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享阅读在幼儿园的研究和应用 行动研究报告
分享阅读在幼儿园的研究和应用 行动研究报告
---明珠现代幼儿园
1.研究背景和目的
1.1 相关社会背景,文献综述
幼儿园课程正在进行着一场根本性的变革。“整体观”作为新《纲要》提出了的教育理念之一,已受到大家的广泛重视。“整体观”在幼儿园课程内容上的定义是:“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内部及各领域间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主题活动无疑是体现课程内容整合的一种幼儿园活动形式。现在的主题活动,有别于80、90年代流行的“主题教育”或称“单元教育”。它在内容的整合、组织方式、目标侧重等方面更具有先进性。在组织主题探索活动时,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强调教师应尊重满足幼儿的需要,鼓励儿童与环境发生有意义的互动;从幼儿学习的角度出发,强调让幼儿主动参与自己的研究方案。因此,课程便主张以儿童活动为中心,强调儿童兴趣与需要的课程模式,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逐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学会自主学习。
于是,许多幼儿园便尝试着实施了相关的课程模式,如:方案课程、生成课程、整合课程、综合课程等,它们虽然名称不同,但在设计思路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把“主题”建构作为教育内容的组织形式。
目前幼儿园现状和幼小衔接的矛盾向我们揭示: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习惯未形成,加上语言方式、行为方式的不接轨使一部分幼儿进入小学后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而分享阅读 有利于幼儿园与小学学习的衔接,对缓解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幼儿生理发展的特点告诉我们;在幼儿能力发展中,不同能力的获得存在关键期,错过这一时期再想获得这一能力就非常困难,甚至不能弥补。心理学家认为: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这说明幼儿已具备了阅读的可能,我们应研究如何通过改革和实践将这种可能再变为现实。
1.2 本园的相关现状
我园从2011年就开始实施策划园本化综合性课程,而主题式课程由于它整合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影响,所以成为了我园园本课程建设的范畴之一。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们体会到:主题式课程的确为孩子和老师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内容和教育内容,但也同时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那就是到底该选择什么样的主题?什么样的主题才能引发幼儿的兴趣,什么样的主题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发展呢?
近3年的实践里,我们的老师可称的上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利用课余时间翻阅了大量的参考书籍,为了避免与别人雷同,老师们费劲了心思,最后设计出的主题活动却并非个个有价值。这让忙的喘不过气来的老师百思不得起解,为什么主题活动看似简单,却把握不住方向?
分享阅读的到来一下子让老师豁然开朗起来。那就是:“分享阅读提倡的就是一种整和教学的理念。它具有五大特征:完整性、整合性、真实性、建构性、生成性,它看似是属于语言领域,但决不仅仅局限于这个领域,它不仅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或从口头语言走向书本语言的媒介,更是一个有效的教育载体,它能为孩子们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中,教师和儿童一起通过:朗读、表演、绘画、音乐、等多种教育形式和手段,阅读一个个小故事。整个教学过程,把语言、健康(常识)、科学、社会(道德、亲社会性行为)、艺术等五大领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在愉快中成长,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语言的魅力。
于是,我园在2011年起开始把分享阅读介入到自己的课程体系中来,并正式成立了分享阅读课题组。我们在语言学习统整观,课程整合观„„的理念的指引下,以分享阅读为切入口,以读本为载体,开展主题课程的生成与建构的研究,探索分享阅读与我园原有课程体系的结合与促进,以期促进幼儿的语言等各方面和谐发展,促进我园自身园本课程的建设。
1.3研究目的
1.课题的研究目标
研究如何以分享阅读为切入口,以读本为载体,开展主题式课程的生成与建构的研究,探索分享阅读与我园园本化综合活动课程结合与促进,以期促进幼儿的语言等各方面和谐发展,促进我园自身园本课程的建设。
2.研究遵循以下“五个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一切从幼儿主体出发,让幼儿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难点问题的“突破者”,使幼儿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民主性原则——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
差异性原则——承认幼儿中存在差异,注重个别指导,因材施教。
系统性原则——对我园综合课程中的语言领域和分享阅读读本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幼儿园已有资源进行系统、全局的规范操作。
2.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是 明珠现代幼儿园幼儿园全体幼儿 研究的主要实施者为 明珠现代幼儿园园长及全体老师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这一取向(approach)作为总的研究策略。
行动研究是一种具有行动实践的研究方法,其目标不只是在对研究的现象与行为进行诠释,同时也要达到对研究现象进行改变或改革的目的。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其中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循环步骤。
行动研究包括以下五个特征:1)研究主题来自学校特殊的问题;2)研究的目的是为实际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不是或者不主要是建立理论或寻找普遍性的问题解决方案;3)研究实施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4)研究过程需要持续评价与反复实施。
根据课题内容及学校自身的条件,本课题拟采用行动研究法,综合运用观察记录法、经验总结法,总体设计、点面结合、阶段推进、逐步调整、不断完善。
2.3 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准备工作(2011年4月-2011年7月)
本阶段主要是进行课题前期准备和开题工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和工作动员。
(2)草拟、修改、形成研究方案
(3)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并展开研究工作
(4)围绕课题进行初步学习、宣传和研究,并对学校过去研究的成果和经验进行认真总结,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初步的认识成果,完善研究方案。
(5)组织必要的参观、访问和交流
(6)课题的申报、立项和开题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2年7月)全面展开实验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具
体地讲,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1)深入学习,研究课题的有关资料,文献和问题
(2)围绕课题和实验方案进一步完善措施,开展工作
(3)对课题及实验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写出书面报告,部分成果可以以
论文、案例形式反映。
3、第三阶段:全面总结和结题(2012年9月-2013年4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是进一步深入开展实验,验正结论,全面总结,进行结题准备和认真结题,具体地讲,主要是以下工作:
(1)整理必需的材料和实验结果,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开始结题论文的写作。
(2)参加总课题组的结题大会,并提交结题论文。
(3)推广研究成果
(4)申报评审,进行结题 研究结果(请参考模板的格式)
这一部分介绍每一轮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实施过程,以及结果。
3.1 第一轮行动研究
3.1.1 计划
基于第一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标(见表1),以及在此行动研究阶段不断发现的问题,研究者拟定了如下计划:
1.2.3.„„
3.1.2 行动
与以上计划相对应,第一轮行动研究采取的具体行动如下:
1.2.
