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司事务公证理论及实务研究(论文)
公司事务公证理论及实务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一、公司事务公证的概念
公司是最常见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一种法人组织,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模式,也是大中型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将公司区分为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按公司内部管辖为标准,可将公司分为总公司(但对外不得称为总公司)与分公司;按公司外部控制为标准,可将公司分为母公司与子公司等。
公司事务范围很广,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公司事务公证是指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证明公司创立、登记、运营、改制、并购、解散等行为及相关法律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活动。
二、公司事务公证的内容和种类?
(一)公司的创立事务公证。如:发起人协议公证、公司章程公证、公司股东创立大会公证、合资(合作)经营合同公证等。
(二)公司重大活动公证。如:股东(大)会公证、董事会公证、监事会公证以及上述机构通过的各项决议、会议记录公证等。
(三)与公司资产、股权相关的公证。如:资产清点、财产分割等保全证据公证、股权转让、股票承销等公证。
(四)公司的并购、分立协议和拍卖、招标公证。现场监督类公证,开盘摇号、拍卖、商铺招标等。
(五)公司的法人资格、资质,法定代表人的资格,公司授权委托等事项的公证。
三、公司事务公证审查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公司的法人资格、资质等证明文件一般都有期限,在一定期限内有效,审查时应当注意其有效期限。
(二)公司章程素有“公司小宪法”之称,是公司最基本的法律文件,办理许多公司事务公证都应当仔细查看公司章程。
(三)普通公司、上市公司、外资公司、金融公司等不同类别的公司,在内部治理和外部法律限制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办理公证时应当注意这些差异。
四、如何办好、拓展公司事务公证?
公证员应当有饱满的政治热情,精湛的职业技能,严谨的思维方式,渊博的法律知识,丰富的社会经验,谦虚谨慎、努力进取、品德高尚、诚实信用、忠于职守、不徇私情、自觉维护社会正义和秩序。加强公证队伍的建设,提升公证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公证工作实现又快又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提升公证人员的形象
1.提高公证人员的业务水平。作为一名公证执业人员,对业务掌握熟练程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拥有过硬的业务技能,渊博的法律法规知识,是一名合格公证人员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经济活动日趋频繁,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复杂的公证事务,公证业务领域越来越广,当事人要求公证处办理的公证种类也越来越多,对公证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证员不仅要熟悉相关法律规定,而且要有应变各种情况的经验,这就要求公证员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法律法规,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转变旧观念,适应新形势。
2.提升公证人员的道德品质。国家将行使证明的权力赋予公证员,公证员是公正、公平的化身。从公证员特殊的职业地位来说,社会对公证员的道德品质要求得更高。根据2010年12月28日《公证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十五条要求公证员应当道德高尚、诚实信用,谦虚谨慎,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品行。因此,提升公证执业人员的道德品质,是办好、拓展公证事务的重要途径之一。3.贯彻公证人员的服务精神。公证属于法律服务行业,公证处是一个中介组织。公证员在受理公证事务的时候,除非法律明文禁止,否则当事人只要申请,公证员就应当受理,受理时做到热情接待,文明服务,耐心细致地解答当事人提出的问题,该要的材料要说全,不能让当事人来回跑;对不能办理的公证事项要耐心解释原因,不能一个“不”字了之;对一时有纠纷的公证事项要细心做工作,直至解决纠纷后再办理。通过优质文明服务,让当事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真正体现文明高效的服务水平。所以公证员应当树立服务意识,认识到公证是一种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活动。
(二)注重在重大活动中的应变及掌控能力的培养,充分展示公证活动的价值
公证行为作为一个具有法律效益的行为,对于其重要性以及内涵的展示无疑对于人们对公证行为的了解具有积极的作用。借助于大型活动中的应变以及掌控能力的培养,可以积极提升当下公证人员自身综合素质,让他们可以随机应变各种事情,从而全方位的提升公证活动价值,让其可以更加受到人们的认可,实现公证活动本身的有序开展。在现代对于人才要求多元化的今天,公证人员自身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与价值,要能够对于不同场合所发生的意外事件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以及处置能力,结合不同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而设计合理的预案处理,从而更好地让给重大活动都能够得到顺利的实施以及完成。
(三)提供优质的服务
当现代市场竞争制度下,顾客的需求以及偏好决定了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由此,就要求现有公司事务公证处理必须要能够满足不同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如提供上门服务以及免费的咨询服务等等,让每一个顾客都可以获得宾至如归的感觉,从而提升顾客满意度,让每一个顾客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服务体验。
