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猿三部曲之《亲密行为》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4 04:0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裸猿三部曲之《亲密行为》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裸猿三部曲之《亲密行为》读书报告》。

第一篇:裸猿三部曲之《亲密行为》读书报告

裸猿三部曲之《亲密行为》读书报告

作者德斯蒙德·莫利斯,英国著名的动物学家,他的“裸猿三部曲”-----《裸猿》《人类动物园》《亲密行为》指出:人,不是从天而降的天使而是由地而生的猿猴。作者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追溯生物学根源,讲述现代人的亲密行为,其中包括了自我亲密,两性亲密和社会亲密。他的“人的科学”的研究是基于数百万年进化中形成的行为模式去研究人的动物性,是人类与古今裸猿的比较。

第一章:亲密行为的根源

【在诸多亲密行为中,身体接触是最重要的亲密行为,婴幼儿期和童年期父母的养育方式对人生的亲密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

1、“身体接触是我们最基本的交流形式。”婴幼儿时期与母亲身体的直接互动,给我们留下了终身的印记。身体接触是生命体最初的印象,我们生命的源头是从胚胎开始,我们最深、永不磨灭的印象包括在母亲体内感受到的刺激,还有降生时经历的创伤感受。、婴儿时期,产生依恋关系最主要的因素是与母亲温柔肉体的亲密接触,这表现在安抚婴儿时,需要模仿婴儿原本在母亲身体内的各种感受,包括亲密互动,手托、拥抱和摇晃等动作。对于婴儿来说,最接近母亲体内状态的节奏,最能起到安抚作用。

3、婴儿成长之后,母子依恋纽带的强度和质量,取决关键时间内,母婴身体接触的丰富和强弱程度。在婴儿产生反叛状况时,应采取自然顺序的育儿模式。“先疼爱——后放手”这种模式也同样出现在猿猴身上,其中以抓握先想为典型的反射行为的动作被叫做“紧抓反射”或“莫罗反射”。通常情况下,父母会用保持亲密接触和利用襁褓来安抚婴幼儿。

4、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每一个阶段,为了让子女顺利度过,安然成长,父母和子女要有相应形式来爆出亲热,身体接触和爱抚。正如胎儿必须离开子宫一样,新生儿也必须离开襁褓。

5、婴儿早期得到的安抚动作至关重要,会在其成人的亲密行为中表现出来。

6、婴儿早期的主动接触行为是允吸,他能发出两种重要的信号,邀请母亲的亲密行为,这两种信号是哭闹和微笑。(得到第二信号的支持:a:视觉信号;b:母亲安抚行为。)相对应来说,年青人眼泪的信号就是渴望安抚的信号。

7、童年时期晚期以后会出现亲密行为的替代品如:婴儿奶嘴、布料等;稍大时,会出现与父母大闹等伪装亲密行为;成人伪装的亲密行为仅限于胳膊上一拳之类的动作,以示友好。(孩童时代的替代品会进入成年生活)

8、婴儿期一过,独立行为开始表现,到了青春期得到加强,出现“隐私”需求。9:亲密行为的原生序列是“抱紧我/放下我/别管我”。

第二章:两性亲密行为的诱因

【“两性亲密行为的诱因”审视成年人的亲密行为,概览性亲密行为各种信号,分两步走:人性感部位扫描;将人作为整体分析。】

1、我们发出一套平衡的信号,吸引或又排斥亲密行为。

2、人体各部位所代表信号:

a:胯:主要的性器官区域,较为禁忌,接触必须经过渐近阶段。例:遮阴袋、苏格兰裙...(其他部位“生殖器模仿”,传递性信号)

b:嘴巴:感性洞口,假性性信号。

c:肚脐:模仿生殖器,色情象征手段。

d:臀部:性信号区域,例女性弯腰捡东西,男人不禁想上前拍打或抚摸她屁股。

e:腿部:“修长的‘美腿’等于性成熟,因此就性感”。例:收腰习俗、中国“三寸金莲”,(双腿叉开坐是男人强势和自信的姿势)

f:腹部:展现人类男子阳刚气:肩宽、胸挺、胯窄。

g:腰部:女性信号世界,束腰历史。

h:乳房:乳房是生物进化中对半球形臀部的模拟。(乳房生命周期:未成熟女孩乳房小巧、年轻女;人乳房前凸、年长女人的乳房下垂)

i:肌肤:加强性别差异。

j:肩头:女人半球形视觉特征。

k:颌骨:长方下巴必然是男人。

l:面颊:重要信号是红晕,红晕是邀请亲密行为的信号。

M:眼睛:可以发出信号。

N:眉毛:人类特征。

O:面孔:整体价值,表情。

P:头发:头发原为物种信号,后修整成了性别信号。

2、人体各部位发出的信号,同时展示,以组合的形式、在具体的意境中,传达不同信息。

第三章:两性亲密行为

【研究成人求爱的亲密行为和性爱亲密行为】

1、成人独立后,机敏的警戒取代了盲目的信赖,独立取代了依靠。

2、一切动物求偶模式都可以归纳为一个典型的过程,分时二个阶段:(由文化决定,更大程度上由身体结构和性生理决定)

A:眼对身阶段:隔距离看人。

B:眼对眼阶段:吸引力。

C:话对话阶段:方言、语气、口音等信号传入。

D:手对手阶段:亲密行为身体接触起始阶段。

E:肩搭肩阶段:重要门槛(挽着肩膀走可能有一丝暧昧的气息,介于亲密友谊和爱情的关系之间)

