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关于加快全省邮政通信事业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关于加快全省邮政通信事业发展的意见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保障我省邮政改革顺利进行,推动邮政部门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现就加快全省邮政通信事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邮政通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邮政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邮政网络是国家重要的通信基础设施。长期以来,邮政部门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公民的基本通信权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信息体系、金融体系以及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省邮政系统拥有覆盖全省、遍布城乡的网络资源,是我省覆盖最广、辐射最宽的物流配送网络之一。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05〕27号)精神,邮政公司化以后,仍将承担党和政府、军队机要通信职责,提供党报党刊发行、信函、包裹、汇款、义务兵信件、盲人读物等普遍服务义务。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和支持邮政工作,切实把加快邮政通信事业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和完善邮政普遍服务、特殊服务补偿机制,增强邮政持续提升普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进一步完善全省邮政通信事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全力支持邮政服务网点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邮政服务网点建设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安排、统一建设。要根据邮政部门的需要,重点解决好繁华城区、开发区、住宅小区、大专院校、街道邮政服务网点少、生产用房紧张、邮政无自有营业场所等突出问题。为支持邮政企业发展,减轻邮政企业负担,对邮政企业从事文化经营活动免征文化市场管理费。邮政设施建设用地,由政府依法划拨,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邮亭、邮筒和其他邮政服务公益设施免缴城市道路占用费。邮政已建网点因建设单位需要拆迁时,由建设单位在适当的地段等面积还建。
(二)持续加强邮政信报箱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邮政信报箱是单位、居民利用邮政通信与外界联络的必备基础设施。各地要将邮政信报箱建设列为新建居住区配套设施的内容。各新建居住区的建设单位要将信报箱等邮政设施作为配套设施列入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与新建住宅楼房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规划部门在审查规划设计方案和审批新建居住区建设工程时,要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要求,把完善信报箱等邮政设施作为一项重要审查内容。在新建居住区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部门应根据邮政管理部门的要求,按照国家行业标准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发给合格证明,不合格的,书面告知并要求整改。对已建成的居住区没有信报箱等通邮设施的,由物业管理单位、产权单位进行补装。产权人或其委托的物业管理单位负责邮政通信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三)进一步落实邮政运输优惠政策。交通部门对带有“中国邮政”标志及在册车辆牌照号的邮运专用车辆免办公路运输营运证,通过我省收费公路收费站时,减半征收车辆通行费,优先予以通行。邮政业投递车辆在执行投递服务时,公安、交通部门对投递车辆临时停靠提供方便。
(四)加大政府对邮政普遍服务的财政扶持力度。邮政企业是经营邮政业务的公用企业,承担向社会提供普遍服务的义务,为解决邮政普遍服务存在的困难。从2008年起到2013年,省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拨付省邮政公司作为普遍服务的补助资金。税务部门对邮政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业务(具体为函件、包裹、汇票、机要通信、党报党刊发行)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五)切实加强对邮政服务“三农”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各地要将邮政服务“三农”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议事日程,认真分析研究,制订支持邮政企业服务“三农”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意见。商务部门要支持邮政企业参与到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中来,充分发挥邮政的品牌及网络优势,建设既符合商务部制定的农家店建设标准又具有邮政服务特色的连锁化农家店。支持邮政配送企业成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主要力量,为其他承办企业开展商品配送业务,特别是为偏远山区等配送成本高地区的农家店配送商品,增加商品配送率。支持已在商务部备案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邮政系统承办企业,经批准在县以下农村地区建设区域性配送中心及农家店,按商务部、财政部的规定享受资金补贴。工商、农业、安监部门要简化邮政农资产品、日用品流通经营许可证的审批办理程序,优惠相关收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加强和邮政企业的合作,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增加农村邮政业务范围,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流通市场混乱问题。税务部门要按照政策规定,对邮政企业服务“三农”给予税收优惠。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将邮政企业在农村地区的服务网点建设,纳入当地发展建设规划,在选址、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
(六)积极支持邮政企业参与中小学教材发行竞标。邮政企业具有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网络优势,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要支持邮政企业参与中小学教材发行竞标工作。
(七)加强农村地区邮政通信建设,提倡在全省广大农村地区建立村邮站,将村邮站建设纳为新农村硬件建设范畴,以解决农村邮政投递深度和邮件、报刊妥投问题。
三、加强对邮政通信事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邮政通信事业发展工作的领导,统一部署,统筹规划,协调解决邮政通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由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省财政厅、省交通厅、省商务厅、省建设厅、省物价局、省农业厅、省地税局、省工商局、省新闻出版局、省邮政管理局、省扶贫办、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省邮政公司等有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参加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各市、州、县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省邮政管理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建设厅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检查,落实推进邮政通信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邮政企业要努力改善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统筹规划城乡网点建设,已有邮政网点不得随意撤并,保证邮政普遍服务能力和服务标准。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邮政用工、社会治安等方面给予扶持,为邮政部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对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是神农故里、李时珍的家乡,中医药历史悠久,中药材资源丰富,发展中医药事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服务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落后,中医药人才不足,特色优势不突出,中医中药发展不够协调,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必须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推进我省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中西医并重,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医药发展。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弘扬中医药文化,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和“名药、名店、名厂”战略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医药产业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医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一体化全面发展,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
