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

时间:2019-05-14 03:0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

第一篇: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

目 录

⒈ 中国人的远祖(4500年前)是怎样教导他的后裔 ⒉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

⒊ 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⒋ 《弟子规》的重要性 ⒌ 《礼记·学记》 ⒍ 《朱子治家格言》 ⒎ 《弟子规》易解 ⒏ 蔡老师讲课菁华录

⒐ 至圣先师孔子在韩国深受爱戴 ⒑ 韩国乡校教孩子做人 ⒒ 网络警钟长鸣 ⒓ 电视带大的孩子 ⒔ 为师者的体验

13-⒈ 喜悦的《弟子规》 13-⒉ 《弟子规》伴随我们成长 13-⒊ 孝敬是教育的根本 13-⒋ 半个弃饼啃动人心

⒕ 教学参考

14-⒈ 关于《王祥剖冰》这则故事 14-⒉ 关心早期教育的妈妈 14-⒊ 家长的疑虑

14-⒋ 《德育课本》—献给老师们的书 14-⒌ 《三字经》不同版本的说明

中国人的远祖(4500年前)

是怎样教导他的后裔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古人早在《礼记》中就有精辟的见解:「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可惜的是,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亟需靠我们在中华大地上恢复挽救。因为,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确实是维系社会安定和平的强大力量,是国家繁荣兴盛的基础。

在物质文明的今天,古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过时。因为智慧、真理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就像太阳,虽是古老,但每天常新,她不仅赋予人类生命,又带来光明和希望。古圣先贤的教育,就像和煦的阳光,普照寰宇,带给人类幸福、美满。

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可以追溯到4500年前,代代相传。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这个教学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均未改变。直到七十年前,才逐渐把它废除掉。这一直占主导地位、美好的传统教育,究竟教我们什么呢?

教我们的是:

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此之谓道。

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地做人,此之谓德。

人与人之间,不论贫富贵贱,都会自然产生五种关系:

父子——父慈子孝

君臣——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夫妇——男女有别,男主外,女治内,夫妻能各尽本分 兄弟——长幼有序,兄弟姐妹和睦友爱 朋友——人与人间交往,守信用,讲道义

这是人伦大道。人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我们要明白,顺此五伦之道是做人的根基。如果违背了五伦的自然关系,人就难以立身处世;家庭不和;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国家失去了安定兴盛的人道根本。

这五种关系正常运转的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明了的安身立命之学,也是维系社会安定常态的世间大学问。

下列就是以五伦课题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教育总纲,请让我们细细地去领悟其中的真实智慧,并将此融会贯通,应用于教学实践,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寻求社会安定、以德治国的当今时代,重绽光芒。

以上是中国人五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总纲

本大纲取自澳大利亚 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南昆士兰大学,印度尼西亚 伊斯兰大学 荣誉博士 客座教授 释净空教授讲解的《中国远祖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

一、明白教育的本质

(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人的本性,都是善的。本性虽然都是善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每个人的禀性和习性不同。如果不从小教育,就会随着种种不同环境的熏习,养成了他的习性,进而影响他的一生。从历史可以证明,好的学习环境足以教育成为贤圣之人。相对地,污浊的环境也会腐蚀人心,破坏人的本质,小者影响其一生与家庭,大者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国家安定。若因此而背离本善的心性,茫茫一生,如同废弃自己一般,甚是可惜!

鉴于此,我们必须深切地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其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次才是知识技能。故,让孩子们保持本善之心,常存善念、常做善行,进而培育其诚意、正心、修身的大根大本,这才是真正教育化人的目的。

(二)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就是培育、长养孩子的善心、善念、善行,纠正其偏差的观念、错误的言行举止,引导他有正确的思想理念,进而,有宏伟的人生观、宇宙观,以期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位好的老师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三)人不学,不知道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在于接受过教育。教育的内容首要的是明白人伦大道:即明了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君臣用现代话来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让孩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在什么身份、处于什么关系时,应该要尽什么样的义务。

人事关系明白之后,再进一步,教给孩子与环境相处的道理:即与动物的关系、与植物的关系、与山河大地的关系。这些都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受教之后,他就懂得如何做人了,就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由此可见,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四)教学慎于开始

古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凡事能谨慎于开始,就能免于日后的忧患,教育孩子更是如此。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善心易导、善行易养。所以,我们要把握先入为主的原则,把最好的经典在此时,教导他诵读、进而熟读、牢记不忘。如果不予经典教育,孩子一样会起妄想、妄念,易受环境污染,尤其是不法的网络、不良的电视节目,染其心智更加严重。若空过这段黄金时光,待其长大,就很难接受这种经典教育了。

儿童的经典教育就是扎根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根基不稳,就难以有光明的人生。

(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宗教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学校是实施教育最大的学习场所;社会教育是全面性的教育,其覆盖面广,几乎遍布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它可经由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等媒体,深入到家庭、学校,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世界的现况来看,当前的社会教育几乎负面的多,正面的导向很少。其污染的危害往往为人所忽略。面对社会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知,凡有影响力者,如电视媒体、文化媒体、艺术媒体均应负起正面的教育作用。否则,社会风气、道德公义只有日益沦丧而已!

宗教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是提升人性向善的教育,但往往被忽视或排斥。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深入地了解,所以很容易人云亦云,产生了对宗教教育的严重误解。

譬如,佛陀教育就是教人要觉——觉而不迷,能清楚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知道人生的方向,了解生命的意义;要正——正而不邪,思想纯正、观念纯正、心地纯正、行为纯正;要净——净而不染,能明辨是非,不迷惑颠倒,能约束自己,不被染着。

基督的精神就是「神爱世人」,就是不分族群,能相互包容、普爱世间一切人类。

伊斯兰教的精神是「至仁、至慈、至恕、至睿」的,这些无疑都是人类优良品行的标志。

宗教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都倡导爱与和平。而这爱与和平是人类所必需,是维系人类安定的力量,是神圣的教育,是值得学习的教育。

以上四种教育,就是人生的教育。在人生过程中,与我们息息相关。成长期间,家庭教育是根基;求学时候,学校教育是核心;步入社会,社会教育就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精神的升华、德行的提升就要靠宗教教育来熏陶。所以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知,明白这四种教育对人生的重要性,因为每一个教育都是人生的关键。

身为一个教师,对于这四种教育若能有明白的理解、深刻的体悟,就能做好这份神圣的教育伟业。

二、教师应有的角色

(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儿童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近年来,已普遍获得大众的共鸣。能担起经典导读者众,但能身体力行、德行涵养皆备的老师就不多了。

教师,本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在现实的教育中,多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人文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几乎失去了。就传道、解惑而言,如果仅仅止于言教,没有深入体悟求证,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无法进一步落实学习。故,自古以来,身教为人所重视,因其确能引领学生真诚地效法学习。

《弟子规》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老师不深入经意、义理,不在人品上扎扎实实地落实,不在道德修养上提升自己,又如何能化己育人呢?

教师素为人伦典范、世间人的榜样,从事教育的人应以此自勉。

(二)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越是深入地学习,就越感到自己的不足;越是不足,越能激发自己向学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的各项问题,就不得不更深入地体悟经典的内容。若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要主动带动学习之外,更要不断汲取圣贤智慧与现代知识,融会贯通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那么在教学的领域中,才能源源不断推陈出新,引领出学生积极向学的精神。

教学相长是难得的提升自己的机会,身为教师,要好好把握这得天独厚的学习机缘,让师生在学习互动中更为茁壮进步。

(三)心理建设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是神圣的,需要用真诚的爱与平等无私的奉献,因材施教,才能灌溉培育出优良的下一代。

在现实环境中,碍于教育政策和扭曲的社会价值观念,教育的目的已为人所忽略。环视大环境中的教育,它究竟为人类带来什么?经由内心彻底省思之后,我们应该重新建立对教育的认知。

三、怎样落实「童蒙养正」教育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童蒙养正」教育是奠定孩子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一)养其正心、正德、正见、正行(四正)

1.培养纯善的心

首先,老师要肯定所有孩子的心性都是善的。善心的外在表现就是品行的端正和纯洁。所以从品行入手,老师须以身教、言教启发濡养孩子纯善的心。善心是无远弗届的,由善心而起的德能、德用(良善的行为与作用)也是无有穷尽的。长养孩子的善心、善念,就是培育孩子为人的根本。

2.教育对人、对事、对物应有的正确态度

(1)对人:明白五伦的关系,知道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关怀体贴他人;教导互助合群的理念、培养宽厚待人的心性;晓喻见贤思齐、知恩报恩的道理。

(2)对事:强调「事虽小,勿擅为」的重要;要求「事勿忙,忙多错」的做事方法;注重礼仪、讲求信用,建立威仪与守信的观念;教育「承担责任、知过必改」是善良的品行;培养「面对困难,能冷静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态度;教导是非判断的能力,并培养好学的精神。

(3)对物:灌输日常生活必须「节用爱物」,还要晓喻物资来源的艰辛,感恩大自然的赐予。例如:长养慈爱心,爱护小动物和植物;物有定位,对物品也要有恭敬爱惜之心,这样才能用得久远,常保如新,而且使用方便。

3.自我行为的约束

容止安详,不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现代家庭孩子少,自小不少已养成自大、为所欲为的心理);注意自我仪容整齐、房间自理是应尽的责任(例如叠被、叠衣、书桌的整理、鞋袜的洗涤、参与家务劳动);要求出言谦敬有礼,晓喻口为祸福之门,强调言语的重要;对于饮食,晓喻营养均衡、不偏食有助于身体健康。

(二)老师要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基本的要领,就是老师要带头示范。例如如何整理家务、物品的归类、书籍的排列、书包的整理、缝补纽扣、家电安全、时间如何安排等等。如果老师能用心体验,就能教好学生日常生活的仪礼与规范。所以用身教示范,是老师达到教学成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三)帮助学生立下志向

「志不立,无以成事」,凡有成就的人,必有志向。欲其年少之时,就能立下远大的人生目标,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栽培。若能经常向孩子介绍古今中外圣贤之人,以他们奋斗的事迹和不畏艰难的感人历程,来激励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启发他们无尽的潜能。

受到这样教导的孩子,在学习的路程上,他们不但能勇于接受挑战,更能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由此可见,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的方向与目标,也是老师非常重大的责任。

(四)熟练经典读诵教材

作为教导儿童读经的老师,课前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不要认为他是小孩,什么都不懂,就草率应付了事。尤其家长会注意观察老师的文化程度与敬业的精神。因此自我充实,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应尽的责任、义务。同时,在学习、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相长的互动,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

(五)教导学生落实经典的教诲

1.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1)四正:心正、身正、椅正、书正

要求上课专注、座椅平正、姿态挺正、课本摆正。在家里也应如此,因为精神散漫就容易意志不集中,学习效果降低。

(2)精神抖擞,读诵要求吐字清楚、抑扬顿挫,声调不可太高

精神抖擞是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习兴致的有效方法。因此老师要掌握课堂的气氛。

「凡道字,重且舒」,读诵要求字正腔圆,首先自己要做到。平素与孩子对话时,也要观察孩子的吐字是否清晰、语速是否过快,如果能从小注意音声的高低控制、速度快慢的调节,则孩子将来的言谈也会温文儒雅,气度翩翩。

(3)落实每天读诵

要求每天朗诵固定遍数,例如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一周下来就可累积百遍以上,自然就能背诵下来。背诵得越熟越好,可以终身牢记不忘。而且对于已经背过的经典也要经常令其复习,诚如《论语》所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背诵的遍数也是越多越好,因为「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2.讲解做人的道理──与生活相结合

许多学生虽然书读得不错,但与人相处的能力非常差,难以面对挫折,胆小懦弱,心胸狭隘,因此,老师应当主动引导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弟子规》。例如:对长辈礼敬的应对、与同学友爱的相处、公共场合的行仪,个人优秀品格的培养,这些在课堂上都要详细地教育。必要时,可以将《弟子规》编为剧本,让孩子表演、互相观摩学习,从中理解做人的道理。

3.合作──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教育不是孤立的,如果家长与老师在理念上能达成共识,在教育上紧密配合,就非常有利于孩子向既定的目标发展,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老师一种要求,家长又另行一套,孩子会不知所从,教育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另外,亲师经常地沟通,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对孩子加强督导,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特别要重视的是,把握学生犯错的「第一次」,是老师和家长教育他的关键时期。为人师长、家长者,此刻尤要相互密切配合,谨慎地教育引导,纠其偏差,补救不足,扶正心性,以奠定孩子初始的根基。

4.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孩子是很易于受环境影响的。营造尊师好学、谦敬有礼、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由点带面、由面及点地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例如,可以用「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或「诚实、恭敬、谦虚、和睦」等作为班训。让全班同学普遍地学习、实践。

现在家中的孩子很少,缺乏友爱的精神,自大意识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差,如果没有及时教育,会严重地妨碍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班级中,尤要注意培养孩子如何和谐相处、团结友爱、无私互助的精神。待其长大之后,自能与人和睦共处。

(六)提倡老师教学交流与读书会

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老师间彼此切磋交流,有助于掌握更多因材施教的方法。

中国圣贤的典籍非常多,透过读书会,可以开阔对古籍更深一层的了解。有助于充实自己,彼此相互勉励,受用无穷。

(七)找寻教材资源

除了经典教材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孩子易于接受的其它教学材料,如故事、现实的实例等。

在教学工作中,老师透过细密的观察、及与家长的交流,可以掌握孩子现阶段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就可以运用相应的故事、实例等材料,启发、诱导孩子认识自身的缺点,激发他们积极向榜样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信念。

特别要提示的是,我们有丰富的美德故事资源,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故事,历代传颂的圣贤、伟人的事迹等等,都要结合孩子经文学习的进度、他们自身的状况,经常讲解给他们听,让他们在良善的人文熏陶中养正自我。

四、教学之妙,存乎于心

孟子云:「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为人生一大乐事」,况教育乃百年大计,攸关学子一生,若老师能全力投入、深信,必能唤起大家对师道的重视。愿我们以五心——爱心、信心、决心、用心、恒心共勉之。

五、结语

人生,是一条由不断学习所累积的道路,虽然道路有长、有短,但在学习过程中,有体悟、有喜乐、有困难、有突破,经由一连串的酸甜苦辣历练,成就了一条多彩多姿的人生道路。我们是掌握道路的领航者,责任深重。唯有踏实地学习、真诚地落实、积极地奉献才能真正办好教育树人的事业。

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一、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和定力,更晓以因果道德,敦伦尽分之理;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气已成,难以修正,悔之晚矣。

儿童所读的经并不是指佛经或宗教的经典。凡是圣贤的典藉,可以历久弥新的,可以规范我们立身行事的,皆称为经典。

借由以下几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对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有所了解:

1.心定功夫是如何培养的?

读经时,讲求语速、语调:要求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现在一般人一切都讲求快速,有的人听到读经读得这么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实读经就是让我们的心能静下来。一个人能定得下来,才有能力思考,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慌张、忙乱。心定功夫的培养,就是由平素来训练的,训练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读经。读经既简便易行又不用花钱,每一个家长在家里就可以辅导孩子培养这种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现代常说的训练沉稳、从容的心理素质。

2.为什么要读古人的圣贤经典?

有很多老师、家长质疑,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对于这种疑问,我们要冷静思考这种质疑有没有道理?回顾我们过去推动文化经典的时候,往往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硬要孩子背下来。孩子背了,但不懂得意思,家长就会想既然不懂得意思又何必背呢?就以为读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是没有用处的。

我们想一想,人从出生到老死,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一个年龄层面的思考。随着人生的发展,对人生的历练都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后再回头看看过去,由于自己的无知,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等到我们年龄大了,再来学习,往往感到我们的体力、脑力确实是力不从心,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来学习了。等到我们了解、已经看透以后再来学习,为时已晚。古人言:「幼无学,老何为?」幼儿的学习就是扎根教育。人要有底子,最好的底子无过于圣贤的智慧经验,这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础。比如说一年级的读经小朋友在爷爷被选上了孝悌楷模后说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话,我们可以想象她在背诵这一句的时候,可能完全不知道它的意思。熟读、背下来后,看到爷爷选上孝悌楷模,她就明白原来爷爷是一个孝顺的人,还为此获得政府的奖赏,因而她就能有所体会,讲出了孝悌是为人的根本。所以要预先垫底,有了基础以后,才能运用。就像盖一座大楼,没有基础绝对不能盖起来。以圣贤经典为地基的扎根教育就非常重要。

3.把圣贤的经典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变成自己的经典,有哪些好处呢?

简单举例说:遇到困难时,你会想到古人说:「遇到困难应当愈挫愈勇」,你就会勉励自己不要灰心,不要难过。孟子说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你要记起这样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一定不会自暴自弃,还会勇于承担一切困难和艰辛。我们纵观历史上的圣贤、伟人的成长历程:

孔老夫子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教育成人,最终成为至圣先师。

孟子也是自幼父亲就过世了,「孟母三迁」,用心良苦地教育孩子,终使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

范仲淹靠苦学,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最终成为国家的宰相,国家的栋梁。他廉洁奉公的品行流传至今。

历史上所有成圣成贤的人,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经历种种考验最后成为圣贤之人的?我们想一想,如果读了圣贤的书,存于脑海,虽然没有办法一下子用出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借由圣贤典籍的教诲,我们可以做到最合理的应对。最起码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懂得如何把握方向和掌握目标。比如我们读到孔夫子说:「四十而不惑」,到四十岁以后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是不是更进了一层呢?如果我们越活越倒退,就说明对于圣贤典籍,我们未曾读过或没有读进去。如果我们从小就接受经典的熏陶,圣贤就可以常相左右。当我们遇到任何的问题,信手拈来圣贤的教诲,就会发现圣贤典籍原来就是我们人生的导航,可以带领我们走向光明。最起码在面临挫折时,我们有能力勇于接受,不至于在挫折来临时,束手无策。可见圣贤典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运用得到,只是一般人不知道如何运用,也就不能了解圣贤文化何以能承传五千年,又为何五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各朝各代的立国之本。综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安定的维系都有赖于这些圣贤遗留下来的智慧和经验。

4.缺乏圣贤教育会出现哪些问题?

(1)全社会不重视圣贤教育的结果是什么?

现前,我们面对高科技的文明社会,虽然物质水平都提升了,具有极高的日常物质享受和便利,可是我们冷静观察,现今社会人们的内在精神并没有提升。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就是由于现代人从小没有接受过德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教育,另外一说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教育),没有接受过圣贤的教诲,因此就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当今的学校教育,也普遍着重在知识、科技教育,并没有把人文教育做很好的教导。其后果之一就是不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不知道如何尊重对方。人与人相处时就很易起冲突,夫妻不和比比皆是,父子相告在今天也屡见不鲜……

(2)圣贤教育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是不是断了?

家庭中父母得不到敬重,父母和子女两代都受西方化的教育,父母和子女之间就像是朋友。至亲父母的尊长地位降为朋友,而朋友又是可有可无的,家庭的伦理随之丧失了,出现了父不父,子不子;夫妻之间不懂应该如何相互尊重;子女之间也不懂如何友爱……所以我们不得不说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现在单亲家庭增多,子女更难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在缺乏以圣贤教育为核心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我们会觉得他们好象非常的冷漠,暂且不要说有伦理,有道德,连最起码应该尽的责任都不清楚,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害与得失。在以往农业社会,靠家庭教育,人们也知道人有尊卑,要尊敬长上,懂得敬畏天地……

过去,学校的老师因学生犯错误处罚孩子,家长会感到很高兴,因为孩子得到认真的关照,在出问题时,老师特别地付出教导,家长会抱着感恩的心向老师致谢。而现在的情况呢?一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儿子像皇帝,女儿像皇太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弟子规》有言「父母呼,应勿缓」,是父母呼唤,子女应对。而现在,小皇帝一呼,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一起应,家庭的结构关系完全颠倒了。孩子是千般宠爱于一身,从小没有被骂过,被雕塑过。到学校后,如果犯一些过失,老师难免会严辞责备或处罚。孩子现在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孩子回家一告状:「老师今天骂我,责备我」,父母就会感到难过,甚至到学校告状。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溺爱逼得老师无所适从,也不敢倾全力来教导,尤其是品德方面几乎没有办法来指导,因而这些幼苗从小就很傲慢、自大。自古以来老祖宗就训诫我们:「满招损,谦受益」,这样的孩子将来长大一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许多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无法忍受一些外来的冲击,包括课业方面或人际方面,因为没有幼小时期的挫折磨炼,到青少年时期就往往想不开,甚至走向极端。我们冷静想一想是谁造成孩子如此的?是父母,是失去以圣贤教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我们不能怪学校和老师。

真正贤明的父母,应该懂得在孩子幼儿心性非常纯洁的时候,给予最好的学习教育。如果一味地纵容、宠爱、顺从是在害他。谚语道:「棒头出孝子,箸头出忤逆」,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孩子小时候就像一棵小树,枝干很嫩,我们怎样雕塑,他就会成为怎样的形状。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可塑性最强,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给他圣贤的经典,让他在幼小的成长阶段就培育很多圣贤的智慧和德能,那么他未来的人生道路就可以走入康庄大道。有道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二、如何教导儿童读经

近年来,教导儿童读经已经在全世界各地蔚为一股风潮,有许多老师和家长,在得知读经的益处后,纷纷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或者在社区亦可见到热烈开展的读经活动。如何正确地引导和带领孩子读经,就成为很重要的课题。

教导儿童读经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必须要熟读经文,而且不可以读错。至于速度应该如何,我们要视孩子的年龄而定。高年级的,速度可以快一点;而学龄前的,速度不宜过快。因为读经时,最主要是让他们的心定下来,读快读急反而会导致他们内心的急躁。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读经应该不急不徐。老师在带读之前,内心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最好能把情绪缓和稳定下来,声调不宜急促、不宜过高。对所要教读的内容在上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老师有自信,学生自然有信心。老师如果能把经文读熟,甚至可以背下来,学生听到老师流畅的读诵和抑扬顿挫的音声,学习的兴致自然就很高。老师如果没有做好准备,不但心慌,又容易断句错误,学生就无法读得通畅,难免他们会心生怀疑:「老师读得水平是这样还来教我们?」如果有家长陪同,也会质疑老师的学问到底有多少?所以作为一个导读的老师,在课前应该调适好自己的心理,并做好充裕的课程准备,上课才能收放自如,学生自然会随之欢喜地学习。1.老师应有的课堂表现

(1)首先声音要洪亮,要有精神,学生自然能精神奕奕,不会懒散。(2)千万不要有断句错误,否则会误导学生,所以要注重自我进修。

(3)读经可以有抑扬顿挫的表现,随着声韵的高低起伏而自然晃动,不知不觉地,就会陶醉在读经的乐趣中。

(4)语速不宜过快。读得慢,让学生吐字分明清晰,有助于心定,再透过抑扬顿挫的经典诵读,还可以慢慢地体会个中的道理。因为我们知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末学教的一个五岁的小朋友,二周就将《弟子规》背下,其辅助的工具就是一台录音机和一盘教学带。而且自己学习操作正反面更换,对经文很熟。一天大概听四个小时,早上两个小时,下午两个小时。有一次,她爸爸在外应酬,回家后酒醉呕吐、昏睡。孩子见到爸爸这种丑态,就说:「爸爸,『饮酒醉,最为丑!』」爸爸听到后感到吃惊,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喝醉酒不对,知道行为的美丑,看来自己日后做事要注意对孩子的影响。此后,爸爸在应酬时就很审慎,不再会醉酒而归。而且在餐桌上,经常提起女儿的话,影响周围的友人。由此件事可以看出,我们不能轻视周遭小朋友的领悟能力;对于未尝接受过古圣先贤教诲的家长而言,想必也会从读经中深受其益。

我们读得很慢的时候就很容易随文入观。什么是随文入观?是指随着文章文词的意境,我们能契入了解字义。所以读慢有它的好处,尤其是3至7岁的小朋友更需要慢读教导。《弟子规》讲道:「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因此教导小孩读经,自幼应当教他读得清楚明白,同时也奠定他言语清晰的基础。至于验收学生背诵时,速度可以快一点。

用此种方法教学,有许多家长、老师反映:孩子透过读经之后,在学校的表现特别的优秀。比如,过去孩子没有胆识,胆量特小,当老师要他起来读书时,不但没有自信,加上颤抖的声音,语音就更不清楚了;透过读经的训练,孩子上课被叫起朗诵时,就非常地有自信,每一个字都读得铿锵有力。故经典诵读确实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训练孩子的胆识,尤其是胆小的小朋友,他的自信心也会相对提高。

总之,语速的快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情况,才能拿捏准确,掌握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方法。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其实是最大的收获者,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尤其是体会个中的道理后,会深切向往圣人的大智大德,很多的句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诚如朱子所言:我们读圣贤书,展开典籍,就要能察觉到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与圣贤的教诲是否有所不同,如有不同,就要即刻改正。故当一个好的导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个人修养的提升是成效显著的。

2.老师的课前练习准备

(1)自己先读一读,听一听自己的朗读效果,读得很熟稔,经义就会慢慢契入到心海里,教出来时就会觉得特别的愉快。

(2)如果能熟读历史上的八德故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穿插在课堂中讲解,效果会更好。

(3)透过自己充分的学习,你周遭的人,包括家长就会觉得你的气质和言行以及你的态度无形中都在提升。所以读经,自己可以得到很大的益处。

3.经典的选取

作为童蒙养正的基础,最好的莫过于《弟子规》,如将其每一句都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就打好了圣学做人的根基,而后再读其它的圣贤典籍:如《三字经》、《孝经》、《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老子》、《庄子》、《礼记》、《易经》等。

4.读经要不要背?

