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与完善镇级财政体制的探索

时间:2019-05-14 05:0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立与完善镇级财政体制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立与完善镇级财政体制的探索》。

第一篇:建立与完善镇级财政体制的探索

建立与完善镇级财政体制的探索

摘 要: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理顺市与镇的财政分配关系,充分调动财政生财、聚财、理财的积极性,应建立规范的镇级分税制财政体制,增强镇财政自我发展、自求平衡的能力,保障镇级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1997年以来,慈溪市将观城、逍林列入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实施了较为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践证明,分税制能够较好地理顺市、镇两级分配关系,规范镇财政收支管理,调动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保障镇级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一、浙江省慈溪市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浙江省慈溪市乡镇财政体制建设经历了四次变革。1950年至1985年,实行的是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即收入全额上缴,支出全额核定下拨,实际上是个报帐制的财政管理体制。1985年至1992年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半统半放的财政管理体制,即核定收入包干,超收分成,核定支出,包干使用。1992年至1999年末,实行了划分收支,核定收支基数,收入递增包干模式的财政体制,即按照税种和企业隶属关系,确定市级和镇级各自的固定收入(所得税、调节税)、共享收入(产品税),同时考虑到地区间的平衡,对不同地区的收支基数、递增比例作了区别对待。以上体制都是与各个发展时期基本情况相适应的财政体制,但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也逐渐地暴露出其不彻底、不完善。面对慈溪经济社会事业的基础和迅猛发展的趋势,改革现行财政体制已迫在眉睫。

二、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应具备的条件

财政管理体制是国家在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权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既属于经济范畴,又属于政治范畴。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为基础的,分税制作为分级财政管理体制下进行收支划分的体制,其实施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即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财政规模及与此有密切关系的人口集聚度、地理条件、交通等因素,要求以上诸项指标均达到一定的规模,才有实施的基础。

目前慈溪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已具备实施镇财政分税制条件。

慈溪市区域面积1154平方公里,人口101万,改革开放以来,慈溪人民充分发挥头脑活、市场经济意识强、吃苦耐劳的特点,全市有10万人长期在外经商、办企业、跑供销,占总人口数的10%,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1999年全市实现GDP143亿元,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14.35亿元,全市23个乡镇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镇有18个,个私工业总产值在5亿元以上的镇有2b个,区域特色的个私块状经济初步形成。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在以下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

1.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基本实现了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市的跨越,正在向经济强市迈进。目前,我市已步入了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1999年全市工商登记在册的企业已达11175家,个体工商户近6万户,二三产业的比重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1%,农村已有65.4%的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

2.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基本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正在向经济国际化迈进。全市已有自营出口企业130家,出口供货企业656家,1999年全市自营出口额达3.3亿美元,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推动慈溪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至1999年底,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及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已基本完成体制改革,按照市场体制的要求,做到了产权清晰,形成劳动用工竞争上岗的一种市场规范运作机制。

3.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基本实现了由农村为主体向城镇为主体的跨越。全市所辖23个行政区已全部建镇,乡已消失,并且市城区面积已达22平方公里,各镇建成区面积共有85平方公里,已有40%的人口生活在城镇,工业向小区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网络日益完善。

4.财政收入已初具规模。1999年财政收入8.8亿元,其中镇级一般财政收入为7.9亿元,平均每个镇3435万元;一般预算支出为1.75亿元,平均761万元,连同预算外资金,全市镇财政支出为5.15亿元,平均每个镇2239万元。应该说,镇财政已具有一级政府所要求的总量规模。

三、镇财政分税制体制实施后产生的效果及存在问题

(一)镇财政分税制体制的基本内容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进一步理顺市与镇的财政分配关系,充分调动镇财政生财、聚财、理财的积极性,增强镇财政自我发展、自求平衡的能力,从1997年开始,对小城镇试点镇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尝试。实践证明,以税分成的分配形式,既能增强市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又能照顾镇政府利益,调动镇增收节支、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从2000年开始,我们在总结分税制试点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以划分收支、分税分成、确定上解或定补基数为主要内容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具体做法是:

1.确定原则:一是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根据镇级政府的事权,合理划分收支范围,进一步完善其财权。二是综合平衡的原则。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类确定,转移支付,适当调整镇际间的既得利益。三是稳定基础,发展财政的原则。保持镇级财政的既得利益,就增量部分倾斜于镇,以壮大镇级财力。

2.核定收支范围。一是按照属地管理,兼顾行政管辖划分收入范围,按税种划分市级收入、市镇共享收入、镇级固定收入。考虑到各镇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财政供养人口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实行了按镇分类确定市镇共享收入分成比例。二是根据市与镇的事权划分,核定支出范围。镇财政主要承担本级政府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镇经济、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所需的支出,并规定,实行分税制后,增人不增支,减人不减支,因正常工资调整而增加的镇财政支出,也由镇财政自求平衡,市财政不作补助。

