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问题与对策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产生高耗低效的五大原因:主要是缺乏理论引领,教学具有盲目性;教学目标不易确立,教学具有随意性;语言训练不够扎实,教学具有虚泛性;教师讲解提问太多,教学具有被动性;评价没有明确标准,评价具有模糊性。针对五大问题提出了辩证指导,科学发展;目标引领,有的放矢;读写结合,重在训练;点拨引导,自主探究;全面评价,正确引领的五大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所占的课时多,教师花费的心血大,然而,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著名教授杨再隋指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虚、闹、杂、偏”四大重症,著名小学语文专家崔峦痛批语文教学患上“夜盲症、多动症、高热病、浮肿病”①。所以有必要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低效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
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教育外部的,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的,自身的原因。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我们不能总是怨天尤人,要多从自身找找原因。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虚泛性、被动性、模糊性”是影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的主要原因。
(一)缺乏科学理论引领,教学具有盲目性
思想引领行动,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现的学科定位不明,师生关系失衡,学习方式偏执,文本解读随意,教学天马行空,拓展泛滥成灾等问题,主要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主要是语文教学缺乏科学发展观的引领,缺乏辩证思维。一些教师以一切绝对化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方式思考问题,使阅读教学的改革从一个极端偏向另一个极端,矫枉过正。比如,以往忽视人文性,而今加强人文性,而又忽视了工具性;以往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被动,而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又不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往忽视其他课程资源,而今重视各种课程资源的引进,又忽视了文本;以往每篇课文都要分段,归纳段义、中心思想,而今完全看不到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和归纳段意了。有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就像天上的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一线教师无所适从。
(二)教学目标不易确立,教学具有随意性
制定明确、恰当、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时常出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不认真研究教学内容,解读文本,没有经过自己的内化和吸收;二是仅从教的角度出发考虑教学,不能把学生的实际当作重要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不考虑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和自己的教学实际。四是制定的目标没有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顾此失彼。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晏子使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确立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晏子是怎么反驳楚王的;②进一步体会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辩的口才;③从晏子的言行感受他的品质。这三个目标都是体现本课的人文感悟的,停留在对文本的内容理解,忽视了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全面,不准确的。
“数学学科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造成教师教学目标不全面,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是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地提出了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各年段的学习目标,但具体到每一册教材,每一组课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不甚明确具体,全靠教师个人盲人摸象。每一篇课文教什么,不教什么,练什么,不练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多教少,教深教浅,都由教师自己掌控②。由于不易把握,因此,相当一部分教师只会盲目照搬、照抄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
(三)语言训练不够扎实,教学具有虚泛性
教师对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特征把握不准,常常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语文分析课、语文常识课、语文练习课等,训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训练内容贪多求全,不能突出重点;训练只是少数尖子生的表演,不能引导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训练只注重结果,不重视优化训练的过程;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训练割裂开来;不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形式主义较多而语言文字训练并不扎实。
(四)教师讲解提问太多,教学具有被动性
