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安全供给的情况汇报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 有效安全供给的情况汇报
中共南丰县委
南丰县人民政府
(2011年11月19日)
南丰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抚州市南部,面积1920平方公里,总人口30余万,其中农业人口20余万。南丰是传统农业大县。粮食面积42.4万亩(其中水稻35.8万亩),今年总产21.6万吨,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同时,根据市场需求,主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现有白莲2.1万亩、烤烟1000亩、大棚蔬菜1200亩、甲鱼3000余亩、朗德鹅80万羽,是江西最大的“甲鱼养殖繁种基地”、抚州最大的“朗德鹅养殖基地”。南丰是特色农业名县。南丰蜜桔有1300多年栽培史,为历朝皇室贡品,被斯大林誉为“桔中之王”,温家宝总理称赞“南丰蜜桔是金牌”。1995年,南丰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蜜桔之乡”,并先后获得“全国柑橘商品生产基地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南丰蜜桔)示范基地县”等荣誉;南丰蜜桔已跻身“中国名牌农产品”、“A级绿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行列,在全国柑桔类水果中率先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南丰是现代农业强县。加紧建设以“市场引领、科技服务、产业提升”为主的现代农业体系,建立蜜桔标准化示范园 42个,面积2万余亩;组建蜜桔、水稻、蔬菜、食用菌、家禽、甲鱼等农业专业合作社200多个;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3家,市级30家。2010
年,南丰县被认定为江西省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
一、南丰蜜桔产业发展概况
一是种植面积稳定。全县蜜桔面积70万亩,宜种用地基本利用完毕,总体规模2008年以来保持稳定。二是产量逐年走高。今年全县蜜桔总产100万吨,未来几年,随着大量桔树盛果期的到来,2015年预计产量达到峰值150万吨。三是品质不断提升。近几年,通过大力实施蜜桔品质提升工程,蜜桔等内果率稳步提高,今年达80%;未来2—3年,每年还将提高3—5个百分点;2015年,80%以上的鲜果将基本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四是销售网络拓宽。在国内,南丰蜜桔销售网点已覆盖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80%左右的地级以上城市设有直销点。在国外,南丰蜜桔出口至东南亚、中东、俄罗斯、加拿大、欧盟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占总产25%左右。五是产业链条延伸。坚持 “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发展模式,把蜜桔产业与工业、文化、旅游发展相结合,蜜桔产业链延伸至有机肥、包装、运输、加工、农资、商贸等上下游产业,相关企业发展至200多家。今年,我县蜜桔产业直接产值预计2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近50亿元。受益于南丰蜜桔,南丰连续多年评为全省农业发展先进县、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位居全省前茅,2010年达8732元。
二、主要做法
近些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党政组织相关精神,始终把南丰蜜桔作为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农民致富的领军产业、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大力推动以南丰蜜桔为主的特色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产品有效、安全供给的水平。
(一)注重“优质”供给,向市场投放“一流”产品 从2010年起,集中5年左右时间,每年财政预算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整合捆绑2000万元以上涉农项目资金,启动实施南丰蜜桔品质提升工程,唱响南丰蜜桔“金字”品牌,保持南丰蜜桔的独特风味。
1、提高良种覆盖率。在品种纯化上,建立和完善南丰蜜桔良种母本园200亩、采穗园400亩、繁育基地250亩,每年供优质苗木500万株以上,源头上保证“不变种”。在苗木管理上,实行苗木培育、流通全程凭证监管,从根本上杜绝劣质苗、外地苗下地。在桔园改造上,每年高接换种6万亩劣质桔园,良种覆盖率每年提高7%。在结构调整上,合理布局早、中、晚熟良种桔园,拉长鲜销时段。
2、提高有机肥使用率。建成兰鑫、超大2家有机肥生产企业,出台示范点增施有机肥财政补贴政策,大力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桔园套种绿肥技术和“猪—沼—果”生态种植模式,精心打造2万亩精品示范桔园、8万亩绿肥示范园。在示范引导下,全县桔园有机肥、农家肥和绿肥使用率逐年提升,今年达80%以上,桔园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达1.3%。
3、提高节水灌溉率。按照“因地制宜、标准建园”的思路,以改水为主,改路、改电等为辅,积极推广滴灌技术,每年为6万亩桔园建设完备的水利设施,逐步解决桔园水源问题、蓄水问题和节约使用问题;2015年,全县80%以上的桔园能够“旱涝保收、旱涝保质”。
4、提高技术普及率。在生产管理环节,推广疏枝及大枝修剪技术,改善桔园通风采光条件。在病虫害防治环节,推广使用杀虫灯和“以螨治螨”等生物防治技术,提高鲜果的绿色、有机、无公害水平。在鲜果销售环节,推广留树保鲜技术,减轻集中采摘、集中储藏、集中上市的压力。在科技服务环节,成立蜜桔产业局,组建了一支长期活跃在一线的科技服务队伍;成立南丰蜜桔研究会,搭建了与国内科研机构、专家联系和合作的纽带;启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每个行政村聘任1名农技员、各村小组设立1-2名科技示范户,构建“县-乡-村-示范户”蜜桔技术推广服务网络。