3.核定上解或定补基数。为合理调节镇与镇的财力分配,在确定分税分成的基础上,1999年实际税收入库数和应得财力为基础,计算所得可用财力大于应得财力的,其差额为定额上解数,从2000年开始按市镇共享收入和镇级固定收入增幅同幅递增;小于既得利益的,其差额为定额补助数,一定三年不变。

4.建立转移支付。在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基础上,市财政适当集中统筹一部分财力作为转移支付需要。在保证原有利益的前提下,市财政在各镇新增财力留镇部分中集中统筹20%用以转移支付,以弥补相对困难镇的财力不足,缩小镇际间财力差距。

(二)实施分税制初见成效

1.促进镇级经济的发展。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使镇政府收入与税收收入有了更为直接的联系,而税收收入增长的根本源泉是经济发展的总量和质量,这就促使镇政府更加主动地引导镇级经济的发展方向,着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层次。一是发展个私经济。党的十五大把个私等非公有制经济从“拾遗补缺”、“有益补充”上升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私经济的地位有了质的提高,其在农村的发展具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对政府来说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其上缴的绝大部分税收属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因而在镇财政分税制体制下,镇政府支持和发展个私经济、培植地方财源变得更加必要和迫切。二是促进了镇级经济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企业所得税作为我市镇财政分税制体制中80%留镇的税种,其增长的显著特点就是效益推进,就必然要求镇政府注重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能出口创汇,效益显著的经济增长项目,同样,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的分成也能使镇政府产生触动,引导相应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推动镇级经济走科技发展道路。镇级经济要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由科技带动产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以新的管理理论提高企业的管理档次,增强企业家的素质。分税制体制的实施,使镇政府对科技推动经济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更加注重科技人才的引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企业管理层次。

2.促进了镇财政的发展。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明确了财权和事权,强化了镇财政的职能,镇政府收支具有了自主权,真正体现了当家作主,提高了理财积极性。一是镇财政收入呈增长态势。这主要得益于两方面:第一,分税制超收激励作用的发挥,使镇政府积极做好增加财政收入的各项工作,拉动财政收入的增长;第二,镇财政真正成为一级独立的财政实体,可用财力由镇财政统一调度,没有了区分预算内、外收入的必要性,真正实施了镇财政综合预算、综合管理的模式。二是能主动处理好“吃饭”与“建设”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以收定支的原则,确保镇财政收支平衡。三是注重把节流工作和合理有效使 用财政资金结合起来,大力遏制财力浪费现象,坚持勤俭办事,把有限的财力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四是遵守财经纪律,严格预算办事,使管理真正到位。镇财政分税制的实施,还有利于相关管理措施的推行,如对镇级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零户统管”等,进一步强化部门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监督。

3.促进了税收征管。目前,慈溪市工商登记户达6万多户,税收征管难度大任务重,漏征漏管仍有不少,给公平竞争经济环境的建立带来负面影响。在原包干型财政体制下,税收增长与镇财政收入挂钩不紧,镇政府抓税收征管的积极性不高。分税制体制实施后,镇政府开始认识到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由过去的“要我管”变成“我要管”,从抓税收征管的配角转向主角。(1)提高了政府管税的积极性。今年以来,全市各镇普遍开展了抓税收促征管行动,对辖区内的经营户特别是家庭个体加工业进行彻底的调查,建立起一批以镇政府为主,国地税参加的联合征收站,逐渐形成镇政府牵头,税务为主,工商、公安、供电等部门配合抓税收征管的局面,镇政府真正起到领导、组织、协调一方税收征管工作的作用。(2)促进了镇政府维护税收执法的坚定性。以往出现的镇政府单纯考虑地方企业利益,争取减免税优惠,甚至替被查企业说情的状况大为改善,使镇政府增强了政策原则性。(3)经济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税收征管工作的加强,有力地维护了正常的税收秩序。

(三)在设计分税制体制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发展与财力增长之间的矛盾。尽管,在新一轮分税制体制中采用了分类确定不同留成比例、上解基数递增和定额补助基数不变的办法,这一办法对平衡各镇财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运作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经济发达镇与不发达镇之间财力差距不断拉大。经济发达镇税基较大,而经济不发达镇税基较小,在保持税收同幅增长的前提下,经济发达镇可用财力增加额要远远大于经济不发达镇可用财力增加额,更何况经济发达镇税收增长速度要高于经济不发达镇。

