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困境与思路

时间:2019-05-14 03:5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困境与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困境与思路》。

第一篇: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困境与思路

行政服务中心的成立、运行与发展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行政服务中心的成立与架构,总结了运行成效和机制,梳理了在运行过程中的困境,最后,通过研究各地的改革与实践,试图为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制度,行政许可法

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近年来,各地建立的行政服务中心就是在现有政府架构下,围绕提供公开透明优质高效审批服务,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和改善政府形象的创新实践。行政服务中心(有的地方称为审批中心、政务大厅、便民服务中心等),有人将其理解为政府整合职能集中审批的服务场所,也有人理解为综合性的行政服务机构,为便于讨论使用,本文选取后一种理解。

一、行政服务中心的成立

(一)成立及动因

1999年初,浙江省金华市首开全国先河,设立市政府集中办事大厅,将全市46个具有行政审批权的委办局的审批办证业务全部集中在大厅,这一粗放集中的举措却成倍地提高了行政效率。随后,浙江省上虞建成了全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行政服务中心,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2001年,安徽省最早成立了省级政务服务中心,随后,天津市、四川省等也都成立了省级政务 服务中心。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地市县均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星星之火愈演愈烈,其成立动因可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在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审批是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涵盖面广,涉及领域多,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名目繁多、程序复杂、时限过长的的分散式的行政审批制度与时代越来越不适应,加之腐败不断的种种丑闻,损害了政府形象和人民利益,妨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改革总是在反映最强烈的地方突破,因此,伴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春风,行政服务中心这种集中部门审批权力实行阳光透明运行的新型模式得以遍地开花。

2、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载体。过去“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部门职责不清,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效能意识淡薄。而行政服务中心作为新生事物,在设计运行上就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职责,以“廉洁、规范、高效、便民”为运行原则。正是这种先天的优势,行政服务中心成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载体,在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起到了推动示范作用。

3、优化地方发展软环境的需要。在资源、人口、区位优势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各地之间的竞争最终趋向于软环境的竞争,良好的政务环境可以加快项目落地速度,使投资者近悦远来。因此,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将与企业生产、项目运作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纳入行政审批大厅集中办理,成为各地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的首选。

(二)组织架构及职责 行政服务中心的组织架构一般为管理层和窗口服务层,窗口服务层工作人员受中心和派驻单位双重管理,人事财务关系等在派驻单位。管理层一般设有综合、督查、行政三个处室,10个左右的行政编制或全额事业编制。为增强权威性,方便协调部门,行政服务中心的主任或比部门高配半格,由政府常务副市长兼任,或与部门平级,由政府副秘书长兼任。

行政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为对各部门进驻大厅集中办理的行政审批项目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和服务。如马鞍山市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责为:①负责制定行政服务中心有关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②负责对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单位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管理,并负责对其培训、考核;③负责协调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的部门和服务项目的确定和调整,并对审批项目的办理情况进行协调、督查;④负责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行政审批项目联合审批的组织协调;⑤协助市纪委、监察局处理窗口单位人员有关违法、违纪行为;⑥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准确地想市政府领导反映情况并提出建议,承担市政府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行政服务中心的运行及困境

(一)成效及运行体制

行政服务中心的出现,在形式上使政府的行政审批发生着许多转变:分散审批向集中审批的转变,无限期审批向限时审批的转变,串联式审批向并联式审批的转变,部门内部操作向窗口公开审批的转变,提高了办事的透明度和高效率,得到了企业、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经过探索 和实践,行政行政服务中心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规范的运作模式,各地的运行体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分类办理制。根据职责、权限,将审批事项划分为即办件、承诺件和上报件,分类予以办理;二是充分授权制。各进驻部门设立窗口首席代表,将项目的审批权力以《授权委托书》的形式授予首席代表,负责即办件的核准、承诺件和上报件的审核等等;三是首问负责制。行政服务中心指定一名工作人员作为承办责任人,由其负责陪同和指导申请人完成全部事项;四是服务承诺制。按照高效、便民、廉洁的要求,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流程再造,精简服务环节,提高服务效能,公示公开审批项目的承诺期限、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五是链条审批制。对相互关联的审批事项,按照“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要求,由行政服务中心牵头,各部门窗口联合审批、联合勘验、快速办结;六是一口收费制。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的规定,部门窗口向申请人出具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所涉及的税费一律由行政服务中心银行窗口收取。

(二)运行困境

一是法律依据缺失。行政服务中心作为一项自下而上的改革,国家并没有任何法律法规对其的法律地位和职能定位作出明确的界定。行政服务中心究竟是一个场所,还是一个机构;是审批业务主体,还是监督主体?这是行政服务中心最大的法治困境,也由此造成机构设置上的职责不明、手段缺乏等问题。

二是制度保障缺失。行政服务中心的设立依据来源于地 方政府的行政命令,地方党委、政府的改革决心和支持力度直接决定了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和创新。因此,也呈现出全国各地行政服务中心发展不平衡的态势。事实上,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总会发生变化,领导的关注也会随之转移,一旦如此,行政服务中心则有被形式化和边缘化的危险。

三是管理手段缺失。对于审批项目,各部门均有明确的法律授权,现实中存在的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不良倾向,即使政府三令五申统一集中办理,但事项进权力不进、明进暗出、体外循环等现象屡禁不止;与此同时,关系窗口工作人员升迁、福利等方面的人事、财务关系都在原单位,窗口必然“为本单位谋福利”,面对这样的现实困境,行政服务中心没有铁的管理手段。

四是服务体系断层。行政服务中心大都局限在市和区县两级设立的,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之下夹缝生存。而行政服务必然要求审批部门实现从上到下的信息沟通与协作,但是,一方面,大部分省份和乡镇的行政服务机构设立不到位,另一方面,上下级改革不统一、步调不一致,无法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行政服务的整体衔接,导致服务体系断层。

三、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思路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过了十余年发展历程的行政服务中心已处于何去何从的交叉路口,必须认真加以总结、思考,理清未来的发展方向。可喜的是,各地在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与运行方面有很多突破性进展,很多地方开展了相对集中部门审批权的制度改革,成都市武侯区等地在行政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行政审批局等,这些改革从不 同层面加强了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要从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明确法律定位等方面入手,才能取得更进一步的进展。

(一)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源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从对市场的和社会的全面管理中退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宏观调控、制定规则、监督协调和提供公共产品上来,能交给市场、中介组织或企业主体自主解决的事情坚决不管,将涉及国计民生的事情管好办好,与市场经济利益彻底脱钩,承担守夜人角色。这样的理念支配下,行政审批将不再称之为“权力”而是“服务”,作为向社会提供无形的政府服务产品的行政服务中心也就有了发展壮大的源动力。

(二)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必然路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要对部门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和精简,主要针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必要性等方面的审核,各地一般都是几年开展一次,属于常规性动作,无需赘述;二是要相对集中部门行政审批权,建立审批与监管分离的体制。《行政许可法》第二十六条赋予了地方政府的这一职责权限,很多地方称之为“两集中两到位”审批制度改革,具体内容是,由地方政府组织各部门整合行政审批职能,设立行政审批科室集中审批职能,然后将事项、权限和科室全部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办理,确保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从受理、办理到发证都在行政服务中心完成。这样,一方面解决了部门重审批轻监管、用权不担责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窗口只挂号、不看病、环节多、效率低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样,将部门行政审批相对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不改变审批项目的主体,行政服务中心仅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协调,属于渐进式的改革模板。

(三)建设网上服务平台是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各地都在开展网上审批系统的建设,打造“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的工作机制,通过行政服务中心外网向企业和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通过政务内网传递申请材料、完成审核签批环节,打造综合性政务公开平台。从各地实践情况来看,建设网上服务平台要重视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要定位准确。行政服务中心网上服务平台是地方政府面向社会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平台,与各部门的网上服务平台存在资源整合关系而不是取代作用。二是要技术过硬。该系统除要具备与不同部门系统的互联互通特性外,必须运行稳定、易于学习、方便使用。三是配套措施齐全。要完成网上审核签批环节,必须配套建设电子签章系统,这一点邯郸市等地已进行了实践,效果良好。

