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6 李运华:我国就业援助服务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4 05:45: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71116 李运华:我国就业援助服务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71116 李运华:我国就业援助服务问题研究》。

第一篇:20071116 李运华:我国就业援助服务问题研究

我国就业援助服务问题研究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李运华 张成文

一、我国就业援助服务的现状 就业援助服务,作为公共就业服务的内容之一,在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①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结构调整迅速,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计划经济向市

②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就业问题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为了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实施再就业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8年6月9日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以此为契机,我国的就业援助服务开始大力发展起来。

在开展就业援助服务之初,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和再就业问题,通过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三年过渡期,一方面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此期间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达到促使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目的。但是,这时只是具备了就业援助服务的初步形式,而正式出现就业援助服务的名称的时候已经到了2001年,那时称其为③“再就业援助行动”。颁布此通知的目的可以说也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社会保险问题,以及生活问题。但是,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从通知的内容也可以看出,主要是劳动保障部门在经办,同时要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向当地政府汇报,并主动与经贸、财经、工商、税务等部门加强联系。④这种情况一直到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出台。该通知要求各级劳动保障、计划、经贸、教育、民政、财政、建设、税务、工商、银行、物价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从此,就业援助服务在各级政府部门间协调统一起来,正式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局面。

为了推进就业援助服务制度化,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我国2004年开展了“再就业援助周”的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并在总结2004年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在以后几年中也开展了“再就业援助月”活动,为我国就业援助服务积累了大量实际的经验。最终,我国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并用专门一章规定就业援助服务。至此,多年的理论与经验汇成一部法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我国的就业援助服务。

随着我国劳动力供给的持续增长,以及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的加剧 , 加之就业困难群体自身的观念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给我国的就业援助服务增添了很大的压力。尽管如此,各地区政府职能部门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在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一)在我国中央政府有关政策的指导下,各地方政府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就业援助服务体系,内容涉及就业培训补贴、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服务、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多方面,为我国开展就业援助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在推动我国就业援助服务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①②李宏《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北方经贸》,2007年第01期 宋敏 丁宁宁《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的发展及策略浅议》,《山东经济》,2003年7月第4期,③参见:劳动保障部《关于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的通知》(劳社部发[2001]8号)④同上 成为指导全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根本性文件,各地区根据该文件的有关精神,均发布了该地方有关进一步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或贯彻国务院该文件的实施意见,如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文件的通知》(京政发[2006]4号),天津市发布了《天津市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津政发[2006]3号)等。

在具体的实践中,各地区也取得了很大的实效。如辽宁省在2005年帮助全省14.3万户的17.5万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其中,在公益性岗位就业或被企业招用5.3万人,享受“4555”社会保险援助1.8万人,享受免费培训援助5.2万人,享受免费技能鉴定援助7762人;广东省在2004年共帮扶全省2.5万户、3万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了就业,其中享受低保的人员为1.1万名等①。

(二)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各地方政府积累了许多很有成效的就业援助工作方法。在日常就业援助服务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就业援助服务,如从2004年开始的“再就业援助月活动”,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等活动形式,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如广东省珠海市于2006年“再就业援助活动”中,新增落实社会保险补贴187人,其中新增落实公益性岗位人员社会保险补贴152人,新增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35人;同时集中兑现再就业补贴9.5万元,并进行了税费减免和再就业补贴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确保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②

(三)在提高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能力方面,我国各地方政府初步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就业培训体系。

如福建省福安市就业技能培训中心于2004年一年培训人数达到1200多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500多人,农村富余劳动力700多人,培训后人员就业率达到80%。江西省赣州市从2004年初到8月底止,全市共培训44289人,其中合格42872人,合格率96.8%,培训合格后就业36441人,就业率85%等。在创业培训方面,重庆市沙坪坝区就业培训中心,自2003年12月以来,先后开办了SIYB创业培训班16期,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29人,合格401人,培训合格率达93%,已有279人实现了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创业成功率达69%,新创造就业岗位1156个,带动就业再就业3508人。江苏省无锡市自2003年9月启动“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工作以来,先后开展创业培训8869人,其中“产生你的企业想法”(GYB)培训6121人,“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2748人。SYB培训后有1626人成功创业,并带动近5000多人就业,产生了一大批先进创业典型等。③

(四)我国各地方政府逐步构建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就业服务工作网络,同时,就业援助服务在信息化建设上也取得一定成效。

从我国各地区相关报道和有关的政策可以得知,我国各地区基本形成了市区综合服务场所和街道社区平台相结合的就业服务工作网络。另外,在我国实施金保工程的带动下,我国各地区的就业援助服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江西省政府劳动保障网获得了“2006年度江苏省优秀政府网站”的称号,从其建设来看,内容涉及政策解读、公众需求、专题发布等多方面。

二、我国就业援助服务体系面临的问题与难点

①② 参见:http:// 参见:http:// ③ 参见:http:// 参见:李强 胡俊生 洪大用著:《失业下岗问题对比研究》,33-48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③参见:http:// 其次,在鼓励企事业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方面,首先在政策制定环节存在着出台的政策不够精细和系统配套的问题。如武汉市有关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优惠政策方面,存在着武汉市财政局下发的有关通知,武汉市税务局下发的有关通知,以及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劳动社会保障部有关通知等多个政策文件并存的现象。另外,各个文件之间在具体的优惠对象上还存在着不一致,这必然使政策执行者处于矛盾境地;在实施环节,则存在着落实优惠政策不够到位等问题。如税费减免幅度偏小、社会保险不及时到位、报批手续冗烦等,影响了企事业单位吸纳援助对象就业的积极性。从武汉市有关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优惠政策的文件可以看出,有关企业在符合一系列条件的情况下只能享受到每吸纳一名就业困难群体则减免4000元的税收优惠。而企业每年支付给所吸纳人员的工资却远不只4000元(因为企业要受到劳动基准中最低工资保障的限制),另外,企业在申请相关税费减免时,程序也比较繁琐。经过这样的对比,我们不难得出企业对此优惠政策的态度。

