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津市石油贸易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天津市石油贸易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石油产业在我市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石油贸易业在我市商品流通市场和消费品市场中均是排名第二位的重要支柱行业。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市石油贸易业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探讨成品油销售面临的困境,以及对流通和消费品两个市场的影响,进而提出稳定石油贸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石油贸易业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1、石油贸易业发展现状
石油贸易业是我市商贸经济的重要支撑行业,销售额和零售额占全市比重均达到15%以上,以柴油、汽油、燃料油、煤油等成品油销售为主,拥有中石化销售华北分公司、中石化天津石油分公司、中油东北销售大港分公司、中海油销售天津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央企。2015年上半年,我市有石油贸易业务的限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共290家,从业人员2.04 万人,完成销售额2231.41亿元,完成零售额203.29亿元。
我市石油贸易在商品流通市场和消费品市场均占有重要地位。从流通市场看,上半年我市以石油批发业务为主的限上企业176家,合计销售额1996.91亿元,占全市限上批发业销售额的15.1%,比重仅低于金属材料位于第二位;我市成品油进出口6.29亿美元,其中出口1.83亿美元,进口4.46亿美元。从消费品市场看,我市以石油零售业务为主的限上企业114家,合计零售额169.79亿元,占全市限上零售业零售额的17.5%。其中,中石化天津石油分公司、中石油天然气天津销售分公司和壳牌华北石油集团3家企业是我市经营加油站的主要企业,合计拥有连锁门店800余家,上半年零售额达到137.05亿元,占全市石油限上零售额的近七成。
四大直辖市中,我市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在消费品市场中比重最高。2015年上半年,四大直辖市石油及制品限上零售额均接近或超过200亿元,其中北京以226.7亿元排名首位,上海208.5亿元位居第二,天津203.3亿元排名第三,重庆198.2亿元排名最后。从消费品市场比重看,我市占比最高,石油及制品零售额占限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比重的17.0%,重庆比重为11.5%,上海比重为6.6%,北京比重为5.8%,我市比重庆、上海、北京分别高5.5个、10.4个和11.2个百分点。
从趋势看,与2014年全年相比,2015年上半年四大直辖市石油及制品零售额增幅均回落、比重均下降。北京增幅回落15.3个百分点,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天津增幅回落6.9个百分点,比重下降4个百分点;上海增幅回落12.7个百分点,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重庆增幅回落10.6个百分点,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
2、石油贸易业主要特点
一是行业集中程度高。石油行业因其在上游开采生产上的高投入、高风险特性,存在较高的行业门槛,行业集中度很高,相应的石油贸易也呈现出大型企业主导的行业特点。2015年上半年,全市290家限上石油贸易企业中,石油销售额前10位的企业合计销售额1803.16亿元,占全市限上石油及制品销售额的80.8%。销售额过千亿的企业有l家,其销售额占限上石油销售额的56.5%;销售额过百亿的企业有3家,合计销售额占比达到66.7%;销售额过十亿的企业有25家,合计销售额占比达到91.3%;销售额过一亿的企业有67家,合计销售额占比97.6%。
表l:2015年上半年我市石油贸易企业规模分布表
二是国有企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民营和外资企业比重小但增长快。我市石油贸易行业中,国有企业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销售额下滑较大,民营和外资企业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营销策略灵活性等方面更具优势,销售额增长较快。2015年上半年,我市限上石油贸易企业中,国有企业67家,销售额1913.68亿元,比上年下降17.5%,占限上石油销售额的85.8%;民营企业216家,销售额312.64亿元,增长55.7%,占14.0%;外资企业7家,销售额5.08亿元,增长17.1%,占0.2%。
三是受油价大幅下跌影响盈利能力减弱。石油贸易是政策性比较强的特殊行业,价格受原油价格、政府调控等多种因素影响,其自主性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并且销售量基于社会稳定等因素需要有一定的硬性保障,从而导致企业盈利空间有限。2015年上半年,在油价大幅下滑的影响下,我市大中型石油贸易企业整体呈亏损状态,亏损额0.48亿元;销售利润率为-0.3%,即每销售100元平均亏损0.3元,而批发和零售业大中型企业整体销售利润率为0.8%,即每销售100元平均盈利0.8元,石油行业盈利能力低于批发零售行业平均水平;毛利率1.5%,批发和零售业大中型企业整体毛利率为4.8%,石油行业低于批发零售行业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
二、石油贸易业面临的困境和带来的影响
当前,石油贸易业是我市商贸经济中总量排位第二的支柱行业,持续低迷的价格和疲软的市场需求使近年来石油贸易业发展遇到瓶颈,其持续的负增长对我市商品流通市场和消费品市场均形成较大影响。
1、石油贸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是价格大幅下跌成为影响石油贸易业增长的重要因素。201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新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成品油调价周期缩短,取消调价幅度限制,国内价格更灵敏地反映国际市场变化。伴随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而来的是国内价格调整频率加快,波动加大。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国汽、柴油价格经历9次上调、20次下调,特别是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期间,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断崖式”下跌,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出现罕见的“十二连跌“局面。
从国家统计局对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结果看,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全国汽柴油流通价格呈“V”型走势,2014年全年总体走低,特别是下半年出现大幅下跌,2015年1月跌至谷底后开始小幅震荡回升。2015年6月,汽、柴油流通价格分别为每吨7347元和5425元,比2014年1月分别下降了19.2%和34.4%,比2014年6月分别下降了17.0%和30.2%。
二是成品油市场需求较为疲软。其一,石油贸易发展趋势与经济增速放缓趋势相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经济增长动力正在转换,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我市以及周边地区对石油及制品的需求也相应放缓。
其二,油品升级使我市部分汽柴油消费市场份额流出。根据“美丽天津〃一号工程”的要求,2015年我市全面升级使用国五汽柴油,市场价格也相应上涨,这给运输企业带来成本上涨的压力,在利益驱动下,价格敏感度高的企业纷纷选择低价油。特别是长途过境车辆不再选择在我市市内加油,而改为在河北省等周边油价更低的地区加油,这部分市场份额的流出是我市成品油市场需求减少的主因之一。从中石化天津石油分公可了解到,2015年主要受油品升级影响,其柴油月均销售量已经比升级前减少了约三成。
其三,汽车“双限“政策也对成品油消费增长形成一定减缓作用。2014年,我市正式实行汽车“限行限购”政策,此项政策的推出减缓了汽车消费的过快增长,对我市环境质量的提升和交通秩序的改善都形成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成品油消费也受到影响,“限行”使成品油日常消费量减少,“限购"对成品油消费的增量进行控制,从而使成品油消费需求增长有所减缓。
其四,汽车替代燃料的逐步发展成熟会挤占部分成品油市场需求。在环境问题和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推广成为焦点。在价格补贴、免摇号、免费上牌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助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市场掀起一阵热潮。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7.8万辆,销售7.5万轻,比2013年分别增长3.5倍和3.2倍。随着价格、续航里程、基础设施、服务配套等相关领域的逐步完善,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潜力巨大。受此影响,汽柴油等传统燃料的市场需求会有一定程度缩减。
