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4 05:2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第一篇: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科技部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以下简称“中药基地”)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通过整合相关资源,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产业发展中关键共性技术的制约,打造现代中药产业的一种组织模式和系统工程。建设中药基地是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健康需求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不同地区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目前已逐步发展成为推进我国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主体力量。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的: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有关精神,落实《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的基本任务,促进中药基地更好更快发展,结合基地建设实际情况与中药科技产业发展需求,特制定《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2010-2020年)》。

一、形势分析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10年来,目前已在全国建立了20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构建形成了有利于中药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中药基地研究开发、技术服务、产业化示范等支撑体系,在带动技术创新、推动业发展、建立服务平台、促进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成效显著,有力地推进了我国中药科技产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并在促进人民增收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和影响,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开创了依靠科技进步支撑和引领中药科技产业整体发展的良好局面,也为今后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发展现状

——推进中药现代化已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中药现代化。努力提高中药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水平,已经成为中央与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先后组织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和《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2006-2010年)》等,为中药基地建设和中药科技产业发展壮大营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政策环境。

——中药基地已成为地方政府推动中药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中药基地建设得到了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被确定为“一把手工程”或与科技部建立省部会商制度的工作重点,相应建立了上下协调、高效、合力推进的促进机制和管理体制,并呈现出区域化布局、科技支撑、市场化推进、互补合作、差异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各基地省参与中药现代化建设工作的400多个市(州)、县(区)都相应建立了领导机构。部分地区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制定了推进中药科技产业发展的决定或意见,使国家中药现代化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重点有效结合,产生共振效应,中药作为战略性产业也得到大力扶持和发展。

——中药农业初具规模,已成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各中药基地根据区域中药资源特色,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要求,选择当地道地中药材品种,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园区或生产基地,通过示范引导,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水平和规模,基本实现中药材质量的稳定和可控,为提高中药产品质量、推进中药国际化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边远山区的脱贫致富、西部开发、民族地区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各基地省合计建立了430多个中药材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相应建立近500个中药材GAP基地,种植面积已达2200多万亩。截止至2008年底,各基地省已累计有40种中药材的48个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

——中药基地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创新能力整体水平已有较大提升。通过中药基地建设,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国家中药公共创新平台框架体系,基本涵盖了中药标准规范、研究开发、工程技术、产业化示范等环节,初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在国家层面,相继建立了一批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研究室,初步形成了国家中药创新体系的构架,中药资源保护、中药材规范种植、中药应用基础研究、中药制剂和质量控制等领域的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各基地省普遍加大了科技投入,启动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按GLP、CCP组建了一批研发实体,开发出了一批创新中药产品,解决了一批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技术,构建了从中药标准研究、质量控制到新药开发的国家级、省级公共研发平台,大幅度提高了中药科技产业源头创新能力和水平。

——基地推动了重要科技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通过实施以中药基地建设为重点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加快形成了涵盖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知识产业和中药服务业的现代中药科技产业体系,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代表的科研与企业技术密集区,以资源优势区为代表的中小企业集中区(包括民族医药生产集中区),有效推进了各基地中药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各基地累计建立各具特色、不同形式、具有示范意义的中药科技产业园区、集中发展区200余个,大幅度提高了中药科技产业集约化水平、竞争优势和规模。2008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2198.8亿元,是1999年385亿元的5.71倍,10年增长率达851.9%(同期医药工业增长率为519.2%);占全国GDP的比重也由1997年的0.351上升到2007年的0.741。

——政府投入推动中药基地持续发展。政府资金在中药基地创新投入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各级地方政府结合当地的中药基地发展规划,增加了对中药现代化产业的投入。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和完善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为中药基地建设和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经费约21.9亿元,各基地省累计投入经费约43.2亿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270.5亿元。2.需求分析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中医药具有易于普及和“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医疗模式,能够为民众提供“简便验廉”的医疗保健服务,充分发挥其特色优势,是我国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重要举措。

——实现我国医药产业机构调整,需要大力发展中药产业。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药,培育涵盖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服务业的大健康产业,对于调整医药产业和产品结构,带动医药产业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科技创新,需要在中医药领域有所突破。中医药是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领域,中医药系统性和复杂性等关键问题的突破,将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将使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从而成为中华民族队人类的新贡献。

——大力发展中药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十年以来,中药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中药材种植(养殖)为基础,不断发展中药材加工、销售、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发展中药农业,对于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3.存在问题

——中药现代产业基础不强。总体来看,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中药产业链尚有待完善,中药农业刚刚起步,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利用及相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中药工业生产工艺和工程化技术尚未形成体系,生产效率和综合利用能力相对低下,缺乏标准化的专用制药工业装备;中药商业流通方式亟待改造。中药出口以原料为主和依赖老品种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中药产品在发达国家进行药品注册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而“洋中药”返销进口有增长趋势。

——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中医以整体、动态和辩证的思维方式认识生命与疾病的复杂现象,但用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研究一直没有突破;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而西方国家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已经开始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这无疑是一个挑战。

——中药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中药基

地对自身资源特点和发展优势把握不够准确,发展重点和特色不突出;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区域合作与发展活力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产业集中度不够;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开发规模和力度有待增强;科技创新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二、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中药基地建设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和突破口,以企业为主体,以做大做强中药科技产业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区域化布局、规范化发展,促进中药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着重发展中药农业、提升中药工业、改造中药商业、优化中药服务业;充分发挥基地技术创新带动、产业水平示范、行业发展服务、合作交流平台和对外展示窗口等功能,全面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二)基本原则

