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市企事业单位人才状况调查报告
我市企事业单位人才状况调查报告
孔维昆 057071158
一、调查内容和方式
为搞好这项工作,专门成立了人才调查领导组及其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事局局长任组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任副组长。这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全市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中的大中专毕业生,初级以上职称人员、中级以上技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调查方式主要采取全面统计和重点调研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发统计表由各单位按所掌握的材料据实填写,各县(区)、市直主管部门和单位汇总填报,同时选择部分单位派调查组进行重点调查,市人才中心还将调查所需的表格和文件在宣威人才网上进行上传和下载,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负责牵头协调,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具体承担调查任务及数字资料的汇总整理。调查分三个阶段和6个小组进行,6月5日至6月10日对人才调查工作开展宣传,6月11日至6月28日调查摸底阶段,6月29日至7月5日对调查数据汇总整理;六个小组分别对县区、党群口事业、政府口事业、国有企业,省直企、事业单位、个体私营企业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结果
此次全市企事业单位人才状况调查,被调查单位1136个,其中:市直事业单位244个,市直企业单位205个,县区事业单位687个,县区企业单位185个。共收集到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料信息43886人,按学历划分:研究生136人,大学8042人,大专及以下为35708人;按年龄划分:40岁以下人员23652人,40岁以上20234人;按职称划分:高级职称2405人,中级职称16438人,初级职称25043人;按单位性质划分: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18374人,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25512人,有779人享受国家津贴。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落实的情况看,我市人才的使用和流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1、人才分布不均,配置不合理
调查显示,我市现有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中教师和卫生的专业技术人才共有20452人,占调查总数的46.6%。其中:教师岗位有11932人,占调查人数的27.19%,这当中事业单位教师11159人,企业单位教师773人,企业单位教师主要是我市企业子弟学校和厂矿自办学校的教育职工;卫生岗位有8520人,占调查人数的19.41%,这当中事业单位卫生人员4328人,企业单位卫生人员1354人,企业单位的卫生人员主要是我市企业单位的卫生所和企业医院职工。从以上两组数字看,专业技术人才最多的是教育和卫生岗位上的人员,并又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技术等高科技技术方面的人才少,一般人才多,高级职称和高精尖人才少,长期的恶性循环,直接影响了我市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形成我市整体人才短缺和局部人才过剩并存的局面,造成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
2、高级人才“跳槽”现象严重,现有人才“青”、“黄”不接
调查中发现好多单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前几年分配来的大学生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因种种原因离开单位的不少,有去南方就业的,有考上公务员的等等,这些外流人才都是经过单位培训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获的一技之长的骨干力量,他们的跳槽,给单位造成一定的损失,这种情况以企业和私营企业居多,例如:我市妇幼保健院原副院长,他是我市为数不多的医疗专家,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但由于现有用人机制不灵活,而到南方另外谋职;我市的国有企业这几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人才流失,2001年到2004年共有78名专业技术人员,到今年6月底,就有9名专业技术人才相继离开单位,占全厂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12%。人才的流失使单位现有人才数量和结构上出现了断层现象,老技术人员年龄偏大,年轻技术人员不是跳槽就是文化程度偏底。
3、缺乏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我市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单位急需一大批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具有开拓意识,擅长产品开发研究,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但好多单位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的现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高级管理人才是企业的“骨骼”,在企业创造利润、建设团队、管理变革等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问题是一项长远性的问题,在每次人才交流会中,好多单位都要招聘一些总经理、经理助理、总会计师一类的人才,但招聘单位的多,符合条件的人才少,难道我市真没有这样的人才?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就这几年在外地发展的总经理级人才就有很多,他们多数在外地发展,把在宣威积累的管理经验带到了外地。从调查统计中看,全市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仅有285人,占全市调查总数的0.65%,农业企业更是少的可怜,如此状况怎能实现全市农民群众步入小康社会。
4、个体私营、民营企业引进人才困难,留住人才更难
近几年来,我市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民营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对于拉动全市经济增长,促进国企改革,增加税收,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人才也不断的流入到民营企业当中,每年的人才交流会中,个体私营企业都能找到单位急需的人才,也从中尝到引进人才的甜头,引进的人才也成为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做大、做强企业的重要支撑力量,民营企业的人才数量和质量比以往有了可喜变化,但调查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由于私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各种原因,私营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困难重重,而这些困难大多是由众多因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我市至今没有一项个体私营企业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原有的人才引进政策也远远不能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需要;二是私营企业规模小,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金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小于其它单位,这使的大部分私营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而且私营企业的稳定性比其它单位差,不管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私营企业的影响比对大企业的影响大的多,所以对于人才而言,在私营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其它单位;三是行业分布广,地域性强,从手工作坊式的加工到高科技技术产业,包括一些不合适大规模资金运作的领域,这样私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尤其是人员的构成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企业的人才使用大部分是“近亲交流”的办法,很容易形成排外的企业氛围,不利于我市引进新的人才;四是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大多数私营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理念的错位,将企业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引进人才方面考虑的是人才的成本问题,他们最需要“一人多能”型人才,老板们认为你来了,就要干最多的工作,不顾及人才的专业和特长,这也是私营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重要原因。