F:臂挽腰阶段:直接表示恋爱行为的宣誓。

G:嘴对嘴阶段:出现性唤起第一阶段。

H:手对头阶段:嘴对嘴阶段延伸。

I:手对身阶段:探索动作逐渐深入。

J:嘴对乳房阶段:互动具有严格的隐私性。性唤起前奏,性高潮前奏。

K:手对生殖器阶段:达到高潮常用形式。

L:生殖器对生殖器:性交完成阶段。

3、三种变异形式:过程的压缩,阶段的调整,模式的细化。例:强奸。(规律:接触行为越形式化,越容易在时间顺序上提前。)

4、一切亲密行为都可以追溯到亲密的母婴关系。

5、心焦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卵子受精,而是为了滋润双方的关系。

第四章:社会亲密行为

【性质、特征、分类、需要和限制】

1、现代生活中,关系太多、太复杂、太模糊、常常太不真诚。我们畏缩不前而不与人接触。

2、成人大量的身体接触代替已消失的婴儿似的亲密行为。人的社交亲密行为中,谨慎的、受抑制的接触源于我们矛盾的需要:A:密切关系与个人隐私的需要。B:依靠他人与个人自立的需要。

3、人类大量身体接触耳朵阶段就是两个强大社会纽带形成的阶段:第一阶段:形成亲子的纽带,第二个是形成恋人的纽带。

4、现代人压力自己,不纵情更广泛的亲密接触的愉悦的原因A:现在都市社会群中,人们觉得太过拥挤,人们紧张,缺乏安全感。B:和性有关,成人亲密行为受一定程度限制。

5、“拍打”动作和夸奖在童年期建立了强大的联系,在重要语境下,基本的触摸信号转变为听觉信号和视觉信号。例:鼓掌,招手告别等。A:拍手成为婴儿欢迎妈妈的手势。B:宝宝拍手是妈妈“空抱”的有声产物。C:视觉信号形式是挥手。

6、常见习惯社交动作:(每一个类别都表示具体的含义,并指明了身体接触时人与人的关系)

A:正面的贴身拥抱:“家人团聚”型和“运动员获胜”型。足球运动员的拥抱仅限于没有性含义的语境。

B:搂肩式拥抱:半搂半抱姿势最常见,多半为男性举动,C:手搭肩:搂肩式拥抱的简化。

D:手臂挽手臂:基本上为女性动作。

E:手拉手:相互动作,F:头部接触:恋人典型动作,父母呵护幼儿基本动作。安抚的身体接触动作是无法抗拒的冲动。

G:亲吻:嘴唇接触柔软物的动作本身是重要的,原生性的亲密行为。早期的嘴唇接触能发展为有好的文化行为。

H:握手:存在隐藏的复杂性,多种原因:问候、告别、签约、呈交、祝贺等。分“约定式握手”或“问候式握手”。恋人绝对不会握手,握手是最缺乏爱意的身体接触形式。

7、与婴儿相比,成人需要更大的独立性和流动性。

第五章:特殊亲密行为

【专业人士给人提供的身体接触】

1、两个人身体亲密接触的程度七绝与两人的信赖程度,亲密行为安抚焦虑和不安全感。

2、我们必须要在伪装的形势下的到专业恶人是提供的亲密“药剂”,生病使他人做出安抚的亲密动作。都市生活造成了过分的压力和紧张,生病,重要的不是病,而是要让人看你你有病。几乎一切肠胃不适都是由于情绪恶劣引起的,而心情不好是不适应现在生活的压力和紧张引起的,由于激动而粗心,人有可能戏剧性地丧失防止意外伤害的能力。生病得到的报偿是暂时的,延时受益时间的办法是使疾病成为慢性病,短暂的休息总是胜于不休息,医生有时让病人住院纯粹是由于情感因素。

3、美容院、健身房中,享受的亲密动作补偿了人们的亲密行为需要。多种类型的专业触摸者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实际的身体接触比公开宣示的活动更加重要。可怜的替代手段,胜过完全的情感孤独。

第六章:替代性亲密行为

【人与宠物的亲密接触,围绕宠物和实验动物的尖锐意见分歧】

1/当我们被剥夺了迫切需要的东西,我们的创造精神能驱使我们去找到替代手段。例如寻找友好的身体接触。

2、我们与人的接触因文化局限而受阻,于是,我们把亲密行为转向逗人喜欢的宠物,他们是我们表示哎的亲密行为的替代品,人和动物亲民行为的本身没座位宠物的角色是人的替身,它们的身体是人体的替身。(狗,我们拍打人背部的理想替代物;猫,人发的理想替身。)拍打是我们对一切犬科动物典型的亲密动作。宠物不仅是一般同伴的替代物,而且是孩子的替身。

3、异化感和亲密接触挫折感是严重的。

4、动物实验的特殊态度,白鼠为例,我们对野鼠的态度是把它当做隐私领地的侵犯者,一切手段捍卫领地都是合法的。然后实验鼠不再是害鼠,而是人类的仆役,人类反对先照顾后使其痛苦,很多人真正关心的是其中存在的亲密关系的背叛,因为亲密关系意味着信赖。

5、就较小的儿童而言,享受亲密接触的问题由玩具动物来解决,玩具使他们亲密接触替代物的替代品。

第七章:恋物性亲密行为

【将物体作为亲密接触的替代手段】

1、我们与亲密者的亲密关系,第一步是我们与半陌生人(专业的触摸人)的亲密接触,第二步是与替代物(宠物)的亲密接触。第三部人造替代品(有隐蔽的亲密因素)。

2、一切与“物”的接触都让我们回忆起婴儿期被母亲抱在怀里的温暖。嘴唇衔东西对人有安抚作用,它意味着和妈妈这位首要的保护者的接触有了保障。(有一种欲望:抓着“香烟乳头”不放手)、3、糖果 :具有柔软和甜美的特征,承担象征性角色。

