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doc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向灌输多,对话交流少
反思以往的教研活动,我们不难发现,活动从内容安排到具体课堂实施都由教研员单向决定,基本上是教研员“扶着”教师备课、上课、评课,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教研员掌控,教师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只是教研活动的“群众演员”,而不是真正的研究主体,这种“教练式”的教研,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长此以往,教师便失去了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对话能力,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难以发挥。
(二)问题意识差,思维碰撞少
问题意识就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的敏锐感知和认识,具体说,就是“主动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分析问题”的自觉意识。强化“问题意识”是促进解决矛盾的思想前提。在以往的大多数教研活动中,教师虽然也通过听课、评课发现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比较肤浅,加上研讨时也多为形式上的交流,很容易导致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缺少深层次的质疑和声音,致使教研活动缺少真正的思维碰撞,直接影响了教研活动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与教学观察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如何通过专题教研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解决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使教师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是目前教研方式改变中所面临的难题。
(三)目标不明确,反思不深刻
当前,教研活动存在着活动随意性大,目标不明确,措施单—,反思不深等问题,以评课为例:听课前,参与教师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听什么?学什么?研究什么?”心里没数,评课时,各自根据发现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提重难点把握问题,他提课堂设计问题,其他人则提板书问题、知识的科学性及难确性问题,还有教学环节、教具使用、作业设计答等„„总之你有你的看沦,我有我的观点,上课教师听后如云里雾里,听课教师则置身事外,说过就算,很少以学习者、研究者的身份介入。究其原因,教师虽然也被“假想”是教研活动的主体,但是,教研活动的设计者忽视了对教师的培训功能,目标不明确,目的不集中。为此,将教研活动专题化、微格化,每次甚至连续几次只解决一个问题,使得听课教师带着明确的研究主题去听课,评课时大家围绕着明确的专题去反思研讨与交流。这种专题研讨任务单一,目标集中准备充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使大家真正在教研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二、教研活动中同课异构“比较式”课例研究
(一)概念界定
所谓同课:就是指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和教学时间的同时性。所谓异构:就是指不同教师设计的不同课堂结构。
“同课异构”的比较式课例研究就是指通过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师的课例展示,比较不同教师教学中的设计理念、操作方式、教学效果,分析他们是否
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堂教学
与教师个性特长之间有效结合、课堂教学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有效结合、课堂教学与教师职业经验的有效结合,在比较中激活教师的思维,帮助教师揭示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的矛盾冲突,从而提炼出音乐教学中的规律性因素,阐释教学中显性的和隐性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二)研究框架
同课异构的课例贴近平时的课堂实际,执教教师往往根据自身的特点与学生实际进行优化教学,听课教师必须投入地参与到课例研究中,为使研究更富实效,在多次实践后,我们概括了课例研究中相应的规律性因素,作为我们开展
研究的基本模型。
(三)实践探索
l、确定课题
课例是教学理念的载体,是教师教学行为的集中表现,因此,选择研究的课题显得尤为重要,为使课例研究更有针对性,在确定研究内容之前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一是通过集体调研、分组座谈、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二是问卷调查,通过每学年进行音乐教研活动的需求调查,将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根据教师的最近需求,确定每学期同课异构课例研究的课题。
