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储量管理标准
矿山储量管理标准
1.目的
1.1 为加强本矿矿山储量管理工作,使矿山储量管理更加准确 化、标准化,结合本矿实际情况,特制订本管理办法。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矿山储量工作的原则和要求等内容。2.2 本标准适用于规范管理本矿矿山储量管理工作,是检查与考核矿山储量管理工作的依据之一。
3引用文件
3.1 《煤矿安全规程》
3.2 《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原煤炭部(83)煤生字第1275号)
3.3 《关于合理开采煤炭资源提高回采率的若干规定》(原煤炭部(82)煤生字第031号)
3.4 《关于生产矿井储量及损失量计算办法的规定》(原煤炭部(82)煤生字第031号)
3.5 《生产矿井煤炭资源回采率暂行管理办法》(煤炭工业部令第5号)
3.6 太原煤气化集团公司出台的《地质测量规程汇编》 3.7 太原煤气化集团公司出台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
3.8 太原煤气化集团公司出台的《太原煤炭气化(集团)有限
责任公司煤炭生产技术管理标准(试行)》
3.9 嘉乐泉煤矿出台的《嘉乐泉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4.术语与定义
4.1中厚煤层 地下开采时厚度1.3-3.5m的煤层;露天开采时厚度3.5-10m的煤层。
4.2三量 是指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 5.职责
5.1 矿总工程师:要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储量动态、损失量及
回采率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分析,找出问题,不断改进。
5.2 地质测量部部长:矿山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对矿山
储量管理工作全面负责。
5.3 地质测量部副部长:负责协助部长做好矿山储量管理的具
体工作,抓好储量管理工作,参与回采工作面进尺验收及回采工作面停采线的标定工作。
5.4 地质测量部储量技术员:负责收集各工作面煤层厚度、储
量数据的保管、记录与整理工作。
6.管理内容与要求
6.1 严格按生产矿井质量标准化要求来进行日常技术管理,及时填绘各种储量图、填写各种台账、编写各种回采率分析报告,包括年度、季度、月份及采后总结(工作面、采区、矿井)
6.2严格储量增减制度.6.2.1 储量变动要按要求提出申请,未经上报主管机关批准,不得随意自行改动。
6.2.2 符合储量转入、转出、注销、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条件的提出请示,上报主管部门审核批复,没接到批复前不得随意进行破坏性生产。
6.3加强矿井储量业务监督工作。
6.3.1 煤矿地质及资源管理人员要深入了解矿井水平延深、采区、回采工作面设计,对设计施工中违反国家技术政策和规定时要提出建议和意见
6.3.2 建立预防丢煤通知单制度,对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不按设计要求施工或生产,有产生丢煤可能时,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并发放丢煤通知单。已经造成不合理损失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4 采煤工作面观测记录的基本内容 6.4.1 工作面收尺调查一般要求每旬一次。
6.4.2 每次观测在倾向上每20米左右实际丈量一个采高、顶底煤厚度。
6.4.3 每30-50米探测一次煤层厚度。当工作面推进较快时或构造复杂时应增加观测次数。
6.4.4 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及时上图,并最终确定工作面的停
采线。
6.5 回采工作面收尺
6.5.1 收尺时必须深入现场,准确测量。
6.5.2 工作面收尺测量的内容包括上风、下运的残尺米数、煤层倾角、煤层厚度、结构、采高、浮煤厚度、割顶底板厚度、丢顶底煤厚度、地质构造变化、水文情况等。
6.5.3 观测点间距一般为10-15米,煤层厚度及采高的丈量误差应小于煤层厚度的3%。
6.6 中厚及厚煤层的工作面设计。
