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新还旧类”贷款的几种形式、主要风险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03:3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借新还旧类”贷款的几种形式、主要风险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借新还旧类”贷款的几种形式、主要风险及对策》。

第一篇:“借新还旧类”贷款的几种形式、主要风险及对策

“借新还旧类”贷款的几种形式、主要风险及对策

“借新还旧”作为一种特殊的贷款形式,其本意是指贷款到期(含展期后到期)后未归还,又重新贷款用于归还部分或全部原贷款的借贷行为。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近几年又逐渐出现了几种与之类似的贷款品种,其共同点是企业使用银行贷款来偿还原有债务(包括银行债务和非银行债务),不妨统称为“借新还旧类”贷款。在当前银根趋紧的形势下,该类贷款在银行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一、“借新还旧类”贷款的两大类别

以企业借款的目的进行归类,不妨将“借新还旧类”贷款分为以下两类。

(一)被动续贷清偿类。此类贷款的核心是,企业因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无力归还贷款,而重新贷款用于归还原贷款的借贷行为。如下文所说的“借新还旧模式”、“变相续贷模式”等。

(二)主动置换周转类。此类贷款的核心是,企业出于臵换前期项目周转贷款、盘活抵押资产、调整企业负债、获取更大授信额度等原因,使用银行贷款归还原有债务的借贷行为。如下文所说的“臵换贷款模式”、“归还借款模式”等。

二、“借新还旧类”贷款的几种表现形式

(一)“借新还旧模式”。该模式也即“借新还旧”的基础形式。其基本操作模式是甲公司在A银行贷款到期时,A银行向该公司重新发放1笔贷款用于归还或部分归还前期贷款,一般只涉

及1家银行和1家企业。目前,该模式主要存在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此种操作模式已较为少见。

(二)“变相续贷模式”。该模式可以视为“借新还旧模式”的一种变形。其基本操作模式是,甲公司在A银行贷款到期时,向乙公司借入资金用于归还在A银行的贷款,贷款归还后,A银行再向甲公司发放1笔同等金额的贷款,甲公司再将贷款用于归还向乙公司拆借的资金。拆借资金的企业绝大多数是借款企业的关联公司,或者是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等其他准金融机构。该模式主要存在于流动资金贷款中,一般涉及1家银行和2家企业。

(三)“置换贷款模式”。该模式也可以称之为“借此还彼”。其基本操作模式是A银行先期向甲公司发放1笔搭桥贷款或流动资金贷款。贷款到期时,B银行向甲公司发放1笔贷款用于归还其在A银行的前期贷款。该模式一般涉及2家银行和1家企业。该业务模式在外资银行、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中均较为普遍。

(四)“归还借款模式”。该模式特点是企业运用银行贷款归还非银行债务。其基本操作模式是,甲公司在A银行贷款,用于归还甲公司前期向其公司股东或其他关联方的借款,比如企业向股东借款用于经营性物业建设的前期投入。该模式一般涉及1家银行和1家企业及其股东。该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中较为常见。

三、合规性辨析

(一)“变相续贷模式”应界定为不合规。“变相续贷”类贷款,实质上借款企业以偷梁换柱的手法在同一银行循环取得贷

款。从操作上来看,企业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向关联公司借款归还前期贷款,企业之间上并无真实业务交易背景,仅仅是一种短期资金拆借关系,因而将续放贷款支付给拆借企业在贷款用途上已经违反贷款新规要求。借款企业该种行为目的在于长期占用银行信贷资金,前期首笔贷款在资金使用上往往存在贷款资金被挪用的情况,甚至是为了逃避贷款重组,隐瞒真实财务状况。

(二)“借新还旧模式”和“归还借款模式”不应简单视为违规。对于“借新换旧模式”,追根溯源这个概念首见于《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第九条,其中规定符合四项条件的“借新还旧模式”贷款可以划为正常类。虽然该办法已于2007废止,但是替代该办法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第十条规定“下列贷款应至少归为关注类:(二)借新还旧,或者需通过其他融资方式偿还”,监管法规事实上已经承认了“借新还旧模式”贷款的合法性。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九条也确认了借新还旧贷款的法律效力。虽然该类贷款过往存在一些乱象,但目前并无明令禁止该业务的法律规定。对于“归还借款模式”,该模式下银行贷款用于臵换股东前期在企业的经营性投入。在股东借款用于生产经营所需的前提下,从银行角度来看,贷款资金事实上是用以支持企业经营活动需求,具有真实合理用途;从企业角度来看,向股东拆借资金是一种正常融资渠道,向银行贷款臵换不具有风险转嫁的特征。

