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提问的探讨以赣县中学543教学模式主例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提问的探讨---以赣县中学“543”教学模式为例
赣县中学高中历史教学组 张贵强
摘要:本文从当前赣县中学南校区进行的“543”教学模式历史学科出发,比较传统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与新型教学模式存在的差异,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 “543”教学模式 课堂提问策略 递进式 有效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赣县中学南校区全体历史老师共同探讨并结合其他学校有益经验,初步总结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教学模式,称为“543”模式。其中的“5”即五个步骤:第一,预习展示,提交问题 第二,合作探究 第三,展示交流 第四,总结拓展 第五,训练达标。本文就自身历史教学的相关经历谈一谈相关教学中第一个步骤即提问一环节的有效性策略问题。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思维发散、认知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层次,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并就新旧历史教学模式中的提问一环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状况,探讨其存在不足的原因,并为进一步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提问做出反思。
一、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缺乏提问的技巧性:问题指向不明难于确定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激发学生热情。
问题模棱两可,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不可能深入思考。学生往往会有奇异的发现,而往往与老师的要求不一致导致课效率低下,久之则使学生无思考乐趣。比如在历史必修一中讲述《辛亥革命》一节中,一位年青教师开课就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辛亥革命的背景是什么?学生们的结论五花八门虽有一二与提问相关,但大多是不到位的。其原因在于老师没有经过推敲、斟酌,模棱两可,导致学生不明白问题的关键,更不可能深入思考。
2.缺乏提问的延续性:比如问题由易到难,学生的思维逐渐提高。
还是以《辛亥革命》一文为例,在一次公开教学中我设有三个问题:1,参加起义的是什么部队?2,这支部队的相关知识储备?3,通过以上问题得出革命党人的认识?第一个问题容易回答课本上找得到“新军”。第二个问题有一定难度个别学生能回答,老师补充,新军是清政府“新政”中设立的军队,换句话说是清政府的军队,原来革命党人没有自己的军队。因此第3个问题使很多同学陷入了思考。一些同学得出结论:在袁世凯和旧官僚的进攻下孙中山必然会妥协退让。还有一些同学得到结论:中国的资本主义力量发展不充分的结果。这节课让我思考良多,一个有效性的问题必须有层次,有延续性。
教师的问题具有主观意愿,而非学生的客观实际。提问过难,学生要么答非所问。提问过易,学生轻易地回答出。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发展。因此必须有分别有层次地设问,以利于学生思维的延展。3.缺乏提问的理念性不明。对提问重过程还是重结果方面认识不清。在一次听课后,我问一个老师,你的问题学生都没有足够时间思考怎么办?他回答说,反正会给答案,提问只不过是一个过场而已。我觉得这个回答是一个提问理念的问题:重过程还是重结果,问题抛出后思考时间不足就让学生回答,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回答不能如意,下次就不愿回答了。老师讲占据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还是原来的满堂灌。学生疲于应付,无暇独立思考,更不可能质疑,学生的其他形式学习的时间不够,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点上我校巫莹老师和刘江林老师做的非常好,有一次听课谈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避战保船”的原因。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足有15分钟,最后展示时学生参与热情高,每个小组的回答都让人很欣慰。印象中最深刻的有一个小组的展示:于国于私都有利。他太知道北洋舰队的实力所以不想打想谈判来解决。同时他也想为自己的政治留下资本。获得了本次展示的最高分。完全倒置了原有李鸿章卖国的说法。说明学生完全具有了质疑和创新精神。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是成功的。
二、新课改背景下探究性问题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已经不仅停留在应试的层面上,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联系现实生活、自主构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提问方式上也倡导教师多提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结合我校的新型教学模式,比如小组教学,自主学习型课堂等,将我个人体会发表如下。
1.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将 “问题”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
传统的教学思维是满堂灌,教师教的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现在实行高效课堂模式,开始老师确实不放心,尤其是担心学生考下来成绩不理想怎么办。学校破除老师思想顾虑:不必为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担心受怕。再有外派老师学习。放手一搏,小组讨论,展示学习全校教与学的思维大变。不再片面追求课程进度而是鼓励学生的思考与展示。做到了真的把问题交给了学生。
2.充分利用教材,提高所提问题的有效性和目的性
所谓问题的有效性,它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要从课本的实际出发能得出结论,又要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学生通过教师展现的材料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以此来培养学生论丛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我校所使用的人教版历史教科书里有大量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有历史场景、历史文物、历史人物的照片和绘画等作品,这些图片能形象生动地补充说明教科书的相关内容,是最能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同时图片资料是历史教科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科书对一些图片缺乏必要的解释,如果教师不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引导,学生也只是就图片看图片,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通过图片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教师如何灵活运用好这些图片,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同时又要注意提问的对象是学生,如果教师不想办法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而是急于传授知识,那么就不能达到教学目的。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所提的问题要有典型性,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如果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过于随意,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针对性不强,课堂教学目的不明确,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讲述重庆谈判的时候,课本配发了蒋介石与毛泽东的合照。老师讲课时可以问题逐层展开:比如这两个一个神情放松一个面色凝重大家可以想一下他们各自的心思?甚至有老师从其站姿和身材说到了一些个人生活。增加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还有人教版必修一的封面上有秦始皇和伯利克里的形象都可以借以设置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情境,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历史情境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手段复现历史环境和氛围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从图片、视频和史料中展开讨论与探究,达到思维的升华,是实践新课改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
历史情境的创设有多种途径,如通过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利用影像片段、音乐、实物、图片创设情境等。
在讲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节中有位老师甚至还叫学生拿出了语文课本茅盾《子夜》一文。由学生预习后老师提问:有哪些东西是吴老太爷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此种方式导入新课,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4.发挥小组作用,强调合作与交流又发挥竞争意识
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学生座位的设置曾在我校引发争论,总体而言有三种模式,一种是秧苗式,全体学生面向老师。第二种是小组圆桌式,围成一圈。第三种是兴趣式,不固定。第三种因自由度太高,对高中生不是特别适合,在对学生的问卷中,大都赞成第二种。因而形成了小组教学模式。小组之间在课堂上讨论,展示,并积极回答问题,以争取问题得分。老师可以将问题分解,根据每个组的学习成绩分配难易度不同的问题。也可以同一个问题由各组回答,其他组补充得分。不一而足。
