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汽车物流在中国近十年的研究报告
中国汽车物流发展分析报告
学院
经管学院 专业
会 计 姓名
王 强 学号
20095328
中国·重庆·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
学院 二0一一年四月
摘要:汽车物流是为汽车生产、整车运输以及汽车售后零配件供应服务的物流形式。随着近年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物流也得以快速发展,并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汽车物流是操作难度最大的物流形式之一,特别是在精益生产条件下的零配件准时制(JIT--just in time)生产供应物流。
关键字:汽车物流;现状;分析;发展
一、中国物流业历史发展过程及现状分析
要谈中国的汽车物流的发展,就不得不先谈谈中国的物流业的发展。
物流是集现代运输、仓储、保管、搬运、包装、产品流通及物流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是沟通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件商、物流公司以及最终用户的桥梁,更是实现商品从生产到消费各个流通环节的有机结合。
“物流”一词,最初是日本经济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美国的“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演变而来的。其原意是指“物流的分支”,日本译成“物的流通”,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改为“物流”。
物流概念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至今已经三十年,但发展加快集中在最近十年。这是因为,近十年我国的市场竞争加剧,供求关系主体上市买方主导,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基本与国际同步。
我国与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差异主要是由我国和发达国家在经济体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技术水平上的差异导致的。发达国家现代物流业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而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物流想现代物流转型的过渡阶段。
1999年11月,原国家经贸委、世界银行首次举办中国“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同志在会上说:“中国经济要融入世界经济,需要加速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宏观环境。……可以预料,21世纪,现代物流业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实现我国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
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物流发展全面展开。2003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提出《关于我国现代物流情况的调研报告》。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建了“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在国家层面得到确立,中国现代物流业进入全面快速、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2009年3月,国务院批准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第一次完整、科学地提出了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物流业作为中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优化经济流程、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等都具有全局性的积极影响。在中央政府明确中国物流业的定位之后,各级地方政府亦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物流业发展规划,并加强了对物流业的引导和扶持。
与此同时,中国放宽了物流业市场准入条件,取消了部分涉及物流企业的行政性审批,降低了外商投资物流企业的市场准入门坎,放宽了国内航空货运市场准入条件。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改委联合组织开展了物流企业营业税试点工作,先后认定5批近500家物流试点企业,享受营业税差额纳税政策。一步步,政策推动下,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渐入佳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1990—2002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速达到9.7%。2002年经济总量首次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从2003年到2005年,总量又从11.7万亿增加到了18.2万亿元。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构成了强大的物流需求。统计测算表明,自1991年至2002年,反映物流需求规模的全社会物流总值从3万亿元上升到23.3万亿元,增长了6.7倍,年均以20.4%的速度递增,大大高于同期GDP(按现价计算15.4%)的年均增速。2003年社会物流总值达到29.54万亿元,同比增长27%左右(按现价计算)。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84万亿元,同比增长13.5%(按现价计算),增幅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3%,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这一年,我国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4万亿元,占第三产业全部增加值的17.