课堂上教师为主宰,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讲得太多,面面俱到,生怕有哪个生字、词语、句子没有讲到,学生考试做不出来;教师问得太多,提问过于繁琐,缺乏针对性、启发性,由于教师讲解、提问的时间太多,学生自己读书、揣摩、思考交流的时间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一位教师执教《养花》,一堂课提了96个问题,教师讲文占了课堂的大半时间,学生忙于应对。
(五)评价没有明确标准,评价具有模糊性
评价阅读课目前尚无科学的量化标准,主要是看印象,看评课人的身份和地位,如果是一个权威人士说这节课好,那就是一节好课。
二、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主要对策
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出路在哪里?问题是多方造成的,解决问题也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一)辩证指导,科学发展
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阅读教学的问题,不迷信专家,不盲从权威,不照搬名师,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对古今中外的阅读教学的经验,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取其糟粕。要加强阅读教学的各个专题研究,使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真正走进课堂,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要勇于创新,不断更新理念,改变思路。只有改变阅读教学的思路,阅读教学才有出路。例如,我们要从只“关注教”转向不仅关注教,更关注学;要从“教语文就是教课文”、“阅读教学就是分析内容”转向“教材只是个例子”,“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运用”等。
(二)目标引领,有的放矢
如何来确定教学目标,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建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七个目标体系。根据布卢姆目标分类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从纵向来看可以分为七级,即总目标、年段目标、年级目标、每册教材目标、单元目标、每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而课时目标是教学的立足点,因此,必须把各级目标有机渗透到每一课时中去。④因此,教师备课,要深入钻研教材,对教材认真分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及特点,把课文放大单元中、放到整册教材中,甚至整个年级、年段中去考虑,从语文学习的知识,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基本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的熏陶、升华等多方面考虑。此外,目标的设定必须全面了解熟悉学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目标再好,也是空中楼阁。
有了教学目标,教师明确了自己教什么,学生知道了自己学什么,评价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就有了依据。
(三)强化训练,重在运用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文本的阅读和相关形式的作业练习,促使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和“迁移语言”,达到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所以训练对于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⑤。强化语言训练,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要突出读和背的训练。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手段。读书琅琅上口,熟读成诵,运用时就能脱口而出。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有效方法,学习语言必须记忆,要让学生多读、多背一些名家名篇。
2.读写结合,读中学写。要提倡学生“说课”—说内容、说语言、说认识、说体会、说感悟;提倡学生“写课”—写内容、写要点、写心得、写真情。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加强小练笔。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练笔实践。教了《晏子使楚》之后,让学生夸夸晏大夫。教了老舍先生的《猫》一文后,仿照教材了“说他„„吧„„可是„„”的句式,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动物,写一段话。
3.要重视语言积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方式很多。可以采用朗读、默读、背诵、复述、听写、读写结合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熟记语言材料,把课文的语言尽可能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写观察笔记积累写作的素材;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4.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造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读、思、议,围绕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质疑、讨论。
(四)点拨引导,自主探究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要克服当前阅读教学教师繁琐的讲解分析、提问解答现象,必须引导教师“精讲善问”,把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课堂上遵循“三不讲”原则,即“凡学生自己看书能懂,不教;凡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不教;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能弄懂,也不教”。
要放手让学生自学,落实“先学后教”。先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达成教学目标,并存疑。教师在让学生先学时应当提出学生学习的要求,应给足时间,否则,就会使学生无的放矢地学,走过场。先学要明确“四个要求”:即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教师通过对学生先学的检查,就可以确定自己的教了,后教之教应当是教学生先学中的疑难或问题,教师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主导而不是主宰课堂。教师的主导体现在指导、引导、诱导、辅导。教师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把握目标、优化教法、营造氛围、引领感悟、破解难点、梳理质疑、调控节奏、启发小结、适度拓展等方面。
