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京市地膜使用现状及其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南京市地膜使用现状及其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摘 要:从南京市地膜使用现状出发,分析了南京市地膜使用面临形势及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南京市地膜白色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膜;对策;南京
中图分类号 X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1-0085-03
Application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ulching Film in Nanjing City
Liu Chunlei1 et al.(1.Nanj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Nanjing 210013,China)
Abstract:Based on current application status,existing problems and changing trend of mulching film application in Nanjing were studied,and corresponding mulching film pollution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Mulching film;Countermeasures;Nanjing City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将塑料薄膜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由于地膜具有保温、防冻、节水、保墒、控制土壤盐碱度以及促进作物早熟、提高产量和品质等作用,地膜覆膜栽培成为促进农业增产的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迅速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推广。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将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农用膜消费国。每年地膜使用量约120万t,占据全球市场的61%;地膜覆盖作物已超过50种,每年地膜覆盖面积达0.7亿hm2,近年来增长到0.23亿hm2左右,地膜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资料之一。预计今后10a中国农用地膜覆盖面积可能会保持大约每年10%左右的增长速度[1]。
随着地膜使用量高速增加,塑胶地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持续应用已经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土壤地膜残留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对17个省市开展调查,发现所有覆膜农田都有不同程度的地膜残留,并且对农业生产及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副作用。近年来,甘肃、新疆等残膜污染严重的省份已经开始重视并启动地膜污染治理工作。
南京市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地区和商品粮基地之一。随着南京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施农田在营造各类温室、塑料棚和人工气候室时对农用地膜的需求量加大,地膜使用量、覆盖面积、地膜使用强度必定随之增加。了解南京市农用地膜应用及残留现状,开展地膜残留防治工作,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市地膜覆盖现状
1.1 使用量、覆膜面积持续增加 20a来,南京市农用地膜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全市农用地膜使用量从1994年的1 531t增加到2014年的2 640t,增加了近1倍。其中,近6a南京市地膜使用量保持年均5%的高速增长。南京市的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也同步上升,从1997年的10 221hm2增加到2014年的21 606hm2,短短7a翻了一番。
1.2 农用地膜使用强度不断增强 地膜使用强度即单位耕地面积的地膜使用量(kg/hm2)。据南京市近20a统计年鉴,南京市的地膜使用强度从1996年的8.59kg/hm2增加到2014年的11.08kg/hm2,提高了29%。从全国范围来看,南京市属于地膜使用强度较高地区[2],应当引起相关管理部门足够的重视。
1.3 地区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明显 从2014年南京市各区地膜使用量来看,南京市地膜使用量区域分布不均。南京市地膜使用分布在7个涉农区中,江宁、六合、高淳是前3个占比最大的区,合计占全市使用量的61.3%,雨花台区占比最小,仅0.7%。
1.4 残留量逐年增大,污染日趋严重 据南京市2009年污染源普查报告,全市地膜回收率为83.47%,回收状况不容乐观,离100%回收率仍然有不少距离。地膜是一种聚乙烯加抗氧剂支撑的高分子碳氢化合物(聚氯乙烯),分子量大,性能稳定,自然条件下可在土壤中留存200~400a。长期的地膜使用,残膜不断累积,如果按照2009年的回收率计算,南京市年地膜残留量从1993年的253t上升到2014年的436t,22a间地膜年残留量增加了近1倍,22a间总地膜残留量累计达8 393t,即耕地的地膜残留量达35kg/hm2。目前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农业污染问题一直没有提升到很重要的位置,随着中西部地膜残留问题凸显,地膜污染防治才逐渐被重视。尽管南京市地膜使用量尽管不是很大,但是由于地少人多,强度逐渐增加,地膜残留状况需要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南京市地膜使用及管理存在主要问题[3]是:
2.1 产品质量不过关 农膜生产市场准入条件低,乡镇企业占有相当比例。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大批生产厂家使用劣质原材料,减少农膜生产厚度,导致市场上主流农膜厚度一般为0.005~0.008mm,产品质量不过关,易破碎,不利于回收再利用。
2.2 使用者环保意识不强 地膜的使用者主要是农村人,由于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环保意识淡漠,大多数人对地膜污染的危害认识不足,地膜回收和再利用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2.3 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缺失 我国尚没有针对农膜污染防治进行专门性立法,没有建立农膜土壤残留标准,也没有针对超薄膜回收难的问题修订国家地膜厚度标准,导致管理部门、生产企业、消费者的责任意识模糊,缺乏法律约束,给予地膜残留滋生蔓延的空间。
2.4 农村环境管理职责有待明确强化 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管理和相应管理措施和运行机制,固废资源化管理体系、经济技术及政策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致使农田地膜残留问题得不到重视及解决。
2.5 缺少资金扶持 由于我国农用地膜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尚未明确防治资金的投入来源以及相关的保障机制,国家的财政投入与环保投资的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能满足农用地膜污染防治的要求。南京市地膜使用发展趋势及预测
3.1 设施农业面积不断提高,地膜使用量逐渐增加 据《南京市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南京市秉持都市型现代农业定位,坚持把发展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作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落脚点。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效、设施、休闲、安全、品牌农业等“五大农业”。2010年底,全市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面积累计发展到.67万hm2和2.33万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6%和9.7%,共建立各类农业园区171个,其中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8个,66.67hm2以上规模的农业园区69个。到“十二五”末,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高效农业面积累计达到12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4.6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20%以上,设施农业占耕地面积比重上升到18.17%,在江苏省内仅次于徐州、常州。随着南京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加快,农用地膜广泛运用于各类农业生产中,地膜使用量、覆盖面积、地膜使用强度将持续增加。