综合价格和市场需求两方面因素分析,价格同比大幅下降,而需求增长较为乏力,大部分增量靠刚性消费需求支撑。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在价格不能大幅回升的情况下,我市石油贸易业增长将困难重重。
2、石油贸易业下滑对我市商贸经济的影响
2014年,我市石油贸易业销售额和零售额均出现下滑态势,2015年降幅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对我市商品流通市场和消费品市场均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商品流通市场看,石油贸易业销售额降幅扩大、比重下降、负拉动作用明显。2015年上半年,我市石油及制品限上销售额2231.4l亿元,同比下降11.7%,降幅比2014年全年扩大了9.8个百分点;占全市限上销售额的比重为15.4%,比2014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负拉动限上销售额2.2个百分点,负拉动作用比2014年扩大了1.8个百分点。如果石油贸易业销售额能止跌,上半年全市限上销售额增幅将由当前的8.7%提高到11.0%。
从消费品市场看,石油贸易业零售额趋势与销售额相同。2015年上半年,我市石油及制品限上零售额203.29亿元,同比下降9.6%,降幅比2014年全年扩大6.9个百分点;占限上零售额的比重17.0%,下降4个百分点;负拉动限上社零额1.9个百分点,负拉动作用扩大1.3个百分点。如果石油贸易业零售额能止跌,上半年全市限上社零额增幅将由当前的15.9%提高到17.9%。
三、稳定石油贸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发展潜能依然巨大。我市的石油贸易业面临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较大、市场需求疲软、替代能源快速增长等问题,还需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保障石油贸易行业和成品油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抓住五大战略叠加机遇,推动我市石油贸易扩大市场范围和服务领域。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将与更多沿线国家实现大范围、高水平、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实现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配臵的合理优化。随着我市炼油能力的不断加强和内需的逐步宽松,加之有利的区位优势,百以充分借助自贸区政策优势,鼓励石油贸易企业走出去,发晨与石油资源国和消费国的合作,抢占“一带一路”开发机遇,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二是转变自身经营理念,开发产品增值潜力。随着石油价格更加大幅频繁的波动,客户对油价从不敏感转向敏感,石油贸易业逐步向减少库存发展。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目前还不能做到由销定产,但根据客户需求变化,提升产品增值服务可以为企业获取更多发展机遇。例如在加油站中提升非油服务种类和质量,与汽车修理保养等服务相结合,满足客户的不同服务需求,也是对品牌形象有利的提升。
三是鼓励市场主体多元化,扶持民间资本参与竞争。当前,我市石油贸易领域仍表现出国有企业独大的市场格局,民营和外资企业市场份额仍然偏小。而民营和外资企业却能更快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改变经营策略,调整产品结构。由于当前我市石油贸易行业竞争格局已经稳定,行业门槛相对较高,给民营和外资企业参与竞争造成了一定困难。我市还需要加大对民间资本投资石油贸易行业的鼓励力度,从申请条件、税收、资金扶持等多方面给予一定的帮扶,使石油贸易竞争更趋市场化,提高行业整体效率。
四是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力度,营造公平良好的市场秩序。目前,我市仍存在地炼企业供应调和制成的汽柴油的问题,这类油价格低廉,但长期使用对车辆造成损坏,并且不符合环境排放标准。我市对成品油销售市场的监管仍需要更大的投入力度,除工商、质检等部门外,可以增加环保部门的监管和处罚权限,对加油站的油品质量进行更全面有效的监管,加大对成品油质量违法的处罚力度,将不符合标准的油品淘汰出市场。同时对优质成品油企业进行合理的成本补偿,鼓励地方炼厂进行油品升级,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第二篇:天津市钢材贸易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天津市钢材贸易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作为全国重要钢铁物流集散地,我市钢材贸易一直保持较快发展。特别是2001年—2011年,我市钢贸行业经历了体量扩大、获利丰厚的“黄金十年”。但自2012年起,由于下游需求持续疲软,钢材价格不断走低,加之融资遇到困难,我市钢贸行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企业运营从利润较高时代转入微利时代甚至负利时代。
一、我市钢材贸易行业运行现状
近年来,我市钢材贸易业积极应对市场需求不振,行业竞争激烈,价格大幅下跌的困境,钢材销售保持了较快增长,在全市商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1、销售保持较快增长,电子商务正在兴起
截至2015年6月末,我市拥有金属材料销售业务的限上批发企业1212家,占限上批发业单位的32.9%,上半年完成金属材料类销售额5745.53亿元,增长16.6%,占到全市限上销售额的39.6%,拉动全市限上销售额增长6.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70.0%。
由于钢铁具有标准化、非时尚特性、规格繁杂、价格波动频繁等特点,相对于其他传统商品来说,更适合通过电子商务进行营销。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为钢铁电商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渤商网、天物大宗等一批钢材贸易电子平台纷纷成立,全市钢贸业电子商务步入快速发展裳:上半年,全市拥有金属材料销售业务的限上批发企业中,通过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198.15亿元,占全市限上金属材料销售额的3.4%。
2、出口规模持续扩大,成了缓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渠道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国内市场的钢材需求随之减弱。在此情况下,增加钢材出口贸易就成为缓解上游钢材生产企业产能结构性过剩的重要途径。2014年,全市钢材出口45.72亿美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22.6%。2015年上半年,全市钢材出口22.74亿美元,增长9.8%,快于全市出口4.7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商品总额的8.7%。
3、钢贸企业效益较低,民营企业规模较小
钢贸行业利润比较微薄。上半年,在全市限上大中型批发企业中,金属及金属矿批发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11.92亿元,同比下降1.5%,毛利率为1.8%,比全市限上大中型批发企业平均水平(4.8%)低3个百分点。
由于钢贸领域进入门槛较低,大量民营企业纷纷涉足其中,但企业规模较小。6月末,全市拥有金属材料销售业务的限上民营批发企业1037个,占拥有金属材料销售业务限上批发企业的85.6%,上半年实现金属材料类销售额2122.38亿元,占拥有金属材料销售业务的限上批发企业的36.9%。民营企业户均销售额为2.05亿元,不到限上钢贸批发企业户均规模(4.74亿元)的一半。
二、影响我市钢材贸易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钢贸行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市场需求的影响(1)国内市场需求 目前,国内市场钢材消费主要集中于建筑用钢消费和工业用钢消费,特别是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造船、石化、集装箱、铁路等八大领域占全部钢材实际消费的80%以上,其中建筑领域对钢材的消费量占全部消费量的一半以上,而房地产建设用钢占整个建筑用钢量的一半以上。这些集中用钢行业的运营情况直接影响了国内市场钢材需求。
有利因素:用钢行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自去年以来,国家相继实施信息电网油气网络、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工程,将会给我市钢贸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二是自挂牌以来,天津自贸区已聚集了一批招商引资项目,随着这些项目建设启动,将给我市钢贸行业发展带来新的需求。
楼市方面。随着放宽房贷限制、调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免征期、提升公积金贷款额度等一系列楼市调整措施效果的逐渐显现,将给我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注入暖流,必将提振建筑用钢需求,促进钢铁贸易较快发展。