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比;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5%,比第三产业增加值10.3%的增幅高2.2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可达7%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约在8%上下。2010年,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分别可达125万亿元和2.7万亿元,与“十五”末期的2005年相比,双双实现了总量翻番,年均分别增长21%和16.7%;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18%左右,可望比2005年降低0.3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可达7%左右,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16%左右,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
在过去的十年到现在,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有以下显著特点: 1.物流产业地位显著提升
2006年开始实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突出强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的产业地位首次在国家规划层面得以确立。2009年3月,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物流业专项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发布。
2.物流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2010年,我国物流市场总规模达4.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多。
在一系列扩大消费政策引导下,商贸物流加快发展。一是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传统批发市场增加储存、加工、配送、网上交易等物流功能。二是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强化物流系统。三是网购物流“爆炸式”增长。
3.物流企业加速成长
2009年50强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506亿元,比2005年增长26%。所有5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0亿元,其中9家企业超过百亿元,中远集团超过千亿元。从2005年开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依据《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开展A级物流企业评估认证工作。到2010年年底,全国已拥有A级物流企业1061家。
4.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
到2010年底,我国公路网总里程达398.4万公里,高速公路发展到7.4万公里,“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提前13年全部建成,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9万公里以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8358公里,内河通航里程12.4万公里,沿海港口深水泊位1774个,定期航班机场达176个。
二、中国汽车物流的发展现状
什么是汽车物流?汽车物流业是集现代运输、仓储、保管、搬运、包装、产品流通及物流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是沟通原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件商、物流公司及最终用户的桥梁,更是实现商品从生产到消费各个流通环节的有机结合。简单地说,汽车物流的概念就是把物流定义中的产品或商品特指汽车而言,包括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的物流配送业是各个环节必须衔接得十分平滑的高技术行业,是国际物流业公认的最复杂、最具专业性的领域,是物流行业的金字塔。
中国汽车物流伴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增长而快速发展。中国汽车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汽车的产销量增长快、新产品不断推出。随着汽车行业竞争的加剧和新的管理方式不断出现,汽车产、供、销市场进一步细分,各汽车厂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迫不断降低销售价格的同时,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物流这一“第三利润源”。与此同时,各大汽车厂商逐渐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用于经营主业,纷纷将物流外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大量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汽车物流企业迅速崛起。但是由于汽车物流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长期以来中国国内汽车厂商供产销各成体系,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加之中国入世以后,汽车服务贸易领域逐步对外开放,国外汽车物流服务商开始抢占中国物流市场,中国汽车物流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首先来看看中国的汽车市场。
