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论研讨)以文化力量助推党员干部廉洁自律
以文化力量助推党员干部廉洁自律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中心议题,也是推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廉政为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特殊文化。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以文化的力量助推党员干部廉洁自律,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反腐倡廉教育的整体合力。
文化是提升廉政素养的基石
廉以养德,文以化人,廉政文化影响着机关的“门风”。“门风”的形成取决于领导者的人格品行和文化素养。在党风廉政工作中承担着各级责任的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始终积极倡导以学习提素养,以素养促廉洁的品质。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素养的提升,不仅能够推动工作,而且是行之有效的“防腐剂”。人活着就得有思想,有思想就有精神。但这思想和精神又不能始终处在原始的状态,它还需要每个人用自己的悟性、用高品位的文化来净化、来提升。泰安市派驻机构自成立伊始就始终注重廉政文化的建设,并着力在协助部门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同时抓好廉政文化的促进作用,坚持以“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 1 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为中心,以“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塑造良好的党员干部形象”为主题,以“廉荣贪耻,崇德守信”为廉正理念,融入部门的文化建设,打造廉政文化特色。坚持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作为主要内容加以学习,业务工作与廉政教育融合,不间断地加强思想认识、工作作风、纪律观念、服务素质等方面的学习,并努力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各级党员干部在转变作风、改善服务、树立行风、提高群众满意度的行为中潜移默化地成为了廉洁自律的标尺。
文化是巩固和创新自律意识的有效载体
文化的本义是教化,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价值取向与情感力量,具有导引、调节、约束、控制社会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作用。综观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文化在传播和弘扬民族精神、巩固和创新精神境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在大力推行廉政文化“六进”活动中,已经摸索形成和完善了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廉政警句宣传栏、廉政教育讲堂等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建设主阵地,将廉政文化在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予以丰富和完善。尤其是纪检派驻机构体制改革以后,为了更好地推动廉政文化建设进机关,加强派驻机构自身建设的同时协助驻在部门党委共同抓好党员干部的廉洁从政,使得固有的廉政文化模式能够得到巩固和创新,就成为摆在面前的主要客体,为此市纪委派驻机构除了每年开展定期的廉政教育辅导课外,还结合驻在部门参与重点工程以及民生事业的特点,强化了廉政文化进现场、进工地 2 等活动,在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及建设工程交易大厅,廉政格言比比皆是,在重点工地现场,质量与廉洁的宣传语耀眼醒目,这些都为在探索和研究权力运行中加强廉政意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在全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保障发展、勤廉并重等新格局中,我们始终把廉政文化作为一个大文化的目标,力求把派驻机构和驻在部门的廉政文化与科学发展交相辉映、党员素质与政风行风互显魅力。通过这种廉政文化的引导和宣传,即巩固了以往部门已经形成的廉政氛围,又在新体制的履职尽责中把创新的文化理念贯穿其中,使得每名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要求不松懈,公务人员忠诚为民的信仰不丢弃,使廉洁自律意识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需要,成为社会时尚和人生价值追求,成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延展教育途径的推进器
反腐倡廉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又同产生腐败的社会文化基础直接相关,要使整个廉洁文化产生良好效果,氛围的营造,环境的打造十分重要。为此,针对全市每年开展不同主体教育的契机,市纪委派驻机构将廉政教育的落实紧密地与主体教育衔接起来,将教育的预防功课做实、做足、做细,在着力构建党风廉政大宣教格局上狠下功夫。一是认真开展《增强制度意识,争做执行表率》、《优化发展环境,提升行政效能》,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等教育,深挖反腐倡廉教育的内涵,夯实教育堡垒和基础作用。二是结合新时期党员干部 3 思想实际,深入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深化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提升教育针对性、广泛性和有效性,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在各驻在部门中广泛征集《廉政警言 警句》,汇集出版了《警示教育案例》和《廉政史话故事》等文化书籍,发放到每个单位和职工手中,使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汲取深刻教训,切实引以为戒。三是对廉政教育方式方法及载体加以创新和延伸。结合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内容,进一步引导驻在部门建立完善廉政警示室、廉政文化长廊、廉政文化阅览室、廉政教育影视视角等廉政文化教育设施,拓宽对广大干部职工的教育平台,做到了时时事事警钟长鸣。市公路局系统也已创建成为市级廉政教育示范点,充分发挥好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示范作用。四是定期开展廉政文化月活动。鼓励各驻在部门结合积极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月”活动,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组织廉政警示教育演讲、编发廉政短信、汇编警示案例、漫画、廉政时评、制作廉政文化学习手册等形式各异的文化活动,促进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去年以来,全市派驻机构共上党风廉政课20余次,受教育人数达5000余人次;向各驻在部门、单位发放《廉文荐读》10余期,努力引导领导干部结合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自觉阅读,深入思考,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山东泰安市纪委派驻七组 殷贵彦