四、对策和建议
1、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引进人才的观念、技术、管理方式并合理使用的问题是我市乃至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在思想认识上要从狭义的人才观到全面的人才观,从单纯技术型人才观到多样性、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观发展。人才是多样性的,任何单位都应根据自身经营特点需求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除技术人才外,还有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公关人才等等,应该说,一切具有可为我市发展所用的特殊技能或才干的人都是人才,用人单位应全面分析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从制度上建立起完整的人才体系,有针对性的招揽切实需要的适用人才,实现人才强企、人才强市的目的。
2、建立健全各项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宣传力度。应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和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的政策精神,在学习借鉴外省市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一部政策超前、措施优越的人才管理办法,以进一步培养、留住本地人才,吸引我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宣威籍在外地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来我市工作,同时要加大吸引人才等各项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并正确引导我市现有人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流动的方式进行交流。
3、加快各项政策制度的贯彻落实。要进一步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按照宣人字[2005]61号文件的规定,坚持“凡进必考”,同时要做好人才引进后的各项配套工作。人事代理、人才测评工作都是人才工作领域的新事物,调查中好多单位都向调查人员咨询有关政策和办理手续的情况,我们应在大力拓展工作业务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服务对象知道人事代理和人才测评的意义和好处。要在学习借鉴外省市的经验、优点的基础上,规范和完善人事代理制度,简化办事手续,改变工作方式,快速稳妥的在全市铺开这项业务。要设立先进的人才测评机构,利用现有的设备和人员,采用国内最新的人才测评软件,通过人机对话,对管理人员和应聘人员的职业兴趣、职业倾向、基本素质、个性性格、管理潜能、创造能力等项目进行准确客观的测评,帮助用人单位合理定位,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为招聘单位育人、选人、用人提供富有科学依据的参考信息。
4、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要帮助用人单位创造吸引人才的各种条件,要善于发挥我市的优势,有效的利用现在有限的人才资源,以各种方式努力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建议用人单位运用薪资、福利、采取底薪+奖金的分配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满足人才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使他们安心专注于本职工作,用人单位也可以提供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必须的物质条件,积极参与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既有利于增加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也符合我市的经济能力和条件,按照法律的规定,根据自身条件,努力建立较为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并尽可能地为人才解除后顾之忧,例如帮助解决配偶就业、调动、子女教育等问题,以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根据人才自身的素质与经验,结合用人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目标策略,给人才设置挑战性的工作或职位,使其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发展的空间,不但满足了人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也使得人才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反过来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吸引人才方面企业还可以顺应国家企业改革的潮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契机,在“产权明晰”上下功夫,制定多样的、具有吸引力的股权政策,用个体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的办法,从而在公司内构建“利益共同体”,增强人才的责任心,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
5、正确认识和处理好 “人才流动”与“人才流失”的关系,防止把有益于单位的“人才流动”误解或处理为有害于单位的“人才流失”。人才流动有益于单位的发展,这已经为许多单位管理者的共同意识,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就在个体私营企业经常听到很多经营者讲“人才多的是,不怕人才走,走一个,我可以再招一个、二个”,这里面就存在“人才流动”与“人才流失”的认识上的混淆了,然而,人才流失往往又是不以单位意志为转移的,单位如果出现个别的、甚至是局部的不影响单位大局的人才流失现象,这并不可怕,怕的是不引以为戒、不认真吸取教训,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用人单位只要不断地完善人才管理工作,我市的人才流失现象就会得到遏制,我市的人才就会在有效的人才流动中得到有效的保留和发展。
2005年宣威市人才调查工作已落下帷幕,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为全市的经济建设提供最优秀的人才和快捷服务,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事人才保证。
第二篇:我市食品药品安全状况调查报告
一、我市食品药品安全现状
我市下辖17个县(市、区)以及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20275平方公里,总人口417.26万人,是山西省的主要的棉麦基地。目前,全市共有食品加工企业842家,其中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286家,小作坊556家。通过qs认证的企业212个,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10家。食品经营企业
10105家,餐饮单位6930家。全市共有1256人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6个部门可对食品进行检测,158人从事食品检验检测工作。
全市共有药品生产企业14家(已全部通过国家gmp认证),注册品种共计735个。医疗器械生产企业6家,医用氧生产企业5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2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236家。经营药品批发零售企业1519家,其中县级以上391家。销售额上亿元的企业有临汾市医药药材有限公司和侯马通盛医药有限公司。全市共聘用药品监督协管员211名,药品监督信息员2890名,药品监督和供应网2738个,覆盖面占行政村92.2%以上,基本健全了县、乡、村三级药品供应和监督网络。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确保了全市人民的饮食用药安全。