(二)主要目标。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县及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下同)房屋改造和设备配置;全省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中药房达到国家标准,中医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防治重大疾病和预防保健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产业产值步入全国先进行列,中医药人才队伍壮大、结构优化,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成10所全国重点中医医院和40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培养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和知名中医,建立炎帝神农和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生产研发体系,打造一批知名中药企业和产品,构建比较完整的中药产业链,中医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增加。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中医药科研教育基地、中药生产基地、中医临床基地和中药材交易中心,逐步建成中医药强省。
二、加快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三)建立和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各地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配置好中医药服务资源,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基本医疗领域的重要作用。形成以省、市、县级中医医院为龙头,以综合医院中医科室为重要力量,以乡村和社区中医服务网点为基础,以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涵盖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功能的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继续抓好政府主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原则上,每个县(市)办好一所中医医院。要制定公平公正的行业管理政策,不断促进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发展。
(四)加快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抓紧制订中医医院建设改造计划,加大对中医医院房屋改造和设备配置的投入,逐步改善医疗服务条件。3至5年内,按照国家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完成各级中医医院房屋改造和设备配置。凡未纳入国家和省建设项目的县及县级以上中医医院,省政府比照国家投入标准,分纳入全省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五)强化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中药房建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应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应配备必要的设施及中药,至少有1名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医生,为群众提供基本的中医药服务。
三、实施名医名科名院战略,突出特色优势
(六)加快培育一批知名中医。实施多层次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和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通过读经典、拜名师、做临床等方式,加快培养优秀中青年名中医。开展“名中医”评选活动,对有突出贡献的名中医药专家进行奖励。
(七)加快培植一批中医名科。各级医疗机构要建设一批中医重点专科。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国家和省级重点专科(专病)建设投入。各级中医医院要突出中医专科特色优势,县中医院要走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模式。支持中医专科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和中药新药研发。
(八)加快建设一批知名中医医院。加快省中医院、武汉市中医院等中医龙头医疗机构建设,积极争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加大对国家和省级重点(示范)中医医院建设的投入,建成一批中医特色优势突出、医疗科研水平高、综合服务能力强的中医医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各市(州)要重点建设一所高水平的中医医院或民族医院。
(九)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支持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发挥中西医结合学科优势,建成医、教、研于一体的国内一流中西医结合医院。加强综合医院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鼓励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或中西医结合临床科室,加强临床研究,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医疗优势。
四、培植名药名企,大力发展中药产业
(十)促进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展全省中药材资源普查,建立中药材数据库和鄂产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基因库。加强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建立鄂产道地药材原产地保护区。加强鄂产道地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审定及配套技术研究,建立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和良种培育基地。结合农业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一批中药材种植基地,打牢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投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鼓励中药企业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支持中药材生产企业参加GAP认证,提高中药材生产质量。
(十一)加大中药新药创制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我省中药新品种的创新研究和名优大品种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力争在短期内打造一批大品种名中成药。加强名方、验方筛选评价研究,开发现代中药制剂产品。加强民族医药研发,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根据中医临床需要研制和应用特色中药制剂。凡我省开发的中药新产品、二次开发的名特优中成药和疗效确切的院内中药制剂,依照有关规定纳入全省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公费医疗用药目录。
(十二)培育大型中药企业集团。选择有条件的中药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争取尽快进入资本市场,培植和壮大一批龙头中药生产企业。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育3至5个自主创新能力强、知名度高、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型中药企业集团。
(十三)加强中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支持中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中医药企业进基地,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化生产。重点支持武汉、黄冈、宜昌、恩施等地建成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现代中药研究、生产、商贸、信息交流等为一体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培育若干个产值过10亿元的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五、大力推进继承与创新
(十四)切实做好中医药的继承工作。加强中医药古典医籍、历代医家学术思想、民族、民间医药传统知识与技术的整理、研究和利用。在中医医疗机构中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研究与传承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对传统中药炮制、制剂技术工艺和老药工经验进行挖掘整理,形成规范,传承推广。