(四)健全运行管理机制是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是理顺管理机制。成立更高层次的管理机构或议事协调机构,可以采取邯郸模式成立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特设直属机构,赋予其对全市行政审批、招标投标和便民服务管理协调的职责。二是要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党委、政府要赋予行政服务中心对各部门行政审批服务的考核评优权,并与年度目标绩效考核挂钩,行政服务中心对进驻的窗口工作人员享有年终考核权。三是健全行政服务监察机制。市纪委、监察局向行政服务中心派驻监察室,负责受 理和处理对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违规违纪行为的投诉,对窗口办事效率,服务态度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四是健全人文关怀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行政服务中心的办公条件,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的生活福利和相关待遇,统一订做工作服,建设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等配套设施,调动服务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凝聚力、战斗力。

(五)明确法律定位是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终极目标。《行政许可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这一规定可以做以下解读,一是省级人民政府有权设立行政服务中心作为行政机关,行使有关机关的行政许可权,但违背了部门审批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二是省级人民政府有权确定某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的行政许可权,但环保局总不能抓规划审批,这样又不具备操作性。在这里,法律规定的抽象性与现实操作的确定性遇到了激烈的碰撞。成都市武侯区、苏州市吴江区走出了一条新路子,那就是积极争取支持,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并列入政府工作部门,将全区的行政审批职能全部划归行政审批(服务)局,作为行政审批的执行机关。这一改革突破了以管辖对象的不同设立不同行政机关的政府管理体制,但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的体制现状却符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先行试点,地方突破,中央肯定,再行推广”,或许这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最终路径,也终将为行政服务中心正名、确权。

第二篇:北京市城管综合行政执法的发展困境及解决思路

百有论文网()

北京市城管综合行政执法的发展困境及解决思路

百有免费在线资料库()收集

【内容提要】北京市城管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已经开展十余年,在北京城市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该领域存在的职权界定标准模糊、执法物质保障缺乏、执法队伍结构不合理、职权配制不科学、执法理念、执法方式简单化等障碍直接影响了城管综合行政执法效能的发挥。对此,首先应科学划定城管综合行政执法的权限范围,其次加强城管执法物质保障和执法队伍建设,再次建立城管执法多项职权的协调体制,最后转变执法观念,改进执法方式,提高执法能力。

【关键词】北京城管综合行政执法 发展困境 解决思路

[Abstract]The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of Beijing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and played a vital role in Beijing urban management.Some phenomena existing in this area directly hinder the realiza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of the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such as vagueness in the standard of authority definition, lack of material supplies in law enforcement, unreasonablestructure of law enforcement personnel, unscientific allocation of power, simplification of ideas and measures of law enforcement and so on.There are several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firstly, the authority of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of the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should be scientifically defined;secondly, the material supplies in law enforce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aw enforcement personnel should be improved;thirdly, a system should be built to coordinate the various functions of the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finally, both the ideas and measures of law enforcement should be changed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law enforcement.[Key words]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of Beijing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Development Predicament;Solutions

进入新世纪以后,北京市的发展战略是:到201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构建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框架,到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到2050年,使北京成为当代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大都市。这个目标不仅意味着北京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高度发展,更意味着对北京的城市治理、市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北京自1997年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至今已逾十年,城管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已经成为北京市加强城市管理、推进依法行政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但是,城管综合执法处于城市治理的末端,直接面对的是繁杂的社会矛盾,承担的是政府执法职能中最艰难的部分,也是社会矛盾的综合聚焦点。因此,积极探索城管综合行政执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对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历史与现状

城管综合执法改革源于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的改革。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相对集中处罚权制度。国务院陆续批准了北京宣武区、广州市、南宁市等地区和城市开展相对集中处罚权的试点工作。2000年9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63号),对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试点的管理体制、扩大试点范围、促进试点工作与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等内容作了具体规定。2002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决定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2002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2]56号),决定在广东省、重庆市开展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的试点,其它省区市各选择1—2个具备条件的市(地)、县(市)进行试点。为了有机衔接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和综合执法工作,中央编办和国务院法制办于2003年2月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央编办发

[2003]4号),就两项工作的关系和贯彻落实问题作出了详尽的安排,至此综合执法试点工作在全国逐步展开。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最早源于1997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宣武区开始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并在全国率先组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1998年,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扩大到北京近郊八区。2000年9月,在北京10个远郊区县组建城管监察大队,统一上岗,标志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在北京全面推开。2002年9月,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成立,并形成了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统一领导、协调全市的综合执法工作,各区县设置区城管执法大队、城管执法分队的执法体制格局。2008年1月1日,《北京市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办法》(以下简称《北京市集中处罚权办法》)正式生效,标志着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法制化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目前北京市城管机构共有5 000多名城管执法队员,执法权限范围涉及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城市规划、工商行政、公安交通、城市节水、停车管理、环境保护、施工现场、城市河湖、公用事业、导游业、市政、交通等14个方面300多项行政处罚权。随着城市相对集中处罚权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理论界对这场改革的质疑也日益高涨,实践中遇到的执法困难也越来越多,甚至有学者呼吁停止这场“吃力不讨好”的改革。⑴那么城管综合行政执法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将根据北京市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二、北京市城管综合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城管执法的职能权限尚未得到科学、明确的界定

长期以来,北京市城管机关的权限来源于行政命令,这种方式造成城管权限急剧膨胀,一些权限的划分缺乏科学依据,程序随意。今年实行的《北京市集中处罚权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城管执法机关的法律地位,规范了职责权限,完善了执法体制。但总体来看,城管综合执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法律规定,特别是职权范围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界定和细化。不同机关之间的行政执法存在交叉,综合执法部门与原来的职能部门在职权分割上有许多灰色地带,导致在城管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和原管理部门存在着大量职责交叉和多头执法问题。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

第一,当前北京市在综合行政执法范围的划分上并没有一个确切可依的标准。根据国务院的文件,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领域,是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执法效率和政府形象的领域,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范围的界定,具体到北京市应当如何根据城市的特点确定城管综合执法的权限范围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第二,北京市城管部门综合履行的行政执法职能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但是职能划转不彻底,各部门职能划分不明确,一部分职能仅仅是对法律、法规、规章的切割,而没有理顺各个部门的职能,造成职权交叉和执法空白同时存在。

(二)执法物质保障缺乏,执法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城管机关自成立以来一直面临执法物质保障缺乏的问题。执法装备不足,包括办公用房和执法设施缺乏。据调查了解,不少执法队伍的办公用房是向其他单位租借的;有的分队甚

至只能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工作。由于没有存放罚没物品的库房,一些分队只能将按规定需要妥善保管的罚没物品露天堆放,结果却因为物品在风吹日晒和雨淋的情况下不能保持原状,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经常产生本可避免的纠纷和矛盾。目前各执法队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车辆不足、车辆状况差的问题。经费保障不到位。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城管执法发展的老大难问题。现行城管执法经费供给体制实行的是“以块管理,分级负担”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但市、区(县)两级经费提供体制的不协调使得执法队伍必要的经费保障无法落实。

执法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现有执法力量与繁重执法工作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1997年城管机关行使最初确定的五个方面职能时,城管行政执法人员已基本处于满负荷的工作状态,现在职能已经扩大了近三倍的情况下,执法人员每天都要处于超负荷状态。由于执法力量不足,市局布置的“人盯车巡”等工作方案在基层无法充分落实。执法力量的短缺导致城管的很多职能根本无力实施。除了执法人员数量不足以外,年龄结构的不合理也是困扰执法队伍的一个重要问题。城管执法这种强负荷的工作需要一支年轻且精力充沛的队伍来承担,但目前的现状是基层执法队员的年龄普遍偏大,人员配置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三)城管集中行使的职权单一,无法有效实现执法的目标

城管目前的职权主要集中在行政处罚权,从逻辑上考察,行政处罚权是行政执法手段中最后的选择,既要有先前的调查取证,又要首先采取除行政处罚之外其他可以达到执法目的的行政管理手段。由于权限单一,城管执法过程中取证环节、执行环节实施艰难。例如,法规规定车辆要拉客人并有现金交易时才能被认定为“黑车”,但在检查中,大部分乘客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不愿意提供真实的证据,导致对“黑车”的治理难度很大。

