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沿海发展绿色产业的战略思考和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4 05:3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台沿海发展绿色产业的战略思考和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台沿海发展绿色产业的战略思考和对策研究》。

第一篇:东台沿海发展绿色产业的战略思考和对策研究

东台沿海发展绿色产业的战略思考和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11-1

1信息来源:中国江苏网

关键词:沿海开发;绿色产业;对策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终于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东台市地处江苏沿海前沿,和其他沿海县市一样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站上了跨越发展的新跳板。东台市委、市政府主动策应国家、省关于沿海开发的最新要求,适时提出了绿色增长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扬长避短,错位发展,以特取胜。构建具有东台县域特征和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充分体现了沿海开发的核心理念,也符合沿海开发规划的要求,对于推动东台现有产业改造升级、后续产业加快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从而将东台打造成江苏东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的“极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东台沿海发展绿色产业的比较优势和条件分析

绿色产业是以绿色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绿色产品消费日益增长的需求为目标,从事绿色产品生产、经营及提供绿色服务活动,并能获取较高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综合性产业群体。绿色产业包括环境保护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绿色技术产业、绿色旅游产业、绿色农业产业、绿色服务产业和绿色贸易产业等,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就东台市来说,发展绿色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紧紧抓住自己的独特优势。

1、区位地理优势。

东台处于江苏沿海开发的重要区域,行政管辖权属苏北,地理属于苏中,周边与扬州、泰州接壤,是盐城下辖县中最南端以及经济总量最大的县(市)。东台毗邻南通、盐城两座机场,南连洋口港、北接大丰港,新长铁路、204国道和沿海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东陇海经济带的交汇区域,是承接上海经济圈辐射并向苏北地区传递的重要关结点,具有承南启北,辐射苏北、苏中广大区域的独特区位。随着沿海跨江通道的开通,随着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圈的扩大,实际上东台已经进入了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区,与长三角城市群融为一体,形成一种优势互补、产业对接的大融合趋势。抓住并用好沿海开发机遇,区位地理优势就能变成快速发展优势。

2、滩涂资源优势。

东台东拥黄海,海岸线全长85公里,2697平方公里的海域是淤涨型粉沙淤泥质海岸,在黄海南北潮流交汇作用下形成了世界罕见的辐射状沙脊群,连陆滩涂156万亩,每年淤涨面积1万多亩,占全国的8%,江苏的22%,属于世界海岸带中仅有的两处淤长型海岸之一,是联合国认可的太平洋西岸唯一一块未被污染的湿地。国务院批准通过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明确,2009-2020年江苏围垦滩涂270万亩,其中东台就占100万亩,堪称“江苏第一围”。东台沿海滩涂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享有沿海地区无与伦比的“地域红利”,凸现出土地成本和供地能力的明显优势,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土地资源储备腹地和沿海开发前沿阵地。

3、生态环境优势。

生态优势是东台最大的优势,生态品牌是东台最大的品牌,生态环境是东台最大的竞争力。东台沿海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江苏面积最大的海岸型、生长型湿地。这里,自然资源、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呈现出原生态和多样性并得到有效保护。受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东台全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林海无边,滩涂蜿蜒,中华鲟、丹顶鹤等珍稀动物在此悠然栖息繁衍,是名副其实的“动物世界”、“植物世界”、“鸟类世界”。东台拥有林地面积41.1万亩,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市、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市等荣誉。4.2万亩的黄海森林公园是江苏平原规模最大的生态林。黄海之滨的东台,大片滩涂在海天之间次第展开,工业集中区内厂房林立,却没有刺鼻的气味,没有恼人的黑烟,精明的东台人对所有的化工污染项目说“不”。丰富的渔业资源决定了这里不能上污染项目,东台年产海产品7万吨,渔民每年从海里能捞上2.5个亿,如果污染了海滨,可谓得不偿失。东台沿海开发的目标定位是精心打造沿海湿地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生态观光容不得环境污染。

4、产业基础较好。

东台的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作为“长三角最具潜力城市”之一,它的经济实力是在苏北处于领先的,在全省也有它特殊的地位。东台农业资源丰厚,拥有114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8个绿色食品基地、10个有机食品基地,高效农业面积全省最大,农林牧渔总量连续20年冠居全国,成为长三角日益倚重的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东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市工业体系配套完善,形成了机械装备、纺织化纤、新型材料、风电能源四大主导产业。近700家规模骨干企业奠定了东台抢跑沿海开发前沿的雄厚实力。国华风电、加拿大GLG、中纺德赛化纤、上海泰胜风电、上海矽钢、新闵锻造、中玖新材料等一批“外字牌”、“亿字头”、“国字号”大型企业纷纷入驻,抢滩登陆,东台正日益发展成为上海经济圈内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加工基地;东台沿海现有风电场旅游区、国家3A级景区江苏永丰林生态园、占地2400公顷有“天然绿色氧吧”之称的黄海森林公园以及晨钟暮鼓的龙王古寺等美丽景区,成为独具黄海滩涂风情的区域生态旅游景观,旅游业成为东台经济发展中的朝阳产业。

5、国家战略辐射。

沿海大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为东台乘势优化经济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植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江苏省在滩涂围垦综合开发、产业转移、基础设施配套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对东台政策、资金的倾斜和支持力度,着力帮助东台培育发展新的增长极;东台也积极策应国家战略,抢抓机遇,全力打造良好投资环境,主动承接上海、苏南产业转移,加快转型升级,抢占沿海开发制高点。

二、东台沿海开发的总体思路和和产业选择

东台沿海开发必须坚持用大规划、大思路指引,高起点谋划,全力构筑起持续跨越发展新优势、新空间。在认真研究解读《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东台人充分认识到沿海开发不是临海开发,而是市域范围内的整体开发;沿海开发不是沿海经济区自身开发,而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同参加的合力开发;沿海开发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战略。

(一)东台沿海开发的整体思路

东台虽然没有港口,但具有空间大、生态好、滩涂广、农业强的优势。在沿海开发大潮中,东台人主动策应、扬优克短、错位发展,以特取胜,形成了沿海开发的整体思路:按照“打生态牌、走绿色路、拉产业链、建特色区”的思路,瞄准“上海北花园、海上新东台”的发展定位,实施“港区、港城、渔港”三港联动战略,实行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绿色旅游综合开发,坚持高起点规划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突出招引重大项目,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努力走出一条绿色增长的沿海开发之路。

(二)东台发展绿色产业的产业选择

依据东台绿色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按照东台沿海开发的整体思路,东台绿色产业的选择主要是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和绿色旅游。

1、绿色制造。绿色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先进的现代制造模式,是实施制造业污染源头控制的关键途经,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制造业的体现,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和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东台以建成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机械装备、新材料、节能及循环利用、不锈钢等绿色制造产业。机械装备业重点发展纺织机械、桩工机械、木工机械、风电机械、港口码头机械、船用配件、筑路机械、环保机械以及围绕装备主机的产业链配套产品生产。新材料业重点发展高等级子午线轮胎用钢帘线、电工钢、镍铜合金等金属类新型材料以及耐火材料、功能陶瓷、石墨制品等新型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节能及循环利用业重点发展再生纸、洋麻造纸、纸杯原纸等高附加值纸品。不锈钢业重点发展新型材料、成套机械、不锈钢原料、家庭日用品、工艺消费品、各类配件等以及不锈钢薄板、工具模钢等特种钢及制品。最终建成沿海地区最大的纺机、船用配件制造基地、新材料生产基地、全国最重要的不锈钢制造和出口基地。到2012年,东台市绿色制造产业总量将达600亿元,培育一批销售超10亿元、20亿元、50亿元的大型绿色企业和一大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

2、绿色能源。绿色能源有两层含义:一是利用现代技术开发干净、无污染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二是化害为利,同改善环境相结合,充分利用城市垃圾淤泥等废物中所蕴藏的能源。绿色能源领域发展前景广阔,投资潜力巨大,是实施低碳能源战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东台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优势,主攻风电、光伏、生物质能三大领域。按照“以风能资源培育风电产业,以产业投资获得风场开发”的思路,加快建设滩涂风电场1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200万千瓦,带动泰胜风电二期建设和三一重工10亿元风电产业园项目实施,建设江苏沿海最重要的风电设备整机制造基地。积极发展太阳能电场、太阳能发电配套设备、薄膜电池等光伏产业,跟踪洽谈美国加州海藻炼油,加快秸秆综合开发利用,实现沿海地空资源联动的立体化能源开发格局,争取到2012年产业销售超100亿元,打造江苏东部沿海重要的风电光伏产业基地和亚洲最大的绿色能源之都。

