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探析老龄化趋势下我国农村独生子女的家庭养老问题

时间:2019-05-14 05:2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回复 探析老龄化趋势下我国农村独生子女的家庭养老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回复 探析老龄化趋势下我国农村独生子女的家庭养老问题》。

第一篇:回复 探析老龄化趋势下我国农村独生子女的家庭养老问题

总体意见:

1、公管院网站上有论文模板,需要严格按照下载的格式要求写。

2、所有引用他人文献的地方都要文中引用处标明参考文献的出处,否则查重软件将视为抄袭,无法通过学校检查。

3、文章第一部分应为绪论,需要补充。(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意义)

4、文章缺文献综述(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续评,例如某某学者提出什么观点)

5、文章只有章的标题,缺少节和目的标题,需要补充节、目的标题。

6、数据尽量用2013年的最新数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和一些统计年鉴上都有相关数据。

7、文章创新不足,要深入思考创新点。

探析老龄化趋势下我国农村独生子女的家庭养老问题

摘要: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如今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迈入老年,伴随而来的便是养老问题的出现。随着人口老龄化尤其是少子老龄化过程地不断加速,独生子女的家庭养老问题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风险问题,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这种“未富先老”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巨大压力。在追求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目前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尤其与“倒金字塔”家庭结构出现了种种冲突,使解决我国农村独生子女的家庭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关键词:老龄化 独生子女的家庭养老问题

一、我国老龄化的现状以及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的趋势是以年轻化向成年化转变,但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普遍实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结构的进一步转变促使独生子女这一群体开始出现,并于1999进入国际公认的“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每年以年均1000万的“增幅”跑步前进,根据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 今后半个世纪, 中国老年人口的负担系数将不断上扬, 目前每 100 个劳动适龄人口负担约 10 个左右的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 而到 2050 年, 这一比例将上升到 100:30。而这一现象在我国农村更为突出。具体到农村地区,老龄化问题则更为突出。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10 年时我国农村地区 60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就已达到 15.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 10.1%,农村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在我国老龄化中表现出独有的特点,不仅表现出人口老龄化,而且还表现出少子老龄化。一,人口老龄化基数大。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同时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改变。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100万人。三,是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目前我国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现象。四,是家庭少子老龄化现象严重。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而0-14岁人口占总人口15%~18%,为严重少子化。这说明我国已经进入到严重少子老龄化阶段。

二,老龄化趋势下我国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探究分析

我国农村独生子女的家庭是一个风险家庭。穆光宗教授将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分为独生子女的生存危险,独生子女伤病残亡的风险也可称之为成人风险,独生子女的成材风险、发展风险、婚姻风险、养老风险。从国家和政府角度看,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也会导致国防风险和责任风险。在这里我主要探析的是农村独生子女的子女意外伤亡导致的养老风险问题。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而且“养老防老”的观念也一直根深蒂固。这直接导致的是如果农村独生子女在意外风险中受到生存威胁或意外伤亡,而其父母将直接面对的是“老无所靠,生无所依”。因为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很多贫困农村无法支付唯一的独生子或独生女的继续教育问题,致使独生在女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从事的大多都是体力重活,而且黑心的老板又为了节省成本费用,为农民工子弟很少买到齐全的保险,致使农民工子弟打工过程中生命保障受到极大威胁。在其一旦发生意外后,其父母将会失去唯一的依靠,他们的生活往往会很快陷入困境,在经济 的供养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受到毁灭性打击。这在客观上加重了我国农村独生子女的家庭养老问题,也使社会和政府的负担加重。

我国农村的经济来源方式决定了家庭的养老方式。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养儿防老”观念的存在,“家庭养老”是广大农村地区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主要是依赖自己的独生子或独生女儿提供赡养费。二是商业养老保险,我国农村经济整体上还比较落后,农民的养老保险意识比较淡薄,商业养老保险在大多数偏远的农村甚至还没有试行。三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992年根据民政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在全国大部分县乡建立了统筹基金和个人养老金账户,我国大多偏远的农村甚至延迟到2010年才开始推行,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人均每月可以领取到60元的养老金。但老年大多身体都或多或少有伤风病痛,这微薄的养老金所起效用甚微。四是农村社区养老,农村社区养老仅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试行,主要方式是提供养老金和举办敬老院,而在大多数农村,根本没有试行。五是土地保障,20世纪80年代后施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我国农村依赖土地保障获取经济来源成为主要的方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新农村”政策的实施使一些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比如乡镇企业,“农家乐”等各种服务业文化得到较大发展,但这在广大的偏远农村经济发展依旧举步维艰。加上近年来由于老龄化的加剧和城镇化的发展,我国人均耕地日益减少,而且农民没有出卖土地养老的权利,老龄人逐渐丧失劳动能力,年轻一代又不愿 “面朝黄土,背朝天”,于是大多选择了外出打工,使得土地保障的功能逐渐丧失,出现了大多荒芜的农村土地。于是农村的老龄人口养老主要的经济来源便是依赖其独生子或独生女的赡养。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承担着中国农村老龄人口主要的养老责任,但随着我国农村家庭结构模式的转变,其保障功能开始慢慢有所弱化。

我国农村独生子女的家庭面临着养老的重大压力。目前在我国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尤其是90后这一代更多地是独生子女,当他们在婚后即将面临的便是父母的养老问题。而“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将成为中国典型的家庭结构,包括在农村地区。所谓的“倒金字塔”家庭结构便是一种不平衡的家庭结构模式,呈现出“4-2-1”的特征即夫妻双方父母,夫妻本人和一个小孩。“4-2-1”的“倒金字塔”家庭结构模式在中国农村具有小型化,核心化的特点,在这种类似“三明治”式的家庭关系中,作为核心的夫妻,不仅要满足家庭内部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还要为独生子或独生女提供教育和物质需求,为年迈的双方父母提供养老基金,精神关照,沉重的负担使得年轻的新生夫妇负担累累。即使国家已经实施了农村养老的基本保障,年满60岁上的老人每月人均领取60元的养老费用,可是大多身体差的老人常年需要医药费,这笔费用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于是独生子女的新生代家庭承载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尤其是农村的很多独生子女受到的教育文化程度比较低,在外出打工过程中属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工或“蚁族”只能拿着低保障的微薄工资,不说养家人,甚至养自己也举步维艰。独生子女的家庭压力成为一种超负荷开始慢慢蔓延。

