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汝州市空间发展略座谈会材料
汝州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座谈及调研汇报材料
中共杨楼镇委员会 杨楼镇人民政府
一、资源及基本情况
杨楼镇辖24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276个村民组,总面积69.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330亩,总人口6.2万人。2011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8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252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582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01元,是平顶山市确定的中心镇。
杨楼镇历史悠久。早在4500年前的龙山文化晚期留下2.5万平方米李楼遗址,北魏于此置汝北郡。西部石台村,为广城聚、广城苑、广城关旧址。汉隋为梁县治,北魏为石县治。杨楼镇在历史上就是汝州市境内西部政治中心。清咸丰年间,汝州直隶州在杨楼设立分别州衙门。1919年改为杨楼镇,1947年12月临汝县人民民主政府在杨楼乡和尚庙村成立,1958年8月成立杨楼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杨楼乡,2009年撤乡建镇。
杨楼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平临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镇政府距最近入口3公里,省道庙洪线、县道前石线在镇区交汇,贯穿全境。北靠焦枝铁路,南与鲁山、南阳贯通,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
杨楼镇农业资源丰富。杨楼镇地势南高北低,位于半丘陵地带,北汝河穿境而过。属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区和温暖带湿润大陆性气候,阳光充沛,雨量适中,灌溉便利,适宜多科农作物生长,年平均降水量790mm,无霜期213天,境内有中小型水库3座,综合灌渠4条,引北汝河水实现自流灌溉,水井1800余口,机电井800余眼,有效灌溉面积3.5 万余亩,林地3.3万亩。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南部丘陵坡地及汝河北部河滩地为畜牧业、林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的生物质资源为农业经济多元化和农业产业化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7158吨,畜牧业肉类总产量完成7005吨,是汝州市的农业大镇和畜牧业大镇。近年来,杨楼镇已经实施了2个万亩土地治理项目,还有1个9000多亩的千亿斤粮食增产项目正在实施,农业和水利条件得到大幅改善。经堪察,丘陵地区地下还蕴藏有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
二、重点企业及优势产业
2011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按照“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商贸兴镇、生态靓镇”的发展思路,坚持一手抓科学发展、一手抓改善民生,一手抓工业项目、一手抓农业产业化,形成了铸造加工业、新型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食品加工业、规模养殖业、烟叶、蔬菜种植业、商贸服务业等具有杨楼特色的优势产业。
1、铸造加工业。重点企业-河南豫兴铸造有限公司,刘圪垱铸造园区。豫兴铸造有限公司于2007年11月份投产,年产各类阀门铸件1.5万吨,产值1亿元,目前,由豫兴铸造和温州阀门企业合作,投资5.3亿元的煜达阀门制造项目已经在汝州市产业集聚区动工,年底前建成投产。
2、新型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重点企业-河南秋实新能源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金1200余万元,于2010年5月建成,是一家专业从事生物质能源开发,秸秆回收利用的高新技术企业,该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建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2011年共收购小麦秸秆1万余吨,玉米秸秆3万余吨。2011年12月,该公司投资1.5亿元,在汝州市轻工业园区成立了春秋生物质能源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拉长产业链条,下步,该公司将成立研发中心,在全市范围内扩点布局,积极筹建秸秆发电项目。
3、食品加工业。以梦想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聚金、天香园、四方食品厂为依托,主要生产饼干、月饼。2011年11月,隆中茂食品有限公司在李庄村投产,该公司设计年产“乡吧佬鸡蛋”等腌制食品50万箱,年产值7000余万元。
4、规模养殖业。重点企业-三源牧业年出栏2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1200亩,总投资2.3亿元,目前正在建设当中,年底前生猪存栏将达到5万头。此外,还有兴农生猪养殖园区、兴牧蛋鸡养殖园区、旭源养殖有限公司、金源、君得肉牛养殖场等一大批养殖企业。
5、烟叶。2011年种植烟叶4000余亩,入库税收180余万元,今年已经落实种烟面积5000余亩,计划实现烟叶税200万元以上。
6、蔬菜种植业。蔬菜种植实现产业化经营,主要有李庄村温棚蔬菜合作社无公害蔬菜基地600亩,杨楼村绿叶农业合作社冬瓜种植基地500余亩,刘圪垱村中原亿蔬农业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300余亩。
7、商贸服务业。“金寄料、银石台、杨楼街的好买卖”。杨楼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之地,镇政府所在地共有营业面积100平方米以上的商场、超市200余家,各类工商户1000余户,主干道两侧门店林立,沿庙洪线、前石线形成集商品贸易,饮食服务为一体的商业街2条,建有新合作超市、商贸广场、农副产品、工业品、服装鞋帽、牲畜、蔬菜、禽蛋肉类等专业市场,商品种类繁多,产品供应充足,每月6个集会,集日人流量平均2.5万人次,日交易额285万元,目 前已初步形成以服装、建材、家电、摩托车为主的辐射周边5个乡镇的贸易中心,全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人数在1.8万人以上,年务工收入超过1亿元。
重点项目:1.河南春秋生物质能源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新成立的为生物质能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专业机电设备的装备制造企业。设计年生产生物质成型燃料机800台(套),抓草机300台,大型全自动碎草机150台,生物质电厂及工业燃气用气化系统10套。项目达产后,新增工业产值1.68亿元,利税4135万元可提供300-400个就业岗位。总投资20000万元,2012年2月,在汝州市轻工业园区开工建设,2012年10月竣工。
2.汝州市欣裕科技年产60万吨燃料油项目,年产60万吨燃料油项目是由湖北襄阳明升石化有限公司为投资主体的招商引资项目。利用美化工企业的中低温煤焦油为原料,在成熟工艺基础上吸取科技成果,引进关键进口设备是生产工艺更加安全、稳定,还可提供高产品品质。总投资200000万元,2012年2月,在汝州市汝南工业园区开工建设,2015年10月竣工。
3.河南煜达阀门制造有限公司,年产20万套高端成套阀门属于汝州市重点工程,市招商引资项目,占地面积133573平方米。项目分两期进行,一期2012年2月开工建设,建设内容为20万套阀门铸件铸造。10万套阀门加工制造建设工期一年。二期从2013年7月开始建设,建设内容为10万套阀门加工制造,建设期为半年。总投资51523.59万元;2012年2月在汝南工业园区开工建设,2013年12月竣工
三、典型村庄 1.马庄村,以梦想公司为龙头,发展食品加工业;2.李庄村:以大棚温室蔬菜为龙头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3.双庙村:以阀门铸造为龙头,发展阀门制造工业;4.渠庄村:以河南绿源养殖有限公司为依托发展生猪养殖业;5.石台村:以君得养殖场为龙头发展养牛养殖业;6.刘圪垱:以小型铸造厂为依托,发展规模铸造工业园区。
四、村镇建设规划及设想
2009年,镇党委、政府组织人员编制了《杨楼镇(2009-2020)年总体规划》,主要规划内容有:
1、经济分区。全镇划分为4个经济区。一是中心经济区,包括杨楼、马庄、耿庄、叶庄、程庄、夏庄共计6个行政村。二是北部经济区。包括大程、李庄、黎良、下水等共计7个行政村。三是西部经济区。包括石台、高沟、赵沟等共计6个行政村。四是东部经济区。包括双庙、范庄和渠庄。
2、镇域村镇体系规划。以镇区为中心,累计建设8个中心村,包括:李庄、黎良、双庙、下水、石台、大程、赵沟、高沟。
3、镇域基础设施规划。道路交通实现村村通公路,生活用水标准120升/人.日,电话普及率达到35部/百人,交换机达到11500门。北汝河按20年一遇的标准设防,镇区和各中心村建设各自的公共绿地系统。镇区文化站、村文化大院、中小学、卫生院、体育健身场所合理配置。
4、镇区发展规划。镇区定为全镇的行政、商贸、金融、信息、文化中心,以发展高效农业、商贸服务业为主,工业为辅的现代商贸型城镇。镇区建设用地到2020年达到4.2平方公里,主要沿省道庙洪线和县道前石线发展。镇区总体布局大致成带形,采用“一心、两轴、五组团”的规划形态 结构,即以镇区为中心,以庙洪线和前石线为轴,以四个集中居住区和1个工业聚集区为组团的模式。镇区北部规划为商贸聚集区,南部沿庙洪线两侧规划为工业聚集区,东西主干道两侧为商业区。
5、镇区道路规划。主干道宽30米以上,次干道宽20米以上,庙洪线与前石线交叉口安装红绿灯或设置环岛进行交通疏导,建设环镇公路,缓解交通压力。环镇公路路线拟定为东起夏庄路口、西起靳庄自然村路口、南起泽瑞煤业北侧、北起古庄自然村路口。东西北三个方向尽可能直行,南线沿南干寨坡根顺地势而行。
6、镇区给、排水规划。镇区供水规模远期为9125吨/日,水厂建在镇区西北部,排水体系为雨污分流制,排水沟之间实现互通,经污水处理后排入沟渠,汇入汝河。
7、镇区电力、电讯工程规划。10KV的中压配电网伸入镇区各用户,供电线路布置在道路的东侧和北侧。新区主次干道的照明用地下管线铺设。
8、镇区园林绿地规划。规划在镇区建设5-6处公共绿地,并建设多处街头绿地,绿化率达到13%,南坡林果基地通路、通电、通水,规划为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和休闲公园。按照节约用地和保护基本农田的原则,作为储备建设用地。