我们来思考一下,凡事如果有求,就会感到很痛苦。不论大人或小孩,设立某种目标后就要非常尽力,要特别经过训练才能达到,因此往往觉得学习是一种困难和压力,那么我们读经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减少学生的挫折和排斥呢?

要经常地读诵、熟读,透过这样的方法,经义、经文就可以顺畅而自然地吸收和背诵下来,这是因为人的耳朵最利。举例来说,听一首歌10遍以后就耳熟能详了。如果每天读经10遍,一周能读70遍,70遍后就会很自然地记下来,即使记不下来,也可以朗朗上口。所以读经要鼓励学生每天读,如果父母亲和孩子一起共读,那是最好不过了。

5.家庭的有效配合

读经不应该只有小朋友读,应该是全家一起来读。如果家里的成员由父母带领,在饭后拨出30—60分钟共同读诵,一年的时间可以把《论语》完全背下来。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父母读后若能深入义理,无论处事还是待人都会更加练达,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进行都有很大提升作用。

由于现在的小朋友受到电视、计算机的污染相当的严重,我们对抗这两种传媒的污染,可以积极地采取全家一起读经的方法来防范,不但意义非凡,而且陶冶性情就在读经中。借着潜移默化,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会透过经典、义理的熏陶而逐渐变化气质,诚如古人所言:「读书无非在变化气质而已。」父母率先以身作则,则子女焉有不效仿之理?所以这是最好的修学方法,也是奠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弟子规》的重要性

澳大利亚 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南昆士兰大学 荣誉博士 客座教授 净空教授

儒所讲的大道就在童子所学的《弟子规》里。我告诉学生:《弟子规》是圣学的根基,会念会背,没有用处,要能做到!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落实,一生都不能违背,从我们开始学到老死都不违背,都遵守,就真的学成了!这是圣学的骨干,像我们盖一栋大楼,这是楼的架构、钢架!一切经论是房屋里面的装饰陈设啊!《弟子规》是结构的架子,非常重要,要真正相信,理解,肯做,不能只做表面。

本文摘自《庆祝澳中建交三十周年纪念致辞》2002年12月21日

礼记·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才,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无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隳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弟子规》易解

◎总 叙

概叙:《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孝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充实学习其它有益的学问。◎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易解: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世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易解: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生活习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易解: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亲担心,是不孝的行为。

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易解: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地去除(包括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要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的。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易解: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依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易解: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地照顾,一旦病情沉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

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

(《论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论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易解: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言语为福祸之门。孔门四科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可见言语之重要。)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易解: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易解: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表敬老尊贤之意)。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易解: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该陪着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与尊长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回答的声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有事要到尊长面前,就快步向前,退回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易解:对待叔叔、伯伯等尊长,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同族的兄长(堂兄弟、表兄姐),要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易解:为人子应早起,把握光阴及时努力,若经常晚睡、甚至熬夜,不但对身体健康不好,也影响白天正常的作息。岁月不待人,青春要珍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早晨起床后,务必洗脸、刷牙、漱口使精神清爽,有一个好的开始。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确保健康。(防止一切病毒,要学会洗手,手心、手背、指缝间均要仔细搓洗。)

(陶渊明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易解:要注重服装仪容的整齐清洁,戴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否则容易被绊倒,一切穿着以稳重端庄为宜。回家后衣、帽、鞋袜都要放置定位,避免造成脏乱,要用的时候又要找半天。(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易解:穿衣服需注重整洁,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着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是持家之道。(不要为了面子,更不要让虚荣心作主,无谓的开销就是浪费。)

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不要挑食,不可以偏食,三餐常吃八分饱,避免过量,以免增加身体的负担,危害健康。

饮酒有害健康,要守法,青少年未成年不可以饮酒。成年人饮酒也不要过量,试看醉汉疯言疯语,丑态毕露,惹出多少是非?

当今的文明病例如:癌症、糖尿病等多为营养过多,与营养失衡所造成。应注意过分加工、太精致的食品,都含有化学添加物,有害健康,不宜食用。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易解:走路时步伐应当从容稳重,不慌不忙,不急不缓;站立时要端正有站相,须抬头挺胸,精神饱满,不可以弯腰驼背,垂头丧气。(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

问候他人时,不论鞠躬或拱手都要真诚恭敬,不能敷衍了事。进门时脚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时身体也不要站得歪歪斜斜的。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腿更不可以抖动,这些都是很轻浮、傲慢的举动,有失君子风范。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邪僻事 绝勿问

易解:进入房间时,不论揭帘子、开门的动作都要轻一点、慢一点,避免发出声音。在室内行走或转弯时,应小心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以免受伤。拿东西时要注意,即使是拿着空的器具,也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小心谨慎以防跌倒或打破。进入无人的房间,也要像有人在一样,不可以随便。

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苦怕难而犹豫退缩,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

凡是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不良场所,如赌博、色情等是非之地,要勇于拒绝,不要接近,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一些邪恶下流,荒诞不经的事也要谢绝,不听、不看,不要好奇的去追问,以免污染了善良的心性。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易解:将要入门之前,应先问:「有人在吗?」 不要冒冒失失就跑进去。进入客厅之前,应先提高声音,让屋内的人,知道有人来了。如果屋里有人问:「 是谁呀?」 应该回答名字,而不是「 我!我!」 让人无法分辨我是谁?

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借用的物品,要爱惜使用,并准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难。(谚云: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易解: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

(《论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近于义,言复可也。」)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说话要恰到好处,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立身处世应该谨言慎行,谈话内容要实事求是,所谓:「词,达而已矣!」不要花言巧语,好听却靠不住。奸诈取巧的语言,下流肮脏的话,以及街头无赖粗俗的口气,都要避免不去沾染。

(《论语》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茍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易解: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谣言止于智者,不要被谣言所利用。)

不合义理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允诺,会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自己进退两难。

讲话时要口齿清晰,咬字应该清楚,慢慢讲,不要太快,更不要模糊不清。

遇到他人来说是非,听听就算了,要有智慧判断,不要受影响,不要介入是非,事不关己不必多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易解:看见他人的优点或善行义举,要立刻想到学习看齐,纵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

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的行为,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易解: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惕励奋发图强。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论语》:「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君子忧道不忧贫。)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易解: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退却了。

反之,如果听到他人的称赞,不但没有得意忘形,反而会自省,唯恐做得不够好,继续努力;当别人批评自己的缺失时,不但不生气,还能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信的人,就会渐渐喜欢和我们亲近了。(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易解:无心之过称为错,若是明知故犯,有意犯错便是罪恶。知错能改,是勇者的行为,错误自然慢慢地减少消失,如果为了面子,死不认错,还要去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子曰:「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又曰:「知耻近乎勇。」)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易解: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同是天地所生万物滋长的,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易解: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超。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有才能的人,处理事情的能力卓越,声望自然不凡,然而人们之所以欣赏佩服,是他的处事能力,而不是因为他很会说大话。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易解:当你有能力可以服务众人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对于他人的才华,应当学习欣赏赞叹,而不是批评、嫉妒、毁谤。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或者轻视他们。不要喜新厌旧,对于老朋友要珍惜,不要贪恋新朋友或新事物。对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扰他。当别人心情不好,身心欠安的时候,不要闲言闲语干扰他,增加他的烦恼与不安。(《礼运大同篇》: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易解:别人的缺点,不要去揭穿,对于他人的隐私,切忌去张扬。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勉力行善。张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就是做了一件坏事。如果指责批评太过分了,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过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缺陷。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易解: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宁可多给别人,自己少拿一些,才能广结善缘,与人和睦相处。

事情要加到别人身上之前(要托人做事),先要反省,问问自己:换作是我,喜欢不喜欢?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就要立刻停止。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受人恩惠要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应该宽大为怀把它忘掉。怨恨不平的事不要停留太久,过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处罚自己,苦恼自己。至于别人对我们的恩德,要诚恳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常思报答。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易解:对待家中的婢女与仆人,要注意自己的品行端正并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大更可贵。如果仗势强逼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唯有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没有怨言。

◎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易解: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良莠不齐。跟着潮流走的俗人多,仁慈博爱的人少。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

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真是再好不过了,因为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过错也跟着减少。如果不肯亲近仁人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因为不肖的小人会趁虚而入,跑来接近我们,日积月累,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到影响,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易解: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部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地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着自己的偏见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对的。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易解: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学问,要专一,要专精才能深入。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又欣羡其它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

在订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原先窒碍不通,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都迎刃而解了。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应随时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确实明白它的真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易解: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

书籍课本应分类,排列整齐,放在固定的位置,读诵完毕须归还原处。

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书本是智慧的结晶,有缺损就要修补,保持完整。(古人一书难求,故有修补之举。)

不是传述圣贤言行的著作,以及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书刊,都应该屏弃不要看,以免身心受到污染,智慧遭受蒙蔽,心志变得不健康。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顺眼,应该发奋向上努力学习,圣贤境界虽高,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

(孟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第一篇

选自蔡老师讲解

《中国人的远祖是怎样教导他的后裔》

◎ 做到后再说,是圣人。说了以后就能做到,是贤人。说了以后做不到,是骗人。◎ 白居易参访鸟窠禅师,请教说:「什么是佛法?」鸟窠禅师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言:「三岁小孩都知道。」鸟窠禅师笑答:「八十老翁做不得。」透过这个对话,我们可以体会其中的深意:学问重在力行。中国圣贤的经典是拿来自己照做的,这才是真功夫,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

◎ 爱的反面是冷漠。自己要先关怀别人,尊重别人,主动付出后人生会有大的变化。◎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一个孩子从小对长辈不恭敬,长大会恭敬吗?人生的经历告诉我:有礼貌是人生的莫大助力。

◎ 从真诚心里表露出的言行是不朽的。◎ 「为他人着想」是世间第一等学问。

◎ 范仲淹家训:「圣哲人的后代,做得好是应该的,做不好,是对不起祖宗。」同样,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承传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莫要等到50年后,美国的学者到我们的大学里,为我们讲授「什么是中国文化」。

◎ 没有比不念亲恩、祖宗恩、师恩,更折损福报的了。祖先的教诲念念都在提携子孙后代。◎ 什么样的人才是中国人?是血统重要,还是思想观念重要?扪心自问,我们的脑子里装的究竟是什么?……也许五十年后,会有一场国际诉讼:韩国人说:孔子是韩国人的祖先。中国人不答应。然而,审判官手头的证据确凿:韩国人突出的表现是孝养父母、礼敬他人。而中国年轻人崇尚的是把头发染成多种颜色,喜欢麦当劳、肯德基。

◎ 中国文化可以救家庭、社会和全人类。当我们面对家庭、工作、社会等问题束手无策时,用我们的挚诚和信心,在中国文化中寻求解决方法,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必能走向幸福美满的人生。

◎ 对于古圣先贤的教诲、明师的教导,我只有一个心念:如何落实在起心动念处,落实在日常生活里?从来没想过:这一条我做不到。

◎ 文言文是祖先的恩泽。学习文言文的障碍不在外界,而在自心。◎ 我摸索了十多年的人生经验,不过是经典中的一、二句话。

◎ 接触《弟子规》后,越学越感受到它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以至于在为兄友介绍时,不禁痛哭失声:为什么小时候没有人教我这些做人的道理?我绝不愿意下一代再走我的弯路。没有人会自甘堕落,只是没有机缘接受圣贤的教诲。

◎ 对于中国文化,要深入学习,抓住根本,学圣贤人的存心。还需根据现实中的人、事、物环境,灵活运用,不能学呆。如果不用谦恭的态度向圣人学习,就随意妄加批评,那无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在现今这个知识爆炸的环境中,对于学什么,要做出正确的抉择。书读得多,并不代表有智慧。「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 何以中国文化在近百年来出现衰象?万法因缘生。衰象的因是读书人言行不一致,自己所作所为与圣贤教诲相背,缘是有人带头摧毁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光芒就是祖宗的庇荫,要想复兴中国文化,其因缘亦自可见矣。

第二篇

选自蔡老师讲解

《中国人的远祖是怎样教导他的后裔》

◎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在父子、夫妇、长幼、君臣、朋友五伦关系中,夫妇关系是核心,夫妇伦正,五伦都正。

◎ 正常的五伦关系是靠仁义、道义、恩义、情义维系的。而现代人与人之间多以利害关系相交往。而当「利」转变成「害」时,会发生什么事情?

◎ 选择未来好伴侣的标准是什么?是「孝」!没有孝心的人,就是没有情义的人。「夫孝,德之本也。」 ◎ 判断未来好伴侣的标准是什么?爱的感觉是温暖的,爱的言语是正直的,爱的心地是无私的,爱的行为是成全的。

◎ 夫妻白头偕老的箴言:「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将「他能为我做什么?」的心念,转变成「我能为他做什么?」地狱和天堂的区别只在一念之间。

◎ 言教者讼,身教者从,最有效果的教育是身教。故,教儿、教女先教己。◎ 教孝从哪里下手?从日常生活点滴开始。◎ 「愛」是处处用心感受别人的需要。

◎ 为人子女,年幼时,很难在生计上帮助父母,最重要的是少让父母担忧;长至成年,要尽心尽力养父母之身、之心、之志。

◎ 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

◎ 十之八、九的犯罪青年来自于不和谐、不健全的家庭。

◎ 根深不怕台风吹。对应社会污染的大风,要给孩子扎好传统文化的深根。

◎ 觉者畏因,迷者畏果。面对人生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找原因,人生才能越活越明白。◎ 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今日世风日下、人心堕落至此,我们还等待什么? ◎ 社会风气的改善,绝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 不要去求人生有一盘好棋。在祸福相倚的人生中,哪有好棋和坏棋?只要有真智慧,任何棋都能下得很好。

◎ 称赞别人也是学问,夸要夸对地方:称赞要顺着性德,不能顺着才华,否则容易增长对方的傲慢心。中国人对好人才的称谓是「德才兼备」。「德行」在前,「才能、知识」在后,顺序不能颠倒。

◎ 对自己的毛病习气要赶尽杀绝,对待别人要厚道三分。

第三篇

选自蔡老师讲解

《中国人的远祖是怎样教导他的后裔》

◎ 宁为感动掉眼泪,不为伤心而落泪。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人算不如天算,要依真理做事。

◎ 《弟子规》是照妖镜,也是显圣镜。能做好《弟子规》的人值得跟随和交往。◎ 能掌握情绪,才能掌握未来,否则人生会失控。

◎ 现代人的通病是急功近利,只看眼前。出现一系列如速医、速食、速婚、速耕等只顾「症状解」,不求「病因解」,亦不看长远利益及后果的行为。在忙、盲、茫中迷失人生的方向。◎ 现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是不是真的提升了呢?冷静想一想,我们人类最大的、赖以生存的物质是什么?是地球!现在地球环境的退堕是有史以来最快速的时期:空气、水源、土壤的污染恶化日益加剧……每年地球上物种消失的速度是百年前的上万倍。如此发展下去,几十亿年成就的地球将在几百年的破坏中被摧毁。

◎ 真正的环保,是时时替别人着想,替环境着想,替子孙后代着想。◎ 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天灾就少了;人与人和睦相处,人祸就少了。

◎ 从网络带给孩子巨大的负面影响(杀、盗、淫、妄)来看,我们要对科技手段的利弊有清醒的判断力,不要未谋其利,先受其害。

◎ 人生要在轻、重、缓、急中懂得取舍,这是人生的智慧。

第四篇

选自蔡老师北大演讲

《历久弥新的生活学问》

◎ 学问贵在精,而不在多。《三字经》告诉我们:「教之道,贵以专。」教之道如此,学之道亦如此。一个人的道德和学问要有所成就,一定要「专」,就是「一门深入」。

◎ 一个人内心要真正安定,绝对不是借由外在条件,而是来自内心的明白,所谓「理得心安」。

◎ 古人看到竹子,会想到「昂扬直立而不曲,敞此虚怀纳雅言」,竹子代表了翩翩君子。从这句诗和竹子的形象中,我们会学到什么?学习最重要的境界是体悟。如果学习中不能体悟,就好像人吃了东西没有消化,对身体当然就没有帮助,甚至还有害。

◎ 「学贵自知」,一个人学习的最好出发点是先有自知之明,先把自己的思想往理智的方向发展。理智的人,认识到从前种种的错误,从其中学到智慧,不再懊悔,而他了解到未来和现在的所作所为所想息息相关,就不会去探求未来而是活在当下。

◎ 道德不在经书里,在你生活点滴当中。「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就在处世待人当中,你用什么心去对待,这叫真实的学问。

◎ 《大学》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本末要清楚,所谓「知所先后,则近道也」。一个人的家庭,根本在哪?《大学》告诉我们:「为人父母者止于慈,为子女者止于孝。」孝顺为齐家之本。

◎ 一切时一切处都在学习。学习不仅仅是读课本、读经书,这样的学习是死板的。假如只有打开课本才是学习,那我们的学习成果都只展示在考试卷上,离开考试卷后,不知道怎么生活,怎么处世待人。

◎ 什么是「教」?什么叫「育」?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东汉的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育」:育者,养子使作善也。要真正明白什么是善的人,才能把善说出来、作出来,上行下效。「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该学习的,不是小孩;刻不容缓要学习的,是父母。上行下效,首先要学的是父母长辈。所以俗话讲得好:教儿教女,先教自己。

◎ 经典告诉我们:「见人有善,不可生嫉妒心;见人祸患,不可生喜庆心。」看人好,应该赞叹人家好;看人家不好,应该怀有一颗体恤之心。

◎ 每时每刻都在学习,每时每刻都在立身行道,你就能给学校、给家庭,以至于整个社会树立一个好的模范,你就对社会有了相当大的贡献。

◎ 一个为人父母者真正的成功在哪里?当他不在的时候,孩子还是非常懂事,在离开父母的时候,孩子还能够遵照父母给予的正确的人生态度去做人,这才叫真正的成功。而现在的家庭也好,社会也好,重表象不重实质,颠倒啊!他虽然开的是豪华轿车,住的是昂贵的别墅,但是夫妻每天在吵架,孩子在慢慢地一天天变得不孝,他都没有警觉到。所以孔夫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人生有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没有。人生需要智慧,需要谨慎的态度,去走好每一步。

◎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君子务本,要改变命运还是要从源头改,从思想观念开始改起。

◎ 「服天下之勇者」,一个人能服天下的勇猛之人,「不在勇,在怯」。他懂得如果这一件事情做不好,将会牵连很多人,所以不可不谨慎。

◎ 《礼记》第一篇《曲礼》给我们四个人生提醒,第一个叫「傲不可长」,一个人只要起了傲慢心,他的学问绝不可能建立起来。

◎ 《弟子规》是谁学的?小孩学的。谁是弟子?你接受孔老夫子教诲,你是弟子啊!在家庭里面,你是父母的弟子,虽然活到四十岁了,你永远是你父母的孩子。我们这一生永远都是孔老夫子这些圣哲人的弟子。只要你受教,你就是他的弟子。弟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的东西做到啊!

◎ 肯帮助别人的人,「天」就是他人生当中会遇到的一些人、事、物,这一些人、事、物能否成就他,要看他自己。会学的人,纵使在逆境当中都会有很大的成长。不会学的人,金山银山到他的面前,他都变成败家子。工夫在自己的这一片心田。所以孟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能负大责任的人,在顺逆境界当中都在学习,都在快速成长。要找到根源,人生才能真正活得理智,才开始做一个明白人。

◎ 我们要感恩老师,感恩在生命当中,所有曾经付出、关怀过我们的人。那要怎么回馈他们?一定要把人生过得充实,过得有价值,这将会让所有疼爱过我们的人,感到无比的欣慰。一定要有这样的志向才行。◎ 一个人活得理智,第一个要领会到:「人之初,性本善」。不仅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性本善。不相信自己性本善,你这一生绝对没有理智可言,这一生都活在自怨自艾、自甘堕落当中。消极、瞧不起自己,会对自己有很大的伤害。你不相信别人性本善,你会处处都看人家不好,人际关系就会处不好。

◎ 孔夫子教诲我们,一个人的道德学问要成就,有三个态度要时时提起。第一个,「好学近乎智」;第二个,「力行近乎仁」;第三个,「知耻近乎勇」。从这里就点出来,一个人的学问要成就,第一要好学,第二要力行,最后是「知耻近乎勇」。人的勇气在哪里?勇气在于敢面对自己的习气,敢面对自己的错误,能全然地把面子丢掉,全然地去修正,这是有知耻之心。因为一个人知耻,才能对得起生命当中所有爱护、照顾我们的人,假如我们不知耻,而自掘坟墓、自甘堕落,那会伤多少亲朋好友的心。

◎ 为师者有很重要的社会责任,不能只想着别人都要听我讲,那是大错特错的态度。而他不只对不起他的学生,他还对不起几十年来国家的栽培,对不起国家、社会,所以要谨慎!

◎ 一个人怎样才能跟自己相处得很好?要做对得起自己的事情。一个人要懂自爱,才能爱人,「欲爱人者先自爱」。

第五篇

选自蔡老师在北京邮电大学的讲座

《就业前,如何完善自我》

◎ 恭敬的躬鞠下去能起化学变化,让受敬者生起提携教诲之心。礼貌受教的态度是遇贵人的内因。

◎ 态度决定成功。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谦卑、恭敬、受教、有礼。真正有学问的人,特质就是谦虚。

◎ 只学会表面对人微笑、握手的技巧,会令人作呕。「诚于中,形于外」,关键是有没有一颗恭敬仁爱之心。

◎ 明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脾气就会越来越好,不会出现「一语寒心,温情尽消」的令人悔恼之事。

◎ 一个人的福分就在一言一行中积累形成。当一个人付出的时候,能力在提升,人缘在酝酿,勤奋付出的福分在增长。而逃避付出的人,得便宜了吗?真诚多付出者才是有福之人。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孝养父母。

◎ 力行是真功夫。学完圣贤的教诲能力行,才能真正受益。◎ 有恒是成功之本。

◎ 处处尊重别人、替他人着想、助人为乐的行为是最好的就业自荐函,也是成就事业发展的好因缘。

◎ 当「缺德」成为群体严重的病症,社会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家庭不能无德,各行各业不能无德,否则天下大乱。

◎ 个人如果没有德行,会祸延到家庭和团体。家庭也好,事业也好,德行才是成败的关键所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 见不得别人好,处处嫉妒障碍,这样的人生活在患得患失的痛苦之中。

◎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找份工作挣钱吗?一个大学生接受过多少人的栽培,得到过社会多少的供给?

◎ 读书要志在圣贤,要回馈社会,演好每个角色,做好的榜样。一个好榜样做出来,一定起移风易俗的作用,不论走入哪个行业都是这样。

◎ 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是否要等毕业工作后再做?当下明白,当下就要去做。

◎ 贪念太重,人生会有很多的陷阱跳不过去。

◎ 不要羡慕成功,而要学会创造成功的智慧和德能。

◎ 生一个孩子不难,教育好一个孩子才难。

◎ 生在异乡的马来西亚华人,深知他们能够在当地生根,能够有好的发展,仰赖的就是孝悌、忠信、勤俭的中华传统圣贤教诲。

◎ 现在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希望什么样的人与你合作?都愿意与有责任心的人共事,工作好做,令人放心。而现在的企业家就是苦于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

◎ 企业家要求推荐能做到《弟子规》的人。确实,员工的人品,绝对远重过产品的品质。我们当下重视自己德行的培养,就为以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不败的根基。

◎ 人生不仅有工作的角色,还有家庭的责任要讲。而做好这一切的根本就在德行。能找到根本,是人生很大的幸运,本立而道生。而德之本又是什么?「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找到孝之本,人生才有根基。

◎ 问:态度是不是很难改?

答:态度习惯不难改,关键是自己肯不肯踏出这一步,踏出去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境界。态度绝对不难改,一定要突破自己预设的障碍。

◎ 问:现在人都说要有个性,要有主见。而当主见和个性会损害他人利益时,应该怎么办?