4、以点带面的发散模式
第二篇: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相关理论及实务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相关理论及实务
政府和媒体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先和大家讲一下总体的框架。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政府和媒体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长期以来,我们国内的体制是党管媒体,政府管媒体,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这个定位不会改变。虽然如此,我们确确实实面临一个新的媒体环境,记者不那么听话了,媒体不那么听话。也就是在我们现有的媒介体制下,对媒体和记者的管理难度在加大。其实,比记者更可怕的还有一个来源,就是网站。中国是法制国家,已经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但是新闻传播、信息这个领域到现在没有一部法律,这就造成网站可以任意发布新闻,而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尽管对互联网,最近一段时间国务院有关部门包括公安机关做了一些管理,但是我们没有新闻法,没有从法律的层面上对信息的发布进行规制。这说明中国媒体环境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所以,我想我们要推出这样一个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为了应对这样一个媒体环境的变化。我认为,政府和媒体在这样一个相当开放的或者说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应该建立一种积极合作、讲究利益、实现双赢的关系。政府与媒体之间应该有互动关系,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媒体和政府的双赢。党和政府应该通过媒体更好地引导和影响舆论,而不是管制舆论,新闻发言人要实现三个转变
所以我认为,根据中国国情,新闻发言人应该有这样三个转变。
第一,从常态环境到拟态环境的改变。常态环境就是我们现在的状态,日常生活的状态。拟态环境是媒介或者是大众传播营造出来的一种新型的环境。实际上,在大众传媒面前是一个全新的生活的环境,跟我们日常工作或者是生活的环境是不一样的。
第二,实现从宣传到传播的转变。长期以来我们传播信息的机制都是宣传机制,宣传的策略用得非常成功。而传播是点对点,我们发言人跟记者经常是点对点传播。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传播信息的状况,所以新闻发言人要少用社论语言。
第三,从公认语言到媒体语态的转变。
新闻发布会的准备
下面,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新闻发布会的一些准备。首先我想介绍一下新闻发布会的流程。新闻发布会一般来说有几类,一个是日常发布,一个是专题发布,一个是危机发布。
新闻发布会的准备非常重要,一个好的新闻发布会,或者一个成功的新闻发布会,更多的是要依靠会前周密、精心的准备。很多领导把新闻发布会想得过于简单,就是准备一个新闻稿来念一下就完了。实际上不是这么简单,新闻发布会是跟记者之间互动,斗智斗勇的过程。因为你除了发布新闻稿以外,还要回答记者的提问,回答记者提问就有挑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场面,所以要在会前做非常精心的准备。
第一,要做详细的舆情分析。
第二,在准备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一定要了解与会媒体和记者的情况。给大家一条原则,就是千万不能重复记者的话,不能记者说什么你就说什么,这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这几条原则我提供给大家,一是舆情的搜集,二是记者的确定,三是不能重复记者的话。这三条我想是新闻发布会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第三,嘉宾的寻找。口径的统一。
第四,建议大家要有开场白,最好不要读稿。你给记者新闻通稿,不要把通稿读一遍,最好有一个人性化的开场白。
第五,准备文字资料。新闻管制。
第六,在重要发布会前一天要彩排。这个彩排应该包括什么呢?就是可以让记者、同事模拟一下,提几个比较负面的问题,或者提几个挑衅性的问题,这样就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场面。在记者面前一定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不管记者提什么问题。当然事先安排好最重要,如果头三个问题是比较积极的、比较符合口径的问题,整个记者招待会气氛就会不一样。
另外,开新闻发布会的时间,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最好是上午十点,或者下午两点,这个时间是最合适的,当然危机的时候除外。为什么选这个时间呢?主要考虑到报纸,报纸因为有截稿时间,要印,要排,上午十点可以赶上。
第七,要选择合适的地点。
第八,重要的图表、图片等资料要给与会记者备份。
第九,要有重要人物参加新闻发布会。比如说某地的领导。如果出席发布会,还要有合适的人做一个介绍,这是一个环节。一定要先有新闻发言人介绍这位领导,之后做发布。
最后,要负责后勤保障。当然,这是很琐碎的细节,但也是现在新闻发布会中最欠缺了。新闻记者到某地来采访,至少让他们有水喝,有地方坐,不要说连水也不找不到,椅子也没有,这个后勤工作做得不好,当事人对印象就会不好。
这涉及到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媒体公关,我们政府要有媒体公关的意识,政府主动去跟媒体做一些沟通的工作,媒体公关这个词更多的意思是沟通,要跟媒体沟通。
新闻发布的原则和技巧
下面我们提出一些原则,这些原则是大家在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包括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要贯彻的原则。我们一定要实现角色的转变,我们是一个新闻发言人。再大的官变成新闻发言人,在媒体面前都要有媒体意识。这时候你不是官员在讲话,不能再用常态语言跟受众交流。
第一,要有新闻性,一定要避免工作总结。
第二,要注重时效性,新闻发布要在第一时间
第三,发言人的任务不是读稿。
第四,要有真实性、策略性。
最后,要站在中国立场上进行国际表述。
新闻发布的技巧
