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点评

时间:2019-05-14 05:3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优质课点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优质课点评》。

第一篇:优质课点评

优质课点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改革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滋润了我们的心田。新课程改革所体现出来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亮点,但如何顺应时代发展之潮流,构建完全符合新教学理念的新课堂教学模式?这一问题,无疑是我们在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不知路在何方?

2004年9月14日—16日,来自全省各地市的12位教师会聚湖州南浔古镇,参加了浙江省初中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笔者有幸进行观摩,6节课以及几位特级教师的点评听了以后,切切实实地打开了笔者思索的天窗,有了比较深刻的领悟,深深地明白了一点:探求新课改的成功之路就是靠人自己走出来的。

一、听有所感:新课改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喜人变化

1、课堂上注重合作交流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数学新课改核心理念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次评比活动中,舟山普陀二中洪秀捷老师,主要通过学生动手搭模型、画图、交流等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来探索“怎样识别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整节课堂中教师树立强烈的“以人为本”思想理念,把学生看作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灌装知识的容器,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很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所听其他几堂课,教师们都通过师生活动,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摆脱“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所有的教学活动过程,教师都努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敢想、会想、敢做、会做、敢说、会说,这种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新潜能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小组讨论、小品表演、拚图、竞赛游戏等……每一个活动都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展开的,使学生的学习比以前更主动了,更敢表现自己了;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深挖细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探究点。这次优质课评比活动,我发现教师观念的转变,表现在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强制者向教学活动的激励者转化;由唯我独尊的一言堂向民主气氛的创设者转化;由纯粹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书匠向艺术家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在尝试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复习、引入、新课、巩固练习、作业布置”,改变为创设情境──明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或学生独立探究)──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师生互评──归纳总结——探究成果的应用。如来自湖州长兴的江卫华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通过文字讲一个发生在湖州的历史故事,做好一些铺垫后明确这节课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去猜测、探究、讨论“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方法”,然后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合情推理感悟新知,再以欣赏的形式来揭开课堂开始的情景悬念的过程和原因,并将新知拓展应用到生活中如何配置破玻璃的实际问题中,学生也从整堂课的的学习过程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切都要靠人自己去创造。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教师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2、课堂上注重教学设计创新与知识落实的整合。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杭州建兰中学陆韵老师开课展示俄国画家作品,首先“欣赏画”,让学生从抽象的绘画中观察出几何图形,感受到数学的美,然后水到渠成引入课题,通过学生动手探索、讨论、分析,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同时陆老师在例题的选取上,结合生活实际,与生活密切结合,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陆老师在课堂收尾的数学活动——帮小燕子闯智慧宫小组竞赛,以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设计题目,让学生积极动脑筋,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整堂课进入了高潮,整个教学过程跌宕有致,诗趣盎然,给人以数学美的享受。在本次活动中,许多教师都认识到“结果很重要,过程更精彩”,把富含课堂信息的图片或录像展现给学生,每个教师的引入都花了一翻功夫,有俄国图片、奥运冠军图片、有故事、小品、更有南浔古镇录像,课堂中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让学生展示了自我,张扬了个性。我想这该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实际体现吧。

3、课堂上注重情感培养与有效评价的整合。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富有哲理、情趣,生动形象,亲切活泼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从而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次活动有好些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教材内容,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教学艺术,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科学的思维,强化教学内容,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同时许多教师在情感教学的同时,都认识到有效评价的重要,更注重评价多样化,恰当适时的评价大大激励了学生自主参与,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热情,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杭州市陆韵老师在游戏中,依据各小组答题的表现给每一个小组评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们都能善于发现学生积极的、有创意的见解,可以说,教师们都努力以真诚的语调、鼓励的语言、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以及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评价过程。

4、课堂上注重现代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新课程——一个新生的生命力,她更具可创性与开拓性,她不但在创造和开拓学生的发展,也同时在发展着教师自身。此次活动大多是教龄在5—10年的青年教师,他们都充分展示了过硬的基本功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使我从中感受到教师在课改中必须要具备极高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及相关的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都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声、光、图像、动画把教学内容的意境、情态、韵味融为一体,采用课堂上小品表演、小组竞赛等活动,丰富了课堂内容,把课堂融入到生活之中,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一种亲和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渗透了新标准、新观念。陆韵老师设计的帮小燕子闯智慧宫的竞赛游戏,充分体现了学科教学知与情的训练结合,同时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亮点。

二、听有所思:教学中值得探讨的若干问题

新课程教学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课堂更加活跃轻松了;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联系生活实际了;学生发言更加积极了。但在听课、听点评过程中,以及与观摩的教研员、教师的交流中,也反思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惑:

1、如何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能力与掌握“双基”的关系?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小组讨论流于形式,为形式而活动,没有达到讨论目的,虽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在处理上却往往忽视、削弱或降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状况;而有的教师因为留给学生活动时间明显过多,导致原先准备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这些到底该如何处理呢?