6.6.1 中厚及厚煤层的工作面要求探煤厚设计,工作面回采前必须探清煤层厚度及其结构。
6.6.2 在回采过程中按相关要求走向或倾向每10-30米探测一个点,探清工作面内丢顶底煤厚度情况,作好记录,并作采面素描。
6.6 每月6日前将本矿三量报表(每季最后一个月另外附加二量报表)汇总后,上报集团公司。
8.检查与考核
本管理工作有地质测量部进行检查与考核 9.报告和记录
9.1 三量报表地质测量部发放,接收单位(本矿生产技术部、调度室、企划部)留底,地质测量部保存。10.附注
10.1本管理标准由地质测量部负责人周才顺编写。10.2本管理标准由分管矿领导周金祥负责组织会审。
第二篇: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
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
序号
矿种名称
单位
规模
大型
中型
小型
煤
(煤田)
原煤(亿吨)
≥50
10~50
<10
(矿区)
原煤(亿吨)
≥5
2~5
<2
(井田)
原煤(亿吨)
≥1
0.5~1
<0.5
油页岩
矿石(亿吨)
≥20
2~20
<2
石油
原油(万吨)
≥10000
1000~10000
<1000
天然气
气量(亿立方米)
≥300
50~300
<50
铀
(地浸砂岩型)
金属(吨)
≥10000
3000~10000
<3000
(其他类型)
金属(吨)
≥3000
1000~3000
<1000
地热
电(热)能(兆瓦)
≥50
10~50
<10
铁
(贫矿)
矿石(亿吨)
≥1
0.1~1
<0.1
(富矿)
矿石(亿吨)
≥0.5
0.05~0.5
<0.05
锰
矿石(万吨)
≥2000
200~2000
<200
铬铁矿
矿石(万吨)
≥500
100~500
<100
钒
V2O5(万吨)
≥100
10~100
<10
钛
(金红石原生矿)
TiO2(万吨)
≥20
5~20
<5
续表
序号
矿种名称
单位
规模
大型
中型
小型
(金红石砂矿)
矿物(万吨)
≥10
2~10
<2
(钛铁矿原生矿)
TiO2(万吨)
≥500
50~500
<50
(钛铁矿砂矿)
矿物(万吨)
≥100
20~100
<20
铜
金属(万吨)
≥50
10~50
<10
铅
金属(万吨)
≥50
10~50
<10
锌
金属(万吨)
≥50
10~50
<10
铝土矿
矿石(万吨)
≥2000
500~2000
<500
镍
金属(万吨)
≥10
2~10
<2
钴
金属(万吨)
≥2
0.2~2
<0.2
钨
WO3(万吨)
≥5
1~5
<1
锡
金属(万吨)
≥4
0.5~4
<0.5
铋
金属(万吨)
≥5
1~5
<1
钼
金属(万吨)
≥10
1~10
<1
汞
金属(吨)
≥2000
500~2000
<500
锑
金属(万吨)
≥10
1~10
<1
镁
(冶镁白云岩)
(冶镁菱镁矿)
矿石(万吨)
≥5000
1000~5000
<1000
铂族
金属(吨)
≥10
2~10
<2
金
(岩金)
金属(吨)
≥20
5~50
<5
(砂金)
金属(吨)
≥8
2~8
<2
银
金属(吨)
≥1000
200~1000
<200
铌
(原生矿)
Nb2O5(万吨)
≥10
1~10
<1
(砂矿)
矿物(吨)
≥2000
500~2000
<500
钽
(原生矿)
Ta2O5(吨)
≥1000
500~1000
<500
(砂矿)
矿物(吨)
≥500
100~500
<100
铍
BeO(吨)
≥10000
2000~10000
<2000
锂
(矿物锂矿)
Li2O(万吨)
≥10
1~10
<1
(盐湖锂矿)
LiCl(万吨)
≥50
10~50
<10
锆(锆英石)
矿物(万吨)
≥20
5~20
<5
继表
序号
矿种名称
单位
规模
大型
中型
小型
锶(天青石)
SrSO4(万吨)
≥20
5~20
<5
铷(盐湖中的铷另计)
Rb2O(吨)
≥2000
500~2000
<500
铯
Cs2O(吨)
≥2000
500~2000
<500
稀土
(砂矿)
独居石(吨)
≥10000
1000~10000
<1000
磷钇矿(吨)
≥5000
500~5000
<500
(原生矿)
TR2O3(万吨)
≥50
5~50
<5
(风化壳矿床)
(铈族氧化
物)(万吨)
≥10
1~10
<1
(风化壳矿床)
(钇族氧化
物)(万吨)
≥5
0.5~5
<0.5
钪
Sc(吨)
≥10
2~10
<2
锗
Ge(吨)
≥200
50~200
<50
镓
Ga(吨)
≥2000
400~2000
<400
铟
In(吨)
≥500
100~500
<100
铊
Tl(吨)
≥500
100~500
<100
铪
Hf(吨)
≥500
100~500
<100
铼
Re(吨)
≥50
5~50
<5
镉
Cd(吨)
≥3000