再次,在鼓励援助对象自雇与创业的优惠政策方面,存在着与上述鼓励企事业单位吸纳援助对象就业政策相似的问题或不足,尤其是政策不够系统配套、甚至相互冲突的问题比较突出。如社会保障方面的不同部门出台的以低保人员的各种补贴政策,标准不一,相互之间甚少沟通整合,造成很多灵活就业者就业时获得的收入水平反而不及靠低保生活的失业者的水平。这种情况直接抵消了鼓励援助对象自雇与创业的优惠政策的效果,并且形成不良的价值导向。

(五)政府直接实施岗位援助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政府直接实施岗位援助方面,我国各地政府主要是通过在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实现的,而对于生活型社区,地方政府能够提供的岗位则比较缺乏。

在集中安置就业方面,由于我国福利企业的数量急剧下降,兴办福利企业的投资主体和经营范围受限、福利企业的工资普遍偏低等因素,导致其在促进就业

①困难人员就业发挥的作用很小。

在对外劳务输出方面,由于存在就业困难人员技能缺乏,就业观念陈旧等因素外,政府部门在有效组织对外劳务输出、维护输出劳动者劳动权益等方面也存在着不足,也影响了对外劳务输出的进展。

(六)我国各地方政府在就业援助服务与管理的能力建设上的问题与难点 首先,人员和编制上存在一定问题。我国就业困难群体众多,具体到一个社区,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但是一个社区的工作只由一个或几个劳动保障员来负责,客观上存在着服务能力的困难。

其次,体制和机制上也存在着一定问题。虽然我国各地区形成了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就业服务工作网络,但是在机构和职能部门的协调统一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其

一、就业援助与低保等社会救助工作密切相关,但却分属不同政府部门管理,在出台政策措施时协调不够,即造成政策冲突;其二、一个行政区内的经济发展之规划与导向、投资项目的启动等,与就业机会的供给有密切关系,对就业与失业往往产生重大影响,但在目前体制下,劳动职能部门即少有机会预先参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政方针的决策,也就难以把握先机、提前布局以利抓住就业机会或应对失业危机;其

三、在目前的就业服务与管理体系中,在区劳动局之下有就业管理局,街道有劳动保障所,社区有劳动保障协管员,但他们的隶属关系复杂,加之就业管理局自收自支的事业编制性质,对就业援助工作的上下 ① 参见:“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残疾人就业现状与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5期 联动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再次,就业援助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滞后,成了政府就业援助服务与管理能力建设上的软肋。

就业过程涉及到劳动者、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三方,就业援助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三方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否畅通。现在由于就业援助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严重滞后,劳动力供需双方、劳动者与政府部门、用人单位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反馈、沟通不顺畅,严重影响就业援助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离开信息化、网络化,政府也就很难实行跟踪服务和动态管理。

三、改进我国就业援助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关于就业援助服务相关概念等相关方面的建议 就业援助服务是公共就业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与公共就业服务的主要区别在于服务对象的不同。所以,准确地界定就业援助对象,乃是做好就业援助工作的首要问题。纵观我国各地就业援助服务的情况,至今还没有一个地区对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服务进行严格的区分。为了进一步开展就业援助工作,我们建议在政策制定和工作实践中,严格地区分就业援助对象和一般公共就业服务对象。理由如下:

其一,解决一般公共就业服务对象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发挥市场的功能;解决就业援助对象的就业问题,则主要靠政府职能。这是政府与市场的功能分野。其二,政府的资源和能力也是有限的,有限的公共资源和能力必须用在刀刃上,不能大包大揽。其三,这样有利于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即社会成员能够自立的,应该通过市场自力解决问题。

至于就业援助服务对象的认定标准,根据《就业促进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应当是指“因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家庭因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以及连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能实现就业的人员。”更具体的界定标准则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可由有权机关依法定程序确定。

(二)关于提高就业援助对象就业能力的措施的建议 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过程中之所以处于弱势地位,这与就业困难群体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分不开的。为了有效地提升就业困难群体的综合素质,促进就业,我们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快就业培训机构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进度,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就业培训,并且引入市场机制,优化培训资源的配制,提高培训的成果。智利和我国上海地区以招标方式确定培训机构,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样,既减轻了政府部门的负担,又提高了社会力量参与就业培训的积极性,同时以竞争招标的方式也有利于培训质量的提高;第二,在就业培训的内容方面,要结合市场的需求和劳动者自身的要求,开展有效培训,提高就业培训促成就业的效率。其中,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定单培训”方式,值得推广。这种形式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社会力量在就业培训中积极寻求社会需求的岗位,以获得就业培训的机会,另一方面,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就业培训形式也有利于转化培训的成果,促进就业。第三,在就业培训补贴方面,我国已总结出“就业培训补贴与就业培训合格率挂钩”,“就业培训补贴与实现就业人数挂钩”等方式,这些做法有利于促进就业培训机构提高培训质量。但在我国就业培训整体水平较高的地方亦采用就业培训补贴与实现就业人数相挂钩的政策,这样做有利于就业培训机构在提高培训质量的同时注意就业培训内容的选择。