3.„„
注意:这一部分要写得具体
3.1.3 观察
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环节进行观察,发现取得的成果有:
1.2.
3. „„
3.1.4 反思
对此轮行动研究的观察进行分析,反思行动得出:
1.2.3.„„
3.2 第二轮行动研究
3.2.1 计划
3.2.2 行动 3.2.3 观察 3.2.4 反思
3.3 第三轮行动研究
1.根据分享阅读的理念,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展开研讨。
“都说幼儿园老师难做”。这个“难”到底指什么?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课堂教学上。幼儿园教师没有固定的教学参考书,而且现在的“主题课程”“综合课程”“五大领域课程”“建构课程”等等的教参书层出不穷,教学内容的频繁变化搞的老师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瞧,这学期刚刚总结来的一点点教学经验由于下学期换了教参书而只能被迫扔掉。久而久之,老师们也懒得去花心思研究教材了,教过的课也是“用过就丢”。
可是,根据观察我们发现小学老师却很少有这样的烦恼。因为他们统一教材,备课十分规范,而且,语文老师、数学老师一直都在从事自己的一门学课,所以课是上的驾轻就熟,教学经验也是积淀的越来越厚实。
如何减轻幼教老师的教学负担?课程的设置如何更进一步的利于教师的成长?如何让更多的幼教老师体会到成功感、幸福感?
说实话,自打“分享阅读”来到我园,两年多的学习我们的老师逐渐尝到了“甜头”,那就是分享阅读有“上头”,有老师笑称它是“幼儿园的语文课”。原因是:分享阅读课程让老师有了一个语言活动的固定教材;分享阅读课程的理念,唤醒了老师沉睡的心灵;分享阅读课程的园本开发,激发了老师教学创造的激情„„ 的确,分享阅读的每一个读本都有许多可以挖掘和探索的空间,有许多需要老师不断创新地方。为此,我们确立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尝试着开展分享阅读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形式——一课多教。即先由大家通过集体商讨,根据分享阅读理念、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原有水平,设计活动方案,让第一位老师执教,其他老师参与听课,课后教研组成员及时围绕课堂上“教与学”的情况,进行了交互式的评课与互动式的研讨交流,对活动作出反馈,第二位老师根据反馈内容及时地修订活动方案,并于第二天再次执教。通过这样一课多教的活动,切实起到了提高教师驾御分享阅读课程的能力,并且,更重要的是,经过如此反复修改后的活动方案在实施时,能真正让教师大显身手,实现充分而有效的师幼互动,从而让孩子学的开心,真正体会、领略阅读课程的无穷乐趣。
2.挖掘读本价值,生成主题活动。
我们课题组活动的时间定于每双周周二,形式大致分为:理论学习、课堂教学研讨、研究课和讨论。实践中我们接受了数次的对外公开研讨活动,同时由北京总课题组的专家老师、分管东莞片的王老师来现场指导并点评,活动后,我们执教的几位老师都做了课后的自我反思与小结,并由专家组织了点评与座谈交流。两次的研讨会议专家老师都给予了我们很高的评价,肯定了课题组老师的成绩。
古语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这跟我们平时课题组的活动是分不开的。
我们的课题组一共有五位老师,可是参加分享阅读教学的却远远不止这五位。如今,在大、中、小三个年极都有了分享阅读课程的基础上,我们分享阅读的老师队伍逐渐庞大起来。在课题组活动中,老师们根据年级组分组备课,同时每个组里推选一名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担任“组长”。这样一来,老师们从自己班孩子的年龄特征着手,分析读本,设计教案,并制定本学期有哪几个读本内容适合主题建构。
根据分享阅读读本的不同特征,我们发现每个年龄段的读本都有适合做主题的。如:小班的“淘气的小猫”、“小狗的一天”、“有趣的鱼”;中班的“农场里的小鸡”、“土土的鞋子”、“机器人”、“我会飞”;大班的“它们是用什么做成的”、“我的家乡发生了什么变化”、“蜜蜂看见了什么”、“乌鸦的窝”等等。
在讨论哪几个读本适合做主题时,我们讨论的依据主要有四个:1.哪个主题对幼儿更具学习价值;2.哪个主题更能引发和满足绝大多数幼儿的兴趣;3.哪个主题的资源是可获得的;4.哪个主题更符合课程目标。课题组成员从分析读本的特征着手,以幼儿为主体出发,并按以上四条标准进行认真讨论,最后决定哪几个读本内容适合主题建构。有时,组内成员对主题确定会持有不同的意见。如有位老师提出小班读本“跟着脚印走”很有趣,就提议搞个关于“脚印”的主题。有位老师反对,理由是小班幼儿不具备对脚印的观察能力,而且资源不易获取,如果要搞这一主题,必将是灌输式的学习成分占多,从而影响活动效果。也有不少老师支持这一主题,理由是小班幼儿对动物较感兴趣,读本中出现的大象脚印能激发幼儿对动物脚印进行探究的热情和兴趣,他们可能会想“为什么不是小鸡的脚印?或是小鸭、小猫的脚印?”经过一番争论之后,课题组成员达成共识,“脚印”的确可以作为主题来构建一系列活动,可小班幼儿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无力去感知脚印的千百万化,这个主题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可是放在中班却可以尝试,只是教学资源的收集可能比较麻烦,待收集资源后再作决定。结果,家长送来了有关脚印的网络图片,还有相关的录象资料;幼儿也带来了有关印有脚印图案的各种服饰、发夹与图书。最后“有趣的小脚印”这一主题终于确定了,并成功的展开了一系列活动。
3.坚持课前认真备课,集体设计阅读活动的指导方案。
随着分享阅读教学的逐步深入,也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反映“分享阅读的教学模式公式化(第一环节:“兴趣激发”、第二环节:“看图猜测、大书导读与指读”、第三环节:“从听故事到读故事”、第四环节“小书阅读”。)时间长了,就感到有些乏味;家长反映“学校发回来的“小书”孩子读一遍就扔了,是不是太容易了?”;孩子反映“老师,我会读了,是不是可以下课做游戏了?„„面对问题,有的老师出现了困惑、犯难情绪,也有的老师表露出不积极的状态。作为课题组长,我深感自己肩上的压力是如此之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来。”
说实话,幼儿园老师一天的工作是大量的细碎加上大量的口舌,撇开别人不说,我个人深感那 “研究”对于一名普通的老师来说是何等的累,何等的苦。我们没有固定的办公室,更没有什么课间休息的时间,惟独可以利用中午那段幼儿午休的时间来备课。于是,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在课题活动中道出了自己的难言之隐“分享阅教师指导手册上的教案有些笼统,仅仅只能作为一个参考资料。而在阅读指导活动中,教师的目标定位究竟该放在哪?思考完活动的预设
目标后,如何去表述目标?如何掌握提问的技巧?