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汽车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998年以来,我国每年GDP增长均在7%以上,并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为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002年,汽车市场增长速度达到37%,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高纪录。
汽车价格的大幅下降增加了汽车需求量。1971年,汽车产量突破10万辆;1980年,突破20万;1992年,突破100万。到2000年,汽车产量突破200万辆;2002年,突破300万;2003年,达到444.4万辆;2008 年,汽车产销分别达到934.51 万辆和938.05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21%和6.70%。预计2009 年汽车产量达到1,273.7 万辆。2010年,我国汽车工业延续了上年发展态势,在购置税优惠、以旧换新、汽车下乡、节能惠民产品补贴等多种鼓励消费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分别为1826.5万辆和1806.2万辆,刷新全球汽车产销记录,较上年增长37%。
在看看其政策环境。汽车物流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的政策环境主要由汽车行业政策环境和物流也政策环境构成。1994年,国务院颁发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提出到2010年汽车工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到近期,《汽车物流术语》、《公路运输乘用车捆绑加固技术要求》、《零部件物流塑料周转箱尺寸系列及技术参数》和《汽车物流服务评价指标》等四项国家标准已进入向社会征求意见阶段。《汽车整车物流过程质量监控要求》、《汽车物流信息系统功能及基本要求》两项国家标准制定也已启动。涉及汽车整车物流、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及汽车服务备件物流等领域的十几项标准已开始前期调研。
我国的汽车物流企业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从传统运输企业转变来的;二是从汽车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三是伴随市场崛起的民营企业;四是中外合资的汽车物流企业;五是混合类型的汽车物流企业。
三、中国汽车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中国汽车物流目前的业务总量来说,物流规模已经相当可观,汽车物流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但从整个汽车物流行业的运作成熟程度来说,汽车物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大部分仍局限于一些传统的运输服务,远远达不到现代化物流服务的标准。其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观念落后、从业人员素质差;汽车物流市场运作还不是很规范,各类型层次的企业众多,呈现出“业务单
一、条块分割、自成体系、自我服务”的特点;物流企业管理、服务规范及运输工具目前均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等。
1.汽车物流链流程过长
目前中国整车生产厂和关键零部件制造商大都是合资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原材料采购中绝大部分都是采用进口件。由于进口件的采购比重过大,国产件个供应商个过于分散,生产凑措阶段和运输周期变得很长,各个整车生产厂附近常常都设在较高的安全库存,以保证生产线上的供应。这不仅增加了流程的时间和物流成本,而且也大大降低了系统的柔性,如果库存管理不够完善,有时甚至会出现零件的积压和报废。
2.汽车物流信息技术的匮乏
在信息数据处理方面,由于信息系统的不够完善,使得库存管理成本升高,目前许多生产厂的库存仍使用人工信息管理的是方式。这不仅意味着较高的人工成本,同时由于信息的实时性差、供应链流程时间长而导致的急件空运,也是中国汽车物流制造成本倨傲不下的重要原因。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汽车物流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仍然很低。销售预测、生产计划、采购计划、物料凑措、物流跟踪、仓库管理等方面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不够完善,准确率低,与供应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之间的接口更是有待提高。
3.整车物流资源未有效整合
我国汽车物流企业普遍存在整车运力资源利用率低,运输成本高的情况。据业界统计,目前我国车辆的运输成本是欧洲或美国的3倍。全国运输汽车的空驶率约37%,其中汽车物流企业车辆空驶率达39%,存在着回程空驶,资源浪费,运输成本高等问题,这部分成本影响到汽车销售的价格,并最终转嫁给购车者即消费者。
4.汽配物流未有效运作
近两年,汽配市场中物流配送方式正在悄然兴起。目前,北京、上海、山西、河南等地相继出现了上规模的汽配物流配送体系运作方式,也有的在着手建立跨地区的物流服务网络平台。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经营效果并不都很理想。有的上游供货商渠道畅通,而下游经销渠道没有很好的连接起来,出现了较为尴尬的局面。
5.汽车物流标准有待统一
汽车物流零部件的品种多,尺寸和其他物理特性差异大。为优化汽车物流体系,实现包装、运输、仓储和装配线供应的一体化,发达国家的汽车物流行业通常都会采用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物料容器具,这不仅能实现搬运技术和仓储的机械化以及运输装卸的合理化,同时对产品底色为质量保证也至关重要。而中国汽车物流行业在物料容器的使用方面,与国外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为优化卡车的空间的利用率,干线运输通常采用纸包箱包装,这就意味着装卸车以人工操作为主。而各个整车装配线上要求采用物料容器具,因此需要在中间库对纸箱包装的零部件、配件进行改包装作业。这一过程造成很高的劳动成本,同时对零部件的质量也会带来不良影响。目前,虽然个别整车生产厂已经在推广物料容器具的使用,但由于各厂家的标准不不统一,同一种物料向不同生产商供货时需要采用不同的物料容器具,这不仅导致供应商投资的浪费,同时也使推广工作难以展开。