(三)关于完善促进企事业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政策体系的建议 首先,参考国际通行的做法,制定出台必要的强行性就业安置政策,提高政 府部门实施就业援助和失业干预的能力。比如,对残疾人实行按比例强行性安置就业;建立企业裁减就业援助对象的预警预防制度。与此同时,政策的精细化与可操作性应该特别注意。

其次,对鼓励企事业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优惠政策进行重新梳理和系统整合,力求政策措施系统化、精细化并相互衔接配套。具体政策包括:对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用人单位适当提高税费优惠幅度,降低获得优惠政策的门槛,简化相关的申请报批的手续等。

最后,重新梳理和整合有关鼓励援助对象自雇与创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同样要力求政策措施系统化、精细化及相互配套。在这方面,当前最迫切的是把鼓励援助对象自雇与创业的优惠政策和低保补贴等社会救助政策放在一起进行清理和整合,构建一个相互衔接、系统有序而不是相互冲突的政策体系。这件工作当中最重要的事,是以鼓励就业为指导思想,处理好低薪工作者的工资所得、法定最低工资、失业保险与最低生活保障金四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建议适当拉开这四者之间的距离,以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人积极就业,走上自立的道路。

(四)关于政府直接实施岗位援助方面的建议

在政府直接实施岗位援助方面,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如通过建立专门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如福利企业)实现就业援助对象集中就业;政府部门组织实施有效的对外劳务输出等。

在集中安置就业方面,应该允许社会力量参与,取消行业限制,制定精细的优惠政策,加强对福利企业承包的规范管理等,这是搞活福利企业的关键。只有福利企业搞活了,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在对外劳务输出方面,因为存在两方面的因素,所以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在相关的就业培训中增加对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观念的培训,使其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的新观念,同时,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技能的培训;第二,政府部门在对外劳动务输出中应发挥重要作用,如有效地组织对外劳务输出,同时,应该加大对外劳务输出的劳动者的劳动权益的维护,如制定维权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政府部门加强对用人单位的联系,明确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使就业困难人员放心出去等。

(五)关于加强政府就业援助服务与管理的能力建设的建议

第一,针对政府在就业服务与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传统办法即适当增加编制和人员,也是可以根据各地情况加以考虑的。但更应该考虑向科技和管理要效率,即通过运用新技术和提升管理水平来应对就业援助方面的工作压力。还可以借鉴一些先进国家的做法,征集志愿者参与就业援助工作,以缓解政府服务能力的不足。

第二,整合机构与资源,理顺体制关系,分清各自职能,形成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统筹的协同有序的工作机制。具体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其一,处理好主管就业援助工作与主管社会救助工作的部门之间的统筹与协调问题。特别是在制定政策措施时,应加强沟通、协调和统筹,防止政出多门导致的矛盾和冲突。其二,让就业主管部门积极参与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计划与规划、投资立项的决策,以利其把握先机、提前布局,从而促进就业援助服务工作。其三,理顺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劳动服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力争形成一种上下联运、协同高效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三,高度重视就业援助工作的技术支持平台的建设,推进就业援助服务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所谓技术支持平台,是指各种必需的信息系统与网络,以 及其他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政策制定要想准确和精细化需要有一个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的支撑。出台了好的政策,仍有赖于一个坚实有效的技术支持平台作为依托,才能实现政策的高效精准的实施。

技术支持平台建设的具体步骤:首先,投入足够的人、财、物力,对就业困难人员做入户调查,摸清其各项基本情况,建立健全就业援助的基础服务台账。其后,通过资料的计算机录入工作,初步完成就业援助服务情报的信息化。最后,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实现就业援助服务信息的网络化,以利信息的交流、共享以及政府的动态跟踪管理。

第二篇:就业援助跟踪服务制度

就业援助跟踪服务制度

为确保《哈尔滨市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实施办法》实施,切实做好就业援助工作,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稳定就业,结合实际我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跟踪服务对象

实现就业不足6个月的就业困难人员。

二、跟踪服务机构职责

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简称社区)负责跟踪服务具体实施; 街道(乡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所(简称街道)负责所辖社区跟踪服务业务指导和日常检查;

区、县(市)就业局负责基层跟踪服务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三、跟踪服务程序和方式

(一)社区通过开展“回访本人、回访家庭、回访单位”“三回访”活动,了解援助对象的就业情况。宣传国家在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就业、个人自主创业以及实现灵活就业方面的就业扶持政策。

(二)社区在“三回访”过程中,发现有不稳定因素可能导致援助对象再次失业的,联系所在单位,尽力帮助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使其工作得到稳定。

(三)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用人单位,帮助协调落实税费减免、企业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等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四)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援助对象,帮助协调落实税费减免政策。需资金扶持的,帮助申领小额担保贷款;对符合申领社会保险补贴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帮助其落实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五)对实现就业不足6个月再次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继续纳入分类帮扶范围,按照就业援助分类帮扶制度要求,继续对其给予帮扶,促进其实现再就业。

四、工作要求

(一)要将跟踪服务工作作为就业援助帮扶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将跟踪服务工作做实做细,确保就业援助效果得到巩固。

