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分析解读
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分析解读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02日 浏览次数: 121 人次 作者:admin
[字体: 大中小 ] 【打印本页】
新特点新突破新期待
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分析解读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515战略”持续攻坚关键之年。1月29日,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海口召开,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做了《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如何理解把握《报告》的特点?如何总结分享积累的经验规律?笔者概括如下。
《报告》科学客观地总结了2015我国旅游发展的成就,概括起来就是实现了六个可喜转变,积累了六个方面的成功经验。
2015年,旅游部门主动作为、敢于担当、亮点频出、好戏连台,创新不胜枚举,成绩可圈可点。
《报告》将2015年我国旅游发展的成就概括为实现了六大转变:一是旅游正从经济建设的边缘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转变;二是旅游正从外交的边缘向外交的前沿转变;三是旅游市场秩序监管从被动应付,向主动出击、综合治理转变;四是文明旅游从旅游行业行动,向全社会广泛关注和参与转变;五是旅游业正从传统模式向创新推动方式转变;六是旅游正从部门推动向党委政府全方位推进转变。这一评价是客观、科学、准确和理性的,深刻反映了旅游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回顾“515战略”提出的52项工作,都得以全面实施落实,每项工作都有创新和新突破。小机构干出了大事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引领力、统筹力、战斗力和执行力,拓展形成新格局大格局,中央点赞、行业点赞、社会点赞、国际点赞。
2015年,我国旅游业探索形成了创新务实、符合旅游特点的工作路径方法和宝贵经验,这些创新举措的价值将不断凸显和释放。一是领导重视、高位推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各地旅游业的繁荣离不开各地党委、政府的强力推进和开拓进取。二是主动作为、敢于亮剑。旅游部门直面问题、勇于担当,在向旅游市场乱象宣战、5A级景区摘牌、景区门票价格改革等方面主动出击、重拳出击。旅游业的主导能力、引领能力和影响力空前提升,形成了与世界旅游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影响力,与大众化旅游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影响力,与战略性支柱产业相称的决策影响力。三是精准切入、以小破大。“515战略”的实施,找准了旅游厕所、景区门票、游客文明记录等一个个看似很小、却又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难点问题,从点滴抓取,逐一破解。如旅游厕所革命、旅游扶贫攻坚、旅游外交、旅游市场整治、文明旅游等都找到了工作切入口和杠杆点,破解难题形成引爆效应。四是统筹协调、系统推进。旅游发展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和有机联动,2015年的旅游精彩,也是统筹整合各方面力量的结果。行业内外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为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将“515战略”分解为近200项工作,每个任务有分解、有督查、有落实,层层分解,钉钉子、扣扣子。在推进每项工作时系统推进,重点工作都会形成行动方案,出台系列针对性的配套文件和政策。五是创新引领,改革突破。2015年旅游的精彩,是以创新为引领、改革为突破,拓展了旅游发展的新格局新视野。旅游新闻工作从被动式应对向主动发声转变,及时回应社会热点,主动引导社会舆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社会参与监督和管理水平。六是依法治旅,长效生根。在“515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各项工作都注重依法行政,注重制度建设。重点工作推进都采取“编制行动方案、找准工作突破口和抓手、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办法、编制配套的标准、建立相应的工作体系和机制”五位一体的推进体系,按照依法治旅的要求,注重相关制度和配套的标准规范建设。
《报告》对2016年全国旅游发展做了很好的部署,呈现六个振奋人心的新特点新突破,将带来六大新期待。
《报告》对2016年全国旅游做了很好的部署安排,站位高、立意新、措施实,目标明确、任务清晰、错位到位,内容全面、思想深刻、要求明确,战略性、针对性、创新性、指导性、操作性都很强,使各地旅游发展可以按图施工、对标检查,具有六个显著的创新:一是准确把握了2016年的特点,做到了很好的结合。把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与“515战略”实施和“十三五”规划加以无缝衔接,将中央最新精神、指导思想和战略、重大举措与旅游产业特点做了很好地结合,既全面贯彻落实了中央和国家的战略布局要求,又很好地凸显了旅游产业的个性需求。二是《报告》提出了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的新时期旅游发展新战略。整个《报告》以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和灵魂,把全域旅游作为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发展布局的根本性飞跃。三是《报告》形成了务实有效的推进体系。《报告》从15方面提出了54条具体行动措施,同时推出了26个重点工作的具体行动方案。四是《报告》凸显了改革创新突破。鼓励重点旅游城市设立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建立“旅游纠纷”调解机制等举措备受各界关注和好评。五是《报告》更加凸显了以人为本,夯实了旅游产业根基,突出了旅游发展的社会性、国际性和品牌影响力。六是《报告》更加凸显了大产业格局,旅游智库建设与实践的互动更加紧密,旅游智库作用更加突出。国家旅游局率先在部委局中组建高层次综合智库,邀请了部分省市区领导,国家相关部门、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及部分重点旅游城市领导、省(区、市)旅游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局负责人,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及部分重点旅游城市旅游主管部门负责人,部分旅游企业负责人、专家代表出席会议。按照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2016年我国旅游发展令人期待。可以概括为六个黄金年: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全面凸显旅游业地位作用的关键黄金年。旅游业发展关乎民生,带动全局。旅游是继汽车和房地产后,真正能够全民消费、全社会投资的大产业。二是全面推进旅游发展战略模式转型、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的关键黄金年。按照李金早局长提出的八个转变、五个鲜明特征、四项基本标准、八个优先扶持的要求,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三是大力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推进旅游投资计划的关键黄金年。抓住供给侧改革机遇,在旅游投资促进和消费升级方面实现新突破,争取将旅游业作为重点领域。特别要在推进双+双创(旅游+、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四是大力发展旅游外交、大力推进旅游国际化的关键黄金年。抓住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中美旅游年等平台,大力推进旅游国际化,在旅游外交方面进一步大放异彩。五是大力推进旅游扶贫攻坚的关键黄金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在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更好发挥旅游业的新主战场作用。六是大力推进旅游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关键黄金年。现行旅游管理体制与旅游业“两个综合”(综合产业和综合执法)不相适应,政府治理能力跟不上旅游市场发展步伐。
