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定)Microsoft Word 文档
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建设美丽乡村
凤庆县委党校
唐纯国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指出“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农民美好生活的家园”,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美丽乡村建设作出安排部署。“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进一步营造优美整洁、文明有序、和谐平安的农村环境,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得到极大完善,营造“村美、路平、民富、人欢乐”的新面貌,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通过对凤庆县区域的部分乡镇村办社区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既有政策层面的问题,也有操作层面的问题;既有生产层面的问题,也有生活、生态层面的问题。特别是村庄房前屋后建筑垃圾随意丢弃,堵塞了沟渠河道,生活垃圾任意堆放,随风飘落蚊蝇细菌滋生,生活污水人畜粪便沿沟漂流,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必须加大环境整治的力度,从顶层设计和制度机制上加以解决。
一、目前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认真思考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规划定位不够准确清晰。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与当地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凤庆县美丽乡村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有的村还没拿出规划;有的村规划编制形式较单一,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方面还不到位,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还有的村多次规划,各有侧重,实施起来无所适从。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结合彰显不充分,千村一面,文化内涵和多样的民族风情挖掘展示不足,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有些村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处置、人畜粪便排放、污水处理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和制度约束,村规民约对村民的约束和落实力度有待加强。
2、组织领导有待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是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完成的硬任务,是难啃的硬骨头。各部门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合力。扶贫、财政、交通、水利、住建、环保、卫生、发改等部门都有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实施中主动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的少,各干各的一小块。作为部门主管单位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关系不顺畅,难以发挥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参谋助手等作用,处于有办法没手段、有措施无力度的两难境地。新农办工作力量薄弱,处于无场所、无经费、无项目的三无状况。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政策支持和部门配合是很难有成效的,应当拿出做项目、做 产业的决心和勇气,由县委领导牵头,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督促检查,实行台账管理,制订时间进度,加大问责力度,而目前我县还没有明确领导责任分工,没有形成强力推进的态势。
3、环境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美丽乡村建设举步维艰。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除省市有一定补助外,主要靠县、镇(乡)、村投入。由于我县是国家级典型的山区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县,县级财政保吃饭,保机构运转已经不堪重负,长期需要依靠国家转移支付,镇(乡)、村级经济实力也很有限,我县分布着很多有历史积淀、有文化内涵、有鲜明特色的古村落。由于年久失修,开发保护工作滞后,目前正面临着坍塌、毁损、逐步消失的困境,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这直接影响到工作进展,干部群众担心举债建设后,缺口资金弥补问题得不到解决。
4、美丽乡村环境建设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重一时整治而忽略长期有效的管理。我县部分村镇没有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前段时间的环境综合整治,已经亮化、绿化、美化的镇村环境,已不同程度出现脏、乱、差和“牛皮鲜”回潮现象。如不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机制,必将陷入脏、乱、差无人管、无人问的尴尬境地。
5、群众环境意识、自律意识、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基础设施硬件建设,轻乡风文明软实力建设的现象,封建迷信、不信科学信风水、不卫生、生活陋习等情况普遍存在,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有的群众在涉及自家附属建筑拆除、改水改圈改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时,以种种理由拖延或阻挠工作开展,影响工作进度,群众的大局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文明素质有待提升。
二、建设美丽乡村措施对策思考
1、统一规划,突出特色。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最大的节约。一是要全县统一规划,由县规划局牵头负责,避免各行其是,形不成统一意见。二是要凸显个性设计。不搞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归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努力打造我县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比如洛党镇要体现道教文化,鲁史镇要体现茶马古道历史遗存,深宅大院驿站文化,诗礼乡要突出展现以水磨群,青石板民居房为特色的农耕文化,新华乡、腰街乡、郭大寨乡要体现以彝族、苗族、俐米族为特色的民族文化等。三是要突出产业支撑。把环境改善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做大、做强、做优特色 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发展高效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形成规模效益,将当地农民转化成为产业工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四是稳步推进。从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卫生整治、村庄道路、生产用水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制订实施计划,并逐步引导农民建房向集中居住点集中。