9、镇区环卫工程规划。规划远期环卫车辆6台,公厕12座,垃圾中转站12个,环卫职工91人。
10、防灾工程规划。消防通道宽度不少于6米,且无障碍物。镇区及每个行政村都要设置消防站和消防水池,水池容积不小于15-20立方米,容水量150-200吨。镇区消防站门口设置地上式消防栓,便于取水。易燃易爆物品远离镇区,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11、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我乡物质文化遗产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楼遗址,位于李楼自然村地下,应予以重点保护,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建设遗址博物馆,此外,杨楼还有千年古刹宁国寺(现称大庄寺,始建于北宋)、明代寺庙西岳庙(现称和尚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代寺庙中岳庙(现称稻谷田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普度寺(清初)等历史遗址,在保护的基础上逐步予以开发。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楼水饺、锅贴馍的制作工艺已上报上级文化部门,对传承人应予以重点保护。
新镇区建设构想。按照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先行先试,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战略。规划中的新镇区位于杨楼村西,南到粮管所,北到小古庄的空间范围内,占地面积230-400亩,首批230亩土地采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办法争取用地指标,目前省国土资源局已经批准。新镇区拟修建一条宽50米、连接庙洪线、前石线两条主干道的快速通道,以分流车流、人流,缓解十字路口的交通压力;新建商用门面房1200间,新建家电、摩托车(电动车)、家俱、建材、日用品百货等专业市场,吸引强盛、乐达、交通商场、东建材、建业等名企名店入住经营;集中建设300套新民居,安置1500余人,配套建设中心糼儿园、第二敬老院、文化活动广场、景观绿地等基础设施,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行政服务区,镇政府及镇直有关单位入住新区办公,把新镇区打造成杨楼镇的新型农村社区。目前,镇政府已经与汝州市亿发商贸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以商业模式运作新镇区建设。新镇区建成后,将从根本上提升杨楼镇的品位,为把杨楼镇打造成商贸大镇、中州名镇奠定坚守的基础。
第二篇:汝州市向阳小学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汝州市向阳小学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我代表向阳小学87位教师,1652名学生,对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缩短差距,让每位学生都享有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是学校的责任。为此学校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足开齐课程;深化教育改革,加速学校发展;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等各方面做出了种种努力,根据上级文件通知精神督导评估相关要求,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汝州市向阳小学位于汝州市向阳路西段,梨园新区对面,是教体局直属的一所城市现代化公办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2亩,总投资1600万元,设计规模6轨36班,是汝州市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2015年秋季开始招生,9月1日正式开学,目前学校共有31个教学班,学生1652名。学校重点服务廉租房小区、梨园新区、万基花园、富盈街以西,西环路以东,广成路以北等区域的适龄儿童少年就学。
1、在校学生1652人,31个班,平均班额53.3人,最大班额62人。
2、校园占地面积为14652平方米,生均面积8.87平方米建筑总面积平方米,生均4.32平方米;普通教室2177.28平方米,生均1.32平方米;绿化面积
平米,绿化率
%。
3、运动场地
平米,直跑道60米(5跑道),球场3个。
4、教职工总数87人,专任教师87人,合格学历教师87人,合格学历教师占比100%,高于规定学历教师84人,占比97%,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57人,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占比66%。生师比1:19。
5、功能室12间: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各2间、实验室、体育器材室、图书室、梦想教室、汝瓷教室、多功能教室1间,卫生室(心理咨询室)1间,配备电脑64台的计算机教室1间,班班通多媒体教室31间,仪器设备总值
万元,生均
元。图书33100册,生均20.04册。
我校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积极履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责,努力规范办学行为,遵循教育规律,优化管理,深化改革,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创设条件,树立社会、家庭和学校相结合的大教育观念,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二、自查情况
自学校开办两年来,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使向阳小学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2016年秋季以来,我们加大了工作力度,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学校”的创建工作确定为全校的头等大事。依据上级相关的会议及文件精神,制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规划实施方案》,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并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定期召开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验工作会议,及时了解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安排部署各项工作任务,稳步推进了学校创建工作的开展。自查中,我们依据相关指标体系,坚持边督查边整改,及时纠正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及时整改,力保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全面达标。
三、均衡发展情况
(一)教育管理
学校根据上级制订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领导机构及相应的评估考核制度,制订了我校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机构并进行合理的分工,使各项工作有人管、有人查、有落实、有督促。
(二)教育经费
上级财政部门对教育投入能按有关政策拨付,并逐年提高。我校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无挤占、平调、截留问题,无乱收费现象。教师的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能按时、足额发放。两年来,我校积极争取资金、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绿化、厕所改造,线路改造等,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环境。
(三)办学条件
1、校园占地面积为14652平方米,生均面积8.87平方米建筑总面积平方米,生均4.32平方米;普通教室2177.28平方米,生均1.32平方米;绿化面积
平米,绿化率
%。厕所蹲位男厕56个,女生蹲位79个,都高于国家规定标准,满足学生使用需求;学校处室齐全、设臵合理,科学实验室和仪器室,达到规定标准;学校建有围墙、大门、旗台、旗杆、花带等设施,且布局合理规范,“净化、绿化、美化”到位,文化氛围浓郁。
2、图书仪器设备:学校设有图书室,藏书数量达到规定标准。全校共有学生图书图书33100册,生均20.04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0余万元。
3、功能室12间: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各2间、实验室、体育器材室、图书室、梦想教室、汝瓷教室、多功能教室1间,卫生室(心理咨询室)1间,配备电脑64台的计算机教室1间,班班通多媒体教室31间,仪器设备总值
万元,生均
元。
4、体、音、美及电教设备:学校体育及电教器材配备达到一类标准,学校设有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远程教育“班班通”设施,管理和使用情况良好。
(四)教师队伍
教职工总数87人,专任教师87人,合格学历教师87人,合格学历教师占比100%,高于规定学历教师84人,占比97%,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57人,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占比66%。生师比1:19。教师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继续教育合格率100%,学校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每年师德考核合格率100%,校长和教师都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体罚学生和违法犯罪问题。
(五)普及程度
两年来,适龄少年全部入学,入学率100%,辍学率为0。义务教育巩固率100%。
(六)素质教育
