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危险驾驶犯罪案件的调研报告
加大打击力度 强化综合治理
——江苏省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危险驾驶犯罪案件的调研报告
--------------------
2011年5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将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行为和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确定为犯罪。为有效打击犯罪,确保法律的贯彻实施,有效治理危险驾驶行为,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半年来(2011年5月1日至11月1日)全市法院审理危险驾驶案件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扬州市危险驾驶犯罪案件基本情况
(一)案件数量呈稳步下降态势。2011年5月1日至11月1日(半年)全市法院共审理醉酒驾车构成危险驾驶罪案件70件。从案发情况看(不含未起诉案件):5月份30件、6月份20件、7月份9件、8月份10件、9月份1件;从审理判决情况看:6月份3件、7月份19件、8月份19件、9月份12件、10月份14件、11月份1件(见图表一)。
(二)危险驾驶案发情况呈多元趋势。从危害后果看,被告人因醉酒驾车与他人发生碰撞事故而案发的有48件,占68.5%;被告人自行摔倒而案发的有9件,占12.9%;被告人被公安人员主动查获的有11件,占15.7%;醉驾滋事的2件,占2.9%。发生碰撞事故或自行摔倒的醉驾行为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人身损伤或车辆损坏,其中重伤1人,轻伤2人,轻微伤23人。
(三)驾驶的机动车型主要以摩托车为主。从审理的醉驾案件看,被告人驾驶车辆多为摩托车,在70起案件中,醉驾摩托车的有54件,占77.1%,且驾驶证、车辆牌照均无或缺少一项的醉驾摩托车案件数达17件,占31.5%。醉驾轿车或小客车的有16件,占22.9%。
(四)深度醉酒者居多。经统计,醉酒驾驶的被告人中,经检测酒精含量每100ml达80mg—100mg的有8人,占11.4%;达100mg—150mg的有27人,占38.6%;150mg—200mg的有27人,占38.6%;200mg以上的有8人,占11.4%(见图表二)。其中含量最高者达到244.5mg。
(五)醉酒驾驶被告人的身份状况相对集中。经对被告人的身份信息分析,从年龄看,20岁-30岁的6人,占8.6%;30岁-40岁的30人,占42.9%;40岁-50岁的29人,占41.4%;50岁以上的5人,占7.1%。从学历看,小学文化的10人,占14.3%;初中文化的44人,占62.9%;高中(中专)文化的15人,占21.4%;大学文化的1人,占1.4%。从身份看,工人31人,占44.3%;农民有32人,占45.7%;经理(厂长)有7人,占10%。
(六)对被告人过度适用逮捕强制措施。全市法院审理的70件危险驾驶犯罪案件中,均系由公安机关取保候审,法院审理过程中有5件案件因可能判处缓刑未逮捕,其余65件案件的被告人均由法院决定逮捕。
二、扬州市危险驾驶犯罪案件的成因分析
(一)危险驾驶犯罪案件下降的原因。
1.公安机关打击力度加大。公安交巡警部门查酒驾将成为一项长期性工作,采用定时与不定时、定点与不定点的方法加大对酒驾整治的力度,除了每日常态检查外,还开展不定期的专项行动,如:“零点行动”,在坚持以酒后驾驶汽车作为重点整治对象的同时,将酒后驾驶摩托车、低速载货汽车、变型拖拉机等违法行为作为整治重点,并坚持一贯的“零容忍、高压线”态度。
2.公民的安全意识加强。酒驾入刑后,通过公安交巡警部门的查处力度加大,司法机关的打击力度加大,使广大市民(车主)认识到,酒后驾车太过危险,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负责,公民的安全意识进一步加强,有效禁止了酒后驾车行为。
3.危险驾驶宣传力度加大。酒驾入刑后,除公安交警部门严厉打击外,司法机关不定期通过新闻媒体对酒驾入刑进行宣传,既有对酒驾入刑法律适用的宣传,也有各个月案件查处分布情况的宣传和典型案件的报道。新闻媒体和司法机关共同营造拒绝酒后驾车的氛围。
(二)危险驾驶犯罪案件多元态势的原因。
1.城乡打击不平衡。从案发情况看,多数危险驾驶犯罪案件案发地点在市区或城乡结合处,尤其扬州市区的案件案发地以市区主干道为主,辅之以城乡结合处车流量较大的道路上,可见危险驾驶犯罪的打击点仍以城市为主,还未涉及到乡村。
2.选择性执法和偶然性案发有违刑法适用的平等性。醉驾案件多发生于夜晚,此时道路上一般无交警执法。从醉驾案件案发看,绝大部分是醉驾者与他人发生碰撞事故而案发或是醉驾者自行撞倒而案发,公安人员主动查获的仅占15.7%。
(三)机动车型及醉酒者的程度和自然状况分布不同的原因。
1.摩托车驾驶者的风险意识不强。全市法院审理的危险驾驶案件中,醉驾摩托车的占77.1%,且驾驶证、车辆牌照均无或缺少一项的醉驾摩托车案件又占31.5%。这表明严禁酒后驾驶汽车的意识已逐步深入人心,但对酒后驾驶摩托车仍有所忽视,不少摩托车驾驶人法律意识淡薄。
2.部分群体的业余生活单调。从全市法院审理的醉酒驾驶犯罪案件的主体看,农民和工人占90%,这部分群体往往处于初、高中文化水平,有一定的思想,但无高层次的文化追求,辛苦一天后,喜欢小聚一下,喝点酒解解乏,吹吹牛,或者聚在一起打打牌,业余生活相对单调。
3.传统的酒文化影响较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酒在我国的社会交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很多事也都喜欢拿到酒桌上办,不喝酒很多事办不成。传统“逢宴必酒、无酒不欢”的酒文化陋习,是导致醉驾案件多发的诱因。
(四)司法程序及判决存在问题的原因。
1.当前的打击醉驾的外部环境影响对危险驾驶犯罪的量刑。刑法修正案
(八)规定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背景是醉酒驾车犯罪呈多发、高发态势,危害更加严重,一次致多人死伤的案件屡有发生,严重危害道路交通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在这样的环境下,法院在刑罚裁量时必然会充分考虑从重,故全市法院判处拘役实刑的占90%。