(四)城管执法理念、执法方式有待改进和提高

从国务院批准宣武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至今,北京市城管执法队伍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创新,改进执法观念。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部分城管队员执法观念落后的问题。有人认为只有强制手段才是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相对人既然是违法的,为了服务其他守法的群众,就应当对其进行坚决的取缔,现在工作开展得不顺利只是因为力度还不够;还有的队员认为既然自己的工作合法、合理,那么同情那些违法相对人的社会舆论就是片面的和狭隘的。以上这些不正确的执法理念阻碍了执法方式的创新。事实上,很多国际化的大都市中,小摊、小贩和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员恰恰都在城市的夹缝中生存,不可能把这些弱势群体完全推出城市,管理者既没有这样的权力,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城市必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不能一味地堵而应当有序疏导,在满足老百姓不同需求的同时,也将游商小贩纳入有序的管理范围之中。

北京城管执法机关近年来开始探索多种执法方式在城市管理中的可行性。一是采用行政指导方式进行城市管理。市城管执法局将“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要求融入执法实践中,提出了“执法事项提示制、轻微问题告诫制、突出问题约见制、管理责任建议制、重大案件回防制及典型案例披露制”六项行政指导措施,将行政指导作为日常执法工作的重要补充,作为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改善执法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关系,优化执法环境的积极方式。二是疏导为主,疏堵结合。如对小广告及无照经营的治理不再简单处罚,而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引导。执法方式的改变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执法方式效果不好的问题。首先,联合执法的实施不够顺畅。联合执法力度虽大,但没有实现制度化,由城管组织牵头组织有时无法得到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这也是当前城管开展行政执法所遇到的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第二,“轰赶式”执法方式造成消极执法。为避免不文明执法激化矛盾而造成暴力抗法现象的产生,市局要求执法队员文明执法,但既要文明执法又要街面上没有非法摊贩的要求难住了基层执法队伍,有的执法人员为避免与小商贩产生摩擦而将执法手段由处罚改为轰赶,但小商贩往往采取游击战术,你进他退、你退他进,临时的轰赶无法起到真正的效果。第三,执法中遇到涉及民族政策的问题难以处理。在无照经营方面,因为

对藏民、疆民的处理涉及到民族政策,为避免引发民族矛盾,执法人员对他们一直采取忍让的态度,这种做法造成了其他违法经营者的不满。

三、完善北京市城管综合行政执法的路径探索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

理和公共服务”。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目标对城管综合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北京市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当前应主要着重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科学划定城管综合执法的权限范围

在发展方向的认识上,必须明确,城管综合行政执法的发展应当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背景下推进,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法治政府的建立。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城管综合行政执法职权范围界定中应当坚持合法、科学、效能、统一的原则。首先,城管执法权限的调整应当经法定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根据《北京市集中处罚权办法》的规定,北京城管综合行政执法的职能调整由北京市政府决定,在职能界定中不得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其次,在职能确定中应遵循科学、效能、统一的原则,目前,综合行政执法处于发展阶段,应当限于城市日常管理中专业性不强的事项,而不应对专业性很强的事项纳入城管综合行政执法的范围内。专业化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专业化的程度就越强。这个规律体现在行政执法领域,表现为行政执法的不同职能部门会随着社会生活的精细化和问题的多样化而趋向专业化。如果将不同专业领域的职能硬性地合并到一个职能部门,必然耗费大量的行政成本,并且未必能取得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此外,在职能配制上,应当注意综合行使的职能应具有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表现为相互接近和相互关联,即综合执法权在管理客体或对象上基本属于同一类或同一领域,其行为目的、活动规律具有多数的共同点,以便节约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率。

(二)加强城管执法物质保障和执法队伍建设

城管执法是行政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需的物资和经费应当全部由国家财政给予充分的保证。在财政经费的投入上,北京市现在实行以区县财政为主、市财政为辅的原则。两套财政运行并行,导致预算资金的准确性有所偏差,财政投入不合理不及时,装备的配置无法落实。同时,由于北京各个地区财政对城管执法的投入不一致,导致了不同层次执法机构在装备、办公设施配置上的良莠不齐,城市综合管理的发展呈现畸形化。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对当前的财政投入体制进行改革,实现对城管执法财政经费一定程度下的统一化管理。一方面,在执法车辆、标志性服装以及执法主要器材等方面,可由市财政统一投入进行配置更为合理,而在其他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可由区县财政支出,如装备车辆的维修费、燃油费,以平衡各层次执法机构的财政投入。

执法队伍是落实城管执法理念和保障执法工作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的关键,今后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队伍建设。第一,完善执法资格制度,2003年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已经初步建立城管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对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和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执法资格制度。第二,扩大执法人员录入渠道,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综合素质。第三,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机制。根据城管执法的范围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尽量宽泛,除传统执法意识、法律知识等培训内容外,还需增加各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培训。

(三)建立城管执法多项职权的协调体制

从权力的配置来看,将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行使,更能直接解决行政处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经济、更有效、更便捷,在行政处罚权分散或者相对集中行使的抉择上,优选显然在后者。⑵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各种执法权限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行政监督检查权与行政

处罚权是难以分开的,行政监督检查是行政处罚的必要前提,没有行政监督检查,就难以做出准确的行政处罚决定。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也就要求相对集中行政监督检查权,否则两种职能都无法有效行使。行政强制权与行政处罚权也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行政强制权,执法机关在监督检查时不能采取即时强制,会造成最终无法进行行政处罚,阻碍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

由于城管执法的效率性要求较高,必须允许其在必要时享有一定范围的强制权、检查权、发布信息权和指导权。首先,必须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强制权,只是作为处罚权的伴生,它并不是指城管本身享有法律直接授予的强制权,而只是作为处罚的一种保证手段。城管机关在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时候可以暂时行使行政强制权,但是行使的时间、场合和种类都应有严格限制。第二,城管机关应享有行政检查权,行政机关有权对行政相对人的行为进行检查,保障执法工作能顺利进行。第三,城管机关应享有发布预警信息的权力。这是由城管机关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城管机关处于城市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工作覆盖面广,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将问题回馈到其他行政管理机关,以便各管理机关能够及时解决问题。第四,城管机关还应享有行政指导权。城管机关实施行政指导行为虽不具有强制力,但作为行政处罚的先行性行为,可以缓和公民的面对城管执法的对立情绪,保障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是服务行政理念的客观要求。

(四)转变执法观念,改进执法方式,提高执法能力

执法方式的不足根源于执法观念的陈旧。方式的创新首先需要观念的更新,综合执法目标的实现需要执法者树立先进的执法理念。现代城市管理执法观念应当是在“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指导下的以公众满意为价值取向的服务理念。树立服务理念,通过公众满意度评价,了解公众对城管执法的满意程度,可以对执法的绩效水平的高低做出理性的判断,有助于城管执法部门识别自己的服务与公众需求之间的差距,从简单的控制向多元化的执法手段转变。同时将公众满意调查与评价情况公布,对于城管部门可能是一种荣誉或是激励,也可能起到鞭策或警示作用。

积极探索非强制性执法方式的运用。北京市城管机关在近年已经探索了多种柔性行政执法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城管执法主要面对弱势群体,在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和救济救助机制没有建立健全的情况下,不可能彻底解决城管执法中矛盾突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探索多元化执法方式,特别是符合现代行政管理特点的柔性管理方式,使前端柔性执法与后端严厉处罚相结合,通过诸如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奖励以及劝告、建议、教育等方式引导相对人自觉守法。但同时也应注意到非强制性执法绝不意味着消极执法,如实践中出现的“轰赶式”执法,执法者并没有积极地与违法者或是潜在的违法者进行沟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疏导,而是采用避免直接面对相对人的方式。这种执法方式仍是单向思维模式的产物,没有体现服务理念,难以取得真正的效果。

构建城管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关以及社会公众的互动机制。政府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几个单独的部分。城市管理更是一个需要整个社会综合治理的问题。首先,应不断完善联合执法机制,目前市城管局与市公安局治安、交管系统建立了捆绑执法制度,实行了公安派驻城管的“联络员”制度和市交管局同志到城管任职的制度。应当说上述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防止暴力抗法方面为城管提供了安全保障,弥补了城管执法手段的不足。今后,应进一步探索城管与其他行政执法机关的协调机制。其次,加强城管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协调。高度重视社区在城管执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挥社区自治精神,鼓励社区开展解决摊贩治理难题的有益尝试。第三,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北京市城管综合执法机关执法过程中已经建立了以听证制度和陈述申辩制度为依托的比较完整且成熟的相对人参与制度,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调动公众的参与,特别是调动利益相关者和相对人的参与,有利于解决实践中取证难和执行难的问题。