四、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1.建立适应分税制需要的镇国库体系。首先,要建立镇级国库。国库工作是财政预算执 行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国家金库条例》规定: “国家金库按照国家财政管理体制设立,原则上一级财政设立一级国库”。虽然我市各镇经济迅速发展,各项改革也不断深化,实施了市对镇分税制财政体制,但绝大部分镇财政没有国库的配套,导致镇财政的许多职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建立和完善适应分税制体制的镇级国库,有利于税收分成落到实处,节约资金滞留时间,由资金“循环旅行”变为“留解及时”,镇财政可以更好地调度资金,统筹安排财政预算。其次,要完善镇国库管理法规,理顺镇国库管理体制。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和健全《条例》与《细则》,将镇国库职能、职责、权限予以明确到位,在镇国库会计基础制度建设上寻求新突破,要改变长期以来财政资金存款不计息、划拨不收费的规定与做法,对所有经办和监管机构制定出细化的处罚规定,以强化加强国库管理基础建设的“根子”。最后,建立镇国库会计核算网络系统,在监控体系上“复位”。当前,税务、财政、银行都已配备和使用电脑处理资金收纳划拨业务,但各行业各自为战,不成体系,为此,建议尽快构建财税库银等相关机构业务工作电脑横向联网,达到各行业数据信息共享,实质性地促使市、镇政府各项建设事业快速、健康、高效和全面发展。

2.建立和完善财政预算调度资金。为保证预算内资金的正常运转,简化和建立统一规范的资金调度办法,缓解镇财政收入增长缺乏弹性及收入的季节性而造成的预算内资金的不平衡性。市财政应加大均衡力度,对已建立国库的镇,合理确定镇国库留解比例,提前下拨定额补助数;对未建立国库的镇,按照核定返还基数和上解基数相抵后的净返还数同上划收入挂钩核定返还比例,平时按比例返还,年终进行清算。市财政应加速镇财政资金周转速度,保证镇财政各项支出及时足额到位。这样,镇财政应得财力同所调度的资金基本一致,既减少了工作环节,又保证了镇财政预算内资金的供应。

3.建立相对完善的财政运作机制。市府要严格按照受益原则,决定镇政府所应承担的支出责任范围及相应的财力,尽可能减少职能的交叉。在设计镇分税制体制时,应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划分市、镇财政收支范围,保证镇政府能集中足够财力不定期满足其职能的需要,取消目前层层集中镇政府财力的不合理现象。如土管所、派出所等部门实行市主管局垂直管理。目前,我市村级基层政权与镇级相比更显得脆弱,村土地收入保证不了本村正常事业开支。但镇政府承担着村级政权建设的职能,每年有相当一部分财力用于弥补村级建设和事业发展正常开支不足。针对这一现状,我市今年开展了为期一 个月的固本强基工作组进村帮扶活动,对巩固村级政权、发展村级经济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无法从机制上彻底解决各村的种种实际困难。为此,在设计分税制体制时,应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扶村机制,以保障镇财政有足够的财力扶持、发展村级经济和社会事业,引导镇政府扩大村的区域规模,走集约化经营路子。

4.建立更加规范的镇际间转移支付制度。镇间转移支付制度是合理调节各镇之间财力分配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市在初步建立转移支付制度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但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为了缩小财力分配苦乐不均现象,应按照近期各镇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基础及财政收支水平等因素,在划分镇类别的基础上,分别制定不同类别镇的财力分配标准和定额,核定转移支付的基数,使各镇能够在市政府的帮助下,依靠增收来保障镇支出范围内的正常经费和事业发展的需要。

5.重新进行行政区域的划分。慈溪市目前各乡镇的行政区域,是在历史延续的基础上,于五十年代初根据地理特征和农业发展状况而确立划定的,较为符合当时慈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但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乡镇区域划分的基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以后,现行乡镇区域不适应社会、经济及财政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暴露。主要有:1.盲目发展工业经济,阻碍地区产业优势的发挥。如处于我市边沿地区的某镇,是重要的产棉区,由于镇域范围内没有工业经济,该镇在财政上较为困难,为了解决财政困难,镇政府不顾交通落后、资源缺少等问题,大力引入工业企业,开辟工业园区,结果引入的企业经营状况不甚理想,财政的困难仍不能缓解,还影响了农业的正常发展。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可以把相邻白勺农业镇与工业镇合并,这样既可保证镇级财政收入,又能够在一个镇的区域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产业分工,确定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2.不利于块状经济的整体管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的个私经济逐渐显现出几百甚至几千家个体户或私营企业生产同类产品的块状发展态势,由于这些块状的形成往往横跨几个毗邻乡镇,管理较难协调统一,对块状经济的规范和引导也难以有统一的力度。在分税制体制下,有的乡镇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鼓励企业向本镇聚集,导致了“重集聚,轻规范,疏管理”问题的发生。通过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兼顾块状经济的分布情况,能够改变目前块状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个私经济发展。

浙江省慈溪市财政局课题组

第二篇: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的探讨

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的探讨

进入新世纪,我们的行政改革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而整个行政改革在国家方方面面改革中处于一个关键的位置。去年,温家宝总理曾经讲过:“行政体制改革在各项体制改革处于关键位置。如果这项改革不搞,就犹如一马当道,万马难以前行。”总理的话很深切地道出了行政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新的实际情况下,鼎湖区委、区政府作为基层党委、政府,必须要切实按照中央、省、市的工作部署,努力提高党委、政府的运作水平。因此,要认清形势,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达到一个核心目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系。

一、准确把握建立和完善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

从历次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行政改革的目标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个特点,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性。我们紧紧抓住了政企分开和转变政府职能这个重点。特别是从1998年以来,我们把转变政府职能看作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