3.2 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地膜使用区域更加集中 基于南京市土地资源禀赋的局限性和农业经营模式的滞后性,一定程度制约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推进。南京市现代农业重点建设区域为“两带三区”,即江宁区汤铜公路沿线的汤山设施园艺、湖熟设施蔬菜、周岗设施水产、横溪设施西瓜、谷里设施蔬菜等园区为主体的设施农业产业带;六合区、浦口区的江浦和星甸设施蔬菜、盘城和葛塘设施园艺、龙池和东沟设施蔬菜、竹镇设施果蔬等园区为主体的设施农业产业带;高淳县环固城湖设施特种水产养殖和固城设施食用菌生产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园区;溧水县傅家边现代农业园区的设施园艺采摘业和有机蔬菜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园区。浦口区、栖霞区、建邺区、雨花台区及六合区南部南京绕越公路以内的近郊区,重点发展以休闲农庄为核心的休闲农业园区。随着南京市城市定位的提升,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推进,浦口、栖霞2区的农业用地面积将随之减少,农业功能将向高淳、溧水、六合、江宁倾斜。未来,南京市地膜发展重点关注区域主要为高淳、溧水、六合、江宁4区。
3.3 各区农业发展模式各具特色,地膜使用量趋势各不相同 由于农业发展模式的不同,地膜在各区的使用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近10a各区地膜使用量发展情况来看,六合、高淳、溧水、江宁4区呈增长态势,雨花、栖霞、浦口呈减少态势。雨花台区地膜使用量12a间减少了92.6%,这与该区的区域位置有关。由于靠近主城,随着城市往外扩张,农用面积骤降,地膜使用量必然随之骤降。而高淳区是地膜使用量增长最快的区,10a间增加了170%。该区的地膜使用快速增长与农业发展模式有关。近年来,高淳区农业结构不断调整(2013年高淳区粮经比为33∶67),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棚蔬菜种植、菌菇养殖,特别是3大支柱产业中华绒螯蟹养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地膜使用量快速增加。所以,应当针对各区主要地膜使用行业进行残膜污染防治。南京市地膜发展对策建议[4-7]
基于南京市地膜应用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南京市在追求农业科技增产增收成果的同时,可以从源头控制、过程清洁、末端回收同步开展工作来促进农膜环保化使用,确保农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废弃地膜污染的科普知识宣传,让人们了解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对人类的危害,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增强土地资源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禁止焚烧废弃地膜,防止二次污染。引导农民使用优质地膜,自觉保护农村环境,科学购买、使用、处置地膜。
4.2 从源头控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可借鉴日本的先进经验,从源头控制,加快制定地膜的回收和再利用法律法规,如确立严格的地膜市场准入条件来促进生产企业提高生产工艺,改善地膜质量,从而促进地膜回收率的提高。
4.3 建立农用地膜污染防治责任制度 处理农村环境问题需要环保局、农委、财政局等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各部门在具体工作中按照各自职责行使管理职能。建议建立农用地膜污染防治责任制度,明确各行政管理部门职责,促进农用地膜使用、回收等管理工作科学有效推进。
4.4 抓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 基于南京市现状及预测情况,建议重点抓六合、高淳、江宁、溧水4区。针对各区不同的地膜使用行业,依托各行业协会开展地膜污染防治工作。如高淳区近年来的地膜使用量快速增长与螃蟹养殖相关,可以通过高淳固城湖螃蟹养殖协会,宣传废弃地膜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号召养殖户开展对废弃地膜的回收工作,鼓励条件较好的养殖户改用钙塑板等材料代替塑料地膜。
4.5 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废弃农膜回收网络 健全农用地膜回收制度,加大农户的残膜回收财政补贴,提高农民积极性;加大对残膜回收机械补贴力度,为推广使用残膜回收机械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在扶持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以政府补贴来调动回收企业建设网点的积极性,鼓励企业通过发展协议收购大户、流动废品收购商户等形式,广泛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建设废弃农膜回收网络。
4.6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环保农用地膜和地膜清理机械的研发和应用 政府部门应当充分依托南京市强大的高校科研资源,优先扶持环保农用地膜研发的项目,推进可降解膜的推广使用,降低农用地膜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注意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农用地膜清理机械,提高废弃农膜回收的机械化程度。促进地膜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转变为“始端控制”。
参考文献
[1]陈东城.我国农用地膜应用现状及展望[J].甘蔗糖业,2014,8(4):50-54.[2]舒帆.我国农用地膜利用与税收及其财政支持政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2014.[3]李芳蓉,童丹.白色污染的危害及其绿色化治理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3,29(3):39-44.[4]高远.论我国农用地膜污染防治法律制度[D].海南:海南大学,2015.[5]刘艳霞.中国农村地膜残留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思考[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6]陈东城.我国农用地膜应用现状及展望[J].甘蔗糖业,2014,8(4):50-54.[7]刘金军,王环.农用地膜的污染及其治理对策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23(6):9-13.(责编:徐焕斗)
第二篇:新疆农田地膜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新疆农田地膜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摘要:地膜技术的应用带动了新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然而随着地膜使用量和使用年限不断增长,大量残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不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进行,而且对农业环境安全也构成了巨大威胁。本文对新疆农田地膜污染情况进行了一定的叙述,对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治理对策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新疆 农田地膜 对策 前言:
目前,新疆农田环境质量较80年代前大幅下降,其中地膜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农业生态环境构成了“白色污染”,影响和制约这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田地膜污染问题,必须从地膜生产和使用着手,分析农田地膜污染现状、起因及其对农田土壤的危害机制,探讨防治对策,保障和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正文
