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内政办发〔2010〕8号

时间:2019-05-14 05:2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内政办发〔2010〕8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内政办发〔2010〕8号》。

第一篇: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内政办发〔2010〕8号

内政办发„2010‟8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各有关企业、事业单位: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年一月十四日

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

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

国土资源厅 发展改革委 经委 财政厅 监察厅

公安厅 环境保护厅 商务厅 水利厅 林业厅 安全监管局

煤矿监察局 工商局 煤炭工业局 广电局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一○年一月)

《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8号)下发以来,我区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制定下发了全区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施意见、煤炭和非煤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成立了自治区、盟市及旗县(市、区)三级整合工作机构,加强宣传,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深入督查,资源整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区确定实施资源整合的230处煤矿区全部完成整合工作,关闭了地方煤矿852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421635万吨。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全区矿井生产能力由整合前的平均不足9万吨/年,提高到70万吨/年,资源回采率提高了20%以上。稀土、钨矿通过整合实现了有序开发,5个重点矿区资源整合工作全面完成。全区共确定非煤资源整合区320个,已完成了294个,其中重点整合区基本完成了整合工作。全区矿山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明显改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得到了及时查处和有效遏制。但由于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目前各地区整合工作进展还不平衡,一些地区还存在违法违规、矿山布局不合理以及环境和安全等问题,矿产资源开发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为进一步推进我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促进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土资源部等12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41号)精神,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任务

在全面完成自治区矿产资源整体方案已确定的资源整合各项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和专项整治工作力度,强化整合政策和措施,进一步调整优化矿产开发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着力构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进一步优化。要依托基础地质和矿产勘查成果,科学编制矿产资源规划、地质勘查专项规划、矿区总体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和矿业权年度投放计划,实施矿业权投放计划管理。出让矿业权必须符合矿区总体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和矿业权年度投放计划,确保矿业权合理设置、布局优化。

(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加大矿业权整合力度,实施整装勘查、滚动勘查、勘查开发一体化,进一步推动矿产资源向具有实力、技术先进、开发利用水平高、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措施到位的优势企业集聚。全区采矿权数在2006年的基数上减少30%左右,资源整合重点区域的探矿权数在2006年基数上减少30%左右。地下开采的金属矿产回收率达到85%以上、露天开采达到95%以上,各类矿产选矿回采率提高2个百分点,综合回收共伴生矿种能力提高10%。铁选厂及非金属下游加工企业减少30%左右,有色金属及贵金属选矿厂减少20%左右。到2010年年底,单井规模在30万吨以下的煤矿全部退出市场,全区井工矿平均单井规模由2007年的70万吨提高到100万吨以上,全区煤炭生产企业控制在200家以内,矿井总数控制在500处左右(不含新建煤矿),资源回采率提高到60%以上。

(三)矿山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状况进一步改善。通过进一步整合,因矿山开发布局不合理引起的安全隐患基本消除,存在安全隐患的矿山尾矿库得到有效治理,全区矿山安全生产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全面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内政办发„2009‟61号)确定的目标任务,从2009年至2011年,完成8个资源型城市的13个矿区以及对人居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42个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解决矿山地质环境历史欠账问题。强化矿山企业矿山环境治理责任,全面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生态环境恢复和水土保持“三同时”义务,进一步有效防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矿业和绿色矿业。

(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长效机制逐步完善。进一步建立以基础地质工作为先行、以矿产资源规划为龙头、以准入制度为引导、以市场优化配置为手段、以有偿使用为条件、以资源储量管理为基础、以矿业权管理为核心的矿业权管理制度体系,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高效开发利用。

(五)专项整治工作全面完成。进一步整顿和治理开采方法和技术装备落后、生产规模长期达不到设计要求、资源利用水平低和证照不齐的矿山;整顿和治理井工开采大型采空区、水患及机械通风系统不完善和通风管理混乱的矿山,露天开采边坡不符合安全规程的矿山,存在上下层开采等重大安全隐患的矿山;整顿和治理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企业,违反“三同时”制度、没有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企业;整顿和治理一个矿区内总选矿能力大于矿区总开采矿石能力的设置多家选矿厂,入选矿石量6万吨/年以下的铁选厂,3万吨/年以下的铜、铅锌选矿厂,金矿露天氰化堆浸场、混汞法选金场,无上、下游产业链的选矿厂,无矿山合法来源或持勘查许可证建设的选矿厂,四等以上尾矿库、险库以及含有毒有害污染物和尾矿坝下游有居民区或有重要设施的尾矿库。

二、基本原则

(一)进一步推进整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进一步优化矿产勘查开发结构和布局,大力支持和鼓励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相衔接。按照各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和资源整合方案,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培育大型矿业集团,推动大型矿业基地建设,努力推进勘查、开发、选冶、加工一体化。

(三)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安全生产相统一。以关闭促整合,以整合促整改,发挥好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矿山安全效益和矿区生态环境效益。

(四)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五)改进生产工艺与提高综合利用水平相结合。通过资源整合,提高矿山企业、选矿厂、冶炼企业管理水平。淘汰落后开采、生产工艺,应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三、整合范围及重点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整合总体方案》的规定,整合范围包括自治区已设探矿权、采矿权的所有矿种及符合整合条件的所有矿区。重点是中型矿产地及其周边地区,探矿权、采矿权密集区域,建筑用砂石、粘土开采区,主干公路、高速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矿区,以及重要成矿区带、重点整装勘查区等。

(一)采矿权整合范围及重点。在加快推进煤炭、非煤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整合影响统一规划开采的布局不合理小矿、一矿多开和大矿小开的矿区、小矿密集区和位于地质环境脆弱区范围内的矿区;开采方法和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水平低的矿山;生产规模长期达不到产业政策和设计要求的小矿,以及管理水平低、存在安全隐患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较差的矿山。

(二)探矿权整合范围及重点。整合具备统筹部署、整装勘查成矿地质条件的矿产资源勘查区,重点是大兴安岭成矿带已划定的五个区域,即得尔布干成矿带南段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区、甘河—乌尔其汉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区、阿尔山市—梨子山—博克图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区、二连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区、西乌珠穆沁旗—霍林郭勒市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区。整合探矿权设置和布局明显不合理的勘查区、已有采矿权之间的探矿权、重叠的探矿权、勘查投入达不到勘查实施方案要求和“圈而不探”的勘查项目、不符合矿区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勘查项目,以及其他需要整合的勘查区及勘查项目。