(二)注重“安全”供给,向市场投放“放心”产品 坚持产前、产中、产后“三位一体”安全监管战略,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努力构筑南丰蜜桔“从桔园到食用”的安全屏障。目前,南丰蜜桔无检疫性病虫害,品质优良,食用安全。我县先后被授予“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南丰蜜桔)标准化生产基地”、“江西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并荣获“食品安全地方政府特殊贡献奖”。
1、立足源头防控,严把产地环境关。制定南丰蜜桔产地环境安全标准,出台《南丰蜜桔生产基地环境保护制度》,划分禁止生产区域和适宜生产区域。坚持山地开发和生态保
护两手抓,引导桔农推行“山顶育林戴帽、山腰果树环绕、山脚蓄水灌溉、路旁林网防护”和“猪—沼—果—林(草)”生态种植模式,严禁在海拔300米以上、坡度25度以上的山地种桔,确保桔园生物多样性,保持桔园生态平衡。加强水土保持、气候环境监测,坚决查处污染桔园气候、土壤、水源行为,确保南丰蜜桔产地环境的生态环保安全。
2、立足全程监管,严把生产加工关。生产种植方面,制订《无公害食品· 南丰蜜桔栽培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南丰蜜桔栽培技术规程》、《南丰蜜桔标准化技术操作方案》,全面推广生态种植,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覆盖面达95%以上。出台《南丰蜜桔生产基地投入品管理制度》,建立农资产品定点经营、专柜销售、销售登记、责任追溯等制度,禁止使用高毒、高残农药,严格控制用药次数、浓度和间隔期,农药使用次数由每年12~14次减少到5~7次,施药次数及用药量减少近60%。产品加工方面,强化企业质量安全责任,严把农产品原料进入关、生产规范关和产品检验关,严禁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的南丰蜜桔进入加工环节,严防二次污染,从原料进入和加工过程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疫情监测方面,对种子、苗木生产、果品调运等环节,严格植物检疫防疫,每年发布病虫情报20余期,指导防治面积150万亩次,极大降低了病虫害损失。
3、立足末端治理,严把市场准入关。建立南丰蜜桔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出台《南丰蜜桔市场规范管理暂行办法》,指导和监督农产品销售市场、销售企业建立蜜桔入市
登记、质量查验、购销台帐、产品检测、信息公示、不合格农产品清退等制度,打击假冒伪劣。一方面,加强蜜桔出境检验检疫,对抽检不符合产品标准、农药残留及其它含量超标的,不得上市销售;禁止南丰蜜桔使用催红素等违禁药物,严历打击青果催红等不法行为,确保上市蜜桔食用安全。另一方面,对进入南丰销售的柑桔果品实行严格检疫,严禁从疫区调运果品到南丰分装转运和调运苗木到南丰销售,严防桔小实蝇、柑桔黄龙病等检疫性病虫害侵入。
(三)注重“快速”供给,向市场提供“新鲜”产品 一方面,快速流通。一是抓好流通平台建设。整合各类资金,建设占地10万平方米的国内最大专业蜜桔交易市场——桔都大市场,以及占地100余亩、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的全国首家水果出口示范产业园——南丰蜜桔出口产业园。建立国内市场供求信息和价格变动电子显示平台,成立南丰蜜桔协会,吸收蜜桔销售公司、经纪人、合作社入会,免费提供市场信息及相关服务。二是抓好流通队伍建设。整合规范蜜桔销售经纪人队伍,发展自然经纪人5100户、2万余人;引导鼓励公司化销售,发展蜜桔销售企业60余家,其中21家拥有自营出口权;每年通过蜜桔销售经纪人和销售企业销售的蜜桔占总产90%以上。三是抓好流通网络建设。每年组织一批蜜桔销售企业参加各种展销会、博览会、交易会,组织县领导及部门单位、蜜桔销售企业、经纪人,赴全国各地推介南丰蜜桔,隔年筹办蜜桔节。目前,全县拥有以蜜桔为主要货源的物流企业31家,货运车辆2050辆,总吨位1.4万吨。今年蜜桔上市以来,每天外销蜜桔1万吨。
另一方面,高质保鲜。积极引导桔农对下树蜜桔进行保鲜。制定了蜜桔贮藏保鲜标准规程,指导桔农建设贮藏室,帮助销售公司引进先进保鲜技术,进行大批量保鲜,变以前的集中销售为分期销售,减缓蜜桔集中上市带来的销售压力。目前,通过招商引资,全县建起6个现代化气调冷藏库,总储量50万公斤,南丰蜜桔销售期延长至第二年的“五一”前后。
四、困难问题
近几年,南丰蜜桔产业在有效、安全供给上,制定了推进计划,落实了系列措施,取得了初步效果。这一强县富民产业,已有了较大生产规模、较优品牌形象、较好市场效益。但在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流通专业化的升级转型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难问题:
(一)生产环节:一是基础设施滞后。大多桔园建设标准偏低,水、电、路等普遍不达标,尚未达到生态桔园、精品桔园的要求,全面改造需投入10亿元以上,地方无力全部负担。二是组织化程度较低。千家万户分散生产和统一大产业、大品牌、大市场之间存在客观矛盾,生产技术推广、农资投用监管等措施落实较难。三是激励引导作用不显。虽然在品质提升、安全供应等方面,采取了财政补贴等一系列措施,但受制于地方财力,激励面还不够大,引导力也不够强。四是农资监管有待加强。特别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地方政府囿于权限,办法不多。一些不可投入的农资,县内买不到,但外地渠道不少。受检测经费不足、执法力量薄弱、装备设施落后等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监管工作开展。
(二)加工环节:一是技术制约。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协作不够紧密,在解决南丰蜜桔机械化剥皮等方面,还没有成熟、有效的技术能力。二是投入制约。招商引进有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难度,主要是对企业的技术能力、资金实力、营销网络具有较高要求。三是成本制约。南丰蜜桔90%以上通过鲜销进入市场,且价格不错,加工企业收购鲜桔精深开发,成本压力大,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流通环节:一是信息不够灵通。销售行情、价格等信息主要来自营销队伍的反馈,滞后信息多、超前信息少,表象信息多、深度分析少,需要更高层面、更广渠道的资讯引导。二是硬件不够完善。除鲜果出口是冷柜运输外,国内市场运输全部采用普通货车,销区市场批售大多自然状态进行,因路途、气候等原因,不仅损毁多,而且果品质量也受 影响。三是过程不够通畅。据物流方反馈,国内一些地方执行农产品绿色通道制度不够有力,南丰蜜桔流通在通关过卡、火车皮调配等方面,还没有很好地享受优先、便捷服务。四是市场不够规范。存在销区市场打假维权等难题。