一、新疆地膜应用现状与特点(1)地膜使用量、覆膜面积持续增加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新疆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多年来一直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01年地膜覆盖面积2100万(667m2),地膜用量约9 万吨;2006年上升到2600万(667m2),用量达到11.6万吨。目前,地膜栽培面积常年保持在3400万(667m2)左右,年使用量在13万吨以
[1]上,增长速度非常快。
(2)地膜覆盖的作物种类不断增加
自上世纪80 年代新疆引进地膜栽培技术,最初用于经济价值比较高的蔬菜、花卉种植,经过几十年生产实践,地膜栽培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已扩大到西甜瓜、加工番茄、甜菜等多种经济作物和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的栽培种植。目前,北疆地区种植药材也利用地膜覆盖技术,其中以棉花的使用面积最大,几乎100%为地膜棉。覆膜栽培已成为促进新疆农业增产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措施。(3)大量使用超薄地膜
由于覆膜种植成本较高,农民为节约成本而使用0.008 mm以下的超薄膜,据测算使用0.006 mm 农膜与使用0.008 mm 农膜相比,节约农膜近1 kg/667m2,降低成本13 元/667m2 左右[2]。因此,农民大量使用0.004~0.006 mm 的超薄地膜,老化速度快,极易破碎,经过一季覆盖后,大都光解风化成片状或絮状,即使是人工捡拾都非常困难。
二、新疆地膜残留污染的现状、特点与危害
(1)地膜残留污染的现状
地膜原料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分解或降解。新疆地膜应用已有近30 年的时间,由于缺乏有力的回收措施,致使土壤中残膜污染的形势十分严峻。2006 年新疆农田地膜残留和污染治理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新疆废旧地膜平均残留量4.68 kg/667m2,其中尤以棉田污染最严重。研究人员最新调研结果表明,常年种植棉花的耕层中平均残膜量为17.69 kg/667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 倍[3],而且随着覆膜年限越长,污染越严重。(2)地膜残留污染的特点
残膜一般在土壤可以留存200~400 年,长时间的累积污染是残膜污染的最大特点。根据研究人员最新调查结果显示,覆膜5~10 年的棉田耕层中残膜量为11.6 kg/667m2;10~15 年为20.63kg/667m2;15 年以上的地块高达27.31 kg/667m2,残膜数量竟达到上百万片之多。由于新疆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土壤耕翻尺度深,残留地膜在0~30 cm 的耕作层均有分布,且分布比例差异不大,甚至在30 cm 以下的土层仍有少量残膜。研究人员在调查中还发现面积较小的残膜一般呈现片状,而大块残膜一般以棒状、球状和圆筒状等不规则形态存在,在土壤中分布形式多样,主要有水平状、垂直和倾斜状分布。(3)残膜污染的危害
地膜残留地膜在土壤耕作层和表层将阻碍土壤毛管水和自然水的渗透,对农田土壤水分运动产生阻碍,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残膜还可能使土壤通透性降低,破坏农田土壤空气的循环和交换,影响到土壤微生物正常活动,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同时,由于回收处理不彻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残膜被弃于田边、地头、水渠、林带中,影响农村环境景观,造成“视觉污染”以及沟渠堵塞。
三、防治地膜污染的措施(1)制定政策,强化管理
由于地膜的国家标准迟迟未能出台,地膜生产厂家采用的标准也不统一,给农民选择产品和市场监管部门查假打劣和残膜回收再利用都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此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定地膜生产标准和地膜残留标准,如《农用地膜生产规格标准》、《农膜收购验收细则》、《农膜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对地膜的生产使用和残留量要有明确规定,使残膜污染防治工作走上法制轨道。(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各级政府要坚持“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的原则,把组织农民群众治理废旧地膜污染作为政府行为和职责。积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横幅标语、专题讲解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残膜对农作物和环境的危害,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引领广大农村地区走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良性发展道路。
(3)应用节约型地膜使用技术,减少用量
一是推广一膜多用技术,即选用厚度适中、韧性好、抗老化能力 强的地膜产品,在第一年使用后基本没有破损,第二年可以直接在上面打孔免耕播种,既减少地膜投入量,又减少土壤耕作的用工,达到省时、省工、环保的目的。二是膜侧栽培技术,即将地膜覆盖在作物行间,作物栽培在农膜两侧,不仅可抗旱保墒、保温,还能方便干净地回收或清除残膜。三是轮作倒茬栽培技术,通过作物轮作倒茬以及农作制度的改变,减少地膜总覆盖量。如通过粮棉、菜棉轮作倒茬减少地膜单位面积平均覆盖率,进而减轻残膜污染危害。(4)推广适时揭膜技术,提高回收率
对各种地膜覆盖作物应做到适期揭膜。如头水前揭膜技术,通过比较证明,头水前揭膜与不揭膜的的土壤温度及含水量差别不大,对作物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很小。同时头水前揭膜由于膜尚未老化,不容易破碎,膜上没有淤泥,很容易将膜揭掉,省力省工,大部分残膜可回收。由新疆农业科学院农机化研究所设计,新疆红旗机器厂制造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日—MSM-3型棉花苗期残膜回收机在去年试运行的墓础上进行多项改进,1999年6月2日在农二师30团试验取得成功。该机自重820kg,设计精巧,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由三人操作,地膜回收率达85%~94%,不伤苗同时又可对棉田松土除草[4]。(5)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方法
所谓适期揭膜技术是指把作物收获后揭膜改变为收获前揭膜,筛选作物的最佳揭膜期,具体的揭膜时间最好选定为雨后初晴或早晨土壤湿润时揭膜[5]。适期揭膜有地膜韧性好易回收、增强土壤通透性、促进作物生长、抑制田间病虫害和便于后期田间管理的优点,因此应该大力推广此项技术。同时, 对不能适期揭膜回收的地方,与机械回收相结合,在平整土地、播种前及收获后集中采用机械回收。(6)开发降解膜
降解膜的开发利用是覆盖栽培的一大技术课题。怎样使降解膜具有可控性,具有与普通膜同样的增效作用,降解中不产生毒害, 降解物对改良土壤有益,需要走“科研+ 企业+ 推广”之路。可生物降解地膜按照降解机理和破坏形式可分为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和添加型可生物降解地膜两种[6]。添加型可生物降解地膜,是在不具有生物降解特性的通用塑料基础上,添加具有生物降解特性的天然或合成聚合物或生物降解促进剂、加工助剂等,经混合制成。目前,添加型可生物降解地膜,主要由通用塑料、淀粉、相容剂、自氧化剂、加工助剂组成。其典型品种为聚乙烯淀粉可生物降解地膜。
我国降解膜研究已取得重大成果,1996 年贵州省降解塑料厂生产厚度14 Lm、诱导期为60 d 的降解膜;2001 年上海市崇明县丽君绿色餐饮有限公司和上海农科院试验的可降解育苗钵,在埋土30 d 后的当茬作物生长发育期间能够大部分被作物降解;2002 年汽巴精化有限公司提供的降解膜试用效果良好,但由于企业的技术改造与降解膜配套的栽培技术不能有效衔接,降解膜尚未推广应用于生产[7]。(7)扶持回收加工企业,促进资源再生利用
目前,各地的废旧地膜收购点和加工企业很少且利润较低,各地政府应予以政策支持,扶持回收加工企业发展,给废旧地膜回收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促进资源再生利用。如将废旧地膜初加工机械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鼓励和扶持废旧地膜回收及加工;落实国家促进资源节约和再利用的税收政策,在国家允许的政策范围内,积极完善资源再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等。