500~3000
<500
硒
Se(吨)
≥500
100~500
<100
碲
Te(吨)
≥500
100~500
<100
金刚石
(原生矿)
矿物(万克拉)
≥100
20~100
<20
(砂矿)
矿物(万克拉)
≥50
10~50
<10
石墨
(晶质)
矿物(万吨)
≥100
20~100
<20
(隐晶质)
矿石(万吨)
≥1000
100~1000
<100
磷矿
矿石(万吨)
≥5000
500~5000
<500
自然硫
S(万吨)
≥500
100~500
<100
硫铁矿
矿石(万吨)
≥3000
200~3000
<200
钾盐
(固态)
KCl(万吨)
≥1000
100~1000
<100
(液态)
KCl(万吨)
≥5000
500~5000
<500
续表
序号
矿种名称
单位
规模
大型
中型
小型
硼(内生硼矿)
B2O3(万吨)
≥50
10~50
<10
水晶
(压电水晶)
单晶(吨)
≥2
0.2~2
<0.2
(熔炼水晶)
矿物(吨)
≥100
10~100
<10
(光学水晶)
矿物(吨)
≥0.5
0.05~0.5
<0.05
(工艺水晶)
矿物(吨)
≥0.5
0.05~0.5
<0.05
刚玉
矿物(万吨)
≥1
0.1~1
<0.1
蓝晶石
矿物(万吨)
≥200
50~200
<50
硅灰石
矿物(万吨)
≥100
20~100
<20
钠硝石
NaNO3(万吨)
≥500
100~500
<100
滑石
矿石(万吨)
≥500
100~500
<100
石棉
(超基性岩型)
矿物(万吨)
≥500
50~500
<50
(镁质碳酸盐型)
矿物(万吨)
≥50
10~50
<10
蓝石棉
矿物(吨)
≥1000
100~1000
<100
云母
工业原料云母(吨)
≥1000
200~1000
<200
钾长石
矿物(万吨)
≥100
10~100
<10
石榴子石
矿物(万吨)
≥500
50~500
<50
叶蜡石
矿石(万吨)
≥200
50~200
<50
蛭石
矿石(万吨)
≥100
20~100
<20
沸石
矿石(万吨)
≥5000
500~5000
<500
明矾石
矿物(万吨)
≥1000
200~1000
<200
芒硝
Na2SO4(万吨)
≥1000
100~1000
<100
(钙芒硝)
Na2SO4(万吨)
≥10000
1000~10000
<1000
石膏
矿石(万吨)
≥3000
1000~3000
<1000
重晶石
矿石(万吨)
≥1000
200~1000
<200
毒重石
矿石(万吨)
≥1000
200~1000
<200
天然碱
(Na2CO3+NaHCO3)
(万吨)
≥1000
200~1000
<200
冰洲石
矿物(吨)
≥1
0.1~1
<0.1
菱镁矿
矿石(亿吨)
≥0.5
0.1~0.5
<0.1
续表
序号
矿种名称
单位
规模
大型
中型
小型
萤石
(普通萤石)
CaF2(万吨)
≥100
20~100
<20
(光学萤石)
矿物(吨)
≥1
0.1~1
<0.1
石灰岩
(电石用灰岩)
(制碱用灰岩)
(化肥用灰岩)
(熔剂用灰岩)
矿石(亿吨)
≥0.5
0.1~0.5
<0.1
(玻璃用灰岩)
(制灰用灰岩)
矿石(亿吨)
≥0.1
0.02~0.1
<0.02
(水泥用灰岩,包括白垩)
矿石(亿吨)
≥0.8
0.15~0.8
<0.15
泥灰岩
矿石(亿吨)
≥0.5
0.1~0.5
<0.1
含钾岩石(包括含钾砂页岩)
矿石(亿吨)
≥1
0.2~1
<0.2
白云岩
(冶金用)
(化肥用)
(玻璃用)
矿石(亿吨)
≥0.5
0.1~0.5
<0.1
硅质原料(包括石英岩、砂岩、天然石英砂、脉石英、粉石英)
(冶金用)
(水泥配料用)
(水泥标准砂)
矿石(万吨)
≥2000
200~2000
<200
(玻璃用)
矿石(万吨)
≥1000
200~1000
<200
(铸型用)
矿石(万吨)
≥1000
100~1000
<100
(砖瓦用)
矿石(万立方米)
≥2000
500~2000
<500
(建筑用)
矿石(万立方米)
≥5000
1000~5000
<1000
(化肥用)
矿石(万吨)
≥10000
2000~10000
<2000
(陶瓷用)
矿石(万吨)
≥100
20~100
<20
天然油石
矿石(万吨)
≥100
10~100
<10
硅藻土
矿石(万吨)
≥1000
200~1000
<200
页岩
(砖瓦用)
矿石(万立方米)
≥2000
200~2000
<200
(水泥配料用)
矿石(万吨)
≥5000
500~5000
<500
续表
序号
矿种名称
单位
规模
大型
中型
小型
高岭土
(包括陶瓷土)
矿石(万吨)
≥500
100~500
<100
耐火粘土
矿石(万吨)
≥1000
200~1000
<200
凹凸棒石
矿石(万吨)