1、构建了食品安全责任和监管体系
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全市统一领导、各级政府负总责”的要求,不断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坚持“有事故必追究,有隐患必处置”的原则,健全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了食品企业信用档案、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体系、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全市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和相关部门严格执行《临汾市食品安全联合执法工作制度》,建立起“指挥有力、政令畅通、动作快捷”的组织管理体系,各县市政府与乡镇签定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基本建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食品监督网络,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食品安全、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良好氛围。
一是从源头抓起,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两级农业执法部门,广泛宣传《农业法》、《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培训农资经营户,制定规程,建立基地,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近年来,全市相继制定了69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9个产品获得了有机农产品认证,114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农业、畜牧兽医部门定期对蔬菜生产基地,以及市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的蔬菜农药残留、渔业养殖、猪肉等进行例行检测,确保了种养业安全。
二是严格生产加工,杜绝问题食品流入市场。质监部门严格实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以食品质量监督抽查为重点,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准入要求,加强对生产企业巡查、回访、定期报告以及监督抽查工作。对842家食品加工企业,按照“一企一档”的要求,建立详实准确的档案和违法行为记录,并坚持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进行专项整治。同时,坚持“四包问责制”,责任到人头,充分发挥农村质监中心站的作用,延伸监管触角,聘请了262名食品质量协管员,及时掌握动态监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置,逐步使食品生产企业走上标准化生产轨道。
三是加大查处力度,规范食品流通秩序。工商部门从日常监管制度和企业自律制度入手,进一步细化《重点区域食品流通分布图》,保障基层监管人员的监管责任落到实处。曲沃、侯马等地都与食品经营户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在市场巡查中,严格按照“六查六看”的内容,逐户逐项进行检查,加大对农村销售伪劣和不合格食品行为的检查力度。认真开展元旦、春节、“3•15”活动月、五一节期间食品市场专项整治,并及时收集有关案件线索,查处违法行为。商务部门加强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监督检查,并会同公安、卫生、工商、质监等有关部门,不断加大酒类市场和肉品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不法行为,通过查处,及时捣毁制假售假窝点,杜绝不合格食品,维护了消费者利益。
四是严格餐饮消费监管。卫生部门对餐饮和食堂卫生进行时时跟踪监管,定期对餐饮业、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在5600家企业推行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组管理,实行了餐饮业、集体用餐配送企业卫生规范化。建立并严格执行餐饮业、集体食堂原料进货溯源制度,有效解决了餐饮业中存在的设施差、管理差、卫生条件差等问题;以防控食物中毒事故为重点,对农村集体用餐实行了申报制度。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与食品药品监管、卫生、教育部门联合下发了《临汾市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各县(市、区)和市食品安全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同时,认真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
”活动,加强对农村小食店、小餐馆及自办宴席的监管,进一步理顺了农村食品监管体制,下大力解决监管空白问题。民族宗教部门开展清真食品安全专项治理,严禁假冒清真食品流入市场,建立和完善了对清真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督管理机制。
2、对药品安全实施了全过程监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采取得力措施,依法严格加强药品注册、生产、流
通和使用全过程的监管,探索创新监管方式,实施科学有效监管,使药品安全工作始终处于有序、可控的状态。
一是整合药品生产企业。通过换证、认证等手段,淘汰规模小、质量保障水平低、管理混乱的药品生产企业,为优势企业腾出了市场空间,企业管理水平和质量安全保障水平迅速提高。全市14家药品生产企业已全部通过了国家gmp认证,并在全省率先全部推行了综合监管软件系统。
二是整顿医疗机构。在全市开展了医疗机构制剂整顿,结束了医疗机构制剂无固定处方、无固定工艺、无标准、无说明书和审批管理混乱的局面。
三是整治药品流通市场。在药品流通环节,以调整理顺购销渠道为重点,坚决治理药品批发企业、连锁企业不统一配送药品、零售药店出租(借)柜台、超方式、超范围经营,规范净化市场环境。在全市开展了农村药品“两网”(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建设,统筹城乡市场监管,全市零售和零售连锁药店1519家,基本健全了县、乡、村三级药品供应和监督网络,有效改变了农民“用药难,用好药更难”的局面。在医疗机构开展了药房规范化建设,加强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使药品不良事件早期发现、及时处置,药品经营使用规范化建设程度进一步提高。同时,开展经常性的药品安全隐患摸排,对涉药隐患单位责令限期整改。对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制假、售假药械行为进行惩罚,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1、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困惑。《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后,规定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实行各部门分段管理,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但从监管职能看,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到10多个部门,存在重复监管现象,造成有效监管资源的浪费,影响监管效率。目前尚没有更细的实施办法,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认识不清、职责不明、互相扯皮等问题,甚至在监管上出现一些空白和盲区。特别是食品生产、养殖方面没有规范的法律法规,有些食品安全标准不健全。
2、食品行业整体设施管理水平较低。一是农业种养殖环节的污染严重。由于目前农产品生产主要以农户为单位,农产品全过程质量监控难度大,有些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使用的含激素类药物、剧毒农药的使用引起的牲畜中毒或影响健康情况难以控制,对食品安全影响较大。二是食品生产企业相当一部分为家庭小作坊,特点是“小、散、乱、脏、差”,这种生产单位缺乏合格食品的基本条件,食品标准难以达到要求,食品安全难以保障。三是城乡食品经营单位大多数为个体工商户,缺少必要的设施,经营管理落后。一些食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检验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使造假者有机可乘,甚至成为假冒伪劣集散地。经营业户贪图私利,蓄意出售过期或变质食品现象屡禁不止。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时常伪造标识、滥用标识,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四是农村食品市场分布面广,监管网络不健全,导致无证生产、经营食品现象时有发生,食品安全隐患比较多。
