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在中、短期内或将继续承担提振总需求的大任。第一,适度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在为全社会流动性整体纾困的同时,部分缓解汇率风险。第二,定向降准更加关注房地产业、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当前定向降准重点是普惠金融,维持小微企业生命力是主要目标。而鉴于房地产业、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应当逐步转向对上述产业的信用支持,特别是确保产业链核心环节企业信贷充足。二是完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20年重点工作之一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退出机制,稳步推进创业板和新三板*。针对疫情引发的多重金融风险,特别是短期内全球股票、债券、原油市场数次下跌引发的国内金融资产价格震荡,继续完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丰富非金融企业融资来源,分散银行体系间接融资主体和股票市场直接融资主体风险,是维系长期金融安全的必要举措。第一,关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债券市场*。虽然疫情曾致使我国债券市场处于水平波动状态,海外疫情暴发、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下跌再次引发债券市场冲击,但宽财政、宽货币的政策预期,将为国内债券市场带来发展机遇。为实现对银行业信贷融资、股票融资的功能分担,债券市场应提升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力度。
第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当前,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券商柜台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大格局已初步建立。但创业板对优秀创新企业的吸引力和包容度不高,新三板也长期存在市场流动性不强问题,因此,应加强这些市场*。
第三,稳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为进一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一方面要推动传统金融企业与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金融基础科技衔接,开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先行试点研究工作,加强金融市场统计信息*;另一方面要建立更加灵活适配的金融政策体系,在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内部环境遭受冲击的复杂状态下,继续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融资成本与经济状况、企业承担状况相适应,创新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三是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
面对疫情的负面冲击,我国财政政策需注重功能性,在稳就业、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领域实现支撑,并形成对稳金融目标的有力配合。第一,更加积极地实行减税降费,惠及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尽快缓解普遍存在的流动资金趋紧状况,化解流动性风险。第二,加大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互联网服务、金融科技服务、基础科技研发活动等相关的“新基建”投入,提前布局与经济中长期增长相关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完成产业链重点环节基础设施*,将为国民经济恢复稳健增长提供助力。第三,形成就业、外贸专项补助资金,防止失业率增高、外贸需求过低引致的经济增长风险与汇率风险。
四是健全宏观金融风险预警监测体系。
国家和各地区要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各项风险发展情况,适时采取政策措施化解风险。针对今后一段时间金融风险可能存在的突发性、敏感性、开放性特征,国家和地方应当从三方面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第一,覆盖国内外多层次的金融活动。鉴于疫情对金融业的影响横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而国外金融市场受疫情影响已呈现明显下行趋势,及时监测国内外不良贷款率、流动性等变化,适时应对潜在风险,才能降低风险传染概率。
第二,加强对宏观经济指标纳入,特别是全球宏观经济指标。疫情对金融安全的威胁,以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威胁为基础。经济萧条,将成为威胁金融安全的最可能因素。考虑到国内复工复产效率,产业链尚未修复,而国外疫情蔓延同样使得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强,负面增长预期较为一致,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应充分考虑国内与国外经济状况,形成对国内与全球经济增长、国内与全球通货膨胀率、投资与消费活动、经济景气指数、经常贸易差额、外汇储备、大中小企业盈利水平、居民收入等指标的及时监测。
第三,运用临近预报技术实现高频监测。受制于数据发布速度,现行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低频性,最快仅可按月度频率发布。针对疫情带来的多重不确定性,为形成及时、有效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可依托临近预报技术提高监测频率,对经济与金融发展形势展开实时分析。
第五篇:金融对消防工作影响调查报告(最终版)
近年来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沿阵地的**影响尤其强烈。为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当前金融危机下各项工作的部署要求,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减速对消防工作的影响,及早谋划应对之策,近期我们组织了专题调研,通过走访省经贸、统计等相关部门,赴苏州、南京、南通、无锡江阴等地开展实地调研,收集了解常州、徐州、连云港等地情况,深入研究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和对消防安全工作的传导,提出应对的措施,供各级决策参考。