(1)提炼课题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老师正以积极的姿态不断调整自己教学方式,但是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处也不少,譬如,在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安静地聆听音乐的习惯?教师应揭示音乐欣赏作品中哪些丰富的表现要素?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欣赏,使他动静有序?又如,在我们的教学调查中,有很多教师提到怎么处理情感与技能的关系,对音乐审美过程中的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渗透不够充分怎么办?在热热闹闹的课堂形式的背后,如何让教学更富音乐性与艺术性?对于音乐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合作学习,如何在突出音乐特点,加强学科综合的理念下进行适度的教学综合,作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要直面问题,将问题提炼成鲜活的课题,然后发动全体教师共同攻破难关。
(2)分配课题
鉴于音乐学科的特点,课时设置每周只有l—2节,同一年级的音乐教师往往只有一名,甚至这一名教师还要跨年级教学,正是这种教师配置的现状,导致音乐学科很难象其他学科那样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整合校际音乐教师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镇级音乐教研组应运而生,区教研室通过期初、期中、期末对镇级音乐教研组的过程管理,在“同课异构”课例研讨中,我们采用“组内同课、组间异题、城镇搭配”的课题分配原则,在期末布置下一学期的内容进行集体备课,让教师们有所侧重地难备素材与教案,期初上传到本区的音乐教研网,促使同伴问资源共享、智慧共生。
2、教学预设
教学预设是教师在充分分析教材和学生后,在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设想和安排。由于教师间的思维方式、生活阅历、工作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会用不同的构思和不问的切入点进行教学预设。这一环节的操作主要是在“镇级教研组”内完成,要求教师在镇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对规定内容进行设计,先由教师独立备课,再三强调教师要体现自身的教学特色,然后在组内进行说课交流,由本镇教师共同分析和预想教学的效果,提出教学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学万案,形成镇级的“同课异构”课例,各镇结合本组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推
选一至二个课例参加区级的交流。
3、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说课——听课——评课,我们要求听课教师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在“同课异构”课题研究中没有听课者与执教者之分,这儿只是搭建共同进步的“平台”,活动本意是让大家在交流中学习,在思考中成长,听课评课的真正价值并不只是关注被听课者的教学表现、对执教者的教学能力作一实际判断,更主要的是借助同行的专业力量使被听课者获益,并形成一种合作的、互利的机制。对听课者和被听课者来说,课堂实际上是为诊断、反思、改进提供了—个素材、—个“靶子”。在课堂观察之前,所有参与教师需先任本校对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实践,体会和反思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带着问题来参与教研活动。课堂观察主要由以下四个步骤组成:
(1)总体分析
执教教师说课是目前教研活动中常用的方式,它能直接反应执教老师的设计理念,说课可以分为“课前预设型”和“课后追述型”二种,我们在“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说课被安排在课前,先由执教老师对自己设计好的教案予以意图说明,说课者将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充分的预设,预设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中的生成,通过执教教师的课前阐明意图,有利于听课者把握执教者教学思路,解析执教者教学思想。
(2)细微观察
这一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解剖式观察和分析,分三个步骤:
①以学论教。要求听课教师对照课堂学生学习状况,从学生“学”的情况反观教师“教”的效果,分析执教教师教学目标达成程度。
②以点带面。比较不同教师的教材处理,交流听后感,着重从三个要点入手,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地分析某某教师如何、某某教师如何,这三个要点是:由于个人的经验、经历与特长不同,形成哪些个性化的教学行为?你印象最深的教学行为是什么?你认为在这些课例中最需要改进的教学行为是什
么?
②由表及里。行为是理念的外显,通过教学行为的要点分析,就可以透过行为进行教育思想的剖析和梳理,以求达到由表及里的功效。
(3)自我比照
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十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在活动中,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在有意识习得他人经验的同时,对自身教育教学现状作多视角、多层沃的分析和反思,在自我与他人的比照中,发现差距与优势,找出个体隐性知识和思维特质,使其显性
化,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
自我比照通常在以下三个问题的诱导下生发:第一,我的经验、经历和特长与上课教师有何不同,我可以形成怎样的个性化教学行为?上课教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学行为是什么,我在平时上课时是怎样处理的,我可以有什么借鉴?上课教师展示的课例中最需要改进的教学行为是什么,我在教学中如何避免犯同
样的错误?