第二篇: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摘要】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经久不熄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执著。新形势下,建设文化强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升文化自信的魂,以改革创新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动力,逐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群众基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化强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建设文化强国要以文化自信为精神动力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经久不熄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执著①。我国文化自信源自对民族的、传统的、当代的、革命的、世界的文化理性审视和借鉴;源于从未间断的传统文化精髓,是在传统文化上的传承发展;源于以一种开放心态兼容并蓄吸收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化在内的世界一切先进文化,在外来精品之上加以本地化吸收融汇;源于不断壮大的综合实力和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都是支撑文化自信的内因。只有对本国文化充满自信才能在文化强国追求中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给予文化自信深厚历史底蕴。从世界看,文化对传统固有的根本命脉不可割舍,任何一个国家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唯一的结果就是丧失特质。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信文化系统,内涵丰富、体系庞杂,儒家伦理、道家生命哲学和释家宗教信仰构成了完整体系。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从多种族、多民族、多文化不断融合创新中发展,始终如一贯穿着尊生爱人、保民养民的价值追求,浸透着对大众民生的关爱,多重形态文化样式满足了各个时代不同社会阶层文化需求,形成庞大的受众群体,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创新性,即使在外族入侵时期也从未中断,显示出极强生命力,使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这一特性具有重要的精神导向和伦理垂范作用,塑造着民族心理,锻造了民族向心力,铸就着民族精神,维护着民族尊严,展现着民族形象,维系着我们对自己文化的强大自信。
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精髓结合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全人类解放为历史使命,其原理、方法、观点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焕发出了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在这片灿烂文明的古老沃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关键是其将中国化作为一种内在要求,为不同民族群众理解、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化一样,是一场文化过程,包括文化传播、文化认同、文化融合等环节,伴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并构成其重要内容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优秀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些重要理论,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既从传统文化精髓中找到生根发芽的有效路径,为文化繁荣撒下了种子,也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更为丰富营养和坚实保障。
三是强大综合国力与文化自信相生相伴。文化自信背后是强大综合国力。纵观我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一个国家或朝代文化繁荣、文明输出,无不是立足于强大实力,如我国历史上的秦汉文化、唐宋文化,又如近代历史上以英、美为代表的欧美文化。“中国文化之相形见绌,中国文化因外来文化之影响而起变化,以致根本动摇,皆只是最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③近代中国所受的文化冲击,不断失去文化自信,直接源于战争带来的文化输入,反映了国家实力衰败导致文化失去基础。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已是政治独立、经济发达、国民富足。中国文化自信在强大综合国力支撑下与日俱增,在对外交往、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也正源源不断进行文化输出,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点。
文化自信是文化进步、国立强盛的结果,同时又增强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信心和方向。改革开放虽使物质极大丰富但出现了“精神文化饥渴”,使文化强国建设有强烈现实性。文化强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发达的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和丰富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会使群众受到教育、感染、鼓舞、激励,进一步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群众也能从丰硕的精神文明中汲取营养、享受成果,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由个体素质提升带动整体水平提高,使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建设相辅相成。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
蕴藏于传统文化最深处在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为政治国上的民本要求、社会建设上的和谐理念、伦理关系上的仁义主张、事业追求上的自强精神、矛盾解决上的中庸选择、个人理想上的“修齐治平”、社会发展上的“小康大同”,历经数千年始终绽放着光芒,激励着中华民族从历次低潮中走向辉煌,在民族凝聚、精神激励和价值整合中发挥了强大作用,这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中如“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人取象于天,天取象于人”,“为善,天地知之;为恶,天地亦知之”等包含深刻生态智慧,让社会广泛认识“天人对立”、“征服自然”等错误观念对人类存在与延续的危害,把探究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的行为与自然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作为发展始终坚持的第一原则。但也要注意,如庄子天人合一精神境界追求中,尽管人与自然在本质上统一的观点有深刻合理性,但其主张“无以人灭天”观点却是消极的、不科学的,需要对这些错误观点加以批判。但无论如何,在当前日益严峻环境形势下,都要把“天人合一”中“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理念吸收贯穿到经济增长、生活改善、城乡统筹发展中④,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人追求高质量生活与自然平衡的关系,让对“与天地合其德”的向往植根于文化最深处,建立起现代生态文化,使生存系统运转更有整体性,实现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也就同传统文化精髓找到了契合点。
二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有序治理。文化强国重要标志是文化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示范,应着力借鉴继承。如自强不息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的民族意志,形成了不断进取和独立自主的民族气概,激励中华民族一次次从困境中昂首走出,谱写无数壮丽诗篇,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同富裕与否、精神信仰无关,是民族优良品质和传统美德之一,同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高度一致,是值得世代继承的传家宝。如中庸思想中“允执其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兼容并包”、“遐迩一体”等思想,小至为人处世、自我完善,大至社会管理、安邦治国,对协调各方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在维护国际秩序中有鲜明时代意义。如传统文化基调是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人本主义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和创造性发展,道德人本主义思想传统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用道德抵御宗教强制,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⑤。
