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蚌埠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档
蚌埠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 2012年1月12日在蚌埠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长 周春雨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奋力攻坚、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的2011年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蚌埠开埠百年。一年来,全市各族人民在中共蚌埠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克服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不利影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精心部署谋发展,强化责任抓落实,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加快、结构趋优、位次前移、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70亿元,同比增长14%左右,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20%、11.2%。实现财政收入136亿元,增长34.1%,其中地方收入61.4亿元,增长43%。财政支出141.3亿元,增长32%,其中民生支出120.3亿元,增长44%,高于财政总支出1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650亿元,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70元,增长18.2%,为16年来最高增幅。农民人均纯收入6680元,增长20%,为7年来最高增幅。(一)加强运行调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切实加强经济运行调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累计为各类企业减免税费21.1亿元,争取中央和省各类补助资金68亿元,增加16.5亿元,增长32%,支持企业发展资金39.1亿元,有效促进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工业经济高位运行。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户、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30户,总数分别达到481户、15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50亿元,增长23.8%;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达1260亿元,增长50%以上;实现利润43.2亿元,增长25.3%。中航三鑫太阳能超白压延玻璃、新威电子产业园一期等52个项目建成投产,德豪润达LED产业基地、特步(安徽)产业园等58个项目开工建设。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实现我市百亿企业零的突破。工业化率达43%,提高2个百分点。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战胜60年不遇的秋冬春三季连旱,粮食总产达275.6万吨,增长1.8%,实现“八连增”。流转土地总面积达47万亩,新增设施蔬菜1.3万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成年产值50亿元农业产业化示范区1个,新增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小区1个,现代牧业、南京雨润、大连成达等国家级龙头企业落户我市。加快水利事业发展,实施淮河重点平原洼地和重要支流治理等治淮重点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建设旱涝保收田7万亩。
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蚌埠商之都开业,花鼓灯嘉年华、现代花卉科技产业园、湖上升明月、大明文化产业园、万达广场等8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黄河集团、苏宁电器、香港华地等一批高端商贸企业签约落户,水木动画、广东希力、上海晟峰等知名软件动漫企业入驻蚌埠。大力实施水运振兴工程,五河力源码头开工建设,固镇浍河复线船闸等项目积极推进。我市被列入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市。
(二)推动要素集聚,发展后劲更加坚实。
有效投入持续扩大。争取和实施中央新增投资项目113个,“3461”行动计划完成投资380亿元。国瑞特重型机床、双环精密电阻等95个项目竣工,安徽环保产业基地、安徽中烟高档造纸法烟草薄片、昊锐太阳能背板、达派箱包、鸿烨低碳环保科技园等175个项目开工建设。完善项目谋划工作机制,项目总储备规模达2104亿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30亿元,增长35%,工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0.8%。全市供应工业用地10202亩,增长59%,其中市区供地4014亩,是2010年的1.8倍,4年来首次超过住宅用地。全年新增注册资金5000万元以上工商企业51家,其中亿元以上26家,分别达到218家、96家。全年新增纳税亿元以上企业4户、纳税千万元以上企业35户,总数分别达到8户、110户。
融资能力明显增强。建立政府性资金存款与金融机构对我市贡献挂钩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839.6亿元、增长18.2%,贷款余额484.9亿元、增长25.69%,高于全省4.8个百分点,当年新增存贷比达78.03%。新增贷款突破100亿元。获得开行28亿元保障房贷款授信。新增小额贷款公司4家,实现县区全覆盖。首次发行中小企业集合信托。信隆融资租赁公司落户我市。市区农村信用联社改制组建农商行已上报银监会待批,五河永泰村镇银行正式挂牌。皖北金牛、中科淮河2支创业投资基金成功设立。(三)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壮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着力发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培育打造,中建材电子信息显示超薄基板、众普新光源复合导光板、大富机电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电子信息产业链条初步形成。统筹推进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295亿元,增长52.5%。
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1家,总量突破100家。新认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总量位居全省第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00亿元,增长6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140件,专利授权量超过2000件,分别增长129%、11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36%,位居全省第一。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太阳能电池用微铁高透过率玻璃成套技术及产业化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新区筹建省级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成功获批,规划建设面积扩至54平方公里。大力开展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贷款业务。启动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名,占全省三分之一。我市跻身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行列。
节能减排得到强化。集中整治十大环境突出问题,鲍家沟环境综合整治、张公湖污染治理、第三污水处理厂工艺改进等取得明显成效。积极争取上级环保补助资金7000余万元,专项用于污染防治。
市区24家工业企业实施整体搬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预计可完成省下达目标。(四)加大统筹力度,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全面开展征迁拆违行动,小张庄、戴湖、钓鱼台等地块征迁拆违工作全面完成,共完成市区征迁491万平方米,拆违242万平方米,交付净地2.67万亩,拆出了发展大空间,拆出了城市新形象,拆出了广大干群精气神。集中力量打好城市大建设攻坚战,实施城市大建设项目78个,完成投资105亿元,增长78%。京沪高铁蚌埠南站及站前广场建成使用,合蚌客专蚌埠段全线铺轨。城市中环线部分路段、解放路南段、延安路南段开工建设,胜利路综合提升改造、火车站站前广场交通组织主体工程完工,城市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档案馆、博物馆、规划馆建设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强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开工棚改安臵房17827套、廉租住房7770套、经济适用房704套、公共租赁房5418套,全面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保障性住房目标任务。
城乡环境继续优化。新增改造城市绿地78公顷,张公岛生态园、龙子湖北公园二期建成开放。建成城镇污水管网102.4公里,城南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建成农村公路228.2公里。深入开展农村清洁工程、绿化工程、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程。新建绿色长廊80公里,成片造林5.2万亩,是8年来造林面积最大的一年。土地整治工作稳步推进,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17个、47.1万亩,连续13年保持耕地占补平衡。城镇化率达46.4%,提高1.4个百分点。
城乡规划管理得到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批,组织开展64个重点规划项目编制工作。加大土地出让金清欠追缴力度,清缴历年土地出让金9.03亿元。开展占道经营、违章搭建、城市出入口周边环境集中整治等行动,强化户外广告、道路标牌、门店招牌管理,规范建筑垃圾、渣土处臵行为。取缔残疾人车辆非法营运,华利街、中兴街、红阳里等饮食群退路进市。
(五)激发内生活力,县区经济竞相发展。
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力度,统筹安排6.1亿元支持三县农业产业化、新建设施蔬菜基地、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工作。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将县域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纳入市域规划,两桥收费顺利取消,连接怀远的快速通道建成通车,连接固镇的一级公路开工建设,连接五河的蚌五高速前期工作扎实推进。统筹开发区基础设施贴息、补助资金,集中支持县域开发区建设,县域发展条件明显改善、空间大为拓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全市、全省平均水平。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效初显,四区和高新区、经济开发区财政收入平均增长45.5%,高于市本级27.5个百分点,区级自主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呈现竞相发展态势。
(六)持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深化各项改革,县区属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积极开展特色农业保险试点改革,教育、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龙亢农场被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力推进与央企、知名民企、台资企业合作,引进了中纺油脂、中集集团、新兴际华等知名央企,引进了九牧王、华芳集团、华孚集团、富安娜、达派集团等知名民企,引进了台玻集团、兆晶科技、百乐门等台资企业。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105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引进内资508亿元,利用外资突破5亿美元,分别增长32.3%、64.2%。加快口岸建设,推动进出口企业属地报关,实现进出口总额7.5亿美元,增长35%。积极开展全民创业,新增个体工商户11273户、私营企业2536户。(七)致力改善民生,社会建设不断加强。
民生工程深入实施。投入资金35亿元,增长91.3%,全面完成33项民生工程。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投入9102万元,建成2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50个农家书屋、911个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室),54座危桥改造项目全部开工建设,12.5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投入2.94亿元,惠及37.5万名学生。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率达40%。多方筹集资金,解决了历年离休干部医疗欠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取得新成效,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城镇就业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创10年来新低。为保障弱势群体生活水平,我们还集中财力突出抓了“十个提高”,即:提高最低工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土地征迁补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金、企业职工基本生活费、社区专职人员生活补贴、环卫保洁员待遇、廉租住房保障和残疾人生活补助标准。加强市场监管,增加主要农副产品供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改扩建幼儿园28所。开工建设蚌埠二中、市特教中心新校区,完成蚌埠学院上划工作。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启动四方共建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规划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市疾控中心开工建设,市中医院新院区主体封顶,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初步建立,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强。市体育场东看台改造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开工建设。成功举办蚌埠开埠百年、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和中国首届玉文化节等活动。中国花鼓灯生态保护工程入选“国家文化创新工程”。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完成全市社区规模调整,减少社区52个,减幅33.7%,全市社区规模平均达到3000户、10000人左右,社区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将公交场站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对70岁以上老人、现役军人等7种免费乘车人群按照核定票价予以补贴,更新公交车192辆,同时增加和延伸公交线路,综合客运站开工建设。文明创建工作再创佳绩,荣获安徽省第二届文明城市,吴群、欧兴田、黄凤等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深入开展“打传”工作,我市非法传销得到根本遏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完善政府应急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荣获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市。积极推进国防动员转型建设,扎实开展双拥共建活动,顺利通过全国双拥模范城考评。人口和计划生育、外事侨务、地方志、审计、统计、人防、地震、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进展。(八)强化自身建设,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广泛深入开展“蚌埠要崛起,我该怎么办”大讨论活动,着力营造“蚌埠发展人人有责,蚌埠发展人人出力”的良好氛围。围绕建设高效、规范、廉洁的服务型政府,着力完善政府科学决策机制,推进管理创新,实现规划由分散向集中、土地由毛地出让向净地出让“两个转变”,强化对经济运行、工业生产、项目推进、征迁拆违等重点工作“四个调度”,推进财政、编制、规划、土地、市政、广告“六个统管”。巩固各项行政审批改革成果,“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基本完成。全面推进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通过听证制定市区农民住房规划管理实施办法,在全省率先开展规范性文件听证工作。提高招投标门槛,净化建筑市场,中铁、中建等一批中字头建筑企业进入蚌埠市场。完善招投标监管工作机制,涉及招投标活动的114项行政处罚权集中委托市招投标局实施,政府投资建设工程、政府采购项目节约资金7.39亿元,节约率14.1%。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6件、建议115件,市政协提案338件。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廉洁文化主题公园。大力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深入开展工程建设、涉农和民生工程等领域专项治理工作,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规范目标管理,强化政务督查,荣获省政府目标考核先进单位。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新的发展成就,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群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国家和省驻蚌单位,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其他各界人士,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在蚌创业的境内外投资者和建设者,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蚌埠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一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切体会到:越是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越要坚定跨越赶超的雄心壮志;越是发展任务艰巨繁重,越要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蚌埠发展与皖北中心城市定位、政府工作离广大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运行面临复杂形势,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趋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度加大;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新兴产业规模不大,传统产业升级不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仍不稳固,城镇化水平偏低;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民生工程实施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政府自身建设和职能转变还要加大力度,一些干部服务意识不强、行政效能不高、工作落实不力、自身要求不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坚定信心、对标加压、合力推进2012年工作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实现本届政府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纵观今年形势,我们要看到面临的新挑战。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际市场陷入低迷,外部需求减弱。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省内兄弟城市发展态势咄咄逼人。我们要把握难得的新机遇。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支出将更加注重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支持力度,引导外资到中西部地区投资,有利于我们持续改善民生、加快转型升级、承接产业转移。我省大力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全面加快皖北振兴步伐,更加突出蚌埠皖北中心城市地位,将使我们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我们要认清发展的新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市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内生动力活力加快释放。特别是市第十次党代会描绘了建设美好幸福皖北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建设“六个蚌埠”的奋斗目标,为做好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开拓了思路,增强了信心。
综上分析,今年我市发展有挑战也有机遇、有压力也有动力。如何巩固提升良好的发展势头,提升皖北中心城市地位,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最大考验、最大任务。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进取的精神,保持昂扬的斗志,坚持稳中求进、求快、求好,着力危中寻机、“弯道超车”,矢志加速崛起、重振雄风。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更加突出产业发展,更加突出扩大投入,更加突出改革开放,更加突出创新驱动,更加突出城乡统筹,更加突出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建设美好幸福的皖北中心城市、打造皖北振兴核心增长极奠定坚实的基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一、二、三产分别增长3.5%、18%和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财政收入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利用境外资金增长20%,引进市外资金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进出口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出生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国家要求削减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八项工作:(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壮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增强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特色,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培育壮大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统筹资源、聚焦首位、综合支持的原则,大力实施50亿项目、百亿企业、千亿园区、千亿产业的“5111”工程,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集中资金、土地和人才等要素资源,组建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发起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支持高新区创建国家级电子信息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举全市之力打造千亿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加快推进中电集团41所太阳能发电并网逆变器研发及产业化、台玻集团8万吨电子级玻璃等项目建设,确保中建材电子信息显示超薄基板、德豪润达LED芯片封装一期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推动产业联动发展,加快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中集安瑞科年产3000台压缩机、众普新光源复合导光板、安徽环保产业基地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不断壮大产业总量。加快领军企业培育,支持中粮生化等骨干企业加速向百亿目标冲刺。启动创新型“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一批有核心技术、有市场前景、有发展愿望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使其快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改造提升三大传统产业。加快运用信息化和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纺织、轻工、建材传统产业步伐,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发展。以产业集聚为方向,激发纺织服装产业优势,加快特步(安徽)产业园、华芳41万锭棉纺纱、可人儿(安徽)内衣等生产基地建设,开工建设九牧王服饰、华孚色纺等服装纺织项目,带动棉纺、毛纺、印染等纺织业快速发展。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开工建设祥兴箱包制造基地、华新高档酒类包装等项目,推动轻工产业做大做强。以技术升级为支撑,推进中建材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建华管桩等项目建设,加快华光集团、蚌埠海螺等建材企业技术改造,力争将建材产业打造成为全省产业升级转型的示范产业。