≥500
100~500
<100
海泡石粘土
(包括伊利石粘土、累托石粘土)
矿石(万吨)
≥500
100~500
<100
膨润土
矿石(万吨)
≥5000
500~5000
<500
铁矾土
矿石(万吨)
≥1000
200~1000
<200
其他粘土
(铸型用粘土)
矿石(万吨)
≥1000
200~1000
<200
(砖瓦用粘土)
矿石(万吨)
≥2000
500~2000
<500
(水泥配料用粘土)
(水泥配料用红土)
(水泥配料用黄土)
(水泥配料用泥岩)
矿石(万吨)
≥2000
500~2000
<500
(保温材料用粘土)
矿石(万吨)
≥200
50~200
<50
橄榄岩(化肥用)
矿石(亿吨)
≥1
0.1~1
<0.1
蛇纹岩
(化肥用)
矿石(亿吨)
≥1
0.1~1
<0.1
(熔剂用)
矿石(亿吨)
≥0.5
0.1~0.5
<0.1
玄武岩(铸石用)
矿石(万吨)
≥1000
200~1000
<200
辉绿岩
(铸石用)
矿石(万吨)
≥1000
200~1000
<200
(水泥用)
矿石(万吨)
≥2000
200~2000
<200
水泥混合材
(安山玢岩)
(闪长玢岩)
矿石(万吨)
≥2000
200~2000
<200
建筑用石材
矿石(万立方米)
≥5000
1000~5000
<1000
饰面用石材
矿石(万立方米)
≥1000
200~1000
<200
珍珠岩(包括黑曜
岩、松脂岩)
矿石(万吨)
≥2000
500~2000
<500
浮石
矿石(万吨)
≥300
50~300
<50
续表
序号
矿种名称
单位
规模
大型
中型
小型
粗面岩
(水泥用)
(铸石用)
矿石(万吨)
≥1000
200~1000
<200
凝灰岩
(玻璃用)
矿石(万吨)
≥1000
200~1000
<200
(水泥用)
矿石(万吨)
≥2000
200~1000
<200
大理石
(水泥用)
矿石(万吨)
≥2000
200~2000
<200
(玻璃用)
矿石(万吨)
≥5000
1000~5000
<1000
板岩(水泥配料用)
矿石(万吨)
≥2000
200~2000
<200
泥炭
矿石(万吨)
≥1000
100~1000
<100
矿盐(包括地下卤水)
NaCl(亿吨)
≥10
1~10
<1
镁盐
MgCl2/MgSO4(万吨)
≥5000
1000~5000
<1000
碘
碘(吨)
≥5000
500~5000
<500
溴
溴(吨)
≥50000
5000~50000
<5000
砷
砷(万吨)
≥5
0.5~5
<0.5
地下水
允许开采量(立方米/日)
≥100000
10000~100000
<10000
112
矿泉水
允许开采量(立方米/日)
≥5000
500~5000
<500
113
二氧化碳气
气量(亿立方米)
≥300
50~300
<50
说明:
1.确定矿产资源储量规模依据的单元:
(1)
石油:油田
天然气、二氧化碳气:气田
(2)
地势:地热田;
(3)
固体矿产(煤除外):矿床;
(4)
地下水、矿泉水:水源地。
2.确定矿产资源储量规模依据的矿产资源储量:
(1)
石油、天然气、二氧化碳气:地质储量;
(2)
地热:电(热)能;
(3)
固体矿产:基础储量+资源量(仅限331、332、333),相当于《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GB13908
92)中的A+B+C+D+E级(表内)储量;
(4)
地下水、矿泉水:允许开采量。
3.存在共生矿产的矿区,矿产资源储量规模以矿产资源储量规模最大的矿种确定。
4.中型及小型规模不含其上限数字。
第三篇:关于矿产资源储量标准修订的思考
现行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自1999年颁布实施以来,已经近十年了。按照分类标准而修订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以及17类矿种规范,已颁布六年多了。上一轮矿产资源储量标准的修改,对于推进我国矿产资源管理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
现行的矿产资源储量标准,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地质勘查作为国民经济计划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由政府包揽一切的理念,适应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反映了矿产勘查作为商业性地质工作、作为一种市场投资性行为的特征,突出了经济与技术的融合。矿产资源储量标准,作为技术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意志,促进了勘查与开发的衔接。现行的储量标准也从技术标准的角度,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过去的指令性技术管理,转变为指导性技术管理,强化了政府对矿产资源勘查的监督管理。
