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淑和在全国国资监管政策法规暨指导监督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时间:2019-05-14 03:4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淑和在全国国资监管政策法规暨指导监督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淑和在全国国资监管政策法规暨指导监督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一篇:黄淑和在全国国资监管政策法规暨指导监督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全面深化政策法规和指导监督工作 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在全国国资监管政策法规暨指导监督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 黄淑和

(2013年10月20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资委系统“一五三”发展战略,总结政策法规和指导监督工作情况,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党委书记张毅同志要求认真组织开好这次会议,继续把政策法规和指导监督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国资监管政策法规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五年多来,各地国资委紧密围绕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大局,切实加强政策法规工作,勇于开拓,锐意进取,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

(一)立法工作全面推进,法律规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截至今年6月底,国务院国资委制定的现行有效规章27件、规范性文件297件,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出台地方国资监管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3400多件,立法工作迈出新步伐。

推动体制完善的地方立法取得新突破。各地国资委坚持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改革方向,运用多种立法形式,不断推动完善本地区国资监管体制。湖北、山东先后出台本省《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国资委的机构性质和全覆盖监管职责,积极探索以地方性法规推动体制完善。天津市政府印发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工作方案,大力推动“大资源、大配置”的统一监管模式。浙江省政府制定《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统一本地区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山西、辽宁、内蒙古、河北、福建、江西、云南等地国资委陆续完成国资监管条例起草,积极推动出台有关地方性法规。

加强国资监管的制度探索取得新进展。各地国资委深入总结实践经验,探索监管规律,出台了一大批国资监管制度规范。重庆、厦门、宁波等地国资委适应企业国有资产向境外扩展的发展需要,及时制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北京市国资委根据国有资产向子企业延伸的特点,研究出台《重要子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办法》。贵州、新疆兵团等地国资委积极探索股权多元化背景下出资人的履职方式,制定了履行多元投资主体公司股东职责的有关办法。上海市国资委及时出台有关内幕信息管理办法,主动规范国资委成为上市公司股东后的相关行为。河北、四川、海南等省国资委出台指导监督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指导监督的机制、内容和途径。

促进国企改革发展的立法得到明显加强。各地国资委加快国企改革发展的立法步伐,切实推动企业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广东、天津、上海等省市加强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出台有关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本地区深化国企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路径和具体措施。陕西省国资委大力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出台《关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改制重组。北京、青海等地国资委制定一系列董事会建设文件,大力提升董事会规范运作水平。安徽、深圳等地国资委通过制定自主创新奖励扶持办法,引导激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云南省国资委下发《省属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企业优化产业、产品和经营结构,促进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二)法律审核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依法行权履责水平进一步提升。

五年来,各地国资委根据出资人机构行权履责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拓展法律审核的广度和深度,着力加强机关法律风险防范。

行权履责的法律审核机制逐步健全。河北、辽宁等省国资委进一步树立“决策先问法、违法不决策”的法治理念,制定出台重大事项法律审核办法,明确法律审核范围、机构和程序。大连市国资委出台公司章程管理办法,对章程的制定、修改、审核、备案等,实现全流程规范管理。上海市国资委区分企业类别制定章程范本,增加选择性条款,既强调章程的统一规范,又兼顾了不同企业的个性化、差异化。湖北省国资委每年对200多件股东(大)会、董事会表决意见进行法律审核,为体现出资人意志提供了法律保障。西藏自治区国资委在接收政府部门所属企业工作中,深入开展法律论证,认真拟定整体划转协议及相关方案。河南省国资委通过制定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合同范本,有效规范和保障省管煤炭企业的调整重组。新疆、吉林等地国资委组织常年法律顾问,深度参与需要出资人审批的企业重大事项的法律审核,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

机关法律风险防范得到进一步加强。各地国资委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机关合规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事前防范与事后补救相结合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天津、辽宁等地国资委全方位排查机关行权履责的法律风险,杜绝“风险死角”,并对各个风险源点逐一提出防范措施。福建省国资委依法开展各类审批事项清理,将其中16项出资人审批事项改由企业自主决策。内蒙古自治区国资委建立了委主任授权委托书制度,确保授权委托的内容、形式均依法合规。深圳市国资委针对信访领域案件多发现象,加大法律咨询和审核把关的力度,有效化解信访工作的涉诉风险。五年来,各地国资委共发生诉讼、复议案件120件,目前已经结案100件,绝大部分案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三)地方国有重点企业法制工作推进力度加大,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进一步健全。

五年来,各地国资委深入推动落实地方国有重点企业法制工作第二个三年目标,取得了积极成效。据初步统计,全国省级国资委监管的906户出资企业中,设置法律事务机构的有732户,占81%;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的有478户,占53%。建立重要规章制度、经营决策和经济合同法律审核制度的比例,分别为80%、94%和85%。广东、上海、陕西等十几个省市还主动实施了本省企业法制工作第三个三年目标。

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山东、山西、重庆、宁夏、青岛等11个省市中,省级国有重点企业全部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北京、山东等地总法律顾问制度进一步向重要子企业延伸。江西、湖北、安徽、海南等省国资委明确将总法律顾问纳入企业领导班子,列入企业领导人员职务名称表。据统计,全国共有432户省属国有企业,明确制定总法律顾问相关办法或将总法律顾问制度写入公司章程,为总法律顾问有效履职、发挥作用提供制度保障。江西、湖南、辽宁等省国资委组织总法律顾问年度述职,进行考核评价。

企业法律业务的指导工作逐步深入。湖北省国资委出台法律审核管理办法,规定企业重大决策必须进行法律风险评估论证,出具有关法律意见书。上海市国资委制定国有企业法务管理工作指引,指导企业加强合同管理和重大事项法务管理。四川、江苏等省国资委深入组织监管企业开展法律风险排查清理,指导夯实法律风险防范的基础。天津市国资委组织监管企业与中央企业开展对标,大力提升法制工作水平。湖南、江西等省国资委还将企业法制工作情况纳入经营业绩考核范围,强化法律风险防范的硬约束。

企业重大法律案件协调不断加强。河北、新疆等地国资委积极协调化解标的金额大、法律关系复杂、历时较长的积案,帮助企业化解风险、减少损失。内蒙古自治区国资委通过协调“拨改贷”转为国家资本金有关案件,争取有关部门出台政策,达到“协调一起、杜绝一批”的良好效果。福建省国资委对监管企业之间的纠纷,坚持“先协调后诉讼”,减少纠纷处理成本。不少地方国资委还注意总结协调个案的经验,完善有关制度机制。广西自治区国资委建立了与有关机关共同化解国有企业涉诉纠纷案件的协作机制。黑龙江省国资委有效整合法律资源,组织监管企业法律顾问集体会商重大纠纷案件,形成案件协调的合力。

五年来,各地国资委在开展政策法规工作中,始终坚守职责定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出资人依法行权履责水平进一步提升,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进一步健全,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里,我代表国务院国资委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一是部分地方国资委政策法规工作站位不够高、定位不够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个别地方还出现了政策法规工作职责被分散化的现象。二是地方国资监管立法工作的规划、协调力度仍然不够,重点立法推进能力需要提高,有关法规制定与执行“两张皮”现象仍不容忽视。三是指导推动省属国有企业法制工作进展还不平衡,有些地方的工作推进乏力,有些地方还存在畏难情绪。上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予以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全面深化国资监管政策法规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十分复杂,加强国资监管政策法规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西方国家通过重构国际经济秩序和经贸规则,力图抢占新一轮全球竞争的制高点。从国内来看,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各类企业都要适应准入放宽、监管从严、责任更重的立法趋势要求。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自身的改革调整已经进入“深水区”,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亟需从政策法律层面寻求新的突破。在监管体制上,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目前,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现象在一些地区和部门仍比较突出,推动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的难度还不小,全国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也亟待从立法上统一规范。所有这些,充分说明新形势下做好国资监管政策法规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最新部署,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要求,及时研究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和重点任务,努力推动国资监管政策法规工作再上新台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深化国资监管政策法规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培育世界水平跨国公司的目标任务,将工作重点由注重国资监管制度创设向推动制度体系化、提高制度执行力转变,由注重法律审核把关向全面推进法治机构建设提升,由注重指导企业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向对标国际先进企业、全面提高法制工作水平迈进,力争在完善国资监管法规体系、全面启动企业法制工作第三个三年目标、抓好国企涉外议题研究应对、提升委机关依法行权履责水平等四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推动国资监管上新水平、国企发展上新台阶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和保障。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任务是:

(一)以加快综合性立法为核心,不断健全完善国资监管法规体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应当不断深化立法工作,努力完善国资监管法规体系。一是积极推进国资监管综合性立法。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继续建议修改完善《企业国有资产法》有关条款,为促进改革、完善体制努力寻求法律突破。加快起草《企业国有资产法》的配套行政法规,建立健全企业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要子企业重大事项管理等基本制度。要根据本地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实践需要,积极推动出台地方综合性法规或政府规章,努力推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二是深化和完善重点业务领域立法。要深入总结10年来国资监管的经验做法,及时修订完善投资规划、业绩考核、产权管理、薪酬分配等领域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监管方式和手段,探索分类监管,健全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提升国资监管效能。着力加强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董事会建设等方面的立法。要使各项制度设计更加有利于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三是进一步规范立法工作程序,提高制度执行力。要科学制定立法工作计划,严格立项审核,完善立法起草、审核、协调和审议程序,切实提高立法的质量和水平。注意把法规清理作为完善法规体系的重要内容,坚持立改废并举,及时废止或修改不符合改革方向、不适应监管要求或与上位法不一致的文件规定,形成科学统一的法规体系。加强对立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探索建立法律实施后评价制度,确保国资监管各项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二)以全面启动省属国有重点企业法制工作新三年目标为抓手,推动企业法制建设再上新台阶。

指导推动企业法制建设,既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重要基础。今后三年(2014-2016年),全国省属国有重点企业法制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紧紧围绕“一五三”战略,适应做强做优、国际领先的企业改革发展需要,在法制工作第二个三年目标完成的基础上,加快完善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推动监管企业全面设立总法律顾问,总法律顾问专职率和法律顾问持证上岗率均达到70%以上;加快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推动监管企业规章制度、经济合同、重要决策的法律审核率全面实现100%;加快监管企业法制工作与中央企业、国际先进企业对标步伐,进一步提升企业法律管理能力和水平,努力推动省属国有重点企业法制工作实现新跨越。

