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自然资源资产的内涵属性与分类
论自然资源资产的内涵、属性与分类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能保护好、利用好。自然资源资产是国家、民族最为重要的资产,只能保全好、经管好。众所周知,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2015年4月2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都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了较多的论述,特别是对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的论述。此后的讨论、研究呈井喷之势。然而,时至今日认识不统一、歧见甚多。冷静分析,发现问题出在对自然资源资产基本概念的认识上。为此,极有必要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内涵、属性及分类作一次系统而简要的梳理。
一、自然资源及其基本属性
自然资源,简言之就是“(主要)以自然形态存在的资财的来源”。或者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同时,也可以视为“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或属性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有用性”,也就是说只有“有用的”自然要素,才能称之为自然资源。这是自然资源最基本的属性,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其次是“可控性”,也就是说只有在人的能力范围内的自然要素才能称之为自然资源,而超技术能力之外,或超经济承受能力之外,或者不为法律法规或宗教信仰所允许的自然要素,只能视作自然条件,而不能视为自然资源。显然,自然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经济能力提升和制度观念改进等,自然资源的范围不断拓展。
第三是“区域性”,即自然资源呈现显著的区域性、地带性分布特征,水资源有流域性,植物资源有地带性,矿产资源有成矿带。这就决定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必须因地制宜,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
第四是“系统性”,也就是说各类自然资源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构成一个自然资源复杂系统,农业资源中的水土平衡、矿产资源中的共生伴生现象,都是系统性的典型体现。这就决定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不能就水论水、就土论土,或就矿说矿、就林说林。
第五是“更新性”,即自然资源受物理作用(重力、沉降等)、化学作用、生物作用(消化、转化、光合)和人类干预等影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可更新性,相对于人类寿命 来说更新较快的资源,称之为可更新资源,如森林、地表水资源,反之称之为不可更新资源,如矿产资源。
第六是“时效性”,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认识、技术水平等发展而不断变化,总体上呈现不断拓展的态势;同时,从自然资源存在的时间看,有些资源不因时间而发生变化,如矿产资源,有些资源则存在时间极短、稍纵即逝,如光照、风力等资源,前者称为恒定性资源,而后者称为流逝性资源。恒定性资源,要尽可能控制开发利用的速度,而流逝性资源往往要尽可能快地加以开发利用。
二、自然资源资产的基本内涵
所谓自然资源资产,是指以自然资源形态存在的物质资产。
当然,并非所有的自然资源都可称之为自然资源资产。自然资源要成为自然资源资产,需要具备如下条件:一是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这是自然资源成为自然资源资产的基本条件。凡是不稀缺的,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资源资产。当然,自然资源本身也必须是稀缺的。二是自然资源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并且这种经济价值能够评价,甚至能够在市场上得以实现。三是产权主体尽可能明确。如果产权主体不明确,则易导致自然资源资产的过度开发利用或收益的流失。四是产权边界尽可能清晰,如果边界不清晰,就不能保证资产权益的清晰,也不能保证权益的完全实现。结合上述条件,有必要对自然资源资产作进一步的界定:所谓自然资源资产,是指产权主体明确、产权边界清晰、可给人类带来福利、以自然资源形式存在的稀缺性物质资产。
三、自然资源资产的基本属性
自然资源资产是自然状态(以及伴有人工状态)存在的资产,与道路、桥梁、房屋等固定资产不一样,是以自然状态存在的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资产。其一,自然资源资产是基础性资产,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自然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具有排他性,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权赋予某个主体,往往由于空间的不可重叠特性,其他主体就不能再取得相应的使用权。其三,自然资源资产往往具有刚性需求的特性,这与人口增长、自然资源稀缺度不断提升是联系在一起的。其四,自然资源资产的替代性较差,水、土、能、矿、生物等自然资源资产往往很难有替代品,替代是渐进的、有限的。其五,自然资源资产的保值特性与增值特质,这也是由自然资源资产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或有限替代特性所决定的,由此土地资产、森林资产等往往是保值和增值的重要领域。最后,自然资源资产具有区位性或非遍布同质的特性,这也是由自然资源的区域性特点所决定的。上述特性或属性,在自然资源资产评价、交易和管理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四、自然资源资产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首先,自然资源资产源于并基于自然资源,没有自然资源便没有自然资源资产;自然资源的功能和属性是自然资源资产功能和属性的基础。
其次,自然资源资产是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对自然资源基础的重新思考。换句话说,目前之所以如此重视自然资源资产,是因为传统增长(发展)方式出现了重大偏差,资源浪费、资源破坏、资源枯竭、资源流失现象已经严重动摇了国家发展的基础,为此,要重视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问题,对传统的经济核算方式进行反思、修正甚至革命,要进行自然资源资产核算。
再次,自然资源资产,亦可理解为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在内的一切自然状态存在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资源资产的范围要大于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自然资源资产,亦可理解为贡献正向(否则就是负资产)、产权清晰(否则矛盾)、可以管控、可以交易的自然资源。从这个意义讲,自然资源的范围又比自然资源资产的范围大。因此,自然资源资产与自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讲并无本质的差异,是相互包容的关系,只是视角上的差别或侧重点不同。最后,自然资源资产与自然资源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前者强调的是价值,后者强调的是实物;前者同质性与后者的非遍布同质性;前者的管理一体化基础较好,而后者的管理一体化基础较差,换句话说,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监管的难度要远远小于后者的统一监管。
五、自然资源资产的分类
自然资源资产的类别极其多样,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第一,按自然资源资产的主体性质,可分为公有(国家所有、集体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私有自然资源资产、共有(混和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以及无主的自然资源资产。在我国,自然资源资产公有制是主体。随着改革和发展,事实上的自然资源资产共有、私有亦不断出现,但在法律上目前还难以认定。无主的自然资源资产是不合理的现象,应予以消除。
第二,按自然资源资产的实物性质,可分为土地资源资产、水资源资产、矿产资源资产、生物资源资产、生态资源资产和综合性资源资产。这其中,由于土地的空间属性,土地资源资产是最重要、最基础的自然资源资产,其他自然资源资产往往与此有高度的关联性。
第三,按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性质,可分为公益性资源资产、非公益性资源资产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准公益性资源资产。公益性资源资产,顾名思义,指完全用于公共目的、不 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资源资产。要严格禁止公益性资源资产用于非公共用途。
第四,按自然资源资产存在的位臵特性,可分为原位性自然资源资产和开采性或非原位性自然资源资产,前者位臵不可移动,如土地;后者位臵可以移动,如矿产资源。在评价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资产总体状况时,应把重点放在原位性资源资产上,非原位性资源资产可通过贸易、合作等方式来获得。