(4)理念内化
“同课异构”比较式课例研究的直接目的是解决教师实施新教材中的具体问题,通过集体评议使其有所触动,从而总结出最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寻有效的教学备课与教学设计的思路,结合听课后的评议、自身的实践体会,思考自身的教学行为,分析自己的教学优势,形成教育教学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教师不受一般评课的模式的束缚,是以一个主动发展自身的心态来参与活动,是一种合作式的互助教研活动,因此让教师经验中的隐性知识,在一次次的教师间思维碰撞中变成了显性知识,澄清了观念,修正了知识,并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改革的冲动,成为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源。
“同课异构”的比较式课例研究是一种“为教师所有”,“为教师所参与”及“为教师所共享”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达到提高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在音乐教研网上开辟了这样两个区域供老师们交流:
(1)网上教研
学科网站已正式运行两年,网站设有教学研究、教学设计、音乐百科、论坛中心等栏目。网站丰富的教学资源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大便利,同时,结合镇级教研,上传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同课异构”优秀教案集和音乐课件中心也这样诞生了。目前教师们在网上学习、交流,共同探讨课堂教学中的心得,这已
成为音乐老师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在“争辩中澄清观念、在反思中提高自己”是“同课异构”比较式课例研讨活动提出的口号,为给每位教师充分发言机会,使更多的教师从中获益,在每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过程中,除了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外,我们安排一定时间到电脑机房,将老师们的听后感统一发表在音乐教研网上,因为网络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因此,网站“论坛”上发表的听课反思可以供全体教师
后续的交流和学习。
(2)教案集、课件交流中心
教师的智慧在同课异构课堂里得到充分发挥和交流,为了把教师们优秀的、宝贵的课堂灵感记录下来,我们编制了《同课异构教案集》,为使老师拥有更多的教学资源,组织好管理员上传资料的同时,与镇级教研、区级评比活动结合,如组织音乐教学素材包评比、音乐新课程教学课件评比等活动,逐渐使网络成为整合区域性资源和课题研究的助推器。
同时在音乐教研网上设立课件交流中心,把所有上课教师的课件进行了收集整理,挂到网上,以便教师们共享资源。
(四)效果与体会
l、变革了教研活动模式,6‘·6技术层面”向“理念层面”转变上课是执教者显性的教学行为,听课评课活动中,不断地追求“技术”上的“革新”成为一个很主要的目标,事实上促进教师成长,既要有“技术层面”上的改进,更要有“理念层”上的突破,在现实中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熟悉正确的教学现念,但行为表现却很滞后;有些教师有体现新理念的教学行为,但却并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只是看别人这样做了也就跟着做了。这种观念与行为的脱节,直接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是一个实践者,教学工作具有技术层面的因素,但如果只考虑技术,教师就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书匠”;教师不应该是一个纯粹的实践者,而应是—个“反思着的实践者”。
开展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是在教学的具体情境中进行叙事研究、比较研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而且让老师深切感受到要对问题解决过程的主要事件、策略进行分析、归纳,并升为规律性的认识,必须借助理论的武器,从而产生了对理论学习的渴望和对理念转变的诉求。
2、促进了教研文化的重塑,从“单干户”向“共同体”转变开展课例研究,使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构建着一种新型的讲求沟通、主动、共识、合作、愿景、的人际关系,催生着崭新的合作文化。针对我区实际,我们采用分层设计、分层教研的做法。即“循环渐进式”研讨模式,通过开展区、片、镇三级研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不断提高研讨活动的质量。各教研组在实施课例研究时,虽是一名教师担纲,但全组教师都是共同参与,献计献策,经验分享,促进了学习型教研文化的建设,使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同课异构”比较式课例研究,教师在这个大集体中通力合作,由昔日的“单干户”变成了今日的“共同体”,大大提高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意识,整合了区域性的优势教学资源,推进了区域性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了本区
音乐教师的群体发展。
3、改变了教师教研角色,由“客串”向“主角”转变
德国教育家鲍勒诺夫曾说,“唤醒”可以使主体的人在灵魂震颤的瞬间感受到从未体验过的内在敞亮,他因主体性空前张扬而获得一次心灵的解放。课例研究,正是使教师的主体意识得到张扬,对教师生涯价值的认识得到升华。在每一次的主题教研活动中,一改以往惯用的“教研员讲、老师们听”的单向灌输教研模式,听课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局外人,而是由“客串”成为了教研的“主角”。活动中形成了一种上真课、说真话、解决真问题的和谐教研氛围。
三、结题反思
l、“同课异构”课例研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自身教学个性的形成,但是教学个性形成的过程是漫长的、艰苦的,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磨硕,如何做好“教学个性形成”的后续推进工作,是下一阶段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2、由于对教师教学个性存在着“两面性”,如何扬长避短,使适合新课程理念的个性和行为得到张扬,使不利于教师发展的个性行为得到抑制和修正,是摆在课题研究者面前的新问题。