采用地膜栽培技术可以达到增温保墒进而增产丰收的目的,但与此同时,留在土壤中的残膜也使耕地受到污染。长此下去,土壤物理性质变坏,肥力水平下降,作物根系生长困难,苗木发育迟缓,最终造成减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残膜长期堆积,有可能完全破坏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是大片良田变成寸草不生的沙漠。所以治理地膜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地膜种植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在可降解无污染的地膜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情况下,适期揭膜技术仍是防止残膜污染的有效措施。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减少土壤残膜留量,同时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研究可降解无污染的绿色地膜。
参考文献:
[1]苏海英.新疆农田地膜污染现状及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 2009, 188(5):28~30 [2]周明东,秦晓辉,赵前程.新疆地膜应用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J].新疆农业科技, 2010, 18(6):2~5 [3]杜小明,徐刚.中国北方典型地区农用地膜污染现状调查.农业工程学报,2007,15(5):12~15 [4]沈家涛.棉田残膜回收机机理.新疆农业科学,1999,3(2):18~20 [5]陈贵君.农用地膜污染危害和防治措施.河北农业科技,2007,8(2):8~10 [6]温耀贤.功能性塑料薄膜[J].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9:262 [7]王献志,盛祝梅,叶国明,等.农田地膜污染现状及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3,31(2):330~331
第三篇:汽车尾气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三、我国汽车尾气污染防治政策改善的对策建议
汽车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汽车尾气的污染也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根据预测,我国汽车消费的迅速增加趋势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继续,因此汽车尾气污染的防治刻不容缓。在汽车尾气污染防治的众多措施中,完善汽车尾气污染防治政策体系,强化政策的法律责任,完善政策的管理体制,可以提高公民的汽车尾气污染防治意识,引起人们对汽车尾气污染防治的重视,为我国的汽车尾气污染防治提供规制和保障。因此,要立足我国目前汽车尾气污染的现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政策措施,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汽车尾气污染防治政策。
(-)完善汽车尾气污染防治政策体系
1.新车污染防治政策
⑴ 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汽车排放标准
为防治尾气污染、保证标准实施的效果,我国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自己的排放标准。比如,可根据车用燃料供应实际,分车型、分区域实施。
不同车型:按排放量在油价基础上上收取污染排放税
不同地域:按地区污染程度,污染程度高的地区税高
⑵制定燃油油品监督管理制度
影响尾气排放标准顺利升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燃油质量。劣质燃油不仅直接影响尾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其中的某些成分还会导致发动机系统的腐烛和磨损,从而降低其工作效率。因此,为防治尾气污染,推动尾气排放标准的升级,我国要加强汽车燃油品质的监督管理。加强对成品油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的监督管理,随时抽查各成品油加油站和配送中心经销的车用汽油和柴油品质,如在检测中发现销售的车用燃油不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将责令其限期整改,以确保油品品质达到国家标准。同时,还要完成全国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的回收治理任务,阻止劣质不符合标准的燃油再次流入市场。
2.在用车污染防治政策
(1)制定检测/维修制度(I/M制度)
说起在用车检测/维修制度,不得不推荐円本、美国等国外先进国家正在实施的I/M制度。I/M制度是指通过对汽车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排放检测,找出因故障或其他机械问题而导致尾气超标的汽车,有针对性地采取维修措施,保证其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从而减少尾气污染的排放。
我国的在用车检测包括对动力性、安全性、经济性和排放性等汽车整体性能的检测,排放性能的检测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检测维修范围宽泛但内容不具体。因此,我国要对原汽车检测维修作业项目中防治汽车排放控制的部分做进一步的拓展和细化,要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在用车检测/维修标准,其中应包括排放标准限值、检测的周期、维修的技术规范等等。检测中发现排放不合格的,盖发不合格章并令其到认证的维修厂进行维修。检测站不得做任何调整和修理。待修理完毕后,由维修厂送到检测站复检,检测合格得到合格证后方算年检合格。
⑵制定质量担保和调回制度
我国目前尚还没有汽车质量担保制度和调回制度,更提不上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的质量担保规定。我国要尽快制定并出台汽车质量担保制度,并具体明确出生产厂家的尾气排放质量担保责任。即生产厂家要保证生产出的汽车符合新车的排放标准,对于在汽车使用期限内发生的因不符合新车排放标准设计、制造等缺陷导致排放超标的,全部都由生产厂家负责。给予修理、更换,或者根据需要进行调回。对汽车的尾气排放质量,生产厂家有终身承担的责任。
3.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生产、使用的财税优惠政策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各方面的扶持。也离不开财税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起步阶段,财税政策发挥着其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防治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合理运用财税优惠政策是关键的手段。具体措施如下:
⑴采用财税优惠政策,引导并促进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研发投入
可在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新能源汽车研发费用的税前扣除比例。另外,鼓励企业建立符合国家规定的国家技术研究中心,使研发企业享受进口研发用品的同时,还可享受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的优惠财政政策。从而激发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并提高企业研发的投入能力。
⑵ 用财税优惠政策,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
首先,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政府采购。将新能源汽车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在采购招投标文件中,增加优先购置新能源汽车的条款,鼓励单位优先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
其次,将燃油价格补贴转化为购置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为缓解石油涨价给社会造成的冲击,国家出台了燃油价格补贴政策。
再次,对新能源汽车消费实行,减免购置税,车船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等措施。鼓励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除此之外,还应用财税政策降低消费者的使用成本并提供便利。如对新能源汽车的保险费、停车费、收费公路和桥梁通过费等给予优惠,或可通过设立专门的停车位,让其优先通过收费公路或桥梁等的便利,推动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
最后,加强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充电站、电池销售点、车辆维修网点、服务网点等。
4.报废汽车污染防治政策
报废汽车的有效回收利用,可减少废弃物的污染排放,是防治汽车污染、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措施之一。完善报废汽车污染防治政策则是搞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根本。
(1)要严格制定报废汽车回收企业资格认定制度
拼装车辆?NO!