3、食品安全协调工作难以开展。目前,虽然《食品安全法》已经颁布并开始实施,但正面临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正处在从“条条”向“块块”的过渡期间,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市县两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改革到位之前,卫生部门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继续承担原来各自的食品监管职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依旧是“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对重大事故的查处。”但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确实存在组织协调难、综合监督难、活动开展难、信息收集难的问题。
4、药品市场监管力量薄弱。由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人员少,监管范围大,机构体制难以适应任务的要求,形成“小马拉大车”的局面。特别是乡镇村级没有监管机构,乡镇村虽然建立了协管体系,从社会各界聘请了监督员,但全市没有几个县落实监督员的待遇,待遇也不高,现有的制度对他们缺乏必要的制约力,他们对药品协管工作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加之配套政策不完善,因此实际上并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5、药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药品供应不足。部分药品流通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按照国家gsp认证规定规范经营,“有令不行”,与监管人员玩“猫捉耗子”游戏,使得药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药品从业人员准入门槛不高,流动性大,素质相对较低,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和药学知识。部分县市农民用药主渠道仍以乡、村医疗机构为主,而村级医疗机构规模偏小、品种不足,价格较高,给农民用药带来不便。县、乡、村、个体药库、药房条件较差,药品贮存养护达不到保证药品质量的规定要求,难以保证质量。
三、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1、建立综合监管长效机制。按照“政府重点抓牵头,依靠牵头带队伍”的工作思路,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保障监管体系建设。设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牵头机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建立部门的协作机制,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整合食品监管资源、检验检测资源,搭建好各食品监管部门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努力做到信息互通共享,形成综合统一高效的监管体系。强化安全责任体系建设,继续完善我市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食品监测与监督抽查制度、食品安全科学评估制度、食品安全监督网络制度等,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和规范化水平,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除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2、建立安全信息网络。介于监管部门人员少的现状,结合即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四类药品”电子监管码工程,积极探索将县级医疗机构、中心卫生院、药品批发企业的所有药品购销情况实行计算机管理,药监部门通过在线监控,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及时开通地方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网,在网页设置法规咨询及指导、国家及各省发布的假劣药品信息、网上办公、安全用药咨询等栏目。让群众登陆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网,了解药品供应相关信息及食品药品安全动态,学习安全用药相关知识,获得相关服务。
3、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一是突出把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粮、肉、水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饮料、酒、保健品等作为重点品种,紧紧抓住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加工生产、食品经营和消费等四个重点环节,在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特别是农村市场等重点区域,各类批发市场、超市、集贸市场等重点市场,加大检查力度,强化日常监管,规范经营行为。二是着重抓好大案要案的查处。集中力量查处一批大案要案,严惩一批违法犯罪团伙和首恶分子,取缔一批无证生产经营食品行为,始终对制售假劣食品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三是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可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各个层面的人员担任食品安全工作监察员,充分发挥他们参政、议政和监督作用。要通过新闻媒体,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曝光,以震慑违法分子,教育广大群众。
4、加强安全监管队伍设施建设。从目前食品药品安全严峻形势和从事安全监管队伍素质来看,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机构建设,健全监管职能,充实监管力量,通过法律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执法行政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安全监管形势的需要。同时,政府要增加投入,提高监管机构装备水平,加强食品药品检测基础设施建设,建议整合监测资源,建立起区域性的食品质量公共检验机构,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免费的技术保障。要大力扶持建立医疗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形成及时、方便、快捷、全面辐射的供应网络。
5、抓紧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新的食品安全法实施后,由于缺乏实施细则,导致食品安全监管出现一系列对接问题。建议立法部门尽快组织力量,加速制定食品安全法配套实施办法,为执法监管部门提供法律依据,使各项监管职能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篇:我市科技工作者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市科技工作者思想状况调查
根据市委宣传部的部署和要求,**市科协于2005年3季度在全市组织开展了科技工作者思想状况调查。科协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和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努力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及时了解科技工作者的思想状况,反映他们的呼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是科协组织责无旁贷的光荣职责。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调研分析,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我市科技工作者队伍的总体状况和思想动态,为市委、市政府加强科技工作者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工作者思想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为搞好本次调查,**市科协党组给予了高度重视,拨出专项经费,责成有关部门全面负责,确定了调查方案,会同省科协共同完成了补充问卷的设计和调查员培训等工作,并与全国和全省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同步进行。