第一,桥梁法。桥梁法是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让对方接受我的观点,让别人接受我的意见。搭桥的大致方法是表态,首先表示我同意不同意,搭一个桥,然后再回到关键的问题上来。作为发言人来讲,要牢牢把握话语权,接受采访千万不能让记者牵着鼻子走。
第二,旗帜法。面对媒体的时候,我们要经常打旗,提醒记者你走偏了。
第三,369原则。就是30个字、90秒、六年级水平。记者不喜欢听公文语言,记者喜欢比较鲜活生动的媒体语言。现在对报纸的标题、导语提出了很多的要求,核心信息30个字,可以把你的原话放在标题上。
第四,人性化传播。
第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不应该随意许诺或保证。
第六,不要推断、预测。
面对媒体的形象设计
出镜的时候,要从整体考虑,注意形象。我们现在讲专业化、职业化,要有一些规则。首先,衣服的选择是深色中性色,而且男性一身西装、女士一身套装,不要穿白衬衫。上电视的时候最好穿有颜色的衣服。不要穿咖啡色的衣服,它使皮肤颜色更暗。黑衣服少穿。不要穿带商标的衣服,政府的发言人不能有商业利益。所以你不要穿带商标的衣服,有人会误以为你做广告。
但是无关的东西不要戴,女士戴很多的首饰,不太好。深色的衣服、中性的衣服比较显示特征。男领导要注意领带颜色要比衬衫深一些,如果颜色差不多就显示不出领带。不推荐穿短袖衫。另外,就是身体语言
第三篇:多元智能理论及研究现状
多元智能理论及研究现状
一、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其专著《智能的结构》中,对智力进行了重新阐述。他认为,智力除传统的语言和数学智能外,还包含节奏、空间、动觉、自省、交流等七种智能,它是基于特定的社会及文化环境价值标准,个体用于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或创造出有效产品时所必需的能力。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智力通常是以复杂的方式进行组合运作的,这是对于传统的“一元理论”的挑战。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及发展,为我国传统教育注入了活力,也为我国教育实践改革提供了契机。
二、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现状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相关研究如下:
1.课程改革
多元智能理论对新一轮课程评价的改革具有积极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对新课程改革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上,还体现为对其评价标准、原则和方法的完善上。
2004年,福格蒂等在《多元智能与课程整合》中阐述了多元智能和跨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探讨了实施跨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策略与课堂案例,对于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建立有意义的教育和评价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霍力岩在《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中对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做了较深入的研究。谢世谦则在《多元智能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中指出,课程评价在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发展,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2.教学改革
与传统的一元论智力观不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多元的,它是多种不同智能在不同人身上的特殊组合,受个体所属社会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性。这一新的智能观对我国教学观念的变革产生了很大影响。
钟祖荣等主编的《多元智能理论解读》一书在对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观念变革的影响。Linda Campbell等在《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书中,将多元智力理论运用到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而在《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中,为拓展教师的思维,林宪生详细阐述了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小学各学科中的应用。托马斯?阿姆斯特则在《课堂中的多元智能――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书中总结了许多教学案例,为中小学教师将多元智能运用到教学实践的各个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而柏灵则在《多元智能理论影响下的教学基本观》中,从多方面探讨了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观对教学的影响。
3.智力评价
2004年,贝兰卡在《多元智能与多元评价――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一书中,以多元智能理论和真实性评价为依据,就如何为每一种智能设计特定的表现标准以及如何将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深入探讨,提供了教学范例与评价工具,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戴维?拉齐尔在《多元智能与量规评价》中,比较、分析了量规评价与传统评价的不同。传统的评价,以纸笔为主要形式、侧重于考查语言与数理逻辑智能,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量规评价,则全面反映了学生不同智能、不同程度的表现水平,有助于师生运用智能的各个方面来深化其对于课程的理解。