(二)各区、县(市)就业局要定期组织街道(乡镇)、社区工作人员做好“三回访”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援助对象就业后切实享受就业扶持政策,以实现稳定就业。

就业援助登记认定制度

为确保《哈尔滨市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实施办法》实施,切实做好我市就业援助工作,使符合条件就业困难人员得到及时登记认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登记认定对象

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具有本市城镇户籍并申请登记的下列人员应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

(一)“4050”失业人员。

(二)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

(三)残疾失业人员。

(四)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人员。

(五)连续失业1年以上就业转失业人员。

(六)因失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人员。

(七)单亲抚养未成年人失业人员。

(八)曾经荣获县以上(含县级)劳动模范荣誉的失业人员。

(九)烈属失业人员。

(十)军人配偶失业人员。

二、登记认定服务机构职责

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简称社区)负责就业困难人员的登记和认定初审; 街道(乡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简称街道)负责就业困难人员的登记和认定复审;

区、县(市)就业局负责登记和认定审核确认。

三、登记认定程序

(一)社区在2个工作日内对申请登记的就业困难人员相关证明材料进行认定初审。初审合格者,填写《黑龙江省城镇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申请审批表》。

(二)社区对申请登记对象张榜公示3天。公示无疑义后,2个工作日内将申请人员信息录入“金保工程”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并将申报材料报送街道。

(三)街道在2个工作日内对社区上报的相关材料进行复审。对复审不合格的,予以退回。对复审合格者,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复核确认,上报区、县(市)就业局。

(四)区、县(市)就业局在4个工作日内对街道上报的相关证明材料进行审核确认。对审核不合格的,予以退回。对审核合格者,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审核确认,在其《就业失业登记证》备注栏内注明就业困难人员类型,加盖经办人工作名章,并将相关材料经社区返给本人。

(五)区就业局须将登记认定的《零就业家庭认定名单》按月上报市就业局备案。

四、工作要求

(一)就业困难人员从申请登记到审核认定工作时限为不超过13个工作日。

(二)工作人员要严格履行登记、审核、认定程序,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登记认定服务,并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杜绝弄虚作假或无故拖延行为发生。

(三)对经办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无故拖延认定或弄虚作假办理的,根据其情节给予相应处分。

(四)对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违反规定、严重失职造成不良后果的,应予以解聘处分。

第三篇:华一居委优秀就业援助发言

强化就业援助

情牵社区百姓

就业是民生之基,富民之本,帮助弱势群体实现就业,为人民群众提供贴心服务,提高群众对开展就业援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营造共同关心支持就业困难群体的良好氛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能为市场经济长期发展注入活力。

华一居民区现有居民

户,常住人口

余人。下岗、事业人员

人(其中男性

人,女性

人)。过去的一年中,在街道劳动保障所的指导下,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使居民区实现制度化、社会化、规范化。为社会稳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环境。现就相关工作会汇报如下:

一、发挥援助员优势,强化基础资料

许宪作为华一居委的就业援助员,自

年开始从事就业援助工作,至今已有

年多了。许宪对前来登记过的人员的情况可说是了如指掌,只要有合适岗位,都积极推荐,合理匹配,使双方都得到满意。作为一名老资格的就业援助员,在平时的走访中他与居委干部一起配合,注意信息的收集,从失业人员基本信息,就业状况;小区内单亲及大龄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状况;走访了解就业困难对象的年龄、家庭生活来源、个人特长、家庭成员情况、就业愿望等方面的详细情况。使得小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状况、择业意向、就业能力、就业意愿,做到了“四清”。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工作。从而为开展创建充分就业务实了基础。

二、抓好就业平台建设,拓宽工作渠道

1、为做好就业援助的工作,我们制定了工作计划。为就业援助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配备打印机、电话机等相关办公设备,保证网络的畅通。与此同时,还多次在醒目的位置张挂宣传横幅。

2、定期检查、清洁就业宣传橱窗,就业援助员及时更新各种信息,把培训信息、各类政策,及时向广大居民进行告知,使得需求人员能够及时获得相关信息。

3、多方筹建就业平台。我居民区通过各种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构筑就业平台。已分别与农工商超市(瑞丽店)、新安市场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推荐居民实现就业。

4、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促进困难人员就业。配合街道劳动保障所,多次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对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技能的失地就业困难人员;对年龄偏大,生活困难的长期失业人员和大龄失业人员开展就业帮扶,共推荐就业

人,人走上了工作岗位。

三、突出重点抓好就业援助工作

众所周知,就业援助中最令人头痛的是刑释解教人员,他们也要生存,也想就业,可是能吸纳他们的单位少之又少。华一居委有一吸毒对象,年龄较大,劳动教养释放后,没有固定的收入,平时的吃用开销却全由年迈父母照顾,几次到居委吵闹,要求工作。对于这类对象,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没有了收入、没有了生活来源,是带着满肚子的怨气来到居委找工作的。接待这种对象时,主要方法是:先让他(她)把气撒完,然后象聊家常一样逐步摸清情况,稳定情绪,再根据他(她)的就业意想,进行合理匹配,一旦有合适的岗位,及时通知,使他们能尽快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这样,多解决一户家庭的就业问题,社会就多一份安定的因素。许宪与居委干部一起耐心地做他思想工作,一边对他进行帮教,一边帮助他寻找合适的工作,终于在耐心的帮助下,这名对象被新安市场录用做了市场管理员,生活逐渐走上了正常的轨道。