近几年来,我校坚持一手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一手抓教学质量,既注重硬件设施建设,又不忘抓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改革,使我校的教育质量不断地提高。仅有一届的毕业生成绩全部合格,毕业率达到100%;近视率为1.6%;犯罪率为0。
四、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谋划在前,落实到位
今年以来,我校按照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校长全面负责,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各处室人员具体实施;
一、师资材料,由办公室负责;
二、办学条件由校长负责;
三、经费管理小组,由后勤处负责;
四、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小组,由教务处具体落实;
五、功能室,各处室分管;
六、档案整理有马伟利负责。我校通过研究制定了《向阳小学均衡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并狠抓措施落实,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档案资料,日臻完善
在今年春季全镇均衡教育工作动员会召开,学校校长、教务主任、政教主任在中心学校培训学习。回校后,我校就立即成立了由校长、处室主任组成的档案整理专班,对照迎检资料整理目录逐一自查,细化目录,查漏补缺,资料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在4月份就基本完成了2012至2013学的档案工作,5月份就基本完成了2013至2014学的档案工作。4月28日,中心学校来校就档案资料建设进行了督办和指导,5月6日,中心学校再次来校部署迎检工作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5月22日县教育局督导组对我校均衡发展阶段性工作进行了督查,并提出了整改意见,按照上级指导意见我校对创建的各项工作又进行查缺补漏。
(三)、项目建设,有条不紊
1、我校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投入,抢抓时间,全力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面貌有了全新的改变:占地240.7平方,建筑面积722.1平方的三层综合楼(含学校食堂)于2013年9月动工,在2014年暑期竣工并装修完毕,确保了秋季入学的投入使用;2014年3月下旬开始校园整体绿化工程;5月下旬拆除砖木结构厕所,新建三层建筑面积192.8平米的卫生厕所,期间校风钛金字安装到位;所有工程、工作校长几乎都到场巡查督办,确保了工程进度、施工安全和质量,校园绿化面积1305平米,操场水沟及部分绿化建设在厕所主体竣工后接着动工,所有项目建设在2014年秋季开学前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2、校园面貌和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各功能室配套设施设备落实到位;教室更换负荷较高的电源线,确保用电安全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一楼墙裙重贴与综合楼、周转房相同瓷砖,校门两边围墙内外上防水漆并做了国学经典画和体育图画,搭建活动板结构停车棚,使校园环境面貌赏心悦目;广播系统在确保功放机负荷的情况下撤换原一个高音喇叭为两个40W的外臵音柱,保障教育教学正常开展;争取上级更换破烂的学生课桌凳、教师办公桌,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环境;整体硬化操场并新建一条4跑道60米的塑胶跑道、一个篮球场、两个羽毛球场和四张乒乓球桌,使学校的体育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
(四)、功能室布局,合理齐全
学校对现有教学辅助用房进行了新的规划与调整,各功能室基本到位。已整理完成的功能室有实验室、实验保管室、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艺术室,体育保管室。各功能室的标牌正在制作中,项目建设全部完毕即可上墙。
(五)、办学思想、行为,日趋规范
1、创新德育机制,拓宽德育工作渠道,充实德育工作内容。将德育渗透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注重发挥各门课程教育的德育功能。加强德育工作的过程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形成了具有现代气息,能够引领和激励学生健康成长的物质文化(教室文化、墙壁、走廊、橱窗文化、牌匾标志等)、制度文化(课堂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学生行为文化、学校管理文化)、精神文化(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使校园文化朝着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方向发展,为创建区域示范窗口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1)、办学目标:文化厚重、质量优异、特色鲜明(2)、办学理念:给人生以坚实的起步,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
(3)、教师发展目标:师德高尚 观念先进 教艺精湛 气质高雅
(4)、学生发展目标:德智双全 基础扎实 学创俱能 身心两健
(5)、校训:务本 乐学 文明 健康(6)、校风:求真 向善 尚美(7)、学风:快乐 进取 儒雅(8)、教风:赏识 唤醒 激发
2、规范办学常规。教育收费公示,严格执行“一科一辅”制度,不滥定、滥印教辅资料。坚持把时间还给学生,做到不占用学生自习时间上课或补课,不实行有偿家教。作息时间严格按(鄂教基【2006】5号文件执行,统一印发季节性作息时间表。全面落实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上足课时,严格落实“两操一活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有声有色的开展“大家唱大家跳”活动。
3、抓实常规,规范教学行为。一是学校坚持领导全员参与教学管理、教职工全员参与课程实施的原则。二是坚持“一查一课一研”,全力打造教学教研能手。坚持常规教学管理每月检查,建立月常规检查台帐、每月召开一次教研组长例会。坚持倾心打造常规教学每一课,每学期的“课内比教学”常态化,通过“课内比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探究,从深层次、从教学细节入手,落实“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当堂达标”的教学原则,进一步明晰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使每个学生快乐地学习。四是根据不同学科和年级特点,从计划、课程表编排、备课、上课、作业布臵与批改、辅导测试讲评、分类推进等环节上,从质和量上对各项指标都作出明确要求,形成常规检查、常规管理制度。注重计划与落实、监控与总结的实效,开展教学检查、教师互查和交流互动活动,把好备课关、上课关、辅导关、测评关,逐步完善教学常规管理评价机制;完善课堂教学巡查、教学质量验收等制度,每月组织好教学质量调研和各类竞赛活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五是通过校本培训树立“师德高尚、观念先进、教艺精湛、气质高雅”的教师发展目标。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全辐射”的原则,执行经费专款专用制度,加强对学校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给老教师搭建经验交流传授的平台,关注“辐射”,外派学习的骨干教师,每次回校后都要通过传达会议精神、汇报学习体会、模拟展示课堂等方式,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有效促进了活动效果。
4、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努力提升教育质量。一是狠抓学校五项管理。围绕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等重点内容,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加强教师管理。在教师管理方面,逐步建立完善了教师系列、后勤系列、管理系列、班主任系列绩效考核办法,考核结果实行“五公开三挂钩”,进一步树立了教育正气,建立起正确的教育导向,全校
干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明显提高。
5、高度重视安全工作,采取了“建立组织、落实责任、加强宣传、网格管理、应急演练、加强安保、隐患排查、随时整改”等多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创建平安校园为抓手,汇编《向阳小学安全管理制度汇编》。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校园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相关预案,各项应急措施落实到位。建立安全排查台账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坚持晨午检制度,加强流行性疾病防控工作。建立学校及周边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校园安保工作,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
五、办学亮点
通过发掘2013年秋季我校确定“给人生以坚实的起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作为办学理念,把“文化厚重、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作为办学目标,教学设施不断更新,校园环境逐步改变,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管理日趋科学,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的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十堰市教育电视台来校采访,并在节目中进行了专题报道。在今年2014年4月份举行的全镇跟岗教师汇报课暨“课内比教学活动”和5月份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我校语文教师孟桦参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了评委和中心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学年统考中,我校有12个学科跻身于全镇前5强,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六、努力方向