4、人们会避免一望而知的孩子气的动作,婴儿期的口唇亲密动作仍是成人生活的重要成分,即使在友情或爱情之外的领域也可看到亲吻动作。婴儿期的另一种基本身体接触形式是面颊津贴妈妈的身子,成年女性中普遍出现这种现象。

5、母亲给我们提供两种重要的安全因素:一,身体接触的亲密舒适;二,不受外部世界的伤害。因此例如旅馆等环境因素里,各方面都在模仿我们熟悉的婴儿室。

6、衣物与人之间的亲密接触不是单向的关系,打理头发等行为具有明显的镇静功能,起到自恋拥抱的作用。

第八章:自我亲密行为

【概括5-8章,按身体部位介绍自我亲密行为】

1、人们用各种方法拥抱、搂抱、紧抓来触摸自己、安慰自己,在象征意义上说,手已经成为另一个人的手,即爱人或母亲的手。

2、自我亲密行为实际上是无意识模仿两个人的行为,身体的某一部分成了想象中的亲友安慰我们的亲密行为,是假性的人际交往动作。

3、五种亲密行为源头:

4、头部的亲密行为分为四大类:

A:保护动作(举手,护头,感觉器官的刺激)、B:清理动作,类似于动物为了学所谓的移置活动。C:特殊信号:手举起来到头部去完成象征性动作。D:特殊信号:手举起来到头部去完成象征性动作。

E:自我亲密动作:摸头的主要原因是无意之间模仿他触摸我们的动作,借以得到慰藉。

5、手对头的各种接触中常见的动作按频率排序

A:手托腮帮子b:手托下巴c:收撩拨头发d:手抚面颊e:手捂面颊f:手指触摸嘴村g:手触太阳穴。第九章:回归亲密行为

【重温从摇篮到墓地的自我亲密行为,对五种亲密行为做小结】

1、人类了不起的适应力往往瓦解额着社会,我们自拥挤的都是李挣扎苟安,直到触摸或被触摸都意味着痛苦。

2、华生的育儿经验建立在行为主义观点上,这一态度建立在完全错误的前提上,父母对婴儿的方式不自然婴儿觉得为安不安。由于他施爱和渴望被爱的郁芳在幼年时就被堵塞了,所以他施爱就觉得不安全。

3、例:猴子孩子得不到母爱,一会儿对婴儿太严厉,一会儿又急又急忙让步。这种方法造成的结果是幼儿期或稍大以后,孩子不是发脾气就是造反。婴儿想证明父母是爱她的。

4、培育婴儿的做法,首先,出生后的几年里,婴儿要得到全身心的爱,不能打折扣,影儿只想你最大的爱;出生几个月的经验给他安全感,婴儿阶段的管束是错误的。婴儿期与父母形成全身心的依恋纽带,成年后就容易和伴侣缔结强有力的性纽带,“安全基地”。

5、充分享受家人的亲密关系,个恶人的隐私空间必不可少,太拥挤,会把爱的触摸变成窒息的拥挤。

6、两种强大的社会态度对亲密行为造成负面的影响,第一种,是用“幼稚”一词表达的侮辱,亲密行为不会使人变柔软,反而会使人坚强。第二种,身体接触含有性的兴趣。

7、现代社会里,有关身体接触和亲密行为的行为观念需要修改。(身体感觉兴趣小组等的培训),目的是要破处文明人言行举止一本正经的表象,提醒参加者“不是拥有人体,他们就是人体。”

8、重温你和妈妈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吧,他给你启示,使你更能施爱、做爱和寻爱。施爱和受爱是双向过程,替代物终究不能给人足够的安抚。

第二篇:《管理行为》读书报告

《管理行为》是赫伯特A.西蒙最重要的著作。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有限理性”和“满意解”,其次是决策过程理论。西蒙提出,现实生活中个人和组织的决策需要一定程度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都是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进行的。理想中的完全理性会导致人们寻求决策的最优解。而现实生活中的有限理性则导致人们寻求满意解。西蒙将组织内部的活动分为经常性和非经常性两类.前者的决策为程序化决策,后者的决策为非程序化决策。所有的程序化决策过程都可以概括为:界定问题;明确目标寻找为达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比较并评价这些方案;做出决策:在执行决策中进行检查和控制,以保证实现预定的目标。或许是因为现在决策者只能是”有限理性“,”经济人寻求最优解、管理者寻求满意解“这些理念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在看这本最初提出这些理念的经典书籍的时候反倒觉得作者西蒙是在罗嗦不休,反复列举一些事实来试图说明这些观点,这就看得很乏味。也很担心自己是否真的完全理解这本书,在阅读经典类书籍而自己又无所获的时候,就常常有这焦虑感。不过除了上面所说这两个观点之外,西蒙在沟通这章的时候还说到了在一

个组织中,下级向上传输信息的原因是:传输信息不会给传输者带来不利后果,上级有其他渠道可以知道这些信息,不如自己先说,这些信息是与上级打交道做沟通时所必须的。

《管理行为》读书笔记

---------如何通过对管理型组织决策过程因素分解来理解管理是可能的一、本讨论的三个假设前提:

管理的本质就是决策

决策的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

决策中包含两种要素: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这两个要素包含于每个决策过程中

二、本文试图剖析的目标:管理型组织决策的制定过程

1、研究分析的单位:决策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2、决策的影响环境:决策的内部结构,包括组织的职能层面,和组织的协调层面

3、决策的外部客观环境,这一要素决定了我们的决策不可能总是理性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有限理性