第二个特点,高度重视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理顺关系,优化结构和规范政府行为和提高效率。这是改革的一个常规性任务,所以历次行政改革都特别强调这一点。

第三个特点,高度重视公务员素质能力建设。因为行政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要实现政府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理顺各种关系当然很重要,但在各种关系理顺的情况下,如果公务员的素质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我们要做到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和高效化也比较难。所以从1998年开始就强调提高公务员的素质能力。这是改革的明显特点。

当然,以前的行政体制改革在目标定位上也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改革目标中,迄今没有提及行政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在改革实践中,对于一些与政治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也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更缺乏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改革措施,从而导致行政体制改革在某些方面没有突破性进展。

二是在改革中,依法行政与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虽然我们提出了依法行政,但是与真正的依法行政还有不小的差距。

进入新世纪,我们要进行新的行政体制改革,就必须更加明确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新的行政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政企分开,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和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对新世纪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全面概括。

依据新世纪形势的变化,在加入世贸组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行政体制改革目标应定位为: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民主政治相配套,既符合国际规则,又兼顾中国国情的公共行政体系。

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行政体系,是因为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今后主要是完善社会主义行政体制。

我们之所以强调要“与民主政治相配套”,是因为行政体制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紧密地连结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在行政体制改革中,只强调行政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只注意处理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是不够的。还必须处理好行政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行政体制改革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相配套。此外,还应看到,今天的政府管理与“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已经大不相同。在那个年代,政府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为阶级利益服务的。而今,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

我们之所以强调要“既符合国际规则,又兼顾中国国情”,是因为加入wto以后,我国行政体制的改革和运作,不仅要符合中国的实际,同时还必须符合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公民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中国社会正在由官本位转向民本位,由政治权力至上转向公民权利至上。中国社会这一更为深刻的变革,要求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公共行政体制是新世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确保民主政治得以实现的重要的体制构件。因此,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它有助于各级政府更加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通过认真履行公职,维护公共秩序,实现维护和增进公民合法权益的目标。

在行政体制改革中,通过下放权力,转变职能,精简机构,优化结构,通过改革和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已经在向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的改革目标迈进。在行政体制改革目标的表述中,用公共行政体制取代传统的提法,不仅能够做到名实相符,更加积极有效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而且有利于协调各项体制改革的关系。

二、建立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途径

如此种种,都迫切要求我们要加快建立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要从政府转型、优化结构、强化监督等方面下功夫,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改革。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我们经过十几年政府职能转变,各级政府职能都有较大调整,但是仍然不到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政府权力越位,现在不是政府职能越位而是政府权力越位。二是政府职能缺位,应该由政府做的政府做得不好或根本没有做。三是政府职能不到位,应该由政府管的政府管得不好,比如假冒伪劣商品,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也危害了百姓身体健康。必须明确政府职能是什么。现在我们对政府职能做了四个方面界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四个界定,我认为主要是针对国内职能和社会经济方面,并不是政府的全部职能。尤其应该强调的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职能。因为公民、企事业团体是社会的主体。我们为他们服务从根本来说就是要维护和增进公民合法权益。政府要在加强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同时,加强公共服务。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温家宝总理讲,在城乡发展过程中我们是城市“腿”长农村“腿”短,工农业发展当中是工业“腿”长农业“腿”短,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是经济“腿”长社会“腿”短。长期这样国家要摔跤。所以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此相适应,政府必须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才能为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环境。

完善公共服务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供良好环境,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突出严峻的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必须加大力度。

第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现在有些社会群体就业能力不强,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免费为公民提供就业服务,如技能培训、信息供给等等。

第三,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有些社会公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有些地区有些行业确实存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第四,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加快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仅仅覆盖城市,没有涉及农村,这个问题不解决,潜藏着巨大社会矛盾。

第五,深化教育体系改革,增强国民就业能力、创新能力,把人口压力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现在,我国13亿人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高达9亿,对全面建设小康很不适应。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作用越来越突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有3/4是靠技术和人才,只有1/4靠社会投入。人力资本理论被人们接受,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中央组织专家对人才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深深感到我们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和国际比较有较大差距。2001年我国教育投入占gdp仅3.19%,世界平均水平是4.8%。不但投入过低,投入的经费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

第六,健全公共卫生体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这是“非典”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否则社会和公民健康就存在很大威胁。我们的认识在深入。

(二)精简政府机构,优化政府结构

经过多次改革,还没有根本解决机构臃肿问题。还要进一步调整政府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实现政府职能分工的法制化。现在有利的事情都去争,无利的事情都想推,必须改。要精简机构人员,特别要大力推进市县乡的机构改革。因为在上次改革中,中央政府机构精简50%。县区改革精简了19.2%。地方政府精简后人员出口不大畅通,精简下来的人员怎么办?有难题就需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难题。

(三)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公共行政要集中大家的意志形成公共意志,而公共意志实际上是通过民主集中意志形成的,所以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政治运作机制都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需要理解民主政治运行的基本机制。

