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审时度势 服务大局 全面推进审计工作向现代审计转型
审时度势 服务大局 全面推进审计工作向现代审计转型
在全省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去年审计工作情况,部署今年审计工作任务。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很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底专程到审计厅调研并对审计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吕祖善省长会前专门听取了审计工作情况的汇报,并对今年审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天,吕祖善省长本来要来参加会议看望大家,并作重要讲话,但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到会,吕省长特地交代将讲话稿作为书面发言在会议上印发。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讲话精神,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2006年全省审计工作的主要情况
2006年,全省审计机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主动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致力于推进审计工作的创新与规范,认真实施“狠抓落实年”活动的各项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据统计,全省共完成审计单位5012个,查出损失浪费金额4.29亿元,应上交财政金额31.91亿元,应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6.01亿元,应归还原渠道资金42.21亿元,应调帐处理金额55.75亿元;向司法机关、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移送案件和事项121件,移送涉案人员118人;编报审计信息及专报7215篇,被上级领导批示、采用4426篇,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181篇。综观全年审计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拓宽审计视野,突出审计重点,服务大局的水平不断提高
全省各级审计机关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拓宽审计视野,突出审计重点,服务大局的水平不断提高。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为主线,进一步深化了预算执行审计,主动适应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度的财政“同级审”,重点关注了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及公共服务领域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效益情况,对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等专项资金、新农村建设项目、全省投融资机构及省属高校负债情况等进行了审计。在平湖、舟山、湖州等地的财政决算审计中探索了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的审计方法。衢州市审计局向当地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市本级全部政府性资金规模、结构和主要去向情况》的专题报告;湖州市审计局把财政性资金审计情况全部纳入了审计工作报告。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进一步强化,全省审计机关共审计(含组织审计)投资项目6093个,项目投资总额457亿元,核减投资额33.89亿元。确立了省重点国家建设项目审计计划管理新机制,将全部项目都纳入审计监管的视野,并代为省人大草拟了《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条例》。连续第四年组织开展了全省投资建设项目同步绩效审计,共查出违规金额15.43亿元,核减工程造价3.03亿元。组织审计稳步推进,项目数量、质量和涉及领域都有新的突破,舟山市审计局探索了审计组提前介入并全面掌控审价过程的组织审计方法;绍兴市审计机关全年共审计工程决算项目金额31.34亿元,总核减额达4.27亿元。
以规范国有企业改革和管理为指向,全省共对252家国有企业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查出违规金额14.51亿元,损失浪费金额1.28亿元。省厅对省属三狮、旅游、交通、能源等集团进行了审计,重点关注了会计信息、重大经营决策、资产质量、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的问题。宁波市审计局加大了对全市国有投融资公司的审计调查力度;嘉兴市下发了《国有企业国有资产重大损失领导责任追究办法》。
经济责任审计贯彻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为主线的理念,初步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经济责任审计基本框架,全省共对1315个单位的1500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探索了以“五审五评”为核心的市县长经济责任绩效评价体系,得到了审计署的充分肯定,并在浙江召开了现场会,会议材料被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转发至全国。对乡镇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也按照市县长审计模式进行了探索,下发了《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了从制度层面规范经济责任审计,与省委组织部联合下发了《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办法》和《领导干部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办法》。温州市审计局首次对市本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进行了通报;金华市审计局对市本级所有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过程实行“五公开”。
全省审计科研围绕审计工作中心,取得了新的进展,连续三年在审计署课题招标中中标。审计宣传取得了新的成绩,对内审工作指导进一步加强。
(二)转变思维方式,加快审计创新,审计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
全省审计机关立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根据“狠抓落实年”的要求,进一步加快了审计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的转变。绩效审计全面推进,形成了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绩效审计的良好氛围。在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安排、审计组织方式和审计成果提升上都体现了绩效审计的要求,以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全省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同步审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等为切入点,以专项审计调查为主要方法积极开展实践和探索。全省共开展绩效审计项目1801个,查出损失浪费金额2.53亿元,闲置滞留资金10.35亿元,高风险投资担保1.81亿元。省本级2005年度“同级审”报告突出了绩效审计的内容,得到了省人大常委的充分肯定。杭州市审计局围绕社会群众关注的“免费西湖”问题开展了绩效审计;台州市审计局提交的绩效审计报告促成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规范性文件。
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的力度继续加大,全省审计机关共审计调查单位1010个,提交审计调查报告648篇。各级审计机关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建设资金、旅游发展资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福利彩票公益金、基础教育经费、万里清水河道和千库保安建设资金开展了审计和审计调查,揭示了挤占挪用、管理不到位、资金效益不高等共性问题,提出了大量有价值、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和意见。宁波市审计局积极开展民生资金审计调查;金华市“千库保安”审计调查实现了由“问安”到“问责”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的融合明显加快。在税收、金融、企业、投资等各个审计领域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全省共完成计算机审计项目1353个,占项目总数的27%。各地都注意积极建立行业计算机审计基本模型,一批小软件、小模块相继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审计对象信息库、经验库、法规库建设初具规模;认真组织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技能;积极开展联网审计试点。舟山市审计局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广泛采集数据进行多角度分析,揭露了低保对象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丽水市审计局通过信息资源交互实现了数据远程传递;杭州市审计局初步建立了“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审计模式。
(三)强化审计管理,提升审计成果,审计监督的作用不断显现
全省审计机关强化审计管理,审计成果的转化率和使用率不断提高。计划管理方式进一步改进,保持了对重点资金、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的持续关注,建立健全了重点审计项目前期评估论证机制,进一步提高了绩效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比重,嘉兴、衢州市审计局本级全年绩效审计项目比重都达到了40%以上;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大,在集中调配审计系统内部力量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力量的作用,强化了对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质量监控,宁波市审计局在审计中引入外部专家咨询制度,审计能力得到了延伸。各级审计机关在确保质量、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对审计项目流程进行了梳理和优化,提高了审计效率。按照严谨细致、提高质量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审计质量控制的操作办法、指南和相关措施,湖州市审计局出台了《关于规范审计项目操作行为的若干意见》;各级审计机关全面贯彻落实审计署六号令,加大了质量控制和考核力度,逐步完善了审计项目质量内控机制;加强了与纪委、监察厅、检察院、公安厅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健全完善了工作机制。
各级审计机关加强了对审计成果的提炼、分析、整合,抓住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从体制、机制层面深入分析成因,提出解决问题、强化管理、完善制度的审计建议,各类审计调查报告和综合报告的质量明显提高。审计成果被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批示、采用共4426篇,共促进地方部门制定完善规章223条,促成被审计单位制定整改措施425项。习近平总书记、吕祖善省长、章猛进常务副省长等省领导分别多次在审计综合报告和审计专报信息上批示,要求有关单位认真研究审计提出的建议,在制度上进一步规范财经管理行为。省水利厅出台相关文件,对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的征管制度进行了完善和修改。省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办公室根据审计调查意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通知》。嘉兴市政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审计整改工作,并出台了《市本级多渠道筹措社保资金实施办法》。
(四)强化自身建设,优化人员结构,审计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