——突出科技为支撑。坚持按照中医药特点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搭建国家与地方有机结合的共性技术平台,集成科技资源,坚持有限目标,突出技术与产品创新,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和支撑中药科技产业做大做强的动力源泉。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中药基地建设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加大地方政府对企业科研项目的引导、扶持和经费支持。

——坚持市场化推进。中药基地建设是以科技为支撑的产业经济行为。在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的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组织、协调、推进基地建设工作。要以促进竞争和提高效率为目标,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和推动产业发展,发挥集聚效应。

——重视区域合作与发展。中药基地建设要打破行政区划,加强各基地间合作与交流,鼓励区域产业要素的无障碍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提升区域中药科技产业竞争力。

——注重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在综合利用资源同时,强调资源保护与生态平衡,以开发促保护,加强对濒危和紧缺中药材资源的修复、再生和野生抚育,发展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养殖),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强化政府引导。政府要把握中药基地建设的全局,充分发挥引导、扶持和监管等方面作用,努力创造一个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以服务和管理引导基地发展。在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需求前提下,积极推进产、学、研、农、工、商结合,引导和支持基地呈区域化布局和特色发展。

(三)区域布局、分类规划与协调发展。以“地理相邻、经济相依、产业相接、交通相连、优势互补”的形式,全国中药科技产业按区域规划为:东北、华北、华中、东部、南方、西南、西北等七大发展区域。——东北区域。包括吉林、黑龙江、辽宁等东北三省。可立足北药优势资源,建设以东北道地中药材生产、中成药及功能性产品制造为主要特点的北药基地。积极开拓东北亚天然药物市场。

——华北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等省份。可重点发展传统中药及京津地区的新药研发与国际合作等。

——华中区域。包括河南、湖南、湖北、安徽等省份。可重点发展以四大怀药等特色中药材种植业、中药材流通及中成药生产。

——东部区域。包括江苏、浙江、山东、江西、上海等省市。以浙八味等资源开发、制药设备制造业、中成药生产为发展重点。

——南方区域。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省份。以南药、物流配送体系以及与港澳台、东南亚地区的密切合作等为发展重点。

——西南区域。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等省份。以丰富中药材资源和独具特色的藏药、苗药等民族药产业化为发展重点。

——西北区域。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份。以陕、甘、宁等大宗药材资源和蒙药、维药等民族药产业化开发为发展重点。

(四)发展类型与功能定位

根据各区域自身基础条件与特点,发展重点与方向大体规划为六个类型。各基地应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优势特色和发展方向确定各自发展定位。

——资源型:以中药农业与中药资源开发为重点。

——创新型:以中药新产品研发为优势。——产业型:以发展中药工业为重点。

——外向型:以中药国际化及产品出口为导向。

——综合型:集中药资源开发、中药材种植(养殖)及加工、新产品研发、工业生产、商业流通等优势于一体。

——民族药型:以发展藏药、苗药、蒙药、维药等民族药为重点。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发展中药产业,提升中药工业,改造中药商业,培育中医药知识产业和服务业,将中药产业培育成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健康产业。

到2020年,建成一批各具特点、布局合理、区域化协调发展的中药科技产业基地。以科技为支撑,不断提高中药材和中成药规范化生产水平,壮大中药产业规模,优化发展环境,保护和增强我国中药产业竞争优势,促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类健康做出新贡献。

(二)具体目标

到2015年:

1、建设一批具有不同特点和优势的中药科技产业基地,不断优化国家中药基地体系的布局与构成。

2、建设一批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不断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水平和规模。

3、开发一批中药新产品和新技术,不断提高中药产业创新能力和水平。

4、重点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重大项目和集中发展区,不断壮大中药科技产业规模、增强竞争优势。

5、改造中药商业物流形式,构建公共信息平台。

四、主要任务与建设重点

(一)完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体系、推进大宗药材品牌化开发。

——以道地中药材为重点,构建试验、示范、辐射推广相结合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推广体系,实现中药材种植(养殖)的集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加强野生中药材规范化抚育示范与开发,提高质量控制水平,降低生产和生态成本。

——进一步突出中药材大品种品牌化开发,不断壮大中药材产业规范化开发规模。

(二)加强以中药为基源的相关产品开发,开拓中药产品市场

——大力开发中成药、中药饮片、提取物、保健食品、日用品、化妆品、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中药农药、中药兽药等终端产品,提高中药相关产品的附加值。

——加强民族药研究,深入挖掘民族医药宝库的有效经方、验方、偏方,对疗效确切的方药进行深入开发。

(三)强化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开放的产学研综合创新平台。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进产学研联盟,构建社会公共研发平台和企业自主技术研发机构相结合、充满活力的中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对中药科技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能力。

——在中药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竞争力的研究开发队伍。

——针对中药产业发展所需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组织攻关,突出特色资源、专有技术、优势品种的自主研发和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集中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做大做强中药科技产业提供支撑。

——纵向方面,选择具有一定开发基础的中药材大品种,开展从规范化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到创建新市场等全过程研究,构建区域中药材大品种产业化开发技术支撑体系。

——横向方面,按照中药产业链条每个环节的需求和科技前沿的最新成果,针对中药材品种选育、规范化栽培技术、加工与炮制、中成药生产技术工艺、新药创制和公共研发平台建设等六大重点环节开展研究与开发,构建面向国际化的科技支撑体系。——重点支持中药创新产品和传统名优二次开发产品研发,优先发展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病、艾滋病、抑郁症、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流感等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老年型疾病等中成药,培育一批临床急需、疗效突出的特色大品种,增强中药科技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中药生产装备和工程化技术的研发。在对中药制药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工艺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将这些工艺设备进行集成,并研究开发中药制造工艺在线检测系统等一系列关键装置,实现中药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推进医药企业集团化进程和集群式发展,壮大中药经济规模。