(五)全面评价,正确引领
如何评价阅读课的教学效果,我认为重点要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关注效果。从评优课主要评教师怎样教转向重点评学生怎样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方面来,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评课的时候,应该听听学生的声音,至少应该包含学生的评价。
教学效果是检验课堂教学的重要尺度。课堂上学生自我探究,90%以上的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课就是好课,否则,教师讲得再好,形式再美也不是好课。
总之,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前提是理论要先行,一定要建立科学的阅读教学理论体系;关键是教学目标要定准,特别是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核心是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语言训练的实效性;重点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全面科学地评价阅读教学的效果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保障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崔峦.求是崇实鼎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处编著.《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第4页
3.杨再隋.呼唤本色语文[N].中国教育报,2005-12-23(5)
4.孙素英.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出版社,2008-6第117页
5.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处编著.《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第184页
第二篇:小学英语课堂低效教学活动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小学英语课堂低效教学活动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低效现象,本文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剖析,探讨了小学英语课堂低效教学活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供*4启示,从而进一步增强英语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理念的认识。
【关键词】低效 有效 的 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阵地。随着我省小学英语教学的全面展开,英语教学初步走向正规,课堂教学呈现多元化趋势。但随着新课程的深入,一些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一些貌似遵循课改要求、实质上偏离课改理念的教学行为应运而生。走进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的英语课堂教学或局部或整体都存在着一定的低效现象。
教学效率有高有低,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人人所追求的,人们常会用“高效”“实效”来表示,反之,无效的课堂教学似乎不大存在,但低效的现象却是屡见不鲜。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堪称为是有效的呢?所谓“有效”,从学生层面上看,“评判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是‘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换言之,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又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1](薛法根,2007)从教师层面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有专家指出,评价一堂课的有效性是要经常反问自己:教学过程中哪些活动效果好,哪些不好?为什么?哪些内容设计的符合交际原则,有信息差?我提供给学生支架了吗?活动设计的是否有梯度?等等。
现在笔者就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身边老师们和自己的常态实践课,发现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很多都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剖析成因,提出对策,使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支撑下,逐步掌握相应的策略或技术,从而不断增强英语教学的实效性是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必须提高的一项重要基本功[3]。因此本文就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几种低效的活动设计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分析并提供了改进的对策。
一、学习支架缺乏症及处方
普利斯里(Pressly, 1996)等人对“支架”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体现“用语言去学”和“学会用语言”的新课标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常见的语言情景中,借助外来的支持(教师提供的词句框架、组织的各种教学活动等),通过听说读写等途径去感受和学习语言,获得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
学习支架对学生的学习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支架能够提供学生在面对较为复杂的表达时的拐杖,离开了学习支架的学习是不现实、低效率的。(2)学习支架让学生经历了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习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学生通过内化支架,可以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3)保证学生在不能独立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提高学生先前的能力水平,帮助他们认识到潜在的发展空间。(4)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来支持自己的学习。【症状】 内容:PEP教材六年级上册UNIT 5 What does she do? 第三课时
