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制约县级审计机关审计工作转型的因素及对策

时间:2019-05-12 07:0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制约县级审计机关审计工作转型的因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制约县级审计机关审计工作转型的因素及对策》。

第一篇:浅谈制约县级审计机关审计工作转型的因素及对策

审计工作转型,是指审计工作适应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顺应审计工作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思维、推进改革,在思路、理念、内容、重点、手段等方面有别于传统审计,实现审计工作自身调整或转变的一种状态,是审计工作的重大调整,涉及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当前制约县级审计机关审计工作转型的因

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

一、制约审计转型的因素

1、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受机关编制的限制,人员偏少,导致人少事多;二是相关特殊专业人才缺乏,主要是基建审计人才和计算机专业人才;三是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主要思为思维方式、审计业务技能及法律法规的运用等方面。

2、制度规范化建设方面。一方面是上级的规范化制度,具体到县级审计机关不易执行。如“六号令”在审计复核方面的要求,县级机关就难以操作;另一方面,县级开展的一些项目没有具体、统一的制度、标准可参照。如效益审计方面,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也还没有总结出比较系统的技术和方法,审计人员没有比较成型的标准和指南以及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先审计、后离任”应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但从目前多数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先离后审”的逆程序作法,审计报告作为干部任用的依据作用也无从发挥。

3、审计质量方面。一是审计方案编制不科学,不能发挥作用;二是审计取证和工作底稿编制不符合规定,有的只做简单的取证,不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三是审计证据不充分,不具有说服力;四是审计报告质量不高,只简单的反映问题,作出处理,没有分析原因,没有从源头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措施。

4、审计成果利用方面。一是审计信息分析和提升审计成果层次不够,审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平不够;二是有关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运用没有足够重视,大多停留在被动执行和听取情况汇报上,缺乏深层次地研究和剖析;三是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不高,基本上没有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5、审计监督方面。一是受审计管辖范围的限制,很多座落地方的“垂直”单位,基层无权监督,而上级审计机关又无暇顾及或鞭长莫及,导致审计监督存在死角。二是审计侦查手段较弱,没有强制性,问题很难查清。

二、建议及对策

1、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建议上级审计机关要加大对下级审计人员培训力度,对现有人员要普遍轮训,特别是计算机审计培训。同时,上级审计机关要积极为下级审计机关争取政策支持,对审计队伍进行优化,增加审计人员编制。

2、积极出台相关规范化制度。建议上级审计机关应尽快出台县级审计机关简易审计程序办法,从而做到合理利用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尽快出台效益审计指南,明确效益审计的考核内容、标准以及评价的标准、尺度,建立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建立健全经责审计的法律法规,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明确规定如何做到先审后离、审任结合。

3、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建立完善并落实审计工作分级负责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明确责任,分担风险。认真落实三级复核制度,特别是审计组内部复核;要抓好立项环节、方案制定环节、报告环节、跟踪落实和整档环节等,切实提高审计质量。

4、加大审计成果的利用力度。要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开发提炼审计信息“精品”和“高端产品”,加强审计宣传力度,增强审计影响力;要结合实际逐步推行县级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规范公共形式、内容和程序;要积极争取党委、人大、政府的重视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监管合力。

5、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建议上级审计机关要加大授权或将这些“垂直”部门的审计权限变为“属地管理”。在强化审计力度方面,目前必要时可加强与有关监督部门合作,争取支持,形成合力,增强效果。

第二篇:浅谈企业转型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浅谈制造业转型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摘要:制造业转型升级依然存在很多的制约因素,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关对策。

关键词: 转型升级制约因素对策

达芬奇造假事件轰动一时,温州的高利贷也是**不断,这两件事表面上看没有什么联系,实际上是制造业面临的转型升级问题。过去由于环境成本低、资源成本低、人工成本低等因素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以“代工”起家,使中国制造业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低成本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迅速蔓延,企业出口受阻、订单减少、投资下滑、资金困难、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的增加等问题逐渐成为企业是心头患。制造业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目前我们很多制造企业还停留在价格竞争上,处在产业链的最下游,虽然企业规模不小,但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还主要集中在低端,技术含量低。在价格上面,利润的上升空间非常有限。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寻求产业转型升级,向产业链的研发、品牌、设计等环节要效益。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是多种制约因素的综合反映。有些是全国性的,有些是区域性的;有些是长期的,有些是短期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技术

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核心竞争力。目前企业大多处在产业链的下游生产装配环节,整体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掌握核心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缺乏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低。大部分企业还是从事使用外方品牌的加工出口贸易或者是以“贴牌”生产为主的订单贸易。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却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难以突破外方的技术壁垒。也较少参与市场开拓和产品研发,企业只是赚取少量的加工费用,自身参与产品研发和产业升

级的动力和压力都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自主技术研发和自有品牌的培育。

少原创技术,少专利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基本上依靠模仿,这些就是制造业的现状。创品牌、保品牌已成为制造业企业的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同时由于品牌价值很难形成,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难以提高。前不久的达芬奇造假事件,就反映了东莞家具行业的问题所在。作为国内主要的家具生产基地,很多企业是洋品牌的代工工厂,企业没有掌握核心的技术,没有参与市场竞争。而大多数的产品是中国制造,而非中国创造。