五、几点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有效、安全供给,是国家所期、市场所需、生产者和消费者所盼。结合这些年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南丰蜜桔产业化进程中的工作实际,我县建议:
1、资金层面:一是加大对重点农业生产地区、特色农
产品供应市县的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投入,重点用于水利、土壤、道路、电力等方面。二是对于南丰蜜桔等知名农产品的生产现代化,将之列为示范项目,在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流通平台和网络等方面,系统性予以专项资金扶持。三是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新产品,予以更大额度的资金奖励。
2、政策层面:一是对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在用地方面予以倾斜,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对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予以更加优惠的税费政策。三是对具有专利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在一定生产时期内予以税费减免,鼓励农产品精深开发。四是出台专门激励政策,引导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快集约化、组织化步伐,逐步改变农产品产销主体过多的问题。
3、体制层面:一是建立最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鲜销以区域为主,分产地和销地,建立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工以企业为主,从原料采购、加工流程、成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市场上农产品及精深加工产品的安全供应。二是尽早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使农产品质量监管有法可依;完善质量认证制度,加强对获证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若发现不合格产品,则对生产企业实行清除淘汰制度;深化例行检测制度,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监督检测网;建立农产品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向全社会发布初级农产品农药、兽药残留等检测信息,促使生产企业按无公害标准组织生产。三是健全全国性的农产品供
求信息发布网络,对地方特色农产品,设立专门页面,提供咨询服务。四是大力发展并提高冷链技术,制定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加大农产品产后低温贮藏、加工和运输的投入。五是进一步健全农产品“绿色通道”管理制度,创造条件让仓储式会员店、连锁超市等,直接向农产品生产基地或产地批发市场采购农产品,减少流通环节, 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
第二篇: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是指向农业大量输入机械、化肥、燃料、电力等各种形式的工业辅助能,用现代科技武装,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生产效率达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一、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质量安全是其必然
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要求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民,以食为天,吃,以安全为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提高生产质量的要求已经成为第一需要,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联度,越来越大。消费呼唤安全,安全才能发展。过去发生的“海南豇豆、山东毒韭菜,河北三聚氰胺、双汇瘦肉精、塑
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等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告诫我们,一旦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人们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多年辛苦培育的产业,就会毁于一旦。这些教训,无不警示我们,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必须统筹好数量、质量、效益的关系,只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才能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现代化大农业的建设进程,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建设进程