3、“同课异构”课例研究在同伴互助方面体现出很明显的优势,但是听课与评课是—种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活动,无论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都离不开一定的“标准”,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况,在同课异构课例研究过程中,由于受区域限制,活动中偶尔会出现“专家引领”缺失造成的“迷茫”,这就需要加大对镇级教研组长的培养,使其能够起到一定的专业引领作用,同时教研活动也要有更大的开放性,通过拓展教研空间、开辟教研新途径,争取尽快将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目标转化为付以
依循的标准。
4、同课异构式课例研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区级教研话别形式,但是决不是唯一的形式。
第二篇: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转)
当前,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其中,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模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过去的一年我们组里的每位老师,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在教学能力、教学成绩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然而,反思我们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时,我们却不得不深思。在现实的校本教研中,在我们最“基层”的教研组中,却存在着对教研的认识与理解的误区,导致行为出现偏差。怎样解决教研组教研活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教研组真正成为教研实体呢?这是我任职教研组长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此,我根据自己的实践调查与研究,将这些问题提出来,并附上我们组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与同行交流。
问题一:组内教研活动形式化——不注重内容。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内的老师对教研的理论价值认识不够,将教研当作额外的负担。常听有的老师这样说:“搞教研,我哪里有时间,新课都教不完呢?”还有的老师说:“我们这些教书匠能研出名堂来,还要那些专家干嘛?”二是老师们为了教研而教研,把教研当作展示的窗口,当作作秀的手段,平时没有认真发现现实教育中的问题,而是热衷于搞大课题。
在教研组的活动中,老师们在规定的时间均能到达规定的地点,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把自己当作教研活动的主体,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不足,积极性不高。
应该说目前大部分地理教研组活动效果不佳,教师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疲于应付”的特点,尚未形成合作研究的实践共同体。
对策:
1、提倡“问题教研”。加深老师们对校本教研的正确认识,理解教研是要发挥我们的群体智慧,去研究我们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在交流中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并非空洞地、不着边际的谈一些大理论、大框架。
2、提倡“务实教研”。使老师们认识到我们一线教师的“教研”,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的教研,是要“研以致用”,而并非要研究出多么高深的理论成果,根本不需要走过场。
问题二:组内教研活动“研教分离”——不重视教与研的结合。
这一问题一方面表现在教研与教学过程分离。主要原因是我们组内的老师缺乏问题意识,课题意识薄弱,不善于在日常教学实际中捕捉研究的问题。那么究竟怎样解决这一难题,老师们并未作过全面思考,更不用说把它作为课题来研究了。所以,问题就在老师们的无奈声中、埋怨声中依然伴随着学生,始终没能得到解决。
“研教分离”另一方面表现在:老师们缺乏对某个问题的深入、持续研究意识。如,我们组内的一些老师,每月都在更换自己的小课题,他们觉得有很多问题正待解决,而又不知道怎样去研究,以为自己找出一两种策略去解决这个问题就算完事了,就可以研究下一个问题了。所以前期的很多研究都非常肤浅、流于形式,没有深入研究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策略。对策:
1、问题引导学习,使日常教学工作问题化。
首先,树立老师们的问题意识,让老师们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并且在教研时与组内老师进行交流,然后,我们教研组择选共同的、较难的、有价值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本组的大课题进行后续研究。
2、关注新问题的生成,不断充实课题的内容。
由于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我们在研究课题时,常常会滋生一些新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我们以前未曾料到,但却真真实实存在的。这时,我们的教研组绝不能不去面对,而应关注这些新问题,能解决的马上想办法解决,没法解决的,及时纳入课题中,作为一个小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总之,要让组内的老师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科研就是“问题教研”,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服务的,所以必须与课堂接轨,必须实实在在融入教学工作中。问题三:组内教研活动经验化——不重视科研方法。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组内的公开课不指向教学实践中具体的问题,目的不明确。也就是说,教研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方面,始终是“就课论课”的形式,而没有指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每一次的教研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所以这样的教研就犹如缺乏灵魂的躯壳,显得苍白无力。