加速发展三大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提升计划”,大力发展旅游、高端商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建成运营花鼓灯嘉年华、现代花卉科技产业园,加快推进湖上升明月、大明文化产业园建设,开工建设涂山景区等项目,形成新的旅游热点。强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建成投用豪生国际大酒店,开工建设迎宾馆、喜来登、索菲特等五星级大酒店,提高旅游接待品质。加快发展高端商贸业,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淮河路中央商务区及东海大道沿线商业布局,建成金融中心、大润发超市、合百大禹会商业中心,加快万达广场、百乐门、东方国际时装城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国际汽车城。充分运用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市政策,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和农贸市场改造步伐,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农家店176个,配送中心2个。强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争取进入全国第三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成运营力源码头、皖北钢材大市场、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期、城南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开工建设蚌埠新港二期、皖北卷烟物流配送中心。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坚持运营帮扶与发展帮扶并举,完善重点企业帮扶机制,协调解决企业用工、用地、资金等方面的难题,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认真执行促进地产品销售措施,努力扩大本地市场销售。严格落实国家税费减免等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科学合理运用社会保障和促进就业政策,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支持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密切关注原材料价格变化,做好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的协调保障。加大价格监测和监管力度,努力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
(二)保持投资强劲增势,夯实跨越赶超基础。
坚持把扩大有效投入作为稳定增长的关键之举和可靠保障,建设大项目,开展大招商,推动大融资,为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坚持市领导牵头联系和市政府直接调度重大项目等制度,继续深入实施“3461”行动计划。建成依爱电子产业园一期、中建材TCO导电膜玻璃等项目,加快建设新威电子产业园二期、柳工起重机二期、大富机电二期、朗润新材料、赛远钢材深加工等项目,开工建设国电蚌埠电厂二期、和鼎半钢子午线轮胎等项目,推进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等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谋划和储备,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盘子,新增谋划储备项目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
推动招商引资升温加压。扎实开展“招大引强攻新年”活动,突出招引规模大、实力强、产业新的项目,紧盯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前10强等大企业,精准对接,强化落地,力争招商引资总量突破700亿元。三县四区和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确保至少各新引进1个10亿元以上的工商业项目,三县实际到位资金均超百亿元。突出产业招商,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力争引进康佳集团、三一重工、北京首创、超威新能源等企业。突出错位招商,建立重大项目布局协调机制,严格区分县区(开发区)产业定位,引导各自开展主导产业招商,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特色。突出创新招商,实行新提拔县处级干部和优秀后备干部脱产招商。办好第四届中国花鼓灯歌舞节暨蚌埠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六届全省花卉博览会和中国(蚌埠)电子信息产业合作对接会,开展各类专题招商活动。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大力实施 “孔雀计划”,鼓励在外蚌埠籍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政策上给优惠,经济上给待遇,社会上给地位。建立高端人才引进与新兴产业发展互动机制,积极推进“人才金港”建设,大力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确保向上争取各类资金超过去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深化银政企合作,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力争新增贷款130亿元以上,确保信贷资金增幅高于GDP增幅、高于2011年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力争各引进1-2家银行业、证券业金融机构在蚌设立分支机构。在怀远设立1家村镇银行,推进蚌埠农村商业银行和五河、固镇农村商业银行尽早挂牌。加快推进企业直接融资步伐,争取昊方机电年内上市。扩大商标权、专利权、股权、出口订单等质押贷款规模,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和集合信托。积极推进城投公司20亿元债券、蚌投集团10亿元短期融资债券、高投公司6亿元债券发行工作。加快各类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建设,构建大金融格局。新增典当公司2家,新设规模较大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各2家以上,做大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注册资金增至10亿元,进一步提高担保能力。加快推进银保合作试点,引导商业保险参与农业保险。积极打造信用蚌埠,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三)围绕中心城市定位,着力提升承载功能。
按照“环湖集聚、拥河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坚持高标准规划、快速度建设、强力度管理,努力实现城区面积拓展、承载能力增强、城市形象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四大目标”。
着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一个重点”。强化征迁拆违控违工作,突出项目用地征迁及净地交付,完成市区征迁面积不低于去年水平。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全年实施棚户区改造超过100万平方米,棚改安臵房竣工超过1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700套、公共租赁住房5500套、廉租住房2412套、棚改安臵房20146套,确保全面完成省下达的保障房建设任务。
加快建设城区“四大板块”。围绕构建大蚌埠都市区,不断完善规划体系,启动《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修编工作。积极推进滨湖新区、高铁新区、城南新区、淮上新区“四大板块”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功能配套,提升建设档次。加快北出口改造,开工建设东出口,启动城市西北出口前期工作,建成大庆路淮河公路桥,推进蚌五高速公路建设,增强对外交通能力。
重点推进城市建设“十大工程”。全年安排大建设项目104个,总投资规模151亿元,重点实施200万平方米安臵房、市民广场、档案馆、博物馆、规划馆、蚌埠二中新校区、综合客运站、龙子湖环湖道路、东海大道贯通提升、城市中环线部分路段建设“十大工程”。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加快推进解放路南段、延安路南段延伸工程,打通友谊路、体育路西段,开工建设朝阳路南段、李楼路,改造小街小巷30条。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加强道路绿化、游园绿地、城市公园建设与管理,建成天河花博园和龙子湖北公园,改造提升张公湖景区,启动建设龙子湖东公园和淮河北岸沿淮景观带,加大三汊河等湿地保护开发力度。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全面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行街面管理网格化、社区管理物业化和城市管理数字化,逐步使市区环境达到“净化、硬化、亮化、绿化、彩化、美化”六化一体标准。推进环卫清扫机械化,探索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新模式。开展户外广告、交通秩序、门店招牌、书报亭等专项整治。强化环境保护和管理,实行化工、医药、发酵及涉重金属污染企业的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实施既有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加快推进城南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投运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国电蚌埠电厂一号机组脱硝设施,开展机动车尾气氮氧化物治理,基本实现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臵目标,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四)加快“三化”同步进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围绕“皖北领先、省内进位”目标,坚持“双轮驱动、三化同步”战略,实行重点设施向县域延伸、重大产业向县域布局、重要项目向县域倾斜,营造“发展为上、导向正确、争先进位、唯恐落后”的县域经济发展良好氛围,确保三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超过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在全省位次不断前移。
提升县域工业化水平。坚持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以工业的大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大跨越。按照分工协作、错位发展的原则,重点扶持各县发展1-2个优势产业,使县域经济特色更加鲜明、产业支撑更加有力。以项目为抓手,建成尚科院光电子、倪家巷50万锭棉纱、丰原50吨生物素等一批重大项目,三县工业投资增长40%以上,工业增幅高于全市10个百分点以上。扎实推进各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怀远、五河、固镇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160亿元、140亿元、120亿元。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按照“城乡统筹、县当市建、镇村同建”原则,强化县城、乡镇、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加快形成布局科学、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以县城提质扩容为带动,围绕“卫星城”的定位,进一步提高规划和建设水平,加快新区拓展和老城改造步伐,加速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以重点镇发展壮大为支撑,实施扩权强镇改革,赋予试点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其自主发展的活力、动力和压力。坚持特色产业兴镇,重点支持鲍集、沫河口、刘集等特色经济强镇发展。以中心村加快建设为补充,实施“兴村富民”计划,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批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重点村。加大户籍、住房、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政策创新力度,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完成五河至固镇公路改造、小蚌埠公交枢纽站建设等工程,建成100公里县乡公路和通村公路。积极推进农村清洁工程,推广垃圾“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模式。在三县及淮上区大力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10万亩小麦良种、100万亩优质糯稻、40万亩花生、5万亩设施蔬菜和花卉苗木四大工程建设,稳定粮食生产,全年粮食总产达到280万吨。积极创建农业产业化园区,坚持以南京雨润为龙头,带动存栏100万头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以台湾大成和大连成达为龙头,带动存栏2000万只肉禽养殖和屠宰加工;以现代牧业为龙头,带动4万头奶牛养殖和牛奶加工。同时,大力推进中粮、中纺油脂粮食加工产业园及龙亢农场试验区建设和发展。每个乡镇至少建一个“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及桥涵闸配套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防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实施淮河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和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等工程,开工建设45个万亩高标准水利小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建设旱涝保收田7万亩。积极推进林网工程建设,坚持“树随道路走、树随沟渠走、树随村庄走”,成片造林5.3万亩,新建绿色长廊50公里。投资7.5亿元,完成土地整治22.1万亩,新增耕地0.77万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完成流转土地40万亩。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落实惠农强农政策,强化农民负担监管,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稳步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突出发展高效农业,加快培育扶植“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着力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加快农民分业、就业、创业进程,培训转移农民2.6万人以上,建成使用20个农民工创业园,有效增加农民务工和创业收入。深入开展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确权发证,盘活农村集体“三资”,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添加速崛起活力。
改革开放始终是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坚定不移深入推进,在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在自主创新上探索新路径,在对外开放上迈出新步伐。
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加大国企改革攻坚力度。基本完成华皖、北泰改制重组工作。加快推进县区集体企业改革。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全面实施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托管等改革模式。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深入推进综合治税,稳步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全面实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深化招投标体制改革,全面推行“阳光项目”、“阳光建设”、“阳光地产”。坚持非禁即准、平等待遇原则,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市政、金融、社会事业等领域,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取高新区列入“新三板”试点范围,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工作。深化科技金融创新,积极申报国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扎实推进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鼓励驻蚌单位技术专利成果就地转化。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能力,实施科技入园行动计划。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6个,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品40个。专利授权量增长20%。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50亿元,增长30%,科技主要指标在全省保持前三甲。
加快开发区建设步伐。支持高新区率先发展,基本完成26.12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任务,加快新获批省级高新技术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拉开高新区发展框架。推动经济开发区跨越发展,加快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步伐,着力培育软件动漫、高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支持中建材凯盛等企业建设总部经济区。加快铜陵〃蚌埠产业园建设,马城经济开发区尽早正式进入省级开发区序列。引导专业园区特色发展,推动不锈钢产业园、特种玻璃产业园等各类专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工业集约发展。
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发挥促进进出口的政策效应,重点支持骨干企业出口,力争进出口总额突破10亿美元、超亿美元企业达到2家。抓好进出口孵化工作,新增进出口经营权备案企业100家。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和铁路外贸货场建设,大力推进通关便利化,提高外贸发展服务水平。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境外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加强友城交往,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努力打造文化强市。
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城市的品质、精神和灵魂。必须坚定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更大力度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加速蚌埠崛起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和有力产业支撑。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扎实推进文明城市、文明单位创建,努力提高全社会理想、道德、信念水平,增强公民文明素质。大力宣传吴群、左成亮等先进人物事迹,放大好人之城品牌效应,让广大市民感受真情、领悟崇高、乐于奉献,自觉提升精神境界。大力弘扬和践行蚌埠城市精神,筑牢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思想基础。
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继续做好禹墟等考古发掘和重点文物单位保护,推进以花鼓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现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组织好广场、社区和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免费放映电影10000场以上。强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净化文化市场环境。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打造蚌埠文化品牌。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持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把文化产业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板块,把文化产业项目作为扩大有效投入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文化积淀深厚优势,推进双墩、垓下文化遗址公园建设。突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花鼓灯嘉年华、上海水木动画中国儿童电子商品基地、广东希力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打造皖北文化创意产业高地。激发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效应,推进市场化运作,做大做强蚌埠文化发展集团,组建蚌埠报业传媒集团和蚌埠广电传媒集团。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组合优势,拓展产业内涵,打开发展空间。(七)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坚持新增财力、公共资源、工作力量向民生倾斜,促进公共服务日趋完善,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巩固提升民生工程。投入资金40亿元,加快推进省市40项民生工程建设,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继续实施33项省级民生工程,其中注重抓好乡镇幼儿园建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3个新增项目的实施。同时,从我市实际出发,增加实施对特殊困难家庭儿童学前入园教育予以资助、对城乡低保户学生上大学予以资助、对“一户多残”家庭增加生活补助、对符合条件的民办养老机构予以运营补贴、对规模和服务用房达标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予以补助、对“菜篮子”工程符合标准的蔬菜大棚予以补助、对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程予以补助等7项市级民生工程。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确保所有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人都能充分就业。注重发挥皖北人力资源配臵中心市场和网络平台作用,做好经常性人才供需对接。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公益事业等,积极开展专题用工对接。针对新投资项目、新投产企业岗位需求,主动上门组织“一对一”用工对接。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扶持困难群体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鼓励农村非农务工人员就地就近就业和创业。全力推进创业培训工程,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5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全面完成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目标任务,巩固完善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构筑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推进社保扩面,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和待遇水平。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提高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水平。