其次:缺资金

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筹资困难的问题。由于人工、资金、原料、环保成本的上升和利润减少,实体经济难做。很多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在房地产、股票证券等泡沫性大、收益率高的项目上,实业投入很少,甚至于很多企业的制造工厂已经只剩下吸纳资本用于投机的功能,企业“空心化”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实业的投入不足,也无法实现深耕细作,向产业链的研发、品牌、设计等环节发展。

近年来,国家经济受市场机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周期性的波动。为了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特别是近期受欧债和美债危机的影响,国家进一步调整金融政策。各种经济政策和制度环境的变化,也给企业融资带来一定的障碍。

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落后,大多还是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方式,随意性大,稳定性差。财务制度不健全,隐瞒企业经营规模和利润,财务信息不透明,申请贷款的资料不全或缺乏真实性,银行对放款收益存在质疑。银行无法评估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又没有担保,银行对放款非常谨慎,无疑加大了企业融资的难度。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升级,国际国内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面临诸多的压力。如何积极有序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摆脱

经济困境,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谋求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迫切任务。为此,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要积极谋求对策。首先,企业要想做好转型升级,需要改变自身的观念,产品不应一直以价格来抢夺市场,企业需要不断创新,突破技术壁垒,发展自身的特色,打造具有价值的品牌,才能帮助企业长足发展。企业要在生产技术上积极进行革新,在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的同时,尽量降低技术成本。也要改良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降低劳动力成本。外需疲软、技术壁垒、成本上涨、用工难、汇率波动等多重不利因素的综合影响,国内企业接到的国外订单量也减少,可以积极扩展国内市场,应根据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实际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抢先占领国内市场。

再次,企业增加实业投入,建立与企业转型升级向适应的政策服务与金融环境,解决企业转型升级中的资金问题。

实业是积极发展的基石,美国正是因为资本的力量无限放大,是实体积极在资本运行中形成泡沫,日本的积极模式也是如此,过分依赖海外,是产业空心化。德国模式则不一样,德国曾花20年的时间扶持制造业。到现在德国的制造业也处于世界前列。实业缺少的不是利润,而是在行业的关注度,掌握核心技术,创建自有品牌,才是实业真正应该关注的。世界上最强的电子企业之一富士康,只是一个代工企业,由于掌握了平板电脑的核心技术,制作平板电脑的企业都要从富士康引进技术,甚至苹果这样的大公司。实体经济并不是没有利润,还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关键是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将主要精力放在技术变革、产品创新上来。发展自身特色,创建有价值的品牌,深耕细作,做精做强,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对于有技术、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应积极放贷。而对于徘徊在“空心化”边缘的制造业企业,要鼓励其参与竞争,逐步实现“功能升级”,最终实现从产业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的演变,换取企业的利润空间和生存空间,生成创新型和新兴的产业集群。

企业要转型升级,做高端的制造业,要时刻不忘品牌建设和品牌价值的提升,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入手,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掌握核心技术,占领产业链条的制高点。制造业做高端了,利润也是非常可观的。

作者:李变霞邮编:362000

单位:福建泉州国立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联系电话:***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海滨街道金山南区17—203室

第三篇:着眼财政审计体制探析财政审计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着眼财政审计体制 探析财政审计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摘要】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财政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财政审计体制暴露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发展。本文以此为背景,分析了财政审计体制有效运行的必备条件和目前财政审计体制内部机制在组织、联结、运行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完善财政审计体制来推进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财政审计 制约因素 对策

为了维护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规范财政管理,确保国家财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审计署 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要整合资源,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但目前还存在很多财政审计体制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制约了在更高层次上服务于财政审计大格局,制约了财政审计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财政审计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此为出发点来推进财政审计大格局。

一、财政审计体制有效运转的必备条件

任何一项体制的有效运行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涉及影响体制规范的有关领域。制约财政审计体制有效运行的条件有很多,以下几方面尤其重要:

(一)财政审计体制本身的科学性。财政审计体制的效率首先取决其自身的完善程度。如果体制本身就存在明显的缺陷,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其实施后果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财政审计体制是否具有科学性成为决定其能否有效运行的首要条件。体制设置是否科学要看体制目标设定是否具有合理性,制度体系结构是否具有协调性,体制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财政审计体制目标的科学性只是为体制的科学安排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向;财政审计体制框架的科学性也只是为体制运行的总体效能提供一个结构上的保证;而能否对财政审计及其规范事项产生合理而全面的规范作用,则要通过每一项具体、细化的体制内容来保证。只有当体制的目标、体系结构与具体内容均处于优化状态时,财政审计体制整体上才是优化和有效的。

(二)保障财政审计体制运作的法治基础。可靠的法制基础是财政审计体制有效运作前提。这些法制基础既是财政审计制度的组成部分,又是支持财政审计体制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必要的法治基础首先要求财政审计法制体系健全,财政审计制度要素能够上升到法律地位,保持与财政审计主体相称的权威性和与产生审计效应需要的稳定性,能够支持财政审计正常履行职责。其次要求财政审计的法制结构与财政审计的特点相符合,为财政审计独立行使第三方职权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主体的特有属性之一,它是审计的本质要求和灵魂,因此,能否为财政审计的基本独立性提供保障,既是财政审计体制是否正常的重要标志又是其能否正常运作的重要条件。