风雨无情,人有情。还有这样一类困难对象,华一居委有一个女青年,患有肾小球炎症,不能从事体力劳动,有的时候甚至不能长时间站立,居委也给予了不少帮助,但我们觉得物质上的帮助是短暂的,只能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唯有有份一份工作,才是长久之计。

在了解到该女青年的遭遇后,首先同她的家长打交道,从侧面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学业学历,掌握了基本情况后再有的放矢地同她们直接交流,并进行职业教育,使青年人能端正就业态度。然后,她根据各人的情况,能培训的则培训,能见习的则见习,有招聘会时尽快让她知道,以便她做好准备工作,从容的参加招聘会。

针对青年人而言,可能是在家由家长宠惯了,在找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存在没有有一技之长,但就业期望值比较高的现状,党总支书记与就和业援助员一起耐心教育她做一个“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最终在大家关心努力下,这名女青年成为街道里一名外口协管员,有了稳定的收入。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推荐一个人上岗、在就业不外是又完成了一个“指标”,但是我们的感受是,只要我们真正为那些就业困难的群众做实事了,居民就很容易支持我们。他们要求其实并不高,我们的一点点付出,有时就可以让他们铭记和感动。

第四篇:关于我国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摘要:在劳动力供给日益增加和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社区就业已经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就业形式之一。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上的缺陷,导致社区就业人员的各种社会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我们通过调研,对于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完善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理论探讨。关键词: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社会保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社区就业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扩大就业和推进社区建设的要求,把社区建设和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依托社区阵地,发挥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化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和方便的活动。随着社区就业的发展,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也摆在了人们面前,这就是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严重缺失,以及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庞大的社区就业群体游离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将不可避免地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带来冲击和影响。正是带着社区就业及其就业人员社会保障这一研究课题,我们通过对江苏省宿迁市区、苏州市区6个街道的18个社区进行实地调查,直接了解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所想所需,了解社区就业人员的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580份,回收556份,回收率为95.9%,全部为有效问卷,其中有少数问卷在有些项目上落选或选择上马虎,因此在这些项目的统计上将其作为缺失值处理。

有两组重要数据显示:第一,调查对象是否办理过社会保险与险种的统计:办过医疗保险的占30.4%,办过养老保险的占24.2%,办过失业保险的占15.6%,没办任何保险的占28.8%。第二,调查社区就业未参保人员的原因:经济承受能力不足占35.6%,对参保问题的认识不清占17.2%,参保制度不规范占26.4%,保障关系转移和接续困难占20.8%。

一、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反映了一些实际的情况: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正规用人单位“固定”就业形式设计的, 致使现阶段社保经办机构在政策法规的指导下,对社区就业人员在办理社会保险事务, 以及下岗失业人员在进入社区就业领域后入保, 存在着一系列障碍因素。认识、分析这些障碍因素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具体表现为。

1.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缺乏专门的法规和相应的制度

至今我国还没有一部用于专门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基本法律,在现行的社会保障法规政策体系中, 没有关于社区就业人员保障的专门规定, 已有的一些相关法规政策也不够系统和全面,社区就业人员尚未纳入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随着社区就业的迅速发展和规模的日益壮大,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2]。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国家立法的滞后和地方立法的分散,其直接后果是社会保障社会化程度低,社会覆盖面小,规范性和强制性不足,社会保障管理中漏洞

较多。在宿迁和苏州社区的调查中,有27.3%的未参保人员是因为制度不规范,社区就业人员在实际的参保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政策和制度问题。社保机构对这些问题往往无政策、制度可依而难以进行。因此社区就业人员参保难的问题比比皆是。即使有参保意愿也不知道办理渠道和手续,相关部门的咨询服务也没有到位,这也阻碍了社区就业人员加人社会保障体系。

2.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

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血液”,没有充裕的资金,社会保障制度就无法运行。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特别是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起步晚,其资金缺口会更大。再从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来看,社区就业人员的规模不断增大,社会保障还呈现刚性增长的特点,这些都会使得保障基金支出较多,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然而,一方面社区就业人员本身收入不稳定且总体水平较低,由于社会保障实行谁缴费谁受益的原则,一些社区就业人员的收入只够维持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难以参加社会保障[3]。我们从调查的结果中得知社区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大多在600元~800 元之间,如果还要自己交三金,则所剩无几。再加上社区就业人员对社会保障认识不到位,出现“保障近视”,即使参保也出现不少退保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社会保障基金本身的投资运营收入也会受到限制;不仅国家对社区就业社会保障事业本来就投入很少,而且地方政府的财政难以到位。有些地方完全可以以没有资金为由,把社区就业人员排除在社会保障范围之外。可见,社会保障基金的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成了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3.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与劳动关系分离

社区就业人员普遍没有社会保险,用人单位为降低劳动力成本,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利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和在社区就业人员参保方面的制度空白,逃避社会责任,不愿为社区就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从而导致社区就业人员多数被排斥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之外。根据我们在宿迁和苏州地区对社区单位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缴费情况的调查,在获得的50个有效样本中,39家用工单位没有为社区就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占78%。另据我们通过网上收集资料,发现北京市海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海淀区社区就业情况的调查,122个单位中没有为社区就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工单位占68.5%,能为社区就业人员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工单位只占5.5%,用工单位能为全部社区就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仅占1.4%[4]。