3、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对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东台立足沿海,依托江苏,服务长三角,面向全国,充分依托高效农业、标准农业和生态基地的巨大优势,利用和发挥资源、区域和产业配套的潜力,以建设“江苏农业现代化综合实验区”为抓手,打造国家级绿色食品加工出口示范基地。以投资40亿元生态猪产业化项目、8000万美元的润洋甜菊糖深加工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海产品、瓜果蔬菜、禽蛋、精制粮油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食用菌、蜂系列、奶制品、螺旋藻、特色林果等系列食品,加快建成世界健康糖源之都、华东最大的生态肉猪储备和加工供应基地、长三角重要的农业产业化基地、江苏绿色食品品牌第一县、长三角绿色食品产业第一县、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第一县,最终成为江苏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4、绿色旅游。绿色旅游又称“生态旅游”,是让游客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通旅行、休息、疗养,饱览自然风光,观赏奇珍物种,进行健身活动,增强环保意识。在我国,生态旅游这种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新型旅游方式以备受推崇,日益成为旅游新宠。东台将充分发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效应,依托东台沿海绿色自然风光美、生态湿地好的优势,按照“上海北花园、海上新东台”的发展思路,做足海的文章、水的文章和绿的文章,开辟黄、白、红、绿为一体的东台沿海旅游,创建东台绿色旅游品牌。围绕“游、购、娱、吃、住、行”六要素,科学规划和整合开发沿海旅游资源,培育长三角地区新兴的绿色旅游休闲基地。将人文与生态融为一体,形成旅游品牌,辅以佛教文化、历史人文、生态农业、民俗文化等特色旅游线路,形成“一主四辅”的旅游格局,最终打造成为中国沿海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三、东台沿海发展绿色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构建具有东台特色和优势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是东台沿海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必须解决的一个战略问题。

1、加强统一领导,完善绿色产业的组织管理体系。

为确保东台绿色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成立绿色产业发展领导班子和管理机构,统一部署绿色产业的发展。根据东台实际,围绕“四绿”产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管理措施。协调好绿色产品原料生产基地与加工企业之间的关系,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全面推进绿色产业的一体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严格内部管理,整顿市场秩序,为绿色产业的发展铺平道路。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增强全市绿色产业发展的后劲。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发展绿色产业的浓厚氛围。

充分认识东台沿海发展绿色产业的战略意义,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绿色产业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发展绿色产业的浓厚氛围;结合招商引资政策,在土地、税收、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抓紧制定出台更多鼓励发展绿色产业的配套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强大的磁场效应;强化绿色经济意识,树立正确的绿色产业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开发与资源合理利用的关系,为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发展绿色产业的支撑保障能力。

发展绿色产业,必须将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开发利用的前置条件,以提高支撑保障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长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工程,进一步提升铁路运输能力。实施临海一级公路工程,形成北接大丰港、南连洋口港的快速通道。实施通榆河南沿东台段扩建工程,形成通达长江航道。实施三仓河东沿工程,满足沿海绿色产业引淡要求和饮用水安全。实施沿海220千伏变电工程建设,保障沿海绿色产业用电。科学开发沿海滩涂,努力打造国家级滩涂围垦综合开发实验区,保证绿色产业足够的发展空间。推进沿海地区垃圾无害化处理一体化进程。采用了BOT(建设—经营—转让)、TOT(移交—经营—移交)等市场化运作方式,搞好绿色产业区污水处理。

4、加大扶持力度,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龙头企业是发展绿色产业的关键,在产业发展中起到了主导和带动作用。只有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绿色产业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化。一要通过强强联合、内外联合等形式,积极建立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辐射强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绿色企业成长,培育绿色企业集团;二要培育一批新的绿色龙头骨干企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重点支持,全面推广,搞大搞强龙头企业,再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甚至东台本地其他产业的发展,真正达到企业增效,县域发展的目标;三要立足龙头企业辐射效应的扩大,拉长绿色产业链,积极支持已初步形成产业链的集群企业逐步形成绿色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5、强化招商引资,凸现绿色产业发展的集聚度。

加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协调性,注重针对绿色产业链配套、衔接方面的招商配置,杜绝体量相似、产业雷同、市场互侵企业的重复引进。围绕“打生态牌、走绿色路、拉产业链、建特色区”的思路,实行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绿色旅游综合开发,着力主攻一批关联度大、集聚度高、带动力强的旗舰型、龙头型、科技型大项目。

6、推进品牌战略,增强绿色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一要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品牌主体。培育品牌必须抓住绿色产业中的“龙头”。大力支持龙头企业扩大品牌产品的生产规模,依托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市场和经营管理优势,制定实施企业品牌发展规划,建立品牌基地,开发品牌产品;二要支持商标注册,加强品牌保护。增强企业的商标意识,鼓励支持企业商标注册。依法保护品牌和知识产权,逐步形成企业自我保护、政府依法保护和司法维权保护三位一体、相互结合的保护体系。大力推进产品商标和证明商标的国际注册,实现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三要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积极主动通过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和各级媒体推介、宣传东台的绿色品牌,形成政府重视、企业主动、消费者认知、多方合力推进品牌建设的良好氛围。

7、坚持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政策激励和导向作用。

发展绿色产业,不仅要有共识,更要有政策保证。一要抓紧制定出台鼓励发展绿色产业的配套政策,结合东台市招商引资政策,在土地、税收、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更多地向绿色产业倾斜,吸引企业、外来投资者投资绿色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二要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绿色产业技术的研究推广、人员培训、项目前期费用等,重奖对绿色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科技工作者;三要建立绿色产业项目库,搜集、论证、筛选、储备绿色产业发展的技术、产品、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项目,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制度。

8、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解决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

资金短缺是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金融部门必须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高度来看待支持发展绿色产业,大力扶持那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低能耗的绿色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鼓励绿色产业中的部分有条件的企业走向资本市场,争取在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通过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方式,引导民间资本大量投向绿色产业建设领域;发展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股权投资公司、金融服务公司等机构,开展金融租赁、典当融资业务,多渠道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9、注重技术进步,推进绿色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发展绿色产业,关键因素是科技进步及运用,把绿色产业的发展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建立完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体系,搞好高新技术的引、试、繁、推工作,搞好高新技术与常规实用技术以及良种良法的组装配套;以市场认可的环保科技为支撑,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和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绿色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绿色产业技术;加大科技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建设,借助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引进并消化吸收先进技术,通过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来提高绿色产业的科技含量。

10、培养引进并重,强化绿色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绿色产业,人才是关键。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发展绿色产业的首位,建立和完善以高等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骨干、实用技术培训和普及为主体的绿色产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集聚的政策环境,顺应沿海开发的需要,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自主创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积极为绿色产业与重点项目引才、引智;以招商引资为契机,引进和借助关联度大、牵引力强、产业链长的项目及企业的实力招揽一批高级的管理型、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的人才;启动“绿色人才”工程,重点培养绿色产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绿色产业销售人才,重奖发展绿色产业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11、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绿色产业的对外合作与交流。

大力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争取与发达国家在领域前沿进行合作研究,为引进绿色产业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打下良好基础,不断提高东台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对有关部门和企业人员的国际标准知识培训,大力推行国际标准体系认证,使企业的绿色产品加工和经营环节完全符合ISO9000和ISO14000国际标准;抓好与国内发达省区尤其是长三角区域在绿色产业方面的合作和交流,构造差别发展、错位竞争的产业格局,加大引进、吸收先进企业和高层次人才的力度,提高东台绿色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生态经济效益。

12、严把环境准入门槛,保证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生态环境是沿海开发和绿色产业的生命线和高压线,必须把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贯穿于沿海开发和绿色产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坚持科学环评、依法审批,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建设项目从产业政策、整体规划、污染排放等方面严把环保头道关,坚决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把非绿色、非高附加值、非高科技含量等投资项目拒之门外;在招商引资中,确立“项目诚可贵,环境价更高”的招商理念,敢于取舍,善于取舍,实行环保超前介入,着重发展绿色产业,优先引进规模化、集约化、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废弃物再利用,通过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和优化整合,逐步形成颇具规模和特色的循环经济系统,实现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祁彪.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培育新经济增长极[J].江苏农村经济.2009,10:27-29

[2]张小平,贾文雄.21世纪甘肃省绿色产业发展构想[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8:46

[3]杨家廷,倪志安.关于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6:58

[4]王丽.黄河三角洲绿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5,3:73

[5]黄爱科.江西发展绿色产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广场.2006,3:114

[6]余春祥.论云南绿色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生态经济.2003,12:36

(东台市委党校沿海开发课题组课题负责人:王善明

执笔:夏益俊)

第二篇:北京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北京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对北京市旅游产业的特点、发展状况的分析,北京市旅游产业当前的若干问题,并国际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与省市旅游产业的对比,对如何首都旅游产业的整体,对策和建议。

旅游是指人们精神上的某些,以支付体力、财力为代价,的离开通常的生活环境,前往某些地区短暂停留的活动,其主要目的从停留地经济收益[1]。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资源(自然或人文的)为核心,以旅游经纪、旅游商品和服务、旅游娱乐、旅游食宿、旅游旅店和旅游交通等为主要的的综合型产业。旅游产业链越来越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各个、各个地方都在努力加大对新兴产业关注和开发,争抢这块经济蛋糕。

近年来,居民生活的,闲暇的增多,是人们在消费观念上的巨大,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客观上了旅游业的发展。如何北京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使得旅游经济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如何旅游市场的开放,来自国际上的竞争的加大;是如何抓住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这北京旅游业难得的机遇,和对待的问题[3]。

一、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一座几千年历史的古都,北京经历了从大燕国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时期的帝都的演变,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经历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洗礼,了北京独特的包容性很强的文化;北京的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京人大都有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有时略显保守,追求悠闲安逸,以生活在首都而自豪,代表了首都人甚至是人的精神风貌,言行有较高的自律性;加上北京市特的名胜古迹和略显“霸气”的建筑风格,使得北京旅游的文化色彩更浓于地方。关资料统计,北京现旅游景点约636处,与文化的如古迹、寺庙、故居、园林、博物馆等人文景观为513处,约占81%;而山水等准自然景观为123处,仅占19%。我国21处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中,就有6处在北京[2]。可以说,绝大多数外地的是境外的旅游者,冲着来的。,北京市的旅游,以此为基础。