第五,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分割特性,可分为专有资源资产和共享资源资产。前者边界清楚、可以分割、可以排他;后者要么边界不清、要么不可分割、要么不可排他、要么法律规定或历史形成的公共进入。共享资源资产,要交由政府进行公开配臵和代理管理;专有资源资产,主要交由市场配臵,并接受政府监管。
最后,按自然资源资产的作用大小,可分为战略性资源资产和非战略性资源资产。前者关系国计民生,是资源资产中最活跃、位臵最关键、在非常态下难以从国际市场获得的资源资产;后者的作用则非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的。在构建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时,应重点关注战略性资源资产,包括耕地资源资产、水资源资产、重要能源资产、森林资源资产等。对于自然资源资产的分类,有助于认识各类资源资产的功能和特点,有助于采取差异化的管理对策。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谷树忠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云南财经大学副教授 谢美娥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研讨会在石家庄召开
2014年5月17日—1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与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石家庄经济学院在石家庄联合举办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研讨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谷树忠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巡视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林家彬研究员,国土资源部调控司副司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吴太平,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贺冰清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院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安海忠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书记、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琦教授,石家庄经济学院副校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举钢教授,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栋民等出席研讨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各位委员、相关单位的专家共约110人参加了会议。石家庄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郝东恒教 授到会祝贺。
研讨会围绕自然资源资产的科学内涵、外延、属性、类型,自然资源管理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的关系及其协调机制,自然资源资产评估的理论、方法与规程,自然资源资产收益的实现与分配制度及方式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会议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自然资源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必将有力地推进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推动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的实施,推动国有资产管理和利益分配的改革和完善,推动干部绩效考核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第二篇:论房地产实物资产与虚拟资产的双重属性论文
房地产作为实物资产和虚拟资产的双重特性,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③。房地产为家庭提供必需的住房服务,住房需求是居民消费支出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商业用房和办公楼也是企业生产必需的要素投入之一。由于房地产具有广泛的和紧密的上游联系和下游联系,由此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供大规模的产出和收入。因此,房地产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能够满足消费需求和提供生产性服务的重要的实物资产。同时,房地产具有存续时期长和价值高的特点,而且建造周期较长,所占据的空间资源具有稀缺性,这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品,其定价方式不仅取决于生产成本和所提供的服务,也取决于未来产生的收益,包括由于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因此,具有明显的虚拟资产的特征。金德尔伯格④对各国长期以来金融危机的历史回顾表明,在历次危机中,房地产价格的暴涨与暴跌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所有的虚拟资产中,房地产几乎是唯一重要的具有实物资产特性的资产形式,是联系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重要纽带。
房地产贷款是货币创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的经济体,房地产抵押是银行贷款的重要条件之一。房地产与金融紧密联系在一起,对经济运行发挥着加速器的作用⑤。从长期来看,美国房地产贷款在商业银行长期贷款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目前已经超过了一半的比重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催生了规模庞大的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金融,房地产贷款在新增贷款中所占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因此,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直接影响到货币发行和货币创造的数量,进而决定了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房地产价格波动介于普通商品和金融资产之间。郭金兴⑦比较了日本、美国和中国等主要国家物价水平、房地产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特征,发现在这些经济体中,房地产价格的波动性显著大于一般物价水平,但比金融资产价格更为稳定。这一特征是房地产双重属性的直接表现,同时,也使得房地产通过货币创造机制,成为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石⑧。
除以上对房地产虚拟性的理论研究以外,一些学者也对房地产的虚拟性或双重属性作了实证研究。王子龙和许箫迪⑨分析了我国3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虚拟财富效应,发现在大部分城市的财富效应为负,影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因此,认为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对居民消费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和一直作用。鞠方和周建军⑩研究了中国和日本的房地产与虚拟经济因素的关系,发现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给、利率水平、信贷创造和金融资产价格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认为房地产价格主要受虚拟经济因素的影响,因而可能存在房地产泡沫。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我国房地产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但主要侧重于房地产对实体经济或与虚拟经济的联系,如果能够同时分析实体经济因素和虚拟经济因素对房地产价格的共同影响,将有可能获得更有意义的结论。本文第三部分将沿这一思路作些初步的尝试。
在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分析我国实体经济因素和虚拟经济因素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从而说明房地产的双重属性。如果房地产价格主要受实体经济因素的影响,则表明我国房地产的实物资产特性更强,反之,则表明我国房地产具有较强的虚拟资产特点,其他价格也会具有更强的波动性,有可能加大经济波动的风险。
1.计量模型
