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流动摊贩管理问题的调查与提议

时间:2019-05-14 04:3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城市流动摊贩管理问题的调查与提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城市流动摊贩管理问题的调查与提议》。

第一篇:关于城市流动摊贩管理问题的调查与提议

提案

关于城市流动摊贩管理问题的调查与提议

——以复旦周边小贩为研究的切入点

08300720032 黄骏腾 09300680193 李鲁宾 09300690026 李龙金 09300690077 陈帅 关于城市流动摊贩管理问题的调查与提议

——以复旦周边小贩为研究的切入点

(一)背景说明

2010年3月26日晚至27日凌晨,云南省昆明市北市区北仓村农贸市场门口发生城管与小贩冲突事件,数百群众聚集,城管和公安部门共10辆汽车被掀翻,其中3辆被点燃,9名城管工作人员受伤,4名警员被砸伤,多名摊贩主被打伤住院,情形十分恶劣。该暴力事件一经曝光,便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关于城市流动摊贩管理问题的讨论也被推上了一个高潮。

摊贩的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城市管理中的一大难题,流动摊贩该不该管,应该如何去管,城管的权限有多大,有什么具体的法律作为依据,摊贩为何屡禁不止,暴力执法事件为何频频发生,我们该如何看待那些在城市中“乐此不疲”地和管理人员打着“游击战”的“弱势群体”,这些都已成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无证流动摊贩的产生根源在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有企业改制等原因导致的劳动力富余,就业形势严峻的客观现实,是我国社会、经济还不够发达,部分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低下的集中体现。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方便居民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市场相对缺乏为摊贩提供了滋生的温床。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和农民大量涌入城市,他们多数文化程度低、无技术、无资本,为了谋求生存空间或者渴求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做无证流动商 贩便成为其首选的谋利方式。作为这样一群弱势群体,如果我们坚决取缔而又不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生存发展的机会,这个群体将给社会带来很大的不安定因素。但是,我们可以任意纵容他们的存在吗?流动摊贩在商业繁华地段、居民区通道、学校门口等处随地设摊,影响道路秩序,经营过后遍地狼藉,影响市容环境,而且他们经营的物品质量问题突出,缺斤短两、以次充好,没有经过检验检疫,存在比较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而一些流动摊贩兜售假冒伪劣的饰品、刀具等物品,不仅态度蛮横,还对过路行人纠缠不清,强买强卖……

基于目前的严峻形势,我们小组做了相应的调查和探讨,提出了我们的一些想法和解决方案,希望能给城市的管理者们提供一定的建议。

(二)调查结果的呈现与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共采样83人,发放问卷100份,收回83份,有效83份。问卷内容如下:

复旦周边摊贩调查问卷

学校周边的摊贩分类大致可以分为食品加工和小商品零售两类: 1.您在复旦周边摊贩处的消费频率?

A 经常

B 偶尔

C从不 对其商品(尤其是食品)安全程度的信任程度

A安全,可放心食用

B不太卫生,偶尔食用

C非常不卫生,不愿意食用

D其他请补充。对其价格的观点。

A 昂贵

B 一般

C低廉

D其他请补充。2.综合考虑,请您对这些商贩对您生活的影响程度评级()A 使生活便捷度大大提高

B使生活变得便捷一些 活没有什么影响

D造成一般不利的影响

E对生活造成非常大的不利 若摊贩对您生活造成了不便您有什么建议? 3.您认为复旦周边摊贩存在的意义?(多选)

A 可以方便的买夜宵以及一些生活用品,生活便利

B 促使本食增添饭菜品种,提高饭菜质量

C 摊贩获得收入来源,解决生存问题

D 补充。您认为摊贩的存在有什么消极影响?(多选)

A 产品质量没有保证,尤其担心食品卫生安全

B 影响市容市貌,引发城管与摊贩冲突

C 影响交通,学生出行麻烦

D 影响学校管理,引发保安与摊贩的冲突

E 补充。对于城管与摊贩时常冲突的现象,您认为主要责任在谁?

A 城管

B 摊贩

C双方

请您为解决双方冲突献计献策。

5.您觉得复旦为学生生活便利着想,是否应该放宽对摊贩的限制,为他们划出一块区域营业呢?请谈谈您的看法。

C对生调查结果呈现如下:

1、A17

B53

C13

A15

B53

C15

D补充:不卫生,但经常食用,方便

A4

B48

C31

D补充

2、A11

B49

C20

D2

E1

建议。

3、A66

B13

C51

D补充:复旦文化的一部分 A64

B31

C23

D13

E补充

4、A22

B15

C46 献策:设立夜市,集中管理;宿舍附近划一块区域经营,并进行卫生监督;城管可以向摊贩收取一定费用,但不要管的太多,并且不能使用暴力,使双方和谐相处成为可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摊贩摆摊行为,在实践及地点上统一管理;建复旦小吃街。

5、看法:①可以。方便学生,使摊贩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但前提 是不影响市容,并且统一管理;可以再宿舍周边,但不可进入宿舍区内;保证卫生及价格;不影响交通。

②不可以。卫生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学校无此义务,却承担一定风险。

我们还进行了实地调查,并采访了几个关键性人物,结果实录如下:(1)对复旦周边摊贩的调查

问:叔叔,你好。你觉得城管与你们产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答:城管要执法,不允许我们随地摆摊。而我们实在是找不到其他工作,为生活所迫,才来摆摊的。问:你觉得城管会不会有过激的行为?

答:以前有,但现在要举办世博会,创建文明城市嘛,故他们的行为比以前好多了。以前,他们一旦发现我们,就会穷追不舍,直到逮住我们,然后没收我们的家当,甚至当面毁坏,行为令人发指。问:你觉得城管应该如何管制才比较文明? 答:最基本的当然就是不没收,不罚款了。问:你觉得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对双方都有利?

答:政府可以规划出一定的地方,在规定的时间(例如中午、周末等)内允许买卖,并且合理的管制。而我们本身也可以整齐规划,靠马路两边摆,尽量不影响市容市貌。而城管必须是要有的,但希望他们执法态度好一点,大家一起和谐相处嘛。只有大家相互体谅,才能构建出和谐社会。

(2)对复旦保安的调查 问:保安叔叔,你好。你觉得摊贩的存在对你们的正常工作造成了哪些影响?

答:他们的存在当然给我们加重了工作的负担。我们一方面要保证在校学生的安全,另一方面还要阻止摊贩的进入。

问:如果摊贩为了躲避城管的检查而躲进校内,你们是如何处理的? 答:学校规定摊贩禁止入内,而且禁止他们在黄线范围内摆摊,我们也只能阻止他们进入了。

问:你觉得如果专门规划出一块地方供他们摆摊合理吗?