答:流行思潮没有经过历史的考验。放着几千年教育出无数圣哲人的中国文化经典不用,而用这种流行思潮指导自己和下一代--很危险!要有明辨流行思潮对错的能力,必须依靠经典教诲建立理智。

至圣先师 孔 子 在韩国深受爱戴

在韩国,孔子的名字家喻户晓。韩国儒教最权威的教育机构「成均馆」馆长崔昌圭曾说过:「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韩国有将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思想的熏陶。」时至今日,儒教仍是韩国的主导文化,孔子「为国尽忠,敬信节用,爱民如子,人伦之中,忠孝为本」的思想已融入韩国人的血液,成为国家发展和人生道路的精神能源。

坚定的儒教信仰抵御了不良外来文化的冲击

在韩国历史上,儒教曾与日本的「殖民文化」和近代的「欧美文化」进行过两次「对决」。

1910年,朝鲜半岛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为反抗「殖民文化」,有识之士举起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大旗,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马上席卷了这个苦难深重的国家。正是在这一儒家思想的鼓舞下,1919年3月1日,朝鲜半岛人民掀起了全国性的抗击日本殖民统治的「三?一独立运动」,它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为抗日斗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1945年以后,随着美军进驻朝鲜半岛南部,儒教在韩国迎来了与「欧美文化」的尖锐对立。在这次「对决」中,韩国借鉴了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多元化文化观,在大力引进西方市场经济和先进技术的同时,尽量摒弃西方文化中的:自我至上、金钱万能、人情淡薄、崇尚竞争、享乐主义泛滥等弊病,倡导儒教的诚敬谦和、敬业乐群的精神,创造了家庭和谐稳定、正义、公理为主导的良好社会道德风气。韩国把孔子尊为「万世师表」,并每年举行纪念孔子的「释奠大祭」,正是缘于儒教对韩国作出的伟大贡献。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从小进行儒教道德教育和熏陶

不可否认,在现代韩国社会,昔日儒教的统治地位正在受到严峻挑战。韩国为继承传统,承传儒教,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从教育入手已成为其成功的根本。1960年以来,韩国为承传儒教,正式把儒教的道德伦理内容列入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

韩国小学道德伦理教育的科目名为《正经的生活之道》。在这一科目中,设有「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三大部分。

「个人生活」中,主要进行「端正、诚实、节制、创造、深思」的教育。

「社会生活」中,主要对学生进行「宽容、爱家庭、和睦、亲切、公益精神、责任意识、团结合作以及公正」的教育。

「国家生活」中,向学生进行「三爱」教育,即爱国家——忠诚,爱民族——继承传统文化,爱人类。

中学道德伦理教育科目中,分初中「道德」科目和高中「国民伦理」科目。

初中「道德」科目,主要是关于「人际关系与各种礼节」。以家庭内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为起点,提倡学生之间相敬互爱和协作精神,同时培养学生敬老孝亲思想。

高中的「国民伦理」科目中,主要对学生进行尊重人的生命与价值,「诚」与「敬」的修养以及「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教育。

大学里设「国民伦理」科目,科目中设有「韩国传统思想的源流(儒学部分)」、「实学思想」、「近代化与开化思想」等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吸收近代科学技术与自己自立意识结合起来,奠定为国家发展作贡献的精神基础。

韩国著名儒教学者宋荣认为,当代多元价值社会,面临价值混乱的危机,使个人在做人处世上难以找到标准的生活规范,在传统精神文化与现代物质文明的冲突中,传统的儒家伦理仍然具有现代意义。韩国把儒家伦理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儒家的性本善论,肯定了人存在的价值和道德意义,提醒人们不要为追求物质文明而忘掉人性的尊严。韩国最近有不少高官因涉嫌腐败而跳江自杀,自杀后社会还为其举行隆重葬礼。不少人觉得纳闷,问其原因,原来是犯罪嫌疑人觉得自己失去了人性,没有脸面再活在世上,自杀是对人性尊严的反思。

二、儒家的「君子」与「推己及人」的思想,明确地阐明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利己主义丛生的现代社会里,两者均不可偏废。

三、儒家的家庭伦理,如夫妻之间的相敬互爱,父子之间的仁慈孝顺,兄弟之间的友爱恭敬,是社会稳定的基本要素。尽管现代家庭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同居共处,但和睦温暖的家庭仍对整个社会的和谐起极为重要的稳定作用。

以儒家文化立国

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国策。韩国认为,西方文明在鼎盛期过后,开始显露出一系列弊端,为探索和创新新文化,不仅要挖掘儒教等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韩国在推行「文化立国」的国策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是挖掘儒教的精髓,把传统文化的背景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闯出了一条具有韩国特色的「韩流」新路。其灵魂所在便是儒教的八德(注)核心:忠、孝、诚、信、礼、义、廉、耻。

除学校教育外,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透过电影、电视,普遍地向社会传扬。著名的作品如电视连续剧《商道》和儿童动画片等,在东南亚一带,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好评如潮。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朝阳文化产业,不仅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善导利益,还为韩国创造了出口创汇的经济效益。有人估计,文化产业的创汇将很快超过汽车产业。

目前,韩国计划到2007年,把文化产业产值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提高到5%,使韩国进入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的行列。

不久前,有一位驻韩记者与韩国朋友聊天,谈起电视剧。他说,有一次在中国出差,看了一部关于爱情的电视剧,使他迷惑不解的是,剧中出现的第三者,不仅没有破坏他人家庭的羞耻感,反而感到自豪。在书店里的畅销书排行榜上,一些描写「一夜情」的书竟然排在前几位。他说,在韩国也有反映第三者的作品,但这种人受到社会的鄙视,根本不敢嚣张,「你们可要提高警惕,防止西方颓废文化的入侵啊!」

反观我们国内现在的情形,我们不得不痛心地承认,影视和网络内容几乎不离杀、盗、淫、妄。形成一股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威胁社会安定的可怕力量。这与韩国儒教文化的有力宣教,形成强烈反差。

在西方文化已从鼎盛开始走向险境的今天,韩国运用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证实了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所言:「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韩国人已经走在我们的前列,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的中国,我们能不省思、起而力行吗?

注:中国传统儒教八德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另有一说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环球时报》2004年6月23日 第835期 第4版《韩国人人爱孔子》(作者徐宝康)大方广文化公益网改编

韩国乡校教孩子做人

记者 徐宝康

在韩国采访,遍布全国的231所乡校令记者难忘。乡校是韩国历代传承儒教、祭祀孔子与诸圣贤的地方教育机构,至今已有878年的历史。如今,乡校在韩国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汉字教材 忠孝教室

今年暑假,记者在罗州看到,二十几位小学生正在当地乡校的「忠孝教室」里学习。一位年过花甲的儒士带领学生们读《四字小学》:「父生我身,母鞠我身。腹以怀我,乳以哺我。以衣温我,以食饱我。恩高如天,德厚似地。为人子者,曷不为孝。」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教室里回荡着朗朗的读书声。

《四字小学》是韩国乡校的教材之一,由韩国儒教最高学府成均馆编辑出版发行。书的正面是孔子教书时的画像,背面是学生们聚精会神听课的情景,并写有「忠、孝、礼」三个汉字。书中的文字是汉字,每句下面都有韩语的译文,并配有插图。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要会读写,领会文中的含义,而且要拿出实际行动,养成良好习惯。例如,「父母使我,勿逆勿怠」,「行必正直,言则信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损人利己,终是自害」等。

在韩国,每年寒暑假乡校都会为中小学生开课,教他们忠、孝、仁、爱等道德规范和各种行为准则。这些学生大多来自附近的村镇,不少韩国人也在孩子放暑假时,将他们送回老家的乡校学习。

新生入学 沿袭成规

韩国乡校也叫孔庙,自汉唐时期中国儒学传入朝鲜半岛以来,儒学一直被韩国尊为国学,影响极深。今年9月底,记者曾拜访过仁川乡校。这所乡校早在朝鲜李氏王朝就已设立,主建筑大成殿里供奉着孔子等20位中国圣贤和韩国先贤,大成殿后面是供奉韩国历代先贤的东庑和西庑,还有讲授学业的明伦堂和儒生们的宿舍东、西两斋。

仁川乡校的校长告诉记者,韩国的乡校历史悠久,公元991年就创立了中央最高学府国子监。公元1127年,高丽仁宗王下令在各郡县创办乡校,成为当时培养儒教人才的基层教育机构,也是儒生们谈古论今的场所。

乡校中,校长都由儒生推举,教师则由乡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每次新生入校时,乡校都会举行供奉「牺牲」的仪式。现在中国的年轻人只能在一些小说中看到师生共享「牺牲」的场景,可在这里却代代沿袭。如今,乡校主要举办汉文和礼仪教育等活动,也举办传统式的婚礼,并成为吸引外国游客的景点。

礼敬牌位 教化人心

孔子在韩国家喻户晓,其「忠、孝、礼」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韩国年年祭孔,每年阴历二月和八月都要在首都首尔(汉城)成均馆文庙大成殿和全国231所乡校同时举行盛大的「释奠大祭」。

2004年3月,记者到韩国江原道的麟蹄郡乡校时,正赶上当地「释奠大祭」。麟蹄郡位于韩国雪岳山脉的崇山峻岭中,祭奠当天,乡校挤满了儒生和普通百姓。隆隆的鼓声中,主祭官、分献官等身着古代服饰,跪在供奉着孔子、孟子等先圣牌位的大成殿前,先后举行「奠币礼」、「初献礼」、「亚献礼」。他们进入大成殿时,都向殿内的孔子牌位下跪磕头;登台阶时,也必须左足迈上一步后,右足跟上并拢,左足再向上跨,以此表示对孔子的恭敬。

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四配、十二哲以及朝鲜二十四贤的牌位,但奇怪的是却没有一尊塑像。儒士解释说:「因为匠人们塑孔像,一人一个样,对圣人很不尊敬,还是用牌位代替为好。」据记载,韩国大约在1600年前就开始举行纪念孔子的仪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麟蹄郡郡首金丈俊告诉记者:「孔子在韩国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尊敬孔子是传统。我们郡政府把乡校的祭礼活动视为国民生活的重要部分,因为孔子的『为国尽忠,敬信节用,爱民如子,人伦之中,忠孝为本』的思想已融入韩国人的血液中,成为国家发展和人生道路的精神能源。」

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

韩国成均馆馆长崔昌圭对记者说:「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韩国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思想的熏陶。儒教的爱国守法、孝敬父母、注重礼仪、关心他人等传统至今仍在韩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韩国自1960年起就在各级学校中正式施行伦理教育。小学、初中、高中的伦理教育科目分别为「生活之正道」、「道德」、「国民伦理」,按照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孩子们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家庭内的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被视为相敬相爱的社会起点。小学生要诚实、节制、爱国、忠诚;到了初中,则要重视合作和民族意识;进入高中阶段,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与「诚、敬、孝、忠」的传统则成为教育的中心。各地政府将乡校教育视为中小学教育的补充,并作为重要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

记者的韩国朋友卢仁圭是一家公司的社长。他经常夸自己的孩子懂事,因为每逢寒暑假,他都把孩子送到老家的乡校学习。他说:「现在的孩子科学知识学了不少,但就是缺乏一些做人的道理。乡校忠、孝、礼、义的传统教育真是不可缺少。看到孩子们走正道,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真得感谢乡校,我每年去都磕头跪拜。」

本文摘自2005年12月23日《环球时报》,标题略经大方广文化公益网改动。感谢徐先生带给我们此文。

编后语:在邻近的韩国,活跃着主要讲授儒学、年年祭奠孔子的乡校,作为承传儒家文化和圣贤教诲的教育机构。而其传授的孝、忠、礼、义也成为民众人生道路和韩国发展的精神能源。

而就在今天,我们也得到《汕头都市报》传来的新闻:「一名17岁少年3天里两次致电本报声称要杀死父母」。可怜的孩子,他心中孝敬和忠义的茵茵绿地,已经变成了仇恨、无情的荒漠。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怕的吗?治理心灵的沙漠,唯有靠传统伦理道德教诲的浇灌,靠家长、老师和社会各阶层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种子一遍又一遍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里。

网络警钟长鸣

—严防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

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网络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信息和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各种宣扬色情、凶杀、暴力、赌博、游戏的内容充斥着网络,不仅严重污染着未成年人的心灵,同时也严重破坏社会风气。看!有多少人,因此而家破人亡(以网络为媒介,子女离家出走或感情因此而出轨),功课一落千丈、沉迷网吧的年轻学子更不知有多少?天下有多少父母,束手无策,唤不醒这些迷途羔羊!几乎对色情网站、网吧毫无抗制能力。因此,我们再不同心齐力来挽救,欲待何时!

据报道,互联网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2000年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比率为4.1%,到2003年就猛涨到25.1%,并呈递增趋势,这样的数字只会更加攀升而已。这些数字看了令人非常痛心,年轻的下一代正如同旭日般,充满着希望与光明;尤其,青少年精力旺盛,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极易受外界影响。网上的各类色情图片随处可见,毫不掩饰,刺激人的身心,不少人看完之后便生出效仿之心。故校园内同居现象处处可见;还有许多年轻人在街头便搂搂抱抱,一点羞耻心都没有;一些女生的衣着也随着媒体的大肆宣扬穿得越来越少,招摇过市,诱发犯罪率的上升;最近,杀害父母的事件也频频发生;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又令多少人瞠目结舌……而据调查,这些人背后没有一个不沉迷于网络、电玩的。

所以,家长务必要提高警惕,加强对子女上互联网的监督,防患于未然。在此,为大家介绍一个方法,能够查觉任何时间曾经浏览过的网页,可以辅助家长监督孩子在网络上的行为,尤其可以针对孩子放学后或者半夜的独处时间。透过这个方法,我们可以了解孩子上的网站是否健康。如果发现孩子上的网站有问题,可以马上提出检举,消除危害。具体的方法见文后附页。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果孩子学会这个方法以后也会删除上网记录。所以为了防止孩子偷偷上网浏览不良网站,请大家看完查询方法以后亦应严加密管此一方法。

数年前,网络刚兴起时,据台湾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每天点击色情网站的人数约为80万人。可想而知全世界每天有多少人受到色情网站的毒害。中国有3亿多的青少年,每天不知有多少受这种网站的侵害与腐蚀!它的危害之大、面积之广,我们能想象、估计吗?

目前国家也意识到色情网站对青少年及大众的严重危害,出台了一系列检举监督不良色情网站的办法。我们呼吁全国有识的老师、家长及所有关心下一代的人,联合起来,对不良网站检举监督,彻底消灭不良色情网站的存在,以保护我们的青少年及社会大众。否则,社会乱象只会日益加剧,一个丧失了家庭伦理和道德的社会,会是如何可怕的局面?我们曾经深思过这个问题吗?我们能再坐视不管吗?

检举不良的网站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且让我们携手一起举报这些危害人类的网站,挽救我们的下一代,还给我们清纯健康的媒体环境,共同营造伦理道德昌明的良善社会!

http://safesurf.china.cn/post.php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监督孩子在网络上行为的具体方法

1.首先双击打开「我的计算机(我的电脑)」。

2.打开安装操作系统的驱动器,一般情况在「C盘」下。

3.打开C盘之后,继续打开「Documents and Settings」活页夹。

4.在其中查找登陆用户名称的活页夹,例如「administrator」,「user」等。

5.进入后查看「Local Settings」活页夹。

6.打开其中的「History」活页夹。

7.活页夹里存放的就是查找用户最近浏览过的网页和浏览具体时间,可以直接点击查看。

进入方法简单说明:

C盘—→「Documents and Settings」—→登陆用户名称的活页夹如「administrator」,「user」等—→「Local Settings」—→「History」—→最近浏览网页内容

电视带大的孩子

雷久南博士

孟子如果出生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他可能在电视机前长大,孟母可能因为没有立刻觉察到电视的长远负面影响,也不会阻挡。小孟子的大脑会因为失去正常童年的游戏、玩耍、运动、听故事、呀呀学语和好奇心驱使的学习而发育不全;成年后也不会有深度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没有高尚的道德责任感,也不会对中国文化有特殊的贡献。如果电视早五百年在欧洲出现,现今我们可能听不到莫扎特、贝多芬和其他近代音乐家的杰作,也见不到达芬奇的画和发明;如果电视早在中国出现,李白、杜甫也不会写诗,很多艺术精华都不会见到,也不会有中国文化。

如果你觉得以上的假设言过其辞,让我们看看电视普及四十多年后的美国文化、教育、道德和社会。美国学龄前的孩子平均一星期看三十小时的电视,大人是每天四小时,也就是除了睡觉、工作和上学之外,电视占据最多的时间。美国孩子在上学前已看了五千至八千小时的电视,到高中时,一生中看电视的时间已超过课堂的时间。电视对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有什么样的影响?美国教育部报导,七千万的青年人是功能性文盲;美国的公司发现很多高中毕业应征者不识字、不会计算或思考;美国摩托罗拉(Motorola,Inc.)公司发现全国性的应征者中,百分之八十的人没有通过七年级的英文和五年级的数学;另一项报导发现,十七岁的青年中只有百分之七具足上大学科学课程的程度;美国十三岁的孩子在一项国际性的科学数学考试成绩是十二个国家中倒数第一名。

资深的数学老师们从六十年代中开始发觉到,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一年不如一年,全国性的考试成绩也年年下降;从事尖端科学研究的人士感叹后继无人;美国大学研究院学生,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只占少数。一位教学三十多年的大学科研教授于一九六三年到一九七三年间,每年都回母校为大学生讲学,学生的反应,年年都没有太大的改变。在一九七三年那年,他突然发现学生们的理解能力明显地下降,学校的物理教学完全改观,学生们不再学习如何解决物理题目,而是看大众化的电视、科学节目。问他为何改变教学方式,他回答说:「学生们无法应付传统物理课程,只好冲淡课程,以看电视、观摩工厂为教材。」

不少人把美国教育失败归罪于学校或家庭,但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Carniegie学习促进基金会在一九九一年询问美国七千位幼稚园老师儿童上学的情形,如身体状况、应对能力、情感成熟、语言的丰富、起码的知识和道德概念,结果发现,百分之三十五的儿童不具足上幼稚园的条件。这些孩子来自大小城市乡镇,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这些五岁的孩子们不知自己的全名,不知自己住哪儿,不会识别颜色,不会用铅笔,说话有限,注意力很短,没有表达自己的信心,不习惯听从指挥,不懂轮流合用一张桌子画画……他们智力正常,只是缺少生活体验。

初生婴儿的脑子平均重三百三十千克,是大人的四分之一,到二岁时已成长三倍,七岁时是成人的百分之九十。

所有动物实验都发现大脑的成长与经历有密切的关系。在柏克莱大学的Marian Diamond博士以老鼠为研究对象,住在「丰富」环境的老鼠的大脑皮层比住在「贫乏」环境大百分之十一。「丰富」环境的老鼠住大一点笼子,有不同的玩具和玩伴;「贫乏」环境的就是普通的小笼子。如果将另一笼老鼠放在丰富环境中,他们只会看其他同伴玩,但不能参与,他们的脑部与贫乏环境一样。柏克莱野生的老鼠经验更丰富,大脑也最发达。

被动性的看电视活动取代了儿童主动的参与活动,以至于脑部缺少刺激发育,电视本身对脑神经和所有感官有麻木作用,与吸毒有相似之处,因此看电视也会上瘾。看电视时,脑波是Alpha波,比平常的Beta波慢,左脑尤其没有反应,只有右脑接收画面和情感的信息,左脑是思考判断和分析的功能,看电视时关闭。也难怪广告利用这个弱点来推销产品,因为它不必以理由来说明,只要藉着生动的画面和简短的句子来吸引人,小孩、大人都会像被催眠一样地去买。

也因广告,美国人喜欢吃高糖、高脂肪垃圾食物,肥胖症也成为流行性疾病。电视的荧光闪动每秒五十至六十次,超过我们神经系统所能跟上的每秒二十次,同时因为光线是直射光,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反射光,眼睛自然停止反应,眼球是在止静状态,视力完全靠眼球的频动来调整焦距,看电视造成视力衰退可想而知;不仅视力,其他感官也休止。有报导说,看几分钟电视,脑电波的反应与在知觉隔绝的环境九十六小时的人一样。德国某些医院已有专门治疗被电视伤害的儿童部门。一般父母不会想到孩子的睡眠不安、消化不好、心脏跳动不规律、情绪暴躁、疲倦、做事玩耍容易厌倦、吸毒、饮酒、硬心肠、性欲放纵、学习困难、手脚不灵活、注意力不能集中等与看电视有关,欧美的一些父、母亲已认出这些问题所在,开始「戒」电视,观察家人是如何的看电视是第一步,也许渐「戒」,也许一夜之间就「戒」了。

史丹勒博士所创的沃道夫教学系统一向不主张孩子们看电视,也许十四岁以后可选择性地看一些特别节目。电视大大减少儿童的想像力,因为儿童是藉着「假想」的游戏和听故事时的想像来促进想像力。同时,儿童的肢体活动促进意志力的形成,如果缺少活动,则到少年期会觉得生命无意义且没有目标,做事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中国电视普及比美国迟三四十年,因此这些明显的问题出现也会稍后,但现在,父母、教师已可看出电视对儿童和家庭的影响,现在挽救还来得及。

编者语:除了上述感官和思维功能的严重受损外,我们更要关注电视内容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不适宜孩子看的内容现在有多少充斥在荧屏?美国青少年犯罪率高达6900万件/天,其作案手段有多少是从充斥了杀、盗、淫的电视节目中效仿的?中国安全部门的统计数字也表明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率连年攀升,为人父母者不能不警醒。用好的书籍,有益的家庭、社区活动让我们的孩子远离电视,保护他们的身心,是我们的责任。

参考资料:

Endangered Mind, by Jane M.Healy Ph.1.1991 How Television Poisons Children′s Minds by Miles Everett, Ph.1.1997 The Plug-ln Drug: Television, Children and the Family, by Marie Winn 1997

为师者的体验 喜悦的《弟子规》 刘老师

教学生读经近两年,约1600字的《大学》和五十首古诗词已烂熟于学生胸中。早期的一些读经观念认为,让经文慢慢在学生心中酝酿成熟。在积累中,我发现学生气质变化不大,颇想早日亲见子弟成圣贤。直到2003年10月中旬,我与秦博老师参加了市教育局和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合办的「读经班」,听蔡老师演讲后,恍然大悟。他建议先教《弟子规》再背四书,根据是「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细看此书,果觉甚妙!本书原名《训蒙文》,是清朝李毓秀夫子据《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分五部分编成,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好读物。

我据《弟子规》易解,每天抽15分钟教12个字,三个月全背完,并知其义。注重自始至终将《弟子规》的字字句句融进生活,身体力行实践好。没学《弟子规》前感觉德育教育疲于奔命,亡羊补牢,不能与生活捆绑在一起,似乎「山穷水尽疑无路」;学了《弟子规》后,与生活水乳交融,进步显而易见, 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德育厚实而鲜活,正应了《礼记·学记》中「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一、就「入则孝,出则弟,谨」三方面与大家分享

(一)入则孝

引导学生自觉尽孝,请家长写在联系本上,我抄在「入则孝」力行表上,让学生互相观摩,学生行孝蔚然成风,孝行多种多样:

1.按摩 2.捶背 3.洗脚 4.说服爸爸戒烟 5.洗菜炒菜 6.洗米煮饭 7.盛饭洗碗 8.摆收碗筷 9.扫地拖地 10.烧水 11.端茶倒水 12.收拾房间 13.洗浴缸 14.浇花 15.洗口杯 16.取货 17.晾衣叠衣 18.擦桌柜 19.给父母拔白发 20.留校生抬桶抬衣服。

「人逢喜事精神爽」,学生的孝行令父母喜笑颜开,颇为开怀。吴程见其父好几周没看望爷爷奶奶,就提醒他:「你也要孝顺爷爷,该去看看他。」令其父甚为汗颜。

(二)出则弟

1.学生回家与兄弟姐妹更友爱,不争食物、书本,不打架,缘于「兄道友,弟道恭」,「言语忍,忿自泯」。

2.以前饭菜一做好,自己先动筷,现在学生明白请父母坐好再一块儿吃,出电梯请父母先走,缘于「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3.上车主动让座,缘于「长者立,幼勿坐」。

4.以前直呼长辈名字,现已改,缘于「称尊长,勿呼名」。

5.以前与师长讲话眼光漫游,现看着师长目光,缘于「问起对,视勿移」。

6.主动问候老师和客人,缘于「路遇长,疾趋揖」。

7.看着爸爸的汽车开远才回,缘于「过犹待,百步余」。

(三)谨

1.90%学生晚睡晚起变成早睡早起,缘于「朝起早」。

2.贪电玩、迷电视变成少看、有选择性地看。

3.冰冷饮、炸鸡翅、零食改为少吃或不吃,镡铭说现只喝白开水解渴。

4.符辉酷爱热狗、鱼肉,李港、刘璇极少吃蔬菜,林东爱吃烤鸭,李龙无肉难下咽,这些挑食的学生今对饮食不拣择。

5.不少学生由原来的便溺后随心所欲洗手冲厕改为必洗必冲。

6.不少学生以前节假日,在父母的默许或同意下开怀畅饮,令我稍心安的是「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让他们戒酒并决心今后滴酒不沾。

7.结合实际,我将「揖深圆,拜恭敬」活用为「礼行正,鞠躬敬」;将「冠必正,纽必结」活用为「巾必正,链必拉」。现在王新、方赫均做得较好。

8.拉收窗帘轻手轻脚,缘于「缓揭帘,勿有声」。

9.「邪僻事,绝勿问」让不少好当看客的学生远离是非之地。

10.「食适可,勿过则」令小倩、陈泽不再撑饱肚子。

11.「晨必盥,兼漱口」令不定时刷牙的男生自觉照顾自己的口腔。

12.「步从容,立端正」让学生改了爱靠着墙走的毛病,令如大象般走路的学生放轻了步伐,令走路无精打采的黄强变得精神抖擞。

13.「衣贵洁,不贵华」做得尤佳: A 陈田父亲在「第一百货」为子买衣,陈田便出此语:「衣贵洁,不贵华。还有好多衣服可穿,不必买。」令其父在校运会时眉飞色舞地分享他因儿子进步而难抑的喜悦与感激。B 思扬父亲为子买衣,思扬亦出此言,其父亲倍受感染。在英语节的那天,激动地向我提及,感谢学校和老师的教导。C 12月19日,楚力母亲一人逛街时为子买了件新衣,楚力为没能及时提早告诉母亲不必破费而后悔不已。D:选亮买衣均上百元,一眼不眨,今买衣只图实用便宜。E 钟芳昔日买衣要华而贵,不如意还常生气,今改矣!F 15周的周日晚,王云的父亲说在「第一百货」要为其女买近百元的红裤子,王云不要。学生若此,幸甚至哉!