北京市旅游产业的上述特点,是近些年来旅游业对北京经济发展和人员就业的巨大作用,北京市旅游业的发展。2002年北京共计接待入境旅游人数310多万人次,比2001年增长7.9%;外汇收入31多亿美元,增长5.7%,在全国城市中名列[1]。在肯定成绩的,还要清醒的头脑,要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向发达学习,善于向国内旅游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的省市学习。北京旅游产业的特点。

二、北京市旅游产业的问题

1.对旅游产业旅游市场的主导作用。与行业不同,旅游公共属性的特点,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环境的创建和管理、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都离不开的支持和[4]。,的主导作用得当,旅游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在点上,北京市主管并未能到位地其应作用。主要在:

(1)缺少对北京市旅游产业整体的定位。北京的旅游业在排名上位于国内城市之首,但与北京的产业一样,北京的旅游产业同样需要系统的和定位,上还停留在靠祖宗吃饭的上。即使有企业自发地开发出主题旅游项目,但缺少定位,和北京的历史、文化及首都的特点度不高,的不多。以2002年为例,北京市的接待入境旅游的收入排名全国,但按内容分析,入境人员在北京的人均日消费在诸如综合服务(全国各个省市排名第26位)、娱乐(全国各个省市排名第16位)、购物(全国各个省市排名第7位)、游览(全国各个省市排名第7位)等[1],与国内先进的省市差距,再考虑到物价等原因,差距会更大。

(2)缺少对北京市旅游经纪机构的的监管。来看,在的管理并“与时具进”,其管理理念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反应到管理方法上也沿用使用多年的“高门坎”政策,说对新入行者,人为地许多不必要的条件限制,仿佛条件的企业就会合法经营了。而企业日常的经营则放任自流,“民不举,官不纠”的监督,即使举报,其结果让消费者满意并让侵害者丧胆的也极少。的管理,上等于是管理。是,近年来,旅游市场竞争加剧,使得旅游经纪机构的整体效益下滑,追求高额利益,许多企业和个人不同类型欺诈,伤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整个旅游经纪行业的形象。居高不下的投诉率,严重地伤害了消费者步入小康而刚刚产生尚且很脆弱的旅游性,对旅游市场危害。

(3)在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及政策上,缺少对旅游特点的考虑。北京的旅游设施如星级饭店数全国,床位数全国,但宾馆、饭店绝大都内,甚至内几个的地区,而北京的名胜古迹、旅游景点却遍布全北京的城近郊区,来说分散。一来,旅游者有限的的大的都花费到赶路上。是,近几年来,北京的交通拥堵的严重性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知名的,旅游景点的停车场地和服务设施的不,了旅游者的消费中不成分加大。

(4)旅游软环境是城市卫生、交通、市容市貌、食品卫生和治安环境不理想。改革开放,的人员的非理性流动,北京市的疏于的管理,使得北京市的社会治安状况每况愈下,即使在白天,在很繁华的地区,公开的盗抢事件也时有。此外,市场造假售假的,即使是北京本地居民也深受其害,何况人生地不熟的外地人?旅游者在北京的购物环境也恶劣,许多北京市民知名的售假地区和售假市场的,仅是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也损害了北京的形象,损害了每北京人的切身利益。令人遗憾的是,的地区或市场被取缔,反而有发展的趋势。主管的不或人的腐败客观上假冒伪劣商品的保护伞。

(5)对北京市的特点、形象的宣传。在北京旅游的人群,按地理位置划分,可分为三类:境外旅游人员、市外进京人员和本市休闲旅游人员。前两类旅游者来说,北京是陌生的大地方,对北京的有限,境外是国外的旅游者来说,如此。我曾经在美国中部的芝加哥市学习生活了一年,与美国普通市民有过的接触。上,美国普通老百姓的视野是很狭窄的,很少去与工作和生活不的事情,其媒体如此。,那里绝大多数人对的上还停留在20世纪的70年代。据说弗罗里达州迪斯尼乐园中的馆,每天播放的介绍70年代的,即使在华人开办的旅行社里,介绍北京市的资料也几乎。估计绝仅于美国而已。

2.旅游资源多头管理,各自为战,不具备整体优势;资源开发较低,缺少创新。首都的特殊性,北京的旅游资源如名胜古迹、园林、寺庙、文物、森林公园、主题公园、宾馆饭店等分别隶属于、北京市、各个区县、投资企业甚至乡镇。多头管理、多层次管理、交叉管理的,各个之间沟通,许多矛盾长期无法解决,利益的驱动,使得原本幼嫩的市场混乱,重复投资、恶意竞争业内的的,严重了北京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缺少宏观的产业定位,投资方在资源的开发缺少创新,新的是以人工开发为主的主题公园的经济效益不高,其利益,只好收买导游的,欺骗消费者,严重损坏了北京旅游业的信誉。

3.对内、对外宣传。国内的旅游业的宣传还停留在较低的,经纪企业的广告仅仅是告诉大家出行的、地点价格,而且都仅仅是在媒体上发布简单的文字说明,消费者往往是凭借对旅游目的地的理解来定位的旅游。文化上、理解上的差异,使得游客和旅行社经常会争执。上述情况境外旅游者来说,则更为。

4.旅游产品和服务缺少新意,较低。现在的旅行社上都把精力了组团上,在旅游产品开发上缺少新意。有人形象地将北京的旅游描述为“白天逛庙,晚上睡觉,进景点照相”,每天上是在各个景点之间奔波,回去后也就能照片证明来过北京,首都的如文化、风土人情则知之甚少。此外,近几年北京的服务好了许多,与大的旅游城市相比,差距依然。其实北京除了故宫、颐和园等著名古迹外,还有许多省市不具备的旅游资源,但一直被开发。北京的旅游商品市场也活力,强的旅游纪念品几乎。

5.北京市本地游产品开发。经济的发展,北京率先了小康,北京人的消费观念是旅游消费观念更新很快,是轿车家庭,不在节假日到公园去转转(的外地旅游者的光顾,使各大公园人满为患,在里面丝毫放松休闲的感觉),而是追求健康的、休闲的、个性化的旅游。而,除了可以去怀柔钓钓红鳟鱼或找个荒山野外搞个野炊外,很难再找出更适合的旅游了,于是北京人每年几

百亿的旅游消费就理所当然地流向了外地甚至境外。

三、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1.应组织专家,尽快对北京市的旅游定位。我,北京的特点,北京的旅游应该定位为以名胜古迹为主导,发展会展游、休闲娱乐游。

2.统筹规划北京市的旅游资源,开发首都特点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开放如中南海、钓鱼台、造币厂、卫星控制中心、交通控制中心、公安局、监狱等古迹和机构;有多家电影制片厂,电视剧制作中心的资源,已影视城,建设超大型的集影视剧制作、参观、娱乐为一体的影视城,将各个电影制片厂、电视剧制作中心迁入该影视城;将现北京娱乐园与石景山娱乐园的资源共享,建设大型的娱乐中心。在奥运会场馆建设的,开放具备条件的场馆和设施。

3.对旅游场所、旅游经纪机构是导游的监管,扶持信誉好的、管理规范的旅行社,品牌。欺骗消费者的坚决打击,直至清理出北京的旅游市场。

4.北京市容市貌的整顿,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北京的环境卫生状况及社会治安状况,对商品市场的监管,组织人员,暗查暗访等一切的,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监管不力甚至纵容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房屋租赁者、商场管理者甚至该地主管的公务员,追究其连带责任。一切法律的、行政的,将假冒伪劣商品彻底清理出北京。

5.加大对北京的宣传。要出资并出面组织制作宣传介绍北京的电视片,制作成光盘,并要求所境外考察团携带并赠送给世界各地的友人,在全世界范围内宣传北京的风光和人文。此外,学习世界发达的做法,有在公路进京的各个主要路口设立的咨询服务站,免费北京旅游资料,在首都机场、火车站也应该上述免费服务。由出面组织建设网上支付能力的北京旅游网站,将的旅游资讯都在网上发布。

6.旅游及设施建设。道路的建设和改造,要在全北京市取消一切公路收费,各高速公路、国道、市内各环路、各街道的路标牌,科学各个路口的管理,通行能力。加大旅游资源的保护,修缮老化、陈旧的建筑。

7.北京的旅游产业也应该抽出的人力、财力、物力,当前旅游行业的特点和,自身与企业是与海外同类企业的差距,开发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旅游者的旅游产品,把市场与市场地起来。,更要注意的服务,克服“短期”观念,要有创品牌意识,并加大自身的宣传是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工作,横向联合,以自身的竞争能力,好北京市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机会,早日建成若干个在国内外都有力的大型旅游集团。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北京的旅游产业面临难得的大的发展机遇,但看到,机遇并不能转化为现实,也并仅仅办奥运会而争办奥运会,而是机会向全世界宣传北京,宣传,在世界的形象,的地位,进而北京乃至整个的经济发展。,能否目的,仅仅奥运会举办权是远远的,仅仅投资建设现代化的场馆远远的,这是需要全社会的系统工程。,绝大多数不北京的外国人也不会仅仅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就来北京,就投资北京,即使来,在奥运会举办期间,而这对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又能多少呢?,我,当前北京市奥委会的精力应尽快从场馆建设转到北京的对外宣传,3、4年的,向全世界宣传和介绍北京,才能为奥运会的举办北京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朗.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湖南:湖南出版社,2003.[2]孙建华.漫步北京[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3]尹戟.旅游产业述评[J].思想战线,2003,(1)138-140.[4]王兆峰.中外旅游业发展对策[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4):34-37.[5]李小波等.旅游业调控的实践[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9):54-56.