三是应继承传统文化融汇中外、开放包容的特质。中华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民族相互融汇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在与世界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使整个肌体保持旺盛生命力,这种强大包容性和世界范围内吸收扩展的特质一直延续下来。这项特质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融汇中外、开放包容的特质同样要发扬光大。另外,中国文化还有不断扩张的特质。中国文化在与外民族文化交流中,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直到清朝,中国文化强烈影响着亚洲国家,日本、朝鲜等国均以中国为文化母体,大规模受容中国文化,中国的科技、数学、瓷器、文学、哲学等对西亚和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升了民族尊严,树立了民族形象。当前,文化在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与世界强国竞争合作中更应继承文化扩张特质,不断让中国文化同世界文化在碰撞中壮大,成为中国全球战略的重要支柱。
树立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世界经济放缓、进入新常态后,内藏于文化之内的差异化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在经济政治格局变动中冲击碰撞越来越剧烈,深刻影响国家行为和地区形势;地球村里依靠互联网形成的各种交往平台在巨大信息流中交换着各种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对人的观念、知识和思维造成巨大冲击;在通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对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些都是建设文化强国面临的新形势。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升文化自信的魂。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理念。核心价值体系把传统文化精髓融进其中,引领文化创造和文化竞争,是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主心骨与指南针,是我国区别于以往时代、其他国家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志。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同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一致,是把这些方面串起来的“骨架”。不依托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就失去了基调和方向,中华文化在向世界输出中也失去了特色。完善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要把这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工程做牢做实,强化系统性、针对性、实践性,注重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示范引领、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的统筹协调,使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构架,但不是文化的唯一表现形式和全部内容。应充分尊重文化强国建设丰富多彩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加快建立起由核心价值观统领的文化形态,按照文化发展规律和群众需要生产出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满足群众各层次精神生活需要,增强民族的精神力量。
二是以改革创新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动力。文化强国建设适应新变化、新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将文化创新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统筹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首先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既要敢于接受传统文化、西方先进文化,创造性改造为我所用,聚攒“正能量”;也要敢于对文化糟粕、庸俗文化说“不”,对承载这些“负能量”的书籍、影视作品、网络、报刊、广播等加强管控。
其次是改革文化体制,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束缚,特别是要改革政府文化管理的体制机制,使政府由“办文化”转到主要提供公共服务上来,扭转部分文化领域由国有企业高度垄断的格局,加速国有文化企业转企改制。
再次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调动广大文化主体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创造潜能,为全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⑥。
最后是要培育文化创新良好氛围,塑造并传袭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哲学,弘扬先进、摒弃落后,宣传奖励先进典型和创新性成果,祛除专制、奴性、保守等有碍于创新的消极落后因素。
三是逐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群众基础。只有满足群众需求、有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强国建设才具备雄厚根基。公益文化事业有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塑造灵魂的社会教化功能。要健全发展公益文化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资源共享格局。适应多领域、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群众素质,打牢群众基础。从发展历史看,文化深深影响基层群众思想和行为方式,文化创造智慧、源泉和“活水”大多也来自基层民众,基层也是群众展示自我的重要文化平台,当前又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基本单元,地位不言而喻。要紧紧抓住基层文化建设,一方面把传统文化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文学艺术、建筑设计、科技教育等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要努力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中汲取文化营养,把群众的需求和夙愿作为文化建设出发点,从基层群众中寻找中华民族精神的本源,给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大生命力。
四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交流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力量,也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条件⑦,只有在不断交流中才能鉴别真伪优劣,才能体现自身价值。