推进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的思考建议:研究解决旅游发展的六个方面问题,实施中注重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李金早局长的报告以问题为导向,理性而深刻地将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概括为12个不适应,全面、客观、准确。这12个方面问题,可以整合归并为六个方面:一是旅游产品供给不适应快速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多层次、日益提升的旅游需求,旅游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质量不高。休假制度安排和人民群众休闲度假旅游需求不相适应。二是现行旅游管理体制与“两个综合”不相适应,党委、政府及部门对旅游业的实际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与人民群众对旅游的需求、期盼不相适应。三是旅游市场秩序和文明素质问题突出,一些地方旅游市场秩序混乱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目标不相适应,游客素质与旅游业快速增长不相适应。旅游法律法规配套滞后,许多方面不适应发展需要。四是旅游供给服务体系欠账多、需求大,以厕所为代表的公共服务及交通等基础设施供给与旅游爆发式、井喷式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五是旅游人才瓶颈日益突出,旅游管理部门队伍建设、全行业队伍建设、从业人员素质与旅游高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旅行社、导游管理体系和行业队伍水平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旅游新业态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更是短缺。六是配套支撑体系不足。游客对中国产品质量的信心、国内外税差及流通成本差别与强劲的购物需求不相适应,我国旅游装备制造水平与激烈的国际竞争不相适应,旅游小统计与旅游大产业不相适应,旅游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与旅游高速发展的实践不相适应等等。
为更好地推进2016年的旅游工作,笔者建议进一步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更好地处理全国一盘棋与分区分类分级指导的关系。“515战略”的实施在统筹全国一盘棋方面已经有非常可喜的跨越,形成万众一心的强劲合力。需要更加重视研究不同类型地区如何差异化发展,如何分类指导,如何多级差异联动,更加重视总结推广基层创新和创造。二是更好地处理全面系统推进与突出重点突破的关系。在系统全面推进的同时,进一步突出主题主线,进一步突出重点。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空间、面临的问题千头万绪,更加迫切需要抓住牛鼻子,牵一发动全身。三是更好地处理工作创新与既有工作持续推进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强化钉钉子、扣扣子的精神,更加注重工作的连续推进、巩固创新,形成常态化、机制化的工作手段。四是更好地处理政府作为与企业主体作用的关系。在政府主动作为中,注重进一步优化旅游市场主体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拓展企业发展的空间,需要越来越重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迫切需要研究支持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研究如何更好更有效地服务旅游企业。五是更好地处理宏观战略顶层设计与微观细节落地的关系。关于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常常呼吁要注重顶层设计。这当然很有必要,但如何推进各项战略和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其实更加突出,更迫切需要战略政策细节落地的“施工设计”,需要抓两头促中间。六是更好地处理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关系。“515战略”的实施,掀起旅游理论研究的春风,开辟了现代旅游学的新天地,但总体上,旅游理论滞后问题仍然突出,迫切需要推进高端旅游智库群建设,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共建现代旅游学理论体系,创新旅游研究模式,共同推进将旅游建成一级学科。(石培华)
第二篇:2011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
2011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召开
1月18日至19日,2011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全国旅游业发展情况,分析研究“十二五”旅游业发展形势和任务,部署2011年重点工作。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出席会议并作工作报告。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杜江、祝善忠,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刘金平,党组成员、规划财务司司长吴文学,国务院办公厅、中组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审计署、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中央部委代表,8个特邀地方政府分管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旅游局(委)负责人,旅游城市旅游局(委)负责人,部分地级市政府分管领导,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代表,旅游企业、旅游院校、旅游协会代表,国家旅游局司室级直属单位、驻外办负责人共200多人出席会议。