2.公、检、法等司法机关的沟通协调不够。司法机关在对其理解上存在的分歧也是正常现象,关键是协调衔接不够,如:不是判处徒刑本可不采用逮捕强制措施的,因取保候审期间对被告人的监管难以到位,判处实刑后,法院如何收监执行存在困难,往往采取逮捕措施后,心里会踏实些,导致判处实刑的所有案件均采取了逮捕措施。危险驾驶犯罪量刑最高仅是拘役六个月,作为轻罪名犯罪,理应快速处理,但实际上公检法办理周期往往要几个月。
三、进一步加强法律适用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关于法律适用方面的建议。
1.进一步处理好法律认识方面的问题。司法机关要组织深入讨论醉酒驾驶犯罪的构成要件,从而在司法实践中更加准确地把握我国刑法修正案的内在含义,对醉驾情节显著轻微或情节轻微作出规定,从而实现醉驾入罪或判刑的共同标准。
2.进一步简化执法和司法过程。对危险驾驶罪的刑罚裁量涉及人身自由,虽然审理程序不能少,但由于事实简单、取证相对容易,审理适用简易程序的可能性较大,公安、检察、法院各部门可以协调配合,加快每个环节的过程,只要多方配合,完全可以一个月内完成侦查、起诉、审判全过程。
3.进一步规范证据收集。公安部公布了《关于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强调了及时固定犯罪证据,对查获醉酒驾驶机动车嫌疑人的经过、呼气酒精测试和提取血样过程应当及时制作现场调查记录;有条件的,还应当通过拍照或者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现场有见证人的,应当及时收集证人证言。但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往往偏重对被告人的讯问、现场调查和鉴定,忽视了对录音、录像等能反映原始收集证据过程的内容。
4.进一步规范危险驾驶罪的量刑。危险驾驶罪的刑罚幅度虽仅在拘役一个月至六个月之间,但目前量刑标准仍不完全统一,罪刑不完全相适应。有的是情节相似的案件,在不同地区的量刑结果有明显区别,有的是在同一地区对不同情节的案件量刑基本一样,建议按照量刑规范化的要求,提取醉驾案件中的常见量刑要素,设定相对统一的量刑标准,以利于危险驾驶罪定罪和量刑均衡,以及审理程序的规范。
5.进一步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公安机关一旦发现醉驾行为均应当依法采取相应的侦查措施,经侦查后可依法作出适当的实体性判断和处理,决定是否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检察机关审查后起诉至人民法院的,法院则根据刑法规定作出相应判决,尤其在对被告人缓刑、免处等刑罚适用方面制定相应的标准,在司法实践中真正贯彻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理性地、谨慎地、有步骤地调整、转变对危险驾驶罪的司法政策和司法导向。
(二)关于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建议。
1.建立打击醉驾工作的长效机制。刑法的威慑性不在于刑罚的严厉,而在于法网的严密。危险驾驶罪虽然是一个轻微犯罪,但由于当前社会公众对危险驾驶行为的反映较为突出,公安机关一旦发现醉驾行为均应当依法采取相应的侦查措施,严肃查处,并应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日常查处力度,以保持危险驾驶罪名的威慑影响,有效整治社会交通秩序。
2.加强打击醉驾的社会宣传力度。醉驾行为的综合治理,需要司法、行政、宣传、服务行业等社会多方面以及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协力配合。要广泛宣传酒驾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国家的政策及法律法规。公安机关要加大常规打击力度,压制醉驾案件发生,人民法院要扩大审判的一般预防效果,强化以案释法的功能和作用,到广大农村组织巡回审判和公开宣判,加大教育力度,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形式公布典型案件,宣传打击成果,最大限度地遏制犯罪发生,使严禁醉驾工作深入社会方方面面。
3.培养积极健康的酒文化。传统的斗酒、劝酒陋习助长了醉驾之风,随着汽车逐渐走入群众的日常生活,醉酒驾驶在本质上成为交通文化和酒文化的冲突,如何在交通文化与酒文化之间寻找平衡,醉驾入刑已从法律上表明了态度,被恶性放大的酒文化也让不少人深恶痛绝,坚决人的生命健康摆在首位,酒文化开始适应交通文化的发展。要在全社会养成积极健康的酒文化还需依靠嗜酒者、劝酒者的自觉收敛。
4.加大对摩托车驾驶群体的整治工作。我国摩托车保有量已超过1亿,如此庞大的摩托车队伍,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管理,加强对摩托车驾驶人酒后驾驶的打击,必然会带来极大社会隐患。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宣传、教育和打击手段,综合整治摩托车醉驾行为,特别是要根据人口流动特点,重点加强对外来人员聚集地区和乡村进行宣传。尤其是摩托车使用较集中的工地、工厂,要重点进行宣传教育。对于无证、无牌的摩托车要坚决予以打击。5.发挥司法机关的整体合力。强化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形成经常性会商机制。做好办案衔接工作,在案件侦查终结后,对醉酒驾驶机动车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并用好取保候审强制措施,落实好监管工作,保证被告人能随时到审,不出意外;法院判决后要以执行通知书和裁判文书为依据及时将被告人送看守所执行。
第二篇:危险驾驶罪调研报告
危险驾驶罪调研报告
--刑法施行现状调查
《刑法修正案
(八)》自去年5月1日施行一年来,各政法机关一直保持“醉驾”的高压态势,“醉驾入刑”的威慑力初见成效,但危险驾驶犯罪案件数量仍居高不下。本文对涪陵区法院审理的危险驾驶犯罪案件进行全面统计分析,明析该类案件的特点及成因,提出有针对性建议,旨在减少“酒驾”、“醉驾”以及因此引发的交通事故,在全社会形成安全、文明的交通秩序。
一、危险驾驶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