(十五)搭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建设。建设一批符合国际规范、开放共享的国家级和省级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室(实验室)、临床研究基地(中心)等公共研究平台,为中医药研究开发创造良好条件。培育中医药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开展中医药科技咨询、培训和科研成果推广服务。
(十六)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鼓励多学科、跨领域、产学研、海内外结合,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临床诊疗技术的研究和中药新药及中医诊疗设备的研制。重点加强肝病、肾病、艾滋病等常见病、疑难病防治和“治未病”预防保健研究,不断创新中医诊疗方法和防治手段,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等,应当充分尊重中医药的学术特点,实行同行评议。
六、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
(十七)加强中医药高等教育。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以建成全国一流的中医药大学为目标,重点建设好湖北中医学院,进一步提升学院教学、科研、临床综合实力。不断改善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中医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使之成为我省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药企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十八)加快培养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临床骨干人才。鼓励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大中企业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研究型人才和学术领军人物。完善中医药师承制度,传承名老中医的医德医风和临床经验,造就新一代名医。加强中药人才培养,提高中药科研生产人员素质。加大对中医药人才的奖励扶持力度,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环境。
(十九)加强基层中医药人员培养。制定引导政策,鼓励各类中医药人才到基层工作,基层中医药人员实行岗位津贴。通过订单和免费培养等方式,选拔一批中医药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继续教育、业务培训和适宜技术推广等方式,加快培养基层中医药业务骨干和实用型人才。5年内全省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100%,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人掌握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将有一技之长的农村中医药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建立药工技术等级标准,落实相关待遇。
七、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二十)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和产业。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和利用中医药文化遗产,弘扬炎帝神农和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着力打造湖北中医药文化品牌。结合旅游开发,加强具有中医药文化内涵的景点景区建设,发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中医药文化产品。建立湖北省中医药文化馆,支持蕲春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基地、随州炎帝神农文化园等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的建设。加强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传统。
(二十一)推进中医药科学普及与对外交流。加强中医药科普宣传工作,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充分发挥我省中医药资源和学术文化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在境外兴办中医药经营和服务实体,积极发展中药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创造良好环境,吸引世界知名企业在我省建立中医药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促进中医药对外开放。
八、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二十二)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制定、部门协调和组织推动。制定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中医药发展的具体目标、重点任务和项目以及相关保障政策措施。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关心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卫生、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履行好中医事业发展的行业管理、统筹规划、综合协调职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药品质量管理,支持中药材基地GAP认证,促进现代中药产业发展。发展改革部门要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经委要抓好中药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科技部门要抓好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湖北)基地建设和中医药科技创新,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农业部门负责中药材种植规划制订和生产技术推广,抓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板块基地建设。林业部门要制订木本和以森林为载体的中药材发展规划,指导木本中药材生产,结合低效林改造,发展药材产业,加强对珍贵稀有药材的保护。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增加中医医疗机构经费投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制定合理的中医医疗机构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中医医疗机构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标准不得低于同级综合医院。商务部门要加强中药出口工作。税务部门要研究制定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宣传、教育、人事、国土资源、物价、知识产权、文物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二十三)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充实省中医药管理机构力量,加强全省中医行业管理。各市、州、县要加强中医药管理机构建设,配备专门的中医药管理人员。指导中医药机构引入竞争机制,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二十四)加大中医药事业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各项中医药投入政策,设立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将中医药纳入城市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乡镇和社区中医科(室)建设。坚持中医医院的公益性质,落实公立中医医院的政府补助政策,对中医医院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要加大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重点中药生产企业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鼓励、支持、引导境内外组织与个人捐助、投资发展我省中医药事业与中医药产业。
(二十五)落实和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完善中医药相关价格政策,合理调整中医药服务和中药药品价格,建立体现中医药技术服务价值的价格体系。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救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规定的中医诊疗项目和中医药适宜技术优先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支付范围,合理确定费用支付标准和报销比例,鼓励患者使用中医药。
第三篇:湖北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