二、蔡老师特别强调的「机会教育点」和「注重身教,以真诚帮助学生」这两个观点与大家分享

《礼记·学记》中「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令面对屡错屡犯的学生时,我那颗急躁的心变得平缓。师云:「学生犯错就是帮助他成长之时。」用智慧引导学生改过向善。

(一)每个学生生日我均知,让每个学生亲口向父母说三句话:感谢妈妈把我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祝你们健康长寿!

起初学生不好意思说,我讲:「你吃的每粒米饭,穿的每丝每缕,谁给的?谁养你到十岁?奸巧语、秽污词,不假思索可琅琅上口,脱口而出,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一句良心话竟难以启齿,这不是颠倒是什么?良心何在?」学生知错就改,大大方方在生日那天一字一句向父母感恩致谢!王云母亲说:「这是十年来最美好的语言。」陈田父亲激动地说:「儿子,再说一遍!」选亮妈妈听后眼睛红了。

(二)吃食物前祈祷,四句感恩词:

1.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2.感谢老师辛勤教导;

3.感谢同学关心帮助;

4.感谢农夫辛勤劳作及所有付出的人。

(三)1月1日,李港为制止镡铭弄死螳螂打了他一拳,我引导学生,「螳螂拳」虽然意在帮助同学,但勿滥用,应善相劝。

(四)12月3日,对课文《钓鱼的启示》中的「钓到鱼该不该放」的讨论中,李龙说:「我像古代王祥那样钓鱼是给生病的父亲吃,就不该放。」我说:「王祥所处季节是隆冬,冰天雪地,草木不生,无庄稼,只好求鲤为母。病人应多摄取蛋白质恢复健康,如今条件优越,可从许多食物中获取,故放之亦可。」我又讲了一则故事:古代学士周豫家中煮鳝鱼,发现头尾均煮烂,唯肚翘出水面,怪之,剖而查,见肚内满是鱼卵,母亲头尾被烹烂却至死不忘护子女,伟大的母爱令人听后鼻酸。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凡是人,皆须爱」,天地万物亦皆须爱。

(五)2月5日,某生请我劝其母勿饮酒、勿打麻将、勿打架。我与家长通电话:「孩子眼睛如相机,真实拍下亲人的一举一动,应以身作则,孩子需要您做榜样。」家长连声称谢,表示一定改正。

(六)2月10日晚8点30分,我翘腿改作业,王飞小声耳语道:「刘老师,勿箕踞。」当初学《弟子规》我便请学生时刻监督帮助我,并让过失不再犯第二次。我飞快地坐好向她致谢,次日早自习我向大家道歉说:「刘老师再翘脚就不当老师。」学生眼里是尊敬欢喜的目光。

(七)写习作《***,我想对你说》时,刘媛、林东,李港、选亮、陈璇等人的尤为真实感人,我把文章贴在墙上让大家观摩学习:

1.刘媛向以前的同学美月致歉,缘于学了《弟子规》的「势服人,心不然」后良心发现。

2.陈璇的《恐怖小说与弟子规》令人忍俊不禁。

3.选亮的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班级、老师、父母、同学的真爱。

4.林东对昔日同学胡同的相助发自肺腑,令大家明了「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5.单亲家庭的李港学了《弟子规》后,与从前判若两人。在题为《表弟,我想对你说》的作文中写道:「当了9年惟我独尊的小皇帝,妈对我百依百顺,诚惶诚恐,我却把她的笑脸不当一回事。学了《弟子规》才知道我非孝子,要不是妈妈把我生下来,养育我,我在哪里?我去哪见这笑脸?我真是个衣冠禽兽。表弟,你一定不能学我,我知错已改,现在看你的了。」李港母亲对儿子翻天覆地的进步欣喜若狂,一次激动地在联系本上一气呵成,情不自禁用了四个「感谢」的排比。

(八)2月31日,学生间、师生间互写祝福语,赞美同学优点,也写上对班级的祝福,我贴在墙上,满墙跳跃着37颗慈美的心:

1.郭凡:希望我班最干净、最守纪,为此我会每天捡地板上的垃圾,睡觉不讲话。

2.羊瑜:我会为班级做件事——好好考试!

3.王琳:希望班级变得像流水那样新鲜!

4.吴程:这是个百花争妍的班级,愿同学们品德、学习一流!

5.刘君送给蔡梦祝福语:谢谢本学期你对我的关心照顾,谢谢你给我带来希望。

6.刘君给我的卡片上写着:谢谢您像妈妈一样关爱教育我,不仅让我学会知识,更懂得人间的关爱和做人的道理。圣诞后的两天您身体不好,我哭了,您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您身体不好,所以眼泪不知不觉流下,您一定要养好身体。

7.张意:请您永远当我们的老师!教导我们,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8.李港:您教了我们背经典,教我们不输给古人。

(九)平时注重用《弟子规》和德育故事来化解单亲学生的怨恨,拓展其心量,化怨恨为祥和,视诸父如视父,视继父继母如亲生父母。尤其是一个亲人带着你,更需多加温恤,勿令亲人操心。

以下是学生犯错误时的机会教育:

1.12月5日,一个月才回家一次的林东、李科没有告诉我,想去另一个同学家,待生活老师告诉我,我请两位同学讲讲什么叫「出必告,反必面」。

2.12月26日,小倩给我来信的封面写着刘海祝收,我告之「称尊长,勿呼名」,写信在名后加上称谓才叫有礼。

3.郭凡在作文中有这句话:「表哥,看你这个瘦猴,还不好好吃饭。」我告之「秽污词,切戒之」。

4.12月20日李龙周末作业潦草,我批上「字不敬,心先病」。

5.12月22日,谭铭、陈田打铃后未按时就寝被扣分,我语之「亲所好,力为具」,「德有伤,贻亲羞」。

6.12月23日,排大型节目时,海敏不小心踩了李港的脚,李港立即推了海敏一下以示不满;林叶、黄强顺手摘一片树叶。我问之何谓「兄友弟恭」;何谓「凡是物,皆须爱」。

7.大大咧咧的范韵常爱上课讲小话,我多次提醒仍不见效。有一次我正在改作业,她一下碰到我的书包,里面的手机「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我匆忙拾起,她无任何愧色地说:「对不起。」正欲离去,我喊住她:「没有诚意,没有下决心下次改掉大意的道歉,老师不愿接受。」她娇气地欲流泪,我问:「『闻过怒,闻誉乐』,你就这样实践《弟子规》?上课老讲闲话,我多次相劝,你却涛声依旧,什么叫『有心非,名为恶』?」一席话令她的泪水嘎然而止,满脸愧色。

多次随机教育,令学生明白:诵读经典不等于落实经典,早日实现两者零距离,「过能改,归于无」。实践《弟子规》靠滴水穿石的工夫,须一千次一万次地穿透,让经典《弟子规》变成自己的血肉灵动。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发生在去年平安夜的一件事:那天傍晚6点25分,收到学生梅熏妈妈的一条手机短信,令正欲带学生上晚自习的我止步查看,那祝福的话语令我倍感温暖。她让我知道今晚是个极好的机会教育点,是老师向学生表达祝福的好时候,我感谢这条发得及时的短信。我满面春风地跨进班级,望着每位学生亲切地说:「祝孩子们平安夜快乐,一生平安,品德、心灵进步,茁壮成长!祝你们的家人健康平安,合家幸福!」话音刚落,孩子们齐声说:「祝刘老师平安夜快乐!」事后,我忙着改作业。下晚自习时,学生一个一个自发地走到我身边,再次亲口送上他们美好的祝福。有6个学生送来亲手折的红色和绿色的千纸鹤、贺卡,我很惊讶,作业较多,这些礼物是何时完成的呢?我一问,钟佳笑着说:「我拼命地做完作业,抽空做的!」刘燕、李嘉纷纷说:「我也是。」林菁的卡片上写着:「节日快乐,这星期我会好好复习!」小倩写着:「遇师知多少,就数您最好!」嘉利写道:「我一定进步!」刘燕写道:「谢谢您的辛苦付出,最喜欢您,祝福四季平安!」钟佳写着:「发亮的星,美好的心!」令我最操心的秦悦奋笔疾书,不到四分钟,仿《溪居》赋诗一首:「久为学生累,谢教弟子规。及朱子格言,祝节日快乐!」真是读罢泪沾襟。

学生离去后,值日生做卫生,最后一个离去的值日生苏香的声音突然响起,只见她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极认真地向我行着队礼,一字一句大声地说:「祝刘老师平安夜快乐,做个好梦!」我注视着她,当下缓缓站起,刹那间我的心在微微地颤栗,激动,变暖,她的每字每句渗透我的每个毛孔、每个细胞,随血液蔓延至灵魂,全身汗毛悄然立起。因为她是我班最内向的一位女生,带她近一年,话语较少,声音极小,鼓励过她多少回,无明显效果,而今晚的祝福却是那样大方自然从容不迫!我走过去摸着她的头说:「你的祝福和勇气是刘老师今晚得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你很了不起!」第二天一早,我在全班表扬她,只见她笑脸如花灿烂。至此,该生自信,胆量大大提升。那时,我头一回向学生吐露肺腑之言:「以前的刘老师若有机会,会立刻改行,因为面对屡错屡犯的学生,直性的我束手无策,心像被只无形的手揪住一般疼痛难过。我常自责自己无能。若长期这样,我最多只能活到45岁,若转行,也许能活到60岁,但同学们的真诚、爱心及学习《弟子规》后无数进步感动了我,让我心甘情愿地选择只有45岁的老师之路,因为这里充满希望、一片光明!」语毕,掌声如潮!李笑送我一句话:「希望您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我答曰:「青出于蓝胜于蓝,不要输给刘老师!」学生的话鞭策我自强不息。至此方知何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是学生教会了我何为真诚,让我领略了真诚的无限魅力!以言语温暖他人也是泛爱众。人生有限,可祝福别人的机会屈指可数,利用好自会喜悦。当老师以真诚心帮助学生,昔日视若无睹的机会教育点骤然间变得清晰可见、触手可摸。方知没有哪种职业会比教师最有功劳、最愉快,渐渐在享受教学。

上学期,我班全体学生首次面对「两个开始」:开始学习《弟子规》,开始学习铜管乐器,花了不少时间。面对转瞬即逝的时间,我细心安排,见缝插针,有效利用光阴,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1.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2.我刚接这个班,与学生同心同德,荣获该班从未得过的年级唯一的优秀班级;3.参加市英语课本剧比赛,四年级四位演员均出自我班,荣获第一名;4.原来我班学习成绩倒数第一,今名列前茅。这一切成绩源于《弟子规》潜移默化间教会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责任感,严谨细致、团结守信、处处为人着想的待人处世方法,锲而不舍、善思好学的态度。德育和教学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我喜欢眼见为实。一本《弟子规》让我和学生明白立身处世接物的道理,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中,庆幸圣贤与己如影随形。懂得经典是拿来做的,不知何时赢得了家长学生从未有过的尊敬,只因我请了古圣先贤来帮我教学生。1月10日晚7点10分,孔扬父母开车欲往内地过年,居然给我来电:「刘老师,我们即将启程,特向您辞行。」听了心里很暖,从未有过的事啊。

在教读经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指导读经的蔡老师,他来自「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中心免费为所有想读经的学校提供书本;免费为所有读经老师解惑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当我得知他每周有四晚义务讲学,每次长达1个半小时且滴水未沾,上完课后骑脚踏车在寒风中披星戴月返家;不遗余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衣带渐宽却终不悔;坚定不移地在世风日下的海边将一只只被赤潮卷上海滩的海参扔进海里,让其重获新生。我大惑不解,问他为何要如此鞠躬尽瘁,蔡老师灿烂一笑,答曰:「为更多的家庭享受天伦之乐。」话音似钟声在我心灵回荡,我决意见善思齐,以朝如斯夕如斯的恒心扎根教育,为国泰民安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弟子规》伴随我们成长 秦老师

记得去年10月11日,我们许多老师听了「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蔡老师作的一场报告《实验学校教师如何落实德行教育》。那天我记得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受宠的孩子必定不孝」。也就是那一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弟子规》。几个月过去了,我和孩子们与《弟子规》的缘越结越深,《弟子规》伴随我们一同成长。

入宝山而空手归

刚开始接触到《弟子规》的时候,我随便翻了翻,发现里面的话极普通、极平常。比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当时我想:这些话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做到的,但是现在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至于「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更是父母为孩子力尽的「义务」,你还指望孩子为父母做到吗?不可能的。继续往下看,我看到「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一直往下看去,我很高兴,心想:这下好了,以后批评学生用这些话琅琅上口,用不着讲那么多废话了。

回到学校,我开始教《弟子规》,学生也开始在我的批评声中读呀、背呀。我跟学生讲:「从此以后,当父母叫你的时候,不可慢慢吞吞地回答;当父母命令你做什么事的时候,不可拖拖拉拉;当父母教育你的时候,你要恭敬地听从;当你有了过失,父母责备你时,你要温顺地承受……」学生都听了,背《弟子规》的速度也很快。可是每星期一早,家长送学生返校,我看到的仍然是一幅幅「父母孝顺孩子图」。有一天,一位学生的校服忘带回学校了,他打电话给他爸爸,我听到他在电话里说:「爸爸,都怪你,今天早上整理书包的时候,你没有把我的校服放进去,你上午一定要送到学校来!」他放下电话后,我问他,爸爸怎么说?他说,爸爸说马上送来。

「马上送来!」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心惊。再联想学生各方面依然故我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我感受到了教《弟子规》的不得法。就好象进了一座宝山,却有眼不识,不知道如何开启宝藏。

见人善 即思齐

与此同时,我们学校小学部其他各班也开展了教学《弟子规》的活动。其中四年级的刘老师班和五年级的谭老师班,教学的效果十分好。在大家一起分享教学经验的时候,刘老师很动情地讲到她班上的学生争做「孝子」的事例。在讲「入则孝」这一大节时,刘老师跟学生深情地讲了父母抚育孩子的艰辛,他们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和殷殷的舐犊之情……古代的《八德故事》中,孝子感天动地的故事,经常会让她和学生感动得流泪。刘老师自己在每年过生日的那一天,她都会给父母打电话,感谢父母给了自己生命,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她让同学们到自己生日时也给父母打电话,说出自己对父母从心底里的感激。有的父母听到孩子的话后甚至激动得不能自已。我听了刘老师的讲述后,心中十分感慨:原来《弟子规》是用真情来教的!谭老师跟我们讲,当她讲到「过犹待,百步余」时,让学生和她在教室里表演:她扮演主人,学生扮演客人。当客人起身告辞时,主人面带笑容地跟客人说道:「再见,欢迎下次再来!」然后等客人刚一离开,就「嘭」地一声把门带上。学生看了后全班大笑,在笑声中就体会到了诚心诚意、礼貌待人的重要性。谭老师的经验也给了我启示:教学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弟子规》就是我们的生活。

看到同事们有这么好的经验,我想到了《弟子规》里的一句话:「见人善,即思齐」。学了马上就到班上用啊!我开始跟学生细致地讲理,讲情,讲故事。刚好班长的生日到了,她成为我们班第一个在生日那天给父母打电话感恩的人。我记得那天的电话她和父母讲了很久,当她在电话里讲「感谢父母生我养我」时,她的嗓子哽咽了,眼睛也湿润了。当时我在一旁想到了父母的不易,我的眼睛也湿润了。第二个过生日的同学,刚好是星期六在家过生日,我要她在家里主动跟父母谈心,做劳动来表孝心,她也做得很好。后来,同学们过生日都会主动告诉我,然后分别在电话或家里表达情意,他们都很高兴,认真地去做「孝子」应该说的话或做的事。

过年的时候,杨老师从北京传来一份《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我看了之后心中暗自惭愧: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家啊!杨老师从「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和「如何教导儿童读经」两大方面详细切实地论述了教导儿童读经过程中各方面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这份报告给我一股强大的推动力,我决心按杨老师的心得报告为指导,认真教导《弟子规》。

身体力行 以身作则

春节过后,我跟蔡老师谈到教导学生学《弟子规》如何才真正有实效的问题。蔡老师讲:「很多时候我们都看到别人没有做到,事实上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自己本身没有身体力行的缘故。」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是啊!我们做老师的自己连讲台都收拾不整洁,学生又怎么可能收拾得好抽屉呢!唉!「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现在我要「见己恶,即内省」了!我每天让孔老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鞭策自己;用曾子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来督促自己举手投足,起心动念都要合乎《弟子规》的要求。比如自己虽不在父母身边,但保持身体健康,工作努力,因为「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平时我与各位同事之间相处友好,努力做到「兄道友,弟道恭」。有时学校的电工到班上来修理,我会在一旁帮点力所能及的忙,并向他道谢。校园里的清洁工、园丁我都和他们处得很好,这样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是一个十分友善的人。在生活细节方面,我由平时对学生的指手划脚,变成了小心、严谨、细致地身体力行。比如捡垃圾、擦桌子、整抽屉等等,我都一五一十认真去做。以前我走路比较快,上课累了爱靠一靠讲台,现在我是「步从容,立端正。」真奇怪,当自己按照《弟子规》上的内容一点一点地去做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心越来越安定,头脑越来越清楚,事情做得越来越有条理,教导学生时也越来越有信心。比如「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我以前在食堂打饭菜,经常以一句「民以食为天」为借口,打两三个菜,其中以肉食偏多,几乎每次都吃不完,倒掉很多。自从看了雷久南博士的系列科学饮食研究报告,我开始素食,并且适量打饭菜,每次都吃得干干净净,自己感觉身体也健康了很多。然后跟学生讲到他们平时吃饭吃菜的不良习惯、讲到肠胃的负担……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也心服口服。此后不用老师说什么「吃不完就扣分」,学生自然就吃饭吃得很好了。

《论语》里有一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长期以来,老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遗失了这根本的一条,因此实效性不大。今天,当我切身感受到身教重于言教的时候,心里的滋味十分复杂。

师生共同进步

从本学期开始,我和学生学习《弟子规》就进入了良性循环的阶段。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我在与学生一起用不疾不徐的声音朗读《弟子规》时,我们感到自己的心很安定、很静。由于每天都认真读诵,同学们也就自然而然会背了。另外,我们日常生活可以用《弟子规》对话。比如我看到一个学生跑得很急,我就会讲「事勿忙」,学生就会慢下来答「忙多错」。然后我再讲「宽转弯」,学生就答「勿触棱」,师生相视一笑,德育教育成了亲切的对话。如果学生和别人发生了矛盾,吵嘴了,我就会讲:「德有伤,贻亲羞,也贻师羞。」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我就会说:「兄弟睦,孝在中,也敬师在其中。」

三月份的一个星期五,我们三年级全体师生去金牛岭动物园玩。我们观看了动物表演,其中老虎和狮子被驯兽员驯得服服帖帖,另外动物们都在笼子里养着。有一个学生就问我:「老师,这些动物太可怜了,不是『天同覆,地同载』吗?」我说:「是呀!动物们应该在适合它们生存的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可是现在全世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太严重了。我们应当承担起把地球重新变美的责任。」后来几位女同学在草丛中发现一只被蜘蛛网粘住的小麻雀,带到我面前,我细心地把那一根一根的蜘蛛丝抽掉,同学们都屏住呼吸看老师为小麻雀解脱困境。当小麻雀展翅高飞时,同学们都快乐地欢呼跳跃。走在公园的路上,同学们一边集体背诵《弟子规》,一边捡垃圾。我也在一旁捡,同学们把我手里的垃圾抢过去,还说:「怎么让老师捡垃圾呢!老师是长辈。」

有一天我们专门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请同学们集体谈论学了《弟子规》后的感想,同学们说了很多话让我很感动:

有一位学生说:「我以前看到垃圾都是很不在乎的,但是现在我看到地上有垃圾,就会把它捡起来扔到垃圾桶去。」

一位学生说:「我学了『字不敬,心先病』,知道自己是因为心里不想好好写字才乱写的,我现在的字写得很端正。」

另一位同学说:「我觉得我在『借人物,及时还』这一点上做得不好,因为我借了别人的一副棋,是一年级借的,我现在到了三年级还没有还给他。」我马上说:「本星期天买一副棋还哦!要不然你就要欠别人一辈子了。」

以前我在管理班级时,用发小红花、加分等方式激励学生。本学期我注重在心理上督促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我发觉这个效果很好。学生也一向以「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来自我激励。所以现在同学们以能自己管理住自己为荣。因为倘若他们有人在关键时刻做「仁者」而不是「流俗」,那他会获得老师和同学们名为「爱的鼓励」的鼓掌。

倘若我们这一代的教育者想要真正继承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振兴中华,一定要深入理解儒家文化的精华。儒家文化首重教育,而教育应以德育为本。净空老教授告诉我们:「儒所讲的大道就在童子所学的《弟子规》里,《弟子规》是圣学的根基,会念会背,没有用处,要能做到!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落实,一生都不能违背,从我们开始到老死都不违背,都遵守,就真的学成了!这是圣学的骨干,像我们盖一栋大楼,这是楼的架构,钢架!一切经论是房屋里面的装饰陈设啊!《弟子规》是结构的架子,非常重要,要真正相信、理解、肯做,不能只做表面。」

我和孩子们决定以《弟子规》为人生的指南,踏踏实实学习,认认真真做人。孝敬是教育的根本

第一、教孝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我一直都当老师,中间停过三年,在家教儿子。因为知道「人生至要莫如教子」这个道理。但我没有抓住根本,我从来也没有把教「孝」作为功课来教我的学生和儿子。「孝」一直都停留在表面,比如过年过节回家看望老人,我会叮嘱儿子,不要整天出去玩,要留在家里多陪陪爷爷奶奶,听老人的话。一年两次而已,没有想过要把孝道落实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儿子一天天长大,做事能力也越来越强,学习成绩和学校里的事根本不用我操心。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有痛心的感觉,发现自己无法容忍他越来越大的脾气,母子之间的冲突也随之而来。记得最严重的一次,是他做错事躲在卫生间里,而气急败坏的我无论怎么叫,他就是不开门。结果用力过大,整块玻璃门松脱掉下来,洒了一地的玻璃片。这件事是我和儿子之间的秘密,连先生都不敢告诉,因为我们都感觉到非常羞耻。但我们之间的冲突还是不断,而且愈演愈烈。当时真的很烦,很灰心,不知为什么好好的一个儿子,一下子就变成这样。

那时,我买了许多关于教育孩子的书:《做成功父母》、《家庭教育万事通》、《成功父母的25个原则》等等。其中一本《培育男孩》,里面一位母亲,把自己带大两个儿子的经历说成是「生活在龙卷风中」,还提到十三、四岁才是真正的一道门槛。我就对自己说,且再忍他两三年吧,过了十四岁,也许一切就会恢复正常了。当时,我也真有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就在这个时候,我有机缘聆听蔡老师的课程。每次授课,蔡老师都特别讲到要教「孝」,这恰恰是我自己没做到的最重要的一环。孩子脾气大是不是跟这个有关?那段时间我常常反省自己。不久,发生了一件令我觉醒的事。平常每天早上起床,我都习惯先喝一杯白开水,又顺便给儿子倒上一杯,再把要带到学校的瓶子装满水,其实这一切真的就是顺手而已,没想过要宠儿子。但那次不知是什么原因,来不及预备好这一切,孩子出门时晚了一些,就发脾气,说都是我害他迟到了。孩子走后,我非常的痛心,我究竟对孩子做了什么?让他变得这么没礼貌、这么刻薄?