北京市城管综合行政执法经过探索发展到今天,实践证明这已成为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同时,城管执法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正与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进一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符合。要摆脱目前城管执法的困境,必须对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以便能够更加理性地作出判断和选择。城市管理是系统工程,单靠城市执法机构的强制性管理是不够的,各种配套社会政策必须跟进。同时,我们还应当树立阶段性和长期性相统一的观念。面对现代城市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城市问题在短时间内完全消灭。有些问题具有阶段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能够得到有效解决,有些问题需要在改革发展中不断探索解决。

【作者介绍】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⑴石佑启、黄学俊:《中国部门行政职权相对集中初论》,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章志远:《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之述评》,载《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

⑵青锋:《行政体制改革的图景与理论分析》,载《法治论丛》2007年第1期。

第三篇: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的困境与发展思路

浅析珠江三角洲城市会展品牌的

困境与发展思路

摘 要:随着现代会展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会展品牌对于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突显,许多会展品牌甚至已经逐渐成为一座城市形象的代表,城市会展品牌的创建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珠江三角洲作为全国最活跃经济圈之一,当地的会展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城市的会展品牌变得越来越重要。把城市会展品牌壮大起来已箭在弦上。本文章是针对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现状进行分析,在探讨了城市会展品牌面临困境的原因之后,提出了对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培育的解决途径,并就城市会展品牌这一主题阐述了自己对会展品牌培育策略、创新思路的观点。

关键词:城市会展品牌;珠三角;培育;发展;创新

摘 要............................................................目 录.......................................................................前言.....................................................................2 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发展现状...........................................2.1 各地会展展馆建设名声鹊起,展馆成为城市新地标,但也出现会展建设无度和会展设施欠缺。...............................................................2.2 珠三角展览带形成规模,城市核心会展品牌走向成熟。......................2.2.1 广州会展品牌.......................................................2.2.2 深圳会展品牌.......................................................2.2.3 珠海会展品牌.......................................................2.3 城市会展业办展无序,低水平重复,会展管理混乱,品牌意识不强。..........2.4 城市会展品牌混杂,欠缺专业,品牌宣传不足。............................3 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面临的五大困境....................................3.1 政府对城市会展业发展的思路不清晰......................................3.2 城市会展品牌整合的手段欠缺和方法欠佳..................................3.3 政府对城市会展品牌引导的措施不力......................................3.4 城市会展品牌扩张的基础环境缺乏........................................3.5 会展品牌培养的动力不足................................................3.5.1 政府相关部门及利益团体普遍关注短期利益而缺少对长期品牌价值提升的考虑。.....................................................................3.5.2 从政府到企业借会展之名,行“搞房地产开发”之实。..................4 城市会展品牌的创新思路..............................................4.1 以特色的项目确定品牌定位..............................................4.2 以卓越的品质奠定品牌价值..............................................4.3 以良好的关系树立品牌形象..............................................4.4 以有效的营销扩大品牌影响..............................................4.5 以先进的技术支持品牌创建..............................................5 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整合和提升的四大策略.............................5.1 有必要将会展业的品牌价值提升上升到城市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5.2 提升会展业品牌经营的水平..............................................5.3 不断改善会展业的交通物流环境..........................................5.4 坚决打击会展期间的投机风潮,降低会展经营及参展商成本..................6 结论.....................................................................参考文献...................................................................致 谢.......................................................................2 1 前言

对于现代会展业而言,我们认为“会展业随着城市的出现而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长”。由此可知,城市的发展对于会展业的发展是起着难以衡量的重要影响的。与此同时,随着会展行业链的不断壮大延长,特别是会展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与会展业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密切越复杂。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知名的会展品牌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的象征和代表。举些例子,人们一提到广交会就联想到广州,一提到冰雪节就联想到哈尔滨,一提到高交会就会想到深圳等等,显然这些城市的会展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换句话说,这些城市都已经具有了自己的会展王牌。

广东的会展业在全国其他地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会展经济的活跃让人们看到了巨大的商机。特别是以广州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带,各种专业化产业的集聚对会展业的发展无疑是极大的帮助。珠三角工业重镇屡屡办展,当中出现过许多成功的典范,获得巨大的收益,也促进当地产业发展,行成了自己的品牌和影响力。但也不乏收益惨淡的例子出现,只灰溜溜办了几届,就偃旗息鼓没有了后续,更别提能够办出自家的品牌。只有城市找准了会展定位,确定自己的思路,才能达到让城市高效带动会展经济,会展促进城市建设的双赢局面。本文章对广东珠三角地区城市会展品牌进行深入研究调查,对目前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对目前走出品牌困境的解决方法以及发展思路。并就城市会展品牌创建与创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与会展人一同探讨。

2 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发展现状

2.1 各地会展展馆建设名声鹊起,展馆成为城市新地标,但也出现会展建设无度和会展设施欠缺

近年来,在发展城市会展经济热潮的带动下,珠三角城市展览场馆建设上步伐加快。从数量和面积上看来目前,广东省城市会展硬件资源占据优势,许多大型场馆的建设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区域内比较正规和具备一定规模(展览面积在5 000平方米以上)的展览中心有19家,展馆面积接近120万平方米。在城市规划建设,场馆设备设施方面下足功夫。许多场馆建筑宏伟,设计新颖,成为吸引市民和旅游者休闲参观的新去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良好的会展硬件设施促进会展行业的新发展,为城市会展品牌的构建提供了基础。

然而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广东省的会展场馆,而东莞就占到五分之一,多达21.7万平方米,总量居广东之首,即使在平均每六天就有一场会展的情况下,场馆也未见紧张。但由于东莞展馆建设没有纳入全市统一规划,致使会展业出现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仅一年的计划中,就有3个以上镇区争相启动大型展馆建设项目。据称,还有一批镇区也在跃跃欲试。

与此同时,珠海的城市会展发展中,却面临着完全不一样的窘境。珠海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正式的,面向社会大众功能的会议会展中心。珠海在会展设施方面跟不上需求,许多投资者也只能无奈于这种低劣的会展条件,最终选择广州、深圳、甚至外省大城市来替代珠海,更无法提及本地会展品牌的培养与发展。

2.2 珠三角展览带形成规模,城市核心会展品牌走向成熟

珠三角各城市政府对于会展业的发展都极为重视,这些城市都根据自身经济结构特点和地理位置确定了本城市会展业的发展方向。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珠三角城市会展发展水平已呈现“均衡”态势,并初步形成了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轴包括东莞、佛山、中山以及江门、惠州等在内的珠三角展览带。

在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下,东莞、佛山、顺德等一些中等城市城区在会展经济的角逐中也崭露头角——东莞电博会、厚街名家具展、虎门服交会等相继成为名牌会展。2.2.1 广州会展品牌

广广州会展品牌——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国际照明展览会等。

州有发展会展经济的许多有利条件,正致力于建设成为立足大珠三角、面向国内外、服务华南、辐射东南亚的会展之都和区域会展龙头城市。广州作为珠三角最核心的城市,其拥有的会展品牌在珠三角乃至全国颇负盛名。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俗称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迄今已有五十余年历史,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

除“中国第一展”广交会之外,还有雄踞亚洲的广州国际照明展,广州国际建筑装饰博览会,广州美容美发博览会等会展品牌。这些展会无需多作介绍,读者也心知肚明其展览会的召唤力和聚焦度。2.2.2 深圳会展品牌

深圳会展品牌——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深圳)国际礼品及家庭用品展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

另一个会展品牌核心城市,便是深圳。深圳这座年轻活力的城市有许多看家本领。一个展会品牌的崛起,往往是其对一个产业的引领并整合。号称“巨无霸平台”的高交会,承载着深圳乃至中国的科技产业梦,搭建起中国高新技术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高端平台,成为中国高新技术领域规模最大、最富实效、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被誉为“中国科技第一展”,打造了深圳最亮丽的会展城市品牌。

中国(深圳)国际礼品及家庭用品展览会已成功举办将近二十载的礼品展被誉为“中国礼品第一展”。从十余年前7千平方米到现在的9万平方米,礼品展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业界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和最具影响力的专业盛会。展览会通过聚焦服务和增值启动展会品牌升级工程,不懈地为礼品及其产业配套企业提供开发国内市场的平台和渠道,通过严格保护知识产权,鼓励企业原创,帮助中国礼品业应对国际挑战,从而树立了行业风向标的地位。