在本文建立的计量模型中,因变量为房地产价格,自变量为代表实体经济因素的主要变量、代表虚拟经济因素的主要变量和控制变量。其中,REPriceit为第i个省份、第t期房地产价格,p保悛保牵模形实际人均GDP,Funds为房地产企业资金数量,X为控制变量。实际人均GDP是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购买力的主要指标。房地产企业可以获得的资金数量是虚拟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示指标,且与房地产价格直接相关。本文的控制变量是财政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该比重越高,政府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越大,将会吸引更多的居民在本地购房和居住,从而推高房地产价格。本文采取半对数模型,对房地产价格、人均GDP和房地产开发资金取自然对数,政府支出比重未取对数。其中,γi是表示个体异质性的截距项,μi为随机误差项。如果γi与解释变量不相关,则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RE),反之,则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FE)。模型具体形式的设定可以通过Hausman检验来完成。
2.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1999~2011年我国各省数据进行面板回归。西藏和重庆由于部分数据缺失,不含在样本内。其中实际人均GDP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而得。实际人均GDP按照各省历年消费者物价指数进行平减,折算为以1999年不变价格计算的数据。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均按当年价格计算。房地产价格水平包括商品房销售价格和住宅销售价格两个指标,资金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全部资金,以上三个数据来自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
3.计量结果及其说明
本文对房地产价格水平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所有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在1%的统计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对于所有商品房的销售价格而言,实际人均GDP增长1%,将使房地产价格增长0保担掣霭俜值悖环康夭开发企业获得的资金每增长1%,房地产价格将上涨0保保备霭俜值恪R虼耍房地产价格水平的上涨既取决于实际因素,也取决于虚拟经济因素,即房地产企业获得资金的能力。政府对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支出在GDP比重每提高1%,则会使得房地产价格上涨几乎1个百分点。作为与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住宅,回归结果与商品房十分类似。略有不同的是,住宅受人均GDP和政府支出比重的影响更大,而受房地产企业资金的影响略小,这也验证了住宅更具实物资产的观点。这也表明,除住宅以外的办公楼和商业用房受实际因素的影响将会更小,而受虚拟经济因素的影响将会更大。本文对房地产价格增速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所有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在1%的统计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对于所有商品房的销售价格而言,实际人均GDP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使房地产价格增速提高0保矗陡霭俜值悖环康夭开发企业获得的资金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房地产价格增速将提高0保埃蹈霭俜值恪S敕康夭价格水平相比,房地产价格的上涨速度受自变量的影响更小一些。政府支出比重也会影响到房地产价格上涨速度,政府支出在GDP比重每提高1%,则会使得房地产价格增速提高0保叮犯霭俜值恪W≌的回归结果与商品房也十分类似。
本文梳理了有关房地产实物资产与虚拟资产双重特性的理论文献和实证研究,并从这一视角构建计量模型,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房地产价格水平及其增速既取决于人均GDP这类实体经济因素,也取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这类虚拟经济因素,具有显著的双重特性。同时,地方政府支出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从本文的回归结果来看,至少在全国层面上,金融因素或虚拟经济因素并非房地产价格唯一重要的决定因素,实际GDP的提高似乎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这可能意味着,至少从全国来看,我国的房地产泡沫并不严重。目前的房地产价格水平及其较快的增长速度,更多是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导致的。当然,政府的支出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政府通过减低财政支出水平,适当减少对经济干预,有可能会起到平抑房价的作用。本文仅是房地产双重属性实证研究的初步尝试,使用的解释变量较少,是否还有其他更重要的解释变量,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由于受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仅以房地产开发企业所获资金作为影响房地产价格的主要虚拟经济变量,而没有采用更为常见的其他虚拟变量,如各省的货币供给、银行贷款以及其他金融工具的数据。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随着数据的补充和完善,有可能获得更准确的研究结果。
第三篇: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十问.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十问 ? 2013-11-29 16:12 作者:王玮 来源:中国环境报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简称《决定》提出,“健全自然资源 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 职责。”
何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为何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怎样核算?空 间用途管制与环境功能区划又是什么关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现有管理体制存在哪些不足?市场 与政府在其中应分别扮演什么角色?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怎么编制?为什么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 产离任审计?为什么自然资源生态补偿需要“看得见”的手? 针对这些问题,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研究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作出了 解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如何界定
根据自然资源特性,可规定一定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等 明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应首先界定自然资源概念,传统的概念是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 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包括有形的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和 无形的光、热等。我的理解是《决定》扩大了自然资源范畴,不仅将传统意义上投入经济活动的自然资源 部分纳入进来,如矿藏、森林、草原等,也包括作为生态系统和聚居环境的环境资源,如空气、水体、湿 地等。这就使得保护对象更加丰富和合理,进而为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技术等多种手段保护和修 复生态环境增加空间。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自然资源产权主要有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根据自然资源特性,第一 种类型是对进入社会生产过程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纯自然、非人工自然资源,可以规定一定的占有权、使 用权和处置权;第二种类型是对生态系统
和聚居环境的自然资源,可以把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 权都赋予保护者和生产者。一般来说,对于像水资源、清洁空气资源、污染物排放权、碳配额等自然资源 产权比较难以清晰界定。对于这种情况,不应过分关注环境资源的所有权问题,主要从占有权、使用权角 度去确定,如把水资源、排污权按照配额方式有偿分配给需求者,然后实现配额之间的市场交易。为何要健全资产产权制度
明确环境、生态等公共自然资源的“主人”,实现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配置
自然资源产权不清晰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资源的掠夺性使用。近年来, 我国部分地区大气污染加重, 雾霾围城的情景不断出现,就是因为大气作为“无主”资源被过度利用了。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 用途管理制度,就是为明确环境、生态等公共自然资源系统的“主人”,赋予其保护自然资源的动力,让 其获得使用这些自然资源利益的同时,承担起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解决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问题,实现 空气等资源的最佳配置和使用。