“家庭养老”的道德风险加剧。在我国大多数经济并不发达的农村,已婚后的独生子女面对婚后庞大的家庭责任和压力重负,开始对养老责任推卸,使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使我国的道德风险加剧。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养老下,孝道是“家庭养老”的重要思想基础,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共同决定了子女对父母拥有赡养的义务。由于我国农村教育相对落后以及农村比较落后的思想观念的存在,使得大多包括我的很多同龄人在初中毕业后就早早外出打工,成为漂泊的农民工,生活在城市的地下层,对金钱的追求欲望不断增加,慢慢地忽视了家庭责任感和养老的道德感。在我生活的农村是一个比较贫穷的鄂西北农村,我的很多小学同学都已成家立业,但却对年老的父母臵之不顾,甚至赶出家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有些人把“养儿防老”甚至片面理解成在老人去世后风风光光送葬,以为这就是孝顺,造成薄养老人,厚葬成风。在中国传统难以相处的婆媳关系也在我国农村表现得格外突出,儿媳将自己的婆婆公公视为外人,不赡养甚至虐待公婆。而其儿子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使父母有苦难诉。很多老人即使受到虐待也往往采取迁就忍让的态度,造成隐性虐待较多。

独生子女家庭是“空巢家庭”的高发群体,在我国农村尤其表现地突出。这一类“空巢家庭”比起多子女的“空巢家庭”可能会面临更多更大的养老难题,尤其是那些因死亡或伤残导致的独生子女残缺家庭。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我国首先出现了第一代少量的“农民工”,而真正我国大量出现农工潮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大多数农民单向的从农村流向城市,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致使我国农村逐渐出现了大量的“空巢家庭”。在我国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中,“空巢家庭”成为了高发群体。未婚的独生子女外出读书或工作,已婚的独生子女外出挣钱养家,而家中的父母逐渐老龄化,陪伴的是他们的是孤独与落寞。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精神和情感上少了寄托,仅仅依靠独生子或独生女偶尔寄回家的赡养金或偶尔打回家的电话聊以慰藉。在我国传统农业时期的大家庭时代,由于受生产方式和农民工城市就业限制,户籍制度,传统文化,主观意愿和客观实际等的影响,父母与独生的已婚子女同住或相邻而居。但随着独生子女的流动和城市化趋势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上农村独生子女父母与子女同居,分而不离的居住方式,给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带来很大难题,尤其是农村独生子女父母的非经济养老风险问题!三,西方社会对养老问题解决的典型例子

关于养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西方社会的实践与探究有着深刻的见地。由于资本主义进入现代化和老龄化的过程早,其养老体系的发展对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将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世纪 50 年代日本在经历了的经济腾飞后,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以及新生儿数量的减少,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日本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实施了社会性养老护理保险制度护理保险制度。服务范围很广,包括保健医疗等在内的多种形式,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居家服务和设施服务。护理保险采用自愿原则,由被保险人自主决定选择哪种服务,之后向有关部门提出服务申请,由该部门核实后批准。日本还出台一些鼓励独生子女与其父母就近居住政策,为了鼓励独生子女家庭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可以提供家庭购房优惠政策,并且对于这些就近居住家庭医疗,娱乐,交通支出等方面给予补贴,优惠,从物质和精神上满足独生子女家庭老人的需求。

为了让老年人颐养天年,活得更幸福和有意义,法国专门为老人设计了自己的村庄—圣雷米老人村。村内到处环境优美,静谧安逸,非常适合老年人共度晚年。村里的设施完善,服务品质上乘,咖啡馆,游泳馆等休闲设施一应俱全村里都由受过专业的养老服务培训年轻工作者为之服务。平时老年人可以参加由年轻人策划安排的各种娱乐活动,如舞会“音乐会”主题研讨会"绘画课等,尽情发挥自己的业余爱好;放长假时,从各地来的老人家属齐聚一堂,陪老人们吃饭聊天,给以精神情感的安慰,老人们也能借机享受含饴弄孙之乐。

德国政府实施了一项特殊政策“储存时间”制度,在公民年满 35 岁后,要利用公休日或节假日义务为老年公寓或老年病康复中心服务。参加老年看护的义务工作者可以累计服务时间,换取年老后自己享受他人为自己服务的时间。这种制度,既可以缓解现行的养老压力,又可以让现在的年轻人提供养老保障,非常有借鉴意义。四,我国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出路

针对我国农村独子女养老问题日益严重的现状,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我们不得不采取一定的举措来解决。西方社会的养老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对我国有比较值得的借鉴意义。但我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大部分也学者针对此问题的解决已经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对此,我只提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举措,希望对破解我国农村独生子女的家庭养老问题有意义。

加快推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针对我国老龄化尤其是少子老龄化日益严峻的现实问题,2013年国家针对“人口计划生育”已经做出重大调整,适度放宽了对独生子女的限制,这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措。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 “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是针对当时我国的国情,那么这次调整“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也是正对我国的国情的。智库报告建议2015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但因为此台政策刚开始试行,在我国部分偏远的农村还没普及到,仍然有生育二胎被罚款的大量现象存在。所以国家应该加快步伐,适度而又不失限度,让我国农村的独生子女家庭获得应该的慰藉与精神支柱。

