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后备技术骨干培养办法(试行)
后备技术员工导入计划(试行)
充分发挥近年来新招的和未来引进的高素质人才的作用,培养一支后备技术骨干队伍,关系到公司的长远发展。为做好后备技术骨干的培养工作,特制订本办法。
一、培养目的
1、从技术理论、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控制、产品测试技术、研发设计能力等方面培养一支掌握产品研发核心技术的后备技术骨干队伍。
2、激励技术骨干,使其树立长期服务的决心,发展成为比较全面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和管理知识、能对公司技术工作进行领导的技术管理人才。
二、培养对象
纳入培养对象的人员必须思想进步、作风优良、热爱工程技术。条件之一:
1、近几年已招和未来引进的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大专生、本科生;
2、在本公司从事技术工作时间较长、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理工科类人员可直接进入第四培养阶段。
三、培养领导机构
成立后备技术骨干培养领导小组,由朱建新任组长,王春华付组长。小组成员:黄高峰、朱斌、张捷、窦俊强
后备技术骨干培养工作小组工作职责是:
1.根据公司发展规划及目标,结合技术工作特点,研究、落实后备技术骨干队伍培养的有关重要事项,及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2.组织实施后备技术骨干队伍培养,制订培养阶段方案,对每个阶段的实习培养活动进行具体部署和指导。
3.了解掌握培养活动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培养中遇到的问题。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树立典型,扎实推进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4.及时向组长汇报后备技术骨干队伍培养工作开展情况。
四、培养阶段
1、第一阶段:岗前引导培训
培养责任者:综管部—张捷、朱斌
周期:1天
培养目的:帮助受训者初步了解企业发展、文化和产品。端正入职态度,增强上岗信心。
培训内容:
◆ 公司发展历程及企业概况(张)
◆ 企业规章制度、员工手册、保密制度(张)
◆ 公司品牌定位以及产品、组件知识(朱)
◆ 公司生产组织流程(朱)
2、第二阶段:车间生产实习
培养责任者:朱斌、指定班组
实施周期:本科生2月,大专生3月
培养目的:参与产品生产过程,在实际动手中磨练吃苦耐劳的意志,熟练掌握产品生产工艺和流程。
培养内容:
◆ 学习所在单位各项规章制度,主要是生产、质量、研发、安全等管理制度,在实习期结束后提交对制度学习的心得报告。
◆ 接受师傅指导,通过参与生产过程,加深对产品生产工艺和流程的理解,并提出合理化意见。
◆ 在车间实习的同时,参加产品结构、工艺、参数等方面的培训,为从事技术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合格标准:通过实习能够对实习单位的各项制度有清晰的了解,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了解产品的结构、工艺、参数等,能够提出至少2条合理化建议。按时完成一定数量的实习心得报告。月度考试成绩不低于C档水平。
本阶段由技术部和指定班组按月度对培养对象学习情况进行鉴定,合格者将被定岗,不合格者将被继续安排实习。
3、第三阶段: 岗位技术技能培养
培养责任者:朱斌、张捷
实施周期:6月
培养目的:在熟练掌握生产技能基础上,夯实和拓展产品生产、设计、工艺、研发、测试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
培养内容:
◆ 获取见习单位生产实践经验,针对研发设计提供合理化建议。
◆ 接受技术部安排在见习单位产品线小范围内轮岗见习,接受技术部经理直接考核评价。
◆ 接受安排到招标现场、产品售后服务或到客户单位参与调研,参加行业有关技术培训,加强行业认识。
◆ 定期参加综管部组织的课程培训和技术专项培训,由综管部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合格标准:能够对实习单位各项制度进行梳理,明晰规章要求;按照技术部要求能够独立或与他人配合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研究;按时完成课程学习,成绩不低于70分。
本阶段结束后将由技术部、综管部对培养对象见习期间学习成果进行鉴定,鉴定合格者,择优进入下一阶段。
4、第四阶段:技术部见习锻炼
培养责任者:黄高峰、朱斌
实施周期:6-12月
培养目的:较全面掌握本专业技术知识、技术发展趋势,成为技术管理人才。
培养内容:
◆ 协助技术部新项目的研发和设计工作
◆跟随技术团队外出到客户、供应商处进行产品调研,充分了解产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听取客户对产品的意见和建议;详细了解产品原材料规格、性能,及时请教。
◆ 在总工/副总工指导下完成技术实习成果(至少一项新开技术、两项既产改进)
◆ 安排学员做好参加国家认可的助理工程师资格认定准备,力争在见习锻炼结束后成为掌握产品专业技术理论和丰富实践技能的核心技术人才。
合格标准:熟悉并掌握技术开发工作思路和技术人员工作职责,对产品设计、研发具有独立思考或设计的能力;协助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完成新产品的开发和检验或者对现有产品完成改进和更新。
本阶段结束后将由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技术部、综管部对培养对象见习锻炼学习成果进行鉴定,不合格者将视情延长见习时间,直至鉴定合格。合格者将由综管部提交公司予以专职技术岗位,帮助确定其职业发展方向。
五、各方培养职责及权利
培养后备技术骨干的工作,在培养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由相关领导统筹。综管部负责整个培养过程计划的制订、情况的跟踪汇总、建议的提出。在培养各阶段,贯彻“在哪个单位,哪个单位负责管理”的原则,各相关单位和人员应有相应的职责和权利。
1、综管部
(1)负责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培养对象的确定。
(2)负责制定培养对象选拔标准和程序并建立后备技术骨干库。
(3)负责对培养对象胜任岗位能力进行测评,对合格人员予以岗位任命。
(4)负责培养对象培养整体规划和培养对象培养计划的统筹编制。
(5)负责培养对象培训档案的建立和维护。
(6)培养期间定期跟踪学员培训情况,阶段性召开交流会,及时把握学员培训动态。
(4)集中为学员开设技术训课程,督促其每月至少完成一门课程,完成后综管部递交汇报心得。
(5)根据集团需要及时调整完善后备人才培养方案。
2、技术部