(三)要符合经济运行客观趋势。财政审计体制始终处在一个不断演化和进步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及公共管理水平提高的内在要求决定的。只有当这种演进能够始终保持与社会经济运行和公共管理的客观内在趋势必要拟合时,它才可能具备合理性,也才能使财政审计体制真正得以完成更高层次上的科学修正与丰富。

二、现行财政审计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财政审计体制正常运行的条件要求相对照,我国的财政审计体制本身的科学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及财政审计制度发挥作用的法制基础等都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突出地表现在财政审计的内部机制上。内部机制在组织、联结、运行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审计范围不完整,存在监督盲区。首先,我国各级审计机关主要精力基本都投入到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资金,而对预算外资金,以及未按要求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资金的监督却相对松懈,导致这部分资金不同程度地存在监督盲区。其次,我国由于目前部门预算不完善、不完整,专项资金往往在年初不编入部门预算,加之资金数额相对较大,涉及单位多、区域广,对其实施监督需要投入较多的审计资源,受预算执行审计时限性强,人员力量不足的限制,各级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关注不够,监督力度不强的问题。再次,我国二、三级单位门类繁多,设置分散,分布地域广阔,使本级审计难以对其进行全面覆盖,又由于现行体制规定的审计管辖权限制,属地审计机关无权对其进行审计,从而使这些单位成为监督的真空地带。另外,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审计工作定义在经济和财务领域,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审计机关也习惯于从资金和财务角度查处问题,不能深入挖掘资金运行和财务管理背后牵引的权力和责任问题,不重视经济活动与政治生态之间的内在关联,更不善于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这种就财务论财务,就资金论资金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缩小了审计视野,弱化了审计功能,降低了审计成效。

(二)组织方式不衔接,整体合力不足。在当前的组织模式中,“财政审计大格局”只是作为各个审计业务部门考核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审计系统实行量化考核的情况下,其所占的分值和权数都处于较低水平,这很难引起参与部门特别是除财政部门外的其他部门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参与部门的合作热情和配合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财政审计工作的良性运转。此外,由于组织模式的目标是为了完成某个审计项目,审计对象只限于政府的某个或某几个部门或某项专项资金,审计组织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公正性、合法性等方面无法做出总体判断。因此,虽然这种组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多个审计专业部门的协作,但“大财政”的观念仍未确立,对财政审计资源的整合力度仍远远不够,各项目之间联系不够密切,各自为战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打破,财政审计的整体效能仍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技术方法相对滞后,影响审计效率。在财政管理领域,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办公自动化在政府及其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财政部门的“金财工程”、税务部门的“金税工程”、海关部门的“金关工程”建设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些审计环境的变化,也对财政审计的技术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从我国的情况看,审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发展是不平衡的:一是有相当数量地方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仍严重滞后于审计环境的发展变化,传统的人工检查手段在财政审计中仍占主流,依托信息化系统收集、查证、分析复核、筛选等信息系统审计方法运用得少;二是审计软件的更新升级滞

后于审计对象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不能与之兼容和对接;三是审计对象信息还没有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更没有建立起防范财政风险的预警、监控、纠偏、制裁和反馈机制,进而难以对有关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和执行政策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分析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隐患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四)审计成果缺陷,制约作用发挥。一是审计成果的宏观性较弱。受传统审计习惯的影响,我国财政审计仍然习惯于关注微观层次的个性问题,不善于从具体、微观的经济和财务现象入手,总结宏观的、共性的问题;习惯于关注资金和财务层面的问题,对影响财政资金分配的政策性,体制性问题关注不够;习惯于真实性、合规性审计,不善于在真实、合规的基础上对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合理性及绩效性作出分析和判断;习惯于发现问题和披露问题,不善于总结和归纳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角度的建议。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成果作用的发挥。二是审计成果的时效性不强。目前的审计监督还是以事后监督为主,“就是问题已经发生,后果已经造成,只能吸取教训,下不为例”。这就使得审计不能对这些问题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作出及时判断和反映,进而遏制问题的进一步演变,其所应具有的防御性也难以发挥作用。三是审计评价不够全面客观。我国审计评价突出地表现在对矛盾和问题的评价几乎成为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在审计工作中,对社会经济运行中的经验,特别是政策执行和改革中的好经验和做法不够关注,从而在客观上忽视了这些经验和做法对相关领域应有的示范和推广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三、完善财政审计体制,推进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发展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推动财政审计工作深化发展,要坚持“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效益、维护安全”的总体思路,大力促进健全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制度,着力构建目标统一、内容衔接、层次清晰、上下联动的财政审计大格局,进一步增强财政审计的整体性、宏观性和建设性,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效地发挥好审计监督的职能和作用。董大胜副审计长则对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做了精辟、科学地定位:“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基于对财政及财政审计范围的理论认识,是财政审计的正确定位,是财政审计范围的应有回归。它不是财政审计范围的扩大或财政审计内容的拓展,而是把过去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导致的财政审计人为分割予以消除,还原其客观本来应有状态。”

笔者认为,应从拓展审计范围、优化组织方式、强化技术方法和提升审计成果四个方面入手,完善财政审计体制建设,推进财政审计大格局,实现“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效益、维护安全”的财政审计目标。