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领域,农村土地承包制、林地所有权改革就是这类资源典型的产权制度改 革,而且这种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只有自然资源“主人”,才能通过市场配置、行政划拨等方式,使自然资源“主人”在各种可能的用途之间作出最优选择,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的最佳匹配。
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是国家对国土空间内的自然资源按照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等用途 或功能进行监管,表明一定国土空间里自然资源无论所有者是谁,都要按照用途管制规则进行开发,不能 随意改变用途,诸如耕地用途、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区等管制。
当前阶段, 自然资源用途或功能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森林、草地、水体、湿地、滩涂等生态空间不缩小,甚至扩大生态空间面积。怎样核算自然资源资产价值
可从自然资源资产和其所提供的生态产品两个层面进行核算
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外部性,在缺乏有效的政府干预和宏观政策调控下, 单纯依靠市场途径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消费和对环境的无节制破坏。如果能够 核算自然资源资产价值, 并且实行对非经济成分的评估机制的话, 那么就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明晰后,需要对其进行定价。另外,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正确评估,能够为确立 生态服务市场交易制度、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制度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从生态生产角度来看,目前很多自然资源都可以被视作生态资源,如森林、草地、河流、湖泊、湿 地等,具有很强的生态生产功能。因此,自然资源的核算可以从自然资源资产和其所提供的生态产品(也 就是生态效益两个层面展开核算。
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主要是对自然资源资产实物存量进行核算,并记录核算期内变化,包括自然资源 资产数量和质量变化。在资产实物量核算基础上,利用价值评估方法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实物存量进行货币 化价值评估,反映自然资源资本总值。
生态产品生产总值(简称 GEP 核算,主要是评估生态产品的服务价值,形成一组以生态产品生产 总值(GEP 为中心的关键指标,与经济核算中的 GDP 相对应。其目的是对水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 地生态系统、耕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大气系统和动植物等生态资产提供的有形生态产品价值和无 形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同样以生态产品实物量核算为基础,对各生态要素为人类提 供的有形生态产品和无形生态服务进行货币价值核算。对生态产品的服务价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了生态产品 生产总值(GEP ,它与绿色 GDP 共同形成评估地方政府生态绩效的“两张表”。用途管制与功能区划是何关系
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必须通过国土空间的功能区划和环境功能来划定和落实
自然资源用途管制,通俗地说是对一定国土空间里的自然资源按照自然资源属性、使用用途和环境 功能采取相应方式的监管。用途管理实质上就是功能管理。用途管制必须通过国土空间的功能区划和环境 功能来划定和落实。从提供资源产品角度,把国土空间划分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三大类,这 就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目标。而环境功能区划主要是根据生存生态安全和聚居环境安全两大环境功能划定 国土空间,本质上与主体功能区是统一的,是主体功能区的环境空间“落地”。环境功能区再往下划分, 划分为自然生态保留区、生态功能保育区、食物环境安全保障区、聚居环境维护区和资源开发环境引导区 等 5类环境功能区和 12类亚功能区。
具体来说,自然生态保留区和生态功能保育区,构成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国民经济的健康持 续发展提供基本生态安全保障;食物环境安全保障区、聚居环境维护区和资源开发环境引导区,是承载我 国主要人口分布和经济社会活动的区域, 重点保障区域人居环境健康。结合环境功能区要求以及禁止开发、限制开发、重点开发、优化开发区域,实行不同的用途管制,按照不同用途和功能采用各有侧重的生态绩
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标准。在工业开发区和城镇化区域重点考核 GDP 和资源效率,在重点开发区域重点考核 工业和服务产品价值,在限制开发区域尤其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主要核算生态产品价值,淡 化甚至取消 GDP 考核。现行管理体制有哪些不足
在现有市场定价机制中,自然资源没有完成产权确定,更谈不上对资源进行合理定价
宏观上,首先,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决策部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不完善。现有 体制割裂了环境要素综合保护与自然生态系统管理的关系;其次,生态保护责任关系不明确,资源和生态 环境管理部门职能分工不合理,部门之间协调程度差、合作效率低;第三,环境保护部门责任和权力不匹 配,区域、流域环境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
具体来说,在现有市场定价机制下,由于很多自然资源没有完成产权确定,更谈不上对这些资源进 行合理定价,导致许多企业不计成本地滥用和过度开采资源,如许多矿产资源、水资源等。
另外,有一些生态资源压根就没有纳入市场定价,如清洁空气、清洁土壤、良好生态环境等,结果 使这种免费产品被无约束地使用,造成了经济社会无法承受的代价,导致了负财富效应问题。同时,对于 自然资源部门,开发与保护、经济与环境的双重职能集于一个部门,往往会顾此失彼甚至只注重开发。
再有,生态、环境、资源管理权限分散在过多的部门中,既阻碍了相关资源的科学有效配置,也不 利于开展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降低了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效率。因此,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迫在 眉睫。如何权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自然资源价格能由市场形成的就交给市场,政府管理自然资源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 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 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 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为更好地体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 在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过程中, 一方面彻底贯彻凡是能 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的原则,在政府制定的制度中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 用, 使免费使用的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资源, 变成“谁使用谁付费”的资源。例如同样是树木, 作为造纸、种植等用途的经济林,就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做法实现最优化配置。
另一方面, 政府应向法治和服务型转变, 自然资源管理方式要由行政手段转变为综合运用法 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完善自然资源管理中的环境 经济政策,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例如,同
样是树木,如果是生态公益林、天 然林、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那就不能全部按照市场的做法进行交易, 而是要通过政府购买或者生 态补偿的方式给予经济回报。
在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领域, 市场在环境资源配置中目前还谈不上决定性作用, 总体上政府 还是起主要作用。但用市场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空间依然很大, 实现从传统上依赖行政干预手 段向更多地使用市场经济手段、公众参与、信息公开、自愿保护等手段。特别是要善于利用排污 权交易、水权交易、环境税、生态补偿等经济手段推进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为何探索编制资产负债表