第三篇:安徽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1.1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2007年,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趋势,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初步核算,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02年的75.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38亿元,同比增长了4.8倍;工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5.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0亿元,同比增长了7.4倍;实现利税总额由2002年的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6亿元,同比增长了3.5倍。上述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2%、53%、35%,产业规模已跃居全国第十二位、中部地区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批安徽制造及安徽创造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1.1.1 电子信息产品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我省在电子测量仪器以及电子基础材料等产品的技术水平在国内有比较优势,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语音合成技术产品、高亮度特种显示器件、光刻机、多普勒气象雷达等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和特色产品,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2006年我省通信设备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业收入为98.53亿元,位居全国第14位,利润总额为5.33亿元,位居全国第13位,年均从业人数达到2.66万人。

1.1.2 软件业取得明显进步。2007年,我省软件行业业务收入为27.3亿元,位于全国第十八位,较同期增长27.1%,高于全国的20.8%的增长水平;软件产品收入为12.3亿元,位于全国第17位,同期增长21.7%,落后全国22.5%增长比例的0.8个百分点;系统集成收入为12.9亿元,位于全国第十九位,同期增长37.5%,高出全国16%增长比例的21.5个百分点。

1.2 信息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

截至2007年底,宽带网用户已达155.9万户,比2002年扩大了20多倍;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5%;在电话网络容量方面,2007年初全省固定电话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1709万门,比2005年底新增97万门,增长6%;在基础传输网络方面,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657207公里,比2005年底新增631058公里,本地中继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1015815芯公里,接入网光缆线路长度达到1099l00芯公里。

1.3 无线电管理再上新台阶

截至2007年底,我省基本完成无线电台站清理登记工作。各类无线电台站数量已达65000多个,技术设施水平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全省完成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投资约1.4亿元,技术装备数量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超短波监测测向网共建成25座固定监测测向站,装备了20部移动监测测向车,实现了监测联网,可进行全省遥控、联动测试和干扰排查。

2.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省信息产业发展态势迅猛,但由于我省实力薄弱,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若干问题。

2.1 电子信息产业问题突出

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规模小。“十五”期间,尽管我省电子信息制造业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总量仍然偏小。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5%;企业规模不大,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百强;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投资类产品比重偏低;不少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2 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城乡差异明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率不高,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开发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安徽省信息产业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安徽省城市固定电话达到725.3万户,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59.28%,普及率高出全球固定电话普及率平均水平近10%。但安徽省农村通信发展却较为滞后,目前安徽省农村固定电话为769.0万户,农村电话普及率达到14.5%,只是城市水平的24.5%。

2.3 设施不足与通信网络重复建设

无线电基础技术设施建设、无线电管理手段还不能完全满足无线电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实际要求还有差距,特别是市一级管理队伍更显薄弱;对紧急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还不强。通信网络重复建设。各通信企业各自为政,一味地上规模、扩大网络。这使目前安徽省的通信网络容量出现相当程度的供大于求的状况,资源利用率也很低。

3.2008年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纵观近几年来我省信息产业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和省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本文就2008年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的前景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3.1 大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省支柱产业

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后,我省提出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工业强省”战略,开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重点推进软件产业政策的贯彻落实,通过立法促进软件产业发展,制定具有我省特色的软件产业地方性法规。

3.1.1 培育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发展优势产业。首先,继续依托各地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保持我省在信息家电、软件、电工薄膜、特种线缆、磁性材料、显示材料等领域的优势和特色;其次,发展以合肥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密集区,提升周边城市的产业集聚力,形成较为合理的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发挥合肥、芜湖、铜陵、滁州等地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产业基地和园区。

3.1.2 认真贯彻落实软件产业政策,发挥示范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继续贯彻国家和我省有关发展软件产业的政策,提高协会工作人员和软件企业执行政策的水平;全面落实省信

息产业厅制订的我省软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为产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和建议;加大宣传我省骨干软件企业和重点软件产品的力度,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遵循为软件企业和协会会员服务的宗旨,打造“会员之家”的良好形象;积极推进示范行业协会的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协会工作的整体水平。

3.1.3 以企业为主,实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学校加强合作,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通过企业和高校共建实习基地,将中国科技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的生产过程中。以软件重大专项实施为引导,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资源,合力促进软件产业迅速上规模、上水平。

3.1.4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重点大型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政府为企业创新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鼓励自主创新,对知识产权给予充分的保护。通过培育大型集团和公司,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3.2 加快建设“数字安徽”

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骨干网,整合城域网,发展接入网,建成以基础网络为依托,以高速传输为通道,以高速交换为核心,覆盖全省、安全可靠、功能完备、适应经济国际化的信息平台。建立空间地理信息、宏观经济信息、法人信息、人口信息等数据库,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实现信息资源的标准化、数字化,提高共享水平。以电子政务为先导,着力推进县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加快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

3.3 进一步加强无线电管理,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无线电保障工作

第一,继续加强频率台站管理;第二,加强无线电监测工作;第三,建立全省无线电监测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第四,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比武活动浪高我省无线电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采取公开选拔的方式为无线电监测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第五,在我省奥运会无线电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认真部署并完成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无线电管理指挥中心分配的无线电保障工作,总结四月份我省承担“好运北京”篮球赛和奥运火炬传递期间无线电保障工作的经验,确保负责奥运会篮球、棒球、垒球三个赛场无线电保障任务的无线电检测技术人员,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并做好设施和技术的充分准备,随时待命,为2008年奥运会及残奥会增光添彩。

3.4 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拓宽引资渠道

把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重要实现目标,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引进战略投资者,也是我省今年乃至整个“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以大型经贸洽谈活动为抓手,大力开拓招商市场。积极主动参加省政府组织的各种相关招商引资活动,组团招商、组织企业参加大型经贸洽谈活动,力争引进一批重大信息产业项目,努力使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参考文献:

[1]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报告.

[2]安徽省信息产业厅2008年工作报告.

[3]国家统计局.安徽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第四篇:产业发展和资源技术战略

宁波市对口支援新疆库车县产业发展和

资源技术战略合作专项规划

第一章 前言

一、规划目的

进一步加强对口援疆工作,是新形势下中央新疆工作总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新疆发展、维护新疆稳定的重要举措。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口援疆的决策部署,更好地开展我市对口支援新疆库车县的工作,根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按照我市编制的《宁波市对口支援新疆库车县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国土局、市经合办、市人力社障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贸易局、市旅游局等部门在库车县调研考察情况,特组织编制《宁波市对口支援库车县产业发展和资源技术战略合作专项规划》。本专项规划通过分析总结库车县产业发展和资源技术的基础,结合宁波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宁波支持库车县产业发展和资源技术战略合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并制定了确保规划落实的保障措施,为宁波更好地进行对口援疆工作、推动库车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指导。

二、规划期限

按照“着眼十年、规划五年、重点三年”的总体安排,本规划的基本期限为2011-2015年,重大事项展望至2020年,重点是2011-2013年。

三、规划范围

本规划涵盖库车县,包括所辖8镇、6乡、4街道和5个国营农场,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

第二章 库车县产业发展和资源技术基础

一、产业发展概况

库车县包括所辖8镇、6乡、4街道和5个国营农场,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7.5万人,是新疆人口第二大县,其中维吾尔族人口比例达84.5%。2009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57.1亿元(未计入石油天然气增加值145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4.9%,三次产业结构为20.3:51.6:28.1;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67亿元,年均增长22.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001元,年均增长10.5%。2010年,县域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上半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15亿元,增长19.5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62亿元,增长105.35%;累计生产原油333.78万吨、天然气26.84亿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9亿元,增长25%。

(一)农业

库车县农业人口总户数6.24万户、29.2万人,以维吾尔族为主,共有行政村217个。2009年全县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6.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1元。库车县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畜牧基地。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2.8万亩,棉花播种面积65.7万亩,年产优质皮棉140万担以上。随着自治区环塔里木盆地1000万亩特色林

果业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县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由规模扩张向加强果园科学管理、提高综合效益、开拓市场和产业化发展的有效转变。截止目前,全县特色林果总面积60.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4.72%,被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分别命名为“中国白杏之乡”、“中国灰枣之乡”,已注册了“库车白杏”、“库车白杏干”、“库车酸梅”、“库车酸梅干”、“库车阿克沙依瓦葡萄”、“库车药桑”等6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县牲畜总数为61.49万头,年产肉4.02万吨、产奶2.63万吨、产蛋9156吨。塔里木乡于2007年注册了“塔里木小山羊”商标,现“塔里木小山羊”年出栏2万只左右。

(二)工业

库车县依托丰富的油气矿产和水土光热资源,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形成了以炼油、化工、煤炭开采、煤焦化、建材、电力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第二产业增加值29.5亿元,占阿克苏地区的40%以上。