答:我个人认为不尽合理。因为其他人租房做生意要交一定的房租,他们若是不交那显然不合理。

调查结果的分析:从此调查问卷中,很明显可以看出偶尔去复旦周边摊贩消费的同学占绝大部分比例,并认为其价格一般,且食品不太卫生。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这些商贩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摊贩的存在不仅方便了他们买夜宵,也给摊贩提供了生活收入来源。但是也有大家普遍担心的几个方面,最突出的便是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且此行为影响市容市貌,给学生的出行也带来了一定的不便。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城管与摊贩发生冲突责任在双方,认为通过协调他们可以和谐相处,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三)解决方案

根据调查和讨论,我们的提议如下:

一、摊贩管理。

1、“正规军”取代流动摊贩,设立专门的摊贩营业场所,规范经营。据报道,针对乱设摊这一大顽症,上海浦东昌里路和浙江温州五马街两处独辟蹊径,改变了传统的“与摊贩为敌”的管理模式,而是采取了规范措施,以一支“正规军”取代流动摊贩。昌里路设置了32个有棚的正规摊位,月租100元到300元不等,专供有困难的当地居民经营,还引入企业共同管理;五马街由企业为摊贩提供不锈钢餐车、健康证和培训服务等。这两项措施使得摊贩经营规范化,摊贩再也不必担惊受怕,被执法的城管“围追堵截”,可以安心做生意;政府也便于管理,防止城管暴力执法或摊贩暴力抗法等现象的发生,真正维护了城市形象,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2、加强对食品摊贩的卫生管理,加强摊贩卫生知识教育。新加坡对小贩的卫生管理,这不仅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并且塑造了新加坡整洁卫生的城市形象,赢得了“花园城市”的美名。新加坡公共卫生条例规定。所有小贩必须注射伤寒预防针;凡45岁以上的小贩必须照X光,检验是否有结核病;所有小贩必须上食品卫生课程等。此外,新加坡每年还会对食物摊位进行一次分级评估。即划分出A(优)、B(良)、C(中)、D(差)四个等级。其评估标准包括。对地板、墙壁及器具的清洁;对食物的保存是否恰当;小贩在操作过程中是不是按照规定使用了手套、口罩,个人卫生是否达标等。新加坡环境局下设的小贩署会抽查小贩摊位的卫生状况,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就会马上采取措施,并把发现的问题通过“掌上电子记事簿”输入小贩管理署的 信息库中,现场扣分。

3、对摊贩实行扣分制度,规范对摊贩的管理。这种制度类似于对驾驶员的管理制度,也是以12个月为单位,12分为惩罚标准,凡在12个月内累积被罚12分或以上者,其执照将被暂时吊销两个星期;如果连续三次超过12分,其执照就将被撤销。

此外,非常明确的规定。犯规行为共分为三类,售卖不洁、污染、不宜食用的食物,将污水倒入明沟等被看作是严重犯规;储藏食物的方法不对,在准备食物时抽烟、吐痰等属普通犯规;没有把营业执照展示在明显地方等则被记为轻微犯规。

二、城管执法

1、检查监督介入,助城管执法去暴力化。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决定由一个行政机关(城管)来行使各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据此,城市管理监察集中行使着原属于环保、绿化、工商、交通等部门在城市管理方面的行政处罚权,范围包括13 大类300 余项。可以理解,城管所涉的职权繁杂,很难界定其职权范围,难免会出现监督真空的现象,由此助长了部分城管人员的飞扬跋扈、粗暴的执法方式。因此,监督检查的介入能够防止城管暴力执法现象,也助于其约束执法行为,改进执法方式。

2、为随意执法套上“笼头”。受传统执法理念“重实体、轻程序”的影响,城管执法人员的程序观念淡薄,认为只要实体合法便达到目的了,导致日常管理中常常是无视法定执法程序,遇到问题便去拆、去 撕、去收,“上前便罚、罚完便走”。这种简单、粗暴的执法方式时常导致人们的误解和诟病,部分老百姓甚至认为城管执法人员在收取“外快”。为此,必须为随意执法套上“笼头”,使执法程序化,城管人员要谨遵程序执法。西安市为城管执法制定了标准的执法程序流程。从立案、调查取证、做出处理意见、送达、执行到结案等环节,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操作流程,甚至对证据的先行登记保存和查封扣压等细节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实践证明,行得通。

3、人性化执法,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素质。事实证明,城管传统的“掀、砸、打、没收”等方式,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导致了更多、更严重的问题。城市管理陷入越管越乱的困境。因此,一味地“堵”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应当“堵”、“疏”相结合,采取适度宽松的管理,同时也可让公众包括小商小贩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是双方能够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处境与难处,才能有效地解决执法者与执法对象的对立局面。

第二篇:城市精细化管理视角下流动摊贩占道经营治理研究

城市精细化管理视角下

流动摊贩占道经营治理研究

一、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的现状

流动摊贩主体大部分是无业、下岗、待业人员、退休人员或本地农民,主要以搭建临时铺面或采取三轮车、小推车、担筐子、挎篮子等方式,长期在广场、学校、医院、车站、公园等人员密集区域从事早点、烧烤、熟食、蔬菜水果等经营活动,具有活动范围大、流动性强的特点。以L区为例,现有流动摊点200余个,从业人员近千人,特别是夜晚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的问题更加突出。笔者实地走访100余名流动摊主,从人员来源看,来自周边农民和外来无业人员人数最大,占到了60%以上;从年龄情况看,大部分是中老年,四十至六十岁的占到了70%以上;从文化程度上看,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其中小学文凭占到近50%;从经营范围来看,以经营蔬菜水果以及各类小吃为主,占比达80%。其主要集中在学校、广场以及小区周边占道经营,经营中时常采取“城管来我就走、城管走我就来”的迂回战术,加大了城管执法的难度,致使流动摊贩从业人数难以下降,而城管执法人员与流动摊贩的矛盾事件也时有发生,城管执法常常会陷入尴尬和困境之中。

二、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的主要危害

(一)存在安全隐患,极易导致社会冲突。

首先,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项目繁多,有食品类、小吃类、蔬菜类、服装类以及小孩的各类玩具等等,很多没有经过备案的临时摊点物品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比如一些熟食摊点使用的原材料,为了求取更高利润,常使用三无产品,即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同时经营者既无健康证又无卫生许可证,缺乏必要的食品卫生知识和健康保护措施,有的甚至制售假冒伪劣、销售过期或腐食品、濫用添加剂、使用“地沟油”“口水油”等。这些食品根本不符合卫生标准,人们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使用后极易给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其次,有些摊贩在经营过程中短斤缺两的不良行为也时常存在,导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严重者产生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妨碍交通秩序,影响市民出行。