综上所述,不能简单地将这两类贷款业务定义为违规操作,针对具体业务要具体分析,符合控制条件的应承认其合规性,如

何将其规范化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三)“置换贷款模式”处于模糊地带。“臵换贷款模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业务品种事实上得到了多数银行内部规章制度的许可,部分银行甚至将此类贷款作为一种贷款品种。但在监管实践中,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已经明确不得臵换,而其他臵换贷款的合规性则处于模糊地带。争论的关键在于臵换贷款“以贷还贷”是否可以视为合理用途,以及支付环节采用同户名划转后再归还贷款的方式是否符合贷款新规要求。但需要关注的是,在过去几年银行信贷的超常规增长过程中,部分企业申请了较多银行贷款用于扩大再生产,而随着宏观形势的紧缩,企业可能面临到期集中偿付带来的资金链断裂问题,给实体经济的运行带来不利影响。针对经营状况较好、临时周转后可以履行偿债义务的中小企业来说,采取贷款臵换的方式一定程度有利于银行体系整体信用风险的缓释。如果简单地禁止臵换贷款做法,企业改道小贷公司、典当行等其他准金融机构不正当融资,可能会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更大的风险。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除了前文指出的“变相续贷模式”显系违规操作外,必须还要注意到其他几种模式下可能存在的不审慎行为。

(一)“借新还旧模式”延迟风险暴露,掩盖业务真实风险。该模式下的贷款,有一部分是属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资金链紧张,财务状况恶化,不能按照合同约定按期履行还款义务,已经出现不利于贷款清偿的明显问题。但部分银行以“借新还旧”方式对此进行掩饰,同时不严格执行五级分类的要求,仍将贷款列

为正常类。表面上资产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事实上是刻意掩盖今日的真实风险,而带来了未来的风险聚集。

(二)“置换贷款模式”风险意识淡薄,贷款管理形同虚设。一是贷前调查不审慎。在“臵换贷款模式”下贷款最终投向需通过前手资金间接体现,理应进行追溯调查。但部分银行仅仅收集企业和相关银行、签订的前期借款合同,对前期借款的最终用途是否符合控制要求不加审查,导致贷前调查难以尽职。二是合同文本不规范。部分银行在贷款合同中未对贷款用途作出“用于臵换他行贷款”的明确表述,有悖于贷款新规精神,同时也弱化了相关抵押担保合同的法律效力,给第二还款来源的落实带来不利影响。三是贷后管理不尽职。由于支付对象较为明确,可采取受托支付方式一次走账,部分经办人员认为走款后就万事大吉,风险意识不强,对借款人经营、财务状况不加关注,贷后管理流于形式。

(三)“归还借款模式”业务品种难以界定,影响统计数据真实性。在该模式下,银行贷款用于支付企业向股东的前期借款,贷款的实质用途和业务品种归结于企业向股东借款的具体用途。由于部分企业资金支付较繁杂,对具体用途进行准确对应存在一定困难,因而部分银行对此往往不加梳理,使用贷款品种时存在一定随意性,混用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科目,导致业务数据失真,影响监管新规执行情况相关数据的采集。

五、相关建议

(一)严格“借新还旧模式”分类要求。“借新还旧模式”下的贷款除了必须满足银行内部操作标准、严格贷款发放条件

外,必须强调切实执行贷款五级分类标准,将该类贷款至少划归为关注类。对于“借新还旧”后企业经营状况仍无改善,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应相应划归为次级类,并且不得再次“借新还旧”。

(二)统一“置换贷款模式”监管标准。如前所述,除政府融资平台外,当前“臵换贷款模式”对于满足一般公司类企业过渡性资金周转需求有一定积极意义,作为一个普遍现象存在有其合理性。建议相关部门适时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统一监管标准,要求各金融机构办理该类业务时,本着审慎经营的原则,规范发展。一是明确内部控制要求,督促各行制度先行,及时制定臵换贷款业务操作规程,强化行为约束。二是明确贷款发放条件,要求臵换贷款办理时严格风险评价要求,臵换贷款只用于支持暂时出现集中偿付困难,通过臵换方式短期周转预计未来可以履行偿债义务的一般公司类企业。三是明示贷款用途,臵换贷款合同中必须明确约定用于归还他行贷款。四是明确管理责任,要求贷款行严格按照贷款新规要求,将臵换贷款的管理职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岗位。五是明确臵换贷款期限要求,贷款臵换原则上只能办理1次,固定资产贷款只能用于臵换符合要求的他行搭桥贷款,流动资金臵换贷款与被臵换贷款总期限不应超过3年。