——实施“大品牌、大企业、大集群”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快速发展区。优先支持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产品创新、品牌创优、提质降本的重大产业化项目。

——重点培育一批产品新颖、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管理有素、具有开拓精神的中药核心企业和中药跨国企业,进一步发挥企业推进中药现代化的主体作用。

——进一步优化完善中药产业集群式发展氛围,为中药企业的发展和大企业集团的形成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推进中药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五)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中药产业规范化水平。

——大力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规范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过程,不断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

——加强规范化饮片加工技术研究与生产开发,建立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及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全面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加强中药材标准提取物生产工艺研究,促进中药材标准提取物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发展。

——加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研究,提高中成药、中药饮片(包括配方颗粒)、中药新药等的质量控制水平和能力。

(六)推进医药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中药商业流通方式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扶持。推进中药商业物流运作方式向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建立中药(材)产品的电子编码系统,为保障中药质量、实现中药商业流通规范化打下基础。

(七)加强区域合作,推进中药国际化。

——积极推进基地间的合作,加强信息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开展联合攻关,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使中药产业基地成为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加强区域中药合作与发展,培育区域竞争优势。

——基地建设为中药国际化发展打下了基础。各基地应根据自身提点和优势,积极承担国家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计划的相关任务,加强中医药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加快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为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市场份额做出贡献。

(八)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重点建设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基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挥宣传、交流、服务、管理、展示等应有作用,逐步建成面向世界的中药国际化信息平台。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组织协调机制

——强化国家层面对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由科技部牵头,会同各基地组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中药基地联席会议制度和区域发展合作联动机制,强化各基地之间的合作与区域化发展,通畅联络渠道,促进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各基地省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牵头部门,指定或组建专门管理机构,形成政令统一、步调一致、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基地管理体系。

——组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专家委员会。负责对全国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产业定向、项目筛选、园区建设等重大问题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评估、检查、指导基地建设工作和重大项目的实施,为各基地省政府综合决策提供科学建议。

(二)制定中药基地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水平

——制定《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实现基地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加强管理与交流,定期召开全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工作会议。

——根据各地的基础条件、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中药现代化工作区域布局的整体要求,支持符合条件的种植基地向综合性产业基地发展。

(三)设立中药基地建设科技专项,支持基地建康发展

——增加国家引导性投入,全面提升中药科技产业的创新能力。设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科技专项,保证基地建设的引导性投入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基地省应设立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同时吸引各方资金,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广泛吸引社会资本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四)进一步加大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

——进一步落实《中医药创新发展纲要(2006-2020)》中提出的有关中药价格、税收、医保和产业推进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推动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立成果、信息管理和推广、共享机制;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跨学科人才和海内外人才,建设一支多学科、跨领域、产学研结合的人才队伍。

——各基地所在地政府要结合省情,制定各自促进中药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五)积极创新基地建设和运行机制,加快基地发展

——基地可根据区域特点创新建设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区域基地联盟、产学研联盟、企业技术联盟、中药农业专业协会等,促进产学研、农工商、多学科、海内外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推进基地建设。

第二篇:战略合作协议范本(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战略合作协议范本(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战略合作协议范本(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一、协议签定的背景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中药是人类防治疾病和保健的重要手段,是独具我国民族特色和发展优势的领域。发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是一件功在民族、利在国家、造福人类、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为了促进我国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国家先后批准筹建九个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及一个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在有关部门和地方党委及政府的关心文持下,各基地在探索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现代中药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我国已加入WTO,中医药事业逆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非常严唆的挑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重新审视我国中医药产业的现状,整合各地中医药方面的人才、技术、设备和资金资源,强强联合,实现优势集成,增强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二、协议的宗旨

加强我国中药现代化工作整体布局,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和特色。加强协议各方的信息交流,集成多方资源,形成协调一致、优势互补的发展局面。为共同推进我国中药产业健康有序地可持续发展,显著提高我国中药国际地位、培育具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申药产业携手共进。

三、协议各方合作厚则

1、政府引导和以企业为主体共同推进的原则:实现中药现代化是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政府将通过制定国家战略目标、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宏观引导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企业则是实施中药现代化的主体。企业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围绕国家战略目标;不断创新。“官产学研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中药现代化。

2、总体布局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充分考虑总体布局,同时根据杏地区实际情况,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配合西部大开发战咯的实施,通过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促进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提高西部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

3、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中药联合研究开发、药材生产、中药制药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中药产业发展。

4、科技创新原则:加强中药新药及制药新技术、新工艺的联合研究开发,利用现代科学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药企业。

5、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资源和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特别要注意对濒危和紧缺中药材资源的修复和再生,防止流失、返化和灭绝,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6、高起点、高标准原则:严格执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国家有关法规,规范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过程,不断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

7、优势集成原则:充分利用杏方研究、开发、生产、营销的现有条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方中药资源、科技、人才、企业的优势,加强优势集成和互补。

8、开放合作原则: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的智力、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等,调动官、产、学、研、资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其诚合作,互惠互利,共同推进中药现代化。

四、合作内容

1、事关中医药发展的重大政策的倡议与建议。

2、基地发展战咯和发展规划的制订。

3、中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的研究。

4、道地中药材资源保护和系统开发。

5、国家级重大攻关项目的跨地区组织实施和省级重大攻关项目联动。

6、促进大型中医药产业集团的组建和重组。

7、国际合作渠道的开辟与利用。

8、建立促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合作的中介机构和组织。

9、组织实施协议各方人方交流与培养。

10、配合各基地,组织建设好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务体系。

五、本协议官各方代表签字之日起生效。本协议一式十七份,协议各方各执一份。

六、协议各方代表签字

科技部

卫生部

国家经贸委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国科学院

国家知识产权局

四川省政府

吉林省政府

贵州省政府

云南省政府

湖北省政府

江苏省政府

广东省政府

河南省政府

山东省政府

上海市政府

第三篇: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现代农业产业是通过现代科技、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组织起来的产业体系。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基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抓手和载体。为加快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和林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按照《xx县农牧和科技局2012年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xx农科【2012】13号文件精神和要求,制定如下的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基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业主大园区的发展格局,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效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加快基地建设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乡农业仍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产业链短,加工率低,竞争力弱。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整体推进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创建品牌 1