2、整合资源,研究对策,争取扶持。县新农办作为美丽乡村牵头部门,要认真研究政策,做好省财政、市财政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资金和项目对接,县扶贫、交通、水利、国土、林业、旅游、教育、卫生、文化、广电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到村进行对口帮扶,全力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严格按政策要求选择规划,争取更多的立项项目和政策扶持资金。采取市场运作、“谁投资,谁受益”方式,建设美丽乡村经营性项目。加快对村庄的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及时配套,做到每个镇村有一个保洁员,一定数量的垃圾桶,一部垃圾清运车,一个垃圾无害化处理池,一个切实管用的“门前三包”卫生保洁管理制度,县、乡、村设立一定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配套资金。加大环境污染执法检查力度,重罚污染企业,特别是人们群众反映强烈的“三高”企业坚决淘汰出局。
3、建章立制,建立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美丽乡村建设三分建、七分管。一是尽快出台镇村保洁员管理考核办法,车辆物资管理办法,人员编制经费来源渠道细则,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重点对集市街场建筑物进行规范清理,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不文明行为进行彻底整治,营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集市环境。二是建立美丽乡村环境卫生定期巡查评比制度,表彰先进,鞭策落后,对多次环境卫生检查考核不合格的村(办),加大问责力度,实行一票否决,强化乡镇党委环境卫生的监督责任,村办社区的主体责任。三是出台镇村保洁员保障办法,理顺工资关系,确保队伍稳定,工作高效。
4、加大文明村寨创建力度,提升农民素质。群众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发挥宣传、妇联、共青团、科协、残联、侨联、老干局等群团体组织作用,加大以信用村、文明村、文明户、为主体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力度,开展道德讲堂、广场健身舞、文明个人、文明户、文明单位评选等活动。加强文化礼堂、村民活动场所、村卫生室、灯光球场、义务教育点等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赌博场所加大整治力度,号召村民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汇聚干事创业的正能量。加大古村落开发保护力度,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在保护开发中发展农村 旅游观光产业,让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实惠,唤醒农民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行动自觉。
总之,凤庆县要以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为目标,以“洁净家园、洁净田园、洁净河流、洁净水源、洁净道路”为重点,全面开展“洁净凤庆”行动,完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在着力打造“干净、整洁、优美、生态、和谐”的世界滇红之乡工作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真正为把凤庆打造成最适宜人居住、最适宜人发展、最适宜人创业的边陲“滇红小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整治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整治农村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
中共远安县委
2013年第8期 ——生态建设
去年以来,远安县紧紧围绕“整治村庄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主题,组织动员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集中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全县城乡正向全域不见白色垃圾目标合力攻坚,呈现出干净整洁、和谐秀美的景象。
一、重点突破,抓牢环境整治关键环节
始终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为“三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宣传发动,开展集中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
1、广泛宣传,营造环境整治氛围。通过召开会议、工作组走访群众等方式,利用村级无线广播网络、有线电视和村级远程教育网站等平台,大力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三万”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活动期间,全县103个工作组共进村开展工作16767人次,召开扩大支部会562次,走访群众7729户,发放各类纸质和影像宣传资料10万份,为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同时,利用县电视台和“三万”活动简报等媒介及时报道全县活动进展,推介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营造浓厚氛围,推动活动顺利开展。
2、全民参与,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对农村环境卫生全面清扫,对垃圾堆全面清除,对村内主要沟渠进行清淤、除杂、疏浚,及时清除公路边、河塘边、桥涵闸边以及公共地带的水草杂物和白色垃圾。同时,动员村民自己动手,对房前屋后的草堆、柴堆、粪堆、垃圾堆进行集中清理,做到柴草摆放整齐,垃圾及时分类处理。目前,全县共清理农村有害垃圾1203吨,清理沟渠1177千米,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绿化美化,提升环境整治水平。在公路沿线植树补绿、见缝插绿、筑坛增绿,构筑立体式绿化美化格局。积极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开发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安装色彩各异的木栅栏、竹篱笆,自主建设园艺景观,装点美化农家庭院。在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安装太阳能路灯,新建生物型污水处理站。目前,全县共栽植绿化树木12389株,兴建绿化节点3.1万平方米。