流动摊贩一般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往往为了方便和更好的销售物,赚取更多利润,常常走街串巷,在学校、广场或小区周边占道摆摊设点,一般迎着高峰期经营,比如学校周边小吃一般集中在学生上学或放学阶段出现,广场的摊点一般随着傍晚群众饭后休闲散步时营业,这些地方的道路常因人流量较大本身就比较拥挤,再加上流动摊贩的混乱和随机分布,很可能造成交通拥堵,阻碍车辆和行人的安全通行,造成安全隐患严重者引起交通事故。

(三)产生各类垃圾,影响市容市貌。

一些生鲜摊点和小吃摊点因经营物品的特殊性,极易产生垃圾,比如小吃店,在经营过程中油烟飞扬、乌烟瘴气、污水横流,垃圾随地乱扔,加剧了城市的白色污染、水污染及大气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区环境干净整洁,降低了城市的品位。

(四)不缴税纳税,影响经营的公平性。

由于流动摊贩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很多摊点没有在相关部门备案或者办理营业执照,经营收入更没有向国家缴税纳税,基本上属于纯收入,且以地域和价格优势大量挤占正常商户的商品销售份额,这对办理了营业执照采取正规渠道经商的群体来说不公平,这种不正当的竞争关系,不仅侵犯了其他合法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利,更是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极易引起一些群众的不满情绪。

三、流动摊贩占道经营治理的策略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明确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因此,化解流动摊贩占道经营,提升城市品质,保障人民群众幸福生活,需要以人为本、疏堵结合、多元治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有效管控流动摊贩

1.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各城市结合本市实际,对流动摊贩经营行为进行规范立法,明确定义流动摊贩肆意占道经营为违法行为和其必须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减低相关人员进出该行业的随意性。比如重庆市出台了《重庆市食品摊贩备案管理办法》,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食品摊贩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各区县城管部门做好食品摊贩监管工作提供了依据,进一步规范摊贩合法经营。

2.灵活多样加强法律宣传。采取多样化、多层次的宣传方式,宣传流动摊点的违法性、危害性和治理的必要性。一方面通过走上街头、深入摊点,以口头讲解说明,发放宣传单、通知书、提倡议等形式宣传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让流动摊贩了解违章占道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和严重后果,教育引导他们进入正规市场合法经营。另一方面借助新型媒体,比如手机、电视等平台深入报道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的违法性和危害性,获取更多群众的认同和支持,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舆论导向,凝聚起齐抓共管的合力,从源头上减少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的空间和土壤。

3.做到严格执法监管。一是严格按照食品摊贩备案管理办法,从收入、年龄、家庭状况、生活技能等多方面进行严格审核,严格控制流动摊贩备案申请的门槛条件,其准入条件不能过低或者过高,要符合城市无业或低收入家庭的实际需要,对申请人进行审批和授权,有效管控流动摊贩整体数量。二是加强集中整治。对于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区域,要综合市政、公安、工商、食药监、环保等部门,开展综合执法,在城区主要道路和重点地段等加强巡查,坚持发现一摊,取缔一摊,决不手软,对屡教不改者,从重处罚,确保城区主要道路、重点地段没有流动摊点。三是落实日常管理。明确执法人员工作职责,划定权责范围,定人、定岗、定时、定标准,实行全方位、全天候、错时无缝隙管理。通过一系列措施防止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回潮和反弹,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二)分门别类合理合法疏导流动摊贩

流动摊贩中多为下岗、失业、无业人员等弱势群体,如果只是简单的驱赶或取缔,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断了他们的生活来源,容易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治理中,应当采取疏堵结合,以疏导帮扶为主的方式。首先是分地段管理。根据城市主次干道实际情况和片区功能要求,将城区道路分为严禁街道、控制街道、开放街道。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善的区域应为严管部分,不得摆设摊点;对于指导性疏导路段,本着“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方便群众生活”的原则,充分考虑市民的生活需求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进行交通分流引导和开辟临时市场,规划摊位划分,实行统一规划区域、统一经营设施、统一摊点设置、统一经营时间、统一垃圾存放清理,并由相关部门发放临时营业执照,就近引导零散、无序的流动摊点规范经营。其次要分经营项目管理。对于流动摊贩经营的主要内容分门别类进行管理,比如熟食小吃类的摊点,要求办理营业执照和经营者健康体检,确保食品安全卫生。而经营服装或者玩具类的摊点则针对经营的数量归入相应区域进行有效管理。

(三)调动社会主体实现多元化治理流动摊贩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城市治理的过程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合作,因此,在流动摊贩占道经营治理过程中,可以通过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市民监督三大主体有效融入,提高各方参与城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1.建立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可由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社工以及鼓励并支持流动摊贩以个人身份加入其中,强化自治意识,实现自主化管理。同时流动商贩进入公共场所经营之前,需要到指定的行业协会先注册登记,获得行业协会会员资格和标记,明确该会员主要流动经营的公共场所,以此控制所管辖范围的流动摊贩数量,明确其流动经营的区域边界,实施动态监管。

2.政府统筹管控。政府部门特别是城管执法单位要转变服务理念,变管理为服务,切实为流动摊贩的经营和生存问题做好服务;同时对已成立的行业协会要督促其作出承诺,遵守法规与对他人实施监督。当出现环境污染、违规经营、消费者利益受损等现象时,相关政府部门要对经营者作出相应处罚。

3.发挥社工职能职责。利用其专业知识进行正面宣传并疏散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对行业协会进行监督,同时在城管与流动摊贩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也可充分发挥调解作用,防止矛盾激化。

4.构建立体监管网络。由居民委员会、摊贩代表、志愿者等多方参与,共同监管违规占道经营。

(四)健全“退出帮扶”机制降低治理反弹率

1.建立“退出机制”,清退违规行为主体。对于经济条件较好、有固定商铺和摊位以及有一技之长的违规违法流动摊贩,集中认真清查,坚决清退。

2.完善帮扶机制,引导转移就业。由于大部分流动摊贩人员资金少、年龄偏大、知识匮乏,对于寻找就业的能力和机会不理想,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门寻求流动摊贩与现有电子商务模式的最佳结合点,强化培训指导,引导扶持年轻摊贩通过开拓電商平台转变经营模式,销售产品,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当地政府进一步完善行政部门职责并确保一定资金投入,积极提供基础就业培训,合理安排就业渠道和岗位,帮助流动摊贩人员实现转移就业,有效保障行业退出人员基本生活的共赢效果,防止治理反弹。