和市场开拓奠定基础,能有效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基地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迫切需要。以基地建设为载体,聚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能有效改变农业粗放经营状况,提高土地产出率。

(四)加快基地建设是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种植业在农牧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举足轻重,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能有效增加农民经营土地收益和产业延伸增值收益,为新农村建设培育支柱产业奠定经济基础。

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指导原则

(一)总体要求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良种化、科技应用、质量安全、品牌化组织化“六个水平”,使农牧民获得土地经营收益和产业延伸增值收益,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二)指导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用市场化手段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培育壮大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产业覆盖面大、农民增产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开拓市场,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2.坚持区域合理分工。按照全县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把基地布局到最适区域,着力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引导生产要素向基地集中,促进优势区壮大规模、提升效益。

3.坚持科技引领。必须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引进、集成和推广,良种良法良制配套,构建产业技术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4.坚持产业化经营。必须强化产前、产中、产后衔接,突出精深加工,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进农工贸一体化,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运行机制。

5.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强化引导和服务,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基地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搞“一刀切”。

三、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规划引导力度。按照我县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和完善符合本乡实际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集中力量打造优势产业带和专业乡。

(二)加大机制创新力度。推进组织形式创新,大力引导农民开展多渠道、多领域联合与协作,提高基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规范和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行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

(三)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区域性技术创新与应用试验站和技术创新团队。支持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加快培养科技示范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

(四)强化市场拓展。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在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先进、辐射能力强的批发市场,培育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产品经纪人队伍。促进超市、农业企业、基地的有效对接,在超市设立特色农产品专销区、专卖点和专柜,降低流通成本。

(五)强化服务保障。加强基地强县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健全乡农业技术推广、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提供优质高效的物资、技术、物流、信息等全方位服务。

四、切实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

建立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把基地建设工作纳入乡党委政府目标管理,定期通报工作进度。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牵头作用,积极作好规划编制、协调服务、督促检查等工作。

xxx乡人民政府

二0一二年四月四日

第四篇:射洪县蔬菜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射洪县蔬菜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2011-2015 为了扎实推进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根据《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特制定射洪县“

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一、全县蔬菜生产基本情况及主要产业优势

射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我国大部分蔬菜品种在我县都可种植,目前我县种植的蔬菜共有8个大类100多过品种,200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5.8万亩(其中榨菜播种面积4.0万亩,海椒0.45万亩,芦笋0.2万亩),蔬菜产量32.9万 吨;全县食用菌生产数量449万袋,产量0.474万吨。

射洪蔬菜产业优势较强:一是有优势品种。射洪的榨菜、胡萝卜、早蒜苔远近闻名,产品供不应求,榨菜生产居全省首位;二是产业发展体系健全。全县已建立榨菜,海椒等专业合作组织10个,共有蔬菜生产专业村81个,有蔬菜、食用菌加工企业9家,其中省级蔬菜加工企业1家,市级蔬菜加工生产龙头企业3家,获市级以上品牌4个;三是大户生产带动能力强。目前涪江河沿线6个乡镇商品蔬菜种植大户达20户,承包土地4600亩,占到我县蔬菜基地面积8000亩的一半以上。

二、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加工类蔬菜、商品蔬菜和特色蔬菜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我县交通、气候、土质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发挥传统种植优势,优化种植业结构,因地制宜搞好区域布局,成片规划集中打造,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二)规划原则

1、突出特色原则。规划注重突出产业特色,根据射洪多年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按照“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发展原则,重点做好榨菜等加工蔬菜,外销商品蔬菜、早蒜苔等特色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2、优势充分利用原则。要充分利用射洪全年平均气温高,春回暖早的气候优势,发展错季蔬菜生产;利用射洪涪江冲击坝面积大,水资源条件较好的优势,通过引进业主大力发展外销商品蔬菜生产;利用涪江河以东乡镇种植榨菜的传统优势,依托榨菜加工企业推动榨菜产业发展。

3、区域布局合理原则。按照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原则,在产业发展适宜区域,要集中成片规划,适度规模发展。将商品蔬菜基地重点规划在涪江沿岸6个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将榨菜生产基地重点布局在涪江河以东9个乡镇,将特色蔬菜和食用菌基地重点布局在产业基础较强的乡镇。

三、目标定位

通过5年时间,将射洪蔬菜产业发展成为我县种植业中除粮食以外的第二大产业,榨菜、加工海椒种植面积居全省 2 首位,商品蔬菜生产实现本县自给有余,同时部分品种大量外销。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实现产值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蔬菜种植收入平均达到800元以上。具体产业发展具体目标是:至2015年,全县榨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商品榨菜产量达到15万吨;加工海椒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产量达到5万吨;商品蔬菜基地面积达到3万亩,全县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达到30万吨;特色蔬菜早蒜薹种植面积达到0.7万亩,芦笋种植面积达到0.3万亩;食用菌种植灵芝基地面积达到450亩,其它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1800万袋。

四、规划布局

(一)榨菜产业布局规划

依托榨菜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以涪江河以东仁和、天仙等乡镇为重点,发挥传统种植优势,辐射带动曹碑、青岗等13个乡镇榨菜产业发展,至2015年全县榨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1、核心区示范区规划