教师A先介绍了一下影视明星周迅:She‟s an actress.She lives in Hong Kong.She goes to work by plane.然后就在大屏幕上呈现一幅贝克汉姆的头像,让学生去做Pairwork。两分钟操练时学生无目的的在那里乱说,消磨时间,反馈时的情况是学生所问的问题五花八门。
【把脉】 1.教师没有先教Beckham的读音,学生不会读,在反馈时说不上来;
2.在示范周迅的例子时未出现文本,只停留在了口头上的描述;
3.教师没有给学生一个学习支架,没能让学生在支架上建构语言。【处方】 教师要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搭起支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给予学生一定的语言支架,使学生能煮有米之炊,即言之有物。我建议可作如下修改:先呈现周迅图片,教师看图示范提问,接着把关于职业、居住地、上班方式等句子在学生回答完后出现;再让学生模仿教师就“周迅”这幅图互相提问,教师检查主要的对话句型;然后呈现Beckham的图片,先教学生会读这个名字,再把一些特殊疑问词(What/When/How)给学生,这些疑问词就是一个支架,让学生围绕所给的支架去发挥,去创造对话。这样,有了教师语言支架的“搀” “扶” “放”,学生才会运用语言来交流,我们的设计才具有有效性。
二、思维定势症及处方
何所谓“思维定势”呢?即当我们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原来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习惯影响。这些习惯常常带有一定的方向性和指令性,自动地、不假思索地干扰甚至决定人们的思维样式,这种带有规律性的思维习惯就是思维定势。【症状】
1、在课堂上,经常使用英语口语进行教学是创设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长期使用一些固定的口语而又不加以灵活运用,容易形成学生思维定势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不少教师喜欢每堂课一开始用“Good morning.Nice to meet you.”等向学生问好,然后紧接着问“How are you today?”学生脱口而出:“Fine,thank you.And you?” 有一次,一位老师一开始就问学生:“How are you,boys and girls?”学生竟个个目瞪口呆,无言以对。事实上,这个句型几乎天天说,岂料说的顺序一经改变竟造成了以上的尴尬场面。
2.例如教四年级pep4 unit 3 Is this your skirt? A部分过程中,根据新授服装词语的呈现,联系Let‟s do 部分一一呈现书上Let‟s do的教材文本,并请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Put on your T-shirt./Hang up your skirt./Take off your jacket./Fold your dress./Wash your shirt./Put away your sweater.在接下来的几节课中的热身环节中我几度播放磁带带领学生边说边做动作。后来一次课前,我自己指令:Put on your jacket….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一些学生嚷嚷:No,no!应该是Put on your T-shirt.!惭愧啊!我之前的教学使部分学生误以为 Put on 只能与T-shirt匹配,Hang up只能与skirt 匹配等。【把脉】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
1.症状1中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长期不变的机械式的问答达成了一种默契,造成了思维的定势,使其对所学语言的感悟不够深刻,运用不够灵活。
2.症状2中教师在教学时直接搬用教材照本宣读,没有激活文本。教师教学的思维定势阻碍了孩子们思维的开放性,限制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将孩子的联想囿于狭小的空间内,使之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思维障碍。
【处方】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运用思维,从多角度、多元化、多维式去考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让课改形势下的课堂呈现出新颖的活力。
1.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一式三变”,丰富语言;教育学生克服“从众心理”,自主思考。在症状1中,教师应充分利用free talk 环节,联系旧知经常变化句子形式、句子内容提问学生,不至于使学生机械应答,教学接近无效。教师可以随机抽问学生,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free talk 可以设计为:1)先利用数字转盘随机根据学号抽查学生;2)师问一生How old are you ? 3)该生回答后教师马上转问其他学生How old is he? /I am 18 years older than …Guess!How old is Miss Li?4)给回答对的学生马上做出小奖励, 5)同上类似提问:How heavy are you ? How tall are you ? How are you ,today? 这样,学生们的思维处于警戒状态,能认真倾听并独立思考问题。
2.教师在教材处理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触类旁通;培养学生融会贯通,活学善用,扩散思维。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着的丰富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因素及材料,进行有效训练,抓住教材中的“扩点”,进行补充、延伸,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训练。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教者在教学时要教育学生善于使已有知识进入“流通领域”能聚合、能分解,能举一反三,随意听从“调令”。