(三)规范“归还借款模式”控制措施。“归还借款模式”贷款的核心风险控制环节无疑在于贷款用途。应进一步督促银行机构把握此要点,确保贷款投向和会计科目合规。一是严格贷前调查。银行业机构在办理该类业务时应切实履行贷前调查职责,充分收集企业前期借款资金用途印证材料,在此基础上判断前手

资金投向是否满足合规性条件。对于不满足监管规定和内部控制要求的,一律不予办理。二是严格科目使用。用于归还股东借款的贷款对应的科目应根据股东借款的具体用途加以确定。对于既有固定资产投向又有周转用途的,应区别统计,分别划归对应科目,确保统计口径准确无误。

(四)加大违规问题处罚力度。对于“借新还旧类”贷款存在的不审慎行为,监管部门应保持密切关注,切实防范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对“变相续贷模式”贷款,应及时叫停;对于贷前调查、贷后管理不尽责的行为,应限期整改。并根据问题性质给予相应处罚,切实提高监管有效性。

第二篇:解读借新还旧

解读“借新还旧”

《担保法》的司法解释三十九条中规定“主合同当事人双方协议以新贷偿还旧贷,除保证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外,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新贷与旧贷系同一保证人的,不适用前款的规定”。——肯定了“借新还旧”贷款的法律效力。

1、定义

借新还旧,指贷款到期后不能按时以货币资金的形式收回,又重新发放贷款用于归还部分或者全部原贷款的行为。其是商业银行在贷款的发放与收回中经常采用的操作方式。

2、作用

积极作用:借新还旧有利于商业银行盘活、收贷任务的完成,克服了诉讼时效的法律限制,进一步明确了债权债务关系,并有可能要求借款人加强或完善担保,弱化即期贷款风险。

消极作用:对社会信用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弱化企业有借有还的信用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信贷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推迟了信贷风险的暴露时间,沉淀并积累了信贷风险;在办理新贷款的手续上,隐含着相当的法律风险。

3、本质

借新还旧,从其本质上讲,是对原借款合同中贷款期限、利率等条款的变更,其实质内容是对借款期限法律契约上的延长。其特点在于该笔借款并不增加新的贷款规模,仅用于归还前一笔到期的借款,借款人只需继续向银行支付利息。相当于给借款人的前一笔借款予以了延期,而借款人不需要支付因借款逾期而产生的较高的罚息。

4、“借新还旧”保证担保合同的效力

(1)、当旧贷与新贷系同一保证人时,保证人承担民事责任。此时,不管保证人是否知道或应当知道贷款的真实用途,均应当承担保证责任。因为同一保证人先后承担了新、旧借款的担保责任。虽然借款人用新贷款偿还了旧贷款,免除了保证人对旧贷的保证责任,但是,对于新的借款合同,由于主合同双方当事人“协议”改变了贷款用途,并没有加重担保人的风险责任。因此,从公平角度讲,同一保证人应继续承担对新借款合同的担保责任。

(2)、在旧贷没有担保或旧贷与新贷的保证人不是同一人的情况下:

若新贷的保证人不知道贷款的用途是借新还旧,保证人不承担保证责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是主合同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欺骗担保人,担保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担保合同无效。

若新贷的保证人知道贷款的用途是借新还旧,则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即担保人的意思表示真实,担保合同有效。

第三篇:“借新还旧”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借新还旧”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借新还旧贷款是指贷款到期后不能按时收回,又重新发放贷款用于归还全部或全部贷款本息的行为。借新还旧有利于信用社落实债务,同时克服了诉讼时效的法律限制,进一步完善了担保措施,明确了债权债务关系,弱化了即期贷款风险。本文暂且不论借新还旧的负面作用,仅从在办理借新还旧的手续上隐含的法律风险,谈谈其防范的措施,给一线从事信贷实务的工作人员以启发。