在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进程中,既要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总量,满足终端农产品的旺盛需求;同时,更要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农产品消费安全。质量安全农业的内涵、属性、理念、措施与目标,本质上与现代化大农业是相同的,都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过程,都是保障公众生存、身体健康和消费安全需要,是并举共进,是同步发展。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目标,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将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与保证质量安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我市一直致力于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建设,坚持“无公害、绿色、有机”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成功塑造了 “安全、优质”农产品形象,这个形象是无价的,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弥足珍贵,一定要爱护好、保护好,这个形象。我们无法想象,如果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对全市农业、农村、农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整个现
代化大农业也难以支撑和发展。因此,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必须同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找准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点,找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切入点,找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发展路径,助推我市现代化大农业,快速健康的,发展步伐。
三、立足本职,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市委、市政府和农委党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十分重视,并为监管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要立足本本职工作,为发展我市现代化大农业尽职尽责。
一是进一步学习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熟悉业务,依法行政,依法监管。
二是狠抓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主的法律、法规的宣
传贯彻,增强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力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是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按照“生产有标准、管理有记录、基地有认定、产品有认证、监控有手段、质量有保证”的要求,创建标准化示范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示范企业。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工作体系,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
四是加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制度。
一方面,继续做好市场检测室建设,增加抽检批次,抽检样品由2010年的2万个样增加到5万个,监管范围从蔬菜向水果延伸;多方筹措资金,购置检测车辆,实施流动检测,确保
监管不留死角;在巩固洧水路市场检测室基础上,重点建设万佳量贩时代广场店和丹尼斯两家超市蔬菜质量安全自检室,建立自检和监督检测相结合的监测制度,检测结果向消费者公布,对检测不合格的蔬菜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销毁,把好农产品上市前最后一道关。
另一方面,完善检测手段,增加检测人员,搞好检测技术操作能力培训,争取年内完成监测中心计量和机构双认证,实现农产品检测由定性向定量、由区域到全部监管,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覆盖面和监管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农产品。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七日
第三篇: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龙年伊始,万象更新。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九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述,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必将大大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基础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八连快”。实践证明,这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2011年,可以说是农业农村发展整体提速、全线飘红的一年,是农民顺心、农村祥和的一年,也是本世纪以来总体发展最好的一年。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管理好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赢得了战略主动,为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