4.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关系接续困难

社区就业人员就业不稳定,收入也不固定。若是按照固定时间、固定缴费基数和固定缴费率来缴费,存在一定的困难。相当一部分社区就业人员经常需要变换工作单位和工作地点,但目前的制度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他们在流动就业中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问题。比如在一个地方参保缴费不能在另一个地方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影响社区就业人员参保的积极性

[5]。调查的结果有22.9%的未参保人员是因为社会保障关系转移和接续困难,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原因有三个:首先,社会保险关系的完全转移有一定的难度,基金只转数额较小的个人账户部分,而对于统筹基金则弥补的是当期当地的资金缺口。相对于调入者来说,可能会承担调入者全部的保险支付,造成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其次,大部分地区拒绝外地人员保险关系的转入,以避免预期的基金压力,这样就给社区就业人员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保险关系得不到接续,影响了将来的保险金的获取,从而导致了他们不愿参保。最后,现在大量保险关系的转移都是由多个环节的人工办理的,成本较高,没有形成统一化的管理系统。

二、对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措施建议

为实现社会公正的价值取向以及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社区就业人员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她们应该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帮助和照顾,社会保障制度也应当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因而,我们通过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和措施,希望能从多方面推动我国社区就业人员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1.加快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

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各个领域,对于社会保障这个涉及海量数据的管理部门来说,情况更不例外,首先,应加快建立社会保险关系信息库。在社区就业人员日益增加、工作岗位变换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劳动者社会保障关系的变动、接续和管理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只有尽快研制和建立专门的信息库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才能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其次,建立社会保险关系管理中心等措施,简化参保程序,改进服务手段。设立可以直接接待和受理社区就业者个人参保的“社会保险服务窗口”,使社区就业者参保更加方便;简化程序,使社区就业者参保登记、缴费、转移和接续社会保险关系更加快捷。最后,实施“一人一卡一号”制。不仅为城市各单位人员,而且也要为每个社区就业人员设立社会保障卡,尽管他们劳动关系不确定、工作岗位不确定、工作时间不确定、工作地点不确定,都可以享受社会保障,并且这笔保障金可以随人而流动[6]。

2.完善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和法律法规

统一的政策、灵活的制度,是做好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一是要灵活选择缴费基数。一般说来,基本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可以仍然允许社区就业人员根据自身经济承受能力,在社会平均工资的60%-300%之间自愿选择缴费基数,但在待遇上可根据所选的缴费基数的高低拉开差距。二是缴费年限与基本养老金挂钩。可以规定缴费达到15年的,发给基本养老金的80%,之后缴费每增加一年,基本养老金提高1个百分点,以充分调动社区就业人员延长缴费的积极性[7]。三是采取灵活的缴费时间和地点。社会就业人员可选择按月、季或年交纳社保费用。另一方面,使社区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实施和运行必须依法律法规为依据。因此,建立和完善社区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必须有相应的法规才能保证其顺利实施和有效运行。

3.建立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实行分类管理

社区作为基层社会实体,是社会空间中最基本的社会单元,是一个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组织系统。可以通过该组织系统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解决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弊端;同时,它对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管理和对服务对象的有效监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区就业人员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这些人的保障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在现有制度下,对社区就业人员参保实行管理确实有困难。要实行分类管理,首先,对于其中有些下岗职工与原单位没有解除劳动合同的,由原单位代办社会保险有关手续,履行缴费义务。其次,对于解除劳动合同的下岗工人进入社区就业的,由社区就业中心统一管理,统一缴费。再次,对于原来无工作单位的社区就业人员,实行个人申报制度,由个人选择缴费标准,建立个人账户。最后,对于进城务工的社区就业人员,可以建立一种代收费制度,即由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指定这类人员的缴费窗口,由个人或所在企业缴纳

保险费,然后由经办机构把保险费转移给外来务工人员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

4.完善社区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办法,做好接续服务

能否顺利接续社会保险关系,是社区就业人员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因此,要建立灵活多样、选择性强、简便易行的社会保险接续办法。从推动社区就业人员参保的角度来看,一个办法是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提高统筹层次,可以在更大统筹区域内实现制度运行的统一和基金的统筹安排使用,可以较好的解决因较低统筹层次之间标准、管理不统一,基金承受能力低而造成的转移接续困难,有利于消除社区就业参保人员跨地区流动的障碍。可以说统筹层次越高,问题就越少。在提高统筹层次的过程中注意两点:一是走渐进式道路,明确各级政府责任;二是扶持、扩大调剂基金规模,保证地区间利益的平衡[8]。另一办法是实行纯个人账户积累模式。就社区就业人员而言,可以按其身份证号码在银行建立个人账户,在比较大的范围内实行一人一户,社区就业人员无论流动到哪里,均向此唯一账户缴费,不需要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和基金。单位和个人的缴费全部进入农民工个人账户,储存额只能用于支付养老保险,不能提前支取[9]。

5.完善劳动保障制度,保障社区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权益

首先,政府要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雇用社区就业人员可以签订书面合同。雇用期限较短的也可以口头协议的方式确定劳动关系。政府也应该顺应劳动关系多元化的趋势和社区就业形式多样的要求,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劳资关系管理制度。其次,完善价格机制。劳动保障部门应积极探索社区就业人员小时、日、周工资的指导价位, 并明确最低劳动报酬标准, 制定与社区就业形式相符合的工资支付方式,并严格执行劳动保障部颁布的《最低工资规定》,确保社区就业人员付出一定的劳动能得到相应的报酬, 再次,开展劳动保障执法监察。要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社区就业人员工资的,除全额支付社区就业人员工资外,还应处罚一定的经济赔偿金。保护社区就业劳动者取得合理劳动报酬的合法权益,从而保证社区就业人员能按时、足额的缴纳社会保险费。最后,进一步健全企业内部其他劳动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在签订、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支付工资、缴纳社会保险费、处理工伤、加班等方面均能按制度办事。