湖北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形势,做好为老年人服务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6号)精神,现就加快发展我省养老服务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668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108%;65岁以上老年人口4517万人,占总人口的749%。预测到2010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7847万人,占总人口的1266%,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508万人,占总人口的82%。随着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空巢”家庭迅速增加,2003年我省家庭户口中,65岁以上老年人单独生活的家庭户占2263%,比2000年增长388%。老年“空巢”家庭的增多,不仅使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也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带来影响,给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养老服务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是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相关行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清我省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充分认识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建立适应我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体现城乡不同特点的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服务对象公众化。以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服务为宗旨,以保障农村“五保”老人、城市“三无”老人等特殊困难老人基本生活权益为重点,满足广大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二是服务方式多样化。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发展家政照料、医疗保健、护理康复、精神慰藉等各种服务项目,实行有偿、低偿或无偿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三是服务队伍专业化。开展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实行养老服务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四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政府对养老服务业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引导、支持和资助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业,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五是运作机制市场化。建立养老服务事业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逐步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公平竞争市场。六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十一五”期间,全省基本建立起以公办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所有制福利机构为骨干、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城乡各类社会福利机构的床位数和集中供养人数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底,力争使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20张以上;各市、州、县分别建立1所综合性、多功能的老年人福利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市(州)和部分县(市)建设20所爱心护理院,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临终关怀机构,全省80%以上的街道建立能容纳30名以上老人的托养综合性福利机构;继续加强“星光
老年之家”的建设,使其长久有效运行,发挥为社区老人服务的功能。
三、明确政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
(一)经民政部门审批的养老服务机构,包括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退休人员公寓、养老院、托老所、敬老院、老年服务中心、康复中心等,不论公办还是民办,都同等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公办社会福利机构要继续履行现有职能,为农村“五保”老人、城市“三无”老人和生活困难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服务,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要探索养老服务机构公办民营的路子,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吸引外资来我省投资养老服务业。
(二)加快老年人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发展养老服务业,逐步实现由政府兴办养老服务业为主向政府与社会力量多元化兴办转变。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单位和个人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紧急救援等业务,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对符合规划的养老服务项目,有关部门要优先审批。对列入规划的已建养老服务设施,任何单位不得挤占或改变性质,因国家建设需要拆迁占用的,应按照有关拆迁办法给予补偿。
(三)对新建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业建设用地,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采用划拨方式优先供地;对新建营利性养老服务业建设项目用地,以协议出让方式供地,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取标准予以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征地(拆迁)补偿的标准应依法科学确定,不得低于《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征地管理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通知》(鄂政发〔2005〕11号)确定的最低价(在武汉市主要城区用地,不得低于武汉市政府颁布的最低补偿标准);敬老院、福利院等项目用地在进行土地登记时免收土地权属调查费,其他收费按最低标准收取。乡村公益性的养老服务业建设用地,经批准可以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
(四)经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审批认定的养老服务机构,可免交城市建设和房屋建设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证照费除外),免交煤气、水、电增容费和供排水设施使用费;电价按居民生活用电价格标准执行,自来水、管道燃气价格按民用水、民用气价格标准执行;申请安装水、电、气管线、管道工程的,有关单位应予优惠或减免相关费用;要求地籍测绘服务的,服务机构应按我省规定的最低标准收费。养老服务机构的救护与生活用车,可根据有关规定,按程序报请交通部门审批免征养路费。
(五)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暂免征企业所得税以及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准予全额扣除。房产所有人、土地使用权所有人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将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赠与教育、民政和其他社会福利、公益事业的,不征收土地增值税。财产所有人将财产赠给政府、抚养孤老伤残的社会福利单位、学校所立的书据免纳印花税。对修建老年公寓和敬老院占用耕地,利用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或单位、个人捐赠资金建设城市社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活动场所和农村乡镇敬老院占用耕地的,免征耕地占用税。对养老院提供的育养服务、婚姻介绍、殡葬服务免征营业税。