正是基于我国汽车物流业存在上述问题与弊端,我国汽车物流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物流业始终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问题亟需解决。
四、未来我国汽车物流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十二五”给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以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谋划中长期发展战略,注重提升发展;推动产业物流社会化,促进融合发展;培育物流企业群体,加快集约发展;整合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实现协调发展。
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国汽车物流将从初级发展阶段很快进入成长和成熟阶段,其主要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第三方物流服务将占主导地位
我国现行的主体汽车物流模式是供产销一体化的自营物流,即汽车产品原材料、零部件、辅助材料等的购进物流、汽车产品的制造物流与分销物流活动全部由汽车制造企业完成。制造企业既是汽车生产活动的组织者、实施操作者,又是企业物流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在这种模式下,制造商对供应物流、制造物流及分销物流拥有完全的控制权,能够掌握第一手客户资料,有利于改善客户服务和对整个物流进行协调和控制。
但随着物流业务的不断扩大,供应全球化和电子商务对汽车产品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柔性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制造商具有更加强大的物流实力,不断加大对物流的投入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随着汽车供应链全球化的发展,汽车制造商越来越需要社会化的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帮助他们整合全球物流资源,以满足其生产和销售需要,对其供应链进行全程一体化的服务。而专业化的物流公司可以为汽车制造商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可以使企业集中精力在核心领域,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大大降低流通中的成本。在欧美,80%以上的汽车企业把汽车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
第三方汽车物流公司有其自身的专业化物流运作经验和技术,有专业的物流网络及设施、专业化的物流运作管理人才和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系统,有利于促进汽车产品总体物流效率的提高和物流合理化。供应链中的企业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信息及仓储运输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还可以促进整体汽车物流的专业化、现代化,使供应链不断得到优化。
2.汽车物流向供应链一体化发展 供应链管理要求汽车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整合,通过汽车物流的功能整合和资源整合全面整合汽车供应链。汽车物流是以汽车制造商为中心,一产品制造和市场营销为主线,以相关信息流来协助供应商和客户行为的协作型竞争体系或市场竞争共同体。利用物流管理可以使产品在有效的供应链内迅速移动,使供应链节点企业获益。核心制造企业通过与物流公司、供应商、经销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完成整个过程的资源计划与控制。
对供应链整合的我目的是为了增强供应链的竞争能力,降低运输成本,减少供货时间,并能够便于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增加收益,提高客户满意度。第三方物流企业协调管理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既包括采购、生产和销售物流,也包括退货和废弃品物流等逆向物流,做到使产品在仓储、运输、分销过程中占用的空间最少,耗用的资源最少,便于回收和重复利用包装物,同时考虑到整个供应链的现有资源和分布情况,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资源利用最优,做到对环境的危害最小。
3.服务的标准化和资源的整合
汽车物流企业通过订立香相关的管理标准、服务标准等规范,形成汽车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环境。通过区域整合和运力资源共享,推进“协作物流”,实现优化配置
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回程业务的稳定性,提高运输效率,从而通过优化整条供应链实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4.航运企业与我国汽车出口企业结成战略联盟
今后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了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我国远洋汽车船运输的发展和我国汽车出口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结成战略联盟后,汽车企业努力做好自己的核心业务----汽车制造 ;汽车船运输企业力求增强运力为蓬勃发展的汽车出口提供比国外企业更低廉的价格,使之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5.汽车物流将注重增值服务发展 目前的过国内汽车物流企业功能单