陶行知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提问”一直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而在阅读活动中灵活运用有效的提问尤其重要,因为幼儿的阅读活动是幼儿自身单向独立隐性的思维活动,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思维方式和现有阅读水平,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老师们通过共同探讨不同读本的价值、探讨在阅读活动中的目标如何制定、提问如何设计,探讨如何利用一个读本串联幼儿园教学中的艺术、健康、科学、社会、语言五大领域。在整个过程中,老师们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个人的困惑,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十分珍惜每一次的备课时间,我们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每个人的发言,看似在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对自身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一次提高。活动中,大家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常常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有时还会迸发出奇妙的灵感。逐渐,老师们开拓了思路、也转变了许多的教学观念。
教师敢于创造,能大胆灵活性的实施课程。如:尝试“分享阅读”与“多媒体教学”的巧妙结合。
5.家园配合,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鼓励。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自主阅读行为的影响,努力营造一个有助于促进和扩展幼儿自主阅读的亲子阅读环境。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宣传正确的早期阅读的理念,通过听专家讲座引领理念,通过观摩教学活动了解分享阅读,让他们知道早期阅读不等同于早期识字,从而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这其中,我们还向家长宣传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性,希望家长能够抽出时间来看书或陪孩子看书,逐渐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另外,我们还定期在家长宣传栏中介绍有关分享阅读的科学理念,展示幼儿的自制图书,并不定期的向家长开放幼儿讲故事比赛等等。
在开展生成活动时,我们还十分重视对家长的宣传力度,并赢得家长支持与配合。许多家长刚开始接触分享阅读时对分享阅读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识字没有、识多少字了来以此作为衡量孩子在阅读方面进步的唯一标准。的确,父母们都希望阅读课能给孩子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作为一位授课老师,我明白分享阅读的真正目的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们与书的良好感情,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让幼儿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如何让这个观念影响家长,如何让家长亲身参与体会这个过程,我觉得只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依靠家园配合才能实现。于是我们组织了一次次的家长开放活动。如:在“谁会飞”这个读本中,我设计了有家长参与做“翅膀”这一环节的拓展活动,效果非常好。孩子与家长一同参与,家长们感到了自己孩子的进步,同时还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用家长的话说是:“原来,分享阅读活动那么有趣,老师帮助孩子看书还有那么多的讲究,真是没想到!”再如:“我有一个机器人”主题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个亲子活动“我是一个机器人”,鼓励家长利用双休日通过各种废旧材料帮助孩子把自己装扮成“机器人”。通过家长参与,让孩子进一步了解机器人的特征与功能。结果,这个活动在家长的一致配合下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此,我还特意给每一位参与活动的孩子设立了一份奖品,看着家长们望着自己的孩子得到分享阅读的特别奖时那喜滋滋的表情,我深深的感到分享阅读活动确实需要家园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如何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只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依靠家园配合,这一切才能实现。
另外,我们课题组老师指导家长合理使用阅读护照,让阅读活动更深入化、具体化、个别化。我们定期(2周一次)发放亲子阅读护照,要求家长根据孩子的阅读情况,如进步之处,存在哪些阅读困难等,如实填写在阅读护照上。然后由教师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家庭阅读情况,并及时给予分析、指导、交流。让家长了解教学动态,让家长与孩子互动。每一次记录的点滴都凝聚着老师的辛勤耕耘,凝聚着家长对孩子的期盼与鼓励,也凝聚着家园的一种默默的信任„„
阅读的过程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家长从不了解分享阅读到能运用一些阅读的专业术语,从开始的简单记录到以后的较为详细的原话记录,从过去的不知如何观察孩子到现在的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家长的热情参与对创建良好的亲子阅读环境和发展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有的家长们这样评价我们的阅读:“它改变了宝宝的习惯,现在宝宝能安静下来自己看书呢。现在书可是她最好的玩具!”,“随着孩子阅读的进步,对书本表达的思想有
了更深的理解。因此可以说是这样不间断的阅读各种小故事提高了孩子认知世界并探索进取的兴趣„„”还有的家长在观摩老师上的分享阅读课后给我们写的“观摩过老师的阅读示范课后,回来也尝试着让女儿看其他书也用看图编故事的方法。感觉效果非常好,虽然女儿的表达和书本上的内容有出入,但是她对这则故事的记忆却更深刻了。谢谢老师!”