1月18日上午,会议在北京国家饭店会议中心开幕。王志发首先传达了王岐山副总理听取国家旅游局党组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邵琪伟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岐山副总理强调,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深入持久地贯彻落实41号文件,不断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不断推动旅游业创新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岐山副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会议回顾了2010年工作和成绩。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国旅游行业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保持了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发41号文件,形成了全国旅游业发展的新格局;二是着力深化旅游业改革创新,在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上迈出了新步伐;三是贯彻中央重点部署,认真完成上海世博会旅游等重要任务。2010年,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实现全面恢复并较快增长。国内旅游人数达2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1.26万亿元,增长23.5%;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增长5.8%;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566万人次,增长9.4%;旅游外汇收入458亿美元,增长15.5%;出境旅游人数5739万人次,增长20.4%;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增长21.7%。
邵琪伟在报告中表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一是旅游市场秩序长期失范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二是人才不足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尚未得到明显改善;三是旅游中介机构发育不健全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改善;四是旅游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会议总结了“十一五”旅游业的发展成绩和启示。会议指出,“十一五”期间,旅游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国内旅游人数平均增长12%,入境过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3.5%,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9%,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我国跃居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居民人均出游率达1.5次,旅游直接就业达1350万人,旅游消费对社会消费的贡献超过10%,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加明显。“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实践表明,全国旅游行业服务国家大局的能力明显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能力明显提高,把握旅游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的能力明显提高,推进旅游业科学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五年的成绩
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十分宝贵,带来的启示影响深远:一是必须坚持把发展旅游业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为国家发展大局服务;二是必须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旅游需求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必须始终把以人为本贯穿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群众对旅游业的满意度;四是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和创新作为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五是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会议分析了“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国旅游业培育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黄金发展期和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转型攻坚期,旅游业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和全国旅游行业要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力争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6630万人次,出境旅游人数达83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
2.3万亿元。每年新增旅游直接就业70万人,到2015年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525万人。
会议明确了2011年全国旅游工作的总要求,对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会议要求,2011年,全国旅游工作要继续全力抓好41号文件的贯彻落实,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下大力气抓好旅游质量、秩序和安全工作;二是积极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三是加强国际旅游宣传推广和对外交流;四是推动与台港澳旅游合作与发展;五是推动红色旅游稳步较快发展;六是加快推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七是继续配合做好旅游立法,加强旅游标准化和统计工作;八是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九是扎实推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十是加强旅游部门自身建设和行风建设。2011年全国旅游业的预期目标为:国内旅游人数23亿人次,增长9%;国内旅游收入1.4万亿元,增长12%。入境旅游
人数1.38亿人次,增长3%;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850万人次,增长5%;旅游外汇收入490亿美元,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6500万人次,增长16%。旅游业总收入1.72万亿元,增长11%。
1月18日下午,北京市、重庆市、山东省、甘肃省、河北省及哈尔滨市、扬州市、梅州市领导分别介绍贯彻落实41号文件的经验。
1月19日,与会代表将围绕邵琪伟的工作报告进行分组讨论。王志发作会议总结。
第三篇:2012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专家接解读
专家解读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
备受关注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7日在京闭幕。在全球仍处于二次危机阴霾、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这次会议传递出的金融改革信号格外引人瞩目。