4、组织决策中的心理变量

三、对管理型组织决策过程的函数关系分析

假设决策制定的过程为因变量,则决策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客观环境为自变量,其函数关系式如下:

X1: 管理型组织的内部结构(组织管理层面因素A, 组织职能层面因素B)X2: 决策的外部结构:有限理性

X3: 基于组织的对与个人心理影响因素

Y:决策制定的过程

Y=F(X1, X2,X3)=F [(A +B),X2 , X3]

1、管理型组织内部结构的函数关系式

(一)X1的函数关系式

管理型组织决策的内部结构包括组织的管理层面、组织的职能层面来影响组织内部决策的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

A:(组织管理层面):权力分配(a1:内容 a2:深度)。

A= f(a1,a2)=a1xa2在权利分配中,内容和深度任意一个变量为零,其结果都为零, 所以,这两个因素之间是乘积关系。

B:(组织职能层面):实现权力分配的方式(b1计划 b2评审)。

B=f(b1,b2)=b1+b2在权利分配的方式中,计划与评审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个因素,这个连个变量各自独立的影响组织职能的实现。

在管理型组织内部结构中,组织管理层面和组织职能层面都能分别对组织的结构产生影响,即权利分配的内容和深度可以影响组织的内部结构。同样,以计划和评审为基本内容的权利分配方式也同样能独立影响组织的结构。而以上二者我们称之为A1,B1两个变量即可以独立影响变量X1,也可以共同影响组织结构这个变量X1。故而X1的函数关系式如下: X1= f(a1,a2)+ f(b1,b2)=a1×a2+(b1+b2)

(二)、管理型组织管理层面X2的函数关系式

对于影响管理型组织管理层面的因素有三个一级变量,分别是:组织对个人的影响,即组织对个人的协调机制;组织吸引个人的机制,即组织对个人的诱因;基于组织协调和诱因层面的个人心理变量。我们分别用G, I, P表示。即:

G, 组织影响个人的机制(协调机制—协调层面):权威、信息沟通、忠诚心、效率准则

I, 组织吸引个人的机制(诱因层面):组织目标、薪水和晋升、组织本身

P, 基于组织协调和诱因层面的个人行为动机, 即个人对于组织的协调和诱因所作出的反应。

因为组织对个人的协调机制、组织对个人的诱因机制对管理型组织的影响是独立就可以发挥作用的,而且以上两个因素又是对组织管理层面发生作用的因素。而组织协调及组织诱因对个人行为动机的影响则要依靠组织对个人的协调机制和组织对个人的诱因机制来发挥作用的,所以,管理型组织管理层面A1的函数关系式可以表述如下:

X2=F(C, I, P)=(C+I)x P2、管理型组织决策中的外部影响变量,我们用X3表示此变量

如前文所述,组织决策中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是指组织决策中的有限理性。有限理性在组织决策过程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决策中的有限理性;二是个人决策中的有限理性。个人决策中的有限理性是个人受组织影响的方面,它包含学习、记忆、习惯、(积极地外界刺激)这四个主要因素;组织决策中的有限理性是指组织中成员决策时的制约因素包括:知识、时间、群体。

我们假设组织中的有限理性为L1,其中知识为K,时间为T,群体P,则L1的函数关系式为: L1=F(T, K, P)=T×K÷ P此函数关系式表示:在组织决策中,组织的知识积累和留给组织进行决策的时间都是越多越有利于作出好的决策,然而,参与组织决策的群体越大,则越不利于决策效率的提高,组织为此做出的妥协也越大。

我们假设在组织决策中个人的有限理性为L2,其影响因素为学习S,记忆M,习惯H,外界刺激C。在影响因素中,学习S 和记忆M是相互促进的,因而他们在决策中是乘积关系,习惯H独立发挥作用,外界刺激C也可以再S和M的基础上独立发挥作用。L2的函数关系式为:L2=F(S, M, H,C)=(S×M)+ H + C

小结:管理型组织决策中外部变量的函数关系为:

X3=L1 + L2 = F(T, K, P)+ F(S, M, H ,C)= T×K÷P + S×M+H+C3、个人的行为动机对组织决策过程的影响

在影响管理型组织的决策过程的因素还有“个人的行为动机”:目的、策略、后果、评价、(选择)。因为个人的行为动机会对整个组织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因而,此因素应该成为组织决策中的效果系数,我们在这里把此变量用O表示。

因为个人的行为动机会对组织决策过程产生影响,而这个影响在一定的时期和环境下,是静态的影响决策的结果,所以,我们可以综合的把管理型组织的决策过程用函数关系式表述如下:

Y=O×F(X1, X2,X3)

四、总结:综合以上推理过程,我们可以把管理型组织的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用函数关系式表达如下:

Y=O*F(X1, X2,X3)=F [(A +B),X2 , X3]=O*F(X1)+F(X2)+F(X3)

= O*[f(a1,a2)+ f(b1,b2)+ F(C, I, P)+ F(T, K, P)+ F(S, M, H ,C)] =O*[a1×a2+(b1+b2)+(C+I)x P+ T×K÷P + S×M+H+C]

结论:决策的外部客观环境决定了决策过程的“有限理性”,而有限理性假设使得组织决策需要管理,而且对于影响决策过程因素的描述,说明管理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决策,而决策的过程是一个选择过程。决策包含两个因素: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这连个因素包含于所有的具体的决策中。这一特点决定了,决策是对实现特定目标而言的,管理的任务要关注的是特定目标下的决策。