三大法律风险不容忽视

风险之一:保证担保下借新还旧的法律风险

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三十九条规定,主合同双方当事人协议以新贷偿还旧贷,除保证人知道或应当知道的外,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上述规定有以下两点含义:

1、在旧贷没有担保或旧贷与新贷的保证人不是同一人的情况下,新贷的保证人如果不知道主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借新还旧,保证人不承担保证责任。

2、在旧贷有担保或旧贷与新贷的保证人不是同一人的情况下,新贷的保证人明知是主合同双方在办理借新还旧,由于贷款手续上未注明借新还旧的内容,以致发生诉讼时,如果保证人不承认这一事实,信用社将会在无法举证的情况睛产生保证人不承担保证责任的不利后果。

风险之二:抵押担保下借新还旧的法律风险

1、“恶意抵押”的风险。《担保法》司法解释第六十九条规定:债权人有多个普通债权人的,在清偿债务时,债务人与其中一个债权人恶意串通,将其全部或部分财产抵押给该债权人,因此丧失了履行其他债务的能力,损害了其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抵押行为。在规定中,由于对“恶意串通”没作进一步解释,“部分财产”到底占抵押人全部财产的多大比重没有具体的标准,这就给了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在原旧贷没有抵押,而办理转贷时以借款人自身的财产设定抵押时如不注意,该抵押行为有可能被其他债权人申请法院撤销。

2、因破产而产生的风险。《破产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前六个月至破产宣告之日的期间内,对原来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清算组有权追回财产,一同纳入破产财产。因此,在原来没有财产抵押担保,而在办理借新还旧时以借款人自身财产设定抵押,且办理借新还旧手续的时间发生在企业破产宣告前六个月内的,抵押有可能被清算组申请法院撤销。

3、抵押未重新登记的风险。旧贷抵押的财产已在登记机关办理了登记,办理转贷时认为原贷款已办理了抵押登记,仅仅更换了原抵押合同,而新贷主体未到登记机关重新办理抵押登记,致使抵押无效。转贷后的新贷则变成了信用贷款。

4、抵押登记先后顺序产生的风险。同一笔财产同时抵押给两个或两个以上债权人,按《担保法》规定抵押登记在先的债权人优于登记在后的债权人。在办理借新还旧后,原抵押合同解除,新抵押的合同就由登记在先的抵押变成登记在后的抵押,优先受偿权丧失。风险之三:办理借新还旧会计操作不规范产生的法律风险。以新贷偿还旧贷时,贷款手续上未注明“借新还旧”,以由于会计人员操作不规范,未坚持“谁的钱进谁的账,由谁支配”的结算原则,将贷款转存进了借款人的存款账户,而归还旧贷时会计人员未经借款人签名或出具支票而直接从借款人存款账户扣收,一旦信用社提起借贷纠纷诉讼,有可能引起借款人和担保人以信用社从其账户强制扣收为由对信用社提起侵权的反诉。

防范措施应及时跟上

风险总的角度出发,借新还旧严格遵循人民银行《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规定的四个条件:(一)借款人生产经营正常,能按时支付贷款利息;(二)属于周转生贷款;(三)重新办理了贷款手续;(四)贷款担保手续有效。同时还应坚持后手优于前手的原则。但重点是要注意以上几点:

1、向借款还旧贷款的保证人履行书面告知义务。在办理借新还旧贷款手续时,除口头告知保证人借款用途为借新还旧外还应在贷款用途栏和保证合同也注明“借新还旧”字样,预防新的保证人行使债务抗辩权。如果在借新还旧时即有旧贷也有新增贷款,应当分开办理为妥。

2、在办理借新还旧贷款时,借款人以自己的财产设定抵押,信用社应对抵押人到期债务进行严格审查。在抵押人有多个债权人且这些债务不到期的情况下,抵押人将大部分财产抵押给一个债权人并不违法,但对多个债权人存在到期债务的情况,抵押行为则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抵押人在设定抵押时信用社应要求他提供到期债务清单。一方面在确定抵押时作为参考,即从总资产中减去到期债务,其余份额财产可设定抵押;另一方面留作证据,以防发生诉讼时用以抗辩。

3、办理借新还旧中,以第三人的财产为新贷设定抵押时,也应如实将借新还旧的情况告知抵押人,同时在借新还旧的抵押合同和借据上均注明“借新还旧”字样,以防抵押人以贷款人“恶意串通”骗取其抵押物为由提出抗辩。