一、增值服务能力薄弱。据统计,汽车物流服务商收益的90%来自基础性服务(运输、仓储),而增值服务、物流信息服务和支持物流 的财务服务的收益只占10%。提供增值服务是一个企业采取差别战略提高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因此发展汽车物流增值服务成为一种趋势。例如著名的物流公司Exel,其汽车物流服务范围才超出一般的运输和仓储,该公司提供的服务组合项目包括:旧汽车的重新装修,特种车辆如救护车、解款车的改装业务,还有市场售后服务,以及汽车交运之前的现场体检、车身修建、车辆改装、车内维修、汽车备件储存管理、备件配送服务等。
参考文献
【1】 徐雯霞.汽车物流与信息技术[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 陶君成.中国物流经济发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 丁俊发.中国物流[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中国现在物流发展报告.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 赵皎云.物流业发展有望开创新格局_2009中国物流业回顾与展望[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0(2)
【6】 王厦.中国汽车物流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6)【7】 张彦敏.中国汽车物流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企业导报,2010(7)【8】 孟曦.中国汽车物流业问题研究[J].世界海运,2009(4)
【9】 丁俊发.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EB].http://www.xiexiebang.com.新浪财经,2007-11-09 【10】 何黎明.我国物流业“十一五”发展回顾与“十二五”展望[EB].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物流产品网,2011-1-25
第二篇:近十年《伤逝》研究报告
近十年《伤逝》研究报告
近十年《伤逝》研究报告
鲁迅所写的小说《伤逝》,形式特别,意蕴深厚,解读空间较大,因而自1925年面世以来,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特别是最近10年,更是论者颇多、论文频出,且论者的研究方法已不再局限于过去的社会学、历史学层面的解读,而是将多种西方现代的文学批评方法作为武器,试图从新的批评视角,对《伤逝》的复杂意蕴进行更为准确的透视和更深层次上的把握,以期抵达文本的本质意义。
一、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分析
贾振勇认为,“鲁迅在《伤逝》‘真实’与‘虚空’的对立紧张的矛盾中”,“看到了男性价值世界在制造‘娜拉出走’这一历史乐观主义女性神话所起的助封为虐的作用,看到了男性中心主义文化霸权对它的终极价值目标釜底抽薪的势能”。“《伤逝》正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在展现‘娜拉出走’这一现代性民族集体经验的虚妄性特征时,集中而深刻地展现了它的男性中心文化的霸权性和引诱性,展现了他对女性这一历来受压抑群体的本体性漠视,以致古老的男性中心主义文化借助它而获得了现代性工具”。周玉宁也认为,《伤逝》“细腻而深刻地展示了男女间的隔膜与厌弃”,“显示了男女性别意识的差异,理解与沟通的困惑”,“子君才从父权的家庭走出,就又自觉自愿地将自己置于夫权之下,以期得到一种稳定的保障”,她的悲剧乃是“一个尚处于半‘新’半‘旧’状态中的女性的悲剧,一个受过个性解放启蒙,而思想意识的出发点仍停留在男性中心范式里的女性悲剧。涓生虽然标榜男女平等,也真心希望子君能与他共同奋进,却仍脱不了男权意识,最终还是习惯地以女性为牺牲”。
二、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发掘主题内核
鲁迅写作《伤逝》到底动机何在?王文彬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涓生的悲哀与悔恨的心理内涵包括辩白、自责和超越三个层面。而贯穿他和子君爱情生活全过程连续不断的思考中,表明他对爱情悲剧原因的分析,对生活和生命的认知,对子君之死实有的体验及其升华,抒写在他悲哀和悔恨中由对个性主义和自我牺牲的人道主义的两难选择到两难都选择的心灵历程。”赵敬立也认为,“写作《伤逝》是鲁迅假借了恋爱的形式,对自我从思想到人生道路进行深刻而痛苦的反省、探索、总结与调整”,是他“由‘仿徨期’心路历程的曲折而艺术化的反映和记录,是他崇奉给自我(及改革家)的一篇深自悲泣和伤悼的‘诛文’,一曲长歌当哭的哀惋”。因此:“《伤逝》有着‘双重’叙述主题,表层显在‘主题’是爱情主题”,“深层潜隐的主题”则是“自我伤悼”,鲁迅并不是真的“要把爱情故事当作一个主题去叙述”,而是“以反讽的笔法借用这恋爱的形式的”网。陈留生则认为,鲁迅与一个叫许羡苏的女孩子交往共1年,“在写作《伤逝》时已相交5年,鲁迅对许羡苏一直有好感,而许羡苏对鲁迅则是敬中有爱,但始终缺乏使二者关系飞升到恋爱层面的契机,许羡苏的婚事因此而耽搁。在鲁迅与许广平确立恋爱关系并准备向新的生活迈进时,他在有意无意间感到有愧于许羡苏,因此就虚拟自己果真与她结合了其结局必然会像涓生与子君那样,以悲剧告终。既然如此,还不如不结合。这样,鲁迅悬着的心终可平衡了。
谢世洋对上述观点持鲜明的反对态度。他指出,《伤逝》是对五四时期沉酒爱情、躲避社会斗争的青年群体的典型刻画,是对知识分子“国民性”的反思、啃叹与批判日。刘起林、易瑛认为《伤逝》的主题内核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涓生是站在追求生命终极价值的角度来对待人生以及他与子君的爱情的,他对子君爱情的追求与放弃,都与他对生命最高意义的追求紧密相连,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对涓生来说实际上是一曲生命终极意义追求的悲歌”。为论证自己的观点,他们还将作品的意蕴揭示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终极意义的憧憬期”、“现实生活的品味期”、“凡俗人生的彻悟期”和“生命追求的抉择期”,并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阅。另有一些论者,如罗小茗认为,在涓生眼中,之所以会出现一个由进步变为落后的子君,是因为作为公务员,涓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力与怯弱,需要种种启蒙者的成就感来掩饰,而维持这些成就感,以及继续启蒙的力量,则来自于‘大无畏的子君”,“所以,与其说有一个‘革命的子君’被涓生选择了,倒不如说是涓生选择了一个活生生的子君身上被额外赋予了光明意味的某个部分”,“在对现实生活无限度的解释权力中迅速地无需中介地回附到物质的平庸,这无疑是涓生思路中最可疑最可怕之处”谢菊在考证了作家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之后认为,《伤逝》“其实就是鲁迅借助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将这些事件的经过(即兄弟失和、失业、与许广平恋爱等)、他的思考以及他内心深处难言的隐痛写出来”。