不利因素: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集中用钢行业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房地产投资回归常态,抑制了钢贸行业的发展。上半年,我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2%,同比回落7.5个百分点。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7%,同比回落13.7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下降2.2%,去年同期为增长10..8%,专用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4%,去年同期为增长27.5%。上半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5%,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0.2%,同比分别回落3.0个和6.3个百分点。
(2)国外市场需求
有利因素: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步伐的加快,沿线国家“铁(路)公(路)基(建)”将得到明显发展。水利、电力电网、地铁、铁路、公路、油气运输、核电以及港口建设均需要大量的钢铁消费,而“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中,钢材净进口国占70%以上,可以预期随着这些项目的落地,必将为我市钢贸企业创造广阔的需求空间。2015年,由“一带一路”拉动的各地方公布的拟建、在建基础设施规模已经达到1.04万亿元人民币,按正常情况下每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带动600万吨的建筑钢材的需求量测算,那么钢材需求将达到624.亿吨。
不利因素:一是国际经济环境较为复杂。虽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近7年时间,但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仍低于预期,造成国外市场需求不振。而美国和欧元区货币政策分化、欧元区债务危机和新兴经济体波动加大更是加大了全球贸易预期的不确定性。世界贸易组织(WT0)4月14日发布报告,将2015年和2016年全球贸易增长预期分别下调至3.3%和4%。
二是钢铁出口贸易摩擦风险不断加大。自去年l0月以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针对我国钢材出口的反倾销调查频繁发生,而且反倾销调查发起方已经由传统的美国、欧盟、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家地区扩大到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亚非和拉美国家地区。
2、钢材价格的影响
近年来,钢材价格持续波动走低,这主要是供过于求的矛盾过于突出造成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显示,6种主要钢材产品价格呈现持续下滑态势。面对钢材价格的持续下跌,特别是部分种类钢材价格出现“倒挂”—出厂价格高于市场销售价格的情况下,钢贸企业靠传统的“低吸高抛赚差价”的营销模式已经难以获利,对钢贸行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融资环境的影响
钢贸行业为资金密集型行业,融资环境对行业发展影响季大。上半年,央行接连出台降息、降准、逆回购操作,实体经济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但社会融资整体规模仍然有所偏紧。截至6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8%,低于全年增长12%的目标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l同比增长4.3%,处于历史低位水平。社会融资规模增量8.81万亿元,同比少增1.46万亿元。同时,钢贸行业是高风险行业,经营风险高,企业足务状况不稳定,银企信息不对称,特别是近年来钢贸企业纷纷爆发的信用危机,都进一步加剧了钢贸企业融资难度。
近年来,钢贸行业的银行贷款规模缩减了近7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委会开展的中国钢贸商生存现状调查显示,97.9%的受访者认为,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影响钢贸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三、促进我市钢材贸易行业发展对策建议 钢材贸易是我市商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自由贸易园区、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五大历史机遇,推动钢贸行业较快发展,对促进全市商贸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加快钢材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抢占效益制高点
目前钢材产品的过剩是结构性过剩,主要是粗钢等中低端钢材市场趋于饱和,竞争过度激烈,价格处于低位。而高级优质钢由于生产技术严格,能够满足建筑、制造等特殊领域要求,因而仍有较为广阔的市场,也能有效的规避价格的频繁波动。应根据市场需求,加快钢材产品结构升级步伐,加大高级优质钢产品比重,努力抢占钢材贸易市场的主动权和经济效益的制高点。
2、规范信用管理,丰富融资方式
应以产业联盟为基础打造钢贸企业的信用担保“共同体”,信用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贷前、贷中、贷后的信用担保和资金保障机制,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积极提升金融机构对钢贸企业的贷款意愿,缓解钢贸企业融资困难。同时,应打通货币政策传导通道,借助天津自贸区金融创新优势,积极丰富融资方式,畅通股权、发债、上市、票据等多种融资渠道,减少钢贸企业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
3、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化解产能过剩
应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对外投资,就地生产、销售,来规避贸易壁垒的干扰。应实施钢材贸易市场的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传统市场平稳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兴市场,进一步分散市场风险。应引导钢贸企业与国内大型制造业、建筑业企业联手,以承接国外工程项目为载体,将国产钢材通过工程项目建设打入国际市场,为化解国内钢铁产能过剩开辟新的途径。
4、积极创新,深化“互联网+钢贸”发展
电子商务是钢贸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应加快电子商务与传统钢贸销售市场的深度融合,推进传统钢贸企业发展线上线下互动融合的020模式,推进钢贸企业营销模式的创新。同时,应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将供应链体系内的物流、加工、金融、销售等相关功能有机整合起来,打破传统钢贸企业盈利单一的问题。
第三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摘要: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发展新体制。对外贸易向优进优出转变,服务贸易比重显著提升,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格局”。基于分析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充分发挥政府监管作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树立组织创新观念;健全相关产业的协调,建立完善支持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发展阶段;贸易结构
中图分类号:F746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4-0016-03
一、文献综述
针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黄满盈和邓晓红(2010)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以及政府作用五个方面11个指标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行了分析,发现政府的作用相对较大。张雨舟(2015)探讨了金融服务业FDI和金融服务贸易的关系,选取了1997―2013年的数据,应用钻石模型进行研究,发现金融服务业FDI的创造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其与金融服务贸易存在互补关系,同时金融服务贸易也受到其开放程度的影响。周晓田(2015)通过对中国和世界上主要经济体的金融服务贸易规模进行研究,指明了贸易壁垒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对策建议。仝冰(2016)针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主要出口经济体分析了其出口潜力以及贸易壁垒对其出口的影响,并提出了消除贸易壁垒影响和加大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潜力的建议。
二、发展现状