(一)、进一步完善档案建设,力争在软件上满分通过验收。
(二)、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建设。进一步绿化、美化校园环境,不断加强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增设和使用。
(三)、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的学校主题文化。
(四)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把学校真正办成孩子求知的乐园、幸福的家园。
总之,学校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投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力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三篇: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纪略
勇立潮头唱大风——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纪略
发布日期:2010年03月25日
作者:青海日报 萧柳
回眸已经成为历史的去岁,西宁开发区在困难和机遇并存中一路走来。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异常变化,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坚定信心、沉着应对、迎难而上、共克时艰,视危机为机遇,变困难为挑战,在经历了各种严峻的考验后,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交出了一份令人感奋的答卷:2009年,西宁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比整合前的2005年增长5倍,年均增长57%,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2.5%;实现工业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8.2倍,年均增长74%,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22.6%。
跨越发展 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飞跃
悉心的人们不会忘记,真正使西宁开发区充满生机地步入跨越发展轨道的根基,还在于五年前那个冬天里发生的动人故事:2005年11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对西宁地区各工业园区进行全面整合,实行“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新组建的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决策者们,凭着前所未有的胆识和魄力,打破了传统樊篱,带领开发区建设者们开始了新一轮步履艰难的开拓。四年来,开发区将深重的滞后转化为巨大的生机,大踏步走上了创新为标志的跨越发展之路。
经济总量快速扩张,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形成了优势主导产业布局新格局。西宁开发区依托青海特色资源优势,明确发展定位,各工业园区坚持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主导产业,建成了157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定位的骨干项目,开发区的窗口、示范、辐射作用和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西宁开发区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园区发展的重中之得,发挥资源、政策、体制、配套、环境等比较优势,着力使招商引资向招商引智、招商引技、招商引制转变、注重招大商、招强商、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联系与交流,重点抓好先进经营理念、先进管理制度、先进技术经验引进、吸取及转化工作,突出招引循环经济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项目。
绿色发展 发展层次和水平迈上新台阶
面对世界经济绿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西宁开发区人超越时空的限制,以全新的发展定位和理念,确定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开发、高水平建设、打造一流发展平台”的发展思路,坚持把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作为转变园区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全面启动和实施多联产业横向扩展,资源精深加工纵向延伸的方
略,围绕促进产业链延伸、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谋划了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示范项目,进一步健全了园区企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主动适应低碳化合节能减排要求,有力地推进了发展循环经济进程。2009年,园区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4%,万元GDP能耗下降10%,万元工业增加值COD排放强度下降10%,SO2排放强度下降9%,节能减排指标在全省同行业居于领先水平。园区新建工业项目投资土地集约利用达每亩200万元以上。同时,紧紧抓住西宁开发区列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机遇,编制完成了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并报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餐厨垃圾资源再生利用、生物有机肥等项目列入国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备选项目,投资建成的烟气余热发电项目,填补了硅铁行业余热发电的空白。和谐发展 铸就以人为本广阔发展平台
西宁开发区把“保民生、促和谐”作为推进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园区产业发展中,高度重视和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着力在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上下功夫;在谋划未来高科技产业发展时,积极与团省委、科技厅有关部门合作,共同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着力在为发展高科技产业、吸引留学人员和优秀大学生创业发展上下功夫;完善了被征地农民扶助办法、搬迁安置、转移就业及生活保障等相关政策措施,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安居住房、培训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2009年,支付征地补偿款达11.5亿元,培训被征地农民就业3000余人,投入资金帮助辖区乡镇和村庄完成了乡村公路建设、道路硬化工程,新建了甘河中学、甘河职校等6所学校,开工建设了多巴康川新城60万平方米的新村安置工程。积极推行“生活、养老、住房”三条保障线制度。对60周岁以下的被征地农民,根据所得的征地补偿款数额分4个档次每月给予不同的生活补助。对在多巴康川新城异地安置的农户每人赠送5平方米的住房面积,并享受成本价每平方米1000元的20平方米住房面积,使每一户拆迁户都有房可居。
园区建设带动了周边农村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明显提高。园区项目建设得到了周边村镇农民的充分理解和积极支持,为园区发展奠定了和谐的发展环境。
统筹发展 资源产业聚集效应日趋凸显
结合各园区发展实际,构建了把东川工业园区打造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化工产业基地,把生物科技产业园区打造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科技孵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把南川工业园区打造成国际藏毯生产、集散
基地的产业发展定位,实现了园区经济发展优势互补、关联配套、资源共享、竞相发展。
园区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太阳光伏、新材料、有色金属、化工、高原生物、中藏药、藏毯绒纺等特色产业集群。50万吨铝基合金、25万吨水电铝型材、2000吨多晶硅、1250吨电子极多晶硅、百万吨复合肥一期、机织藏毯扩能等一批投资额度大、产业特色明显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园区融资能力得到不断增强。西宁开发区主动加强与省内外金融机构的协调,先后与省开行、建行、中行、农行、青海银行、建立了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多渠道筹措、落实建设资金。2009年,园区新增建设贷款33.7亿元。开发区引用公司贷款担保能力进一步增强,有力地支撑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资金需求。2009年,争取到位扶持园区企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3.04亿元。各园区财政兑现落实扶持企业发展资金7512万元,为园区企业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开展正常生产经营、开拓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短评:在挑战中实现跨越