在国家规划范围内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申报,要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场地、专业人员保有量等因素严格进行审查,符合条件者才方可取得资格,发放资格证书。只有取得报废汽车回收企业资格认定的企业才能从事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工作,否则视为违法行为予以查处。另外,要取消资格认定终身制,对资格设定有效期限,有效期满的企业要从新申报取得资格。要从报废汽车的注销登记、回收拆解、拆解市场整治、路面巡查等环节,强化对报废汽车的监督管理,切实杜绝报废车、拼装车辆上路行驶。只有严格制定并执行报废汽车回收企业认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报废汽车的有效回收与利用。
⑶ 明确生产者的延伸责任和消费者的责任
汽车生产者不仅要对汽车产品本身的质量负责,还要对汽车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负责。不仅要求要在设计汽车产品时优先采用便于拆解、污染物排放少,便于回收再利用的材料、零部件及技术;另外,对产品废弃后的氟利昂、安全气囊和废弃物等的回收、利用、处置等责任也应依法承担。消费者作为汽车废弃物的产生者,应当承担废弃产品的处置责任,因此法律应规定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交纳汽车回收处理费,用于补贴报废汽车回收。
(二)强化汽车尾气污染防治政策的法律责任
汽车尾气污染防治政策本身具有可执行性,才是促进人们遵守的前提条件。因此,法律应当明确并赋予汽车尾气污染防治政策执行所必须的权威。强化汽车尾气污染防治政策的法律责任,才能有效防治汽车的尾气污染。
1.加强行政处罚的权限
由于目前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受制于地方政府的管辖,面对汽车尾气污染的行为,仅有责令改正或轻微罚款的权限。因此,导致尾气污染行为屡禁不止。所以,我国要加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权限,赋予其执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如可依法对违反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汽车生产企业予以公布,除罚款外还可以责令其在有效期限内对超标汽车产品进行维修调整。
2.扩大处罚的对象
我国目前针对尾气污染的违法行为,处罚的对象多数是违法行为的个人。只要某个人承担了处罚,违法企业或团体仍然可以继续违法行为。处罚无法起到污染防治的震慑作用。因此,应当扩大处罚的对象,除了违法行为的个人,就连汽车生产企业、销售供应商也要受到应有的处罚。
3.提高罚款力度并増加处罚手段
我国目前对汽车尾气污染的罚款金额较低,处罚手段单一,因此处罚没有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在罚款金额方面,要根据尾气污染程度、污染时间长短等因素提高罚款金额,并取消罚款上限。在处罚手段方面,要灵活运用各种行政处罚方式,视尾气污染行为的不同,可分别予以警告、罚款、责令修理更换、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暂扣驾照或营业许可证等行政处罚。
(四)重视汽车尾气污染防治的辅助政策
为了有效地进行汽车尾气污染防治,除了完善政策体系和监管体制,加强法律责任,还要重视对公共交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公众环保教育、限制车辆出行等辅助政策措施。
1.加强城市交通的总体规划,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⑴制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策
开征公共道路拥堵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通过月票、IC卡等票制和价格改革,或发放公共交通费,或奖励表彰充分利用通勤车的企业及企业员工等补贴政策,鼓励更多的人乘坐公共交通车辆。还可通过错时上下班,防治交通高峰时段的出行量过度密集等。
⑵科学合理地规划公共交通
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公共交通规划,具体是指应充分结合城市的人口规模、市民的出行习惯、交通的流量及流向,城市用地的形态和布局,以及土地建设的强度等特点进行公共交通种类的选择和对公共交通网络、公共交通站点的统一规划。
首先,加强公交线路网的规划。对于交通流量大且交通流向明显的线路,如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优先考虑设立公交专用通道,让公交车辆优先通行。如果条件无法满足公交专用通道设立的,也可考虑设定交叉口公交优先通行的办法。对于新开发区和偏远地区,要增加线网的覆盖率,设立快速公交系统与以连接,加强外围与主城区的联系。对于流量较大但短时的交通需求,如学校开学、放假、或成规模市民集体活动、重大节日庆典等时,可通过增大发车频率来解决。另外,要加强公交与其他交通方式,如铁路、航空、轨道交通、轮渡、客运出租等的有序衔接,尽可能实现无缝“零距离”换乘对接。
其次,加强公交站点的规划。公交站点的规划与设置,首先要在尊重居民出行习惯的基础上进行。商业区、交通枢纽、风景名胜区、火车站、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客运码头、机场、大型
工业企业以及文化教育、体育会展等建设项目以及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功能区,在规划中应优先考虑公交首末站或公交枢纽站的设置。城市居住小区,原则上是每一个小区均应有公交线路相通。且各小区之间的公交运输能力要满足客流的需求。公交线路须设在目前已存在的或即将辟通的可通行公交车辆的道路上。所有线路均设为双向,且两个方向的车辆类型与车次间隔应该相同。公交站点的设置要尽量结合地块出入口,尽量保证居民从任何方向、任何地方到达公交站的距离都相差不远。
⑷ 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设施的水平
建立公交线路网智能调度系统及乘客服务信息系统,使广大乘客能够方便了解实时的车辆运营情况、车辆间隔时间等服务信息,以便合理安排出行。公交车辆管理中心,可根据车辆的实时状态合理安排发车、收车等计划,提高运营效率,从而减少城市中心区的车流量,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建立紧急救援系统,通过有效地将交管中心与专业的救援队伍紧密联系,进而为车辆使用者提供车辆故障排除、故障车辆紧急处置、路上伤病紧急救援等服务。快速有效地处理道路故障,将大幅度地减轻道路拥堵;建立电子收费系统,通过安装在挡风玻璃上的车载器与在收费站车道上的微波天线之间的微波专用短程通讯,利用计算机联网技术与银行进行后台结算处理,从而达到车辆通过路桥收费站不需停车而能交纳路桥费的目的。不停车收费系统的有效利用,确实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道路交通的通过能力。
2.加强城市规划的合理化建设
⑴在道路设计方面的建议
首先,提倡使用立交桥和汽车专用坡道。
其次,提倡设置智能信号灯。信号灯灯控太多,灯控间距过短也是造成道路拥堵的主要原因。智能信号灯可以根据车流量的变化自动调节信号灯的时间,这不仅给司机带来极大的方便,还减少了信号灯等候时的尾气排放。
⑵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建议
我国许多大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商业等城市核心功能都集中于中心城区内,中心城区承载资源过多,形成单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因此,为了减少交通拥堵带来的尾气污染,科学进行城市资源配比,如商业中心、住宅小区、行政中心区不要过于密集,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合理规划是重中之重。
4.增加绿化面积,吸收过滤汽车尾气有害气体
为了能够有效辅助治理汽车尾气污染,可以通过建立制度,做到让有车集体、单位、个人种树绿化“将功补过”。对拥有车辆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汽车拥有数量排放单位,制定每年绿化的目标。如果达不到绿化标准的可以以罚款形式请别人代行绿化责任,这样在起到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的机会。
5.限制车辆措施
⑴限行政策
高峰时段,按车牌尾号实行区域限行措施。虽然北京的尾号限行制度一度惹来人们的争议,但是限行的成果还是有目共睹的。调查结果显示,自实行“每周少开1天车”限行政策后,北京拥堵指数、拥堵路段和拥堵持续时间都明显下降,“严重拥堵”时段已经消失。
⑵公务用车控制
有关我国公务用车的数量,一个普遍的说法是,目前约有350万辆以上。其庞大的数量对本来已经十分拥堵的我国交通來说,犹如雪上加霜。首先要制定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的管理规定,从
降低配备标准、压缩编制数量及经费、加强控制预算及购买审批等方面的管理开始。其次,实行对公务车的限行制度。公务车要进行排号轮休,每车每周至少少开一天,相关政府公务人员可选乘公共交通工具等出行方式。另外,可采取公务车拼车,降低公务用车的空驶率。⑶减少空驶出租汽车数量
目前我国出租汽车运营主要釆用“扫马路”方式,即空驶的出租汽车沿着道路低速行驶寻找路边的客人,乘客路测候车。据有关人士调查,一辆出租车每天的空驶距离相当于3.33辆小汽车一天的出行量。以北京现有的6.7万辆出租车计算,这些出租汽车空驶就相当于22.11万辆小汽车在路上跑。每辆出租车的行程中有近40%左右低速无效行驶。因此,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出租车空驶,釆取措施改善出租运营模式才是根本。如普及推广出租车电话叫车服务,鼓励市民预约叫车。设立出租车专用停泊区域,禁止出租汽车空车行驶。也就是说,空车状态下的出租汽车停泊在一定区域等待,乘客需要叫车时打电话给调度中心,由调度中心就近派遣空车前往接送乘客。
⑸ 高燃油税、停车费