(一)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WTO官方网站数据库公布的数据同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方法一致,保险服务贸易包括跨境支付的寿险、货运险、其他直接保险和再保险这几类保险服务,其他金融服务贸易仅仅统计了跨境支付银行业方面的金融中介费用和证券业的有价证券交易有关的佣金。因此,文中的金融服务贸易为《国际收支平衡表》所统计的保险服务贸易与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的加总。本文将1979―2014年的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7―2001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5亿美元增至3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67%。其原因为我国逐渐放开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的地域限制,外资逐渐进入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
第二阶段为2001―2006年,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在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和外汇管理等金融服务贸易的主体部分做出了国际化承诺,并逐渐履行承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29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9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471%。加入WTO使我国金融服务贸易飞速增长,各种利好政策的制定和限制的放开,使外资在我国市场的机会越来越多,可操作性也越来越强,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在我国获益越来越大,更多的利益吸引了更多的外国资本进入,使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因此,此阶段的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较快。
第三阶段为2006―2013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从加入WTO的过渡期逐渐发展到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国际标准相一致的阶段,此阶段的进出口总额从2006年的104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33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1%,同期世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平均增长率为20%,超出世界平均水平,在先进的社会体系和理论指导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牢牢把握住“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方针,我国资本在充分吸取外国资本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后发展壮大,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崭露头角。
第四阶段为2013年至今,从2013年其他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来看,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差不大,表明了我国资本已经开始逐步“走出去”。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第四阶段年平均增长率没有第三阶段高,但是也远远超出第二阶段(详见表1)。
(二)开放程度较低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程度即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考察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图1显示的是1997―2013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总体来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从2002年开始稳定增长,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呈下降趋势,但近6年来逐渐恢复。虽然仅仅根据跨境交付模式的贸易额计算出的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不能全面反映真实的市场开放程度,但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确还不够充分,虽然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大国,但开放程度尚处于低水平阶段。
(三)贸易结构不合理
根据表1所示,我国跨境交付模式下,在第二阶段即1997―2001年期间,保险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97年的12亿美元增至2001年的2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916%,2001年占比高达935%,可见金融服务贸易结构不够合理,而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则在第二阶段略有下滑,年平均增长率为-83%,其原因在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规模较小,保险服务贸易发展缓慢,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甚至没有开展,加之当时的政策限制,导致其他金融服务贸易负增长。在第三阶段即2001―2006年期间,保险服务贸易由29亿美元增至9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448%,占比降至90%,我国宏观政策开始有意调整金融服务贸易结构,促进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由2001年的2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10亿美元,年增长率为3797%也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三阶段保险服务贸易增速较快的原因在于保险服务贸易主要依托于货物服务贸易。我国加入WTO之后,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还削弱了与WTO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在关税降低甚至零关税的情况下,我国进入了货物贸易出口快速发展阶段,和国际货物贸易息息相关的货运险业务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因此保险服务贸易增长迅猛。在第四阶段即2006年至今,保险服务贸易由2006年的94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26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537%,占比降至79%,保险服务贸易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同样与货物贸易有密切联系。国家宏观政策倾向于其他类型的服务贸易,其他类型金融服务贸易由2006年的10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69亿美元,占比增至21%,年平均增长率为3177%,在国家宏观政策和新时期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其他类型的金融服务贸易还能超过第三阶段的速度增长,这说明我国银行和证券业的服务贸易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从进出口结构上来看,出口增长率远不如进口增长率,说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基本是靠进口推动,缺乏特色金融服务。在金融市场逐渐放开的过程中,我国相关机构逐渐取消了金融市场的一些限制,如外国资本可以参与股票和债券种类的放开等,都会对我国现有金融市场进行冲击,对市场稳定性造成影响。
金融服务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也是服务贸易结构优化的内容之一。优化金融服务贸易结构不仅可以拉动其他形式服务贸易的增长,还可以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速度,提升就业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缓慢既有自身机制的原因,更多的是区域发展不协调和行业结构失衡。首先,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外资方大多在经济特区以及沿海城市设立分行和代表处,虽说我国早在1999年就取消了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设立分行的地域限制,但是由于内陆城市的经济欠发达,除了北京、杭州等有限的经济较发达城市或省会城市之外,外资银行很少在内陆城市,特别是北部、西部城市设立代表处;其次,金融服务贸易行业内部比重失衡。从图2可以看出,从1997―2013年,保险服务贸易占比都在80%以上,而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以及外汇管理等行业比重是很低的,由于我国内部长期的金融管制,外国资本在我国所能进入的领域有限,而我国资本在最近几年才刚刚发展,行业基础薄弱,管理方法落后。