(一)犯罪数居高不下,月收案波动较大
一年来,涪陵区法院共受理危险驾驶犯罪案件145件145人,占刑事收案总数的4.32 %,已审结125件125人次。从每月收案情况看,每月收案不均,且波动较大,自2011年7月受理第一例危险驾驶犯罪案件起,7月、8月和9月的收案数分别是8件、1件和9件,但10月收案数陡增为26件,环比上升188.89%,11月、12月和今年1月又急剧下降为6件、7件和9件。从今年2月起,3月、4月的危险驾驶犯罪案件收案数又大幅上升,分别为19件、35件和25件。
(二)大多数危险驾驶犯罪案件判处拘役且并处罚金
一年来,涪陵区法院审结的125件125人次危险驾驶犯罪案件中,给予刑事处罚112件112人,所占比例高达89.6%,判处1个月至6个月不等拘役且并处1000元至6000元不等罚金84人,实刑适用率高达75%;判处拘役缓刑28人且并处1000元至20000元不等罚金,缓刑适用率为25%;免于刑事处罚13件13人次,仅占10.4%。
二、危险驾驶犯罪案件的显著特征及成因分析
(一)犯罪主体
1、农民成犯罪“主角”
已结案125件危险驾驶犯罪案件中,被告人全部为男性。从被告人的身份统计,农民70人,无业人员17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14人,居民10人,驾驶员9人,工人3人,个体工商户2人。由此可见,涪陵区法院审理的危险驾驶案件男性100%的犯罪率绝对高于女性犯罪率,且犯罪主体身份分布较广,但以农民为主,比例高达56%。
2、犯罪年龄多集中在30至50岁
从被告人的年龄统计,125名被告人中20岁以下4人,占总人数的3.2%;20岁至30岁18人,占总人数的14.4%;30岁至40岁47人,占总人数的37.6%;40岁至50岁52人,占总人数的41.6%;50岁以上4人,占总人数的3.2%。故犯罪年龄主要集中在30至50岁之间,共99人,犯罪比例高达79.2%。
3、犯罪主体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从被告人的文化程度统计,在125名被告人中,小学文化26人,初中文化70人,高中文化14人,中专文化6人,大专文化5人,大学及其以上文化4人。
由此可见,危险驾驶犯罪案件犯罪主体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被告人系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比例高达76.8%。
4、犯罪成因分析
一是涪陵地处山区,农业人口达68.62万人,农村被告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醉驾”危害性的宣传力度不够,故“醉驾”多集中在农村。二是被告人集中在30至50岁之间的青壮年男性,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具有了机动车的购买能力,且社会应酬相对较多,直接导致该群体“醉驾”高发。三是被告人明显缺乏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多数人虽知酒后不能驾驶机动车,但对于醉酒驾驶机动车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没有清晰的认识。四是部分“醉驾”被告人存在侥幸心理。有的人意识到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但认为自己喝得不多,头脑清醒,应该不会出事;有的人纯粹逞强好胜,自认为车技好、反应快、车辆性能好,应该不会出问题;也有的人认为自己开车的距离较近,对周围交通路线较为熟悉且附近没有交巡警平台设卡专项检查,应该不会发生事故或被交巡警查到;还有的人自认为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即使“醉驾”被逮住,公安机关也会卖个人情予以放行。
(二)犯罪工具
1、摩托车和轿车成为主要“武器”
从犯罪工具统计,125件危险驾驶犯罪案件中,驾驶摩托车61人,驾驶轿车42人,两类车型合计占总数的82.4%,驾驶货车、客车、农用车以及面包车22人,仅占17.6%。由此可见,摩托车和轿车是主要的“醉驾”犯罪工具。
2、成因分析
由于操作简单、出行方便、费用低廉、监管较少、道路不畅,摩托车在广大农村已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当下,在农村大多数摩托车驾驶员心中存在着一种偏见,误认为“醉驾入刑”是对大车、小轿车而言,与摩托车无关,他们普遍认为醉酒驾驶摩托车大不了被罚款或扣分,且对危险驾驶罪和交通肇事罪没有清楚的认识。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原本只属于富人的“轿车”迅速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醉驾”的第二大犯罪“武器”。
(三)犯罪区域
1、由城区中心向周边乡镇辐射
从犯罪地点统计,案发地点通常在涪陵城区中心商业圈、滨江路及其附近路段。但随着交巡警设卡专项检查增多,城区中心“醉驾”有所减少,而珍溪、白涛、蔺市、大木等乡镇的“醉驾”发案率上升,呈现由城区中心向周边乡镇辐射的趋势。
2、成因分析
随着“醉驾入刑”的威慑力不断增强,多数人对于城区交巡警平台或专项检查产生畏惧,顶风作案势头有所下降,而周边乡镇的检查力度较城区相对较小或因地处偏远宣传力度不够,多数人更是趁酒后胆大,抱有很大的侥幸心理,轻信不会“落网”,如果被罚则是运气不好,并没有意识到“醉驾”的严重危害后果。
(四)犯罪时间
1、夜间是犯案高峰期
随着夜幕降临,各大餐馆、娱乐场所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而在晚餐后,“醉驾”也开始粉墨登场。125件危险驾驶犯罪案件中,78件发生在晚上20点至次日凌晨2点,占案件总数的62.4%。夜间成为名副其实的犯案高峰期。
2、节假日是犯案高发期
据统计,125件危险驾驶犯罪案件中64件发生在周末、春节、五一节、国庆节等节假日期间,占案件总数的51.2%,节假日成为“醉驾”的高发期。
3、成因分析
当今社会,人们白天往往忙于工作、事业,在忙碌了一天后,夜晚时分成为亲朋聚会、休闲放松、请客吃饭的最佳时间,于是作为社交礼仪的座上宾——“酒”便在夜间的饭局中慢慢发酵,成为“醉驾”高发的绝对因素。逢年过节,走亲串门,喝喝酒、唱唱歌更是屡见不鲜,在畅饮高歌后,“醉驾”高发期又来了。
(五)犯罪情节
1、被告人血液乙醇含量偏高