第三篇:关于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城乡发展日益融合,联系日益紧密。这种变化和联系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到党的建设上来,按照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党员管理方式,已明显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党的建设的要求。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要求,中共密云县委成立课题组,以密云县域内工作所在地、长期居住地与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地分离的党员以及从外省市流入密云县的党员为调查对象,调查了解密云县流动党员的有关情况,探索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提供依据。

一、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伴随着我县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劳动力在产业之间转移和地区之间流动日益广泛,党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也日益频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成为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一)流向分布。流动党员多数以亲、邻、友互介互带的方式外出,同村、同乡党员的流向往往在地域上、行业上相对集中,流动的总体情况是流出党员主要从农村向县城和北京城区流动、从一产向二产或三产流动;流入党员主要是从外地农村向我县县城流动,而且以北京市周边省份尤其是河北省流入到我县的党员居多。根据调查显示,从流动党员行业分布上看,我县流出的党员主要以开出租车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此外,有部分党员因年老体弱投靠子女,或者外出务工经商等。外地流入我县的党员绝大部分在企业务工,有少数人从事个体经营或兴办企业。如我县十里堡镇,全镇共接收外省市流动党员12人,其中10人在企业务工。

(二)流动数量。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流动党员的数量迅速增长。以县人才服务中心为例,2000年组织关系在该单位的流动党员只有50人,到2005年增加到150多人,目前则达到了240多人。据统计,截止到今年10月底,我县工作所在地或长期居住地在组织关系所在乡镇(街道)以外的流动党员有1179人,占全县党员总数的3.4%,其中在县域内流动的有587人,占49.8%;流入到本市其他区县(主要是城区)的577人,占48.9%;流入到外省市的有15人,占1.3%。从外省市流入到我县的党员有506人,占我县党员总数的1.4%,其中从河北省流入到我县的党员有180多人,占流入到我县党员总数的35.6%。

(三)党员构成。流动党员主体突出但结构日益复杂。从身份上看,我县1179名流出党员中,农村党员921名,占78.1%,明显占据主体地位,但近年来下岗职工、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中的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多。就性别而言,男性有884人,占75%;就年龄而言,全县流动党员仍以中青年为主,45岁以下的有786人,占66.5%,但各年龄层次均有分布。就文化程度而言,大专以上学历的有336人,占28.5%;高中中专学历的392人,占33.2%;初中及以下学历的451人,占38.2%。

二、密云县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密云县委以“有利于促进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为原则,在优化组织设置、建立服务平台、创新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和发展流动党员群体的先进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组织,确保流动党员做到离家不离党。为了有效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在流动党员聚集的县人才服务中心和具备条件的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作为建立健全双向共管和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结合组织关系转移到县人才服务中心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日益增多的实际,2007年5月,在县人才服务中心建立了党委,并根据党员的分布情况,建立了5个流动党员党支部,将每一名流动党员都纳入到党组织的管理范围之内。针对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和在非 公企业就业的党员不断增加的情况,以在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为重点,不断扩大党组织在非公企业的覆盖面,去年以来共在141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建立了党组织,使有党员的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全部建立起党组织。在做好党组织组建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将外地流入的党员编入党的基层组织,安排其参加组织生活。以外出流动党员党支部、党小组为单位,积极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冯家峪镇党委在外出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起4个流动党员党小组,并为每个党小组配备了电视机、DVD机和电教光盘等学习材料,确保外出流动党员定期参加组织活动,做到“离家不离党”。

(二)创新机制,探索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方式。一是建立流动党员专人联系制度。流动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的党支部根据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从本支部在家的党员中选择合适人选,与流动党员结成联系对子,开展定期、定向联系。果园街道党工委挑选责任心强的社区党员担任联络员,与外出流动党员结成对子,定期向他们传达党组织的决议和要求,了解流动党员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反馈给党组织;高岭镇党委利用北京移动农网信息平台每周向流动党员发送一条信息,主要内容有:党的基本知识、致富信息、招工信息、实用技术等,增强了党组织和流动党员之间的联系。二是建立流动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制度。流动党员每个季度要向党组织上报一篇书面汇报,报告自己的工作、学习和思想状况。三是建立定期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制度。党组织定期到流动党员家中进行走访,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西田各庄镇党委积极推行针对流动党员家庭的“一节一问候”制度,每逢重大节日,流动党员所在的党支部都要到流动党员家中走访,并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等形式送去党组织的问候。四是建立流动党员评议制度。党员外出之前,党支部与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对其进行管理和评议的主要依据;流动党员返乡后,党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流动党员汇报外出期间的工作、学习和思想状况,全体党员进行民主评议;对于评议等次在中等以下的流动党员,党支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按期改正存在的问题。

(三)强化服务,使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设置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制定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受理电话咨询;为流动党员发放“咨询服务联系卡”,使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都能不忘家乡、不忘入党誓词,并且能够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接受党组织的服务和管理。实行接收流动党员组织关系首问责任制,流动党员到流入地党组织联系转移组织关系或咨询参加组织生活等事宜,接待人员做到热情接待,积极帮助落实相关事项,任何党组织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收流动党员按规定转来的组织关系。东邵渠镇党委在全镇建立起14个党员服务站,为党员提供证件办理、信息咨询、关系接转、技能培训及照顾留守孩子、助种助收等服务;果园街道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为流动党员提供维权服务、法律咨询、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子女入学、生病就医、租住房屋等实际问题。不老屯镇地处我县偏远山区,镇党委结合该镇流动党员大部分在县城务工经商的实际,在县城内的信远大厦建立“不老屯镇流动党员活动站”,每季度组织一次流动党员活动,帮助其解决工作、生活、思想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流动党员找到“家”的感觉。

(四)搭建载体,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一个党员一件事”活动,发挥流动党员能力强、信息灵通的优势,为流动党员设定致富信息、经济发展等岗位,同时为流动党员发放《一个党员一件事活动记录本》,由党员把自己履行职责的情况,以写实的手法简要记录下来,作为党组织考核的具体依据。冯家峪镇西白莲峪村外出流动党员冯小林,根据村党支部发展柴蛋鸡养殖的号召,带头养殖柴蛋鸡,年收入达3万余元,同时他不忘将自己的养殖技术向身边的党员和群众进行传授,带动5户群众共同增收致富。在“一个党员一件事”活动基础上,在流动党员中广泛开展承诺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在帮带群众、为群众提供就业信息等方面提出承诺事项,充分调动流动党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太师屯镇党委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流动党员中开展“我为家乡发展做贡献”活动,广泛征求流动党员对本乡镇及所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组织流动党员为家乡发 展收集信息,动员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回乡兴办企业。西田各庄镇党委大力实施“先锋工程”,开展“流动党员模范岗”争创活动。穆家峪镇优龙公司党支部以创建“党员标兵”为载体,组织流动党员开展服务职工群众、服务企业发展活动,通过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示范引领广大职工群众促进企业的和谐、稳定、快速发展。