好形势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在连年增产增收之后,出现滑坡拐点的几率在累积、风险在上升;在高成本下继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约束很多;在高基数上延续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难度很大。更要看到,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根本出路在于通过科技创新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站在高起点,再续“黄金期”,做好新形势下的农业农村工作,就必须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必须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方向,突出重点,面向产业需求,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必须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问题;下大气力强化农技推广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必须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生态保护,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稳中求进,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绷紧“三农”这根弦,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力争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开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局面。
第四篇: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为加强农产品投入品的监管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内乡县农业局有效整合了种子、农药、化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植物新品种保护、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执法力量,成立了内乡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从农业系统选配15名精干人员充实到综合执法大队,并延伸拓展服务功能,从全县8个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推选32名责任心强、有知识、有能力、有担当的年轻干部充实到农业执法队伍中来,负责本辖区内农资生产经营单位的日常监督巡查,农业局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拿出10万余元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配备电脑台、打印机、摄像机、照相机、执法纪录仪等执法装备30余台(套),确保综合执法有经费、有装备、有人员,为推动服务型农业行政执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创新执法服务措施,完善服务型行政执法机制
在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过程中,农业局把服务型行政执法的基本要求与农业综合执法实际相结合,大胆创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探索农业行政执法新模式,保证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做出实效。
一是构建农业局系统大执法格局。为延伸农业综合执法服务链条,解决执法人员不足,服务缺位的问题,农业局创新工作举措,拓展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的业务职能,从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的人员中选拔年轻干部充实到农业执法队伍中来,作为专职农
资市场监督员,分包所辖相关乡镇开展农资市场监督巡查工作,发现案件线索报执法大队依法查处,同时将此项工作纳入区域站的目标任务进行考核。构建一个以农业执法大队的专业执法为基础,以相关二级单位的管理职能为辅助,以各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为补充的全系统齐抓共管,全局上下联动的农业综合执法大格局。
二是构建“互联网+”农业执法服务平台。我们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创建了“内乡农业执法”微信服务平台,在服务平台上建立了“法律法规、农业科技、备案管理、网上举报、行政处罚曝光台、执法动态”等栏目,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有关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最新的政策动态;传播识别真假农资的技术和先进农业科技;动态发布最新农资备案情况,让农资生产经营单位(门店)及农民群众及时了解和掌握进入我县的经过备案审查的合格的农资产品;实时发布农资打假工作动态,曝光农资违法案事件;各农资生产经营单位(门店)也可以足不出户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实时动态申请备案所经营的农资产品;广大群众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投诉举报农资违法案事件;农民朋友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上传农资产品图片或信息,由相关专业人员帮助其鉴别假冒伪劣等不合格农资。自上线以来,微信公众平台整体运行良好,业务办理有序,达到了与取得效果,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三是构建农资经营场所及农产品生产基地巡查监督制度。我
们建立了农资经营场所巡查监督制度,进行网格化管理,实现“网定格、格定人、人定责”。对每一个农资生产经营单位(门店)及农产品生产基地都明确1名执法人员为监管责任人,负责对所分包农资生产经营单位(门店)及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法律法规宣传,定期不定期开展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早提醒;对每一个乡镇都明确一位副队长负总责,建立“队长负责全县、副队长负责乡镇、执法队员负责经营户、农业局分管领导负责全县检查督导”的网格化监管服务责任体系;推行“农业执法巡查监督卡”,悬挂在农资生产经营单位(门店),执法人员每巡查一次,都要如实在巡查监督卡上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是构建农资产品市场准入备案制度。我们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行农资备案制度,要求所有进入内乡农资市场销售农资产品的生产企业和代理商,必须将其生产经营的农资产品及有关手续提交农业执法大队备案,经执法大队查验手续及包装合格后方可进入市场销售,从源头上制止了假冒伪劣、不合格农资产品流入市场,对经查验不合格的农资产品及时告知备案申请人,对没有流入市场销售、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按规定进行报废或退货处理,不进行行政处罚,充分体现了“柔性”执法、“人性化”执法的服务型行政执法宗旨。截至目前,全县已备案企业和代理商38家,备案种子、农药、肥料品种共410个。