一、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影响程度不断加深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科学部署下,全省经济呈现总体运行良好的态势,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世界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对我省影响程度不断加深。一是冶金石化电子轻工纺织航运等行业受产品价格下跌过快、市场需求萎缩过猛的影响,生产、销售增幅回落明显。二是中小企业贷款困难问题难以缓解,运营资金紧张,一些企业被迫选择减产或停产,有的甚至倒闭。三是外向型经济,特别是其中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由于订单减少,库存大量积压,受到的冲击加大,经营困难的现象更为突出。四是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工厂转产、减产、停产、破产、兼并重组及裁员等情况,以外贸为主的中小民营企业尤其如此。五是因税费减免、税源缩小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又因大量基本建设和民生保障而支出大幅上升,可灵活调配的财政资金日渐紧张。综合经济专家的观点来看,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局面要有效缓解尚需时日。
二、金融危机对我省消防工作的影响逐步显现
消防工作是与经济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方面之一。我省经济发展因全球金融危机出现减速趋势,必然传导到消防安全方面,对消防工作的不利影响将逐步显现出来。突出反映在以下方面:
(一)部分部门和单位对消防工作产生模糊认识。调研中,一些政府部门人员认为,国内消防技术标准要求过严,而现在中央政策是发展经济、上项目,全力保增长是最紧迫的任务,所以消防部门在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验收时,执行国家消防技术标准时要求不应过于严格,特别是当遇到国内技术规范要求比国外技术规范要求高的情形时,要“有所松动”,以免影响外商投资的积极性。有的则提出消防部门监督执法的力度使困难企业“受不了”,他们认为只要问题改了,对于程序性违法行为,比如超出规定的整改期限问题,消防部门不要再给予罚款处罚,即便罚款也要取下限,以此帮助企业“共渡难关”。
(二)部分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有可能弱化。这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人员裁减可能带来的影响。一些单位消防管理人员反映,虽然企业因经济不景气裁员暂时还没有波及到消防管理人员和组织,但如果下一步经营状况继续恶化,就有可能裁减到消防安保人员,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比如消防控制室值班等需要的最低人数将受到影响。二是经费压缩可能带来的影响。很多单位为了消化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压缩行政经费开支,在消防安全教育、消防设施建设维护及消防安全隐患整改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消防安全教育上,一些原先计划举办的消防运动会、消防演练等教育训练活动,会因为资金问题而被取消或搁置。在消防设施的投入上,多数企业希望维持在现有消防装备设施能够正常运转的最低限度上。而对于火灾隐患整改的积极性、主动性会下降,苏南某大型纺织企业负责人反映,去年斥资数百万元整改了市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火灾隐患,要是放在今年,是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决心。三是生产经营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一些企业因订单减少而减产、停产、转产,甚至出现企业破产兼并重组的现象,员工对安全工作的认知下降,原有的管理体系出现空缺,加之生产线停工、维护、保养,库存产品积压,以及员工因工资等问题产生的劳资矛盾等非常规状态,将导致新的不安全因素大量产生。
(三)大量新改扩建项目消防审核面临新问题。各级政府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国家、省、市、县级政府安排了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集中上马,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牵头单位如企业希望消防部门简化消防行政许可,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限,有的甚至要求边开工边审批或先开工后审批。这将导致消防部门的审核验收等任务将相对集中,工作量加大。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生产企业闲置的厂(库)房改造为服务业、娱乐休闲业的民用、商业用房,这涉及到使用性质的改变,消防安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对消防部门的源头控制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土地、规划部门的政策要求和审批周期等原因,这些项目往往等不及取得合法的土地、规划许可就开工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消防部门如果不对这些项目进行消防审核,有可能造成先天性火灾隐患。
(四)消防基础建设经费争取难度加大。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国及我省经济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减速,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对消防部门明年业务经费保障、推进消防基础建设已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地方消防部门负责人反映,2009经费要想继续保持较大增幅难度很大。苏南某消防大队拟将消防指挥中心扩建为全市应急中心的项目,原计划上报5500万的财政预算已被当地政府削减为2500万;另一新建消防中队项目已被降格为备选项目。调研中还发现,一些政府专职消防队的正常业务经费,县、市政府财政负责供给的尚能维持当前水平,但是由各镇自行负责筹集的,则受经济因素影响较大。此外,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出口依赖度较高企业内部的专职消防队的维持和建设发展经费保持的难度也在逐渐加大。
三、应对金融危机对我省消防工作影响的措施
目前我省虽然已连续9年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群死群伤火灾事故,保持了火灾形势的平稳,但是全球金融危机对我省消防工作的影响已经显现,其中包含着诸多非传统因素的困扰,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积极采取新的对策,有效应对挑战。
(一)政府强化领导,确保消防工作有序进行。