图11997―2014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构成情况
四、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监管作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本国金融体系的效率,推动金融服务贸易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而金融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在提高金融体系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由于金融服务贸易涉及到本国金融资本与外国金融资本的交互,金融体系越开放,对外国金融资本的限制越少,使得外国金融资本可以更加充分地介入本国金融体系中,而外国金融资本的充分介入会影响到本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产生不确定性的影响,而政府的介入,可以通过采用政策、设立标准、制定规则等方式发挥政府部门的监管作用,将外国资本的影响向对本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具有正向影响的方向引导。由于现实的金融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外部效应和市场缺失等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在金融市场中同样存在,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逐渐加深,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业务的国际化,一国金融体系的活动范围大大增加,金融主体的交易空间相应扩大,会导致本就不完全竞争的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表现得更加突出,这时,就需要政府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或者消除外部效应的影响,干预金融市场,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组织创新观念
面对新时期的经济形势,完成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格局的要求,首先要完善金融法律法规,根据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国际金融监管趋势的变化,修改和完善有关金融法律框架,制定和完善新的金融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为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做出保障;其次,加快金融服务贸易结构调整,现阶段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主要是由保险业带动的,而其他金融行业发展速度缓慢,特别是证券业等高端技术金融行业远不如同期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其他金融行业发展具有规模小、层次乱、成分杂等特点,应通过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梳理不规范的行业状况,从管理制度、人才构成等方面建立现代的金融企业,规范行业发展,建立健全金融服务贸易体系;第三,提高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水平,2015年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这对人民币保持币值稳定,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面对全球经济减缓,我国应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资金有效地运用于支持国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三)健全相关产业协调和支持机制
在发达国家中,政府为了鼓励服务出口,长期给予服务性质的企业很大的优惠性政策。在2016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服务行业产值首次达到50%以上,面对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态势,政府应加大对国际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金融服务贸易企业这种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完善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努力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正处于各产业协同发展的时代,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支持,这种支持既包括服务贸易内部如文化、旅游、运输等其他行业的支持,也包括服务贸易之外诸如货物贸易等产业的支持,由于传统体制的束缚,我国相关产业的协调和支持机制还不够健全,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全面考虑生产要素的调度和分配,规划金融服务内部的市场秩序,正确处理好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全面推动服务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满盈,邓晓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基于BOP和FATS统计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5):7-13,87
[2]张雨舟金融服务行业流入FDI与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基于中国数据研究[J]中国商贸,2015(3):91-93
[3]周晓田,刘峥,巩伟金融服务国际贸易壁垒对中国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5(15):12
[4]仝冰中国双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潜力及贸易壁垒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1):3
(责任编辑:董博雯)
第四篇:中国农业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中国农业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现代农业正逢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1年也是我国加入WTO十周年。入世后,我国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扶持和鼓励。开放的国际竞争环境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必然也要不断融入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整体发展中。“打铁还得自己硬”,我国农业要提升综合生产力,才能拥有国际化的一片蓝海。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20世纪7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我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一直很小,而且发展缓慢。以农业为开端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的农业贸易也获得了很大的增长。中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但并不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整个进出口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呈现以下特点:
1.农产品出口额增长速度慢。占出口总额比重不断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产量第一大国,但农产品出口额增长速度缓慢。
2.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自加入WTO以来取得了较快的增长,随着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水产品、畜禽、水果、蔬菜、花卉等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会迅速提高。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将会成为拉动中国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的主力。