五是构建“分权服务”农业执法新模式。我县建立了管理、执法和服务三位一体的服务型行政执法模式。即:农业局行使督
查督办权,巡回检查全县农业服务型执法及农资市场总体情况,下发督办单;执法中队行使调查取证权,负责日常巡查和督查督办案件的调查取证等一线执法工作;执法大队、案件审理小组、局领导共同行使处罚决定权,全面审查农业综合执法案件,并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形成处罚决定,保证案件处罚的公正、公平。
三、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服务型行政执法行为
内乡县农业执法大队自年初成立以来,先后制定了6大类46项586条规章制度,分别是廉政建设制度体系、人员管理制度体系、执法服务制度体系、执法工作制度体系、执法监督制度体系,从执法人员规范着装、文明用语、接待规范到执法过程、处罚程序、执法监督等农业执法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实现了管理制度化、行为规范化、服务标准化。
四、加强市场监管执法,规范农资生产经营秩序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强化农资打假力度,县政府以农业局为牵头单位,建立了以主管农业副县长为总召集人,农业、公安、检察、法院、工商、质监、县工信、供销、畜牧、农机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内乡县农资打假联席办公会议制度,联席办公会议下设办公室,负责农资打假全面工作。认真落实“例会议事制度、执法制度、督导通报制度、清单管理制度”,围绕重点季节、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市场,开展农资打假联合执法行动,协同查处大案要案,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
二是强化舆论宣传。制定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农资打
假工作力度的通告》及《关于禁限用农药管理工作的通告》,利用电视、内乡亲民网、内乡在线等媒体宣传报道农业综合执法活动20余次;结合县综法宣传日活动,“3.15”消法宣传活动,采取组织宣传车,制作宣传版面、散发宣传单等形式宣传农业法律、法规知识,出动农业综合执法宣传车120辆次,印发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材料3.2万份,新制作板面26块,悬挂横幅250条,通过大力宣传,进一步增强了农资生产经营者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有效遏制和杜绝了假冒伪劣农资滋生环境,净化了农资市场。
三是建立约谈机制。为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建立了事先约谈机制。今年年初,玉米种子上市前对县内种子生产经营单位、代理商进行了集中约谈会上讲解了种子销售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关法律知识,会后并与种子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签订了《农资诚信经营承诺书》,约谈会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提升办案质量。我们组织有文书制作经验的执法人员,参照有关农业法律法规、文书制作规范和全国农业行政处罚优秀案卷,制作了在农业行政执法中常用的9种行政处罚案件模板,编写了“农业行政执法文书制作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组织执法人员系统学习文书制作知识,并在实践中活学活用,确保农业行政处罚程序合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据准确、处罚得当,使农业行政处罚更加规范化。
五是创新监管理念。今年以来,我们先后对5起重大行政处
罚案件进行了事前行政指导,达到了消除违法的目的;对1起种子质量纠纷案件运用行政指导,经过1个星期取证调解过程,采取调查(走访)、约谈、劝导、告诫等多种指导方式,成功调解一起因消费者购买涉嫌未审甜玉米种子引起的纠纷案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5万元。
五、重点监管开展“三次专项行动”
一是农资打假各部门联动专项整治。充分发挥农资打假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全年共组织两次农资专项治理行动。组织农业、质检、工商部门统一行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开展集中联合检查活动3次30天,深入全县16个乡镇120个重点村、重点企业、重点门店,开展拉网式检查。农业、工商、质检等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1800多人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企业232家次,农资经营门店1653家次,查处违法案件32起,结案32起。县工商局要求所属各工商所与农资经营业户签定了农资产品质量责任状,要求经营户承诺确保农资产品质量;县公安局做到了及时出警,特别是对每次异地扣押的较大数量的农资产品,公安干警做到了随叫随到,确保了收缴、扣押整治行动的顺利进行。通过专项打假和检查,依法规范了经营户的经营行为,促进了农资市场经营秩序的好转。
二是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专项检查。组织开展了农产品生产基地专项整治,突出以蔬菜、水果等食用农产品和认证农产品为重点;检查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证农产品生产
基地是否按要求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否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查处蔬菜、水果等食用农产品种植环节使用禁限用农药等行为。全年共检查农民专业合作社121家次,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51份,并对改正情况进行了跟踪回访,问题全部整改到位。