要求
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质
对于新时期的金融工作,这次会议明确提出了“五个坚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进一步明确政府作用的领域和边界,做到该放的坚决放开、该管的切实管好。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生命线。坚持自主渐进安全共赢的开放方针,在确保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基础上提高金融对外开放水平。在“五个坚持”中,首位就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许多经济学家表示,对此印象深刻。
“当前国内一方面实体经济融资难,另一方面资本市场流动性却十分充沛,金融和实体经济也有脱节现象,为此必须加强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大量的小微企业,农村地区对资金需求十分迫切,为此我们的金融结构也要转型,信贷扶持需要转向,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这既是我们从西方发达国家暴发金融危机中吸取的教训,也是出于对自身经济发展需要的考虑。”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服务实体”将成为未来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央第一次在金融工作中提到„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而且温总理不仅提到了„融资难‟,还第一次提到了„融资贵‟。这就需要在一系列制度建设上有所突破,诸如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诸如民间资本的准入。”
“根据会议的描述,所谓虚拟经济,其典型表现是„以钱炒钱‟„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所以,股市和楼市是否属于„虚拟经济‟要视市场的具体状况而定:如果土地和楼市价格短期内暴涨,只需要捂地捂楼就可以快速增值,由此导致投机氛围笼罩,就是„虚拟经济‟,如果房地产是主要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和工商业生产经济活动需要,那么,其就是„服务于实体经济‟。”鲁政委预计,未来的政策导向将会是努力减弱股市和楼市的投机氛围。自然,如果衍生品有利于市场和实体经济发展,也在支持范围内。
重点
金融资源市场化改革有望提速
“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金融业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是此次会议关注的一大重点。”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进一步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门槛,包括放宽准入,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改制和增资扩股等;另一方面,要防止金融业“剑走偏锋”,脱离实体经济,自谈自唱,出现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邹平座认为,从中国金融业来看,金融效率提高非常重要,不但要坚持市场配置资源规律,关键还要提高市场配置效率。一是信贷市场,信贷垄断现象没有改观。要克服信贷歧视,要打通实体经济到信贷通道,这个需要多方面解决,包括可以学习政府担保系统支持、甚至是信贷保险的支持;二,资本市场要建立多层次化,要发展中小企业的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要打通资本市场政策,使资本市场微观化。
郭田勇认为,提高效率就需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鼓励金融创新、优化金融服务“利率市场化与放宽准入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如果利率不市场化,却大幅放宽金融机构准入,就会形成金融黑洞,大量社会资本会争先恐后进入金融业;同样,如果利率市场化而准入不放松,银行就有可能利用相对垄断地位反而导致贷款利率上升。因此,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需大幅降低。”他说。
“市场配置金融资源最大阻力是利率市场化。现在,价格信号和价格机制失灵,尤其是资金价格,长期负利率。所以,对内,利率市场化,对外,汇率市场化,为下一步改革埋下伏笔,但也是改革的两个硬骨头。相对而言,对内价格形成机制可能更重要,而且现在的时机也比较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说。
“利率市场化最主要阻力,一是担心放开之后的混乱,监管没有信心。二是来自既有金融机构的阻力,对这些机构的定价能力是一个考验。三是对资本流动问题的担心,因为中国资本净流入,双顺差,这种情况下如果放开,存款利率肯定上行,这样国外资本流入更多,这是一个担心和问题,国际收支失控会更严重。四是融资主体,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作为借款者,整体来看,利率市场化后贷款利率可能会下行,但这是对于优质主体,地方政府借款未必下行,他们也不愿意看到利率市场化。”赵庆明说。
改革
金融对内开放 民间资本进入
除了利率汇率等价格信号的改革,金融资源市场化改革中另一重点就在于金融业的放松管制。
“解决„融资难‟,是早有提出;解决„融资贵‟,则是首次见诸官方文件。如果是通过„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这就自然是指要通过利率市场化来加以解决。从先行国家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必然是伴随着新的金融组织、新的金融产品和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出现的过程。在中国,当然也是民间资本进入的过程。”鲁政委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目前国内金融体制改革,恐怕对内改革和开放重要性或次序上要远远大于对外开放,因为这两年人民币国际化的话题炒得比较热,但国内改革和开放远远不够,金融机构准入问题,利率市场化改革还非常滞后。他表示,从市场准入来讲,虽然法律上没有障碍,但事实上在民间资本参与设立金融机构的时候,还存在一些障碍,主要是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某些金融机构的时候,不能拥有比较独立的主导地位,束缚了民间金融机构设立的自由度,也破坏了市场经济体系中权责自负的基本原则。作为短期政策,它也具有一定的合理和现实性,但是毕竟难以长久。
“„股权多元化‟是非常重要的新提法,因为如果单一股东占比过高就难以使董事会生效。金融业本身也有转型的需要。原来过高的准入、管制使民间资金很难进入,如果没有社会资金进入,只靠国有控股的大型金融机构难以完成支持小微
企业、农村金融的任务,而要采取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兴模式。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显示了我国金融业进一步深化改革、追求市场化的导向。”巴曙松说。
预防
防范化解风险 完善金融监管