通过使用“阅读护照”,让家长、老师、孩子的心走的更近了,同时通过“成人的帮助”,使分享阅读活动也更深入化、具体化、个别化了。1.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实验——反思——调整——再实验——再反思的循环过程。在实验的开始阶段,我们的老师只是觉的分享阅读有大书、小书,好操作,于是便拿来就上。可是经过一段时间,老师们发现孩子的兴趣似乎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强,家长的反馈意见也只是平平。如何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如何引领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我们的课题组将更好的研究分享阅读的课堂教学,通过有效的指导方法,帮助幼儿进入阅读的快乐园地,从而引领幼儿从依赖阅读过渡到独立阅读。
2.环境对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环境就像无声的教师,引导着孩子向健康的方向成长和发展。因而,我们有必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它应该是比较安静的,显然,在吵闹声中幼儿是不可能安静的阅读的;它应该是丰富多采的,也就是说提供给幼儿阅读的图书的种类要多,有幼儿画报、杂志、光盘、卡通连环画,有诗歌、故事、童话、儿歌、散文、谜语等;它应该是充满情趣的,在环境布置上应追求和谐、宽松的氛围,在图书的选择上则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画面富有动感、文字富有节奏感、色彩鲜艳、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图文并茂的书籍,注意定期更换图书和环境,以不断引起幼儿的新鲜感,保持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应注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阅读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图书选择的要求。而在这方面我们做的还很不够。
3.提高教师驾御分享阅读课程的能力。
只有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与课程整合更有效。所以在今后我们要继续加强对教师业务水平的培训,努力让教师从“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化。
4.要运用“分享阅读”的理念——共享、合作、快乐、创造,努力让孩子全面发展,要运用我们已有的研究成果去引领下一轮的研究内容。
在经过近三年的摸索中,我们园的园本阅读课程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目前幼儿园教师在分享阅读活动中存在着教师提问的目的不明确,只是把提问当作一种课堂教学的必备手段,而不知道为什么提问,封闭式提问多。例如:在读本《三只松鼠》的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小松鼠绿绿这样做,对不对?好不好?今天你们高兴不高兴?”等类似这种提问的现象尤为普遍。教师提问缺乏层次性,表现为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一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没有针对本班幼儿的现有水平和当前课堂情境进行灵活调整,仍旧按部就搬的上课。能力强的孩子一节课被提问五六次,而能力弱的孩子可能一次都没有。要改变这种现状,幼儿园教师必须认真设计提问,注意提问的适宜性与适时性以及教师的回应方式。结论
(请补充这部分)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总结。几轮行动研究后,取得哪些成果。
4.2 不足和未来方向
反思研究中的不足,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二篇:教育行动研究报告
有效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
------教育行动研究报告
长丰县北城世纪城学校:何艳生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也开设了英语课程,从三年级开始到六年级学习四年的英语,这样为初中英语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小学英语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初中英语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那么中小学英语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英语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基础,中学英语教学又是小学英语的深入和扩展。他们既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新课程更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中小学衔接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得关键环节。
关键词: 新课标 中小学 英语 衔接
一、问题的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统称《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其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和策略发展状态、相应学段所学语言知识及综合语言技能运用能力。但是,目前中小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远没有达到《标准》中设定达到的要求,在各个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1、教材衔接问题:经过比对学区内中小学英语教材内容,结果发现:
⑴ 虽然教材版本不同,但是小学英语(PEP)与中学英语(新标准)编写思路相同,话题-功能-结构-任务: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为主线,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两者都突出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突出任务型教学,强调语言运用、注重能力培养。但是,小学六年级的英语教材难度比七年级的英语教材难度要大得多。七年级的英语教材作为初一学生入门衔接教材,前四个模块从ABC开始教学英语。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照顾从没学过英语的初一新生,同时也兼顾那些小学英语学得很不理想的小学毕业生。
⑵ 六年级与七年级英语教材没有遵循教材编写循序渐进的原则,它们之间失去了教材编写应采用直线排列和螺旋排列相结合的方式,这直接导致小学教学内容与中学教学内容的脱节,也断裂了《标准》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设定为五个级别的要求。结果,在七年级普遍出现这一现象:英语学得慢的跟不上,英语学得好的快不了。
2、教法衔接问题:
通过观摩课堂教学,我们发现了中小学英语教学模式比较相似。⑴ 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但是,在日常课堂英语教学实践中,“任务型”教学模式并没受到重视,原有的“填鸭式” 教学模式还很盛行。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活动对书面考试内容没什么帮助。
⑵“英语教学评价问题已经成了目前英语课程改革的瓶颈”,老师们普遍反映:凡是教材中出现的老师都得教,凡是教材中出现的都得让学生考,因为老师不知道考试的时候考什么。语课堂教学还是“穿新鞋,走老路”。
3、学法衔接问题:
通过教学观察、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等途径了解到: ⑴ 中小学生的学法可归纳为四个“多”——多读、多背、多做、多记。课堂上,老师带读单词、语句或课文,学生跟读模仿;老师分析或讲解课文,多数学生忙于记笔记。下课后,学生的口头作业主要是背诵教材对话或短文,笔头作业主要是做练习卷。这种学习英语的方法侧重对语言知识的死记硬背,容易导致“聋哑”英语的产生。
(2)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经座谈获悉:60%的小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时把英语对话或课文翻译成中文有必要。据家长反映:70%的小学生在家跟着录音读单词和课文,而初中生只占调查比例的20%。这说明:初中生在家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很不理想,应引起广大英语教师的重视。4.评价衔接问题:
考试考什么,教学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现在,许多中小学教学衔接问题可归因为:注重对英语语言知识的考察替代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价。这一操作严重阻碍了《标准》的顺利实施。
⑴《标准》指出:英语教学的评价包括非测试性评价和测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但是,目前教育部还没有出台详细、具体、可供操作的任务大纲,全国上下只好采用单一的书面测试,“重知识、轻能力”这一现象难以避免,这严重削弱了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⑵ 小学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过早出现。小学英语教材(PEP)主编龚亚夫老师说:不是教材出现的都要教,不是所有教的都要会,不是所有会的都要考;但是《标准》没指定哪些要考,哪些不考。为确保学生取得高分,老师只好“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只好“西瓜芝麻”一起吞,英语学得半生不熟,消化不了,许多四年级小学生已经开始掉队。
⑶ 小学英语师资不足也是制约评价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走访中发现有近一半以上的小学英语教师周任课在 16 节以上,最高的竟达每周26 节,况且每班每周的英语课时只有3节;另外,城镇小学班额大,许多教师还要跨年级任课,或兼任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这势必造成教师备课时间不足,影响教学效果,甚至有的小学英语形同虚设,英语老师都去教语文和数学,在某种程度上,这势必大大削弱初中英语五级评价要求所依赖的基础,以上这些问题急待我们英语教育从教者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解决。
二.行动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是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难点,可以深信,正确处理这个问题终将推动和促进英语教学。终将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综合能力。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能真正的达到《标准》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设定为各个级别的要求。
三、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措施与行动 1.重视个体差异,张扬学生个性。
《标准》中的六条基本理念之一是“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在现有基础上的学习潜能、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既不能机械地用统一标准来要求每个学生,也不能强迫学生使用单一的学习材料。同时,也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始终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教育、教学材料,并且为适应差异,可以分别对学生指导作业,使作业量、难度和类别有所不同。