症状2可以用以下教学策略调整:教师把这六个动词(Put on …Hang up…Take off…Fold…Wash…Put away…)竖竖地列在黑板一边,旁边相应地用简笔画表示出该动词的意思。在教学每一个服装单词时,教师指令把这些动作都做一遍,如:1.Put on your T-shirt./Hang up your T-shirt./Take off your T-shirt./Fold your T-shirt./Wash your T-shirt./Put away your T-shirt.2.Put on your sweater./Hang up your sweater./Take off your sweater./Fold your sweater./Wash your sweater./Put away your sweater.3….这样,该名词通过六次滚动强化了,动词也丰富有变化,学生能更好地区别动词之间的含义,教学不呆板,学生思维也活跃了。因为这些动词大多都是首次出现,学生既要读会新授的服装词,又要读这些,那困难太大。所以新授时,可以由教师主导指令动作。等课过一半,可以试着让学生指令。六六三十六遍,学生可谓不熟也难。最后再让学生扩展用这些动词去说些句子,如:Put on you glasses/Put away your schoolbag./Wash the hands.etc.实践证明,本学期在教学时用以上策略效果明显高于前一届,学生根本不会出现机械故障。如此教学让学生冲破了精神的枷锁,突破了思维的定势,给他们以自由空间;使他们增加旧知识结构的可利用性和条理性,实实在在地垒筑创新思维的支点,促进思维出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优化趋势,使学生从小具有一定的创造力。
三、信息差缺乏症及处方
信息差是人们对事物或人了解、知晓的程度上存在的差距。人们之间进行谈话交流,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谈话双方之间存在信息差,彼此都想了解对方的信息,从而产生了交流的愿望和想法。英语教学也一样,要想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意义的会话交流,就必须在会话双方之间制造信息差,使他们产生想从对方了解有关信息的迫切愿望和需求,产生开口说英语的动机。有了信息差,会话才是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这样,学生才愿意开口讲英语,才能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症状】1.在英语课堂活动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老师问早已熟知的学生:What‟s your name?甚至还经常会明知故问:Li Ling, what‟s your name? 2.在学习书、铅笔等等的单词时,有的教师直接从学生课桌上拿拿起书、铅笔卡片问该生:Is this your…?[4]
【把脉】这些就是典型的缺乏信息的交际活动。它不符合学习的规律,是一种假交际。这种交际形式用在操练语言环节是可以的,因为操练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音、语调及句式结构。但在运用环节如果仍然“明知故问”就失去了交际运用的实效性。
【处方】1.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蒙上眼睛,对被摸到的人问:What’s your name? 让被摸到者回答。也可以创设采访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型、爱好等特点为自己重起名字,如:潘长江、姚明、小沈阳等。这样师生、同学之间产生了信息差,互不知道对方,再问What’s your name? 时就饶有兴趣,并且eager to know了[4]。2.教师在课前悄悄收集部分学生的学习用品。然后出示,可以由师生、生生之间询问:Is this your„? 这种交际就真实有效,学生也乐于提问,参与热情高。
四、层次梯度缺乏症及处方
所谓层次与梯度,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能做到由易而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或语言技能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新天地。在设计和指导教学活动时,教师如果能树立教学活动的梯度意识,可以使活动环节循序渐进、自然流畅、环环相扣。教学环节层层紧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不断的期待。
【症状】 PEP教材四年级上册Unit 4 My home(Part B Let‟s talk).教师A是这样进行Where are the keys?新授课设计的: Step1: 出示一张房间的图片,T:What can you see? S:I can see a …(用时6分钟左右,教师不断强调单词的单复数形式,纠正错误)T:Where are they? S:They are on/in/under… T:Are they on/in/under the…? S: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Step 2.Chant:
Table, table, are they on the table? No, no.No, they aren‟t.Sofa, sofa, are they under the sofa? Yes, yes.Yes, they are.Step3: Pair work.重新出示那张房间的图片,让学生还是就 “Are they…?”句型问答。
Step4: 出示一张雷同的房间图片,师说:I‟m looking for my umbrella.Can you help me? 要求学生仍用 “Are they…?”句型来做问答练习。然后教师一一检查。【把脉】
1.教师设计的这四大环节几乎都是平行的、并列的,都是围绕 “Are they…?”句型来操练的,没有梯度,没有层层递进,更没有内容的叠加成分。
2.“What can you see?”这句话练习的时间过多,仅限于那幅画。其实教室里的东 西有很多都可以来回答What can you see ?的,教师并未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语言材料受到限制,使学生缺少学习的期望与新奇感,更不用说思维的开拓了。【处方】
把握活动梯度,促进思维发展。教学活动的设计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机械模仿到趣味操练,再到巩固练习,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逐步把以课本为中心的练习活动向以生活为中心的活动转化,充分体现出从“不会到会”这一学习过程。
设计参考建议:
场景一:一个孩子和一个母亲在参观邻居新家的家居摆放,输入要新授句型 “What can you see? Where are the …? Are they in/on/under…?”等;
场景二:孩子和母亲在谈论自己搬新家时的家居摆放,可提供给学生一些支架性的语句,让学生模拟两个角色对话。
场景三:妈妈出差了,落下了某两样东西,打电话问孩子东西放在哪儿了,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创编对话。
有效教学活动设计是每位教师完美课堂的追求;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本文所研究的一些低效的教学设计是我们常态课中经常碰到的,笔者把它们点出来,给大家和自己在今后的设计中有所启示,我们平常应多问自己一个“我设计的这个活动有效吗?”问题,应不断实践、思辨、提升,力图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发展,[5]让课堂再现勃勃生机!