统计数字所显示的一个个耀人的亮点表明:2009年是西宁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突飞猛进的一年。不但折射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辉煌与成就,而且展示了把美好的图画变成彩色空间的风采和神韵,西宁开发区各工业园展翅腾飞的形象鲜明地凸现在世人面前。
过去的一年,对于西宁开发区人而言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在发展过程中,一些“近忧”和“远虑”给工业园区的发展带来不少令人痛楚的困惑,2008年底,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园区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致使很多企业陷入困境,举步维艰,至今尚未见底;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的扩张和发展;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以及招商引资项目压力引发的环境、人才、资金、技术等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成为西宁开发区园区发展的难点。
面对现实,西宁经济开发区的决策者们,义无反顾地树立了“大开放推动思想大解放,大开发促进经济大发展”的新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意识,积极践行“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着力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带领广大开发区建设者,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努力奋斗,开拓进取,使西宁开发区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园区建设者们在不寻常的年份里,用超常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书就了浓墨重彩的精美画卷。
第四篇: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引言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区域空间结构规划作为区域规划的重要核心内容,是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在空间地域上整合起来,为区域发展提供综合的空间框架,保证发展具有长远的效益,不同类型的行动之间能够协同,整合和完善区域的功能,提升区域竞争力。
省域层面处在我国区域空间的中间层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海南省域空间战略布局在对海南区域发展空间结构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后,提出了未来海南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是增长极-点轴渐进扩散组合结构。这一空间结构模式,是在综合了海南自然地理特征、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规律和海南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趋势等多方面内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其核心理念是引导海南未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高质量的区域人居环境,从而形成和谐的人地关系。
第三部分、海南省域空间战略布局
城市发展定位及目标的实现是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体系相支持的,根据海南省在全国的战略定位分析,沿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统揽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发展路线,结合其产业布局以及“十二五”规划,对海南省域空间布局进行战略规划构想。
(一)海南省空间布局现状特征分析(现状图)
1.海南省资源、产业现状分析——自然资源丰富,产业结构布局不平衡,工业、旅游业亟待转型升级
海南省作为四面临海的岛屿,可以称之为我国的一大资源宝岛,省内植被丰厚、地形多样,气候宜人,交通发达,作为海上枢纽联动着周边区域共同发展,其所拥有的发展潜力可谓极大,作为以旅游业为主的省域,海南省的发展与旅游业兴盛与否密切相关,其所拥有的资源大部分应用于旅游开发中,但这种发展模式使得海南省的产业结构极不均衡,出现了极大的产业分化,海南发展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未来发展方向。
海南省有着独一无二的发展优势——四面临海的独特区位在水路运输方面具有转运交通的区位优势;而其热带季风气候也为农业、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海南省梯级结构、山水并存的地形地貌也为农业发展、旅游资源提供了有力支持;海南省域内自然资源丰厚,是发展工业、高新产业、旅游业的重要资料。另外,不容忽视的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在十二五规划中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省的发展将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息息相关,在十二五期间,海南省将会在各方面发展中得到一定的政策扶持及倾斜,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是,海南省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也对其发展有了一定的制约与限制。海南省积极发展对自然资源依赖较大的旅游业、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这造成了目前海南省产业布局十分不均衡的现状,“三二一”型的产业结构失衡,第三产业成为海南省的主要支柱产业,其中旅游业占比例过高,省域经济发展过多依赖于第三产业的支撑,没有足够有力的第二产业为海南省的发展奠基,第一、二产业相对薄弱,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是不可预知情况影响旅游客源,海南省经济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很大打击。另外,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将会对海南省第二产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限制要求,对于省内新型工业探索、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加。
分析当前海南省发展制约因素,在总体上其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不强,城镇化发展不足,经济结构层次偏低,产业整体素质不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外开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利用外资和入境游客规模偏小;重大交通设施发展滞后,快速通达周边地区的出岛通道亟待完善;旅游产品创新不足,配套服务不完善,国际知名度不高;
城乡管理水平较低,社会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相对脆弱,风暴潮等灾害时有发生,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比较艰巨;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人才培养、引进和储备不足,人文社会环境有待改善。
2.海南省经济区划——自然经济区划特点明显,交通区位条件优势明显
按照既定原则与指标,在综合经济区划中,海南省由于其拥有的独特和优越的地理环境结构,进而演化成具有重要意义的自然经济区;从建立我国城镇体系分区入手,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在全国九大城市经济区的划分中,海南因其区位与广东联系密切,将其归于以广州为中心,包括粤·闽·台·海南四省区桂东·浙南和港澳鸽区在内的东南沿海城市经济区。海南省因其独特的交通区位条件,使其与珠三角经济区的联系日益密切,在未来于“泛珠三角”区域内占有一席之地,发挥重要作用指日可待
3.海南省“十二五”时期规划概要——战略任务挑战性较大,国家政策支持
“十二五”时期,海南发展的总体战略任务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六大定位,七大任务。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用国际旅游岛建设统揽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赋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战略定位,即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以及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全面完成优化经济结构、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区域协调发展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科教兴琼和人才强省、社会事业建设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七大任务,顺利实现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中期目标,基本奠定国际旅游岛的框架。实现富民强岛,将海南打造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
4.空间布局相关理论借鉴:增长极—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综合应用
3.1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
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