对照蔡老师讲课的内容,我找到了原因:我从来没有教儿子「孝」!当一个孩子已具备了某些做事能力,而做母亲的还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殷勤服侍,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做孩子的哪会知道妈妈的辛苦?哪会珍惜妈妈的爱!这种没有理智、没有原则的溺爱,让孩子错过一次次行孝的机会。

孩子大发脾气时,也许我们还能警觉,适当地处理。但生活中有许多似是而非的情况,比如下面情形:1.孩子做作业遇到问题,叫妈妈过来一下,你有没有要求他自己走过来问? 2.孩子在看电视,看见你走过来,说妈妈你顺便帮我拿杯水,你能拒绝他吗? 3.妈妈我今天上体育课打篮球,手都有点抖了,你能不能帮我洗一次袜子,你会帮他做吗?如果真的非常不幸,你都帮他做了,你会发现日后的生活,总是随手帮孩子做了一切,而他却从来没有随手给你倒过一杯水。

我们应该知道,这些都是孩子在找借口、在偷懒、在推卸责任。而在这种时刻,我们却总提不起警觉心。想到这些,我曾经很灰心,觉得自己很失败。但蔡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恢复信心:有人十几岁能开窍,有人到了二十几岁才醒悟。立刻行动还来得及!我便开始审慎地对待这些点点滴滴的教子机会。

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圣人请出来,读圣贤书,听圣人的教诲。这一方法对十二岁的孩子很有用,因为他们对古圣先贤存有敬心。在读《弟子规》、《孝经》的同时,要求他力行「孝」。

行孝的第一步:自己能做的事绝不麻烦别人。就从倒开水做起,从勉强——愿意——习惯——自然。最后一次提醒他倒水时,他很自豪地对我说:「今天灌瓶子时我竟然没漏下一滴水。」从此以后再不需提醒。

行孝的第二步:分担家务。因为儿子中午放学回家比我早,就安排他煮饭。开始时他也不愿意,或者有意拖时间,等我回来也不煮,试过一、二次很晚才有饭吃,后来就再没发生过。

在这些实践中,我心中常常暗喜,因为找到了问题的根由。最可喜的是儿子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少,即使有时忍不住发一两次火,过后他也会非常追悔:「真是前功尽弃!」儿子不但没有因为多做事而迟到,或耽误功课,还养成了帮我顺手擦桌子,顺手收拾床铺的习惯。一年过去了,要快到十三岁了,但我看不到孩子要刮「龙卷风」的迹象。看来,这场风暴会与我擦身而过。

第二、教敬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依我的理解,就是教育孩子要恩威并施,在宽容和严格要求之间好好把握。

有威严,才能得到孩子的尊敬,而孩子对父母的尊敬,是更深层次的「孝」。有亲,一家人相处才会有浓浓的爱意。无论是父亲和母亲,都应该将严和爱结合起来,做到「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现在,教育孩子的家庭重任,大多数都落在母亲身上。如果做母亲的只有慈爱,没有严厉,孩子就会变成双面人。在妈妈面前是个讲话不算数、出尔反尔、纠缠不清,不懂事的孩子;在爸爸面前却是一个有信用、有责任、不拖拉,讲话算话的男子汉。说透了,孩子不是跟妈妈没有亲,但他就是不尊敬妈妈。

做母亲的如果能反省,就会发现自己也许太罗嗦了,太容易发脾气,太容易改变主意等等。从此以后,如果能定好规则,然后不折不扣地执行,这比在孩子做出不良行为以后给予威胁、责骂、处罚要有效得多。久而久之,孩子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不会赖皮、讨价还价、蒙骗过关,他也会变得尊重权威,尊敬父母。

我们做老师的也一样,订立规则时必须清楚地知道,能做得到的就说,做不到的就不说。不然,结果只能使孩子对你的相信程度降低,甚至完全失去信任和尊敬。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比成人更能做到遵守规则。记得第一次带孩子们到公园玩足球的时候,因为怕小朋友在抢球时互相碰撞,伤到身体,我就给他们定了两条规则:

一、只能用手接球,不能用脚踢球;

二、谁先拿到球,其他人不能再抢,否则视为犯规。犯规要罚站,直到再有犯规者来替换,才能入场。订立好规则,开始要老师来监管,后来都是小朋友自觉来执行的。

有一次小虎犯规了,在树下罚站,十几分钟过去了,一直没有犯规的小朋友来替换,我觉得有点不忍心,看到他很想玩的样子,就过去对他说:「小虎,你为什么还不去玩球?」没想到他很平静地对我说:「老师,还没有人犯规呀!」听了小虎的话,我一时无语。规则是自己定的,而现在想破坏规则的又是自己,如果做家长的一而再、再而三地破坏规则,那孩子凭什么尊敬父母?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弟子规》就是最好的家规。我在一次和哥嫂一起吃饭时,宣布《弟子规》以后就是我们两家的家规,随后就有了一次执行家规的机会。一个星期六的早上,哥哥送我们的两个小孩去会展中心看漫画展,定好十一点半在门口等,超过时间车不等人。十二点我在家接到哥哥电话,说接不到人,想开车回来,但又担心孩子赶不上下午的课。我很支持哥哥的做法,叫他开车回来,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后果。因为他们有这个能力,两个小孩都十二岁了,而且身上还带着零用钱。后来孩子坐公车回来,又匆匆忙忙吃完饭赶去上课,不但没有半句怨言,还显得特别乖巧。过后还解释说,会场太大,人太多,找不到正确的出口。我们也趁机教了他们一些相关的经验。

其实孩子比想象的好教得多,只要你把善的好的东西教给他,他有时比大人做得还要好。我和学生每周去公园,要分两批走,分两批回。有一次,第二批小朋友出来早了,车还没来,等车时看到草地上有很多落叶,我就和小朋友们把落叶捡到一堆,方便清洁工叔叔阿姨来收集。他们做得不亦乐乎,以后每次不用老师说,只要有时间,都主动地收集地上的落叶。

所以,当我们有足够的智慧、足够的冷静处理身边的每一件事,当我们一次次的坚持得到肯定,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有信心,孩子也一天天在孝敬的教育中健康地发展。

默想:不论是教子还是带学生,当陈老师以「孝敬」为教育根本时,她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会「刮龙卷风」的孩子,能转成「和煦的春风」。这,就是圣贤教化的力量。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您手上拿着这把能开启孩子德慧双馨大门的钥匙了吗?

感谢陈老师供稿

(本文略经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修改)

半个弃饼啃动人心

老师言传身教提倡节约

师大附中附工补习班理二班的80余位同学,经历了一件让他们终身难忘的事。

早晨,同学们正在上自习时,他们的班主任张老师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进行例行检查。突然,张老师发现教室门口的垃圾桶里扔了半个用塑料袋包着的饼子,他立即将饼子拣起来问道:「这是谁扔的?你们没经历过困难日子,不知道粮食的可贵。」张老师的问话并没人回应,他拿着饼说:「你们没人承认,那我就吃了。」然后,张老师就要将饼子放进口中。这一让全班同学震惊的举动,令那位扔饼子的同学站出来,并冲上讲台阻止老师。最终,张老师和那位同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一人一半将饼子吃了。

记者趁下课的间隙,采访了事发班级的同学。一位学生一连用很负责、很认真、很敬业来表示对张老师的看法。她说,张老师已60多岁了,曾担任过师大附中的教导主任,做事很仔细;但张老师也很幽默,经常和同学们开玩笑,像爷爷一样和蔼可亲。记者随后让班里的同学将自己对这件事的感受写出来。一些同学在写感受时低声哭泣,他们大多以「震撼」、「沉重」、「影响一生」来形容自己对这件事的感受。

学校的其他老师谈起张老师时也赞不绝口,他们说,张老师是一个平易近人、以身作则的好老师。他班里的学生集体感强,而且高考成绩经常名列学校前茅。

张老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一个惊人的举动?下午,记者见到了正在上课的张老师,在得知记者来意后,他连连摇头说:「这不是什么大事,没什么,没什么。」他说自己是1960年参加工作的,当时正是全国困难时期,所以知道粮食的可贵。他说早上的事发生后,他告诉学生要懂得七个字:做人、求知、上大学。首先做人是最主要的,其次是求知,短期目标是上大学。

以下是记者与张老师的对话实录:

记者:张老师,您做出这样一件让人惊讶的举动是为了什么?

张老师:这对我来说没什么。我只想通过自己的这种做法,教育学生学会节俭。

记者:您批评您的学生了吗??

张老师:我当了一辈子老师,教了一辈子学生,最离不开学生,这个学生当时就认错了,只要他认识到错误就行了。

记者:您的这一举动达到预期目的了吗?

张老师:达到了,从他们给你们打电话就可以看出这件事感动了他们,而且那个学生对我说了对不起,这就说明这件事对他们还是很有影响的,我想他们以后不会再浪费粮食了。?

班里同学感受实录:

同学一:他的行动不是表演,而是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现。笑过之后,我好想哭,他用无声的行动为我们上了人生的一课。他让我们的灵魂震颤。

同学二:今天发生的事对我是一个极大的影响,张老师的行动我想会影响我的一生。

同学三:当只有在电影里发生的一幕发生在我们班上时,全班一片笑声,但沉重是无法用笑声来掩盖的,我只想说,我不会再浪费粮食了。

同学四:张老师的这一举动着实让我震惊,从这件事上我学到了很多,首先是做个什么样的人。

在我看来,这个老教师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那位蹒跚地走到铁路边,爬过栅栏为自己的儿子买橘子的老父亲一样,以强烈的感召力,震撼了每一个有着同样亲身经历的学生和社会大众。

教育学生如何秉承节俭的传统美德,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更为有效,这是近年来教育界热衷探讨的话题。但到现在,这些方式多样、手段灵活的教育方式仍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什么?可见仅仅是教育者口头空洞的说教,没有教育者发自内心的自觉遵守和身体力行,被教育者很难能够心服口服地被感化,并转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

由于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城市的年轻人,大都没有经历过劳动的艰辛和生计的艰难,要求他们自觉或本能地遵守勤俭节约的美德,的确不太容易。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这位老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自己的学生感受到了拥有传统美德的感召力量。事实也证明,这位老师的教育效果立竿见影。当这位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一口一口地咽下这个大饼时,那位扔饼子的学生被老师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当场向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行为。这位老师的教育过程,实际也是体现这位老师仁者襟怀的过程。

儒家始祖孔子曾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仅仅用政令来禁止,用刑法来惩治,百姓会因害怕而避免受罚,却没有廉耻之心;但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在儒家看来,用礼乐文化来培养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恶而不自知。」道德教化之所以受到古人如此的重视,我认为,首先在于道德的感召力量,这种力量作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这位老师的行为,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显得格外珍贵。甩掉贫穷 但别丢掉节俭

年近七旬的张老师当众咽下被学生抛弃的半个饼子的举动,对很多孩子来说显得不可思议。拣起它与丢弃它,折射的是两代人迥然不同的两种观念,它所表达的是美德传承与摩登消费观念的交锋,在张老师俯身的那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我们不能认定,一个学生丢弃了半个饼子,所有的学生都不知稼穑之苦,但目前的中小学生,特别是城市里的中小学生,不像上一辈人那样节俭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在部分学生当中,还存在以浪费为时尚的错误观念,这种趋势值得人们深思。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经历了物质匮乏时期的成年人,当他们为人父、为人母的时候,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再次体味上一代人所承受的生活艰辛,当自己经济条件稍好的时候,便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从而助长了一些孩子「大手大脚」的行为。虽然,我们没有必要要求如今的孩子,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将已经短小的衣衫修整后再穿,但有必要让他们学习父辈的节俭美德,如果这些孩子将这种美德贯穿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当中,必将使他们终身受益。相信师大附中的同学,将会终身铭记张老师的师德风范。

如果节俭的传统美德能够秉承,将会使孩子们学会对自己的浪费念头进行必要的自我约束。崇尚节俭不是要把孩子训导成吝啬鬼,恰恰相反,是让孩子们从此走向人格的完善与独立。

秋季开学之际,上海市公布的新版《中小学生守则》不但将「爱惜粮食,勤俭朴实」的美德列入,同时还将「尊敬师长,学会感恩」等更高层次道德品行的要求也明列其中,我们为此而赞赏称道,更企盼这种规范对我们身边的青少年也有相应的启迪作用。

本文选自2005年09月09日 西部商报

记者 王茗 段文 并参考SOHO上的相关报道

教学参考

关于《王祥剖冰》这则故事

绳墨女士:

你好!

有关建议删除《王祥剖冰》事,答复如下:

中国自古以来的「孝道」就是超越时空,跨越国度的。因此孝道才能流传千古,代代相承。而孝不仅是中华文化五千年来的道德根基,也是建国立国与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最大力量。这个孝是出自本性的伦常大道,不是学说、不是理论,是人类自然的本性,是顺乎天道的自然法则,它的精神不仅历久弥新而且是永恒的。

就如同二十四孝的故事,流传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从四千多年前的舜王一直到宋代的黄庭坚,他们的孝心孝行,几千年来不知感动多少人,而感人至深的孝行流传在民间,代代无不赞叹!无论是从戏剧的表演,或是文字的流传或用图画的解说,不知多少人受到感动而为他们淌下热泪,也不知启发了多少人向他们效法学习,同时也唤醒了多少人对自己不孝的省思!

翻开德育课本的每一则故事,都是可歌可泣,都是纯净纯善的。发乎至诚的孝心,不仅仅是感人而已,其中有许多事迹,还感动了天地鬼神与万物!因此,自古以来不仅没有人怀疑,更没有人否定他们的孝行有任何的不智,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也从未见有人对这些至孝的故事作过任何负面批评,或作出哪些是对后人误导或造成不良影响的后果!因为效法都来不及了,想想我们的德行与孝心连古人的千万分之一都没有,哪还有资格来批评他们的孝是智还是不智呢?因为每一则孝顺故事,无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他们的孝心是自然流露,纯为天性自然的体现!完全没有丝毫的造作,与乞求任何的回报,更何况这些孝子一生的行仪尚且不只是行孝道而已,其他不为人知的仁义道德也是同样感人至深,因为行孝之人他们言行之间,无不具足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德范。

然而今天,人不仅对孝道不明白,还产生莫大的误解,更有甚者尚且批评古人的这些孝行为愚孝,实在令人悲痛!因为孝道承传数千年,能绵绵不尽,是因为能祖祖相传,代代落实。更何况「孝」不是用来研究,也不是用来讨论的,是用来实践的。今天,展开报章杂志,杀父弑母何以屡见不鲜,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个结果,其原因就因为我们失去了扎根的家庭教育,与父母自幼的过分宠爱儿女;而学校在一切着重升学之下,更不重视德行教育,所以在今天有几个小孩能体会父母的辛劳?有几个能自动自发自我学习?又有几个能为父母分担家务?几乎没几个能体会「孝」是什么概念,这实在是孝道不彰的缘故,而其背后所显露的教育问题,也正是我们需要去仔细探讨、研究的!

在去年,马加爵被处决的翌日,舆论探讨热烈。不曾看网络新闻的我,好奇的连续浏览了三天,不意竟然连连三天都有青少年杀父杀母的新闻出现,当下心里非常难过,曾几何时,我们是一个何其良善的社会,但在经济繁荣之后,社会景况竟是如此,实在教人痛心!假使再任其自由发展下去,我们的下一代将变得如何,真的实在不敢想像!今日不要说提倡孝道,即使说教育小孩怎样做人都很难,因为大人都不知怎样做人,又怎么能教育好下一代呢?

老祖宗留给我们后代子孙,需要学习的风范典型,可谓是至真至宝,真诚永恒。但,今天,即便是送到家门口,我们也不见得能识货,不仅不要它,还要将它赶出门!而这到底是什么宝物呢?这就是我们优秀的文化,举世少有的「孝道」。诚如《孝经》中所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简单的说,一切的教育根本,就是从孝道开始。

而现在我们有机会读了古圣先贤的孝顺事迹,对于他们至诚的孝心与精神所遗留的风范,是要用心去体会才能感受到,是要用行动来实践,才能感悟到古人的孝心是那么的真纯,而不是去探讨他们孝行的真假?是好与不好、或智与不智?因为他们的孝行无一不是出乎至诚之心,我们要读的是他们那种不畏艰辛的至诚心,甚至是不顾自己的性命来承顺父母的心,逆来顺受的顾全大局与牺牲奉献维系家庭的和谐的心,尽管在那种环境是非常难忍的,但他们并没有却步,反而以真诚的孝心来感召,最后仍得以美善为结局,细细体会那种忍人所不能忍的极孝精神,也就是为什么他们能流芳千古,万代效法的原因所在。

末学因为有机缘讲德育故事,故对于每一则的故事,莫不深切去体会深入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与环境,因为二十四孝的故事流传至今,虽然大家耳熟能详,但一般的文字述说很浅短,实在不足以令人产生极大的感动,甚至发生误解都有可能;尤其这么感人的故事背后,娓娓道来,没有一则不赚人热泪,没有一则不发自内心的感动,因此,如何将他们的感人事迹,讲述得更好、更精采,令所有听讲的人,不但都能感动,更希望能起效法学习之心,以藉此期能唤醒大家深切的反省自己对父母是否尽了孝心。

回忆当时备课的情形,每读到他们至孝之行,真是感动莫名,字字血泪!不仅自己经常感动得泣不成声,甚至鼻塞到不能正常的安眠。而上课时因为自己融入故事的情境,自然也感染台下的学员,许多莫不感动地频频拭泪;其中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伯母,她向我说道,每一次上课她都要带许多的卫生纸,因为每听一次课不仅感动,也深深触发她自己不孝的忏悔,所以一辈子能在晚年间,闻到古圣先贤的伟大孝行,明白自己不孝的过失,能及时忏悔,她感到非常的欣慰。所以,我经常看到她老泪纵横,也有的学员在上课间就禁不住抽泣起来。足见人人的孝心皆是本性所具足,而今天为什么大家不认识,是因为我们这一代失教了这传统的孝道,不但家庭没教好,学校也没有教育,所以流传几千年的至德要道,到了我们这一代眼见就快被潮流所淹没,若祖先有知,必定天天垂泪泣血!

尤其是《王祥剖冰》这则故事,当深读王祥的一生传记时,更是感动不能自己,不知有多少次是掩书而泣的!而由于二十四孝的故事,其背后的细节情形,并没有被详细的介绍出来,再加以讲课的老师也无从体会深入时,故事就不免要引起误会或遭误讲。我想今天您有这样的疑惑,也许也有多人和您同样有所质疑,我想,这完全是对故事的内容缺乏领会与对时代背景不了解之故。今在此,愿就讲课时的一些体悟与感想向大家报告。我们且从新来回味《王祥剖冰》的故事。

王祥是晋朝时候的人,距今近二千年。年纪小小就失去了母亲,父亲续弦了,娶的是朱氏,自此之后王祥就步上了极其坎坷的旅程。因为后母凶悍跋扈,不仅常在父亲跟前造谣生非,也经常制造不实的坏事嫁祸于他,让他的父亲误解他,不爱他。而只要王祥表现不顺母意时,一定换来后母的毒打与责备,甚至无理的要求逼他于死地,我们想想这种日子对一个小孩言,情何以堪?然而一切的苦,王祥不仅默默承受,而且并没有因此而顶撞父母,或怀恨后母,只是希望能有那么一天后母能接纳他。而从正史的记载,后母对待他的残酷并不亚于舜王。一直到王祥娶妻生子后,后母仍旧不放过他,还会照常打他,甚至他的妻子也一并处罚;所幸,他有一个非常敬爱他,又暗中掩护照顾他的后母所亲生弟弟,名叫王览。

王览生性善良淳厚,他在德育故事中,友爱兄长王祥的手足情义,千百年来不知感动多少人,而这位同父异母的弟弟,每每看到哥哥被母亲毒打,不但会跑过来哀求母亲,同时也会跪在跟前,让母亲打他或争着代哥哥受罚,就这样经常地帮着哥哥,所以兄弟俩的感情特别好。不知是否老天有眼,特别照顾王祥,抑或王祥的孝行感动了弟弟。到了长大的时候,王祥的孝行已经传遍了乡党邻里,孝行感动了朝廷,于是被推举为孝廉。而这时候的后母更是气愤,很想用法子给王祥毒死,不料却给弟弟发觉了,就在千钧一发间,弟弟抢夺了已经要喝下的毒酒,就要喝下的霎那,后母打掉了那杯毒酒。良心发现了的后母,抱着亲生儿子,痛哭失声,对自己一生袒护王览的私心,无所不用其极的想加害王祥,最后想不到差点将自己骨肉毒死,自己这么狠毒,儿子却又这么善良愿意代兄死,这种共患难共死生的手足情,任凭铁石心肠看到这一幕,没有不落泪,这是人间的温暖又是人间的遗憾!怎不叫后母震撼,而悔恨交加呢?三人抱在一起痛哭,也化去了一家的阴霾。此后,两兄弟的感情更加深厚,后母也待王祥如同己出。

王祥与王览两兄弟,都非常长寿,活到八九十;一生当中,一路走来是患难与共,相互扶持、相互照顾、相互安慰、相互提携。尤其是王祥一生的孝行,不仅德高望重,风范国内,后来也出仕为官。初任官时,一位权位极高的朝廷老臣非常赏识王祥,肯定他的德范,赠送一把追随多年的镇家宝剑给王祥,并告它将带来一家无比的吉祥与兴旺,并深深的期勉他。王祥知道它是无价之宝的吉祥宝剑后,并没有留给自己珍藏,赶紧转送给弟弟王览,并将老者的期许转告了弟弟,这种手足之情两人一直维系到终老。后来弟弟也当了官,二人在朝中也甚有建树,权位殊高。兄弟俩的后裔子孙也非常贤能有德,几代兴盛不衰,且皆为朝廷栋梁。我们深入的看了王祥二兄弟的一生,真的是应验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古训。

我们再回头来看看小时候的王祥,他是如何渡过这么艰辛的童年与少年,而他的孝心又是如何感动天地。人的善心孝行莫不出自天性,尤其是童年最为纯洁,丝毫无半点污染。王祥在失去母爱之后,父亲为照料王祥,不得不续弦来照顾他,焉知后母生性不善,视之如眼中钉肉中刺,当然就不免要百般挑剔与虐待王祥了。可想而知,失去母爱的孩子自然要比一般孩子来得长大成熟些,同时也会比较懂事善体人意,所以尽管王祥在这么小的年纪里遭到这样艰困,但他没有被击倒,反而更加孝顺。而后母对他每件事的无理要求,王祥也竟然皆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

有道是「人有善愿,天必从之」,当我们看到他的后母要在冰寒的冬天里吃新鲜的活鱼,这简直是无理的要求。王祥在这样冰冷的天气里来到了已经结冻的冰河中,眼见一片的雪白大地,何处能捕捉到鱼呢?而不能得到鱼就不能回家的情形下,可怜的王祥只能卧在冰天雪地里,淌着泪水呼唤着母亲,无语问苍天,静静地等待奇迹的到来!真的是皇天不负苦心人,突然听到一阵阵的声响,曙光乍现,一看真的出现了奇迹了,冰河中迸裂了一条小缝,渐渐地愈来愈大,突然两条鲤鱼给跳了出来,仿佛是自动送上来的,终于王祥完成了任务。

刻薄的后母寒冬要求吃鲜鱼,园中的果树也要求王祥要照顾好,挂在果树上的果子不仅要照顾好,而且更不可让果子给掉了,这种不可能做的事,后母却一再的强迫他要做到,否则当然又要换来处罚。因此,每当风雨交加的时侯,可怜的王祥就会跑到果树下,抱着大树痛哭,哀求果子千万别掉光光,否则他还要遭受严厉的处罚,在风雨中的王祥是这般可怜的度过,比起别人家的小孩躲在家中,这不同境遇,怎不令人为王祥鼻酸呢?而这样纯洁的孝心,王祥没有怀恨后母,反而还尽心尽力去达到要求,这种孝行怎不感动天地,老天怎不于冥冥中保护他呢?于是说也奇怪,结实累累的果子竟然没掉几个。

事实上我们环顾历史,以德行感召天地万物者不知有多少。例如:康熙皇帝得知境内有地方久旱不雨,于是斋戒沐浴,在天坛举行祈雨仪式,典礼开始,晴空万里,求祷结束,只见乌云密布,待至宫中,即刻倾盆大雨。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他在任宝坻县令时,境内也遇到干旱,袁先生以至诚心向天求雨,也同样得到甘霖。又有孝子路上遇到老虎,与老虎沟通老虎亦受其感动而不伤害他,像这种感应事迹在历史上,记载不胜枚举。

当我们读这么感人的故事时,千万别以为那只是一个历史故事而已;因为在人生的旅程当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幸福美满的。在迎接幸福之前,往往可能要是接受极大的风雨洗礼,才能锻炼体会出人生幸福的真滋味,那就是爱与感恩。而这种良善的本质是人人本具的,如果现在我们失去了,那也是极其短暂,因为我们的自私自利与嫉妒、嗔恨心尚未去除,所以良知才因而不能唤醒,但是透过古圣先贤的垂范教诲与那种坚毅的耐心实地体现,正是启发我们学习忍耐与勤奋的最好榜样!

「孝」不是难事,就从自身开始用心体会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开始吧!