2.分析学生现状,调整学习策略。使用学习策略能够提高英语学习效果。英语学习具有动态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学习内容的不断变化而对学习策略不断进行调整。这是因为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也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因此需要变换学习策略。尽管中小学英语教学应当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还应有所侧重。2.更新教学观念,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现代教师应从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向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转变,要特别强调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培养。通过学习语言知识,提高对语言功能和结构的理解,更好地为交际服务。同时,中小学教师应达成一种共识: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阶段性,更有其连贯性、连续性及系统性。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更重要的是交际性,这种交际功能应该贯穿始终。更为重要的是,整体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三、反思与收获
综合上面的分析和实践情况,针对材料在实际中的应用,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学衔接应该是平缓、渐进式的发展,而不是突然性地拉高。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既不能全权包办,也不能完全撒手。在教学上初中老师要借鉴一些小学老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改进其中不符合学生发展的内容与要求,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内容上以具体为主,抽象为辅;小学教师要学习中学教师对内容把握的整体性,给学生以较多的思考余地。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进一步密切了中小学教师的合作关系,定期的网上集体备课,不定期的联合活动,在合作中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彼此增加了信任感,发现、学习对方的长处,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教学合力,对于中小学的师资的优化组合、协调平稳发展大有裨益。
五、结论与建议
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要考虑到它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也要安排好阶段和阶段的衔接,使各个阶段自然过渡,合理衔接。
因此, 做好英语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方法不一而足,关键是我们应找出问题所在,有针对性的解决,不断发现分析探索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出现的新问题、新办法,从而实现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和谐衔接,使中小学学生学习兴趣得到稳定与提高,学习习惯得到改进,学习行为得到优化,为中小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为了整体地提高中小学生的英语水平,我们应树立新的教学观和教材观,不断探索新的评价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努力地解决中小学英语衔接。
第三篇:行动研究报告
——行动研究报告——
词汇语境教学法在初一年级词汇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研究人:张杜超(英教096班 094050199)
指导教师:雷立高
实习学校:宁蒗县西川中学
活动时间:10月11日至12月3日
关键词:初一英语、词汇语境教学、学习兴趣、自然拼读法等。
摘要:在初一年级阶段,如何有效地进行词汇教学成为越来越多英语教师关注的焦点和问题,很多一线教师也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词汇教学方法。其中,在真实的语境中展开教学,即运用词汇语境教学法,能使枯燥乏味的词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这次行动研究,针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提出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顶岗实习期间,为了搞清楚学生对词汇学习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我对初一
43、初一41班进行了详细地调查并分析,分析了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并实施了词汇语境教学法,比较了词汇语境教学法与传统词汇教学法在初一年级词汇教学中的差异性。对两个班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经过分析了解学生的差异。通过在课堂教学和词汇操练中实行词汇语境教学法、自然拼读法,帮助学生利用语境学习词汇,促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词汇学习态度,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词汇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究方法:
一方面通过参考相关书籍寻找方法,并在教育教学中验证方法。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比较法和经验总结等。教师个体围绕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记述、分析,如写教案、教学设计、教学日志、课后小结等,并通过对收集来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总结。
研究背景:
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英语,都依赖丰富的词汇量和熟练的运用能力作为基础。词汇是整个英语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一年级学生来说,词汇量的积累,以及逐渐掌握积累词汇的正确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丰富的词汇量,能够帮助学生熟练地用英语表达,帮助学生根据语境来正确理解生词的意思,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是,对于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年级学生来说,词汇的记忆和积累恰恰是难关呀。大部分学生反映,单词记过便忘,因此对词汇的记忆缺乏动力和兴趣,进而采取不好的逃避。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老师们越来越重视词汇的教学,很多教师也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词汇教学方法。可是,在英语课堂中,有些词汇教学往往重视形式,学生对词汇学习还是较缺乏兴趣,学习策略不对。随着英语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在初一年级阶段,如何有效地进行词汇教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英语教师关注的问题。在真实的语境中展开教学,即运用词汇语境法,能使枯燥乏味的词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研究意义:
通过对词汇语境的研究,拓宽初中英语教学之路。通过词汇语境教学法,在情境中教单词。在教与学中,改变以往孤立地呈现单词的状态,让词汇的记忆变得不再枯燥,变得有趣生动,从听说读写各方面发展学生的技能;拓宽学生学习渠
1道,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发展其记忆单词能力,培养其想象力。有利于增进师生情感;让学生感觉确实“学有所得”。
正文部分
(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认问题
教师虽然采取了多种方法教授词汇,但是只重视课堂的词汇单纯教学。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后还是老样子,死记硬背。首先,教师方面。第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法不科学。为了应试,教师非常重视词汇教学,可是,教师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词汇教授的过程。教法普遍较单一。有的教师教词汇,完全照搬词典,非常枯燥乏味;有的教师只采取同义词方法;有的教师课堂上把中文翻译给学生,就让学生课后去背。词汇教学方法的不当直接导致学生对词汇学习的茫然,抱着侥幸的心理,默写前,考试前突击一下,企图蒙混过关,考完后立刻忘得一干二净。重视讲解词义,轻视创设情境。第三,教学形式单一化。有些教师急功近利,让学生人手一本单词背诵小册子,学生则按照小册子上的顺序,死记硬背词汇。英语与汉语是有区别的。孤立地背单词表,会让学生以为词汇意思和对应的汉语完全相等。另外,教师采取的巩固学生词汇的方法也很单一,以抄写和听写为主。机械的抄写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让一些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加对英语学习产生畏惧情绪,丧失信心。其次,学生方面。第一,思想上重视而行动上轻视。学生普遍都认同词汇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可是,却很少有学生会去管正确的词汇学习方法。词汇的学习,就是机械的抄写和枯燥的记忆。每天疲于应付,效率却不高。第二,重视词义而忽略运用。受教师教学的影响,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只重视单词的读音,拼写和对应的中文解释,忽略了该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运用。词汇学习策略单一。
(2)行动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多获得乐趣,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引导每一位学生走上快乐学习的道路上来。”通过对初一43班、初一41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于任课教师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的看法以及自己惯用的词汇记忆方法,并调查他们希望的词汇记忆法是怎么样的。其次,我和搭档上的是43班的英语课,这样就能够在真实的课堂中带领学生探索英语单词记忆方法,身临其境感受学生的词汇记忆规律和应用词汇语境教学法的收获,并验证它的有效性。
实验对象全部来自于初中低年级。初一43班,即我实习期间所带的班,共有53人(辍学2人,转学一人);初一41班,我的指导老师(雷立高)所在班级,共有46人。所以此次行动研究由我、雷老师、搭档王雪雨3人合作完成。对43班实行词汇语境教学法,41班按原雷老师的教学方法;活动时间为顶岗实习后两个月,第一个月完,即11月15日左右对两个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3)实施方案的技术路线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如果仅利用缺乏语境的单句实施单纯的词汇教学,那么很容易导致学生忽视句型和语篇的重要性。如果仅仅是脱离真实语境进行词汇教学,学生很难把所有词汇真正使用到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的创设真实语境,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交流感知所学的词汇。比如在Unit3Topic2讲解“sleepy”一词时,我创设了一个语境:“I didn’t finish my homework until 12 o’clock last night,I feel very s______ in class today.同时可以使用表情如打哈欠,从而演示动作发生的真实情境,学生就比较容易记忆。
下面我就对41、43两个班的调查问卷情况做一个大概的分析:两个班的学生都对词汇记忆有畏惧心理,都想找到快速记忆的方法,只不过43班选(4、常使用
41班选(点,总体上说明43班的学生在掌握词汇方法上更为灵活和多样,词汇语境教学法起到了一定效果。
(4)研究的结果
通过词汇语境教学法与传统词汇教学法对比的实验和问卷调查发现,运用了词汇语境教学法的43班,学生的词汇量和熟练运用程度明显高于41班,而且我带的43班在期中英语考试中获得了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当地老师的好评!