结束语
有层次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应该是完整的、有序的、符合学生信息加工过程的一系列的活动的组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经历对新内容的注意、预期、提取相应的旧知到工作记忆、选择性知觉感受新知、对新知进行编码、反应、强化巩固、提示提取一系列的内部过程。因此,为了使教学活动支持小学生相对应的学习阶段,教学过程必须包含有:引起学生注意、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的或先决的旧知、呈现要刺激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提供学习指导、给学生反应的时间和空间、并对学生的反应给予评价反馈,提供与学生生活和态度相贴近的多种情境以让学生进行知识的保持和迁移等八个环节。
然而,有效的小学英语课堂包括的因素很多,有些内容是动态变化的,绝非按部就班可以解决,有些步骤可能要重复几遍才能进入到下一步,或者学生接收信息的程度可能已经到达某个程度,这时教学就可以以更高一级的活动为基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调整教学活动以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薛法根课堂教学有效性,福建教育杂志论坛,2007年8月
2.龚海平.小学英语观摩课的共性问题探讨[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06(11).3.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及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吴悦心.首届浙江省小学英语教师领雁工程培训汇报课点评,2008年12月 5.钟启泉.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有效教学”的研究价值与展望[N].中国教育报,2007-6-16.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表现与对策[推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表现与对策
时间:2012-11-21 09:23:53 作者:当阳市新民小学
李虹
来源:
浏览次数:76 文字大小:【大】【中】
【小】
我们的语文课堂从提倡有效课堂到现在的打造高效课堂,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间,确实对我们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的语文课堂较之以前也有了较大的转变,但尽管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还是存在低效的行为,而且还有共性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低效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思维没转变。还是以老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和老师的交谈中,我了解到有些老师总害怕学生某些知识没有掌握好,于是在一节课中喜欢重复讲解某些知识,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尽人意。还有就是什么都讲,什么都不放过,一节课光老师去讲了。再就是老师也提了一些问题,一见没有学生发言,就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了,这种教法怎么可能不低效。
2.教材研究不透彻。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学生的听、说、读、写这些基本的语文能力很多都是通过解读教材来实现的。老师如果对教材研究不透,就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也把握不了重难点,不知如何去教,上课的思路不清晰,当然课堂效率低下。
3.没有认真精选教学内容。在我们的课堂上,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什么都教,什么都学,没有进行合理取舍,看上去对学生很负责,不放过每个词句、每个段落,实则不然。因为一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刀刃上,集中精力在几个点上学透、学够、学深,才能真正使学生在一节课中有所得,有所收获。
4.教学方法不得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命”的课堂、“情感”的课堂、“互动”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师生交流过于机械,都会对我们的课堂教学造成很大的影响。课堂实施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语文发展,关注学生的思维空间等,把学习的主动权、自主权还给学生。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一)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
学生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做引导,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动机,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做出正确地评价和调整。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决定着教学
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及教学评价的实施,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体现课标对年段的要求,又要彰显文本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
备课前,教师应反复通读教材,用心解读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在本阶段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出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不可在对课文内容还不熟悉的情况下,盲目看教学用书对教材的分析,禁锢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前应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接受能力等特点差异,关注共性、突出个性、有的放矢。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师在备课时,应把如何教写清楚,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情和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最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
(二)精选教学内容,彰显教学实效
精选内容的重要依据就是教学目标。要精选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有重点地体会、感悟、积累、运用,并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
精选内容还意味着对教材的重组,即对课文内容作选取、舍弃与补充。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与学生的学习无关的东西。不必将每句话、每个句子都讲得那么透彻,留点余地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那么,我们就要做到“三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留到以后再讲。
一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但是课文信息又是丰富的,要想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教学内容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精选。
(三)注重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维
高效的课堂不是教师满堂讲出来的。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所以课堂提问也很关键。
1、课堂问题设计要有效。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和知识内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不是越多越好,要做到数量适中。设计的问题要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在课堂中所提的问题应精挑细选,克服提问的随意性。提的问题从易到难,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
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不要让课堂成为少数人的“专业户”,让大多数学生有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四)合理安排时间,调控教学活动。
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
(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若学生学语文知识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
总之,实施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有重要作用,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效率,打造出高效的课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第四篇:课堂教学低效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课堂效率低效的问题与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高效”主要是针对“无效”而言,研究“课堂高效”,首先要考虑如何减少“无效”行为。通过日常调研,我们发现“课堂无效”主要存在两个层面。