选择天仙镇白马村,仁和镇张王村作为无公害榨菜高产示范重点基地,通过生产技术培训、指导,生产投入品监控,建设3000无公害标准化优质高产榨菜核心基地,辐射带动全县无公害榨菜生产发展。

2、传统优势扩展区规划

发挥现有榨菜种植区产业优势,实行订单生产,逐年扩 大种植规模,至2015年仁和、天仙、青岗、曹碑、文升、东岳、太兴、复兴、广兴9个乡镇134个村,规划发展榨菜8.5万亩,其中河东片面积7.3万亩。

3、绵、渝高速公路榨菜产业示范带规划

为了提高绵渝高速公路产业示范带土地利用率,将青堤、洋溪、大榆、玉太4个乡镇19个村规划为榨菜新基地,至2015年示范带榨菜面积达到1.2万亩,有效解决高速路沿线水果基地空行利用问题,提高种植业综合效益。

4、规划(规划见附表1)

(二)加工类海椒产业基地规划

依托郫县丹丹、鹃城豆瓣公司实行订单生产,以复兴、太兴、伏河、潼射、天仙、仁和、太和镇、曹碑、青岗9个乡镇为重点建二金条海椒生产基地,至2015年基地乡镇海椒订单生产面积达到4万亩。

1、核心区规划

以复兴镇观花村、打石坝、三江村、龙归村为重点,辐射带动全乡21个村发展无公害海椒,通过技术培训指导、生产投入品监控、集中育苗等措施的落实,至2015年把复兴镇打造为10000亩无公害海椒高产示范基地,带动其他乡镇无公害海椒基地产业发展。

2、示范区规划 以复兴镇为中心,示范带动相邻的伏河乡、太兴乡、潼射镇、天仙镇无公害海椒生产,按照“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依靠各乡镇专业协会,至2015年示范乡镇二金条海椒生产基地达到1.6万亩。

3、辐射带动区

选择太和镇、仁和镇、曹碑镇、青岗镇4个乡镇,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榨菜-海椒高效种植模式,至2015年形成1.4万亩集中成片生产规模。

4、规划(见附表2)

(三)商品蔬菜规划(见附表3)

充分利用我县涪江冲击坝蔬菜生产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引进业主,大力发展早春反季蔬菜和特色蔬菜生产,重点支持柳树、瞿河、太和、大榆、洋溪5个涪江沿线乡镇蔬菜产业发展,逐步把这5个乡镇建设成为全县反季蔬菜生产基地和外销基地。全县其它乡镇,根据其产业基础和各乡镇市场需求状况,选择蔬菜传统种植优势村作为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常规蔬菜和特色菜生产,达到常规蔬菜生产能力基本满足本地消费需要。至2015全县商品蔬菜基地面积达到3万亩,在实现全县蔬菜供求能力基本平衡的基础上,逐步壮大外销蔬菜产业规模。

1、核心基地规划

围绕县城蔬菜供应,以瞿河乡金龟寺村、高家沟为重点 建精细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以太和镇磨嘴、保堂、白莲山、大堰村为重点建时鲜菜基地3000亩;以柳树镇通泉、双柏、文家营等6个涪江沿岸村为重点建反季蔬菜生产基地4500亩,以大榆镇小榆、星光、二郎庙村为重点建时鲜蔬菜、特色蔬菜基地3000亩;以洋溪桃花山村、铜鼓山村、水洲坝村等5个坝区村为重点,建反季蔬菜和精细蔬菜生产基地4500亩,至2015年5个乡镇共建成商品蔬菜基地16000亩。

2、中心示范区基地规划

围绕乡镇市场和县城蔬菜供应,以金华、仁和、青岗、太乙、金家、天仙、复兴、广兴、香山9个乡镇为重点,每个乡镇选择1~2个产业发展优势村建成片商品蔬菜基地500亩以上,到2015年9个乡共建成商品蔬菜基地7000亩。

3、辐射带动区基地规划

选择玉太等16个乡镇的16个重点村,以本乡镇市场供应为目标,每个乡建立商品蔬菜生产基地300亩以上,至2015年16个乡镇商品蔬菜基地面积达到7000亩。

4、规划(见附表3)

(四)特色蔬菜基地规划(见附表2)

近几年,我县特色蔬菜产业发展较快,按照“有特色、有市场、有龙头企业带动,有效益”的原则,稳步推进我县特色蔬菜基地建设,逐步壮大特色蔬菜产业。

1、重点品种:早蒜苔、芦笋。

2、区域规划:早蒜苔生产以香山李家坝、大榆张家口、柳树魏家营为重点;芦笋以太乙镇帽匠垭、驼柏树为重点。

3、建设目标:

2011年规划面积5000亩。其中早蒜苔3000亩,芦笋2000亩。

2012年规划面积6500亩。其中早蒜苔4000亩,芦笋2500亩。

2013年规划面积8000亩。其中早蒜苔5000亩,芦笋3000亩。

2014年规划面积9000亩。早蒜苔6000亩,芦笋3000亩。

2015年规划面积10000亩。早蒜苔7000亩,芦笋3000亩。

(五)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

以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壮大产业规模,提高食用菌生产整体水平为目标,以提高生产效益为核心,重点发展加工类食用菌,突出特色品种生产,建立食用菌生产加工技术推广体系、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和行业协会,至2015年,射洪袋栽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1800万袋,灵芝基地面积达到450亩,成为全省灵芝最大生 产基地县,全县食用菌产值达到2亿元。