首先在态度上,必须包容对待多元文化竞争,避免以封闭抗拒心态对待竞争。文化竞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竞争。要以一种开放心态欢迎世界先进文化走进中国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增强实力、积聚优势,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其次是要在坚持中华文化主体地位下加大同世界文化的交流,在交融交往中使中华文化获得尊重,行使文化话语权,维护国家文化权益,扩大国际影响,增进全民族文化自信。可以是“引进来”,通过文化、科技、教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通过互访、互派、互助等努力吸收世界先进文化;还可以是“走出去”,文化“走出去”不能仅停留在狭义形式上,仅依靠到国外办学院、派留学生、访问学者、表演团体等远难以实现,更要在布局经济和政治项目时逐步增多重大文化项目,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这是文化强国的深层表现。
最后,要进一步加强民间文化交流。民间文化交流“润物细无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渗透力强,主要是通过不同国家、民族最细微个体的交流,从下到上获取不同方面文化内涵,基础最为牢靠。要提高我国同其他国家民间文化交流水平,发挥民间组织、团体、协会乃至个人等多方面的作用,促进多种形式的交流,借助民间力量加深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使中国文化更多被世界接受认可。
(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注释】
①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红旗文稿》,2010年,第15~17页。
②徐剑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路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③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33页。
④⑤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78~380页,第384~385页。
⑥涂可国:“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选择”,《理论学刊》,2013年第6期。
⑦靳凤林:“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5期。
责编/丰家卫(实习)
第三篇:以学校特色文化助推学校发展
以学校特色文化助推学校发展
沈阳市雨田实验中学
张楠
[作者]:
张楠,现任沈阳市雨田实验中学校长,1963年生人,毕业于辽宁省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中国教育学会管理分会理事会员,中国西部教育顾问。2005年参加“首届全国中小学明星校长高峰论坛”被评为明星校长。2006年参加“全国首届文化建设高层论坛”被评为学校文化管理示范校长。
研究方向:《中小学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研究》
[内容摘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前景,今天的学校没有响亮的品牌,就失去竞争,没有生命。平庸的学校必然在教育竞争中萎缩。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面旗帜,可以引领师生朝气蓬勃地前进,它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人,用高尚优秀精神引导人,用科学规范的制度约束人,用优美高雅的环境陶冶人,是当今时代管理学校,走内涵发展,创办优质教育的新方式,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在创办优质教育中,民办学校尤其要强调“教育服务”,只有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民办学校才能在教育市场上抢占先机,取得明显优势。[关键词]:
文化发展战略,科学高效管理,优秀的教师团队。
[正文] 科学发展优质教育,打造富有魅力的学校品牌,独具特色的教育管理,令人折服的教学质量,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应该是学校发展的战略决策。
发展优质教育,就学校自身必须有三个主要基石:一是树立明确的办学方向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形成有效的文化发展战略,提升竞争力。二是建构科学高效管理体制和机制;三是打造优秀的教师团体。
沈阳市雨田实验中学,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内涵发展,以探索“自我教育”雨田教育实践模式为学校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创办优质民办基础教育中,用先进的特色文化作引领,从而提升学校的品牌。
一、确立办学方向和理念
(一)、科学诊断,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雨田实验中学是沈阳市一所完全民办中学,1995年创建,现有教学班70个,在校学生3428人。教职工273人。经过十一年的发展历程,其发展优势是:(1)不断优化的外部环境。(2)团结奋进的领导管理集体。(3)年富力强的教师队伍。(4)充裕的生源。
2、劣势分析
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其具体表现在:(1)、距高标准高水平的双高普九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2)、队伍中存在盲目乐观情绪,缺乏优患意识,追求短期行为。(3)、升学人口递减和优质学校的增多,使扩招生源面临危机。针对以上分析,学校采取策略,用文化作为战略武器,打破常规,从全局性、长远性和可持续发展出发,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
(二)学校发展的科学规划(SDP)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前景,今天的学校没有响亮的品牌就失去竞争,没有生命,平庸的学校必然在教育竞争中萎缩,作为民办学校如果失去了创品牌的战略意识,便 会失去办学效益。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面旗帜,可以引领师生朝气蓬勃地前进,它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人,用高尚优秀精神引导人,用科学规范的制度约束人,用优美高雅的环境陶冶人,是当今时代管理学校走内涵发展创办优质教育的新方式,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雨田学 校全力打造“自我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引领学校办学效能的提升和学校品牌的创立。
1、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自我教育能力,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具体阐释如下:
(1)就人的本质而言,人有善的本质和丑的本质两方面,善的本质包括: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丑的本质包括失意、孤僻、愤狠和自卑,丑的本质造成了一个渺小的自我,善的本质创造了一个伟大的自我,我们就是一个渺小自我和伟大自我的混合物。渺小的自我消极心常存在,它们就像红灯,叫你把善良的本质收藏起来。而伟大的自我是绿灯叫你勇往直前。
(2)就人的素质而言,人的素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外在的和内在的素质,一个人的体能、体态、体形是外在的素质,一个人的智能、人格、审美是内在的素质,两者是相辅相承的。雨田的教育就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个外在具有良好体形、体态、体能,内在具有一种扎实的智能,完整的人格,高度的审美观念的全面发展的人。
(3)学生在校时的全面发展应更好地促进未来的发展,在注重现实的发展中不能以牺牲未来的发展为代价。雨田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终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雨田实验中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真谛,而“自我教育” 是学会将自我教育内化为伴随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能力。