石油化工行业:形成了220万吨炼油、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20万吨甲醇、3万吨乌洛托品、30万吨改性沥青的生产能力,被自治区确定为新疆四大石油化工基地之一。塔河分公司二期350万吨炼油扩建项目已建成投产,形成了570万吨炼油能力。华锦“4580”化肥扩建项目、规模为20万吨和15万吨的碳素项目已开工建设,4万吨聚甲醛项目将于近期开工建设,80万吨乙烯等项目正开展前期工作。

煤炭焦化行业:形成了600万吨原煤、120万吨焦炭产能,被自治区确定为五大煤电、煤焦化、煤化工基地之一。俄矿1000万吨扩建、河北开滦500万吨矿井等项目开展前期工作,预计今明两年开工建设。

电力行业:形成2×13.5万千瓦发电规模,后续的国电库车电厂二期2×33万千瓦发电、库车二电厂4×33万千瓦发电等项目开展前期工作,预计国电库车电厂二期项目今年可开工建设。

建材行业:形成了110万吨水泥、200万标箱玻璃产能。

矿产资源业:全县境内的矿山企业共69家,其中煤炭企业7家(煤矿矿井11个)、锰矿企业5家、石灰矿企业(水泥厂)3家、石膏矿1家、砂石料厂12家、烧变岩矿1家、砖瓦用粘土矿(砖厂)33家、建筑用花岗斑岩矿2家、道路用安山岩矿1家、开采矿种7个(煤、锰、石灰岩、石膏、砂石料、砖瓦用粘土、建筑用花岗斑岩)。2010年县境内设置有效的探矿权项目40个(不包括石油、天然气),其中,煤炭11个、铜13个、锰6个、金7个、镍2个、铝土1个。全县煤炭产量已从2001年的70万吨提升至2009年的412万吨,年均增幅在25%以上。

(三)服务业

商贸流通业不断发展壮大。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县拥有各类商业网点1100余家,年均增长10%。其中股份制企业433家、私营947家、合作社16家。2009年,服务行业实现增加值16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10.6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0%。

商贸零售业:近几年,吸引了金桥、亿家、家家乐、伊合拉斯等连锁超市入驻库车,销售半径到达新和、拜城、沙雅、轮台等县,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销售品种达30000多种。

宾馆、餐饮业:近几年,新建的龟兹绿洲生态园、库车国际酒店、丽都大酒店、长福宫等大型综合性宾馆均为星级宾馆。加之分布在各主要街道的中小型饭店以及近郊的“农家乐”,组成了服务较为齐全的餐饮、住宿服务群,能满足各层次消费群体的要求。2009年餐饮业实现增加值0.6亿元。

农资市场: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推动下,农资市场逐步完善。一批农业生产资料批零超市的建立和农药、化肥、种子等专卖店的形成,基本确保了农资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产品流通网络已经初步形成,全县共有农家店132个,覆盖全县8镇6乡5个农牧场。

二、优势条件

(一)区位优势明显

库车县是阿克苏地区的东大门,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境内交通便捷,南疆铁路横穿县域,民航直达乌鲁木齐,国道314线、217线在这里交汇,处于乌鲁木齐与喀什、库尔勒与阿克苏、独山子与和田的中间地段,是南疆四地州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连接南北疆的交通大动脉,是南疆的客、货运输集散地。目前,设计规模为4D标准的库车机场迁建项目、国道217线改扩建项目、库尔勒至库车至阿克苏高速公路、库尔勒至库车铁路复线以及库俄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在建。这些项目建成后,库车县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

(二)矿产资源优良

库车县资源禀赋良好,是新疆乃至西北地区的资源富集县。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巨大。库车是塔里木石油天然气开发的主战场,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的气源地。境内探明天然气储量2万亿立方

米以上,占塔里木盆地探明储量的90%以上;探明原油储量15亿吨以上,占塔里木盆地探明储量的92%以上,其中:凝析油占探明储量的95%以上;国家西气东输“一大五中”气田都在库车县及周边区域3—60公里范围内。2009年,境内原油产量640万吨,天然气产量36.2亿立方米。煤炭及其他矿产资源量大质优。库车县是天山南坡煤炭资源带的中心,总储量1000亿吨,已探明储量23.05亿吨,现开采储量在14亿吨左右。主要是气煤、焦煤和肥煤,发热量均在7500大卡以上,可广泛用于炼焦、发电和发展煤化工。2009年全县原煤产量400万吨。境内石英沙储量约430万吨,品位高达95%以上;岩盐储量36亿吨;石膏、陶土、石灰石、大理石、铁、锰等十余种矿产均有较大的储量和开采价值。

(三)土光热资源富足

全县耕地总面积101万亩,可垦荒地约350万亩。库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4℃,平均降水量64.5毫米,无霜期为266天,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畜牧基地,也是著名的瓜果之乡。

(四)文化旅游资源独特

库车古称“龟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举世闻名的龟兹文化发祥地,素有“西域乐都”、“歌舞之乡”、“石窟之乡”的美誉。库车历史上曾是联系和沟通亚欧大陆的桥梁,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汇,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遗产。龟兹在汉唐时期就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大国之一,汉代“西域都护府”和唐朝“安西都护府”都设置在

龟兹,领辖西域十六个都督府及龟兹、疏勒、碎叶、于田四镇驻军。库车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新疆四大旅游县市之一。境内石窟、古城堡、烽火台等遗址多达80余处,有洞窟500余个,壁画面积2万平方米。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6处、自治区级29处。目前,全县拥有国家4A级景区3处,“龟兹文化旅游景区”被评为“全疆十佳名胜风景旅游区”,成为自治区“五区三线”黄金旅游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协调发展水平不高

虽然,近年来库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步显著,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发展不够协调,工业经济相对突出,但主要以中央企业的石化、煤炭、电力工业为主,对地方产业带动弱。棉花、果品等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业不够发达,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不强,高新技术产业更加薄弱;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所占比重仅为28%。虽然地处南疆交通要道,但物流业、商贸业不强,以工业为依托的生产性服务业发育不全,未能形成对工业升级发展的支撑;第一产业比重较高,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发展受制于水资源,但节水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支持力较弱,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发育滞后。地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受国际油价影响大,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较多。此外,产业层次不高,一般产品多,名优产品少;传统产品多,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少,且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炭、电力、建材的粗加工为主,具有高附加值的下游产业链尚未形成。

(二)经济社会不平衡较为突出

虽然库车县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居全疆前列,但发展现状存在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之间明显的不平衡,县域内发展水平差异较大。2009年全县经济总量占全自治区1.18%,但人口占2.1%。全县还有2个重点乡、70个重点村,尚有1.9万多户7.3万多贫困人口。全县尚有2万多人存在饮水安全隐患,尚有1个村和30余户牧民因地处偏远尚未通电,20多个村未通达公路、44个村未通油路。

(三)人力资源禀赋不足

受各种条件限制,吸引人才难、培养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具有劳动技能的劳动力资源相对欠缺,尤其是缺乏高技能产业工人和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并且当地劳动就业观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库车县职业教育相对匮乏,全县仅有7%的初中毕业生升入中职学校,每年约有7000名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社会。少数民族学生中接受“双语”教育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职高学生占比分别仅为49.4%、13.7%、12%、10.5%。目前,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6430名,占总人口的1.35%,而其中高级职称仅占2%,中级职称也只占17%。高智力人力资源的不足,成为严重制约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基础设施配套较弱

库车县干线公路网架还不够完善,公路密度为15.5公里/百平方公里,农村公路3096公里,其中简易铺装沥青路面的公路仅占农村公路的37%,而无路面公路占到农村公路的41%。与此同时,由于新疆地域辽阔、自身市场容量较小、和周边的区域距离较大等问题,故运输成本

相对较高,影响当地生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乡镇自来水管网老化和净水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居民用水需求。许多乡镇缺少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处理基础设施,严重影响环境,也造成资源的浪费。耕地盐碱化程度较重,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各乡镇未通入天然气,当地油气资源尚未惠及产地居民。城乡基础设施不健全,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

(五)水资源季节性分布不均

库车县境内最大的地表水系为库车河,自北向南流经却勒塔格山,抵达兰干水文站,兰干水文站,以上集流域面积2956平方千米,流程127千米,平均年径流量3.35×108平方米。年平均流量为10.5平方米每秒(《县志》)流量随季节变化大,冬季和初春为枯水期,径流量仅占全年的5.6%,夏、秋两季和春天融雪期为丰水期,7~8月份山洪爆发。而煤化工、石化化工和天然气化工都是耗水大户,化工生产的连续性要求供水系统的连续性。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三化”(煤化工、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的加速建设,用水需求量随之将快速增加。但库车水资源总量有限,再加上季节性分布不均,到时水资源需要合理的开发利用,需要从更大的范围内统一调度水资源。

第三章 援助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总体部署,并依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认真把握国家扩大新疆内外开放的

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宁波市和库车县两地各方的积极性,围绕助推库车县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这一总体目标,以帮助增强库车县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推进地区工业化进程为主线,以项目建设和经贸合作为载体,积极对接和延伸产业链,努力打造和提升价值链,协助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推建设成为南疆石化、能源、建材产业基地,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针对库车县不同乡镇资源条件、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以及地广人稀、底子较薄等实际情况,在确定具体的对口支援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时,要更加注重区别对待,紧紧围绕当前产业发展和资源技术战略合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确定相应的援建项目和建设内容,找准每类援助领域的“突破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的对口支援工作,力求对口支援更加科学务实。