(一)拓展审计范围,增强财政审计的完整性。首先,推进全口径、全方位审计。针对当前政府预算未能覆盖所有的政府收支,各级政府预算外收支和体制外融资的渠道缺乏统一的规范等问题,财政审计应以推进实行全口径、全方位预算管理为目标,把政府的全部收支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促进规范预决算编报制度,提升预算管理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尤其要对社会公众反映强烈的非税收入、土地出让金、政府债务等预算外公共资金加大审计力度。针对财务审计与政务审计脱节问题,应加强“财权审计”和“责任审计”,将监督公共预算资金与监督

资金使用单位的行使权力、履行责任情况结合起来,揭露资金管理使用中不合理、不合规甚至不合法问题,以及不当行使职权甚至利用职权牟取部门小团体利益、滥用职权等重大问题。要加大对专项资金的总体分析、结构分析和趋势分析,从宏观层面提出健全体制、完善制度和规范管理的审计建议。其次,强化收与支、点线面相结合的全面审计。财政审计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应加强“全面审计”,即对重要单位和项目(点)、重要资金(线)进行重点审计,同时加强对全部公共资金(面)的总体性审计。总体性审计的重点是对国家公共资金收、支、结余、资产、负债进行总体性、结构性和趋势性分析,全面评价公共财政资金的总体运行状况,查找国家财政运行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全局的系统性风险,及时化解财政风险。通过由上至下、由宏观到微观、点线面相结合的审计,关注经济体制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和政策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和评价财政管理体制、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是否健全、协调、安全、有效,促进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第三,扩大审计的覆盖面。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应将资金量大、行政审批权集中以及资金量虽小但长期得不到监督的二、三级预算单位作为审计的重点,紧扣行业特征,以资金为切入点,以审批、许可业务为突破口,深入挖掘。一经发现行业共性问题苗头,应迅速延展,扩大覆盖面,并评估问题的风险级次和性质归类,揭示问题根源,提出解决意见,从源头上破除问题滋生的土壤。

(二)优化组织方式,增强财政审计的系统性。一方面要优化横向组织协调方式。打破部门界限和原有的按专业分工负责的组织方式,组成“大财政”联合审计组,以综合信息组和财政数据分析为龙头,按区域或项目性质分工设置小组,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进点,分别形成区域或专项审计报告,最终形成预算执行审计总报告。这种组织方式既可总揽全局,又灵活机动,有利于实现上下联动,点面结合,增强财政审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要加强纵向组织协调方式。纵向组织主要解决“各自为战”问题。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完全授权。按照统一审计标准,统一实施方案,统一处理口径,统一下发审计决定的原则,在中央财政信息平台统一指导下,将中央财政下拨到省及省以下财政部门的资金全部授权由省级审计机关负责监督和评价,由其向中央审计报送审计报告。这种组织方式有利于推动中央审计和地方审计责权明确,有利于建立互信关系。另一种是实行联合审计,即上下级审计机关共同组成审计组,统一方案,统一进点,集中取证,分类报告,分别处理,对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所有内容进行全面审计。这种组织方式有利于整合审计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无论采取哪种组织方式,统一目标和统一方案都是必要的前提。

(三)强化技术方法,增强财政审计的先进性。预算收支本质上是一种实时的状况,因此财政审计也应成为一种即时的监督过程。计算机审计是集合监督庞大的审计对象资源的唯一出路,要深刻认识计算机审计的极端重要性,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数据分析专业化队伍,尝试“统一组织、分散建库、突出重点、集中分析、科学管理”的审计项目管理模式,对重要财政财务电子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准确发现风险单位和风险资金,及时揭露政府部门在依法行政和预算执行中的风险隐患和重大问题,客观评价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综合评价政府部门职责履行情况和执行政策情况。同时,利用计算机审计信息平台,探索建立基于“免疫系统”模式下的国家财政安全监测体系,分析国债负担率、财政赤字率的变动情况,追踪分析各类重大资金流向,及时反映预算收支中的异常征兆,发出防范财政风

险的预警信息,提出应对措施,发挥审计的预警和防御作用。要发挥先进的带动作用,科学指导地方审计机关加快信息化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形成合力。