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它强调据点开发,强调集中开发、集中投资、重点建设、集聚发展、政府干预、注重扩散等,使它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启动型工业,也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
3.2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点-轴开发中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等。线状基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为“轴”。轴带的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区域内各个城镇是成等级系统的,同理,联结城镇的发展轴也十分若干等级的。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实际应用——
找寻发展轴:交通线区位优势,经济发展轴,基础设施集中地带,带状发展
找寻核心点:区域发展中心,城镇点位优势,一般为区域中心城市
确定点和轴线等级: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体系,相当于城镇体系规划
根据不同等级和阶段目标,设定不同的开发时序。
(二)海南省发展空间布局原则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一个综合性有机统一体,城市也是满足居民生产、生活各种需要的物质建设的空间实体。因此,影响城市空间布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是综合作用于城市空间的。
海南省域发展空间布局原则依照:
1.统筹协调发展原则
城市功能是多元化的,城市空间也是多元化的,这就要求在进行城市空间布局时,不能太片面,要做到一、二、三产业发展空间统筹协调、生产与生活空间统筹协调,核心城市、郊区、城镇、旅游区等不同的功能空间统筹协调,以及省域范围内各个方向上的统筹协调发展。因此,在进行海南省域发展空间布局时首先要遵守的一个原则就是统筹协调原则,特别是对于其丰厚的自然资源与岸线资源,不能过度开发、挤占太满,要留有发展余地,统筹考虑,协调利用。
2.时空发展有序原则
省域发展空间布局的目的是为海南省未来发展规划空间资源,同时为未来发展构建良好框架。因此,空间布局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就是要时空发展有序。对于海南省而言,现在的省域空间发展布局要为2015年以至2025年的城市定位目标建设一定框架,包括交通建设也是在这样一个框架为省域内外的城市联动发展服务。核心城市、沿海岸线以及产业布局的改进发展都要从时空有序发展的角度考虑。
3.区域城市整体原则
区域支撑着其内城市的发展,海南省目前在总体上其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不强,城镇化发展不足,经济结构层次偏低,产业布局存在一定问题,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在此时配合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进行区域城市全面调整,以区域内部经济结构合理化、土地利用集约化、自然资源与基础设施合理配置、核心城市带动作用显著、周边地区协调发展为标志的新型区域城市整体结构将推动省域更好、更快发展。
4.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原则
正是因为省域内各城市重点职能是多元化的,在进行城市空间布局时要结合城市发展的时序性,有重点的先发展核心城市,统筹区域发展,起到重点带动全局的作用。因此,在进行省域空间发展布局时,要抓住对海南省未来发展关键性的空间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发挥政府在空间规划中的指导和管制作用,集中力量规划建设发展重点、核心区域城市,以点带面,将增长极理论联系到实际规划建设中,最终实现海南省“十二五”期间总体发展定位目标。
5.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省域发展空间布局的最基本原则,省域的建设发展涉及到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特别是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将会在进行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对保护环境的要求将更强,省域空间布局要有利于海南省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达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指导思想
海南省域发展空间布局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建设为契机,以海口、三亚主、次中心城市建设为核心,以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型工业为策略,发挥海南省区域多样资源优势,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
在省域发展中,尤其需要注重城市区域联动发展与交通走廊建设,以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以及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六大战略定位为建设发展目标,实现海南省“十二五”战略目标,基本奠定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框架,实现富民强岛,将海南打造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
(四)布局构想
根据布局原则和指导思想对海南省域发展空间布局构想如下。
1.布局战略选择
根据区域规划的相关理论,影响区域发展空间布局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为区域依托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区域神会经济渐进阶段,另一方面是城市政府管制及整体城市规划。
根据海南省的自然地理条件,可以看出,海南省因其为四面临海的地理区位,加之因交通和河流山水的分割,使其省域内南北方向长于东西方向,因此,海南省基本上是以南北向分布,临海散点城市连通的带状分布。因其独特的海运交通特点,其对于所属珠三角经济区的货物集散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对于海岸线的利用开发可能会加剧这种带状分布所带来的平面组织单一,进而导致区域发展程度不均衡,城市彼此间差异加剧。纵观海南省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其从北向南、沿东西两翼延伸,进而从沿海向内部纵深地区推进的发展模式,形成了现今海南省的产业布局结构不均以及海岸线城市与内陆城市发展不协调的态势。
为了避免这一问题进一步扩大,兼顾海南省未来国际旅游岛的发展定位要求,在区域布局中,选择增长极理论及点轴渐进扩散理论作为布局战略理论支撑,选择海南省海口市及三亚市作为主、次中心城市,以贯穿海南全省的主要交通枢纽西线高速、东线高速、东环高铁三条主要公路干线为联结中心城市及以新型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增长极”洋浦工业港区、海口、琼海工业园,使海南省域实现联动发展,在保证海南省第二产业的的发展的同时,又可以保持城市与自然环境合理距离,能够保持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海南省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升级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使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能够得到较好的布局支持。
2.海南省区域发展定位目标
海南省具有岛屿经济的显著特点,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就要尽快解决“三低一小”,即“工业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和经济总量偏小”的问题,对于海南来说,应在于立足于自身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大的市场,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
对于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海南来说,目前的建设规划原则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必须注重切实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加快海南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经济的发展,这是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和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经济基础。
海南农业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即拥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土地后备资源量较多,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热带农业资源处于全国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地位,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是海南最大、最现实,最长远的优势;工业是海南省产业结构布局薄弱之处,因国际旅游岛建设对于海南省工业发展的制约与要求,加之海南工业发展的诸多优势条件长期没有得到发挥,海南省工业发展应着重于对于新型工业的发展,发挥海南省交通优势,建设工业自由港,令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促进发展,加快工业转型。从旅游业看,海南是国内乃至世界上现存为数不多的未受多大污染的地区,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独特,加之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令发展旅游业在海南省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潜力。建立以旅游业为龙头、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工业为支撑的支柱产业体系将是海南省未来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