(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充分发挥政府在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建立强有力的政府援疆工作组织体系,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用好用足国家关于援疆的各项政策,加大政府对库车县产业和资源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援助力度。在此基础上,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要素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和支持有

条件的宁波企业到库车县发展,推进库车县产业和资源技术开发利用有序发展。

(三)构建平台、夯实基础

产业发展和资源技术战略合作的援助要注重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基地、商贸物流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要素结构不断优化,通过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来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善发展环境,形成当地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机制,增强库车县自我发展能力。

(四)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帮扶双方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发展特点,建立良性互动发展机制,大力推进宁波与库车县的经济技术合作,把宁波的资金、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库车县的资源、市场、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两地合作共赢。

三、目标要求

对口支援目标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对口支援“五个明显”和全面小康的分阶段目标,以及省里提出的“三个提前、三个覆盖、三个提高”等目标,协助库车县到2020年实现“四个提升”,为实现库车县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基础,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支撑。

——经济总量明显提升。在宁波援助工作的推进下,充分发挥库车县资源禀赋优势,助推库车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库车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0亿元,年均增长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亿元,年均增长15%。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60

亿元,年均增长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亿元,年均增长15%。

——产业发展层次明显提升。大力支持库车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支援棉花、粮食、特色林果业、畜产品四大农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电、煤化工、建材、矿产冶炼等优势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出口组装加工、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提高产品的深加工度,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 劳动就业能力明显提升。积极援助库车县农牧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普通话培训,提高当地农牧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创业意识和能力。通过产业发展拓展劳动就业渠道,带动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在“输血”的同时,更偏重于“造血”,突出特色、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库车县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市场营销体系初步建立,以石化、能源为主体的新型工业体系初步建成,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环境更加优化,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第四章 主要任务

分产业发展重点和发展基础两个层面,主要在“三个领域、四个方面”给予支持。

一、针对重点领域,开展产业对接合作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建立两地政企对接机制,制定鼓励我市企业赴库车县投资发展政策,帮助做好重大项目 的招商引资和援助建设,引导我市企业充分把握本次对口支援库车县和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库车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广泛开展经贸合作和参与资源开发,助推库车县产业跨越式发展,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一)农业领域

按照“产业做大、龙头做强、产品做优”和“产业特色化、特色规模化”的要求,着力支援库车县农业在基地建设、提质增效、加工转化、市场开拓上下功夫,推动库车县的传统农业向效益型现代农业转变,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1.特色农牧业。支持发展农业基础设施,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农户庭院温室配套改造,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体系建设,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帮助,提高农牧业生产机械化、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水平。支持南疆活畜交易屠宰加工育肥园区建设,推进牧民致富项目,鼓励农民“补栏增畜致富”,培育壮大一批现代畜牧业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以库车县特色农副产品基地为依托,鼓励宁波企业到库车县办企业,建立生产和加工基地,不断延伸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充分利用库车县棉花种植业的优势,结合宁波市的纺织服装产业优势,加强产业合作,推动当地的棉纺产业发展,将棉花种植业的优势,延伸形成棉纺产业集群优势。

2.特色林果业。推广滴灌等先进农林技术,支持果棉间种滴溉改建和果树良种繁育与品种改良,不断调整优化林果业结构。帮助建设现代果品示范园,按照现代化果园建设的要求,完善道路、沟渠、灌溉设施

配套,实现果树品种良种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环境生态化、效益最优化。在库车果品主产区支持建设果品保鲜贮运中心,加快果品贮藏保鲜和果品加工业发展,不断调整优化林果业结构。支持完善林果业服务体系,建立林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设施,建设镇乡的林果业服务站。

(二)工业领域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原则,充分利用库车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动员、引导宁波企业到库车县投资,大力发展化工、能源、建材、塑料制品、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工业项目,形成富有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聚。

1.化工行业。由于库车有很强的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优势,而宁波有很强的化工产业基础,因此要重点鼓励宁波企业到库车县大力发展化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库车县资源禀赋条件,应突出发展煤化工产业链,适度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链,稳步发展大型石化产业链,协助库车县化工园区打造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化工园区,建成三个比较有特色的生产基地,即:煤化工生产基地、天然气产业链生产基地、特式稠油加工及下游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包括芳烃产业链)。

(1)煤化工产业链。库车县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种较为齐全,分布集中,截止2009年底,全县已累计探明煤炭资源总储量23.05亿吨,现开采储量在14亿吨以上,主要是气煤、焦煤和肥煤,发热量均在7500大卡以上,可广泛用于炼焦、发电和发展煤化工。应充分利用

库车县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优势,鼓励宁波企业到库车县重点发展煤化工产业。产业链招商路线如下:

(2)天然气化工产业链。库车县油气资源丰富,是塔里木天然气开发的主战场,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的气源地,因此,库车县具有发展天然气产业的独特优势。考虑到2007年国家发改委颁布实施的《天然气利用政策》的相关规定,库车县天然气产业发展的重点招商项目应向天然气化工深度加工发展。产业链招商路线如下:

(3)大型石化产业链。库车县探明原油含量15亿吨以上,其中凝析油占探明含量的95%以上。凝析油是发展大型石油化工的优质原料,可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化工企业、集团,以石油炼制为龙头,稳步发展炼油、凝析油化工,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石化产业集聚化、跨越式发展,重点抓好千万吨炼油以及大型乙烯工程的建设。与此同时,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步伐,适应世界范围的质量升级要求。汽油质量在全部满足国内新标准的基础上,力争一半达到欧Ⅲ排放标准,并具备生产欧Ⅳ标准的汽油;柴油质量也将同步发展。在千万吨原油加工量的基础上,结合凝析油的资源,可考虑发展建设八十万吨或百万吨级乙烯工程,实现石油化工的跨越式发展。产业链招商路线如下:

2.建筑材料业。在国家大力援助新疆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安居还畜工程的深入推进,库车县建材产业必将迎来难得的快速发展契机。应充分利用库车县丰富的煤炭、石灰石、石英、石膏、大理石、铁矿石、陶土等矿产资源优势,积极鼓励引导宁波建材产业链低端环节梯队转移,支持重点发展水泥、玻璃、建筑钢材、建筑陶瓷、石膏板等建材项目,助推库车县建设成为南疆重要的建材生产基地。

(三)服务业领域

1.商贸流通业。发挥库车县的交通优势、区位优势,支持构建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零售市场为基础的现代物流体系,为发展内外贸经济奠定良好基础。积极鼓励宁波商贸企业到库车县投资设店,形成宁波和浙江名优商品货物集散基地,促进库车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迈上新台阶。根据市场情况试建库车特色林果产品销售中心,并实施一系列扶持配套政策,吸引两地水果运销大户参与营运,达到库车县水果长期运销宁波的目的。积极帮助库车县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和宁波大型超市对接,利用宁波超市营销网络,为库车优质农特产品进入宁波市场提供便利。同时,充分利用中国食品博览会平台,支持举办库车县农特产品对接洽谈会,组织专业采购商参加库车县农特产品对接洽谈会,并借助宁波区位优势和营销网络,为库车县农特产品进入全国营销网络牵线搭桥。

2.特色旅游业。坚持“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库车县的独特地理风貌和悠久的“龟兹文化”,加强宁波与库车县旅游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通宁波至乌鲁木齐的直航,引导我市旅游企业开拓当地旅游市场,增强公共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为库车旅游局、相关景区、乡镇旅游景点等管理人员提供培训,组织宁波游客赴库车县旅游,共同推进库车县的旅游业发展。

二、针对发展基础,协助提升软硬实力

产业发展和资源技术战略合作需要借助各类软件和硬件平台,获取

资源要素的有效支持。主要在园区平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产业所需各类人力资源培养以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

(一)园区平台建设方面

库车工业园区主要包括库车化工园区和西区电力建材园区。通过加强工业园区道路、供排水管网、污水处理、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优化投资环境,引导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电力、钢铁、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纺织等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既可鼓励宁波企业在库车县参与现有各类园区建设,也可探索由库车县无偿划拨土地,宁波企业进行投资、开发、建设、管理和后期运营的“一条龙模式”。

(二)劳动资源培养方面

重点在政策促进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培训促进就业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帮助完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水平。支持库车县完善乡镇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帮助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鼓励引导当地富余农牧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创业,积极配合支持宁波对口支援项目招用当地劳动力。帮助库车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和库车县老城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设,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普通话培训,提高当地农牧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对宁波对口支援项目吸纳的劳动力,由企业组织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库车县劳动保障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三)创新能力培育方面