四、总体部署

2010年1月底前,各地区要结合已往的矿产资源整合和专项整治工作,按照本实施意见的要求,组织编制本地区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实施方案,经自治区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2010年9月底前,按照经批准的整合实施方案,全面完成整合工作任务,并进行自查和总结,建立健全矿产资源管理有关制度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长效机制。

(一)科学编制整合方案。各地区在完成和总结前一阶段整合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根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矿区总体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及产业政策,依据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和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成果,对本行政区域内矿业权设置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对需进一步推进整合的矿区逐一登记造册,确定整合范围,编制整合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明确2010年9月底前必须完成的整合重点及目标任务,整合实施方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其中,对于盟市级发证的砂石、粘土、萤石采矿权的整合方案,由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进行审批,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备案后实施。

(二)依法合理确定整合主体。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明确整合后的矿山建设规模、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指标,从资金、技术、管理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制订整合主体标准。要注重运用经济、法律、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进整合工作,切实保护参与整合的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应优先从整合矿区内产生整合主体。对矿区内参与整合的矿业企业均达不到整合主体标准,或者参与整合的矿业企业在规定整合期限内未达成整合协议的,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和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优先选择符合产业政策和布局规划的下游优势企业作为整合主体,或者以招标方式规范引入优势企业,公开、公平、公正地确定整合主体,或者将矿区内矿业权依法收回,统一规划后按规定权限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重新向符合整合主体标准要求的企业出让矿业权。鼓励优势企业充分利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运用市场方式,实施整合,培育壮大矿业龙头企业。

(三)依法从快办理整合矿山相关证照。负责整合工作的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进一步明确整合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实行限时办结等制度,依法为参与整合的企业换发和注销相关证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矿区整合主体确定后,应及时划定矿区范围。对于应发放采矿许可证的,在划定矿区范围后,列出办证所需要件清单;具备条件后,从快优先颁发采矿许可证。其他相关管理部门也要加快整合矿区有关要件的审批速度。涉及煤炭资源整合的,煤炭管理部门根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划定矿区范围的批复,从快批复整合主体的技改设计,进行技改验收,颁发煤炭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对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整合矿山,及时发放煤炭安全生产许可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加快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登记手续。未取得相关证照前,矿山企业不得生产,采矿权不得转让、变更。

(四)采取有效政策措施,推动整合工作顺利进行。对按照整合实施方案积极参与整合的,继续执行将被整合矿业权之间及周边不宜新设矿业权零星边角资源、深部资源协议方式出让给整合主体的政策。对整合任务完成好的地区,自治区将在已确定的保护性矿种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基础上,对钨、锡、锑、钼、稀土等矿种开采总量指标投放适度倾斜;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优先考虑矿业权投放和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及矿产资源保护项目安排。对于未通过整合验收的地区,暂停该地区新设矿业权。

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完善勘查开采和规划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探矿权出让分区分类管理,提高勘查开采准入条件,建立探矿权退出机制,限期淘汰达不到标准的矿山。对于长期达不到6万吨/年生产能力的小铁矿以及3万吨/年生产能力的金、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小矿山,符合整合条件的,必须进行整合;符合扩能改造条件的,要限期进行扩能改造;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污染破坏环境严重的,要坚决予以关闭。持有探矿权时间超过4个勘查年度的,应提交普查报告;持有探矿权时间超过7个勘查年度的,应提交详查报告;持有探矿权时间超过9个勘查年度的,应达到开采所需地质工作程度。达不到上述要求的,探矿权到期不予延续。要根据规划合理设置矿业权,原则上一个矿区只设置一个主体。探索建立探矿权合理投放机制,积极推进探矿权有计划投放。

(五)结合实际,总结和创新整合模式。统筹考虑矿产资源及矿山企业生产要素,进一步推进多要素整合。各地区要进一步总结完善资源整合工作方式,因地制宜地借鉴和推广煤炭资源边关闭边整合的“鄂尔多斯模式”、先关闭后整合的“乌海模式”,以及非煤矿山整合以矿种分类、以大型单一冶炼企业为龙头、下游整合上游及采取政策倾斜、收购、参股、兼并等方式整合周边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巴彦淖尔模式”,大矿兼并小矿、小矿联合做大、矿产品下游企业整合上游企业的“赤峰模式”。鼓励资源高效开发利用、资源综合回收率高、应用深部找矿技术和采用高新技术处理难选冶矿石的企业作为整合主体参与整合,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度,增强产业竞争力。

(六)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和矿产勘查工作,提高全区地质矿产工作程度,夯实矿产资源管理的基础;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合理划分勘查和开采区;加快矿区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编制工作,新设矿业权必须符合矿区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进一步完善矿业权审批管理制度,严格审核探矿权、采矿权出让条件,优化矿业权设置和矿业布局,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完善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加快推进矿产资源开采动态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和依法查处圈而不探、以采代探和超层越界开采行为,促进资源集约和高效开发利用。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齐抓共管。整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利益调整大、工作难度高的系统工程。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和旗县(市、区)人民政府是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是矿产资源整合的第一责任人。各级政府及其负责人要充分认识整合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真履行整合工作主体责任,落实整合任务和措施,切实加强对整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盟市国土资源、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公安、监察、财政、环境保护、水利、商务、工商、安全监管等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8号)、国土资源部等12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41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矿产资源整合总体方案的通知》(内政办发„2007‟49号)要求,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协调,相互配合,建立联合执法和共同责任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继续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和案件的查处力度,切实巩固和扩大整顿规范工作成果,进一步规范整合工作期间的矿业权审批、项目核准、生产许可、安全许可、环评审查、企业设立等各项管理行为,确保整合工作有序推进。

(二)加大力度,推进整合。各地区要切实抓好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审查工作,确保整合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协调处理好各方利益,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对已列入整合范围的矿业权人,无故拖延整合的,要督促其限期开展整合;对于参与整合各方限期落实不了整合主体的,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可以引入具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整合;对借整合名义圈占资源而假整合、扰乱整合秩序的,有关部门要通过联合执法给予严厉打击。要明确盟市、旗县重点整合矿区,对矛盾突出、问题较大的重点矿区实行挂牌督办,将督办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限时完成整合工作任务。自治区将根据各盟市整合方案确定的重点整合区,确定30%左右进行挂牌督办。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要随时掌握挂牌督办整合重点矿区工作进展情况,凡未按整合实施方案完成整合工作任务的地区,自2011年1月1日起不得新设矿业权。