1、核心区规划

依托合众公司,至2015年,在瞿河乡金龟寺村建高档食用菌生产基地300亩,其中灵芝面积150亩,其它食用菌大棚150亩,袋栽食用菌生产量达到600万袋。

2、示范区规划

选择瞿河、东岳、天仙、太乙、洋溪、柳树、广兴、复兴8个食用菌产业基础较好的乡镇,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依托业主发展鲜销和加工食用菌品种,至2015年,示范区灵芝面积达到300亩,其它食用菌生产量达到900万袋。

3、辐射带动区规划

选择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万林、太和、大于、金华、青岗、仁和、玉太7个乡镇,依托业主,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食用菌产业,至2015年辐射区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300万袋。

4、规划(见附表4)

五、建设重点内容(一)基地建设

1、无公害基地认证和品牌建设。基地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必须是取得无公害认证,没有基地认证品牌建设无从谈起,必须大力推进全县基地整体认证,到2015年在全面完成基地认证工作后,力争10个以上产品取得绿色产品认证。

2、基础设施建设。榨菜建设天仙、仁和3000亩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商品蔬菜重点建设柳树、瞿河、大于、太和、洋溪5个乡镇16000亩核心种植基地,完善路、渠、池和大棚等配套设施建设。食用菌基地重点建设瞿河、东岳、金华三个核心基地,完善配套生产设施和加工设施建设。

(二)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完善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立无公害生产病虫测报网络,探索高产、优质综合生产技术,推广轮换种植、苗床处理、大棚反季节栽培、无公害栽培病虫防治技术。二是建立生产监管体系。建立企业检测体系和县农产品检测中心,按照无公害生产规程对生产基地和企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管,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四、推进计划

2011年建成商品蔬菜基地1.5万亩;建榨菜基地6.0万亩;建加工海椒生产基地1.0万亩;建特色蔬菜基地0.5万亩;建灵芝基地150亩,袋栽食用菌产量达到1000万袋。

2012年建商品蔬菜基地2.0万亩;建榨菜基地7.0万亩;建加工海椒生产基地1.8万亩;建特色蔬菜基地0.65万亩。建灵芝基地230亩,袋栽食用菌产量达到1200万袋。

2013年建商品蔬菜基地2.4万亩;建榨菜基地8.0万亩;建加工海椒生产基地2.7万亩;建特色蔬菜基地0.8万亩。建灵芝基地300亩,袋栽食用菌产量达到1400万袋。

2014年建商品蔬菜基地2.7万亩;建榨菜基地9.0万亩;建加工海椒生产基地3.5万亩;建特色蔬菜基地0.9万亩。建灵芝基地400亩,袋栽食用菌产量达到1600万袋。

2015年建商品蔬菜基地3.0万亩;建榨菜基地10.0万亩;建加工海椒生产基地4.0万亩;建特色蔬菜基地1.0万亩。建灵芝基地450亩,袋栽食用菌产量达到1800万袋。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机构

为了确保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县上要成立蔬菜生产综合协调领导小组,进一步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明确农业、工商、技监、供销、商务、招商、银行、乡镇等相关部门在产业发展中的职责和任务,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引进深加工企业力度,确保政策落实、面积落实和技术落实

(二)制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一是进一步明确和制定农业企业发展优惠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二是新建蔬菜深加工企业土地优惠政策;三是蔬菜产业发展项目扶持政策,将有关项目打捆安排用于基地建设;四是明确财政扶持政策,对成片集中流转土地100亩以上的业主给于土地流转补助,制定新建生产设施 10 大棚、申报绿色食品等补助办法。

(三)落实专项工作经费

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生产管理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正常运转。

第五篇:中药现代化考试总结

中药现代化考试总结

中药现代化总结

什么是中药现代化

中药现代化即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开发现代中药,实现能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现代化),能进行大规模生产(产业化),并能为国际市场所接受、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中药制剂(国际化)。

2、迄今为止,我国中药还没有真正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重要的原因是:(1)产品质量没有获得国际主流市场的认可;(2)在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制剂技术、临床研究等方面还比较滞后;(3)高效、速效、长效(三效),体积小、单剂量小、毒副作用小(三小)以及贮存、携带、服用方便(三方便)的优质大品种不多;

(4)基础性的科学研究比较薄弱;

(5)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对现代工程技术研究应用不够;

(6)在专业标准规范如GLP、GMP、GSP、GCP等实施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3、中药现代化研究总体目标: 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按照国际认可的医药标准规范,研究开发能够正式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中药产品;

初步建立我国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标准规范体系,并争取使之成为国际传统药物研究开发的标准规范;

培育一批跨国中药企业集团,增强中药的国际竞争力,将我国中药在国际中草药市场的占有率从目前的3%提高到15%,使其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推动中医药产业向我国支柱性产业方向发展。中药现代化目的和意义

1.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中药现代化研究和开发,可以将我国中医药历史文献资源和中药材资源转变成现实生产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医药产业和产品的结构调整,增强出口创汇能力,振兴我国民族医药工业。

3.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有利于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扶助贫困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保证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建立国际认可的传统药物标准规范体系,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

5.开展中医药应用基础研究,通过跨领域联合攻关,带动多学科的发展,提高整体创新能力。

5、中药开发研究途径:

一是从单味中药或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单体化合物)或提取物(有效部位)开发成新药。前者是提取有效单体,或再经结构修饰,制成一系列的药物。

二是中药复方制剂的二次开发研究,这是中医药发展的主流。(主要是对中药复方进行药味的拆分研究,证明其配伍的合理性,或采用总提取物和分提取物,或测定中药复方中的几个化学成分的粗略做法,较少开展药效学与化学成分相结合的研究。根本问题在于中药复方无法说明其药效的整体性和成分的复杂性。)