6.加大对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

2007年的我国GDP将超过23万亿人民币,国家财政收入达到甚至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国家基本具备加速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能力,这也意味着发展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事业已经具备相应的经济基础。建议国家逐步提高对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同时,大力发展社区就业和社会服务业等措施,创造条件提高和稳定社区就业人员的就业率。如果可以形成财政积极主导和尽可能地动员社会资源的多元投入机制,社区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事业就能够获得较快的发展[10]。“十一五”期间,政府应积极建立健全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我们在调查后认为,政府对于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具体支持还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一是直接补贴,对于社区就业人员的医疗、养老保险,国家应该从税收中拨付资金,对社区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承担一部分责任。二是间接补贴,指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对按规定为社区就业人员缴纳社保基金的用人单位,政府可以对其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从而鼓励用人单位更加关注社区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总之,建立社区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建立一个短期有效、长期后患无穷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果那样,政策后遗症将影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合意性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只有坚持科学的原则和严谨的制度设计,才能保证为社区就业人员提供有保障的福利,并且保证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R],2007.[2] 郭甜.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J].理论观察,2005,(5):35.[3] 魏娜.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3.[4] 北京市海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适应市场就业机制建立弹性就业制度——北京市海淀区弹性就业调查[J].北京市计划劳动干部学院学报,2002,(1).[5] 王东进.完善劳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区就业健康发展[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3).[6] 张娟.新时期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7.[7] 施华斌,刘砚.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初探[J].劳动保障,2004,(7).[8] 赵云,石美遐.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设计[D].北京:北方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5.[9] 华迎放,何平.促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2006,(1).[10] 郑功成.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宏观思考[J].新华文摘,2008,(6):11.

第五篇: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综述

孔亮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我国灵活就业人员日益增多。这对社会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为进一步解决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关键词灵活就业社会保障经济体制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172-0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越来越多。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成为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保险扩大覆盖面和基金总量的重要增长点。但与此同时,灵活就业人员也对社会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灵活就业及其对社会保障的挑战灵活就业也称非典型性就业、非正规就业,它是与劳动力市场数量上、实践上、功能上、薪金上出现的弹性化相应而生的。我国学者认为,灵活就业是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几方面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赵建国、苗莉,2005)。任远等学者(2007)将灵活就业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劳动者就业岗位由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从事指令性工作,在合同期内劳动者为用人单位的员工,属工薪劳动者,用人单位遵照有关法律和就业合同内容履行雇主义务。包括非全日制就业、短期就业、派遣就业、季节就业、简直就业、远程就业六种就业方式,劳动者的就业岗位都是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相应的就业合同。二是灵活就业劳动者的就业岗位虽然也是由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者也从事指令性工作,但是一般双方不签订老偶的那个雇佣合同,如待命就业。三是灵活就业劳动者的工作是自己争取创造的。劳动者不予任何单位发生劳动关系,只是提供产品或技术、劳务服务,属非工薪劳动者。包括承包就业、独立就业、自营就业、家庭就业等。因此,灵活就业的“灵活”这一特点导致了灵活就业人员难以被纳入到常规的缴费型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如果社会保障制度要发挥其“安全网”的作用,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就需要建立一个与常规缴费型社会保障体系不同的新的社会保障体系。所以说,当前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难题在于:不论就业形式如何,既能够向劳动者提供基本收入保障,又要保持劳动者现有的生活水平。而目前存在的社会保障形式很难达到这样一种要求。

二、我国学者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关于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针对不同内容进行了研究。首先从研究视角来看,可以分为宏观研究、分层研究以及性别研究。1.宏观研究。曾煜(2008)认为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的非正规性,使这些劳动者往往难以纳入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因此,需要在理念上、制度上和管理上,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政策做出必要的调整,使其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新制度的特色应体现广覆盖、低费率、易转移。此外,工会应探讨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权益的维护。陈旭东(2008)认为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是中断参保和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续保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灵活就业意愿、妨碍再就业的不利因素。建立或接续社保关系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现行政策的制度缺乏吸引力和激励机制;受灵活就业人员自身特点的制约;社会保险管理方式粗放。他提出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管理的建议:理顺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险关系;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改进服务技术手段,提高管理能力。2.分层研究。肖云,刘慧(2008)将研究视角定位在低层灵活就业群体。她们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劳动技能等原因而无法进入正规单位就业,并且工资水平低、生活条件差、文化程度大多是小学及其以下、就业竞争力弱,处于灵活就业群体的下层或者底层群体称为低层灵活就业群体。认为低层灵活就业群体的出现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给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社会保障强大的“安全网”功能不但有利于低层灵活就业群体保障基本生活,也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低层灵活就业群体对养老、医疗、以及工伤、失业等保险有着强烈的参保意识,但是由于目前各种保险项目的设计以正规劳动关系为前提、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兼容、户籍制度的制约以及宣传力度的不够等都使得参保情况不容乐观,甚至有一部分人不了解社会保障制度,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不但要加大政策的宣传和实施力度、增强社会保障的公信力,并逐步打破城乡壁垒、健全劳动用工制度,建立具有兼容性的社会保障制度。3.性别研究。章国曙(2008)从性别的视角出发,认为社会保障和福利不足是女性灵活就业者就业的困境之一。他认为,一是要建立适应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可由再就业基金和个人共同出资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专为女性量身定制的综合风险保险。用城市职工平均缴费做参考标准,以小时或工作日为单位,由雇主在计发劳动报酬时将社保成本一并计入发给从业者,然后由个人“自愿自由”独立投保。此外,应尽力做好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托底保障工作。二是要建立适应灵活就业的女性生育保障制度。尽快建立起一视同仁的生育社会保障制度,确保生育期女性也能享受生育医疗费用补助和产假、育儿假工资,变生育保障费用由单位发放为社会统一发放。其次,从研究内容看,学者们大多从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关于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方面的研究周静锋,王庆川,胡正路(2008)认为在灵活就业人员有很强认同感和强烈的参保意愿的前提下,其低参保率的原因有:(1)有关部门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现有制度存在缺陷。各地在参保办法等方面各不