本次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共抽取了16个基本样本区域,包括2个区、3所大学、2个科研所、6家国有企业和3家民营科技企业,随机抽取了300个样本,发放并收回300份问卷,样本数占全市科技工作者总数的0.91‰,符合调查的规定和要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现将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一、我市科技工作者队伍总体概况
**是我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才资源比较丰富。据市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截止2003年底,全市企事业、机关单位拥有 中专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才达到57.2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6.0%,其中,科技工作者41.6万人,占人才总量的72.7%。目前,我市科技工作者的年龄结构呈年轻化趋势,学历结构呈上升趋势。调查结果显示,此次调查的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龄为36.9岁,21—4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为59.6%,41—5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为30.3%,50岁以上年龄段所占比例为9.1%。其中,72%的科技工作者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远高于全省56%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市科技工作者队伍的年轻化和高学历趋势日益明显。就全省来看,我市在人才总量、政治素质、年龄结构、工作环境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这为我市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
二、科技工作者群体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科技工作者群体忠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广泛认同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广泛认同社会主义制度,高度肯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及取得的成就,对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及我市“******”的工作目标充满信心,总体上呈现出努力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1、我市科技工作者队伍政治素质较好,思想觉悟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占了大部分,所占比例为64.3%,其中,中共党员占47.3%,共青团员占17%。这说明,大多数科技工作者在政治上、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具有崇高的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较为艰苦的 条件下,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刻苦钻研,为我市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自我评价积极,社会责任感较强。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推进下,我市初步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目前,科技工作者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得到社会广泛认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科技工作者对自身的评价也与时俱进,富于时代特征。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是有创造能力的人,常有超越现状的想法和创新思维,能够较快找到新观点、新方法,并愿意为此承担潜在风险。75%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较高,83.2%的科技人员认为自己的公民权益有保障。68%的科技工作者把“做好本职工作,促进科技发展”作为自己所承担的最重要的社会责任,占第二位的是“围绕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积极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这说明,随着科技工作者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和作用的不断增强,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得到了满足,进而激发了他们为党、国家和人民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积极进取、公平竞争是科技工作者价值取向的主流。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日益开放和进步,这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科技工作者表示工作成就对于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他们人生的最大追求是事业有成。55.7%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公正、公平、合理的科技评价机制、利益趋动机制和激励考评机制。这说明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科技工作 者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竞争意识、公平意识和进取意识大大提高,已成为我市科技工作者价值取向的主流。
4、科技工作者对我市人才政策和人才环境表示满意,对个人前途比较乐观。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市鼓励留学人员入创业园创业的若干规定》、《**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4—2007年**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政策,这些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工作者队伍建设,赢得了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和认可。调查结果显示,63.7%的科技工作者对我市的人才政策和人才环境表示满意;44.7%的科技工作者对目前的工作环境表示满意,不满意的仅为8.3%;48%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工作积极性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认为不充分的仅为8%;48%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的专业特长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认为不充分的仅为7%。这说明,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下,我市的人才政策和人才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大多数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和发挥,进而使科技工作者增强了对个人前途的信心。