6开展有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和药效、作用机理相关性研究方法

一个结合、二个基本讲清、三个化学层次、四个药理水平

坚持化学成分研究和药理学研究相结合。

基本讲清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基本讲清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阐明中药复方的复杂性和整体性,有必要在药物(药材、复方)、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三个化学层次上进行高效、现代的分离、分析及鉴定研究。

并结合整体动物试验、组织器官、细胞亚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四个药理学水平上的药效和作用机理研究。高效植物单体新药特点

与西药相比:

1、不同点:天然植物中提取。

2、相同点:同样是量化了的成分,并且有明确的化学结构式。

与传统中成药相比:

1、不同点:成分量化,化学结构式明确,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充分,作用机制清楚。

2、相同点:原料为天然植物药。

8、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技术要求(五固定 三种图谱)

为了加强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管理,确保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稳定、可控,中药注射剂在固定中药材品种、部位、产地、采收期以及加工工艺的前提下,需制定中药材、有效部位或中间体、注射剂的指纹图谱。

9、指纹图谱的定义

是指中药材或中成药,经适当处理后,采取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能够标定该中药材、中成药特性的共有峰的图谱。

运用现代分析技术对中药化学信息以图形(图像)的方式进行表征并加以描述。(现代分析技术:光谱、波谱、色谱、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和各种联用技术等)

11、指纹图谱两个基本属性,即整体性和模糊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要把所得指纹图谱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而不是孤立地看其中单个峰的有无,高低来判断药材或成药的质量;

所谓模糊性:是指个体样品本身就存在着差异,难以精确的进行测量,绝大多数的指纹图谱本身也存在着模糊性。指纹图谱研究的两个目的(1)对中药质量控制的补充和提高(理想的指纹图谱不仅能达到定性鉴别(因大部分色谱峰可达基线分离),也可进行定量分析。)

(2)控制中间体、成品的一致性,减少批间差异(中药生产的原药材,因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及采收加工的不同,实际使用时不能保证药材质量的稳定,经加工提取得到的中间体,每个批次在成分含量、成分组成及各成分含量比例方面都不能保持一致。)中药指纹图谱建立的意义与原则

意义 中药指纹图谱将成为研究道地药材、稀有药材替代品,以及原药材真伪鉴别的依据。指纹图谱技术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对中药材、中成药进行质量控制最好的解决办法。能提供从原药材的栽培、引种,中成药生产过程中生产工艺的规范与优化,到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全方位的质量保证。各种能真正反映中药材、中成药内在质量的指纹图谱的建立,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是研制开发“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现代中药的必要手段。原则

系统性:是指指纹图谱所反映的化学成分应包括中药所含大部分的种类,或指标成分的全部。特征性:是指指纹图谱中反映的化学信息(表现为保留时间或位移值)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能特征地区分中药的真伪与优劣,成为中药自身的“化学条码”。

重现性:是指建立的指纹图谱,在规定的方法和条件下,不同的操作者、不同的实验室应能作出相同结果,其误差应在允许的范围内,这样才能保证指纹图谱的通用性和实用性。14 中药新药研制思路

1.实验室──临床

优点:是毒理、药效、作用机理比较明确,制剂也比较合理,质量标准易于控制。

缺点:临床依据不够充分,中医药理论指导不够。

注意:研制过程中要加强中医药理论的指导。

2.临床──实验室──临床

优点:是临床基础较好,且以复方为多。

缺点:药效物质基础不够明确,质量标准难以建立,剂型难以现代化。

注意:选择合理的药理模型,处方不宜过大,加强质量标准研究中药新药研制选题的原则

中医药特点、优势的原则;医疗需要(社会效益)的原则;市场需求(经济效益)的原则,立足创新的原则,(新物质,作用效果新,作用机制新,治疗范围,剂型新,剂量小);可行性的原则。

16中药新药研制注意的问题

熟悉法规,明确指导思想;思路清晰,搞好总体设计;立足创新,提高科研水平;统一思想,认真实施方案注册分类

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天然的单一成份及其制剂,其单一成份的含量应当占总提取物的90%以上。)

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

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

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份组成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其有效部位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制成的注射剂,主要成分应当清楚,有效部位的含量应占总提取物的70%以上。)

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6.1 传统中药复方制剂:6.2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6.3 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6.4 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

传统中药复方制剂应在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以传统工艺制成,处方中药材必须具有法定标准。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应在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可以采用非传统工艺制成。

天然药物复方制剂应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其适应症用现代医学术语表述。

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包括中药和化学药品,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以及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三者组成的复方制剂。

7、改变国内己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

8、改变国内己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

9、己有国家标准的中药、天然药物。

18、中药选题的方法

传统名方选题,名医经验选题,民族药物选题,民间药物选题,科研项目选题,改变剂型或老药新用,复方药物的有效部位,国外线索

19指纹图谱检测标准

1.名称、汉语拼音 按中药命名原则制定

2.来源: 动、植物药材均应固定品种、药用部位、产地、采收期、产地加工和炮制方法; 矿物药应固定产地和炮制、加工方法。供试品的取样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中规定的中药材的取样方法,以保证供试品的代表性和均一性。

3.供试品的制备

4.参照物的制备

制定指纹图谱必须设立参照物,应根据供试品中所含成分的性质,选择适宜的对照品作为参照物; 如果没有适宜的对照品,可选择适宜的内标物作为参照物。

5.测定方法

对于成分复杂的中药材,必要时可以考虑采用多种测定方法,建立多张指纹图谱。以色谱方法制定指纹图谱——所采用的色谱柱、薄层板、试剂、测定条件等必须固定;以光谱方法制定指纹图谱,相应的测定条件也必须固定。