现行的矿产资源储量标准,更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使我国的储量标准由主要参照原苏联国家储量标准,转为逐步与国际上主要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标准相衔接,建立了在矿产资源储量方面与国际上进行对话的技术平台。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颁布,使我国成为首个与联合国储量分类框架接轨的原“东方”储量体系的国家,对促进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原“东方”储量管理体系国家的储量标准改革,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在历史地看待现行矿产资源储量标准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经过多年来储量标准的贯彻实施,现行技术标准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影响到储量标准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运用和执行。而且,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还在不断推进和完善的过程之中,储量标准作为地质技术标准的改革,必定有一个跟进的过程,有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有一个逐步调整、完善的过程。此外,作为标准,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每经过5~10年的时间,在调研、总结的基础上,应该开展一轮修订。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标准实施情况调研,来自野外地质勘查单位、地质勘查管理部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机构、矿山企业和设计单位,对现行标准提出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多数赞成进行必要的修订。因此,修订现行的矿产资源储量标准,势在必行。国土资源部储量司作出决定,启动新一轮矿产资源储量标准的修订,是完全正确的决策。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现行标准实施过程中所反映的主要意见,还是比较集中的。第一,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所依据的三轴分类,应该简化为两轴分类,其中的f轴,即可行性评价轴,只反映分类所依据的过程,可以隐去,其结果可以由经济意义反映在分类表中,因此可以采用两轴即地质工作程度和经济意义进行分类。第二,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类别太多,希望减少16个类型的类别数,名称要简单、通俗、易懂,使分类易于掌握和使用。第三,矿产勘查各阶段的厘定,在地质勘查规范总则中不够明确具体,特别是普查阶段更不易把握。另外,从矿政管理和实际运用来看,希望明确各勘查工作阶段相关类别资源储量的比例。第四,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所对应的勘查工程间距,希望能够在规范中明确。第五,关于可行性评价,从目前的管理规定来说,还缺乏可操作性。第六,个别资源储量在现行分类标准中的位置问题:譬如,在开展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之前,各勘查阶段所圈定的表外矿量,没有分类的位置。再如矿山生产勘探中,三级矿量的分类位置是否给予考虑等。第七,工业指标的确定和运用问题,希望明确工业指标的管理规定,及时修订矿产工业指标,说明一般工业指标使用的范围和要求。