组织中的决策不是孤立的决策,而是某一个组织成员的输出另一组织成员的输入;决策是由各种关系所组成的有条理的系统。“决策”的系统可以将组织工作联系起来。由归纳实践而得的“决策”的定义——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大量(实际)可能的备选行动方案;一个人可能选取其中任何一个方案;通过某种过程,这些大量的备选方案,被缩减为实际采用的一个方案。但是由于组织中决策者的知识、时间及群体因素的制约,使得组织在决策的过程中,不可能对所有的备选方案都进行可行性审核,从而使得每一个决策过程都是一个相对理性的选择过程,即在组织当时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条件下达到“效率原则”。同时,由于限制

理性的三个制约因素的存在,使得人们的决策需要尽量地理性。故而要求人们从学习、记忆、习惯的养成、接受外界积极地刺激、行为整合五个方面改进时间、知识、群体三个静态范畴所带来的决策理性不足,来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质量,从而最大可能的达到“效率原则”。之所有要强调决策的后果,追求有限理性的最大化,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组织决策遵守“效率原则”,组织才能使得组织中的个人贡献大于组织提供给个人的“诱因” “效率原则”的要求加之决策外部环境限制带来的“有限理性”,使得组织需要对决策过程进行管理。而经过上述函数关系的描述,说明对决策过程的管理将最终需要落实到:管理型组织的结构、管理型组织的职能安排、管理型组织的协调、管理型组织的诱因及基于管理型组织诱因层面对于人们心里因素的调整。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管理的必要性及管理的可能性。,管理有影响决策的可能性这一命题使《管理行为》一书的写作有了巨大的意义。

第三篇:读书报告之

本周结课,我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些进一步的学习建议,特别是强调在写读书报告或论文时,应该找些这方面的范文,仔细阅读,从中体会一篇优秀的作品是如何组织和论证的。luo同学此前曾经发给我一篇读书报告,我也指出了一些问题。课后他又来信说,这次课堂上我提到的一些方法,“让我受益颇多”,但他“功力尚浅”,缺乏鉴别能力,希望我能推荐一些好的读书报告给他参考。我考虑到他此前读书报告的内容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他先读读本博客上转载的陈弘毅先生的书评,并给他布置了三项任务:

1、仔细体会本文的结构。

2、你认为这篇报告好在哪里?给出理由。

3,与你的初稿做个比较,确定你的读书报告的结构。

我设计这三个问题,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luo同学的读书报告,在结构上问题较大,而且阅读时过于纠缠细节,缺乏整体的把握。这点我在此前的通信中已经指出,我希望他能从陈先生的书评中,体会到如何有层次地展开写作的技艺。第二,我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关注他人的优点,并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最好落实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上,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luo同学很快给了我一个回复,尽管这个回复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但整体上理解还算准确,而且能够把握这篇书评的优点,并结合自己的写作,有针对性地反思,提出合理的写作计划,我以为非常不错,所以转载在下面,供其他同学参考。同时我也希望有志于学习的同学,也能够多做一些这样的工作,即有意识地向优秀的作者和作品学习,切实提高自己的能力。

以下是luo同学的回答。粗体字是我认为写得不错的部分,括号内是我的一些看法。

1、本文的论证结构。

首先在第一部分作者由一个大背景引出这本书,以及本书要讨论的主题。作者在主题方面做了简要的概括。其次,第二部分作者就本书的章节做了一个言简意赅的回顾,梳理了每一章的大意,每一章作者的论证所体现出来的“洞见”。第三部分作者开始综合评价此书,提出这本书的美中不足之处,并加深论证予以补充(原著作者集中于讨论英美法系的法治,作者认为视野还应该更广阔,故补充了德国法治建设的过程)。最后再对比德国的情况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里的把握不够准确,作者最后介绍了国内学者的一些看法,但在此之前,作者对法治为何能够作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理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算是对前文的一个概括和反思,并基于这一看法重新反思了法治的“中国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最后一个部分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升华之类的说法过于含糊,应该具体说明升华的“内容”)作者的讨论不再仅仅停留在欧美法治的层面上,提出了将中华文化与法治相结合的思路。(这句说明也不准确,可以重写。不准确是因为读得不深入,尚未把握作者的论证要旨,而这一部分正是本文最精要的地方。)

2、你认为这篇报告好在哪里?给出理由。

A.先说整体的感觉。结构非常清楚,文章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什么,第二部分说什么,第三部分说什么都交代得非常明了,而且是层层递进的思路,读者读起来就很有一气呵成的畅快感觉。我觉得我那篇就读起来很喘气,读一会儿长篇大论一下,读一会儿又长篇大论一下,读到最后,作者写作的线条都串丢了。

B.第一部分:开头很好。背景介绍得很清楚。问题引出得也很直接。读这里的时候想起老师上次发给我的您的《法学方法论》短评。我觉得那个开头就特别好。您一开篇马上就提出了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个论证思路我觉得就十分典型,应该可以作为模板的一种。对比我之前写的,就发现我的开头就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缺乏对问题的背景介绍,缺乏对本书核心问题的引出;其次一读起来就是“就书读书”的感觉,开头非常生硬,没有那种“带着问题读书,尝试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点我会再好好改进。

C.第二部分:作者对全书的介绍一气呵成,对作者论证结构的梳理简明扼要,而且都写到了点上,重点突出,安排也很合理。我记得老师的那篇短评也是这样的,最后梳理作者观点时都只是纯粹地介绍作者的论证思路与结构,不会在这个部分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读起来我就一点梗的感觉都没有,很顺畅。对比我自己的读书报告,就发现我把对作者论证的总结和自己的观点全部杂糅在一起了,显得非常杂乱,没有章法。我在想,一篇优秀的读书报告里,对作者观点的把握和概括应该算比较核心的一部分吧,即便读者本人读完此书,没有产生任何自己的观点,只要能够把作者的论证思路阐述明白,这样的读书报告也能算是完整的了吧。我觉得我当时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想明白,总想着要提出所有值得讨论的问题,到时候写论文时就可做挑选了…其实这样反而显得杂乱无章,找不到重点,执迷于细节,忽视了核心与方向。这点也是我该改正的地方。