一般来说民主运行的基本机制包括几个方面:第一个主权在民,这是一个宪政原则。即国家权利来自人民,国家权利属于人民。二次大战以后许多国家都做了类似的规定。第二个是平等。就是每一个国民等份额的掌握国家权利。有人研究发现这样情况,一个社会之所以不平等就是因为权利分配不均等。有的人绝对拥有权利,有的人绝对没有权力,就形成了统治服从关系。他认为要实现平等就得等份额的掌握权利。拥有权利,不等于直接行使权利。事实上,大多数人的权利是通过自己的代表来行使的。代表是怎么产生的?不是世袭的,不是任命的,而是选举产生的。因此,民主机制第三个就是选举制。在民主水平比较高的国家,有人想入选就发表自己的施政纲领,人民就选举代表自己利益的代表。民主最害怕“霍布斯选择”,霍布斯有一个庞大的马圈。他说,我的马你们可以随便挑选,但你们只能挑选靠近门口这一匹马。那就是,前面是任意选择后面就是没有选择。而选举最害怕没有选择,这是一种虚假的民主。

(四)改革和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

官员实行法定任期制度,对官员的权力加以限制。只有这一个制度能不能就限制总统的权力?因为有的人有这样的本事,在短期内就可以将权利膨胀将权力高度集中,怎么办?实行分权制。权力高度集中必然导致权力滥用,因此对权力要加以支解,要对权力进行制衡,有些学者强调要加强社会监督,要加强舆论监督。要依法坚持和维护各级政府行政首长的选任制,特别是在县乡两级探索和试行行政首长的直选制,以法律明确规定各级行政首长的职责权限,建立健全行政首长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或选民的报告制度、重大事件的责任追究制度、述职述廉制度、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等,使行政首长负责制真正落到实处。

(五)推进依法行政

现代民主政治是文人政治,重要表现形式是选举,选举的目的是实现权利的和平交接,谁得票多谁就可以得到权力。发达国家有的是通过成文宪法规定的,有的是通过不成文的惯例规定的。民主政治是文人政治,要通过法律把一切规定得清清楚楚。我们要建立公共行政体制就必须加强民主建设,也需要加强法制建设。法制的基础是保障民权。

现代法律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第一,宪法和法律不是公民权利的渊源,公民是权利的主体,公民是权利的本位,公民是权利的渊源;第二,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任何公民和组织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否则他的行为就没有法律依据,不受法律保护;第三,现代法制核心是限制政治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为什么要限制政治权利?因为政治权力有无限扩张的趋势,而要保障公民的权利就必须限制政治权力;第四,不允许超出法律的特权存在;第五,宪法和法律的变更废止必须经过严格的法定程序。以确保法律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否则谁上台,谁立个法,就乱套了;第六,要建立违宪监督审查机制,确保法律体系的统一和完整。

(六)建立合理的分权体制

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要继续改革高度集权的体制,建立合理分权体制。我国现在的权力过分集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表现在政企关系,政企不分,以政代企,使企业事业和单位缺乏自主。第二,表现在党政关系上,我们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不适当的不加分析的把一切权利集中于党委,使政府也缺乏应有的自主权。第三,表现在地方和中央、下级和上级的权力上,我们是下级的权利高度集中于上级,地方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使地方和基层缺乏应有的自主权。

权力高度集中的第一弊端是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在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下,如果决策不失误,领导者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品格:第一个方面,领导者一定是博学多才,因为很多事情都由领导者决定。领导者必须无所不晓。第二个方面,领导者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第三个方面,领导者对千变万化的事物了如指掌,判断准确无误。没有人能完全能达到这三个条件,所以在没有达到条件的情况下实行这种制度决策肯定会出现问题的。现在政府重大决策失误我们经受不起。如果从56年到79年不是发生重大失误,中国的面貌绝对不是这个样子。如果我们人口政策不失误,我们现在的人口控制在11亿以内,环境压力、就业压力会减轻多少?如果从新中国成立,我们一直都搞经济建设,不搞阶级斗争,中国现在该是什么样子?权力高度集中的第二个弊端必然导致官僚主义严重,工作效率低下。第三个弊端会导致领导者独断专行,破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我们要建立合理分权体系就需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第一要发展完善党的民主,将领导者个人过分集中的权力归回给党组织。因为党委实行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的核心、本质、目的都是民主。

第二要实行党政分开,建立自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强有力的政府工作系统,将政府管理自主权归还给政府。

第三要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事业和社会的管理自主权。因为这些单位都是社会不同领域活动主体,他们要有自己的管理权。

第四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切实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力,而我们的公共行政就是要满足公民的公共需求。

第五要在横向合理分权基础之上,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我们必须对权利进行合理的分配,实现各级权力划分法定化。

[1]