总的来说,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老师和学生都应该适应这种变化,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按照课程标准的内容,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方式,更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此我们正在努力,努力使自己成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开拓者。
注释: [1] 王方林.何为有效的课堂提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有效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有效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新的教学理念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历史课堂教学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在面对众多教学理念时大都采用“拿来主义”,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如何找寻到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实现高效历史课堂,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 前景 历史 有效教学
如果说高考是教学的风向标,高中教学就是风向标的标尖。长期以来,为了在高考中胜出,教师们尽可能地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通过题海战术进行高强度的训练。教和学本来都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事情,但是在应试教育下,大家疲于应付,苦不堪言。怎样才能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把握重难点
一节高效的历史课,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比较好的方法是采取学案教学,学案教学既明确了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又能使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案可以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组成一个有层次、有联系的问题体系。
在制定学案的教学目标时,不能按照课本顺序一成不变,应该具有“大教材观”,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敢于打破教材顺序进行“目标重组”和“建构”。只有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科学的、高效的、合理的,才能适应当前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三维目标的本质要求。
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那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就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在历史教学中要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方法还是比较多的,以下就简列几种。
1.精彩有趣的课堂导入。生动形象的导入语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一方面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内在动力。精彩的课堂导入,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可以让学生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可以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为高效的历史课堂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新理念的倡导下,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不仅要用教材教,还要整合其他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造条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巧设问题、引人入胜。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教学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高效的目的,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有效地提问。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互动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特征。以前,我国课程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前,不能再把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而是要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那么,使学生喜欢学习以及如何学习则成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怎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呢?
首先,要营造良好氛围。要想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尊重、相信每一位学生,热情、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其次,适当补充与课本有关的历史资料。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收入课本的只是极少部分。课堂中,适当补充一些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扩充学生的知识面都有好处,而且还可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科学指导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人以渔,?{其一世。”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为构建高效的课堂提供重要的保证。
1.记忆方法指导。对于历史,有大量的历史信息需要记忆,但是记忆并不代表死记硬背。记忆应该建立在对内容理解的基础之上,并且要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去记忆,提高记忆的效率。要让学生“学习有路方法为径”,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鼓励质疑。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3.培养“通史”意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思考中外历史的发展,抓住“中国特色”与“世界联系”之间的接合点,推进对历史发展趋势、中外历史间相互关系的进一步理解,构建大历史观。
总之,要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关键在于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恰当,并想方设法去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花,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自主地进行学习,就能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历史课堂的有效性研究是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愿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水平,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 发布者:尤卫敏 发表日期:2009-02-17 14:12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发生重大转变,已经由以往的“主导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就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
目前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比较突出。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问题提出后,急于求答,对于答不出的学生,不善于启发答问的思路;点评答问的得失,全由教师一人包办或对答问与其思路不同的学生置之不理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探讨。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赫斯特(Hisrst)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可以使得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因此,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2、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也很活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3、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手段――提问,也逐步成为大家研究的对象,研究结果主要以论文的形式出现。有的比较笼统,缺乏数学课的针对性。
三、研究的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倡导“以教促学”。在课堂教学的以往研究中,大都把课堂提问看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交流、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有效手段,因而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课堂提问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这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学权威。