省厅加大了对基层审计机关业务指导和领导班子建设的力度,领导干部的宏观思维、大局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全省各级审计机关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改进了教育培训工作,增加了宏观经济、政治、文化等理论知识的内容,完善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后续教育,审计干部的学习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全省审计机关以人为本,积极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湖州市审计局荣获市级“六好”领导班子荣誉称号。
健全完善了机关党建工作制度,着力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党规党纪学习、“八荣八耻”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审计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构建审计机关惩防腐败体系,建立健全了廉政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省审计机关都出台了惩防体系实施办法。严格执行“八不准”审计纪律和审计程序公开、廉政检查回访等廉政制度;认真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审计廉政文化体系,在全省审计系统营造崇廉尚廉、干净干事的氛围。
2006年审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审计工作与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还有差距,还不能完全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特别是从现代审计的发展趋势看,在审计理念、方法、思路和技术上还有差距;在通过审计监督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上能力还很有限;审计工作的深度和覆盖面还不够广,对推动审计查处的共性问题整改和规范的办法和手段还不多;审计队伍的素质和知识结构还不适应审计转型的要求,特别是绩效审计力度和计算机审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审时度势,化挑战为机遇,全面推进审计工作转型
在新的历史时期,审计工作既面临着全面履行职责,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的艰巨任务,也面临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加快审计自身发展的巨大压力。从根本上说,我们所置身的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我们所面对的党和政府的要求、人民群众的希冀,我们所面临的现代审计发展的趋势以及我们业已进行的审计探索和创新,都要求我们审时度势,顺势而变,乘势而上,化挑战为机遇,实质性地跨出审计转型的步伐。为此,省厅决定2007年在全省审计机关开展“加快审计转型年”活动。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中加快审计转型
审计工作要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并在服务中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并使审计工作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按照审计自身发展的规律加快转型的步伐。
一方面,审计工作要为我省的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服务,就必须加快审计转型。按照我省“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将超过5000美元,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为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这一阶段,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发展阶段;是各级政府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预算内外的资金总量不断加大,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快的发展阶段;也是社会矛盾突显、不和谐因素增加、财经领域许多制度和规定需要重塑的发展阶段。在这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发展阶段,客观地要求审计机关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为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推进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完善、推进财经领域各项制度的规范提供有效的服务。因此,今年在全省审计系统开展“加快审计转型年”活动,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只有加快审计转型,才能使审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才能使审计工作的发展与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才能实现审计自身的科学发展和历史性跨越。
另一方面,审计事业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求,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也必须加快审计转型。当前,以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主要标志,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逐步与国际接轨,各级政府一般预算管理逐步规范,而预算外的、且管理尚十分不规范的资金总量越来越大,这对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以一般预算可用财力为主体的预算执行审计带来很大的冲击;信息化的迅速推进,对审计机关以手工账册审计为主体的审计手段带来极大的挑战;各级政府和群众对政府各类资金使用的绩效越来越关注,使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体的审计方法难以适应;政务公开加快推进,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的迅速提高,对审计部门提升审计成果,促进体制、机制的完善和推进审计公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如果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满足于在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上“以不变应万变”,对变化了的环境熟视无睹,无所作为,就发挥不了自身的价值,就得不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就注定要被淘汰、被边缘化,更谈不上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因此,审计工作只有加快转型才有出路,才能有更大的作为,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才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来进一步推进审计事业的发展。
当然,审计转型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审计转型也不是否定过去、推倒重来,而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提高和发展。
(二)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在服务中加快审计转型
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省厅考察调研时,向我们提出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的要求。从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审计机关的特殊使命以及当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来看,审计工作在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推动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反腐倡廉、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而且可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所作为,作出贡献。
审计工作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必须加快转型,这就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在思维观念和工作方法上继续推进“五个转变”并在为大局服务和自身建设上实现“五个促进”:
从偏重于微观层面的审计监督向更加关注宏观层面的审计监督转变,重点关注党委政府关心的突出问题,既能从微观入手,解决共性问题,也能在宏观介入,推动宏观层面突出问题的解决,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关注一般预算可用财力向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转变,重点关注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的突出问题,促进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从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的审计监督向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并重的审计监督转变,关注绩效,关注责任,关注民生,促进以行政首长为主要对象的行政问责制和政府专项资金绩效考评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从以手工账册审计为主要审计手段向以计算机审计为主要审计手段转变,推动审计理念、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组织结构的变革,提高审计效率;从查出问题、揭露问题向查出问题、揭露问题、促进整改转变,促进财经领域政策措施的完善、管理的规范和监督机制的到位。
(三)加大审计创新力度,在创新中加快审计转型
创新是加快审计转型的核心,审计转型就是在创新基础上的跨越,必须要靠审计工作理念、思路、方法、机制的创新来推动。我们只有树立“先人一步、高人一招”的创新精神,才能从被动“倒逼”转向主动选择,才能变适应性转轨为战略性转型,也才能牢牢掌握审计工作发展的主动权。从现代审计发展的要求看,我们在推进审计转型的进程中,必须着重在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绩效审计以及计算机审计上加大创新的力度并有新的突破,并以这“三个突破”来带动审计思维方式、技术方法、审计管理、质量控制、组织结构、法规体系、成果运用、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符合浙江实际的审计创新体系。