(l)词汇语境教学法比传统词汇教学法更能激起教师教学的热情和学生学习词汇的热情,提高学生记忆词汇的速度和效率。
(3)词汇语境教学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英语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习动机。
(4)词汇语境教学法优化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
(5)参考书:
1《仁爱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下册赵华萍《语境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周成平《外国优秀教师是如何教学的?》
附录:1.英语词汇记忆调查问卷.doc
第四篇:教学行动研究报告
关于“激趣善诱”有效提升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教学行动研究报告
一、问题提出
阅读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不太受到重视,大多数英语教师的阅读教学局限于以应试为目的的阅读训练,并没有从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逐句翻译的问题,阅读材料选择过于单一化,教师训练方法简单,在部分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进入误区,阅读习惯被动且格式化。
我校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大部分学生对英语阅读缺乏兴趣,在英语阅读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教师也是就题目论题目,以做阅读理解代替阅读训练,与其说做阅读理解不如说在翻译短文,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影响很大,教师缺乏系统而有效的策略。
将英语作为工具来学,培养学生通过英语阅读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是中学阶段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培养阅读能力也就是把阅读教学放在九年级英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位置。在我国,学生获得英语的主要来源是阅读。中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既是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头戏。在中考中,阅读理解题占了试卷总分的27%。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题量较大、覆盖面广、设问灵活、考生失分率较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的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偏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相差甚远。针对上述问题,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通过问卷、谈话、测试等形式对九年级学生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影响他们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教师授课过程中过于偏重词法词汇讲解,缺乏篇章分析和阅读技巧的讲授,学生缺乏相应的阅读技巧;教师安排的阅读课时少;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小,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不够;阅读材料偏难,生词量过多,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不相符。
因此,如何提升我校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与实验。
二、设施目标
1.利用阅读策略的传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的自主精神,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最终达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
2.提高英语教师学习新理论,接受新思想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构建基于学校的校本培训及校本教研,促进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3.具体要求
(1)研究方法应多样化,以便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有比较客观,具体,详实的了解,从而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2)制定教学方案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个方面。
(3)在方案的实话过程中,要根据新的情况灵活机动的调整。
(4)班主任的支持,教师间的合作是成功的保证。三,实施过程
基于影响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诸多因素,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喜欢阅读,从英语阅读材料中获得知识得到乐趣,养成积极主动的阅读学习习惯。
例如:我时常搜集一些趣味性强、难度小、生词率不多的、字数200个左右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材料,以讲义的形式印发给学生阅读。对于理解能力差、基础薄弱的学生,我便选择一些篇幅短、字数较少的短文让他们阅读,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激起他们的兴趣,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2.扩大词汇量
词汇量小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学生认为阅读材料难、读不懂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针对学生地现状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系统讲授一些基本有效的词汇学习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讲授一些词汇学习方法。初中英语教材分单元,每单元后面都有词汇表,在每单元讲词汇时,教师都要根据具体情况恰到好处地讲解有关的构词法知识;利用近义词、反义词、同类词等方法记忆单词。(2)指导学生如何在阅读中猜词。根据阅读材料,逐步的将常见的猜词技巧介绍给学生。比如:根据定义或解释说明猜测生词的词义;根据对比关系猜测生词的词义;通过因果关系猜测生词的词义;根据生活常识猜测生词的词义;根据同等关系猜测生词的词义;根据构词法的知识猜测生词的词义......(3)指导学生系统的扩大词汇量,分阶段提出具体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词汇外,我要有意识地鼓励指导学生收集课外常见到的词汇,要求学生每人一册,定期检查,每月一评优,每学期开展一次单词竞赛活动,并且分阶段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九年级上学期,我挑选一些趣味性强的课外阅读材料让他们阅读,激发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并要求学生每天背三个课外单词,一学期掌握约300个非课本单词。这样一学年后,学生的词汇量将达到2100多个(其中包括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500多个和自己扩充的600个),基本上能比较顺利地做中考的阅读试题。3.克服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
在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多数学生在阅读中存在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比如唇读、复读、用手指着读、遇到生词查字典等。根据现状,我们主要采取了两种方法--限时训练法和整体阅读法。所谓整体阅读指的是“阅读时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每个个别的词语上,而是直接集中在完整的篇章内容上”(王建新1991)。为保证学生使用该方法,我常选用生词量适当(生词率5%以下)、篇幅适中(150-200词)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不查阅字典,在规定时间内(5-8分钟)完成阅读和相应的理解练习。由于时间有限,又不准查字典,学生在阅读时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文章内容的预测和理解上,从而忽略甚至估计不到一些生词和语法现象的细节问题。除了在课上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外,我们还向学生推荐有关快速阅读的书籍,要求学生利用课外实践进行自我训练。4.搞好课上阅读,加强阅读技能训练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和考纲的要求,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的主要要求是: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根据以上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1)专门开设阅读课。根据现行的初中英语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每单元有一篇的阅读材料,我每周专门开设了一节阅读课,半节处理课本上的阅读材料,半节处理选取的配套课外材料。当然材料的选取要结合课本、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计划,以便达到教学目的。
(2)分析分阶段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根据教学大纲及考纲的具体要求,我将几种阅读理解能力分开分学期分阶段进行训练:
九年级(上):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重点放在课文的教学上,课外选材要容易,可将材料分成欣赏性的和应试性的,阅读时间放在课内和课外。
九年级(下):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为主,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半节阅读课,时时努力扩充学生的词汇量。
中考前两个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为主,精选阅读材料,按照中考说明上的要求,将材料分门别类,定时定期地对学生进行专项限时训练。