2.2.3 珠海会展品牌

珠海会展品牌——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珠海国际打印耗材展等。

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简称中国航展)是中国唯一由中央政府批准举办,以实物展示、贸易洽谈、学术交流和飞行表演为主要特征的国际性专业航空航天展览。1996年成功举办首届航展,现已发展成为集贸易性、专业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代表当今国际航空航天业先进科技主流,展示当今世界航空航天业发展水平的盛会,跻身于世界五大航展之列。

珠海航展更是珠海人民引以为豪的会展盛事。以航展为自己的品牌,航展带给珠海的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展会,它更是珠海的一份荣誉,一份作品,一份执着。由于珠海航展获得中央批准的权威性,各地也只能艳羡航展落地珠海这个大蛋糕了。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也成为珠海会展最强有力的品牌支撑。

珠海历来有“世界打印耗材之都”的美称。珠海打印耗材展(RemaxAsia Expo)是全球最大的打印耗材行业展览会。尽管举办历史还不长,但是其影响力已经超乎预想,取得了业内业外的一致认同,同时参展企业越来越多,其展会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打印耗材展已经成为珠海会展耀眼的新品牌。

2.3 城市会展业办展无序,低水平重复,会展管理混乱,品牌意识不强

珠三角的城市中,办过展,开过会,设过节等这些与会展业相关的活动的城市不在少数,也举办过一些特色展览,但更多的是些重复、相类似的展览和综合性的展览在鱼目混珠。重复办展屡见不鲜,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行业管理机构来进行协调。这些大量低水平的展览重复举办,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举办的同时,许多展览被其他城市竞相模仿和赶超。原本属于自己的特色,由于缺乏品牌经营以及政府的支持与带动,自己的品牌也沦落到别的城市手里了。珠海昙花一现的电影节和最终花落上海的F1赛车盛事,就值得相关部门人士的深刻思考。特别是东莞在去年底取消会展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之后,由于相应的监管措施滞后,会展业大有一哄而上的势头。一种现象是“你方唱罢我登台”,这里的工业展刚刚闭幕,那厢的博览会又在剪彩;另一种现象是“你未唱罢我登台”,这边的汽车展尚未鸣金收兵,隔壁镇区的另一场车展已经击鼓开场;还有一种现象是“我方唱罢我登台”,同一个镇区,同一类会展,每年举办两次,同一个主角忙了这场忙那场。2.4 城市会展品牌混杂,欠缺专业,品牌宣传不足。

不可否认,多年来珠三角的会展业确实培育出不少会展精品,如东莞国际电脑资讯产品博览会,被媒体誉为“世界IT名展”,还有一直挺立的“广交会”、“高交会”、还有顺德名家具展、中山灯饰展、虎门服装展等,定位明确,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效益可观,影响广泛,是一批具有强大产业支撑和坚实市场依托的经典会展品牌。但由于珠三角城市办展秩序混乱,引导和管理不力,有时同一类型的展览,竟然在广州、东莞、中山同时段举行。重复展览的出现导致有限区域、有限资源和有限时间内的高密度会展,主办方为掩饰捉襟见肘的窘迫,不得不采取“收到篮里就是菜”的策略,不是我想展什么就展什么,而是你来什么我展什么,“主题”、“特色”会展变成了无所不包的“超市”,大量的“国际”会展却沦落为“集贸市场”。如此一来,专业展览还是打回原形,变成综合性展览,主题没有了,特色也没有了,品牌自然也建立不起来了。

众所周知,做品牌是少不了推广的。从央视监测的广告来看,会展品牌除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能坚持投放广告之外,全国的会展城市中包括珠三角城市在内大多数的会展品牌没有强烈的推广意识,一个大众并不知晓,仅凭官方通过内部渠道传播的会展是难以做到享誉世界的。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面临的五大困境

就全国而言,随着全国各主要城市纷纷把会展业作为重要产业进行发展以来,一批新的会展品牌迅速崛起,例如厦门、南宁、长沙等中东部地区都有一批大展、名展,而北京、上海更不断向世界知名的会展城市逐进。然而,作为华南中心的珠三角地带尽管这些年来不断地产生各种新的展销会、博览会、洽谈会、高峰论坛等,但除了“美博会”,“中山灯饰展”等展会快速成长起来外,其它大多只是“星星闪闪”而已。有着如此雄厚会展基础的珠江三角洲,会展品牌及影响力却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新品牌成“名牌”的少,老品牌影响力扩张不力。会展品牌的市场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更因战略定位和操作策略问题而出现“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出现品牌的正面影响力难抵负面影响力的被动局面。

珠江三角洲城市会展品牌如今面临的困境,综合有如下几个方面:

3.1 政府对城市会展业发展的思路不清晰

会展业本质上是促进商贸流通业繁荣的一种商业服务业。政府在对会展业的战略定位和经营理念不清,导致城市没有明确的会展业发展战略和操作思路,进而也没有对城市商业经济与自身工业特色的联动效应的真实状态缺少系统描述和深入分析。同时,对自身如何建立会展城市所具有的优势、弱势和建立会展新品牌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也缺少科学有效的研究。正因为如此,各类不同的会展几乎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它们如何整合以及互动,始终缺少明确稳定的政府导向和企业行动。

以广州为例,作为广州会展业龙头的“广交会”,政府对其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对广州会展业的影响极其深远。然而,广交会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在当时,会展既不可能成为一个市场导向下的产业,而且具有无可置疑的垄断性,在这种背景和基础上,很难孕育出现代品牌的理论和思维。整体而言,目前广州绝大多数会展都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行政推广力量远大于营销推广力量,各大会展基本上都没有进行过有针对性的市场调查和品牌策划。

理论上,既然“广交会”是广州的一张“名片”,广州就有理由对这一知名“品牌”进行更好的保护、包装并围绕这一“金字招牌”作更系统的品牌、提升等市场运作策划。但实际上,广州在这一名牌影响力日显“疲态”的情况下,却提出当务之急是打造一批广州本地的会展品牌,即培育和扩大广州博览会、国际美食节、国际服装节、留学生科技交流会、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的影响,提高珠宝首饰、皮具、建材、花卉等专业会展的规模和水平,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打造出一批广州本地的具有行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会展品牌。显然,广州走了一条偏离“品牌整合”而另创多品牌的道路,在现有的会展品牌还没有做精做好的情况下却非要再造“一批”新品牌,对自身塑造会展品牌的能力估计过高。例如,广州虽有很好的办国际美食节的条件,但“食在广州”美食节的品牌影响深度和广度却相当有限,来吃的人不多,知道的人也不多。而且,这么一个大有潜力的会展项目,却没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和营销策略,每届都是在天河体育中心搭建临时场馆。这种局面大多就是政府部门缺少品牌塑造意识而导致的。3.2 城市会展品牌整合的手段欠缺和方法欠佳

会展业的品牌整合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方向进行,然后,珠三角大部分城市会展业目前基本上无论是纵向的品牌延伸,还是横向的品牌扩张,以“珠海航展”为代表的会展品 牌都无大手笔可言。品牌被严重透支,缺少建设和提升。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整合所常用的一些手段,如资本上市、品牌延伸、并购、股份制改造、形象包装与品牌推广、电子商务等,几乎都很少用及。如此,导致“珠海航展”的品牌建设和扩张缺少资本、市场和产业支撑,却又被酒店、旅游等会展服务业“坐吃山空”,因此“珠海航展”的“剩余价值”亦越来越稀薄了。

珠三角会展业的发育与扩张缺少的不是会展资源和硬件条件,而是缺少一种现代市场条件下的资本理念和品牌思维,缺少的是政府部门对它的战略影响力和地位的全方位关注。

3.3 政府对城市会展品牌引导的措施不力

品牌扩张和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融合新的要素、资源和力量。然后,珠三角的会展业基本上还处于一盘散沙的局面,各区域、个城市、各协会以及有条件办会展的企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甚至抱着“捞一把就走”或“搭便车”的心态将会展策划成一个个“短期投机”项目,一二届就销声匿迹。