我国的燃油税费改革起因是为了防止各地乱收养路费,整治运输市场,是为取代养路费而开征的。从其制定的目的来看,并没有体现多用油、多污染、多负担的公平原则。只是换个方法从燃油中直接收取公路养护费、道路通行费、运输管理费等等的燃油附加费。为了限制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发展,为了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需要改变对燃油税的原有定义与认识。燃油税应该是一种因排放尾气,污染了大气环境而应付出的费用。多用油、多污染就应该多负担。因此,以燃油税的形式征收污染环境费,并将所收的税款作为环境治理的专项基金。另外,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提高燃油税。国外的燃油税基本上占油价的60%左右。燃油税提高了,自然促使了汽车使用者少开车或者选择新能源汽车。
提高停车费,可以增加汽车使用者的成本,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的使用频率。所谓的提高停车费,也不是盲目的统一提高,而是根据不同地段,不同时段对车辆收取不同的停车费。如对于一些公共交通便利、道路资源紧张的城市中心区,要通过征收高额的停车费,促使汽车使用者远离高拥堵区域。或者超过第一个小时多征收停车费,可以减少汽车使用者长时间停车,以加快路面停车位的周转。或者通过路面停车高于地下停车价格,尽量减少地面资源的占用,减少拥堵。
第四篇:化肥污染现状、危害及防治措施和对策
化肥污染现状、危害及防治措施和对策
[摘要]化肥的出现给农业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但是由于不合理利用和过量使用化肥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并且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现而今化肥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我国化肥污染的现状,分析了化肥污染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化肥污染;现状;危害;防治
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提高产量,化肥的使用量越来越高,从而导致了土壤,大气和水体等方面的污染,并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1.我国化肥的使用现状
有调查表明,我国的化肥年使用量达到4214万吨,占世界的35%,平均施用水平为368 kg/hm2,大大超出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所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位居世界第一,并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料之间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化肥利用率极低,氮肥平均利用率只有30%一40%、磷肥只有10%一20%、钾肥只有35%一50%,可见我国每年有2500一2800万t的肥料养分流失[1]。这不仅造成经济损失,同时流失的肥料会进入到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着对人体及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2.化肥污染的危害
2.1.化肥污染对土壤的危害
化肥对土壤的污染有隐蔽性的特点,土壤质量的下降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故而化肥对土壤的污染不能够受到足够的重视。
制造化肥的原料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元素,这些重金属会随着施肥的过程进入到土壤中,并且重金属元素不能够通过微生物降解,会随着植物的吸收进入生物链,通过食物链不断在生物体内富集,重金属元素进入生物体后,难以消除,危害健康。
过量施用化肥还会导致土壤酸化,过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等都属于生物酸性肥料,即植物吸收肥料中的养分离子后,土壤中氢离子增多,易造成土壤酸化[2]。氮肥在土壤中会发生硝化反应产生硝酸盐,这个过程会产生交换性氢离子,土壤吸附性复合体接受了一定数量的这种交换性氢离子,使土壤中的碱性离子淋失,我国北方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出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以吸收的铝化合物,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
化肥还会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少蚯蚓等有益生物,土壤微生物具有转化有机质、分解矿物、和降解有毒物质的作用,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并且富含腐殖质的蚓粪是植物生长的极好肥料,我国化肥施用结构不合理,氮肥的施用量高而磷肥、钾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低,这会减少土壤微生物和有益生物的减少。
过量施用化肥,可使土壤中的一些离子数量发生改变至使土壤结构被破坏,导致土壤板结,进一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化肥无法补偿有机质的缺乏,造成有机质含量下降,建国初期,我国大部分土地有机质含量为7%,现在下降至3%~4%,流失速度是美国的5倍。2.2.化肥污染对水体的危害
未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氮素随水下渗或流失,造成水体污染。从全国来看,化肥氮平均损失率约为45%,有资料显示,南方有90%以上的地面水、耕地和100%的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氮肥一旦进入地表水,会使地表水中的营养物质增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生植物及藻类大量繁殖,消耗大量的氧,致使水体中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有时候严重的话还会造成鱼类死亡,破坏水环境,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化肥施用在农田后,会发生解离,从而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一般的阴离子是硝酸盐、亚硝酸盐和磷酸盐,这些阴离子随淋失而进入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及磷酸盐含量增高。硝氮、亚硝氮的含量是反映地下水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含量过高则会对人畜直接造成危害,使人类发生病变,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2.3.化肥污染对大气的危害
化肥容易发生分解挥发,再加上不合理的施用化肥会对大气造成污染。氮肥在施用于农田的时候,会发生氨的气态损失;施用后直接从土壤表面挥发成氨气和氮氧化物进入到大气中,大气中氨质量浓度的本底值为2μg/m3,这是动植物能正常代谢吸收和释放的浓度。大气中氨的浓度过量,会危害人和动植物健康[3]。氮氧化物在近地面通过阳光的作用会与氧气发生反应,形成臭氧,产生光化学烟雾,并刺激人畜的呼吸器官。氧化亚氮进入到臭氧层后,会与臭氧发生反应,消耗掉臭氧,使臭氧层遭到迫坏,就不能够阻挡紫外线穿透大气,强烈的紫外线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比如增加皮肤癌的患者。2.4.化肥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氮肥施用过多的蔬菜,其硝酸盐含量比正常情况高出很多,人畜食用这种蔬菜后,硝酸盐在人体内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一方面与体内胺类结合生成强致癌物—亚硝胺,导致肠癌、胃癌、直肠癌等;另一方面,与血液中的铁离子结合,导致高铁血红素蛋白症,使人出现行为反应障碍,头晕目眩,意识丧失等症状,严重的还危及生命。3.防治措施和对策
3.1.加大化肥污染的宣传力度,提倡使用农家肥有机肥
目前,大多数农民还没有意识到化肥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险。故而,要加大化肥污染的宣传力度,完善农村环保农技科普机制,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化肥污染的严重性。提倡使用农家肥、有机肥,以农作物的秸秆,动物的粪便以及各种植物为原料,利用沼气池产生沼液制作高质量的农家有机肥,施用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吸收容量以及自净能力,增加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的吸附能力。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推广豆科绿肥,比如实行引草入田、草田轮作、粮草经济作物带状间作和根茬肥田等形式种植[4]。因为豆科植物在生长时会有固氮菌进行固氮,豆科植物的秸秆含有吩咐的氮。这种利用生态固氮的方式应该加以推广。3.2.改进施肥方式,正确施肥
正确施肥首先要使化肥的施用量合理,化肥的挥发、随径流的损失、渗漏淋失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施肥量正相关,所以减少化肥流失的关键是源头控制,即减少化肥用量。要综合考虑作物种类、目标产量、土壤养分状况、其他养分输入情 况、环境敏感程度,确定施肥量,以保证作物高产,收获后土壤基本无残留。
深层施氮,肥效长而稳,后劲足,既可减少直接挥发损失、随水淋失及反硝
化脱氮,还可减少杂草、稻田藻类对氮肥的消耗,而且有利于农作物根系发育。氮肥在稻田深施,利用率一般在50%以上。3.3.施用硝化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又称氮肥增效剂,能够抑制土壤中铵态氮转化成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提高化肥的肥效和减少土壤污染。由于硝化细菌的活性受到抑制,铵态氮的硝化变缓,使氮素较常时间以铵的形式存在,减少了对土壤的污染。3.4.加强土壤肥料的监测管理
注重管理,严格化肥中污染物质的监测检查,防止化肥带入土壤过量的有害物质。制定有关有害物质的允许量标准,用法律法规来防治化肥污染。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污染而设置的氮肥施用量安全上限为每年N 225 kg/hm2,作物收获后1 m土层的氮素残留量不超过50 kg/hm2。欧洲国家近年来每季作物的施氮量普遍降低到120 kg/hm2左右。3.5.选择适宜的耕作措施和灌溉方式