二是教师们只关注个人经验,运用个人经验解决问题,而忽略他人的经验,不会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按原来自己的老路子进行教学,走了很多弯路。
三是个人反思不深刻,缺乏同伴互助,缺少专业引领。有的老师肤浅地认识:个人反思,就是上完课后写一则教学后记;同伴互助,就是教研组的几位老师互相听课、评课;专业引领,就是请几个专家来点评我们的课堂,作一些指导。当然,这种形式的教研对老师们也或多或少有一些帮助,但它却存在较多的问题,我们不可忽视。比如,这种教研形式封闭、重复的东西太多,各说各的,缺乏真正的交流,构不成群体合作学习等。对策:
1、明确每一次教研的主题,确定公开课指向的问题。
咱们的组内教研课不能无目的的上,每一节课都应围绕课题展开,这节课究竟研究哪一方面的问题,运用哪些策略,取得的效果怎样,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公开课之后展开的评课、经验交流也必须联系这一问题,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共识,决不能就这堂课论这堂课。
2、关注课题研究,撰写阶段总结。
课题确立后,一定要边实践、边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此期间,组内的老师们都要全面地了解课题的进展,所以必须坚持人人写“阶段总结”,把大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共识上升为理论,再用这正确的理论去指导教改实践,决不能忽略他人的、集体的经验。
3、加强同伴互助,发挥群体智慧。
由于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经验有强弱、多少的差异,单兵作战很难胜任教改的实验,所以就应发挥群体智慧,取长补短,互相配合。同伴互助的形式应是多样的:集体备课,优势互补;交流心得,资源共享;解决问题,互相配合;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一起研究新教材、新教法,集思广益„„ 至此,教研就不再是组长或某个积极分子的事情,而是大家共同的需要,共同的责任。
4、落实专业引领,严防教研低水平重复。
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如果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导致低水平的重复,甚至平庸化。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我们组内就常常采用以下两种较实际的引领方式:
(1)坚持人人从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收集专家、名师的教学课例、教育思想和录像资料,在组内教研时进行交流、学习。这样虽没法当面得到专家指导,但也不失为获得专业支持的一种好方法。
(2)请求学校教科室的专业支持。学校教科室的成员都是我校的骨干教师,是我们的“校内名师”,他们是专业方面富有优势的一个群体,邀请他们加入我们的教研队伍,就能经常得到他们的建议和引领,我相信,我们组内的教研工作就一定不会“顾此失彼”,走到岔路上去了。
问题四:组内教研活动随意化——不明确职责。
主要表现在:组长的作用不够明确,很多教研组长以为自己只是一个活动的安排者、召集人,对教研活动不能做到有效调控;组员的主人翁意识淡薄,总觉得上教研课的人才是主角,自己只是去听课、评课,当当配角而已,所以不加以重视。大家以这样的精神状态去参加教研,难免教研的质量不大打折扣。对策:
1、明确组员职责。
身为教研组的一分子,就不能将自己置之度外,每个人都有责任把教研组建设成一个真正的教研实体,所以,人人都是主人,教研前都应作好充分准备,不打无备之战。
现今我们教研组的教研,老师们就要做很多的工作:(1)整理自己的课题研究资料,作好交流准备。(2)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收集相关资料。(3)集体备课,并形成新的更为完善的教学设计。(4)确定执教人,通过看课而透视问题的解决情况,收集生成的新问题。(5)最关键的一点是,教研过程中要勇于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形成新的认识,决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
2、加强教研组长的责任意识。
“教研组长不只是教研活动的主持人,还应是平等中的首席”,一位教研员如是说。的确,作为一个教研组长,我也深有感触,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领头羊,对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一个有责任心的、优秀的教研组长,除了安排、协调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当好主持人以外,还应做好以下工作:(1)在课题研究中,身先士卒,要求组内老师做到的,自己一定要率先做到。(2)对组内老师的参与教研情况有记录、有评价、有激励。(3)对教研组的课题进展情况,有全面的把握;对教研组新生成的问题有归纳,有后续研究安排。(4)对组员们的研究结论要有提升、有综合。(5)具备相当的学科教学知识和全面思考的能力,严防教研中“顾此失彼”。
教研组内的教研活动是适合基层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形式,是教师自己的研究,“搞实实在在的教研”已成为老师们的共同心声。面对教研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没有畏惧,而是不断地求索着、践行着。尽管问题仍然很多,但我们依然要风雨兼程;尽管解决问题的策略还不够完善,但我们仍然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因为我们深知:“教研就是要学习,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
第三篇:一 大学生人生观中存在的问题
一 大学生人生观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他们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但还是有不少问题的。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的实用主义人生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或接受马克思主义人生理想,但也有的人内心认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生理想是渺茫的。他们大多数虽然赞成 “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但往往又未将其完全副诸实践。在实现人生追求中,一些人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而不愿付出爱心。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金钱的诱惑使他们只想挣钱而不择手段。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刻苦学习,高歌“六十分万岁”;