(3)各阶段把好阅读速度关,逐阶段提速。自始至终,材料上的阅读训练都是限时训练,根据考纲的要求,读速为20 wpm,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九年级(上)学生的读速大约为15 wpm,九年级(下)学生的读速大约为20 wpm,中考前学生的读速大约为25—30 wpm。5.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
(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有格言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说明良好的习惯与人生有着莫大的关系。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的阅读行为事半功倍。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及信心有很大的影响。难度越大,学生回视的发生率越高。因此,通过降低阅读材料的难度、限定阅读时间等方法,来纠正学生指字阅读、回视、有声阅读等坏习惯。事实证明这些方法是有效的。当然,学生之间有差异,方法在使用时必然要灵活。如限时阅读,对于重点班的学生,其规定时间就要比普通班的学生短,否则不能给学生造成紧迫感而迫使他通过“看”获取信息,而不是“读”。
(2)、在实践中教会学生阅读技巧。
阅读是个长期的过程。阅读技巧对学生来说似乎很实用,但仅仅传授阅读技巧,而没有实战演练,这些技巧只能是纸上谈兵。在学生掌握某种阅读技巧后,我便辅以大量相应的阅读材料加以巩固。如不同题材的文章,其脉络的体现方式不同,游记以地点为线索,人物传记则往往以时间为线索,等等。学生只有在大量接触类似的文章后,才能下意识的运用所学技巧,尽快理清文章脉络,最大限度的从阅读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6合理补充课外阅读材料,扩大学生阅读量
目前中学英语教科书所提供的阅读量较以往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离大纲的要求还远远不够。大纲在教学要求中规定中考毕业生词汇量的分级水平要求。课内阅读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足,这是造成学生阅读能力低的另一个主要因素为此,教师要精心选择补充阅读材料。
7、开拓学生视野。指导好学生的课外阅读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们推荐适当的课外阅读书刊。日前出版的《英语周报》、《英语辅导报》、《21世纪报》、《学英语》、《中学生英语园地》等多种报刊杂志提供了大量难易适中的阅读材料。另外,统一作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作阅读纪录,定期在课上讨论和讲读,及时评价鼓励。我们也定期地进行阅读检测和竞赛,发现进步并评出优秀。
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等国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四、设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建立相应的教学反馈和评价机制的重要性。及时的教学反馈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是决定教学实验成败的关键。它能使我们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避免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学反馈和评价机制较为单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多多考虑这方面的问题,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到目前为止,对英语阅读感兴趣的同学已经大幅增加,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此不感兴趣,甚至是排斥的。如何让绝大多数甚至是全部学生都参与到英语阅读中来,并且成为一种日常习惯,是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地方。
3、英语组教师的论文撰写及发表情况不尽如人意,我将鼓励我校所有英语教师多进行思想总结,多撰写论文并投稿,使我们共同收获研究成果且能与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分享和探讨。
总之,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我的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不可否认还有很多问题尚待改进和探讨。不过,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的努力,将这项研究走向深入,在我的带动下,在通行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英语教学质量会更上一个台阶,我校的教育科研会逐步地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芜湖市无为县周闸初中
周德华
2014年6月
第五篇:《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快速变化的世界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的未来,关注未来社会的主体——今天的孩子们。我们强烈地意识到社会赋予了幼儿教育更高的期望和更神圣的使命,创优质高效的幼儿教育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的责任。一所幼儿园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学,教育教学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教学管理,只有通过建立和实施科学的教学常规管理,才能使教学工作有序开展,保证教学效益的提高。
近几年,我园逐步探索了一些管理办法,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1)管理观念滞后。幼儿园的管理多属于事务型、制度型和经验型。对管理者而言,抓管理就是抓具体目标、计划的检查,抓具体活动的效果。(2)对各项教学工作缺乏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即使有,可操作性也不强,无法检测工作效果。对于幼儿园而言,我园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原因由以下几点:一是我园是黄陂前川地区唯一一所公办园,在全区起着窗口和辐射作用,目前在幼儿园的教学常规管理方面还没有可供我们借鉴的经验,希望通过研究,建立科学的教学常规管理,在全区起辐射和推广作用。二是由于在幼儿园的常规管理上没有经验,因此不能出效益。迫切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园决定开展“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研究”。
二、省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目前中小学关于教学管理创新研究、教学管理精细化研究、优化教学常规管理研究、有效性教学管理研究等较多,也有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如: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校本教研活动,重视教师素质提升,实行均衡教育教学,推行教学质量评估。还有推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管理模式。“一个中心”即以常规管理为中心,抓住课堂主阵地,全力实施“有效教学”,让教师具有扎实的授课技能,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各种举措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两个基本点”即班主任为单位的班级管理团队和教研组为单位的学科教师团队。推行教育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中坚力量,发挥教研组集体研究的潜在能量,通过专家引领、专著学习、学术组与备课组活动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但是这些经验和成果适宜于中小学,而幼儿园以其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课程理念,有其特殊性,因此,必须研究出适合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办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1.教学常规:就是指关于教学的日常规定,它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常态准则和常态要求。
2.管理:管理是指在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来协调他人的劳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3.教学常规管理,就是根据教学工作规律和学校自身实际,制定和实施教学日常规章制度,使教学能顺利进行,并日趋有序化、规范化、稳定化,从而有效地实现学校教学工作目标的活动。教学管理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
四、研究目标
根据幼儿园的教学常规管理现状,探索出适合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办法,提高幼儿园管理质量和教学效益,促进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五、研究内容
1、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现状调查。
2、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策略的研究。
3、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模式的研究。
六、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以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和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课题开题前,了解幼儿园教学常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行动研究法:通过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不断调整管理方法。注意边研究边总结。
(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全面完整的归纳、提炼,进行分析,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XX年12月—XX年年6月)