第一,要在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上创新并有新的突破。把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审计监督的范围,是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的关键。只有强化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审计部门才能算是全面履行了职责,审计监督才能算是一种完整的监督;只有敏锐地抓住全部政府性资金运行中最不规范、问题最多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进行审计监督,加大审计监督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审计工作才能真正为加强和规范管理服务。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深化对全部政府性资金强化审计监督的办法与措施,创新和完善与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相适应的审计管理运行机制,这是审计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要在绩效审计上创新并有新的突破。绩效审计是审计转型的重要标志。现代公共行政管理把关注责任、关注绩效放在突出的位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进程的加快,对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问责”,对政府性资金使用的“问效”,将是现代审计发展的主要趋势。温家宝总理要求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吕祖善省长多次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价制度,重点加强对政府专项工作特别是专项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对于重大事项要进行全覆盖、全过程审计监督。毫无疑问,审计工作要主动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在绩效审计上有新的突破。各级审计机关要以绩效审计理念指导审计项目实践,力求做出一批具有现代审计特征的绩效审计项目,并在审计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逐步形成绩效审计的基本框架,为审计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要在计算机审计上创新并有新的突破。计算机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主要手段,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履行审计职责的基本要求。没有审计信息化的突破,就谈不上现代审计,谈不上为审计转型提供技术支持,甚至要失去审计资格。各级审计机关对此必须有更深刻的认识,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应引起高度重视,自觉地、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推动计算机技术与审计业务的融合,全面推广计算机技术在各类审计项目中的运用,使计算机审计与审计业务的发展和管理的需求相适应,与外部的信息化环境相适应,为审计转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队伍素质加快审计转型
审计转型对我们每一个审计人员的思维观念、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都是一种全面考验、全面挑战,也对审计机关开拓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状态,全面把握、突出重点的工作质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水平,求真务实、依法审计的监督能力,清正廉洁、敢于碰硬的工作作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使审计队伍的素质、结构与审计转型的要求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围绕加快审计转型,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大力支持各种创新活动,充分调动审计一线人员参与创新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人才、培养人才、依靠人才,在审计转型的实践中锻炼人、培养人、塑造人,把每一个人的能力和潜力转化为整体的执行力,成为加快审计转型的动力源。
三、围绕中心,在服务中求发展,努力提升审计工作水平
2007年全省审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到省厅指导工作时的讲话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全局,以强化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监督为主线,强化服务意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强化创新意识,推动审计工作向现代审计转型;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深化各专业审计和内部管理的探索;强化质量意识,完善审计管理,打造审计精品项目;强化自律意识,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审计机关执行力和公信力,为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各级审计机关要继续围绕“在服务中实现有效监督、在服务中推进审计转型、在服务中体现审计价值”的审计工作发展目标,认真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着力构建适应现代审计要求的“五个机制”,不断提升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一)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着力构建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的审计工作机制
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是基于整个审计工作全局、涉及各个领域的一项工作,是审计机关履行职责、做好服务的基础。今年在审计工作特别是预算执行审计中要把摸清全部政府性资金的总量、结构作为各级审计机关的主要任务,并突出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摸清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分布状况及总量规模。在财政同级审、上审下以及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中,安排对全部政府性资金收入和支出总量、管理状况、支出结构和重点的审计,总体了解全省县以上政府的财力结构、负债规模、主要专项资金的规模和管理状况,为各级政府理财、用财当好参谋,为针对重点问题强化审计监督奠定基础。组织开展有关市、县(市、区)2006年度财政收支决算审计,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总体情况、执行国家和省财税政策情况、政府性资金管理情况等作出总体评价。
二是审计并分析全部政府性资金的主要支出方向。继续加大支出审计力度,从资金的投向上看地方政府的行政理念,从支出重点上看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换程度。在对各级财税部门的审计中统一安排省级转移支付专项审计调查,摸清2005年度省级转移支付规模及结构,检查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和绩效。
三是检查评估全部政府性资金中重点专项的收支管用状况。切实加强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关注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社保基金审计,并在审计中结合开展社保基金实物抵缴保险费专项审计调查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组织开展教育经费专项审计调查,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决策依据。组织开展农村公共卫生资金专项审计调查,促进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组织开展土地出让金专项审计调查,摸清全省土地出让金的底数和管理状况,为规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组织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专项资金、造地改田专项资金以及外国政府贷款还贷风险专项审计调查。
四是分析评价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变动趋势。分析和评价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变动趋势、各种资金之间的关联度、发展所付出的代价、收支的平衡性、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二)全面提升审计服务水平,着力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绩效审计工作机制
以促进资源节约和减少损失浪费、促进体制机制以及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完善、评价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为目标;以转变思维习惯、选准项目、明确目标、把握重点、整合要素和有限评价为基础;以纳入一般预算管理中的专项资金和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其他政府性资金中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以审计评价政府管理绩效、投资绩效、专项资金使用绩效、经济责任及绩效、基金管理安全有效、政策执行绩效等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绩效审计。
以关注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为重点,强化对重点资金的绩效审计。特别是要对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的预算外重点资金进行审计,在关注资金征收、管理、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资金使用的绩效及资金使用的安全。针对机制体制层面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开展交通部门财政收支审计和公路养路费绩效专项审计调查,促进全省交通资金规范运行和使用绩效的提高。
以关注国有资产运营绩效为重点,坚持和完善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中心的企业审计路子。重点关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情况、资产质量状况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资本收益情况,探索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绩效评价体系,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继续加强对国资运营机构、投融资机构和地方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组织开展全省24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2006年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及经营风险控制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系统解剖我省农信社资产质量和经营情况。
以关注政府投资项目绩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投资审计。继续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必审制的工作机制,开展对重大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加强对当前建设领域体制、机制和管理层面突出问题的专项审计调查,促进制度的完善和规范。积极稳妥组织社会审计力量参与建设项目审计,加大组织审计现场指导力度,健全质量考核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和廉政保障机制,发挥组织审计在落实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必审制中的作用。组织开展项目代建制的专项审计调查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程绩效审计。
以关注政府及其部门的经济责任和工作绩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为主线的经济责任审计基本框架,着重解决绩效评价体系问题,增强评价体系的操作性和引导功能,在审计成果的利用上建立完善有关制度。加强对被审计市、县(市、区)全部政府性资金收支规模、结构的审计和分析,加强对土地、负债、社保和环境保护等重点资金的绩效审计,着重对非预算管理资金在制度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予以揭露,针对新农村建设资金开展专项审计调查。落实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办法,研究有效开展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单位、院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办法。
以关注政策执行绩效为重点,继续开展政策审计的实践。结合决算审计组织开展财政对企业奖励政策绩效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对地方奖励政策合规性和绩效作出总体分析和评价。在预算执行审计中统一安排建筑地方高等教育费附加专项审计调查,向省政府反馈该项政策的执行情况并提出规范管理的建议。
(三)强力推进审计信息化,着力构建适应信息化要求的计算机审计工作机制