已审结的125件案件中,被告人血液中乙醇含量为80mg/100ml至130mg/100ml的39人,130mg/100ml至150mg/100ml的18人,150mg/100ml至180mg/100ml的32人,180mg/100ml至200mg/100ml的12人,200mg/100ml以上的24人。
2、“醉驾”伴随事故生
已审结的125件案件中,其中42件伴有交通事故的发生,占案件总数的33.6%。
3、“醉驾”载客现象严重
已审结的125件案件中,案发时车内有乘客的为20件,占案件总数的16%。
4、“醉驾”典型案例
(1)不思悔改的“醉驾”
被告人刘某于2011年6月酒后驾驶二轮摩托车被处以吊销驾驶证、监视居住后,于同年8月在监视居住期间再次“醉驾”,并与一辆小车发生擦挂,法院认定其主观恶性较大,以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2)胆大妄为的“醉驾”
被告人尹某在2011年10月19日21时许,因醉酒后在涪陵区某公共区域大声喧哗,被涪陵区公安局交巡警带至平台接受处理时,趁交巡警不备,将停靠在该平台的警车开走,在涪陵森林公园门口停下,被随后赶到的交巡警抓获,抽取其血液中的乙醇含量为205mg/100ml。法院认定尹某犯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四个月,并处罚金1500元。
三、遏制危险驾驶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醉驾”处罚配套规定
1、细化法律的操作规范。《刑法修正案
(八)》对“醉驾”的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过于笼统,且对醉酒驾驶行为如过多适用缓刑或者免刑,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打击效果,降低了震慑效应,削弱了法律威严,应及时出台“醉驾入刑”的司法解释,统一刑罚处罚尺度。“醉驾入刑”的关键点是检测涉嫌醉驾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建议制定司法解释时,界定涉嫌醉驾者的酒精含量达到以下标准的分别予以量刑: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血液中乙醇含量为130mg/100ml至150mg/100ml的,处一个月到二个月拘役,并处罚金;血液中乙醇含量为150mg/100ml至180mg/100ml的,处二个月到四个月拘役,并处罚金;血液中乙醇含量为180mg/100ml至200mg/100ml的,处三个月到五个月拘役,并处罚金;血液中乙醇含量为200mg/100ml以上的,处四个月以上拘役,并处罚金;造成他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他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进一步细化法律的操作规范,对各地“醉驾入刑”的做法进行引导,并不断加大执法与司法力度,积极发挥“醉驾入刑”的威慑作用。
2、对同乘人员的处罚。“醉驾”除了针对醉酒驾驶者的处罚外,还可以适时借
鉴国外对“醉驾”处罚的经验做法,如对同乘人员的行政处罚(处罚金或情节严重者处拘留),以期达到预防的效果,不断减少“酒驾”、“醉驾”的发生。
(二)部门联动震慑“醉驾”
公安交巡警部门要积极协调保险、银行等机构,建立酒后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和酒后驾驶引发交通事故与机动车保险费率联系浮动制度,对酒后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人大幅提高机动车保险费率,并依照规定纳入个人不良信用记录,降低酒驾者的信用等级,以此提高酒后驾驶的违法成本,有效遏制“酒驾”和“醉驾”,保障交通秩序健康、安全、有序发展。“醉驾入刑”意味着醉驾者将留有案底,无疑会影响醉驾者以后的人生。我国《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醉驾入刑”一年来,涪陵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14人,工人3人。故为有效治理“酒驾”和“醉驾”违法犯罪行为,需要“酒驾”者和“醉驾”者所属单位和部门共同参与,让处罚落到实处,让“醉驾入刑”成为不敢触碰的“高压线”。
(三)“新旧并施”加大宣传
1、打好“旧招”。继续利用报刊、杂志、网络、广播等媒体和法制宣传日等传统宣传手段,大力宣传交通安全法规,拍摄“酒驾”、“醉驾”相关公益广告以及宣传片,在电视、网络以及社会公共区域的电子屏幕上播放,让广大群众加深对“酒驾”、“醉驾”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危害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公民特别是驾驶员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2、创意“新招”。一是在城乡结合区域部设立宣传站,由当地的村社干部担任宣传员,通过定期开展警示教育,分析典型案例,发放“酒后不开车”温馨提示卡和宣传单,提高农村地区群众对“醉驾入刑”的知晓率。二是利用手机短信功能建立“塔形”宣传架构,由宣传者、客户群、受众逐层级往下扩展,宣传者由交巡警发起,客户群由党政机关、政法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事故报警人、重点交通违法人员等组成,再由这些单位或个人建立更下层客户群(如亲朋好友)发送交通安全短信,达到“人人受益”目的,不断增强全民抵制“酒驾”、“醉驾”的意识,形成“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良好习惯,让大家时刻绷紧安全驾驶这根弦。
(四)强化商家告知提示义务
1、广泛温馨告知。在酒店、餐馆、公共停车场、酒吧及其他娱乐场所醒目位置张贴“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等温馨提示或宣传画。同时,在收银结账时,商家也应当友情提示饮酒者和醉酒者请勿驾车,不断增强警示作用,最大限度打消饮酒者和醉酒者的侥幸心理。
2、量身打造“酒瓶”。酿酒厂家可在酒瓶的开瓶处、纸质包装上印刷“饮酒请勿驾车”、“珍爱生命,远离酒驾”等字样,提示人们酒后请勿驾车,在体现人性化设计的同时进一步起提示作用。