(1)对培养对象在技术岗位实习内容予以审定,制订技术实习考核标准。
(2)为培养对象提供机加工、电气制造培训相关资料和教材,提供最新资讯。
(3)定期安排内外部技术人员为培养对象开设技术交流座谈。
3、制造部
(1)为培养对象实习提供工作历练的机会。
(2)指派师傅负责培养对象管理和业务知识的日常指导。
(3)按月度对培养对象制订工作目标,并对其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4、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
(1)带领培养对象共同完成新项目的研发。
(2)为培养对象制订工作目标,对培养对象的见习予以监督管理,并对工作内容进行指导、建议和修改。
(3)指导培养对象完成技术实习成果。
5、指定班组
(1)根据应知应会及考核要求对培养对象完成培训任务。
(2)按计划向培养对象传授本岗位的技术知识和应会操作技能,保证限期达标。
(3)负责对培养对象从严教、从严管,传带优良作风,不出现违纪现象和生产事故。
(4)负责指导培养对象养成车间良好的安全、文明生产习惯。
6、培养对象
(1)尊敬领导,尊敬师傅,服从指导,服从管理。
(2)积极参加技术部安排的技术交流会,认真学习技术,虚心请教,练好操作基本功,保证限期达标。
(3)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综管部、技术部、车间师傅、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安排的各项工作。
(4)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计划中所制订的课程,考核总平均分达到80分
(5)在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指导下按要求完成技术实习成果
六、附则
本办法由综管部负责解释,从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培养后备管理人才方案
培养后备管理人才方案(讨论稿)
培养、选拔、储备大批优秀后备管理人才,既是集团的要求,也是企业兴旺发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是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公司自创立之初,就必须建立和健全后备管理人才的选拔、培养、任用制度,使新老管理人员的交替有雄厚的后备力量。
一、选拔后备管理人才的原则和依据[文秘
114网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帮您找文章]
选拔后备管理人才的原则: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选拔后备管理人才的依据:德、能、勤、绩。
挑选时要注意掌握:①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有开创新局面的胆识和才干。②思想意识健康,作风正派,联系群众。③眼界宽阔,思想解放,有综合分析能力,勤奋好学,知识面较广,有创见,有干劲,并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工作成绩突出。④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二、后备管理人才的年龄结构
后备干部的年龄要形成梯形结构,车队、车间后备干部年龄一般为30岁左右,分公司和公司本部处室负责人后备干部年龄一般为40岁左右。
三、后备管理人才的选拔方式
1、组织推荐、职工推荐、个人自荐;
2、对外公开招聘;
3、车队、车间后备管理人才由分公司组织选拔;部室、分公司后备管理人才由公司组织选拔;
4、选拔方法,可采用书面考试、面试、群众座谈测评、组织考察等多种形式。
四、后备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办法:
1、公司、分公司都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后备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统一安排实施;
2、培训后备管理人才可采取以下方法:
①到外部先进企业挂职锻炼(见习);
②先担任拟任职务的助理,经考察合格后再提拔;
③脱产学习专业管理知识;
④专题培养:公司交给后备管理人才一些重要课题,要求他们下去调查研究,并写出报告;或者指派他们负责处理一些重大问题。每个后备人才在提拔之前,至少要完成几件这样的任务。根据每个同志的不同情况,给他们规定必读的书目,并写出心得、体会或论文。
3、在管理人才的选拔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开竞聘;
4、各管理人才在任用前实行公示制,广泛客观听取群众意见;
5、建立对在岗管理人员和后备管理人才的考核机制,每年对以上人员全面考核一次。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工作实绩以及思想、作风、学习等各方面的表现。考核后,根据考核的结果同相关人员谈话,充分肯定成绩,同时指出其缺点和不足,帮助他们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今后提拔管理人员,除特殊情况外,都应从后备名单中挑选。
二00六年四月十二日
第三篇:后备班组长培养管理办法
后备班组长培养管理办法
班组长是最基础的管理人员,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班组长队伍,是加强管理团队建设的基础。为完善后备班组长培养机制,加大后备班组长培养力度,实现后备班组长的快速成长,特制订本办法:
一、后备班组长选拔程序:
(1)民主推荐:由班组主持,召开会议进行民主推荐。民主推荐票数比较分散时,可以对得票相对较多的人员进行第二轮推荐。产生名单经车间研究通过的,可以作为后备班组长进行培养;
(2)班长提名:班长根据班组成员日常工作开展情况,可以提名后备班组长人选,经车间研究通过的,可以列入培养名单;
(3)区队考察:根据日常工作表现,车间可以研究确定后备班组长人选;
(4)外部调整:区队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向公司提出调整培养对象到本单位工作,经公司同意调整后,即可开展培养工作。
二、符合以下条件者,可被确定为后备班组长培养对象:
1、思想态度端正,表现优秀、发展潜力大的职工;
2、工作经验丰富的关键岗位或重点培养职工;
3、具有较高学历,思路清晰,作风良好,无不良嗜好的;
4、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具有“安全为天,质量为本”的思想和对职工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精神的;