D.第三部分:作者在这个部分主要论述自己的读后感。他用辩证的态度指出了本书美中不足的地方,但又不流于无力的批判,并写出了大概的作者认为可以作为弥补的部分。我觉得这点十分可贵。很多人写批判的文章,仅仅是批判,说别人哪里哪里不好,但是却不会进一步来解决问题。我觉得这篇文章作者的态度就很好。批判也批判得十分有底气。他认为作者的书没有讨论德国法治的部分比较遗憾,所以他就对这方面进行了补充,进而结合我国的法治历史与现状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与倡议,即我国的法治国家构建应该与我国的法治文化和历史相结合,寻找出适合我国发展的法治思路来。(这部分要结合作者对法治的理解来谈,注意,作者对法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正是基于这一看法,他才能顺利过渡到后面的论证。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应该反思自己为何会漏掉了这一点。)

3、与你的初稿做个比较,确定你的读书报告的结构。

这个我在上一部分也粗略说了些,这里总结一下我的读书报告存在的问题。首先,对本书的主题缺乏一个有背景有力度的引论。开头十分干瘪。

其次,对本书所谈论的问题的核心缺乏一个比较深层次的把握。且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是,即便我懂了这本书讨论的核心是什么,但是我的阅读视野还十分狭隘,对作者所讨论的问题没法做到从横向和纵向上把握,谈论起来也显得十分无力,没有其他的观点的佐证,没有旁征博引,没有视野广阔点的讨论。(第一次的读书报告相对简略没有关系,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带着问题扩展阅读,逐渐形成对该问题的系统看法,讨论起来就会有深度和广度,如果你的看法确实有价值的话,可以扩展为一篇针对该问题的专题论文)

再次,写作层次与结构十分混乱。一篇优秀的读书报告应该是一气呵成的。但我的过于执迷于细节,忽略了对整本书整体的体系化的把握。开头部分本来就没有开好,到第二部分的写作时又将作者的论述总结与自己的随意观点杂糅在一起,感觉完全没有重点,写作太随意,结构太松散,没有凝聚力。另外,即便是写自己观点的地方的论证也都十分弱。当然,我了解得不多本身也是个原因,还需要深入阅读,形成比较体系化的观点和概念体系。针对以上问题,我觉得我的读书报告还需要做以下修改:

其一,开头重新写。按照老师的短评的方法,或者陈的这篇读书报告的方法。思路是以背景提出问题。重点在于将问题提出来,然后用最简练的方法总结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其二,把第二部分中作者的论证与自己的观点剥离开。第二部分整体只介绍作者的论证思路与结构。把作者的观点提炼出来。这部分的介绍一定要有重点,简练,有力,这部分十分考验自己对本书的理解以及自己对问题的概括能力。所以一定要好好写。

其三,可以集中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但切记不可流于对某些问题的逐一评论。最好是能够按照作者写作本书的思路来串自己的看法。一定要写出串起来的感觉,要使这部分的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可松散。也不要仅仅提出问题,切记不要用自己朴素的正义观来论述,这是外行人的做法。最好有理有据。

最后,最好做一个升华。可以结合大陆的实践谈一谈发展方向。毕竟法学之理论探讨到最后也是为法律之实践服务。若能结合一下,应该能使此读书报告的写作显得更有价值一些。(如何写好这部分,还要多思考和揣摩。读书报告可以沿着作者的思路往下谈,但不必一定要落实到如何为实践服务。把理论问题谈清楚了也是一种重要贡献。)

另外想补充的是,看完老师的批改后,我觉得我的读书报告估计得全盘推翻…加上本身对法学方法论的东西了解得也不多,我在想,我是再将杨的《法学方法论》精读一遍再理出一份专门针对此书的读书报告呢(这样我觉得论证有些干瘪,因为老师提到的那些名字还有他们写的书我都没看过,比如什么阿列可西啦,拉伦茨的那本书我也没读过),还是先大致了解一下其他关于法学方法论的著作,结合这些了解再深入地重写读书报告?这样视野会不会就宽一点?写作也不至于流于无力的讨论?(此点我在信件中会有所建议,略)

突然想起我准备学术十星答辩的事儿。那时候文章已经写完了,但是答辩要求花5分钟左右介绍自己的论证结构与思路。当时我的方法就是画图。拿出一张白纸开始一点一点缕思路,理结构。从哪一步到哪一步之间的逻辑纽带是什么,论证的理由够不够充分,整篇文章的体系有没有偏离轨道,是不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作的…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后来我觉得这个方法对我的写作来说十分有用。每一次的反思都促进了我进一步完善论文,本来有一些没理清楚的地方因为自己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发问也理清楚了。跟老师说这个,是想问老师,这样的方法是不是也可以运用在所有的写作中呢。或者说,或许也可以用在阅读中,读书的时候也边读边画图,在每一个画箭头的地方都写上,从论点A到论点B的逻辑思路。额,只是突然想到的。或许这个方法能融到整个阅读,思考,论证,写作的过程中去呢。(这是一个好方法,可以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提炼和升华,转化成自觉的技能)感谢老师的批改和指导!祝开心。luo

第四篇:交往行为理论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当代欧美哲学和社会理论领域中最富有原创性、体系性的哲学家之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