(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对培训合格人员由职业技能主管部门颁发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加快开展老年保健、护理、营养、心理咨询等急需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到2008年底,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从业人员一律持证上岗。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或课程。大力开发为老年人服务的岗位,鼓励和引导下岗失业人员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吸纳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政府免费提供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持证上岗的就业援助对象可按规定享受当地公益性岗位补贴和低保补贴。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创办养老院、托老所,开展包户服务。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开办养老服务业的,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七)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和经济发展状况,采取多种形式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福利性、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按有关政策规定,积极为养老服务业提供信贷支持。对养老服务机构内部设置的已取得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和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如申请医疗保险定点,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审批。
四、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责任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把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纳入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发展目标,认真落实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认真解决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兴办养老服务业,需经民政部门审批后,领取《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置批准书》。国内组织和个人兴办养老机构,由县(市、区)民政局审批;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组织和个人、华侨以及外国人兴办,由省民政厅审批,并报省商务部门审核。兴办养老服务业应向同级老龄办备案。养老服务机构要按照《老年人建设设计规范》及《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要求执行,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使入住老年人生活舒适、安度晚年。
第四篇:邮政事业发展方案
精选范文:邮政事业发展方案(共2篇)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邮政网络是国家重要的通信基础设施。长期以来,邮政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市邮政部门发挥其覆盖全市、遍布城乡的网络资源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公民基本通信权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信息体系、金融体系以及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和支持邮政工作,认真贯彻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加快我市邮政通信事业发展,增强邮政普遍服务能力,力争在2-3年内,实现邮政金融网点和邮政服务网点遍及全市所有乡镇,完成村邮站规划和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农资配送、小额信贷等业务,窗口服务、投递服务、营销服务规范达标,全面提升邮政业的服务功能。
二、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具体措施
(一)全力支持邮政基础设施建设1完善邮政服务网点。各地要将邮政服务网点建设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并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社区、企业、大专院校应积极支持邮政增设邮政网点,提供优质服务。邮政已建网点因建设单位需要拆迁时,应先征求邮政部门意见,并由建设单位在适当的地段等面积还建。2增设城区邮亭、报刊亭。为完善城市功能。城区居民较为集中地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增设邮亭、报刊亭。由邮政部门依据专项规划,提出建设意见,作为邮政网点建设的补充,报规划建设部门列入规划建设。邮亭、报刊亭、邮筒和其他邮政服务公益设施免缴城市道路占用费,文化部门免收文化市场管理费,工商、税务、电信、供电等部门要按政策规定在收费上给予优惠。对新增邮亭、报刊亭,邮政部门要优先安排下岗职工、残疾人员经营。
(二)加强邮政信报箱的建设和管理要认真落实省建设厅、省邮政管理局《关于加强城镇居民楼房住宅区邮政信报箱建设的实施意见》邮管〔〕45号)精神,邮政信报箱是单位、居民利用邮政通信与外界联络的必备基础设施。各地各部门要将邮政信报箱建设列为新建居住区配套设施的内容。新建成的城镇居民楼房、住宅区信报箱覆盖率要达到100%1新建的居住区要将邮政信报箱等邮政设施列入规划设计方案。要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严格审查把关。竣工后,建设部门要按照国家行业标准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发给合格证明;不合格的书面告知并要求整改。2对已建成的居住区没有信报箱等通邮设施的由邮政部门会同建设部门督促物业管理单位、产权单位按标准限期补建。产权人或其委托的物业管理单位负责邮政通信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三)进一步落实邮政运输优惠政策通过我市收费公路收费站时,交通部门对带有“中国邮政”标志及在册车辆牌照号的邮运专用车辆免办公路运输营运证。减半征收车辆通行费,优先予以通行。邮政投递车辆在执行投递服务时,公安、交通部门对投递车辆临时停靠提供方便。
(四)大力支持邮政服务“三农”工作1支持邮政利用网络优势开展“三农”服务。对邮政部门在全市农村地区建设村级“三农”服务站或发展代办点、加盟站等三农服务平台。优惠相关收费。科技和农业部门要提供技术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加强和邮政企业的合作,加快农村技术成果转化。税务部门要按照政策规定,对邮政企业服务“三农”给予税收优惠。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将邮政企业在农村地区的服务网点建设,纳入当地发展建设规划,选址、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2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构建全省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的意见》政发〔〕48号)精神。建设具有邮政服务特色的连锁化农家店,对符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条件和有关标准的申报核准后,按商务部、财政部的规定给予补贴。3加强农村地区邮政通信建设。提倡在全市广大农村地区建立村邮站。以解决农村邮政投递深度和邮件、报刊妥投问题。
(五)积极支持邮政开展各类便民服务优先给予自营网点和代办网点办理营业执照。文化、旅游等部门应积极协助、支持邮政部门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集邮品、明信片等业务,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要支持邮政参与中小学教材发行竞标工作。工商部门应积极支持邮政部门开展各类便民服务业务。利用邮政这一特殊渠道宣传推介。经委(经济局)要引导、鼓励中小企业积极使用邮政商函直复营销。银监部门要大力扶持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拓展小额贷款业务、公司业务等业务范围,支持邮政储蓄代发涉农资金、代发教师工资等。民政部门要加强城市门牌号管理,方便邮政通信投递服务。工商部门要加强寄递市场、集邮市场、邮政用品用具市场的监管,加大查处的力度。
三、加强对邮政通信事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统一部署,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邮政通信事业发展工作的领导。统筹规划,协调解决邮政通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政府建立由分管副秘书长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经委、建委、财政局、交通局、商务局、规划局、物价局、农业局、地税局、工商局、文化局、扶贫办、市邮政局、人行市中心支行、银监分局等有关单位参加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各县(市、区)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加强督办检查,落实有关政策措施,促进我市邮政通信事业快速发展。
[邮政事业发展方案(共2篇)]篇一:结构乡邮政所建设方案
xxx2012年邮政所建设
实施方案
着我国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乡级邮政事业必将在这场社会变革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2)为促进乡级邮政事业的全面发展毕节市委、市政府、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各乡镇要认真部署落实好本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和施工阶段的安排。同时要求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完善相关领域的各项建设,促进邮政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确保邮路的畅通。(3)结构彝族苗族乡位于赫章县西北部,距县城51公里,东南与朱明乡相连,西北与可乐乡、财神镇相邻,北与云南省镇雄县以古乡接壤。地处偏僻边远,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交错,地势高寒,地形破碎,陡坡地多,平坝地少,气候复杂多变,气温冬寒夏凉,自然条件恶劣,平均海拔2085米,最高海拔2422.1米,全乡地理位置为东经104°26′53″-104°32′35″,北纬27°12′50″-27°24′18″之间,总面积102.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975亩,全为旱地,耕地中陡坡耕地1695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5.8%。造林面积达27000多亩,退耕还林面积7355.5亩,全乡森林覆盖率达55.3%,共辖8个村85个村民组。境内居住着汉、彝、苗等民族4092户19032人,其中少数民族985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1%。