与其相对应,新课程倡导“以学促教”,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教师的施教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助产士”,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学会学习,不仅授以“鱼”,更要授以“渔”——“捕鱼”的本领。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学习的核心目标在于“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发展”,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只想着如何把知识塞进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以便在新的情境下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在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新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
四、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提出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探索出提高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五、研究的内容
(一)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2、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探索。
3、全体参与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4、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要精心酝酿提问内容,注重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预见性和难易程度;
2、要准确把握提问时机,问在关键处、问得灵活、注意火候;
3、要合理安排提问对象,要灵活运用提问技巧,形式要多样、语言要明确、态度要自然、要有一定的等候时间等等;
4、要有效处理提问结果,尊重学生、善待错误、尽量让学生证明答案。
(三)课堂有效提问的常用方法
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各种常用方法,着重研究如何精心设计问点、把握提问的火候、提问的方式、提问的对象。
(四)课堂提问评价的有效性
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时机、评价的过程、评价语言等方面入手,从理解、沟通出发,和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不同的个性分别作出不同的评价。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根据数学课程的实际情况,在三个年级中,选择部分的章节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2、调查法
在研究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 课题组成员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及时总结有关提问有效性的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实验准备阶段(2007.10――2007.11)
1、学习有关该课题方面的相关书籍或文章。
2、在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思路,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二)课题实施阶段(2007.12――2008.6)1、10月举行开题会议,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
2、每月召开一次会议,每位课题组成员设计一篇有关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教学案例。
3、结合研究题课题,撰写心得体会及经验文章。
(三)理论总结阶段(2008.7――2008.9)
对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策略、常用方法及评价进行理论方面的总结。每位课题组成员撰写出各自的研究结果。
(四)课题结题阶段(2008.10)
1、做好资料分类归档,整理出完整、规范的资料。
2、撰写“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的报告。
八、课题具体分工
尤卫敏
课题整体负责,同时研究课堂提问评价的有效性。
李林华
负责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黄智明
负责课堂有效提问的常用方法的研究。
刘华鸽
负责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的研究
九、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1、我校是“浙江省科研兴校200强”,对教科研非常重视,有规范的管理措施,有浓厚的教科研氛围。课题负责人曾主持过区级课题的研究,参与过多项市级课题的研究。
2、本课题的四个成员,都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愿意通过这样的研究,切实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
新课程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研究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语文教育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受到的震动可以说是最大的,面临的新问题最多。这里我们不打算全面讨论这些问题,只想就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谈一点看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简称《语文课标》)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2年修订版)》(下简称《新大纲》)都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告诉我们: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既不应该上成单纯的语言课,也不应该上成单纯的文学课,而应该是两者的结合,且范围还可以更广一些。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以前语文学科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出现过一些偏差,新课程提出了“人文性”而就忽略甚至完全摈弃语言教学。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比例,文言文的语言文字教学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呢?下面我们谈两点意见。
一、把握汉语特点,品味语言,整合语言文字教学与文学鉴赏教学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认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这就是说,作为母语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不从汉语本身的特点出发,通过品味语言,去把握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对文言文语言教学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
汉语的特点很多,受篇幅的限制,下面我们举例性地来看几点:
①由于没有形态变化,汉语的词兼类现象普遍,推而广之,汉语,尤其是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也比较普遍。
兼类(每类只举一个义项),如:
市 名词—集中进行交易的市场。《说文解字》:“市,买卖所之也。”《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动词—交易;做买卖。张愈《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活用,如:花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花,名词用作动词。
②动词没有时态变化。如,造:到,去。《广雅·释言》:“造,诣也。”《孟子·公孙丑下》:“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将来时)《世说新语·任诞》:“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过去时)
③古典诗文里常常不出现人称代词。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综合性学习,我们的理解是:综合性学习不仅指跨学科,也指一个学科内部各知识层面之间。假如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在利用汉语特点组织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将其扩展到文学欣赏教学中,整合语言文字教学与文学欣赏教学,可能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有利。举两个例子。
张愈《蚕妇》诗的首句“昨日入城市”,有人以为“市”指市场,“城市”是近义词连用。这似乎也能说过去,但诗的意蕴却在无形中被削弱了许多。如果我们能从汉语词兼类现象普遍这一特点出发,将“市”理解为动词(交易),情
况就不一样了:试想一下,在未入城之前,蚕妇对她家里人,乃至其家周围的养蚕人无罗绮可穿难道不知道吗?为什么那时候不“泪满襟”呢?我们只能这样设想:她没有认识到这是普遍现象。当她入城“市(交易)”时,看到所有在市场卖丝的养蚕人都没有穿罗绮(过去市场有专门化特点,买卖同一样东西都在一个市场),而所有穿罗绮的人都不是养蚕人,此时,她的感慨才深,才会“泪满襟”。这样一来诗的意境不就出来了吗?