“此次会议召开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极其复杂,对于我国而言,防范国际、国内的金融风险显得尤为重要。”赵庆明说,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全球金融危机警示,金融衍生品非常复杂,风险管理要非常审慎。防范风险,对金融机构来说,要从西方国家吸取教训,不能过度的不切实际的发展金融衍生品。从金融监管的角度讲,就是要加强监管力度,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与过度放松监管是有关系的。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指出,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地位有了战略性的上升。但与此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系统性金融风险将是未来5至10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必须长期把严防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未来经济工作的底线。
鲁政委则进一步表示,每一轮信贷宽松之后的信贷收缩过程中,银行的资产质量都会出现一些不利的变化。未来一段时期我们要持续警惕银行资产质量的变化。而随着房地产调控的继续进行,对于银行房地产贷款的风险也需要持续关注。他认为,会议指出,银行要建立“全面审慎的风险监管体系”,实际上就是要将巴塞尔协议II、巴塞尔协议III的精神本地化,同时进一步推行逆周期审慎监管政策。
郭田勇表示,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将更注重于现有体制的“完善”,特别是对监管机制和协调机制的完善。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就需要强调宏观审慎监管原则,就需要强化逆周期调控。同时,金融监管的协调和配合也非常重要,因为金融创新都是跨行业跨部分,一定要通过有效地金融监管协调,即为金融创新预留出空间,同时又要防止出现监管的真空。此外,还要及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等。
第四篇:解读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亮点
政法工作将走怎样的路?重点抓哪些方面的工作?
共绘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新蓝图
解读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亮点
1月7日,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作为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中央政法委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与中央政法委委员们一起,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工作。
新起点·新思路
一条主线、两手抓、三大建设、四项改革、五个能力
2012年11月14日,党的十八大在北京胜利闭幕。以这次大会为标志,党和国家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伟大征程,政法工作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成为这次政法工作会议上的核心词。
会议提出了新时期全国政法工作的总思路,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坚持一手抓当前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一手抓政法事业长远发展“两手抓”,以平安建设、法治建设、队伍建设“三大建设”为载体,以推进劳教制度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四项改革”为重点,以提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五个能力”为保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和政法队伍建设,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三项建设·奋斗目标
平安建设、法治建设、队伍建设
政法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政法机关要更加自觉地将政法工作置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中思考,要把建设平安中国、建设法治中国、打造过硬队伍作为政法工作的奋斗目标来追求。
【关键词】平安
群众看政法,首先看平安
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需求是导向
基层基础建设是重点
机制创新是动力
会议指出,平安稳定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努力提高平安中国建设水平,就是要以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需求为导向,努力完善立体化社会防范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就是要以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加强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不断夯实平安建设的根基;就是要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平安建设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化,最广泛地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平安建设,创建人民群众追求的平安。
【关键词】法治
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要靠法治
基本要求: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灵魂:以人为本、公平正义
重要目标:促进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法治建设推进得越持久、越深入,其成效就会成倍放大。政法机关作为执法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动摇,要把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作为基本要求,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要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灵魂,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关键环节,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诉讼法律制度,规范执法司法行为,进一步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要把促进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作为重要目标,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培训,推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要深化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塑造法治文化,努力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素质
新形势下,如何建设好一支300余万人的大队伍,是对政法工作的一个重大考验
主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重点: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水平