4、原贷是以财产设定抵押,在办理转贷时,一定要再次在抵押登记机关查清该抵押物的抵押情况,主要看是否有第二顺序并排在本抵押物后的抵押登记。如果有,就不能办理转贷,要立即和抵押人协商还贷事宜或依法处理抵押物偿还贷款,否则将失去抵押物的优先受偿权;对于旧贷已在抵押部门办理了抵押登记的,在办理借新还旧时,新贷款主体应重新去抵押部门办理登记,不能用旧贷的抵押登记代替新的抵押登记;对于在办理转贷时,以原已登记的(其它贷款)抵押物的剩余价值部分设定抵押的,其转贷后的新贷也应再去重新进行抵押登记,不能因原抵押物已过户信用社,而不去重新登记,否则转贷后新增的贷款没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5、会计人员在办理借新还旧的帐务处理上,新贷如果转入借款人的存款账户,归还旧贷出账时,应严格按存款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属于存折户的要借款人在支取凭证上填字,支票户的要由借款人开具转账支票,慎防会计人员使用特转出账。

第四篇:借新还旧效力分析及风险防范

内容提要:借新还旧作为商业银行常用的控制不良贷款余额、重新落实担保手续的方式,已取得合法地位,但在落实担保时具有较大风险,办理此类业务时应防范保证欺诈、恶意抵押、抵押在后、优先权等担保风险。

关键词:借新还旧 效力 风险防范

一、借新还旧概述

借新还旧作为商业银行在贷款的发放和收回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操作方式,是指贷款到期(含展期后到期)后不能按时收回,又重新发放贷款用于归还部分或全部原贷款的行为。借新还旧有利于商业银行盘活、收贷任务的完成,克服了诉讼时效的法律限制,进一步明确了债权债务关系,并有可能要求借款人完善或加强担保,弱化即期贷款风险。但借新还旧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信用产生负面影响,企业“有借有还”的信用观念进一步弱化;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信贷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推迟了信贷风险的暴露时间,沉淀并累积了信贷风险;在办理新贷款的手续上,隐含着相当的法律风险。

面对这样的风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从法律上去认识和解决借新还旧中会出现的风险,及时的去防范和化解。

二、借新还旧的认定及其效力分析

借新还旧在性质上属于民事行为,因而认定商业银行与借款人是否是搞借新还旧,不仅要查明客观上借款人有将新贷偿还旧贷的行为,而且还应当查明商业银行与借款人之间主观上有借新还旧的共同意思表示或意思联络。两者缺一不可。从司法实践中看,借款人以新贷偿还旧贷的行为较明显,查证起来比较简单,一般争议很小。但要证明商业银行与借款人之间有借新还旧的共同的意思表示,并不容易。因为,意思表示在双方没有以明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情况下,很难证明。如果商业银行与借款人在贷款合同上写明借新还旧的,共同的意思表示昭然若揭,查证认定起来当然不成问题。但这种在合同中写明借新还旧的情况虽然有,却极少,因此,在没有证据证明共同的意思表示的情况下,允许使用推定的方法。根据人民法院从司法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可以根据以下具体情况推定商业银行与借款人之间有借新还旧的共同的意思表示:

一、款项根本没有贷出,只是更换贷款凭证的;

二、借款人短时间内归还贷款的(如上午贷出款项,下午即归还);

三、新贷款恰好是旧贷款本息相加之和,借款人又在较短的时间内归还旧贷款的。

商业银行与借款人之间借新还旧的共同意思表示是借新还旧成立的要件,因此要避免简单将以下两种情况作为借新还旧处理:一是借款人单方面决定将借款偿还旧贷的;二是商业银行单方面决定扣收借款人的借款还贷的。如果无法查明商业银行与借款人之间借新还旧的共同意思表示,又不能进行推定的,不能作借新还旧处理。

借新还旧的效力问题是商业银行和借款人普遍关心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影响到借新还旧主合同的效力,还影响到对借新还旧的担保合同的效力。我国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对借新还旧行为没有禁止、限制,目前也没有事实证明借新还旧有社会危害性,如果借新还旧确属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话,应当认定为有效。[!--empirenews.page--] 1999年1月召开的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庭庭务会认定借新还旧行为有效,中国人民银行2000年9月25日公布并施行的《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第九条对借新还旧的合法性予以承认,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2月8日公布并于2000年12月13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九条确定了借新还旧的合法性。