各地国资委要根据上述目标,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或完善实施方案,全面启动第三个三年目标的各项工作。一是加快完善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进一步扩大实施总法律顾问制度的企业范围,在监管企业全面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在规模较大、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重要子企业积极推行这项制度。要切实保障总法律顾问依法履职,通过出台企业总法律顾问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列入企业章程、积极纳入国资委直接管理干部序列等多种途径,确保企业总法律顾问的定位层级和职责落实。大力推进总法律顾问专职化、专业化,鼓励考取法律执业相关资格证书。认真组织开展法律顾问岗位等级资格评审,加强总法律顾问后备人才队伍培养。二是加快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全面实现三项法律审核率达到100%,是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硬要求。要指导推动企业法律审核制度化、流程化,使法律审核成为监管企业各项经营业务运行不可逾越的重要关口。重视推进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向重要子企业、重大项目的延伸,努力构建法律风险防范的完整链条。三是加快与国内外先进企业法制工作对标步伐。指导推动监管企业从做强做优、加快发展的战略高度,通过依法治企能力、法制工作体系和法律顾问队伍等方面的对标,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经验做法,不断强化企业法制工作与经营管理业务的有效融合,积极打造与省属国有重点企业相匹配的法制工作软实力。

(三)以国企涉外议题研究应对为基础,指导企业加强国际化经营中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

加强国际化经营中法律风险防范,是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国资委要适应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大趋势,认真组织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一是高度重视国企涉外议题的研究应对。国务院国资委在中美经济对话、中美商贸联委会、中美投资协定和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议》的谈判中,深度参与了涉及国企议题的研究应对。这项工作由我分管,具体由法规局会同外事局等厅局负责落实。国企议题的研究应对,事关国有企业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国资委系统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各地国资委要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相关工作,注意跟踪研究国企涉外议题的最新动态,共同发声发力,维护国有企业正当权益。要重视组织监管企业配合开展好WTO贸易政策审议,充分反映监管企业合理诉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二是指导企业抓紧建立健全境外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结合省属国有重点企业新三年目标的实施,推动企业不断完善国际化经营规章制度,认真开展境外项目的法律论证和尽职调查,严格规范境外子企业公司治理、合规运营和法律管控。重视将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进一步向境外业务延伸,嵌入境外上市并购、重大项目承揽等业务流程,实现国际化经营活动从项目可研到决策、从谈判签约到运营的法律风险防范全覆盖。三是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走出去”遇到的重大疑难法律问题。指导企业坚持独立市场主体地位,运用国际贸易规则,通过当地行政、司法等救济途径,妥善应对东道国有关外资准入、国家安全和反垄断等方面的审查,争取公平待遇。重视加强与政府商务、外交等部门的沟通配合,指导企业积极应对境外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妥善处理重大涉外诉讼案件。针对国外跨国公司实施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及时提醒并指导企业主动申请贸易救济措施,依法维护企业权益和国内产业利益。

(四)以法治机构建设为目标,大力提高国资委依法行权履责的工作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国资委作为政府直属特设机构,在依法处理政企关系、政资关系上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各地国资委应当按照推进法治机构建设的总体部署,大力提高依法行权履责的工作水平。一是切实做到在法定框架内履行出资人职责。结合转变政府职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关要求,及时清理取消不属于出资人职责和面上监管职责范围的审批核准事项,进一步理清出资人机构与政府有关部门、监管企业和市场的关系,依法履行好出资人职责,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二是切实增强国资委重大决策的合法性。进一步健全重大决策工作流程和程序,坚持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凡属于出资人机构的重大决策,无论是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抽象行为,还是决定监管企业重大事项等具体行为,都应当通过法规处室合法性审查后,再提请委主任办公会或党委会审议决定。三是加强委机关法律风险防范。进一步健全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可能涉及的重大矛盾纠纷的监测、预警、处理和回应机制。注意收集分析企业改制、产权管理、信息公开等矛盾纠纷多发领域的信息,及时制定预案,堵塞漏洞。依法妥善处理有关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切实维护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和国资委的良好形象。四是全面提高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权履责的意识和能力。结合落实“六五”普法规划,探索建立委领导和机关干部法律培训长效机制,在干部任前考试中增加法律知识内容,加强国资委系统典型案例宣传,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红线意识”。

三、当前深化指导监督工作需要强调的几个问题

在今年1月的会议上,我对国资委系统的指导监督工作已经作了总体部署。从今年来地方国资国企发展形势看,当前地方国有经济运行出现下滑的情况,应当引起各地国资委的高度重视。1-8月份,不少地方监管企业经济效益出现下滑现象,其原因比较复杂。从外部环境看,主要是外需不足,内需预期不稳定,钢铁、煤炭、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重型机械、造船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大多陷于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经营困境。从内部因素看,一是企业增长模式和经营方式还比较粗放。过去效益来源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今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投资规模上不去,经济效益势必下滑。二是企业运营质量不高、管理不精细。今年的成本费用和负债规模持续上升,且增幅高于同期收入和资产规模增幅。三是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竞争力不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较弱。四是地方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还不尽合理,一些地方仍在盲目上项目、铺摊子,造成重复建设;一些地方没有及时清理整合劣势企业和低效资产,导致整体效益下降。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坚持稳中求进,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确保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根据这些要求,我对深入做好指导监督工作再强调以下几点:

(一)指导本地区国有企业全力以赴保增长。

当前,各省市国资委要切实承担起指导推动本地区国有企业实现保增长的责任。一是重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要加强对市场变化和企业运行情况的分析,摸清影响企业利润增长的主客观原因,抓紧明确保增长的任务和具体措施。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协助解决企业面临的重大困难。对重点亏损企业,要一企一策,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二是指导企业大力开拓市场。引导企业围绕市场抓经营、抓生产,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打造拳头产品,提高高附加值产品贡献度。对有市场优势的项目,要集中力量加快实施。要重视指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搭建本地区国有企业产业对接、供需对接平台,推动企业在主导产业、重大项目上的协同合作,支持企业抱团发展。三是着力推进精细管理,降本增效。指导企业加强营业成本和各项费用控制,防止人工成本不合理增长,大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强化应收账款、存货的清理和管理。同时,注重防范大宗商品融资性贸易、金融衍生品等业务风险,防止出现新的损失。四是大力提高资产配置效率。要指导企业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坚决清理处置低效无效资产,止住出血点。从严从紧监管国有企业投资,严控非主业、产能过剩以及超过财务承受能力的投资。大力整合辅业资产,推动国有资本向本地区优势特色企业集中。

(二)指导本地区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

我国国有企业仍处在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出新的部署。对此,各地国资委要高度重视,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主动地研究本地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要牢牢把握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改革方向,立足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以资本为纽带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夯实国有企业作为合格市场主体的体制基础。要认真研究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政策措施,根据放宽市场准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要求,推动企业在改制上市、兼并重组、项目投资等方面,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和战略投资者,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要根据企业产权结构和组织形式的变化,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规范的董事会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加快形成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要研究界定监管企业的功能定位,深入探索分类监管的途径和方式,提高国有资产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活力。

(三)指导本地区国有企业切实做好“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

加快转型升级,是我国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实现可持续发展躲不开、绕不过的一道坎。各地国资委要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发挥业绩考核、薪酬分配、资本经营预算等监管手段作用,促进本地区国有企业做强做优。要指导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以提高技术含量、增加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为重点,促进国有企业现有资源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集中、向价值链的高端集中,着力打造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地方特色的支柱企业。要指导推进本地区国有企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重视品牌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管理和保护,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要指导推动地方国有骨干企业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海外战略布局,构建国际化经营网络,不断提升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为培育一批国际跨国公司奠定基础。

(四)高度关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地市国资委的机构设置和职责定位。

地市国资委是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的重要环节。在今年地市国资委主要负责人培训班上,我们对机构设置和职责定位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地市国资委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的还占20.3%,作为政府组成部门或工作部门的达到61.2%,履行企业领导人员管理职责的不到60%,还有35%的地方未实行收益管理。这种情况,与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前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对地方政府加快职能转变、深化机构改革做了全面部署。各地国资委要把握新一轮地市政府机构改革的时机,按照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完善的原则和要求,深入推进地市国资监管机构建设。要按照中央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要求,落实《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有关规定,抓紧做好地市国资监管体制的完善。少数没有设立国资委的地市,要推动其尽快设立,力争使中央、省、市三级国资监管体系形成完整链条。要坚持国资委作为政府直属特设机构性质和职责定位,明确地市国资委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和专司国有资产监管,努力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不行使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政府其他机构、部门不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要求落到实处。要按照“同一件事情由同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积极推动地市政府有效解决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职责分散的问题,努力实现管资产与管人、管事职责的有机结合。各地国资委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主动加强与省机构编制部门和地市党委、政府的沟通汇报,积极争取支持。对机构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地国资委要及时向国务院国资委反映。

四、进一步做好政策法规和指导监督工作的几点要求

深化国资监管政策法规和指导监督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必须统一认识、凝聚力量、狠抓落实。这里,我提出五点要求。

(一)要把政策法规和指导监督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的探索突破,离不开政策法规工作的支撑和保障,也离不开指导监督工作的有效推动。各地国资委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将政策法规和指导监督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研究解决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深层次矛盾问题。要注重发挥好政策法规工作在推动完善体制中的谋篇布局作用,在制度建设中的攻坚破难作用,注重发挥好指导监督工作在推动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中的全方位促进作用。对全局性的重点任务,委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组织协调;分管领导要切实负责,全力投入,解决工作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要立足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和指导监督工作职责,充实人员力量,确保各项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二)要认真抓好重点任务的组织落实。

对这次会议提出的重点工作任务,各地国资委要结合实际,抓紧研究拟订工作方案,加大工作推进力度。要进一步明确本地区完善法规体系的重点项目,确定企业法制工作新三年目标的具体指标,细化本地区指导监督工作的目标要求。要加强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的跟踪,明确时间节点,随时掌握进展情况。对落实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及时研究,紧抓不放,集中力量予以突破。切实加强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合理运用纳入业绩考核、开展工作评价等多种手段,强化对重点任务落实的硬约束。国务院国资委将在国资委系统探索开展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的评价通报,加大有关工作推动力度。