因为人能感恩,才能知道什么叫爱,能明白爱的真义后,自然就能落实于点滴的日常生活当中。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 敬复

2005年1月29日

第二篇: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

目录

⒈ 中国人的远祖(4500年前)是怎样教导他的后裔 ⒉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

⒊ 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⒋ 《弟子规》的重要性 ⒌ 《礼记·学记》 ⒍ 《朱子治家格言》 ⒎ 《弟子规》易解 ⒏ 蔡老师讲课菁华录

⒐ 至圣先师孔子在韩国深受爱戴 ⒑ 韩国乡校教孩子做人 ⒒ 网络警钟长鸣 ⒓ 电视带大的孩子 ⒔ 为师者的体验

13-⒈ 喜悦的《弟子规》

13-⒉ 《弟子规》伴随我们成长 13-⒊ 孝敬是教育的根本 13-⒋ 半个弃饼啃动人心 ⒕ 教学参考

14-⒈ 关于《王祥剖冰》这则故事 14-⒉ 关心早期教育的妈妈 14-⒊ 家长的疑虑

14-⒋ 《德育课本》—献给老师们的书 14-⒌ 《三字经》不同版本的说明 中国人的远祖(4500年前)

是怎样教导他的后裔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古人早在《礼记》中就有精辟的见解:「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可惜的是,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亟需靠我们在中华大地上恢复挽救。因为,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确实是维系社会安定和平的强大力量,是国家繁荣兴盛的基础。

在物质文明的今天,古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过时。因为智慧、真理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就像太阳,虽是古老,但每天常新,她不仅赋予人类生命,又带来光明和希望。古圣先贤的教育,就像和煦的阳光,普照寰宇,带给人类幸福、美满。

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可以追溯到4500年前,代代相传。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这个教学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均未改变。直到七十年前,才逐渐把它废除掉。这一直占主导地位、美好的传统教育,究竟教我们什么呢?

教我们的是:

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此之谓道。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地做人,此之谓德。人与人之间,不论贫富贵贱,都会自然产生五种关系:

父子——父慈子孝

君臣——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夫妇——男女有别,男主外,女治内,夫妻能各尽本分 兄弟——长幼有序,兄弟姐妹和睦友爱 朋友——人与人间交往,守信用,讲道义

这是人伦大道。人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我们要明白,顺此五伦之道是做人的根基。如果违背了五伦的自然关系,人就难以立身处世;家庭不和;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国家失去了安定兴盛的人道根本。

这五种关系正常运转的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明了的安身立命之学,也是维系社会安定常态的世间大学问。

下列就是以五伦课题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教育总纲,请让我们细细地去领悟其中的真实智慧,并将此融会贯通,应用于教学实践,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寻求社会安定、以德治国的当今时代,重绽光芒。

以上是中国人五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总纲

本大纲取自澳大利亚 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南昆士兰大学,印度尼西亚 伊斯兰大学 荣誉博士 客座教授 释净空教授讲解的《中国远祖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

一、明白教育的本质

(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人的本性,都是善的。本性虽然都是善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每个人的禀性和习性不同。如果不从小教育,就会随着种种不同环境的熏习,养成了他的习性,进而影响他的一生。从历史可以证明,好的学习环境足以教育成为贤圣之人。相对地,污浊的环境也会腐蚀人心,破坏人的本质,小者影响其一生与家庭,大者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国家安定。若因此而背离本善的心性,茫茫一生,如同废弃自己一般,甚是可惜!

鉴于此,我们必须深切地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其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次才是知识技能。故,让孩子们保持本善之心,常存善念、常做善行,进而培育其诚意、正心、修身的大根大本,这才是真正教育化人的目的。

(二)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就是培育、长养孩子的善心、善念、善行,纠正其偏差的观念、错误的言行举止,引导他有正确的思想理念,进而,有宏伟的人生观、宇宙观,以期达到育人的目的。一位好的老师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三)人不学,不知道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在于接受过教育。教育的内容首要的是明白人伦大道:即明了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君臣用现代话来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让孩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在什么身份、处于什么关系时,应该要尽什么样的义务。

人事关系明白之后,再进一步,教给孩子与环境相处的道理:即与动物的关系、与植物的关系、与山河大地的关系。这些都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受教之后,他就懂得如何做人了,就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由此可见,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四)教学慎于开始

古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凡事能谨慎于开始,就能免于日后的忧患,教育孩子更是如此。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善心易导、善行易养。所以,我们要把握先入为主的原则,把最好的经 7 典在此时,教导他诵读、进而熟读、牢记不忘。如果不予经典教育,孩子一样会起妄想、妄念,易受环境污染,尤其是不法的网络、不良的电视节目,染其心智更加严重。若空过这段黄金时光,待其长大,就很难接受这种经典教育了。

儿童的经典教育就是扎根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根基不稳,就难以有光明的人生。

(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宗教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学校是实施教育最大的学习场所;社会教育是全面性的教育,其覆盖面广,几乎遍布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它可经由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等媒体,深入到家庭、学校,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世界的现况来看,当前的社会教育几乎负面的多,正面的导向很少。其污染的危害往往为人所忽略。面对社会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知,凡有影响力者,如电视媒体、文化媒体、艺术媒体均应负起正面的教育作用。否则,社会风气、道德公义只有日益沦丧而已!

宗教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是提升人性向善的教育,但往往被忽视或排斥。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深入地了解,所以很容易人云亦云,产生了对宗教教育的严重误解。

譬如,佛陀教育就是教人要觉——觉而不迷,能清楚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知道人生的方向,了解生命的意义;要正——正而不邪,思想纯正、观念纯正、心地纯正、行为纯正;要净——净而不染,能明辨是非,不迷惑颠倒,能约束自己,不被染着。

基督的精神就是「神爱世人」,就是不分族群,能相互包容、普爱世间一切人类。

伊斯兰教的精神是「至仁、至慈、至恕、至睿」的,这些无疑都是人类优良品行的标志。

宗教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都倡导爱与和平。而这爱与和平是人类所必需,是维系人类安定的力量,是神圣的教育,是值得学习的教育。

以上四种教育,就是人生的教育。在人生过程中,与我们息息相关。成长期间,家庭教育是根基;求学时候,学校教育是核心;步入社会,社会教育就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精神的升华、德行的提升就要靠宗教教育来熏陶。所以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知,明白这四种教育对人生的重要性,因为每一个教育都是人生的关键。

身为一个教师,对于这四种教育若能有明白的理解、深刻的体悟,就能做好这份神圣的教育伟业。

二、教师应有的角色

(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儿童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近年来,已普遍获得大众的共鸣。能担起经典导读者众,但能身体力行、德行涵养皆备的老师就不多了。

教师,本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在现实的教育中,多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人文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几乎失去了。就传道、解惑而言,如果仅仅止于言教,没有深入体悟求证,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无法进一步落实学习。故,自古以来,身教为人所重视,因其确能引领学生真诚地效法学习。

《弟子规》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老师不深入经意、义理,不在人品上扎扎实实地落实,不在道德修养上提升自己,又如何能化己育人呢?

教师素为人伦典范、世间人的榜样,从事教育的人应以此自勉。

(二)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越是深入地学习,就越感到自己的不足;越是不足,越能激发自 10 己向学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的各项问题,就不得不更深入地体悟经典的内容。若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要主动带动学习之外,更要不断汲取圣贤智慧与现代知识,融会贯通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那么在教学的领域中,才能源源不断推陈出新,引领出学生积极向学的精神。

教学相长是难得的提升自己的机会,身为教师,要好好把握这得天独厚的学习机缘,让师生在学习互动中更为茁壮进步。

(三)心理建设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是神圣的,需要用真诚的爱与平等无私的奉献,因材施教,才能灌溉培育出优良的下一代。

在现实环境中,碍于教育政策和扭曲的社会价值观念,教育的目的已为人所忽略。环视大环境中的教育,它究竟为人类带来什么?经由内心彻底省思之后,我们应该重新建立对教育的认知。

三、怎样落实「童蒙养正」教育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童蒙养正」教育是奠定孩子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一)养其正心、正德、正见、正行(四正)1.培养纯善的心

首先,老师要肯定所有孩子的心性都是善的。善心的外在表现就是品行的端正和纯洁。所以从品行入手,老师须以身教、言教启发濡养孩子纯善的心。善心是无远弗届的,由善心而起的德能、德用(良善的行为与作用)也是无有穷尽的。长养孩子的善心、善念,就是培育孩子为人的根本。

2.教育对人、对事、对物应有的正确态度

(1)对人:明白五伦的关系,知道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关怀体贴他人;教导互助合群的理念、培养宽厚待人的心性;晓喻见贤思齐、知恩报恩的道理。

(2)对事:强调「事虽小,勿擅为」的重要;要求「事勿忙,忙多错」的做事方法;注重礼仪、讲求信用,建立威仪与守信的观念;教育「承担责任、知过必改」是善良的品行;培养「面对困难,能冷静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态度;教导是非判断的能力,并培养好学的精神。

(3)对物:灌输日常生活必须「节用爱物」,还要晓喻物资来源的艰辛,感恩大自然的赐予。例如:长养慈爱心,爱护小动物和植 物;物有定位,对物品也要有恭敬爱惜之心,这样才能用得久远,常保如新,而且使用方便。

3.自我行为的约束

容止安详,不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现代家庭孩子少,自小不少已养成自大、为所欲为的心理);注意自我仪容整齐、房间自理是应尽的责任(例如叠被、叠衣、书桌的整理、鞋袜的洗涤、参与家务劳动);要求出言谦敬有礼,晓喻口为祸福之门,强调言语的重要;对于饮食,晓喻营养均衡、不偏食有助于身体健康。

(二)老师要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基本的要领,就是老师要带头示范。例如如何整理家务、物品的归类、书籍的排列、书包的整理、缝补纽扣、家电安全、时间如何安排等等。如果老师能用心体验,就能教好学生日常生活的仪礼与规范。所以用身教示范,是老师达到教学成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三)帮助学生立下志向

「志不立,无以成事」,凡有成就的人,必有志向。欲其年少之时,就能立下远大的人生目标,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栽培。若能经常向孩子介绍古今中外圣贤之人,以他们奋斗的事迹和不畏艰难的感人历程,来激励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启发他们无尽的潜能。

受到这样教导的孩子,在学习的路程上,他们不但能勇于接受挑战,更能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由此可见,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的方向与目标,也是老师非常重大的责任。

(四)熟练经典读诵教材

作为教导儿童读经的老师,课前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不要认为他是小孩,什么都不懂,就草率应付了事。尤其家长会注意观察老师的文化程度与敬业的精神。因此自我充实,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应尽的责任、义务。同时,在学习、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相长的互动,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

(五)教导学生落实经典的教诲 1.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14(1)四正:心正、身正、椅正、书正

要求上课专注、座椅平正、姿态挺正、课本摆正。在家里也应如此,因为精神散漫就容易意志不集中,学习效果降低。

(2)精神抖擞,读诵要求吐字清楚、抑扬顿挫,声调不可太高 精神抖擞是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习兴致的有效方法。因此老师要掌握课堂的气氛。

「凡道字,重且舒」,读诵要求字正腔圆,首先自己要做到。平素与孩子对话时,也要观察孩子的吐字是否清晰、语速是否过快,如果能从小注意音声的高低控制、速度快慢的调节,则孩子将来的言谈也会温文儒雅,气度翩翩。

(3)落实每天读诵

要求每天朗诵固定遍数,例如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一周下来就可累积百遍以上,自然就能背诵下来。背诵得越熟越好,可以终身牢记不忘。而且对于已经背过的经典也要经常令其复习,诚如《论语》所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背诵的遍数也是越多越好,因为「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2.讲解做人的道理──与生活相结合

许多学生虽然书读得不错,但与人相处的能力非常差,难以面对挫折,胆小懦弱,心胸狭隘,因此,老师应当主动引导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弟子规》。例如:对长辈礼敬的应对、与同学友爱的相处、公共场合的行仪,个人优秀品格的培养,这些在课堂上都要详细地教育。必要时,可以将《弟子规》编为剧本,让孩子表演、互相观摩学习,从中理解做人的道理。

3.合作──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教育不是孤立的,如果家长与老师在理念上能达成共识,在教育上紧密配合,就非常有利于孩子向既定的目标发展,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老师一种要求,家长又另行一套,孩子会不知所从,教育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另外,亲师经常地沟通,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对孩子加强督导,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特别要重视的是,把握学生犯错的「第一次」,是老师和家长教育他的关键时期。为人师长、家长者,此刻尤要相互密切配合,谨慎地教育引导,纠其偏差,补救不足,扶正心性,以奠定孩子初始的根 16 基。

4.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孩子是很易于受环境影响的。营造尊师好学、谦敬有礼、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由点带面、由面及点地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例如,可以用「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或「诚实、恭敬、谦虚、和睦」等作为班训。让全班同学普遍地学习、实践。

现在家中的孩子很少,缺乏友爱的精神,自大意识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差,如果没有及时教育,会严重地妨碍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班级中,尤要注意培养孩子如何和谐相处、团结友爱、无私互助的精神。待其长大之后,自能与人和睦共处。

(六)提倡老师教学交流与读书会

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老师间彼此切磋交流,有助于掌握更多因材施教的方法。

中国圣贤的典籍非常多,透过读书会,可以开阔对古籍更深一层的了解。有助于充实自己,彼此相互勉励,受用无穷。

(七)找寻教材资源

除了经典教材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孩子易于接受的其它教学材料,如故事、现实的实例等。

在教学工作中,老师透过细密的观察、及与家长的交流,可以掌握孩子现阶段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就可以运用相应的故事、实例等材料,启发、诱导孩子认识自身的缺点,激发他们积极向榜样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信念。

特别要提示的是,我们有丰富的美德故事资源,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故事,历代传颂的圣贤、伟人的事迹等等,都要结合孩子经文学习的进度、他们自身的状况,经常讲解给他们听,让他们在良善的人文熏陶中养正自我。

四、教学之妙,存乎于心

孟子云:「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为人生一大乐事」,况教育乃百年大计,攸关学子一生,若老师能全力投入、深信,必能唤起大家对师道的重视。愿我们以五心——爱心、信心、决心、用心、恒心共勉之。

五、结语

人生,是一条由不断学习所累积的道路,虽然道路有长、有短,但在学习过程中,有体悟、有喜乐、有困难、有突破,经由一连串的酸甜苦辣历练,成就了一条多彩多姿的人生道路。我们是掌握道路的领航者,责任深重。唯有踏实地学习、真诚地落实、积极地奉献才能真正办好教育树人的事业。

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一、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和定力,更晓以因果道德,敦伦尽分之理;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气已成,难以修正,悔之晚矣。儿童所读的经并不是指佛经或宗教的经典。凡是圣贤的典藉,可以历久弥新的,可以规范我们立身行事的,皆称为经典。

借由以下几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对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有所了解:

1.心定功夫是如何培养的?

读经时,讲求语速、语调:要求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现在一般人一切都讲求快速,有的人听到读经读得这么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实读经就是让我们的心能静下来。一个人能定得下来,才有能力思考,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慌张、忙乱。心定功夫的培养,就是由平素来训练的,训练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读经。读经既简便易行又不用花钱,每一个家长在家里就可以辅导孩子培养这种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现代常说的训练沉稳、从容的心理素质。

2.为什么要读古人的圣贤经典?

有很多老师、家长质疑,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对于这种疑问,我们要冷静思考这种质疑有没有道理?回顾我们过去推动文化经典的时候,往往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硬要孩子背下来。孩子背了,但不懂得意思,家长就会想既然不懂得意思又何 必背呢?就以为读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是没有用处的。

我们想一想,人从出生到老死,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一个年龄层面的思考。随着人生的发展,对人生的历练都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后再回头看看过去,由于自己的无知,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等到我们年龄大了,再来学习,往往感到我们的体力、脑力确实是力不从心,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来学习了。等到我们了解、已经看透以后再来学习,为时已晚。古人言:「幼无学,老何为?」幼儿的学习就是扎根教育。人要有底子,最好的底子无过于圣贤的智慧经验,这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础。比如说一年级的读经小朋友在爷爷被选上了孝悌楷模后说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话,我们可以想象她在背诵这一句的时候,可能完全不知道它的意思。熟读、背下来后,看到爷爷选上孝悌楷模,她就明白原来爷爷是一个孝顺的人,还为此获得政府的奖赏,因而她就能有所体会,讲出了孝悌是为人的根本。所以要预先垫底,有了基础以后,才能运用。就像盖一座大楼,没有基础绝对不能盖起来。以圣贤经典为地基的扎根教育就非常重要。

3.把圣贤的经典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变成自己的经典,有哪些好处呢?

简单举例说:遇到困难时,你会想到古人说:「遇到困难应当 愈挫愈勇」,你就会勉励自己不要灰心,不要难过。孟子说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你要记起这样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一定不会自暴自弃,还会勇于承担一切困难和艰辛。我们纵观历史上的圣贤、伟人的成长历程:

孔老夫子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教育成人,最终成为至圣先师。

孟子也是自幼父亲就过世了,「孟母三迁」,用心良苦地教育孩子,终使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

范仲淹靠苦学,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最终成为国家的宰相,国家的栋梁。他廉洁奉公的品行流传至今。

历史上所有成圣成贤的人,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经历种种考验最后成为圣贤之人的?我们想一想,如果读了圣贤的书,存于脑海,虽然没有办法一下子用出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借由圣贤典籍的教诲,我们可以做到最合理的应对。最起码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懂得如何把握方向和掌握目标。比如我们读到孔夫子说:「四十而不惑」,到四十岁以后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是不是更进了一层呢?如果我们越活越倒退,就说明对于圣贤典籍,我们未曾读过或没有读进去。如果我们从小就接受经典的熏陶,圣贤就可以常相左右。当我们遇到任何的问题,信手拈来圣贤的教诲,就会发现圣贤典籍原来就是我们人生的导航,可以带领我们走向光明。最起码在面临挫折时,我们有能力勇于接受,不至于在挫折来临时,束手无策。可见圣贤典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运用得到,只是一般人不知道如何运用,也就不能了解圣贤文化何以能承传五千年,又为何五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各朝各代的立国之本。综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安定的维系都有赖于这些圣贤遗留下来的智慧和经验。

4.缺乏圣贤教育会出现哪些问题?

(1)

现前,我们面对高科技的文明社会,虽然物质水平都提升了,具有极高的日常物质享受和便利,可是我们冷静观察,现今社会人们的内在精神并没有提升。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就是由于现代人从小没有接受过德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教育,另外一说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教育),没有接受过圣贤的教诲,因此就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当今的学校教育,也普遍着重在知识、科技教育,并没有把人 全社会不重视圣贤教育的结果是什么? 文教育做很好的教导。其后果之一就是不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不知道如何尊重对方。人与人相处时就很易起冲突,夫妻不和比比皆是,父子相告在今天也屡见不鲜……

(2)

家庭中父母得不到敬重,父母和子女两代都受西方化的教育,父母和子女之间就像是朋友。至亲父母的尊长地位降为朋友,而朋友又是可有可无的,家庭的伦理随之丧失了,出现了父不父,子不子;夫妻之间不懂应该如何相互尊重;子女之间也不懂如何友爱……所以我们不得不说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现在单亲家庭增多,子女更难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在缺乏以圣贤教育为核心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我们会觉得他们好象非常的冷漠,暂且不要说有伦理,有道德,连最起码应该尽的责任都不清楚,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害与得失。在以往农业社会,靠家庭教育,人们也知道人有尊卑,要尊敬长上,懂得敬畏天地……

过去,学校的老师因学生犯错误处罚孩子,家长会感到很高兴,因为孩子得到认真的关照,在出问题时,老师特别地付出教导,家长会抱着感恩的心向老师致谢。而现在的情况呢?一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儿子像皇帝,女儿像皇太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弟子规》有言「父母呼,应勿缓」,是父母呼唤,子女应对。而现在,小 圣贤教育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是不是断了? 皇帝一呼,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一起应,家庭的结构关系完全颠倒了。孩子是千般宠爱于一身,从小没有被骂过,被雕塑过。到学校后,如果犯一些过失,老师难免会严辞责备或处罚。孩子现在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孩子回家一告状:「老师今天骂我,责备我」,父母就会感到难过,甚至到学校告状。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溺爱逼得老师无所适从,也不敢倾全力来教导,尤其是品德方面几乎没有办法来指导,因而这些幼苗从小就很傲慢、自大。自古以来老祖宗就训诫我们:「满招损,谦受益」,这样的孩子将来长大一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许多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无法忍受一些外来的冲击,包括课业方面或人际方面,因为没有幼小时期的挫折磨炼,到青少年时期就往往想不开,甚至走向极端。我们冷静想一想是谁造成孩子如此的?是父母,是失去以圣贤教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我们不能怪学校和老师。

真正贤明的父母,应该懂得在孩子幼儿心性非常纯洁的时候,给予最好的学习教育。如果一味地纵容、宠爱、顺从是在害他。谚语道:「棒头出孝子,箸头出忤逆」,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孩子小时候就像一棵小树,枝干很嫩,我们怎样雕塑,他就会成为怎样的形状。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可塑性最强,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给他圣贤的经典,让他在幼小的成长阶段就培育很多圣贤的智慧和德能,那么他未来的人生道路就可以走入康庄大道。有道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二、如何教导儿童读经

近年来,教导儿童读经已经在全世界各地蔚为一股风潮,有许多老师和家长,在得知读经的益处后,纷纷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或者在社区亦可见到热烈开展的读经活动。如何正确地引导和带领孩子读经,就成为很重要的课题。

教导儿童读经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必须要熟读经文,而且不可以读错。至于速度应该如何,我们要视孩子的年龄而定。高年级的,速度可以快一点;而学龄前的,速度不宜过快。因为读经时,最主要是让他们的心定下来,读快读急反而会导致他们内心的急躁。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读经应该不急不徐。老师在带读之前,内心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最好能把情绪缓和稳定下来,声调不宜急促、不宜过高。对所要教读的内容在上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老师有自信,学生自然有信心。老师如果能把经文读熟,甚至可以背下来,学生听到老师流畅的读诵和抑扬顿挫的音声,学习的兴致自然就很高。老师如果没有做好准备,不但心慌,又容易断句错误,学生就无法读得通畅,难免他们会心生怀疑:「老师读得水平是这样还来教我们?」如果有家长陪同,也会质疑老师的学问到底有多少?所以作为一个导读的老师,在课前应该调适好自己的心理,并做好充裕的课程准备,上课才能收放自如,学生自然会随之欢喜地学习。

1.老师应有的课堂表现

(1)首先声音要洪亮,要有精神,学生自然能精神奕奕,不会懒散。

(2)千万不要有断句错误,否则会误导学生,所以要注重自我进修。

(3)读经可以有抑扬顿挫的表现,随着声韵的高低起伏而自然晃动,不知不觉地,就会陶醉在读经的乐趣中。

(4)语速不宜过快。读得慢,让学生吐字分明清晰,有助于心定,再透过抑扬顿挫的经典诵读,还可以慢慢地体会个中的道理。因为我们知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末学教的一个五岁的小朋友,二周就将《弟子规》背下,其辅助的工具就是一台录音机和一盘教学带。而且自己学习操作正反面更换,对经文很熟。一天大概听四个小时,早上两个小时,下午两个小时。有一次,她爸爸在外应酬,回家后酒醉呕吐、昏睡。孩子见到爸爸这种丑态,就说:「爸爸,『饮酒醉,最为丑!』」爸爸听到后感到吃惊,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喝醉酒不对,知道行为的美丑,看来自己日 后做事要注意对孩子的影响。此后,爸爸在应酬时就很审慎,不再会醉酒而归。而且在餐桌上,经常提起女儿的话,影响周围的友人。由此件事可以看出,我们不能轻视周遭小朋友的领悟能力;对于未尝接受过古圣先贤教诲的家长而言,想必也会从读经中深受其益。

我们读得很慢的时候就很容易随文入观。什么是随文入观?是指随着文章文词的意境,我们能契入了解字义。所以读慢有它的好处,尤其是3至7岁的小朋友更需要慢读教导。《弟子规》讲道:「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因此教导小孩读经,自幼应当教他读得清楚明白,同时也奠定他言语清晰的基础。至于验收学生背诵时,速度可以快一点。

用此种方法教学,有许多家长、老师反映:孩子透过读经之后,在学校的表现特别的优秀。比如,过去孩子没有胆识,胆量特小,当老师要他起来读书时,不但没有自信,加上颤抖的声音,语音就更不清楚了;透过读经的训练,孩子上课被叫起朗诵时,就非常地有自信,每一个字都读得铿锵有力。故经典诵读确实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训练孩子的胆识,尤其是胆小的小朋友,他的自信心也会相对提高。

总之,语速的快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情况,才能拿捏准确,掌握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方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其实是最大的收获者,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尤其是体会个中的道理后,会深切向往圣人的大智大德,很多的句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诚如朱子所言:我们读圣贤书,展开典籍,就要能察觉到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与圣贤的教诲是否有所不同,如有不同,就要即刻改正。故当一个好的导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个人修养的提升是成效显著的。

2.老师的课前练习准备

(1)自己先读一读,听一听自己的朗读效果,读得很熟稔,经义就会慢慢契入到心海里,教出来时就会觉得特别的愉快。

(2)如果能熟读历史上的八德故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穿插在课堂中讲解,效果会更好。

(3)透过自己充分的学习,你周遭的人,包括家长就会觉得你的气质和言行以及你的态度无形中都在提升。所以读经,自己可以得到很大的益处。

3.经典的选取

作为童蒙养正的基础,最好的莫过于《弟子规》,如将其每一句都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就打好了圣学做人的根基,而后再读其它的圣贤典籍:如《三字经》、《孝经》、《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老子》、《庄子》、《礼记》、《易经》等。

4.读经要不要背?

我们来思考一下,凡事如果有求,就会感到很痛苦。不论大人或小孩,设立某种目标后就要非常尽力,要特别经过训练才能达到,因此往往觉得学习是一种困难和压力,那么我们读经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减少学生的挫折和排斥呢?