综上,借新还旧从不合法到合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至今,借新还旧已不存在法律障碍,依法完善借新还旧中设立担保的手续,把好借新还旧中贷款对象的准入关口,面对保证人变更的情况以及抵押的再设定,认真区分不同情况,积极采取避险措施,做好贷款的保障工作,以确保银行的资产安全。

三、借新还旧中的担保风险及其防范

(一)、保证担保下借新还旧的风险及其防范

《担保法》的司法解释三十九条中规定“主合同当事人双方协议以新贷偿还旧贷,除保证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外,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新贷与旧贷系同一保证人的,不适用前款的规定”。因此对借新还旧的保证责任可以区别以下情况分别处理:

1、在旧贷与新贷均有保证人,且保证人为同一人的情况下,由于借款人用新贷款偿还了旧贷款,从而免除了保证人对旧贷的保证责任,保证人承担的风险和责任就只是针对新贷款的,较之债务人按照实际贷款用途使用新贷款产生对保证人的风险和责任要小。比如,债务人按照实际贷款用途使用新贷款,而不是借新还旧,如资金不能收回,则旧债未了又出新债,保证人要承担对旧贷和新贷两笔贷款的保证责任。

第五篇:借新还旧贷款的法律风险分析与防范

借新还旧贷款的法律风险分析与防范

【内容摘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确认了借新还旧贷款的法律效力,但由于银行、信用社在借新还旧贷款业务的操作中存在大量的疏忽,在办理新贷款的手续上,隐含着相当的法律风险。本文先对借新还旧的概念及借款人所具备的条件进行阐述,着重对借款人的调查及借新还旧主合同的法律效力、借新还旧保证担保法律风险分析与防范、借新还旧抵押担保法律风险分析与防范进行探讨。关键词 借新还旧 第二还款源 法律风险 防范

一、借新还旧贷款的概述

借新还旧是指同一借款人在没有清偿银行、信用社前一笔到期贷款的情况下,又与该银行、信用社重新签订一份贷款合同,用于归还部分或全部贷款的行为,实际是用新贷偿还旧贷,又称“以贷还贷”。这样以来通过借新还旧,突破了诉讼时效的限制,重新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并且还可以通过借新还旧要求借款人完善贷款担保方式,弱化贷款风险。其消极作用在于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信贷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推迟了信贷风险的暴露时间,沉淀并累积了信贷风险。因此在办理借新还旧贷款时应严格按照人民银行2000年《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四个条件:一是借款人生产经营正常,能按时支付利息;二是在办理借新还旧时点上无欠息;三是重新办理了贷款手续;四是贷款担保手续有效。

二、借新还旧贷款借款人的调查及主合同的效力 借款人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其财务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借新还旧贷款到期的偿还,所以对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提出明确的可操作的评价指标是必不可少的,如申请办理借新还旧前企业盈利或前一个季度生产经营活动有净现金流量,以突出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和能力,因为企业能够用来偿还债务的除借新还旧外,一般应是企业的利润收入及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流入才能还债。在办理借新还旧时一般来说应对其原贷款规模进行一定比例的压缩,如70%—80%,确保贷款余额逐步缩小。根据贷款五级分类的要求来看,对符合人民银行2000年《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四个条件的借新还旧应至少归为关注,这说明虽然是属于资金周转性贷款,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所以应重视第一还款源,严格遵循我国《合同法》签订借款主合同:

切实注意审查贷款合同当事人是否缺乏主体资格,缺乏主体资格主要是发生在企事业单位借款人没有取得相应主体资格的情形,如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超过有效期。借款人主体资格不具备将影响借款合同的效力,而我国《担保法》第五条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因此,贷款合同无效将导致贷款担保合同无效。

2、借新还 旧贷款合同中借款用途的填写尤为重要,要体现出该笔贷款是归还原到期贷款,在借款用途处填写“借新还旧”,严禁填写购原料、流资等,做到借款用途的真实性,这样对认定银行、信用社与借款人签订借新还旧贷款是否是共同意思的表示,查证起来较为明确。银行、信用社与借款人意思表示一致是借新还旧成立的要件之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39条规定:“主合同当事人双方协议以新贷偿还旧贷,除保证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外,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新贷与旧贷系同一保证人的,不适用前款的规定。”可以看出借款合同的真实性不但是主合同成立的要件,也影响着保证、抵押等从合同的效力。