(三)加强督导,规范实施。各地区要进一步加强对整合工作的督导,及时研究解决整合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整合实施方案落实情况和整合矿区的实地检查,确保整合到位,防止走过场、假整合。严禁借整合之机,倒卖矿业权。加强整合矿山爆炸物品管理工作,妥善处置整合工作中遗留的爆炸物品;对整合工作中因开展生产系统改造需要使用爆炸物品的,公安机关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颁发的采矿许可证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进行审批。对在协调确定整合主体、调整各方关系过程中采取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矿业企业,要予以曝光。强化对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对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对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各盟市于2010年9月底前完成本行政区域内整合工作的自查和验收工作,并将自查和验收报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于2010年10月对各地区整合工作进行抽查和验收。

(四)加强宣传工作。各地区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大力宣传整合工作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成效,树立、宣传和推广正面典型及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及时通报整合工作不力的地区和弄虚作假行为。附件:upload/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抓紧做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附件.doc

主题词:能源 资源 管理 通知

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政协办公厅、纪委办公厅,高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各新闻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文电处 2010年1月18日 印发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抓紧做好矿产资源

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09‟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规范总结表扬暨进一步推进整合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按照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41号)要求,现就做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编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梳理排查,确定整合范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矿业权实地核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等工作,对本行政区域内矿业权设置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对需进一步推进整合的矿区逐一登记造册,确定整合范围,抓紧组织编制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

在编制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工作中,应做好与上一轮整合实施方案的衔接。对未纳入上一轮整合范围的矿山,要认真审查其矿山开发布局、矿山生产规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等情况,凡符合国土资发„2009‟141号文件规定的,都应纳入整合范围;对列入上一轮整合范围但未完成整合任务的,应列入进一步推进整合的重点矿区,编制切实可行的整合实施方案,原则上应实行挂牌督办;对上一轮整合不彻底或存在假整合,整合后矿山生产规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等仍达不到《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8号)及国土资发„2009‟141号文件要求的矿区,应重新编制整合实施方案,确保整合工作落实到位。

二、结合本地实际,组织方案编制

按照国土资发„2009‟141号文件规定,应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整合矿区整合实施方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采取以下两种形式之一组织编制: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或实施意见,对市、县整合实施方案编制提出总体要求。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国土资源等部门,结合本行政区实际,在充分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整合实施方案,报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审查。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将审查通过的市、县整合实施方案进行汇总,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部备案。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总体状况和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布局,在充分征求有关部门和市、县人民政府意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编制省级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部备案。

按照国土资发„2009‟141号文件规定,应由市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的整合矿区整合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由市、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本行政区实际,在充分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经市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报省级人民政府备案。

三、明确编制要求,确保按时备案

为指导各地做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审批工作,部组织研究制定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及编制要求》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审查要点》(见附件),供各地参考执行。各地可结合实际进行细化调整。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土资发„2009‟141号文件要求,充分发挥共同责任机制作用,积极争取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落实工作经费,组织具有相应技术力量的单位,抓紧编制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确保2010年3月底前完成审批和备案。

报部备案的材料应包括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或汇总报告、省级人民政府的批复。汇总报告应包括整合矿区总数、各整合矿区范围、整合矿区内参与整合的矿业权名单、整合后拟设置的矿业权数目、最低开采规模和整合后矿业权布置图等内容,确保整合实施方案切实可行,整合矿区内所有矿业权进表、上图、“落地”。

四、建立季报制度,加强督促落实

为了及时掌握各地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进展情况,部建立季报告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2010年每季度末,向国土资源部报送本行政区域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工作报告要围绕各个阶段工作重点,应包括阶段工作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原因、推进工作的措施。

当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重点要抓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审批工作,部将采取分地区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实地调研、印发通报等方式,督促指导各地做好整合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审批工作。

附件:1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及编制要求 2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审查要点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二○○九年十二月八日

附件1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

编制大纲及编制要求

一、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第一部分概述

(一)行政区内矿产资源概况、分布特征(重点成矿区带划分情况)。

(二)行政区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包括探矿权、采矿权设置情况)。

(三)行政区内拟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的矿区情况(包括数量、范围、挂牌督办重点矿区等)。(四)通过整合拟达到的预期目标。第二部分整合工作部署(一)整合工作的原则。

(二)整合工作的总体安排(包括组织领导、任务分工等)。(三)整合实施步骤和时间要求(实施步骤包括确定整合主体、划定勘查区块或矿区范围、办理相关证照等国办发„2006‟108号文件及国土资发„2009‟141号文件规定的步骤)。

(四)整合的方式方法和基本要求。

第三部分整合矿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方案(各整合矿区分述,附图表)(一)整合矿区矿产资源现状(包括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勘查区块或矿区范围、面积、区域地质工作概况、地质特征、资源储量情况、主要探明矿体分布及相对空间位置关系等内容)。(二)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现状(包括已设置探矿权数量、勘查工作程度及预测资源储量,已设置采矿权数量、整合前各矿山占用和保有资源储量、生产规模,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布局、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等内容)。

(三)整合矿区内拟整合探矿权的基本情况(包括各探矿权人基本情况)。

(四)整合矿区内拟整合采矿权的基本情况(包括各采矿权人基本情况)。

(五)整合矿区探矿权设置方案(包括整合后拟设探矿权数量、各探矿权的勘查区块范围、预测资源储量)。

(六)整合矿区采矿权设置方案(包括整合后拟设采矿权的数量、最低开采规模、各采矿权的矿区范围、保有资源储量、生产规模)。(七)结论。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一)整合工作的经费保障。(二)参与整合的优惠政策。

(三)整合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推进措施(包括明确整合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重点矿区挂牌督办等)。

(四)对拒不参与整合、不按时间和要求完成整合、整合工作弄虚作假等情况的制约措施。第五部分附图、附表

(一)分行政区的矿业权分布图。

(二)分矿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前后矿业权布置图。(三)整合矿区整合前探矿权、采矿权名单(表)。(四)拟整合矿业权一览表(附样表)。(五)挂牌督办重点矿区一览表。