2、如何正确处理好复习引入与创设情景的关系?有的教师为情景而情景,以情景替代复习引入的实效性不够理想,也有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驾驭和处理教学内容时,缺乏对教材内容的开发和整合,教学过程中没有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

3、如何处理好教师设问与学生的答问的关系?教师的设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点拔作用,可以促进更多的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但发现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的设问层次粗浅、质量不高。另外,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缺少必要的引导和讲解,教师设计的游戏等活动,其实效性也有待提高。

4、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提倡激励性评价,但有些教师课堂上一味地表扬和迁就学生,不管对错,都不加评论地予以鼓掌。我想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应该敢于批评,将激励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机结合,只是要注意方法、方式,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和不打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为突破口,表扬应该真实、自然。

三、听有所悟:理解教改宗旨,优化教学过程

明确“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即新课改并不否定“双基”教学,而是要求在传授“双基”中,应打破过去传统的“满堂灌”和死记硬背的传授和获取知识、技能的方式,应该要让学生在师生互动和主动参与、体验、实践活动中达到“双基”落实、情感升华的教学目标。

将传统教学的精华与新的教学理念有机结合。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不能过于极端和形式化、机械化。新课改并不完全否定传统教学的讲授,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活动的目的性,使课堂活动有层次,并因势利导——在学生对疑难问题各抒己见的探讨和提问中,给予恰当的引导、点评和科学的讲授,但不能否定和扼杀学生可贵的积极思考、提问和探究的火花,即要将传统教学的精华与新的教学理念有机结合。

处理好教科书与教辅材料的关系。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主要工具,是课堂学习的主要知识资源,但不是惟一的,不是至高无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教材去教,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征,灵活调整教学顺序和整合教学资源,采用丰富多样的活动资源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引导学生去探索、体验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方法与过程,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情感和态度方面的陶冶。

正确处理面向全体与个性张扬的关系。大班教学首先要承认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但不是搞一刀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相同内容的基础上又学习不同的内容,使学生在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中学有所长。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即“放”;但不能放任自流,对学生要有效控制和引导,即“收”。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正有待于我们开拓。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数学同行能够积极投入、大胆探索,各方齐心协力,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一定能够探索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敢问路在何方?”——“路,是人走出来的。”

第二篇:优质课点评发言稿

中牟一高2015-2016学年理科优质课点评稿

本次优质课大赛理科组涵盖了数、理、化、生、信息技术五个学科,东西校区共17位优秀教师参赛。在此,我仅代表理科评委谈谈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比赛中,各位评委严格按照课堂观察与效果评价标准逐项打分,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各位参赛老师精心策划课堂,激烈角逐,为大家奉献了一顿丰美的盛宴,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到浓浓的西峡风味,在自家门口就沐浴到了浓烈的课改气息和魅力。各参赛教师的精彩表现代表了我们中牟一高先进的教育生产力,是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

本次优质课竞赛主要呈现了以下几方面亮点:

一、参赛教师整体水平较高,各学科组高度重视;所推荐参赛者具有实力强、业务素质高、课堂效果好等特点。

评委们都一致认为选手们均准备充分,发挥自如,值得称赞。各参赛者大都能科学使用导学案,并且学案编制规范,教法恰当,灵活多样。大赛中一批青年骨干教师以娴熟的课堂驾驭技能,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先进的教学理念,精细的教学设计,和谐的师生互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交流等优异表现脱颖而出,彰显了中牟一高充满活力的教学中间力量。他们勇于拼搏,善于学习,敢于创新;他们的课堂活力四射而又不失严谨。比如段建磊老师的课堂更是极富活力,充满智慧。从小组讨论到小组互评,到小组打分,再到一题多解等,各个环节的设计都随时会有智慧的火花蹦出。可以说,段老师的课不仅在撒播知识与阳光,更是在传授大智慧,创造大经典;虽有浓浓的西峡风味,但已远远超出了西峡一高的课堂效果。

二、集体的力量得以体现,团队协作打造了一流课堂

本次优质课大赛可以看出,参赛教师从导学案,到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推进,除经过授课教师本人用心付出外,还凝聚了整个备课组甚至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智慧,历经了集体的打磨、修正、完善。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学习小组的分工与协作等无不折射出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的力量,从而使课堂效果与质量大大提升。吴志霞老师“楞次定律”一课利用对比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充分吸引了听课者的眼球又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习的求知欲;小组探究交流及合作实验更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楞次定律应用实验”培养了小组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吴老师驾驭课堂巧妙,处理问题机智,学生情绪高涨,师生互动和谐;吴老师还注重方法归纳与拓展运用,真切的让学生动了起来,真正实现了教师角色转变。

三、课改意味浓郁,新理念深入人心,新型师生关系深入课堂是本次优质课的又一亮点。各位参赛教师都能有效利用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如在《椭圆及其方程》一课中,刘振老师关注学生思维,注重学习习惯培养,关注学生课堂表现,适时启发,适度引导,适当拓展;其中“男生女生向前冲”“冲关王中王”“挑战不可能”等环节的设计把课堂不断推向更高境地,引导学生走得越来越远,攀得越来越高;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恰到好处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原本枯燥乏味的解析几何问题变得美不胜收。李娅蕊老师利用动物世界视频及成语“一山不容二虎”引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一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李老师教态亲切,师生关系和谐亲近,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习小组交流积极,学生幽默的个性得以展示,学生聪明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看得出,不同营养级的学习小组都进入角色,课堂效果显著,课改特色突出。