(五)提供保障,为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县委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整体工作之中,统筹规划,同步推进。为了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的重要内容,写入《乡镇三个文明建设重点工作目标责任书》。县委组织部定期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并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工作状况和实际成效作为评定“五好”乡镇党委和“五好”村党支部的重要依据。为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形式,将本地党员与外来流动党员结成联谊“对子”,在培训党员、发放党员学习材料等工作中,把流动党员考虑在内,进行党内表彰时,为流动党员分配适当的名额,同时积极为流动党员维护合法权益、参加就业培训、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提供帮助。

三、流动党员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在流动党员管理方面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管理难到位。一是外来流动党员的情况难掌握。外来流动党员以外出务工为主,并且多数在非公企业就业,有很大一部分党员不表露自己的党员身份,导致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情况难以掌握;此外,非公企业在人事管理方面又比较松散,职工“跳槽”的现象非常普遍,党员职工往往与党组织“不辞而别”。二是外出流动党员管理难进行。多数流动党员工作单位或居住地点变换频繁,党组织对其去向很难及时掌握,尤其是大学毕业或部队退伍后自谋职业的党员,这些党员往往将组织 关系转移到其户籍所在地党组织,然后长期在外务工经商,平时只是以托人代交或邮寄的方式交一交党费,无法正常在正式组织关系所在的党组织参加组织生活。三是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作用和影响、现状和问题认识不清,有的对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方法不多、手段不活、要求不严,外出党员往往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有的对外来流动党员的管理消极应对、被动应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关系难接转。一是正式组织关系不想转。在转移正式组织关系上,流动党员心态复杂,有的认为转移正式组织关系的程序复杂,费时费力,干脆不转移组织关系;有的认为自己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转来转去太麻烦而不愿转移组织关系;有的担心企业把扣留组织关系作为限制其自主择业的砝码,不愿转移组织关系;有的与正式组织关系所在的党组织有较为紧密的利益关系,尤其是农村党员,担心因转移组织关系失去这些利益,而不想转移组织关系。二是临时组织关系不好转。目前,转移临时组织关系的凭证有党员证明信和流动党员活动证两种,使用较多的是后者。在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过程中,有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认定存在偏差,活动证有漏发、错发的情况;部分流动党员不愿意接受流入地党组织的管理,有的不领取活动证,有的即使领了活动证,也不持证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活动;此外,对于党员外出的时间、地点党组织不能及时掌握,按时将活动证发到流动党员手中存在较大难度。三是主观上不愿接。对于流入地党组织,有的因活动场地、活动经费有限,不愿意接收更多的党员;在农村党组织,党员要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要参与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决策,一些支部不愿意接收外来党员。四是客观上不能接。在非公企业,尤其是规模小、职工少的非公企业,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还有很多,这些企业没有党的组织,无法接收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

(三)培训难进行。一是培训活动难开展。在流出地,流动党员返家时间不同步,有的农忙返家,有的节假日返家,农忙返家的,忙于干活,节假日返家的,忙于拜亲访友,无暇参加培训。在流入地,由流动党员工作单位党组织组织培训,由 于流动党员多数在非公企业就业,有的非公企业尚未建立党组织,无人组织培训,有的虽然建立了党组织,由于培训经费短缺、工学矛盾突出,党员培训难以组织;由流动党员居住社区党组织组织培训,由于流动党员居住分散,人员难以集中,加之流动党员作息时间不一致,培训时间难以安排,党员培训仍然难以组织。二是培训内容难对口。流动党员文化程度、年龄层次、工作岗位差异较大,在同一个单位或社区,流动党员中既有学历高的、又有学历低的,既有年老的、又有年轻的,既有管理人员、又有普通工人,不同文化程度、年龄层次、工作岗位的党员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差异较大,一些党组织不能针对不同层面党员的实际需求安排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单调枯燥,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培训方法难适应。有的党组织习惯于集中开展大规模的培训,往往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发生冲突;有的党组织开展培训不是学文件、读报纸,就是找个人作报告,培训手段单

一、方式呆板,党员不欢迎;有的党组织就培训搞培训,既不能与提高党员职工的工作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也不能与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起来,既得不到业主的支持,又得不到党员职工的认可。

(四)作用难发挥。一是不愿发挥作用。部分流动党员长期脱离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纪律观念弱化,党性观念淡化,奉献精神退化,为了脱离党组织的约束,有的在流入地不表露党员身份,有的长期不主动与流出地党组织联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混同于一般群众;有的流动党员在非公企业中工作,缺乏当家作主的思想观念,认为做贡献越多被老板剥削的就越多,主观上不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是不会发挥作用。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新形势下,党组织和党员所处的工作环境、担负的工作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党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在什么方面发挥作用,也不知道如何发挥作用。三是不便发挥作用。一些流动党员具有较强的党性观念,具有为党多做工作、为群众多办好事的良好愿望,但其所在的党组织没有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没有对流动党员如何发挥作用提出具体要 求,使流动党员觉得多做工作、多办好事名不正、言不顺,有的党员说,“看到有些该管的事,觉得应该管,也想管,但自己没什么职务,党组织也没有要求,怕群众风言风语,说自己没事找事、瞎逞能,最后费力不讨好,两面不是人”。基于这些顾虑,流动党员觉得自己不便发挥作用。