帮助做好产品检测、设计、咨询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公共服务平台的管理和运营方面给予必要的智力支持。推动宁波高校、研究院所与库车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新技术项目在库车县实现产业化。以库车县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大楼为依托,支持建设以化工项目为主、其它项目为辅的综合性科技孵化器,并建设化工技术、生物技术领域的分析测试服务机构,引进科技中介机构,科技信息咨询机构和科技成果评估机构进驻孵化大楼,为孵化企业提供信息、资金、管理等综合服务。推进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使库车县有条件的乡镇以及科技带头户、涉农企业等,安装科技信息村村通软件,实现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支持社区信息化项目,通过“三级网络传输平台、便民服务网、社区信息管理系统、社区一站式审批平台、社区事务监察及效能评估系统、人口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实现“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的整体运行效果,在“社区一站式审批平台”基础上建设“社区事务监察及效能评估系统”,全面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打造现代化的电子监察及电子评估体系。帮助建设“数字库车”,将库车县建成区、市容市貌、矿产资源、旅游等资源分布图及园区及拟规划的相关区域制作成三维地图,通过互联网实现链接,从而扩大库车对外宣传,更好地推进库车建设尤其是库车城市规划建设和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科学化。支持“科普大篷车”建设,配合参与全国科普日、科技周、科技之冬、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下乡等各类科普活动,开展“农村科教影院”、“校园科技馆”、“社区科普之光”、“科普车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等系列活动,让科学技术更多地施惠人民大众。

(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方面

针对矿业勘查与开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由市援疆指挥部根据援疆资金使用情况考虑落实部分资金外,应采取地质勘查与矿产开发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宁波民间资金投资库车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同时依法维护地质勘查与矿产开发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煤炭、铁、锰、铜等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力争实现找矿和开发利用的突破,提升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其中,要重点支持俄矿南煤矿、依奇克力克煤矿和地那达坂锑金镍矿的勘查工作。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对于产业发展和资源技术战略合作的援助工作,要从促进地方就业、推进地方长远发展的高度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强对援助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根据对口支援库车县的工作任务,结合我市和库车县的实际,在宁波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援疆办)直接领导之下,设立产业发展协调组,成员单位由市经信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贸易局、市旅游局、市国土局、市科技局、市人力社障局、市经合办等部门组成,主要职能是在市援疆办的统一领导之下,负责宁波对口援助库车产业发展和资源技术战略合作的日常组织协调,以及组织引导宁波企业赴库车县开展产业投资。产业发展协调组要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并确保必要的工作经费,切实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

落实。

二、资金保障

产业和资源技术合作为对口援助库车县的重要内容,需要保证三个方面的资金来源:一是基础平台建设专项资金,主要是指用于支持库车县具有公共品性质的产业发展基础平台建设的资金,需从我市援疆资金中统筹安排;二是产业对接引导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相关部门帮助库车制定发展规划、开展项目对接和两地交流等方面的工作经费,需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由我市财政资金中单独安排;三是产业项目建设资金,主要是指用于经营类产业发展项目的资金,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通过招商引资进行解决。

三、制度保障

建立对口支援库车县工作责任制。市有关部门应结合本规划每年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目标,并建立工作责任制,做到工作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有考核。建立对口支援资金物资和项目的管理、监督制度,使援建项目、资金管理和统计工作有章可循,规范运行。尤其在项目推进方面,要本着“以我为主、协商确定”的原则,加强省、宁波、库车三方的协调配合和经常性的联系沟通,建立投资项目援助的决策机制;研究制定援建项目管理办法,建立各类项目前期审批、招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等竣工验收等基本建设管理制度;加强援建项目的监督检查,确保项目建设高效、优质、廉洁。建立对口支援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我市相关部门之间、我市与省援疆办、以及我市与库车县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形成我市对口支援的合力。

四、政策保障

结合本专项规划制定各产业发展以及资源技术战略合作的实施方案,出台促进各产业发展和资源技术战略合作的实施意见。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国家援疆政策,出台必要的配套政策,尤其要研究制定对符合当地产业规划、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宁波企业项目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宁波企业赴库车办厂或与当地企业开展各类合作。同时要积极与阿克苏地区以及库车有关部门协调,制定针对宁波企业赴库车投资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第六章 附录

见附表

第五篇: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最为显著的是,由旅游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旅游业由外交工作的重要补充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了明显变化。概括地说,旅游业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产业转型期、战略提升期、矛盾凸显期。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成为时代赋予旅游业的光荣使命和历史重任。

当前,我国旅游业拥有很多明显的发展机遇,“十一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旅游业将保持较快发展的势头。但由于受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深层次的一些矛盾依然存在,新的问题又在不断出现,造成了发展机遇与新旧矛盾交错丛生、相互并存。旅游业只有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尽快实现战略转型和战略提升,才能跨入更高的发展阶段。因此,在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和宏观决策上,尤其需要关注和思考下列问题:

一、旅游业阶段性特征与产业功能问题

旅游业的产业性质、产业定位、产业功能等问题,是旅游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政府决策部门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任何产业的功能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国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的变化相适应。以改革开放为标志,旅游业的功能实现了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变;而今旅游产业功能又在悄然变化,即从“产业”逐步转向兼具经济产业和社会功能的双重特性。旅游业的功能现已明显超出了经济范畴,旅游贡献也已打破创收创汇的单一经济概念。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新的资源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在加快中西部地区脱贫致富,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繁荣稳定方面;在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旅游业的综合功能日益明显,已不再是单一的经济功能。

当前,旅游产业功能表现出几个明显特征:

(一)“民生”与“国计”相统一。去年入境旅游已达1.25亿人次,我国居民的国内旅游已超过13.9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8935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近1000万人。旅游业已成为事关亿万“民生”的大产业;直观地来看,旅游似乎并非关乎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国计”大事,但已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影响着国家总体的“软实力”。一个旅游业不发达的城市,实现不了国际化、现代化和信息化;一个旅游业萧条的国家,也很难称得上政通人和、繁荣昌盛。

(二)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并重。虽然旅游业的创汇创收数额日益提高,但经济功能已不再是压倒一切的;而社会功能越来越明显和重要,它不再是经济功能的附属品、派生品,不仅已可与经济功能并驾齐驱,而且在旅游发达地区已超出了经济功能。因此,对旅游业进行客观评价,既要防止过于强调经济功能,也要避免泛论旅游业的功能,应把发挥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一体并重地纳入工作“主渠道”。

(三)旅游活动与文化属性互为表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缺少文化没有魅力,文化缺少旅游没有活力。只有实现旅游与文化产业的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四)多重概念与业态开放的特别属性。旅游是一个多重性的复杂概念。按照老百姓通常的理解,“旅游”就是游览观光、度假休闲,显然这是“小”旅游的概念;按照业内传统的和非严谨的理解,旅游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这是“中”旅游的概念;如按照国际通行的“旅游”定义,旅游是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居住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这个定义是“大”旅游的概念,要比习惯性的理解宽广很多,它包括了参观、游览、度假、休闲、疗养、探亲、差旅等活动,也包括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宗教等活动,还包括了正在陆续出现的各种新兴旅游业态。因此,发展旅游绝不仅是利用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而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素质提升问题

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是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必由之路,关键在于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就提出了“两个转变”,一个是经济体制的转变,一个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但至今未取得明显成效。相当一些旅游企业的竞争不是靠降低成本和提升质量,而是打“价格战”;旅游饭店出租率不高,旅行社微利或亏损运营,旅游景区以提高票价营利,旅游汽车公司竞争激烈;旅游产品和服务比较粗放,旅游促销手段单一落后;与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入境旅游接待效益差距明显。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转变迟缓,关键是一些地区、一些企业尚未从根本上牢固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尚未从根本上以提质增效的理念取代对规模、速度的片面追求,尚未从根本上打破传统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的樊篱与束缚。这既是问题存在的根源,也是今后应予解决的重点。

(一)牢固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我国旅游业起步于“一穷二白”的基础,曾创造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不少经验。例如,“建个大门就收费”的起步发展;“边开发、边投入、边收益”的发展模式;“以旅游养旅游”的“滚动发展”等。任何经验都是具体环境和条件的产物,不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广谱性;同样,旅游发展观也应与时俱进,而不能固步自封、长期因循,在迫切需要转变旅游增长方式的今天,尤其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经验。过去的经验不一定适于今天,旅游大国的经验不一定适于建设旅游强国。我们所应探索和创造的,应是如何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地发展旅游业。这种看似是发展方法的战术问题,实质上是发展观的战略问题。

(二)努力建设科学的旅游指标体系。要以形成科学的发展导向为目标,打破单纯以规模、数量、速度论成绩的思维惯性,建立全面反映效益、成本、质量、贡献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既有旅游产业规模和速度的概念,也有综合贡献率、市场竞争力的指标,包括拉动投资、安置就业、增加税收、促进环保、优化生态等,最终达到凝聚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三)深入拓展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不能仅靠开发新资源、建设新设施,而必须在深度利用、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旅游消费是重复发生的,消费需求的空间是无限的,而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则是逐渐减少的;旅游消费具有低消耗、重复性、多层次的特征,通过改造升级现有旅游产品,就可以不断扩张市场供给;新的开发需要较大投资和全面配套,投入使用和投资回报需要一定周期。因此,旅游发展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张规模,集约化发展是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然选择。

三、旅游产业化与产业升级的问题

产业化是一个产业的发展机制逐步健全的工作目标。对旅游业来说,产业化是实现旅游产业升级的条件和基础,是从“做大”走向“做强”的必然选择。旅游业从“事业”向“产业”转变,是迈向产业化的基础,但并不等于产业化;旅游“六大要素”是产业化涉及的必要领域,也不等于产业化;产业化是指旅游产业完全彻底地按照产业规律去运行,是旅游产业运营机制更为完善的要求。实现旅游产业化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促进旅游产业要素的扩张和裂变。由单个产业要素发展扩张为产业链,通过拉长产业链建立与相关产业密切的关系,使之成为旅游业的紧密层伙伴。二是建立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机制。旅游业的投资者、开发者、经营者应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建立分工合理的市场利益共享关系;上下游的旅游企业之间、相关企业之间、同类企业之间,应实现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集团化、网络化、协作化。三是提升旅游业的区域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形成有利于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和旅游消费环境。五是扩大和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贡献率。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问题,国家旅游局在深入研究基础上,2006年1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工作思路。