(八)推进和谐蚌埠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和落实到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上来。顺应当前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社会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构建稳定、和谐、繁荣的社会新局面。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教育要巩固基础、延伸两头、拉长链条,尤其要注重学前教育和全民终身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新改扩建幼儿园46所。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0%以上。大力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快职教园区建设。加强老年教育和老龄事业发展,使广大老年人既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能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市中医院新院区,开工建设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病房大楼,积极开展市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区前期工作。基本建成皖北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出入境检验检疫综合实验楼、国家特种玻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成体育场东看台改造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稳步实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推进社区居民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完成蚌埠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搬迁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扎实做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加快推进民族宗教、残疾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认真做好外事侨务、地方志、统计、审计、人防、地震等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流动人口、社会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更加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无业青年的教育服务与管理问题。加强网络虚拟社会建设和社会组织管理。持续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认真抓好“六五”普法、法律援助和法治蚌埠建设。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着力解决信访热点、遗留问题。完善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政府应急体系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臵能力。
三、励精图治、务实创新、勤勉尽责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实现未来的宏伟蓝图,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需要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自身的积极作为。我们必须牢记责任和使命,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加快奋力崛起、跨越赶超进程。
以更加创新的举措推动发展。继续深入开展“蚌埠要崛起、我该怎么办”大讨论活动,激发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激情和豪情。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责任,树立发展为重、事业为上的观念,坚持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从发展、一切服务发展。抬高发展标杆,立足皖北创一流、省内争先进,不断提高谋划工作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协调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想干就有办法,不干总有理由”。一事当前,要坚持“敢”字当头,而不要“难”字当头,面对复杂问题,要有勇气和智慧,敢于面对,善于创新,坚持用创新的思路打开局面,用创新的招数破解难题,用创新的举措推进工作,在严峻复杂的形势下逆势而上、率先突围。
以更加科学的理念依法行政。依法是政府工作的前提,是政府决策的生命,是政府公信的根本。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提案。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建立健全重大事项评估、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和公开征求意见等制度。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逐步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构建“一网式”审批系统。加强政风行风建设,重视网络民意,不断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以更加过硬的作风务实为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倾听群众的愿望呼声,认真解决征地拆迁、住房保障、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涉及民生的突出问题。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讲实话、办实事、出实招,不空谈、不争论、不推托,切实做到为企业能帮必帮,为项目能做必做,为群众能干必干,让项目说话,让群众评判,让历史检验。进一步改进文风、会风,严格控制各类检查评比、节庆、剪彩等活动,腾出更多的时间、集中更多的精力谋发展、抓落实。
以更加严格的要求勤政廉政。按照“突出导向、注重实绩、公平公正、强化激励”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目标管理和政务督查,鞭策各级干部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突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加大对腐败行为的预防和惩治力度。扎实开展工程建设等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严格控制“三公”消费,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于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全体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坚定信念、牢记要求、自警自律、不破“底线”,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以勤政廉政的作为和实实在在的业绩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形势在考验我们,群众在期待我们,历史在检验我们,我们必须振奋精神,加倍努力,迎难而上。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蚌埠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市人民,万众一心,励精图治,为建设美好幸福的皖北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信息来源:
第二篇:2014年蚌埠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4年1月8日在蚌埠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 白金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刚刚过去的2013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和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全市上下在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宏伟目标的感召、指引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先进思想文化,切实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力落实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好于全省、领先皖北,部分指标总量进位、突破历史,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实现了本届政府良好开局。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有望迈上千亿元新台阶,同比增长11.3%,增速居全省前列。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3%、14.5%、10%。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增长21.5%。在减免抵退各类税费30多亿元、着力压缩非税收入的同时,实现财政收入182.8亿元,跃居全省第5,增长11%。其中地方收入92.8亿元,增长1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33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8750元,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4.6亿元,增长14.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持续下降。
(一)全力攻坚产业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
工业经济逆势上扬。开展服务企业创建百佳行动,兑现各类促进工业经济发展资金25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2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0亿元,增长15.3%。中建材电子信息显示超薄基板、德豪润达LED产业化基地一期等74个项目建成投产,首文碳纤维生产线达到量产水平,中科电力装备产业园、台玻电子玻璃纤维等85个项目开工建设。新型显示产业进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硅基)新材料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经开区长淮卫临港产业园前期工作扎实推进,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全市工业化率达45%。
三农工作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农业百佳工程,粮食总产达263.6万吨,实现十连增。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设立,首家农业院士工作站、国家级生物有机肥创制重点实验室落户蚌埠。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60个、家庭农场152个。增加土地流转40万亩,土地流转率达40%,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新中国治淮以来投资最大单项水利工程——— 淮干蚌浮段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顺利开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46.66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7万亩。首批129个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全面启动,46个重点示范村效果初现。
第三产业集聚升级。全国家政服务体系、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试点扎实推进,省级商贸示范区启动建设。义乌国际商贸城、国际汽车城、万达一期等重点商贸项目建成运营,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50户。小商品批发市场划行归市试点顺利推进。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申建工作有序开展,蚌埠铁路无水港开工建设。举办首届蚌埠花博会,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大明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加快推进,南山豪生国际大酒店建成开业。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期开园,盛大游戏、华立科技等知名动漫游戏企业入驻园区。
(二)大力推进城市建设,综合环境进一步改善。
承载能力不断提升。《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编制完成,并通过省规委会审议。部分区域行政区划调整稳步推进。实施城市大建设项目160个,完成投资超200亿元。市区征迁617万平方米、拆违100万平方米,交付净地2.82万亩。蚌固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国道104五河段、省道307怀远段一级公路改建开工。长淮卫淮河大桥、黄山大道贯通、胜利东路改造等工程开工建设,东海大道、淮上大道改扩建和解放路、朝阳路提升改造工程顺利完成。
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回迁安置棚改居民16500户,棚改蚌埠模式得到国务院和省主要领导肯定,在全国、全省推广。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33630套,廉租房实物配租9099户。102户市区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开展千家万户百日节能自愿行动,实行全年全市全面秸秆禁烧。天河应急水源改建竣工,城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建成运营。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植树造林13.1万亩,是“十一五”造林总和的2倍多。开展绿满珠城行动,新增森林长廊86公里,新增、改造绿地179万平方米。张公山公园、龙子湖北公园全新开放,陶山植物园开工建设。龙子湖及周边综合治理和生态开发项目一期工程获鲁班奖。
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城市南、北出入口综合环境大幅提升。投入1600万元新购环卫机械设备38台,推进保洁属地化、机械化和市场化。实施老旧小区环境提升工程,启动“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大力开展“三车”整治,平稳取缔人力三轮车。强化城市管理,占道经营、乱搭乱建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三)着力扩大有效投入,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项目投资成效显著。完成“3461”项目投资630亿元,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项目352个。晟光科技电容式触摸屏二期、方兴科技减薄玻璃一期、依爱电子产业园一期、大富机电射频器件二期等138个项目建成投产,北方通用MEMS产业基地、百特纳米新材料等281个项目加速实施,固镇亿只肉鸡产业化、贵联大型印刷包装生产基地等158个项目开工建设。新增谋划项目167个,储备规模超4000亿元。争取中央、省补助资金7亿元。
招商引资持续升温。积极参与皖港经贸交流、安徽省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家合作发展等活动,百家民企进皖北蚌埠行取得丰硕成果,民企合作项目数、开工率全省第1。成功举办佛山、汕头恳谈会等招商活动,积极承办第十届全国动漫游戏行业年会,大力开展专题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台湾巨力旺食品观光产业园、新大地汽车产业园、台一国际等18个10亿元以上项目落户蚌埠。引进市外亿元以上项目资金550亿元、增长3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5亿美元、增长30%。
融资保障积极有效。深入开展金融服务拓展年、金融服务进百企活动,新增贷款180亿元,存贷款增速分别居全省第1和第2。新型城镇化试点获国开行50亿元授信,城投公司发行企业债券16亿元。佳先股份、昌盛电子通过新三板挂牌审核。商标权、专利权质押贷款总额突破5亿元。怀远农合行和五河、固镇农信社改制农商行获批。
(四)聚力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获全省唯一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新型高分子材料产业集群列入全国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8户、省级创新型企业7户,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80亿元,增长23%。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5个,51家企业新列入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范围,12家企业完成试点方案备案审批。发明专利授权量391件,增长31%。
机制创新力度加大。修订政府工作规则,建立市政府负责同志联系县区、协同招商等制度。开展市级行政审批项目集中清理,精简下放审批项目435项。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标后监管制度,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纳入国家级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调整山林管辖权,制定河湖管理办法,建立效能建设与机关编制管理挂钩机制。稳步推进大科制改革试点。启用一体化电子政务综合应用系统,建立市长热线服务中心。启动集团化办学、办医,组建教育集团5家、医疗集团2家。市直机关一般性支出压缩5%以上,全市三公经费下降13.8%。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率先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新增私营企业3101户、个体工商户19485户,17家企业入围省民企百强。成功转让3家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权,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8.5%。北泰汽配园破产清算和重整取得阶段性成果。列入铁路货运改革试点市,开通蚌沪铁海联运定时定点快线,进出口货运量超国家一类口岸标准。实现进出口总额15.8亿美元,增长28.7%。
(五)致力保障改善民生,群众福祉进一步增加。
民生工程深入实施。投入资金43.5亿元。全面完成公共文化场馆开放、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等33项省民生工程。12项市级民生工程圆满完成,投放新能源公交车211辆,新建、改造标准化农贸市场6个、路灯10080盏、公厕20所,创建示范社区8个,为2085个班级配备“班班通”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发放城乡老人高龄津贴2828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和困难家庭学龄前儿童417万元,补助“一户多残”家庭296万元。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3%。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6万人,创历史新高。最低工资、失业保险金、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等标准全面提高,发放城乡低保救助金2.9亿元,逐步兑现企业退休人员计划生育补助。新建、扩建幼儿园129个,北师大蚌埠附属学校开工建设,二中新校区投入使用。市一院晋升三级综合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合作医院正式签约。群众体育工作获评全国先进。成功举办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学术界认定了蚌埠是禹会诸侯之地、禹会村遗址是国家起源重要的学术支撑、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花鼓灯作品《大河湾的孩子们》获国际金奖。板车女孩黄凤入选全国“最美孝心少年”。新博物馆、档案馆、规划馆主体工程和市民广场基本建成,市图书馆晋升国家一级馆。第二轮修志任务全面完成。民族宗教工作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外事、侨务、港澳台工作取得新成绩。男女平等发展和儿童优先原则有效落实。首届青年创业大赛成功举办。敬老文明号创建位居全省第2。残疾人生存和社会环境明显改善。国家特种玻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成投用。统计工作基础和水平明显提高。新增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数10348人。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社会防震减灾意识显著提升。人防工作获南京军区通报表彰。实现全省双拥模范城七连冠。蚌埠舰正式入列,舰上官兵被授予蚌埠荣誉市民。驻蚌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
社会管理切实加强。做好信访、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工作,社会矛盾有效化解。深入开展平安蚌埠建设,加大消防装备投入,注重安全生产,群众安全感增强。推进依法行政,强化监察和审计工作,严肃查处一批违纪违法案件。
一年来,我们认真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47件,市政协提案549件。市人大常委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工作依法行使监督权、决定权,就事关发展的重大问题及时作出决议决定,听取审议政府有关工作报告,提出审议意见;市政协积极组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专题协商,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等调研,有力促进了政府相关工作的落实,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回首2013年,谋划凝聚心血,落实洒满汗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关心关怀的结果,是市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周密部署、全面协调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实干、拼搏奉献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驻蚌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国家和省驻蚌单位,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蚌埠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应对严峻复杂宏观形势和推进任务落实方面,自身还有督导不力、落实不够之处。虽然市人大常委会实事求是地依法调整了计划指标,但我们在感谢的同时,深感压力巨大,深思自身不足,深知更需努力。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蚌埠仍处在边打基础边增强集聚辐射能力的转型时期,持续赶超、不断跨越,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潜力还需进一步挖掘,内生动力还需进一步提振和培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综合实力还不够强,中心城市的功能带动力和辐射影响力不足,牵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产业竞争力还不够强,缺乏整机、整器、整车类终端产品,龙头企业偏少,重点产业聚集度不高;城乡发展承载力还不够强,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城市老旧小区提升改造任务繁重,城乡还存在环境脏乱差现象;社会民生服务能力还不够强,教育、医疗、交通、安全等公共服务与百姓和客商需求存在差距,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改善民生和社会治理任务艰巨;改革创新动力还不够强,守旧思想依然存在,制约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政府职能转变速度还不能适应发展新要求;文明创建和城乡管理的能力还不够强,部分市民热爱蚌埠、发展蚌埠、奉献蚌埠的激情还需进一步引导和释放,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继续努力突破的难点,也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二、抢抓机遇,持续赶超再跨越