(五)建立规范的代驾机制
1、确定代驾主管部门。明确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是代驾公司的主管部门,对代驾公司的经营行为、服务质量及诚信等进行监督管理。一是采用科学的手段加强管理,建立代驾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代驾公司档案,借助社会各界、同行、消费者的投诉、举报,加强对代驾公司的监管。二是制定规范的机动车代驾服务合同,合理界定代驾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代驾纠纷的发生。三是物价部门核定
代驾价格,代驾公司须将代驾收费标准在经营场所公示,一经公示必须严格执行。四是公布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的投诉举报电话,随时接受投诉。五是加强对扰乱正常代驾市场的“黑代驾”的处罚力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2、规范代驾公司运营。代驾公司可以有两种模式:一是现有的汽车租赁公司开展代驾业务,二是注册设立专门的代驾公司。两种模式的代驾公司均应按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机动车代驾服务合同执行。
3、明确代驾人员资质。代驾人员应当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娴熟的职业技能,需要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合格者才能上岗。代驾公司可以规范代驾人员统一着装,佩戴胸卡。
第三篇:危险驾驶案件审理情况调研
危险驾驶案件审理情况调研
一、危险驾驶罪案件的审理情况
自刑法修正案八将酒驾入刑以来,我院受理危险驾驶案件210件,结案202件,无上诉。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2013年1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出台了《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意见》中规定对血液酒精含量达到200毫克/100毫升以上等八种情节的应当从重,但从重处罚的标准如何掌握,上级院应当予以指导。同时,原酒精含量标准已经不符合该《意见》的酒精含量标准,上级法院应当结合该《意见》变更量刑指导意见。
2、上级法院指导意见中对于酒精含量所适用的酒精含量幅度标准不一,拘役一个月的是80到120,二个月是120到180,三个月是180到240,四个月是240到300,五个月是300到400,六个月的是400以上,可以看出拘役二个月到四个月的刑期均是以增加60毫克为一个参考值,而拘役五个月也应当以60毫克为参考,超过360毫克的应当判处拘役六个月。
3、目前审判实践中出现了酒精含量高的量刑轻的情况,审判实践中经常出现被告人酒精含量高且又发生交通事故,但因其如实供述罪行,积极赔偿对方损失,法院会将上述情节作为从轻情节予以考虑,实际量刑中会与酒精含量低而没有发生事故的被告人的刑期相同,达不到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危险驾驶罪作为危险犯,只要被告人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起刑标准其就具有人身危险性,如果造成交通事故应当作为从重情节考虑。最高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中没有把危险驾驶罪作为量刑规范化的罪名,所以在具体量刑时关于量刑幅度是否应用百分比进行调节。
4、中院指导意见中对于罚金的适用幅度较大,实践中各基层院均进行上限处罚,即适用缓刑的处罚金2万元,实刑的处罚金1万元,危险驾驶罪作为一种较轻的罪名的附加刑已经超过了一些侵犯财产罪的罚金数额,这会给社会造成一种轻罪重罚的影响,同时也违背罪责刑相适应,罚当其罪的原则。
第四篇: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调研报告
XXXXX学院
毕业实习调研报告 ——法院设计
建筑与规划系 建筑学专业
学生姓名: XXX 学号:xxxxxxxx 起讫日期: 2011.2.21~2011.3.15 指导老师: xxx
2011年3月15日
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调研报告
摘要:通过对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实地考察,并且对法院建筑总体设计、外部空间环境、功能构成、平面组合方式、交通流线组织、立面表现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以求获得一些启发性的经验,为完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法院方案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周边环境 整体布局 立面造型 内部流线组织
法院是国家体制的象征,是行使法律、进行审判的地方。法院是公益性的,是公民追求平等、接受普法教育、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载体。建立为人民服务的法制体系是惩恶扬善、维护稳定的根本保障,而优秀的法院建筑正是法制社会的重要标志。下面是我通过对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实地考察所做出的一些分析总结:
1、位置及周边环境
人民法院是国家法制的象征,是对公众进行法制教育的公共场所。图为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具体位置,它位于福州市仓山金山新区闽江大道西侧,占地34717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31000平方米,地下1层。从法院四周的道路交通情况,可以看出建筑的位置明显、突出且交通便利,其东面和北面分别为城市的主干道和次干道,且其北向有一十字路口,人流密集。其余两面则不是什么交通要道,除了少有的几个人通行外,剩下的是一片寂静。至于分散在法院周围的大多是小区建筑,法院置于其中就更具有了庄严肃穆的独特性格。