三、借新还旧中保证担保法律风险分析及其防范

(一)从《解释》)第39条规定看,其担保人可分为在旧贷款与新贷款中保证人为同一人的;在旧贷款与新贷款中保证人不是同一人的两种情况。应区别处理:(1)、保证人没有变更。旧贷与新贷均有保证人,且保证人为同一人的情况下,由于借款人用新贷款偿还了旧贷款,从而免除了保证人对旧贷的保证责任,保证人承担的风险和责任就只是针对新贷款的,因此保证人无论是否知道债权人与债务人借新还旧,均应承担对后一份贷款的保证责任。(2)、变更了保证人。在办理借新还旧时,以前没有保证人增加保证人或以前有保证人更换了保证人的,银行、信用社认为找了一家有担 保实力的,保全了资产。但告知保证人贷款用途是借新还旧,在借款合同的贷款用途栏内仍然填写的是流动资金。殊不知保证人以欺诈提出抗辩而不承担责任,贷款出现风险。因此,保证人是否知道贷款用途是借新还旧是关键,如果在借款合同的贷款用途中已注明了借新还旧,保证人签字认可的,证明保证人是知道的,其应承担保证责任。相反如果只是口头告知而在借款合同中没有注明款项的真实用途,而写作其他,例如流转资金等,则新的保证人将可能不承担担保责任。

(二)保证虚臵。保证虚臵则是因为保证人资格不适格,使保证不成立,或保证人无能力即没有充分的财产保证当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来代为履行等因素,使保证流于形式。保证的设立应具备法定形式及要件,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保证的设立应具备以下条件:(1)、保证人应与债权人订立书而保证合同;(2)保证人应具备法律规定的资格;(3)保证应对有效债务的设立。由于保证对债权人来说是一种请求权,债权人不能对债务人的财产行使直接的支配权,保证设定时,保证人虽然有足够的偿还能力。但等到保证责任落实时,由于债务人和保证人的财产均已减少以致不足以清偿债务,使保证变为形式,形同虚设。所以在签订保证合同时,一定要注意作为第二还款源的保证人的主体资格与经济实力,《担保法》第八至十条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不得为保证 人。”所以作为主体不符合担保的单位一定不能为别人担保。保证人主体符合担保条件的在担保时,银行、信用社也得对其进行调查,对保证人自身债务的多少,已对外提供担保的多少要清楚地掌握,避免保证人因自身债务过多或对外提供担保过多而使第二还款源失去还款能力。

四、借新还旧中抵押担保的法律风险分析及防范

(一)不签抵押合同风险 借新还旧时仍然把原来的抵押合同作为借新还旧贷款合同的抵押合同,而不重新签订抵押合同,更不重新办理登记的做法导致新贷无第二还款来源,成为信用贷款。因此,办理借新还旧手续必须重新办理抵押手续。

(二)变更抵押物或是以前没有抵押而在借新还旧时新设立了抵押。为了保全资产银行、信用社在办理借新还旧时,对以前没有抵押的或担保物不足的,重新设立了抵押,认为这下就没问题了。却不知这种做法存在着一定抵押合同无效的风险。因为,按照《担保法》司法解释第69条规定:“债务人有多个普通债权的,在清偿债务时,债务人与其中一个债权人恶意串通,将其全部或者部分财产抵押给该债权人,因此丧失了履行其他债务的能力,损害了其他债权人的权益,受损害的其他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抵押行为。”即构成“恶意抵押”,因“恶意抵押”成立,会被其他债权人申请撤销而便成信用贷款。为了防范借新还旧中补办抵押手续而出现的风险,银行、信用社在办理借新还旧抵押 贷款时应从谨慎原则出发,并在操作中注意如下问题:(1)、适当确定抵押比率,避免构成“恶意抵押”。一般而言,拟向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占借款人资产之比例是多少,则可以要求借款人按此比例提供相应的财产作抵押。(2)、在抵押人设定抵押物时,应要求客户提供明确具体的抵押物品。(3)、以第三人提供抵押担保时,应在合同上注明此贷款的用途为“借新还旧”字样,使第三人知道借款的真实用途,防止第三人以“借贷双方恶意串通欺骗第三人”为由提出抗辩。