加强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完成全省审计机关《审计管理系统》的部署工作,继续推进全省审计专网建设工作,争取到今年年底,所有县级审计机关全部接入全省审计专网,完成与审计署国家审计专网的互联,实现审计专网四级互联互通,建成一体化的审计管理平台。建立全省审计专网和OA系统应用的实时检测系统,提高网络畅通率和审计管理系统的应用实效。
加快传统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的融合。利用AO实施现场审计,通过AO和OA的交互,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开展远程审计、联网审计的实践,逐步建立“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审计模式,既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共性问题,又要对各种业务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找出被审计单位的个性问题。研究联网审计的操作规程、技术要求和具体实施办法。继续认真总结计算机审计经验,加强小软件、小工具、小模块的开发和应用,逐步建立专家经验库。
(四)努力提高审计工作效能,着力构建适应现代审计要求的审计管理机制
强化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监督,强化绩效审计和计算机审计,都将对传统的审计思维、审计管理模式形成巨大的冲击。构建适应现代审计要求的审计管理机制,就是要按照温家宝总理对审计机关提出的“依照法律,符合程序,提高质量,文明审计”的要求,狠抓落实;就是要针对现行审计理念、思维方式、法规体系、质量控制体系、组织结构、计划管理、成果管理等方面不适应现代审计要求的内容和环节,大胆进行创新。
注重统筹兼顾,整合审计资源。既要按照原有的组织结构,分工负责,又要根据需要打破原有分工的界限,集中力量抓大事。充分整合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实现审计工作的集约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内审工作的指导。
坚持全面把握,突出审计重点。加强对重点资金、重点领域和重点部门的审计监督,灵活运用审计和审计调查手段,着力揭示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加强和改进计划管理,以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安排计划,使计划安排体现审计转型的要求,体现审计的思路和重点,加强对全省同步项目计划的统筹管理。
坚持严谨细致,提高审计质量。要强化质量控制体系建设,落实质量控制责任,研究在计算机审计环境下质量控制的操作规程与措施。严格执行修订后的审计法,全面执行审计署6号令。认真落实审计业务会议、三级复核、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审计执法责任和过错追究等制度。加强审计现场管理,增强职业敏感性,善于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腐败及经济犯罪问题,关注资金运用上的重大风险和重大损失浪费问题。适当优化审计流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强化成果运用、促进整改规范。要拓展成果运用的深度和增强可操作性。以审计报告为载体,重视审计成果的提炼、分析、整合,及时提供有数据证明、情况分析和对策建议的成果报告,并加强督查,促进整改和规范。适度加大审计公告的力度,注意对公告内容的严格把关,确保准确无误。加强对审计决定执行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的跟踪检查,有效促进整改。
(五)切实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着力构建适应审计转型要求的审计队伍培养机制
全省审计机关要把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按照温总理“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经得起考验、高素质的审计队伍”的要求,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创建学习型机关、建设创新型组织、培养高素质干部,努力做到“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以适应审计转型的需要。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审计机关领导班子的创新意识、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审计转型的成效。各级领导班子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形成合力,以更宏观的思维、更宽阔的视野和更敏锐的眼光,找准审计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突出重点、强化服务;研究审计转型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开拓创新、大胆实践;解决审计转型过程中在审计管理上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严谨细致、尽职尽责。“一把手”要想大事、谋全局、抓重点、讲原则;班子成员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带头钻研业务、调查研究,使审计队伍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各级审计机关要继续把调整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放到突出的位置。通过适度交流、把好进人关、充实年轻技术骨干等方式,调整队伍的年龄结构;通过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法律法规、计算机审计技术以及与审计工作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调整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培养通晓计算机技术和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形成技术创新团队,促进审计人员增强分析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通过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考核激励机制,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定期轮岗,探索适应审计转型需要的干部管理机制;通过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探索网络教育和案例教育,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加强中高级职称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训,完善适应审计转型需要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充分调动全体审计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大力加强审计机关的作风建设。各级审计机关要认真落实和树立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促使审计人员树立“依法审计、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大力弘扬“依法、求实、严谨、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从建设一支适应审计转型要求的审计队伍的实际出发,大力提倡谦虚谨慎、文明审计的作风。学会妥善处理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既要敢于坚持原则,又要平等待人、以理服人;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控制审计成本,反对铺张浪费,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大力提倡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作风。坚持求真务实、严谨细致,靠事实说话,确保审计质量。
四是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温总理指出,人民信任审计机关,把重任交给审计机关,同时也关心和注视着审计机关,这就需要严格要求,自身要正、自身要严。各级审计机关都要坚持从严治理审计队伍,高度重视廉政建设,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要按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不断加强廉政教育,完善廉政制度,加强廉政监督。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审计“八不准”纪律和各项廉政规定,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注意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交流沟通,认真听取和研究被审计单位意见。要强化内部管理和财务管理,进一步健全制度,推进审计机关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堵塞制度的漏洞,改进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推进管理和制度创新,建立起长效机制。
尽心尽力为我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是审计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全面推进审计工作向现代审计转型,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审计人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在迎接挑战中把握机遇,在克难攻坚中脱胎换骨,在向现代审计的转型中实现凤凰涅磐,在新的起点上真正干出有益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事,真正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审计业绩,为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
第二篇:如何推进传统企业向现代学习型企业转型
如何推进传统企业向现代学习型企业转型
【摘 要】长期以来,传统企业管理理论在指导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企业面临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指导作用日趋乏力,然而,应运而生的学习型企业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却受到追捧,对现代企业管理而言,这两种模式应如何取舍?本文在对传统企业管理和学习型企业管理的特点、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试图寻找更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模式。
【关键词】管理模式;传统企业管理;学习型企业管理
内蒙古包头百货大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是上世纪50年代为支援包钢建设而建的一个传统计划型商业企业,建店57年来,包百为支持包钢建设和繁荣包头商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多年来,包百一直遵循传统管理理念来管理企业,但随着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包百需要不断向学习型企业转型。
一、传统企业管理的特点和包百的做法
传统企业管理的概念是在企业内部普遍实行按分工的要求设有决策机构、行政机构和职能机构三大块,每一块又具体分成若干部门。在这种组织结构中,高层管理者动用权力对低层管理者进行监督和控制,低层管理者向高层管理者请示、申诉并服从命令,这种企业组织结构被称为科层制的组织形式,传统企业管理的模式正式建立在科层制的基础之上。
传统管理体制下的包百大楼内设经理办、党委办、业务科、财计科、物价科、行政科、劳资科、组干科、保卫科、工会、纪检科。商场内从一楼到三楼分设百货五金部、针织服装部、鞋帽文体部、购销经营部,另外附设综合修理部和照相部。传统体制下包百的企业管理体制呈现五大特点:一是组织内的工作应有明确的分工,组织内的每一个职位都必须由称职的专门人员负责;二是每个组织都建立了一套规章制度,以保证组织内各种工作的统一协调;三是每个组织自下而上地建立级次组织,形成一个指挥体系或组织级次体系;四是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受个人感情影响、随心所欲;五是人员的任用和提升论资排辈,由党政联席办公会讨论决定,不能任意解雇组织人员。
二、学习型企业管理特点
学习型企业管理的概念学习型企业管理理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被称为新世纪管理新模式的理念。学习型企业管理是指顺应现代企业管理的新特点,通过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企业管理模式。