二、总体要求

(一)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必须以国家和省级矿产资源规划为依据,按照国办发„2006‟108号文件及国土资发„2009‟141号文件确定的整合工作基本原则组织编制,做到科学合理优化布局,有利于矿产资源开发综合效益的提高。(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原则上要委托具有相应技术力量的单位组织编写。要结合矿业权实地核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等工作,全面梳理矿业权设置情况,收集已有地质资料,根据矿区自然界限、构造情况、矿体赋存形态及当前开采技术水平,依据《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规划及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出让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12号)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求,进行充分的经济技术论证,重新调整布局,提出拟整合矿业权名单,确定整合后矿业权设置方案。

三、具体要求

分行政区的矿业权分布图应标注行政区内所有的矿业权范围,并突出显示拟整合矿区;分矿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前后矿业权布置图中应标注必要的地理要素、勘查工作程度、已设探矿权采矿权的名称和范围、拟设探矿权采矿权的范围等内容。图件比例尺由各地根据整合矿区面积大小并能清晰反映勘查开采现状及整合内容的原则确定。为保证图纸的整体性和行政区域、矿区的完整性,分行政区域的矿业权分布图和分矿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前后矿业权布置图原则上应分别集中在一幅图上。

整合矿区整合前矿山名单主要应说明矿山名称、采矿权人名称、开采矿种、保有资源储量、生产规模、地址及地理位置等;整合勘查区整合前勘查项目名单应说明勘查项目名称、探矿权人名称、勘查主矿种、工作程度及查明或预测资源储量等;挂牌督办重点矿区一览表应说明矿区位置、范围、整合工作进度要求、挂牌督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等。附件2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审查要点

一、总体审查

(一)方案是否符合国家和省级矿产资源规划,是否符合国办发„2006‟108号文件及国土资发„2009‟141号文件的规定,做到科学合理优化布局,有利于矿产资源开发综合效益的提高。(二)方案是否由具有相应技术力量的单位组织编写,是否由政府组织呈报,并附专家审查意见。

(三)方案是否包含《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及编制要求》规定的章节、内容和图件,是否做到了内容完整、重点突出、叙述条理清楚、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内容审查(一)概述部分审查

1.本行政区内矿产资源概况、勘查开发现状(含探矿权采矿权设置情况)是否阐述清楚;

2.勘查项目设置集中的勘查区,矿山数量较多、布局不合理的矿区是否全部确定为整合矿区,勘查区、矿区情况是否阐述清楚;

3.是否明确了挂牌督办重点矿区,挂牌督办重点矿区数量是否达到要求;

4.整合预期目标是否明确可行。

(二)整合工作部署审查 1.整合工作的原则是否明确;

2.整合工作的总体安排是否周密,组织领导和任务分工是否落实,能否满足本行政区整合工作实际需要;

3.整合各实施步骤是否清晰具体,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4.整合的方式方法是否以经济的、法律的为主,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及国办发„2006‟108号、国土资发„2009‟141号等文件的要求。

(三)整合矿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方案审查

1.是否分别对每个整合矿区的地理位置、范围、面积、交通状况、地质工作概况、地质特征、资源储量及储量分布、主要探明矿体分布及相对空间位置关系等进行了详细说明; 2.是否对每个整合矿区的资源勘查开采现状(已设置探矿权数量、勘查工作程度及预测资源储量,已设置采矿权数量、整合前各矿山占用和保有资源储量情况、生产规模)进行了详细说明,并明确列举了矿业权布局、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3.是否对整合矿区内拟整合探矿权采矿权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说明,整合矿区中各探矿权人采矿权人的基本情况,拟整合探矿权预测资源储量,拟整合采矿权保有资源储量、生产规模、剩余服务年限等方面的内容是否反映清楚;

4.整合矿区是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合理的矿业权设置方案,拟设探矿权采矿权的数量、布局是否合理;

5.整合后的勘查区是否具备整装勘查或规模勘查条件,勘查投入能力是否满足要求;

6.整合后的矿山是否符合规划,是否达到最低开采规模,矿区范围划定是否合理,开采规模是否与资源储量相适应,是否达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最小开采规模的确定是否符合国家和省(区、市)相关产业政策。

(四)保障措施审查

1.是否落实了整合工作的经费来源;

2.是否制定了具体可操作,能够引导探矿权采矿权人参与整合的优惠政策;

3.整合工作流程是否明确,办事程序是否简化,整合实施各环节的推进措施是否切实可行,挂牌督办重点矿区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是否落实;

4.是否制定了对拒不参与整合、不按时间和要求完成整合、整合工作弄虚作假等情况的制约措施,制约措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五)附图、附表审查

1.是否绘制了分行政区域的矿业权分布图、分矿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前后矿业权布置图,图件比例尺是否能清晰反映矿区(勘查区)内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现状及整合内容; 2.整合前探矿权采矿权、拟整合探矿权采矿权、挂牌督办重点矿区是否列表进行了说明;

3.分矿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前后矿业权布置图中是否标注了必要的地理要素、勘查工作程度、已设探矿权采矿权的名称和范围、拟设探矿权采矿权的范围等内容;

4.整合矿区整合前矿山名单是否对矿山名称、采矿权人名称、开采矿种、生产规模、资源储量、地址及地理位置等进行了说明; 5.整合勘查区整合前勘查项目名单是否对探矿权人名称、勘查主矿种、工作程度及查明或预测资源储量进行了说明; 6.挂牌督办重点矿区一览表中是否对矿区位置、范围、整合工作进度要求、挂牌督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等情况进行了说明。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8号)下发以来,各地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在优化矿山开发布局、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改善矿山安全生产状况和矿山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工作量大,政策性强,难度大,目前各地整合工作进展不平衡,一些地方运作不规范,整合工作不彻底。为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促进矿业持续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标任务

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是矿产开发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调整矿产开发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促进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是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实现矿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具体部署。要通过进一步推进整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构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长效机制。

(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进一步优化。按照成矿地质条件、矿产资源自然赋存状况,科学编制矿产资源规划、地质勘查专项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合理设置探矿权、采矿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趋于合理。