四、关于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几点思考

在党员频繁流动的新形势下,沿用传统的方式管理党员已经不合时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党的建设,打破党员管理城乡二元结构,切实改变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党员管理工作相互隔离的状态,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一)强化领导,建立健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随着党员角色越来越多的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以及流动党员数量日趋增多、流动地区日趋广泛、流动原因日趋复杂,单靠流出地党组织很难真正把流动党员管住、管活、管好。因此,必须在加强组织部门管理的基础上,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对其进行教育管理。一是建立健全党政齐动的工作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公安、流管、计生、工商、劳动等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健全各有关部门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确定各自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的具体责任,采取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的办法,就如何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加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等有关工作进行沟通研究,共同做好流动党员的信息采集和服务管理工作。三是建立健全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按照“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活动共抓、作用共促”的原则,建立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制度,明确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在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职责任务;采取定期召开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加强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工作交流,促进双向管理工作责任的落实和工作任务的完成。四是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督促考核机制。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目标责 任制的重要内容,列入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考核体系,加强督促指导,严格检查考核,确保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落实到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明确任务,建立健全长抓不懈的教育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排查登记制度。广泛开展党员找党组织和党组织找党员“双找”活动,结合流动人口管理、计划生育、劳动保障、工商管理等工作,做好外来流动党员的信息采集工作,及时掌握外来流动党员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由组织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配合,做好流动党员身份及相关信息的甄别、核实工作,及时登记经核实确定的外来流动党员的相关信息,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并根据流动党员的变化情况,对信息库的有关数据进行适时调整,做到流动党员信息及时更新、动态管理。二是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流动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的党组织要根据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从本支部党员中选择合适人员,与流动党员结成联系对子,开展定期、定向联系,及时掌握了解党员外出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督促外出流动党员采取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写书信等方式,定期向党组织报告自己的工作、学习和思想状况;流动党员返乡后,要向党组织报告外出期间的各种情况,党组织要采取多种方式对流动党员参加活动、遵纪守法、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评议;对于流动党员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要督促指导其在规定期限内改正,对于“三不”党员和违法违纪党员,要及时进行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三是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学习培训制度。坚持“业余、灵活、多样、实效”的原则,采取邮寄学习资料、群发手机短信、开展远程教育、举行网络党日活动等方式,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充分利用节假日流动党员大量返乡的有利时机,采取召开座谈、交流等方式,组织他们参加短期集中培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办党建网站,设立流动党员管理网页、BBS论坛、QQ群、专用电子邮箱等,搭建流动党员教育培训信息平台,为流动党员开辟网上教育培训阵地,解决流动党员“活动无场地、时间无保证”等实际困难。(三)创新形式,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管理机制。顺应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农村、社区、企业等各个层面的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党员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创新形式,建立健全体系严密、覆盖城乡的党组织建设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首先是要打破党组织设置的地域限制,以流出地党组织为主导建立党组织,凡党员3人以上集体外出、地点相对集中的,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可以将他们组织起来,在党员流入地建立党组织,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建立到哪里;其次要打破党组织设置的行业限制,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导建立党组织,对于外来党员相对较多,流动党员工作单位尚未建立党组织,或者不便将流动党员编入本地党组织的,流入地党组织可以以城市社区、摊群市场、商务楼宇、工业园区等为单位,将来自不同地区、从事不同行业的党员组织起来建立党组织,做到哪里有流动党员,就在哪里建立党组织。另一方面要创新方法,建立健全管理到位、联动城乡的党员管理制度,要改革以党组织隶属关系为主要依据的流动党员管理模式,按照便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便于党员参加组织活动、便于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原则,采取党员务工单位党组织、长期居住地党组织和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有效对接、协同配合的管理模式,明确务工单位党组织、长期居住地党组织和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建立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向共管的流动党员管理模式。

(四)改进方式,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服务机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树立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流动党员管理新理念,通过深入细致和全面周到的服务,使流动党员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调动流动党员接受党组织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要为外出流动党员解决后顾之忧服务。党组织要定期到外出流动党员家中进行走访,了解掌握流动党员的家庭状况,对于因特殊情况导致家庭困难的党员进行慰问和帮扶,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特别是要帮助外出流动党员把留守在家的孩子、老人等家庭成员照顾好,使他们在外面无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为外来流动党员融入本地生活服务。要将外来流动党员纳入本地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整体计划之中,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找工作难、子女入学难、生病就医难、租住房屋难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大力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覆盖面广的流动党员服务网络,为流动党员提供维权服务、法律咨询、就业指导,把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成本地党组织、党员服务流动党员,本地党员和流动党员共同服务人民群众的品牌工程;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等形式,将本地党员和外来流动党员结成联谊对子,及时了解流动党员就业、学习和生活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促进流动党员更好地融入本地的生活。

(五)搭建舞台,建立健全突出实效的激励机制。要切实改变流动党员作用难发挥的问题,必须以搭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舞台为切入点,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便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制度。要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发挥流动党员能力强、信息灵通的优势,为流动党员设定传递致富信息、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等岗位;在此基础上,在流动党员中广泛开展“党员承诺制”、“我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等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在帮带群众,为群众提供就业信息、销售信息、致富信息等方面提出承诺事项,充分调动流动党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广泛征求流动党员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组织流动党员为家乡发展收集信息,动员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回乡兴办企业。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激励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党内宣传表彰的力度,要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的党组织的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定期对为党的工作做出贡献,以及在本职岗位上做出贡献的流动党员进行表彰奖励;真总结和宣传优秀流动党员的事迹,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宣传媒体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在全县形成关心、关注流动党员的良好氛围;加强对流动党员中优秀分子的培养和使用,及时把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群众拥护的流动党员选拔到农村、社区和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或干部队伍中来,激发流动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篇:社区流动党员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探索新形势下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新思路

泉山区委组织部组织科 张文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和地区间人员的流动日趋广泛,致使党员流动的数量逐年增多,流动的频率逐渐加快,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流动党员这一新兴党员群体随之出现,给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针对流动党员呈现“数量速增、构成复杂、从业多样、流变性强”的特点,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一、现阶段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认识程度不高、思想重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改制,部分党员下岗后一直没有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原单位也没有组织他们过组织生活。加上自身家庭困难,下岗后一直对组织和单位心中充满怨气,更是在接转组织关系中发牢骚,说怪话,话语尖酸刻薄。再加上大多下岗流动党员对社区工作不理解、不配合,感觉上这些党员不好管,造成社区工作人员产生不想管、不愿管的思想。

(二)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实、力度不够。一是对流动党员信息排查登记力度不大,覆盖面不广。一方面,有些社区党组织平时只注重外来人员的暂住证信息的登记,却忽视其中的党员信息的收集登记。从而导致大多数流动党员变成了“隐性党员”。另一方面,很多社区辖区范围广,党员多,有的社区党员人数达到500人左右;有的社区所辖单位庞杂,对属地归口单位摸排不清,使得所属党组织、党员数 基数不清;有的街道、社区办公场所宣传不够,使得想转组织关系的党员找不到党组织,再加上平时教育管理松懈,使得部分党员无声流出。

二是在党员接转组织关系环节,服务不到位。多数党员对组织关系接转环节不清楚,在接转关系过程中,有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解释不清楚,部分党员认为接转组织关系过于繁琐,就会导致部分“口袋党员”出现及组织关系丢失等情况发生。