学习企业管理的特点学习型组织理论强调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是一个扁平化的有弹性的学习组织;从管理内容来看,学习型组织管理以增强学习力为核心,强调创造力。从管理策略来看,学习型组织以学习为驱动,实行以快变求胜的柔性策略;从管理职能来看,学习型组织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管理职能以综合为主。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来看,学习型组织强调双向互动关系;从管理手段来看,强调用计算机放大人的智能;从管理对象来看,为从事创造性、智力性劳动的人。
三、如何实现传统企业管理向现代学习型企业转型
企业要实现管理现代化,建立高效的企业管理模式,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次上,包百集团就是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践这些思想,从而真正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
从2002年开始,包百集团领导班子团结和带领全体员工开启了新一轮改革。这是包百历史上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经过10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包百国有资产一次性置换成了非国有资产;员工由国家正式职工置换成了合同工;政府对企业的无限责任一次性解除。国家不再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企业也不再对员工承担无限责任,体制性的坚冰终于彻底打破,改革实现了质的飞跃,企业从此真正融入市场。随之,新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水到渠成:部门大幅撤并,由37个撤并为18个,64名中层干部缩减为22名,管理人员大幅减少,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全新的竞聘上岗、按岗考核等制度和办法赫然出台;岗薪相称、岗变薪变、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深入落实;统一购进、进销分离、一级核算、集中管理、等举措全面实施……
四、完善现代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建议
要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要完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就应当在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汲取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的优点,将二者融合,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革新。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人为本,制度先行在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尤其是员工管理制度,“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留人”,同时要加大对员工的培训,集体培训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增加培训支出,加强企业“软件”建设,构建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下的“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
(二)文化优先,突出形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有责任感的企业外部形象。包百集团就是对公司50多年的历史、文化进行总结,提炼企业核心价值,赋予时代内涵,编制成新一期的《企业文化手册》,在全公司范围内大力宣贯,深入推进文化落地。通过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职工文化活动,不断活跃和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传递企业文化,激发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热情,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企业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提升。
(三)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稳定的干群队伍。在当前“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中,尤其要关注员工的工作、生活,以及思想状态。扁平型的组织结构充分发挥了员工的主动性,但往往忽略了员工个人思想的状态,要充分借鉴传统管理模式,对思想激进、有波动的员工及时进行疏导,消除员工顾虑。
参考文献:
[1]曹利军.企业成长的动力、机制与实现方式[J].科技与管理.2008(05)
[2]唐健雄.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8
第三篇:如何进一步推进投资审计转型
如何进一步推进投资审计转型
政府投资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等规定,对使用财政资金、国有企业资金等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实施的监督行为。投资审计作为审计监督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国家项目资金安全、提高政府投资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审计署要求各地审计机关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投资审计工作,积极推动投资审计的转型。
一、正确认识投资审计的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以投资审计结果作为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的结算依据,混淆了行政监督与民事法律的关系。2015年5月,中国建筑协会向全国人大提出对地方性法规中以审计结果作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竣工结算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审查的建议。全国人大法工委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2017年6月复函中国建筑协会:地方性法规中直接以审计结果为竣工结算依据和应当在招标文件中载明或者在合同约定以审计结果作为竣工结算依据的规定,限制了民事权利,超越了地方立法权限,应当予以纠正。
审计署不断要求杜绝“以审代结”的做法,尽快完善和规范投资审计。2017年9月,审计署发文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审计机关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投资审计工作,积极推动投资审计的“三个转变”,具体指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从单一工程造价审计向全面投资审计转变;从传统投资审计向现代投资审计转变。
因此,无论是外部压力还是内在需求,投资审计的转型是大势所趋,各地审计机关都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这一趋势,有力的助推投资审计转型。
二、正确认识投资审计转型后的职能定位。
转型后的投资审计将由单纯的价款结算审计转变为全方位的审计监督。审计人员要主动从“工程造价审核员”的错位角色上退下来,改变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尴尬局面,推动投资审计回归监督的本位。审计署在《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投资审计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得参与工程项目价款结算等管理活动。
过去,投资审计在为各级政府节约财政资金上受到了广泛好评,但是这仅仅只是投资审计作用的一个方面。推动投资审计转型,将投资审计的工作重点放在提升政府投资绩效、促进主管部门履职尽责、遏制政府投资领域的违法违纪行为等方面,让投资审计在政府投资领域突出问题治理中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
三、正确认识并做好部门间的职能衔接。
投资审计要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精神专注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之职,切实解决好工程造价审核职能审计机关
“能转出”,其他部门“愿意接”的问题。
一是审计部门要正本归位,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作为进一步推进投资审计转型的责任主体,审计机关应当针对投资审计现状,充分认识到传统的投资审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审计机关对投资审计的新要求。审计人员要从过去单一的造价审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神做好监督员的工作,着力在提高监督实效和质量上下功夫,推动投资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注重揭示和完善工程建设领域的管理漏洞和制度建设。二是财政部门要筑牢工程造价结算审核防线。
2016年9月1日施行的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规则》(第81号令)第三十条“项目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财政部门加强工程价款结算的监督,重点审查工程招投标文件、工程量及各项费用的计取、合同协议、施工变更签证、人工和材料差价、工程索赔。”第三十六条“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核、批复管理职责和程序要求同级财政部门确定”和第三十七条“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施行先审核、后批复的办法,可以委托预算评审机构或者有专业能力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核”。目前,对投资审计逐步转型的一些地方审计机关,正是按照相关文件规定由同级财政部门审查工程竣工结算。四、正确认识审计署提出投资审计转型的要求,突出“两项重点”。
按照审计署关于“加强对政府投资为主,关系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工程的审计监督”的要求,审计机关应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
一是严格执行项目计划管理。
审计机关应当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项目计划,依法规范开展投资审计工作,杜绝“以审代结”参与项目管理等越位管理。通过对列入审计项目计划的政府投资项目或重点项目的全过程审计或跟踪审计,从源头开始发现问题,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促使政府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掌握投资项目实际的第一手资料,随时修正投资决策存在的问题。二是加大全方位审计监督力度。
以往投资审计目标内容以造价为主,转型后,将转变为对建设项目实施中的法律法规、政策落实情况,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情况,招投标和物资采购情况,项目建设管理情况等全方位进行审计监督,重点查找工程建设领域性、体制性的风险和问题,如违规招投标、高估冒算骗取项目建设资金、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的损失浪费等,更好地发挥投资审计在强化政府投资审计领域治理、规范政府投资决策、完善政府投资管理机制等方便的作用。郑秀华
2018年4月23日
第四篇:向全面解决方案服务供应商转型
向全面解决方案服务供应商转型