3.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比重远高于深加工产品,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以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较小的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能力不强,初级产品比重达到80%.深加工产品仅有20%。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品占其总生产量的90%以上。加工转化后产值增加2—3倍,而中国农产品加工品只占其总生产量的25%左右,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此外,中国相对发达国家比较落后的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问题,增加了中国农产品的成本,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4.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连续出现逆差。中国农产品贸易自2004年起连续5年出现逆差,2008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进口高速增长,贸易逆差快速扩大。
5.亚洲仍是中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对欧洲、北美洲及东南亚出口市场份额有所增加,但亚洲依然是中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美国分别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国和进口国。总的来看,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相对集中容易贸易摩擦,给农产品的出口带来不确定性。
6.一般贸易比重上升。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中,无论是农产品出口还是农产品进口,一般贸易是主要贸易方式。
7.中国农产品贸易仍以东部为主中国农产品贸易仍以东部地区为主,但中西部发展迅速,出口额居前列的仍是山东、广东、辽宁等省。
8.农产品经营主体结构呈现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上升,国有企业出口比重下降。近年来,国有企业在农产品出口中仍占主导地位,但逐渐弱化,民营企业成为农产品出口新增长点。此外,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仍然是极其分散的农户,不易形成规模效应,不利于成本的减少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制约了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持续发展。
二、国内农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生态环境对农产品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但中国人多地少,为了追求产量的增加,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大气、土壤和灌溉水已经受到了严重污染,并且引起了土地产出物的污染,用这样的土地产出物作饲料又会造成畜禽产品的连锁污染,致使水果、蔬菜产品、畜禽产品等农产品的质量不高,另外,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国际竞争力低。
2、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出口龙头企业少。目前,我国农业经营特点是以农户为单位分散经营,缺乏经济组织活动。而大多自发或政府机构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又呈现出暂时性和不稳定性。农民整体素质低且又高度分散经营,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技术应用、信息获取与利用等形成严重制约。如在组织大宗出口农产品生产时,面对较高的技术标准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我国农户根本无法与外国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信息反应灵敏的农场或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合作组织进行竞争。
3、农业管理体制不利于农业参与国际竞争。当前,我国农业管理体制不少还采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一些管理方法,在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上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对农业宏观管理中,发达国家主要采用经济、法律及有限度的行政手段,而我国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在微观管理中发达国家实行集约化管理,而我国普遍存在粗放现象。作为农产品出口主力的外贸企业,因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落后而市场开拓能力差,国际营销水平难以提高。
4、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国家标准少。农产品绿色壁垒的核心就是检测标准,而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检测标准与国外不能实现“对接”,表现为标准少、标准旧、标准低。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国家标准少,地方标准更少,有的是多年未修订或早已过时的,许多领域甚至根本没有标准,与发达国家差距极大。这些严于我国标准的部分所限制的,恰恰是我国输出的大宗农产品和食品。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农产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贸易摩擦严重。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是困扰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首要障碍。近年来,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日益凸现.已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大障碍,而且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2.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农产品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匮乏,农产品出口区域分布不平衡,缺乏集聚效应。这些企业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进入国际农产品市场时间短,经营规模小,信息渠道不畅,抗风险能力不强.整体竞争优势不强,大大削弱了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存在诸多的内部制约因素
(1)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还存在问题。(2)农产品出口秩序混乱,缺乏行业自律。(3)政府支持政策不完善。(4)缺乏有效的农产品出口服务。
四、未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趋势
通过回顾历史以及分析未来的发展环境,我们可以看出未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将呈以下发展趋势。
1.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贸易规模将进一步增加。无论是多边方面,还是双边方面,中国已经和正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交流与合作,将来中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农业发展也越来也融入国际市场。
2.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逆差状态。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中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将受到严重影响,从长期来看,贸易逆差呈现扩大趋势,而且逆差额还会呈现扩大趋势。
3.农业对外开放将呈现多元化趋势。我国已同世界多个国家和主要国际组织、区域组织以及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农业“走出去”也将成为推动农业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我国农业国际化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4.农产品贸易结构将不断优化。在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贸易条件下,未来中国农产品贸易不仅总量将呈现快速增长,产品结构也将得到不断优化,五、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建议及发展对策