第三篇:关于完善省与市县财政体制的通知

关于完善省与市县财政体制的通知

豫政 〔2009〕32号

▬▬▬▬▬▬▬▬▬▬▬▬★▬▬▬▬▬▬▬▬▬▬▬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2004年省与市县财政体制改革较好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加快发展、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全省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财政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能力进一步增强。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现行体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省政府决定从2009年起完善省与市县财政体制。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完善财政体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体制,优化财力分配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鼓励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

基本原则:

一是鼓励科学发展。引导市县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增加企业效益、提高收入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是财力和事权相匹配。按照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市县基本支出需求。对自有财力不能满足基本支出的,相应增加基数性补助,确保市县基本支出需要。

三是保存量、调增量。确保市县既得利益,逐步调节财力增量分配格局,优化财力分配结构。

四是公平和效率相统一。实行规范统一的财政体制,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兼顾地区发展差异,实施不同类型的激励政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五是引导资源优化配置。鼓励企业战略重组和资源整合,妥善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完善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增值税分配政策。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主要由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变为第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市县增值税收入(地方留成部分)以2008年为基数,增量部分省级分成20%,取消省下划郑州市增值税收入上解递增规定。

(二)增加企业所得税市县留成。为促进各地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企业效益,市县企业所得税收入(地方留成部分)增量部分省级分成比例从20%调整为15%。同时,将安阳钢铁集团和河南安彩集团(含上市公司)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下划安阳市,下划收入基数按2006—2008年三年平均数核定。

(三)加大对资源类税收的调控。为促进节约资源、保护耕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市县资源税收入以2008年为基数,增量部分省级集中30%;市县耕地占用税收入以2007—2008年两年加权平均数为基数(分年权重为2007年1/3和2008年2/3),增量部分省级集中20%。

(四)调整非税收入分配政策。为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优化经济环境,市县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收入中的社会抚养费收入以2008年为基数,增量部分省级分别集中20%。省级集中收入全部用于市县执法部门经费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

(五)提高市县“两税”返还增长比例系数。市县消费税和增值税税收返还增长与上划中央“两税”增长率的比例系数从1∶0.15提高到1∶0.3。

(六)建立市县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按照2008年省对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测算情况,对存在基本支出缺口的县(市),缺口部分全部纳入县(市)补助基数;对省辖市本级财政困难比较突出的,按2008年补助额纳入补助基数,增强困难市县政府的统筹能力。逐步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核定县(市)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基本支出需求,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鼓励县(市)加强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基本支出保障水平。

(七)分类实施激励性财政政策。2009—2012年,对开封、南阳、商丘、周口、信阳、驻马店6个省辖市(含省直管县),省级分成市县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以下简称“三税”)当年增量部分全额奖励市县,鼓励其加快发展;对其他省辖市(含省直管县),省级分成“三税”收入按当年增量的60%奖励市县,其中分成收入增量超过全省平均增幅部分全额奖励市县,鼓励其率先发展。

(八)扩大省直管县改革试点范围。增加兰考、宜阳、郏县、滑县、封丘、温县、范县、鄢陵、卢氏、唐河、夏邑、潢川、郸城、新蔡、正阳等15个县为省直管县。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的意见》(豫政〔2004〕32号),赋予省直管县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省财政在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结算、专项补助、资金调度等方面直接核定并监管到省直管县。

(九)明确企业兼并重组财税政策。因企业重组对省辖市之间和省与省辖市之间财税利益造成较大影响的,以重组前一年企业上缴的各项税收和附加为基数,按照“依法征收、按基数同比分享”的办法进行调整。探索异地投资、税收分享办法,鼓励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集体企业合理布局,促进产业集聚。

三、完善财政体制的相关配套措施

(一)归并简化结算事项。将企事业单位财务划转、农村低保、五保户补助、贫困县公检法干警服装经费、接收军队转业干部经费等项目归并,按2008年补助数纳入补助基数,简化结算事项。基数性补助列入市县年初预算,提高市县预算的完整性。

(二)改进转移支付办法。市县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全额计入标准收入,鼓励市县优化收入结构。标准支出测算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主要根据总人口、学生数、面积等客观因素和平均支出水平确定,并适当考虑支出成本差异。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大对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补助力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对省辖市撤县(市)改区,原享受的转移支付以上年为基数继续保留,2009—2012年纳入转移支付测算范围,支持中心城市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

(三)完善省辖市以下财政体制。本次体制调整省对各省辖市提高“两税”返还增长比例系数增加的财力要全部落实到县(市)。各省辖市要切实承担分级管理的责任,财力状况较好的省辖市要建立市对县(市)转移支付制度。省辖市对县(市)的体制调整,财力要向县(市)特别是困难县(市)倾斜,调整方案实施前须征求省级财政部门的意见。县(市)要合理确定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制度,对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规模较小的乡镇,其财政支出可由县级财政统筹安排;全面推行乡镇干部工资县级代发办法,建立乡镇干部工资保障机制。