三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专项检查。全年组织两次农业转基因神武安全管理专项检查。一是重点对超市、商场经营的桶装、散装转基因大豆油、菜籽油和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用油和油的标识情况进行检查,共检查超市10家,小型经营门店32家,检查大豆油、菜籽油8个品种,只有金龙鱼标注有加工原料为转基因大豆、转基因菜籽;福临门标注加工原料为转基因大豆,其他均标注为非转基因。二是检查种子门店76家,检查玉米、棉花、大豆、油菜品种65个,没有发现标注有转基因的种子。
第五篇:加强农产品监管力度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农产品监管力度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市安定区农业农村局
2019年10月
日
2019年安定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按照市农业农村局和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认真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目标,以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重点,以农产品监督检测为手段,以无公害、标准化、可追溯为方向,不断提升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组织强化措施。成立了以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区农业农村局和区畜牧兽医局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先后制定并印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农产品“两证一标识”追溯管理实施方案、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风险)监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年初安定区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各相关单位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形成了“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生产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人”的农产品质量监管格局。
(二)加大产品认证,提升农产品品牌。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积极实施农产品地理标识登记,稳步推进规模化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全区“三品一标”认证面积129.36万亩,其中:无公害产品认证1家2个产品,认证规模0.86万羽,产量104.4吨;绿色食品认证企业9家24个产品,认证面积23.33万亩,产量48.10万吨;有机食品认证企业1家3个产品,认证面积0.17万亩,产量2510吨;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1个,认证面积105万亩,产量120万吨。截止目前,新申报绿色食品认证8家合作社,计划认证的8个产品,已经完成材料初审和现场检查,上报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审核;开展了省级绿色食品马铃薯标准化基地创建,建设马铃薯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8.998万亩。
(三)深化“两证一标识”,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坚持高质量农产品“产出来”“管出来”的原则,结合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行动,扎实开展“两证一标识”追溯管理。制定了《安定区推行农产品“两证一标识”追溯管理实施方案》,以“三品一标”认证企业和种薯企业为主,全部配备追溯设施,全面落实“两证一标识”管理制度。截止目前,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已纳入区内马铃薯种植合作社、种薯繁育及加工企业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368家,国家追溯平台纳入“三品一标”认证及申报企业13家,建成“两证一标识”追溯示范点29个,追溯产品包括马铃薯、马铃薯淀粉、粉丝、蔬菜、草莓等。
(四)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根据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实际情况,2019年重点开展对违规违法经营、不规范使用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专项整治行动,对全区农业生产企业、农资经营门店、种植基地及种植农户进行监督检查。截至目前,派出检查人员150人(次),督导各类农药种子化肥、兽药饲料经营门店300多家,督导检查农业生产企业、经营主体50余家;查处限制农药135瓶(盒),劣质兽药83瓶(袋);排除安全生产隐患5处;调处矛盾纠纷8起,向种植户调处理赔金10400元。
(五)开展农药残留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将全区蔬菜种植乡镇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并将主要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等全部纳入监测计划,每月开展例行抽样检测。截止目前,已开展例行检测10批次,检测样品总数4544个,合格总数4537,合格率99.87%。强化检测结果运用,抽检结果记入生产者档案,作为诚信评价重要依据;实施分类管理,对检出不合格产品的生产基地要重点监督,督促生产者落实整改措施,强化检测产地准出,限制不合格农产品入市;对检测合格率低的地区,采取通报、约谈督办等形式,密切跟踪督促整改。