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一个权威的部门或机构协调会展业的设置与运作,对损害会展业的行为或现象缺少必要的关注和惩罚。政府部门也没有把会展业放在一座城市形象等多重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因此,浪费了大量的会展资源,到处办展、时时办展,都难以看到政府的导向作用,有些政府部门甚至打着“市场导向”的借口,回避政府应有的策略导向责任。典型的事实,就是前面提到的以“食在广州”为题材的众多会展业,至今没有形成区域影响力,更别说全国影响力。而在广州举办的大量“高峰论坛”却没有与“广交会”等名展形成互动效应。3.4 城市会展品牌扩张的基础环境缺乏

城市自身的会展品牌扩张发展必须让投资者和企业觉得有很大的必要性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而这种必要性的产生依赖政府部门对会展业相关产业的合理布局和规划。然而,从现有珠三角城市规划来看,政府规划缺少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以及物流走向的深入思考,对会展业所依托的“商贸流通空间”缺少有效的布局和必要的考虑。此话一语击中广州、深圳在内的诸多城市。许多城市的会展场馆缺乏中长期规划,展馆设计满足不了未来发展的需求,及时展馆本身规模够大,但在通道、设施、物流以及 展馆周围的城市功能供应与集聚上落后一步,从而使这些大型的会展中心孤立于城市之中,除了展会期间的人声鼎沸,更多的时候也只是人影潇潇或者远远没有体现出展馆本身的价值。

正是这种规划上对会展业的“冷漠”,导致会展业相关基础设施及相关产业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性联系,从而使城市在对会展品牌扩大发展时的必要性大打折扣。3.5 会展品牌培养的动力不足

随着会展业不断发展,区域间的合作不断加强。在上海、苏杭会展业不断趋于联合的反衬下,却有两个原因导致珠三角会展业品牌发展遇到阻碍。

3.5.1 政府相关部门及利益团体普遍关注短期利益而缺少对长期品牌价值提升的考虑

目前的“广交会”,政府“关切”的主要是参展商的数量、成交额等一些所谓“硬指标”,而很少将它真正作为一个品牌进行深挖掘,进行包装、策划、推广、营销。可以说,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制约了广州会展业的发展,如果这一产权问题不能得到及早解决,那么在不久的将来甚至有可能葬送这一中国会展业的标志性品牌。

对于其他珠三角城市而言更是如此,特别对于南番顺等众多闻名全国的工业重镇而言,由于自身产业的高度集聚,发展自己主题的会展品牌按理说来是有优势,有条件,有热情的。但是政府作为引导者,管理者和监督者,更应该好好抓住这些优势,深化自己城市的会展品牌,挖掘其价值之处,获得经济的双重丰收。而事实上,政府没有对会展统筹和驾驭,缺乏动力去进一步挖掘,任由好不容易培育出来的品牌自生自灭,放任发展。3.5.2 从政府到企业借会展之名,行“搞房地产开发”之实

严格地说,现在的许多会展中心,都是一个商业地产项目,例如广州美食城、新的琵州会展中心。政府在无形中将它变成了一个提升地产价值和开发新城区的工具,而不是基于真正的繁荣商贸流通业及发展商业服务业的战略考虑,即出现“错位”。正因为如此,品牌理念的引入以及对品牌整合的重视,往往未纳入政府部门或企业的视野,他们对此“不感兴趣”。政府和地产商关注的是它带来的土地价格和房地产价值的提升,而酒店等服务业关注的是如何涨价,大家都把它当成了“唐僧肉”,或许根本没有考虑品牌之类的问题。因此,如何将新的琵州会展中心融入现代品牌建设,即如何从一个大的城市房地产项目变 成一个真正的现代会展中心,并形成适应于会展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和空间布局,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城市会展品牌的创新思路

城市会展品牌的形成与持续发展还需要探索出符合城市某一会展品牌的发展策略。通过对一些城市会展品牌的发展过程和成功经验的分析,本文认为城市会展品牌的培育可以采用以下创新策略: 4.1 以特色的项目确定品牌定位

城市会展品牌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特色的会展项目,一方面会展市场的需求指引着会展项目的策划与品牌定位,但另一方面特色的会展项目也引导着市场消费和管理决策。所以,城市在打造会展品牌的这一过程当中要对整个会展市场进行细分,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针对目标市场设计出富有特色的会展项目,最终形成城市会展品牌独特的定位。

4.2 以卓越的品质奠定品牌价值

产品和服务是品牌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品质是品牌的核心价值体现。由此可见,城市会展品牌必定拥有卓越的品质,这样才能形成品牌,甚至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表。城市会展品牌卓越的品质必定能为顾客带来丰厚的品牌价值,同时也为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和带动效应。 4.3 以良好的关系树立品牌形象

城市会展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部门之一,它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出来。正是因为会展业的带动作用,使得它涉及到很多相关的利益群体,包括政府机关、参展商、观众、会展企业、媒体、社区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因此,城市会展品牌的创建还需要处理好与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良好的关系来树立城市会展的品牌形象。

4.4 以有效的营销扩大品牌影响

通过前面这些策略,城市会展品牌形象已经基本确立起来了,然而城市会展品牌的持续发展,还需要对已经成功创建的城市会展品牌采取有效的营销方式,来推广会展品牌并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可以采用三维营销方式来宣传会展品牌,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会展营销策略,在不同的地域采用不同的会展营销策略,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会展营销策略。

4.5 以先进的技术支持品牌创建

会展的发展要通过一些有形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无形的会展品牌形象塑造和价值的形成奠定基础。例如,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来宣传会展品牌的相关信息,吸引参观商和观众前来,通过一流的物流技术来为参展商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展技术来为参展商提供相应的布展服务,将先进的技术与优质的服务贯穿到会展品牌创建的全过程中去。

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整合和提升的四大策略

面对珠三角地区会展业品牌现存的各种困境和问题,本文由此提出了一些关于城市会展品牌经营的措施策略,以促进珠三角城市会展品牌的整合和提升,实现会展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5.1 有必要将会展业的品牌价值提升上升到城市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会展业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影响和改变着一个城市的运行和生活,与城市的物流业、酒店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餐饮业、娱乐业等数十个行业形成高强度的互动效应,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只有从战略上重视会展业的地位和作用,把会展业看作珠三角城市扩张与建设的一根纤绳,会展业品牌的整合才会得到重视。

5.2 提升会展业品牌经营的水平

营销与品牌不可分,营销推广的努力一定会影响到品牌价值的大小。因此,为了使会展品牌真正走向市场并获得长期的发展与增值,就应进行品牌经营,包括商标的注册、公司化管理和市场形象设计等工作。并从场馆的设计、主题的选择、展会的规划、展会的组织与管理等具体方面来实施会展业的品牌化发展。

为了提升会展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有必要对会展品牌进行系统化的会展营销。一是在对会展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市场,对客户进行详细的分类管理,建立系统的营销业务流程;二是建立庞大的市场营销网络,在国内外各主要城市建立会展推广机构和代理机构。营销系统化要求制订有效的营销战略定位和策划。5.3 不断改善会展业的交通物流环境

目前珠三角大多数城市会展业的整体生存环境并不理想,由于起建时缺乏长远考虑,一些博览中心、展览中心等场地都是淹没在交通拥挤不堪、道路不通畅的“繁华地段”,其发展空间也十分有限。为了未来会展业的健康发展,完全有必要进行合理、科学地迁移和再造。

5.4 坚决打击会展期间的投机风潮,降低会展经营及参展商成本

由于缺少保护和有力的经营,一些展览的举行也成为某些行业、企业和部门借机谋利的“唐僧肉”,进而形成了庞大的 “吃短租房”、“吃酒店涨价”的投机阶层,普遍存在的“涨价”、“提租”而大宰参展商的现象,它们不仅形成了一种靠一些著名展览这些城市品牌谋取私人或部门利益的投机风气,而且无形加大了会展经营和参展商的成本,损害了展会的品牌价值,加剧了城市会展经营环境的恶化。

正是这种牺牲品牌建设,不顾长远利益的行为,损害了当地城市会展业的形象,并加剧了会展业发展环境的恶化。因此,有关政府部门不能再借“市场导向”之名而行“不作为”之实,必须以法规法制的形式打击各类有损会展业发展的行为,严厉禁止借会展之名周期性提价的各类投机现象。

6 结论

会展经济越演越烈,持续走强。作为城市无烟产业,不同城市,不同区域都竞相培育自己的会展品牌。珠三角城市乃至全国各大城市要把握良机,因地制宜为城市量身打造一个适宜自己城市的会展品牌并把该品牌传扬壮大,最后使之成为该城市的代表和象征。是我们会展人需要热衷实践的一个主题。