4.差异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全新的智能观:个体身上至少同时存在着九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尊重差异的学生观、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观、个性化的课程观、多样化的教学观、多元化情境化的评价观等深刻体现了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为我国当代的个性化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汤姆林森在《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中,阐释了多元能力课堂,论述了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如何关注并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不同秉性、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能力层次等来开展差异教学,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书中大量的差异教学策略与案例,对于启发和提高有效教学亦颇有帮助。张敏、刘?f波编著的《多元智能案例研究:学生、教师和学校》,则通过50个教学案例来阐述多元智能理论是如何影响和改变实验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生活的。
此外,多元智能理论提高了教师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我国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提供了契机。
三、若干思考
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教育改革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此,不少学者进行了反思与总结。2007年,霍力岩在《重新审视多元智力:理论与实践的再思考》中,对多元智力理论进行了整体性的再思考,分析了该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为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者、学习者与实践者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发和反思。他与赵清梅在《多元智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中,分析了多元智能理念具有情境、发展、多元及独特性特点,就“多元智力化评价与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总之,多元智能理论之所以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受到追捧,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因为它既契合我们重视差异教育与多元发展的后现代精神,又关注到了我国当前教育中较为忽视的一些重要层面。
参考文献:
刘奇慧.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性学习评价模式[D].扬州大学,2011.编辑薛直艳
第四篇:TRIZ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 本文在对TRIZ理论的定义、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概括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TRIZ在生产管理系统创新中的应用与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 创新 TRIZ 生产管理系统
对于企业来说,创新涉及到工程领域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TRIZ理论作为工程领域解决创新问题的最有力的方法,目前已扩展非工程领域创新研究中,本文主要针对生产经营管理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TRIZ理论方法
在TRIZ之父Altshuller的领导下,TRIZ研究团体分析了近250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后,建立起由解决技术问题和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TRIZ理论体系。
1.TRIZ 体系结构
TRIZ提供了发现、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设计人员避免解决问题过程中繁琐的试凑工作。TRIZ方法论包含分析工具和基于知识的工具。
(1)TRIZ分析工具。分析工具包含物质-场分析、ARIZ算法、需求功能分析等,这些工具用于问题模型的建立、分析和转换。①物质-场分析:TRIZ将所有的功能都分解为两种物质及一种场,产品是功能的一种实现,可用物质-场分析产品的功能。物质S1可以是被控粒子、材料、物体或过程,物质S2是控制S1的工具或物体,场F是用于S1与S2之间相互作用的能量,如机械能、液压能、电磁能等。② ARIZ算法:ARIZ称为发明问题解决算法,是发明问题解决的完整算法,该算法采用一套逻辑过程逐步将初始问题程式化。③功能分析:从完成功能的角度分析系统、子系统、部件,设计中的重要突破、成本或复杂程度的降低往往是功能分析的结果。
(2)基于知识的工具。基于知识的工具包含40条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和效应数据库。①40条发明原理:用于找出创新的解决方案。每一种解决方案都是一个建议,应用该建议可以使系统产生特定的变化以消除技术冲突。②76个标准解:用于解决基于技术系统进化模式的标准问题。按照目标这些标准解被分为五类,分类中解的顺序反映出技术系统的进化方向。③效应知识库:库是TRIZ中最容易使用的一种工具。运用库中的各种物理、化学和几何效应可以使解决方案更理想和简单地实现。
2.TRIZ解决问题流程
应用TRIZ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对给定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果发现存在冲突则应用原理去解决;如果问题明确但不知道如何解决,则应用效应去解决;第三种选择是对待创新的技术系统进行进化过程的预测;最后是评价,确定是否满足求。如果满足要求,则进行后序的设计工作;反之,要对问题进行重新分析。
二、TRIZ的应用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基于TRIZ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从工程领域到政治、生产管理、组织结构、教育等非工程领域,无不显示出它的生命力。