二、标本兼治,创新垃圾收集处理模式
鼓励农户对垃圾进行分类,并根据垃圾种类采取不同的处理模式。
1、市场化收购。动员农户将秸秆、柴草、白色垃圾等可燃类垃圾收集起来,由保洁公司以有偿收购方式统一收集后运送到镇垃圾中转站压制成能源型产品,销售给企业作为锅炉燃料。鼓励企业将燃煤锅炉改造为以可燃类垃圾作为主要燃料的环保型生物质锅炉。目前已有武星装饰板、星球宜林人造板、仁福药业等3家企业完成改造,每年可消耗生物质燃料2万多吨、节煤3万吨、降低能耗50%。
2、集中式填埋。对于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不可燃废物类垃圾,由保洁人员统一收集后,按照各村地理区位条件不同,分别运送至县、乡、村三级垃圾处理站进行处理。距县城较近、交通便利的地区产生的垃圾直接转运到县垃圾填埋场处理。各乡镇集镇周边农村的垃圾统一清运至集镇垃圾中转站,由压缩式垃圾清运车运送到县垃圾填埋场处理。对边远山区和其它地区的村,分村或分组进行分类处理,对白色垃圾、电池、玻璃等废弃物运送至乡镇垃圾中转站,其他垃圾就地填埋。
3、循环式利用。引导农民将厨余、杂草等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垃圾用土覆盖进行家庭式堆肥无害化处理。有机垃圾数量较多的农户,由村保洁员统一收集至村庄集中堆肥点进行堆肥处理。同时,大力推广“猪—沼—茶”、“猪—沼—菜” 等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既推动了全县循环农业的发展,又有效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和规模养殖污染问题。
三、常态治理,建立农村保洁长效机制
大力推进保洁机制建设,促使“洁万家”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1、完善环卫设施。按照乡镇建垃圾中转站、村组建垃圾房(池)、农户建垃圾池或垃圾桶等方式加大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共建垃圾中转站8个,村组垃圾房(池)5453个,发放农户垃圾桶9274个,配置垃圾清运车159辆,环卫设施建设实现了“两个全覆盖”。同时,积极开展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共有5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洋坪镇马渡河村、双路村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站。
2、组建保洁队伍。通过村民自愿报名、村民理事会推荐等方式从生活困难、责任心较强的村民中选聘村级保洁员,组建保洁队伍,共聘请保洁员355人。县财政从2013年起按每村5000元标准发放保洁费,同时通过整合乡村公路管护项目经费等方式筹措资金,落实保洁经费。制定卫生保洁制度、清运人员管理制度、保洁人员考核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与保洁员签订保洁合同,每年由村委会对保洁员进行年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兑付工资。同时,以组为单位划分保洁责任区,将保洁员信息及责任上墙公布,接受村民监督。
3、培育卫生习惯。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大力宣传卫生环保知识,着力培养农民卫生习惯。按照有资料、有评比、有奖励的要求深入开展文明新村建设、“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家庭环境卫生文明户”评选等系列活动,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7645户,促进了卫生习惯的养成。
四、强化保障,构筑齐创共建工作格局
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全面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为“三万”活动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保障。
1、在组织领导上实行城乡互联、结队共建。把“第一书记”选派工作与“三万”活动有机对接,将村庄环境整治作为2013年“第一书记”重要工作任务强力推进。在“1+1”(1名“第一书记”和1名联络员)派驻工作的基础上,另外增加2名工作队员组成“三万”活动工作组,以最优行政资源确保新一轮“三万”活动有力有序开展。邀请一批远安籍在外成功人士和企业家担任各村经济顾问,帮助基层干部群众转观念、出思路、引项目。
2、在建设模式上实行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在工作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结合各村实际科学制定村庄整治方案,明确整治内容和重点。积极组织动员广大群众投资投劳,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明确由各村妇女计生委员担任保洁督导员,组织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共建幸福美好家园。
3、在资金投入上实行捆绑使用、以奖代补。按照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共建的要求,筹措村庄环境整治资金200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安排资金500万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000万元,民营企业捐助资金285万元,工作组和乡镇筹措资金388万元,群众自发筹资102万元。所筹措的资金全部纳入专户管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兑现到村。■
第三篇:关于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的建议
关于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各级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力度,许多地方村内道路得到硬化,农民房屋得到翻新,有的盖起了洋房,还装饰了瓷砖,农村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整体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广大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落后,环保意识不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乡镇环保机构设置不健全,农村环境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手段,许多环境保护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特别是极大多数村民们没有垃圾分类的概念,废旧薄膜、塑料袋、瓜果皮、畜禽粪便等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随处乱扔乱倒,村庄道路旁、水塘边几乎成了垃圾场、臭水塘,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没有根本好转,脏、乱、差现象还十分突出,一些地方因随意乱排污水、乱倒垃圾、人畜粪便直排等导致河流、坝塘和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成了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由农村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众上访案件逐渐增多,农村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当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新旧污染交织,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相互叠加,新型污染加剧,废旧塑料袋、电子电器产品、泡沫包装物等农村生活垃圾、生产生活污水和畜禽粪便、农药瓶、化肥袋、塑料薄膜、作物秸秆等农业生产废弃物随意丢弃,乱排乱放,已经成为当前影响农村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已经危及到农村饮水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民身体健康,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导致农村面源污染加剧。