20、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关键问题

1.方案设计与思路 2.原药材、中间体及注射剂样品选择与收集 3.原药材、中间体及注射剂的预处理 4.色谱条件选择 5.指纹特征选择

21、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研究的要求

1)柱外效应

在使用HPLC仪,应使柱外效应减至最小,以获得理想的分析结果。建议:色谱柱及检测器前死体积应最小。

2)流动相的脱气

流动相使用前必须进行脱气处理,以除去其中溶解的气体(如O2),防止在洗脱过程中增加基线噪声、造成荧光猝灭、使柱中固定相发生降解而改变柱的分离性能。(常用的脱气方法有离线式脱气和在线式脱气)

3)梯度洗脱

梯度洗脱是流动相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极性的溶剂,在洗脱过程中连续或间断改变流动相的组成,以调节它的极性,使每个流出的组分获得最理想的分离效果,并使样品中的所有组分可在最短的分析时间内,以最佳的分离度获得圆满的选择性分离。(可分为高压梯度和低压梯度两种方式操作。常用低压)

4)样品进样

① 停流进样装置②六通阀进样装置③自动进样器

5)色谱柱 常用C18柱

6)柱温 不同柱温下同一成分的保留时间往往发生迁移,有时还影响成分之间的分离效果(建议使用柱温箱)

7)检测器

紫外检测器(UVD)应用最广泛,要求分析样品必须在紫外线区有吸收

示差折光检测器 对在可见光或紫外光区无吸收的样品一般选用。不破坏样品,但其缺点是对温度变化敏感,不能用低梯度洗脱,灵敏度低,不能用于痕量分析

荧光检测器(FD)

电化学检测器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特点是:可进行全波长检测,一次进样可以检测到样品中不同吸收波长下的所有组分;光谱分辨率高,可以检测色谱的纯度;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基线躁声小。

蒸发(激光)光散射检测器(ELSD)可以检测挥发性低于流动相的任何样品,可用于无生色团物质的检测

22.指纹图谱及技术参数

(1)指纹图谱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相色谱法(GC)制定指纹图谱,其指纹图谱的记录时间一般为1小时;采用薄层扫描(TLCS)来制定指纹图谱,必须提供从原点至溶剂前沿的图

谱;采用光谱方法制定指纹图谱,必须按各种光谱的相应规定提供全谱。根据10批次以上供试品的检测结果所给出的相关参数,制定指纹图谱。

(2)共有指纹峰的标定

应根据10批次以上供试品的检测结果,标定中药材的共有指纹峰。说明标定共有指纹峰的理由,并附各批供试品的图谱。

(3)共有指纹峰面积的比值

应根据10批次以上供试品图谱中各共有指纹峰面积的比值,计算平均比值,列出各批供试品的检测数据。

(4)非共有峰面积

10批次以上供试品图谱中非共有峰总面积及占总峰面积的百分比,列出各批供试品的检测数据。

(5)中药材、有效部位、中间体和注射剂指纹图谱之间的相关性

应根据中药材、有效部位、中间体和注射剂的指纹图谱,标定各指纹图谱之间的相关性。

(6)中试产品的指纹图谱

申报临床的中药注射剂必须提供3批以上中试产品的指纹图谱,申报生产的中药注射剂必须提供10批以上中试产品的指纹图谱。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检测标准(草案)书 写格式如何?

(1)中药材的名称、来源(2)供试品的制备(3)对照品溶液或内标物溶液的制备(4)测定方法(包括仪器、试剂、测定条件和测定方法)(5)指纹图谱及各项技术参(6)起草说明(7)有效部位或中间体的指纹图谱检测标准及起草说明。天然药物活性快速筛选新技术

基于靶酶的高通量筛选,基于细胞的高通量筛选,色谱-高通量筛选联用技术,亲和色谱与药物快速筛选,生物芯片与药物快速筛选,功能蛋白晶体与药物快速筛选,天然药物组合化学库与药物快速筛选。

“表征”是将中药化学信息通过色谱图(液相色谱图、气相色谱图或薄层色谱图)等方式进行表达;

“描述”是对指纹图谱经过计算、分析、比较、评价和校验等加以说明。

中药是指在我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天然药物是指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天然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采用各种现代技术,进行中药复方化学体系研究,明确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将是解决中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是开拓具有创新药物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

下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药现代化与药用植物栽培大全

    中药现代化与药用植物栽培 程惠珍 (中国医科院药植所)一、药用植物栽培的概念及意义 二、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 三、中药材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战略 四、对本学科中、近期......

    中药发展的现代化思考(5篇模版)

    中药发展的现代化思考摘要:一、完善的质量标准对生产的指导意义二 、完善的质量标准与草药的研究开发三、 制定草药标准的可执行途径四、展望关键词:中药;中成药;现代化中药是我......

    医院科技发展规划

    医院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政策为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强化了“科技兴国”的观念。也为传统中医药的发展插上了......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中广网北京4月4日消息 国务院2月9日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确定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科技北京发展规划(合集)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综合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 二〇一一年八月目 录 一、回顾与评价 ........................................... 1 二、......

    2018年中心小学管理工作总结与2018年中药现代化工作总结

    2018年中心小学管理工作总结 目录 第一篇:XX小学工作总结 第二篇:XX年中心小学管理工作总结 第三篇:小学管理工作总结 第四篇:中心小学XX年管理工作总结 第五篇:小学XX个人工作总......

    浙江省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优秀范文5篇)

    浙江省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索引号:ZJJX-05-05-201006-00004 发布机关: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文号:浙财企[2010]119号 发布日期:2010-05-04 第一章 总......

    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现状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省医药工业依靠发挥“加大体制改革与资产重组力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重点发展中成药、饮片和中药材等中药产业,实现发展医药经济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