(六)强化创建举措,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水平。6月中旬召开了由乡镇负责人、安全县创建成员单位负责人、区农业农村局属单位负责人和各单位安全县创建业务承办人员、局属单位技术人员参加的“**市安定区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启动会”;启动大会结束后,利用1天半时间,举办了由创建成员单位、乡镇业务人员、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业务人员参加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技术、追溯系统应用培训班;修订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红黑名单”制度等;
8月下旬,在内官营镇锦屏村开展了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IV级)应急演练。
(七)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增强农产品质量意识。组织开展了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绿色食品宣传月等活动。在乡镇集市、城区广场等人流集中场所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对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农资经营主体以及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从业人员进行培训2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通过宣传培训,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知识的知晓率,提高了生产经营者及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和人民群众讲质量、讲安全、讲健康的消费需求以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实行农民增收的目标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本之策,农业部和省农业农村厅虽然制定了部分农业标准化生产标准,我区也制定了部分农业生产技术规范,但在生产中难于推广应用,没有全面落到实处。
二是监管力量薄弱,机制不健全。乡镇一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还不健全,亟待落实编制、配备专业检测技术人员,监管工作缺乏系统、连贯、整体性,造成监管工作难度较大。同时,我区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对生产基地、企业、农贸市场、养殖场、超市的农产品难以做到心中有数,无法开展农产品安全自检。按标准或规范组织生产的农产品占全区农产品的比例还不高。
三是“两证一标识”追溯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企业主体主观认识不足,因为嫌麻烦、怕追责或没设备、没条件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存在不认真或者不如实填写生产记录,销售产品时不按追溯管理办法等要求向经销商提供质量合格证明或产地证明的问题。
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我区是个传统农业区,农业生产方式以分散、粗放、小规模为主。一部分农民缺乏安全意识,掌握的无公害生产技术不全面,导致不能很好的掌握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量过大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受到利益驱动,投入品的使用还不规范,查处任务还很艰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要保障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在扩大对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投入的同时,要更重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的建设,逐步解决当前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目前,我区蔬菜产业方面还没有示范带动效应好的龙头企业,仅有的专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产品单一、田间管理和技术规程标准应用不到位,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要加强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二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各乡镇都建立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但大多数乡镇监管站功能没有正常发挥,下一步要协调解决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办公场所、设备、人员、经费等方面的问题。
三是推进“两证一标识”质量追溯。结合项目建设,为确定的“两证一标识”追溯示范企业配备硬件设备,大力推行“两证一标识”管理措施。加大执法检查和处罚力度,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督促相关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认真落实生产记录、合格证、产地证明、追溯信息码等制度。
四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调执法。督促各乡镇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经常性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同时,**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安定分队要与乡镇执法部门加强衔接,搞好工作协调和配合,共同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依法打击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