(三)要进一步增强政策法规和指导监督工作合力。

政策法规是一项综合性、基础性工作,指导监督工作则涉及国资委各个业务领域。做好这两项工作,是国资委系统的共同责任,必须强化工作合力。各地国资委要充分发挥年度立法计划的作用,系统梳理全委立法需求,统筹各个业务领域的立法项目,避免交叉重叠。要进一步强化年度指导监督工作计划的执行,促进各项指导监督工作任务落实到位。要通过制定机关法律风险防范预案,将各个处室、各个业务环节都纳入法律风险防范链条。要在推动落实企业法制工作新三年目标过程中,充分发挥相关处室的职能作用,齐抓共管、共同推动。对全局性、综合性工作,政策法规和指导监督处室要大胆牵头、勇于担当、加强协调,其他业务处室要积极协同配合;对各业务领域的专项工作,其他业务处室要负起责任、抓好落实,牵头处室要积极做好服务、协调和把关。要通过全委上下共同努力,继续开创政策法规和指导监督工作的新局面。

(四)要夯实政策法规和指导监督工作基础。

要继续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工作制度,明确规章规范性文件起草制定、重大事项法律审核、授权委托、机关涉诉案件处理等工作的内容、程序和责任,切实做到有章可循。要建立完善政策法规工作联络员制度,加强立法技术培训和工作交流。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有关工作要求融入管理流程,通过建立政策法规工作数据库和网络交流平台,实现信息的互通共享。要提高指导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抓紧建立基层联系机制,确定省国资委对下级国资监管工作的联系点,争取以点带面,推动指导监督工作向纵深发展。要健全培训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对地市国资委、县区国资委负责人的培训。要探索建立督促检查机制,注重对下级国资委指导监督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评价。

(五)要加强队伍的作风建设。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以此为契机,深入加强作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业务强、作风硬的国资监管队伍。要坚定做好政策法规和指导监督工作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克服在推动完善体制中可能存在的“畏难情绪”、在职责定位方面可能存在的“边缘意识”。要通过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充分听取有关方面对国资监管政策法规和指导监督工作的意见建议,了解基层的现实困难和迫切需求,防止工作中“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要坚持“抓重点、做精品、出亮点”,对已经确定的重点任务,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顽强作风,锲而不舍、长抓不懈,做出品牌。

最后,我就如何把握上述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再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搞准一个定位。要牢牢把握出资人机构的职责定位。职责范围内的要干好干到位;职责范围外的尽量不干、少干,不得不干的要把握好角度和分寸,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定位准不准,检验标准在于出资人机构依法监管工作是否到位、有效,同时企业是否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二,突出两项重点。一是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和集中优化配置。二是做强做优一批地方优势特色企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地方国资监管工作要紧紧抓住这两项重点。下决心予以突破。

第三,宣传好“三句话”。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政府职能转变,这三句话对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至关重要。当前国资改革不顺畅,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不到位,就在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要坚持好、宣传好这三句话,进一步推动国资监管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第四,推动企业做好四篇大文章。一是转型升级。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注重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清理包袱。要重点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清理企业不能干、干不好的项目,做到“轻装上阵”。三是完善机制。良好的体制机制,是市场竞争的制高点。要按照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抓紧健全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四是管理提升。要推动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第五,着力做好五件事。一是认真准备国资国企改革方案,争取三中全会后尽快出台,形成上下联动的改革局面。二是高度关注地方机构改革中地市级国资委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防止出现体制弱化和倒退。三是积极推动地方综合性立法,完善地方国资监管体制。四是加大地方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五是加强县级国资监管机构建设。

同志们,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政策法规和指导监督工作的舞台广阔、使命光荣。让我们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振奋精神、不断开拓、再接再厉,全面深化政策法规和指导监督工作,为国资监管上新水平、国企发展上新台阶,继续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黄淑和在全国国资委系统指导监督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围绕“两新目标” 积极探索推动 努力开创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新局面

——在全国国资委系统指导监督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 黄淑和

(2011年6月28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进入新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杭州会议以来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的进展和成效,交流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围绕“国资监管上新水平、国企发展上新台阶”的“两新目标”,研究“十二五”时期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提出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具体措施。国务院国资委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王勇同志做出重要批示,对进一步加强指导监督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去年杭州会议以来,国资委系统紧紧围绕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大力推进指导监督工作,“大国资、一盘棋”理念进一步增强,上下级国资委沟通联系进一步密切,工作合力进一步形成,指导监督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指导监督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分管领导和工作机构全面落实。各省级国资委将指导监督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普遍成立了指导监督工作领导小组,不少地方国资委由一把手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同时明确了委内牵头处室,建立了各处室之间的分工协调机制。北京市国资委将36项工作任务分解到16个处室。山东省国资委将各处室指导监督工作开展情况列入考核内容。上海市国资委对区县国资监管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由各业务处室实行对口“一条龙”服务。通过落实分管领导和工作机构,初步形成了职责明确、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指导监督工作组织体系。

指导监督工作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国务院国资委修订发布了《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办法》(以下简称《指导监督办法》),按照“指导、沟通、交流、服务”的原则,明确指导监督工作机制和主要工作事项,进一步规范了指导监督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上海市国资委制定了《指导监督办法》的实施细则,将区县贯彻执行国资监管政策法规情况作为指导监督工作重点。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甘肃、内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省区市国资委出台了加强市、县级国资监管工作的指导监督办法,探索建立政策指导与具体指导、日常指导与专项指导相结合的工作体系。

上下级国资委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逐步形成。国务院国资委定期编发简报,及时传达指导监督工作要求,交流推广各地国资监管的特色做法和先进经验,同时加快建立地方国资监管信息资源系统,尝试指导监督基础数据的整合与利用。福建、安徽等省国资委健全监管工作体系,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基础数据网络。辽宁省国资委通过与地市国资委办公信息系统联网,确保了重要信息及时上报。国资委系统运用沟通交流平台,有力地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和信息共享。

(二)创新方式方法,指导监督工作全面展开。

精心规划部署指导监督工作。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工作计划,明确了2011年指导监督的40项工作任务和责任厅局。湖南、新疆、西藏、厦门等许多省市国资委也制定了指导监督工作计划。福建、江西、陕西等省市国资委专门组织召开了全省指导监督工作会议。北京市国资委邀请区县政府主管领导参加国资监管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区县国资监管重点工作。四川省国资委召开研讨会,研究部署“十二五”时期指导监督工作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通过工作计划和会议部署,各地指导监督工作开始全面启动,并初步打开了工作局面。

深入调研摸清指导监督面上情况。今年上半年,国资委法规局赴13个省市深入了解地方国资监管机构建设、全覆盖监管、融资平台公司经营等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并提交了有关调研报告和上报的专题信息。福建省国资委对市、县国资监管工作和指导监督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山东省国资委针对部分地市出现的国资委监管企业划回原主管部门的体制回潮现象,由委领导分头带队进行集中调研督导。安徽省国资委建立了委领导班子联系点制度,每人分别联系2-3个地市国资委,定期开展调研指导。四川、黑龙江等省国资委分片区开展专题调研,实地协调解决市县国资监管机构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增强了指导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路作用。河南、云南、青岛等省市对下级国资监管工作进行评优表彰,树立先进典型。山东省国资委总结推广济宁、聊城、枣庄等地市国资委在加强职能建设、强化考核培训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宁夏自治区国资委指导推动全区国有企业开展与全国先进企业、全区先进企业、本行业先进企业的“三对标”活动。各地通过总结推广特色做法和先进经验,以点带面,使指导监督工作的引领示范效应得到较好体现。

不断强化和丰富指导监督工作内涵。国务院国资委先后组织召开国资委系统财务监督、产权管理、业绩考核、收益分配、改革改制、董事会与监事会工作、纪检监察等专题会议和培训班,对各地国资监管工作进行专项指导。深圳、上海、河北、大连等部分省市国资委在本地区积极探索推进经济增加值考核,引导国有企业增强价值创造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云南、江苏等省国资委组织对地市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全面掌握地市国有经济的运行情况。广东省国资委指导地市国资委建立健全国有企业财务快报制度。江苏、湖北等省国资委统一全省企业国有产权交易信息发布,实行产权交易网上动态监测。加强对国资监管各项专题工作的指导推动,已经成为国资委系统加强联系、共同提高的重要纽带。

(三)突出工作重点,指导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指导国资监管体制和制度建设迈出新步伐。各地国资委以保持机构的独立性、专业性和落实出资人三项主要职责为重点,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等多种途径,深入推进本地区国资监管体制和制度的完善。湖北省国资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主动地向省委、省政府汇报,积极加强与省政府各部门和省人大法律委的协调配合,组织起草并推动出台了《湖北省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首次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全省国资委的直属特设机构性质和全覆盖监管职责,健全完善了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山东、贵州等省市也先后出台了指导本地区国资监管体制完善的专门文件,对国资委职责定位、监管范围以及市县国资监管责任主体等做出了明确规定。福建省国资委针对部分地市拟撤并国资委的动向,及时与各地市党委、政府沟通,并将情况上报省政府取得支持,保持了地市级国资委机构的稳定。重庆、陕西等省市国资委主要领导与地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深入协商沟通,推动地市级国资委的单独设立和职责到位。最近,深圳市委和市政府对市国资局的机构名称和机构性质专门作了研究,正式决定将市国资局更名为市国资委,机构性质由市政府工作部门变更为市政府直属特设机构。

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取得新进展。各地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原则,积极拓展国资委系统的监管范围。目前,全国有14个省级国资委监管覆盖面达到80%以上,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实现了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全覆盖监管。湖北省国资委对粮油、水电、文化等领域的脱钩改制企业实现了“统一纳入、委托监管”。云南选择昆明、曲靖、文山、大理等四个州市进行了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试点。此外,全国有28个省级国资委和70个地市级国资委监管范围还涵盖了金融类国有资产。

推动落实县级国有资产监管责任取得新成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义乌现场会后,浙江、广东等省国资委相继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总结推广义乌、顺德经验,进一步加强县级国资监管机构建设,健全县级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湖北省国资委总结推广“大国资、大监管、大资源、大配置”的“宜都模式”,大冶市对经营性国有资产和行政事业性资产实行产权、预算、资产处置、资源配置“四统一”的监管模式。宁波市国资委推动明确了区县国资监管责任主体。据对吉林、安徽、广西等8省市所辖883个县区的统计,单独设立国资监管机构的有167个,占总数的19%。广东、江西、四川的县(区)单独设立国资监管机构的比例分别达到36%、30%和28%。