(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逐步提高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水平,淘汰落后开采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实施整装勘查、勘查开发一体化,推动矿产资源进一步向勘查开采技术先进、开发利用水平高、安全生产装备条件优良和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优势企业集聚,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矿山安全生产状况、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强化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预防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原环保总局《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建立健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制订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通过进一步推进整合,因矿山开发布局不合理引起的安全隐患逐步减少,废弃物得到妥善有效处置,污染物集中治理并达标排放,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进一步得到防控。

(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长效机制初步建立。逐步建立以规划为龙头,以矿业权管理为核心,以准入制度为引导,以矿业权计划投放为调节的矿业权管理制度体系;采用科学的采矿方法和选矿工艺,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形成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

二、基本原则

(一)进一步推进整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结合国家产业规划、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优化矿产勘查开发结构和布局,鼓励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相衔接。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统筹规划地质找矿与矿产开发,努力推进勘查与开发一体化。

(三)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安全生产相统一。综合考虑各种效益,在发挥好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矿山安全效益和矿区环境效益。

(四)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以规划为依据,以资源为基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推进整合工作。

三、整合范围

(一)国办发〔2006〕108号文件规定的整合范围。煤、铁、锰、铜、铝、铅、锌、钼、金、钨、锡、锑、稀土、磷、钾盐等15个重要矿种,以及其他对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矿种;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的矿区,小矿密集区,位于地质环境脆弱区范围内的矿区;开采方法和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水平低的矿山;生产规模长期达不到设计要求,管理水平低、存在安全隐患,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较差的矿山。

(二)探矿权整合范围。具备统筹部署整装勘查成矿地质条件的矿产资源勘查区;一个成矿区设置多个探矿权、布局明显不合理的勘查区;勘查投入达不到勘查实施方案要求、“圈而

不探”的勘查项目;不符合矿区规划或不适宜单独设置采矿权的勘查项目;其他需要整合的勘查区及勘查项目。

四、总体部署和要求

2010年3月底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要求组织编制和审批整合实施方案,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2010年年底前,按照经批准的进一步推进整合实施方案,全面完成整合工作任务,建立健全矿产资源管理有关制度,初步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长效机制。2011年起,整合工作转入常态化管理。

(一)科学编制方案,实行分级审批。各地在加快推进已确定整合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根据矿产资源规划、地质勘查专项规划、矿区总体规划和产业政策,结合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和矿业权实地核查等工作,对本行政区域内矿业权设置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对需进一步推进整合的矿区逐一登记造册,确定整合范围,编制整合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明确2010年年底前必须完成的整合重点及目标任务。整合实施方案实行分级审批。整合矿区内矿山企业原采矿许可证均为市、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颁发的,整合实施方案可由市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报省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实施;其它整合矿区的整合实施方案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对已经批准的整合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或与实际情况不符,需要调整整合实施方案的,应尽快组织修订,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合理确定整合主体,鼓励优势企业参与整合。地方人民政府应结合实际,从资金、技术、管理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制订整合主体标准,明确整合后的矿山建设规模、矿产资源

开发利用、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指标。要注重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整合工作,切实保护参与整合的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在符合整合主体标准的前提下,应优先从整合矿区内产生整合主体。对矿区内参与整合的矿业企业均达不到整合主体标准,或者参与整合的矿业企业在规定整合期限内未达成整合协议的,当地政府可以优先选择符合产业政策和布局规划的下游优势企业作为整合主体;或者以招标方式规范引入优势企业,公开、公平、公正地确定整合主体;或者将矿区内矿业权依法收回,统一规划后按规定权限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重新向符合整合主体标准要求的企业出让矿业权。鼓励优势企业充分利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运用市场方式,实施整合,培育壮大矿业龙头企业。

(三)规范证照办理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矿区整合主体确定后,应及时划定区块或矿区范围。对于应发放采矿许可证的,在划定矿区范围后,凭经评审备案的储量核实报告、经审定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及经审查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颁发采矿许可证。矿山企业持该采矿许可证,须在两年内完成采矿权有偿处置及有关规定要件,开展生产系统改造,申办其他相关证照;未取得相关证照前,矿山企业不得生产,采矿权不得转让、变更。负责整合工作的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密切配合,协调行动,齐抓共管,进一步明确整合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实行限时办结、现场办公、“一条龙”办公等制度,依法为整合后的矿业企业换发相关证照。

(四)实施适度优惠政策,调动参与整合的积极性。按照整合实施方案,被整合矿业权周边的零星边角资源、不宜新设矿业权的深部资源可按计划以协议方式出让给整合主体。国土资源部将根据有关地方整合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在已确定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基础上,经稀有金属部际协调机制协商,可适度调整其钨、锑、稀土等矿种开采总量指标。对整合任务完成较好的地区,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优先考虑安排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国家战略性矿产勘查项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及矿产资源保护项目。

(五)创新整合模式,推动矿产开发结构调整。统筹考虑矿产资源及矿山企业生产要素,以及企业制度、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进一步推进多要素整合。各地要创新整合模式,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多元投入,实施联合出资、整装勘查,勘查开发一体化,风险共担、成果共享、互利共赢的新模式。鼓励整合主体向资源高效开发利用、资源综合回收率高、应用深部找矿技术和难处理矿高效选冶技术的企业倾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突破地区、所有制的限制,以多种方式对矿业企业进行重组,实现规模化开发,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增强产业竞争力。

(六)健全完善制度,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合理规划重点勘查区和开采区,设置鼓励、限制、禁止勘查区和开采区,优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完善勘查开采和规划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探矿权出让分区管理,提高勘查开采准入条件,建立探矿权退出机制,限期淘汰达不到标准的矿山。根据规划合理设置矿业权,原则上

一个矿区只设置一个主体。对于同一个矿区有多个探矿权的,探矿权转采矿权时要整合成一个开采主体。探索建立探矿权合理投放机制和采矿权总量控制制度,积极推进探矿权有计划投放。对整合工作成效明显的地区,在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的前提下,矿业权投放数量可给予倾斜;对未通过整合验收的地区,调减其新设矿业权投放数量计划指标。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建立共同责任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整合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真履行整合工作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对整合工作的领导。地方各级国土资源、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公安、监察、财政、环境保护、商务、工商、安全监管监察、能源等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办发〔2006〕108号文件的要求,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协调,相互配合,建立共同责任机制,继续加大对违规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切实巩固并不断扩大整顿规范工作成果,进一步规范整合工作中的矿业权审批、项目核准、生产许可、安全许可、环评审查、企业设立等各项管理行为,确保整合工作有序推进。