再看李白的那首《送友人》。显然,诗中“游子”指对方,“故人”指自我,但李白没明言“你”“我”,这对诗的理解和欣赏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旅美学者叶维廉《中国现代诗的语言问题》说:“这首诗里没有人称代词如‘你’如何‘我’如何。人称代词的使用往往将发言人或主角点明,并把诗中的经验或情境限指为一个人的经验和情境;在中国旧诗里,语言本身就超脱了这种限指性(同理我们没有冠词,英文里的冠词也是限指的)。因此,尽管诗里所描绘的是个人的经验,它却能具有一个‘无我’的发言人,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具有普遍性的情境,这种不限指的特性,加上中文动词的没有变化,正是要回到‘具体经验’与‘纯粹情境’里去。”就是说由于没有使用人称代词,诗中的“游子”、“故人”在有具体所指的同时,也带有了一定的宽泛性,它们和诗中那些没有时态变化的动词相配合,创造出了一个既具体又宽泛的意境,极易引发各代读者的感情共鸣,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过去由于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言文字教学和文学欣赏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成了几乎互不相连的两张皮,现在如果能将两张皮合成一张皮,以汉语的特点为联系点,在进行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系联到文学鉴赏,在进行文学欣赏教学时照应语言教学,两者相互促进,彼此融合,兴许会走出一条语文基础教学的新路子。
二、利用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有益经验,古为今用,进行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 改革不是割断历史,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有益经验已被吸收到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和方法中去了。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古为今用,更有效地开展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下面我们借鉴训诂学的知识,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1.以形说义,考察字的本义,整理词义引申系列,整体把握多义词语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古人很早就懂得利用字形来分析字的本义。掌握了字的本义,一方面可以准确把握一些古典诗文中的词义,进而领悟作者的意图。同时可以拓展到现代汉语,明了一些双音词的语义构成。另一方面还可以以字的本义为基础,整理词义引申系列,整体把握多义词语义。
前者如:优,《说文解字》:“优,饶也。从人,尤声。”其本义为丰饶,充足。引申为胜任而有馀力。《论语·子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句中的“优”正是“胜任而有馀力”,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优秀”。组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如:优厚──丰厚,沙汀《困兽记》十二:“他们最觉得不平的是,公务员的待遇远比他们优厚。”优裕──丰饶,富裕,充足。叶圣陶《倪焕之》二:“他们的生活当然并不优裕,可是男俭女勤,也不至于怎样竭蹶。”二词中的“优”的语素义都来自其本义。
后者如:属,《说文解字》:“属,连也。从尾,蜀声。”徐灏注笺:“属之言续也。《系传》曰:属,相连续,若尾之在体,故从尾是也。引申为会合之义。”
连接、连续(本义)→跟随
→归属,属于
→统属,率领(管)→嘱托
→连缀;撰写。
《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属,连续。《琵琶行》:“名属教坊第一部。”属,归属。《芙蕖》:“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属,属于。《扁鹊见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属,管。《史记·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属,写作。《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嘱。
2.据境索义,探求词语的言语义,准确把握原文
《新大纲》要求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做到:“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语境指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狭义的语境指上下文,广义的还包括场景、涉及到的人物,甚至于语体特征等等。举两个例子。
(1)《汉书·律历志一》:“故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隋书·经籍志》:“孔子观其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删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为百篇,编而序之。”比较两例语境,显然两个“删”字语义不同,前者指删除,后者指筛选。
(2)《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由“往来”“共其乏困”诸词语可知“行李”应指人,此谓使者。
(3)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杨慎《升庵诗话》:“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舍、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氏的批评之所以可笑,是他没有考虑到诗的语境用字是不能坐实的。文言文中据境索义还可以利用辞例。所谓辞例,是指古人遣词造句所采用的某些特殊的格式,它反映了古人的某些共同的行文习惯。常见的辞例有俪偶、连文和对文。
俪偶 古人行文常喜欢将若干句法相似的句子排列在一起,这就是俪偶。俪偶句中处于相应位置上的语言单位总具有相同的语法结构。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两句相俪偶,“长林梢”与“沉塘坳”语法结构应相同,“长”是修饰“林”的,故“沉”亦应修饰“塘”,它不是动词,而是形容词,“沉塘”即深塘。
对文 处与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上下两句或本句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中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同义或反义的关系,谓之对文。如:
(1)李商隐《昨日》:“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未容言语还分散,少得团圆足叹嗟。”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此赊字骤难索解,细案之,此为七律,对仗工整,赊字对也字,系以助辞对助辞,可无疑义。意言紫姑昨去,青鸟今来,均之匆促离散,未得团圆而已。来赊,犹云来思或来兮。”韦应物《池上》:“郡中卧病久,池上一来赊。”杨万里《多稼亭看梅花》:“先生次第即还家,更上城头一望赊!”两诗中“赊”字也都是语气词。
(2)王褒《圣主得贤臣颂》:“人极马倦。”“人极”与“马倦”结构相同,“极”语义应与“倦”同,也是疲惫的意思。《世说新语·言语》:“顾司空未
知名,诣王丞相。丞相小极,对之疲睡。”句中的“极”亦为疲惫义可证。
(3)《公羊传·宣公八年》:“去其有声者,废其无声者。”何休注:“废,置也。置者,不去也,齐人语。”《玉篇》:“废,放置也。”《庄子·徐无鬼》:“于是为之调瑟,废一于堂,废一于室。”成玄英疏:“废,置也。置一瑟于堂中,置一瑟于室内。”此例中“去”与“废”为反义关系。
连文即同义、近义词的并列连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句中的“试用”和现代汉语不同,是两个同义词连用。《说文解字》:“试,用也。”《礼记·缁衣》:“子曰: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刘禹锡《送裴处士应制举》:“登山雨中试蜡屐,如洞夏里披貂裘。”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文言文语言文字教学是一个新课题,需要深入研究,限于篇幅,我们就不多说了,期望能以此引发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也希望专家们给予指正。
第五篇:浅析新课程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测评
前言:大家好,我是粟裕希望小学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我们学校包括现在坐在这里的比我优秀的老师比比皆是,之所以今天我能站在这个平台上跟大家交流,或许我能代表很多老师过去现在或者未来教学上的一些经历、观点、态度。
最初来到希望小学是2012年,初来这里的时候,我对一些现象很不理解,比如快退休了的张老师是什么支撑着她每天精神抖擞地走入课堂,又是什么让年近50的杨老师生病了,趴在桌子上,可以听到上课铃一响,就又能打起十二分精神面对她的学生,更弄不懂粟老师因口腔溃疡肿的不能说话了还要跑去上课,最弄不懂的是明明暗地里叫着劲是竞争对手,却又能慷慨无私地把自己教学资源放到组内分享,一方面自己牟足了劲争第一,但又生拍别人考的差影响整体。当后来自己由一个十多年里从没写过论文的人到发表论文,从不会运用多媒体上课,再直接点说,连开机都不会到后来自己自作课件;从不屑于参与任何教学活动到积极参与主持、演讲、教学比武、教研教改等教学活动,从默默无闻到学校老师戏称才女等等这些让我明白了这个团体给予我的温情、慷慨和帮助,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教书匠和教师的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在重复教学活动,后者在创新教学活动。重复的过程像陀螺会把你所有的希望憧憬消磨殆尽,而创新教学会让你体会到你每一天面对的学生是新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是新的,甚至一成不变的讲台似乎也可以演绎不一样的风采。这个过程是辛苦的、但同时又是充实而快乐的。今天我带来的是我从事课堂测评这一方面研究的点滴感悟,至于正确与否,还有待实践检验。其实最初准备的时候我到电脑里东拼西凑了一些经典的理论,准备扮学者,可自己试着讲了一遍后,实在讲不出口,因为面对的都是我的老师、朋友、同事,自己的学识水平都知根知底,姑且就把我一些粗浅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请大家见谅:
浅析新课程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测评
不记得是哪一年参加过怀化市小学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时候,听到一个专家在台上评价诸位参赛老师的课,内容大致是这样的:每堂课在每个教学环节的时候,有多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了这个教学活动,有多少学生被动参与,有多少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这个环节的设计有多少学生得到了哪些能力的锻炼,根据以上数据,评定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效还是无效等,这位专家都用精确的数据清晰地呈现在与会教师的面前,让我们在对传统的评课模式产生深深质疑的同时,也禁不住地用一种顶礼膜拜的眼神疑惑地张望着这位专家:一个人怎能同时让这么多堂课用一系列数据立体地呈现出来?