2.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的利己主义人生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家、为集体做出贡献,赞同以集体主义为价值观的核心。但目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在部分大学生中也颇有市场,由于个人主义、利已主义的膨胀,而导致了集体主义观念的淡化。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他们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要知道,“一般人的幸福或者不幸福和社会利益相同或者矛盾为转移。”②
3.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的功利主义人生价值观
一些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个人品德无直接关系,故出现了 “重才轻德”的倾向。一些人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方面,而在个人道德上出现滑坡,他们在政治上不求上进,不讲职业道德,为谋求个人利益而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少数学生不讲精神文明,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甚至打架、斗殴、偷窃、赌博,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等犯罪的道路。然而“德性的修养,内心的开悟是一种学问”③只有更好的培养道德素质,大学生才能做得更好。“从自己身边做起,我们国家才有希望──这就是‘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积极负责的道德观念,这就是道德教育。”④
4.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的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
随着我国加入 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出现了高收入阶层,不少暴发者以高消费为荣,大肆挥霍,一掷千金,加之少数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受此冲击和影响,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费。
二
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
要实现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构筑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极端重要性,应按国家教育部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 “ 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 的要求,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武装大学生,使其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学习,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居于核心地位,它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维系亿万颗人心,激励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积极作用,而且对当前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爱国主义觉悟,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广大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增强其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免疫力。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在思想道德领域中最基本的价值导向,只有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精神支柱,中国人民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事业。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人生理想以及世界观等思想意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要求,使他们克服和抑制与社会主义伦理准则和法规制度相悖的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和狭隘的小团体利益。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加深他们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目前,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重要任务抓好。通过这些教育,使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实现青年的自我价值。.大力学习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促进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学习时,要注意宣传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我们应大力宣传新中国历史上体现时代精神风貌的各类先进人物,宣传他们不怕吃苦、不计回报、为真理献身,为祖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还可以邀请先进英模、优秀知识分子、优秀校友来校作报告,让大学生以先进的模范人物为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来克服在人生价值观取向上的错误观念。