(三)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方法不灵活,抓手不够。一是流动党员在管理上没有好的方法和有效的抓手。由于流动党员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没有可借鉴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加之流入党员无隶属关系,流出党员无联系方式,给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造成“流出党员管不到,流入党员管不了”的不良局面。此外,社区工作人员人少事多,缺乏足够的精力;有的社区,虽然建立“党员之家”、“党员活动中心”,但由于组成人员没有正常听收入、无固定工作,他们还要为自己的生计四处奔波,无暇对其它党员实施管理,更谈不上开展活动,造成了“人来就管,不来不管”的结果。

二是流动党员的教育缺乏好的形式和方法,且内容陈旧。有的社区党组织未分清流动党员的类别,采取了同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党员认为学习无非是读读书、看看报,失去兴趣;有的社区未摸清流动党员生活状况,一味要求参学率、出勤率,使得下岗失业党员及生活困难党员产生思想情绪。

(四)关心服务党员方式单

一、活动单调且配套设施不全。一是对党员的关心服务针对性不强。服务仅限于接转组织 关系、发送学习材料、重大节日慰问等,而对党员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帮助解决不够,没有解决党员的根本问题,致使党组织的凝聚力不高。

二是流动党员的活动设施不全。有的社区缺乏应有的党员活动阵地。给开展经常性的活动带来困难。有的新建党支部,无办公用房和办公经费,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一)建立流动党员分类登记管理体系,畅通联系渠道,让党员有“家”。

社区党组织要按照直接管理、协商管理的原则,搞好流动党员的调查摸底、登记造册,随时掌握流动党员的变更情况。对于流入的党员,做到底数明,情况清;对于流出党员,把好外出关,做到去向明。同时将流动党员划分为参与型、型服务和救助型等分类管理,一是针对流入党员的管理。流入地社区党组织要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和密度,建立与公安流动人员管理部门“协管”流动党员的新机制,定期对流动党员进行全面排查摸底。对已掌握的流动党员,要有进分类登记,有针对性地搞好服务保障工作。同时,要让他们定期参加社区党组织的活动,参加社区的志愿者组织,融入社区建设中,在流入人口中当好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和群众工作的信息员。

二是针对流出党员的管理。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要认真落实党员外出报告、流动党员登记台帐、全时跟踪、专人联系、定期汇报和 《流动党员活动证》等制度,全面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对于没有融入流入地的流出党员,流出地社区党组织要通过“连心热线”、组织短信、网络QQ等方式,及时向外出流动党员传达亲情问候、通报支部工作开展情况,每个外出党员每季度都要向支部汇报思想、工作情况,按时缴纳党费,完成支部分配的任务及工作生活中需要帮助解决的困难等情况。对于融入流入地党组织的流出党员,流出地社区党组织要定期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以便于及时准确地掌握外出党员的全面情况。

三是定期核实、更新信息。继续用好省流动党员网上管理系统,对流动党员信息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核实,及时更新信息。落实好流动党员“七个一”管理法,即“一人一证”、“一人一档”、“一人一员”、“一季一联”、“一节一访”、“一年一议”、“一年一训”,使流动党员始终置于党组织的管理中。

四是坚持区别情况、动态管理。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职业特点和居住地点等情况,采取单位管理、行业管理和社区管理等多种方式,实行分类管理,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

(二)建立流动党员分类教育管理体系,理顺组织关系,为党员建“家”。

1、在建好“家”上“操真心”。“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党员找到了登记了,没有相应的党组织开展活动,找到的党员仍旧像一盘散沙。对于流动党员,我们因人、因地制宜,合理组建党组织,从而把党员集中起来,发挥他们的作用。

一是对基础较好的及时建立党组织。在征求大多数党员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本着“便于党员生活、便于党员工作、便于党员学习”的原则,在流动党员相对较集中的区域建立楼宇党支部或楼栋党支部,并选配好那些群众公认威信较高,工作积极性较强的骨干党员担任支部成员。此外,对于流入的党员,各社区在征求党员本人意见的基础上,采取“就近、方便、自愿”的原则,将组织关系转到最近的党支部。

二是把培养党支部班子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一时选不出人的党支部,由上级党组织成员下派兼任党支部书记,开展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我们对兼职书记进行统一培训,要求他们把培养、选好新的党支部班子这项重要工作负起责来。

2、在“育”好党员上“下真功”。随着流动党员排查工作的不断深入,流动党员总数在呈上升趋势,我们注意把握时机,按党员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日常教育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分类施教。

一是根据工作状态抓教育。对于流入的在岗职工党员,要重点加强爱岗敬业教育,教育党员珍惜现在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增强工作热情,提高服务意识;对于外出务工党员,流出地党组织要把学习教材和学用品邮寄到他们手中,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根据生活状况抓教育。要将困难党员进行细化,对有一定专长的利用其专长,帮助他发家致富;对踏实肯干的,利用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安排就业;对于破产企业的下岗党员和买断工龄的党员,重在转变党员的思想观念,讲清楚城市社区化是今后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从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入手抓 好教育管理。总之,通过各种途径,让流动党员感觉到政府的关怀,党组织的温暖,增强党组织对困难党员的凝聚力。

三是根据党员身份抓教育。对于非公企业的党员,着重从如何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加强教育诱导,支持鼓励他们与困难党员和下岗党员结对子,在技术、就业等方面予以帮扶;对于即将流出的退伍军人和待业学生党员。社区党组织主动引导他们走出家庭、走进社区,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和社区活动,鼓励他们为社区建设出点子、做贡献,组织他们参加家教、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同时,安排一些创业就业、礼仪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创业就业和独立生活能力,帮助他们及早就业、走进社会;对于组织关系不在流入地但在此居住的党员,要一视同仁,真正体现出党组织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从而确保党员的教育管理在辖区内全覆盖,不漏掉一名党员。

四是强化经常抓教育,提高教育管理的常效性。搭建四个平台,即先锋短信群发平台,利用群发系统,定期发送教育类、引导类、激励类“先锋短信”;远程教育平台,在完善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的基础上,向街道社区和非公企业延伸;网络教育平台,利用当地党建网站,设置党员教育专栏,建立虚拟课堂;讲师团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建立革命传统、区情区况、形势政策、民主法制、党性教育讲师团,深入社区开展“微型党课”、“心动党课”,提升教育效果。

(三)建立流动党员分类服务管理体系,解决实际问题,让党员想“家”。

流动党员大都是因为家庭生活困难、无工作、无经济收入造成的,因此解决好流动党员实际生活困难,是做好流动党员服务管理工作的根本。

一是建立综合信息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区、街、社区三级党员服务体系,为党员提供党务政策咨询、再就业信息、市场经济知识、劳动技能、就业与再就业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做好党员咨询电话12371的宣传、服务工作,发挥各级党员服务中心(站)的作用,为建立区域一体的党员动态服务管理机制,提供全方位服务平台。