目标:提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政法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执法环境越来越复杂,对政法队伍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全国政法机关要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以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水平为重点,以提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目标,建立健全政法干警教育培训体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完善落实职业准入、执法资格和分类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与政法干警职业特点相适应的职业保障制度,提升广大政法干警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严格执行各项禁令规定,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努力以铁的纪律带出一支作风过硬的队伍。
五个能力·重要保障
群众工作、公平正义、社会沟通、科技应用、拒腐防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会议要求全国政法机关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能力建设,不断增强政法工作综合效能,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
要着力提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就要牢固树立政法机关既是执法司法机关也是群众工作机关、政法干警既是执法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的理念,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把传统有效做法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有效提升新形势下社会沟通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公共安全问题、最关切的权益保障问题、最关注的公平正义问题,把执法司法过程变成联系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过程,努力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要着力提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就要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从实体、程序和时效上充分体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努力使每一起案件的办理、每一件事情的处理都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实践,努力让经济确有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让有理有据的当事人赢得了官司,让打赢官司且具备条件执行的当事人及时实现胜诉权益,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和公正,让人民群众感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当今世界已进入新媒体时代,特别是微博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一起普通案件可能在网上掀起舆论风暴。对此,会议要求,要着力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就要既切实加强对新形势下政法工作规律特点的研究,又着力加强对现代新闻传播规律的把握,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送到微博、社区网等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最大限度地增加舆论的“正能量”。
要着力提升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就要牢固树立向科技要警力、向信息化要战斗力的理念,坚持把“深度建设”与“深度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政法信息共享共用步伐,增强信息化应用实效,大力推进政法工作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促进执法规范化,努力以信息化引领政法工作现代化。
要着力提升政法队伍拒腐防变能力,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从严治警的方针,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努力促进干警清正、队伍清廉、司法清明。要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个重点,持续开展专项治理,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害群之马”,着力解决好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要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根本,围绕容易滋生腐败问题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健全制度规定,加强执法检查,强化廉政风险防控,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准则,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形成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
第五篇:全国政法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微解读
全国政法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微解读
编者按:全国政法队伍建设工作会议4月25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会上传达了习近平重要指示并就学习贯彻习近平重要指示作了部署。为更好地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孟建柱书记讲话精神,中国长安网第一时间对会议进行“微解读”,以飨网友。
注重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对政法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政法队伍建设作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指示:
一是强调政法队伍建设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刀把子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
二是强调政法系统是国家的免疫系统,是营血卫气、袪邪扶正、保证社会肌体健康的重要力量,主要任务是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强调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
四是强调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政法队伍的政治灵魂,要求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第一位。