(二)加大力度,扎实推进整合工作。各地要结合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全面清理排查矿业权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整合工作力度,扎实开展整合工作。要切实抓好整合实施方案的编制并严格审查,确保整合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学习借鉴一些地方先进整合工作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注重策略,耐心细致地协调各方利益,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对已列入整合范围的矿业企业,无故拖延整合的,要督促其限期开展整合;

对借整合名义实施开发建设或非法生产的矿山企业,有关部门要通过联合执法给予严厉打击。各地要明确省、市、县级整合重点矿区,制定挂牌督办方案,分级对整合重点矿区实行挂牌督办,限时完成整合工作任务;各级挂牌督办重点矿区数量原则上不能少于本行政区域内确定整合矿区的30%;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随时掌握挂牌督办整合重点矿区工作进展情况,将督办责任落实到人。凡未按整合实施方案完成整合工作任务的地区,自2011年1月1日起,不得新设矿业权。

(三)加强督导,确保整合工作规范实施。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整合工作的督导,及时研究解决整合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整合矿区实地检查,确保整合到位,防止走过场、假整合。严禁借整合之机,倒卖矿业权。加强整合矿山爆炸物品管理工作,对整合工作中确定关闭的矿山,要依法吊销其《爆炸物品使用许可证》,并对遗留的爆炸物品妥善处置;对整合工作中因开展生产系统改造需要使用爆炸物品的,公安机关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颁发的采矿许可证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进行审批。对在协调确定整合主体、调整各方关系过程中采取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矿业企业,要建立黑名单并予以曝光。强化对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对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对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2010年12月底前完成本行政区域内整合工作自查验收,并向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提交自查报告。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将于2011年一季度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整合工作进行抽查。

(四)加强宣传,发挥典型引导作用。各地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大力宣传整合工作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成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多渠道、多方式宣传正面典型,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通报、披露整合工作推进不力地区和弄虚作假行为。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将适时组织召开全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

国土资源部 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 监察部 财政部 环境保护部 商务部

工商总局 安全监管总局 能源局 煤矿安监局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第三篇:福建省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

福建省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

省国土资源厅 经贸委 发展改革委 公安厅监察厅 财政厅

环保厅 国资委 工商局 安监局 煤监局

(二○○九年十二月一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等12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4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坚决依法关闭和停止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不符合产业政策、违法勘查开发的开采矿山和勘查项目,以及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严重污染环境、破坏浪费资源的开采矿山。

(二)淘汰达不到省定最小开采规模、资源利用率低、开采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环保设施薄弱的开采矿山。

(三)对布局不合理的勘查项目和开采矿山实施重组兼并。

通过推进资源开发整合,促进全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更趋合理,探矿权、采矿权数量明显减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矿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矿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为海西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开发整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结合全省水泥、石材、煤炭等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优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结构和布局,鼓励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开发整合与关闭工作相结合。坚持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安全生产相统一,结合全省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饰面石材行业综合整治,煤矿及非煤矿山整顿关闭工作,进一步推进开发整合。

(三)坚持一个法人主体和“三统一”。列入整合的勘查区、矿区鼓励以优并差、以大并小,原则上只能保持一个法人主体,勘查区必须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勘查”,矿区必须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开采”。

(四)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以规划为依据,以资源为基础,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推进整合工作。

三、整合范围

(一)采矿权整合范围

1.整合的重点矿种

煤、铁、锰、铜、铅、锌、钼、金、钨、锡、稀土、水泥用灰岩、饰面石材、建筑石料以及其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矿种。

2.整合的重点矿山

(1)生产规模达不到省定最低标准的非煤矿山和单井年生产能力在3万吨以下(含)的煤矿;省属国有煤矿与周边的地方小煤矿;布局不合理存在“楼上楼”关系的煤矿。

(2)开采方法和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水平达不到国家规定或设计要求的金属和非金属矿山。

(3)不符合环保要求,严重污染环境的矿山。

(4)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遗迹保护区、森林公园、名胜古迹,以及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和闽江、九龙江、敖江、晋江、汀江、龙江、木兰溪、交溪等“六江两溪”干流、一级支流及饮用水源沿岸等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禁采区范围内的矿山。

3.整合的重点矿区

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的矿区,小矿密集区,位于地质环境脆弱区范围内的矿区。省级整合的重点矿区为:永定、新罗、大田、永安、永春县(市、区)煤矿区,龙岩马坑铁矿区和大田云顶格铁矿区。

各市、县(区)政府要将饰面石材、建筑石料、水泥用灰岩等矿种作为本轮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重点,切实解决矿山数量多、开采规模小、开采矿山布局分散、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的问 题。

(二)探矿权整合范围

1.整合的勘查项目

(1)勘查投入达不到勘查实施方案要求、“圈而不探”的勘查项目。

(2)不符合矿区规划或今后不适宜单独设置采矿权的勘查项目。

(3)其他需要整合的勘查区及勘查项目。

2.整合的勘查区

具备统筹部署整装勘查成矿地质条件的矿产资源勘查区,以及一个成矿区设置多个探矿权、布局明显不合理的勘查区。整合的重点勘查区为:浦城、政和、建瓯、尤溪、德化等闽西北构造隆起区;新罗、漳平、永定、大田、上杭等闽西南构造拗陷区。

四、工作安排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在省政府领导下,以市、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由县级政府具体负责实施。总体安排为:

(一)编制整合总体方案(2009年10月至2009年12月)。由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福建省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市、县(区)政府可根据需要,组织制定辖区内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方案。

(二)制订矿区、勘查区整合实施方案(2010年1月至2010年3月)。各市、县(区)政府在上一轮煤及非煤矿山整合工作基础上,根据《福建省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的要求,对本行政区域内矿业权设置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对需进行整合的勘查区和进一步推进整合的矿区逐一登记造册,确定整合范围,编制勘查区、矿区整合实施方案。其中:

1.涉及由部、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颁发采矿许可证的矿山的整合实施方案由矿山所在县(市、区)政府在2010年2月底前组织编制完成,经设区市政府审核后,属于煤炭矿区的整合实施方案上报省经贸委会同相关部门批准实施;属于非煤矿区的整合实施方案上报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相关部门批准实施。