“出于这样的动机,《伤逝》是为他自己而写的,是写给自己看的作品,因此没有公开发表而收人文集出版。而用爱情题材来表达,既与他当时正在和许广平恋爱、有切身的生活体验有关,也与当时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内在逻辑一致”,因为兄弟失和“是鲁迅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创伤”而在冯金红那里,涓生被看做是“一个既矛盾分裂又统一和谐”的人物形象,表面上涓生忏悔的是“无过之过一一说出真实”,但事实上涓生的“过”是在他“说”之前,他的忏悔“有着双向乃至矛盾的自我评枯”,“他在哀怨惆怅的叙述中不自觉地将他和子君之间关系破裂的责任几乎全推给了子君,而自己却给人一个勇于承担后果的印象”,在这个“忏悔的迷宫里”,“高尚、善良、勇于自我批评、承担责任的涓生与另一个似乎更为醒目的自私的、个人主义的涓生扭作一团”
三、文本的比较研究
王兵以《野草》为参照,发现了《伤逝》的象征意义。他指出,“以往,我们称鲁迅为现实主义作家,强调的多半是他创作中的现实性”,其实,“从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就采取了一种独特的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而“在(野草》中,象征性终于盖过真实性而达到了高峰”。如“《伤逝》中的‘家’和‘夜’象征着人类的生存困境,‘爱’象征着人类精神追求中世俗的牵绊和情感的重负,‘花与动物’、‘谈天、读书、散步’与‘家务’象征了脱俗与世俗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子君’象征了一种虚无的存在,‘涓生’象征着不可征服的生命”等等。而“涓生这类形象的出现,表明鲁迅的创作由病态的人格揭露跨向了理想人格的塑造的新阶段”。王兆胜则从家庭文化角度,将《伤逝》与钱钟书的《围城》放在一起加以解读。他在比较中发现:鲁迅的《伤逝》对家庭采取的是“内审”方式,而钱钟书的《围城》则采取“外观”方式;《伤逝》表现了作者的一腔热血,真挚、热烈是作品的基调,《围城》则表现作者的冷漠关照,清冷是作品的态度;《伤逝》的叙述模式为“以涓生为叙述视角的限定视角”,《围城》则是“以全知全能视角进行非限制视角的描述”。鲁迅以“爱情和幸福的家庭”作为理想和信仰,而对逝去的爱情和以爱情为基础的家庭感到伤惋,而钱钟书则消解了“爱情和幸福的家庭”的理想意义,对此做出世俗的理解,采取了漂移的态度,从而表现出了不同的家庭观念问。郭海军把《伤逝》与鲁迅的另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放在一起加以比较、鉴别,认为虽然《狂人日记》的叙事模式是第一人称修辞模式,《伤逝》的叙事模式是第一人称客观模式,表现的思想内涵也完全相异,但在形式建构方面仍具相似性。“日记”和“手记”形式的使用,使得“独白性内容获得了客观化的品行”,“大大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徐新江在对《离婚》和《伤逝》进行比较后认为,爱姑和子君的悲剧分别是“熟睡国民”的悲剧和“猛醒女性”的悲剧,并把这两个悲剧分别归人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徐慧琴和冀爱莲则认为鲁迅是“怜作为农村劳动妇女的爱姑不觉悟,惜作为知识分子的子君的落伍;他怀着一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火热心肠,给青年导航、指路”。
综上所述,近10年《伤逝》的研究虽然还难见惊人之作,但研究的多元化态势十分突出,使人明显感觉到论者学术思维的日益拓宽,其中从性别角度的分析(认为涓生、子君的爱情悲剧乃是两性之间的悲剧)颇具说服力,虽然这类文章给人以蜻蜓点水之感,但与从其他角度切人的论文相比,显然更接近文本的原意。而意义的潜在性、非自明性也注定了:通过不懈的努力,经典作品《伤逝》所蕴涵的一切,必然还会得到更深、更广的探寻和挖掘。
参考文献: 【1】贾振勇.现代性的女性神话——鲁迅小说《伤逝》再诠释[J].鲁迅研究月刊,2001,(3):23-27.
【2】周玉宁.性别冲突下的灵魂悲歌——《伤逝》解读[J].江苏社会科学,1994,(2):119-123.
【3】王文彬.两难选择,两难都选择——《伤逝》心理内涵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1995,(5):46-53.
【4】赵敬立.唱歌一般的哭声,给旧我送葬——《伤逝》新解[J].鲁迅研究月刊,1996,(11):16—24.
【5】陈留生.《伤逝》创作动因新探[J].南京师大学报,2003,(2):1 15—120. 【6】谢世洋.是“兄弟情”之哀还是“国民性”之叹?——《伤逝》主题辩[J].南昌大学学报,2003,(3):110—114.
【7】刘起林,易瑛.《伤逝》主题内核: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4):106—109.
【8】罗小茗.涓生的思路——《伤逝》重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3):221-222.
【9】谢菊.《伤逝》解读[J].鲁迅研究月刊,2001,(11):56-61.
【10】冯金红.忏悔的“迷宫”——对《伤逝》中涓生形象的分析[J].鲁迅研究月刊,1994,(5):21-25.
【11】王兵.人生终极意义的永恒追求——以《野草》为参照看《伤逝》的象征意义[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1):39-42.
【12】王兆胜.伤惋与漂移——从家庭文化角度解读《伤逝》和《围城》[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86-90.
【13】郭海军.生动而有效的艺术传达——《狂人日记》与《伤逝》的叙事模式比较分析[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4,(1):21-24.
【14】徐新江.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离婚》与《伤逝》的悲剧意义比较[J].兰州大学学报,2000,(5):128-131.
【15】徐慧琴,冀爱莲.女性反抗者悲剧的解锁者[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51-52.