2014年,是必须紧紧抓住而且应该大有作为的机遇之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幕,必将为打造蚌埠经济升级版、重返全省第一方阵提供强大持久动力。国内经济逐步企稳回暖、稳中向好,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振兴、支持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等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原经济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振兴老工业基地等政策叠加效应将加速释放,蚌埠仍将处于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同时,千亿GDp的经济总量将蚌埠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高度,220平方公里的建成区用地规模以及区划调整实施、西部城区整体提升改造、方邱湖行蓄洪区调整为蚌埠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我们要牢固树立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坚持稳中求进、在进字上下功夫,坚持改革创新、在变字上求突破,担负起加快速度、做大总量和转型升级、提高质量的双重责任,切实把改革释放的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继续保持加速崛起的强劲势头。
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五位一体,坚持四化同步,紧扣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聚焦大产业、大招商、大项目、大平台、大民生,推动总量、速度和质量、效益双提升,进一步增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跨越发展能力。
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一、二、三产分别增长3.5%、14.5%和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5%;财政收入增长11%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进出口总额增长1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出生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国家要求削减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以内。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确保高于全省、位居前列。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突出工业强市,力促工业升级提速。强化工业主导作用,把工业强市作为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核心战略,聚集资源要素,聚焦龙头企业,聚力终端产品,着力推动企业提质、园区提速、产业提升,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
推动产业升级。以“5116”重点产业发展工程为抓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以工业发展扶持政策为保障,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坚持上下联动,竣工投产北方通用MEMS产业基地一期、方兴科技电容式触摸屏等项目,开工建设德豪润达倒装芯片、今上OGS导电膜等项目,延伸电子信息产业链条。坚持龙头带动,加快建设台玻电子玻璃纤维一期、配天工业智能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中科电力装备产业园等项目,推进兆德TC生物技术暨生物新药、新大地汽车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尽快实施,建成意义环保退市进园一期、海华医药中间体、凯特雅新型塑木型材一期等项目,提升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水平。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食品、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现代牧业一体化、蚌埠卷烟厂新址提升、华芳纺织三期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丰原集团、中粮生化等重点化工企业异地技改、整体搬迁,启动西部城区整体提升改造,让老企业焕发新生机、老城区脱胎新面貌。
壮大企业规模。扎实开展服务企业拓展年活动,大力扶持实体经济,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户、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5户。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企业间整合重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全面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推进玻璃设计院8.5代TFT液晶显示基板和金刚玻璃研发生产、中电科41所仪器仪表产业园、北方通用微光摄像仪、中粮生物能源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尽快落地。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产业园建设,建成中小企业标准化厂房70万平方米。实施中小企业培育雏鹰工程,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户,培育更多增长源。
做强园区经济。出台开发区特色发展实施意见,引导开发区错位发展、集聚发展。加快高新区、马城工业园融合发展,力争经济开发区晋升国家级。推动蚌埠工业园、沫河口工业园联动升级,支持怀远县、五河县新扩建省级开发区,全面启动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二期基础设施建设。
(二)巩固农业基础,大幅提升现代化水平。
坚持四化同步,深入实施农业百佳工程,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和产业化程度,延伸农业、增值农业,稳定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供应,稳定二三产业资源要素供给,提高物资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强化农业基础支撑。启动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龙亢核心区“一城五园”建设,加快构筑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聚集区、四化同步先行试验区、循环农业示范区。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创新农田水利管护体制机制,改造中低产田27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万亩。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积极推行以专业化育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等为重点的保姆式农业服务。加强与北京农学院等院校的战略合作,实施更多科研项目,培育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增农机总动力5万千瓦,主要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
聚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粮食生产三大行动,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力争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在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设施农业,增加收入。新增标准化蔬菜园15个,规模养殖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积极转变粮油加工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主食产业化科学发展。坚持育龙头、拓市场、建基地、联农户“四位一体”,大力发展以食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固镇亿只肉鸡和皖北最大现代化肉牛、肉羊养殖产业化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土特产品加工产业园,力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300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100个。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1个。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着力节水、节肥、节药、节地、节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占比达50%以上。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鼓励工商资本参与土地流转,引导土地向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提升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水平。新增土地流转20万亩。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创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三)繁荣振兴服务业,重塑区域商贸重镇。
着力培育大市场、构筑大物流、提升大商贸、发展大旅游,推动服务业扩规模、上水平、添活力、增效益,巩固提升皖北商贸中心城市地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向500亿元大关冲刺。
加快区域性商贸中心建设。坚持一手抓高端商贸集聚辐射,一手抓便民商业体系完善,增强商贸服务整体功能。建成运营万达二期,改造提升光彩大市场,开工建设鹏欣水游城、新凤凰商城,打造东海大道高端商贸集聚带。加快实施天洋国际大厦、汇金中央水城、二马路及周边区域升级改造等项目,提升淮河路商圈。引进新企业,集聚新业态,激活升级淮河文化广场商圈。稳步推进小商品批发市场划行归市工作,促进义乌国际商贸城、海吉星等市场集聚发展。启动玉器市场划行归市。建成乡镇商贸中心11个、中心村连锁直营店25个。发展社区便民商业,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分区域建设特色风味美食街,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80户、服务业企业30户。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推进水运振兴工程,加快建设淮河新港、力源码头等物流集聚区,开工建设长淮卫临港产业园。着力引进中远、中集等一批知名物流企业,加快实施皖北徽商物流港、中储粮蚌埠直属库搬迁等项目。建设蚌埠铁路无水港,开通淮河水运集装箱班线。推进景区景点建设,支持现代花卉科技产业园创建国家4A级景区,加快实施花鼓灯嘉年华二期等项目,建成开放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大明文化产业园部分景点,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建设电商产业园,争取国美在线签约落户,推动传统企业商务电子化。创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加快建设4G网络,打造智慧城市。引导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等新兴行业,鼓励发展咨询、会展、快递、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养老、休闲、健康等消费增长点。
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深化与长三角区域合作,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推动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全面实施大通关,完善外贸促进政策,加快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建成公共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提高口岸对外开放能力。继续支持丰原集团等企业走出去发展。
(四)强化自主创新,支撑引领转型发展。坚持创新驱动,用足用活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大品牌、大载体、大平台,加快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实现产业和科技两促进、双提升,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68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支持企业与大院大所合作,鼓励驻蚌单位和科技人员就地转化技术专利成果。新增院士、首席专家工作站5个。全面实施知识产权贯标工作。发明专利授权量420件,增长10%。
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浮法玻璃新技术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争创国家信息消费产业发展研究院,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6个,逐步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发挥蚌埠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硅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作用,攻克MEMS加速度传感器、高性能消影玻璃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扶持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专业咨询机构建设,提高科技公共服务能力。
强化人才工作。加大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政策实施力度,发挥人才金港优势,引进和培养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科技领军人才、实用人才,培育省“115”产业创新团队3支。继续深化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全面合作,加快推进与安徽科技学院共建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基地。引导企业与院校共建学科专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在蚌就业。
(五)坚持全域蚌埠,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
把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注重新城拓展和老城改造同步推进、同样出彩,实施城市大建设项目180个、投资200亿元,着力构建以市区为核心、县城和园区为节点、重点镇和美好乡村统筹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放大区划调整效应,开工建设国道206马城段和省道306沫河口段,加快长淮卫、马城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市域综合承载力。推进高铁东站房、东广场设计建设,建成运营综合客运站,提升高铁新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城南新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朝阳南路二期、中环线城南段项目。加快建设长淮卫淮河大桥,力争开工建设延安路通河隧道,推进中环线与乳泉大道连接。
优化老城区功能。完成市区征迁400万平方米,交付净地2.5万亩。提升改造治淮路西段、国强路南段等老街,打通体育路东段、马场湖路等断头路,逐步完善市区路网格局。认真总结完善上一轮棚改工作好经验、好做法,按照精准核实面积、精细工作方案、精明控制成本、精美改造效果的要求,争取国开行和更多社会资本支持,启动实施新一轮棚改规划,推进大禹家园等12个保障性住房、市东新村等25个棚户区、金圩等15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222万平方米,竣工190万平方米。加快老街区建筑外立面、公共配套设施改造,注入新的商业业态,让老城区传承历史记忆,焕发时代生机。
做大做美三县县城。继续推进重点设施向县域延伸,加快建设国道104五河段、省道307怀远段一级公路改造提升工程,谋划实施连接三县的东西中轴线快速通道。积极推进市县规划衔接,提升县城规划编制和实施水平。按照新区拉框架、老区增功能、整体上品位的思路,立足各自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优势,统筹推进三县县城建设。怀远着力打造皖北最美县城,五河建设水韵独具皖北水乡,固镇以生态宜居的魅力新城迎接建县50周年。支持三县特色经济强镇发展,怀远重点加快龙亢产业开发区建设,谋划推进鲍集镇等中心镇发展;五河重点加快推进城关镇与头铺镇对接发展,谋划培育北部和东部中心镇;固镇重点加快南部中心镇和开发区建设,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提高城乡管理水平。努力建成数字城管,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推进市容保洁、市政设施维护市场化。推行生活垃圾桶装车载、渣土废料密闭运送,实现干道清扫保洁全程机械化,做到垃圾不见天、运输无抛洒。取缔三县县城客运三轮车。加强物业公司监管,提高物业管理水平。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开展乡村物业管理试点工作。实施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工程,按照实用、实际、实效原则,改造提升人行道,统筹推进道路整修、绿化亮化、停车设施等建设。启动智慧交通系统建设,推动道路交通管理集成化、信息化、智能化。
(六)狠抓项目投资,持续增强发展后劲。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要求,始终把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抓手,切实把各种资源、工作精力聚焦到项目上来,以项目提质提效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围绕前期项目抓推进,新建项目抓开工,续建项目抓进度,建成项目抓达效,分层分类推进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以上。建成投产盛世光电玻璃产业园、和鼎轮胎一期等项目,加速实施冠宜国际箱包制造基地、联盟国际家博城、中纺油脂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国电蚌埠电厂二期、中华(固镇)食品工业园等项目。增强项目谋划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新增储备项目规模2000亿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激励政策,推动企业围绕上下游、左右手以商招商、以企招商,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来一批的联动效应。围绕产业链缺失环节、短板之处以及整机、整器、整车类产业链末端、价值链终端产品,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不断补链、延链、强链。针对高铁沿线、台湾等重点区域推动板块招商,探索合作设立产业园区新模式,整体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专业招商,发动全民招商,力争引进日丰电缆、万顺导电膜和山东方圆集团铜冶炼加工一体化等项目。全年实际利用省外亿元以上项目资金630亿元、外商直接投资11亿美元,每个县区至少引进30亿元以上项目1个。开展效能评级、效益评估、效果评价“三效三评”工作,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建立健全后续服务和预响应机制,突出重服务、讲环境的软性招商,让落户企业真心、舒心地参与蚌埠发展。
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继续扩大信贷规模,新增贷款180亿元,贷款余额超千亿。谋划建设皖北金融集聚区,启动建设科技金融创新园,引进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新设2家融资性担保公司、证券公司营业部,全面完成县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工作。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支持各类债券发行和企业上市工作。拓宽中小企业商标质押贷款、动产抵押、股权出质、债转股等融资渠道。做大做强城投、蚌投、城开、交投、水投等融资平台,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强化风险监测评估排查,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把握结构、节奏和节点,科学、合规、高效融资。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撑力量,认真落实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改革要求,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重组改造,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制定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地放开创业领域、放低创业门槛、放活创业方式,掀起新一轮全民创业热潮。新增私营企业1200户、个体工商户8000户,民营经济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七)弘扬先进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名城。十分珍惜、悉心呵护蚌埠绵延7300年的文化根脉,充分挖掘和宣传大禹等具有蚌埠印记、蚌埠符号、蚌埠特质的优秀文化,彰显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铸造城市发展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高举中国梦精神旗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蚌埠历史文化为基、时代精神为魂,提升市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情趣,弘扬以创新进取、责任担当、务实诚信、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先进思想文化,让更多的蚌埠人成为文化的守望者、传承者、创造者。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和乡风文明提升,搞好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评选,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打造区域性文明示范城市。发挥主流媒体阵地作用,加强对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强传统文化研究、保护和利用,扩大双墩、大禹等淮河文明特色文化影响力。申办第五届中国(蚌埠)花鼓灯歌舞节暨国际民间歌舞艺术交流周和中国(蚌埠)玉文化节。开放新博物馆、档案馆、规划馆和市民广场,进一步规划科技馆、文化馆、体育中心,分区域启动建设百姓健身场馆。整合乡镇文化站、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试点建设一批乡村文化乐园。继续开展“温馨蚌埠、欢乐珠城”系列演出,组织千场文艺千村行活动,持续活跃群众竞技场、百姓大舞台。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公司制、股份制改造,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整合、集聚和再造西部城区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突出打造荆涂淮河湾,做大、做实、做美大禹文化产业园。规划和建设双墩、禹墟、垓下等遗址公园,推进冯嘴子村等文化旅游生态村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广的特色文化品牌。加快实施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二期等项目,大力发展动漫、数字等朝阳产业,挖掘、再现深厚文化底蕴,弘扬、传播城市特色文化。
(八)推进生态靓市,营造美丽生态家园。坚持从五位一体高度,突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水在城中、城在林中、城依山、水映城的山水园林城市,打造外地人羡慕、投资者向往、本地人自豪的美丽生态家园。