改革红利养老,农业现代化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支持下,以农村土地流转、农村金融体制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为主的一系列农业农村改革所带来的红利,将为农村养老提供有力的支撑。农村老人拥有土地财产权,虽然老人已经逐渐丧失劳动能力,但老年人可以将土地转移自己的独生子女继续农村产业的发展,在有限的农村土地上进行无限的建设,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力度,快速提高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促进农村承包地流转市场转移。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投资收益,而且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农村老人的独生子女也可以留在农村陪伴着老人,使农村不再是“空巢家庭”,老人也不再没有情感和精神的依靠。同时村支部乡镇府应鼓励农村养老产业和老年服务产业的发展,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使老年人在晚年生活地幸福。

国家应该加大立法和养老制度体系的建设,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和独生子女的意外伤害保险。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不完善,老人获得的补助也比较微薄。首先国家应该统一立法、统一设计制度、通过各级政府组织下达到全国各个农村,尤其是要照顾到偏远农村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提高农村养老金的力度和补贴力度。其次,各级政府都应该为农村独生子女提供意外伤害保险,给农村独生子女以安全的保障,降低独生子女的意外伤害,也不致使独生子女伤残或死忙后其父母生活很快陷入困境无所依靠。在不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将独生子女奖励费转投意外伤害保险,既可以增强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抵抗风险的能力,也不会增加财政负担生活照料的实现。再次国家应该鼓励集体和基层地方政府为当地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提供养老保险费的补贴———国家给予免缴所得税的优惠待遇。集体和基层地方政府提供的补贴,直接记入农村居民的个人账户,提高其未来养老保险金待遇水平,这也可成为地方吸引人才的有效手段。

加大道德和孝道的宣传,提高独生子女赡养老人义务的意识。针对当前农村很多独生子女由于养老压力而对老人寡言厉色不善待,所以应该在我国早期农村教育中加强传统孝文化的教育让年轻一代从小就知道孝顺父母,让更多的老人得到很好的赡养。政府也可以开展培训专职助老工作人员,开展养老照顾服务。五,结语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速的今天,我国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2015年至2050年间将会达到高峰时期,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应该给与积极的关注,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我国当前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存在的养老问题,加大立法制度体系的完善,促使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尤其是我国农村地区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参考文献:

1. 我国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研究_徐俊 西北人 2012年第3期33卷;

2. 谈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障问题_兼谈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_刘观海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3.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独生子女养老问题研究_融燕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1期 16卷;

4. 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独生子女养老问题_吴晴 河北 金融工作研究 2012年5月;

5. 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困境及破解_吴佩芬 社会工作与研究

2012年9月;

6. 丁志宏,谁为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 7.衣艳芳,孟庆民,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探讨,长白学刊,2012年; 8.罗如蕴,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学习论坛,2004年; 9.周长洪,刘颂等,农村独生子女老年父母家庭结构与空巢特征,人口与经济,2011年;

10.唐利平,风笑天,第一代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实证分

析,人口学刊,2010年等。

第二篇: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问题

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问题

作者郭华瑞2013年9月12日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数量激增,社保制度滞后等问题已成为未来养老保障发展的重大难题.[关键词] 老龄化 养老保障体系空巢老人

所谓人口老龄化,就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和人口老龄构成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数据显示到2025年非洲以外的其他地区将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其中北美洲、欧洲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可见人口老龄化已形成了世界性的“银发浪潮”,养老问题日益严峻.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我国的老龄化趋势更不容小觑.当前我国老龄化具有以下特征: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速度快而且数量庞大.据统计北京老年人口百分比已达15%,老龄化趋势明显.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是全球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从老龄化速度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快的.“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高峰,年均增加860万左右,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6%.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老龄化给我们带来的养老问题这一巨大挑

战呢?

一、健全和完善我国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体系的完善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这项伟大工程需要我国政府的不断探索和关注.我国如今采取的是一种混合式的养老保障制度.一方面,沿袭了家庭养老制度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中国逐步建立了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制度..但是由于政策的实行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这种养老保障制度在实施中遇到很多难题.养老金支付缺口大,收缴困难,保险覆盖率低,非国有经济部门投保困难,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缺乏完善的养老保险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些都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具体地实行过程中造成了巨大困扰.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率城镇达到84.5%,月均退休金1527元;农村34.6%,月均养老金74元.且不说我国目前CPI是多高,就如此低的覆盖率和退休金,这对于我国的养老问题的解决无异于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根本无法解决那些生活困难的老年人的生活问题.提高我国的养老金额使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以及扩大养老金覆盖面是我国健全养老保障体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还要协调好有关部门的配合,使之高效运行并且使政策的制定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是至关重要的.二、提倡孝的回归.如今随着片面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人员流动频繁,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也在激增,社会化养老服务匮乏和老年人亲情饥渴现象十分突出.传统的孝道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逐渐遗失了.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每三个农村老人中就有一个是留守老人,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正显示了我国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目前我国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在丧失劳动能力后无固定生活来源,他们的生活只能依靠子女,因此子女的孝顺对他们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养老问题也在于他们子女是否孝顺.但是如今好多年轻人殴打老年人,驱逐老年人的现象数不胜数,他们把老年人当成一种负担,诸多忤逆不孝的悲剧一再地摧毁了古往今来的孝道.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重提孝道有助于我国养老体系的完善,家庭养老保障体系的增强可以减轻政府的养老负担,更好地适应我国老龄化进程.我国人口老龄化从侧面放映了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但因老龄化而带来的一系列养老问题需要我们即时而有效的解决,这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以及人民幸福与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关注民生,关注养老同样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参考文献 陈银娥<<社会福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运刚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郑京平<<“银色浪潮”考验养老大题>> 中国社会保障田中禾 马雪彬 <<关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影响和对策分析>>论文天下论文网

第三篇: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

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

徐俊 风笑天

【摘要】我国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产生了数以亿计的独生子女人口,数量庞大的独生子女父母将渐次跨入老龄行列,现实的养老困境和养老风险正在迫近第一代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和家庭,中国即将迎来“独子养老”时代。其中,独生子女空巢家庭可能会面临更多、更大的养老问题,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残缺家庭。文章基于现有研究所集中论述的问题做出评述,并就所关心的有关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养老问题;研究述评