2.由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颁发采矿许可证的矿山的整合实施方案由矿山所在地的县(市、区)政府于2010年2月底前组织编制完成,上报设区市政府审查批准,报省政府备案,并抄报省国土资源厅、省经贸委。

3.勘查区整合实施方案由勘查区所在设区市政府于2010年2月底前组织编制完成,上报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相关部门批准实施。

(三)整合方案实施(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市、县(区)政府根据《福建省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总体方案》和审查批准的矿区(勘查区)整合实施方案,作出整合决定并组织实施,市、县(区)政府对列入整合矿山下达停产指令,并通知相关职能部门暂扣有关证照,确定整合后的勘查开发主体。确定的整合主体按照有关规定重新申办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照。整合后的勘查区未重新取得勘查许可证不得进行勘查工作;整合后的矿山未经验收合格,重新换发(变更)其它相关证照后,不得组织生产。在整合工作实施中,县(市、区)政府对确定的停止勘查项目和关闭开采矿山,按要求实施关闭,相关部门注销有关证(照)。

(四)整合工作检查验收(2010年12月10日至2010年12月30日)。全省各市、县(区)政府在完成本辖区整合工作后要认真进行自查,向省矿产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整合自查报告。省矿产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对全省整合工作进行验收,省国土资源厅汇总全省整合工作情况后向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提交自查报告。

五、具体要求

各地要按照资源整合的要求,因地制宜,依法依规稳妥推进,全面完成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各项任务。

(一)合理确定整合主体。按照以优并差、以大并小的原则先从整合勘查区、矿区内确定整合主体。对勘查区、矿区内参与整合的企业均无法产生整合主体,或者参与整合的企业在规定整合期限内未达成整合协议的,市、县(区)政府可以优先选择符 合产业政策和布局规划的下游优势企业作为整合主体;也可以招标方式规范引入优势企业,公开、公平、公正地确定整合主体;还可以将矿区内矿业权依法收回,统一规划后按规定权限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重新向社会公开出让矿业权。

(二)严格确定停止勘查项目和关闭开采矿山。县(市、区)政府应将位于禁采区、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环保要求和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勘查项目、开采矿山列入整合停止勘查和关闭名单,按要求进行关闭,并通知相关部门注销有关证(照)。

(三)规范证照办理程序。整合主体确定后,整合主体可以依据批准的矿区整合实施方案申请划定矿区范围,整合后符合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颁证条件(见附件2)的,依法申办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整合主体取得新颁发的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和相关证照后,才能开展勘查活动、组织生产。

(四)规范整合行为。市、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法依规,切实推进整合工作,不得实施假整合。整合后的矿区内严禁出现非法挂靠等现象,不得借整合之名逃避关闭,被关闭的矿山,不得纳入矿产资源整合范围。

(五)健全完善制度。加快完成市、县(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制定下发探矿权和采矿权延续勘查开采、探矿权转采矿权条件,建立矿产资源分类管理制度,以及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和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管理制度,促进矿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为了切实加强对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领导和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从我省的实际出发,成立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1),负责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下设非煤资源、煤炭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两个办公室,分别挂靠省国土资源厅和省经贸委,非煤资源整合工作由省国土资源厅牵头负责,煤炭资源整合 工作由省经贸委牵头负责。两个办公室要加强沟通,相互协调,积极配合,强化指导和督促检查,及时调查研究解决整合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县(区)政府是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对整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严格按照《福建省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和批准的勘查区、矿区实施方案大力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工作机构,充实力量,保障工作经费。

(二)依法扎实推进整合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时间进度要求完成整合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审批。市、县(区)政府对已列入整合范围的矿业企业,要加大力度使整合工作落实到位;对列入停止勘查的项目和关闭的开采矿山,要按照有关规定停止勘查、关闭到位,有关部门要及时注销相关证照;对无故拖延整合的探矿权人、采矿权人,要督促其限期开展整合,否则有关部门不得为其办理相关证照的延续、变更手续;要严防被列入整合的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弄虚作假,整合工作搞形式、走过场,一经发现要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吊销其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并函告有关部门吊(注)销相关证照;对借整合名义实施违法建设生产的矿山企业,省经贸、安监和福建煤监部门要吊销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并函告有关部门吊(注)销相关证照。列入省、市、县整合的重点矿区,市、县(区)政府要制定挂牌督办方案,限时完成整合工作任务。凡未按整合实施方案完成整合工作任务的地区,自2011年1月1日起,不得新设矿业权。

(三)建立责任机制。市、县(区)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级国土资源、发改、经贸、公安、监察、财政、环境保护、国有资产、工商、安监、煤监等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审批办理有关证照。在整合工作中,省经贸委负责组织审批煤矿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和整合煤矿的生产设计,督促煤矿企业整改、完善生产系统,依法办理 煤炭生产许可证。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整合区域内的资源和矿业权设置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组织审查勘查区、非煤矿区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划定矿区范围,依法办理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环保部门负责对整合后矿山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审批,对严重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矿山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国有矿山企业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有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商部门负责对整合后矿山企业依法办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和设立(变更)登记手续。安全生产监察监管部门负责督促有关部门落实省政府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规定,对整合后矿山开展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并依法办理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并函告有关部门及时依法吊销相关证照。福建煤监局依法履行煤矿安全监察,对整合煤矿初步设计安全专篇进行审批,并依法办理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福建煤监局、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并函告有关部门及时依法吊销相关证照。公安部门负责加强整合矿山爆炸物品管理工作,对整合工作中确定关闭的矿山,依法吊销其《爆炸物品使用许可证》,并对遗留的爆炸物品妥善处置;对整合工作中因开展生产系统改造需要使用爆炸物品的,公安机关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颁发的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进行审批;严肃查处非法买卖、持有爆炸物品行为。电力部门负责整合矿山的用电监管,严禁向违法生产矿山供电和转供电。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监察对象在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中履行职责的情况实施监察,依法依纪查处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对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四)加强宣传引导。各地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大力宣传整合工作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成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多渠道、多方式宣传正面典型,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附件:1.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2.整合后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颁证条件 附件1 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张志南 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副组长:郑新聪 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林依标 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魏克良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周联清 省经贸委主任