第三篇: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今天的商业经济,是以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以支撑其他服务业发展为轴线的闭合式管理体系,在这条产运销的经济三角锁内,物流产业是组成整体经济板块的中心节点。
电子商务主要是以物流产业为支撑系统,若物流业不能与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同步,会使电子商务产业举步无路、面临失败,物流在电子商务上的位置异常重要,所以,重视物流产业即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目前,国内知名的电子商务企业如:阿里巴巴、卓越等,都在全面展开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在这个运作过程中,存在着均衡、统一的关系,即要保持电子商务稳步发展,又要保持物流与电子商务同步发展,且不要让物流成为电子商务的瓶颈。
在电子商务概念建立过程中,兼顾融汇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整合。其中,信息流是实现对流通过程的监控。而物流则是实施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是电子商务最终实现的基本保证。再完美的电子商务也会因为差质的物流配送而变成一纸空文,因此,强盛的电子商务还需有强大物流体系的支撑。1.物流的运营保障
无论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下,还是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生产都是商品流通之本,而生产的保障需要物流活动支持。科学、合理的物流,通过降低费用实现降低成本,通过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压、缩短生产周期等实体管理,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反之,缺少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手段,忽视物流管理功能的维护,生产的顺利进行也就无法保障,电子商务亦难以实现。2.物流服务于商流
在商流活动中,商品所有权自购销合同签订之时起,便由供方转移到需方,而商品实体并未移动。在传统的交易过程中,除了非实物交割的期货交易,商流活动都必须伴随相应的物流活动,在电子商务中,消费者通过上网点击购物,即完成了商品所有权的交割过程,即商流过程。但电子商务活动并未结束,只有商品通过物流服务将实体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商务活动才最终完成。因此,物流亦是商流。
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物流实际上是商流的后续服务,没有现代化的物流,就没有现代化的商流。
3.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根本保证
电子商务最大化地方便了消费者,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他们的购物过程,省时减耗。但是,他们所购的商品送达缓慢,抑或所送并非自己所购,那么,消费者不会再继续网购。所以说,物流是电子商务中实现以“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最终保证,缺少和未建立现代化的物流流通体系,电子商务就无法实现便捷销售、安全送达的网络经营,消费者会依然选择他们依赖已久的传统购物方式。
综上所述,在发展电子商务的同时,必须达到“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的发展与其同步。
绥芬河地区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凭借多年的对俄物流经验,以及有利的政策支持,形成了一整套完善、规范的对俄国际物流体系。近年来,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加快;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态势良好;综合保税区良性运作,中俄边贸天时和谐、地利优厚。
绥芬河在多年的对俄贸易中,积攒了丰厚的商业物流资源,尤其以绥芬河邮政国际包裹业务最具特色,邮政国际包裹以其专业,安全,便捷的服务特色,赢得了中俄客户的广泛赞誉,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其多渠道,多手段的营销方式普及俄罗斯全境,使整个绥芬河商户在咫尺之间即可沟通天涯海角,已成为绥芬河商家熟悉喜悦的物流形式。
中俄两国邮政偕同合作,绥芬河邮局驻海参崴办事处具有成熟的国际包裹运输操作流程,有专职专业的国际包裹业务处理的团队,能够灵活运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这一销售手段,利用安全、完备的运输体系将货物快速,准确、保质地配送到俄罗斯的各个地方。
依托电子商务平台的优势,邮政国际包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以安全、快捷、高效为原则,已发展成有专业团队、有俄方合作伙伴、有完善服务机制的专业化的物流企业。运筹帷幄、制胜千里,积极准确地为对俄电子销售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包括专业化、多多元化、安全化的国际运输、数据对接、电子下单、信息处理等服务,为中俄贸易搭建安全畅通的物流对接渠道;并参与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内外物流中心建设,为保税区企业提供仓储设施租售、区内配送、海关监管运输、国际货运代理等配套物流服务。
人杰地灵、厚德载物,在这个经济飞跃、物质奢华的时代,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更新,让我们倚助信息化的完美给与,在人文与商海的跌宕间优化自我,以完美的高智能服务给力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第四篇:物流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
物流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物流概述
物流(logistics)就狭意而言,即指商业流程中的仓储及运输。我国对物流的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 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现代物流管理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全球化观念、物流管理信息化、物流管理的社会化、物流管理的一体化、以顾客满意为第一观念。现代物流的特征:科学化、系统化、准时化、专业化、网络化。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专业分工加快,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物流对各行业的影响
交通运输设施是物流支撑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硬件设施 ,我国经济中出现的物流企业 ,很大一部分是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而来。它们依托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客户、设施、经营网络等方面的优势 ,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其他物流服务 ,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
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关系 ,即制造业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物流需求 ,从而拉动物流业的发展 ,完善的物流支撑体系又会对制造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物流业的发展对农业的推动作用较强。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具有独特的特点 ,既与地区有特色的物流支撑体系有关 ,也与整个目标市场的适应或建立紧密联系。农产品流通渠道进一步拓宽 ,多元化市场体系框架初显端倪。改革开放以来 ,以市场为取向的农产品流通途径和方式逐步拓展 ,带动广大农村的农产品物流 ,特别是农产品加工、配送增值物流服务 ,发展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物流业的发展对商业的促进作用。商业连锁企业的发展 ,商品流通量大 ,对物流的需求增大 ,物流为商业连锁企业多点进货、多点分送的配送系统提供服务;为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和电子商务市场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这些正符合大型商业企业、生产企业与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形成一体化的现代物流发展趋势。
三、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物流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再生产的需要,是流通的主要因素。物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它联结社会生产各个部分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供应其产品用于对方的生产性消费和职工的生活消费,它们互相依赖而又互相竞争,形成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物流就是维系这些复杂关系的纽带和血管。“商流”和“物流”一起,把各个生产部门变成社会总生产中互相依赖的部门。
2.物流是社会再生产不断进行,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前提条件。