指导地方国有经济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呈现新格局。各级国资委积极指导推进跨区域、跨层级国有企业之间的调整重组,引导地方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支柱行业和特色产业。国务院国资委推动中央企业与许多省市开展了央地合作。福建省国资委牵头搭建本地区对接央企的合作平台。不少地方把国有经济作为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四个直辖市的企业国有资产逐步向支柱产业和关系民生的公共基础设施领域集中。山西省国资委以煤炭资源整合为推手,加快推进省、市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海南省国资委大力推动省属国有企业与市县合作,共同组建参与新城区和港区开发的投资主体。青海省国资委以循环经济试验区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积极搭建省内国有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各地通过指导推动优势资源集中,使国有经济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总体上看,近一年来,各地国资委认真贯彻落实杭州会议精神,通过建立健全指导监督工作机制和制度,不断创新指导监督方式和方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国资委系统指导监督工作开始从起步开局向纵深推进转变,从分头摸索向集中借鉴转变,从提出一般要求向深化体系建设转变,为推进完善地方国资监管体制、促进地方国有企业科学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指导监督工作尚处于刚刚起步、逐步发展的阶段,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对指导监督工作的认识参差不齐,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指导监督工作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对县级国资监管工作的指导监督仍较薄弱;指导监督的一些重点难点还需要积极探索、寻求突破。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下一步工作中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完善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按照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要求,“十二五”时期将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在继续完善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同时,还将完善国有金融资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国际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国有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模式将越来越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既为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对“十二五”时期深入开展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

“十二五”时期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 “两新目标”,牢固树立“大国资、一盘棋”理念,立足“指导、沟通、交流、服务”,以加强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建设、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促进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不断深化、强化企业国有资产基础管理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指导监督工作机制和制度,努力提升地方国资委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能力和水平,为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作出新贡献。

这里讲的“大国资、一盘棋”,主要包含了以下三层意思:一是各级国资委都是“一家人”,要形成国资监管的“大合力”;二是各地方国资委在开展工作中,要把本地区所属的国有资产、中央企业在本地区的国有资产、外省市在本地区的国有资产,纳入本级国资委统计分析和统筹考虑的范围,形成“大国资”的格局,以此体现国有经济在带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份量;三是要把全部国有资产放到一个盘子里,共同实施跨地区、跨领域、跨行业的优化配置,以此推动全国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和“大国资、一盘棋”的要求,“十二五”时期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要全面落实以下四项主要任务:

(一)指导加强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建设。

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建设,是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组织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和省、地市三级政府组建国资委,作为政府直属特设机构,在机构设置上实现了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部门与政府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完全分开。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由过去以行政方式管理改为以出资方式管理,由过去各部门多头管理改为由国资委统一履行出资人职责。这一新体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是我国不断探索规范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关系的重要制度创新,也是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结晶。8年多来的实践表明,这一新体制有利于保障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有利于国有企业平等参与国内外两个市场竞争,因而更好地适应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客观需要,更好地适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目前,省级国资委机构及其职责定位比较稳固,但不少地市国资委由直属特设机构改为了政府部门或者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机构不独立、行政化趋势比较明显。据统计,全国356个地市中,尽管有331个设立国资委,占93%,但作为独立机构的只有227个,占设立国资委的68.6%;保留直属特设机构性质的只有107个,占设立国资委的32.3%。从职责上看,一些地方国资委出资人三项主要职责不统一、不到位现象仍然比较突出,面上监管职责尤为薄弱。个别地市国资委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企业改制、处理信访和维护稳定上,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职责没有得到落实。

针对上述情况,“十二五”时期要把指导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核心是坚持国资委直属特设机构性质。具体来说,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要准确把握特设机构的实质要求。注意区别于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和机构,坚持国资委在政府层面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专司国有资产监管、不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特殊定位。二要准确把握特设机构的职责边界。对出资人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尽职尽责不缺位;对指导和推动监管企业的工作,有据有度不越位;对协助政府其他部门的工作,做好配合不错位。三要准确把握特设机构的职能配置。坚持将出资人职责和面上监管职责有机结合起来,在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同时,认真履行好面上监管职责。

(二)指导推动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集中统一监管。

今年初,张德江副总理在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拓宽监管范围,逐步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监管,不留死角,不留遗漏,不出现重大失责”。国务院领导的明确要求,为深入推动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指明了方向。当前,不少省级国资委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逐步推进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集中统一监管,监管范围不断拓展。但有的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还较为分散,当地国资委监管的比例比较低,目前仍有4个省级国资委监管覆盖面低于50%。有的地方将新设立的国有企业交由公共管理部门监管,还有的地方甚至将国资委监管企业重新划回原行业主管部门。因此,必须把推动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集中统一监管,作为指导监督工作的重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推动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集中统一监管,应当着力抓好以下三点:一要积极拓展国资委监管范围。各地国资委要主动汇报,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要以统一履行出资人职责为目标,采取多种方式,循序渐进,尽可能将地方国有企业纳入新的国资监管体制。完全纳入暂时还有困难的,可以采取由国资委委托监管、行业部门具体监管等方式。二要注意发挥好统一监管的体制优势。严格按照出资关系,切实加强出资人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监管,提高国有资产监管效率,使出资人监管的体制优势得到充分体现。三要集中资源打造优势企业。通过推动集中统一监管,加快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企业重组和资源整合,着力培育一批地方优势企业,具备条件的还要力争培育成为国内领先企业或世界一流企业。总之,要通过指导推动,争取在新的体制框架下实现集中统一监管,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实现集中统一监管,在打造优势企业的过程中实现集中统一监管。

(三)指导促进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不断深化。

目前,各地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基本进入规范化轨道。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加快,国资监管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监管不到位、监管资源分散、监管效率不高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国资委内部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也有待优化完善。特别是在股权多元化条件下,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如何在企业层层落实到位,如何加强境外国有资产和重要子企业监管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规范。

“十二五”时期要通过加强指导监督,大力推进国资监管工作的不断深化。一要着力拓宽监管思路,提高监管工作的前瞻性。注意指导下级国资委妥善应对日趋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准确把握国有资产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方向性、趋势性问题。二要着力突出监管重点,提高监管工作的针对性。根据监管企业不同的股权结构和组织形式,积极探索分类监管。切实加强混合所有制下国有产权的管理,继续完善有利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提高发展质量的考核指标体系。适应国有企业“走出去”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境外国有资产监管。针对国有企业大部分资产集中在二、三级企业的情况,完善对重要子企业监管的制度机制。三要着力整合监管资源,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适时调整优化国资委内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加强投资规划、产权管理、财务监督、业绩考核、薪酬分配、干部任免、外派监事会、纪检监察等各个环节的衔接协调,形成国资监管的闭环链条。探索国有企业财务信息公开制度,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监管,不断创新监管方式,不断提高监管效率。

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国资委系统融资平台公司风险防范问题。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监督工作应当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融资平台公司大多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国有企业股权等作为融资担保,贷款期限长,潜在风险大。要注意指导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按照企业规律运营,既要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又要量入为出,合理确定融资规模,不能以牺牲国有资产安全解决暂时的资金需求,不能给国有经济发展带来长期隐患。各地国资委要对所监管的融资平台公司依法履行好出资人职责,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参与重大事项决策,重视指导融资平台公司完善治理结构,提高科学决策水平。要抓紧摸清所监管的融资平台公司资产负债、担保等基本情况,全面评估潜在风险,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预案。

(四)指导健全企业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体系。

健全企业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体系,既是开展指导监督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上下级国资委之间加强联系的重要纽带。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全面掌握国有资产整体状况,有利于全程监管国有资产流转环节,有利于适时实现国有资产运营质量监测。目前,国资委系统基础管理工作体系初步形成,管理规则逐步健全。但有关制度位阶较低,系统内外规则不统一,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的现象仍然存在,县级企业国有资产基础管理缺位还比较严重。同时,随着这几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的不断深入,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进一步突出,有关基础数据对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参考价值日益凸显,因而对我们加强企业国有资产基础管理提出了更为重要和紧迫的要求。

“十二五”时期,指导健全企业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体系,应当着力抓好以下三点:一要加快基础管理制度建设。2010年、2011年,国务院两次将《企业国有资产基础管理条例》列为“条件成熟时出台”的立法项目。各地国资委一方面要积极配合起草好这个条例,另一方面,要重视加强地方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实现本地区基础管理规则和制度的统一。二要完善基础管理工作机制。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明确部门分工,依法落实省、地市两级国资委企业国有资产基础管理职责,尽快明确县级企业国有资产基础管理主体,建立全面覆盖、层级完整的基础管理工作机制。三要利用好基础管理数据成果。比如,通过全面掌握总量与分布情况,为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提供依据;通过及时跟踪国有产权变动情况,有效维护国有资产安全;通过分析国有经济运行动态,为政府实施宏观经济管理和国资委实施有效监管提供决策参考。

以上四项主要任务,是针对国资委系统指导监督工作需要重点突破的共性问题提出来的。各地情况不同,在开展指导监督工作时,还可以明确其他一些重点工作任务。要分析本地区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分清轻重缓急,在指导监督工作中始终坚持抓重点,破难点,出亮点,做精品。

三、深入做好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的几点要求

今年是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深入推进的一年。按照“十二五”时期指导监督工作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各地国资委要着力在“提高认识、完善制度、突出重点、提升能力”上下功夫,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一)要始终把指导监督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上级国资委依法对下级政府国有资产监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是法律赋予各级国资委的一项重要职责。各地国资委要从加快完善地方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制度、提升国有资产监管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加强指导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牢固树立“大国资、一盘棋”的理念,加快形成国资监管的“大合力”。要切实纠正指导监督工作可有可无的模糊认识,克服各种畏难情绪,切实把指导监督工作有效开展起来。各地国资委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统筹谋划,层层落实指导监督工作责任;亲自过问协调,及时解决指导监督工作涉及的重大问题;亲自沟通协商,切实加强对下级政府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指导服务。分管指导监督工作的负责同志,更要尽职尽责,深入分析把握本地区指导监督工作的重点、难点,认真组织、协调和落实指导监督各项工作要求,努力将指导监督工作引向深入。