(四)提升审计成果,增强财政审计的高端性。面对庞大复杂的审计对象,提升审计成果的关键在于抓住问题的要害,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要找准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着力点。当前财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事权与财权不相匹配,财政支出结构与转变政府职能和经济发展方式等要求不相符,财政政策与相关宏观经济政策不够协调配合,地方债务家底不清、财力不足隐藏巨大财政风险、预算分配和执行等财权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等,国家审计应每一问题都找准切入点,用数据和事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加以反映。要着重调查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分清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是体制问题、制度问题、机制问题还是管理问题。要高度重视审计建议,审计建议必须来自对经济前沿第一手资料的分析,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实施起来能够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要提出有建设性、有价值的建议,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政府管理思维,熟悉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和运作方式,能够站在国家决策高度辩证、历史地看问题,不追求“应该怎么样”,而寻求“能够怎么样”,从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政府管理等多个方面推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二是要抓住“财权”和“责任”两个关键点。在对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中,要紧紧抓住权力行使这条主线,重点审计政府部门或相关工作人员处理各类公共事项的决策和审批程序是否科学民主和公开透明,是否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公共资金的使用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实现政策目标或达到预期效果,有无滥用职权和损失浪费等。对重大事项、特别是重大问题,要沿着事项发生发展或问题产生的路径中向上落实责任单位或个人,对个人责任要认定领导责任、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对政府部门或领导干部进行评价时,要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其财权的行使和财政责任的履行情况,对审计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要依法责成相关单位给予问责。推动政府部门明确工作职责,落实问责机制,提高行政绩效。三是要建立畅通的高端成果加工机制。审计机关应在信息化平台基础上组织专人分析研究财政管理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将宏观分析力量与一线的微观审计力量联动起来。宏观分析人员应出大思路,算大账,做总体分析,把握大方向,既要从审计的视角看财政,又能跳出审计看财政,及时指导一线审计。一线审计人员应在纷繁复杂的财政财务数据资料中深入调查,落实思路,主动发现问题,主动从宏观层面思考问题,获取一手资料;要特别注意倾听对方的解释,客观分析其中的是非曲直,切忌“有罪推定”的思维方式;发现重大问题应及时反馈给宏观分析组。宏观分析组对审计一线反馈的信息应及时分析提炼,对重大问题、倾向性问题或共性问题要迅速开展“攻关”调查,并及时高效地反映给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四是应建立审计结果反馈制度。刘家义审计长提出“进一步研究改进‘两个报告”,“探索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表整体性意见,力求将审计评价、发现的问题、形成的原因、处理和整改情况等融为一体”。要在“两个报告”中引入处理和整改情况,必须从制度上建立审计结果反馈制度。将目前审计处理书、移送处理书、审计信息和审计报告等各类审计成果的载体上原则要求的“回复处理结果”,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可以对不向文种或问题类型,实行限定或不限定反馈处理结果的时间;对限定反馈时间的,应明确告知相关主管单位审计结果及处理情况将对外公告。这样可以增强审计问责的力度和规范性,为政府、人大和社会公众决策和监督提供重要参考。(蒋超博)

参考文献:

[1]刘家义.2003至2009年在审计署财政审计培训班上的讲话;2009年12月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董大胜.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2010年8月在审计署整训上的讲话.

[3]卢家辉.构建“大财政审计”监督框架[J].审计研究,2008,(4).

[4]姜克军、赵云青.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认识和建议[J].中国内部审计,2010,(9).

[5]谢志华.试论如何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J].审计研究,2011,(2).

[6]王波.我国财政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审计监督,2011,(2).

[7]李明辉.对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若干问题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2,(3).

[8]王如燕.政府财政审计“大格局”若干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1,9,(33).

[9]李东升.构建以民文本审计为着力点的财政审计大格局[J].改革创新.2012,(1).

文蒋超博(审计署昆明办)来源审计署

第四篇:浅析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浅谈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因素,按照产供销、贸工农、内外贸、农科教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区域化布局、系列化开发、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做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形成“特色+规模”,“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农业产业化是国际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业产业化是继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又一大改革。农业产业化是广大农业和农村基层干部在实践中探索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是农业走出困境,农村经济实现第二次创业、完成第二次腾飞的重要战略措施。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农业产业化确实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各项具有特色的生产基地已基本形成,但从总体看,由于产品市场尚未完全打开,层次仍然较低,现行体制仍不适应,农产品加工发展步子不大,因此,农业产业化尚处于初始阶段。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运行体制的制约

从整个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农民自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生产经营的比例偏大,其他各种生产经营比例明显偏小。正因为如此,就产生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难与大市场对接的制约因素,而且又容易造成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环节脱节的现象。从现在的农村情况看,广大农民群众由于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和市场意识的缺乏,加之市场交易的体系和规则不规范甚至很不规范,因而在收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规模、技术变化、相对价格等信息进 行决策时,还面临许多困难。目前,许多农产品的商品率还不高,生产的专业化还较低,这些农产品是很难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与此同时,加入WTO所带来的关税降低和非关税措施的取消,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明显高国际市场价格,不具备商业竞争优势对农业会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村社会经济矛盾的难度。

(二)流通机制的制约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主要由产区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和销区零售市场组成,发育都不充分,市场设施落后,契约关系不稳定,组织化程度低,严重地制约着农产品的营销。同时,更为严重的是,市场信息不充分对走向市场的众多农民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增加了他们的风险。在市场经济建设初期,由于信息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大多数个体生产者都遇到了缺乏信息、信息不对称和面临不确定性选择的难题。在农业领域,不仅自然风险总是伴随着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而且农产品供给季节性与需求的常年性之间存在着矛盾,价格和收益难以准确预期和进行事先调节。同时,由于农户从事小规模的生产流通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弱,进入和退出市场均比较困难,从而使生产和经营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由于信息滞后和不准确,极易一哄而上、一哄而下,造成市场均衡的脆弱性和市场进入的盲目性,造成短缺和过剩交替出现,农产品的价值无法实现,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特别是农产品生产与市场流通的接轨还存在不足,一些与农业有密切关连的服务,流通部门组织还处于一种自我运行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副产品的销售。