五是强调政法队伍要敢于担当,面对重大政治考验,必须旗帜鲜明;面对歪风邪气,必须坚决斗争。
六是强调把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高政法干警本领,确保更好地履行各项职责任务。
七是强调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增强司法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八是强调严明纪律,要求政法干警做维护和遵守各项纪律的模范和表率。
九是强调反对腐败是政法战线必须打好的攻坚战,要求坚决纠正不正之风,严惩司法腐败。
十是强调选好配强政法机关领导班子,努力建设坚强领导集体。
【孟书记的讲话非常暧心!】孟书记说:“我们这支队伍中,有的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面前,勇往直前、舍生忘死;有的长期战斗在隐蔽战线,甘当无名英雄;有的一心为民、公正司法,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的扎根基层,数十年如一日服务百姓、化解纠纷,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
【全国政法机关面临的重要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政法机关要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南,紧紧围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总任务,牢牢把握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总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方向,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证,着力破解制约政法队伍建设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难题,深入推进思想政治、业务能力、纪律作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
【政法队伍建设要有两个必须】必须始终把思想建设摆在第一位,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必须主动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提高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加强政法队伍建设要有五个“更加注重”】
更加注重干警主体地位,把促进干警全面发展作为政法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激发干警主动性、创造性。
更加注重科学管理,按照精、准、细、严的要求,健全政法队伍管理规范,实施分层分类管理,提高政法队伍建设精细化水平。
更加注重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与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破解制约政法队伍建设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束缚、保障性困扰,促进政法队伍长远发展。
更加注重把科技应用能力作为核心战斗力来抓,善于把新技术新手段运用到政法工作和政法队伍建设中。
更加注重适应社会开放性要求,善于运用社会资源,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政法队伍建设水平。
提高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推进政法队伍专业化建设,须提高“六个能力”】要提高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局能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科技应用能力;社会沟通能力。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任务。
【科学技术是政法队伍战斗力生成和提高的加速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的背景下,我们正处于大数据变革的时代,大数据革命已上升为大国的竞争战略。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要牢固树立向科技要警力、要核心战斗力的理念,密切跟踪现代科技发展前沿,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科技最新成果破解维护稳定、社会治理、执法办案难题,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战斗力转化。
【运用网络做好政法工作】针对有的干警不上网、不用网等问题,要引导广大干警把懂网作为必修课,把用网作为基本功,提高运用网络做好政法工作的能力。
【打通特殊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对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要结合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用好员额制、聘任制、年薪制等政策,打通特殊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建立适应政法工作专业化要求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制,以实际能力为衡量标准,突出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建立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
【严格职业准入,提高政法队伍职业素养】抓紧建立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官检察官员额遴选、逐级遴选制度,推进人民警察招录培养机制改革,完善公安执法等级考试制度,进一步提高民警职业素养和执法水平。
【政法新职业:国家安全官】要加快推进干警分类管理制度改革,为各类干警设计好相应的职业发展通道,确保他们各归其位、人尽其才。探索实行国家安全官制度,研究制定单独职务序列方案。
【这些改革跟我们都有关】抓紧落实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改革方案,制定实施法官检察官助理、书记员和司法技术人员职务序列方案。组织开展执法勤务警员职务序列和警务技术职务序列改革试点,进一步规范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和使用工作。
【政法干警是和平年代牺牲和付出最多的一支队伍】近年来,公安机关年均有400多名民警牺牲,4000多民警因公负伤。政法干警负荷重、心里压力大、安全风险高,是和平年代牺牲付出最大的一支队伍。
【工资制度改革要加大基层一线执法办案人员倾斜力度】加快推进工资制度改革意见的落实,完善与工资实绩挂钩的津补贴项目及标准,加大对艰苦边远山区、有毒有害岗位和基层一线执法办案人员倾斜力度,调动他们多办案、办好案的积极性。
【从优待警,缓解干警心理压力】加强人文关怀,完善干警带薪休假、定期体检以及心理咨询、疏导和危机干预机制,缓解因长期处于应急、对抗等等工作状态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建立干警履职保护机制,是职业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保障公正司法的前提】《关于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规定》是政法干警依法履职的护身符。
【从重处罚暴力袭警者,严惩伤害法官检察官者】严格执行刑法修正案
(九),对暴力袭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构成犯罪的,依法以妨害公务罪从重处罚。对侮辱诽谤、诬告陷害、威胁伤害、打击报复法官、检察官及其家属的,要坚决制止、依法严惩。