近年来,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较快,安财油路直通结构境内,有通往朱明、安乐、可乐、则姑的有乡级公路4条,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全乡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网状结构。
乡境内矿产资源有煤炭、锌、铁、铜等,且分布较广,仅煤炭资源覆盖面就达69平方公里。据可探储量有6亿吨,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大豆等。有益牧草山草场和林地81500亩,是发展畜牧业、用材林、经济林的有利条件。
xxx民族文化浓郁,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情。每逢民族节日,各族群众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举行欢歌、跳舞、吹芦笙,射弩等活动,最为隆重的是每年端午节,各民族群众上万人欢聚在结构梁子上举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省、地、县领导曾多次前往观看。
xxx目前还没有邮政所,平时收发文件都要到财神老区,给开展邮政工作和当地老百姓收发邮件带来极大不便,尤其重要的是xxx广大群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目前只有一个信用社完全满足不了逐步增收致富的老百姓的需求,基础设施薄弱已是制约全乡邮政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亟待改进。(4)本项目提出的依据是:国家西部大开展政策,贵州省财政厅、省政府和铜仁地委、行署以及赫章县委、县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和扶持政策及小城镇建设结合经济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的管理办法。
2.2 投资的必要性和经济意义
(1)建设贵州省赫章县xxx邮政所是发展乡村邮政事业和邮政结构调整的需要。xxx距离县城较远,发展好邮政事业非常的重要,乡党委、政府立足实际,提出了建设xxx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系列发展思路,该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提高xxx邮政所功能,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办理金融业务和货物邮寄,促进商品流通,加强xxx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促进xxx的经济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实施xxx邮政所建设是巩固扶贫攻坚成果的需要。邮政所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邮政所功能,将有力推动本区域邮路的畅通无阻,满足当地广大群众的需要,帮助农民致富。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果调整的不断深入,xxx及周边地区对金融服务和各种物品邮寄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加大,这对邮政所的服务功能提出了更大的要求。该邮政所建设是基于这一需要而提出的。建成后,将逐步强化当地外界的流通,使广大群众办理金融服务和邮寄物品更加便捷,可以发挥邮政服务潜在的作用。建立规范化邮政所,不仅可以方便办公,而且还可促使邮政向规模化、服务型方向发展和转化,有效缩短邮寄物品的流通环节,减少消耗,降低经济成本。同时,还可以通过邮政所发挥调节作用。
(3)建设xxx邮政所是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需要。由于没有邮政所,严重制约了金融和邮寄的收发和规范办公。此外,因当地邮政所的服务功能不全,对地方经济的服务能力不强,从而束缚了物品的流通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xxx建设一个邮政所是非常必要的。
[邮政事业发展方案(共2篇)] 成 员:xx(办公室主任)
xxx(乡财政所所长)xxx乡国土负责人)xxx(村建站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村建所,赵富贵兼任办公室主任,组织负责日常工作。
3.2明确职责。乡政府负责协调指导和监督邮政所建设工作,财政所负责邮政所资金的拔付和监督。其他各部门相互协作,依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邮政所的建设工作。
3.3确保质量。为确保邮政所建设质量,要严格按照邮政所建设标准,要切实加强对标准化邮政所建设工作的监督管理,严格按照规划、标准和论证要求组织实施,确保工程按时、按质、按标准完成。标准化邮政所建设完成后,接受相关部门的验收。
3.4强化督查。加强对邮政所建设的工作调度,由乡政府牵头,不定期对邮政所建设情况进行督查,确保邮政所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并将邮政所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定期向县发展和改革局及县城乡建设规划局等有关部门书面汇报。
下页篇二:重庆邮政方案
中国邮政重庆市邮政公司
形象宣传片策划方案 【片 名】重庆邮政:拥有百年历史的现代企业
【主 题】企业形象宣传片
【形 式】实拍 + 三维特效 + 二维特效 + 男声解说
【风 格】现代、大气、文艺
【时 长】10分钟左右
【语言类别】中文
【客 户】重庆邮政
【策 划】重庆国创文化传媒
关于国创
重庆国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目前旗下设“国创影业、国创
广告设计、重庆工业网”三大主营机构,拥有专业人员40多人,是我国西部地区实力雄厚的综合性专业制作传媒公司。其中国创影业专注、专攻影视创意制作,并与国内各大型影视制作公司保持
密切交流合作,是国内外众多知名影视传媒指定外包服务公司,公司实力雄厚,经验丰富,无论是创意非凡的影视广告、气宇轩昂的企业宣传片,或是栩栩如生的三维动画影视片,时刻崭露着专业的影视制作水准。
我们的团队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执着的团队,我们将以专业的服务、良好的商
德、睿智的创见、快速的响应、创新整合优势资源、使您的产品、品牌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公司一直遵循“团结诚信,高效发展”的企业宗旨,秉承“创新创
造,自我自信”的精神,以“专业专心”的态度,始终坚持“创意是灵魂、客户是上帝、员工是财富”的信念,致力于“打造百年传媒基业”。
经过十年的实战,国创凭借与众不同的创作理念,独到的传播视角,精准的
传播渠道,已经为全市及周边地区数百家企业、事业单位提供了良好的[邮政事业发展方案(共2篇)]服务,都赢得了客户充分的信任,是企事业单位最值得信赖的伙伴。
结 构 大 纲
■ 开篇(20秒)
人类通信发展史掠影。
■ 区域邮政发展(40秒)
近代的麻乡约、清代邮政、民国邮政、新中国重庆邮政。
■ 改革变迁(30秒)
从邮电分营到三流合一的发展格局。
■ 邮政现状(5分钟)
当前企业概况、业务发展、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政府支持、荣誉、社会责任。■ 企业文化(2分30秒)
企业理念、文体活动、员工成长。
■ 片尾暨未来展望(50秒)
三大板块业务的社会地位与市场发展前景、揉合战略目标的激情片尾。
详 细 内 容
■ 开篇
【内容】
简略阐述从烽火台到驿马再到邮轮邮航的人类通信发展史,同时对邮政这个
既古老而又朝气蓬勃的行业进行一个提炼和升华。
【表现手法】
1、采用艺术字体与实拍画面串接的手法,将“驿”(形变为奔驰的驿马)与 “邮”(形变为邮轮与邮航)字进行特效形变,演绎人类邮政通信从古代驿马到近现代邮轮与邮航的发展变迁。
2、闪切人类通信发展史上的代表性画面。
3、本章以影视素材剪辑为主要表现手法,利用分段浮动字幕、解说词及背
景音乐相互配合,营造历史感厚重、文艺气息强烈的开篇氛围。
【策划备注】
选择这样开场的好处很多:一是以人类通信从古到今的发展作为开篇,可以
很自然地使用到各类画面精美的影视素材,利于从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观众眼球,给人留下良好的
【内容】
从邮电分营到三流合一的发展格局。
【表现手法】
1、本章在时间上进入当代,画面节奏明显加快,风格简约、流畅、明快。
2、主要采用历史图片与实拍相结合,以纪录片的叙事手法记述重庆邮政的
改革与发展。
【策划备注】
本章从功能上讲,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章节,跳出历史,切入重庆邮政公
司;从内容上讲,本章从97年以后的改革发展历程入手,展开对重庆邮政的纵向阐述,为后面的邮政现状作下铺垫。
■ 邮政现状
【内容】
当前企业概况、业务发展、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政府支持、邮政荣誉、社
会责任。
【表现手法】
1、基本以实拍为主,画面写实,风格与上一章基本保持一致。
2、在介绍信息化建设时大量实拍电脑屏幕上的软件运用,突出科技感与现
代感。
3、介绍政府支持时以特效字幕出领导题词或言论,辅以政府相关政策的红
头文件。【策划备注】
本章是全片核心章节,所占时长最长(几乎相当于其他各章的总和),涵盖
内容最多。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重庆邮政的现状进行详细阐述。尤其着重介绍邮政改革中的业务发展与信息化建设。