(三)农业科技水平的制约

国际竞争机制引入科技建设领域,符合我们原定的科 学研究的全面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目标。然而,我们固有的科技计划进程有可能被中断、受冲击,产生种种不适,并发生改变。再者,由于我国目前的科技实力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科技建设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按照国际化农业流程调整产业结构与现有的以自给自足为主体的小农经济所固有的生产技术落后、规模有限、农产品的质量差、商品率低存在矛盾。科研院所总体规模小、科研开发能力弱,尤其是成果转化率低,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同时用于农产品进口支出过大,这将对农业生产造成压力,影响整个农业产业结构。如永春县农业在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品种方面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较大成绩,特别是芦柑生产技术综合改进的闽台合作项目,已初步进入到推广阶段。但从总体来看,农业科技含量不算很高,农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小果、劣果等劣质品的比例还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开而不发,增产不增收的倾向。几年前,澳大利亚一位农业专家参观了永春县湖洋镇桃源村一株结果累累的芦柑高产树,本想听到他的赞扬声,但是,他看后并不满意,认为我们的做法是高产不优质,小果、劣果率非常高,无法在国际市场销售,只能低价、压价销售。今年初柑桔价格在滑坡,小果、劣果基本处于成本价格或成本价格以下销售,而优质果的投入产出呈现明显优势,这就是一个提高科技含量必要性的例证。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对策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体系

1、农口各部门围绕总体目标,提供各项优质服务。创造条件成立“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在政策上要大力扶持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同时,试办为 农民提供包括信用、供销、技术推广等在内的综合服务的合作社,让农民通过合作社,充分参与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稳定土地承包政策,改善生产条件,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结构,向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发展。

2、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模式。

(1)第一种服务模式为“专业公司+农户”(如永春县蓬源饮料有限公司等)。由专业公司提供“三个三”的服务职能,即:产前“三提供”——提供计划、提供种苗、提供物资。产中“三指导”——指导技术、指导管理、指导生产。产后“三组织”——组织收购、组织加工、组织营销。

(2)第二种服务模式为“民间协会+农户”(如永春县柑桔同业公会等)。其主要职能是掌握市场信息、联系洽谈业务,议定销售价格、代办外运手续、组织协调生产和销售关系。

(3)第三种服务模式为“加工企业+农户”(如永春县罐头厂、永春芦柑酒厂等)。其主要职能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消化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它的特点是一头联农户,一头联市场,通过加工增值,又为财政增加了收入,应积极鼓励及扶持此类服务组织。

(4)第四种服务模式为“相关部门+农户”(如外贸出口柑桔、茶叶等)。其主要特点是由相关部门提供各种农产品出口服务,出省服务,在对外贸易中,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5)第五种服务模式为“集团公司+农户”(如永春县美岭集团等)。其主要职责是协调众多的加工、销售企业的内部关系,不断开辟与占领新的市场,调动农产品经 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

以上五种服务模式必须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进一步优化。从目前情况来看,“民间协会+农户”、“加工企业+农户”这两种服务模式可作为重点,因为这两种服务模式容易解决农产品加工、销售问题,发展速度快,效益也高。为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找到了一条现实的途径。

3、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以国有、集体为主体,个体、外资、合作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全与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组织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个体、外资、合作性质的经济实体越来越多,已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予以扶持,应坚持“谁有实力、谁做龙头”;“谁有本事,谁当老大”。只有充分发挥各种类型、不同性质的服务组织的加工、运销作用,才能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二)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1、明确指导思想,增强五个意识。指导思想应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质量为保证,服务为后盾,按照“调粮扩经、调劣扩优、调低扩高、调凡扩特”的思路,发展高优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五个意识:一是增强首位意识。各级领导要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切实加强领导,保障投入,搞好服务,确保各项任务落实。二是增强市场意识。要树立流通与生产并重,流通促生产的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安排农业生产,品种结构和布局。三是增强服务意识。要加强宏观调控,切实加强资金、信息、技术、种子种苗、农机、市场流通、产品加工等服务。四是增强开放意识。要扩大利 用农业外资,引进境外新良种、新技术、新设备,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五是树立食物总量意识。要积极调整种植业,粮食内部结构,发展非粮作物,增加食物总量。

2、制定与完善优惠政策。政府领导工作主要是通过政策引导来推动产业开发,不断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产业开发的积极性,这是实现产业目标的关键。因此,政府在开发用地、资金扶持、证照发放、税收减免、保护合法权益等方面,必须进一步完善操作性与实用性强的优惠政策,以激励生产者、经营者及各项服务组织的积极性。

3、改革资金投入机制。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农产品增值的“后续车间”,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龙头企业也是集产加销、贸工农、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实体,要扶持它们就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因此,在农业基地已初具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应把资金逐步转向投入龙头企业及其他经济服务组织上来,龙头企业及服务组织增强经济实力后,又可以法人的身份向金融部门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同时,又不断扩大其资金总量,增强开发实力,推进产业开发。

4、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农业产业实现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立足点应依靠现代化农业科技的进步,坚持“引进、攻关、转化”同步发展,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总量等。为此,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创优。大力推广科学种植、良种良法,生产更多的优质粮、茶、果,争创名牌,走低耗高质的发展路子,做到既增产又增收。二是继续大力推广新技术。水利工程推广U型槽及暗管等节水灌溉模式,在粮食生产中继续推广水稻早育稀植及抛秧技术,配方施肥,再生稻技术,黄尿素新肥药 和云大——120生产调节剂,在芦柑生产中推广闽台综合技术改造合作项目等等。三是提高农业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中新技术应用,多开发一些新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四是加强科普教育。继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继续加强科技培训,培养更多实用人才和科技推广者,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围绕“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等,有计划地筛选并推广一批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