希望以上的文字对于广大的会展人士在发展自己城市会展业的过程中起到借鉴作用。会展品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加以实践,归纳并总结。这样我们才能在以往的借鉴中培育出有价值的会展品牌。

中国的会展业新生力量巨大,只有把握好上述关键,注重品牌培养,会展产业将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持续壮大。同时利用会展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城市的品牌形象、社会效益、城市建设、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都将得到极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倩倩.打造个性化会展品牌[N].中国贸易报,2005-01-25.[2] 皮平凡.构建珠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带[J].经济论坛,2005(6).[3] 张红卫,朱玲,张娓.长沙城市会展品牌定位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5(12).[4] 马勇,梁圣蓉.会展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5] 马勇.中国会展业发展的趋势与创新对策[J].中国展会,2002(3).[6] 李晓莉.广州会展业发展的优势与目标定位[J].商业经济,2005(1).[7] 蔡荣军.珠三角会展业的优劣势分析及发展对策[J].特区经济,2006(2).[8] http://www.xiexiebang.com 人民网-华南新闻《东莞会展业面面观(记者观察)》 [9] http://www.xiexiebang.com 《试论构建以广州为中心的区域会展城市体系》

致 谢

回首既往,自己一生最宝贵的时光能于经管这样的校园之中,能在众多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老师们的熏陶下度过,实是荣幸之极。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我将铭记我曾是一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学子,在今后的工作中把母校教育予我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对于我来说同样如此,仅仅靠我自己的力量是不能很好地完成这样一篇论文的。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卢致伟老师在我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毕业论文阶段给自己的指导,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都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使我能够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在此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江西经济管理干部(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专业教师及系领导在毕业论文期间给予的帮助,同时也感谢你们在过去大学生涯的谆谆教导,授予我知识与技能。

感谢刘体波,罗坤维等诸位同学在论文写作期间给予我的交流与帮助。感谢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

第四篇: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困境与改革思路

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困境与改革思路

浦东新区泥城镇城镇化浅谈

泥城镇规划为临港新城四大分城区之一,全镇总面积为61.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88万人,自从2004年开始服从服务临港开发建设以来,累计腾地33.23平方公里,占全镇区域面积的54%,动迁企业124家,直接影响了全镇6000余个就业岗位。动迁了农民3.4万人,占全镇人口的57.6%.土地的征用,使3万多农民失去了土地,涉及劳动力1.54万人。

同时,由于农民土地的大量开发和拆迁,失地农民亟需解决居住环境,在此大开发、大发展的前提下,临港泥城新镇的建设由此而生。作为临港新城的一个分城区:临港泥城新镇规划居住人口10万。距浦东机场18公里,距芦潮港码头4公里,距海港新城主城区约10公里,南邻浦东铁路和重装备产业区,东邻国际物流园区,北部与规划中的新城主产业区相对,同时距离建设中的迪斯尼乐园20公里,西接郊区环线、沪芦高速公路(A2)、上海低速磁悬浮贯穿镇区,交通便捷,四通八达。临港泥城是临港新城城市建设区的组成部分,是重装备产业区和临港物流园区生活服务配套的重要补充。

一、而作为在大开发、大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泥城新镇建设,也有其面临的不少困境。

1、产业发展不平衡

小城镇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城镇经济的发展,吸纳失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也就是说,小城镇的建设离不开产业发展,但是由于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差异,不同地区的小城镇产业发展不平衡,就连同一地区的小城镇产业发展也不平衡,而目前发展较好、建设比较顺利的小城镇都是在建设之前都已经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而泥城新镇完全是在拆迁的基础上建设而成,产业基础可以说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建设道路难以选择

小城镇建设通常存在两种思路;一种先发展产业,借助产业聚集人口来发展。二是先发展城镇,再聚集人口后再发展产业,产业发展的劳动力需求容易满足。由于产业发展需要时间,所以第一种思路决定了城镇建设会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而且一旦规划管理跟不上就会造成建设的无序状态。而后一种思路则相反,最初的规划建设管理可以促进城镇建设有序发展,不受产业发展状况的约束,能够缩短城镇建设进程。针对目前拆迁后还存在的大量失地、失业人员的现状,缓慢的城镇建设不利于解决日期严重的就业问题,而快速的城镇建设目前又没有比较成功的实践,所以,小城镇建设的道路选择陷于两难。

3、配套设施难以完善

小城镇规划常具备完善的配套设施,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配套设施建设往往滞后,而滞后不可避免地对人口的集聚产生负面的影响,有限的人口又使得配套设施的市场需求有限,影响了投资者对配套实施开发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小城镇无法达到吸引人口集聚的目的,对城镇的产业发展也有不利影响。

二、针对以上在泥城新镇在建设中的困境和难题,我认为城镇建设是不能一蹴而就,就泥城新镇在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

1、坚持速度和质量并重,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首先是着力提升城镇规划编制和管理水平。要转变城镇规划的编制思路,抓紧对现有城镇规划开展评估,加强城镇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的衔接,推动城镇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最后是着力推进城镇开发建设。要妥善处理新镇区开发与旧镇区改建的关系,合理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按照引领发展、宜居宜业的要求,精心谋划和组织功能性开发建设,确保开发建设一片、成熟完善一片,实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品质

纵观小城镇发展的历史,我们总是在不断追求改善城市生活品质。逐步提高城镇化质量,创造宜居的城市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是健康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3、坚持因地制宜,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

我国区域差异较大,不同区域城镇化条件、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和环境基础,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的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战略和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

4、坚持加大投入,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它们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 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其空间分布形态演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往往需较长时间和巨额投资。对新建、扩建项目,特别是远离城市的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更需优先发展基础设施,以便项目建成后尽快发挥效益。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所谓“乘数效应”,即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基础,是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应按照“区域规划最佳、设施配置最优、服务效率最高、资源效益最大”的要求,从满足人民群众最迫切的生活需求出发,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力度,合理配置我区公共服务资源,努力加快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各类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进度,逐步形成“分布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良好”的现代化公共服务网络,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总的来说,小城镇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分工明确,群策群力。需要将实现远期和近期目标相结合,逐步理顺体制和创新机制,需要加强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制定配套政策。同时根据新的情况、问题、形势等,调整政策的导向。小城镇发展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第五篇:行政服务中心

**县行政服务中心2010年上半年 工作小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2010年县行政服务中心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赶超发展、提速进位”的工作目标,紧扣服务全民创业、服务项目建设这一主题,突出“审批提速、项目进厅、绩效考评”三个重点,完善“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促进“电子政务”再上一个台阶,不断优化我县赶超发展环境。为此,上半年我中心狠抓以下四个方面工作显见成效。

一、简化行政审批出新招

简化行政审批是提高办事效率的前提,我中心从三方面做起:

1、实行并联审批制。为有效解决部分行政审批事项程序杂,环节多,周期长的问题,中心对办理需要两个及两个以上部门共同办理的事项,变过去的一个项目多家串联式审批为“一家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的并联审批机制。我中心对“三个一体化建设”实行联审联批。即:房地产税费一体化、木竹税费一体化和工商企业注册登记一体化。通过联审联批,达到了“以票管税(费)、先税(费)后证,源头控制,征管并重,服务便民”的目的,进一步简化了流程,行政审批效率得到提速提效。

2、推行首席代表制。为杜绝群众办事“两头跑”的现象,缩短审批时间,行政服务中心实行首席代表制,首席代表在其授权范围内全权负责本单位审批事项的审核、审批、发证等事务。中心行政审批许可窗口,均设立了首席代表,其中:科级干部首席代表,占37.5%,股级干部首席代表,占62.5%。首席代表的推行,提高了审批效率,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两头跑”问题。

3、实行“六件六制”分类管理。“六件六制”分类管理制就是即办件直接办理,一般件承诺办理,重大件联合办理,控制件(事项)明确答复,特别件特别办理,联办件联

合办理,并做到操作规范。如承诺件办理,首先是窗口收件、受理,申请人手续齐全后,由窗口人员来回跑(勘测、内部领导签字等手续),并在法定工作日内通知办事人明确的办结意见。县林业局、林业局产权交易中心、县契税所已实行所有业务、人员到位,整个股室进驻中心,实现了所有审批事项能够当场办理,目前,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两集中到位的部门占有17%,以契税窗口为例,在资料齐全的情况下,契税证的办理由以前的承诺时限14天转为即办件,大大提高了办证效率。“六件六制”的管理,使受理件在窗口办结的比例增加,目前即办件169件,占72.4%。承诺件65件,占27.8%,对于承诺件、复杂件我中心实行窗口内转外不转服务,不用客商群众来回跑,大大提升了审批速度。