(一)建立完善的旅游产业市场体系。重点是推进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旅游行业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二)建立开放的、包容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重点是促进相关社会资源向旅游产业集聚。

(三)建设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体系。重点是促进旅游城市、旅游县、旅游乡镇三个基础层次的旅游目的地建设。

(四)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在全面提升观光产品的同时,加快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建设,并且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复合型产品体系。

(五)建设构架合理、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教育和人才体系等。

四、扩大开放与培育统一大市场问题

旅游业是天生的开放性产业。旅游目的地的无限量、旅游消费要素的多样化、旅游客源的多层面、旅游市场的一体化,决定了旅游业应该是高度开放的。但长期以来,受地方利益和行业利益的影响,旅游市场中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保护性壁垒,具体表现为:限制外地投资者设立旅游企业、限制外地旅行社发展网络、限制外地旅游车辆经营、限制外地导游从业等。这些自我保护的壁垒,严重阻碍了旅游市场在全国的开放,既影响了市场主体的充分竞争,也成为旅游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客观上导致了对内开放滞后,并影响了对外开放效应的发挥。因此,切实深化和扩大对内开放,是进一步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的条件和基础,也是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要坚决消除各种形式的保护性壁垒,并防止产生新的壁垒性障碍。

(二)加快旅行社业对内开放。作为兑现入世谈判的承诺,国家旅游局已宣布提前取消对外资旅行社“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为了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进步,还必须把解决旅行社业长期存在的问题作为扩大开放的主要目的,切实推进旅行社专业化分工和网络化发展。而要实现上述工作目标,就必须强调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步伐相协调,强调以消除自我保护性壁垒为先导和基础,强调扩大旅游市场对外开放是为提升旅游产业服务的。因此,旅游部门在研究新形势下旅游市场和产业监管手段等问题时,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破除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放宽旅行社的经营代理和加盟许可;要更多地运用法律和市场的手段,坚决扫除自我保护的地域性壁垒和排外性限制;在率先建立国内统一的旅游大市场基础上,适时扩大旅游市场的对外开放,逐步实现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努力争取对外开放效益的最大化。

(三)加速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旅游局就在全行业倡导和推进旅游企业制度改革。目前,东部省市旅游企业已基本实现了国有资本的退出,但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国有大型旅游企业改制也比较滞后,成为导致旅游企业“小散弱差”、长期不能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十一五”期间,旅游企业能否根本性地提高市场竞争力,带有机制性意义的问题将取决于企业制度状况,关键性的出路在于加快企业制度改革步伐。

五、提升旅游供给与拉动旅游消费问题

旅游消费具有求新求异和逐步升级的市场特征。90年代初,我国旅游界就认识了这一市场规律,提出了开发度假旅游产品和完善产品结构的市场理念。目前,全国省一级旅游度假区120余家,并兴起了一批生态、海洋、乡村、体育、健身、游艇等专项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配套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总体来看,我国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还处于初级化的阶段:旅游产品以观光型的为主,开发思路也以观光型的为主导,普遍追求大流量的旅游接待;旅游产品粗糙的多、精品的少,资源型的多、文化提升型的少;产品供给只能满足初级化、大众化市场,个性化、舒适性明显不足。当前,旅游产品供给水平不高,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要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开发理念。有什么资源就开发什么产品,再考虑如何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资源导向”观念,已明显落后于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必须尽快以“市场导向”理念取而代之。旅游需求市场固然在不断扩大,但市场扩大不仅是在规模上的,还包含了对质量提升的需求,只有相应地、超前地提升产品供给水平,才能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市场消费,拉动市场供应。这是旅游和所有服务性商品区别于一般商品的特性,也是实现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二)要科学划分旅游市场。旅游产品要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就必须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对应。这种划分包括很多类型和方法,简而言之,高端旅游产品不可能是大流量的接待,也不可能是低廉价格和微薄利润,它所对应的应是远距离旅游市场,应能够充分体现旅游、文化和生态价值,体现物有所值的旅游配套服务;大众化旅游产品应是较大流量的接待,食宿、交通、服务等体现出大众化,市场分类上也应以近距离市场为主。例如,西藏旅游因其资源独特、生态环境脆弱、可进入性差、旅游花费高等特点,应定位为高端旅游产品,在价格上应与一趟欧洲游差不多,在旅游流量上要保持适度控制,才能实现旅游发展与相关要求的配套和协调。青藏铁路通车以后,客运能力大幅提升,使这个问题的研讨变得十分现实而迫切,尽管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都会在战略上显示出产品与市场细分的重要性。

(三)要体现文化和特色。这是提高旅游产品档次的关键,也是赢得客源市场的重要竞争力。缺乏文化的旅游产品只能暂时供给低端市场,而不可能有长期的市场竞争力。不仅旅游景区要体现特色,避免粗放性和雷同化;旅游住宿也要体现档次差异,体现旅游、度假、商务、会议等不同用途;旅游线路的设计,也要推陈出新、百花齐放,更好地适于不同客源层次的需求。

(四)要积极适应旅游消费规律。目前,我国旅游市场正在快速与国际性规律接轨,即从团队到散客、从观光到休闲,但产品开发、宣传促销、旅游接待明显不适应市场需要,造成了产品供应与消费需求的明显脱节。旅游企业只有主动对应市场需求,全面提升产品供应能力,才能满足和拉动市场需求。

六、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旅游一向被认为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但具备这种可能性和潜在性,并不等于就有这种必然性和现实性。近年来,因开发不当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并不鲜见,但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旅游资源消亡。因此,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旅游资源保护形势的严峻性,全面提高旅游资源的识别和保护意识。

(一)坚持严格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总的来看,由于旅游开发不当所造成的资源和环境破坏,是影响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一个因素,但并非最主要的因素。各级旅游局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管部门,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应该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要强调搞好规划,加强管理,严格实施旅游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影响审计,坚决纠正影响资源与环境的各类旅游开发行为;要提倡生态旅游消费方式,引导旅游者强化环保意识;要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形成绿色旅游管理体系,推动旅游绿色产业体系建设。

(二)提高全社会对旅游资源的识别和保护意识。旅游资源是分布极为广泛的一种混合资源,无论是自然型的旅游资源、人文型的旅游资源,还是社会型的旅游资源,都是与其他资源相伴共存、多位一体的,例如,水电资源、矿山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江河资源等,往往也都是旅游资源。因此,在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很容易发生与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的冲突,这类现象在有些地区已不少见,虽取得了一时的经济效益,但使旅游资源遭受了毁灭性破坏,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优势缺乏认识,不能综合权衡和统筹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也就无从谈论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由于近年来资源性开发投资明显增加,各类开发建设对旅游资源造成了空前严峻的威胁,其危害程度要远远大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警惕。

(三)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与旅游资源保护相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改善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加速旅游市场的发育,但如不能妥善处理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也会加剧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消亡。例如,一些地方为了加速脱贫致富,实施了诸如“消灭茅草房”、“村村通公路”、“移民搬迁”等统一行动,在专项配套资金和行政力量的推进下,大量古老村落、特色民居、民族民俗文化、原生态生活环境被“城镇化”、“现代化”、“标准化”。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城乡之间交流的活跃,广大农民主动改变千百年流传的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生活环境,追求和模仿城镇化的新农村生活,使原本可开发为观光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原生态农村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实质上导致了大量旅游资源走向湮没和毁坏。

从一定意义上讲,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就是保护、继承和弘扬精神文明,其深远意义一点也不逊色于物质文明的发展。

下载东台沿海发展绿色产业的战略思考和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台沿海发展绿色产业的战略思考和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战略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战略思考 作者:任小巧等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4年第02期 摘要:中药(民族药)产业是中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多地政府将......

    湖南油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湖南油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油茶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是湖南广泛分布的优势资源,具有悠久的栽培利用历史和显著的经济价值。中国先秦古籍《山海经》中记载“员木, 南......

    2022年7绿色产业发展研究文章

    2022年7绿色产业发展研究文章随着口战略的实施,口主动融入并积极推动口,围绕自身功能定位,建设口和生态环境支撑区,着力发挥自身生态优势,推动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初步形成......

    柘荣油茶产业发展对策与思考

    柘荣油茶产业发展对策与思考 油茶是原产我国的乡土树种,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我国油茶栽培历史已有2000多年,现有油茶林面积约5000多万亩。福建......

    望都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望都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辣椒是世界上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经济作物之一,由于它适应性广、营养成分丰富和产业链长而受到世界各地的高度重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总产不断......

    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以汉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例 摘要:本文结合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实例,深入分析了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中存......

    四川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世界粮食危机 1.1.2我国粮食安全考虑 1.1.3小结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研究方法及内容 2稻米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 2.1.1水稻生产方面 2.1.2水稻消......

    北京CBD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考

    北京CBD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考 1.在集群发展过程中,注重政府导向角色的平衡。产业集群是市场竞争和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同时,它的形成和发展也会涉及大量社会、文化、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