(三)抵押在后风险。按照《担保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拍卖、变卖抵押物所得的价款按照以下规定清偿:(1)抵押合同以登记生效的,按照抵押物登记的先后顺序清偿;顺序相同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2)抵押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的,该抵押物已登记的,按照本条第(1)项规定清偿;未登记的,按照合同生效时间的先后顺序清偿,顺序相同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抵押物已登记的先于未登记的受偿。”以及《担保法》司法解释第七十八条规定:“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顺序在后的抵押权所担保的债权先到期的,抵押权人只能就抵押物价值超出顺序在先的抵押担保债权的部分受偿。”银行、信用社办理借新还旧贷款时,将本在先的抵押权变更为在后的抵押权,从而使其他的债权优先受偿,企业一旦没有第一还款来源,银行、信用社只能待顺序在先的抵押权人实现抵押权后才能获得清偿。因此,借新还旧一定要查清抵押 物的抵押情况,在没有另外落实新贷担保的情况下,一定不能放弃旧贷的担保。

4、优先权风险。谨防他人行使优先权导致抵押权形同虚设。贷款银行、信用社在办理借新还旧手续前,应该调查清楚借款人的纳税情况,如果存在欠税情况,应当认真考虑是否借新还旧,不能办理借新还旧的,可给予借款人一定的还款宽限期或者寻求直接处臵抵押物;如果借新还旧系用建设工程抵押的,应查明该建设工程是否拖欠建设工程价款以及与该建设工程相关的配套费用,如存在拖欠情况,计算抵押率时应予以考虑。总之,如不能另行落实抵押手续的,就不应该办理借新还旧。只要债权未获完全清偿,抵押权人就可以就抵押物的交换价值优先获得清偿。

通过以上分析银行、信用社对借新还旧的主体借款人信用是认可的,主要是对第二还款源方面隐藏的法律风险进行防范应当谨慎操作,积极采取避险措施,做好贷款的保障工作,以确保银行、信用社的资产安全。

下载“借新还旧类”贷款的几种形式、主要风险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借新还旧类”贷款的几种形式、主要风险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借新还旧”合同有法律效力吗?

    “借新还旧”合同有法律效力吗?“借新还旧”合同有法律效力吗? 【案情介绍】 2000年4月,中国工商银行某县支行(以下简称“工行支行”)与该县飞翔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飞翔公司......

    论银行贷款借新还旧风险的产生成因及防范措施

    论银行贷款借新还旧风险的产生成因及防范措施 摘要:借新还旧是商业银行业务运行中已存在的一种形式,人民银行对开展此项业务有严格的规定。实际操作中,借新还旧有被滥用之势,给......

    关于借新还旧的效力分析及风险防范研究与分析

    关于借新还旧的效力分析及风险防范 关于借新还旧的效力分析及风险防范 作者 蓝翔 内容提要: 借新还旧作为商业银行常用的控制不良贷款余额、重新落实担保手续的方式,已取得合......

    关于借新还旧担保问题的意见

    关于借新还旧贷款中反担保相关问题的法律意见 致: 有限公司 贵公司就借新还旧贷款相关事宜,要求我所就借新还旧贷款中反担保的相关问题出具相关法律意见,我所经办律师仅根据对......

    08受托支付、借新还旧操作步骤

    受托支付操作说明 一、 核心柜员按照信贷管理系统打印的审批书进行贷款放款; 二、 如果审批书上注明是“受托支付”,则在放款后,柜员启动“40418受托支付登记簿查询”进行查询......

    借新还旧”问题引发的法律思考 - 副本

    由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借新还旧”问题引发的法律思考借新还旧,亦可称贷新还旧或以贷还贷,通常是指借款人向银行用新贷到的款项偿还先前已到期的贷款。从严格意义上看,借新还......

    地方平台融资变身 披实业外衣借新还旧

    地方平台融资变身 披实业外衣借新还旧 转至:南方财富网 信托资讯 区域振兴看起来很美,但是背后无不是潜藏着巨大的资金缺口。 公开资料显示,从环渤海到黄三角,再到中三角,以及珠......

    天同码4借新还旧保证责任(优秀范文五篇)

    天同码(2014)总第4期 【天同码】第4期 借新还旧是否免除保证责任? 2014-01-11 天同诉讼圈近期天同诉讼圈将持续放送天同码!关注、收藏,网罗最权威的裁判观点! 本期疑难商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