大力活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强河湖管理,推进淮河、天河湖、张公湖、龙子湖“一河三湖”为主的城市水环境整治。谋划开通天河-龙子湖、天河-张公湖环城水系,规划建设天龙河,启动实施天公河工程,让灵动之水跃动魅力珠城。加快三汊河湿地公园保护性开发建设,加大芡河、四方湖、沱湖等水质保护和水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让清澈水源滋养百姓身心。大力实施退网还湖工程,推进现代化、智能型养殖基地建设。落实渔民上岸后续清岸、美岸工程,加大城区内淮河两岸滩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全力增绿。认真落实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继续实施绿满珠城行动,开展“村村绿”和绿色家园示范建设活动。成片造林15万亩,建设森林长廊80公里,新建农田林网3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6.1%以上。加快陶山植物园建设,高标准建设淮河北岸滨河绿地景观带和黄山大道、淮上大道两侧绿道。结合棚户区和旧城改造,实施拆墙透绿、拆违补绿、退地还绿等增绿工程。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整治,新启动20个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
强力减污。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完成一污厂、三污厂和怀远、固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启动蚌埠铜陵产业园、天河西片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农村排污管网及配套处理设施,扶持和引导农民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推行餐厨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开展新建住宅小区集中供暖试点。强力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决实行全年全市全面秸秆禁烧,建立与凤阳等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和雾霾天气应急机制,让城乡居民仰望蓝天、拥抱绿色、感受清新。
(九)着力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
注重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以民生改善检验发展质量,坚持制度安排与项目建设并抓、托底与抬高并举,加大民生投入,让百姓不断感受到、享受到大发展、大建设给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继续实施33项省级民生工程,注重抓好就业促进工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4个新增项目。
各位代表,我们将继续按照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要求,始终把百姓装在心里,把心放在百姓家里,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实惠的事情做起,实施好12项市级民生工程。新增、更替城乡环保公交车175辆,提升改造公交站台200个,对7类特殊群体实行乘车免费优惠政策。新建、改造路灯8000盏、城市公厕100所。实施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新建、改造标准化农贸市场4个,完成20家农产品进超市、社区便利店工作,新建农副产品平价直销店26个。实行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对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给予每个床位建设一次性补助1000元。继续支持示范社区创建,奖补新建设施蔬菜基地,资助贫困大学生、困难家庭学龄前儿童入园,对城乡80岁、百岁以上老人给予补贴,实施一户多残家庭生活补助。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推进素质教育,完善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北师大蚌埠附属学校开学招生。加快蚌埠职教园建设,完成市特教中心新校区搬迁,开工建设职教中心新校、蚌埠汽车工程学校,恢复建设卫生类中职学校。做好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场所安装空调设备工作。实施医疗卫生提升工程,着手启动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成市中医院新院区和皖北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开工建设上海长征医院合作医院、蚌医二附院新院区、一院综合病房大楼,推进与复旦大学合作建设妇女儿童临床中心和附属儿童医院蚌埠分院。加大妇女儿童“两纲”实施力度,规划建设新儿童公园。严格落实生育政策调整工作。实施青年创业就业“1248”工程,实现基层老年协会全覆盖,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启动建设公益性公墓。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行动,让群众成为体育活动的实践者、受益者。积极备战、认真参赛,力争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扎实做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加快“金审”三期工程建设。推进住房公积金征缴扩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提升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综合服务水平。重视地方志编纂工作,充分发挥存史资政、教化风气作用。在全省率先建成数字档案馆。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不断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发挥气象综合效益。大力推进人防建设,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完善以应急平台为重点的应急指挥体系。认真开展危化、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全面组织实施孔雀计划,以创业带就业,以就读促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和付费方式改革,积极落实大病救助、五保供养等政策,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提标扩面,低保标准和覆盖面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全面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深化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展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试点。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推进平安蚌埠建设,完成主要街区监控设施全覆盖,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三、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政府工作水平
各位代表,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站在新起点,面对新期待,我们将朝夕勤勉,永不懈怠,勇为改革担风险,敢为发展尽责任,善为百姓谋福祉,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一)凝神聚气、开拓进取,增添赶超跨越新动力。时刻保持抢抓机遇的紧迫感和知难而进的精气神,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寻求改革共识最大公约数,汇聚加快发展强大正能量。坚定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信心和决心,向先进地区看齐,逐项对标追赶,逐层传递压力,各项工作创一流,条条战线争上游。坚持问题导向,建立问题“销号”制度,用问题的化解推动事业的前进,靠责任的压实成就发展的愿景。不断提升开放意识和开发能力,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更大空间谋划蚌埠、创意蚌埠、发展蚌埠。放大“厚德蚌埠、好人之城”效应,激发群众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和道德意识,让城乡文明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让珠城百姓与蚌埠崛起相融共生,充分展示全体蚌埠人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大气、勇气和底气。
(二)突破自我、改革创新,激发区域竞争新优势。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战略战术,推进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积极谋划、快速推进看得准、很急需、市级层面能定的改革,紧密衔接、迅速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各项改革。大刀阔斧地削减行政审批,全力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和流程再造,为企业松绑,向市场放权,让群众方便。完成市县工商、质监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行大部门制和市直部门大科制改革,集中主要职责、集成相关职能、集约人力财力。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行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开展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及所投资企业资产大清查,千方百计盘活国有存量资产。推行全程公开合理低价招投标模式,全面实行标后监管第三方评估机制,保障盖好房、铺好路、带好人。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公平对待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服务组织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紧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市场监管,推进公平准入,维护公平竞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三)转变作风、提升效能,展现干事创业新面貌。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特权思想,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切实减少会议、文件和事务性活动,把更多的财力和精力留给基层、留给群众、留给项目。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推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化常态化。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强化“我负责、我来办、马上办”的理念,坚持立说立行、雷厉风行,杜绝不作为、摒弃慢作为,用干部的效率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深入实施服务企业、服务百姓“百千万”行动,推进科技、金融、文化、交通等服务进百企、帮千家、助万户,让企业经营安心,让客商投资放心,让百姓生活舒心,让每一个蚌埠人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四)依法行政、科学施政,树立法治政府新形象。推进依法治市,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能力。注重依法办事和依法维权相结合,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必经程序。立足打基础、利长远,加强对重大问题的深层次、战略性和系统性研究,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有序、有效、有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杜绝拍脑袋、拍胸脯。依法扩大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做优市长热线服务中心、政风行风热线等平台,开门听民意、问民需、解民忧,增强政府公信力,提升群众信任度。
(五)接受监督、廉洁自律,开创携手并进新局面。坚决维护组织的权威和市委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网络舆情监督、社会公众监督,高度重视司法监督,巩固和发展良好的政治生态。坚持重大事项、重大决策及时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与政协协商,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社会团体的意见。认真贯彻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积极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政府重点工作、重大项目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视察、询问和专题协商,合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财政性建设资金使用等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各位代表,我们深知,前进的道路充满艰辛,发展的责任重如泰山。我们深信,任何困难也动摇不了赶超跨越的坚定决心,任何挑战也阻挡不了加速崛起的坚实步伐。让我们在中共蚌埠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苦干,继续朝着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阔步向前!
第三篇:2021年蚌埠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1 年蚌埠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 年及“ 十三五” 时期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 2020 年,是蚌埠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刻骨铭心的一年。面对‚大疫情‛‚大汛情‛叠加冲击,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顶压前行,埋头苦干,守卫了群众安康,守护了城市安全,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一份可以载入蚌埠发展史册的优异答卷,许多方面具有标志性意义。
内陆开放启航皖北。中国自贸区蚌埠片区获批即建设、启动即运行,蚌埠正式迈入了内陆开放最前沿,迎来了跨越发展新拐点。坚持‚开业即开张、起步即冲刺‛,创新开展‚五首‛开局行动,实现了‚开门红‛、跑出了‚加速度‛、吹响了‚集结号‛!全省唯一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落户蚌埠,更多本土‚小商品‛走上世界‚大舞台‛。‚蚌西欧‛中欧班列发运集装箱 7036 标箱、增长 9 倍。新开通蚌埠至连云港铁海联运班列,铁海联运业务量达 4828 标箱、增长24%。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集装箱吞吐量达 5.33 万标箱、增长 17%。保税物流中心报关总额 4.5 亿美元、增长 4.7%。
区域合作联动江淮。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首次以正式成员身份出席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与上海临港集团合作设立‚上海临港示范园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获国家政策支持,市高新区获批全省首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省认定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11个。淮河生态经济带第 2 次省际联席会和城市合作市长会商会在蚌召开,发布《蚌埠宣言》,发起弘扬大禹治水精神、推广可降解替代塑料制品倡议,成立淮河经济带港口联盟、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联盟,议定 5 大类 141 项具体合作事项。
绿色制造惊艳华夏。举办首届中国光电材料高峰论坛、第二届中国生物基产业发展大会,15 位‚两院‛院士汇聚蚌埠。硅基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蝉联五星评级、全省唯一。国家玻璃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工信部现场审查验收。新型显示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试验名单。中国首条自主知识产权 8.5 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产品成功导入大尺寸显示产业链。国内首条全产业链聚乳酸生产线量产。获批生物基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省技术创新中心。丰原生物成为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品唯一官方供应商。丰原集团获批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昊方机电获评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
创新成果耀眼全球。凯盛科技 30 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启动工业化生产,形成国内唯一全国产化超薄柔性玻璃产业
链。自主研发生产国内首片高品质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管,荣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大奖‛。铜铟镓硒发电玻璃获省‚三首产品‛示范应用,光电转换率世界最高。中电科 41 所‚增强移动宽带 5G 终端模拟器研发‛‚毫米波 5G 信号源研发‛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通过验收。中电科 40/41 所研制的电磁驱动装置,在嫦娥五号探月之旅‚关键动作‛中担当了重要角色。方兴光电‚高阻隔水汽薄膜与 AMOLED 封装技术开发‛省重大专项顺利完成,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大富科技打通 5G金属和陶瓷滤波器双线全生产环节、全球唯一。丰原集团 6个聚乳酸‚5553‛模块全面启动,第一第二模块开工建设、投资百亿。
各位代表!
2020 年,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想的多,取得的成绩比预想的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急刹车‛影响下降 8.5%,二季度迅速恢复到正增长并逐季回升,预计全年增长 4%左右。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均呈现强劲恢复增长势头,财政收入 318.3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 1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持平,进出口总额增长 1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3.5%,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5.5%、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2.6%。
2020 年,我们一场战役接着一场战役打,斗罢艰险又出发,过得辛苦而又充实,走得匆忙而又坚定。
(一)众志成城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抗洪救灾保卫战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
疫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第一时间启动一级响应、筑牢九道‚防火墙‛。在全省率先取消春节期间大型集会、禁止活禽野生动物交易、实行小区楼栋全封闭管理、发布‚十个一律‛等严控举措。全面落实‚四早‛‚四集中‛和中西医并重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全省首批实现确诊病例‚清零‛。
抗洪抢险取得全面胜利。及时启动防汛Ⅱ级应急响应,及时宣布相关地区进入紧急防汛期,荆山湖行洪区时隔 13年再次开闸行洪,没有发生一例人员伤亡事件,没有出现一处重要堤防损毁。城市排水防涝工程经受多轮强降雨考验,‚城市看海‛成为历史。迅速开展灾后重建‚四启动一建设‛,坚持水退一寸、地抢一分,抢种补种农作物 6.8 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
各位代表!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安危生死的重大关头,近3 万名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知险赴险,忘我奋战抗疫最前沿;4批47名援鄂医疗队员白衣执甲、逆行奔赴武汉主战场。广大党员干部、公安干警、社区(村)工作者、志愿者以及物业、环卫、快递、公共交通、抗疫物资生产运输人员等不辞辛劳,坚守抗疫一线默默奉献;广大干部群众闻‚汛‛而动,骄阳下挥汗如雨,风雨中逆行冲锋,险情前奋不顾身……铸就了一道抵御灾情、护佑生命的铜墙铁壁。在抗大疫、防大汛中,涌现了一批批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凡人善举和先进典型,奏响了一曲曲和衷共济、战之能胜的时代赞歌!
(二)争分夺秒打好复工复产联动战 ‚六稳‛‚六保‛任务高效落地。科学精准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常态化疫情防控,及时制定 204 条精细化惠企业、促消费、稳就业政策措施,稳住经济基本盘。康宁药玻、比亚迪刀片电池、蓝驰新能源智能汽车总装基地等 5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新增减税降费 27.7 亿元,下达各类直达资金 32.9 亿元,普惠性小微贷款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到 5.23%。复学复课稳步推进。‚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城镇新增就业 3.6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2.6%。创新实施帮就业‚123 工作法‛,获李锦斌书记肯定、在全省推广。
工业攻坚年行动成果丰硕。怀远、禹会、淮上获评省制造业‚十强县‛和‚十强区‛。新增规上工业企业 110 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4 个、国家绿色工厂(产品)4 个。帝晶光电、中粮 30 万吨燃料乙醇二期等 137 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国显科技显示模组、鸿程光电电子白板等 72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连续七年举办省工业设计大赛,获准创建曹山工业设计省级特色小镇。获批沫河口省级化学原料药基地。新增大富科技、壹石通两家上市公司,佳先股份、安徽凤凰挂牌新三板精选层。
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新希望六和、牧原、汉世伟、鹏欣等全产业链生猪养殖项目落地见效。鹏欣项目成为上海紧密型生猪外延基地。蒙牛与可口可乐合作液态奶加工等项目开工建设。6 家企业跻身全国农产品加工 500 强。怀远石榴、王庄花生、五河葡萄、仲兴羊肉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商
标。五河螃蟹、怀远糯稻分获国家、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固镇获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怀远绿色农产品入围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大岗村入选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
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自贸片区新登记注册企业 276 家、注册资本金 21 亿元。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5 家、示范区 1家。淮上万达、金鹏玖玖建成营业。京东智联云数字经济皖北区域中心落地蚌埠,敦煌网数字贸易平台正式运营,‚纸去哪了‛大数据交易平台覆盖全国。快递业务量突破亿件。淮上经开区获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湖上升明月获批省级国际合作交流基地。
(三)蹄疾步稳打好改革创新主动战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36%。万人发明专利 18 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 84 家、技术合同成交额 60 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凯盛中空玻璃微球、银锐柔性智能化玻璃入围科技部重点专项。中粮生化‚流程行业配方产品数字化辅助设计软件研发‛获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OLED 显示用玻璃基板关键技术研发获省定向委托‚卡脖子‛项目支持。5 支团队入选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总量全省第 2。市高新区纳入省创新型智慧园区试点、获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重点领域改革亮点纷呈。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通过验收。全省率先建立‚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警长‛协作机制。林长制‚五个一‛平台全
面建成。建立开发区赋权清单制度,首批向市高新区、市经开区赋权 216 项。‚禁塑‛长效机制入选省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经典案例汇编。