(三)培育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建立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应做到每一个产业都要确定一个班子抓落实,组织一个队伍抓服务,通过建设优质高产示范区,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格局,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综合效益。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要在“深”“精”“优”字上下功夫。要加快乡镇企业改革与发展,如加快芦柑、食用菌、麻竹、蔬菜、茶叶等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设备的引进和开发,充分发挥乡镇龙头企业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中的主力军作用。

2、按照农业产业市场化的要求调整农业结构。农业产业化是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是开发性农业的深化,其核心是把资源开发延伸到加工、销售领域,因此,要按农业产业市场化的要求调整农业结构。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农业内部结构已逐步优化,在继续优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各生产基地的优势已初露锋芒,正在形成有特色的区域规模优势。

3、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突出强调发展专业村、专业户,抓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甚至多 乡一业,多村一品。认真抓好地区生态经济开发建设,名牌农产品的管理。推行“基地+公司+农户”的一体化生产经营形式,培育、壮大现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我县城区必须建成特种时菜、良种繁育、示范推广、观摩观赏的实验园区;中部经济区要大力发展食用菌、优质茶等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东部经济区以发展名优水果、蔬菜、麻竹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立体农业。西部经济区以建设毛竹、柿子、茶叶、反季节蔬菜和食用菌生产基地为重点,建立速生丰产林,带动高效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4、狠抓农产品转化加工。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增值,促进市场活跃,激励产品结构调整活力,社会增效,农民增收。如我县农产品新颖转化加工的发展势头良好,永春的醋豆、恒升芦柑酒等产品的上市,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还要进一步加以引导,形成以龙头带动群体的格局,促进农产品转化加工,做到健康、有序、合理、优化。

5、继续培育新型、较成熟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如鱼禽立体养殖是一种生产促进另一种生产,充分利用地力、空间和各种自然资源,长中套短,高中套矮,长短结合,高矮结合,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局部、立体全方位发展,通过建立生物链,实现植物、动物互生互养,良性循环,高效转化,取得较高的综合效益。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既有历史渊源,也有现实问题,为使经济能够得到较大发展,就要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有针对性地制定农业产业政策,转变思想观念,引进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新产品)、多(多种所有制、多形式)的龙头企业,各方面给予支持; 还要完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健全建立约束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保证投入资金的健康运行,发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村整体经济效益,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步伐。

第五篇:独立董事制度制约因素及对策(定稿)

独立董事制度制约因素及对策

徐健

2012-10-15 14:54:14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2期下摘 要:本文解析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制约因素,从重塑独立董事独立性、改善独立董事激励机制、构建独立董事问责机制等角度提出独立董事制度改进对策,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关键词:独立董事,制约因素,对策

独立董事制度历来是资本市场研究的热点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多年的实践证明,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制衡执行董事和经理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采纳。然而,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基础制度体系尚存在相当弊端,独立董事在我国的引进效果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一、独立董事制度制约因素

(一)行为主体职业判断缺乏独立性。由于我国的独立董事是由董事会提名,并由股东会选举产生的,控股股东完全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股权优势操纵独立董事的选任,选择自己熟悉的人进入董事会,因此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很难得到保证。独立董事通过在公司董事会担负一定的职责,实施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以达到保护投资者的目的。这种按大股东控制的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独立董事,不会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而是容易变成大股东利益的代言人。独立董事在独立监督公司管理层、独立制约控股股东的权力和影响力、独立制约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等方面的职业判断,会受到大股东制约的影响,其职业判断的客观性和

公正性会大打折扣,使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失去意义。

(二)功能定位与监事会存在重叠。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是分别产生于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内的两种不同公司监督模式下的具体制度,当两者共存在一个公司的治理架构之内时,必然会产生制度摩擦。我国独立董事和监事会主要职能重叠是检查公司财务和监督董事、经理的行为方面:我国《公司法》规定监事会是公司常设监督机构,具有财务监督和业务监督双重职能,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又赋予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类似的财务监督权;依据《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规定,独立董事可以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而监事会只能提议公司聘请外部审计机构,监事会的监督职权存在被独立董事架空和削弱的可能。若两种制度在公司内部监管体系中不能得到有效协调,将直接导致监督资源浪费和监督效率低下。

(三)报酬机制缺乏激励性。独立董事在公司发挥作用的机制主要有三个:声誉机制、报酬机制和风险机制。从报酬机制看,按照《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是不拿公司工资的,公司给独立董事支付报酬方面是以车马费、顾问费、津贴等名义支付的,在报酬的数量上也是相当有限的,于是就出现了独立董事缺席董事会或随便委托一个人代为表决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归根到底是由于独立董事所从事工作的收益太低。另一方面,有些上市公司支付给独立董事津贴都是以现金形式,没有采用股票期权方式,独立董事由于没有持股,对企业的前景关心力度不够,对董事会的决策也基本上不做太大的关注,独立董事的监管流于形式。

(四)执业行为缺乏约束性。由于独立董事约束制度的缺失,导致了独立董

事缺乏自律意识,对公司的业绩不闻不问,对自己的职责怠于履行,成为公司管理层的附庸。这些现象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还是很普遍的。