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后的复苏,国际和国内服务市场正在寻求具备全面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新的机遇为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和要求。服务外包企业必须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全面行业解决方案将极大地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盈利空间。由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特殊性,外包过程中知识和智慧的转移不可避免。从流程管理、信息管理、知识共享、经验共享中向产业链高端进军成为可能。行业解决方案建设要建立在全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基础上,日积月累总结归纳行业技术应用,经营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在行业服务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运用完善。
2010年是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更为坚实和稳健的一年。从2006年以来,中国作为服务外包重要目标地成功地获得全球的关注,吸引大量欧美和日韩跨国公司涌入,由此也带动了中国企业将业务实施外包,形成中国独特的整体服务市场的动态演进格局。企业规模迅速扩展,若干个领军企业声称公司人数已愈万人。继文思创新上市后,海辉和软通动力也于2010年在美国顺利上市。估计2010年全国服务外包产值有望接近200亿美元,从业人数也可能达到180万人左右。交付中心也正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全面带动中国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后的复苏,新的一轮服务外包热潮有可能以不同的趋势正在重塑现代服务业的格局。这些新的动向既为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服务外包企业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主要的趋势有:印度以外服务外包市场能力的寻求;全面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发现和成熟度;技术创新和知识储备的实力要求;人力资源的丰富和稳定的供应。总而言之,世界水准的服务外包企业实力竞争将会更加白热化。服务外包企业核心竞争力辨析
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必然是大踏步、跨越式的。要从中国全社会的农耕和工业交替之际直接跨入服务业占据高比重的发达社会形态,其艰巨性和紧迫性是不言而喻的。目前中国社会还处于一个现代服务业发展极不发达的现状,高新技术应用于商业和日常服务消费行业极其滞后和匮乏,人员的思想观念、服务意识还停留在农耕社会向工业化发展的阶段,社会、金融体制更是盘根错节,很难跟上经济发展和服务经济的步伐,整个思想意识和社会体制与建设软实力相关的基础十分薄弱。这也决定了当下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严重不足。何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什么是服务外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认真讨论,认识清楚,明确方向,瞄准目标。每一个企业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就一般服务外包企业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1)服务市场占有率,包括产业链业务覆盖范围、跨行业和跨文化的市场能力、品牌认知度、对客户的营销能力、客户关系管理等;2)提供服务交付的能力和水平,包括产能、产量、利润率、知识水平、经验积累、行业能力、持续质量水平、人员规模、峰谷负载平衡能力等;3)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包括最新技术的跟踪、著作权和专利权的拥有数量、对客户需求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自身信息化和知识管理能力等;4)人力资源建设,包括营销、技术、运营核心队伍建设、人员稳定性、企业核心价值认可度、企业文化建设等;5)企业战略规划及执行力,包括明确、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长、中、短期企业发展规划、决策与资源配臵的机制、决策执行监管三者的分工与合作等。由于服务外包企业大都属于创业型的,其特点是从初创期的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逐步过渡到销售驱动,规模化发展,走向规范。创业者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由于国际化和技术应用的特色,迫切需要更新换代,提倡改革开放式的企业管理,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保证企业的基业长青。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设定宏伟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的持续进步,造就中国若干个服务外包的“百年老店”,任重而道远。
服务外包是制造业外包的延伸、继承和发展
现代工业方式的进步就在于产品生产的批量化、标准化、自动化。其中随之是生产过程的高度分工以及相应流程的构成、重组和优化。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利用系统工程学的概念进行科学的、高效的生产组织和经营。工业革命的几百年以来,这样一系列工业工程的实践和理论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比如福特汽车公司就是最早使用汽车制造流程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品质,将一种品牌汽车的基本制造划分为由若干个主流程组成:市场调研-需求分析-组织研发-汽车设计-中试生产-采购零件-批量生产-市场展销-批发零售-售后服务,每一个主流程都有一系列更为精细的流程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制造业生产系统。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工业化发展充分、成熟的基础上,发达国家直接地将流程精细化的工业企业管理模式应用来发展现代服务业。70年代开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极大地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替代人脑工作的计算机软件产业发展,工作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引入形成一种以服务为主导的生产逻辑。无形的服务流程及其内容通过文档化得以固化,得以形成科学和高效的虚拟化服务交付方式。90年代逐步形成的全球化经济趋势,加剧了世界范围的竞争态势,使得不受时空限制、文化约束的第三方专业队伍提供服务并且创造新价值成为可能。这就是制造业外包向服务业延伸发展的过程。
不同产业发展的规律是可以互相渗透、借鉴,进而走上实现共同快速发展之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发展,就是第二产业工业向第一产业农业渗透和延伸的结果,农业机械标准化、自动化的制造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尤其是近几年来,生物研发、遗传基因、良种培育等专业知识服务应用于农业生产,引发了绿色革命,导致了全世界范围内粮食生产的巨大成功。
市场经济是推动外包的原动力。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自由、公平的竞争。所有商业组织为了获取持续性的商业竞争力,一方面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而在另一方面又要寻找新的经营模式,以求得利益最大化。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将产业链从本国扩展到有条件的国家,以达到转嫁成本、规避风险、整合资源的目的。世界范围内从60年代开始实行大规模制造业的外包。就是将整个制造产品的产业链进行切割,先把产品制造链的两端即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等高利润、高知识的流程留在欧美发达国家,仅将最简单,最耗能源和劳动力的制造和装配流程转向接包国家。欧美发达国家将服装、玩具、鞋帽等简单消费品向日本、韩国、台湾转移。这些生产外包70、80年代又转向中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这种制造业产品外包不但充分利用当地的资金、廉价劳动力、自然资源,客观上还可以训练劳动力、提升他国生产经营能力、进而扩展当地的市场消费,成就当地企业资金的积累。跨国公司是最终的获益者——在世界范围内提升市场份额。由此可见,基于生产流程管理精细化基础上的外包运营模式毫无疑问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接下来外包的递次效应又再一次推动全球化经济的发展。70、80年代日本、韩国、台湾提升劳动力和经营水平后,转向计算机、消费电子产品的外包。中国目前还承担许多大规模低级消费品的制造业外包,从90年代开始计算机、消费电子产品的外包,现在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90年代一场管理运营模式革命悄悄地在知识劳动力富有、西方文化最为融合的贫穷的印度开始,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外包在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这是移植、运用制造业外包的流程管理思想于第三产业。
服务外包继承了制造业外包的降低成本、利用资源的核心能力,同时又由于信息技术和服务的特殊性,服务外包还发展了制造业外包所达不到的,向流程管理、信息管理、知识共享、经验共享、逼近价值链高端的可能性。
现代服务业外包具有知识和智慧转移的崭新特点
今天制造业外包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展地非常成熟。无论是低端消费品生产(如服装、玩具、五金工具),到高端工业品的装配(汽车、手机、集成电路)都可以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洼地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主要是消耗简单体力劳动、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制造业最终是获取有形的物化凝结体,其中的高新技术由于凝结在产品中而无法简单仿制、拷贝和获取。这也就是中国三十年来成为了“世界制造中心”,但是几乎没有可以值得炫耀的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品的痛苦和困境所在。我们付出了血汗和自然资源,牺牲了安全环境,换来的是长期徘徊在制造产业链的低端。反思制造业外包带来的弊病以及服务业发展的严重滞后,不能不说是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调,忽略发展具有知识和智慧劳动特色的现代服务产业的必然后果。
笔者在过去发表的文献中多次论述到服务业外包的实质是现代服务业,服务业有着和产品主导不同的生产逻辑。其中核心的生产逻辑差异在于无形的知识劳动满足人们较高层面(多数是精神和心理层面)的需求;必须在与客户不断互动中才能有效地完成;客户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大多数时候客户自己都无法表述清楚服务的需求。以信息技术驱动的服务业更具有这类特点,以软件服务为例,软件研究开发的目的是试图利用计算机的能力来取代人类繁琐、复杂、重复的工序和活动,达到极大地提高生产和学习的效率,保证人类生活的更高质量享受。为了帮助软件用户需求的全面挖掘、准确表达,最终完满实现,软件研究开发的架构和思想经历过多次革命性的转型,以求满足客户动态的服务需求,从面向目标(OOA)的思想,到面向客户(COA)的举措,最后到面向服务(SOA)的架构就是高端服务业跟随客户需求发展的明证。其软件研发方法论不断发展的目的就是在于不断寻找、逐步逼近客户的真实需求,其最有成效的方法就是和客户始终保持最为频繁和有效的沟通。今天最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电子邮件、即时通讯、Facebook、微博、移动互联网等商业性通讯工具,无不是设法和客户保持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沟通和联系。只有随时倾听客户的心声,理解客户的潜在和深层次的需求,成为比客户自己还了解客户的需求,才有可能提供满意度高的服务,也才有可能占据更多客户市场的份额,立足于竞争激烈的服务市场。