在坡度大的地区,容易发生侵蚀和径流,应采取保护耕地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和化肥随径流的流失;在平原地区,渗漏是化肥的主要流失方式,要控制排水保持土壤湿度。采用喷灌、滴灌、雾灌技术是节水保肥的重要途径。在旱作上提倡采用滴灌、喷灌,尽量减少大水漫灌,减少径流和渗漏。
[总结语]二十一世纪,中国面临着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的严峻形势,尽快探索开发新技术,以便能够使粮食增产,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肥料利用率,这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李彩碧.农村化肥污染与防治[J].农技服务,2009,26(l):132.[2].邹芳玉.大连市土壤中化肥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9:294,297.[3].曲均峰.化肥施用与土壤环境安全效应的研究[J].磷肥与复肥,2010,25(1):10-12.[4].李宝刚 谭超 何容信.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4,193-194.
第五篇:233南京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南京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2007-09-07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本市大气环境,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机动车,是指以汽油、柴油或者其它可燃物质作为燃料,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
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机动车排气污染,是指机动车排气管、曲轴箱及燃油系统等向大气蒸发
和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所造成的污染。
第四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进口、销售、维修、使用机动车的单位和个人,车用燃油经营单位,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单位均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五条 南京市环境保护局(以下称市环保部门)是本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行政主
管部门。
市公安、道路运输、质量技术监督、市政公用、工商、发展改革等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口机动车及车用发动机排气污染的监督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体系,改善交通环境,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总量,防治环境污染。
第二章 排气污染控制
第七条 对本市在用机动车实行环保分类标志管理。
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分为绿色标志和黄色标志。具体办法由市环保部门制定,报市政府批准
后实行。
第八条 不得涂改、伪造、转让、出借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不得使用超过期限的机动车环
保分类标志。
第九条 根据本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对无环保分类标志或者黄色标志的机动车采取限制区域、限制时间行驶的交通管制措施。具体办法由市环保部门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条 机动车上牌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气污染标准和省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以下称排放标准)。
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机动车。
第十一条 在本市初次登记上牌的机动车,不符合本市执行新的排放标准的,公安机关交通
管理部门不予办理登记手续。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非本市籍机动车,经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达到该车制造时排放
标准的,可以转入本市:
(一)机动车车主户口迁入本市的;
(二)本市居民和单位的机动车在外地登记的;
(三)驻本市的境外机构自用的;
(四)法院判决给本市单位或个人所有的;
(五)用于反恐、安全、急救、卫星通信转播、特种检测、防弹运钞等特殊用途,且发动机
型号符合现行国家环保达标目录。
第十三条 机关、事业单位购买公务用车应当采购排气污染低的车辆。第十四条 鼓励城市公交、出租和道路客运使用排气污染低的车辆。第十五条 在用机动车不符合制造当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不得上路行驶。
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不得排放黑烟或者明显可见大气污染物。
第十六条 使用机动车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定期对机动车进行维护、修理。在用机动车的发动机及排气污染控制装置应当保持正常的技术状态,排气污染符合排放标准。机动车所有者和使用者不得擅自拆除、闲置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装置。第十七条 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维修的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防治大气污染的要求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对机动车进行维修并自检,维修后的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符合排放标准。
(二)排气污染防治使用的测量器具,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计量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有效期内。
(三)二类(含二类)以上车辆维修单位,需配置符合规定的机动车排气检测设备。
(四)对机动车大修、发动机总成修理以及排气污染防治专项维修的,应当建立维修档案。
第十八条 禁止销售和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车用燃油及清净剂。
第十九条 鼓励、支持和推广使用低污染燃油、替代燃料等清洁车用燃料。销售车用燃油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明示油品质量标准。
第二十条 鼓励城市公交、出租汽车优先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第三章 排气污染检测
第二十一条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在用机动车的用途、载客载货数量、使用年限等情况,可
采用简易工况法进行定期检测排气污染。
排气污染定期检测不合格的机动车,不予通过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并应当责令其及时治理。
第二十二条 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的单位,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检测单位具有法定检测资质;
(二)具有法定检测资质的技术人员;
(三)检测使用的仪器设备、计量器具应经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计量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有效期内。检测设备应当接受环保部门组织的定期比对试验;
(四)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档案。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规定进行排气污染
检测,如实出具排气污染检测数据报告。
第二十三条 对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路检可以采用目测、仪器设备检测、自动检测、自动识
别或者拍摄数字影象等方法。
目测和拍摄数字影象检测适用于对在道路上行驶的排放黑烟或者有其他明显可见污染物的机动车。
目测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市环保部门取得相关资质的人员实施。第二十四条 市环保部门可以在机动车停放地对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状况进行抽检。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环保部门对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的排气污染状况进行
检测。
市环保部门应当及时将抽检、路检结果通知车辆所有人或者使用人。
第二十五条 定期检测、抽检、路检不合格的机动车,车辆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应当自收到检测结果通知之日起30内维修治理,并按规定进行排气污染复检。不维修、不复检或者复检不合格的,不得继续上路行驶,并不予通过环保定期检测。
第二十六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抽检、路检和复检的,不得收取费用。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不得要求机动车车主到指定的场所维修治理排气污染,不得指定单位和个人使用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的产品。