(二)要继续健全指导监督工作机制和制度。

健全完善指导监督工作机制和制度,是做好指导监督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国资委要依据《指导监督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加强指导监督工作机制和制度建设。要加快形成委内各专业机构之间、上下级国资委之间指导监督工作的“两个合力”。在明确委内分管领导和工作机构的基础上,既要发挥工作机构的信息沟通、交流服务和综合协调作用,又要调动委内专业机构开展指导监督工作的积极性。要按照指导监督工作的总体部署,通过会议、简报、调研交流和指导检查等多种形式,加快健全国资委系统上下联动、运转有力的指导监督工作机制。要及时总结推广指导监督工作中的特色做法和先进经验,及时反馈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要认真落实《指导监督办法》确立的立法备案、法规政策实施督查和重大事项报告等“三项制度”。坚持寓指导于服务之中,发挥好指导工作的引导、规范、提高和促进作用,同时防止越权干预下级国资委依法行权履责。坚持监督工作“少而精”的原则,注意把监督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确保国资监管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贯彻实施上,放在国企改制、产权转让等可能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重点环节上,放在防范国有资产重大损失和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潜在风险上。

(三)要进一步突出指导监督工作重点。

各地国资委要根据“十二五”时期指导监督工作总体部署,注意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出发,明确工作重点,抓好重点突破。要立足于进一步发挥国有经济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参与当地企业脱钩改制和调整重组工作,加快推进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集中统一监管。要立足于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确保国资委直属特设机构定位,切实扭转部分地市级国资委回归行政化的趋势。要立足于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特点和优势,继续探索加强县级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工作,鼓励国有企业数量较多、企业国有资产规模较大的县单独设立国资委,指导暂不具备条件的县抓紧明确国有资产监管责任主体。

(四)要不断提升指导监督工作能力和水平。

指导监督工作涉及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政策要求高,探索性很强,推进难度大,必须不断提升指导监督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关于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和完善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探索解决指导监督工作涉及的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要适应指导监督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加强指导监督工作队伍建设。坚持“学用结合”,经常组织国资委系统深入交流学习,及时研讨重点问题,加快提高指导监督工作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综合工作能力,努力培养一支懂政策法规、精国资监管、善协调服务的指导监督工作队伍。

根据委里会议计划,今年不再专门召开国资委系统政策法规工作会议,借此机会,我想重点强调两个问题。

(一)关于依法行权履责、进一步加强法治机构建设。

近几年来,国务院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专门印发了《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并且召开了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级政府部门从立法、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国资委虽然不是政府行政部门,但作为直属特设机构在依法行权履责过程中,同样必须贯彻落实好这些部署和要求。

国务院国资委去年12月印发了《关于依法行权履责进一步加强法治机构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国资委法治机构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具体任务。希望各地国资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一要继续做好国资监管立法工作。国务院国资委于近日制定出台了《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目前正在抓紧起草《企业国有资产基础管理条例》,同时配合财政部起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条例》。各地国资委也要结合本地区国资监管工作实际和突出问题,切实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努力实现国资委履行职责的各项行为都有法可依。二要坚持国资委系统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加强对重大决策事项的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不能提交委主任办公会议讨论决定。三要牢固树立程序意识。在履行出资人职责过程中,自觉按程序办事,严格遵守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和公司章程有关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的各项规定,认真执行国资委工作规程。四要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工作。根据全国普法办“六五”普法规划和即将印发的《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在国资委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进一步提高国资委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大力推进机关合规文化建设,自觉防范好各级国资委行权履责中的法律风险。

(二)关于加快落实地方国有重点企业法制工作三年目标。

按照地方国有重点企业法制工作第二个三年目标要求,在今年年底前,省属国有重点企业要全部设立法律事务机构,70%以上的企业要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据初步统计,截止到今年5月底,928户省属国有重点企业中,有782户建立了法律事务机构,占84%;419户建立了总法律顾问制度,占45%。总体上看,这一进展与目标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有6个省国资委所监管企业,至今未有一户设立总法律顾问,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目前,距离三年目标结束仅剩半年时间,各地国资委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完成任务。一要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加大推进力度。尤其是进展较慢的省市,国资委领导要亲自抓,法规处室要切实履行职责,要会同干部管理处室在摸清具体情况和原因的基础上,抓紧进行专题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整改推进计划。二要及时开展专项督导,有效解决推进三年目标的短板。要针对所监管企业落实三年目标的薄弱环节,拟定督导名单,由国资委领导带队,通过与企业领导当面交换意见、帮助总结分析典型案例等形式,对重点企业逐户开展专项督导。三要注意抓好总法律顾问的上岗到位,突出推进三年目标实现的重点环节。对于暂时没有合适专职人选的企业,可以由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兼任,也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各地还可以借鉴江西、河南、湖北等地国资委的做法,向监管企业直接委派总法律顾问。四要认真组织检查验收,确保三年目标的实现不走过场。各地要按照目标要求的基本内容,借鉴国务院国资委检查验收中央企业的做法,具体细化检查验收标准,在今年年底前后,通过自查、互查、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检查本地区国有重点企业三年目标的完成情况,注意总结先进典型,着力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检查结果要以适当形式进行通报。

同志们,“十二五”时期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舞台广阔。我们要紧紧围绕“两新目标”,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过硬的工作作风,积极探索推动,努力开创指导监督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制度、促进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第三篇: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央企安全生产工作会的讲话

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央企安全生产工作会的讲话

在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

(2011年5月19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总结“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十二五”时期和2011年安全生产工作任务,推动中央企业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为实现“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目标提供安全保障,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央企安全生产工作会的讲话。安全监管总局对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孙华山副局长专门到会讲话并将提出要求。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国资委高度重视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牢牢把握出资人定位,督促和指导中央企业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安全业绩考核,不断夯实企业发展基矗各中央企业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安全监管总局、国资委的工作部署,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为安全发展、***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安全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

科学的安全生产理念,是搞好安全生产的行动指南。几年来,国资委提出的“铁腕治安全”、“谁不重视安全、组织上就让他不安全”、“要安全的效益、不要带血的利润”、“安全是效益、安全是品牌”等安全管理理念,已经得到中央企业的广泛认同,并逐步成为广大干部职工共同的价值取向。中国石油确立了“以人为本抓安全”的“人本观”,“一切事故都是可以控制和避免的”的“预防观”,“安全源于责任心、源于设计、源于质量、源于防范”的“责任观”,“安全是最大的节约、事故是最大的浪费”的“价值观”,“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的“亲情观”,把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天字号工程和第一要求,纳入了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中广核集团明确提出,“安全是企业安身之基、立命之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中核集团、中国电科、中国华能、中国国电、中材集团强调,安全是央企的第一政治,是干部的第一责任,是员工的第一幸福,是企业的第一效益。通过深入开展安全理念的普及教育,中央企业安全发展的意识普遍得到增强。

(二)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落实。

各中央企业按照国资委提出的“一岗双责”要求,通过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实施安全风险抵押,推行领导安全承包、干部安全述职,严格安全考核和责任追究等一系列措施,逐级强化了安全生产责任制。中船重工、兵器装备集团、中国华电、中电投集团、国机集团、水电顾问等企业,集团公司主要负责人连续多年与下属企业一把手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将安全指标与企业负责人业绩、单位工资总额挂钩;所属企业层层分解安全生产指标,将责任、目标、任务逐级落实到基层岗位,把安全业绩与干部的“帽子”、员工的“票子”捆在一起,坚持重奖重罚,实行“一票否决”,使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中煤集团深刻总结安全生产经验教训,构建了“党委重视安全、行政主抓安全、技术部门保障安全、生产部门落实安全、监管部门监督安全”的责任管理体系。

(三)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各中央企业按照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结合企业和行业特点,不断探索创新,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是积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安全管理体系。许多中央企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大国际对标力度,把传承安全管理优良传统与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和体系。中航集团、南航集团、东航集团以国际民航安全标准为基础,全面推行了航空运营人安全管理体系(SMS);神华集团、国投等企业针对矿业安全风险点,采用了国际职业安全协会(NOSA)“安全五星”管理系统;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核电等企业按照风险管控要求,建立了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系(HSE)。这些体系的共同特点是:通过优化安全生产管理要素,形成了“设计-实施-检查-改进”的动态循环模式。

二是各项制度逐步规范。中央企业普遍建立了符合本企业安全生产实际的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为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化集团坚持每年修订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时将新的规定要求纳入制度体系,确保安全生产制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中粮集团、中国五矿、通用技术集团、中国化工等企业根据业务领域不断扩展的实际,及时修改完善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促进了企业的安全管理和转型升级。

三是组织机构更加健全。中央企业普遍成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定期分析安全生产形势,研究部署安全工作。强化了安全监管部门,配备了专职监管人员,建立了从总部、直属企业到基层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高危行业企业还设置了独立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一批企业还积极探索设立安全总监制度,成为安全生产监管的新亮点。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中国五矿、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企业还在总部设立了安全总监,进一步强化了总部对所属企业的安全生产管控。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交集团、中国水电集团、葛洲坝集团等企业向下属单位层层委派安全总监,加大了对基层单位的监管力度。

(四)安全生产基础进一步夯实。

中央企业始终把抓基储练内功、求实效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既打牢了安全管理基础,又提高了安全生产执行力。

一是加强基础建设。车间、班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广大中央企业着力加强基层建设,把安全生产工作层层落实到各个车间、班组和基层岗位。兵器工业集团结合创先争优广泛开展“创建平安班组”活动,努力提高班组全员安全意识和岗位安全技能。中国大唐在班组建设中深入开展“三讲一落实”活动,即在生产作业前讲任务、讲风险、讲措施,在生产过程中抓好落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是推行标准化管理。各中央企业大力推进“企业达标、岗位达标”,安全管理基础进一步加强。一汽集团、东风公司、中国北车、武钢等企业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制定了考核评级细则,开展了专项检查、评比和达标活动,操作规程进一步规范。

三是强化培训教育。中国建筑2010年组织10个培训讲师团,深入各工程局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培训员工2万余人。中船集团加强劳务工管理,完善师徒带教制度,禁止新进厂劳务工独立进行危险性较大的作业,提高了劳务工安全意识和作业技能。