服务外包是现代服务业通过外包的第三方管理形式委托服务供应商为终端客户提供整个服务产业链中的部分业务。由于服务劳动的这些业务内容主要是联系到高技术应用的知识劳动,由于信息技术更新发展极快,往往来不及抽象成为经典的理论之前已经被淘汰和被新技术所取代,作为隐性知识的经验尤其重要,因此重视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尤其重要。不能照搬、沿用陈腐学院派的传统知识管理方法,尤其不能仿效当今学术界不正之风,急功近利,凑空对空的论文,抄囫囵吞枣的书籍。服务外包企业恰恰需要不断归纳、总结各个项目的技术经验,抽象、提炼形成自己一整套技术方案,不断丰富才可能成为技术创新的素材。服务外包不可避免会涉及到与终端客户需求相关的技术、架构、流程等。甚至与核心业务的知识和智慧,需要不断关注自己承接项目之间的关联度和技术内容的相关性,这些包括技术细节和崭新应用,商业模式创新思想及应用集中体现了发包商向接包商无法避免的知识和智慧转移,只不过我们要十分关注和重视,思考和分析,把似乎没有关系的内容加以联系、想象和提升,这就是获得间接行业经验的归纳、总结、积累、模仿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过程。服务外包企业缺乏行业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服务外包的运营模式是制造业外包的延伸、继承,是第三方管理介入服务供应商与终端客户之间的特殊经营模式。服务外包的主要业务来自于发包商,发包商将为终端客户服务的流程进行切割,把一部分非核心业务,或需要交付的服务内容(有时难于截然区分核心和非核心的业务)委托一些专业人士和队伍来完成。因此,其完全的业务内容、规模尺寸、价格定位、交付时间都无法由服务外包接包商自己掌握和操控。终端客户的市场规模、行业范围、服务需求、技术应用能力、流程规范、知识产权等信息更难获取,受制于发包商,类似国内目前大多数服务外包企业单纯依靠外包业务,尤其人员派遣外包根本不可能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尽管可以通过服务外包获取大量的资金积累,尤其是承接利润率较高欧美国家的离岸外包,十几年领军服务外包企业已经获得相当的资本积累和人员规模。但是其局限性明显地存在于知识产权积累不足,技术割裂,信息孤岛,也就容易造成忙于应付销售订单,而缺乏关注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和打造。领军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再要进一步扩大,以及利润率稳步提高都由于没有进入到自主创新的产业链高端而受到极大的制约。
领军服务外包企业在今后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吸取中国制造业外包的严重教训,不是仅仅满足于资金的积累,在产业链的低端重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服务外包好好把握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从被动地接受发包商的业务,迅速进入到服务产业链的上游,也就是在长期服务外包积累的高知识含量,丰富经验的脑力劳动之中,积极总结、归纳先进国家在服务行业中的独特流程、创新方法、先进意识,不断提升在信息技术服务中的智力创新地位。转型行业解决方案服务供应商的现状
由于服务外包行业是一个被动的服务交付行业,无论是国际上的服务外包商,如印度服务交付企业——印孚瑟斯,还是国内的服务外包商——东软、文思创新,都在竭尽全力寻找业务上的出路,尽快摆脱被动局面。现在全球拥有12万人的印度服务外包企业印孚瑟斯,7个人于1981年250美元起家,经过十几年努力,幸遇“千年虫”,获取了大量欧美软件信息服务外包,1992年在美国NASDAK上市,是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印度公司。此后不断建立自己的研发队伍,总结、归纳十几年承接欧美业务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库。同时大量招募行业专家,开辟包括汽车、银行业和资本市场、大众消费品、离散制造业、能源、教育、医疗卫生、高科技、休闲娱乐、保险、生命科学、媒体娱乐、零售、物流、公用事业、通信等几十个行业的解决方案团队,力图为客户提供包括信息技术、行业内容复合型的全面行业解决方案。2003年印孚瑟斯进入中国,在上海和杭州建立中国子公司,试图在中国建立除印度班加罗尔以外的亚太地区最大交付中心,目前员工已经超过3000人。积极在中国和全球招募备有各种技术和行业领域专长的优秀人才,致力于为全球2000强和亚洲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型公司提供低风险、多领域、高效能的项目实施团队和解决方案。
东软集团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服务外包企业,集团的定位是中国最大的IT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1991年成立。公司今天的主营业务包括:行业解决方案、产品工程解决方案以及相关软件产品、平台及服务。现有员工1万7千多人,在国内建立6个软件与信息服务研发基地。拥有研究开发人员40%以上。行业解决方案涉及到政府、电信、电力、金融、交通、教育、医疗卫生、制造业与商贸流通业等多个行业。产品工程解决方案包括嵌入式软件、移动解决方案以及车载信息娱乐产品。2008年东软完成整体上市计划,并制定新的战略规划,致力于成为全球优秀的IT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
文思创新(纽交所上市代码:VIT)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及在中国居领先地位的离岸软件开发公司之一。文思是第一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文思创新在高科技行业、电信业、金融服务业、制造业、零售与分销业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具备全面的IT专业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研究及开发、企业解决方案、应用软件开发和维护、质量保证和测试、本地化和全球化、基础设施外包以及业务流程外包等服务,帮助客户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并使之更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目前,文思已成为众多财富500强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为了满足客户对全球交付和IT支持日益增长的需求,文思将总部设在北京,在中国上海、南京、深圳、大连、杭州、天津、武汉、成都、西安、香港、日本东京、美国圣地亚哥、西雅图、旧金山和纽约设有分支机构,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实时服务。文思凭借多年的行业经验和全方位的专业技能,有效地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并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服务外包企业向行业解决方案服务供应商转型是服务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先进技术型服务企业成熟的标志,更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这样的转型还可以为中国制造业外包滞留在低端产业链提供成功的经验。在外包业务中注重学习流程管理经验,模仿和钻研行业知识和经验,能够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服务水平和交付能力。因此单纯服务外包企业越早开展信息技术驱动服务业的研究、开发,形成一系列自主创新的多种行业解决方案,企业就越有生命力,在服务市场也更具有竞争力。形成全面行业解决方案的途径
服务外包企业有自己业务的特殊性:一是自己无法自主确定服务的内容,二是服务内容不断变化,三是人员变动频繁。针对这样的特殊性,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来逐步学习和形成行业解决方案。由于服务既无法在研发实验室被创新也无法通过制造业通用的设计产品的方式设计。服务特殊性要求企业转变成为一种不断适应客户需求的组织。这类组织能够实现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为了不断发现客户的新需求,而不断地通过创新,这种持续的创新是建立在,不断学习,紧密联系知识,角色转变和以价值为基础的标准的基础上的。因此服务外包企业要积累行业经验,首先要办成一个持续学习的组织,并注意角色转变,由被动接受任务到思考和尝试了解客户意图而提出创新方案,为客户提供额外的服务价值。
服务外包企业能够持续创新的基础在于实行全企业成员的知识管理体系。由于专业的信息技术以及应用于商业流程的经验和知识不断地积累,使得分散、片面、割裂的知识分布在组织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流程,每一个个体之中,每一个时间的节点之上。因此,知识的发现是一个全企业成员的知识管理系统的首要任务。随时采用崭新的信息搜索引擎工具是收集知识和经验的根本。知识和经验的分类,归纳,整理和归档是形成服务外包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的核心任务。建立人工智能和专家识别系统是不断增加知识、经验和智慧库存的必要程序。利用Web Service等新技术将知识不断发布和更新到全组织成员的沟通交流是保障组织持续创新的思想来源。建立分行业的专门知识库,著作权库以及专利库。
形成一个由最新技术组成的知识管理系统来保证服务持续满足客户需求是攀升服务价值链的创新之举。服务外包实质是服务,是利用不断更新的知识、技术和模式为人们提供一流的行业经验服务。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在实现大踏步迈进的过程中,只要运用好知识管理的利器,提升主动服务的能力,为客户设计“一站式”服务,弥补发包商之不足,为获取更大、更长期的服务外包订单打下坚实基础,争取和发包商共赢。
源:《ChinaSourcing》杂志 作者:陈刚
第五篇:试论审计价值趋向和审计工作转型的基本方位
随着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利益格局变化,审计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也随之变化,审计价值趋向和审计工作转型已经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业已成为审计部门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创新审计理念,促进科学发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一
审计现有实践为审计价值趋向提
供了基本轨迹,经济社会活动、社会各界关注、人民群众的期盼对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提出了较为广泛的要求,审计现实需要表现越来越突出,因而必须对审计价值趋向进行客观分析和基本判断。
监督性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本方位。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离开监督审计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的而矢。近年来,我们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将监督寓于服务之中,强化审计监督不放松,不断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今年1-7月份全市审计机关查出违规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2.4亿元,我们以信息上报后,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杨振超作出重要批示:“违纪违规资金事关淮南发展、部门形象、干部廉洁,是大事,希望相关部门严格规范,整改不足,堵住漏洞”,引起了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市财政、地税等八家预算部门积极行动,提出了12条整改措施,到10月底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了基本整改,审计监督职能得到强化,审计价值得到张扬,“免疫系统”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建设性是提升审计地位的基本途径。发挥监督作用,必须在发挥建设性作用上下功夫。对经济、社会、政治生活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及对策,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让越来越多的信息和建议进入决策层,从而全面提升审计地位。今年我们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审计调查中,根据审计资料撰写了《我市供水漏失严重值得重视》信息,被省委办公厅《安徽信息要情专报》采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都作出重要批示,市委书记杨振超指出“漏失的是水,实质是资源管理和公共服务问题,要从速维护、计划改造,节约资源,方便群众”。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供水公司立即行动,对供水漏失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迅速制定了整改方案,对供水管网进行改造和维修、运用科技手段对大用量水表进行远程监控和加强人员培训等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措施,供水漏失得到了综合治理,很好地发挥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务实性是树立审计形象的基本要求。树立良好的审计形象,就必须真抓实干,赢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我们从抓好每一个项目和每一项工作入手,把审计的务实性落到实处。就投资审计而言,近三年来,全市审计机关紧紧围绕煤炭、电力、化工“三大基地”建设和打造生态园林城市,进一步加大投资项目的审计力度,先后对市体育中心、合徐高速连接线以及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等40多个单位200多个建设项目进行审计,共审计工程造价14亿元,核减工程额近2亿元,核减率达14.3%。同时,收缴违纪违规资金500多万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提升了审计部门的威慑力和公信力。