一、前言

我国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产生了数以亿计的独生子女人口。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数量已经突破1亿,农村独生子女数量也已超过3000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已经陆续步入老龄行列,正如当初一些人口学家所提醒社会的那样,现实的养老困境和养老风险正在迫近第一代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和家庭,中国即将迎来“独子养老”时代。不仅如此,独生子女父母如何养老已成为影响我国人口政策乃至经济、社会政策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另外,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指已经或即将进入老年阶段的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另一种是指独生子女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本文探讨的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客观地说,多子女家庭养老所遇到的主要问题,独生子女家庭概莫能外,另外,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还有其特殊的一面。独生子女家庭是空巢家庭的高发群体[1],这些独生子女空巢家庭可能会面临更多、更大的养老难题,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死亡和伤残家庭。独生子女家庭作为一种简化至极的家庭结构,这种金字塔型家庭结构,意味着其本质上是一种风险家庭[2],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家庭成员的生存风险和家庭的可持续发展风险两个方面。在我国进入老龄化并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及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养老风险无疑是独生子女家庭最为突出的一种风险[3]。目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大多数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的主要养老方式,而传统家庭养老风险防范机制的社会、经济、人口和道德基础正在瓦解,独生子女家庭已不具有传统中国家庭养老模式的客观基础[4]。独生子女的唯一性意味着独生子女一旦离开父母,就会给其父母的晚年生活带来很大影响。相对于多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少子女带来的人力资源和其他相关资源的短缺,会直接影响其父母晚年的生活质量,必将成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家庭养老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本文将基于现有研究所集中论述的问题做出评述,并就所关心的有关概念、论题做出进一步的探讨,以便为后续研究者参与相关问题的对话、交流和讨论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二、现有研究集中论述的问题及其结论

纵观国内外文献,由于国外没有类似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因此,除针对独生子女本身的教育、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外,国外缺乏对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探讨。国内集中探讨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新世纪,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相关研究持续升温并成为舆论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现有的统计和测算数据表明,我国独生子女家庭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农村地区总量可观但较为分散,且呈现地区差异,所以相关研究多围绕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展开。从研究关注的论题分析,有近一半的文献涉及计划生育家庭社会保障问题,其中相当部分属于地方经验总结,其余则具体探讨独生子女父母家庭养老问题及其对策。目前,研究的具体内容涉及独生子女家庭的居住方式、养老方式、养老内容、养老意愿、养老观念、养老压力和困境、空巢和残缺家庭的养老风险、计生家庭养老保障等方面。大多数研究侧重于理论探讨,实证研究较少而且多以个别城市为例证,大规模、大范围的定量研究仅有少数几例。

(一)有关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方式研究

1.居住方式、养老方式研究

养老首先会涉及“在哪养老”,即住在哪里或和谁居住的问题。独生子女父母和其子女共居还是分住会直接影响到父母晚年的衣食起居及其生活质量,因此,考察独生子女及其父母的居住方式十分必要。风笑天通过若干次全国范围较大规模的抽样调查发现,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目前的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他们的家庭结构、居住方式与同龄非独生子女父母相比差异明显,子女的婚姻状况是影响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独生子女婚后单独居住的比例高达2/3,成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婚住方式的主流。与此对应的,已婚独生子女的父母单独居住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父母,已婚独生子女的身份、性别及其婚配对象的身份(即是否独生子女)对其父母的居住方式都有显著的影响。3/4的独生子女父母和非独生子女父母都将生病照料和日常生活照料看做老年生活中的最大担忧。但独生子女父母对生病照料的担心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父母,也更多地表现出对子女赡养自己所面临的客观困难的理解。上述这些差异不仅意味着独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长于同龄非独生子女父母,而且直接影响到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方式的选择和家庭养老的支持力,特别是在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客观上要求独生子女父母在养老观念上变“依赖养老”为“独立养老”[5~8]。基于江苏、四川两省四县的入户调查数据,研究者对农村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居住状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独生子女身份、性别与农村第一代独生子女目前的居住方式并不相关,而真正有影响的因素依然是青年的婚姻状况。与城市已婚独生子女2/3左右独立居住不同的是,农村已婚独生子女与父母同住的比例都在八成左右,特别是已婚独生女与父母同住的比例明显高于同龄非独子女中的长女[9]。

家庭养老方式在中国社会传承数千年,但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嬗变,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单纯依靠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巨大风险。独生子女父母要有效选择养老方式,将不得不受制于个人收入与健康状况、子女婚后居住方式、子女实际提供的生活照料、国家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因素[10]。尹志刚依据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首批独生子女家庭调查数据,描述分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对不同家庭结构和假设的9种不同养老方式的选择状况,依据老年人不同自理能力,提出对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模型的建构思考,探索规避老龄社会养老风险的制度架构[11]。王树新等人研究发现,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后首选养老方式仍是居家养老,然而独生子女对家庭养老的支持力度却在降低,特别是在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独生子女父母个人所享有的社会保障、家庭经济状况、自身健康状况及家庭养老资源对养老担心程度产生一定影响,并就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政府建立辅助制度以及加强独生子女父母自身养老意识等方面给出了建议[12]。

已有的研究一再表明,独生子女对家庭养老的支持力度在不断降低。基于这样的客观事实,仅靠独生子女家庭成员已难以保证独生子女父母老年的生活质量,必须寻求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计划生育政策是对人们养老资源的一种制度性剥夺,30多年来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中国赢得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因此,政府和社会有责任为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提供制度性经济、服务保障支持。