因为有难度,所以是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正是负,能表明当期地方政府的生态政 绩如何
这是《决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目的是破除和扭转地方发展唯 GDP 论。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就是要核算自然资源资产的存量及其变动情况, 以全面记录当期(期末-期初自然和各经济主体对生态资产的占有、使用、消耗、恢复和增殖活动,评估当期 生态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变化。
由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基础和依据, 因此, 如果这个 变化是正的, 说明当期的自然资源资产是增值的, 当期地方政府的生态政绩是正的, 对生态文明 建设做出了贡献;反之则意味着当期的自然资源资产在贬值或下降, 说明辖区政府的生态政绩是 负的,对生态文明做出了负贡献,领导“乌纱帽”应该摘除。同时,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 资产离任审计上, 不仅要关注自然资源资产的数量变化, 更要关注一些新的自然资源资产质量变 化,如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无论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还是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前都没有现成的、直接可以操作的模式,都需要大胆地探索,针对一些自然资源开展资产负债表编制的试点工作。开展这项工作会遇到一些当年开展绿色 GDP 核算时相同 的难题, 特别是数据来源、技术方法和实 施安排等问题。编制时可以先注重实物量资产负债表核算,同时要区分存量核算和增量核算。8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意义何在
自然资源生态产品提供的生态效益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只有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才能得到必要补偿
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系统或者生态空间,既能为人类提供绿色 农产品、林果产品和可再生资源等在内的经济生产价值, 又能提供维持大自然生态循环、保持环 境平衡、保障人和动物在自然环境中持续健康地生存等生态生产价值, 如净化空气、消纳污染物、调节气候、提供动植物栖息地等。后者就是自然资源保护的外部经济性。
随着我国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短缺局面的缓解, 自然资源的生态产品生产价值在一定程度上 有望超越其所提供的经济生产价值。但是其所提供的生态效益具有显著的公共产品性质, 很难通 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真正的价值,只有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才能得到必要的补偿。
补偿标准必须依靠产品的自然资本、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保护与恢复成本进行核算, 在此基 础上, 对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自然资源进行保护, 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生态保护优良 的地区,以及对自然资源输出地区,要进行必要和合理的补偿。
政府应以社会规范和政府导向的形式, 强制和引导社会资源、生态资源流向生态产品生产领 域,确保各类资源的必要配置,鼓励企事业单位及其它社会组织支持和参与生态产品生产活动, 促进技术进步,逐步提高生态产品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比重。如何改革现有资产管理体制
考虑设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委员会,明确管理和监管部门职责分工,健全社会制衡机制 改革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主要有自然资源产权界定、自然资源用途确定、自然资源监管三 个方面的内容。
产权界定是基础和依据, 用途确定主要是确保生态用地和空间, 监管主要是让自然资源使用 者的权益得到保护和实现, 同时确保生态功能的用地得到严格保护。在体制方面, 一是可考虑设 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委员会, 委员中应有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的管理部门 和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的监管部门, 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监护工 作。
二是明确管理和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 即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监管自然资源资产的数量、范围 和用途,落实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的权益,监管部门主要负责自然资源的保护与修复。
三是积极健全自然资源管理和监护的社会制衡机制,让公众、媒体、NGO 等社会力量参与进 来,一方面监督经济参与主体的自然资源使用行为,另一方面监督政府部门的管理和监护行为, 特别是对用途管理的监督。相关法律应进行哪些修改与调整
自然资源资产的特殊性,决定法律修改应朝着有利于自然资源保护的方向,突出市场和政 府扮演的不同角色
总体上, 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体制应该采取资产产权确定和用途管理、主体功能区 管理、基于环境功能区的生态红线、国家公园管理、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环境承载力 监测预警、排污许可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领导生态责任追究、环境损害赔偿 等制度。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资产, 既有一定的经济属性, 又有一定的生态属性和 社会属性, 这就决定了调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资产法律关系的法律部门, 既不同于传统的经济 法律, 也有异于狭义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 而应是一种有效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 综合性的法律。同时,这样的法律,也应对生态、环境、资源领域的基础性问题,做出整体性的 安排。
当前, 《环境保护法》已历经三审,但由于当时十八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对改革的总体部 署还未明晰,所以,这部法律的修改,胆子还不够大,步子还迈得不够远。特
别是对环境保护中 市场与政府关系的理解, 还远远不够深刻, 对市场和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规定还不够 具体深入。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管制相关的法律问题, 特别是管理体制与协调机制, 尚需进一 步认真研究梳理, 精准把握, 拟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条文, 以规范政府、企业、公众等的相关行为。新形势下,应该用生态文明战略新思维和《决定》改革顶层设计理念,重新审理《环境保护 法》 总体框架, 把实践证明有效的制度通过环保法固定下来, 对那些近期可以创新建立的制度留 下法律“窗口”,最终让环保法成为一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创新的根本大 法。
第四篇:生态学还原论分类及内涵研究论文
一、生态学认识论层面的还原论
认识论还原和本体论还原不同,本体论还原重点关注还原的对象是什么的问题,但认识论还原论关注如何实现还原的问题。一般科学哲学中,认识论还原论包含术语还原和理论还原两大研究主题。从还原论的发展来看,对术语还原和理论还原两大主题的研究一直呈交织状态。逻辑经验主义后期,物理主义所主张的学科还原是以语言的还原为基础。1958年,奥本海姆和普特南提出的“微向还原”虽然主要是指学科的还原,但其中较大篇幅提到了术语间的沟通。1961年内格尔的“桥接原理”主要是指理论的还原,尽管其只是指涉了术语之间的连接,但这种连接和术语还原也并非没有关联。内格尔关于这种连接是如何实现的,给出了三种可能:
1.两者之间存在逻辑关联,对于这一逻辑关联内格尔表述为“可能是通过同义性或某种单向衍推分析”;
2.两者之间是约定关系,即协调定义,但理论词项之间没有必然的意义关联;