社会责任板块主要在介绍重庆邮政整体概况的基础上,阐述其对社会发展所
作出的巨大贡献,并同时兼顾社会公益事业。
企业精神。
1主,风格注重人性化。
2员工及领导宣读企业理念,通过快节奏的画面切换和受
宣读,着力展现重庆邮政的凝聚力与员工精神面貌。
3成长板块采用历史照片/视频资料为主,部分辅以实拍。
为本的企业文化,叙事风格较前章相对柔和,注重人性化。处特别注重情绪渲染,一方面向观众展示重庆邮政人的精
后一章将全片气氛推向高潮预作铺垫。
捕捉员工在活动中兴高采烈的表情与肢体语言,借以表现
员工对活动的积极参与,体现企业凝聚力与人文氛围。
会地位与市场发展前景、揉合战略目标的激情片尾。
1等长/远景广角镜头实拍、相关影视素材及电脑特效片尾
■ 企业文化 【内容】 文体活动、员工成长、【表现手法】、本章仍以实拍为、考虑以画面闪切访人物充满激情的、文体活动与员工【策划备注】 本章主要展示以人本章在员工访谈等气神,另一方面为最文体活动板块注重■ 片尾暨未来展望 【内容】
三大板块业务的社【表现手法】、本章以企业全景 虚实结合。
2、结尾部分音效加强,配合恢弘大气的屏幕画面及浑厚激昂的解说词,展
现重庆邮政战略发展的宏伟规划和光辉前景。
3、闪切前面全片各章节实拍镜头,提升叙事节奏,调动观众情绪进入全片
高潮。
【策划备注】
本章是全片收尾的最后一个章节,是展望未来,激发斗志,鼓舞人心的大结
局。音乐变得高亢、解说变得激昂、镜头语言恢弘大气,大量采用全景和远景提升视野开阔度„„总而言之,我们将利用一切影视元素,全方位多角度调动观众情绪进入最终高潮。
下页 余下全文
第五篇: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航事业发展的意见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航事业发展的意见
宁政发[2011]141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民航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民航事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对外开放,促进民族团结,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全面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民用航空局会谈纪要精神,促进民航事业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民航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十一五”期间,我区民航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相继实施了银川河东机场二期扩建和老航站楼改造工程,新建了中卫香山、固原六盘山支线机场,从根本上提高了我区航空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初步形成了以银川河东干线机场为中心,中卫、固原支线机场为两翼的航空运输格局。五年间,我区机场旅客吞吐量从2005年末的87.7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末的301.25万人次,旅客吞吐量年平均增长29%,高于全国及西北地区平均水平。同时,我区民航发展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仍较为突出:一是缺乏航空市场自我发展的主体,没有地方航空公司,国内各大航空公司也未在我区设立基地航空公司或分公司,制约我区航空运输加速发展。二是我 1 区人口和经济总量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目前航空市场规模较小,季节性差异和市场开发难度较大。三是我区民航基础设施落后,安全运行压力较大,综合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民航运输与地面交通方式的衔接还不够顺畅,亟需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五是我区临空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和辐射效应。
“十二五”时期,民航业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服务国民经济、服务社会公众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战略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
(一)加快民航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民航业直接涉及投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多个环节,牵动商业、旅游、物流、金融、保险、制造、维修、营销等多个领域。充分发挥民航在经济增长中的驱动作用、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提振作用以及在消费结构转型中的保障作用,有利于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集聚,提升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我区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
(二)加快民航业发展是我区实施向西开放战略的重要途径。航空运输是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之一。抓紧完善民航基础设施,开通银川至中东、东南亚、西亚的客货运航线,将银川河东机场打造成中国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重要门户机场,有利于发挥我区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优势,办好中阿经贸论坛,促进我区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交流往来,推动向西开放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三)加快民航业发展是建设沿黄经济区的重要内容。民航业在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信息交流、扩大流通范围和提高流通效率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航空中转和陆空联运,建设服务周边地区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构建机场和地面运输方式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利于加快推进沿黄经济区交通一体化进程,增强沿黄经济区辐射能力,促进沿黄经济区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支持我区加快建设沿黄经济区、向西开放试验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民航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创新民航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规划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拓航空运输市场,壮大民航队伍和产业,实施持续安全战略,深化安全监管,提高行业整体安全运行品质和安全保障能力,促进航空运输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相协调、民航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
(二)主要目标。
——基础设施。完成银川河东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银川机场进入我国中型机场行列,初步建成区域支线综合枢纽机场;完善中卫香山机场、固原六盘山机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基本形成自我发 3 展能力;积极开展石嘴山、吴忠机场前期工作;积极发展通用航空,统筹规划通用航空机场、直升机起降场,所有县级城市1.5小时车程可以享受到航空服务;加快空管项目建设,提高管制保障能力,增加空域容量;加快民航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建成银川机场应急救援中心。
——航空运输。多渠道引进航空运力,银川机场争取引入2—3家航空公司设立运营基地或分公司;完善航空运输网络,开通银川至所有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的航线,巩固迪拜航线,新开辟东南亚、日韩航线;适时筹建货运、客运航空公司。到2015年,全区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6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4万吨;驻场过夜飞机总数超过12架,通航城市达到40个以上,运营航线超过50条。
——临空产业。依托机场建设临空经济区、综合保税区,培育和集聚高附加值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引进通用航空企业,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逐步构建覆盖全区的应急救援、防灾抗灾和农林、培训、公务飞行以及飞机制造与维修等通用航空服务网络。
——综合运输。打造银川机场综合枢纽,实现机场与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城市公交、私人交通等地面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提高航空运输的集散功能。
三、主要任务
(一)抓紧编制完善民航规划。
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国家民航强国战略要求,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编制全区民航发展、机场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临空经济区规划、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做好与国家民航发展规划、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的衔接。