一是禽粪养殖粪便长期露天堆放,污水直排,臭气袭人,滋生蚊蝇,加剧农村环境污染;二是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得不到有效处理和回收利用;三是农药瓶、塑料薄膜等大量农业生产废弃物随意丢弃田间地头、或倾倒河流坝塘、或直接焚烧,造成环境污染;四是极大多数生产者长期不合理使用和过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污染物在土壤和农产品中残留累积。
(三)工业污染源从城镇逐渐向农村转移。一是一些加工小作坊从城市向城镇周边和农村转移,在农村地区构成新的污染源;二是少数企业和居民向农村地区偷运建筑垃圾和工业废弃物,将城市污染源向农村转移,加剧农村环境污染。
(四)生活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长期以来,由于农村排污沟渠和污水处理池等环保基础设施不配套,生活污水大部分得不到有效处理而任意排放,导致河流坝塘、饮用水源和农田污染,严重威胁着村民身体健康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农村地区成为城镇垃圾集散场地。一是大部分乡镇驻地由于没有垃圾处理场,城镇所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被运往农村集中堆放和随意丢弃,未进行填埋处理,造成农村土地、水源、空气污染;二是大部分新农村建设没有规划畜禽粪便和垃圾集中堆放场地等环卫基础设施,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乱堆乱放,污染环境,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对策措施:
1、科学制定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科学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加大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区、水库、河流沿岸等重点地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2、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整合项目资金投入。发改、经信、住建、农业、林业、水务、环保等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会议精神,下大力气抓好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整治,积极争取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清洁工程建设、沼气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项目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3、妥善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要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特别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纳入扶贫重点村、生态村等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村庄道路、活动场所等统筹安排,同步建设。
4、加强畜禽污染治理,严格防控农村工业污染。严禁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规划建设在库塘、河流及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坚决防止畜禽养殖粪废弃物直接排入河流、库塘,污染水体。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和产能过剩等城市落后产能项目向农村地区转移,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5、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一是形成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制。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站等新闻媒介,形成“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强大社会舆论;二是完善环境宣传教育网络。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计划,经常上门对企业经营者、学生、社区居民等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使社会各界对环保部门的职能有正确的认识,对环保部门的工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了解环保、参与环保、支持环保的良好局面。
第四篇:关于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的议案
关于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的建议
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对城乡统筹工作非常重视,农民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力度也逐步加大。但农村环境局部改善与整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根本性得到遏制,农村的脏、乱、差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可以说农村平原的河流没有一条河的水可以洗菜、淘米了,有些地方甚至连农业灌溉用水也成问题。
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成因有:一是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由于农民用肥观念的改变,农村生活垃圾、人畜粪便污水没有利用,只经过简单处理或没有处理直接排放(据统计,全市生活污水日排放量约92.4万吨)。二是乡村中小企业及家庭作坊污水排放。虽然这些企业为农民就业增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污染严重,特别是一些漂洗造粒、小化工企业的污染,往往是农村邻里纠纷的主要原因。三是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过多使用以及养殖过程中的污水排放。四是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大量地建筑垃圾向农村转移,农村成了城市废弃物的消纳地。