2、总体布局
2.1主次入口的选择
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建筑用地内分别建有审判大楼(主体建筑)和立案大厅两栋建筑,它们对外分别有自己的出入口,但两者在场地内部却还是互有联系,之间仅以一处铁栏杆将其隔开。而对于主体建筑来说,根据功能需要,它自身就拥有三个独立的出入口。审判入口作为主要的入口必然是朝向城市主 干道——闽江大道,并设有左右两个值班室,而其余的两个入口则朝向两条次干道,这样便于合理地组织不同性质的人流,使得法院工作人员、证人、犯罪嫌疑人和旁听人员等各种流线应互不干扰,严格分开。2.2流线分析
大楼前部留出一定面积的公众集散广场,广场中轴靠近入口处设有升旗台,而广场两边分别对称布置着各种车辆的停车场,按使用对象分项设置,内外有别。在绕法院一圈后,你会发现除了地面停车,在一次入口处还设有两个地下停车场的出入口,可见法院在流线处理上基本上做到了人车分流。需要指出的是,警车有划出专用通道进出,可直达羁押所,并设专用停车场,这样便保证了警车通道畅通无阻。2.3景观分析
为配合法院环境,东侧设置了法制文化广场。通过广场中轴,法院正入口的等空间特殊处理,构成了法院的礼仪通道。特别是法院入口那数十级台阶边上的灌木,指向性很强,直接把人带领到法院的门口。法院里还种满了各种高大的乔木和修剪得整整齐齐的灌木,渲染了明快的基调和宁静的氛围。
当然,除了法院主入口公众集散广场这处景观外,立案大楼的背面也有一处集中绿化。虽然此处绿化不是处在重要地段,但是它仍然不失为一处好风景:曲径通幽,树木高低错落,鸟语花香。
除此之外,其余的植被也被零零散散地点缀在法院基地每个地方。它们要么起着隔断作用,要么起着引导人流的作用,每一草一木都尽力发挥着它们的作用。总而言之,基地宽阔,周边绿带围绕,尚无高大建筑,对于展示法院建筑形象,宏扬法制文化起到了很有利的作用。
3、立面造型
法院对一个城市形象的塑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法院最直观的就是它的立面造型,所以法院立面造型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
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吸收了传统建筑的构图手法,合理地处理了它的立面造型:端庄的形体、粗旷的轮廓、对称的立面、虚实的对比、夸大的尺度、坚实的材质等都可以充分体现出法院作为国家机器的尊严。它整体强调体块对比,突出雕塑感,并通过柱廊及灰色外墙等建筑形式表达庄严、稳重的建筑形象。以下是我通过实地参观,对印象比较深刻的几处立面处理进行的分析总结:
法院以入口为中轴,顶部均衡而又对称的造型,象征着公正与公平。夸大尺寸的方柱一字排开,充满了韵律和节奏感。除此之外,方柱在细部还做了处理,适当的凹凸处理和图样修饰,是它们重复而不单调的理由。还有就是柱子上方的那些矩形玻璃窗,也争相阐释着它们存在的理由,这是从虚到实的过渡,是视觉的缓冲地带。
法院主入口是由大面积的玻璃和夸大尺寸的方形拱门组成的,虚实结合,使法院入口明显而又突出。印象里要想进入法院,必先要踏上几十级的台阶,越走越觉得法院的高大无比。台阶将法院托起,无疑就是想显示法院的高高在上,法律的崇高,不可触犯。所以这种手法已被国内外尾数不少的法院所运用。其次是那党徽,它也是法律的象征,红色的党徽在诸多冷色调中显得非常醒目。一眼望去,便晓得了它的存在。
图为法院的一个次入口,没有主入口那样的气势,但也不逊于一般公建的入口规模,大块的玻璃盒子将两堵厚重的实墙隔开,创造一处空间让人流得以进出,同时似乎也隐喻着“明镜高悬”。而玻璃和一些虚的构架往往会对人流的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图为立案大厅,它作为法院的一个辅助建筑,在立面上自然是得到了审判大楼风格的延续。重复的建筑元素,虚实相间,凹凸有致。它的尺寸没有主楼那么夸大,只是低调地矗立在那边,好像有自知之明,知道孰轻孰重。但它也不失端庄,优雅的气质。
总的说来,法院应该是坚实的、崇高的、庄重的、威严的。决不是了米黄大理石的温和和欧陆风格的浪漫,也不是旧有的雕梁画栋和金壁辉煌的宫殿。我们应该将建筑的主基调定位在明快、稳沉、宁静的氛围上,着力追求严谨方直,尽量弃用柔和的曲面和曲线,强调强有力的多种线形组合,借此寓意法院的执法严肃性和公正性。在色彩上,应采用明显偏冷的色调为主要饰材。这种宁静而偏冷的的调子倾力地演绎着法院的威严,使人的情感与环境吻合而达到和谐。
4、内部空间组织
由于条件限制,我无法进入法院对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只能通过网络及查阅相关资料,间接地了解法院建筑的内部信息。以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综合审判技术楼为例。
在平面组织上,以景观中庭为核心,在中庭周边布置功能房间:(1)、地下室部分为地下停车,及设备用房布置;
(2)、一层部分在大楼的四面分别布置四个出入口:公众出入口、当事人出入口、办公出入口和羁押出入口。法警值班室被零散地布置在每个入口边上,其他功能房如:司机调度室、来宾接待室、消防控制室等都临近入口布置,且消防控制室有通向室外的单独出入口。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要杜绝犯罪嫌疑人逃跑、串供、自杀和被害的可能,羁押室设置单独隔离的出入口,警车能直达,并且尽量缩短了与审判区的距离,设置了完全隔离的安全通道,不与其它人流路线交叉重叠;
(3)、二至四层部分为审判用房:布置了中、小民庭;中、小刑庭;大法庭,绕其周围的是一些审判辅助用房,如听证室、证人室、律师室、法官休息室等;
(4)、五至十二层部分为办公用房,通过平面图可以发现官职越高的办公楼层越高,说明了法院建筑的等级观念还是比较突出的。
在竖向交通上,设置了电梯,并且在一楼设无障碍通道,残疾人可从一楼进入电梯到达法院的任意一层。适当的时候还要设置防烟和封闭楼梯间,以满足紧急情况下疏散的要求及不同人流的使用。
总的来说,法院内部应流线合理,分区明确,做到公众、审判员、内部员工及犯罪嫌疑人4种人流出严格分开,以保证法院内部办公的正常运行。
5、建筑节能