(二)加快民航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银川河东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力争通过3至4年的努力,形成覆盖银川周边500公里以内区域城市、辐射全国省会城市和主要旅游城市的航线网络,初步实现与地面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努力将银川河东机场打造为区域支线综合枢纽机场。完善中卫香山机场、固原六盘山机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促进支线机场可持续发展。启动石嘴山、吴忠机场前期研究工作,合理确定其功能定位,争取列入全国民航建设规划。加快我区民航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提高民航应急救援水平。
(三)加大航空运输市场开拓力度。
加快引进基地航空公司。制定优惠政策,多形式、多途径引进航空公司在我区新建基地和设立分子公司,鼓励航空运输企业在我区设立地区总部、分支机构、维修培训基地等。鼓励国有资本、社会资本以参股、合资等形式,设立股份制航空公司。通过多渠道筹融资适时筹建货运、客运航空公司。
完善国内航线航班网络。加强与航空公司的合作,以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城市、主要旅游城市以及与我区经济往来频繁的发达城市为重点,新开、加密一批航线航班,提高航空通达能力。引入良性竞争与合作机制,培育银川至西安、北京的空中快线。积极引入支线航空、低成本航空公司,结合旅游等大众化航空运输需求,增加周边500公里范围内支线机场与银川机场的航线航班,支持固原等支线机场开辟红色旅游航线。
拓展国际航线航班。以举办中阿经贸论坛为契机,巩固银川至迪拜的国际航线,争取开通银川至东南亚、香港、日韩等国际或地区航线并稳定运营,认真组织好朝觐包机业务,努力把银川河东机场打造成西北重要航空港和中国对中东、中亚地区客货运的主要节点和物资集散地。
(四)大力发展临空产业。
积极发展临空经济。依托现有机场,引导培育临空产业,以航空运输和保税加工为重点,集聚航空制造、新材料、电子等高附加值新兴产业和航空服务、物流、旅游、会展、航食、商贸等服务业。大力支持航空油料、航空器制造及维修、航空信息、航空客货销售代理等航空运输保障企业来我区发展。以银川国际空港物流园为龙头,以多种方式联运为基础,积极发展航空物流产业。
加快发展通用航空。抓住我国逐步开放低空空域的重大机遇,制定全区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规划,加快通用机场、通勤机场、直升机起降场的建设,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区的应急救援等公共服务网 络。吸引有实力的通用航空企业落户我区,支持通用航空企业积极发展农林、勘探、巡查、旅游、培训、航拍飞行等航空业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兴办通用航空企业。
(五)完善机场综合运输体系。
构建机场集疏运体系。将银川河东机场作为银川主要换乘中心,加强机场与其他运输方式和城市交通的无缝对接,完善机场至铁路、长途客运站的接驳运营,增开机场至石嘴山、吴忠、中卫、乌海、巴彦浩特、定边等周边城市的客运班线。结合银川至西安铁路和太中银铁路银川至定边段增建复线项目,在银川机场规划建设城际铁路。
完善机场公用配套设施。机场所在地政府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及机场总体规划要求,扩大空港口岸开放,加强口岸通关建设,完善口岸查验设施,提升口岸服务水平。加快建设与机场配套的场外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网络、通讯、排水、防洪等公用设施。加强设施设备管理,确保机场配套公用设施运行正常,满足机场运行需求。
(六)加强民航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强化民航安全管理。民航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民航各企事业单位安全运营工作的综合监督,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法,强化对民航生产运行系统的监管,不断创新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民航企事业单位要不断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严格执行规章和标准,落实 7 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增强风险识别能力,提高管控水平,确保民航安全生产。
提高空管保障能力。统筹优化空域及航线网络结构,合理利用空域资源,完善空管设施设备,加快实施我区地区一、二次雷达的覆盖,尽快实现由程序管制向雷达管制转变。加大对支线机场空管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为通用航空发展及低空空域开放提供良好的空中交通管制服务。加快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ADS—B)、基于性能导航(PBN)等民航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保障航空运输持续安全。
营造安全运营环境。机场所在地政府和自治区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民用机场管理条例》,加强对机场发展用地、机场设施、净空保护、噪音影响、电磁环境、消防安全以及周边社会治安的管理,将机场应急救援纳入城市应急救援体系,创造机场建设和安全运营的良好环境。协调落实中石油宁夏石化公司500万吨扩建项目中航空煤油产能,在空港物流中心铁路专用线建设中规划布局航空油料公司卸油站,保障航空油料供应。宁夏机场有限公司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服务工作,完善机场服务设施和功能,努力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自治区与民航局会谈和合作机制,积极支持民航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争取民航局将我区列为民航行业 8 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省区,大胆探索以民航为主、双重领导的民航管理模式,协调解决民航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促进民航事业加快发展。建立自治区与兰州军区空军的空域协调沟通机制,优化空域结构,提高空域使用效能,缓解我区空域紧张的状况。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积极推进跨区域和部门的航空合作,督促落实并协调推进民航发展的相关工作。机场所在地政府要明确职能部门,加强对民航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相关工作机制,推进机场建设,开辟航班航线,做好机场发展用地保护、场外配套设施建设、净空和电磁环境保护等工作。加强与民航监管、空管部门、空军部门的沟通联系,形成推进民航发展的合力。
(二)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落实国家对西部干线机场、中西部支线机场建设资金补助及航线航班、支线航空经营补贴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争取国家加大对干线机场的补助和支线机场全额资本金的投入。自治区有关部门和机场所在地政府要加大对民航基础设施的财政性资金投入,对列入自治区规划的机场项目及其配套设施建设,要安排资金予以支持。加大对机场安全保障方面的投入,机场所在地政府和机场公司要安排资金用于加强与保障安全有关的设施建设。继续安排航线补贴。“十二五”期间,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航空运输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区内干线、支线机场新开国际、国内航线和一些重点航线以及新增运力补贴。对支线机场,由机场所在地的市级政府提供必要的亏损运营补贴。鼓励引进社会投资者,参与机场经营性服务设施建设与业务经营。
(三)优化发展环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民航事业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帮助民航企事业特别是机场、空管解决建设、安全、生产、经营中的具体矛盾和问题,为加快推进民航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国土资源、交通运输等部门要严格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银川河东机场规划用地控制和净空电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宁政办发[2010]114号)的要求,做好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内建设项目的审批工作,民航企事业单位要加大对机场净空保护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飞行安全。对公共航空运输、航空燃油储运、货运仓储、空中交通管理、快递服务、行业监管等民航单位,除国家规定的收费外,经财政部门批准后,免收相关行政事业性费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区域民航发展实际需要,出台支持基地航空公司、机场配套建设、航空物流发展、临空产业开发、通用航空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推进机场建设项目,支持各类航空企业入驻我区,并给予建设用地、地方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性扶持。鼓励培养和引进飞行、空管、机务、签派、监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符合条件的可享受自治区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有关政策,对突出贡献的民航专业人才给予奖励。[1]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