5、能够按章指挥、按章作业,熟练掌握《煤矿安全规程》、《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并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及排除事故隐患的能力。
6、热爱本职工作,身体健康,作风正直,廉洁奉公,从事本工种三年以上,有一定的现场经验,并经矿安培中心培训发证。
7、善于团结同志,积极做好班组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信;
8、严格执行工作标准,以身作则,带头实干,在搞好全面质量管理、确保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下,积极完成各项任务。
三、有以下情况者不适宜作为后备班组长,已经是后备班组长者应及时调整出后备名单:
1、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发现问题,不宜提拔使用的;
2、工作失职,造成较大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
3、工作实绩不突出、发展潜力不大的;
4、作风不实,威信不高,形象不佳,群众意见较大的;
5、其它原因不宜继续作为后备干部的。
四、培养考核办法:
(一)定期举办一次后备班组长学习交流会,交流经验,听取汇报。后备班组长阶段性考评结果应反馈给本人,帮助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总结经验。
(二)后备班组长的管理由所在班组和区队共同负责,后备班组长所在班组的队干部负责对后备班组长的培养教育工作。
(三)后备班组长实行动态管理。在考评的基础上,按照末位淘汰的原则,及时进行调整、补充,保持后备班组长的整体素质。
五、后备班组长培养对象确定后,应根据培养具备条件、所在班组情况及工作要求,制订培养计划。按照培养后备班组长培训内容分为通用管理知识、岗位应知应会、岗位实践三个部分。后备班组长培养要按照制订的培养计划严格开展,不得随意减少内容。要及时掌握后备班组长的发展动态,激励后备班组长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满足管理团队人才的需求。
第四篇: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
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
[87]教计字105号
(1987年6月6日发布)
为了尽快地培养一批国家急需的知识面宽、跨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以适应四化建设的要求,自1984年以来,经原教育部和国家教委批准,少数高等学校试办了第二学士学位班。从初步实践和社会反映来看,采取第二学士学位的方式,有计划地培养某些应用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与培养研究生方式相辅相成,更能适合四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为了顺利地开展这项工作,现就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有关问题,暂作如下规定:
一、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在层次上属于大学本科后教育,与培养研究生一样,同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途径。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所规定的十个学科门类(即: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一般地凡是已修完一个学科门类中的某个本科专业课程,已准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再攻读另一个学科门类中的某个本科专业,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要求,成绩合格,准予毕业的,可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如果国家有特殊需要,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同一学科门类中,修完一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后,再攻读第二个本科专业,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要求,成绩合格,准予毕业的,也可以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但是,目前有些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宽知识面,允许跨专业选修课程的学生,不能按攻读第二学士学位对待,不得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三、鉴于高等学校的容量有限,而培养本专科学生的任务又很重,第二学士学位生只能根据国家的特殊需要有计划地按需培养,不大面积铺开,招生规模要从严控制,原则上限在部分办学历史较久,师资力量较强,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本科院校中试行。凡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均须由学校根据国家需要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提出包括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内容的申请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家教委审核批准。校舍紧张的重点高等学校,可以削减一些研究生招生名额,来安排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招生计划由国家统一下达,并严格按计划招生。任何高等学校均不得不经批准擅自招生和授予学位。
四、第二学士学位生所攻读的专业,原则上应是学校现设的、具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本科专业。如设置新的专业,应按规定先履行专业审批手续。