营商环境持续创优。‚7×24 小时‛政务服务地图全国推广。新时代营商环境研究院、法治蚌埠研究院揭牌运行。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全省率先免收企业(不含房地产)不动产转移登记费。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100%,公共服务事项一日办结率99%以上,‚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 99.63%。
(四)持之以恒打好城乡建设升级战 城市功能持续完善。水蚌铁路蚌埠段改线工程、合徐高速东海大道出入口建成通车。民用机场获国家批复立项。淮宿蚌城际铁路、合新高铁、蚌埠港中诚国际综合码头等开工建设。改造棚户区(城中村)58 个、老旧小区 34 个,竣工安置房 2.2 万套、回迁安置 1.6 万户。新增、改造绿地 507万平方米。新增机动车泊位 2 万个。新开常规公交线路 16条、建制村公交班线 8 条。建成 5G 基站 1279 个,实现市区5G 信号连片覆盖。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全面实施村庄清洁‚百日攻坚‛,深入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整治村容村貌等问题 149.4万个。完成农村改厕 4.18 万户。清运农村垃圾 31.7 万吨。新增农村饮水安全受益人口 8.1 万人。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省级 58 个、市县级 57 个。成片造林 3.71 万亩。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 912 公里。新增高标准农田 28.1 万亩。
城市管理精细精准。启动实施《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6 个。制定《住宅物业管理办法》,出台‚物业管理八条‛,精准推进物业管理市场化、规范化。规范设置摊点群 120 处、摊位5900 个。治理违法建设 13.1 万平方米。取缔无证经营瓶装燃气非法储存窝点 15 处。
(五)凝心聚力打好全面小康三大攻坚战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剩余 550 户 1752 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5 户 2498 名边缘易致贫人口全面解除致贫风险。全省率先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一站式‛结算。消费扶贫专区数、县均扶贫产品数均居全省第 1。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PM2.5平均浓度 43.8 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81.4%,排名均居皖北第 1。4 个国考断面、7 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关闭取缔‚散乱污‛企业 597 家、整顿规范 204 家。全面落实淮河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退捕渔船 388 艘、转产安置渔民 1247 人。
风险防控扎实有力。落实落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N‛方案。存量网络借贷企业全部良性退出市场。金融机构贷款不良额、不良率实现‚双降‛。政府债务风险可控。新增贷款 270 亿元。直接融资规模超 100 亿元。房地产市场总体稳定、供需平衡。
(六)矢志不渝打好民生改善持久战
各项事业统筹发展。33 项民生工程投入 79.8 亿元。全省率先实现智慧学校建设全覆盖,获批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怀远一中怀西校区、北大培文二期等建成使用,蚌埠学院理工实验楼等开工建设。安财商学院转设独立本科蚌埠工商学院。市一、二、三、四院专科医疗项目主体完工。实施全国首例跨区域 5G 远程控制手术。禹会村遗址发现淮河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级别最高龙山文化城址。舞剧《石榴花开》获荷花奖。舞剧《大禹》等 3 部作品入选建党 100 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新增中国好人 5 人、安徽好人 11 人。第七次人口普查扎实开展。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等工作不断加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等事业持续推进,气象、档案、地方志等服务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收官战成效显著。‚六无‛村(社区)、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全域铺开。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全面提高。‚全科社工‛模式全面推行。消防救援、防空防震等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健全,安全生产、食药安全总体形势稳定,信访形势持续向好。国防教育、后备力量建设、退役军人服务管理扎实推进。
各位代表!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五年来,我们坚持蹦起来摘桃子,自我加压,负重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这五年,我们聚焦动能转换,干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是产业定位明晰、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围绕
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超薄玻璃连续刷新世界纪录;全面掌握国际领先聚乳酸全产业链技术,获省‚量身定做‛政策支持,硅基、生物基正成为‚产业新地标‛。四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两获中国工业大奖。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2000 亿,人均生产总值超 6 万元、全省第 5。
这五年,我们聚焦改革开放,干了一批汇人气、聚商气的急事,是市场要素活跃、发展动力活力最强的五年。整体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合肥都市圈,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自贸片区、市场采购贸易、中欧班列、国际集装箱码头等开放平台逐步完善。‚一户一块田‛‚农粮驿站‛等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获国务院激励支持。营商环境连续两年领跑全省,跻身中国经济营商环境十大标杆城市。
这五年,我们聚焦城乡统筹,干了一批拓空间、提品质的难事,是内涵形象提升、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长淮卫淮河大桥、体育中心、中环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西部化工企业搬迁关停基本完成。7.13 万户棚改居民实现‚安居梦‛。改造老旧小区 300 个。整治乡镇政府驻地 44 个,建成美丽乡村 317 个。首创首成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再添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特色型信息消费示范
城市、全国电商百佳城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等新荣誉。
这五年,我们聚焦全面小康,干了一批解民忧、暖民心的实事,是顺应美好向往、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五年。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9%。城乡低保、社会保险、特困供养、最低工资、住房公积金等全部提标扩面。城镇新增就业 35 万人。支持安财大、蚌医、蚌埠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科技贸易学校等驻蚌高校建设发展,新建扩建蚌埠工商学院、市二中、六中、职教园区、北师大附中、北大培文等,新建扩建蚌医一附院、二附院、市一院、二院、三院、四院、五院、中医院、疾控中心等,教育、卫生累计投入达 309.6 亿元、177.6 亿元,分别是‚十二五‛的1.7倍和1.9倍。圆满承办省第十四届运动会、第七届残运会、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
各位代表!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五年砥砺奋进,五年风雨前行,五年硕果累累。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正确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上下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
人民团体,向驻蚌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向上级部门和驻蚌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蚌埠改革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稳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实体经济尤其是部分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创新引领的带动作用还不够显著,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中心城区能级不足,县域经济发展不快,乡村振兴任务艰巨,生态建设任重道远;城乡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仍有差距,等等。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一件一件解决问题、破解难题。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十四五‛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五年,我们必须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既要负重承压,更要奋力拼搏。根据市委《关于制定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我们明确了今后五年‚十个新的更大‛目标任务和二〇三五年‚九个新‛目标远景。到 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力争突破 4000 亿元;创新能力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明显上升;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超过 4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面提升在全国、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到 2035 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大幅跃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 70%,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影响力显著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淮河生态经济带,聚力‚三地一区‛两中心建设,全力打造全省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奋力推进蚌埠高质量跨越发展,不断擦亮‚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幸福蚌埠‛名片。
(一)奋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坚持创新核心地位,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深入推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在国家和省创新大格局中展现蚌埠担当、镌刻蚌埠烙印。强化区域创新协作联动,依托玻璃院、214 所、40/41 所等研发资源,积极融入和协同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着力构建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体系,建成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科技创新中心。紧盯‚卡脖子‛技术问题,打好产业技术攻坚战。用活‚政产学研长用金‛,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3%。高新技术企业超 1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50%以上。
(二)奋力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地。聚焦硅基、生物基两大产业集群,聚焦‚企业、园区、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路径,实施百亿企业、千亿园区、万亿产业‚百千万‛工程,争创国家新型功能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坚持‚龙头引领、高端突破、全链延伸‛,协同开展新型显示、5G 通信、MEMS
智能传感、新能源、新型建材等硅基产业链锻长板补短板。坚持‚龙头引领、技术驱动、应用拓展‛,积极抢占聚乳酸产业发展国际话语权,构建可降解替代塑料制品、纺织服装、现代医药、生物化工、绿色食品等生物基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支持凯盛、丰原两大龙头向千亿级企业迈进,引育百亿级企业 6 户以上、50 亿级企业 20 户以上,推动一批企业‚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上市公司数量翻一番,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
(三)奋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主动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高质量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加速蚌淮凤一体化,提升与长三角城市群、合肥、南京都市圈、沿淮城市群等深度互动水平。聚焦激发市场活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关键领域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坚持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更好融入全国、全省产业体系,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以高水平建设中国自贸区蚌埠片区和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为牵引,争创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发展展会经济,构建高标准大通道、高水平大平台、高效率大通关,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链接。
(四)奋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全面建设美丽淮河(蚌埠)生态经济带,实现‚河湖清亲两岸绿‛。加快分布式能源、聚乳酸制品等推广应用,全力打造‚中国硅谷•无塑蚌埠‛。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12345‛工
程,推动更多蚌埠绿色产业、绿色制品、绿色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健全‚五绿并进‛体制机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造山水林城交相辉映的生态园林城市。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打造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使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
(五)奋力打造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协同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增强创业、就业、居住、消费、人文、生态等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性和生活便利度,强化全国性交通枢纽、现代化物流枢纽地位,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中心、商贸消费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教创新中心、医疗康养中心、文旅休闲中心、数据共享中心,留住人才、留住资本、留住人口,千方百计聚人气、汇商气。在‚县县通高速‛基础上谋划推进‚县县通高铁‛,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加快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打造适宜居业学游科创医养的幸福蚌埠!
三、2021 年政府工作安排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意义十分重大。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
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强化‚两个坚持‛中培育新动能、在实现‚两个更大‛上取得新突破,全面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蚌埠跨越发展新征程。
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8.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9.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9%,进出口总额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2.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19 件;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以内。
(一)在疫情防控上再发力,夯实跨越发展新基础 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健全完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防控机制,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强化流调排查、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等能力建设和应急物资保障。强化进口冷链食品全链条监管和预防性消毒,抓实农贸市场、大型商超、餐饮住宿、文化娱乐、公共交通等重点领域、重点场所疫情防控措施。做好疫苗紧急使用和预防接种工作。健全疾控、医疗机构、辖区常态化卫生应急联动机制。筑牢社区(村)疫情防控阵地,坚决巩固疫情防
控成果。
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市一院综合病房大楼、二院心血管病医院、三院急救医疗中心外科大楼、四院新院区等建设,新建扩建皖北传染病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儿童医院、中医院、蚌医一附院心脑血管中心等。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县级综合医院、疾控中心提标改造,完善县级妇幼卫生健康保健机构。创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民健身运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医保制度改革。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二)在创新引领上再发力,厚植跨越发展新优势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实施科技创新‚256‛建设工程,用高科技打通产业堵点,疏通发展脉搏。编制市级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计划。实施‚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中国兵器 214 所、中电科 41 所等申报省‚一室一中心‛。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1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 15%。加强院所高校战略合作,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平台,组建产业创新服务研究院。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 70 亿元。筹建蚌埠创新馆。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做大做强硅基产业集群。支持玻璃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期建设。建成玻璃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举办中国光电、中国 MEMS高峰论坛。建成康宁药玻、馨联动力新能源等项目,推进比亚迪刀片电池、国钛纳米二氧化钛、8.5 代液晶玻璃基板二
期、MEMS 微系统集成工程等项目。支持凯盛盛世、德力、海控三鑫等发展新能源玻璃项目,打造‚新能源+储能‛产业发展基地。加快推进 5G 移动通信器件等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支持中电科 40/41 所、大富科技合作建设 5G通讯产业园、5G 生态产业园。支持玻璃院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建设,打造中国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集团。推广储能与薄膜太阳能发电分布式能源。硅基新材料产业产值增长25%以上。
抢抓生物基产业发展风口。支持申建省生物基新材料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与中科大合作组建蚌埠先进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举办中国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大会。实施生物基扩能提速行动,加快聚乳酸生态产业园建设,建成聚乳酸 2 个模块、开工 2 个模块,新引进下游应用企业 20 家以上。建成投产雪郎生物年产 2 万吨 PBS、恒鑫环保年产 4 亿只餐饮具等项目,开工建设万华环保家居等项目。加快禁塑和聚乳酸制品推广应用。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产值增长 30%以上。
加速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深入推进‚511‛人才工程,全面建设‚人才特区‛,编制动态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积极推进自贸片区、重点产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人才政策落地见效。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培训补贴与本地就业率挂钩机制。深化编制周转池、股权期权激励等制度建设,探索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加快人才公寓、人才小区、厂区宿舍建设,实施人才共有产权住房制度,着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
(三)在工业强市上再发力,锻造跨越发展新引擎 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滚动实施‚千企千亿‛改造升级计划,推进重点化工企业退市进园和城区老工业区搬迁建设收尾攻坚,加快丰原利康制药、辉隆间甲酚百里香酚及热电联产等项目建设。推动更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零增地‛技改。支持凯盛工程创建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技改投资增长 10%以上。推动纺织服装生物基原料替代,补齐印染产业链短板。新建政府投资项目 100%采用装配式建筑、装配率 50%以上,新增市场开发项目装配式建筑面积比例 30%以上。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行‚链长制‛ ‚群长制‛ ‚盟长制‛,精准绘制产业‚树状图‛、决战‚路线图‛、攻坚‚穴位图‛,推动‚短链‛延伸、‚断链‛连通、‚无链‛生有、‚弱链‛变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建成投产特步三期、裕康医药中间体、嘉和绿色建筑产业园、可牛了乳制品等项目,开工建设超薄嵌入式导光板、内燃机尾气净化陶瓷载体等项目。战新产业产值增长 20%以上。净增规上工业企业 120家。
加快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市高新区‚以产促城‛,市经开区‚以城兴产‛,全力打造‚产城融合‛示范样本。推深做实‚标准地+承诺制‛‚拿地即开工‛。省级以上开发区‚双停企业‛市场出清率 85%以上,盘活土地 2000 亩以上。对市高新区、市经开区开展功能区贡献度与薪酬制度考核。市高新区综合排名进入全国 40 强。支持创建国家级开发区。
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提高 2 个百分点。