福州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它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所以建筑朝向东北方向,有利于自然通风。通过外部造型来看,大面积的玻璃无疑意味着建筑也做到了自然采光。但是也不是每个面上都可以用上大面积玻璃窗的,比如西面。至于西晒问题,考虑到法院建筑的特殊性,不适合在西面上种植植被。通过观察得知,主楼是采用了虚构架的处理手法,这样既在立面造型上进行了统一,又解决了西晒问题。而立案大厅则是采用了排列整齐的突出线构架,相当于大型的百叶,来阻挡西向的阳光。
6、结语
通过此次调研,我对法院这一神圣不可侵犯的建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法院建筑的主要作用是为解决民间纠纷提供场所,经济和法制越发达的地方,市民和法院打交道的机会越多。所以好的法院建筑,既要使民众感到法律的威严,又要贴近社会、亲近民众,给民众提供更多参与法治活动的机会和场所。而作为未来建筑师的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出极富法院文化特色的法院建筑,来给公众传达司法公正与效率、极富司法专业色彩的文化讯号,同时在每个人心中塑造出一个公正、高效、廉洁、严谨、文明的法院形象。
参考文献:
[1]GB 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6〔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建筑设计年鉴
[4]《型和现代主义》,贾倍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
[6]《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程大锦,天津大学出版社 [7]《走向新建筑》,勒·柯布西耶,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德)托马斯·史密特 [9]《建筑语汇》,爱德华·T·怀特
[10]《设计与分析》,[荷]卢本,天津大学出版社 [11]《非常建筑》,张永和 ,黑龙江科技技术出版社
第五篇: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调研报告
XXXXX学院
毕业实习调研报告——法院设计
建筑与规划系建筑学专业
学生姓名:XXX学号:xxxxxxxx 起讫日期:2011.2.21~2011.3.15 指导老师:xxx
2011年3月15日
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调研报告
摘要:通过对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实地考察,并且对法院建筑总体设计、外部空间环境、功能构成、平面组合方式、交通流线组织、立面表现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以求获得一些启发性的经验,为完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法院方案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周边环境整体布局立面造型内部流线组织
法院是国家体制的象征,是行使法律、进行审判的地方。法院是公益性的,是公民追求平等、接受普法教育、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载体。建立为人民服务的法制体系是惩恶扬善、维护稳定的根本保障,而优秀的法院建筑正是法制社会的重要标志。下面是我通过对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实地考察所做出的一些分析总结:
1、位置及周边环境
人民法院是国
家法制的象征,是
对公众进行法制教
育的公共场所。图
为福州市中级人民
法院的具体位置,它位于福州市仓山
金山新区闽江大道
西侧,占地34717
平方米,地上建筑
面积约31000平方
米,地下1层。从
法院四周的道路交
通情况,可以看出建筑的位置明显、突出且交通便利,其东面和北面分别为城市的主干道和次干道,且其北向有一十字路口,人流密集。其余两面则不是什么交通要道,除了少有的几个人通行外,剩下的是一片寂静。至于分散在法院周围的大多是小区建筑,法院置于其中就更具有了庄严肃穆的独特性格。
2、总体布局
2.1主次入口的选择
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建筑用地内
分别建有审判大楼(主体建筑)和立案
大厅两栋建筑,它们对外分别有自己的出入口,但两者在场地内部却还是互有
联系,之间仅以一处铁栏杆将其隔开。
而对于主体建筑来说,根据功能需要,它自身就拥有三个独立的出入口。审判
入口作为主要的入口必然是朝向城市主
干道——闽江大道,并设有左右两个值班室,而其余的两个入口则朝向两条次干道,这样便于合理地组织不同性质的人流,使得法院工作人员、证人、犯罪嫌疑人和旁听人员等各种流线应互不干扰,严格分开。
2.2流线分析
大楼前部留出一定面
积的公众集散广场,广场中轴靠近入口处设有升旗台,而广场两边分别对称布置着各种车辆的停车场,按使用对象分项设置,内外有别。在绕法院一圈后,你会发现除了地面停车,在一次入口处还设有两个地下停车场的出入口,可见法院在流线处理上基本上做到了人车分流。需要指出的是,警车有划出专用通道进出,可直达羁押所,并设专用停车场,这样便保证了警车通道畅通无阻。
2.3景观分析
为配合法院环境,东侧设置了法制文化广场。通过广场中轴,法院正入口的等空间特殊处理,构成了法院的礼仪通道。特别是法院入口那数十级台阶边上的灌木,指向性很强,直接把人带领到法院的门口。法院里还种满了各种高大的乔木和修剪得整整齐齐的灌木,渲染了明快的基调和宁静的氛围。
当然,除了法院主入口公众集散广场这处景观外,立案大楼的背面也有一处集中绿化。虽然此处绿化不是处在重要地段,但是它仍然不失为一处好风景:曲径通幽,树木高低错落,鸟语花香。
除此之外,其余的植被也被零零散散地点缀在法院基地每个地方。它们要么起着隔断作用,要么起着引导人流的作用,每一草一木都尽力发挥着它们的作用。总而言之,基地宽阔,周边绿带围绕,尚无高大建筑,对于展示法院建筑形象,宏扬法制文化起到了很有利的作用。
3、立面造型
法院对一个城市形象的塑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法院最直观的就是它的立面造型,所以法院立面造型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
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吸收了传