我们还要注意发现大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学习榜样。同要注重以大学生身边的模范人物的先进行为教育、带动广大青年学生。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时,要处理好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广泛性与先进性的关系,既要宣传先进的思想道德,又要进行共同理想的教育,这样才能团结教育大多数。例如对大多数学生讲爱国主义,就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就容易沟通思想,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再如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只能是少数先进分子的自觉行为,就不能作为对一般青年学生的必须要求。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放松正面教育,正面教育不仅要加强,而且要搞好。.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 “ 成由节俭,败由奢 ”,“ 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同时,艰苦奋斗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思想品德问题也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青年大学生尤其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精神。要让大学生牢记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的,由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强调的“两个务必”的要求。当今社会有人把改革开放与艰苦奋斗相对立起来,认为艰苦奋斗过时了;与此同时,在一些人中间讲排场、比阔气、高消费等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盛行;加之挥霍国家财产等腐败现象蔓延,这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正确认识。“积极爱国是为国家创造财富,消极爱国是为国家节省财富。国家用那么多百姓的民脂民膏来供你读书,你还浪费国家的财富,你良心在?”⑤ 在一部分大学生身上艰苦奋斗精神被淡忘,重要原因还在于我们艰苦奋斗教育的力度不够,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 “ 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 ”,“ 艰苦创业 ” 的教育这些年进行得太少,这一指示切中要害。今天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目的是要培养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树立艰苦创业、勤俭节约、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精神,使同学们鄙视那些贪图享受、好逸恶劳、挥霍公产、奢侈浪费的人和事。
第四篇:人事中存在问题
人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合同、社保。现在呼市的员工普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为员工缴纳
社保。2014.4.15日员工薪酬调查问卷显示绝大部分员工想要在社保问题上得到改善。而签订劳动合同则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司的利益,在出现劳动纠纷的时候也可以有据可循。
2、无绩效考核,奖金制度、奖励措施不完善,对员工的激励性不大。没有绩
效考核,对员工的日常工作及态度无法评判;年终奖金的标准及额度等细节不完善,奖励措施不明确,对员工没有激励性。
3、培训太少,特别是针对性培训。内训太少,外训没有。对于没有直接接触
到电商的行政部、人事部、财务部等部门,那简直是个神秘部门,更何况懂其知识开展业务。另外,我们的团队是个年轻、有活力、有拼劲的团队,我们中的大部分员工想要进修,想要学习,公司可将培训作为福利的一种,因人而异的培养需要的人(防止员工中途离职可以签订协议或者在合同中标明此项)。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4、员工无职业生涯规划。员工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上升渠道,时间长了就
没有存在感、归属感。
5、薪酬。这是一敏感的话题,在公司利益和员工之间的平衡点不好找,但是
可以根据市场水平来定位。
6、员工之间、领导和员工之间的沟通偏少。
第五篇:“一窗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窗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一窗式”管理模式的推行,是对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的一次大胆改革和创新。经过8月份征期的初步运行,其优越性已逐步显现出来,对内,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外,为纳税人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然而,“一窗式”管理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及时合理解决好这些问题,使“一窗式”管理尽快走向完善和成熟,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一、存在的问题