(五)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各中央企业大力推进“科技兴安”战略,普遍加大了安全生产科技投入,“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安全投入年均超过400亿元,许多企业的安全投入远高于国家或行业标准。通过开展重大课题科研攻关,实施安全技术升级改造,为企业的安全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航天科工在全系统推进“安全传感器工程”建设和应用,建立跨区域、多层次、网络化的安全生产监管系统,做到了“隐患早发现、违章早纠正、事故早预防”,提高了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水平。中远集团、中国海运、中交集团、中国外运长航等企业,积极推进船舶防海盗“安全舱”建设和防海盗器械的开发、研制、使用工作,远洋船舶安全性显著提升。中国建材、中国水电集团、华润集团等企业自主开发了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启动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信息化建设,并全面上线运行,为各层级企业安全管理、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安全文化建设等提供了平台。

(六)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进一步增强。

中央企业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要求,普遍建立健全了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培训、演练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落实应急物资与装备,提高企业应对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南方雨雪冰冻、强台风袭击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各中央企业快速反应、沉着应对、妥善处置,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国家财产和群众生命的安全,树立了中央企业的良好形象。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建立了电网安全风险辨识、评价、控制、发布、改进工作制度,每年迎峰度夏前都举行联合反事故演习。中国海油建立了预案、指挥、信息管理和救援队伍“四位一体”的应急管理系统,注重应急培训和演练,并在实战中经受了检验。中交集团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每年组织开展集团层面的应急演练,“十一五”期间,年平均投入应急演练费用达到270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加强应急通信体系建设,形成了抗灾超级基站、高空布放基站、地面应急通信车相互联通、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络。

“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并趋于好转,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趋于下降,特别重大事故明显减少,一些企业事故多发势头得到遏制。2010年,中央企业百亿元销售收入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5,比2005年下降了53%。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业绩持续改善,中央煤炭企业百万吨死亡率平均为0.075,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央建筑施工企业百亿元产值死亡率控制在2以下,处于全国行业领先水平。

上述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安全监管总局等有关部门长期以来的有效监管和积极支持,同时也是奋战在中央企业安全生产战线的专业队伍和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努力、扎实工作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国资委和国资委党委,向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领域和部分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多发、频发的势头仍未得到完全遏制,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不可盲目乐观。“十一五”时期,中央企业共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157起,死亡965人。其中:建筑施工企业87起,死亡477人;煤炭企业11起,死亡139人;石油石化企业19起,死亡88人。上述三个行业较大及以上事故起数分别占中央企业的55.4%、7%和12.1%,死亡人数分别占49.4%、14.4%和9.1%。这充分暴露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还很不平衡,个别企业还存在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够有力等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发言稿《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央企安全生产工作会的讲话》。

二、“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中央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新情况,精心谋划“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和主攻方向,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一)充分认清“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将面临一系列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安全风险挑战。

一是实现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新目标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一流的企业既要有一流的经济效益,更要有一流的安全业绩。当前,国际上许多大公司都建立并执行了全球相对统一的安全标准,并据此作为排斥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中央企业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就必须以全球的视野,主动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标,向世界一流企业看齐,从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查找不足,持续改进,创建一流的安全品牌。

二是企业规模扩张和生产经营业务快速发展增加了安全管理风险。“十一五”时期,中央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持续扩大,安全生产的资源保障跟不上企业发展需要的矛盾逐步暴露,安全生产风险点增多。目前,一些中央企业产业链不断延伸,进入了自身不熟悉的领域,特别是主业非煤企业进入煤炭行业,在煤矿专业技术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经验明显不足,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增大。中央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实施兼并重组,有些被兼并企业工艺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老化、安全管理水平不高,给安全生产带来新的风险。

三是用工方式的深刻变化增加了安全管理难度。目前,中央企业直接使用的农民工和通过劳务派遣、分包等形式使用的农民工已达到680多万人,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这部分从业人员从总体上看安全素质偏低,流动性较大,缺乏系统培训,习惯性违规违章现象时有发生,是事故多发、易发的群体,岗位技能、安全知识、自我防护能力都亟待加强。今后,如何加强对承包商的管理和加快提高农民工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已经成为中央企业必须尽快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是“走出去”步伐加快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更大挑战。“十一五”期末,中央企业纯境外营业收入已经占到全部营业收入的17.37%,较“十五”期末提高了5.5个百分点。“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化国际资源开发和加工合作,发展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央企业涉足海外业务,领域遍及建筑、石油化工、电力、电信、机械、纺织、远洋渔业、国际航空、外贸等行业。目前,全球安全局势仍在恶化,各种国际矛盾仍在加深,恐怖主义威胁不断蔓延,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治安混乱,绑架、抢劫等事件层出不穷。而中央企业境外项目大多集中在非洲、中东、中亚、东南亚、南美等地区,这些地区矛盾更为突出,情况更为复杂,中央企业面临的境外法律风险、政治风险和安全风险等将会更多。

面对新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做好应对准备和风险防控,加快解决安全生产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新目标。

(二)“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一大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认真履行中央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创新工作方式,夯实管理基础,强化源头控制,加大安全考核和事故问责力度,加快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努力实现中央企业安全发展、***发展。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大特色体系,创造一流安全业绩。

建立一大特色体系,就是到“十二五”期末,中央企业要普遍建立健全与国际标准接轨、具有中国特色、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安全管理体系。这一安全管理体系,对外要经得起境外竞争对手挑剔,对内各企业和全体员工能得到有效执行。

创造一流安全业绩,就是到“十二五”期末,中央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主要安全业绩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企业水平;重点行业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十一五”期间明显下降。

(三)“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主攻方向。

要实现上述目标,“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要把抓好以下“四大重点项目”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主攻方向。

一是科学制定并全面实施企业安全发展五年规划。各中央企业在制订并实施“十二五”规划中,要系统梳理安全生产关键风险点,科学配置与安全风险防范相适应的各类资源,将安全发展规划纳入企业转型升级规划和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实现安全生产与企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要按照国资委确定的主业,优化产业布局,严控投资方向,谨慎进入不熟悉的行业和领域。对拟兼并重组的企业,要严格做好安全生产评估,当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时才可并购;已兼并重组的企业,安全管理要及时跟上,加快形成统一的安全文化,确保兼并重组企业安全发展。要加大淘汰落后力度,坚决关停安全性能低下、危及安全生产的设备和装置。

二是大力推动安全技术攻关。技术进步是提升中央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的重要支撑。中央企业要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和自主创新优势,进一步加大安全技术投入,着力抓好重大事故风险防控技术和应急救援技术的攻关,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要重点完善三大安全保障体系:即完善重大工程和高危项目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避免出现系统风险;完善在线安全监控体系,力争做到所有生产作业场所、重点部位实现全天候的在线监控;完善和优化设备保障体系,切实提高物防水平。

三是大力提升境外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升境外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是中央企业“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凡是在境外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都要加强安全品牌建设,认真研究驻在国经营管理、劳资、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律规定,抓紧建立和完善与国际安全标准相衔接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和安全规章制度,健全安全防范、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处置和法律保障等具体办法,切实履行境外企业安全生产监管职责,提高监管效能,强化境外人员安全培训,确保境外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四是加快培养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安全监管专业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安全监管专业队伍,是提升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矗中央企业要把懂技术、善管理的人才充实到安全监管专业队伍中来,鼓励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考取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逐步实现安全监管队伍的专业化;加强安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培育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安全技术专家队伍。被国资委列为安全生产监管一类的中央企业要全面推行安全总监制度。要定期对所有员工开展安全培训,逐步提高每个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通过“四大重点项目”建设,中央企业要普遍实现以下具体目标:组织体系健全,责任落实到位,制度标准完善,执行规范严格,技术保障有力,安全考核有效。我相信,只要扎实推进,不懈努力,“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就一定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三、切实做好2011年的安全生产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中央企业“十二五”发展目标的起步之年。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要紧紧围绕“做强做优中央企业”这一总体目标,结合实际,完善措施,抓好落实。当前,要着力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不折不扣地贯彻《通知》和《禁令》要求。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

第四篇:在全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本判断和工作部署,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座谈会精神,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统一思想,深化对科学监管理念的认识;结合我市实际,就全面落实省局提出的打造“三区”、构建“八大体系”的任务提出实施意见;总结交流上半年工作,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动员系统上下为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今年上半年工作的主要特点

今年极不平凡。我们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正是在频繁发生的重特大自然灾害,确保奥运会食品药品安全和经济发展遭受严重不利因素影响的背景下展开的;我们还面临着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家局体制和职能调整等一系列的变革,可谓情况复杂,责任重大,难度增加。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坚持“保护公众健康”的科学监管理念,全面正确履行监管职能,及时调整工作重点,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积极创新监管工作思路,切实解决药品市场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行为,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的各项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围绕大局,确保奥运食品药品安全和抗震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确保奥运食品药品安全,不但是完成监管任务的需要,更是监管工作服务大局的严峻考验。我们积极发挥牵头作用,理清工作思路,提出了“五个确保”的目标任务,即确保供奥食品核心企业和产品安全,确保兴奋剂整治到位,确保供应奥运举办城市食品药品安全,确保奥运期间来我市运动员、游客食品药品安全,确保奥运期间食品药品不发生重大安全事件。根据国家局和省局的要求,进行全面部署,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完成。结合我市实际,遵循“全面整治,抓好重点,打击非法,重在规范”的工作原则,我们从三个层面开展了兴奋剂专项治理工作。一是规范兴奋剂生产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市局和××局将全市唯一一家生产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的我市人健药业,列入重点监管,派驻了监督员,加强了各个环节的检查督促。二是做好与兴奋剂相关药品生产和经营的监管。对全市8家生产含兴奋剂药品目录药品的生产企业,进行全过程的跟踪检查;对具有蛋白同化制剂和肽类激素经营资质的10家药品批发企业,逐一进行了专项检查和突击检查;对所有流通企业销售含兴奋剂药品的情况实施全程督查。三是开展化工企业生产兴奋剂类产品的专项检查。对全市296家化工原料生产企业,逐一进行检查。还开展了反兴奋剂宣传活动。做好组织牵头工作,认真做好奥运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全面掌握了解供应奥运核心场馆和举办城市食品的生产企业,以市政府名义下发关于奥运食品安全的文件。

经费控制”四大目标。××局开展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确定五个行业共40家单位开展试点工作。