3.物流是保证商流顺畅进行,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物质基础。商流的目的在于变换商品的所有权,而物流才是商品交换过程所要解决的社会物质变换过程的具体体现。4. 物流技术的发展是决定商品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从根本上改变了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条件,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前提。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物流对生产发展的这种制约作用就越为明显。
5. 物流的改进是提高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搞好物流,已被称为获取利润的第三源泉。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在工业发达国家通过降低物料消耗而获取利润(即所谓第一利润源泉)和通过节约活劳动消耗而增加的利润(即所谓第二利润源泉)的潜力已经越来越小,而降低物流费用以取得的利润(即所谓第三利润源泉)的潜力却很大。
四、物流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 1.对港口主业的带动作用
港口物流中心提供的换装、分拨、配送、加工、联运等一系列物流服务,能够保证将货物以最经济、快捷、准确、安全的方式送达下一级配送中心或直接送到用户手中,发挥海港新城物流运加快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的必要条件。2.对仓储、配送业的带动作用
综合物流园区的建设将为客户提供更多优质的增值服务。物流中心以现代物流为纽带,加强与腹地的联系,可以推动运输、仓储、配送业的发展。3.对包装、流通加工的带动作用。为了促进商业销售和方便运输流通,提高货物和商品的附加值,从事流通加工和包装完全是必要的。南汇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对该地区的流通加工产业起到带动和促进作用。4对信息、咨询服务产业的带动作用
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有关信息在各个环节准确、快速地传递。网络技术和信息系统建设必不可少,信息平台将成为联系各方的纽带。同时,为了更好地为参与物流的各方服务,借助于信息技术的物流相关咨询业也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5.带动地区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对商贸的带动柞用
五、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目前,我们的物流企业运作模式依然习惯于自成体系、自我服务,存在的大量潜在物流需求还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物流企业普遍规模小、业务单
一、实力很弱、服务质量差、信誉不高。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普遍较低,信息系统比较单一,仅仅企业内部建立了内部信息化系统,不能有效地与上下游企业时时取得紧密联系。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难以实现高度信息化管理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这与高度信息化程度的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已成为制约物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是促进物流业自身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增加消费和扩大就业的需要,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中国近十年的政治
中国近十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医疗、社会保障情况 政治:
政治较之前逐渐公开透明,人民的意见、压力对政府开始显现效果。坚持党的领导,是任何时候都必须首先坚持的基本原则。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党的领导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只能改进而不能僵化。如果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被削弱甚至是转移,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就得不到保障,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会瓦解。这个危害是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在中国,稳定和发展压倒一切,必须有一个团结稳定、坚强有力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这个核心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这一点,是确保民主集中制在整个国家和社会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也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首先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前提条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不能搞无政府主义。没有领导就没有集中,没有集中也就没有民主。民主本身是一种社会秩序,在国家和社会管理方面,民主既是手段,也是目标,是手段与目标的统一。
经济:
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增速世界领先,结构优化正在加速。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成就:改革开放得来的对外贸易,使中国经济发生扭转,在加上加入了WTO,更让中国的经济贸易飞速发展.现在,我国的经济正实行着赶日超美的计划.科技:
航天神九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建立太空空间站的国家,五代机歼20战机缩小与美国差距。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2.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3.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果。4.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5.工农业科技获得进展。
人类基因研究成就巨大。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迅速。在纳米技术领域屡创佳绩。超级计算机智能化。
文化:
文化思潮与国际接轨,吸收外国先进学术,追求开放的学术氛围。医疗: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坚持卫生工作方针,努力探索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发展道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卫生事业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一、基本卫生状况
一是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二是卫生资源持续增长。三是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明显增加。四是城乡以及地区间卫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五是卫生总费用发生结构性变化。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实现“病有所医”迈出了关键性步伐。
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逐步形成。
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效夯实,“强基层”的医改目标初步实现。四是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五是有序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累了有益经验。
三、重大疾病防控
一是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重点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卫生应急能力全面提高。三是慢性病防治工作逐步加强。
社会保障: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积极促进就业、维护职工权益、协调劳动关系、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是新世纪之初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主要奋斗目标。
一、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二、新型劳动关系基本形成
三、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费用来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五、社会福利制度:中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六、灾害救助制度:
灾害救助制度有力地保障了灾区人民的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