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有学者把他称作“当代的黑格尔”和“ 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尤其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建构起来的交往行为理论,普遍被认定为代表哈贝马斯个人学术成就的标志。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在对交往异化的批判、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及其途径探索等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二、主要内容

《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这部著作涉及面相当广泛。这部著作中,马克斯·韦伯占据了一个更为突出的位置,哈贝马斯先比较简单地对行动与合理性概念进行规定,然后在对韦伯与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的分析中详细展开了他的关于行动与合理性的思想,这些诠释的素材更加集中在哈贝马斯自己思想的观念图式上。

哈贝马斯在这本书的开篇就声称,交往行为理论既非一种元理论,也非一种借助其它手段进行的认识论的继续。交往行为理论的分析让我们联接了与社会分析相关的三种理性:一个是涉及解释学和英美分析哲学中作为论争的理性,特别是关系到相对主义的问题。如果不同文化或生活方式有他们自身内在的合理性标准,那么在何种意义上才可能按照普遍性的标准比较他们并使其服从于批评。另一个是涉及到行为理性,即如何领会人的行为中有特殊意义的性质,这触及到理解的意义问题,还触及到了当行为者本人已经为他们的行为设定了理由时,社会科学在主张更好的解释时其自身的任务问题。最后一个是关于理性的社会扩张问题,即作为现代西方社会特有的那种合理化问题。这本书的大部分努力就是致力于此。

哈贝马斯断言:理性更多地是与运用知识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而较少地与知识有关。如果我们认为在一些情境中谈论某事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会明白这要么是指人们表达的认识,要么是指包含认识的符号表达形式。我们说某个人理性地行动,或者说某种陈述是合理的,实际上就是说这个行为或陈述可以被有关的某些人批驳或辩护,而这恰恰就是他们为了能够证明自己是正当的或有根有据的。我们不能像经验主义者那样,限制理性行为的范围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我们必须以“交往合理性”的概念来弥补“工具认知理性”的不足。正如哈贝马斯自己所说的,合理性意味着交往,因为只有符合与至少另一个人达成相互理解的必要条件时,某事才是合理的。

三、阅读收获

通过阅读这本著作,作为哲学领域门外汉的我,对书中提到的思想理论有了浅显的认识。

哈贝马斯在早期把交往行为看作以评议为媒介、以理解为目的的行为。交往行为的目的是达到理解,而达到理解是一个在相互认可的有效性要求的前提基础上导致认同的过程。进而,他把人的行为分为四类:一是旨在实现一种目的的行为,也就是有目的地、因果地介入客观世界的行为,称为工具性行为;二是社会集团成员根据共同价值和规范调节的行为,称为规范调节的行为;三是行为者在一个观众或社会面前表现自己主观性的行为,称为戏剧式行为;四是一种行为者个人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动,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达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的行为,称为交往行为。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有三个有效性要求: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理论理性表达真实性,实践理性表达真诚性,审美理性表达正确性。在交往行为中,这三个同样原初的有效性要求体现了一致关联,哈贝马斯将其称之为合理性。所以,所谓交往行为合理化是一种通过语言实现的、具有主体间性的、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在对话中完成的、能在交往者之间达成协调一致与相互理解的理性化的行为。这样理解的交往行为合理化,克服了韦伯合理化概念单纯的认识向度以及单纯的目的的工具合理性指向之局限,将本来只具有狭隘的获得真理与实现特定目的的成功手段之意义的概念,扩大为一个融真、善、美于一体的普适概念;它把理性放在人际间广泛的和相互交往的生动关系网络中考察,使理性凸现为交往关系的总和。相比于其他三种行为,交往行为在本质上更具合理性的要求,因为它符合把各种不同经验导向合理的协调和发展。

在哈贝马斯看来,真正的交往互动过程比工具型行动中包含着更多的合理性。他说:“我们有以下四个概念总结了达到理解过程的合理的结构特征,第一,行动者的三个世界关系和相应的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概念;第二,命题真实、规范正确和真诚可靠的断言;第三,在合理的动机之上达成的共识,„„第四,达到理解的概念,即认为理解是对环境之共同定义的合作性协商的概念。”

四、感悟与思考

重建交往理性,实现社会合理化,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目标。哈贝马斯强调语言在交往行为中的基础地位,强调重建交往理性对克服生活世界殖民化、实现社会合理化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并将交往行为理论提升为话语伦理学和文化政治学的高度,主张用相互理解、宽容、和解的立场处理不同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文化传统和国际关系,认为符合交往理性的话语平等和民主是社会交往、文化交流的行为准则,是理想、公正、稳定的社会秩序建立的前提条件,也是未来文明发展的方向。

哈贝马斯认为启蒙运动开创的现代性事业并未终结,人类理性并未泯灭,人类仍有逃离现代性困境的出路。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他寄希望于交往理性的重建,试图通过话语共识和民主政治来克服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实现社会合理化,构建理想的交往共同体甚至世界公民社会来整合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关系、寻找失去的价值和意义,这明显带有马托邦的色彩。正由于此,福柯称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是“交往的乌托邦”;布尔迪厄称之为“乌托邦现实主义”。关于交往行为理论中存在乌托邦因素这一点,哈贝马斯本人也不否认:如果说我还保留了一点乌托邦的话,那完全是因为我相信,民主能够揭开当今世界似乎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戈尔迪之结。世界末日的情绪将会消耗我们的精力,而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在这里都是无用的空话。