(四)切实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严格执行各项税收征收和优惠政策,按照依法征收的原则,做到应收尽收、应退尽退,严禁虚收空转,切实提高征管水平和收入质量。市县要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改革。按“零基预算”办法编制预算,合理安排基本支出,确保干部职工工资和地方津贴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按轻重缓急安排项目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确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大事、实事落到实处。推行综合财政收支计划,将政府非税收入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提高政府调控能力。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按照“结构合理、目标明确、管理规范、精简高效”原则,清理整合专项资金,完善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五月五日

第四篇:顺应县建立县乡财政体制

顺应县建立县乡财政体制

顺应县乡财政经济发展的要求,主动调整县乡财政体制,理顺了财税收入责任关系。通过取消对乡镇的财税收入目标考核,考核财税职能部门,强化了执法主体的责任。

一、改革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制定和实施第四轮乡镇财政管理体制,采用移动平均法确定乡镇收入基数,且收支不挂钩,乡镇未完成收入基数不下浮其支出基数,给予乡镇基本财力保障。

二、改革收入考核机制。一是调整任务分配对象。将财税收入目标任务分解到国、地、财三局,再分别由三局分解散到基层征收机构。二是明确收入责任。国、地、财三局承担分配收入任务的征收管理和均衡入库。乡镇主要负责当地财源税源建设,优化收入征管环境。三是明确成本管理办法。所有收入成本均由县里与三局统一结算,严禁各税收征收分局和乡镇财政所及代征单位向乡镇提取工作经费。

三、完善配套措施。一是推行“两项制度”。主要是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制度和推行税务专管员、协税员制度。二是完善委托代征制度。完善车船使用税、房产税等小税种和竹木等特殊行业实行税收代征制度。三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支持和鼓励司法机关加大税收执法力度,重点查办偷税和征收人员违法案件。四是完善税收稽查制度。主要是稽查清理税收优惠项目,防止纳税人以虚假条件享受减免税或超期享受优惠。

新的收入考核管理模式实施以来,成效明显:一是财源建设加强。今年上半年,全县76家规模内企业,税收同比增长37.62%。二是财税管理秩序不断规范。三是征收成本减少。新体制每年可减少县政府奖励支出250万元,减少乡镇政府税收成本支出300多万元。四是部门尽责。财税部门积极强化征收管理,不断加强税源普查、税务公示、信息化建设等各项基础管理。截止9月份,我县国税和地税部门完成的收入,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9.88%和40.80%。

第五篇:镇级财政体制优缺点的预测分析(修改)

小良镇镇经济发展情况及财政体制预测分析

一、基本情况

1、镇财政总收入情况

我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计:895.88万元;

2、我镇税收和非税收形成的县级财政收入情况

税收收入为614.66万元 非税收收入为:72.52万元

3、县以外的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收入情况

转移支付收入为50万

4、镇财政总支出情况

一般预算支出总计:835.165、镇内设机构及人员情况

镇政府内设机构共五个,分别是:计生办、社会事务办、党政办、经济发展办、农业办。

6、镇辖行政村情况

镇辖行政村为15个,分别是:北庄、南华、陂头、排岭、那庄、龙山、覃社、秦村、白沙、马岚、学堂、南塘、岭圩、小良等村委会和一个居委会。

7、上级派驻我镇机构情况

上级派驻我镇机构共8个,分别是:财政所、兽医站、供电所、国土所、派出所、劳动保障所、司法所、卫生院。

8、镇经济发展情况

我镇位于茂港区西北部,毗邻吴川覃巴镇与茂南鳌头镇,地

势南高北低,属丘陵地貌。我镇交通便利,东南面有325国道横贯境内4个村委会,镇村已通硬底化公路32公里。我镇水利资源丰富、灌溉便利,西北面有沙琅江经过,镇内有山心水库,菠萝山水库,另建有农村机耕路。

1)、人口与经济:

我镇管辖14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人口约6.13万,土

地面积56平方公里。

2)、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目前有1条县道、8条乡道约32公里的公路硬底化;镇内有哈坡尾水闸、菠萝山水库和5个机电水泵房,那庄、排岭、文梭、双山等围堤。

3)、镇农业发展情况:

农业初具规模,形成水果生产、油粮生产、北运菜生产、香

蕉生产、淡水养殖等五大发展基地。

我镇以农为本,增加对农业投入,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企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质稻、北运菜和名优水果等优质品种不断增加,畜牧业、淡水养殖发展迅速,形成规模养殖生产基地。以绿色生态养殖场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和辐射周边散养户、个体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形成基地化生产。

4)、乡镇企业发展

我镇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现有两大工业区:一是学堂工业区,另一个南坑工业区。主要是以生产塑料鞋、塑料桶和其它塑料制

品为主,年产值超亿元。

二、情况分析:现行镇财县管财政体制的优缺点分析

镇财县管财政体制的优点:镇财政县管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收入征管,挖掘收入潜力;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支出管理,确保工资发放;有利于堵塞乡镇漏洞,从源头上防止乡镇干部的腐败;有利于遏制乡镇政府债务,缓解财政困难等优点。

镇财县管财政体制的缺点:

(一)缺乏保障力制约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由于取消农业税,镇财政由于缺乏来源,镇的政权运作相当困难,只能靠有限的转移支付来保证镇级的基本开支,没有财力发展经济。造成镇级人员收入、公用支出、建设支出等缺少资金。

(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够。取消农业税后,实行的转移支付等办法虽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转移支付力度不足,导致镇级公共服务缺位进一步加剧。

三、镇级经济、民生、社会建设、公共服务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我镇的经济状况为:镇级经济基础基础薄弱,发展力度相对不足。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构造不合理,工业经济比重较小,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财产发展滞后;工业经济内部构造欠合理,企业的自立创新才能弱,科技含量低,产物附加值小;农业和乡村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镇级经济薄弱,主要靠上级拔付有限的经费,只能勉强

维持正常运转,对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力度相对不足。

招商引资配套条件不足。目前到我镇要求投资的厂家较多,但由于我镇没有工业用地规划指标,一些闲置的土地多部分是林业用地,导致厂家无法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这就制约了我镇经济发展。

四、实行镇级财政激励体制缺点的预测分析 优点一:镇级财政激励体制,使镇政府收入与税收收入有了更为直接的联系,而税收收入增长的根本源泉是经济发展的总量和质量,这就促使镇政府更加主动地引导镇级经济的发展方向,着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层次。

优点二:镇级财政激励体制促进了镇级财政的发展。由于明确了财权和事权,强化了镇财政的职能,镇政府收支具有了自主权,真正体现了当家作主,提高了理财积极性。

优点三:促进了税收征管。在原包干型财政体制下,税收增长与镇财政收入挂钩不紧,镇政府抓税收征管的积极性不高。实行镇级财政激励体制后,镇政府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由过去的“要我管”变成“我要管”,从抓税收征管的配角转向主角。

缺点主要是:镇级财政激励体制有较强的主观能动作用,但象我镇经济底子薄弱,镇级税收基数较小,我镇可用财力还是非常有限。

五、实行镇级财政激励体制的意见和思路

实行镇级财政激励体制,就是以镇级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镇级财政的国库体系。国库工作是财政预算执行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国家金库条例》规定: “国家金库按照国家财政管理体制设立,原则上一级财政设立一级国库”。建立和完善适应分税制体制的镇级国库,有利于镇级激励体制落到实处,节约资金滞留时间,由资金“循环旅行”变为“留解及时”,镇财政可以更好地调度资金,统筹安排财政预算。同时要完善镇级财政的国库体系管理法规,将镇国库职能、职责、权限予以明确到位。

2、建立和完善财政预算调度资金。为保证预算内资金的正

常运转,简化和建立统一规范的资金调度办法,缓解镇财政收入增长缺乏弹性及收入的季节性而造成的预算内资金的不平衡性。

3、建立相对完善的财政运作机制。上级政府应要严格按照

受益原则,决定镇政府所应承担的支出责任范围及相应的财力,尽可能减少职能的交叉。

4、建立更加规范的镇际间转移支付制度。镇间转移支付制度是合理调节各镇之间财力分配的一项重要制度。应按各镇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基础及财政收支水平等因素,在划分镇类别的基础上,分别制定不同类别镇的财力分配标准和定额,核定转移支付的基数,使各镇能够在上级政府的帮助下,依靠增收来保障镇支出范围内的正常经费和事业发展的需要。

3、对实行镇级财政激励体制可能涉及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权的影响和效果分析,以及相关建议

实行镇级财政激励体制可能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审批时效。但也可能导致镇级行政审批权力放大,因些上级政府要做好有关的监督。

下载建立与完善镇级财政体制的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立与完善镇级财政体制的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立完善城乡规划体制促发展调研对策

    建立完善城乡规划体制促发展调研对策 按照《县委常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从3月23日开始,我在工作的同时带上调研任务,先后到大水坑镇、惠安堡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单位经济犯罪作为有别于自然人犯罪的特殊犯罪类型,具有发案数量多、涉案金额大、涉及面广、犯罪手段复杂多变的特点,而成为我国单位犯......

    建立完善城乡规划体制促发展调研对策

    按照《县委常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从3月23日开始,我在工作的同时带上调研任务,先后到大水坑镇、惠安堡镇、冯记沟乡、麻黄山乡进行了实地查看,多次......

    激励机制建立与完善

    建立健全干部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对于推行横向岗责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税收各项工作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强化对干部的考核评价激励,既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突出人性化管理,又......

    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管理体制的探索与思考

    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管理体制的探索与思考 尽快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管理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行业建设发展的需要,有效履行行业职责、规范行业运作的重要保障。以......

    关于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制的调研报告 ------------------------------ ------------------------ 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决策咨询委员会日期:2007-3-24 10:21:50 市决......

    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问题研究

    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问题研究 2003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动员部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完善省与市县财政体制有关问题

    【发布单位】洛阳市政府 【发布文号】洛政〔2009〕70号 【发布日期】2009-05-13 【生效日期】2009-05-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洛阳市 洛阳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