一、当前课堂低效的成因
1、学生方面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所见所闻少,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基础薄弱,识字量少,教学手段有限,家长知识储备有限。自主方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浮于表面,思维缺乏广度和深刻性。参与方面,学生缺乏参与面窄,且方式单一,使参与变得有形式无实效。认知方面,学习准备不足,预习不充分或无预习,对新知识的深度学习的缺乏基础储备。方法经验不足,问题解决能力欠缺,课堂中出现智能水平较低的学习行为。
2、教师层面
教学目标:对新课标,对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文本重难点把握不准确。
备课准备:缺乏精心备课,忽视文本解读,出现五种错误现象:浅——浅尝辄止;搬——照搬教材分析,面面俱到;偏——把握不住文本的价值取向;割——认识不到位,割裂“三维目标”;泛——忽视文本任意拓展,资料充斥课堂。
教学设计:出现低效率环节。常见的有导入新课时间拖沓,耽误进度;重点难点把握不准,似是而非;方法突破,缺乏新意,讲来讲去;讲多练少,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课堂热闹,有“温度”无“深度”;问题设计层次低,缺乏思维碰撞;预设与生成不平衡,影响目标落实或背离生成目的。
教学调控:忽视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主导变成教师主宰课堂,学生主体出现异化;教师语言无准备,想说就说,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师生间、学生之间仍存在等级差异;对教学效果缺乏反馈和矫正,向课堂要质量成了一句口号。
二、基本对策
(一)学生层面:学会学习
1、提升学生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开始”。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有了自信,就会产生巨大的勇气和动力,就会自觉卷入了学习这个“场”,实现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2、学会合作交流
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提倡“交流”,让思维得到碰撞。学会聆听,上课专心听别人的发言,认真思考,听有收获。学会表达,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在交流中发展,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提倡“竞争”,让课堂变得活跃。在合作交流中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小组长,一个小组长就是一个小老师,在全组起到引领作用。看进步就看小组进步,看帮助就看组员互助,看实效就看是否人人达标,在合作、交流、竞争中得到发展。
3、掌握学习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自主学习的原则,就必须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预习的方法、识字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质疑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感悟文本内涵的方法等。使知识的掌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1)掌握预习方法
学生预习的方法是完成“预习领悟”的保证。我们推荐“三层递读五步预习法”。“通—疑—析—悟—记”五步。一通(读通课文,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关);二疑(向课文质疑,能解决的解决,解决不了的批注);三析(抓住文本主要内容、重点词句的理解、努力解决疑问、了解写作特点);四悟(有什么感悟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五记(记录前四个预习环节的相关内容,有的可在书上批注,有的记录在预习笔记上,预习与课堂记录的用笔颜色要区分开)。
根据学段不同,学生预习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低段(一、二年级)可完成第一、二两个环节,重点在第一环节;中段(三四年级)可完成一、二、三等环节,重点难点在二、三环节上,根据课文内容情况完成第四个环节;高段(五六年级)可完成二、三、四环节,重点三、四环节上。
(2)训练“表达”能力
合作交流的主要方式就是口语表达,“说”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预习和展示的效果。我们要求分阶段落实“三层五说训练”(实验小学“三层五说”成功做法),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让思辨有个性,让表达更精彩。“三层五说”,即说的三个层次:规范说、评说、质疑说;说的五个要点:敢说、爱说、能说、会说、有创意地说。课堂上创设和谐民主的气氛,采用灵活多变的激励方法,使学生敢说、爱说,做到说话时神态自然,落落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说话能力。学生由“敢说”到“会说”,初步具备了“质疑”和“评说”能力的时候,“展示交流”的课堂上才能出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表现欲强,思维活跃,在聆听的同时不时迸射出思维的火花,在展示交流中达到“说”得有质量,“评”得有章法,“辨”得有个性。
(3)培养“质疑”能力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有时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非常重要。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从题目上问、从词语上问、从内容上问、从矛盾处问、从语言标点运用上问、从写作上问、从中心上问、从省略处问、从结尾处问、从联系(句、段;课内外)上问。“质疑”能力培养分三个阶段,即敢问——善问——拓问(实验小学成功做法)。例如一年级学生要学会“敢问”――障碍性提问,即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克服不良心理障碍,把自己学习中不懂或不清楚的问题大胆提出来,也就是不懂就问。问题以个人主观障碍性问题为主。二、三级学生要“善问”――探究性提问,即激发学生提出理解上的疑问或对学习材料进行设问。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内容上的理解性问题,一般具有隐蔽性和矛盾性;另一类是思维方向的引导性问题,一般具有层次性和启发性。
四五六年级学生要学会“拓问”――拓展性提问,即学完学习材料之后提出拓展性问题和延伸性问题。针对学习材料中不充实或省略之处而提出的问题和由学习材料中所涉及而引申出来的问题。
(二)教师层面:
1、精心备课,整合教学环节,删除无效劳动,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内容精简;教学环节精简,教学方法精简;教学目标努力做到工具性与人性和谐统一;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和谐统一。
2、做好课堂调控,课堂上努力做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引领作用和谐统一;教学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和谐统一。
3、落实自主学习:提三点建议:(1)走出误区,把握实质,明确实施自主学习的根本目的——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其实施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2)明确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在落实上求实效,不搞表面上的自主、实质上的牵引。衡量学生是否自主学习,应把握两个最主要特征:主动学习、独立思考。(3)自主学习不等于随心所欲、放任自流。
4、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而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学生能从中认识到自已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5、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和“藏拙”。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要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交流指出其不足,不要为表扬而表扬,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
以上各种策略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就是所说的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教师应该明白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
第五篇:小学六年级语文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六年级语文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在新课标实验教材第十二册语文教学中,可能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惑,我们现就第一线教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于如何把握每个单元“习作”的侧重点以及习作指导 第十二册语文第一单元的习作中,有三个板块的作文,一个是《难忘的“第一次”》;一个是“选择一个是你有所感触的事物特点和感悟”;一个是写漫画《假文盲》。一个单元有三篇习作,究竟哪篇习作精讲?还是三篇都一样重要?自己挑一篇吧,担心其他两篇才是重点,三篇都讲吧,学生负担太重,老实说,很多老师心里真没底呀!对于习作的教学,该如何把握呢?