第二十八条 市环保部门应当加强对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单位的检测活动的监督管理,并对经其检测的机动车进行排气污染抽检。
第二十九条 市环保部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车辆维修单位的监督管理,督促车辆维修单位依法做好对维修车辆排气污染的检测工作。
第三十条 市环保部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应当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发布排气污染定期检测、抽检、路检信息,方便群众查询。
第三十一条 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单位应当建立检测数据传送网络,同步向市环保部门
申报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的实时数据。
第三十二条 城市公交、出租及客运单位应当建立排气污染控制制度,减少排气污染。车辆维修单位应当向车辆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公开服务承诺,保证经其治理的机动车在维修保
质期内排气污染达标。
第三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市环保部门举报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市环保部门接到
举报后应当及时依法处理,不得推诿。
第三十四条 市环保部门会同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举报联合处理制度。对机动车排气污染超标的,可以向该机动车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发出
排气污染超标通知,督促其治理。
第五章 罚 则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由环保部门处以警告或者一百元以下的罚款。第三十六条 在用机动车在停放地经排气污染检测不合格的,由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治理;逾
期不治理的,可处以二百元以下的罚款。
路检不合格的车辆,由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并可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其行驶证;逾期不治理的,由环保部门处以二百元以下的罚款。治理合格的,由当事人凭环保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领取行驶证。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法律法规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八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
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九条 环保部门或者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1998年5月10日市人民政府颁布的《南京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办法》和1998年4月1日市人民政府颁布的《南京市禁止销售和使用含铅汽油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南京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2007-09-07
《南京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已经于2007年8月27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发布了第257号南京市政府令,新的管理办法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环境空气质量的要求逐年提高,近年来我市的机动车数量大幅度增长,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任务也越来越大,新的管理办法的出台必将有助于
对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控制和防治工作。
《办法》是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起草的,定位非常明确,重点是突出落实“上位法”,支撑“下位法”。《办法》中主要条款的法律依据完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法》、《江苏省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条例》规定的原则、精神。以此为前题条件,《办法》既对上位法有关条款进行细化,又结合实际有创新和突破;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和实
用性。有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提升了本市的管理成果。我市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的做法对机动车污染控制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得到了市政府和国家环保总局的肯定,甚至在全国得到了推广。所以在起起草中我们把近几年来在管理中的成果及时提升和转化成法规的重要内容。如《办法》中第10条、第11条、第12条,加强了对机动车污染源头的控制,切实把好车辆进入关,所有进入本市初次注册的车辆严格按国家标准和省、市政府的控制要求。
二是吸纳了兄弟城市的做法。我们在起草过程查阅了大量兄弟城市机动车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还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外地管理机动车污染的有效经验和做法,结合最近几年本市对机动车污染控制的重点,把有关内容纳入了《办法》。如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对机动车实施绿色标志管理,对低排放的机动车帖绿色标志,限制高污染车辆进入城市中心区,既对提高中心城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一定程度缓解了交通堵塞的问题,我市在生态市建设、东部绿色城市建设规划中也早就提出了实施意见,因此,我们把这些内容列入了《办法》第7条、第8条、第9条。
三是注重了监管的关键环节。在起草《办法》过程中,充分考虑机动车排气监管环节和各部门职责的不同特点,把握住关键环节,对新车和二手车上牌、定期检验、路检和停放地抽检作了比较合理和明确的控制要求。如第25条规定,对尾气路检不合格车辆要求进行维修和复检,如果在一个月期限内不进行维修、不接受复检或者复检不合格,不予通过年审。路检、复检都属于监督性执法监测,全部属于免收费性质,既没有损害车主的利益,但又属
于强制性的检测,督促车主自觉进行维修保养,这样,只要在目测检查、自动监测检查或者在“冒黑烟”投诉举报中发现的超标排放车辆,都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得到有效的治理。
四是破解了管理中难点热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提高,部分破旧车辆、公交车辆、工程建设及运输车辆“冒黑烟”车辆一直是市民投诉的热点,也是执法管理的难点。在城区交通繁忙路线既不可以随意拦车检测,也没有处罚的依据,因此成为管理的死角。这次制定的《办法》第23条,将国家对机动车规定的检测方法中“目测法”列入路检方式之一,是符合管理实际要求的方法,也是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存在利用检测进行收费嫌疑。第21、23、25、36条对加强“冒黑烟”车辆排放的管理有了明确的约束力,其中包括对公交车“冒黑烟”有了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五是运用了网络科技手段。随着环保部门正在建设的机动车排气网络监管系统和监控中心数据库,今后在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上也可以象公安交管部门查处车辆违章曝光那样进行处理,对机动车排放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对此《办法》第22、31、34条作了具体的规定。既运用了现代科技管理手段,也运用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六是完善了监管和控制的措施。从2000年以来,国家和省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对机动车污染排放控制的措施和标准。如《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18285-2005)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3847-2005)等国家标准及省制定的机动车排放限值地方标准(DB32/966-2006)。《办法》第21、22、28条,吸收了国家和省政府制定的的一些标准和措施,规定了定期检测单位的要求和检测标准方法等,对于进一步执行国家和地方的新标准及推广先进的检测方法创造良好的基础。
七是突出了方便群众和人性化执法。《办法》中除了国家规定的定期检测收费政策外,没有任何给车主增加负担的新收费规定。所有的管理过程中发现超标或不合格,只要求车主对车辆自行维修和保养,就不会受任何的处罚或者检测收费。但如果不按规定的期限进行维护和保养和复检,超标排放,污染了环境,那车主必须承担一定的检测费用及接受处罚。一般来讲,车主对车辆的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都是自觉关注的,但对机动车排放的关心却比较忽视,因此要求车主承担维护、保养以及关注尾气排放的义务是必要的。第26、36条作了明确规定。上位法中明确的处罚规定在本《办法》中不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