从调研中,对修改的意见取向来说,可以大致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加快与国际上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惯例接轨,有利于促进矿产勘查领域的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矿产资源储量标准与国际全面接轨,使我国的矿产资源储量标准得到国际上有关协调机构的认可,有助于我国直接进入国际地质勘查领域工作,并得到相关机构的认可,包括对我国地质勘查胜任者的认可。另一类认为我国的矿产资源储量规范标准,是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有适合我国国情的特色;从勘查领域工作效果来讲,我们的工作成果并不逊色于发达国家的勘查水平,所以不必向发达国家的勘查标准看齐。还有一类,即介于上述两种意见之间,即有限度地与国际上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相衔接。这是大多数的意见。
从我国地质勘查工作发展的历史来看,考虑矿产资源储量标准的改革进程,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标准体系,既不能照搬国外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矿产资源储量标准,也不可能保留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标准,两者之间的空间是需要我们探索的领域。要认真地鉴别过去的规范中有利于深化地质勘查工作改革、保证和促进提高勘查工作成果质量的部分,对这些应予以保留。同时,国际通行的规则中与我国矿产资源勘查领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吻合的,就是我们应该消化吸取的,这可能是这一轮矿产资源储量标准修订的捷径。
第四篇:煤矿地质及储量管理工作制度
煤矿地质及储量管理工作制度
一、储量管理由本矿地测科测量专业人员负责管理。
二、储量、回采率必须以地测机构提供数据为准,按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统计表进行测算填绘。
三、根据地质报告及采掘计划,搞清开采区域的地质构造、煤层赋存条件,为生产提供各科地质资料。
四、具备储量计算的各种图纸,并及时填绘采掘施工中的地质变化构造。
五、深入井下现场,调查了解资源开采情况,检查验收采掘工程质量,发现浪费、破坏资源情况和采掘工程不符合规划、规程要求时,应及时填写“预防丢煤通知书”和“施工验收意见书”报矿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必须在通知书上签署意见,并迅速采取措施。
六、每个工作面采区、矿井开采结束后时,地测机构要参与现场验收,对搬迁工作签注意见,核实储量,分别计算出工作面回采率、采区回采率和矿井回采率。
七、矿总工程师要定期组织地测人员分析储量、回采率动态,找出储量损失原因,制定提高回采率的措施,每半年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交一次储量管理分析报告。
第五篇: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实施细则
生产矿井储量管理实施细则
2013年8月25日 生产矿井储量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矿井储量管理是煤炭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是正确地统计、计算和真实反映生产矿井储量、采出量及损失量情况,合理开采煤炭资源,提高回采率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原煤炭工业部(83)煤生字第1275号文件精神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新颁布的《矿井质量标准化标准》,结合我矿目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2条 有关业务部门职责范围
一、生产技术部门主要负责:
积极贯彻煤炭工业技术政策,及时处理报损储量,制定提高回采率的有关技术措施,具体提供矿井采掘头面作业规程,确定各种煤层计划采高,改进采煤作业方法,总结提高回采率的经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
二、地质测量部门主要负责:
1.合理圈定各级储量、采出量及损失量的范围,正确地测量、计算其数量,并分门别类地整理成台帐、图表、卡片等资料。
2.对储量的变化、转出、转入、注销、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按照规定进行测算,申请核减报批。年末汇总填编有关报表上报。对生产部门申报批准后的报损储量年末进行汇总,填编报表上报。
3.合理计算各种损失率,并进行分析上报。4.负责“三个煤量”等报表的填报工作。
5.及时掌握矿井储量变化动态,监督各工作面采煤状况,正确提供有关储量数据,按时修改编制储量图件。
第3条 必须配备专职储量管理人员,人员的数量符合质量标准化的要求。
第4条 本实施细则从即日起执行。第二章 有关储量及回采率方面的补充规定
第5条
回采率标准按照国家标准执行。
第6条 对照国家煤炭技术政策规定,矿井能利用储量的煤层,储量计算最低可采厚度为0.7m,最高灰分不得超过40%;暂不可利用的煤层,储量计算厚度可在0.6~0.7m之间,灰分规定在40~50%之间。
第7条 在生产过程中,经常进行矿井储量方面的调查,并把调查的结果如实地记录归登在台帐、卡片、基础表上,填绘在图纸上。按照规定根据基础资料定期编制(诸如煤生9.21表)。
第8条 工作面调查和丈量,每月20日和月底左右分别进行一次,当构造复杂或工作面推进速度较快时,应适当加密丈量次数。
工作面丈量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作面的进度、长度、采高、煤层产状要素、煤层厚度、夹矸的层数、厚度。
二、工作面丢失的顶煤、底煤、浮煤厚度和面积。
三、工作面、采区内出现的主要地质构造及出水、冲刷、火成岩等地质现象。
丈量煤层厚度、采高,统计丢顶、底煤和浮煤厚度时,一般应选在同一个观测点上,浮煤厚度一定要实际丈量,不准估算。
采高丈量一般应利用检修班进行,并尽量选择在靠近煤壁处,点位尽量分布均匀。点距一般20m,煤层不稳定时可适当加密点位。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每推进15m,要对采面进行一次煤厚探测工作,煤层探测点间距15m。
第9条
当工作面、采区结束后对其储量、采出量、损失量必须进行全面调查核实,计算验证进行采后总结。总结报告应附图纸和文字说明,当矿井结束时,提出矿井报废报告,并按规定上报有关上级主管部门审核。
第10条
正常储量增减一定要系统的收集、整理台账、图表等基础资料作为核实依据,需要审批手续的,如矿井边界变化、重要储量数据的改变等,及时由矿井提出报告,由上级机关审批同意后执行。
第11条 对申请储量的转出、转入、注销要根据审批权限严格执行。申请报告要有文字说明其原因、位置、范围,要附图表资料。上级审批同意转出、转入或注销的储量要及时归纳整理,在文字说明中分析其原因,说明其时间、数量、审批文号等,并填绘到有关图纸上。
第12条 在设计新水平、新采区时要把集中上下山、运输大巷、回风巷等主要大巷保护煤柱的宽度、范围设计明确,要有回收措施。已留设的各类永久煤柱要有明确的范围、注记文号等。凡未在图纸上注明的要补齐、填全。永久煤柱要在台账上详细记录。
第13条 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储量报损要根据审批的权限严格执行。申请报告要有文字说明,详细说明位置、范围、原因分析,要附图表。上级审批同意后要及时归纳整理,文字说明要含原因分析、时间、数量、审批文号等。
第14条 以补充勘探钻孔为主,结合巷道揭露证实,查明煤层的厚度或煤质灰分等煤层原生变化,已达不到储量标准的要按规定转出或注销。
以补充勘探,结合巷道揭露证实,查明由于地质构造、水文地质、顶板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已不能开采的储量,应根据规定要求确定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或储量报损。
要求申请储量转出或注销及地质、水文地质损失或报损,要在储量损失前30天提出申请报告。否则,对已构成损失事实,再提出报告的按不正确开采引起的损失追究责任。
第15条 对丢失的煤柱和残余煤等,要在安全经济的原则下,积极进行复采,把复采的煤量进行归登,年末按照规定一并汇总填报。
第16条 我矿无“三下”压煤开采情况。
第17条 分层开采煤层,在开采第一分层时,要配备专人探测煤厚,做好记录。探测煤厚点的间距根据煤层稳定程度而定,一般沿走向和倾斜每隔15m探测一个点,每个探煤厚点,应取得采厚、夹矸厚度、主要地质现象等数据。
第18条 矿井开采根据该工作面地质条件及瓦斯治理情况等因素决定开采方法。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全部垮落法,按分层开采的,先以2.0m作为一个顶分层开采,剩余煤厚全部一次放顶煤开采;按全层开采 的,沿底一次将煤全部采放出。不得无故将工作面由大改小,不得随意留设工作面煤柱、煤垛、丢顶底煤。