2.养老内容、养老意愿研究

养老内容是触及养老最实质、最核心的部分,它是关于“养什么”的问题,并具体影响到老人的养老生活质量。通常情况下,养老包含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基本内容,这也是对“老有所养”的完整把握。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以及分配和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城乡家庭养老的经济保障压力将逐渐减缓,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困难将主要是由于人力资源短缺而造成的精神赡养、日常照料和健康维护等方面的非经济养老问题。穆光宗是较早提出“精神赡养”概念并提醒人们关注此事的学者。他认为,精神赡养既满足了年轻人的道德需求同时又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他主张应从人格尊重、成就安心和情感慰藉三个维度来全面把握“精神赡养”的内涵,即必须同时满足老年人的自尊需求、期待需求和亲情需求。穆光宗同时借用“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的理念,将“积极的精神赡养”理解为晚辈精神上的自足和祖辈精神上的自强[13]。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大量独生子女“空巢”家庭所面临的养老危机凸显了精神赡养问题的重要性。相对多子女家庭而言,独生子女父母的精神赡养问题更加突出,而其子女所能投入在精神赡养方面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资源却较为匮乏,这种矛盾决定了独生子女父母必将面临精神赡养的巨大挑战。虽然研究者提出了若干解决对策,但在当前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其可行性令人怀疑[14]。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尚处于中年晚期,大多数人介于50~60岁之间,属于“准老人”群体。假以时日,随着他们陆续进入老龄行列甚至高龄行列,独生子女家庭因人力资源和相关资源短缺而暴露出的问题将尽显无疑,到时独生子女家庭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生病照料会成为困扰这些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大问题,所以政府和社会必须未雨绸缪,尽快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养老意愿涉及赡养者和被赡养者双方,现有的研究更多侧重于被赡养者的养老意愿分析,而较少关注赡养者的养老意愿。在一般性老年养老意愿的研究中,可以按研究地域、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对其进行相应的归类[15]。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不仅现实生活中居家养老或家庭养老仍是城乡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而且在养老意愿调查中,选择居家养老或靠子女养老的比例也远大于选择机构养老,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机构养老作为未来的选择。

(二)有关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境和风险研究

1.养老困境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独生子女家庭最为典型的结构被称为“四二一”家庭。关于“四二一”家庭规模,我们可以参考郭志刚等人利用1990年“四普”数据的推算。据他推算,从2011~2060年50年期间,城乡三种类型婚姻(即“双独”、“单独”和“双非”婚姻)的期望概率,其中“双独”婚姻基本上处于10%~35%之间,2030年最高概率约为34%,而“单独”婚姻则基本上处于40%~50%之间[16]。这种基本而客观的婚配结构,决定了未来中国社会必将出现数以亿计的“四二一”或“四二二”家庭。上海作为我国人口高度集中、老龄化高龄化程度严重以及独生子女家庭所占比例较大的城市,引起研究者的持续关注。王庆荣基于上海闵行区独生子女父母的调查,指出大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在经济来源、社会保障、健康状况、对子女帮助和照料的期待以及亲子互动等方面的特征,提出诸多应对措施[17]。缪宇音等人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对独生子女父母的现状、需求及养老意愿、养老预期进行分析,提出若干积极应对独生子女父母老龄化的对策建议[18]。目前“四二一”家庭在城市中所占比例不大,在农村所占比例很小,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况且也有学者对“四二一”庭养老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认为以往的许多研究过分地夸大了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供养的严重性,在大多数情况下独生子女是可以胜任老年人照顾的[19]。这种乐观是否如研究者分析的那样,尚需时间来检验。此外,还有一些以个别城市为例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实证研究,主要是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并作出相应的对策回应。

2.几类特殊家庭的养老风险研究

(1)空巢家庭的养老风险研究。随着独生子女因求学、就业、结婚或其他原因而离开家庭,独生子女家庭会进入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只剩下父母两人单独居住,或夫妇中只有一人居住的阶段,这种家庭类型就是独生子女空巢家庭。空巢阶段是核心家庭生命周期中特有的阶段,独生子女家庭是空巢家庭的高发群体。目前,关于独生子女空巢家庭研究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独生子女空巢家庭的基本特征、空巢持续时间和空巢分期等方面的研究[20~22]。另一类是集中论述独生子女家庭空巢引发的养老风险问题,包括风险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特征、具体表现、后果及其对策等内容[23]。在家庭空巢化的背景下,家庭养老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家庭养老的内容和形式出现了分离。二是家庭养老的功能出现弱化。养老支持力弱化、养老资源减少正在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三是养老功能出现转移即从家庭转向社会[24]。这些变化给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和风险,当然,城市空巢家庭与农村空巢家庭在养老方面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农村空巢家庭与目前留守现象相关。

(2)残缺家庭的养老风险研究。关于独生子女残缺家庭的养老风险研究,源于对独生子女家庭本身的风险的探讨。王秀银等人是较早提出关注独生子女伤亡现象的学者,研究者们基于独生子女伤亡家庭问卷调查分析,就对意外伤亡的大龄独生子女父母进行经济补偿和精神关爱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25]。其后,《人口研究》编辑部发起了对成年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问题的深层思考的讨论。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成年独生子女意外伤亡问题进行思考,明确指出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本质,并提出针对独生子女家庭风险的预防和补救措施[26]。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人口与发展》编辑部开辟了专栏,发起了“救助和关怀遭遇意外风险的计生家庭”的专题讨论[27]。总体上来看,人口和社会学界认同独生子女家庭是风险家庭,在家庭养老方面存在着风险和隐患,并开始对我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作出反思[28~29]。不过,针对部分学者提出应对独生子女家庭风险的治本之策是放开二孩政策的主张,也有学者针锋相对地给予反驳,质疑“一胎化比二胎化风险更大”的观点[30]。实事求是地说,人口和社会学界对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进行反思是必要和及时的,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和实施了30多年,需要在当前时刻全面审视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宏观层面和计划生育家庭微观层面的利与弊的双重影响,特别是由于重大自然灾害、疾病、车祸、溺水等意外事故导致的伤残、死亡等残缺家庭的生活困境和养老负担,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认为很有必要调整现行的人口和生育政策,并对独生子女家庭本身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对已经残缺的家庭进行及时而高效的补救和扶助[31~32]。