二、改革行政审批求突破

坚决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要求。

1、推行电子政务。为使行政审批过程更加规范高效,真正实现工作过程的透明、公开,我中心建立了**县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系统。该系统以行政服务中心内网、外网、电子监察系统三网合一的统一的政务网络办公体系。通过推行电子政务办公,实现行政审批和监督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并逐步实现数据同步、资源共享,创造高效、廉洁、公开、透明的政务软环境。通过中心内网实现业务受理、电子发票、票款分离、源头治腐等功能;通过中心外网又能方便申报者实现网上查询、监督、评议、申报等业务;通过电子监察系统相关领导能够实行实时监察、预警纠错、收费监督、绩效评估等功能

2、狠抓项目进厅。按照上级要求,对部分单位实施“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两集中”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两个集中”改革试行方案》。针对部门不同特点,分类实施,稳步推进。今年,我中心建立了工商企业注册登记一体化,相关前置部门

均做到“人员、业务、硬件、授权”四到位,不用创业申请者来回跑,提升行政审批效能。截止目前,中心共设有30个窗口,有125项行政审批事项进厅,其中行政许可66项。

三、强化内部管理见成效

为抓好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优化发展环境,我中心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健全管理体制。我中心制定一系列严格管理考评制度,坚决做到用制度管人。对窗口人员实行“五个一”管理。一天四考勤、一周一报告,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考核、一年一总评方式。每天上下班需本人指纹签到,外出需填写“工作人员外出公务审批表”。每周一由专人将上周出勤、服务及办件情况向纪委报告。每月全县进行通报。每季根据窗口及先进个人评选办法选出当季红旗窗口及先进个人。年底根据平时表现及季度评选情况选出先进并报政府表彰。实行服务遵守“十不准”,不准做与工作无关的一切事情,在窗口工作人员中推行文明用语制度,开展文明示范窗口、先进个人评比活动,使得中心人人争先、窗口争优意识强烈,提高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促进了文明建设。铁制度的实施解决了中心纪律松散问题,严肃了工作纪律,树立了窗口服务新形象。

2、建绩效考核机制。凡窗口人员上班期间违反“十不准”规定,扣其100元/次。并追究其首席代表连带责任100元/次。取消当评先资格,在全县进行通报外,并将其名单报政府及财政局,年终与其个人绩效考核挂钩。年终行政服务中心依据窗口单位领导的服务意识、支持程度、窗口人员的服务质量、遵守中心制度情况等对窗口单位进行目标考核打分。分值占县目标考核的2%。

3、建科学互评机制。年初中心对各窗口下达责任状。中心成立了由各窗口首席代表组成的考核小组,对窗口工作人员行政效能、文明服务、工作纪律等情况,由中心管理人员揩值班首席代表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考核互评,而

不是由中心管理人员说了算,考核结果由纪委行政投诉办主任当场公布。

四、提供为民服务受好评。

为了让群众不满意的事情不在我中心发生,影响政府形象的事情不在我中心出现,中心围绕服务做深做细,不断强化服务职能,优化服务举措,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机制。

1、完善服务方式。大力推行“十制”服务,即:上门服务制、预约服务制、延时服务制、承诺补充制、限时办结制、微笑服务制、挂牌上岗制、一次性告知制、全程代理制、特事特办制。这些服务制度为客商群众提供全天候、零距离的服务,有效促进了窗口工作人员工作作风的转变,审批效能和服务效率明显提高,窗口形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2、开通多个服务渠道。作为对客商、群众最大的服务平台,中心还开通互联网服务功能。群众通过外网点击http://.cn便能够直接查询办件资料,评议办件效率、网上申报业务等,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提交传递资料。为广大客商、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行政服务。

3、健全行政服务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推进乡镇事业站所职能转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快捷、规范、高效的服务环境。我们通过整合资源,强化制度保障,在各乡镇均成立了 “集办事中心、诉求中心、招投标中心”于一体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按照“便民利民,提高效率”的要求,全县共成立了63个村民代办点。

五、完成县委、县政府其他工作

中心努力完成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民生工程完成100%,政府信息公开完成685条,完成90%,泸溪河治理拆迁工作完成50%。在计划生育、综治工程、安全生产、信访(无招商、招工)等工作方面均圆满完成县委、县政府下

达的任务目标。

下半年工作重点

回顾过去的半年工作,行政服务中心虽然做出一定的成绩,为促进县经济发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民服务上做出了一定成绩。下半年,我们要继续按照全县经济工作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会会议精神,按照全县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的要求,围绕“再上一个台阶(网络建设),狠抓两个完善(完善管理机制,完善服务机制),突出三个重点(项目进厅、绩效考核、规范收费)”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而努力,中心将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着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进行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打造县行政服务中心与省、市行政服务中心之间、县行政服务中心与县直各部门之间、县行政服务中心与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之间互换互通和数据交换,形成省、市、县、乡中心的全省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大平台。这项工作全省分三批进行,我县作为第三批改革单位,要求在2010年7月31日前部署到位。我们将按照“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实施、高标准推进、高效率运用”的工作思路,全力构建覆盖全县的行政审批电子网络系统。

二是着力加强行政审批监管。实行现场审批办理,是强化行政审批监管的关键环节。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及相关的公共服务事项都要求进入中心(分中心)办理,彻底杜绝了“体外”循环。具体目标就是达到4个100%,即:所有行政机关的行政审批和服务项目100%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因场地限制和县委、县政府批准的除外);县级行政机关的行政审批权100%对审批服务股(或首席代表)授权;在行政服务中心的按时办结率要实现100%;跨部门行政审批和服务要实现100%并联审批。

三是着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使行政审批更加规范,服务更加快捷,办事人更加满意。为推动这项工作向纵深发展,中心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分类实施,稳步推进,努力完善和提升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使这项工作由点到面,在中心各窗口全面推广实施。从人员配备、窗口授权,到流程优化、办件提速等各个方面都将有更大的进展。

四是着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以“创业服务年”为抓手,更加优化服务环境。严格实行指纹考勤、佩证上岗和绩效管理,建立健全工作人员请假制、上班期间外出告知制等制度,确保考勤落实到位。通过完善制度、理论学习、业务培训、联谊活动等措施,不断提高政治修养和业务水平。深入开展“破除熟人经济、提升服务水平”专项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推动中心规范高效运行。

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

下载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困境与思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困境与思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服务中心09年思路

    2009年工作思路1、着力打造项目服务“绿色通道”制。借助开发区综合服务大楼启用及我县整合县行政审批中心和开发区投资服务中心资源之机,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构建开发区......

    行政服务中心的现状和发展模式初探

    自1995年10月18日深圳首次把与外商投资审批有关的18个政府有关部门集中起来成立国内最早的专业性联合审批服务中心以来,行政服务中心这种形式已在全国遍地开花,形成燎原之势。......

    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困境与解决思路

    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困境与解决思路一直以来,我国物业管理实务中就存在着业主委员会法律地位不明、职责不清、运作不规范等问题,致使在物业管理法律关系中,物业管理公司处于强势地......

    行政服务中心开展

    行政服务中心开展“四难”“五乱”“吃拿卡 要报”专项治理工作按照省政府纠风办《关于“走基层、查作风、平行风”暗访检查活动实施方案》和《周口市转创办关于全市各机关......

    行政服务中心总结

    2004年,市行政服务中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学习,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抓手,以"双服务"管理目标为推动,积极探索制度创新,服务创新......

    江都市行政服务中心

    江都市行政服务中心简报第1期江都市行政服务中心2002年元月15 日【编者按】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迎着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目光,肩负着市委、市政府的重任,经过了3个多月的紧张筹备,......

    瑞昌市行政服务中心

    瑞昌市行政服务中心督查通报第五期 (总第5期) 瑞昌市行政服务中心2009年8月3日 【督查快讯】 ★九江市委副书记朱荣辉莅临中心视察工作。7月17日,九江市委副书记、市委深入学习......

    行政服务中心年度工作总结

    **年,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机关就是服务,公务员就是服务员”的理念,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强政务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