2、办学目标:“办具有自我教育特色的名校”
具体阐述如下:
(1)细化的办学目标:凝聚最优秀的教师,把雨田学校办成“教师发展的学校”;培养最优秀的学生,把雨田学校办成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办成最出色的学校,把雨田学校办成最具自我教育特色的学校。
(2)实现办学目标的路径:落实到“一个坚持,二个学会,三个代表,四个培养,五个追求。”
坚持生本发展之路,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代表先进的教育理念,代表全体学生的根本利益,代表正确的办学方向。
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管理自己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
追求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亦小成,大亦大成,无弃人也; 追求学习自觉,生活自理,做人自尊,行为自律。追求学业扎实,生活朴实,工作踏实,身体结实。追求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
追求“生命创造力得到充分释放”,共同创造生命的精彩。
二、建构科学高效管理
(一)建立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学校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育人,办有特色”的指导思想,突出新时期学校的服务功能。在教职工中树立强烈的自我教育意识,树立“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观念。贯彻自我教育为办学特色的指导思想。
(二)、建立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运行机制
立足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合理高速人力、物力和文化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致力于课程改革、课程管理,研究和建立在新形势下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结合,坚持德育为首,从大德育观出发,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注重德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并将家庭、社会的有效资源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三)、构建学校教育活动新模式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原有课堂教学的弊端为基础,提出从生命活动需要和动态生成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按照学生主动参预,潜力开发。多方面发展需求满足和自主学习要求为目标,要求教师带着问题进课堂,学生带着凝难来求学,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自主、主动学习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注重挖 掘每一名学生的潜能。
三、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
在创办优质教育中,民办学校尤其要强调教育服务,只有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民办学校才能在教育市场上抢占先机,取得明显优势,而教育的第一服务就是教师。
(一)、教师的发展是学校管理者服务的重点
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靠学校有目的系统教育活动完成,需要教师执行和操作,没有教师的发展不可能保障学生的发展。
学生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和质量的高低,因此,促进学生发展是整个学校工作的重点,而教师的发展是学校管理者服务的重点。落实到具体管理实践中,雨田学校为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教师成为自己职业的创造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自我教育者,使教师自身的发展在其长度上有终身学习的持久动力;在其广度上有较宽的视野,与时代同步;在其深度上有科学与人文的底蕴,真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教师职业生命得到不断补充,精神生活得到不断丰富,心理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个体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二)、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保证
学校的功能和价值被定位在能为学生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教育资源。而教师则是优质资源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有了教师的 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雨田实施校本培训,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使学校教学研究氛围浓重,重视青年教师建设和名师建设,启动“青蓝工程”和“功勋教师工程”,评选年功勋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优秀教师是先进的教育生产力,名师是名校的品牌是名校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名师,留住名师,用好名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战略性任务。
(三)、教师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教学全面改革
教师根据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更多的关注了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中更多的通过活动方式展现课堂,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通过把握学生个性特点,研制了分层次教学指导模式,作业也分成三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程度选作,在教学中由原来的“关注知识,给出知识”、“提问题,给予思路”、“告诉结果,给予结论”的教学方式已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质凝,教师通过精讲点拨,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新课程理念的确定,使学校各项教学改革顺畅,教学质量也得到不断提高。
总之,科学管理学校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保证,建构“自我教育”实践模式,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形成有效的文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教育竞争力,科学发展优质教育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对学校的要求。[参考文献]
周韫玉著《论自我教育》
第四篇:以文化孕育和谐 以文化凝聚力量
以文化孕育和谐 以文化凝聚力量
聚太保之力 铸太保之魂
——学习《太平洋保险企业文化核心要素系统》专题报告 伴随着太平洋保险物质力量的发展壮大,太保人的精神力量也凝聚成结晶。经过长期酝酿和精心总结提炼,集团公司印发的《太平洋保险企业文化核心要素系统》是对太保成立十八年来企业文化的概括,是太保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和系统实施企业文化战略的重要标志。我司组织全体党员、团员进行了认真学习讨论,经营班子成员也组织了一次专题学习讨论,现将学习体会报告如下:
一、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保险金融服务集团的重要指导意义
企业要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态系统,是企业柔性管理的基本载体,有着十分重要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规范功能。没有优秀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推动,企业就不可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激活员工潜能,形成独特、强劲、持久的核心竞争力,确实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太平洋保险公司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确立了“做一家负责任的保险公司”为使命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的保险金融服务集团”的战略目标,形成了“推动和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增长”的经营理念和“诚信天下、稳健一生、追求卓越”的公司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企业发展战略,以构建诚信文化、创新文化、绩效文化、和谐
文化为抓手,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完整体系。
《企业文化核心要素系统》为我们提供了战略指导、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它深刻阐明了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辩证关系,明确展示了太平洋保险公司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对员工所遵循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深入学习贯彻《企业文化核心要素系统》,对于忠实践行太平洋保险公司的根本使命和价值追求,提升我司的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凝聚员工的意志和力量,加快我司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领导、党员要带头做太保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示范者和推动者
企业的管理者第一是设计师,确定发展目标,使企业各个环节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宣传家,不断地传播企业文化,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职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我司要做好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策划与实施,要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公司发展总体规划,定期研究,不断推进,保证企业文化建设顺利进行。
企业文化建设还要从点滴做起,企业文化的精髓更集中在企业日常管理的点点滴滴上。从小事做起,让员工感受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领导干部的模范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领导、党员都要以身作则,从自己的工作出发,改变观念和作风,从自身做起,把自己塑造为企业文化的典范,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形成良好的企业风气
三、企业文化重在建设、重在体验
“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久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的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真正优秀的企业文化存在于员工的内心,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心理体验,是一种与企业休戚相关的心理契约。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使员工耳熟能详并认同、信奉,让员工“亲身体验”到,让员工感觉文化就在身边,跟自己的工作息息相关。我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采取“三步走”:看得见、感受到、自己做。
1、企业文化要能够“看得见”。
企业文化要出现在企业的各个角落,处处可见,人人知晓。利用各种视觉媒体宣扬和阐释公司的文化,尤其是企业文化理念。我司建设走廊文化,悬挂名言警句,时时刻刻激励广大员工奋力向上,自强不息,调动了全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2、企业文化要让职工“感受到”。
文化不是“水中月、镜中花”,文化只有“落地”才能发挥效用。文化的“落地”,就是要转化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员工的工作行为。员工的感受来自于切身的工作,跟自己工作相关的因素有哪些呢?包括领导风格、职责权限、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团队关系、工作流程、培训体系、制度和规范。
3、企业文化要让职工“自己做”。
(1)先“品尝”文化。文化塑造的关键是让员工改变观念,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行动起来。人都有惰性或者叫惯性,都不愿意改变,要改变这种情况,除了要积极进行沟通和培训外,重要的是必须让职工行动起来,要进行强力推动,必须按照要求做,也就是进行“文化体验”。同时,可以创造一些轻松的沟通环境和灵活的激励机制。
(2)其次是体会和感悟,总结和提升。只是让员工“尝一尝”是不够的,还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对文化进行感悟,找到差距和不足,让大家通过研讨和交流说出文化的“味道”。我们提倡在企业中推行学习型的文化,经常与下属沟通和交流。文化要去“悟”,就是要定期进行反思和感悟,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到文化的真谛,自觉、自愿地认同企业文化,并体现在实际工作中,“文化力”就转化为“生产力”。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从认真学习贯彻《企业文化核心系统》出发,坚持以文化孕育和谐,以文化凝聚力量,不断增强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渗透力和驱动力,努力使太平洋保险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在全体员工的认同上有新提高,使先进理念体系在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中有新体现,努力推动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以文化自信助推铁路企业文化建设
以文化自信助推铁路企业文化建设
(铁道党校,北京 10008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铁路企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铁路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理念以适应市场竞争新挑战,内聚人心以提高铁路企业软实力,外塑形象以创建铁路企业新品牌,为推进中国铁路总公司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益和管理效率、实现安全、服务、效益、管理、建设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提供内在动力。
一、坚定文化自信,大力传承弘扬铁路优秀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铁路企业首先要对铁路文化充满自信,弘扬和传承铁路优秀传统文化。