程序性是依法审计的基本规范。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基本法理,规范程序是审计工作运作的基本指向。为此,我们始终坚持严把计划编制、方案制定、审前公示、复核审理、审计档案、审计回访等“六关”。从今年4月份起,市局所有审计项目都必须深入被审单位进行审前调查,摸清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管理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制订周密的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细化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合理安排审计时间和审计力量,没有审计方案一律不批审计通知书;而且每个审计项目都必须上审计业务会议集体审定,重点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处理、审计意见建议、审计报告质量进行审议,管理民主,公开有序,增强了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安全感,规避了审计风险。
创新性是激发审计内在活力的基本源泉。创新是变革审计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激活审计内在动力的源泉。审计立项思路创新,就是围绕中心工作、围绕上级审计机关的总体部署、围绕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选择近年来未审计过、业务工作量较大、存在问题较多、有较强社会影响、有群众反映线索的行业、部门、单位深入开展审计立项调研,综合归纳分析,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安排。资源整合创新,就是审计机关内部打破科室界限,充分调动每个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参与政府审计,特别是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协同推进审计事业永续发展。
二
审计工作经过25年的艰辛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今后审计事业的继续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模式、工作方式、管理机制等,在现有的条件下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形势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期待。而审计之身的变革日益迫切,审计工作进入了现阶段的转型期。
科学发展为审计工作转型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着力创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思路,创新审计举措,创新领导审计发展的能力,这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发展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为此,加快审计工作转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积极探索科学审计理念的基本机理。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政府服务民本,迫切要求审计工作面向新的需要,创新审计意识,提升审计的认知力、洞察力和敏锐性,完善审计工作体制机制,彰显审计机关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建设性,服务社会发展、服务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和谐发展为审计工作转型提供了广阔空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围绕增加公共财政支出,在继续加强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的基础上,逐年加大专项审计调查和效益审计比重,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完善;围绕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履行经济责任、推动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围绕经济发展形式的转变,逐步探索对民营企业的经济形式、经营规模、管理体系等进行审计调查,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围绕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切实保证民生资金用到实处。
现有发展为审计工作转型奠定了实践基础。伴随审计领域的扩张或缩减,审计探索内容得到逐步求新,审计由开始的单一性逐步向多元性转变、由一般性审计向重点性审计、由辅助性审计向独立性审计转变,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得到认可和赞同。实践证明,经过25年的探索,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是当前或今后一个时期审计工作的目标。“依法审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求真务实”是审计工作必须要坚持的基本方针。分类管理、结果公告、质量控制、制度完善、计算技术运用等等,都为当前和今后审计事业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审计工作管理体系、评价考核体系、责任追究体系也正在建设探索之中。
现代技术运用为审计工作转型创造了良好条件。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二十五年来,审计机关在改进和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方面取得明显进步,审计人员的职业敏感性得到了增强,全局性、宏观性、建设性和效益性意识明显提高,审计视野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拓展;在探索从账户入手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上审下”与“同级审”相结合、就地审计与送达审计相结合等符合我国实际的审计技术方法的同时,不断推广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努力促进审计工作从传统审计方式向现代审计方式转变。拓展计算机审计领域,加快计算机设备更新换代以及审计机关网站建设,实现县区局与市局的网络对接和审计管理系统连接,建立审计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和信息服务系统平台,发挥审计资源的整体效能。
监督作用发挥为审计工作转型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强化审计监督是促进财经管理和宏观调控的内在要求,是现代经济管理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审计监督,可以促进宏观调控与管理措施有效施行。同时,还可以发现经济活动中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为党委政府提供真实可靠的经济决策依据。审计部门依法对被审计单位和部门进行审计监督,对于维护单位和部门的合法权益,遏制非法经济活动,提高经营管理、保持经济的正常运行都会起到有力的保护作用。同时,通过审计监督,还能发现被审计单位和负有一定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建议,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宏观经济的综合实力和企业经济的竞争力。
三
温家宝总理在国家审计署关于审计机关成立二十五年来的发展情况报告上批示,“审计是依法实行行政监督,建设廉洁政府、法制政府、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工作,必须加强,不能削弱”,明晰了现代审计的地位作用、工作目标和基本规范。在学习实践活动深入之际,省委书记王金山对审计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我省审计工作总体讲是好的。加强审计监督,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安徽崛起的重要保证。希望全省审计机关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握重点,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功能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审计工作的充分肯定,寄寓了对全省审计工作的殷切期望,为全省审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此,审计部门应深化认识,理清思路,必须把推进民主法治、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作用。
突出重点,讲究方法。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是审计工作的基本方式。讲究方法、提高技能是审计工作的基本抄手。从市级审计部门的工作重点分析,主要体现在,预算执行审计,要坚持“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绩效”的审计思路,规范预算管理、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国有企业审计,要按照“把握总体、揭露隐患、服务发展”的审计思路,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责任审计,要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履行经济责任,推动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和绩效管理,为评价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提供重要依据;环境能源审计,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思路,维护资源环境安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落实,加强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
完善体系,强化管理。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是开展部门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动态探讨的课题。从审计现有的内容、任务和措施来看,一是强化财政预算功能,加快建立以财政预算为主体的预算审计工作管理体系;二是强化社会保障功能,加快建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审计工作管理体系;三是强化服务型政府的功能,加快建立以规范权力运转监控为机制的审计工作管理体系;四是强化自主创新的功能,加快建立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为第一要务的审计工作管理体系;五是强化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形态“两型社会”的审计工作管理体系;六是强化依法、为民、务实行为的功能,加快建立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载体的审计工作管理支撑体系,力争到2012年基本建成我市市级审计工作管理体系。
创新方式,发挥作用。随着审计实践的不断深入,审计现阶段的工作任务,审计署在五年规划中进行了明确,但从市级审计工作实情来看,要立足实际、立足市情、立足长远,把创新方式与发挥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多种审计类型并进开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各种需求,提高审计影响力。努力创新审计管理,着力构建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项目审理的审计业务管理体系,建立审计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各项审计制度,讲究有效性、可操作性,自觉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审计工作规范化水平。因地制宜,互相借鉴,稳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提升审计工作效率,进一步促进审计“免疫系统”建设,有效发挥审计监督作用。(课题组长:安徽省淮南市审计局局长,课题组成员:安徽省淮南市审计局综合法规科颜少凯、方平、孙志远、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