三、目前,科技工作者群体思想状况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科技工作者群体思想状况中应予以关注的几个问题,其中,既有科技工作者自身因素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科技工作者外流的思想意愿较突出。近年来,我市科技工作者外流既“雁南飞”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有机会流 动,56%的科技工作者优先选择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18.3%的科技工作者选择北京市,只有15.3%的科技工作者选择省内理想地区,而选择西部地区的更少,只有2.3%。以上数据表明,科技工作者在职业流动过程中,非常看重地区的发达程度。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如果选择向省外流动的比率过高,将严重影响我市科技工作者队伍的稳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7成多的科技工作者首要流动因素是“单位发展前景”和“个人发展机会”,只有7%的科技工作者才会考虑“薪酬福利”。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科技工作者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前途和成就感,说明科技工作者作为对社会变动比较敏感的阶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思想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观念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逐渐被更加重视个人合法权益的新义利观所取代。
2、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科技界原本是一方净土,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不良风气对科技工作者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部分科技工作者产生了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思想,他们不是潜心科研工作,而是拉关系跑项目,且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现象时有发生。调查结果显示,90%科技工作者认为目前工作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其中,49%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的行为是当前最突出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他如“伪造数据或弄虚作假”、“技术成果交易中夸大技术价值或隐瞒技术风险”、“科研立项或成果评定中 的以权谋私行为”、“学术专制、不允许他人质疑自己的观点”等四项的被选率均超过10%。6%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因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有过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虽有57.9%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十分厌恶这种行为,但真正采取行动的科技工作者仅有7.7%。这表明,以上这些不良现象如得不到根本扭转,将严重侵蚀并危害我市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我市科技工作者队伍的声誉和形象。
3、科技工作者对生活水平的满意度偏低。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下,我市科技工作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但由于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程度和社会分配制度尚不完善的影响,部分科技工作者对现有生活水平的满意度不高。调查结果显示,52%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收入低是他们生活中最大的一项困难,53%的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收入状况不满意,认为收入处于中下游水平。有近30%的科技工作者没有自己的住房,靠租借房屋居住,这其中大多数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住房问题成为我市科技工作者的第二大难题。这说明,收入低、无住房已成为我市科技工作者面临的普遍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导致科技工作者思想发生波动,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进而影响科技工作者队伍的稳定。
4、科技工作者认为分科技政策在基层落实得尚不到位。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一些旨在完善科技评价体系,促进科研水平提高的科技政策,较好地改善了我市科研环境,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然而,由于在贯彻落实这些政策的过程 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导致部分科技工作者对此尚有意见。调查结果显示,科技工作者对科技评价工作表示满意的只占16 %,对职称评定制度表示满意的只占18.3%,32%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研经费的投入总量跟不上科研发展的要求,4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研项目审批标准不公开,程序不规范,一半以上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所申报的项目审批周期过长,超过了7个月。上述情况直接影响了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市科技工作者三年平均申报过的项目、申报成功的项目和曾获得的专利数分别为人均0.58件、0.36件和0.35件,数字明显偏低,这无疑不利于我市的科技创新。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建议 党的十六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各级党政部门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作为当前我市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加快我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现就加强和改善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紧密结合科技工作者实际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各级党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准确把握新时期科技工作者思想发展的脉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并赋予其新内涵。一方面,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深化改革为主题,强化 理想信念教育,培养科技工作者学习政治的自觉性及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一方面,要把了解分析科技工作者的思想状况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尤其要对科技工作者思想多元化趋势,以及更加重视个人发展与合法权益的新义利观给予重视,通过各种渠道定期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工作生活状况,进行经常性的分析研究,把握动态,结合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实际,针对性地开展富有特色和实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2、大力加强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各级党政部门要把大力加强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摆上日程。要在科技界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积极倡导正确的科学学风和道德风尚,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克服浮躁情绪、急功近利和个人主义思想倾向,坚决抑制抄袭剽窃、伪造成果等不良行为的滋生、蔓延,净化学术环境,维护科学尊严。