(四)在内陆开放上再发力,拓展跨越发展新空间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更深层次更多领域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市级和每个县区、每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均与沪苏浙结对共建。‚吃干榨尽‛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国家 24 条支持政策,按照‚1+5+N‛总体布局,积极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招引沪苏浙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数增长 30%以上。启动云巴项目建设,连通怀远经开区、淮上经开区、沫河口园区,提升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基础设施水平。创建市级以上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 10 个。
高标准建设中国自贸区蚌埠片区。聚焦‚带动沿淮、辐射皖北‛要求,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片区建设各项任务落实落地。聚焦‚数字自贸‛‚绿色自贸‛特色,编制片区‚多规合一‛综合性规划、片区管理办法。建成投用自贸大厦,建设数字化综合服务中心。加快引进基金、融资租赁等各类金融业态。制定完善赋权清单、创新清单、复制推广清单、重点项目清单。新引进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 30 个,新增登记注册企业 500 家以上,‚四上‛企业数增长 20%以上。规划建设一批进口商品专卖店、直销中心,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让百姓更多更好分享自贸区红利。
提质扩量对外开放平台。用足用活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政策,培育市场采购贸易经营主体企业 40 家,出口额突破 3 亿美元。提升中欧班列运行能力,谋划开行‚点对点‛
中亚班列。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建设海外仓或租赁公共海外仓。港口吞吐量突破 1200 万吨。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 40 家。跨境电商交易额、保税物流中心报关总额、集装箱出口箱量均增长 10%以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 12.4 亿美元。
重塑区域协调发展竞争优势。巩固拓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第 2 次省际联席会和城市合作市长会商会成果。建成通车蚌五、蚌固高速公路,加快推进淮宿蚌、合新、亳蚌滁宁和沿淮城际铁路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五河-蒙城、五河-泗洪、固镇-宿州高速公路,加快城市高速外环、机场高速连接线等前期工作。推进淮河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启动蚌埠三线船闸、津浦铁路老淮河大桥升级改造前期工作。开工建设临淮关淮河大桥、大河湾淮河大桥,推进怀远-凤台高速公路前期工作。
(五)在扩大内需上再发力,构筑跨越发展新格局 全面激活消费潜力。常态化、精准化实施提振消费新政。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加快高铁中央创新区、西部老工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淮河路、张公山、宝龙、万达、银泰等商圈提档升级绽新颜,支持吾悦广场、淮上万达、聚云广场等商圈筑巢引凤聚人气。鼓励传统商贸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云购物、直播带货等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新培育工商注册登记电商企业 300 个,网上零售额超 85 亿元。净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 60 户、规上服务业企业 40 家。
畅通现代流通体系。引导中恒商贸城、海吉星等批发市场放大辐射皖北半径,加快智慧物流小镇、合一冷鲜城、高
远物流园、高铁物流快运中心等项目建设,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全面推广复制‚农粮驿站‛经验,让我市绿色农产品更多更好地走向长三角消费者的餐桌。实施‚邮政在乡‛、升级‚快递下乡‛,鼓励引导有实力、有意愿的大型零售企业在农村布局连锁网点,构建农产品进城、消费品入村双向流通渠道。
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培育篾匠街、阿财老铺等一批网红类风貌街巷,打造‚夜尅美食‛‚夜购潮货‛‚夜品书香‛等多元化新‚夜‛态。扩大农特产品消费,筹办中国玉博会,办好花鼓灯展演周、怀远石榴节、五河螃蟹节、固镇菊花节、淮上荷花节等节会。发展首店经济、共享经济、无人零售等新业态,培育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新热点。
(六)在扩大投资上再发力,开辟跨越发展新战场 掀起招商引资新攻势。深入实施‚强链壮企‛行动,深耕长三角、紧盯京津冀、聚焦大湾区,绘制‚产业地图‛‚人才地图‛,围绕本地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解剖麻雀‛,实行‚六个一‛机制,‚点对点‛招才引智、招大引强。用足用活进博会、世界制造业大会等平台,精心组织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省工业设计大赛等‚自选动作‛。深入推行招商引资项目检验巡查和‚首席服务官‛制度,实行项目落地‚红黄绿‛三色清单管理。到位资金超 1000 亿元。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深化‚四督四保‛‚三个走‛等工作机制,统筹做好增减挂钩、增存挂钩、中央和省预算内资
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争取等要素保障,避免‚钱等项目‛‚项目等地‛。开展项目质量提升行动,集中开工项目 3 个月内入库率 75%以上、6 个月清零。全年组织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 600 个。坚持‚问题导向、有解思维‛,项目一旦确定,决不允许因非不可抗力擅自停建、缓建。
持续畅通金融血脉。加快皖北金融中心建设,谋划设立‚淮河银行‛,市场化组建‚淮河产业投资基金‛。力争兴业银行开业运营、民生银行获批进驻。新增贷款、新型政银担、‚税融通‛、直接融资均增长 10%以上。支持长安保险改革发展。新增主板、科创板上市企业 2 家,培育重点上市后备企业 5 家。推进中小企业应急贷款和大中型企业应急融资试点。完善地方金融跨部门协同监管、重点领域风险应急处置与问题机构退出机制。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
(七)在深化改革上再发力,培育跨越发展新动能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坚持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创新,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持续发力。深化‚四送一服‛、行走企业专项行动常态化。加快‚城市智慧大脑‛建设,打通‚数据壁垒‛‚信息烟囱‛,基本建成贯穿全生命周期大数据资源平台。探索‚角色互换‛式改革,直观体验、精准破解百姓、企业办事堵点难点。坚持线上和线下并轨、传统与智能并行,解决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数字鸿沟‛问题。深化‚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扩充‚7×24 小时‛政务服务地图。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坚决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举措和
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推进重点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试点。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计划。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打通小微企业发展‚任督二脉‛。坚决反对垄断和不公平竞争问题。建立健全政企沟通、诉求处理和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培育‚办事不求人‛营商文化。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扭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实施啤酒大麦、白莲坡糯稻等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落实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慎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
(八)在乡村振兴上再发力,积蓄跨越发展新势能 加速县域经济提质增效。支持做大做强怀远机械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五河纺织服装、固镇生物基等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三县各新引进 10 亿元至 50 亿元产业类项目不少于 2个,50 亿元至 100 亿元产业类项目不少于 1 个;新增产值10 亿元以上企业不少于 3 户、净增规上工业企业不少于 20户。对新培育产值超千亿元、超 500 亿元和超百亿元产业的县,分别奖励 2000 万元、1000 万元和 200 万元。推进三县绿色食品产业园和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园建设,创建省农产品加工 20 强产业园、20 强县。打造长三角现代化生猪养殖标杆。三县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 个百分点以上,在全省县域考核评价中争先进位。
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和‚三大行动‛,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剿灭‛行动。‚美丽庭院‛创建率 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5%以上。自来水普及率 85%以上。实施四好农村路 100 公里、危桥改造22 座、安全生命防护工程 370 公里。成片造林 2.6 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 30 万亩。持续推进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天河-龙子湖连通、三县一区水系连通补水蓄水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大成食品二期、豪德食品产业园等项目。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 10 家。组建生猪、畜禽养殖、奶业等产业联盟。新增设施蔬菜 5000 亩。粮食产量稳定在 275 万吨。加速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凝心铸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探索推行‚防贫保‛,有效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和新致贫。
(九)在城市更新上再发力,绘就跨越发展新画卷 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编制完成‚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提升改造兰凌路、黄山大道、胜利东路、雪华路等原水蚌线平交道口,建成 G329 蚌怀段、S313 头望段,排除
万难推进延安路淮河大桥建设,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畅通城市交通内部‚微循环‛。尽快搬迁虎山油库。全新开放南山儿童公园,加快推进虎山公园等建设。启用市委党校陶山校区。实施城区‚智慧停车‛规划。规范共享单车、汽车管理。全力推进各县区新城片区开发。拆迁改造棚户区、城中村 42 个,竣工安置房 1.8 万套,回迁安置 1.5 万户以上。提升改造老旧小区 67 个。扎实推进公租房购买服务国家试点。全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持续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PM2.5平均浓度、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省考核要求。加快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再生水利用工程、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进度。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持续修复淮河生态环境,加快建设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景观带。新建城市绿道 30 公里、街头绿地(游园)17 个,新增、改造绿地 400万平方米。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加强大洪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修复和龙子湖、三汊河、沱湖等自然保护地监督工作。
依法依规加强物业管理。坚持党建引领、多位一体,推进业主委员会全覆盖。兼顾市场化需要、群众接受能力,建立物业收费标准动态调节制度,实行‚菜单式‛服务、差异化收费。设立物业公司红黑榜、业主征信榜制度。坚持老旧小区改造与物业管理同步推进,加快市场化物业公司进驻老旧小区速度。建设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开展侵占小区公共部位、公共资产专项清理整顿。规范非住宅小区物业管理。
探索联合执法进小区。
(十)在民生保障上再发力,谱写跨越发展新篇章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加大智慧教育推广应用,以信息化技术、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推进江淮智慧教育研究院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80%。建成中科院高新实验学校、六中临港校区等,加快轨道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三中淮上校区、衡水实验学校、新城实验学校虎山分校、寿春中学等建设。支持驻蚌高校开展学位授予单位创建、更名大学等工作。鼓励驻蚌高校和职业院校优化设置与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相一致专业,培育更多本土用得上的人才,让更多青年才俊留在蚌埠创新创业创造。
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办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六届年会。加快双墩、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承办第三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暨第十一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联席会。逐步开放古民居博览园,升级开放花鼓灯嘉年华,启动涂山-黑虎山公园规划建设。建成开放市图书馆新馆。举办蚌埠市第十五届运动会,积极承办高端体育赛事。推进龙子湖、垓下遗址高等级旅游景区创建,加速市域 5A 级、县域 4A 级‚零突破‛。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 33 项民生工程,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民生建设和建后管养。全面落实就业优先和纾困惠企政策,新增城镇就业 3.6 万人以上。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扩大各项保险覆盖面。
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推进大洪山康养小镇、城南大健康产业园等医养结合项目。统筹抓好援藏援疆、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档案、地方志、气象等工作。加强妇女、儿童、老人合法权益保障,发展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城市社区网格(住宅小区)、农村自然村庄为单位,探索实施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一组一会、五治融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积极开展‚四级书记‛带领万名干部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活动。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深化‚三社联动‛长效机制,完善‚全科社工‛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科普、‚八五‛普法阵地建设。全面推进依法统计依法治统。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药品质量安全强基工程。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四下基层‛‚四最‛试点和集中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
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推进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强化国防教育、双拥优抚、人防建设等工作,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完善军民融合发展治理体系。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年来,我们旗帜鲜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高标准创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12345 市长热线获评国家级‚网民留言办理民心汇聚单位‛ ‚服务创新优秀单位‛‚服务之星‛‚抗‘疫’争先奖‛。高质量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 227 件、市政协提案 380 件。做好政治监督谈话‚后半篇文章‛,创新出台《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十个坚持‛‚十个杜绝‛正负面清单、正反面案例》《市长热线办件涉及职责界定典型案例分析》等,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同时,政府系统少数干部作风不实、担当不足、推诿扯皮,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必须坚决破除、坚决摒弃。
各位代表!
伟大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新的一年,要争当把握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的实干家。在实干中练就过硬本领。强化战略思维和系统观念,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在全国、长三角发展大局中找准结合点、发力点。强化意识形态责任担当,发扬斗争精神,提升‚七种能力‛‚八项本领‛,扬起创新帆、开好顶风船、敢打攻坚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实干中严格依法行政。带头尊法学法守法,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用心尽责办好每一件代表议案建议、每一项政协提案,自觉接受方方面面监督。智能化升级 12345 市长热线,打造‚接诉即办、多诉联办、多方协办、一办到底‛全流程服务。深化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让权力在阳光下
运行。在实干中淬炼担当品质。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凡事坚持周调度、月推进、季观摩,凡事列出时间表、横道图、任务书,以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实绩论英雄,按贡献排座次,打造崇尚实干、勇猛精进的政府系统干部队伍。在实干中恪守清廉本色。时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始终把群众观念根植于心,对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群众反映强烈问题严查快处、决不手软。全面整治‚庸懒散慢虚粗‛,深挖细查‚四风‛隐形变异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
宏伟蓝图已绘制,跨越发展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永葆初心,牢记使命,甘当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甩开膀子向前冲,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力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不断擦亮‚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幸福蚌埠‛名片,奋力开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蚌埠跨越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
第四篇:蚌埠市简介(本站推荐)
蚌埠市简介
蚌埠市(拼音:Bèng bù),简称蚌,别名珠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安徽省重要枢纽城市、皖北地区的商贸中心与加工制造业中心和邮电通讯指挥调度中心。蚌埠位于华北平原南端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的交汇点,淮河穿城而过,临近凤阳、南京。由于蚌埠地区古代盛产河蚌,从而得名“珠城”。1947年初蚌埠设市,直属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蚌埠市下设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龙子湖区四个市辖区,管辖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三个县。蚌埠全市面积595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01.5平方公里,截止2012年末,蚌埠市常住人口为367.81万(含三县)。基本概述
蚌埠位于淮河中下游,是安徽省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安徽省第一个建市的地级市,是皖北地区经济中心,是安徽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另两个分别为合肥和芜湖)。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经济腹地十分宽广,被称作两淮重镇、沪宁咽喉。蚌埠又称珠城,跨中国南北分界线,拥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口,是京沪高速铁路一等客站所在地,同时在建的京福高速铁路也经过蚌埠。蚌埠是中国著名的水陆交通枢纽城市,也是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常住人口367.81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05万人,市区建成区面积104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底)。交通便利、基础雄厚、物产富饶、景色优美、气候宜人、人民好客,是蚌埠的主要特点。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
蚌埠市(含辖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北纬32°43′至33°30′,东经116°45′至118°04′。
蚌埠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交界地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季风和日丽;梅雨时节,阴雨绵绵;夏季炎热,可称“火炉”;秋天干燥凉爽;冬季寒冷、干燥。蚌埠春秋短、冬夏长,冬夏温差显著,四时各有特色,皆宜旅游。旅游景区
1、垓下凭吊:位于蚌埠固镇县境内。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典故都是来自这个楚汉决战的最后战场——垓下古战场。项羽、刘邦、韩信等历史人物曾经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大剧。
2、荆涂揽胜:位于蚌埠怀远县境内。涂山荆山风景区是蚌埠目前最大的风景区之一,荆山上有苏东坡题词的天下第七泉——白乳泉,卞和洞(又名抱璞石,传说为楚人卞和得和氏璧的地方),涂山上有启母石、禹王庙、山下有以即将建设的涂山抽水蓄能电站造成的人工湖泊。
3、新城夜色:新蚌埠形象的代表,蚌埠城市客厅淮河文化广场为其主打景点,其规模宏大,面积超大,达到15.76万m2,尤其是夜晚,广场上亚洲第一长度(420米)音乐喷泉勾画的变化莫测的景象尤其令人流连忘返。该广场由蚌埠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建设。
4、龙湖风光:涵盖龙子湖和锥子山风景区。为AAAA级旅游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风景名胜区、2010ULI亚太区卓越奖。有汤和墓,珍珠桥、龙子湖大桥,以及龙湖风情园,水上乐园,烈士陵园。位居蚌埠城市的中心,在龙子湖上泛舟、垂钓都是休闲娱乐的好去所。
5、淮畔观柳:淮河是蚌埠的母亲河,淮河蚌埠段已经成为一条城中河。淮河两岸的风光十分宜人,四季景色各有千秋。尤其是春季,淮畔翠绿的垂柳随风摇曳,淮堤上纷飞的纸鸢,三五成群的游人,构成蚌埠老城区最为诱人的风景画!