评价结束时,这位专家在揭晓答案的同时向我们介绍了他的评课团队,这是专门统计什么的那是专门统计什么的。那时我们恍然大悟,哦,原来他们是专门从事课堂测评的专家。其实讲的直白点来说就相当于用西医的B超、X光对课堂来番理性科学的数据测试,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测评就相当于中医的“望闻问切式”的感性的测评。其实这一模式的转变还是由于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定学”转变成“以学定教”决定的。而真正全面的课堂测评还是应中西医结合下感性加理性的测评,而这无疑增加了课堂测评的难度。
作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不可能也去组织一个课堂测评团队,进行专业的课堂测评。但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新课程理念的执行者、完善者、创造者,检验一位教师是否真正是新课程理念的执行者、完善者以致创造者,很大程度体现在其课堂上。因此,对课的评价就尤其重要,只有正确的评价才能形成正确的导向,才能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深入,所以利用今天这个平台和大家交流一下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测评。下面我就“一堂优质的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怎样对待课堂测评”“怎样进行课堂测评”这三个方面做一下论述: 一、一堂优质的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新课改让老师从走马光花式的“导游”,演变成因需施教的“导演”,这一角色的转变让测评者不仅停留在“导演”(授课者)对“剧本”(教学设计)的操控能力及学生对于剧作的反应,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对于教学设计的参与度,在参与过程中能力得到的训练程度。而目前课堂教学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影响着学生的发展。那么,一堂优质的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
(一)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应遵循“五实”,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扎实。“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有意义的课”。对学生学习来讲,叶澜老师认为有三级意义:初级意义——学到东西;中级意义——锻炼了能力;高级意义——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2、充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效率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来说的,对全班多少同学有效率,对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困难学生的效率是否相同。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
3、丰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
4、平实。“一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不仅现在可以上,什么时候都可以上。……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真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真实也是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指标,没有真实,“好课”也失去了价值。虚假的课虽可取得一时半会的成功,但不利于教师树立研究意识,更不利于教师向研究型转变。
叶澜老师提出的“五实”评价标准为我们怎样上好一节课给出了漂亮的解答,为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扎实推进课堂教学研究,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指明方向。
(二)那么我们眼中的好课呢? 有的说应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的课;有的说目标明确,教法得当的课;有的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课;还有的说是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个性差异,促进全员发展学生的课;积极参与、投入、能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的课。其实我挺赞成语文课应是上出语文味的、灵活的、真实的、和谐的课堂这一观点。
面对低年级的小朋友,我们的语文课不能拘于固定的模式,她静的时候可以是一幅画,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绘制浓墨淡彩、厚重清新,成为孩子们五彩缤纷的花园;她动的时候可以是一首歌,让灵动的音符勾勒孩子们灿烂的笑脸,让童稚的心随着乐曲怒放;她绽放的时候可以是一抹朝阳,让我们看到生命的美好,童真的可贵。她是清新脱俗的,来不得半点的虚假,无论是行为或习惯的的表露,还是情感的、教学的呈现,孩子们是最有感触的,我们希冀期待他们怎样的行为和习惯,他们就会展现怎样的人格。我们给他们怎样的情感和课堂,他们就会回馈我们怎样的人生。让我们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捍卫那份童真,尊重那些富有童趣的个性化的理解,守护他们那份爱质疑心的可贵品质,在你所能操控的范围内稍稍允许他们课堂肆无忌惮的交流。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有老庄无为而治,大智如愚的大境界大胸怀。我记得在评张桂兰老师的《学会修改,我能写得更好》里提到 “ 我们在一招一式的教学生,怎样组词造句写段谋篇,倾尽我们所有的伎俩,打造我们理想的小学作文,可是“无招胜有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些东西我们做老师的要懂,不能因为一些方法而束缚孩子们灵魂的飞翔,交给他们体验生活、碰撞情感,哪怕是广泛的涉猎后用书本上的体验也好,没有情感的文章哪怕雕琢的再华丽,也仅是一件华丽的外衣,他代替不了有血有肉的人,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忘记所有的招式,文章的最高境界也仅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往往一篇文章之所以能打动我们,不仅是华丽的辞藻,别具匠心的布局,更在于他是不是怀抱着情感作文„„” 《庄子•应帝王》一篇中记载有儵忽凿浑沌的故事,其原文如下: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我,当我在批改作业和试卷的时候看到主观性题目,造句、谈感受、口语交际、作文等这些题目都可以千篇一律的时候,我不禁反问我的课堂教学,这样教出的孩子还能是有思想、有见解、有自我情感、价值观的孩子吗?我们孩子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应该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希望我们能还原教育的本真,一切为了 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二、如何对待课堂测评