3、建立健全科技工作者密切联系机制。各级党政部门要建立健全科技工作者密切联系机制,通过通报会、座谈会、恳谈会以及深入走访等形式,加强和改善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和引导。针对部分科技工作者缺乏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充分信息,对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大都限于一般性了解,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以及科技工作者往往具有理想主义思想倾向,容易出现急于求成、追求完美和见木不见林等问题,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引导尤为重要。一方面,要积极倾听科技工作者的呼声,深入了解掌握他们工作、学习、生活状况和思 想动态。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为科技工作者搭建知情出力的平台,增进他们对我市各方面信息的了解,积极引导他们提高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做到上下一心,共同面对我市发展和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4、努力改善和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条件和水平。各级党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者生活中的困难。尽管我市尚属经济欠发达的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仍要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解决科技工作者关心的收入、住房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从而保障我市科技工作者队伍的稳定。
5、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政策环境。各级党政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评价、科研项目审批及科研成果转化等科研体制,不断完善管理、监督、奖惩等科研工作运行机制,在全市形成公平、公开、公正的政策环境和科研环境,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从事科研工作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全市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第四篇:关于我市人才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人才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人才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5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带领人事代表工委的同志,对我市人才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先后听取了市人事局有关情况介绍,召开了人才相对集中的部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座谈会、外籍人才代表座谈会。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和
全市工作大局,开拓创新,扎实推进,通过营造和优化人才环境、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大力引进急需人才、积极对现有人才进行培养与使用等一系列工作,进一步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调动了广大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才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领导重视,尊才氛围初步形成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人才工作,及时调整充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把人才工作纳入乡镇目标考核体系,市四套班子31位领导还分别与18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科技示范园区的70多位优秀人才建立了服务联系制度。机关、企事业等用人单位也逐渐认识到人才的重要价值,能够珍惜人才拥有,为他们提供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宣传媒体面向社会、面向群众有重点地开展了人才政策和先进典型的报道,全市尊才、惜才、爱才的氛围初步形成。
二、组织有力,引才渠道更为拓宽
近年来,人事部门通过发函鼓励**籍毕业生回家乡工作、组织企事业单位赴外地招聘、举办不同类型的人才市场等办法,为我市引进了众多的人才,全市人才总量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开始尝试赴高校举办**专场招聘会,效果明显。自主建立的**人才网站,日点击率达500多人次,成功实现了一些网上招聘,构筑了企业和人才之间的供需平台。2004年主动接轨上海,实施人才资源合作互动工程,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为两地人才交流提供了便利。同时,通过借用、兼职、聘用、实习等“柔性”流动方式,引进了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智力。三年来,共有20多位外国专家和40多位清华大学博士生来我市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等企业还与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形成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
三、政策优惠,留才措施不断强化
一是制定了我市人才高地建设的行动纲领,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7月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具体规划了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步骤,完善了对优秀人才的各种保障、激励措施。二是设立了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的专项人才开发资金,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实行工资和住房补贴。三是开展优秀人才评选活动,对为全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兴市功臣进行重金奖励;对为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由市委、市政府授予金银铜牌企业家荣誉称号。每年科技节期间,还由市总工会、劳动局组织生产一线的人才开展技能大比武,对优胜者进行表彰奖励。四是加强感情联络,经常与人才进行沟通交流,定期组织“家在**”外地人才联谊活动,使人才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重视。
四、改革深入,用人机制日渐激活
逐步深化了人事制度改革,机关进人实行凡进必考,中层干部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市级机关大力实施干部交流换岗,镇乡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分市级机关负责人通过公推直选、公推公选产生,建立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事业单位实行公开招聘和评聘分开,创新收入分配办法,建立绩效工资机制,真正体现优胜劣汰,实现了人才队伍的良性循环,激发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立足实际,人才培养成果显著
市政府有关部门以提高公务员从政能力、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企业经营者管理能力、乡土人才推广能力为目标,采取短期培训、专题讲座、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利用党校、职校、电大、农干校等培训基地,切实加强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三年来,共培训各类干部和技术人才3万多人次。同时,积极配合抓好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培养,全市共有近百名人才被确定为省、市科技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市人事部门还经常与培养对象取得联系,全面掌握他们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业务成果,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科研经费、科研设施等方面的困难。通过实施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育计划,有效地提高了我市人才队伍的素质。