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消防工作面临的困难增多,更需要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一是政府在对困难企业进行资助扶持、主导投资上项目时,要将消防安全纳入项目通盘考虑,做到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验收,紧紧抓住消防安全标准不放松。二是行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本行业、本系统单位的管理和服务指导,特别注意督促有关困难企事业单位始终绷紧消防安全这根弦,一如既往地严格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切实落实消防工作职责,确保这些单位消防工作正常运行。三是认真落实政府部门消防工作协调机制,通过各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联合执法,提高消防安全监管效能。如在“三合一”场所源头控制和整治上,要严格执行各项消防行政许可和《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消防安全技术要求》等法规规定,以控制在企业破产、裁员或困难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中产生的小作坊、小场所、出租屋等形成的“三合一”火灾隐患。
(二)单位加强自律,紧抓消防安全不放松。
社会单位要始终严格按照消防法律法规要求,履行主体责任,防止因经济效益不佳而放松对消防安全工作的要求,甚至将消防工作搁置一边,从而酿成火灾事故,使单位“雪上加霜”。一是要充分考虑消防专职人员的岗位需要,企业实施裁员的时候,要确保开展消防工作必需的人员。二是确保消防工作基本经费的投入,保证日常消防工作开展的必要经费,配置必备的消防设施、器材,并定期组织维修保养,确保完好有效。三是深化企业内部消防安全管理,继续认真落实公安部61号令,大力贯彻**省商场市场、宾馆饭店、学校、医院、公共娱乐场所等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加强企业内部消防管理,以防企业由于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加班加点,疏忽消防安全而引发火灾事故。
(三)开展重点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员工消防安全素质。
在金融危机对消防工作产生影响,相当一部分单位消防管理工作可能或已经出现弱化趋势的大环境下,加大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的力度,提高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对于有效防止火灾发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是要大力宣传贯彻新修订的《消防法》,充分利用消防联席会议平台,发动各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宣传活动,督促单位和员工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尤其要加强对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的宣传教育,消除其对消防安全工作产生的模糊认识。二是单位在进行内部人力资源整合,安排员工转岗、待岗培训过程中,要将消防教育培训的内容纳入其中,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素质。三是针对一些待岗、下岗人员暂时没有工作,向小网吧、小旅馆、小娱乐场所等低端消费场所集中消费娱乐的趋势,加强对此类小场所经营人员的消防宣传教育,特别是要提高这类场所员工组织引导顾客疏散逃生的能力。四是要加强对出租屋、流动务工人员的消防宣传教育,联合劳动部门,将流动务工人员消防安全知识教育纳入国家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培训计划;在出租屋、流动务工人员集中的区域,发动乡镇街道、居(村)民委员会、物业服务单位等,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
(四)不断提升消防执法水平,切实落实消防安全保障。
严格执法是我们的职责,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在困难的时候,更需要坚持严格、公正、文明、理性执法的理念。要在管理中注重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管理,注意为企业分忧解难,帮助企业维护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一是对于政府主导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建设工程,要主动提前介入,急事急办,优化审批流程,尽可能地缩短审批时限,全程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对于倒闭停产企业、暂时歇业企业、停工半停工建筑工地等,要纳入消防动态监督的重点,开展普查,逐个登记,摸清底数,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检查,防止因漏管失控发生火灾事故。三是在消防执法过程中,要通过明确或细化处罚的情形条件来规范自由裁量权,克服执法中的随意性,防止给企业增加额外负担。四是在实施行政处罚,认定、责令改正火灾隐患特别是重大火灾隐患过程中,要充分听取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耐心细致地进行沟通,使其对消防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公信力心服口服,从而将有关消防安全规定切实落到实处。
(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保持消防基础建设平稳较快发展。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倒闭增多,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对我们争取经费、推进消防建设带来了一定影响。但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都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这对消防建设也是难得的机遇。
一是把握机遇、积极争取。要紧紧抓住各级政府专门拨出巨额财政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给消防工作带来的机遇,主动介入,争取政府支持,将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这轮建设大潮中,进一步改善城市公共消防设施。特别要抓住政府对农村建设高度重视的契机,加大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城乡消防建设统筹发展,力促我省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二是量力而行,确保重点。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谋划各项消防建设,坚持“确保重点、兼顾一般,有先有后、协调发展”的思路,从实际需要出发,分清轻重缓急,合理用好有限的资金和资源。
三是开源节流、效益优先。要坚决杜绝乱摊派、乱拉赞助的行为,主动为政府分忧,为企业减负,树立消防部门的良好形象。要进一步推进节约型部队建设,通过压缩行政开支、寻求自身“造血”功能,多方筹措资金,保证建设需要。在经费的使用上,要认真编制经费预算并抓好落实,保证经费的投向与投量,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的“刀刃上”,发挥出最大的保障效能。
阅读更多好范文调查报告:http://xiexiebang.com/diaochabaog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