为了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步伐,积极响应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所提出将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环保工作重点的精神,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我市“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建议如下:
1.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环境整治项目象城市一样
作为基础设施工程来抓,加大各级财政资金的投入,解决农村环境整治资金投入不稳定以及基本靠自筹的尴尬局面。
2.加强巡查、督查力度。各级环保、农业执法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污染的督查和整治力度,制订日常的巡查制度,被动服务变主动服务,及时解决,不能让污染扩大化。
3.加快对农村污染治理技术研发。有关科研部门及推广机构要加强对农村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探索一条符合温州实际的治理模式。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第五篇:加大综合整治力度
加大综合整治力度
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
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内容,事关学校教学秩序正常进行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区教育局近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城乡中小学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周边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网吧违法违规经营现象还有部分存在。城区本来就不大,在部分城区除学校周边200米以内严禁网吧以外,其它地段到处都有网吧,很多中小学生在回家途中就会路过并进入这些网吧。我们发现有部分数网吧都接纳未成年人,有的“黑网吧”甚至为中小学生提供“吃喝拉撒睡玩”一条龙服务,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2、交通、食品安全存在隐患。在城内三十二中、三小学等学校周围路段车辆运行频繁,虽然设有交通警示标志,但司机都不减速行驶,给学生上下学带来交通安全隐患;城区每所学校周边也都有不少无证经营饭店、食品店、无证流动食品摊点。有的商店向学生赊销商品、销售散烟和假冒伪劣食品。这些都给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和交通安全带来重大隐患。
二、原因及其分析
1、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重视教育,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省市多年来教育工作的主旋律。我区从2005年开始努力创办“平安校园”,区委区政府可谓花了很大力气。但是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学校周边出现的食品卫生、交通安全、治安隐患、网吧游戏室等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还没有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
2、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几年来,我区对校园周边环境整治,采取了一些较为有力的措施,但缺乏系统的长效机制,治理不够彻底,跟踪整治不到位,以致出现死灰复燃。
3、缺乏强力处置的工作力度。在执法过程中,掺有人情因素,有的碍于亲朋情面,敷衍了事,较多的是以罚款了事。工作做了不少,但处臵不到位,导致工作反反复复,校园周边环境依然如旧。这都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导致的严重后果。
4、缺乏适宜青少年活动的网络文化设施。我区青少年活动场所少,适合青少年上网的“绿色网吧”就更少。由于经费和管理方面的原因,学校的计算机房放学后很难向学生开放,中小学生课外的平面阅读阅读率严重下滑,使相当一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经常出入网吧,有的甚至沉湎于网吧而不能自拔。
5、缺乏适当的调控手段。受经济利益驱动,部分网吧业主疏于网上信息管理,有的甚至故意以色情、暴力、低级粗俗的游戏来吸引青少年。还有一些“黑网吧”提供食宿,帮助学生逃避老师教育躲避家长监护。“黑网吧”更是屡打不绝。
三、加大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的建议
1、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完善工作措施。由区政府牵头,在区 教育局设立办公室,协调工商、文化、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依法取缔“黑网吧”、无证照经营的活动室;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门要认真配合,加大网吧管理力度,做到常规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做到每周一突查、每月一专查、每季一普查;食品药监、卫生、工商、教育等部门积极配合,加强学校周边餐馆、饭食摊点、副食店的监管,对违规经营的加大处罚力度,对无证照经营的坚决予以取缔,保证每月一次以上的不定期检查。公安、交通部门对学校周边相关路段的交通警示标志要及时更换,确实解决学校门口流动摊点乱停乱放问题,消除学校周边的交通安全隐患;教育、公安等加强配合,加强校园内部管理,建立“一校一警”制度,在中小学设立“警务室”,派有爱心、有责任心的民警驻校,共同管理。各校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安全
教育、安全保卫、消防安全、责任追究、值班等各项制度,切实落实好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时刻绷紧安全稳定这根弦,切实担负起保学校平安的责任。
2、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出台规定,保证综合治理落到实处。制定实施学校安全工作条例,保障了教育教学的有序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校不仅制定了一系列的卫生工作条例,而且认真执行,效果显著。为保障学校的清洁卫生,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学校关闭了小卖部,引进快餐,并加强了学生管理,现在的学校干净整洁,学生卫生习惯良好,无乱扔乱丢乱吐的现象发生。同时各校充分利用校报、校刊、橱窗、校园广播电台,学校网站、“安全伴我在校园,我把安全带回家”主题班队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戒零活动、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安全知识讲座,学科教学、“安全在我心中”演讲比赛、组织教师学习创建“平安校园”有关文件及学校创建“平安校园”实施方案等形式努力营造了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创建“平安校园”的浓厚氛围,强化了师生安全观念,安全意识,规范了师生安全行为。