二是建立创业就业培训服务管理体系。对于待业、失业党员,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温暖。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坚持激励与帮扶相结合,一方面要引导他们转变择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另一方面免费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进行技能培训,及时向用人单位推荐,主动吸纳在社区就业,积极支持党员创业,千方百计为他们再就业铺路搭桥,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以此减少党员的流出。

三是建立党员维权服务管理体系。在司法系统设立党员维权服务中心,专门聘请多名律师担任党员维权工作者,开设维权服务热线,受理广大党员的各种维权咨询和案件。

通过上述具体措施,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强化服务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对于建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流动党员的整体素质,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保障流动党员权利,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流动党员光荣感、归属感与责任感,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三、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是创新组织设置,扩大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覆盖面。按照流动党员工作单位、居住地之间“谁更利于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就由谁负责”和“谁摸找、谁管理”的原则,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通过将支部建在“两新”组织上、建在楼栋上、建在工程项目上等多种形式,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使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超越区域、所有制、行业等局限,形成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工作有效的组织网络。

二是创新活动方式,增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要围绕中心创新活动方式,把党组织活动同流动党员的本职工作统一起来。要立足优势,创新活动方式,尝试创建流动党员活动基地,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活动无场地、缺资金,时间无保证”等实际困难。要立足服务创新活动方式,通过开展流动党员职业技能培训、法律维权讲座,建立流动党员利益诉求渠道等方式,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增强党内活动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

三是创新工作机制,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健全和完善上下贯通的管理机制,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行业党建、区域党建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健全各级组织部门和工商部门、民政部门、劳动部门和流动人口管理部门之间的情况通报制度,建立和规范“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制度,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动情况。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肓培训制度、党组定期访问制度,建立流动党员日常管理台账。

四是创新相关制度,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措施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利。一方面,保证他们同流入地党员享有同样的选举程和被选举权:另一方面,使他们享有对本地区本单位事务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为他们发挥先锋模 范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

第五篇:进一步加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执法管理工作方案

进一步加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执法管理工作方案

当前,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现象比较突出。主要集中在岛内城乡结合部、人行天桥、公交车站、繁华商业区以及鼓浪屿旅游景点等,尤其在节假日、上下班高峰期和夜间较为突出,有些还形成了一定市场。有的占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影响车辆和行人正常通行,有的噪音扰民,有的还造成环境卫生脏、乱、差,还有的流动摊贩强买强卖、以次充好等。

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现象与我市文明城市的形象极不协调,不仅影响到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鼓浪屿申遗工作,同时还影响到市民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等。由于占道经营现象较为普遍,且大部分是弱势群体和流动人口,执法部门在依法查处时,极易引起矛盾冲突和暴力抗法等,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各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非法占道经营带来的严重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执法和管理力度。

一、坚持“疏堵结合”的办法,加大整治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力度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是整治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的责任主体。要加强对占道经营行为整治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占道经营专项整治工作。特别是在近期,要根据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开展几次集中清理,坚决取缔和纠正造成严重影响的占道经营行为。

市区城市管理执法部门作为执法主体,应依法加大非法占道经营查处力度。要坚持“劝导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近期,要加大巡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和劝离。重点地段的执法工作,可实行定人、定岗。整治中涉及单位企业行为的,要责令限期自行改正,否则,追究领导或法人责任。涉及其他部门执法的,应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市执法局要加强对各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执法的协调和指导工作。

整治流动摊贩占道经营行为,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关系到部分人群切身利益。整治时,必须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各区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关心和帮助解决弱势占道经营者生活困难等问题。

积极开展占道经营“疏”的工作。由各区城管办牵头,街道办具体组织实施,对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现象进行疏导。在不影响交通、不妨碍居民生活和落实环境保洁责任等前提下,划定区域,规定时间,专人管理,引导占道摊贩规范经营,既方便市民又解决摊贩的生活问题。

二、加强联合执法,形成整治非法占道经营合力

城管执法、公安、交警、工商、卫生、文化、市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对强买强卖和阻挠城管执法的,公安部门要及时制止和查处;对利用机动车占道经营的,交警部门要依法查处;以次充好、短斤少两、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和贩卖非法出版物等的,工商、卫生、文化等部门要依法查处;市政部门要加强占道经营的审批和批后管理,审批情况要及时抄送城管执法等部门。

各单位要认真落实《厦门市沿街单位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管理办法》,严禁非法占道经营、跨店及超过核定面积占道经营行为。

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整治非法占道经营的良好氛围

各区政府要加大非法占道经营的法律宣传力度,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取得市民对非法占道经营执法管理的理解和支持。要建立非法占道经营曝光台,接受社会广泛监督。

下载关于城市流动摊贩管理问题的调查与提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城市流动摊贩管理问题的调查与提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流动摊点管理制度与方法

    城市流动摊点管理制度与方法 一、设置临时经营摊点(群)的基本条件: 1、要规范摊位、符合卫生要求,不得损害市容和环境卫生; 2、保证设置摊点(群)后机动车辆能双向通行和行人通行; 3......

    流动妇女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随着**市特大型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市,截止2004年末,在常就业的外来人口占全市就业人口的35%,共计95万人,其中24岁以下女性达28万人。流动人口的输入,解决了**......

    城市超市问题调查问卷

    城市超市问题调查问卷 被调查者:普通市民调查者:苏州科技学院学生(注:此问卷不用于商业用途) 先生╱女士: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有关“城市超市问题”的调查研究,填写这份问卷需要耽......

    浅谈占道经营、流动摊贩的治理途径与办法

    近年来,随着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城市环境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市区内主要道路两侧和重点区域的违章占道经营现象已基本清除,但其它路段......

    城市管理工作中整治无证流动摊贩的思考与探索

    ,研究对策,期望能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一、无证流动摊贩的主体构成 所谓无证流动摊贩,是指无固定经营场所、无营业执照、无注册资金,也没有合法摊位证、流动性大的摊位。其主要......

    城市管理工作中整治无证流动摊贩的思考与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外来人口的频繁流动、企业的“关、停、并、转”等因素,致使无证流动摊贩屡禁不止,成了群众投诉的热点、社会反映的焦点,同时也成......

    对街道社区流动党员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由于劳动力流动的日趋频繁,流动党员的数量增多,如何加强街道社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既是一个热点问题,又是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不可回避的难点问题。结合工作实......

    浅谈当前城市工业用地的问题与管理

    浅谈当前城市工业用地的问题与管理 作者:卢永坚 摘要:炙热的用地成本正倒逼着传统制造业进行自发的产业升级转型,制造业的发展变化对城市工业用地的影响正逐渐显现。种种关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