3.海南省区域布局具体构想——
依托海口和三亚等中心城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构建起“一区三带九重点”,南北互动、东西相融、差异化发展的产业格局,即以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文化产业集聚区)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游戏、体育健身、休闲疗养等重点产业,形成东线以滨海旅游文化为主体,集中发展现代、时尚、国际一流的现代文化产业带;中线以黎苗民族风情、黎峒文化园等特色旅游文化为主体,重点发展自然、生态、环保、民俗的绿色文化产业带;西线以高科技、环保、民间文化为主体,重点发展新兴工业观光、乡村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的特色文化产业带。
3.布局调整
(五)引导策略
1.国际旅游岛建设政策支持——离岛“免税”政策
2.新型工业区——洋浦工业自由港建设政策支持
第五篇:城市空间发展布局规划
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
1.任务:是为居民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和优美的环境。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宅外,还须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所、道路广场、市政工程设施等。
居住区规划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建设作出综合的全面安排。居住区规划还必须考虑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需要及习惯、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气候、地形和现状基础等条件,同时应注意远近结合,留有发展余地。居住区规划属于城市详细规划的范畴。
一、居住区的影响因素及其历史演变
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居住区形态与居住环境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表现为一个渐进的历史演变过程,从中可折射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影响居住活动的主要因素有: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社会与家庭结构、文化与民俗等。
二、居住区的分级、规模与特点
1.居住区
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用地一般在50~100公顷。
特点:规模大、配套设施完备、环境优雅、居住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并重。1个居住区可以划分为4~5个居住小区,也可直接划分为若干个居住组团。
2.居住小区
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用地一般为15~35公顷。
特点:规模适中、配套设施齐备、环境标准适度、以居住职能为主以日常生活服务功能为辅。
3.居住组团
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主干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用地一般为4~6公顷。
特点:规模小、配套设施少、以居住功能为主辅以少量基本生活服务职能。
4.住宅街坊
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用地。它的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通常建有沿街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他公共建筑。
三.居住区规划的原则和内容 1.居住区规划的原则
环境育人原则、以人为本原则、量力而行原则、天人合一原则。
2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建筑群体组合、公共空间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绿地规划。3.居住区规划的成果
具体的规划设计图纸成果包括现状及规划分析图、规划编制图、工程规划方案图以及形态规划设计意向图等。
文字成果主要是规划设计说明书和规划技术指标分析。
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外居住区规划主要理论与实践
1.邻里单位理论
提出者: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以改善居住区组织形式。“邻里单位”规划的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四周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者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亩(0.8公里);(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2.英国的新城建设
大规模的新城建设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战后初期,即1946~1950年兴建的小镇(以哈罗新城为代表); 第二个阶段是战后发展阶段,即1950~1964年,英国大城市均出现经济复苏,人口迅速增长,内城压力继续增大,但内城已经衰退,新城建设进入高潮,建设量剧增;
第三个阶段是1965年以后,新成建设进入成熟阶段,主要是增加就业机会,使新城成为独立完整的小城市而不是大城市的附属城(代表城市就是伦敦与伯明翰之间的米尔顿·凯恩斯)。
新城的规划思想来自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具有以下特点:
(1)住宅以独立花园式住宅为主,搭配少量的公寓,居住区强调绿化和景观;(2)新城开发中自建房屋比例较低,大部分由开发公司统一开发,工业化施工,成本较低,租金比较低廉;
(3)开发新城的另一重要原则就是就业,优先考虑把新增工业、企业项目布置在新城;
(4)新城的交通体系采用完全人车分行原则,新城主干路由快速路与大城市中心联系,市区内部有完整的步行系统,可以步行穿越各社区的中心、商店、学校和公共汽车站;
(5)新城建设了充足的服务设施,如大规模的医院、学校、购物中心等;(6)新城还预留大片未开发土地以便进一步开发娱乐、休闲等公共活动场所。3.美国的新城市主义
美国的新城市主义是由于城市中心区过于密集和环境恶化产生的。美国城市不仅是工业化初期遗留的问题,更多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急剧膨胀现代主义城市。
挽救现代城市的首要措施是必须认识到城市的多样性与传统空间的混合利用之间的相互支持。
新城市主义的另一个对立面是美国在大都会衰落过程中产生的郊区化住宅,这些住宅都是一些低密度的独立住宅,它们沿着树枝状道路蔓延开去,极其浪费土地,并且没有公共交往空间,缺乏人情味。
新城市主义是人类对于城市的一种新梦想,其理论来源依旧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新城市主义的奠基人是德雷斯·杜安伊与伊莉沙白·普拉特夫妇。新城市主义最引人注目的理论就是传统邻里区开发(TND)和注重使用公交的邻里区开发(TOP)。虽然设计中侧重有所不同,但出发点是一致的,即建立公共中心形成以步行距离为尺度的居住社区。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一、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
居住区——居住小区
(二级结构);
居住区——居住组团
(二级结构)。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
二、居住区规划布置形式
1.片块式布局
2.轴线式布局
3.向心式布局 4.围合式布局
5.集约式布局
6.隐喻式布局
三、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
对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基本要求:①方便居民生活,利于组织管理;②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利于安全防卫;③公共活动中心方便使用、经营和社会化服务;④规划设计构思新颖、环境协调,富有特色。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变化趋势 1.小区规划结构的多元化
2.住宅组团在向小型化,私密性和舒适性发展 3.街坊式布局形式日益被接受 4.人车分流的交通布局形式受到重视
5.设计配套公建、绿地和道路时更多关注老年人需求
城市空间发展布局规划
一、市域城乡空间的基本结构及空间管制
市域城乡空间一般可以划分为建设空间、农业开敞空间和生态敏感空间三大类,也可以细分为城镇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用地、生态旅游用地等。
立足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和未来区域开发态势的判断,通常对市域城乡空间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分别采取不同的空间管制策略。一般来说,分为三类: 鼓励开发区 :一般指市域发展方向上的生态敏感度低的城市发展急需的空间。该区用地一般来说基地条件良好,现状已由一定开发基础,适宜城市优先发展。
控制开发区 :一般包括农业开敞空间和未来的战略储备空间。
该区用地既要满足城市长远发展的空间需要,也负担区域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并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建设用地的投放主要是满足城乡居民点建设的需要。
禁止开发区 :指生态敏感度高、关系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主要是自然保护区、文化保护区、环境灾害区、水面等。