要经常地读诵、熟读,透过这样的方法,经义、经文就可以顺畅而自然地吸收和背诵下来,这是因为人的耳朵最利。举例来说,听一首歌10遍以后就耳熟能详了。如果每天读经10遍,一周能读70遍,70遍后就会很自然地记下来,即使记不下来,也可以朗朗上口。所以读经要鼓励学生每天读,如果父母亲和孩子一起共读,那是最好不过了。

5.家庭的有效配合

读经不应该只有小朋友读,应该是全家一起来读。如果家里的成员由父母带领,在饭后拨出30—60分钟共同读诵,一年的时间可以把《论语》完全背下来。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父母读后若能深入义理,无论处事还是待人都会更加练达,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 进行都有很大提升作用。

由于现在的小朋友受到电视、计算机的污染相当的严重,我们对抗这两种传媒的污染,可以积极地采取全家一起读经的方法来防范,不但意义非凡,而且陶冶性情就在读经中。借着潜移默化,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会透过经典、义理的熏陶而逐渐变化气质,诚如古人所言:「读书无非在变化气质而已。」父母率先以身作则,则子女焉有不效仿之理?所以这是最好的修学方法,也是奠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弟子规》的重要性

澳大利亚 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南昆士兰大学

荣誉博士 客座教授 净空教授

儒所讲的大道就在童子所学的《弟子规》里。我告诉学生:《弟子规》是圣学的根基,会念会背,没有用处,要能做到!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落实,一生都不能违背,从我们开始学到老死都不违背,都遵守,就真的学成了!这是圣学的骨干,像我们盖一栋大楼,这是楼的架构、钢架!一切经论是房屋里面的装饰陈设啊!《弟子规》是结构的架子,非常重要,要真正相信,理解,肯做,不能只做表面。

本文摘自《庆祝澳中建交三十周年纪念致辞》2002年12月21日

礼记·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

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

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

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才,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无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隳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弟子规》易解

◎总 叙

概叙:《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孝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充实学习其它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易解: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世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易解: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生活习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易解: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亲担心,是不孝的行为。

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易解: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地去除(包括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要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

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的。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易解: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依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易解: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地照顾,一旦病情沉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

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

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

(《论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论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易解: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言语为福祸之门。孔门四科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可见言语之重要。)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易解: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易解: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表敬老尊贤之意)。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易解: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该陪着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与尊长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回答的声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有事要到尊长面前,就快步向前,退回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

辈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易解:对待叔叔、伯伯等尊长,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同族的兄长(堂兄弟、表兄姐),要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易解:为人子应早起,把握光阴及时努力,若经常晚睡、甚至熬夜,不但对身体健康不好,也影响白天正常的作息。岁月不待人,青春要珍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早晨起床后,务必洗脸、刷牙、漱口使精神清爽,有一个好的开始。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确保健康。(防止一切病毒,要学会洗手,手心、手背、指缝间均要仔细搓洗。)

(陶渊明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易解:要注重服装仪容的整齐清洁,戴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否则容易被绊倒,一切穿着以稳重端庄为宜。回家后衣、帽、鞋袜都要放置定位,避免造成脏乱,要用的时候又要找半天。(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易解:穿衣服需注重整洁,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着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是持家之道。(不要为了面子,更不要让虚荣心作主,无谓的开销就是浪费。)

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不要挑食,不可以偏食,三餐常吃八分饱,避免过量,以免增加身体的负担,危害健康。

饮酒有害健康,要守法,青少年未成年不可以饮酒。成年人饮酒

也不要过量,试看醉汉疯言疯语,丑态毕露,惹出多少是非?

当今的文明病例如:癌症、糖尿病等多为营养过多,与营养失衡所造成。应注意过分加工、太精致的食品,都含有化学添加物,有害健康,不宜食用。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易解:走路时步伐应当从容稳重,不慌不忙,不急不缓;站立时要端正有站相,须抬头挺胸,精神饱满,不可以弯腰驼背,垂头丧气。(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

问候他人时,不论鞠躬或拱手都要真诚恭敬,不能敷衍了事。进门时脚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时身体也不要站得歪歪斜斜的。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腿更不可以抖动,这些都是很轻浮、傲慢的举动,有失君子风范。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邪僻事 绝勿问

易解:进入房间时,不论揭帘子、开门的动作都要轻一点、慢一点,避免发出声音。在室内行走或转弯时,应小心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以免受伤。拿东西时要注意,即使是拿着空的器具,也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小心谨慎以防跌倒或打破。进入无人的房间,也要像有人在一样,不可以随便。

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苦怕难而犹豫退缩,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

凡是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不良场所,如赌博、色情等是非之地,要勇于拒绝,不要接近,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一些邪恶下流,荒诞不经的事也要谢绝,不听、不看,不要好奇的去追问,以免污染了善良的心性。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易解:将要入门之前,应先问:「有人在吗?」 不要冒冒失失就跑进去。进入客厅之前,应先提高声音,让屋内的人,知道有人来了。如果屋里有人问:「 是谁呀?」 应该回答名字,而不是「 我!我!」 让人无法分辨我是谁?

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借用的物品,要爱惜使用,并准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难。(谚云: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易解: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

(《论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近于义,言复可也。」)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说话要恰到好处,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立身处世应该谨言慎行,谈话内容要实事求是,所谓:「词,达而已矣!」不要花言巧语,好听却靠不住。奸诈取巧的语言,下流肮脏的话,以及街头无赖粗俗的口气,都要避免不去沾染。

(《论语》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茍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易解: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谣言止于智者,不要被谣言所利用。)

不合义理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允诺,会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自己进退两难。

讲话时要口齿清晰,咬字应该清楚,慢慢讲,不要太快,更不要模糊不清。

遇到他人来说是非,听听就算了,要有智慧判断,不要受影响,不要介入是非,事不关己不必多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易解:看见他人的优点或善行义举,要立刻想到学习看齐,纵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

第三篇: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

目录

⒈ 中国人的远祖(4500年前)是怎样教导他的后裔

⒉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

⒊ 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⒋ 《弟子规》的重要性 ⒌ 《礼记·学记》 ⒍ 《朱子治家格言》 ⒎ 《弟子规》易解 ⒏ 蔡老师讲课菁华录

⒐ 至圣先师孔子在韩国深受爱戴 ⒑ 韩国乡校教孩子做人 ⒒ 网络警钟长鸣 ⒓ 电视带大的孩子 ⒔ 为师者的体验

13-⒈ 喜悦的《弟子规》

13-⒉ 《弟子规》伴随我们成长 13-⒊ 孝敬是教育的根本 13-⒋ 半个弃饼啃动人心 ⒕ 教学参考

14-⒈ 关于《王祥剖冰》这则故事 14-⒉ 关心早期教育的妈妈 14-⒊14-⒋14-⒌

家长的疑虑

《德育课本》—献给老师们的书《三字经》不同版本的说明

中国人的远祖(4500年前)

是怎样教导他的后裔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古人早在《礼记》中就有精辟的见解:「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可惜的是,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亟需靠我们在中华大地上恢复挽救。因为,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确实是维系社会安定和平的强大力量,是国家繁荣兴盛的基础。

在物质文明的今天,古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过时。因为智慧、真理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就像太阳,虽是古老,但每天常新,她不仅赋予人类生命,又带来光明和希望。古圣先贤的教育,就像和煦的阳光,普照寰宇,带给人类幸福、美满。

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可以追溯到4500年前,代代相传。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这个教学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均未改变。直到七十年前,才逐渐把它废除掉。这一直占主导地位、美好的传统教育,究竟教我们什么呢?

教我们的是:

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此之谓道。

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地做人,此之谓德。

人与人之间,不论贫富贵贱,都会自然产生五种关系:

父子——父慈子孝

君臣——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夫妇——男女有别,男主外,女治内,夫妻能各尽本分

兄弟——长幼有序,兄弟姐妹和睦友爱

朋友——人与人间交往,守信用,讲道义

这是人伦大道。人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我们要明白,顺此五伦之道是做人的根基。如果违背了五伦的自然关系,人就难以立身处世;家庭不和;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国家失去了安定兴盛的人道根本。这五种关系正常运转的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明了的安身立命之学,也是维系社会安定常态的世间大学问。

下列就是以五伦课题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教育总纲,请让我们细细地去领悟其中的真实智慧,并将此融会贯通,应用于教学实践,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寻求社会安定、以德治国的当今时代,重绽光芒。

以上是中国人五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总纲

本大纲取自澳大利亚 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南昆士兰大学,印度尼西亚 伊斯兰大学 荣誉博士 客座教授 释净空教授讲解的《中国远祖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

一、明白教育的本质

(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人的本性,都是善的。本性虽然都是善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每个人的禀性和习性不同。如果不从小教育,就会随着种种不同环境的熏习,养成了他的习性,进而影响他的一生。从历史可以证明,好的学习环境足以教育成为贤圣之人。相对地,污浊的环境也会腐蚀人心,破坏人的本质,小者影响其一生与家庭,大者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国家安定。若因此而背离本善的心性,茫茫一生,如同废弃自己一般,甚是可惜!

鉴于此,我们必须深切地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其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次才是知识技能。故,让孩子们保持本善之心,常存善念、常做善行,进而培育其诚意、正心、修身的大根大本,这才是真正教育化人的目 的。

(二)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就是培育、长养孩子的善心、善念、善行,纠正其偏差的观念、错误的言行举止,引导他有正确的思想理念,进而,有宏伟的人生观、宇宙观,以期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位好的老师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三)人不学,不知道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在于接受过教育。教育的内容首要的是明白人伦大道:即明了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君臣用现代话来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让孩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在什么身份、处于什么关系时,应该要尽什么样的义务。

人事关系明白之后,再进一步,教给孩子与环境相处的道理:即与动物的关系、与植物的关系、与山河大地的关系。这些都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受教之后,他就懂得如何做人了,就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由此可见,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四)教学慎于开始

古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凡事能谨慎于开始,就能免于日后的忧患,教育孩子更是如此。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善心易导、善行易养。所以,我们要把握先入为主的原则,把最好的经典在此时,教导他诵读、进而熟读、牢记不忘。如果不予经典教育,孩子一样会起妄想、妄念,易受环境污染,尤其是不法的网络、不良的电视节目,染其心智更加严重。若空过这段黄金时光,待其长大,就很难接受这种经典教 育了。

儿童的经典教育就是扎根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根基不稳,就难以有光明的人生。

(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宗教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学校是实施教育最大的学习场所;社会教育是全面性的教育,其覆盖面广,几乎遍布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它可经由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等媒体,深入到家庭、学校,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世界的现况来看,当前的社会教育几乎负面的多,正面的导向很少。其污染的危害往往为人所忽略。面对社会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知,凡有影响力者,如电视媒体、文化媒体、艺术媒体均应负起正面的教育作用。否则,社会风气、道德公义只有日益沦丧而已!

宗教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是提升人性向善的教育,但往往被忽视或排斥。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深入地了解,所以很容易人云亦云,产生了对宗教教育的严重误解。譬如,佛陀教育就是教人要觉——觉而不迷,能清楚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知道人生的方向,了解生命的意义;要正——正而不邪,思想纯正、观念纯正、心地纯正、行为纯正;要净——净而不染,能明辨是非,不迷惑颠倒,能约束自己,不被染着。基督的精神就是「神爱世人」,就是不分族群,能相互包容、普爱世间一切人类。伊斯兰教的精神是「至仁、至慈、至恕、至睿」的,这些无疑都是人类优良品行的标志。

宗教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都倡导爱与和平。而这爱与和平是人类所必需,是维系人类安定的力量,是神圣的教育,是值得学习的教育。

以上四种教育,就是人生的教育。在人生过程中,与我们息息相关。成长期间,家庭教育是根基;求学时候,学校教育是核心; 步入社会,社会教育就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精神的升华、德行的提升就要靠宗教教育来熏陶。所以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知,明白这四种教育对人生的重要性,因为每一个教育都是人生的关键。

身为一个教师,对于这四种教育若能有明白的理解、深刻的体悟,就能做好这份神圣的教育伟业。

二、教师应有的角色

(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儿童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近年来,已普遍获得大众的共鸣。能担起经典导读者众,但能身体力行、德行涵养皆备的老师就不多了。

教师,本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在现实的教育中,多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人文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几乎失去了。就传道、解惑而言,如果仅仅止于言教,没有深入体悟求证,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无法进 一步落实学习。故,自古以来,身教为人所重视,因其确能引领学生真诚地效法学习。《弟子规》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老师不深入经意、义理,不在人品上扎扎实实地落实,不在道德修养上提升自己,又如何能化己育人呢? 教师素为人伦典范、世间人的榜样,从事教育的人应以此自勉。

(二)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越是深入地学习,就越感到自己的不足;越是不足,越能激发自己向学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的各项问题,就不得不更深入地体悟经典的内容。若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要主动带动学习之外,更要不断汲取圣贤智慧与现代知 识,融会贯通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那么在教学的领域中,才能源源不断推陈出新,引领出学生积极向学的精神。

教学相长是难得的提升自己的机会,身为教师,要好好把握这得天独厚的学习机缘,让师生在学习互动中更为茁壮进步。

(三)心理建设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是神圣的,需要用真诚的爱与平等无私的奉献,因材施教,才能灌溉培育出优良的下一代。

在现实环境中,碍于教育政策和扭曲的社会价值观念,教育的目的已为人所忽略。环视大环境中的教育,它究竟为人类带来什么?经由内心彻底省思之后,我们应该重新建立对教育的认知。

三、怎样落实「童蒙养正」教育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童蒙养 正」教育是奠定孩子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一)养其正心、正德、正见、正行(四正)

1.培养纯善的心

首先,老师要肯定所有孩子的心性都是善的。善心的外在表现就是品行的端正和纯洁。所以从品行入手,老师须以身教、言教启发濡养孩子纯善的心。善心是无远弗届的,由善心而起的德能、德用(良善的行为与作用)也是无有穷尽的。长养孩子的善心、善念,就是培育孩子为人的根本。

2.教育对人、对事、对物应有的正确态度

(1)对人:明白五伦的关系,知道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关怀体贴他人;教导互助合群的理念、培养宽厚待人的心性;晓喻见贤思齐、知恩报恩的道理。(2)对事:强调「事虽小,勿擅为」的重要;要求「事勿忙,忙多错」的做事方法;注重礼仪、讲求信用,建立威仪与守信的观念;教育「承担责任、知过必改」是善良的品行;培养「面对困难,能冷静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态度;教导是非判断的能力,并培养好学的精神。

(3)对物:灌输日常生活必须「节用爱物」,还要晓喻物资来源的艰辛,感恩大自然的赐予。例如:长养慈爱心,爱护小动物和植物;物有定位,对物品也要有恭敬爱惜之心,这样才能用得久远,常保如新,而且使用方便。

3.自我行为的约束

容止安详,不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现代家庭孩子少,自小不少已养成自大、为所欲为的心理);注意自我仪容整齐、房间自理是应尽的责任(例如叠被、叠衣、书桌的整理、鞋袜的洗涤、参与家务劳动);要求 出言谦敬有礼,晓喻口为祸福之门,强调言语的重要;对于饮食,晓喻营养均衡、不偏食有助于身体健康。

(二)老师要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基本的要领,就是老师要带头示范。例如如何整理家务、物品的归类、书籍的排列、书包的整理、缝补纽扣、家电安全、时间如何安排等等。如果老师能用心体验,就能教好学生日常生活的仪礼与规范。所以用身教示范,是老师达到教学成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三)帮助学生立下志向

「志不立,无以成事」,凡有成就的人,必有志向。欲其年少之时,就能立下远大的人生目标,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栽培。若能经常向孩子介绍古今中外圣贤之人,以他们奋 斗的事迹和不畏艰难的感人历程,来激励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启发他们无尽的潜能。受到这样教导的孩子,在学习的路程上,他们不但能勇于接受挑战,更能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由此可见,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的方向与目标,也是老师非常重大的责任。

(四)熟练经典读诵教材

作为教导儿童读经的老师,课前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不要认为他是小孩,什么都不懂,就草率应付了事。尤其家长会注意观察老师的文化程度与敬业的精神。因此自我充实,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应尽的责任、义务。同时,在学习、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相长的互动,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

(五)教导学生落实经典的教诲

1.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1)四正:心正、身正、椅正、书正 要求上课专注、座椅平正、姿态挺正、课本摆正。在家里也应如此,因为精神散漫就容易意志不集中,学习效果降低。(2)精神抖擞,读诵要求吐字清楚、抑扬顿挫,声调不可太高

精神抖擞是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习兴致的有效方法。因此老师要掌握课堂的气氛。

「凡道字,重且舒」,读诵要求字正腔圆,首先自己要做到。平素与孩子对话时,也要观察孩子的吐字是否清晰、语速是否过快,如果能从小注意音声的高低控制、速度快慢的调节,则孩子将来的言谈也会温文儒雅,气度翩翩。

(3)落实每天读诵

要求每天朗诵固定遍数,例如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一周下来就可累积百遍以上,自然就能背诵下来。背诵得越熟越好,可以终身牢记不忘。而且对于已经背过的经典也要经常令其复习,诚如《论语》所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背诵的遍数也是越多越好,因为「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2.讲解做人的道理──与生活相结合 许多学生虽然书读得不错,但与人相处的能力非常差,难以面对挫折,胆小懦弱,心胸狭隘,因此,老师应当主动引导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弟子规》。例如:对长辈礼敬的应对、与同学友爱的相处、公共场合的行仪,个人优秀品格的培养,这些在课堂上都要详细地教育。必要时,可以将《弟子规》编为剧本,让孩子表演、互相观摩学习,从中理解做人的道理。

3.合作──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教育不是孤立的,如果家长与老师在理念上能达成共识,在教育上紧密配合,就非常有利于孩子向既定的目标发展,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老师一种要求,家长又另行一套,孩子会不知所从,教育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另外,亲师经常地沟通,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对孩子加强督导,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特别要重视的是,把握学生犯错的「第一次」,是老师和家长教育他的关键时期。为人师长、家长者,此刻尤要相互密切配合,谨慎地教育引导,纠其偏差,补救不足,扶正心性,以奠定孩子初始的根基。

4.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孩子是很易于受环境影响的。营造尊师好学、谦敬有礼、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由点带 面、由面及点地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例如,可以用「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或「诚实、恭敬、谦虚、和睦」等作为班训。让全班同学普遍地学习、实践。

现在家中的孩子很少,缺乏友爱的精神,自大意识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差,如果没有及时教育,会严重地妨碍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班级中,尤要注意培养孩子如何和谐相处、团结友爱、无私互助的精神。待其长大之后,自能与人和睦共处。

(六)提倡老师教学交流与读书会 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老师间彼此切磋交流,有助于掌握更多因材施教的方法。

中国圣贤的典籍非常多,透过读书会,可以开阔对古籍更深一层的了解。有助于充实自己,彼此相互勉励,受用无穷。

(七)找寻教材资源

除了经典教材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孩子易于接受的其它教学材料,如故事、现实的实例等。

在教学工作中,老师透过细密的观察、及与家长的交流,可以掌握孩子现阶段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就可以运用相应的故事、实例等材料,启发、诱导孩子认识自身的缺点,激发他们积极向榜样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信念。

特别要提示的是,我们有丰富的美德故事资源,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故事,历代传颂的圣贤、伟人的事迹等等,都要结合孩子经文学习的进度、他们自身的状况,经常讲解给他们听,让他们在良善的人文熏陶中养正自我。

四、教学之妙,存乎于心

孟子云:「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为人生一大乐事」,况教育乃百年大计,攸关学子一生,若老师能全力投入、深信,必能唤起大家对师道的重视。愿我们以五心——爱心、信心、决心、用心、恒心共勉之。

五、结语

人生,是一条由不断学习所累积的道路,虽然道路有长、有短,但在学习过程中,有体悟、有喜乐、有困难、有突破,经由一连串的酸甜苦辣历练,成就了一条多彩多姿的人生道路。我们是掌握道路的领航者,责任深重。唯有踏实地学习、真诚地落实、积极地奉献才能真正办好教育树人的事业。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

一、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和定力,更晓以因果道德,敦伦尽分之理;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气已成,难以修正,悔之晚矣。

儿童所读的经并不是指佛经或宗教的经典。凡是圣贤的典藉,可以历久弥新的,可以规范我们立身行事的,皆称为经典。

借由以下几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对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有所了解:

1.心定功夫是如何培养的? 读经时,讲求语速、语调:要求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现在一般人一切都讲求快速,有的人听到读经读得这么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实读经就是让我们的心能静下来。一个人能定得下来,才有能力思考,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慌张、忙乱。心定功夫的培养,就是由平素来训练的,训练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读经。读经既简便易行又不用花钱,每一个家长在家里就可以辅导孩子培养这种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现代常说的训练沉稳、从容的心理素质。

2.为什么要读古人的圣贤经典?

有很多老师、家长质疑,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对于这种疑问,我们要冷静思考这种质疑有没有道理?回顾我们过去推动文化经典的时候,往往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硬要孩子背下来。孩子背了,但不懂得意思,家长就会想既然不懂得意思又何必背呢?就以为读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是没有用处的。

我们想一想,人从出生到老死,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一个年龄层面的思考。随着人生的发展,对人生的历练都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后再回头看看过去,由于自己的无知,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等到我们年龄大了,再来学习,往往感到我们的体力、脑力确实是力不从心,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来学习了。等到我们了解、已经看透以后再来学习,为时已晚。古人言:「幼无学,老何为?」幼儿的学习就是扎根教育。人要有底子,最好的底子无过于圣贤的智慧经验,这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础。比如说一年级的读经小朋友在爷爷被选上了孝悌楷模后说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话,我们可以想象她在背诵这一句的时候,可能完全不知道它的意思。熟读、背下来后,看到爷爷选上孝悌楷模,她就明白原来爷爷是一个孝顺的人,还为此获得政府的奖赏,因而她就能有所体会,讲出了孝悌是为人的根本。所以要预先垫底,有 了基础以后,才能运用。就像盖一座大楼,没有基础绝对不能盖起来。以圣贤经典为地基的扎根教育就非常重要。

3.把圣贤的经典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变成自己的经典,有哪些好处呢?

简单举例说:遇到困难时,你会想到古人说:「遇到困难应当愈挫愈勇」,你就会勉励自己不要灰心,不要难过。孟子说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你要记起这样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一定不会自暴自弃,还会勇于承担一切困难和艰辛。我们纵观历史上的圣贤、伟人的成长历程:

孔老夫子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教育成人,最终成为至圣先师。

孟子也是自幼父亲就过世了,「孟母三迁」,用心良苦地教育孩子,终使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

范仲淹靠苦学,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最终成为国家的宰相,国家的栋梁。他廉洁奉公的品行流传至今。

历史上所有成圣成贤的人,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经历种种考验最后成为圣贤之人的?我们想一想,如果读了圣贤的书,存于脑海,虽然没有办法一下子用出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借由圣贤典籍的教诲,我们可以做到最合理的应对。最起码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懂得如何把握方向和掌握目标。比如我们读到孔夫子说:「四十而不惑」,到四十岁以后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是不是更进了一层呢?如果我们越活越倒退,就说明对于圣贤典籍,我们未曾读过或没有读进去。如果我们从小就接受经典的熏陶,圣贤就可以常相左右。当我们遇到任何的问题,信手拈来圣贤的教诲,就会发现圣贤典籍原来就是我们人生的导航,可以带领我们走向光明。最起码在面临挫折时,我们有能力勇于接受,不 至于在挫折来临时,束手无策。可见圣贤典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运用得到,只是一般人不知道如何运用,也就不能了解圣贤文化何以能承传五千年,又为何五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各朝各代的立国之本。综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安定的维系都有赖于这些圣贤遗留下来的智慧和经验。

4.缺乏圣贤教育会出现哪些问题?

(1)全社会不重视圣贤教育的结果是什么?

现前,我们面对高科技的文明社会,虽然物质水平都提升了,具有极高的日常物质享受和便利,可是我们冷静观察,现今社会人们的内在精神并没有提升。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就是由于现代人从小没有接受过德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教育,另外一说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教育),没有接受过圣贤的教诲,因

此就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当今的学校教育,也普遍着重在知识、科技教育,并没有把人文教育做很好的教导。其后果之一就是不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不知道如何尊重对方。人与人相处时就很易起冲突,夫妻不和比比皆是,父子相告在今天也屡见不鲜……

(2)圣贤教育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是不是断了?