四、教育资源使用得体,多媒体辅助教学恰到好处,信息容量适中,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如刘瑞红老师,课堂设计严谨,环节过度自然,巧妙运用多媒体实现“真题再现”,轻松解决了知识的运用与检测,“变一变”“再变一变”等环节更是妙用电子白板PPT实现一题多变,既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又引导学生总结出了同类型题的解题方法。“我要问”“我来答”等学生间的交流更是神来之笔,是课改的又一最新境界。

五、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突显是本次优质课的又一亮点。

小组活动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提升了效果。孟颖老师引导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重组DNA分子,有针对性的突破了本节难点;徐志强老师用“二师兄分西瓜”的故事把抽象的数学问题情景化,进而引导学习小组讨论“一个面,两个面,三个面”分别能把空间分成几部分;成功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刘芮老师用分组实验,小组交流,归纳出了常见离子检验的一般思路,也使小组作用充分得以发挥。李延峰老师注重方法引导,合理利用小组协作,制作“树叶落下”“蝴蝶飞起”“鱼儿游起来”等FLASH,并充分发挥小组作用,推荐出优秀作品,评选出动画之星,学生竞争意识创新能力都得以激发。王凤琳老师,校艳老师也都利用小组交流分别对《盐类水解》新课和高三复习课展开学习,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盐类水解的规律。可以说,小组学习在每个人的课堂都到了充分利用。

此外,本次优质课还有些参赛教师也都有诸多过人之处,如冉刚欣老师激情四射,席献伟老师对道具的巧妙使用,张松山老师的古诗句引用,祝艳梅老师高康的声音、鼓励性的眼神,郑康利老师“撕纸游戏”“UFO事件”等巧妙的课堂设计,赵宗燊老师亲切的教态和循循善诱等也各具特色,亮点多多。我们看到,一大批新星正快速从一高这片天空升起,今非昔比,他们的进步就是一高在进步。

总体讲,本次优质课各参赛教师都大显身手,各评委都大饱眼福。但也暴露出了些许不足与遗憾。如个别教师板书不科学,缺乏设计,有些随意,或字体过小或稍显潦草;还有老师对学生关爱不够,不注意维护学生自尊,对答错问题的同学不是想法引导而是生冷的评价;有的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方法的归纳,缺少对规律性知识的梳理与升华;还有老师教学环节设置生硬,过度不自然,小组讨论显得流于形式,课堂空洞,或苍白无力或华而不实;也有个别教师给学生交流不够,只关注个别表现积极同学而忽视了另一部分同学。

虽有些许不足,但瑕不掩瑜,本次优质课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课改的积极性,增强了老师们的课改意识,展示了优质课堂、高效课堂模式。在此,也呼吁各位老师能够借助本次优质课大赛活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互相学习,相互交流,勤于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自我,力争使自己的每节课都更加优质、高效!

第三篇:优质课评委点评

优质课评选评委点评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谢领导给予我的这次机会,但我想说的是我这里只是谈谈我听了这几节课的感受,不算点评,因为我们综合组参赛的学科多达六门,我想我能作点评的只有英语。尤其是音乐,体育,美术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知识领域,我真不敢妄作评论,只能从教师的教态,教学环节设计,课件制作等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我们综合组共有7位老师参加本次的优质课评比活动。他们分别是周健敏,熊开菊两位老师的英语课,王国蓉老师的音乐课,韦本娇老师的美术课,学前班王光静老师上的一节数学课和韦章莉老师上一节语文课以及张鸿飞老师的体育课。七位老师都有优异的表现。他们课堂上简练流利的课堂用语,潇洒自如的教态,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优美动听的歌唱,丰富形象的肢体语言,精美实用的课件制作,良好的心理素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是值得我借鉴的经验。他们每一堂课整体设计都很好。无论是课件的制作、教学环节的养学生能力的原则。

但是细细品味,七堂课又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我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老师们课前都做过充分的准备,不仅有精美的课件,自制的拼音或单词卡片,更有色彩鲜艳,各具特色的教具辅助教学。我尤其喜欢周健敏老师自制的教具。本堂课内容与孩子们的服饰以及他们喜爱的颜色有关,所以她别出心裁,制作一个玩具衣柜,教学内容就是从衣柜里取出来的一件件色彩鲜艳的服饰,如yellow t-shirt, green dress, white sweater等,于是,学生们便在这种新奇而欣喜的氛围中轻松掌握了本课内容。

二,教师上课节奏清晰、明快,整个课堂驾驭能力非常强,整个课堂有张有弛,学生始处在高度兴奋、高度思考运转的状态。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尤其学前班的两位老师。她们亲切和蔼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调、给孩子们积极向上的鼓励使得整节课都充满着活力。一句嘉奖的话语,一张小贴画,都能激起孩子们兴趣的火花。

三、热身,导入过程很有特点,每位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创设情境教学,这样不会让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觉得很紧张,而且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吸引到课堂中来,只有集中的注意力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比如周健敏老师的warm-up用的就是一首《colour song》,明快的音乐,鲜艳的色彩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再比如韦章莉老师在导入时,结合小白兔的幻灯片与老师的富有童趣的童话故事,孩子们立刻进入了角色。

四、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论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创意,引人入胜,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牢固掌握。比如韦本娇老师的《二方连续纹样》一课,如此抽象的概念,学生们乃至听课的老师们,都是一头雾水,不知是何物。课件呈现后,我们不仅明白了什么是二方连续纹样,还知道了二方连续纹样给我们生活中带来的许多不同的视觉效果。再比如熊开菊老师的《In the zoo》一课,通过课件,展示了学生们很喜爱的《西游记》里的人物,并通过他们,让学生们很容易便懂得新内容fat,thin,tall,short的含义,并牢记于心。