第19条
积极推广提高回采率的先进方法,诸如无煤柱开采(沿空留巷,沿空送巷、跨巷采煤等),积极开展清扫浮煤等工作。
第20条 对开采设计和生产计划应严格审查,严禁采用丢煤多的开采方法和回采工艺。
第21条
建立丢煤预防通知单,发现丢煤苗头应及时提出预防丢煤预报。由地测科长签署意见后,报矿总工程师、送施工单位。
第三章 储量采出量、损失量和损失率的计算
第22条 矿井储量计算公式按:P=S*n*D计算
式中:P---储量(吨)
S---煤层斜面积(米2)n---煤层厚度(米)D---煤层容重(吨/米3)
第23条 采出量均采用测算数据,其计算公式按:Q=S*h*d-R执行。
式中:Q---采出量(吨)
S---实际采出面积(米2)h---实际平均采高(米)d---煤的容重(吨/米3)R---落煤损失(吨)。
第24条 损失量均采用测算数据,其计算公式按:Q=S*h*d执行。
式中:Q---损失量(吨)
S---实际损失面积(米2)h---平均损失厚度(米)d---容重(吨/米3)
落煤损失计算公式:a=s*h*d 式中:a---落煤量(吨)
s---平均落(浮)煤面积(米2)h---平均落(浮)煤厚度(米)
d---落(浮)煤容重(吨/米3,一般按0.9计算)第25条 损失率的计算,分工作面、采区、矿井。其计算公式为:
工作面已开采部分的损失量
1.工作面损失率(%):=—————————————————————— ×100%
工作面已开采部分的采出量+已开采部分的损失量
采区已开采部分的损失量
2.采区损失率(%):=——————————————————————×100%
采区已开采部分的采出量+已开采部分的损失量
全矿井已开采部分的损失量
3.矿井损失率(%):=——————————————————————×100%
全矿井已开采部分的采出量+已开采部分的损失量
第四章 基础台帐、图、表、原始资料
第28条 为使储量工作更好的开展,根据规程的要求,在编制好煤生36表、37表的同时,还应建立健全以下必备的储量管理图纸和台卡:
1.储量计算图纸
(1)矿井储量计算图(1:2000)
(2)采区储量计算图(1:1000~1:2000)(3)工作面储量计算图(1:1000)以上图纸都可兼用采出量、损失量计算图。2.台卡
(1)煤炭生产企业储量动态数字台帐
(2)分月分采区分煤层损失量分析及回采率计算基础台账(3)煤炭生产企业矿井储量增减、转出、转入、注销台帐(4)全矿井分煤层损失量分析及损失率计算基础台帐(5)分工作面分月损失量分析及损失率计算基础台帐(6)煤炭生产企业期末保有储量台帐(7)煤炭生产企业永久煤柱及损失量摊销台帐(8)煤炭生产企业“三下”压煤台帐(9)“三量”计算成果台账
以上9种台帐是规程和质量标准化规定的,必须按时填报。各生产矿井应按照要求严格执行。
第29条 矿根据《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的要求,工作面煤厚探测调查要做好原始记录,记录时,内容齐全、资料不得涂改,并注明记录地点、时间、记录者,按照档案化要求建立专门档案,方便查找。
第五章 有关规定
第30条 矿井必须逐月、逐季对工作面和采区的采出量、损失量进行一次核算,并及时填登采出量、损失量台帐和有关计算基础台帐。
第31条 矿井按月测算一次“三量”,并于每季首月5日前向公司上报“三个煤量”、煤生9表、煤生21表。
第32条 矿井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转入、转出、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注销等情况时,必须按照规程规定的审批权限编写专门报告,并附有正规图纸,逐级上报审批。不准擅自处理或越级处理,上级部门尚未批准不得办理核销手续。
第33条
凡工作面和采区开采结束后,应及时做好采后分析总结,填写有关台卡,并写出文字总结报告。工作面采后总结要经矿总工程师审阅后存档。
第34条 永久性煤柱,各生产矿井应随工作面、采区推采情况逐年按比例摊消,今后每年不得不进行摊销工作,也不得集中起来一次性摊销。
第35条 矿井于12月15日起着手全矿井储量的全面核算工作,矿井于次年元月25日前将矿产储量表和动态表,并附文字说明,包括电子版报公司。
第36条 矿井储量和损失量计算图的填绘时间按如下执行: 工作面储量和损失量计算图每月填绘一次;采区储量和损失量计算图每季填绘一次;矿井储量和损失量计算图每年填绘一次。
第37条 地测科负责办理储量报损,报损批准的储量数据要及时统计入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