(四)强化基础,全面提升系统监管能力建设

加强队伍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坚定科学监管理念,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全系统呈现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思想作风;各级领导班子加强自身建设,树立正气、提倡大气、追求崇高;处室、队所、各局相互之间的协作明显加强,整体性不断呈现,合力明显提升;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发现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及时处理,坚决防止发生违纪违法案件。启动专门化监管队伍建设,提出分期分批培训计划,各项培训项目正在顺利进行,法制工作队伍30余人在华东政法大学为期一周的培训顺利完成。完成药检所用人制度改革工作。开展评优创先活动,对本系统2005-2007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弘扬正气,激励先进。××、××、××三局建设积极推进,开始正常履行各项职能,市局机关处室和稽查支队与三区之间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信息化应用全面推进,办公自动化和监管业务网已经基本正常应用,并随着信息积累,应用不断深化,全市系统基本实现行政信息和监管业务信息共享,增强了系统性和整体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开展与相对人联网工作,流通环节已完成与监管相对人联网达到86%,医疗机构联网工作也正在推进;与相对人的交流平台基本建成。××局加速推进可视化药品网络监管系统,制定了实施方案,已与250余家药品经营企业联网。新建我市市药品检验所工程正式动工,建设口岸所的各项准备工作顺利推进。强化依法行政工作,制订并出台了《药品(医疗器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指导意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和《药品批发(连锁)企业药品购销监督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我市市药品生产企业监督管理办法》被列入市政府一类规章立法项目,《我市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管理办法》被列为市政府二类规章立法项目。行政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也稳步推进;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回顾上半年工作,面对任务重、要求高、难题多的复杂形势,全市系统始终保持任劳任怨、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发扬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有新的突破、新的进展、新的成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药械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还存在不少问题,制假售假等违法违规现象还时有发生,有的行动诡秘,情况复杂,危害严重;一些企业还存在安全风险;二是面对复杂的形势,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处理复杂和突发事件的能力需要增强;三是监管工作的规范性需要提高,制度不够健全,现行制度执行不力,自由裁量随意性较大现象还是存在;四是基础性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不够,监管机制不完善,影响药品安全的突出问题依然存在;五是工作作风和廉政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够完善。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研究,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认清形势,把握大局,统一监管工作认识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十分复杂的局面,不确定因素增加。从年初的南方特大冰冻雪灾,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使得国内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举办奥运会的特殊任务,对社会稳定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委指示精神,及时研究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国内大局,结合食品药品监管职能,全面部署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自觉把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置于全局之中,突出工作重点,狠抓落实,为保护公众利益,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奥运安全,为确保抗震救灾任务完成,做好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监管部门处于政府经济管理的核心地位,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变化。那么,当前经济形势与监管工作的关系是什么呢?如何通过全面科学履行监管职能,推进食品药品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呢?在经济出现衰退的形势下,监管部门更应该理清监管思路,调整监管策略,把握监管本质,发挥监管工作在规范经济发展,促进企业生产能力提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进市场经济规范有序等方面发挥独特优势。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次经济衰退或经济危机,都酝酿着新的经济周期的开始,也就是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经济发展,使经济质量上一个新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利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各种手段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为经济下一轮腾飞做好准备。

那么,联系我们对食品药品的监管职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贯彻省市委“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经济发展方针,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原则,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我们认为要把握一个原则,坚持一个标准,统一五个认识。

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要牢牢把握依法行政这个总原则。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是特殊的社会主体,其一切社会管理权限均来自于法律的设定和授权,政府的行为受到法律严格的制约,包括实体和程序。理解政府行为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从法理上说,法无规定的政府不得作为,法有规定的政府必须作为,否则就是不作为和乱作为,都是政府的违规行为;从政府行政行为说,政府必须对社会主体的一切合法诉求及时作出回应,对一切违法行为及时依法进行查处和纠正,以保证社会的公正合理;从政府行为的操作层面上说,政府一切行政行为都必须符合程序,只有规范合法的程序才能保证结果的合法。因此,依法行政是政府的基本要求,是确保社会公正的基础;国家公务人员的规范意识,是确保政府依法行政自觉性的前提。无论在经济高涨时期,还是经济衰退时期,监管部门都必须坚持依法行政总原则,否则必将出现不作为和乱作为等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必然走偏方向;坚持职能,依法行政,这是当前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任何偏离依法行政方向的行为,不但不能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而且必然会破坏经济秩序,破坏经济发展的环境,最终阻碍经济发展。

坚持一个标准就是要牢牢记住我们工作的基本目标。政府市场监管部门处在市场经济的核心部位,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政府部门是在不同的角度来为市场经济提供服务的,宏观经济部门与监管部门只是在市场中的分工不同,而终极目标是一致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无论经济发展处于什么状况,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目标不能变,那就是保护公众健康和维护市场秩序。不能因为经济不景气了,可以以发展经济为借口,放任假劣食品药品来危害公众健康,侵害消费者利益;也不允许借口保护企业利益,避免企业发生倒闭,而对严重违规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在经济衰退时期,必须防止对党委政府经济政策的片面理解,片面强调帮扶企业,甚至导致监管指导思想的偏差,使“监帮促”思想重新找到市场。监管部门坚持实现基本目标,也正是企业增强竞争力,在经济比较困难情况下,渡过难关,获得新生的必要条件。牢固树立科学监管理念,全面履行监管职能,是当前经济形势下我们必须要坚持的基本要求。

统一五个认识就是依据经济形势必须调整监管重点和策略。我们的监管职能是法律规定的,是相对稳定的,具有确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经济形势如何,都要全面正确履行好监管职能。其实,我市市政府在出台经济发展措施,明确抗震救灾职能时,都能科学界定我局的职能,为我们正确履行职能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我们了解有的地方并非如此,比如要求监管部门联系药品生产企业,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问题;有的人甚至以减轻企业负担为借口干预办案等。但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也要认真研究作为政府监管部门,为促进经济发展,摆脱经济危机影响,发挥监管部门作用的问题。我们提出要通过监管工作,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服务于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服务于企业重组规范,服务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当然更必须服务于保护公众利益。具体的说,需要把握几个方面。

一是要坚决打击非法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行为,保护合法企业的合法利益。在经济相对衰退时期,往往会有一些不法企业和不法分子,以低廉的成本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冲击正常经济秩序,使得已经面临困难的合法企业遭遇不正当竞争,受到更加严重的挑战。政府监管部门必须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决不让破坏经济秩序的力量生长,肆无忌惮地横行于市场之中。比如,我们整治“药品冒充非药品”的产品市场,就是保护合法企业、合法产品,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假冒伪劣药品和医疗器械在市场上时有出现,有的数量很大,危害严重,要坚决打击。

二是在监管工作中必须坚决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就是政府不能乱作为,防止行政执法中的随意性。

第五篇:2012年黄淑和在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黄淑和在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坚决遏制中央企业安全事故多发势头

为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的

安全发展环境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议,主题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认真分析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针对突出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坚决遏制事故多发的势头,确保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好转,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的安全发展环境。

刚才,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王德学副局长做了重要讲话,对中央企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中央企业要结合实际认真抓好学习和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当前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近年来,中央企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在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的指导下,落实责任,健全制度,完善监管,强化问责,安全生产业绩稳步提升。百亿元销售收入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逐年下降,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基本消除,部分企业安全业绩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为全社会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我们对取得的成绩绝不能高估,对形势的判断绝不可乐观。今年以来,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仍然比较严峻:截至7月16日,中央企业共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19起,死亡99人,事故起数增加4起,死亡人数增加22人,同比分别增加27%和29%。其中重大生产安全事故2起,死亡33人。这2起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分别是:2月20日,鞍钢所属重型机械公司铸钢厂,在浇铸大型铸钢件时,铸件砂箱发生喷爆事故,造成13人死亡,17人烧伤;5月19日,中国中铁所属中铁三局炎汝高速公路八面山隧道工程,分包单位在炸药运输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20人死亡。中央企业发生较大生产安全事故17起,死亡66人,中冶集团、中粮集团、中煤集团、中国外运长航、中国铁建、中国能建等6家中央企业连续发生了2起以上较大生产安全事故。

今年以来,中央企业建筑施工和煤炭行业共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14起,死亡63人,占事故总起数和死亡总人数的60%以上。传统高危行业事故多发领域安全 2012年黄淑和在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生产形势尚未好转,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呈现出涉及领域扩大、事故类型增多、境外事故多发的新特点。多年来安全生产形势较为平稳的冶金、船舶修造、仓储等行业,出现了较多事故。一些过去很少发生或从未发生的事故类型,如中毒窒息、爆炸以及施救不当引发伤亡等事故比以往明显增多。境外事故呈上升趋势。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境外建设项目发生较大生产安全事故1起,一般生产安全事故4起,此外,还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火灾事故和交通事故各1起,事故起数明显增加。

引发中央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通过对事故的全面分析,我们发现,每起事故的背后都有安全管理薄弱的原因,也有许多长期存在但始终未能根治的“顽疾”。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安全生产管理跟不上企业发展步伐。近年来,中央企业快速发展,进入了许多过去不熟悉的新业务、新领域,但一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没有实现与经营规模扩张、经营范围拓展的同步提高,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尚未及时跟上,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缺乏,出现管理空挡,造成事故多发。今年中央企业较大及以上事故中,有67%发生在规模快速扩大、实施兼并重组和进入新业务领域的企业。

二是作业现场安全监管不到位。一些企业作业现场管理不严格,没有认真执行安全交底制度,对交叉作业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作业各方不太清楚存在的安全隐患,作业过程没有必要的安全防护,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欠缺。少数基层企业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带班制度执行不严,管理人员脱岗现象严重,难以有效指导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造成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的问题在非正常工作时间更为严重,今年中央企业较大及以上事故中,有28%发生在周末加班、夜间作业、交接班等安全监管较为薄弱的特殊时段。

三是有章不循、有禁不止。一些基层单位不遵循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履禁不止。一些企业违反客观规律,随意压缩工期,超强度、超能力、超定员组织生产,甚至在已经出现严重不安全征候的情况下,仍然一味蛮干,最终酿成大祸。今年中央企业较大及以上事故中,有83%存在违章行为,其中11%是由违章指挥造成的。