五、上课的重、难点把握准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时间安排合理。在大容量的课堂内容中,能清晰、明确重难点操作流程。使“重、难”点能充分被消化、理解和吸收.尤其是熊开菊老师的这节课,教学重点尤为突出,所有的活动,练习即practice和Let Do 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开展的,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了教学内容。

六、教学步骤清晰,明确,如两位英语老师的步骤都是按Warm-up——preview——presentation——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五个步骤完成。每个环节设计合理,符合文本及文本延伸,紧紧围绕文本展开教学环节。并且前一环节为后一个环节做铺垫,层层展开。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连贯,流畅,整堂课行如流水,滴水不漏,完美结合。

七、练习设计基础实效,新课过后的练习要及时巩固基础。只有及时巩固才能更好的使学生牢记掌握所学知识。如韦本娇老师,新课后让学生在陶器上设计二方连续纹样,韦章莉老师让学生将被风吹走的花瓣捡回来即归类前后鼻韵母等,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新学知识。

总之,这七节课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这次优质课评比活动让我开阔了眼界,尤其是一节美术课和一节音乐课,让我们享受了一场华丽的视觉和听觉盛宴,真是荣幸之至。还有张鸿飞老师的体育课,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另一个不同的知识领域,只是不敢妄作点评,这次听课让我明白,我们的知识太单一,明白了我未来努力方向。

第四篇:山东省2011年高中语文优质课评委点评

山东省教研员 厉复东点评:(两赛区综合)

1、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关注学生的学习,不是一味展示个人的精彩。

2、教学设计读文本,感知文本,深刻理解文本之上的鉴赏文本。

3、教师素质很高。素质、语言、机智、调控。

4、引入文本,自主理解,自主思考。诵读培养语感。读书是第一要务。

5、教学设计:简单,极美,不要环节太多。教学思路简洁。如《在马克思目前的讲话》,你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 《我不是个好儿子》到底是不是好儿子?怎样才是好儿子? 《雷雨》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真情?

6、选修要从必修来拓展,不要旁逸斜出。

问题:

1、整体感知不充分。

2、目标确立形式主义。

3、三维目标割裂。要融合。

4、分组讨论的问题,思维含量太小。

5、环节太多,步骤太多。

6、内容的把握有失偏颇,没有把握重点。

7、古诗文要在理解基础上的诵读,在诵读上的理解。

8、多媒体使用:不提倡用,也不反对用,要得体。为什么你故意让学生看不清楚?

9、写作教学是提高基本能力,不是培养作家。写作的组装能行吗? 写作课要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关注社会与人生。

淄博教研室 王玉强 点评作文:

泰安片的作文课共五节,有《触动心灵的人与事》《精巧立意,精准论述》《一枝一叶总关情》《写好细节增神韵》《议论文构思》。前两节获一等奖。

一、特点:

1、追求实际、实用、实效的课。有的课针对学生的作文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很实际。

2、追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课堂的流程十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出示目标——典范导引——教师下水——当堂训练——展示点评——修改升格。

3、追求方法引导的课。几乎所有的课都重视方法的有意导引。

4、追求训练过程的课,追求思维含量的课。

二、存在问题:

1、科学性、严密性欠斟酌。由于作文课生成的空间很大,教师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科学性问题。有的讲细节,在黑板上却写上了不是细节的内容,如逻辑性、层次性等等,成了泛细节;有的把景物描写,也当成了细节;有的训练议论文,布置的作文训练,却带有记叙特色的作文题《找回童年》等。

2、训练之后的提升不到位。训练了,学生还是达不到要求,甚至让学生写细节,学生写了景物描写,教师也不随时纠正,还一味肯定。

3、训练的视野狭窄。训练细节仅仅围绕教室里的老师、同学进行描写,无形把写作的空间缩小了。

4、写作课例的空间太小了。五节课中三节课是细节,两节课是议论文。三节课不约而同的都选择《背影》作为典范的文段,这又说明什么?

5、写作课应重在思想、境界的提升。方法要为思想境界服务。

6、写作课的出路在读书。从学生用例都是邓亚萍,我们看到了什么?不读书,视野狭窄。

三、今后方向:

1、片段作文要练,整体文章也要练。作文课上往往学生说得感人,而写下来就两样了。要训练学生的文采。

2、作文的路径:佳文示范——模仿提升——写作训练——修改升格;

病文现状——症结分析——方法导引——修改升格。

3、作文课举例:审题的准确性;用例之后的理性分析;文采的提升;记叙文的流水账;用例太狭窄等等。

青岛教研室 周宏锐 点评必修:

一、教学设计:

1、流程有规律。要设计有张力的主问题。

2、独立的深入的解读文本。

3、拓展要有效。感动是来自文本内部,还是靠文本外部的东西?