(1)研究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的现状,征求意见,确定课题。
(2)广泛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信息,确定课题内容。
(3)确定研究对象,培训研究队伍。
(4)制定研究方案,明确人员分工。
2、研究阶段(XX年年7月—2010年7月)
(1)对照《纲要》,深入学习,查找问题,开展研究。(XX年.7~XX年.12)
学习内容:《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细则》、《武汉市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暂行办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等。
(2)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常规检查记录等形式,完成调查研究报告。(XX年.12—2010.3)
(3)建立健全保教人员各项管理制度(2010.3—2010.6)
结合平时的保教常规管理,反思保教人员的行为方式,规范各保教人员的行为,建立各项制度、完善评体系等,创新保教常规的管理行为与方式,有效提高幼儿园保教工作量。
(4)研究阶段小结(2010.6~2010.10)
总结反思前期研究工作,召开课题中期报告会,制定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5)深入开展研究工作(2010.10~2010.7)
以“行动研究”的方式,不断调整实验方法,检验保教人员管理制度,研究常规管理的策略、内容、途径和办法、措施,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2月)
(1)收集整理阶段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总结。
(2)申请结题,请专家评定鉴定。
八、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立足本园实际,构建了制度化和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体系
第一,立足本园实际,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通过反思、审视以前的教学管理制度,我们发现有的制度不符合本园的实际,有的制度可操作性不强,有的制度还需作进一步的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幼儿园先后制定了《幼儿园工作质量评价考核制度》、《幼儿园听课、评课制度》、《幼儿园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幼儿园奖惩制度》等,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为教师的日常教学提供了依据,也为幼儿园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标准。
第二,在管理过程中,实施制度化、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
一是园长参与教学过程,实行多项互动管理。保教工作一向是幼儿园的中心工作,现代管理理念强调管理要实行动态管理以带动教师行为方式的改变,园长深入实际的教育过程与教师平等互动,把握保教工作的大目标、大方向,实现有效管理。鼓励教师大胆尝试,支持她们的大胆创新。
二是让教师参与管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支持教师进行自我管理,让教师来参与制度的制定,计划由下至上形成。促使教师对工作负责,实行自我决策、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在各项竞赛中,各项评比标准由老师制定,个个老师都是评委,都可以发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都可以对自己和他人的工作给予公正的评价。
(二)构建了多元化、科学化的评价体系。
第一,实行多元化评价
变以前的管理者评价为教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幼儿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管理。
在评价教师的时候,让每个教师先给自己找长处、优点,然后综合出有利于幼儿园发展及个人成长的奖项:备课优秀奖、环境创设创意奖、组织能力奖等。这种评价和奖励让大家觉得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每个人既知道自己的长处,也可以吸收他人的长处。
第二,各项活动评价标准科学、合理。
以前的各个环节的教学评价缺乏,要么没有评价标准,仅凭个人的直觉打分、评价。要么就是评价标准不合理,要么就是可操作性不强。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环境创设、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教师备课、户外活动、教师学期评价标准进行了完善,增加了个人自评、年级组内互评、幼儿园集体评议结合。同时,都有较好的方面和存在的不足一栏,有利于教师不断反思行为,不断改进,新的评价标准更具人性化,更具操作性。
(三)探索出了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的模式和管理策略。
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的模式:
提出要求,规范行为——检查监控,及时反馈——评价促进,全面提高。
1、提出要求,规范行为。就是在管理过程中,首先提出保教人员的工作常规要求,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2、检查监控,及时反馈。由行政领导、保教主任、年级组长组成三个层面的常规督导检查队伍,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管理网络,健全幼儿园检查机制。在检查过程中遵守“重点问题早发现、疑难问题多研究、解决问题找策略”的原则,及时、准确获悉全园师生的精神面貌、工作态度和工作进展等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中的盲目性、随意性。经常化、定期化的保教常规检查,加强了保教常规工作的质量监控。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解决。
3、评价促进,全面提高。
根据工作完成的情况,对照标准,对做得好的给予奖励,总结好的方法。对不足的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最终实现整体推进。
九、研究的效果
1、教学方面
(1)建立了有序化、规范化的教学秩序。《幼儿园一日保教常规》的制定,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教学常规的具体要求,逐步形成了有序、规范的教学秩序。
(2)各阶段的教学常规有条不紊。开学、学期中、学期末要做哪些教学常规,都能够运筹帷幄,有条不紊。每学期的教学常规检查都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
2、教师的发展
(1)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过三年的实验,以向“管理要效益,向一日生活要质量”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这一思想的确立,标志着教师价值观发生了重大的革新。实验显示,广大教师基本实现了由重教学结果管理向重教学过程管理方面的转变等。在教学中,教师们以素质教育为导向,自觉运用教学常规来规范和指导教学。
(2)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几年来的实验,在规范的教学常规指导下,使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自觉遵守常规,在运用中创新。
(3)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三年来的实验研究,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成效得到显著提高,其只要表现在:一是规范了要求,实现整体推进与规范管理的实验过程中,基本上达到了各项教学活动标准。部分教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及教学常规,促进了幼儿园的教学常规的发展,其内容在“家长开放日”中的半日活动展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获得家长的一致好评。
(4)教师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通过科学、公正的评价,教师能做到“见贤思齐”,对做得好的给予激励和奖励,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3、幼儿方面
促进幼儿的整体性发展,促进幼儿素质全面提高。以前未建立一套较为科学规范的教学常规指导教学,存在“重教轻保”,“重集体教学活动忽视生活活动”等误区。随着实验的深入,理论上的进一步学习内化,教师进行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幼儿不仅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方面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等方面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设想
1、存在的问题
(1)研究缺乏可供借鉴的方法和相关的文献。
中小学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研究了一系列成果,但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同中小学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全区仅一所教育部门举办的一级幼儿园,因此,在研究中缺乏及时的、必要的专业引领,因此,在研究中的难度较大。
(2)课题研究中教师积极性不够
由于是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多教师觉得这是管理者的事情,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因此,教师研究的积极性不够,只是按照管理的布置的任务完成工作。
2、今后的设想
(1)不断完善研究成果
在研究中切实感到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上层次、上水平的重大意义,教学常规管理的科学与高效,是我们准求的目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将努力推行研究出的成果并积极再探索,将成果不断推广并完善。
(2)经验推广
在研究中,针对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现有一定的成果,其中的经验和做法,将会促进其他姊妹园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开展,我们将与他们共享研究中取得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