铁路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是铁路企业文化自信的前提。中国铁路自产生以来,始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铁路文化始终站在先进文化的行列。从20世纪初叶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出资、设计、施工建造、管理运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到大革命时期铁路人用鲜血和生命诠释的“英勇、团结、牺牲、奉献”的“二七精神”,从抗日战争时期铁路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到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号”机车组“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毛泽东号’就开到哪里”的铮铮誓言,都体现了中国产业工人的先进代表——铁路工人的革命性和进步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铁路人用自己的双手甚至生命谱写了一部新中国铁路的创业史,也铸就了成昆精神、小东站精神、孙家养路工区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巴山精神等一座座精神丰碑。纵观各个时期的铁路文化建设,始终沿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行,与时俱进,成为传播社会文明的主要阵地。进入高铁时代,铁路文化再次以领先的面貌站在时代前沿,并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在理念、结构、体系、功能和运行等方面均有创新表现,特色鲜明、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代表铁路文化先进水平的高铁文化初具雏形。
铁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是铁路企业文化自信的基础。铁路企业文化建设虽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是溯其源头可谓久远。在长期的铁路建设和发展实践中,铁路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一代代铁路人的传递中一脉相承,其中所蕴含的国家利益为先的责任担当,“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意识,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等等,时至今日依旧影响着铁路干部职工,是维护铁路文化传统的精神纽带。随着铁路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和高铁时代的到来,铁路文化越来越成为增强铁路行业凝聚力、激发职工队伍创造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内在驱动力量。
铁路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性是铁路企业文化自信的彰显。铁路优秀传统文化是伴随着铁路建设和运营实践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其行业特色尤为显著,可谓“铁味儿”十足。“铁文化”是铁路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化表达,具体表现为铁的制度、铁的纪律、铁的意志等。“铁文化”已经成为铁路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也由此形成了铁路人特有的行业文化基因和行业文化性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着独具的风采和魅力。我们要通过深入挖掘铁路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这些优良的文化基因不断发扬光大,为铁路干部职工提供精神指引,为铁路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二、坚定文化自信,勇于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大背景下,铁路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和凝聚作用,确保铁路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强有力的运输保障,为建设交通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突出系统性,明确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多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的不断探索,铁路企业文化建设逐步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进入新时期,在铁路企业全面走向市场的新形势下,总公司党组审时度势,站在铁路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全路牢牢把握创新发展这一主线,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安全优质、兴路强国”的新时期铁路精神,深化铁路安全文化、服务文化、经营文化建设。2017年7月13日,总公司下发了《铁路企业文化建设三年基础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握“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工作主题,通过三年的时间,重点抓好阵地建设、典型引领、精神培育,深化安全、服务、经营文化建设,传承铁路传统文化,弘扬铁路时代文化,不断夯实企业文化建设基础,企业文化建设质量和效果明显提升,为铁路强国提供文化支撑。这些战略部署,为铁路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引。
强调科学性,融铁路企业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建设为一体。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成功,失败的深层原因在于没有打造一种能引导“成功”的优秀文化。铁路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制订和实施有效的、正确的经营战略,而企业发展战略背后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的支持,战略措施的推进必定乏力。文化指导战略发展,文化变革引领战略转型。因此当前推进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站在总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铁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起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体现铁路职工根本利益、反映铁路文化发展和自身特色的铁路企业文化体系,立足于文化自信,以产业报国为追求,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着眼于内聚力量、外塑形象,为全面推进铁路企业健康、向上、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引领和精神动力。
坚持人文性,增强铁路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在企业管理的诸多要素中(如人、财、物、产、供、销,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企业文化更注重对人这个要素的管理,突出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于铁路企业而言,当前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是值得关注的:一是铁路体制机制改革带来的挑战。总公司转企改制后,从传统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经营模式向市场化改革条件下的经营模式转化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价值理念、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体制机制、管理模式的转型面临种种挑战。二是职工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80后”“90后”的新生代终将成为铁路干部职工队伍的主体,其价值观念、思想习惯、行为方式会不断渗透到铁路企业安全、经营和管理的日常工作中。现代企业文化管理追求的是人性化管理和理性管理相结合。如何培养年轻干部职工队伍健康成长,如何做好“80后”“90后”年轻一代的思想工作,都需要我们在铁路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予以高度关注。铁路企业要通过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信念和道德标准,创新理念,创新方式,激发铁路干部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效推进铁路企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同时营造一种良好的职业氛围,增强凝聚力,使职工和企业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同呼吸,共命运,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职工个人的全面发展。