同时在作文教学中,每次批改学生写上来的作文时,总会发现很多似曾相识的作文。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是学生不写真文,不吐真情。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学生听了不用,写作时,懒得动脑,看到诸如单元同步的作文,想都没想就模仿着写下来,一点创造也没有,一点真情实感也没有。总之,学生们只是追求形式,反复模仿,兴趣受到严重的压抑,思想受到很大的束缚。这样下去,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难以提高,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真是教语文难,教学生作文更难。面对每个单元的作文,我们师生都会“谈文色变”,只能把作文看作一件苦差事。
怎么办呢?所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从繁杂的事物和现象中,选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意义的人和事来写。只有观察得越认真,越深入,写出来的文章才越具体、越生动、越感人。多指导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从“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起。例如:新课标第十二册语文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习作《难忘的“第一次”》,我们做老师的首先必须强调要求学生:写自己经历的事,不允许造假,有第一次的字眼,有第一次的感受。其次是点评习作时,老师必须做到精挑细选,选那些写真事的,有真情的作文来点评。如有一个学生写自己第一次当班干部,其中读到自己管同学所受的委屈时,情不自禁地哭了。这样真情实感流露的文章,才能打动自己,打动别人。再次是学生写的如果有诸多雷同的,如很多学生都写到“第一次一个人睡觉,第一次走夜路”,那就要看这篇习作是否做到立意新。学生真的做到“旧坛装新醋”,还是值得表扬的。只要正确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熟悉生活并加以自己的思考,加进自己的看法,就一定能写出实实在在的好文章。
二、如何处理好文本的教学和考试的题型
1、问题:现在的教材每个单元只安排了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习作、回顾 拓展、日积月累、成语故事(阅读链接、趣味语文),但关于句式的内容并没有出现,可考试又出现此类题型,如:直述句改为转述句。这样教学时需不需要教教材没有而考试又考的知识呢?如果要教,什么时候教?怎样教?因为书本没有明确的要求,教师会难以把握,特别是新老师。
对策:我们应该要统一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标,落实每册书要补充的知识点,例如第十一册书补充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教学,第十二册书补充句式的转换。考试内容不能脱离文本,不能无限制延伸教学内容。
2、十二册教材最后安排了个“综合复习”,我们是否就按所提示的复习思路复习?
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碰到学生在朗读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唱读”现象,也是朗读在流利方面最忌讳的现象,“唱读”破坏了作品行文的流畅性和节奏感,严重的甚至破坏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此现象主要是学生在朗读是过于随意,平均用力,拖长音等问题造成。而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随意性,是因为他们对朗读的认识不够,对朗读在提高阅读能力上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认为只要文章中的字会读了,整篇文章就会读,就像吃饭那么简单,无需掌握什么技巧。改变学生这种认识的突破口是利用教师范读,以此为模范,让学生在自身“和尚诵经”般的朗读和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寻找差距,教师趁热打铁,点明一些朗读要领,传授一些技巧。特别是当学生自学性朗读时,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完、读好,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也养成了良好的朗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