诚然,评课中难免发现一些不良现象:一是参评的教师囿于同事关系,一团和气,报喜不报忧;二是部分教师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缺乏正确的评判标准,不能客观评判优劣;三是照搬新课标上的条条框框,实施教条式的评判,表面上显得理论十足,实质上指导性不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课堂测评:(一)、指导与被指导
在传统评课中,评课者大多以数量上的优势略胜被评课者,他们之间大多以指导和被指导的方式呈现,众多评课者会对被评者的教学设计从头到脚呈裹脚布式的评说,更会提供N种不同的教学设计,而在此种情况下,先前授课者自认为不错的环节,在众说纷纭之后,也变得模里两可,很多时候丧失了自己的主见。
教学环节设计的优劣很多时候是动态的,同一个教学设计,任教的老师不同,学生学习的氛围不同,而呈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往往是不同的。就比如一完小有两位六年级老师教授《一个这样的老师》:这两位老师教学设计的主线都是围绕同学们的感情变化来设计的,但授课老师的语言运用技巧、学生反应状态,把原本同样的教学设计变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动态课堂,如果仅从教学设计进行评价,最终的结果是个体的感性认识不同,提供的教学设计精彩纷呈,最终也就只能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式”的测评。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我们的测评方式也应有所调整,不妨结合西医的B超、X光来番科学的数据测试,从测评老师转变到测评学生,学生回答了几次问题,回答时有多少人参与思考,在这堂中学生的哪些能力得到了培养,这些都是可以有数据可寻的。从这个测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里的“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二)、辩证地对待测评
真正有深度的测评应该中西医结合,既要从这堂课所带来的感官感受进行测评,也要从理性的角度依靠切实的数据进行测评,这样的测评才不会仅限蜻蜓点水。再者评课者如果抱着对被测评者负责任的态度出发,对自己所评的观点持支持状态的话,就得充分了解本科教材,了解不同年段的教学要求,如果仅是为了评课而评课,跨年级跨科目地夸夸其谈,如“这个开头缺乏趣味性”,“这堂课读的较少”,“别讲的太多了”等,这样的缺乏针对性评语可以适用诸多的课堂,对于授课者也毫无获益可言,授课者也没必要端着谦虚的态度轻易否定自己的教学设计甚或教学观点,有时候真理也未必站在指导者或多数人手中。
就比如本校黄老师的《狼牙山五壮士》这堂课,大致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个体或小组群体根据自学提示读,讨论、说、练的形式准备的,期望通过阅读中“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但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可能是抽到的学生缺乏“自主、合作、探究”这方面的训练,所以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实施的时候显得特别吃力,学生参与度不高,于是黄老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做出了调整,变成了启发式的一问一答,这样一来,阅读教学中“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被弱化了。
虽然说黄老师的这一调整确实从学生出发、从实际出发,可课堂测评时向来以音色优美,富含激情的黄老师得到的大多数评语是缺乏激情,问题太多太碎,课堂还是以老师为主体等。所以在评课之前,授课者应对本堂课进行简单的说课,帮助评课者理解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或者说这样设计的初衷,前面说到了,设计的初衷和展现出来的效果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许他这样的教学设计未必就不好,只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罢了,当然前提是授课者也是有着自己的上课理念,在钻研教材、学生后借鉴他人或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如果纯属照搬他人的教案、自己纯属傀儡式的教书匠,那就另当别论了。
(三)、重点问题和散问题的关系
听到一些老师经常这样评论,这堂课问题太多太碎了,可如果听课是呈间歇式的,这样的论断自然是有失公允的。
评定一堂课的优劣,也可从重点问题和散问题的关系入手,比方说重点问题和散问题“阶梯式”或“放射状”,如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太阳与士兵》的问题设计:(1)“想一想一共有多少次对话?(2)每次对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
(3)你从中感受到了‘东方第一哨’士兵怎样的形象?”
这些散问题围绕“对话”呈“阶梯式”层层递进,由现象到本质,加深学生对“太阳与士兵”对话的理解;又如这一册的《将相和》中设计的问题:
(1)“„„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是真撞还是假撞?(2)“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元。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他是真拼还是假拼?
(3)“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他是真怕还是假怕?