1.健全中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应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不同特点及各自的质量要求,制定不同的技术标准,建立起递进性、阶梯式的全方位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2.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从长远看。必须要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价值,推进农业科技革命,促进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结合,进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市场竞争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抓住当地主导产业、主导产品。选准重点逐个制定系列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
4.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优先支持企业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鼓励企业发展深加工农产品出口。推动企业以国内自主研发和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并重的方式,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
5.采取积极态度。加强国家宏观指导和调控,防止各自对外、降价竞销;同时要引导出口企业实施战略转型,从低价策略转移到高附加值为主的技术创新等新战略组合;建立商会、行业协会协调机构,设立反倾销诉讼基金,以便组织应诉。
6.把握规则。要把握好农业中的市场准入、出口竞争、国内支持等三个领域的一些基本规则,在遵从规则、履行承诺的同时,运用权利,行使权利维护中国合法权益。
7.健全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增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研究开发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新险种;提高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扶持比例,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8.中国扩大农业出口的模式。通过农产品品牌的国际化运作,建立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定位,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建立农产品的国际网络营销系统;实施农产品出口差异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中国农业资源丰富,东、中、西部都具有各自的农业资源优势。
9.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要强化到国外注册品牌的意识。利用中国已经加入的商标保护国际协定,到国外注册自己的品牌,运用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获得法律保护,利用商标的知识产权强化竞争力。
农民富则中国富,农业强则中国强,农村兴则中国兴。当政府的外部扶持逐步变为市场的内在驱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拥有了长效的资金支撑时,那么一个农业大国的农业现代化梦想就在前方。
第五篇: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研究
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研究(缩写版)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总结行业发展现状,分析行业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措施,引导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十一五”以来以年均递增24.9%的高速发展,至200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65842.9亿元(现行价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3.3%,约占全国GDP的4%,进出口贸易额达4261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16.6%,已初步形成了具有20多个细分子行业、4万多个(种)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的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完整工业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和化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氮肥、烧碱、合成纤维、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经过全行业企业及职工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行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得到改善,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成14个千万吨级的炼油基地5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企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精细化工门类约225个,产品种类达30000个。石化产业逐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石油化工聚集区;云、贵、鄂三大磷肥产业区、川渝和新疆氮肥基地、青海和新疆钾肥生产基地;余姚等高附加值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园区。
科技创新取得良好进展,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一些重要领域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被打破,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形成,一批重大化工技术装备研制项目的成功提高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如:500万吨级炼油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国产化应用攻关项目验收,全钢子午线巨型工程机械轮胎关键生产工艺技术及装备项目通过鉴定,百万吨级乙烯装置设备的国产化率已达85%以上等等。
节能减排成绩斐然,节能减排标准体系逐步建立,节能减排技术不断推广,石油和化工行业多数重点耗能产品能源单耗连续下降,全行业环保治理水平明显提高,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我国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市场需求的旺盛,良好的投资环境直接带动国内外企业投资。“十一五”三年来国内石化行业投资年均增长达30.3%,2008年完成投资额8964.5亿元。世界500强中的石化企业全部在华设厂,外商投资的重点几乎涵盖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各个大的领域。同时,我国石化企业坚持“走出去”战略方针,对外投资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气为主,钾盐、油砂等资源为辅的海外矿 1
产资源开发格局。截至2008年,海外项目已达143个,中石油等4家企业的海外权益原油23466.9万吨、权益天然气224.7亿m3,缓解了国内石油、天然气资源供应紧张的矛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和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大
石化行业对于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目前,我国石油、天然胶和硫磺的对外依存度已分别达到或超过50%、70%和90%。同时,石化行业也是污染排放大户,“三废”排放量位居全国工业行业前列。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节能减排要求的日益严格,石化行业面临的环保形势也愈发严峻。
2、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仍很艰巨
一是盲目投资仍未有效遏制,部分产能趋于过剩。“十一五”以来,我国石化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保持在30%左右。不少新建项目缺乏全国性统筹规划,盲目建设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二是产业集中度有待提高。行业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程度低,一体化、集约化、规模化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型石化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尚未完全形成。三是产品结构不尽合理。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基础化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精细化工品和高档产品所占比例低,产品性能无法满足用户的要求。