6、珠园晨光:位于蚌埠城市的中心地带,园中高大的梧桐树,湖中的八仙亭等是蚌埠的一个城市图腾。
7、禹会怀古:位于蚌埠禹会区南部。相传是大禹会天下诸侯的地点:“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是蚌埠最为古远的人文景点之一。
8、张公山麓:张公山是蚌埠老城区内最大最高的山峦。山上有望淮塔。山边环绕的湖泊,绿波荡漾,泛舟湖上,观蚌埠街景。
9、沱湖品蟹:位于五河县境内,离县城越5公里。湖面广阔,其湖内养殖的中华十大名蟹——沱湖螃蟹闻名遐尔。深秋时分携三五好友,驱车前往,登舟游湖,品蟹饮酒,对诗作画,好一幅田园风光,人间仙境。
10、蚌山夕照:蚌山,蚌埠城市的发祥地。夕阳时分,携恋人或儿女登蚌山远眺四周,高楼林立,晚霞满天,走下蚌山向北便是蚌埠最为繁华的商业区和餐饮集区。
11、双墩怀古:双墩遗址位于蚌埠市淮上区双墩村,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共出土了607件陶器刻划符号,所包含的内容之丰富是同时期任何遗址所无法比拟的,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地之一。交通
蚌埠地处淮河中游,面向长三角,背靠中原大地,经济腹地十分宽广,蚌埠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是华东运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徽淮河的航运中心,是皖北的公路运输中心。所以交通便捷,公路、铁路、水运、四通八达。且蚌埠到济南、上海、南昌、郑州、青岛、武汉等主要城市几乎是等距离。
水路交通
蚌埠市作为安徽省重点建设的水路枢纽。安徽省淮河的航运中心。皖北的水路运输中心。水路运输优势明显。蚌埠地处淮河中下游,坐拥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港),蚌埠港为全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之一,拥有数个千吨级泊位。蚌埠港可四季通航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还可以借助已开放港口通达海外。
铁路交通
蚌埠市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铁路交通优势明显。蚌埠是安徽省的铁路中心,华东铁路运输网的重要节点,全国的交通枢纽城市。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京沪铁路与淮南铁路在蚌埠交会。蚌埠火车东站现为一等货运站,拥有华东地区大型的货运列车编组站及大型的集装箱货场。
蚌埠火车站为安徽仅有的3个一级客运站之一(合肥、阜阳、蚌埠,其他的皆是二类站)。日接发图定列车146列。京沪高速铁路经过蚌埠,并设立蚌埠南站,正在建设的京福高速铁路由蚌埠南站引出。目前,投入使用的蚌埠南站是安徽省境内最大的高铁站。蚌埠南站是京沪高速铁路的沿线七大客运站之一,站房规模20000平方米,道场共24股线路,设7处500米站台,可同时停靠13对列车。乘京沪高铁,1小时可抵南京、2小时可抵上海、3小时可达北京。现已通车的京沪高铁在蚌埠将有四十余趟高铁停靠蚌埠南站。从蚌埠乘火车可直达国内22个省会城市,3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和10多个沿海城市。
公路交通
蚌埠市作为安徽省重点打造的公路运输中心,皖北高速公路的中心城市,所以皖北的高速公路皆是由蚌埠扩散。目前蚌埠市的高速外环已经形成,公路运输四通八达,蚌埠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高标准的城市出入口道路已与国道、省道相联结。蚌京高速公路、蚌福高速公路、蚌宁高速公路、蚌洛高速公路、蚌连高速公路,蚌淮高速公路、徐明高速公路,蚌埠环城高速公路。
空航运输
蚌埠现有军民两用机场,不久的将来可以开辟通向全国的民航支线。蚌埠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170公里,距合肥骆岗国际机场130公里,目前已开通合肥机场蚌埠候机楼。规划建设的蚌埠仁和集机场将是安徽省民航运输的重要节点。
轨道交通
蚌埠交通研究院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轨道二号线,(根据蚌埠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基数在2020年建成通车)。特产
怀远石榴
怀远石榴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异,久负盛名。据传从唐代已有栽培,到了清代怀远石榴已见诸正史,怀远县志中记有“榴,邑中以此果为最,曹州贡榴所不及也。红花红实,白花白实,玉籽榴尤佳”。可见怀远石榴在很久以前已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怀远石榴品质名列全国各大石榴产区之首,以其艳丽的色彩,端正的果形,晶莹剔透的籽粒,佳美的风味,赢得中外人士的好评。皮薄、粒大、味甘甜,百粒重、可食率高、含糖量高,是其显著特点。玉师籽、红玛瑙核软可食,籽粒晶莹,若珍珠,似宝石,风味醇厚,清凉甘冽,可滋补身体,有益身心,堪称榴中珍品,曾作为贡品进贡皇宫。民间常将秋季收获的石榴窑藏,用于来年春节前后食用,风味尤佳。
沱湖蟹
沱湖蟹产于五河县,是我国三大名蟹之一,属于长江中华绒鳌蟹系,与阳澄蟹齐名,生产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沱湖就具有水草茂盛、水质清洁,小鱼虾、螺狮等天然水生物丰富,为沱湖蟹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和食之不竭的饵料。沱湖螃青背、白肚、黄毛、金爪,具有膏丰肉满、味道鲜美、入口香甜、营养丰富的特点。民国早年,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是个出了名的品蟹美食家,他把各地出产的蟹分为六等:一等是湖蟹、二等是江蟹、三等是河蟹、四等是溪蟹、五等是沟蟹;六等是海蟹。沱湖的螃蟹当属一等湖蟹中的极品。据说朱元章对沱湖蟹情有独钟,洪武二年四月,朱元章回凤阳祭祖,携带郭子兴、郭英、费聚三员大将专程赶赴沱湖品蟹、食后,连声称赞:“真乃天下第一美味!”
固镇石雕茶壶
固镇石雕茶壶采用产于灵壁县的磐石(又名八音石)等雕刻而成。其形体古朴淳厚,大小结构与紫砂壶无异,造型别致,做工考究,壁薄如币,叩之声加磐,视之洁如镜,堪称“壶中极品”。石雕茶壶制作十分讲究,要经过选石、开料、内雕、切割、粗雕、精刻、抛光等八、九道工序,多为手工、半手工精心雕镂而成。造型可与著名的宜兴紫砂壶媲美,天然纹理色彩丰富,质地凝重坚实,且内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
蚌埠玉雕
系以各种玉石为原料的雕琢工艺品。主要产品有炉、瓶、人物、花卉、鸟兽等五大类、数百个品种,龙顶五环炉、玉雕球、天然瓶、仕女等最为名贵。造型奇特,雕工精细,质地细致,色泽鲜艳,温润光洁,玲珑剔透。
笛膜
安徽省蚌埠土产优质笛膜:又称苇膜(芦苇空心杆中的一层薄膜),条状,约为20多公分,纯白.在恰当的季节适时的采出,是各种管式乐器的必选。投资环境
蚌埠组合优势日益凸显,正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蚌埠的发展环境日益优化,良好的政策环境、承载环境和政务环境,正成为投资者的理想之地。
投资领域宽广
蚌埠拥有非常宽广的投资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在加工制造业领域,有压缩机、消防车、起重机、船舶、环保设备等机械装备制造类项目;有浮法玻璃、电阻式触摸屏等玻璃深加工类项目;有柠檬酸、生物乙烯、生物医药等精细化工项目;有光伏产业、太阳能发电、新兴电子等新材料、新能源项目;有烟草、食品、酿造、纺织等轻工业项目。在现代农业开发领域,有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科技园、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等一批合作项目。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有以大禹、双墩、楚汉文化为突破口的旅游开发项目;有古玩玉器市场、玻璃制品市场、农机大市场、生猪交易市场等项目;有金融、保险等服务类项目等等。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
良好的政策环境
蚌埠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蚌埠市是国务院批准的促进中部崛起、享受比照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城市之一。2006年,安徽省提出两淮一蚌战略。“两淮”为淮南、淮北,同为重工业城市,“一蚌”为蚌埠市。
良好的承载环境
蚌埠有良好的承载环境。现有省级开发区6个,特色产业园6个。围绕产业基础和产业特色,重点推进光伏产业园、汽车工业园、船舶工业园、电子工业园、粮食加工园、精细化工产业园等专业园建设,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提供载体支撑。
第五篇:蚌埠市公开课
蚌埠市公开课 《三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其他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文章虽属节选,但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见功力,如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都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同时作者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运笔富于变化,既有正面落笔,又有侧面烘托,也有粗线勾勒,还有工笔细描,更是令人赞叹。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2、结合课后注释,疏通文章意思,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疏通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味三峡的美丽风光。
2、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感受祖国山川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体会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师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点拨法: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3、讨论分析法:体现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具辅助: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众所周知,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有着许许多多美不胜收的景色,其中,雄伟的长城让众多的好汉尽数开颜,因为“不到长城非好汉”;神奇的九寨令无数的游人向往,因为那里是人间的天堂;峻美的黄山更是引来仁人志士的吟唱,因为“黄山归来不看岳”,特别是那美丽的三峡,更是雄奇险峻,清幽秀丽,令人神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却总也道不尽三峡的美丽。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一起,去揭开三峡那神秘的面纱,领略三峡那如画的世界。(投影课题《三峡》)
二、了解作者及《水经注》 由学生作简要介绍。(提示:结合课文第196页的第一个注释)PPT显示:郦道元(446 或472 -527)
略
三、朗读,读出韵味
1、指一名学生读课文
要求:请同学们在听读的时候注意字音和句子的节奏。(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就这几个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主要从字音和节奏方面)
2、老师范读课文(配乐)要求:同学们做个有心人,注意某些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读完后,投影检测)
请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略请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略
3、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语句的停顿。
4、学生译读课文(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检测,看来同学都已经准确的掌握了字音和句子的节奏。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光读准字音和节奏是不够的,还得能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借助课文注解,试着翻译课文。
(1)要求:同学们可以把以前在课文中没有见过的字词找出来翻译,也可以找出出现频率多的字,看看每一处都是什么意思,也可以找出你认为最难翻译的句子。
(2)译读结束后,先让学生提出在译读环节自己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师生一起解疑,然后投影检测: 1、说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四、品读,读出意味
过渡语:一篇好的文章就如同一杯浓浓的香茶,光会读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去用心慢慢的品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峡那如画的世界,看我们同学能不能学会去欣赏三峡那优美的景色。
(一)、解题:峡者,两山夹水之地也。山和水是最能体现峡的特点的。
(二)、提问:作者笔下的三峡的山和水各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并从文中找出根据。
讨论并归纳:
1、三峡之“山”
(1)三峡的山多,而且连绵。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来。“两岸连山”写出山的连绵。“略无阙处”写出了山的多。
(2)三峡的山非常高峻。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和“叠”是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山的高。“隐”和“蔽”是以天空和太阳来反衬山的高。这是正面写山的高峻。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这是从侧面烘托山的高峻。C、“绝巘多生怪柏”——这句话中的“绝”字写出了山的高峻。显示了三峡的自然特征。这是从仰视的角度写景。总结:对山的描绘体现出了一种高峻的美,这是一种阳刚之美,是壮美
(请同学美读对山的描写的文字,要求吐音饱满,体现力度)
2、三峡之“水”
过渡语:三峡的山让我们感受到了高峻、阳刚之美,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来描
绘这高山之间所夹的水的呢?三峡的水又呈现处什么样的美呢?接下来我们就
一起来感受三峡的水之美。
讨论并归纳:
(1)三峡夏天的水湍急,流速快。A.“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襄”是漫上的意思,写出了夏天水大的特点。“阻绝”是阻断隔绝的意思,写出了水不仅大,而且险的特点。这是正面写夏水的急。
B.“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是从侧面烘托出水的流速急。
总结:夏水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奔放的美(指导学生读出水的奔放之美)
(2)三峡春冬的水是清澈的,A.“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其中“湍“写出了动态的急流,“潭”写的是静态的水。动静结合,突出了春水的清澈。这是俯视的角度写景。“素”和 “绿”则写处了水的颜色,一个“绿”字更写出了水清水深。让我们想起了“桃花潭水深千尺”这一名句。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其中“悬”字写出了水的动态,表现了瀑布 的壮美。“漱”字是冲荡的意思,更体现处从高山处飞泻而下的水的 状态。
总结:春冬之水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清幽的美。置身于这春冬的美景中,作 者的心情是轻松快乐的。“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一字一景,写出了三峡的美丽。
(请同学读出水的清澈美。)(3)三峡秋天的水是凄凉的,“林寒涧肃”,给人以清凉寂静之感,一个“寒”,一个“粛”让人心生凄寒之意,再听到凄凉怪异的猿啼,不禁悲从中来。
总结:秋天的景色给 我们 展示了一种凄婉的美。(指导同学读出这种凄婉之感)
五、背读,读出情味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三峡的山是那么的高峻阳刚,体会到三峡水的清澈奔放。作者仅用了区区155个字,就将美丽的三峡尽收笔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更好的抒情。透过文章对山水的描绘,我们的心也同作者的心一起跳动。
(一)、提问:请同学们想想,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你从哪里能看出来,感受得到? 讨论并归纳: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二)、过渡语:同学们,交流至此,我们已经完全领略了三峡的美丽,同时,我们不得不对郦道元的描绘拍手称奇。如今的三峡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风光依旧美丽,还已经能够为人类造福。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大屏幕,一起感受今日三峡的美丽。
PPT展示:三峡新貌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请同学们带着对三峡美景的欣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背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我们在一起的交流学习,我们深深的被三峡的美丽所吸引。是的,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的美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经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出让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三峡大坝,红火的三峡工程,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三峡,过去是我们的骄傲,今天它仍是我们的自豪,美丽的三峡将永远是长江流域上最璀璨的明珠,永远是中华民族最动人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