(三)独生子女家庭计生保障问题研究

1.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问题实证研究

穆光宗基于山东潍坊市的调查,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双女户父母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较早的开拓性研究[33]。李建民运用2002年“农村计划生育夫妇养老问题抽样调查”结果,探讨了农村计划生育夫妇养老问题及其社会养老保障机制问题[34]。任睦银等人对青岛市郊区农村独生子女所作的调研和崔树义对山东三县计划生育家庭所作的调研,均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描述性的分析。研究表明,与非计划生育夫妇相比,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困难[35~36]。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涉及我国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问题,特别是2009年下半年国家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以来,相关研究成为讨论和争议的热点[37]。

2.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政策研究

陶鹰对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进行较为全面的探索。作者围绕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夫妇养老经济保障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现阶段我国农村计划生育夫妇养老经济保障方式的探索和种类,以及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等五个方面问题的一系列研究、探讨和实践进行了综述[38]。曾毅提出农村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障一体工程概念,主张将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工作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中加以综合考虑,得到很多研究者的回应[39]。但是,具体的实践显得相对滞后。针对这一局面,一些计生工作专家和学者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角度,根据全国各地计生保障实施经验,提出了许多可行性方案[40]。

三、简要的评价及若干有待探讨的问题

(一)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上述研究文献中,多数研究主要从理论上进行探讨,专门以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或其父母为研究对象探讨养老问题的实证研究仅有若干项,而农村方面的实证研究更不多见。从总体上看,国内研究视域宽泛,或从宏观的制度、政策、文化变迁视角研究养老问题,或从微观的家庭结构、代际关系、居住方式等方面探讨养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部分研究采用与非独生子女家庭进行比较的方法,相关研究多围绕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方式展开。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互脱节。大部分理论研究没有经验材料支持。为数不多的经验研究也缺少明确的理论框架支持,因而理论解释力不强。即使纯理论探讨的文章也缺乏必要的宏观或微观理论支撑。

二是观点纷呈,分歧多于共识,各研究间缺乏借鉴、比较和积累。比如,围绕养老方式或模式研究家庭养老、居家养老、自我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等不同概念的提出和解释,反映了人们在基本概念的定义上还存在很多歧义。

三是理论分析多于实证研究,缺乏较大规模和系统的经验研究,且代表性不强,研究设计比较简单,操作方法欠规范。特别是基本概念如“第一代独生子女”、“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等概念的界定和具体操作存在较大出入和争议。研究所采用的多为简单统计分析方法,缺少严密的假设及论证过程,资料分析不够深入系统。

(二)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商榷的问题

1.关于比较研究方法的思考

比较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中常用的方法,特别是在定量研究中,需要以某一变量为参照,考察分析与其他同类事物的差异。但在进行较为宏观的比较研究时,历时态比较和共时态比较都应该充分考虑具体的国情、区情或社情。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建立在多子女基础上的各种养老实践,也许会在许多重要方面不能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养老问题提供参考依据。有关多子女条件下普通老年人家庭养老的各种结论,在独生子女条件下或许需要重新考虑[41]。对于独生子女父母来说,他们面临家庭养老困境的严重性将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们的孩子和哪一类人结婚有关,譬如是“双独家庭”还是“单独家庭”,不能泛泛而论。我国地域差异明显,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在经济、文化和习俗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城市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可以推论到农村,此地研究发现能否推论至彼地,在没有充分的数据资料验证支持下,是不能轻率下结论的。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不少研究以某个城市、某个城区或某个农村地区为例,就直接断言中国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如何如何,这种在学术研究上的不规范、不严谨的做法值得警惕,需要避免。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部分研究采用与非独生子女家庭进行比较的方法,这种比较在养老研究中是否可行和可信,也值得商榷。我们知道,独生子女父母目前大多处于50~60岁之间,属于“准老人”群体。即使研究者将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和同年龄段的非独生子女及其父母进行比较,也存在一个疑问,就是研究者在将一个尚未成为“社会事实”的研究对象群体(即未老的独生子女父母)与同样未成为“社会事实”的另一群体(即未老的非独生子女父母)作比较,其研究发现和结论需要时间的检验。当然,前瞻性和探索性的研究是可以的,因为科学研究需要探索并允许试错。

2.其他相关问题的思考

(1)关于第一代独生子女及其父母的界定问题。概念是构建理论大厦的砖石,无论是纯理论分析还是量化研究,都需要对相关概念作出必要的交代和合理的界定。关于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其核心的概念莫过于“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是一个复合概念,它涉及“独生子女”、“第一代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父母”、“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等几个相关的概念,需要分别加以探讨。在实际研究中,特别是考察第一代或首批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时,应重点厘清“第一代独生子女”和“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两个概念,如何界定这两个群体的年龄段是个需要反复斟酌的事情。这既要考虑与已有研究的呼应和对话,又要考虑我国城乡调查和该群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综合界定。前文所引部分相关研究中的量化研究都给出各自的年龄界定,但不同的研究对于这两类群体的年龄界定差距较大。以“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界定为例,笔者认为既要考虑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年龄段,又要考虑其父母的生育年龄情况。同时,还要注意城乡之间的某些差异。农村的早婚早育习俗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不能直接借用城市第一代已婚独生子女父母的年龄段划分,也不能将独生子女父母的年龄下限过于延后,因为越是年轻的父母越缺少对未来养老的意识和意愿,已有的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42]。有关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及其父母的概念界定问题宜展开专门探讨;另外,关于养老及其他相关概念,在一般性的养老研究中涉及很多,比如养老方式、养老模式等概念之间争议颇大,此处也不做进一步讨论。