四是对供应商和分包商管理失控。一些企业在工程招标、投标过程中暗箱操作,使一些不具备承包资质、缺乏管理能力、没有安全生产保障的单位中标,给项目建设带来诸多不安全因素。一些企业对设备和原材料供应商审核、把关不严,致使一些存在质量问题的设备和原材料进入生产作业环节,给企业生产埋下安全隐患。部分企业 2 2012年黄淑和在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对分包商或协作队伍放松监管,以包代管、管而不严,甚至违法分包、层层转包,加大了安全生产的风险。今年中央企业较大及以上事故中,有50%发生在分包商单位,这类问题在建筑施工行业中尤为突出。

上述现象表明,中央企业安全生产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反思和总结: 第一,指导思想不端正。个别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重生产,轻安全”的倾向较为严重,口头上重视安全生产,但行动上仍一味追求速度和规模,安全投入、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等迟迟没有到位,致使一些突出问题和安全隐患长期得不到治理。

第二,安全责任不落实。一些企业“一岗双责”的要求没有落到实处,仍片面认为安全生产只是分管领导和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其他部门没有切实履行好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没能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人人负责。安全生产责任制形同虚设,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讲在口头上,就是没有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人员身上。

第三,管理体系不完善。部分企业管控模式存在缺陷,管理流程不合理,安全生产工作缺乏系统规划,没有形成有效的体系保障和技术支撑,致使一些影响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管理失控。如勘探、设计、测试不够精细周详,缺乏必要的安全冗余度,生产、设备采购质量把关不严,没能从源头上对安全生产有效构筑第一道防线。

第四,工作作风不扎实。少数企业在贯彻有关安全生产工作要求时,往往流于形式,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有的相互推诿、有的应付了事,并没有传达到基层单位,也没有在实际工作中有效执行;有些基层管理人员重指令、轻管理,不深入现场,不了解实际情况,在安全检查和隐患治理中,只是满足于走过场,没有扎扎实实地沉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不解决,中央企业安全生产整体管理水平不可能提高,生产安全事故也难以遏制,安全发展的目标更难以实现。

二、针对突出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坚决遏制事故多发势头

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除,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在发展和蔓延,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中央企业保增长、保稳定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党的十八大将要召开,保持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这既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中央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各中央企业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等重要文件精神,结合国资委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有关 2012年黄淑和在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管理,重点解决安全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对症下药,坚决整治“顽疾”,强力扭转事故多发的局面,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一)落实安全责任,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各级企业主要负责人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意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自觉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将“要安全的效益,不要带血的利润”的理念贯彻到生产经营全过程,正确处理好安全生产与经济规模的关系,切实做到不具备安全生产管理基础的领域谨慎进入,不具备安全保障的作业决不盲目突进,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项目坚决不上。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建立健全覆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切实保障体系的无缝链接和有效运行。要加强安全考核力度,在薪酬分配、职务晋升、推先评优等涉及管理者和员工切身利益的领域,要加大安全生产工作绩效的权重,对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禁令》,将禁令作为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员工必须遵守的红线,对违反禁令的企业和人员,要严格追究责任,决不姑息。从第四任期开始,国资委将实施更为严格的安全业绩考核,对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企业,将加大业绩考核扣分处罚力度,进一步强化中央企业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

(二)优化管理流程,加强安全生产源头控制。

各中央企业要结合管理提升活动,认真对企业管理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对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组织架构、管控程序、管理流程等要重点诊断,认真分析,抓紧整改。要切实加强勘探、设计、研发、测试等环节的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的源头控制,坚决消除重大隐患;要加强企业供应链管控,建立健全供应商资格审查、产品准入、能力评价、业绩再评价和退出机制,把好影响安全生产的重要原材料、元器件和设备的入口关,堵住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安全漏洞。要坚决贯彻工程招标投标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分包商和协作队伍的监管,坚决杜绝以人情代替制度、以感情代替规范的行为发生。对冒用资质、非法转包,发生重大事故的分包商,要建立黑名单制度,并坚决禁入。对违反产品、工程招投标管理规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一经查实,国资委将严厉查处。

(三)夯实管理基础,全面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基础管理是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保障,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抓好抓实。

一是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各中央企业必须按照有关要求,建立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通过广纳人才、广开门路,把懂技术、善管理的人才 4 2012年黄淑和在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充实到安全监管专业队伍中来;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鼓励安全管理人员考取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逐步实现安全生产监管队伍的专业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被国资委列为安全生产监管一类的中央企业必须建立独立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全面推行安全总监制度。目前这些制度在少数企业还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会后有关企业要认真研究,尽快将机构、人员和经费配置到位。对因安全生产机构不健全而造成严重生产安全事故的,国资委将从严处理。

二是扎实开展安全培训教育。各中央企业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大力推广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念、方法,提升全员安全意识和能力。要突出培训重点,各级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带头接受安全培训,同时抓好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培训,着重做好现场指挥人员的遵章守法培训和基层员工安全生产三级教育,保证现场指挥人员和职工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具备岗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技能。

三是大力推进基层班组建设。安全生产基础管理的重点在班组,难点也在班组。各级企业要选好配强班组长,把思想品德好、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优秀基层员工选拔到班组长岗位上来;要进一步推动班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广泛开展适应企业特点的师徒制度、安全交底、班前讲话、技术练兵等活动,不断提高班组执行力和凝聚力,确保制度执行不走样。

四是加快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各中央企业要密切关注安全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安全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新趋势,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安全生产科研项目攻关,加快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重点解决好影响本行业、本企业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以科技进步促进安全发展,努力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当企业经济效益与安全投入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坚决为安全投入让路,对因安全生产一次性投入过大、对当前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的,国资委将酌情予以考虑。在去年召开的部分中央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现场会上,我代表国资委提出:煤炭、非煤矿山和隧道施工行业的各中央企业要力争两年内完成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作。现在时间已经过半,但进展尚未达到时间进度要求,有关企业要抓紧工作,确保完成任务。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中央企业,也要主动跟进,做好服务。

(四)加强境外安全管理,为实施“走出去”战略保驾护航。

随着中央企业“走出去”的项目增加,规模扩大,境外安全生产管理难度也在加大。有关中央企业一定要把安全防范的触角延伸到境外单位,把安全管理的措施覆盖到境外项目,并切实做到“三要,三不”,即要认真研究驻在国经营管理、劳资、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安全风险不明了的,坚决不投资;要加强对出国劳务人员 2012年黄淑和在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及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对缺乏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坚决不派出;要根据驻在国的实际,不断完善与国际安全标准相衔接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和安全规章制度,提升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安全防范、应急处置和法律保障等能力,对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坚决不放过。要主动与驻在国使领馆取得联系,自觉接受他们的指导和监督。

(五)强化应急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各中央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预案,深入开展预案的培训和演练,使企业各级人员熟知应急工作职责、救援程序和应对措施,并检验、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要加大应急投入,加强救援队伍建设,统筹配置应急装备和物资。要加强地企联动,完善协调机制,共享区域应急资源,增强共同应对突发事故灾难的能力。中央企业之间也应加强协作,努力实现应急资源的共建共享。要进一步完善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提高时效性。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中央企业必须立即上报国家安监总局和国资委。对上报不及时的企业,要严肃批评;对隐瞒不报,造成重大影响的,将严格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三、当前要切实抓好的几项工作

安全生产工作千头万绪,需要抓的工作很多,既要着眼长远,推进安全长效机制建设,又要立足当前,抓紧解决现实的突出问题。

一是扎实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目前,“打非治违”工作已经进入到集中整治阶段,各中央企业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针对突出问题,结合企业实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重点对企业负责人资质不全,工程项目手续不齐、非法生产施工建设,以包代管、层层转包,违反施工建设程序、盲目赶工期、抢进度等屡禁不止的问题进行彻底整治。这里,我还想强调一下中央企业管理人员的安全资质问题。这次“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的重点之一就是整治安全生产资质不全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一些中央企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有的企业负责人还没有取得相应的资质,这与中央企业的形象和地位很不相符。各中央企业一定要高度重视,对照要求,迅速排查,没有取得资质的要抓紧考取,确保各级负责人持证上岗。近期,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将组织开展专项督查,重点检查安全责任落实、安全制度建立完善、“打非治违”行动效果及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情况,各中央企业要认真对待,抓紧做好自查和整改。

二是加强隐患排查和事故防范。隐患排查要突出重点,主要针对近期导致事故发生的设备缺陷、危险化学品储运、非正常时段交接班制度等薄弱环节,集中力量,查细查实。对排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切实制定好整改方案,落实资金,明确责任人 6 2012年黄淑和在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和整改时限,并充分借助专家的力量,为隐患治理提供智力支持,确保事故隐患得到及时有效的整改和消除。各中央企业要高度重视事故的分析,根据生产实际,建立本企业的事故统计、分析和质询制度。既要加强较大以上事故的分析诊断,还要开展未遂事故、轻伤事故、一般事故的剖析。找出事故规律和原因,举一反三,研究落实防范事故的有效措施,堵住安全管理漏洞,减少同类事故的发生,坚决杜绝同一企业重复发生同类事故。

三是认真学习借鉴先进企业安全生产经验。近期,国资委根据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的总体部署,组织编写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辅导手册》,对中国石化、航天科工、中交集团三家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提炼出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好理念、好方法。7月19日,国务院在宁夏召开了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经验交流现场会,马凯国务委员作了重要讲话,对神华集团安全生产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学习借鉴神华经验提出明确要求。各中央企业要切实做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辅导手册》和神华经验的学习与借鉴工作,牢固树立先进的安全理念,努力构建科学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着力打造素质过硬的员工队伍,大力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安全文化,积极探索符合企业实际的安全发展有效途径。

四是切实做好防汛减灾工作。目前,全国已进入主汛期,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异常天气将明显多于往年,防汛减灾任务十分艰巨。各中央企业要按照国务院应急办《关于切实做好强降雨天气防范应对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好汛期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责任;结合企业实际和所处地域的气候特点,加强排查、巡查、复查,及时发现隐患,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避免在不安全的区域作业和生活;积极开展应急避险演练,提高员工的抗灾和避险能力;加强与地方政府、气象部门的沟通联络,实现灾害预警信息共享。

同志们,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再次警示我们: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让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加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坚决扭转生产安全事故多发、频发的态势,以良好的安全生产业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下载黄淑和在全国国资监管政策法规暨指导监督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淑和在全国国资监管政策法规暨指导监督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