(三)、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吸引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学生本身就是周边不良环境的受害者,他们对此有深切的感受。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各学校班干部、学生会干部积极参与了学校的管理,他们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也找出了不少解决问题的办法。加大综合整治力度 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 大同教育局
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内容,事关学校教学秩序正常进行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区教育局近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城乡中小学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周边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网吧违法违规经营现象还有部分存在。城区本来就不大,在部分城区除学校周边200米以内严禁网吧以外,其它地段到处都有网吧,很多中小学生在回家途中就会路过并进入这些网吧。我们发现有部分数网吧都接纳未成年人,有的“黑网吧”甚至为中小学生提供“吃喝拉撒睡玩”一条龙服务,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2、交通、食品安全存在隐患。在城内三十二中、三小学等学校周围路段车辆运行频繁,虽然设有交通警示标志,但司机都不减速行驶,给学生上下学带来交通安全隐患;城区每所学校周边也都有不少无证经营饭店、食品店、无证流动食品摊点。有的商店向学生赊销商品、销售散烟和假冒伪劣食品。这些都给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和交通安全带来重大隐患。
二、原因及其分析
1、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重视教育,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省市多年来教育工作的主旋律。我区从2005年开始努力创办“平安校园”,区委区政府可谓花了很大力气。但是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学校周边出现的食品卫生、交通安全、治安隐患、网吧游戏室等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还没有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
2、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几年来,我区对校园周边环境整治,采取了一些较为有力的措施,但缺乏系统的长效机制,治理不够彻底,跟踪整治不到位,以致出现死灰复燃。
3、缺乏强力处置的工作力度。在执法过程中,掺有人情因素,有的碍于亲朋情面,敷衍了事,较多的是以罚款了事。工作做了不少,但处臵不到位,导致工作反反复复,校园周边环境依然如旧。这都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导致的严重后果。
4、缺乏适宜青少年活动的网络文化设施。我区青少年活动场所少,适合青少年上网的“绿色网吧”就更少。由于经费和管理方面的原因,学校的计算机房放学后很难向学生开放,中小学生课外的平面阅读阅读率严重下滑,使相当一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经常出入网吧,有 的甚至沉湎于网吧而不能自拔。
5、缺乏适当的调控手段。受经济利益驱动,部分网吧业主疏于网上信息管理,有的甚至故意以色情、暴力、低级粗俗的游戏来吸引青少年。还有一些“黑网吧”提供食宿,帮助学生逃避老师教育躲避家长监护。“黑网吧”更是屡打不绝。
三、加大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的建议
1、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完善工作措施。由区政府牵头,在区 教育局设立办公室,协调工商、文化、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依法取缔“黑网吧”、无证照经营的活动室;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门要认真配合,加大网吧管理力度,做到常规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做到每周一突查、每月一专查、每季一普查;食品药监、卫生、工商、教育等部门积极配合,加强学校周边餐馆、饭食摊点、副食店的监管,对违规经营的加大处罚力度,对无证照经营的坚决予以取缔,保证每月一次以上的不定期检查。公安、交通部门对学校周边相关路段的交通警示标志要及时更换,确实解决学校门口流动摊点乱停乱放问题,消除学校周边的交通安全隐患;教育、公安等加强配合,加强校园内部管理,建立“一校一警”制度,在中小学设立“警务室”,派有爱心、有责任心的民警驻校,共同管理。各校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安全教育、安全保卫、消防安全、责任追究、值班等各项制度,切实落实好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时刻绷紧安全稳定这根弦,切实担负起保学校平安的责任。
2、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出台规定,保证综合治理落到实处。制定实施学校安全工作条例,保障了教育教学的有序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校不仅制定了一系列的卫生工作条例,而且认真执行,效果显著。为保障学校的清洁卫生,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学校关闭了小卖部,引进快餐,并加强了学生管理,现在的学校干净整洁,学生卫生习惯良好,无乱扔乱丢乱吐的现象发生。同时各校充分利用校报、校刊、橱窗、校园广播电台,学校网站、“安全伴我在校园,我把安全带回家”主题班队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戒零活动、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安全知识讲座,学科教学、“安全在我心中”演讲比赛、组织教师学习创建“平安校园”有关文件及学校创建“平安校园”实施方案等形式努力营造了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创建“平安校园”的浓厚氛围,强化了师生安全观念,安全意识,规范了师生安全行为。
(三)、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吸引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学生本身就是周边不良环境的受害者,他们对此有深切的感受。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各学校班干部、学生会干部积极参与了学校的管理,他们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也找出了不少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