家庭中父母得不到敬重,父母和子女两代都受西方化的教育,父母和子女之间就像是朋友。至亲父母的尊长地位降为朋友,而朋友又是可有可无的,家庭的伦理随之丧失了,出现了父不父,子不子;夫妻之间不懂应该如何相互尊重;子女之间也不懂如何友爱……所以我们不得不说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现在单亲家庭增多,子女更难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在缺乏以圣贤教育为核心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我们会觉得他

们好象非常的冷漠,暂且不要说有伦理,有道德,连最起码应该尽的责任都不清楚,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害与得失。在以往农业社会,靠家庭教育,人们也知道人有尊卑,要尊敬长上,懂得敬畏天地……

过去,学校的老师因学生犯错误处罚孩子,家长会感到很高兴,因为孩子得到认真的关照,在出问题时,老师特别地付出教导,家长会抱着感恩的心向老师致谢。而现在的情况呢?一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儿子像皇帝,女儿像皇太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弟子规》有言「父母呼,应勿缓」,是父母呼唤,子女应对。而现在,小皇帝一呼,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一起应,家庭的结构关系完全颠倒了。孩子是千般宠爱于一身,从小没有被骂过,被雕塑过。到学校后,如果犯一些过失,老师难免会严辞责备或处罚。孩子现在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孩子回家一告状:「老师今天骂我,责备我」,父母就会感到难过,甚至到学校告状。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溺爱逼得老师无所适从,也不敢

倾全力来教导,尤其是品德方面几乎没有办法来指导,因而这些幼苗从小就很傲慢、自大。自古以来老祖宗就训诫我们:「满招损,谦受益」,这样的孩子将来长大一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许多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无法忍受一些外来的冲击,包括课业方面或人际方面,因为没有幼小时期的挫折磨炼,到青少年时期就往往想不开,甚至走向极端。我们冷静想一想是谁造成孩子如此的?是父母,是失去以圣贤教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我们不能怪学校和老师。

真正贤明的父母,应该懂得在孩子幼儿心性非常纯洁的时候,给予最好的学习教育。如果一味地纵容、宠爱、顺从是在害他。谚语道:「棒头出孝子,箸头出忤逆」,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孩子小时候就像一棵小树,枝干很嫩,我们怎样雕塑,他就会成为怎样的形状。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可塑性最强,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给他圣贤的经典,让他在幼小的成长阶段就培育很多圣贤的智慧和德能,那么他未来的人生道路就可

以走入康庄大道。有道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二、如何教导儿童读经

近年来,教导儿童读经已经在全世界各地蔚为一股风潮,有许多老师和家长,在得知读经的益处后,纷纷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或者在社区亦可见到热烈开展的读经活动。如何正确地引导和带领孩子读经,就成为很重要的课题。

教导儿童读经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必须要熟读经文,而且不可以读错。至于速度应该如何,我们要视孩子的年龄而定。高年级的,速度可以快一点;而学龄前的,速度不宜过快。因为读经时,最主要是让他们的心定下来,读快读急反而会导致他们内心的急躁。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读经应该不急不徐。老师在带读之前,内心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最好能把

情绪缓和稳定下来,声调不宜急促、不宜过高。对所要教读的内容在上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老师有自信,学生自然有信心。老师如果能把经文读熟,甚至可以背下来,学生听到老师流畅的读诵和抑扬顿挫的音声,学习的兴致自然就很高。老师如果没有做好准备,不但心慌,又容易断句错误,学生就无法读得通畅,难免他们会心生怀疑:「老师读得水平是这样还来教我们?」如果有家长陪同,也会质疑老师的学问到底有多少?所以作为一个导读的老师,在课前应该调适好自己的心理,并做好充裕的课程准备,上课才能收放自如,学生自然会随之欢喜地学习。

1.老师应有的课堂表现

(1)首先声音要洪亮,要有精神,学生自然能精神奕奕,不会懒散。

(2)千万不要有断句错误,否则会误导学生,所以要注重自我进修。

(3)读经可以有抑扬顿挫的表现,随着声韵的高低起伏而自然晃动,不知不觉地,就会陶醉在读经的乐趣中。

(4)语速不宜过快。读得慢,让学生吐字分明清晰,有助于心定,再透过抑扬顿挫的经典诵读,还可以慢慢地体会个中的道理。因为我们知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末学教的一个五岁的小朋友,二周就将《弟子规》背下,其辅助的工具就是一台录音机和一盘教学带。而且自己学习操作正反面更换,对经文很熟。一天大概听四个小时,早上两个小时,下午两个小时。有一次,她爸爸在外应酬,回家后酒醉呕吐、昏睡。孩子见到爸爸这种丑态,就说:「爸爸,『饮酒醉,最为丑!』」爸爸听到后感到吃惊,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喝醉酒不对,知道行为的美丑,看来自己日后做事要注意对孩子的影响。此后,爸爸在应酬时就很审慎,不再会

醉酒而归。而且在餐桌上,经常提起女儿的话,影响周围的友人。由此件事可以看出,我们不能轻视周遭小朋友的领悟能力;对于未尝接受过古圣先贤教诲的家长而言,想必也会从读经中深受其益。

我们读得很慢的时候就很容易随文入观。什么是随文入观?是指随着文章文词的意境,我们能契入了解字义。所以读慢有它的好处,尤其是3至7岁的小朋友更需要慢读教导。《弟子规》讲道:「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因此教导小孩读经,自幼应当教他读得清楚明白,同时也奠定他言语清晰的基础。至于验收学生背诵时,速度可以快一点。

用此种方法教学,有许多家长、老师反映:孩子透过读经之后,在学校的表现特别的优秀。比如,过去孩子没有胆识,胆量特小,当老师要他起来读书时,不但没有自信,加上颤抖的声音,语音就更不清楚了;透过读经的训练,孩子上课被叫起朗诵时,就非

常地有自信,每一个字都读得铿锵有力。故经典诵读确实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训练孩子的胆识,尤其是胆小的小朋友,他的自信心也会相对提高。

总之,语速的快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情况,才能拿捏准确,掌握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方法。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其实是最大的收获者,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尤其是体会个中的道理后,会深切向往圣人的大智大德,很多的句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诚如朱子所言:我们读圣贤书,展开典籍,就要能察觉到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与圣贤的教诲是否有所不同,如有不同,就要即刻改正。故当一个好的导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个人修养的提升是成效显著的。

2.老师的课前练习准备

(1)自己先读一读,听一听自己的朗

读效果,读得很熟稔,经义就会慢慢契入到心海里,教出来时就会觉得特别的愉快。

(2)如果能熟读历史上的八德故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穿插在课堂中讲解,效果会更好。

(3)透过自己充分的学习,你周遭的人,包括家长就会觉得你的气质和言行以及你的态度无形中都在提升。所以读经,自己可以得到很大的益处。

3.经典的选取

作为童蒙养正的基础,最好的莫过于《弟子规》,如将其每一句都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就打好了圣学做人的根基,而后再读其它的圣贤典籍:如《三字经》、《孝经》、《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老子》、《庄子》、《礼记》、《易经》等。

4.读经要不要背?

我们来思考一下,凡事如果有求,就会感到很痛苦。不论大人或小孩,设立某种目标后就要非常尽力,要特别经过训练才能达到,因此往往觉得学习是一种困难和压力,那么我们读经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减少学生的挫折和排斥呢?

要经常地读诵、熟读,透过这样的方法,经义、经文就可以顺畅而自然地吸收和背诵下来,这是因为人的耳朵最利。举例来说,听一首歌10遍以后就耳熟能详了。如果每天读经10遍,一周能读70遍,70遍后就会很自然地记下来,即使记不下来,也可以朗朗上口。所以读经要鼓励学生每天读,如果父母亲和孩子一起共读,那是最好不过了。

5.家庭的有效配合

读经不应该只有小朋友读,应该是全家一起来读。如果家里的成员由父母带领,在饭后拨出30—60分钟共同读诵,一年的时间可以把《论语》完全背下来。古人云:「半

部论语治天下」,父母读后若能深入义理,无论处事还是待人都会更加练达,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进行都有很大提升作用。

由于现在的小朋友受到电视、计算机的污染相当的严重,我们对抗这两种传媒的污染,可以积极地采取全家一起读经的方法来防范,不但意义非凡,而且陶冶性情就在读经中。借着潜移默化,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会透过经典、义理的熏陶而逐渐变化气质,诚如古人所言:「读书无非在变化气质而已。」父母率先以身作则,则子女焉有不效仿之理?所以这是最好的修学方法,也是奠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弟子规》的重要性

澳大利亚 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南

昆士兰大学

荣誉博士 客座教授 净空教授

儒所讲的大道就在童子所学的《弟子规》里。我告诉学生:《弟子规》是圣学的根基,会念会背,没有用处,要能做到!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落实,一生都不能违背,从我们开始学到老死都不违背,都遵守,就真的学成了!这是圣学的骨干,像我们盖一栋大楼,这是楼的架构、钢架!一切经论是房屋里面的装饰陈设啊!《弟子规》是结构的架子,非常重要,要真正相信,理解,肯做,不能只做表面。

本文摘自《庆祝澳中建交三十周年纪念致辞》2002年12月21日

礼记·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

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

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

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才,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无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隳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第四篇:如何落实德行教育

5启仁学堂教师培训资料一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

一、明白教育的本质

(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人的本性,都是善的。本性虽然都是善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每个人的禀性和习性不同。如果不从小教育,就会随着种种不同环境的熏习,养成了他的习性,进而影响他的一生。从历史可以证明,好的学习环境足以教育成为贤圣之人。相对地,污浊的环境也会腐蚀人心,破坏人的本质,小者影响其一生与家庭,大者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国家安定。若因此而背离本善的心性,茫茫一生,如同废弃自己一般,甚是可惜!

鉴于此,我们必须深切地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其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次才是知识技能。故,让孩子们保持本善之心,常存善念、常做善行,进而培育其诚意、正心、修身的大根大本,这才是真正教育化人的目的。

(二)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就是培育、长养孩子的善心、善念、善行,纠正其偏差的观念、错误的言行举止,引导他有正确的思想理念,进而,有宏伟的人生观、宇宙观,以期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位好的老师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三)人不学,不知道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在于接受过教育。教育的内容首要的是明白人伦大道:即明了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君臣用现代话来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让孩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在什么身份、处于什么关系时,应该要尽什么样的义务。

人事关系明白之后,再进一步,教给孩子与环境相处的道理:即与动物的关系、与植物的关系、与山河大地的关系。这些都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受教之后,他就懂得如何做人了,就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由此可见,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四)教学慎于开始

古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凡事能谨慎于开始,就能免于日后的忧患,教育孩子更是如此。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善心易导、善行易养。所以,我们要把握先入为主的原则,把最好的经典在此时,教导他诵读、进而熟读、牢记不忘。如果不予经典教育,孩子一样会起妄想、妄念,易受环境污染,尤其是不法的网络、不良的电视节目,染其心智更加严重。若空过这段黄金时光,待其长大,就很难接受这种经典教育了。

儿童的经典教育就是扎根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根基不稳,就难以有光明的人生。

(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宗教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学校是实施教育最大的学习场所;社会教育是全面性的教育,其覆盖面广,几乎遍布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它可经由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等媒体,深入到家庭、学校,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世界的现况来看,当前的社会教育几乎负面的多,正面的导向很少。其污染的危害往往为人所忽略。面对社会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知,凡有影响力者,如电视媒体、文化媒体、艺术媒体均应负起正面的教育作用。否则,社会风气、道德公义只有日益沦丧而已!

宗教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是提升人性向善的教育,但往往被忽视 4 或排斥。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深入地了解,所以很容易人云亦云,产生了对宗教教育的严重误解。

譬如,佛陀教育就是教人要觉——觉而不迷,能清楚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知道人生的方向,了解生命的意义;要正——正而不邪,思想纯正、观念纯正、心地纯正、行为纯正;要净——净而不染,能明辨是非,不迷惑颠倒,能约束自己,不被染着。

基督的精神就是「神爱世人」,就是不分族群,能相互包容、普爱世间一切人类。

伊斯兰教的精神是「至仁、至慈、至恕、至睿」的,这些无疑都是人类优良品行的标志。

宗教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都倡导爱与和平。而这爱与和平是人类所必需,是维系人类安定的力量,是神圣的教育,是值得学习的教育。

以上四种教育,就是人生的教育。在人生过程中,与我们息息相关。成长期间,家庭教育是根基;求学时候,学校教育是核心;步入社会,社会教育就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精神的升华、德行的提升就要靠宗教教育来熏陶。所以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知,明白这四种教育对人生的重要性,因为每一个教育都是人生的关键。

身为一个教师,对于这四种教育若能有明白的理解、深刻的体悟,5 就能做好这份神圣的教育伟业。

二、教师应有的角色

(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儿童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近年来,已普遍获得大众的共鸣。能担起经典导读者众,但能身体力行、德行涵养皆备的老师就不多了。

教师,本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在现实的教育中,多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人文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几乎失去了。就传道、解惑而言,如果仅仅止于言教,没有深入体悟求证,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无法进一步落实学习。故,自古以来,身教为人所重视,因其确能引领学生真诚地效法学习。

《弟子规》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老师不深入经意、义理,不在人品上扎扎实实地落实,不在道德修养上提升自己,又如何能化己育人呢?

教师素为人伦典范、世间人的榜样,从事教育的人应以此自勉。

(二)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6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越是深入地学习,就越感到自己的不足;越是不足,越能激发自己向学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的各项问题,就不得不更深入地体悟经典的内容。若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要主动带动学习之外,更要不断汲取圣贤智慧与现代知识,融会贯通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那么在教学的领域中,才能源源不断推陈出新,引领出学生积极向学的精神。

教学相长是难得的提升自己的机会,身为教师,要好好把握这得天独厚的学习机缘,让师生在学习互动中更为茁壮进步。

(三)心理建设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是神圣的,需要用真诚的爱与平等无私的奉献,因材施教,才能灌溉培育出优良的下一代。

在现实环境中,碍于教育政策和扭曲的社会价值观念,教育的目的已为人所忽略。环视大环境中的教育,它究竟为人类带来什么?经由内心彻底省思之后,我们应该重新建立对教育的认知。

三、怎样落实「童蒙养正」教育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童蒙养正」教育是奠定孩子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一)养其正心、正德、正见、正行(四正)1.培养纯善的心

首先,老师要肯定所有孩子的心性都是善的。善心的外在表现就是品行的端正和纯洁。所以从品行入手,老师须以身教、言教启发濡养孩子纯善的心。善心是无远弗届的,由善心而起的德能、德用(良善的行为与作用)也是无有穷尽的。长养孩子的善心、善念,就是培育孩子为人的根本。

2.教育对人、对事、对物应有的正确态度

(1)对人:明白五伦的关系,知道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关怀体贴他人;教导互助合群的理念、培养宽厚待人的心性;晓喻见贤思齐、知恩报恩的道理。

(2)对事:强调「事虽小,勿擅为」的重要;要求「事勿忙,忙多错」的做事方法;注重礼仪、讲求信用,建立威仪与守信的观念;教育「承担责任、知过必改」是善良的品行;培养「面对困难,能冷静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态度;教导是非判断的能力,并培养好学的精神。

8(3)对物:灌输日常生活必须「节用爱物」,还要晓喻物资来源的艰辛,感恩大自然的赐予。例如:长养慈爱心,爱护小动物和植物;物有定位,对物品也要有恭敬爱惜之心,这样才能用得久远,常保如新,而且使用方便。

3.自我行为的约束

容止安详,不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现代家庭孩子少,自小不少已养成自大、为所欲为的心理);注意自我仪容整齐、房间自理是应尽的责任(例如叠被、叠衣、书桌的整理、鞋袜的洗涤、参与家务劳动);要求出言谦敬有礼,晓喻口为祸福之门,强调言语的重要;对于饮食,晓喻营养均衡、不偏食有助于身体健康。

(二)老师要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基本的要领,就是老师要带头示范。例如如何整理家务、物品的归类、书籍的排列、书包的整理、缝补纽扣、家电安全、时间如何安排等等。如果老师能用心体验,就能教好学生日常生活的仪礼与规范。所以用身教示范,是老师达到教学成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三)帮助学生立下志向

「志不立,无以成事」,凡有成就的人,必有志向。欲其年少之时,就能立下远大的人生目标,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栽培。若能经常向孩子介绍古今中外圣贤之人,以他们奋斗的事迹和不畏艰难的感人历程,来激励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启发他们无尽的潜能。

受到这样教导的孩子,在学习的路程上,他们不但能勇于接受挑战,更能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由此可见,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的方向与目标,也是老师非常重大的责任。

(四)熟练经典读诵教材

作为教导儿童读经的老师,课前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不要认为他是小孩,什么都不懂,就草率应付了事。尤其家长会注意观察老师的文化程度与敬业的精神。因此自我充实,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应尽的责任、义务。同时,在学习、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相长的互动,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

(五)教导学生落实经典的教诲

1.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1)四正:心正、身正、椅正、书正

要求上课专注、座椅平正、姿态挺正、课本摆正。在家里也应如此,因为精神散漫就容易意志不集中,学习效果降低。

(2)精神抖擞,读诵要求吐字清楚、抑扬顿挫,声调不可太高 精神抖擞是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习兴致的有效方法。因此老师要掌握课堂的气氛。

「凡道字,重且舒」,读诵要求字正腔圆,首先自己要做到。平素与孩子对话时,也要观察孩子的吐字是否清晰、语速是否过快,如果能从小注意音声的高低控制、速度快慢的调节,则孩子将来的言谈也会温文儒雅,气度翩翩。

(3)落实每天读诵

要求每天朗诵固定遍数,例如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一周下来就可累积百遍以上,自然就能背诵下来。背诵得越熟越好,可以终身牢记不忘。而且对于已经背过的经典也要经常令其复习,诚如《论语》所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背诵的遍数也是越多越好,因为「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2.讲解做人的道理──与生活相结合

许多学生虽然书读得不错,但与人相处的能力非常差,难以面对挫折,胆小懦弱,心胸狭隘,因此,老师应当主动引导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弟子规》。例如:对长辈礼敬的应对、与同学友爱的相处、公共场合的行仪,个人优秀品格的培养,这些在课堂上都要详细地教育。必要时,可以将《弟子规》编为剧本,让孩子表演、互相观摩学习,从中理解做人的道理。

3.合作──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教育不是孤立的,如果家长与老师在理念上能达成共识,在教育上紧密配合,就非常有利于孩子向既定的目标发展,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老师一种要求,家长又另行一套,孩子会不知所从,教育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另外,亲师经常地沟通,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对孩子加强督导,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特别要重视的是,把握学生犯错的「第一次」,是老师和家长教育他的关键时期。为人师长、家长者,此刻尤要相互密切配合,谨慎 12 地教育引导,纠其偏差,补救不足,扶正心性,以奠定孩子初始的根基。

4.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孩子是很易于受环境影响的。营造尊师好学、谦敬有礼、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由点带面、由面及点地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例如,可以用「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或「诚实、恭敬、谦虚、和睦」等作为班训。让全班同学普遍地学习、实践。

现在家中的孩子很少,缺乏友爱的精神,自大意识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差,如果没有及时教育,会严重地妨碍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班级中,尤要注意培养孩子如何和谐相处、团结友爱、无私互助的精神。待其长大之后,自能与人和睦共处。

(六)提倡老师教学交流与读书会

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老师间彼此切磋交流,有助于掌握更多因材施教的方法。

中国圣贤的典籍非常多,透过读书会,可以开阔对古籍更深一层 13 的了解。有助于充实自己,彼此相互勉励,受用无穷。

(七)找寻教材资源

除了经典教材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孩子易于接受的其它教学材料,如故事、现实的实例等。

在教学工作中,老师透过细密的观察、及与家长的交流,可以掌握孩子现阶段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就可以运用相应的故事、实例等材料,启发、诱导孩子认识自身的缺点,激发他们积极向榜样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信念。

特别要提示的是,我们有丰富的美德故事资源,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故事,历代传颂的圣贤、伟人的事迹等等,都要结合孩子经文学习的进度、他们自身的状况,经常讲解给他们听,让他们在良善的人文熏陶中养正自我。

四、教学之妙,存乎于心

孟子云:「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为人生一大乐事」,况教育乃百年大计,攸关学子一生,若老师能全力投入、深信,必能唤起大家对师道的重视。愿我们以五心——爱心、信心、决心、用心、恒心共勉之。

五、结语

人生,是一条由不断学习所累积的道路,虽然道路有长、有短,但在学习过程中,有体悟、有喜乐、有困难、有突破,经由一连串的酸甜苦辣历练,成就了一条多彩多姿的人生道路。我们是掌握道路的领航者,责任深重。唯有踏实地学习、真诚地落实、积极地奉献才能真正办好教育树人的事业。

第五篇:以身作则落实德行教育有感

以身作则落实德行教育有感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家都宝贝的不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在所难免。但同时很多家长也会体会到: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管呀,软硬不吃,家庭教育类书籍看了不少,教育理论也学了很多,怎么用到自家孩子身上却收效甚微呢。就像“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两个性格气质完全相同的孩子也是不存在的。因此我认为教育孩子应该应势诱导,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谆谆教诲,方能有效。在这里我也谈几点自己教育孩子的心得,与大家共飨。

我的孩子今年8周岁,回忆这8年来对他教育的点滴,我认为以下三点是最重要的。

一、注重品德的培养

我认为孩子有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是第一位的。因此从小我就注意培养她 “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习惯。比如在公交车上看到有爷爷奶奶级的老人站着,她马上会站起来让座;出门遇到熟人她会很自然的跟人打招呼、问好;自己换下的袜子内裤自己洗,每当这时,我往往会给她一个鼓励的微笑,让她感受到我对她这些举动的满意。这些比对她简单的进行说教有效地多。

二、注意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我孩子的英语比较好,我说的好不仅是英语知识掌握的好,还有孩子的口语和发音的纯正和标准,而这些得益于我们在她三岁的时候培养出的好习惯,每天早上起来打开电脑听英语。对于三岁的孩子要养成好习惯,只能诱导而不能要求,因为孩子太小,对那么小的孩子提要求她是不能理解也坚持不了的,所以只有用她渴望得到的一些小东西来不断奖励,慢慢地这个好习惯逐渐养成,到目前为止,孩子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着电脑大声朗读,有时候听着孩子声情并茂的背诵很长的英语课文,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激和喜悦,感激孩子给我带来的惊喜和感动,因为她背下的课文对于我们大人来说都不是那么容易能办到的。每当此时我总是大声赞美我的女儿,把我对她的赏识和认同全部表达出来,这样孩子会越来越喜欢英语,每次英语考试都是自信满满的。同时这门功课的好也带动了其他功课学习的动力。当我或老师夸她 “今天有进步”时,她明显又增加了一份对学习的信心。

三、注意进行挫折教育

独生子女在家几乎都是有求必应,自我意识强,一旦受到挫折承受能力差,这样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我认为挫折教育很重要。有机会我就会让她体验“被拒绝”、“失败”的感觉。有一次,孩子回来说同学家长给班主任说她把人家的文具盒弄坏了,当时孩子很委屈,我对孩子说:“如果真是你弄坏的没有关系,妈妈明天就买个新的赔给人家也不会责怪你,但是要求你说实话。”孩子坚持说没有,经过和班主任核实确实不是孩子所为,我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给孩子分析了一下,要求孩子在和同学相处的时候不要随便动别人的文具,孩子答应了,却偷偷躲在洗脸间哭泣,我追问原因,孩子说:“妈妈,我不是故意动他文具盒的,为什么他会这样说我?”我告诉她:“无论你上学还是妈妈在社会上处事被误解或者冤枉是常有的事,既然老师已经帮你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不要再多想了,吸取教训,克服自身的不足,就是最大的进步。”孩子释然了,我却深深感到孩子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我们只有以身作则正确引导,才能和孩子共同成长进步。培养教育孩子不是一项一蹶而就的工程,它没有既定的规律可循,而是需要我们在过程中不断寻找、纠正方式方法,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让我们从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体会到做父母的辛苦和幸福吧!希望与广大家长们交流,共同为孩子的发展谋更广阔的天地。

三一班朱琳清家长:王茜

下载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行教育自查报告

    德行教育自查报告从我任职教师到现在已经有半年了,这半年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也得到了很多经验。但是,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因此,需要不停地反省自己。根据新课程改革,我认为我要做......

    德行教育自查报告

    德行教育自查报告 从我任职教师到现在已经有半年了,这半年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也得到了很多经验。但是,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因此,需要不停地反省自己。根据新课程改革,我认为我要......

    公民德行教育

    大连市首届公民德行教育公益论坛给我上的震撼一课* 作者: 一位观众 * 发表时间: 2011年10月27日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大连市首......

    德行教育读后感

    德行教育读后感 爱心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爱心,培养出爱人如已的人,培养出自觉地无私地施爱于人、施爱于所有存在的人。知识的传授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施爱的工具。本文以小学语......

    弟子规与德行教育(推荐)

    《弟子规》与德行教育 蔡礼旭老师曾经说过,教育就是长善救失,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在中国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教育面对的现实的问题,是怎么样培养一个分数高、成绩优的学生,无......

    最新版德行教育观后感(大全)

    道德模范,德高望重,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是我们的乡亲、邻里、同事、朋友。他们以凡人善举,用良心、奉献甚至生命,诠释了真善美,传递了正能量。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2020年全国道德......

    德行教育学习感受

    德行教育学习感受今年开学初,教育局给学校的每个老师和学生发了一本书——《德行天下》,我拿过来仔细地看了一遍。在认真学习之余,站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自己9年的为师生涯。......

    英语学校德行教育经验材料

    夯实德行教育基础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洛阳市涧西区英语学校 如果把基础教育比作是大树教育的话,德行教育就是在扎根,只有根深才会枝繁叶茂。我校的德行教育活动已经实现了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