二、诵读。

1、诵读非常清晰。要注意什么时候读?为何读?何时读?时机很重要。

2、诵读的指导。要提倡专业水准。有些轻重音不分;有些叙述语当抒情语诵读。

3、孩子有读的热情,要鼓励。

三、民主课堂。

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彰显;不打断学生的回答;课堂洋溢着民主的氛围,但也有官本位意识,如班长回答,课代表回答,都是一种歧视藏在里面。

济南教研室 万福成 点评选修:

一、优点:

选修课的要求是展示个性与创造。对文本进行解读、自读、自悟、自得。展开或多或少的朗读活动。上出了语文味。注重课堂设计。

二、问题:

1、选修课上成了表演课,不自觉的扮演了表演的角色。

2、一半多的选修课,没有个性的解读,上成了必修课。选修课是要有个性的解读,有创意的解读。

3、关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很呆板;有的是学习目标是不合适的;有的不符合你这篇文章的目标。有的一节课的目标是“知识、方法、价值观”分项目标,简直是新课标没学好,课堂目标怎么能分成这三项?“知识、方法、价值观”是课程目标,不是一节课的目标。一节课的目标,就是你这节课要完成的内容。

4、架空分析,文言文统统绕过字词句,去分析文本。先言而后文才可以。

5、口头语、书面语与体态语不统一。表扬学生的语言不得体。

第五篇:2014年山东省语文优质课专家点评

2014年山东省语文优质课专家点评

肥城片区

专家点评:

本次优质课的主题是小说教学,小说相对其他文体,文本较长,给老师组织教学带来困难,如何有效时间内解决众多问题,教师必然面临取舍问题,尤其还涉及到几个长篇节选小说,文章前后衔接关连问题,给节选小说带来难度,在备课时要花心思。要使教学有深度,如作家创作背景,思想状况的多重性,写作意图的多样性,都给讲课教师提出了挑战性。

这十五节课从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效果三方面综合考虑,课堂具有以下特点:

一、学生上乘的表现成就老师的教学。

肥城市龙山中学的学生语文素质较高,学习状态饱满,投入度较高,使小说阅读教学课堂出现活力。如:学生的读,读得绘声绘色,有滋有味。《范进中举》中学生主动要求用方言读;《变色龙》中学生提出和老师一起读。学生的写,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拓展文本,要求通过观看视频,透过眼神写一段内心独白,学生写得感人,融入了自己的亲身体验。

二、教师的教:很好地处理长文短教的问题,初步形成小说教学新的思路: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较好的设计:《孤独之旅》,反复要求学生抓住杜小康四句简短的话,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杜小康的成长经历。评委们认为这一点很好。

三、大多关注学生,突出个性化阅读,以学为主的意识得到加强。如《变色龙》设计问题很巧妙,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奥,听出了一个怎样的奥,内心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奥,问题通过学生读,对语言描写的倾听,加上自己的感受来充分认识主人公,突出人物的特点。

四、15节课大多立足于文本,适时的延伸,有效的拓展。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放视频,让学生透过英子的眼神,写一段内心独白,这是基于文本的拓展。注意拓展不能脱离文本,要基于文本,回到文本。

五、大多注重品读细节,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品读文本是把握深入理解文本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芦花荡》抓 住老头子三个“不怕”反复让学生揣摩心理。《爸爸的花儿落了》提出主问题,“在这些故事中,哪一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呢?选择其中的一个,可以品读词句,可以评价人物,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感受。”这样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六、注重教学设计,出现创新设计。如《杨修之死》,在整体设计上有亮点,建立了一个模拟法庭审判,探讨修之死原因,设计与从不同。

七、注重板书设计,简约、清晰表现教学思路、重点。多数课注重多媒体运用倾向实效,以前花里胡哨,这次课件运用是辅助手段,更多是教学资料的链接和教学问题的提示。存在的问题:

一、故事性强的小说,只注重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对作者写作意图不关注,难领会作家良苦用心,不能鉴赏小说的精妙之处。

执教之前,如何确立教学目标很重要。课标的要求是制定小说阅读课目标的出发点。课标中对小说教学是这样描述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 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有的课教师要培养学生哪方面能力,没有体现,只在梳理内容,这是浅层次的教学,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有的文本解读跑偏了,如《范进中举》,前面处理较好,后边三分之一的时间引导学生对科举制度进行批判,这个解读非常传统,到现在还用过时的解读,这是偏了。如《我的叔叔于勒》,后面也的探讨哪一个身上集中了对金钱的崇拜,引导到如何克服拜金主义,还有老师设计了一个情节:“老师做了一个梦:菲利普可怜兮兮地说:你们把我当成冷酷无情的人,可我们也是有苦衷的,你们猜猜看,他会说什么,为他申诉一下。”进行这一系列思想教育挖掘、拓展,这是跑偏了。

有的文本解读过浅,只停留在读懂故事的层面,作品后面的东西,解释的东西,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挖得不够。

三、整个教学设计不如诗歌、散文设计得新颖、活泼,有些呆板,设计上出现画蛇添足。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有一活动:写一写、讲一讲父母影响自己成长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你的“龙山旧事”,这一活动游离了文本。

四、教为主导,有的课理性太多,感性的少。

五、教师调控方法单调,无更多方法去引领、点拨、评价。针对小说教学提建议:

一、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要重情节,更要重细节的品味。通过朗诵、涵泳,把握人物形象。

三、小说教学切忌把三要素截然分开,把这三者在品读过程中要统一起来。品读人物形象,带出对情节的理解、赏析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还应遵循小说创作的规律,在条分缕析中小说内容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张伟忠老师点评: 优点:

1、个人素质高

2、注重文本解读、语言体会。

3、课件设计讲实效,字比画面多。

4、体现敢于挑战,选长篇节选课文。问题: 总的感觉,距离理想的课堂有点差距,没有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课,没有高大上、游刃有余的课。

1、亮点少。浪费学生教师素质,没有从更高层面上利用素质。课堂上应该让生、师动起来,这点要引起深刻反思。

2、独到的解读少。大部分解读不出所料,自己对课文没有新的挖掘。作家在文中一些精彩之处应品读,如《变色龙》中商店张开嘴巴,《故乡》中“仿佛嗤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一样“,《芦花荡》中结尾“在密密的苇叶下,还有一双眼睛”《于勒》中“一刀把牡蛎撬开”这到底练多长时间,这些细节应挖掘。

3、面上无广度,点上无深度。

长篇节选应先把书读读,把相关材料读一遍,像《爸爸的花儿落了》把林海音的自传体读一读,教孙犁的小说,把他的代表性小说读一读,名师上的课堂实录看一看。

4、文本解读陈旧,上纲上线。要把作者提倡的东西挖出来。

5、知识理念要更新。有些课还是70、80年代的解读,现在应从人性,人情,美学,心理等角度出发解读。一定要有理论先行、贴标签的做法吗?

6、教学模式死板:有的老师简单套用新课程模式;教师讲、分析得太多,小说妙处在哪里,没提到;最让人伤心绝望的是没有一个老师让学生去质疑,没有一个问题有挑战性。反思:

1、填空式模式,偷懒的方法。

2、多元主题,个性挖掘不够。

3、问题比较琐碎,讲解太多,有的抓主问题,跑偏了。

4、多给学生机会。建议:

让学生上课动起来,手、口、眼、脑全动起来,这才是一节好课,要让学生体验、思考、活动,希望看到丰富多彩的形式,如活动式、表演式、讨论式的课堂。

如《变色龙》、《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可以进行课本剧表演。

恒台片区

B会场单波主任评课:(我在B会场讲课)肯定的方面:

一、教师素质是高的。体现在三个方面:

1、文本解读有深度。

2、教学设计有创意。

3、教学效果有生成。

二、文本解读的优点

1、准确解读文本,引领正确解读文本。如《范进中举》、《最后一课》。

2、关注文本特质,从最该教的地方入手。如《最后一课》、《芦花荡》。

3、文本解读有独到的见解。如《范进中举》、《最后一课》。

三、教学设计有创意,环节上有层次感。如《范进中举》、《热爱生命》。

四、重视教学环节的创新设计。如《范进中举》

五、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思考:

1、在某些地方的解读还存在过度解读。

2、教学设计逻辑性不强,内容无序,课堂庸肿。

3、对小说文体关注度不够,对文体个性关注不够。

4、缺乏基于目标的设计。

张伟忠评课:

一、展评目的

为什么此次展评特别选取“小说”这一文体?

在中国历史上,小说一向被看作是收集街谈巷语的“杂书”和“闲话”,不能登大雅之堂。(《汉书 艺文志》论诸子十家时,认为“可观者九家而已”,小说被排在最后,所谓“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唐代“始有意为小说”,明清小说成集:神魔小说、人情小说、讽刺小说、侠义小说、谴责小说云起。五四之后现代小说兴起,涌现了鲁迅、老舍、矛盾„„钱钟书等一批大家及其名作。及至当代,八九十年代可谓小说创作的又一高峰,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2013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又引起了小说新的阅读高潮。

然而,受网络的影响,小说阅读的热度总体降低——当今某些新闻较之小说可以说是更加离奇曲折,譬如马航370事件,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在语文教学领域,小说这一文体长期被忽视,主要表现为大家普遍没有关注到小说的特性,没有把小说当成小说来教。基于此,有必要以小说教学作为专题进行研讨和展评,以引起大家对小说教学的关注和重视。

二、展评标准

1.文本解读,要突出一个“深”字。

这个“深”是指教师要有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是结合了自己的阅读感受,贴近了学生的感受(唯此才是真正的“深刻”),而不是用一些谁都听不懂的语言说谁都懂的道理。

2.教学设计,要突出一个“新”字。3.课程生成,要突出一个“活”字。

课堂效果要有实效,学生有收获,有提高。教师如果讲得过多,课堂势必沉闷。

此外,特别谈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借鉴别人的做法,我们认为,如果照搬别人的设计,尤其是全盘照搬是不好的,但如果仅是利用别人的某一环节和做法,并且有能和自己的设计融为一体,有实效,这是可以的。在这个问题上,上课与写论文有所不同(论文写作必须“诚实”,引注要清楚,别人成果不能据为己有)。(愚认为,家常课我们可以不计“彼此”,兼容并收;但是优质课还是要鼓励创新。比如青年歌手大奖赛,原创歌曲有特别加分,当然这是需要实现声明并接受检验的。)

三、具体点评 整体看来,此次展评,选手的表现可圈可点,水平有所提高。然而要想上出精彩的课,观念和方法仍需要改变。

1.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必须经过三个阶段:

一是自然阅读阶段。有人称之为裸读或素读(作为一个正常读者的正常阅读,我们常说要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其实我们也要珍视自己的阅读感受,恐怕很多老师已经很久没有亲尝正常的阅读,更没有自己的自然的阅读感受了,没有自己独立阅读感受的老师何谈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

二是专业解读层面。我们是汉语言专业毕业的,学了那么多文学史、文学理论等等知识,要运用到解读中去。语文也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然而如果如果你对文本的解读总和学生一样,超不过家长,怎么获得专业的尊重。我们要吸取专家学者们的好的研究成果,比如孙绍振、钱理群、王富仁先生的作品。还有,你要上一篇课文,还要读这个作者的传记、其他作品、相关研究论著。有了研究的广度,也就有了深度。

三是教学研读层面。在阅读感受、专家解读中作出切合学情的选择。比如有的老师提问,初一到初三的小说改怎么读?郑振铎的《猫》(写实主义小说)、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自传体小说,散文倾向的小说)怎么读?还有的老师问为什么感觉听一些老师的课总感觉有一些“隔”?省略了自然阅读阶段,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尊重学生的感受,(没有与自己和学生的心贴合)自然产生“隔”。三个层次:

一是内容层,即写了什么。这往往是学生一望而知的地方,可很多老师就在这一个表面滑行,在一望而知的地方下功夫。

二是意脉层,即文章思路。抓住意脉,才能设计出主问题。三是审美层。这是学生一望无知、再往也无知的地方。(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在学生不会的地方教会学生学)。

我们要摆脱“具体化的社会历史的读法及解释”(我们面对一篇小说,往往或者根据作品里所涉及的历史时空,或者依据作家写作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或者就因为我们读者所在的现实环境与关心的问题,习惯于把阅读重心落在小说的具体内容和社会、历史的关联性上,关注的焦点也在于找到作品里“反映”、“批判”或者“揭露”、“歌颂”等等这些社会、历史、现实问题的踪迹,从而在社会历史的框架里,寻求对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解释。——不难体会到,多少年来,这正是我们语文课上概括主题、归纳中心思想的一大路数。)

小说之所以是小说,就是它有意识回避了这些,或者说把自己的意图隐藏起来(很多小说家——比如莫泊桑,喜欢把写作的意图、人物的心理隐藏在作品中,“在一定的环境里”的“这个人必定完成的行动和举止”里,小说的魅力就在于不同的人在同一篇小说中能够获得种种不同的体验、感受和启悟),然而我们却恰恰相反,采用了与小说相反的方法去解读,用生硬的“三要素、四阶段”固化了我们的阅读思维。2.教学设计 这里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先说关于“教什么”。

现在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很多教师不知道教什么?比如《白色鸟》,这一篇文章既没有突出的人物,又没有生动的情节,教什么呢?再比如《香菱学诗》,这一课是教香菱写的诗呢,还是教曹雪芹如何写香菱的呢?也就是说教学的重点是放在“诗”上,还是放在“香菱”上?我感觉一位教师按照“识香菱”“知香菱”“悲香菱”的思路展开教学,处理得比较聪明。

反思我们多年来的做法,很多老师是按照传统的小说三要素、情节三要素来教学的,然而现代小说并不完全是这样的,而且用现在的理论去看我们中国很多传统的小说也不是这样的(的确,比如沈从文、汪曾祺的小说,性格单

一、类型化,情节上也无新奇可言,却有大量的风物描写,而且粗看还与任务、情节关系不大。这类写意小说恰是最有中国味的小说。还有中国古典小说中往往有大量诗词,《红楼梦》中就有大量的诗,并且这些诗与人物性格、命运紧密相关,成为情节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这在世界文学史可能是绝无仅有的。比如这次展评的几位老师选取的《香菱学诗》,孙绍振先生称其为“诗话体小说”,并且认为:这样的小说仅评析诗话是不对的,但是仅仅把它当作小说,孤立地分析香菱的语言、神态、动作,以此把握其性格特征似乎有隔靴搔痒之嫌。——小说不同于诗,写人并不是写孤立的人,而是写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特殊错位。把阅读的焦点孤立地放在香菱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上,不但不得要领,而且可能缘木求鱼。这一片段之所以是小说,而不仅是诗话,关键在于香菱的作诗入魔,在黛玉、宝玉、宝钗的观感中展示了情感的错位。——很遗憾这一次几位教师都没有抓住这一点展开)很多小说是“生活横断面”式的,没有连贯的情节,只有几个场景。比如《孔乙己》。这时,我们再用原先的三要素理论解读,自然格格不入。所以,我们不应该停留在一望而知的层面上,而要放在学生(乃至教师)不懂不会的文本意脉层和审美层。因此,我们提倡两个转变:从内容到语言的转变,从主题到形式的转变。扣住文本讲,回避空泛的“批判”。比如,李卫东老师在讲《故乡》的时候,就是抓住人物的话语方式展开的:少年闰土有着说不完的话,是非常健康、非常自然充盈的一种言说方式;而中年闰土则是吞吞吐吐,“失语”了,不正常,不自然。杨二嫂是“颠语”,我是“无语”。失语,颠语,无语,透过这样的话语特征、人物的话语方式,进而分析人物的心理特征,启发学生思考这种言语交际方式背后的意味。还有李先梅老师曾在《〈变色龙〉的三种教学思路》中提到了自己三次执教经历,第一次是“幽默”版,第二次是“变色”版(这是大家普遍的做法),第三次是“对话”版;最后的“对话”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应该研究小说最突出的特征,并以此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变色龙》就是一篇以对话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对于这样的小说,我们舍弃了对话,对文本的解读和教学就有可能产生隔靴搔痒之憾。再如《我的叔叔于勒》,很多老师往往忽视被删去的开头和结尾。如果是我,可能会从此入手。《社戏》大家一般是从前往后讲,如果是我,我会关注结尾的那句“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今天,《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教师关注到了“骊歌”一词,并且从追寻词源切入,既丰富了课堂的文化意蕴,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只是读得很不够,如果能够再多读一些就更好了。