(2)关于第一代独生子女数量及分布问题。迄今为止,我国独生子女数量和城乡分布尚无准确数据。尽管有部分学者根据以往的人口普查数据或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做出不同的测算,但我国独生子女数量到底多少仍然是个谜团,或许有人会寄托于2010年的“六普”数据诚如有的人口学者所言,指望“六普”数据获悉中国确切人口,似乎也难实现。现代社会的高流动性和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实施等多重因素,决定了人口普查数据也未必精确。这一事实直接影响到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研究,因为在我们不知道第一代或首批独生子女总量、城乡和各地区实际分布的情况下,很多实证研究尤其是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抽样调查是无法进行的,研究者只能根据经验或主观判断去选择调查地点,由此获得的数据和研究发现的代表性可想而知。这种研究状况与我国社会科学界缺乏必要的信息积累和储存不无关系,也与有关部门信息管理不到位有关,需要加快相关人口信息储存、更新系统建设。

总之,鉴于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和缺憾,笔者认为,需要学术界特别是人口和社会学者围绕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地方经验的理论提升和研究思路的创新等问题展开充分讨论,人口和社会科学期刊宜定期开辟专栏讨论相关论题,养老和社会保障交流平台应向致力于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障的研究者开放,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争鸣。通过对话、交流和讨论,逐步消弭学术分歧,达成理论共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城乡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保障事业,逐渐化解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保障风险。

基金项目:20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社会保障问题抽样调查研究”(10CSH051);2006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06JZD0027)。

作者简介:徐俊(1973-),安徽合肥人,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家庭社会学、农村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非经济养老风险及其保障[J].浙江学刊,2007,(3).[2]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J].人口研究,2004,(1).[3]潘金洪.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4]李建民.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夫妇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重大的民生问题[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8,(4).[5]风笑天.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一项12城市的调查分析[J].人口研究,2006,(5).[6]风笑天.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结构:全国五大城市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9,(2).[7]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居住关系[J].学海,2009,(5).[8]风笑天.面临养老: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心态与认识[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6).[9]风笑天.农村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居住方式及相关因素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0,(4).[10]徐小平.城市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选择[J].重庆社会科学,2010,(1).[11]尹志刚.我国城市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选择与养老模型建构[J].人口与发展,2009,(3).[12]王树新等.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的选择与支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人口与经济,2007,(4).[13]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14]熊汉富.独生子女家庭老人精神赡养问题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6).[15]陈建兰.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苏州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2).[16]郭志刚等.我国现行生育政策与“四二一”家庭[A].中国独生子女:从“小皇帝”到“新公民”[M].北京:知识出版

社,2004.[17]王庆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基于上海市闵行区独生子女父母的调查[J].法制与社会,2007,(3).[18]缪宇音等.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研究———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3).[19]原新.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从人口学视角的分析[J].人口研究,2004,(5).[20]谭琳.新“空巢”家庭———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人口现象[J].人口研究,2002,(4).[21]石燕.城市独生子女空巢家庭的阶段划分与特征[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22]风笑天.独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何时开始?会有多长?[J].社会科学,2009,(1).[23]潘金洪.独生子女家庭空巢风险分析[J].西北人口,2006,(5).[24]石瑛等.关注农村空巢老人[J].湘潮,2007,(10).[25]王秀银等.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大龄独生子女意外伤亡[J].中国人口科学,2001,(6).[26]本刊编辑部.对成年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问题的深层思考[J].人口研究,2004,(1).·61·主持人穆光宗.马寅初人口科学论坛:救助和关怀遭遇意外风险的计生家庭[J].人口与发展,2008,(6).[28]主持人李梅.为了民族的明天———老龄化浪潮中的生育政策变革[J].探索与争鸣,2009,(7).[29]陈友华.独生子女政策风险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4).

第四篇: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及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同时伴随着70年代以来计划牛育政策的执行,我国的人口总和生育率稳步下降,因此导致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加;据全国老龄委报告显示,我国2006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10.97%,从人口总数看,我国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按照国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时该国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养老保险是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建立起了城镇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开始对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97年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由现收现付制转变为统账结合的模式,建立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构成的多层次体系。但是,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资源分配不公。

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在于社会的整体公平与福利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与人口规模下,广覆盖,养老保险制度才是可行的,而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不同人群待遇相差较大的问题,社会资源分配不甚公平。当前的养老保险体系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机关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实行国家财政或者本单位包下来的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单位实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的老年人口,目前主要是依靠家庭和土地养老,部分试点地区试行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无论是从政府的投入还是最终享受到的待遇,差距都相当大,缺乏公平与统一性。对于城镇就业人员而言,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仍然有限,部分股份制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仍游离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这样的情况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不利于制度的良性运行。对于农村而言,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仍然较窄,我国各级财政将可用的资金对于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仍然较少,2010年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只有城市的1/8左右,而且国家有限的资金投入主要体现为农村扶贫资金和民政救济金,对于农村人口养老保险的投入极为有限,因此,我国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险问题仍然十分棘手。

(二)、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部分实行长期积累,如果将这部分社保基金投入市场运营,获得增值的收益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国养老基金支付带来的压力。可是,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管理存在着诸如资金来源渠道单

一、投资环境不良、投资渠道狭窄等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由于监管不严、管理不善,甚至被一些政府机构非法挪用,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不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三)、养老金替代率高,离退休费用刚性增长。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养老保险金替代率的适宜水平是60%,而据国内一些学者和专家的研究表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与国外平均水平相比,大大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过高的养老金替代率虽然有利于老年人口生活水平的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养老金替代率过高不仅会诱发劳动者提前退休,挫伤在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会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压力。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金标准的不断提高势必会带来我国养老金缺口的进一步增大。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的人均寿命也越来越长。人均寿命是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和运行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均寿命的增加意味着人均领取养老金的年限越来越长,养老保险基金需要支付的的资金量越来越多,制度内离退休费用将持续攀升。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这一问题将愈发突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对策

(一)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科学发展,在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前,尽可能地多积累一些财富。实行弹性退休年龄,控制提前退休。