(二)近年来,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逐步把工作重点从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调整到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上来,创新思路,突出重点,使我市的人才工作在省内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但应当清醒地看到,面对时代发展对人才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面对人才竞争的严峻形势,我市的人才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
一、人才总量相对不足。截至2004年底,全市人才总量为53729人,其中,公务员2484人,专业技术人员36451人12全文查看
第五篇:关于我市人才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人才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5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带领人事代表工委的同志,对我市人才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先后听取了市人事局有关情况介绍,召开了人才相对集中的部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座谈会、外籍人才代表座谈会。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和
全市工作大局,开拓创新,扎实推进,通过营造和优化人才环境、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大力引进急需人才、积极对现有人才进行培养与使用等一系列工作,进一步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调动了广大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才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领导重视,尊才氛围初步形成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人才工作,及时调整充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把人才工作纳入乡镇目标考核体系,市四套班子31位领导还分别与18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科技示范园区的70多位优秀人才建立了服务联系制度。机关、企事业等用人单位也逐渐认识到人才的重要价值,能够珍惜人才拥有,为他们提供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宣传媒体面向社会、面向群众有重点地开展了人才政策和先进典型的报道,全市尊才、惜才、爱才的氛围初步形成。
二、组织有力,引才渠道更为拓宽
近年来,人事部门通过发函鼓励**籍毕业生回家乡工作、组织企事业单位赴外地招聘、举办不同类型的人才市场等办法,为我市引进了众多的人才,全市人才总量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开始尝试赴高校举办**专场招聘会,效果明显。自主建立的**人才网站,日点击率达500多人次,成功实现了一些网上招聘,构筑了企业和人才之间的供需平台。2004年主动接轨上海,实施人才资源合作互动工程,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为两地人才交流提供了便利。同时,通过借用、兼职、聘用、实习等“柔性”流动方式,引进了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智力。三年来,共有20多位外国专家和40多位清华大学博士生来我市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等企业还与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形成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
三、政策优惠,留才措施不断强化
一是制定了我市人才高地建设的行动纲领,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7月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具体规划了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步骤,完善了对优秀人才的各种保障、激励措施。二是设立了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的专项人才开发资金,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实行工资和住房补贴。三是开展优秀人才评选活动,对为全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兴市功臣进行重金奖励;对为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由市委、市政府授予金银铜牌企业家荣誉称号。每年科技节期间,还由市总工会、劳动局组织生产一线的人才开展技能大比武,对优胜者进行表彰奖励。四是加强感情联络,经常与人才进行沟通交流,定期组织“家在**”外地人才联谊活动,使人才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重视。
四、改革深入,用人机制日渐激活
逐步深化了人事制度改革,机关进人实行凡进必考,中层干部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市级机关大力实施干部交流换岗,镇乡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分市级机关负责人通过公推直选、公推公选产生,建立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事业单位实行公开招聘和评聘分开,创新收入分配办法,建立绩效工资机制,真正体现优胜劣汰,实现了人才队伍的良性循环,激发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立足实际,人才培养成果显著
市政府有关部门以提高公务员从政能力、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企业经营者管理能力、乡土人才推广能力为目标,采取短期培训、专题讲座、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利用党校、职校、电大、农干校等培训基地,切实加强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三年来,共培训各类干部和技术人才3万多人次。同时,积极配合抓好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培养,全市共有近百名人才被确定为省、市科技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市人事部门还经常与培养对象取得联系,全面掌握他们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业务成果,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科研经费、科研设施等方面的困难。通过实施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育计划,有效地提高了我市人才队伍的素质。
(二)近年来,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逐步把工作重点从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调整到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上来,创新思路,突出重点,使我市的人才工作在省内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但应当清醒地看到,面对时代发展对人才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面对人才竞争的严峻形势,我市的人才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
一、人才总量相对不足。截至2004年底,全市人才总量为53729人,其中,公务员2484人,专业技术人员3645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