【小事小节中有人格、有形象】要加强对广大干警的教育引导,让他们懂得小事小节中有人格、有形象的道理,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筑牢“堤坝”,公器不可私用】旗帜鲜明反对腐败,是政法战线必须打好的攻坚战。要构建具有政法职业特点的惩治和预防执法司法腐败体系。
以问题为导向,提高政法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工作导向】新形势下加强政法队伍建设,“重”在遵循规律,“要”在改革创新。要抓住制约政法队伍建设的难题,在坚持行之有效的传统做法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思路、实招数,提高政法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才富有生命力】要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紧紧围绕工作中的难题、改革中的困惑,有针对性地做好统一思想、释疑解惑等工作,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破解学用衔接不紧难题,增强教育培训工作针对性、时效性】要深入研究工作规律,克服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战等倾向,把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岗位练兵结合起来,紧紧抓住教材、教官、教法等关键环节,健全现代化的教育培训体系,促进工作科学化、实战化。
【让每名干警都能定期参加培训】要善于运用网上在线教育培训方式,建立“网络+培训”机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健全分层分类培训机制,让每名干警都能定期参加培训,努力使其知识结构、专业素养与所承担的职责任务相适应。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放权不能变成放任】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处理好司法权与管理权、监督权关系,推动由个案审批向宏观管理、由人盯人监督向制度机制约束转变,探索建立与司法权运行新机制相适应的管理监督体系,促进整体工作水平提高。
【公开是最有效的监督】推动执法司法全面、深度公开,构建透明、便民的阳光执法司法新机制。完善群众网上投诉处理机制,努力使执法司法在公开中赢得社会的公信。完善干警违纪违法问题集中通报、公开曝光制度,进一步营造全面从严治警氛围。
【着力破解激励不足难题,增强政法队伍活力】政法队伍结构发生新变化,40岁以下干警超过半数,大专以上学历占90%。他们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要从调动自觉、竞争激励、授予荣誉、文化熏陶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激发干警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努力实现能者上、庸者下】要把按人力资源管理规律办事与按执法司法规律办事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能力和实绩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任免奖惩机制。建立能上能下机制,让想干事、能干事的能干成事,对不作为的敢于问责,让更多青年才俊脱颖而出。要统筹安排好干警上下、内外交流,探索与员额制改革相适应的遴选、挂职、轮岗、交流等办法。
【改进表彰奖励,增强职业归属感】要推动把政法职业荣誉制度纳入国家荣誉制度体系,发挥其正向激励作用。规范国家、省级和部门荣誉序列,严格授予条件和程序,完善荣誉评审制度。增强干警职业荣誉感、归属感。
【科学配置人力资源是最具潜力的警力生长点】要完善警力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警力配置向案件多、任务重的地区、部门和基层一线倾斜。要牢固树立成本效益意识,杜绝无效警务活动。积极推进员额制改革,建立起结构合理,运转高效的司法团队,最大限度释放改革活力。
【运用市场化、社会化方式,有效解决警力不足问题】推动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加大执法司法辅助人员、书记员、文员配备力度,把有限警力从非执法司法岗位置换出来,做大相对增量。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
【抓好党建的“牛鼻子”】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是抓好党建的“牛鼻子”。有的地方政法队伍不断发生问题,根子是党组织没有履好职、尽好责。
【政法领导干部要敢抓敢管、会抓会管】要坚持严字当头、实在关键,完善政法队伍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敢于批评、纠正政法队伍中的不良倾向,敢于为坚持原则的同志说公道话、弘扬正气,把抓班子的成效体现到带队伍的效果上来。
【坚持抓基层强基础,打牢政法队伍建设的根基】基层强不强,关键看“头羊”。所、队、庭等基层一线领导干部是“兵头将尾”,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们的素质能力,直接决定着基层政法队伍建设水平。如果办错案、出问题,就会成为政法队伍的短板,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要把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善管理、敢担当的干警选拔到基层一线领导岗位上来。把他们培养成既能抓班子带队伍又能执法办案的综合型领导人才。
【真心关爱 真诚帮助基层一线干警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清理考评、检查项目,坚决取消不合理的考评指标,赋予基层一线更多自主权。更加注重科学用警,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加班备勤,保障干警休息时间。改善工作条件,努力使干警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为政法机关依法履职创造良好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支持落实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支持政法各单位依照宪法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良好舆论环境对政法队伍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近年来,一些地方政法机关建立新闻发言人、官微、官网发布权威信息制度,开展警务体验日、法院开放日、检察开放日等活动,对促进警民互动互信发挥了很好作用。
【内设机构改革,以扁平化专业化为原则】各地政法机关要遵循精简务实高效原则,积极稳妥开展内设机构改革,推进扁平化专业化管理,充实基层一线力量。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尊重、支持基层单位创造性探索。
【人民群众看政法队伍,首先看基层干警】#全国政法队伍建设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基层政法队伍作风建设放到重要位置来抓,下大力气、解决老百姓最反感、最痛恨的突出问题,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对基层干警中存在有警不处、有案不立、有罪不究等问题,综合施策,推动形成敢于作为、善于作为的良好风气。
【主动、坦诚、开放、包容】政法队伍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善于以主动、坦诚姿态与社会沟通,以开放、包容心态面对媒体,完善政法宣传舆论工作机制,提高社会沟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