(一)窗口人员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现行征管业务是实行专业化分工管理模式,一线征管人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一窗式”管理将现行的“发票认证”“报税管理”“申报征收”窗口统一合并为“申报纳税”窗口后,窗口职能实现了由原来的单一型向综合型的转变,一线征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项涉税业务,才能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8月份征期来看,窗口人员还不能完全适应“一窗式”管理的业务要求,部分人员对有些业务,尤其是以前未接触的业务还比较生疏,操作还不熟练,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窗式”管理功能的发挥。另外,纳税人的办税能力低、业务不熟练、报税数据出现错误等,也增加了窗口人员的工作压力。
(二)运行软件较多,造成工作量增大。“一窗式”管理的 运行,实现了认证、报税、申报、征收、发票发售等各项职能的整合,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纳税人。但要实现以上各项功能,窗口人员需要在近10种不同的软件、系统之间相互转换,有的可以同时打开多个窗口界面,而有些软件必须全部退出后,才能运行其它软件,受理1户就要在以上所有软件、系统间转换一次,极大地影响了软件的运行速度,这无疑增加了窗口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发票版本多,发票发售量大。目前,普通发票有商业零售、修理修配、工业等多种发票,且每种发票又存在不同版本,如百元版、千元版、万元版等多种。因此,每个窗口就需要同时准备不同种类、不同版本的发票,在纳税人购买发票时,工作人员首先要查看纳税人的缴税情况,然后再根据其经营情况发售发票,使发票管理工作出现了多而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 “一窗式”管理的工作压力。
(四)窗口设置与人员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相对于纳税户数来说,窗口设置与内部人员配置还需要进一步的整合、优化,找出最佳效率点,让“一窗式”优越性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如东营市市区国税局直属管理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1500多户,且平均每月递增60户左右,小规模企业1100多户,目前采取的是“一人一窗”模式,设置了8个窗口,征期中,一般要经过两个星期天,实际征收期平均7天左右,平均每个窗口办理纳税户近300户。同时,征期内窗口人员不但受理一般纳税人认 证、报税、申报等业务,还要查询小规模纳税人的编码、查询成功情况、代开发票代收税款等业务,对不能通过电子报税的还要受理其书面申报,相对来说工作量较大,征期内压力很大。
(五)票表稽核系统还需进一步完善。通过初步运行,发现票表稽核系统本身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方面,CTAIC、金税工程等系统还不能完全整合,一项涉税业务需要多个系统进行,影响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仅将增值税纳入了票表稽核系统,企业所得税、消费税等未纳入该系统,这样,就不能对企业的所有税种进行全面稽核,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扩充、完善。
(六)电子报税急需全面推行。“一窗式”管理能给纳税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是以紧紧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础,而从实际征收情况看,有一部分纳税人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没有配备计算机,未采取电子报税的方式申报纳税,在申报时仍使用纸制报表,需要窗口人员人工输入数据信息,不能通过票表稽核系统进行比对,影响了“一窗式”管理模式的工作效率和准确率。
二、进一步完善“一窗式”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学习培训,全面提高窗口人员素质。学习培训要增强针对性、重点性和全面性,尤其是突出对票表稽核系统、认证系统、报税系统等应用软件的学习,要做到有理论有实践、有制度有考核、有成绩有奖励,确保学习效果,使每一个窗口 人员真正成为操作熟练、业务流畅、处变能力强的多能多专的综合性人才,为“一窗式”管理的推行提供人力保证。对纳税人,要继续加大宣传和辅导力度,通过采取举办补习班、发放操作指南、明白纸等形式,争取纳税人的理解和支持,帮助其熟练掌握新申报软件的操作,提高广大纳税人的报税水平。
(二)开发综合软件,完善稽核系统。针对实际操作中票表稽核系统只涵盖增值税单一税种、软件较多且繁琐的问题,集中力量,重点攻关,探索开发新的综合性软件,把金税工程与各种征管软件整合在一起,减少软件数量,组成一个大的涵盖CTAIS征管软件的金税工程网络,进一步提高征管信息化的水平,提高窗口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对普通发票进行改版,压缩发票种类和版本。积极探索推行压感发票,逐步取消百元版、千元版、万元版等多种版本,合并为一种版本,使普通发票不受版本限制,同时,尽量减少发票种类,探索实行一种通用的发票,减少发票发售的工作量,减轻窗口人员压力。另外,也可以设立专门的普通发票发售窗口,专门负责普通发票的发售、缴销,避免各个窗口均发售发票,人为增加工作量的问题。
(四)对窗口进行整合,密切岗位衔接。根据“一窗式”管理的要求,结合窗口工作量,合理调整窗口数量,进行重新整合,合理划分办税服务厅功能区,优化布局,扩大窗口职能,逐步把增值税专用发票发售和个体工商户的所有业务一并纳入 “一窗式”管理,拓宽“一窗式”管理的范围。同时,进一步完善窗口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各环节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作业流向、作业时限,制定科学、严密的业务衔接流程,完善各岗位、各科室之间的业务衔接,并列入目标管理考核,加大考核力度,调动窗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依托信息技术,全面推行电子报税。在加大电子报税力度,确保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电子报税面达到100%的同时,积极推行网上认证,探索网上报税的新途径,使纳税人足不出户,就能完成认证、报税和申报工作,减少纳税人往返次数,避免排队现象;对小规模企业由全市统一电子报税电话提供编码查询和申报查询业务功能,减少前台工作压力。
(六)加大惩处力度,打击偷税行为。对经核实票表比对异常的纳税户,要及时由“比对异常”窗口移交有关管理科室实地进行检查,分析异常原因,对有偷税嫌疑的及时移交稽查,按新《征管法》进行从重、从快、从严处罚,充分发挥票表稽核的作用,堵塞偷税漏洞,促进诚信纳税,提高纳税人的遵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