其次,说说“怎么教”。我认为我们要找到“切入点”和“着力点”。

第一天一位教师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从学生关于景物描写的问题入手,从景物到人物的心情,然后推开到人物的心理„„这个切入就很好,而且我为学生的问题之深刻叫好。

着力点要放到语言和语言的形式上面。

怎么解决“隔”的问题呢?在上一赛区讨论课的时候,有一位教师说得很好,就是要“贴着学生教”。

我们要避免三个偏向:一是填空式教学,就像测验式的让学生填空。二是结论式教学,教师提出一个结论,整堂课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证明这个结论。三是摘录式教学。这个问题在这一次比赛中表现尤其普遍,比如速度X—Y段,寻找„„把课文都肢解了;还有的老师整堂课让学生跳读,跳读„„

至于“教到什么程度”,这要根据学情来确定,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心理水平等,要使学生有所提高。

3.教学效果

课堂的生成,要讲究效果、讲究效率,讲究效益。

注意:非语文的不能拿进来,譬如环保,此其一。不要总在内容上打转,如主题,小说作者故意回避的东西(王荣生教授认为,说是小说的主题不如说是小说的意蕴,越是经典的作品小说的意蕴越丰厚,越有解读的种种可能性,所以教小说的主题——其实是教师对小说的一种研读成果——不如教学生解读小说主题的方法),此其二。其三关于拓展教学问题,注意拓展不要变质,“骊歌”的拓展很好;拓展要有度,比如“对爸爸说几句话”放在主题班会上去做会更好;要注重问题的提出,要点到穴位上;合作的问题,不要热闹而不当的合作、无效的合作。

总之,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学生喜闻乐见的、有实效的方式教小说,教出“小说味儿”,小说的艺术性。特别要注意用小说的方式读小说,教小说——为什么要按照不同文体的特征去解读和教学,就像孙绍振先生所说的“散文的诗意和诗歌的诗意,是两种不同的血型”,输血血型不对是要出人命的,不按小说读小说,教小说,只能把小说弄得不像小说了。

此外,还有很多老师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有个教师问,能不能解决小说答案唯一的问题。我只能说这个问题我解决不了,找你们地区教研员解决。其实自从我开始命题以来,我一直认为,小说的阅读没有,也不欢迎“标准答案”。也有教师问,怎么解决影视剧先入为主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可以让小说的语言先入为主(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方面有所作为,积极作为),譬如《红高粱》,可以先让学生读莫言的小说。还有老师问,任何解读都是有时代背景的,有一些解读是不是太随意了?我感觉我们要避免不符合人性、人道、人情的解读(任何经典小说的阅读都是一部“成长史”,都在不断地吸纳着、丰富着)。希望老师们在今后的阅读与教学中不断思考,解决。

下载优质课点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优质课点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历史优质课竞赛 作课点评

    初中历史优质课竞赛 作课点评 一、对初历史学科的看法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目前有多种说法,我觉得这句话是最精炼的“一堂课的好坏,关键要看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这里......

    全市作文教学优质课竞赛点评

    全市作文教学优质课竞赛点评 崇义县教研室黄德新 2009年岁末,各县(市)精心挑选的18位教师,为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呈现了18节精心备就的作文教学优质课。这些课实、趣、新、巧、活、......

    2013下2014上心理健康活动优质课点评

    2013年下期红星学校心理健康活动优质课点评 我校几位老师有幸参加了市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选暨研讨会,会议分听课和听报告两部分,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的......

    全省第五届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优质课竞赛点评

    全省第五届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优质课竞赛点评 常德市教科所刘建德尊敬的各位评委、全体老师: 下午好!两天来,我们自始至终,坚守赛场,或看或听,心有无限的感慨。周总理说过,心有所感......

    上家常课如写随笔(2010优质课点评)

    上家常课如写随笔,上公开课如写作文 2010年11月25—26日,浙江省第四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温州大学育英大礼堂举行。本次参评的教师共12位(每地市选派一位选手参赛),参加......

    2012年梅江区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总结点评材料

    品味进步 感受精彩 ——梅江区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总结点评材料 吕崇平尊敬的刘局长、杨主任、潘校长 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 我受,我们数学理事会会长杨主任的指派,对三天......

    全国第六届中小学音乐优质课评比专家点评(精选)

    全国第六届中小学音乐优质课评比专家点评 11月28日到12月2日,我有幸观摩了全国第六届中小学音乐优质课现场评比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主办,在美丽的山城重......

    2018凤凰片区小学数学优质课选拔赛点评

    关注学生习得,聚焦有效课堂 ——2018钟山区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凤凰片区选拔赛点评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