充分利用即将成为稀缺资源的劳动力,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继续参加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一是要逐步提高就业者的退休年龄。第一步,尽快将所谓的女职工(50岁)和女干部(55岁)的法定退休年龄统一为55岁。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的雇员再分成职工和干部编制是没有意义的。第二步,花3年时间将男女就业者的退休年龄统一在60岁。第三步,每两年将退休年龄延长1岁,直到65岁为止。与此同时,要采取经济措施防止劳动者大量提前退休,明确规定提前退休者要减发养老金。上述措施对于缓解养老保险费的支付困难可收到一举双得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增加就业者上缴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另一方面,它可减少养老保险费的支出。据测算,按目前的收支水平,退休年龄延长1年,全国社会统筹基金即可多征收55亿元,减少支付160亿元。而且,这一做法也符合人类生活条件改善、预期寿命延长、具有劳动能力的时间延长的客观事实,已为许多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采用。

(二)逐步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首先,对于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应逐步予以统一。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使其与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账模式接轨。在执行层面,加强监察力度,要吸收年龄构成相对年轻的非国有企业职工、城市农民工加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对违反社会保险法单位的惩处力度,逐步开征社会保障税。

其次,需要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继续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范围。加快建立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个人账户为主、保险关系可转移、调整机制健全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使“三方共担”的原则具体化,尤其要明确政府的财政责任,多途径解决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

(三)加强对养老金的统筹监管

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管理、使用过程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每一个环节都要加强监管,可以引入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甚至可以建立一些由社会独立人士组成的专门监督小组进行公开监督。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基金的使用投资上,要进行问责制及引进风险管理先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使基金投资风险分散,对投资的资产配置进行科学的投资模型设计,积极探索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途径,按国家有关基金运营的法律法规规定对基金进行市场化运作,依法建立委托人、托管人、投资人制度,由专业基金管理公司负责运营,提高基金的收益率,确保资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四)逐步建立多层次的综合性养老保险体制。

1.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养老保险是为了满足社会最基本养老保险需求。应做到“两高一低”,即社会统筹的覆盖率要尽量“高”,使大多数人能够享受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层次要尽量“高”。而由社会统筹支付的养老保险费水平要“低”,只要能维持老龄人的基本生活即可。

2.个人养老保险账户。要按现行试点方案的规定,坚决做实个人账户,为个人补充养老保险积累资金。

3.采取经济手段鼓励企业或机构给雇员建立养老保险年金(国家对此可以减免所得税)。这部分养老保险是适应多样化社会需求,拉开退休后养老保险金差距的主要来源。它可以体

现企业竞争力,促进劳动力流动。

4.鼓励私人自我储蓄养老。对于用于养老的私人储蓄(明确规定要在法定领取退休金以后才能支取,且每月支取的额度不能超过一定数额)可以减免利息税。

5.建立指数化的基本养老金正常提高机制,即基本养老金每年提高的幅度应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一致,以防止基本养老金因通货膨胀而贬值。

(五)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作用。通过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多开展集体活动等从精神上传递社会的关爱。

(六)注意监控人口变化趋势,应经专家论证,适时放松一对夫妻只准生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防止老龄化程度过于严重。人口老龄化除了养老保险问题本身,对整个国家的安全和中华民族的繁衍均会构成威胁。

第五篇: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

从20世纪下半叶到本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日趋老龄化。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发展速度快,人口数量大。而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又不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并且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所以关注我国农村地区的老龄化问题,显得很重要。

研究主题1: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研究

研究者:南京师范大学崔丽

研究内容: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概述“界定了人口老龄化的内涵,概括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分析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成因与特征,重点探讨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影响,为研究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提供背景和基础”,“通过对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历史回顾和对我国当前农村养老保障现状的分析,探究当前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针对老龄化背景下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提出建议“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总体设想。

研究方法:(1)文献法:(2)历史考察法(3)比较分析法(4)调查法

基本结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

1.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

2.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增加了老年人口的比重。

3.人口流动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特征:1.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大2.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且高龄化趋势明显

3.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4.全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显著

任何养老方式都是以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为基础而建立,并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适应的过程,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的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形势非常严峻,大致情

况如下:

1家庭养老依旧是农村的主要养老方式

2集体养老保障逐渐走向衰落

3社会化养老严重滞后

4养老资金来源僵乏

5.传统养***惯根深蒂固

6.养老质量无法保障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世纪,目前我国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已使得养老问题成为一个 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研究了农村老龄化的趋势和农村养老的现状,探究了解决农村养 老问题的可行性对策,提出了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动态发展的新型农村养老模 式,以应对新世纪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但由于论文篇幅有限,搜集资料和写作 时间的限制,有关农村养老问题的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行更为深入地研究。

下载回复 探析老龄化趋势下我国农村独生子女的家庭养老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回复 探析老龄化趋势下我国农村独生子女的家庭养老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农村养老的问题社会学

    关于我国的农村养老问题 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浅析5篇

    山东财经大学程佳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浅析 摘要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以上比......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可持续性分析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可持续性分析 作者简介:张倩(1992-),陕西省咸阳市;专业:云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硕士。陈利会(1987-),河南省濮阳市;专业:云南民族大学社会保障硕士。 摘 要:虽然目前我......

    我国老龄化城乡倒置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完善[大全]

    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严重的城乡倒置现象。”在刚刚于吉林大学结束的“我国人口老龄化国际学术论坛”上,部分学者认为,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于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家庭老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家庭老人 精神赡养问题研究 谢美琪 (温州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08公管3班0806020136) 【中文摘要】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随着 “送出一人,全家脱......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摘 要:当前人口老龄化形势在全球范围日益发严峻,这无疑对以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形成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在我国,人......

    我国生齿老龄化城乡倒置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完美

    我国生齿老龄化城乡倒置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完美 “我国生齿老龄化存在严峻的城乡倒置征象。”在方才于吉林大学竣事的“我国生齿老龄化国际学术论坛”上,部门学者以为,当前办......

    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问题现状及策略分析

    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问题现状及策略分析 养老保障模式是指为保证老人在需要的时候得到赡养的方式和方法。这是农村养老保障立法的基础。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