哈贝马斯在实践上对于“语言交往”、“生活世界”的研究有些夸大了它们的作用,但也提醒我们注意在这些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提醒我们要防止金钱对“生活世界”的侵犯,克服道德滑坡和拜金主义,这样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虽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在现实中缺乏孕育之土壤,只是一种乌托邦,但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是以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为核心的理论。他主张人们应该以真诚的对话来解决社会矛盾、社会争端和冲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让人们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取得一致,构建社会的和谐。对于个体而言,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商品经济的市场化会使资本和商品成为衡量和主宰一切的标准。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地提高,但人际关系日益淡薄、道德滑坡。因此,我国不仅要注重经济建设的过程,同时还要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公民道德的培养,所以应该使人们在平等互爱的基础上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在人类进入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不同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之间,必须实现符合交往理性的话语平等和民主,反对任何用军事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强制手段干涉别人,通过武力贯彻自己意志的做法。这样有利于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也有利于构建理想化的合理性的社会。

五、结语

“交往行为”构成了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范畴。“交往行为理论”带有明显的批判性,同时又带有乌托邦色彩,但相信研究其理论对哲学领域研究帮助很大。对于我们从未深入学习哲学的学生,阅读其理论著作也帮助我们开阔眼界、开拓哲学思维。

参考文献:

[1]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 [德] 章国锋.关于一个公正世界的“乌托邦”构想: 解读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第五篇:毕业设计之读书报告

读后感——《山西省城乡居民消费问题研究》

消费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又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和一目经济平稳发展的持久动力。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重创了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我国长期倚重出口和投资拉动的发展方式受到了严峻挑战。针对我国外需市场的萎缩和发展模式的粗放效应,“十二五”规划将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提到了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地位。因此,研究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特别是研究制约居民消费需求的相关因素,对于扩大内需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伴随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内容、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消费领域却出现了“反常”现象:在宏观层面表现为社会的收入分配率持续下降,消费率偏低;在微观层面表现为居民的消费倾向大幅度降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居民的消费倾向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消费动力不足现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本书说明了以山西省城乡居民消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是:山西省经济发展模式单

一、资源型产业结构特征明显、重型结构特征突出、第三产业落后。在全球经济衰退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情势下,山西省经济增长受到严重阻碍,出口大幅下降,虽然采取着积极的投资策略,但并不能改善经济发展结构,因此,如何拉动内需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有关我国居民消费的研究不断增加,研究的角度和方法都较早期有了诸多改进,即采用性质更加优良的数量分析方法。这本书主旨是探讨如何扩大山西省城乡居民消费,由于影响消费的因素众多,且重要程度不一,所以本书以消费问题中的突出因素为分析对象,结合经济理论和计量方法,运用统计描述以及ELEs模型研究如何扩大山西省居民消费。

这本书研究发现,山西省居民的消费水平落后,消费结构有待改善,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下降,并且呈现结构向不良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主要归固于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地区收入及消费的差距问题严重、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以及产业发展失衡等因素。制约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最大因素是收入低下,尤其是劳动报酬收入不高,消费预期和消费信心不足,社会制度层面的经济、文化、福利等的欠缺,此外农村不合理的陈规陋习、新农村建设推进不深入等也是导致消费结构和质量难以优化的重要原因。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山西省城乡居民的消费基础不牢靠、消费信心不足、消费欲望不强,并且这一现象在短期内会持续存在。

根据相关研究背景和主要研究结论,结合山西省城乡居民消费的特点,本书提出了两方面政策建议。对于城镇居民:一是要抑制收入分配差距,提高民众收入水平。二是稳定居民未来预期,减少预防性储蓄动机。三是降低流动性约束,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并针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拓展消费领域,鼓励和引导居民合理消费;结合山西省的资源优势,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高循环的经济运行模式。对于农村居民:一是构建其合理化的消费模式。二是提高居民收入,拉动农村居民消费。三是培育优良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同时消除谨慎消费心理,倡导健康消费文化;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开发面向农村的商品供给模式;为缩小城乡差距,还要重点扶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本书对我毕业论文研究的课题起到很重要的借鉴作用,由于这本书框架结构中对城乡居民消费进行了分别的描述,从原因及政策等多方面来系统的阐述了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对我在写毕业论文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下载裸猿三部曲之《亲密行为》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裸猿三部曲之《亲密行为》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报告之红楼梦

    读书报告 论《红楼梦》 之王熙凤论《红楼梦》之王熙凤 几十个立体深刻,富有风采的任务角色在一曲红楼大梦中各种演绎着独一无二的喜悲,使得红楼梦如久酿的酒一般耐人品味,滋味......

    读书报告之水浒传

    读书报告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 图书简介:我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水浒传》,类别为小说。 写作背景:据书中导读,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在北宋末年,不过史书上的记载只......

    读书报告之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 谁的孤独 小的时候很喜欢读一本叫《世界名著导读》的书,里面对用《百年孤独》做了很简短的介绍 “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拉丁美洲魔幻现......

    读书报告之《围城》(合集)

    关于《围城》的读书报告 小说《围城》是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它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钱钟书写的唯一的长篇小说。该小说故事以抗战初期为背景,以主人公......

    读书报告之《基督山伯爵》

    读书报告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么久,我还是依然深深地喜欢着它。于我来说,它是我心中一首永恒的歌。——前记 初次读《基督山恩仇记》时,我还在上小学。那时,它只是薄薄的一本,简......

    毛泽东选集之读书报告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之读书笔记 软件0906班张玲曼09301175中国人都知道,毛泽东同志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著作家,也是一位充满激情的......

    呐喊 之读书报告

    《呐喊》之读书笔记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读书报告之《美的历程》

    行走于美的长廊中 ——读书报告之《美的历程》 学院:文学院 班级:2010级2班 姓名:杨海燕 序号:166号 学号:1041410167 电话:***独创声明:用相同的中国字,写出不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