3.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事实的,即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通过逻辑分析得出,而只能通过经验证据来支持。其中,通过“可能的同义性或某种单向衍推分析”是对术语间逻辑关联的要求,通过这种逻辑关联起来的术语可以视为是实现了术语间的还原。由此可见,该阶段学科或理论还原的研究中术语的研究占了较大比重。这种不同理论或学科的术语之间的连接成为术语还原的前提。1966年,亨普尔对术语还原进行了单独的研究。他认为术语间的还原是通过“描述性定义”实现的,即不要求定义项与被定义项一定具有相同的内涵,而只要求两者具有相同的外延或应用范围。例如,用“无毛的两足动物”来定义“人”,两者指称相同,含义可以不同。另外,他认为这种两个术语间的协调定义是通过科学发现而实现的。这种通过协调定义而实现的术语还原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这种协调定义的前提是理论术语具有一定的指称,或者说具有一定的实在论地位,否则便无法实现指称一致的还原。但是目前对理论术语的实在性尚存在颇多争议,简单通过协调定义的方式实现术语的还原也存在进一步探讨的可能。进一步地,如果理论术语具有一定的实在性,那么术语还原的问题便转换为术语的指称间的关联。实际上,指称间的关联并非简单通过科学发现而实现的。生态学术语还原包括实体、过程及属性术语的还原。生态学领域,术语还原也存在一些争论。例如,勒莱(Loehle)认为“多样性”和“演替”是生态学中两个较为成熟的术语,可以以此展开术语还原的研究。谢瑞德-弗瑞切特(K.S.Shrader-Frechette)对此提出了质疑,她认为一方面演替和多样性的内部机制并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术语不能作为成熟的术语进行还原,另一方面她认为术语还原无法克服高层次和低层次背后不同的分类系统所导致的还原鸿沟。前一点是质疑术语还原的非形式条件,后一点是质疑术语还原的形式条件。但是,谢瑞德-弗瑞切特的质疑也将导致两个问题:如果这两个术语的内部机制已经研究得足够透彻,可能其本身就表明了一种还原的实现,但至少不能通过术语有无被还原的事实来证明其可还原性。另外,如果高层次和低层次因为所处不同的分类系统,故而无法实现有效还原的话,这显然是在层次论的框架下进行的论证,但是许多的生态学术语例如演替等呈现出的是时间而非空间的制约性,其还原已经不能简单地在层次论的框架下展开,即她的质疑反映了一种预设,这种预设本身就包含了一种逻辑矛盾。理论还原主题方面,奥本海姆和普特南提出通过微向还原的方式实现理论间、学科间的还原。内格尔对理论还原做了较深入的分析,他重点关注学科间的异质还原,内格尔提出需要具备“形式条件”和“非形式条件”两类条件,这被称为是理论还原的“桥接原理”。“可连接条件”保障了术语的关联,结合“可导出条件”便实现了由次级学科理论到初级学科理论的还原。进一步地,“可连接条件”中两个理论词项间如何实现连接是理论还原的首要问题,这也涉及术语还原的问题。对于“可连接条件”,内格尔解释为“同义的或某种单向衍推分析”、“协调定义”、“经验事实”等可能的连接途径。如果通过“同义性”获得理论词项或术语间的沟通,那么可能会面临这样一些问题:一方面,不同理论术语指称可能一致,但其意义却不可能完全相同。另一方面,学科的发展将导致术语的含义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理论间无法通约。如果通过协调定义的方式实现理论词项间的沟通,这种协调定义和术语的连接显然是一种同语反复,而如果通过“经验事实”来说明理论词项间的沟通,却又无法保证这种经验事实的可靠性。对于“可导出条件”,如果将内格尔的理论还原模型可以简化为T1∧L辅→T2,就可能出现多重悖论:
1.如果T1、L辅为真,那么T2为真,但这暗含了一种对理论真值的预设,可能与科学发展的事实不符;
2.如果T1、L辅为假,那么T2为假,即还原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这种还原可能与经验事实不符;
3.如果T2为假,那么T1或L辅为假,这也可能与科学研究的经验事实不符。面对理论还原受到的种种质疑,还原论者纷纷对其进行了修正。沙夫纳(Schaffner)认为存在与理论T2强类似的理论T2′,理论还原模型也因此转换为T1∧L辅→T2′。尼克(Nickles)随后将这一类似关系进一步精致化,认为逻辑导出关系发生在T1′和T2′之间。对理论还原模型的修正不仅未能就“可连接条件”和“可导出条件”给出合理的解释,反而引起了更多的疑问。一方面各修正模型均忽略了理论术语间的“可连接条件”,另一方面修正后的模型仍然是以理论的逻辑导出关系为前提,原来“可导出条件”所引起的逻辑质疑仍然存在,另外理论间的强类似关系也似乎很难去界定。可以说,内格尔理论还原所引起的种种质疑丝毫没有通过修正得以避免。维姆赛特(Wimsatt)认为这种强类似关系实际上是理论各不同发展阶段的关系体现,即理论间的还原实质上是理论的一种演替过程,其中低层次理论对高层次理论起到了解释和说明的作用,是一种解释还原。舒纳尔认为群落生态学的理论可以还原为与种群或个体相关的理论,通过这种理论间的还原最终发挥理论对理论的解释功能,这一点和维姆赛特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舒纳尔主张通过机制论的方法实现群落生态学理论的还原,该方法主要将群落或种群生态学理论中的变量翻译为相关的个体理论的变量。由于这一还原方法强调理论变量之间的逻辑导出关系,实质上和沙夫纳一样维护了内格尔理论还原模型的内核。罗杰主张通过“协调定义”的方式实现理论间的还原,例如为了将Lotka-Volterra理论模型还原为生态位理论,可以将Lotka-Volterra模型中的关键变量环境容纳量进行重新定义,即通过资源供应量和个体的多度或增长速率对资源影响的比值来定义环境容纳量,然后对此进行微向聚合并最终还原为现代生态位理论。这一理论间的还原和内格尔的桥接原理一样,实际上是通过“协调定义”的方式获得不同理论术语间的“可连接性”,进一步通过微向聚合的步骤实现理论间的沟通。由此可见,生态学哲学视域下术语还原和理论还原仍面临许多的问题。目前,生态学哲学中的还原论思想正呈现一种逐渐弱化的趋势。认识论层面,这种弱化正体现为不再要求术语间、理论间的“可连接性”、“可导出性”,而只强调通过还原实现理论的解释功能,这无疑是对“科学的统一”目标的彻底放弃。
二、生态学方法论层面的还原论
方法论层面的还原论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作为研究策略的方法论,其二是作为研究方法的方法论。例如,植物群落的初级生产力与它们所吸收的辐射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对植物辐射能分数的测定来计算群落的生物量,这反映了一种还原论的研究策略。另外,研究中对光合作用进行测定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往往体现了一定的还原论思想。这两种方法论既有不同也存在一定关联。一方面,作为研究策略的方法论更倾向于从微观世界中找寻原因,提出假说,并以此展开研究,这就涉及研究方法的选择。另一方面,研究方法是研究策略的具体体现。生态学方法论层面的还原论研究不仅要关注作为研究策略的方法论,也应关注作为研究方法的方法论。作为研究策略的方法论而言,主要体现为“分析”或者“综合”两种策略。自上而下进行“分析”的研究策略蕴含了一定的还原论思想,自下而上的“综合”研究策略则体现了一定的整体论思想。生态学研究中渐进式分析的研究策略体现了方法论层面的还原论思想。这种分析的研究策略重视对现象进行逐步分解,从而发现其中的内在机制,进而对系统行为进行解释。但是,这种下向的研究策略和认识论层面下向的认识策略是不同的。认识论层面,还原论主要体现为下向溯因的认识策略,而方法论层面主要体现为下向分析的研究策略。认识论层面认识策略的选择对方法论层面的研究策略提供指导,方法论层面的研究策略是认识策略的具体体现。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例如生态学实验也经常采取设置对照等方法来进行比对研究。例如,潘尼(Paine)在岩底潮间带群落中去除海星的实验,该实验证明了顶级食肉动物成为取决群落结构的关键种。这些实验方法均体现出一定的还原论思想。生态学方法论层面的还原论可以结合生态学相关研究进一步分析。以克莱门茨(Clements)为代表的机体论学派认为群落类似于一个客观存在的有机体,群落的演替过程类似于个体生物的发育过程。机体论学派还认为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群落的分布通常呈间断分布的状态。格里森对机体论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群落并非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研究者为了研究方便而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这种集合并没有明显的边界,且呈连续分布的状态。个体论的这种观点是还原论思想在生态学本体论层面的体现。方法论层面,个体论学派也同样采取了一种还原论的立场。首先,个体论学派持有两个基本观点:1.构成群落的种群是独立的;2.群落没有明显边界,且处于一种连续分布的状态。这两种观点得到了惠特克(R.H.Whittaker)等生态学家的研究支持。惠特克的研究证明了群落并非一个具有明显边界的实体,该研究主要采取了一种梯度分析的方法。梯度分析方法是将一定区域内物种的组成情况和环境梯度联系起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具体而言,以植物物种的相对密度作为物种组成情况的主要指标,同时测定各个地点的海拔和干湿度作为表征环境梯度的两个指标。根据两方面的指标最终寻找环境要素的变化与群落的物种组成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物种组成和环境要素的变化之间具有密切关联,这说明每个物种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生存方式,没有任何两个物种的分布是相同的。每个物种或种群都是独立的,根据物种属性的不同各自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群落往往是根据环境梯度连续地依次排列,从而无法分辨出明确的边界。可以看出,环境梯度分析的研究方法侧重从物种层面进行群落属性的研究,这是一种下向分析的研究策略,也是还原论思想在实际研究中的体现。由于个体论学派认为群落仅仅是物种或种群的一组集合,构成群落的各个物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也将促使生态学家更为关注物种或种群的属性及特征,希望从物种的角度对群落构成进行解释。这一方面会促使相关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将促使研究者对一些适用于物种水平,观测尺度相对较小的研究方法的运用。
三、余论