(五)独立董事履职能力不足的问题。当人们为独立董事成为花瓶样摆设的现象愤愤不平时,还应当看到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独立董事并非不愿意履职,而是由于其能力的限制,导致其无法履职。目前,我国的一些公司仅仅看到专家学者和公务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但是却没有注意到他们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素质,这一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与独立董事的选拔机制相关联的,因此完善独立董事选任机制的确是刻不容缓。

二、独立董事制度运行机制改进

(一)重塑独立董事独立性。目前,我国独立董事不独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独立董事的选任程序受大股东控制。为此,必须改变独立董事的选任程序,在独立董事候选人的首次提名上,必须限制董事会、监事会、大股东可以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的数量,增加中小股东的提名数量,在股东大会选举中要引入累积投票方式,以后的提名权应交给提名委员会。

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使独立董事目前在董事会人数上属于弱势,没有表决权优势,影响了独立董事监督作用的发挥,相当一部分独立董事只是在董事会决议和关联交易方面履行了签字的职责,其独立性流于形式。要真正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就必须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成员的比例;要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必须为其构建行使职能的平台。

(二)改善独立董事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独立董事激励机制对于独立董事

全面、高效地履行职责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对于这方面的规定存在许多不足。这也是导致我国独立董事不能尽职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完善独立董事激励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合理的独立董事薪酬标准。如何确定独立董事的薪酬标准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对于独立董事而言,要价过高或过低都无法形成一个互利的结果。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目前也无成熟的报酬确定方案。其结果往往是“就低不就高”,相当一批独立董事从上市公司取得的报酬大大低于内部董事,甚至仅具有象征意义。问题在于,调动独立董事为公司的经营献策献力仅仅靠良知和公德心是不够的。那么,独立董事拿着如此低的报酬,既不符合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和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理念,更没有理由让其承担向股东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相比较我国的制度,英美国家大多也采取由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定独立董事薪酬的方式,而独立董事的薪酬组成一般为固定的津贴和会议费,另外有的公司还会辅以一定量的股票期权。同时,对独立董事按时参加会议并行使职责的,应当支付会议津贴,但是对具体的标准没有给出明确规定,这使得各个上市公司在实际操作中差异较大。独立董事津贴的标准应由董事会制订预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但是实际上当大股东控制董事会和拥有多数表决权的情况下,等于大股东决定了独立董事的津贴水平。

2、建立独立董事长期激励机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薪酬主要是以短期激励为主,即发放固定津贴和参加会议津贴。同时,还可以在公司内部设立一些奖励基金,对履职情况良好或因提出有效建议而使公司获益的优秀独立董事进行专项奖励,从而激发其履职的热情,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3、加强对独立董事的声誉激励。在我国,许多公司的独立董事是高校学者

或是社会知名人士,对他们来说,物质财富远远不及声誉来得重要。因此,对于独立董事的激励,应当包括声誉方面的激励,可以由证监会每年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履职情况进行调查评比,对于履职情况良好或者有特殊贡献的独立董事授予一定的荣誉或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而对于履职情况较差或有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的独立董事,应当通报批评或建议公司予以辞退。

(三)构建独立董事问责机制。独立董事拥有一般董事的权利和特别的监督权,他们对于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就独立董事不履行勤勉尽责的义务或不作为,导致中小股东利益受到损害或信息披露不真实等不良后果,以及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勾结,采取其他方式牟取利益等现象,而规定其应该承担的相应行政、民事或刑事责任。因此,建议在相关法规中补充这些内容,建立完善的独立董事问责制度。如果独立董事在董事会决议时发表了独立意见但没有被采纳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不应追究独立董事的责任;对独立董事做出的执业判断失误的意见,但已经中介机构鉴证,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亦应豁免独立董事的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平,刘秀清,吴萌.企业战略形态、外部董事认知与董事会结构[J].华东经济管理,2011.11.[2]姚伟峰.独立董事制度,真的有效吗?——基于上市公司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1.10.[3]周小红,戴蕊.浅析我国独立董事职能的期望差距[J].商业会计,2011.30.(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销售处)

下载浅谈制约县级审计机关审计工作转型的因素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制约县级审计机关审计工作转型的因素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制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因素及对策5篇

    制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因素及对策 摘要中间业务风险小、收益高、创新潜力大已成为银行间激烈竞争的新领域本文认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受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外部环境、业......

    浅析基层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浅析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 制约因素及对策 -----以会宁为例 摆生富 【摘要】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时期、新阶段,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文......

    水务一体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水务一体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大厂回族自治县水务局 杨广龙 一、充分认识水务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水资源管理体制上的重大创新,其目标是通过建立 “一龙......

    当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当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对策, 农民, 因素相关词条:对策, 农民, 因素我也想创建词条赚积分 当前,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已经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在“......

    江苏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讨

    江苏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讨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乔玉洋 摘要:研究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关注资本投入,因为资本投入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

    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因素及其对策分析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高明文 田青摘要:在信息时代,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想在竞争中发展,中......

    制约我县安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制约我县安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第一研究课题)课题组长:游国辉参加人员:张向群 王清明 周 波 一、全县安全生产总体情况近年来,随着我县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县工业经济、......

    农民增收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

    农民增收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