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铁路企业文化建设迈入新境界 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在以往成绩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系统推进,使铁路企业文化建设在新时代实现大发展。
全面构建铁路企业价值理念体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观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新趋势。价值理念体系是企业文化体系最核心的部分,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新时代铁路发展需要有先进的文化理念引领和支撑。铁路企业要通过明确定位找准本企业的文化个性和特征;通过描绘愿景为铁路企业指明前进的方向;通过提炼理念确立企业价值观;通过丰富要素,建立以“安全优质、兴路强国”新时期铁路精神为核心、以安全第一、服务至上、效益为先为主要内容的铁路企业价值理念体系。
健全完善铁路企业文化制度体系,保障企业价值理念有效落地。企业文化要融于企业管理,融于制度建设,才能发挥效用。铁路企业要充分认识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为铁路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通过制度建设,确保管理制度与文化价值理念保持一致;通过健全机制,细化企业文化建设关键环节,逐步建立健全铁路企业文化建设联动工作制度、物质保障机制等,使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管理,为铁路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发挥铁路局和全体职工在铁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完善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的评估考核机制,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铁路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把握企业文化发展规律,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形成铁路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建设完善铁路企业可视化识别系统,提高铁路企业的社会认可度和信任感。企业可视化识别系统是企业文化的具体化、视觉化、符号化的过程,包括企业视觉识别体系和企业行为识别。一方面,铁路企业要通过企业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将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经营方向、产品特点等各种信息要素,经过综合分析、概括和提炼后,转换成以标志、图形、色彩、字体、象征物体等直观形式表示的视觉符号,直接应用于企业名称、企业标志、企业标准色彩、企业标准字体、企业造型与吉祥(象征)图形、企业宣传标语口号、企业专用乐曲等视觉识别基本要素体系上,同时体现在包括办公用品类、企业标识类、工装工服类、企业车辆类、展示与陈列类、广告与公关活动类等应用要素体系中。在构建铁路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过程中,要注意加强企业标识、广告语、产品品牌、包装等基本要素的配套管理,同时还要注重融入铁路企业最主要、最核心、最希望表达的内容,尽量展示极具感染力、吸引力和震撼力的全新的铁路企业形象。另一方面,铁路企业要通过企业行为识别系统建设,建立企业动态识别体系及活动识别体系。铁路企业行为识别系统既包括企业基本行为的建立系统,又包括以行为表现企业特征的表达系统。企业行为表现体系是铁路企业行为识别的主体内容,更是铁路企业形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铁路企业基本行为系统更多的是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应根据企业内部车、机、工、电、辆等不同专业领域进行相对个性化的规范与设计,围绕企业经营理念的约定,将企业基本行为(内部生产与外部服务)规范化、协调化和一致化,规范企业员工的岗位工作标准、服务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塑造新时代铁路职工的良好形象。
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宣传和传播机制,塑造企业形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对铁路企业形象进行塑造与宣传,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铁路企业确立市场化发展战略、全面走向市场的需要。要通过建立企业形象策划和宣传机制(包括建立企业形象策划机制、建立企业形象宣传机制、建立统一协调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搭建完备的站车公共服务文化平台等),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公关策划和媒体推广,对企业形象进行全新设计与内外展示;要深入挖掘、广泛宣传一大批彰显铁路优良传统和精神气质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实施现代企业形象的深化塑造;要优化和拓展站车文化服务功能,净化和规范文化市场,打造铁路企业良好社会形象;要充分发挥社会媒体资源和企业宣传阵地的作用,大力宣传铁路企业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骨干作用,积极推介铁路客货运输产品;要加强国际化传播途径拓展和传播能力提升,大力宣传中国高铁建设取得的成就,为中国高铁走向世界呐喊助威。通过搭建多元化传播与宣传体系,对内加强人性化管理,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对外讲好铁路故事,提升铁路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国内外树立一个企业形象特色鲜明、企业文化底蕴深厚、企业产品美誉充盈、企业竞争实力丰厚的大型国铁企业形象,为铁路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总之,在新时代铁路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追求,坚定铁路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铁路行业在长期建设和发展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并结合铁路自身的行业特征,与铁路企业发展战略相融合,创新理念,创新方式,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铁路企业文化,并使之成为铁路人情感认同、内心接受、行动践行的文化自觉行为,激励广大干部职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传承铁路精神命脉,构筑铁路文化家园,彰显铁路文化价值,展示铁路工人力量,提升铁路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继续成就曾经属于一代又一代铁路人的光荣与梦想。
(执笔人:姜秀玉,铁道党校培训部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