自奎因在对逻辑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的批判中首次提出“还原论”一词以来,还原论便成为许多学科领域质疑的对象。这一方面是由于物理主义希望通过逻辑构建来实现“科学的统一”,却忽略了各学科领域特质的不同及学科发展的变化。这导致了作为其工具的还原论无法有效实现学科间的逻辑沟通,进而陷入“为了还原而还原”的哲学泥沼。另一方面,各个学科领域对还原论的辩护或质疑中,包含了对还原论的多种解读,争论也因此更加含糊不清。因此,对该主题的有效讨论一方面需要对其工具角色进行反思:还原为了什么?或者为了什么而还原?另一方面需要对还原论做出清晰的界定。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研究尺度较大,研究对象复杂多样。对这样一门学科中还原论思想的研究,无疑将对科学统一目标这一哲学论题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对生态学还原论思想及其内涵的分析,首先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进行初步界定。其次,目前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均呈现出了不同强度的还原。例如,本体论层面种群可以被视为是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也可以被视为由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构成的集合,其中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是以相同的基因构成为依据;认识论层面,成土作用的研究表明该研究不仅运用到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种理论,而且对这些理论的运用并不要求逻辑的可导出性和可连通性;方法论层面,捕捞业中对年捕捞量的估算经常通过年龄结构或体型大小来进行,而通过鱼类生活史等方法可以使相关推测更接近实际情况。因此,有必要对生态学还原论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框架之下做出强还原和弱还原的进一步区分。实际的生态学研究中,还原论思想往往体现在多个层面,从而呈现出一种综合还原的态势。对这种综合还原思想的研究可以更真实反映还原论思想对生态学研究的影响。
第五篇:工会资产的属性性质和管理
文章标题:工会资产的属性性质和管理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物权法》第六十九条明文规定,“社会团体依法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受法律保护。”对各级工会组织来说,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它意味着工会作为社团法人所拥有的工会资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将受到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当一
段时间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我国的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和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关于工会资产的概念、性质和管理以及经费收缴的理论依据等问题,引起了工会内外一些人士的不同看法,直接影响了工会资产的维护和使用,在一些地方,工会资产流失甚至很严重。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工会资产的属性、性质和管理呢?
一、工会组织的本质属性和工会资产
决定工会资产性质、特点的根源是工会组织的本质属性。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阶级性和群众性的辩证统一,这是对工会本质的扼要表述。它的阶级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会会员的构成只限于工人阶级范围之内;二是就工会活动宗旨而言,工会产生和存在的意义是为了代表和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代表和维护工人阶级利益是工会阶级性的最鲜明、最集中、最强烈的体现。工会的阶级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工会与工人阶级政党的关系,也使工会与其他任何阶级和社会各界的群众组织区别开来。
群众性是工会本质规定中的另一方面,其基本含义有三点。一是组织的广泛性。列宁说:“工人政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只能包括本阶级的少数,即只包括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而工会则不然,工会不仅包括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还要团结和吸收中间分子和后进部分。实际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会几乎包括了工人阶级全体成员,成了具有真正广泛性的群众组织。”组织上的这种广泛性,是工会组织的基础,是其力量的源泉,它体现了工会与工人阶级政党的原则区别。二是结合的自愿性。工会是工人阶级自愿结合的组织。工人群众志愿加入工会组织的根本动机和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工人阶级本阶级的和工人自身的利益,这是工会存在、发展的客观基础和条件。三是工会内部关系的民主性。工会组织上的广泛性和结合上的自愿性,决定了它内部关系的民主性。邓小平同志说:“工会要为工人的民主权利而奋斗,反对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它本身就必须是民主的模范。”工会内部生活的民主性充分体现了工会群众性的特点,它是工会区别于国家政府机关和企业行政的重要标志之一。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利益,这是各国工会所共有的属性。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执政党的历史渊源和血肉联系则是中国工会的一个主要特征和优势。坚持党的领导与工会依法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统一,是发挥工会桥梁纽带作用的必要条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的重要特点和基本经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会与国家政权具有根本一致的利益关系、阶级基础和奋斗目标。因而工会也就成了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成了国家政权联系人民群众的传动装置,成了国家政权的力量源泉。
工会性质的理论,明晰了工会与党和政府的关系,决定了中国工会必须坚持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中国工会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会的性质、任务、职能的不同,决定了为保障履行职能,完成任务的经费来源及其性质、管理也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会,主要是维护会员职工的利益,为了维护而维护,因此它的经费主要来自会员缴纳的会费。而我国《工会法》中明确规定,中国工会的经费除会员交纳会费外,企业事业和机关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比例提取经费,归工会使用,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应当为工会办公和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设施和活动场所等物质条件。同时规定工会经费由工会独立管理。这其中体现党和政府与工会之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关系,体现了党和政府与工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工会坚持性质、履行职能、完成任务的客观要求。
二、工会资产的概念和性质
中国工会的本质属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工会资产的概念、性质和特点。为此,国家从法律上对工会资产的概念和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工会法》、《民法通则》和有关国家行政法规,特别是刚刚通过的《物权法》,都是界定工会资产性质的准则。
《工会法》第五章第四十二条规定的工会经费来源:
(一)工会会员缴纳的会费;
(二)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向工会拨缴的经费;
(三)工会所属的企业、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
(四)政府的专项补助;
(五)社会捐赠。前款第二项规定的企业、事业单位拨缴的经费在税前列支。上述工会经费的五个渠道来源汇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由其形成的资产是工会资产,工会对这些资产拥有所有权,由工会统一使用和支配
。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任何社团法人必须拥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以使社团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工会资产是工会作为社团法人的必要条件,是社团法人资产。为此工会完全有权使用自己的经费购置动产和不动产,为开展工会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工会资产既有动产也有不动产,同时有权处置自己的资产。
上述工会资产来源