这些散问题以“蔺相如”这个对象为中心呈“散射状”,让学生通过“蔺相如”的语言、心理、行动深入了解他的的精神品质。
如上的散问题多几个也无妨,只要你本堂课的教学容量装得下。但如果重点问题和散问题之间成“平行状”的话,这些散问题就没有提的必要,只会像一团乱麻,越多越理不清,就好比调酒师调酒,重点问题和散问题呈“放射状'或“阶梯式”时就好比在酒中兑入不同的酒或饮料,味甘醇美,芳香四溢,越往下喝,那滋味越浓,让人欲罢不能;而当重点问题和散问题呈平行状时,就如往一杯酒中不断地加水,只会越来越冲淡酒的味道,最终乏而无味。授课者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如果让学生思索的问题过多时不妨考虑一下彼此的关系,应该有个“母问题”和“子问题”的关系,如果他们是从属关系,且通过“子问题”能简化“母问题”,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不删减也没关系,所以课堂测评的时候不要老盯着他们牵涉的问题过多,就说太碎太散,测评者也应理清一下他们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
(四)、从细节出发
细节虽然不能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的成败,但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深度,所以授课者和评课者不妨也从细节着手,这些细节包括,授课者一个手势,一个语调,甚至一个眼神,站在讲台的是老师,可他所扮演的却绝不是一个老师的身份,有时是一个演员嬉笑怒骂皆形于色;有时是一个歌者,凄婉的豪放的诵读如歌般唱响;有时是一个舞者,一徒手、一回眸营造的又是别样的舞台;有时甚至是一个将军,需要你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气魄;有时你又需要是一个隐者,退居幕后,只需张着耳朵倾听„„。大凡种种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这堂课所能营造的最佳学习情境、最大的学习氛围。《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为了推行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上,要努力培养探究学习的氛围和习惯,创设与教育内容、教育规律、学生经验相吻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参与探究的动机和自信。”这应该是授课者应该在教学设计时应该专研和预设的,这也应该是新课程教学模式下课堂测评的一大依据。
(五)、宽容和鼓励
我们经常说,课堂是一个无法达到完美的艺术,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如“不能完成既定的内容”,“出现一些口误”,“某个教学环节设计的不是很妙”等,反之,即使自认为上的一堂不错的课,课毕后在自我反思和评课者的眼中也总会遗留不少的缺憾,不是这个知识点没考虑到,就是学生的那个能力没有得到训练。可是真让我们把每个知识点都讲到,把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都去锻炼一下,这个课堂呈现出来的未必就是完美的课堂,完美的艺术。雕塑维纳斯可谓尽善尽美,每个地方都能吸引住人的眼球,目光着落点一多,就没剩下值得让人记住和回味的东西了,画家很明智地断其手臂,维纳斯以其残缺的震撼让人们永远地记住了。所以我们的课堂有些细节的残缺,又有些什么关系,只要你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打造课堂,别人能从这堂课中找到有所借鉴和推广的价值,我觉得这就不失为一堂成功的课。课改之路的的行进有快慢,我们需要有勇气探索、致力于课改的教师,所以课堂测评也应该怀抱宽容和鼓励。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思维,只有在对话中才会迸发出火花;认识,只有在对话中才会得到提升;情感,只有在对话中才会得到融合;智慧,也只有在对话中才会得到生发。”只有当测评者和被测评者处于对话的平等的地位,这样的交流和讨论才会深入课堂,才能实质性的推动新课改下的课堂的发展。当然,课堂测评不需要人云亦云,更不需要可以泛滥到诸多课堂的测评,课改需要更多教师怀抱宽容和鼓励的持个性化的测评,这样或许能更快、更好地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怎样进行课堂测评
其实我正真接触课堂测评,是在今年本校四月举行的“彰显个性,行走在课改路上”的活动中,所以也就无所谓经验之谈,但课堂测评对我个人的成长而言却又是非常大的,所以下面我就个人如何参与课堂测评的做个简要的叙述:
今年我们学校四月举行的教学活动,要求每位教师(这里的每位教师包括刚毕业的十多岁的教师也包括临近退休的50多岁的教师)都要上一堂课,说一堂课,评一堂课。“三个一”活动让老师的触动很大,先不说上课,就说说课和评课,对于说课的模式,评课的模式,很多老师摸不着头脑,说课说什么呢,怎么说呢,上网一查才知道,说教材教法,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而评课呢不光要评老师学生,还得结合新课标,由理论到实际再由实际到理论等等,这三个一活动下来老师们苦累自不必说,但在把新课程理论用到实践中去得这一过程收获是甚大的。
当然作为六年级的任课老师,参加三个一活动,我也责无旁贷。首先说说我评的语文教研组长梁铭驿老师的那堂课——《口语交际——赏析精彩语段》。评课之初我是很期待的,在很多自由选择课题的原则下很多老师是不会选口语交际,特别是农村学校,因为让农村的孩子课上有条理地讲话,其实难度很大,更何况是赏析精彩语段。我们笑话梁老师是想让孩子们直接做宇宙飞船上太空。可梁老师端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架势,为我们呈现了一趟精彩的口语交际课。为了评这堂课,课前我翻阅了新课标有关口语交际的章节并烂熟于胸,并上网查找了相关理论,及评课的格式,把这些东西装入脑海之后,自己也就形成了对于一堂优质的口语交际课的评价标准。
接着是接触他的教案,口语交际这一章节是没有教参和教案的,我们必须各自揣摩和钻研,期望能让粟裕希望小学口语交际课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在她备课的基础上进行自备,反复斟酌各自设计的优劣带着这些走入梁老师的课堂,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听课,再随着梁老师和学生动态生成的课进行第二次备课、评课,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于是课毕后评课稿《在最美的课堂遇见》已形成在自己的脑海,下午评课时自然也就能有的放矢地评课。对我而言,我知道了如何去准备评课:
一、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做基础;
二、熟悉课标,吃透所评教材;
三、了解评课教案,进行初步备课;
四、认真听课,记好笔记。
五、了解执教者的基本情况;
六、拟好提纲。当然更让我清醒地看到我的课于优秀的课之间的距离,有距离并不可怕,怕得是停止前进的步伐。这首先让我在思想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我相信获益 的不仅是我,同样也是上课的老师,他们这方面钻研的辛劳有人看到并从中获得共鸣,认可,那是辛苦劳动果实得到了证实,那是一份劳动的快乐,其次有些东西并不如评课者所讲的那么美好,或许他才初露头角,而我已把他放大,但被希冀和被期待的结果是,他们会一刻不得歇地朝着期待的方向努力,完善,做着我是教研人的角色,他们嘴角念叨着辛苦累,可他们嘴角洋溢着的笑却出卖了他们的那份充实和快乐。
因为四月份对于评课的努力,在五月教学活动时,我作为高年级的评课代表参加本校面向全县的打造实效课堂,向高效课堂迈进的教学交流活动,在这活动中我完全可以继续评梁老师的口语交际,轻车熟路,无需多费大力气,可我在四月的评课中领悟到评课对于教学及自身素质的提高有莫大的益处,决定挑战新课程熟悉新的领域,于是我选择了评张桂兰老师的《学会修改——我能写的更好》这堂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课,张老师上课的这一领域其实也是很多老师所不愿涉及的,张老师备课之初也跟我谈到,没教参没教案,她的这一难题在我准备评课的过程中也同样遇到了,于是同样地又按造先前的准备方式准备了评课,受到了教研室及参与老师的好评,我觉得这番辛劳是值得的,这不仅是满足了个人的小小的虚荣心,更重要的是自己不再着眼在教书匠上,而是向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转变,这个过程是辛苦的,但同样也是充实而快乐的,我会风雨兼程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让教学生涯过的充实而有意义。我希望在坐的小语教师也都能品尝到我的那份快乐,让自己化茧成蝶向学习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转变。
很多在座的老师可能不理解,这对于我们考出优异的成绩有什么相干,无论评优晋级还是什么无不与成绩挂钩,我们撇下大把的时间从事教研成绩差了怎么办,过去的十多年里,我也曾这么困惑过,可纵观希小这几年的教学成绩,我并没有看到我们学校的成绩在下降,相较于自身教学而言,还有所进步。
睿智如你们,我在此打个比方,如果对于一方面的知识,传统教学方法第一学期用了2课时,而课改的班级由于走了许多弯路,花了5课时找到了捷径,到第二个学期,传统教学还是2课时,而课改的可能只要一课时,依次类推,结果不言而喻,课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这一过程少不得会走弯走错,最初的教学成绩或许不尽人意,但坚持一年或两年你会发现,教学是快乐的,成绩是喜人的。
也许有些老师还是不信,在此再谈谈个人在课改路上行走的历程:
关于作业的问题,城里和城边的大学校,一个班将近60-70人,而其他的学校,可能20-30人一个班,你们改完两次作业,我们可能才改完一遍,加上我们没有早晚自习,有些学校有,那么我们怎样让有限的时间完成同样多的教学任务,我第一步采取的是作业登记法,归类登记法,比如句式练习,老师先收集这一类型的题目进行归类整理,每一类型顶多两三个,然后一次做一类型,全对的这一类型的题目就不用做了,教师也就不用改了,这样学生有更多时间博览群书,教师又可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辅导,初次做这类尝试时会发现很繁琐,可半个学期后,你会发现需要登记归你辅导的学生也就那么几个人了。
还有就是后期考试的问题,需要辅导的人是少了可是考试多了需要改的试卷多了,老师还不是照样忙,我采取了以下形式进行批改;小组内改,小组交换该,分阶梯式改,快的改慢的、潜的改优的„„视试卷的深浅运用不同形式的方法批改。有些老师就会问,学生还是乐意老师改,可形成一些固定的模式和奖励措施后,学生还是乐于改的,一,不占用学生课外时间
二,学生初次改是教师要收上来对学生的批改进行逐个纠正,并对批改情况做好登记,批改无误的可适当奖励,批改出入大的可在进行指导批改
三,试卷容易的找潜能生改,这是一个可树立潜能生被重视被期待的效果。课上其他同学可另外布置学习任务,不要只让潜能生改客观题,主观题比如阅读,、作文,他们不会改就来问老师,问的多了,自己也会了,特别是作文,自己不会写也懒得写,可批改十多篇后,这类作文下次写时也不会拙荆见肘,当然,他们辛苦改试卷后可免其当天作业或家庭作业,所以对待作业这件事,他们也不是非老师改不可,效果也不是非老师改就好,其实老师改的多了难免出错,可学生改的认真,数量少的情况下也不一定会出错,即使有些出入,课上老师也会针对这些题目进行讲解,所以不用担心你的学生,会把错答案延续到最后,当然我们小语教师也应树立大语文观,语文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不能只抓着成绩不放,有时一味追求成绩反而不得,把过程做好,结果未必不美好,就好像把手攥紧了,什么也没得到,把手张开,拥抱的就是整个世界。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过程和方法,情感与价值关同样很重要,我们的语文要上出语文味,朗读,口语交际,博览群书,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等等能力的培养,同样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舍弃这些,抱着优异的成绩,我们的学生未必走的长远,没有优异的成绩抱着这些,我们的学生未必不走的长远
让我们的小语教师都能身体力行,做个在研人,进而分享课改路上的烂漫山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有人说,一个人的痛苦大家来分担也就无所谓痛苦,一个人的快乐和大家来分享,那份快乐就会无限放大。感谢这个平台,让我和老师们分享这份课改的快乐,感谢老师们让我带着这么多满满的快乐继续行走在课改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