五、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含实行学位制度以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以下简称在职人员)。也可以根据国家的特殊需要,招收少量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含按学分制提前完成学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以下简称在校生);攻读第二学士学位,均须本人自愿(在职人员报考,要经过本单位的批准),并经过必要的资格审查与入学考试、考核,择优录取。考试、考核的内容,应是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招生考试及录取工作,目前可根据各专业的办学规模,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有的专业可以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录取,有的也可以由省、市教育部门或招生学校自行组织。
为缓解高等学校校舍的紧张,在本市有住房的学生,应当尽可能实行走读。
六、第二学士学位的修业年限,一般为二年。具体修业时间和教学计划,由承担培养任务的学校提出意见,报主管部门核定。修业年限确定后,未经主管部门同意,学校不得更改。
七、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必须保证教育质量。对攻读第二学士学位的学生,不论是在校生,还是在职人员,在教学上都要严格要求,必须依照教学要求,学完规定课程,不得迁就和随意降低标准。
攻读第二学士学位的学生,凡在规定修业年限内,修完规定课程,经考试合格,取得毕业和授予学士学位资格者,即可授予第二学士学位。凡达不到要求的,不再延长学习时间,亦不实行留级制度,可发肄业、结业证明。
对于攻读第二学士学位的学生,如发现有学习困难,无能力完成学业或表现不好的,学校可以取消其攻读第二学士学位的资格。同时也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申请中途终止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学习。被取消资格的及中途终止学习的学生,属在校生的,按第一学士学位专业毕业分配,属在职人员的,仍回原单位工作。
八、在校生攻读第二学士学位,修业期满,获得第二学士学位者,原则上应根据国家需要,按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分配工作。在职人员攻读第二学士学位,修业期满,不论是否获得第二学士学位者,均回原单位安排工作。
凡学习期满,获得第二学士学位者,毕业工作后起点工资与研究生班毕业生工资待遇相同;未获得第二学士学位者,仍按本科毕业生对待。
九、经国家教委批准,列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内的攻读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其所需经费按学校隶属关系和财政管理体制,按照研究生班的经费标准及其他待遇,分别在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事业费中开支。
在校期间的生活补助费标准及其他待遇,按照硕士研究生待遇的有关规定执行,在规定学习期限内的书籍补助费,每生每年为30元。
十、第二学士学位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仍按现行规定的统一格式,由学校制定颁发。但须在证书中注明第二学士学位的学科门类和专业名称。
第五篇: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作者:不详 阅读:396 次 时间:2010-7-15 来源:人民日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对我国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通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新回归实体经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新的就业岗位,摆脱当前危机。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将对我国的工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我们应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准确把握我国工业界的需求和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要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行业企业参与该计划的实施,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教育部和行业部门将认定一批企业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合作培养单位,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在校内学习阶段,高校要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同时,更加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关键是看我们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为此,应大力引进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调整工程教育教师的评聘和考核办法,侧重评价教师在工程研究、项目设计、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制定教师培训和轮训的制度,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配合企业“走出去”战略,把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合作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工程师作为重要内容。既要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又要支持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鼓励在多种语言环境下培养熟悉当地国家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
按照标准进行培养是国际工程教育通行的做法。教育界将按照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与工业界共同制定培养标准,满足工业界的基本要求。同时按照国际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来评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