相同,跨地就有可能被排挤在制度之基金项目:本文属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下属课题“辽宁省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07lslktfx-106。作者简介:孔亮,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政策。2010年8月(中)外。缴费水平单一。(3)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存在问题。宣传不够,服务水平不高。为此,他们提出要将灵活就业人员作为特殊群体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各地制定方案应实现全国统一,以防跨地就业而断保;实现缴费水平、周期、方式等多样化;适当放宽参保条件(有将养老与医疗捆绑的,人为设置障碍),增加保险险种的可选择性;设置直接面对个人的“医疗保险服务窗口”,简化参保程序,并提供一条龙的服务;改进技术手段、提高信息管理能力;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毛瑛(2006)等根据2005年对陕西省西安、宝鸡两市灵活就业人员的调查,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灵活就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户籍类型、灵活就业前原工作单位性质、商业健康保险购买情况成为影响其参保的主要因素。合理的医疗保险制度安排可以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医疗保险需求。关于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方面的研究周精灵、黄爱芳(2007)分析了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特征以及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政策及建议。她们认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包括覆盖范围小;参保率低且参保不积极;管理服务不到位。对此,她们提出:(1)要改变单纯以正规就业人群为主要参保对象的观念作;(2)实行弹性的养老保险政策;(3)完善政府优惠扶持政策;(4)运用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服务能力;(5)加大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陶似玉(2007)认为如此庞大的灵活就业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已成为目前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关节点。但由于对“灵活就业”缺乏明晰的界定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成为了将这类群体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中的难点。他通过介绍现阶段理论界对“灵活就业”的界定,并根据这类群体特点,从两个角度对灵活就业群体进行了分类。在分析了现阶段将灵活就业群体纳入养老保险体系的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问题的思考: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瓶颈在于:(1)对“灵活就业”的内涵与外延的明晰界定是开展“扩面”工作的根本。(2)按灵活、低标准的原则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中。以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内容方面,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各个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存在者许多问题。总体看来,当前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存在问题一是缺乏统一性;二是参保人数少,保障能力弱;三是保障体系不完善。对此,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相似的建议:(1)出台全国性的法规政策;(2)采取更加灵活的办法;(3)实行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代理机

制;(4)实行广泛的社会激励机制;(5)先行做实灵活就业人员的个人账户;(6)加大宣传力度等。此外,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和内容,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参考文献:[1]赵建国,苗莉.城市就业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任远,等.转型期就业:城市社区就业状况与社会政策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曾煜.对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的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2).[4]赵志华,邱享林.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1).[5]肖云,刘慧.低层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需求与对策研究——基于重庆市363名“棒棒”的调查分析.南方人口.2008(2).[6]章国曙.女性灵活就业:困境与出路.黑龙江史志.2008(15).[7]周静锋,王庆川,胡正路.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现状和政策.卫生经济研究.2008(7).[8]毛瑛等.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西安、宝鸡两市为例.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9]周精灵,黄爱芳.关于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问题的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社会观察·

下载20071116 李运华:我国就业援助服务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71116 李运华:我国就业援助服务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白色污染问题研究

    我国白色污染问题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白色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全社会就消灭“白色公害”已达成了共识,我国作为塑料制品生产消费的大国,治理白色污染刻不容缓,为此在简要描述其现......

    我国养老保险主要问题研究

    我国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3)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伴随着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养老保险的需求......

    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探讨

    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探讨 摘 要: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到过程中,产生了农民工这一我国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却在就业上备受歧视。......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与援助活动计划

    运河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与援助系列活动计划结合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为切实做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推动创业促就业工作深入开展,运河区人事劳动和社会......

    银行服务问题研究

    银行服务问题研究 Js0947731 2009级金融七班 问闻 【摘要】:服务质量是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提供高质量的银行服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不懈的追求,也是我国......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研究(范文)

    金融 姓名:刘少宇班级:5 学论文学号: 1201010504 摘要: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这种趋势更加......

    我国农村市场流通问题研究(推荐)

    我国农村市场流通问题研究 [摘 要]农村市场流通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存在流通体系不健全,物流基础设施差,农村市场流通主体......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大量土地被征用,必然导致大规模失地农民以及相应问题的产生,因此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刻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