根据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区的提法及目标要求,市域城乡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四类: 优化调整区 :主要是指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均最为优越,但由于发展过度或发展方式问题导致资源环境支撑条件相对不足的地区。未来发展的方向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科技发展能力,调整空间布局,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率。
重点发展区 :主要是指发展基础厚实、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支撑能力较强的地区,是区域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最适宜扩展区和人口集聚区。未来主要以加快发展、壮大规模为主,并应合理布局产业,促进产业集聚。
适度发展区 :要是指发展基础中等,区位条件一般,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不足,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条件一般的地区;或者是虽然各方面发展条件较好,但由于受到土地开发总量的限制或出于景观生态角度的考虑而无法列入重点发展区的地区。
控制发展区 :主要是指工业化城市化的不适宜地区,包括各类生态脆弱区、以及各方面发展潜力不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条件最差的地区。这类区域的主体功能是生态环境功能,是整个区域的生态屏障。
二、市域城镇空间组合的基本类型 均衡式 市域范围内中心城区与其他城镇的分布较为均衡,没有呈现明显的聚集。
单中心集核式 :中心城区集聚了市域范围内大量的资源,首位度高,其他城镇的分布呈现围绕中心城区、依赖中心城区的态势,中心城区往往是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分片组团式 :市域范围内城镇由于地形、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若干个城镇聚集成组团,呈分片布局形态。
轴带式 :中心城区向外集中发展,形成轴带,市域内城镇沿轴带间隔分布。
三、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的形成
1、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一般城市的空间形态同时具有整体上绝对的动态性和阶段上相对的稳定性特征。
直接影响因素 :既包括城市本身所在的区位、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景观、生态、农林矿业资源等等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也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范围,城市性质,在国家和地区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源、水源和对外交通,大型工业企业配置,公共建筑和居住区组织形式等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条件
间接影响因素 :是城市各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国家政策和行政体制、规划设计理论和建筑法规、文化传统理念等人为条件。
2、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类型
集中型形态 :城市建成区主体轮廓长短轴之比小于4:1,是长期集中紧凑全方位发展状态,其中包括若干子类型,如方形、圆形、扇形等。这种类型城镇是最常见的基本形式,城市往往以同心圆式同时向四周扩延。主要城市活动中心多处于平面几何中心附近,属于一元化的城市格局,建筑高度变化不突出而比较平缓。市内道路网为较规整的格网状。这种空间形态便于集中设置市政基础设施,合理有效利用土地,也容易组织市内交通系统。
带型形态 :建成区主体平面形状的长短轴之比大于4:1,并明显呈单向或双向发展,其子型有U型、S型等。这些城市往往受自然条件所限,或完全适应和依赖区域主要交通干线而形成。
放射型形态 :建成区总平面的主体团块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包括指状、星状、花状等子型。这种形态的城市在一定规模时多只有一个主要中心,属一元化结构,而形成大城市后又往往发展出多个次级副中心又属多元结构。这样易于组织多向交通流向及各种城市功能。
星座型形态 :城市总平面是由一个相当大规模的主体团块和三个以上较次一级的基本团块组成的复合式形态。最通常的是一些国家首都或特大型地区中心城市,在其周围一定距离内建设发展若干相对独立的新区或卫星城镇。
组团型形态 :城市建成区是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主体团块和若干个基本团块组成,这多是由于较大河流或其他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这种形态属于多元复合结构。如布局合理,团组距离适当,这种城市既可有较高效率,又可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散点型形态 :城市没有明确的主体团块,各个基本团块在较大区域内呈散点状分布。这种形态往往是资源较分散的矿业城市。地形复杂的山地丘陵或广阔平原都可能有此种城市。通常因交通联系不便,难于组织较合理的城市功能和生活服务设施,每一组团需分别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布局
四、转型期城市空间增长特点
城市空间结构走向多元化。
新产业空间 :新产业空间包括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等。
开发区是集中体现我国转型与城市发展成就的区域,开发区土地开发规模大、建设速度快,不断吸取城市过滤出来的新要素,形成产业集聚规模经济。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依靠科技实力和工业基础,利用一切可能获得的先进科技、资金和管理手段,面向国内外市场,创造优化环境,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促使我国的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高新区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基地,如广州的软件园及生物岛、武汉的光谷等。
保税区具有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功能,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之一。
新型业态 :转型期以来,中国零售商业快速发展,不断吸取国外发展成功模式,商业业态出现许多新的形式,并逐渐占据中国商业市场。
新居住空间 :城市地区商品房社区建设、城中村的产生成为转型期城市居住区的两个主要特点。
第一,住房商品化后,城市居民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购买能力和偏好选择住房,促使城市居住空间出现分异。房产商进行大规模的商品房社区建设,满足城市中上阶层的住房需要,出现了大型的商业楼盘、别墅、高级住宅区等。
第二,城市向郊区的扩展包围了许多城郊结合部的村庄,导致城中村的产生。 大学园区 :大学园区促进了城市向郊区的扩展,大量城市人口的进入使边缘区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在大学园区内的各种服务、娱乐、医疗、金融等设施,也形成了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城市社区。
生态保护空间 :转型期以来,城市在规划和管理上都更加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重视城市河湖水面、绿地等开敞空间,城市通过点、线、面等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进行生态保护、生态隔离等来保证城市的生态基底不受破坏。其中,城市外围绿带可以阻止城市向外扩张,公园、大型绿地等开敞空间可以隔离、拉疏新城与旧城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形成多中心、适度、合理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保持城市的有机结构和优良的生态环境。
中央商务区 :CBD是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纳和辐射能力最强的地区。它集中了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信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商务中心区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而且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 快速交通网 :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拉大,交通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障碍,许多大城市都开始兴建城市快速道路和轨道交通网络。
五、信息社会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发展趋势
大分散小集中 :技术进步既提高了生产率,也使空间出现“时空压缩”效应,人们对更好的、更接近自然的居住、工作环境的追求,是城市空间结构分散化的重要原因。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散将导致城市的区域整体化,即城市景观向区域的蔓延扩展。
从圈层走向网络 :城市形态自内向外扩展。进入信息社会,准确、快捷的信息向网络将部分取代物质交通网络的主体地位,空间区位影响力削弱。网络的“同时”效应使不同地段的空间区位差异缩小,城市各功能单位的距离约束变弱,空间出现网络化的特征。分散化与网络化的另一个影响是城市用地从相对独立走向兼容。
新型集聚体出现 :虽然城市用地出现兼容化特点,但是由于城市外部效应、规模经济仍然存在,为了获取更高的集聚经济,不同阶层、不同收入水平与文化水平的城市居民可能会集聚在某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形成各种社区;功能性质类似或联系密切的经济活动,可能会根据它们的相互关系聚集成区。另外,城市结构的网络化重构也将出现多功能新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