3、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科技投入不足。2007年行业科研投入占总产值的比重仅为0.75%,与发达国家3-5%的比例差距很大。二是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三是主管部门的撤销导致行业科技组织协调工作出现真空,行业科技力量协调运作和科技资源合理配置有待加强。四是化工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不到30%。五是原始创新能力及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开发仍以跟踪和模仿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技术和专利技术少。对于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强。
4、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多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化工领域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多发地带。仅2009年上半年,国外对华石油化工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案件就有4起,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等案件有5 起。
二、行业发展思路与政策措施建议
(一)行业面临的形势
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石化企业开工率下降,企业库存激增,效益骤减,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行业总体形势比较严峻。但是,随着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系列措施的实施以及各种刺激经济增长政策和资金的到位,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对于石化产品的需求也将长期存在,特别是高端石化产品发展空间较大。我国石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另外,发达国家石化产业的转移也为我国石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行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发展思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将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完善布局、提高质量、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努力提高优质油气资源、基础化工原料、合成材料、化学肥料的保障程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保持产业合理增长;加快关键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整合生产分散格局,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合理选择生产布点,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发展目标:争取到2015年,原料和产品结构显著改善,高端石化产品自给率进一步提高,化工产品精细化率达到45%以上;产业布局更趋合理,资源型产品向原料产地集中,深加工产品和精细化学品向消费地集中;企业组织结构逐步优化,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节能减排水平显著提升,全行业顺利完成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关键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重大装备实现本地化。
(三)政策建议
一是大力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和装备国产化程度。建议国家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增加研发投入;组织专项经费,加强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装备公关;对传统化工领域进行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高新技术改造;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
二是开发高端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建议国家设立石化技术改造专项,委托行业协会组织对各地申报的项目进行预评审,帮助政府从行业把关;由协会组织筛选既能拉动内需、又能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高端石化产品,国家提供政策及资金支持。
三是支持企业并购,提升实力和竞争力。建议政府和金融部门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特别是鼓励过剩产能企业之间的重组;对涉案金额在一定额度上的并购,充分征求行业协会的专业意见,以防止恶意并购;对金额重大的海外并购行为建立后评估制定,由行业协会全面评估并购行为的成败影响,以总结经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建议加快能源发展和管理的法制化建设,规范和调节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制定和实施强制性、超前性能效标准,及早遏制能源浪费现象;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强制推广重大减排技术,从源头遏制污染超标排放。
五是建议完善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议国家组织制定落后产能目录,并适时或定期更新;设立落后产能退出专项基金,采取行政命令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紧制定行业准入条件。
六是把握时机“走出去”。建议国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海外资源的勘探开发;扩大权益投资资金的使用范围;鼓励过剩和高耗能产品转移到国外生产。
七是调整外贸政策,稳定海外市场。建议国家将石化产品出口退税率恢复到2007年7月1日前的水平,减少对于优势产品和精细化工品的加工贸易的限制,从而引导企业适当出口。
八是加大信息化投入,支持协会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建议政府给与政策及资金扶持行业协会
和企业创建预警系统;支持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
九是加大国际石化产业研究,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建议政府委托协会成立专门的机构,研究国外石化产业,尤其是中东石化产业快速发展对我国石化行业的影响。同时,加大对于国外贸易法规和技术壁垒的关注和研究。
(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措施
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协会组织将努力协助政府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协助政府部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优化政策环境。
二是加强产业基础研究和战略研究,正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提出产业发展方向,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完成全球布局提供服务。
三是加强对行业发展的引导,大力推进行业的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为此,协会将制订并发布《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和《石油和化工产业振兴支撑技术指导意见》。
四是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合作平台,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五是总结行业节能减排经验,大力推广节能减排实用技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行业节能减排水平。
六是以产品质量和责任关怀为基础,加大品牌创制和培育力度,逐步培育起一批极具影响力的民族品牌,提升我国石化产业在国际上的形象。
七是加强与重点企业和上下游行业协会的沟通,及时掌握石化及相关行业的情况,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迅速组织分析研究,提出应对措施并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
八是加强对国际贸易的分析研究,积极与海外石化产业界进行对话和磋商,减少贸易摩擦,对国外产品的低价倾销,组织企业提出反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