和特点正是工会资产概念的基本内容。因此,所谓工会资产的概念,即受国家法律保护的,通过多种渠道形成的,由工会享有所有权(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的动产和不动产,是工会开展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会成为社团法人的重要条件。工会资产具有自己本身的属性,既不是国有资产,也不是集体所有制的资产,更不是个人所有的资产,它是工会社团所有的资产。
当前工会内外有一些同志对工会资产性质的认识模糊,提出种种质疑。有人认为按全部职工工资总额2向工会拨缴经费的规定缺乏理论依据,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已经过时了,应予取消,为此拒缴或拖欠工会经费现象时有发生。有人硬说,按全部职工工资总额2向工会拨缴经费是国家的一种强制手段,是从企业所得税前拨给工会的,相应减少企业的利润和国有企业的国家收益,应视为国家拨款,应界定为国有资产。还有人认为,凡国家拨款形成以及由此积累、派生的资产属国家所有,是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延伸;社团接受的社会捐助资产也应界定为国有资产;工会对其资产只有使用权,没有收益权和处置权,等等。我认为,这些认识是对中国工会本质属性以及对工会资产性质缺乏了解和对法律的一种误解。
我们首先应从理论上搞清楚,各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2向工会拨缴的经费,实质上是职工劳动收入的一部分,本身是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是企业维持再生产必须支付的成本,用于提高工人的知识、技能、体能,满足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从马克思再生产力论看,不论在什么社会里,只有使新耗费的劳动和物化劳动得到不断补偿,社会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劳动力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劳动者如同机器要折旧、维修保养一样,也需要耗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其中包括用于提高职工知识、技能、体能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部分。所以,按职工工资总额2向工会拨缴经费,是维持再生产必需的成本支出,劳动得到了必要补偿,才能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工人这部分劳动补偿,已包括在工人的工资收入中,采取工资的形式付给了工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因为工会几乎应包括工人阶级全体成员,是具有真正广泛性的工人群众组织,所以为了保护工人这部分利益,国家和企业通过初次分配把这部分劳动力成本提前扣除直接拨缴给工会,以支持工会的活动。但是这部分资金作为劳动消耗的补偿,是职工劳动收入一部分的属性没有变,它应是劳动力成本的一部分,是必要的成本开支。
企业拨缴工会经费在会计核算上是作为期间费用,冲减利润列入成本,税前支出的,工会经费免交企业所得税,减少了企业所得税的支出,说明国家考虑到工会经费的来源和性质,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了明确,通过法律在税收政策上已照顾到企业拨缴经费的列支渠道。这部分资金与国家预算不发生直接关系,不能看作是国有资产。
因此,按职工工资总额向工会拨缴经费是有理论依据的,是不能取消的。
再说,对工会资产性质的界定,必须以法律为准绳,而不能随意臆断。《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一节“财产所有权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的相关条款,明确规定了财产所有权的内容、转移、类别以及社团财产的保护等问题。根据这些法律规定,各单位按照职工工资总额2向工会拨缴的经费不应按企业和单位所有制的性质来确定这笔资金的性质,即工会资产的性质不能随着企业的性质而定性。如果认为国有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应界定为“国有资产”,那么集体、三资和私营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岂不分别应界定为集体资产、三资资产和私营资产了吗?如果那样,总工会面对多种所有制企业和事业机关等单位,总工会的财产如何定性呢?根据所有权理论,财产所有权依照法律的规定而转移。《民法通则》第七十二条规定,“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转移”。不能认为依法缴纳的各种款项或提供的各种财产补助之后,仍然可以保留其所有权甚至认为是所有权的延伸。就像个人缴纳所得税后,能说自己对这笔税金还拥有所有权吗?或者说这笔资金是个人资金的延伸吗?因此,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或社会向工会拨交的经费或提供的某项补助,自提供之日起这些财产的所有权就发生了转移,不能说上述单位仍对这些财产拥有所有权。所以说,各企业、事业、机关单位按工资总额2向工会拨交的经费,当其缴付之后,这笔资金也就转移了主人,已成为工会资产的一部分。1993年全总与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国务院清产办联合签发的《关于清产核资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工会资产清查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1993年全总与国有资产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工会资产界定与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两个法规都明确提出:“由工会经费形成的资产,属于工会资产,不进行国有资产登记,由工会组织进行资产清查、登记和管理。”
由于缺乏对工会和工会资产性质的正确认识,有些人否认工会资产的独立存在和工会对自己资产的所有权,肆意侵犯工会资产所有权,他们任意侵占、划拨工会资产,随意划走工会经费或冻结存款账户,拒交或拖欠工会经费等。这些都是来源于对工会及工会资产缺乏理性和实践的认识,法制观念淡薄所致。
三、工会资产的管理
工会和工会资产的性质,决定了工会资产管理必须体现群众性、民主性和经费独立原则的特点。
《工会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工会应当根据经费独立原则,建立预算、决算和经费审查监督制度。各级工会建立经费审查委员会。各级工会经费收支情况应当由同级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审查,并且定期向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报告,接受监督。工会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有权对经费使用情况提出意见。工会经费的使用应当依法接受国家的监督。”第四十二条规定“工会经费主要用于为职工服务和工会活动。经费使用的具体办法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制定。”正是遵循这一原则,中华全国总工会作为全国统一的组织,自上而下建立起民主的、独立的、科学的资产管理体系,形成了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完备的管理办法,同时建立了民主、科学、严密的经费审查监督制度。工会经费的独立管理与经审会的民主监督是由工会性质决定和法律规定的完整的工会资产管理体系。
工会经费取之于职工群众,必须用之于职工群众。本着对全体会员职工负责的精神,全总要有必要的宏观调控和抵御防范风险的能力。必须明确工会资产的所有权关系,全总代表全国工会组织作为工会资产的所有者,是终极资产所有权主体;各级工会作为社团法人资产所有权主体;工会企业作为企业法人财产所有权主体。
各级工会依法对工会资产享有所有者权益,同时也依法对加强资产管理保护好工会资产负有法律责任。维护工会资产所有权,也是维护工会和工人的利益。《工会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工会的财产、经费和国家拨给工会使用的不动产,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任意调拨。”第四十七条规定:“工会所属的为职工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其隶属关系不得随意改变。”《民法通则》第七十七条规定:“社会团体包括宗教团体的财产受法律保护。”这些规定明确了工会作为社会团体,它的资产受法律保护。而《物权法》的颁布,又进一步为工会资产的保护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支持。
总之,各级工会要借《物权法》颁布的东风,高度重视资产管理工作,认真搞好产权界定,明确资产权利,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建立一套规范的、科学的工会资产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督检查体系和统计报表制度,防止工会资产的流失,保证工会资产安全、完整和合理使用,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当务之急是要认真学习《物权法》,同时要积极参与国务院相关实施细则的制定,并在《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中进一步加以明确,从而为工会资产保护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支持。
《工会资产的属性性质和管理》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工会资产的属性性质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