1.TRIZ在企业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
在参考工程领域的创新问题求解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应用TRIZ是完全可行的。近几年来,有些学者通过对TRIZ 方法及工具的局部修改后,应用在管理领域上。Mann & Domb把40个创新原理引入到商业活动中,就每个创新原理提出相应的商业原则,建议当企业面临类似的问题时可以利用此40 个创新原理作为解决的对策。Ruchti& Livotov利用TRIZ 系统化的思考模式和解决问题过程,提出12 条双向原则作为解决商业与组织管理问题的参考。
2.TRIZ应用于企业生产管理创新中的不足
应用TRIZ理论解决企业生产管理创新问题时,完全挪用工程领域的理论框架并不可取,解题工具仅仅利用40个创新原理和冲突矩阵使用面太窄。TRIZ 直接用于生产管理领域创新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结构失效、问题分析方法单
一、解题工具不足、算法不能适应生产管理领域创新问题、操作性差等。
3.TRIZ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改进建议
(1)根据TRIZ的思想和基本哲理,结合生产管理领域创新的特点,构建面向生产管理领域创新的TRIZ理论体系;(2)针对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在39个通用工程参数的基础上进行增减,确定生产经营管理参数,进而构建一个新的生产经营管理冲突矩阵,并且修改40个创新原理,作为改善的策略。充分运用物质─场模型功能描述的特点和76个标准解,拓宽解题工具。(3)把质量功能布置(QFD)、六西格玛设计(DFSS)、约束理论(TOC)、田口方法等方法与TRIZ进行结合,以改进TRIZ分析生产管理领域创新问题方法单一的缺陷。(4)进一步细化生产管理领域的问题描述,逐步做到以定量分析为主,提高可操作性。
三、结论
本文介绍了TRIZ 基本理论和主要工具,探讨了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针对其在解决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了应用改进建议。我们相信随着TRIZ 理论的发展,其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操作性会愈来愈强,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成为解决生产管理领域创新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Mann&Domb, “Systematic Win-Win problem Solving In A Business Environment”,The TRIZ Journal, www.xiexiebang.com., 2002
[2]Ruchti, B&Livotov, p, “TRIZ-based Innovation principles and A process for problem Solving i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The TRIZ Journal,www.xiexiebang.com., 2001
第五篇:2011年公安理论及软科学研究
2011年公安理论及软科学研究
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公安工作方针政策与战略研究 1.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公安工作理论研究 2.公安工作科学发展政策研究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公安工作研究 4.西方对我国实施分化策略的新特点与对策研究 5.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新特点与对策研究
二、公安队伍管理改革与创新
6.新时期公安民警思想政治工作规范与效能研究 7.公安机关综合绩效考评体系研究
8.公安机关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9.公安民警职业安全与身心健康保护机制研究 10.公安机关执法资格考试制度研究 11.警务实战训练体系模式与创新研究
12.公安机关训练基地网络体系建设与区域布局研究 13.公安院校学科专业与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14.公安机关媒体形象塑造与应对策略研究 15.和谐警民关系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6.公安文化研究
三、公安现代警务模式与工作机制研究 17.区域警务战略与合作研究
18.现代警务组织体制与指挥机制研究 19.新时期互联网舆情管理与应对机制研究 20.国际警务研究
21.警务情报信息运行机制研究 22.警务信息化与网络侦察机制研究 23.警务保障体制机制研究
四、公安科技创新与公安信息化建设 24.公安信息化与业务工作机制增值研究
25.公安情报信息综合应用平台联动工作机制研究 26.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和新的管理方法研究 27.公安技术管理标准规范体系研究 28.公安科技项目成果评价与转化机制研究 29.社会安全技术防范及防伪技术应用发展研究 30.基于三网融合的信息安全体系研究
五、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 31.公安执法政策与规范化研究 32.公安执法监督与评价研究 33.公安立法与执法制度和机制研究 34.法庭科学规划和证据适用性研究 35.经济型犯罪的认定与处理研究 36.公安监所羁押人员行为分析与管理研究 37.公安执法办案综合一体化研究 38.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制化研究
六、社会管理创新
39.重大突发事件预警与应急处置机制研究 40.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研究 41.消防社会化工作对策研究
42.民族地区维稳效能分析与对策研究
43.宗教与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44.公安工作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5.欧美国家现代移民制度研究
46.我国社会公共安全教育机制与知识、技能体系研究 47.新时期民间治安防范力量管理与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