统建筑的构图手法,合理地处理了它的立面造型:端庄的形体、粗旷的轮
廓、对称的立面、虚实的对比、夸大的尺度、坚实的材质等都可以充分体
现出法院作为国家机器的尊严。它整
体强调体块对比,突出雕塑感,并通
过柱廊及灰色外墙等建筑形式表达
庄严、稳重的建筑形象。以下是我通
过实地参观,对印象比较深刻的几处
立面处理进行的分析总结:
法院以入口为中轴,顶部均衡而又对称的造型,象征着公正与公平。夸大尺寸的方柱一字排开,充满了韵律和节奏感。除此之外,方柱在细部还做了处理,适当的凹凸处理和图样修饰,是它们重复而不单调的理由。还有就是柱子上方的那些矩形玻璃窗,也争相阐释着它们存在的理由,这是从虚到实的过渡,是视觉的缓冲地带。
法院主入口是由大面积的玻璃
和夸大尺寸的方形拱门组成的,虚实
结合,使法院入口明显而又突出。印
象里要想进入法院,必先要踏上几十
级的台阶,越走越觉得法院的高大无
比。台阶将法院托起,无疑就是想显
示法院的高高在上,法律的崇高,不
可触犯。所以这种手法已被国内外尾
数不少的法院所运用。其次是那党
徽,它也是法律的象征,红色的党徽
在诸多冷色调中显得非常醒目。一眼
望去,便晓得了它的存在。
图为法院的一个次入口,没有主
入口那样的气势,但也不逊于一般公
建的入口规模,大块的玻璃盒子将两
堵厚重的实墙隔开,创造一处空间让
人流得以进出,同时似乎也隐喻着
“明镜高悬”。而玻璃和一些虚的构
架往往会对人流的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图为立案大厅,它作为法院的一
个辅助建筑,在立面上自然是得到了
审判大楼风格的延续。重复的建筑元
素,虚实相间,凹凸有致。它的尺寸
没有主楼那么夸大,只是低调地矗立
在那边,好像有自知之明,知道孰轻
孰重。但它也不失端庄,优雅的气质。
总的说来,法院应该是坚实的、崇高的、庄重的、威严的。决不是了米黄大理石的温和和欧陆风格的浪漫,也不是旧有的雕梁画栋和金壁辉煌的宫殿。我们应该将建筑的主基调定位在明快、稳沉、宁静的氛围上,着力追求严谨方直,尽量弃用柔和的曲面和曲线,强调强有力的多种线形组合,借此寓意法院的执法严肃性和公正性。在色彩上,应采用明显偏冷的色调为主要饰材。这种宁静而偏冷的的调子倾力地演绎着法院的威严,使人的情感与环境吻合而达到和谐。
4、内部空间组织
由于条件限制,我无法进入法院对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只能通过网络及查阅相关资料,间接地了解法院建筑的内部信息。以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综合审判技术楼为例。
在平面组织上,以景观中庭为核心,在中庭周边布置功能房间:
(1)、地下室部分为地下停车,及设备用房布置;
(2)、一层部分在大楼的四面分别布置四个出入口:公众出入口、当事人出入口、办公出入口和羁押出入口。法警值班室被零散地布置在每个入口边上,其他功能房如:司机调度室、来宾接待室、消防控制室等都临近入口布置,且消防控制室有通向室外的单独出入口。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要杜绝犯罪嫌疑人逃跑、串供、自杀和被害的可能,羁押室设置单独隔离的出入口,警车能直达,并且尽量缩短了与审判区的距离,设置了完全隔离的安全通道,不与其它人流路线交叉重叠;
(3)、二至四层部分为审判用房:布置了中、小民庭;中、小刑庭;大法庭,绕其周围的是一些审判辅助用房,如听证室、证人室、律师室、法官休息室等;
(4)、五至十二层部分为办公用房,通过平面图可以发现官职越高的办公楼层越高,说明了法院建筑的等级观念还是比较突出的。
在竖向交通上,设置了电梯,并且在一楼设无障碍通道,残疾人可从一楼进入电梯到达法院的任意一层。适当的时候还要设置防烟和封闭楼梯间,以满足紧急情况下疏散的要求及不同人流的使用。
总的来说,法院内部应流线合理,分区明确,做到公众、审判员、内部员工及犯罪嫌疑人4种人流出严格分开,以保证法院内部办公的正常运行。
5、建筑节能
福州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它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所以建筑朝向东北方向,有利于自然通风。通过外部造型来看,大面积的玻璃无疑意味着建筑也做到了自然采光。但是也不是每个面上都可以用上大面积玻璃窗的,比如西面。至于西晒问题,考虑到法院建筑的特殊性,不适合在西面上种植植被。通过观察得知,主楼是采用了虚构架的处理手法,这样既在立面造型上进行了统一,又解决了西晒问题。而立案大厅则是采用了排列整齐的突出线构架,相当于大型的百叶,来阻挡西向的阳光。
6、结语
通过此次调研,我对法院这一神圣不可侵犯的建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法院建筑的主要作用是为解决民间纠纷提供场所,经济和法制越发达的地方,市民和法院打交道的机会越多。所以好的法院建筑,既要使民众感到法律的威严,又要贴近社会、亲近民众,给民众提供更多参与法治活动的机会和场所。而作为未来建筑师的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出极富法院文化特色的法院建筑,来给公众传达司法公正与效率、极富司法专业色彩的文化讯号,同时在每个人心中塑造出一个公正、高效、廉洁、严谨、文明的法院形象。
参考文献:
[1]GB 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
5[2]《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6〔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建筑设计年鉴
[4]《型和现代主义》,贾倍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
[6]《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程大锦,天津大学出版社
[7]《走向新建筑》,勒·柯布西耶,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德)托马斯·史密特
[9]《建筑语汇》,爱德华·T·怀特
[10]《设计与分析》,[荷]卢本,天津大学出版社
[11]《非常建筑》,张永和 ,黑龙江科技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