成 员:石建平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马鉴康 省经贸委副主任

施志强 省公安厅副厅长

黄新銮 省财政厅总会计师

何南飞 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陈 宁 省环保厅副厅长

林文生 省国资委副主任

黄培惠 省工商局副局长

郭国华 省安监局副局长

丁明干 省煤监局副局长

陈 琪 省监察厅执法监察室副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非煤资源、煤炭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两个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分别由省国土资源厅何南飞副厅长、省经贸委马鉴康副主任兼任。附件2 整合后勘查许可证颁证条件

一、规划要求。整合后探矿权项目应当符合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不得位于省、市、县政府公布实施的矿产资源规划所划定的禁勘区、禁采区范围内。

二、设计方案要求。整合后探矿权项目应重新编制矿产资源勘查设计方案,并经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审通过。

三、环保要求。整合后探矿权项目应重新编制环境影响评价 报告,并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通过。

四、勘查投入要求。整合后探矿权项目每年设计的勘查投入应不低于1万元/Km2。

五、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要求。受委托的地质勘查单位应具有安全生产许可证。

整合后采矿许可证颁证条件

一、规划区位要求。位于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所划定的可采区范围内,整合后的矿山不得与其他矿山存在“楼上楼”关系。

二、重新进行地质工作,提交有资质的地勘单位编制并经省国土资源评估中心评审通过的矿产勘查报告或矿区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三、重新编制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或开采设计),提交有资质单位编制并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评审通过的矿区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设计)。

四、规模要求。矿山开采规模不得低于省定最小开采规模标准,服务年限、生产规模与矿区资源储量相适应。

五、资源利用效率要求。矿山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要达到设计要求,共伴生矿产要制定方案进行综合利用、综合收回,废石(土、碴)、矸石等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规定标准,鼓励矿山企业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六、环境保护要求。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取得有资质单位编制并经有权审批的环保部门审批同意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按规定缴纳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方案。提交林地预审意见。

七、安全生产要求。实行矿山建设安全预评价制度,提交安全预评价备案表,开采技术、开采方法须取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同意。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鄂办发[2007]23号)

湖北]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鄂办发[2007]23号)

各市、州、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军区党委,省委各部委,省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七年八月十七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5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鄂政发〔2006〕23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认识,明确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大意义。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是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才队伍逐步发展壮大。但是随着我省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求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从总体上看,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当前,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增强经济社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开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二)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高技能人才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紧紧抓住 1

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奖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环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带动技能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

(三)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机制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省城镇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50%以上,高级技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6%以上,基本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

二、适应市场需要,创造现代化的培养方式

(四)实行校企合作,扩大培养规模。各地要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由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代表,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发展规划,确定培养方向和目标,指导和协调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鄂政发〔2006〕23号)的整体部署,“十一五”期间,每个市州要重点办好1—2所高级技工学校。支持各大中城市建立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技师学院,力争“十一五”期来,全省技师学院达到15所,国家高级技工学校达到30所。要以重点职业院校和大中型企业为基础,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组建一批职业教育和培训集团。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职业院校与大中型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实行订单培训、定向培养、合作办学,进一步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制度。企业应接受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为合作院校提供实习场所,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并做好学生劳保和安全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实行校企合作的定向培养费用,可从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训成效显著的企业,当地政府应给予适当奖励。

(五)立足岗住实践,提高培养质量。鼓励企业推行名师带徒制度、技师研修制度、企业培训师制度。要引导职工立足岗位、钻研技能、积极参与攻关项目和技术革新,不断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运用新技术创造新财富的能力。鼓励并支持企业通过出国培训(研修)和引进国外先进培训资源等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对参加当地紧缺职业(工种)高级技能以上培训,获得相应职业资格且被企业聘用的人员,企业可给予一定的培训和鉴定补贴。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广泛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指导企业开展群众性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为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对在国家和省级一类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应给予表彰奖励,可破格晋升技术等级或优

先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

(六)搭建服务平台,提高培养层次。建立公共实训平台。各地要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发挥本地优势,实行资源共享,将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纳入国家缎和省级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依托大中型骨干企业和重点职业院校,建立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特色鲜明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为各类培训对象实习见习、操作训练、技术攻关、工艺制新、技能交流提供服务。

建立技能交流提升平台。积极组织高技能人才技术交流活动,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集团)、行业组织、职业院校成立科技协会、技师协会、职工技术协会、职业教育培训协会以及高技能人才工作室,并以此为依托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交流活动,为高技能人才参与高新技术开发、同业技术交流以及与科技人才交流、绝招绝技和技能成果展示等创造条件。挖掘和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技艺,实现代际传承,使之发扬光大。鼓励和支持高技能人才参与省际、国际间职业技能和学术交流活动。

三、突出技能水平,建立科学化的评价体系

(七)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标准。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坚持以创新精神为导向,以专业技能为重点,以贡献和实绩为基础,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坚持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坚持国家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坚持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相结合,把实际操作能力、攻关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考评、鉴定的重要标准,促进高技能人才更好更快地成长。

(八)优化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各地要积极推进评价方式智能化、科学化、社会化、网络化,按照技能种类和等级,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考试、评价趣库;运用计算机现场随机抽题,模拟操作,微机评分,确保考评的公平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实行考评队伍职业化、社会化,由本行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社会知名人士、高级专家学者、曾理人员和名师组成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小组,确保考评的独立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实施办法。依托具备条件的大中型企业,逐步开展高技能人才评价改革试点。试点企业可按规定,结合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实际,开展技师、高级技师考核鉴定工作。要在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努力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九)规范高技能人才评价程序。严格高技能人才评价程序,把好标准认定、考题审核和考试验收各个环节,突出实际专业技能水平,着力于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改变考评内容与考评专业技能脱节的现象,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实力。强化专家现场考评和面试答辩,让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家里手、具有绝活绝技的技术带头人、关键岗位的业务骨干、技术能手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

(十)加强高技能人才评价监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考评质量监控,建立由社会知名人士、大中专院校和行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参与制

订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考评,维护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加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凡通用工种职业资格证书由劳动保障部门统一核发,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颁发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鄂政发〔2006〕23号)有关规定执行,接受劳动保障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国家和省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应从经过职业培训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基础建设,县以上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机构人员、业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收费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全额上缴非税收汇缴结算户;支出按规定编制单位预算,纳入劳动保障部门预算,统筹安排。

四、优化社会环境,实施系列化的激励政策

(十一)坚持技能水平与待遇标准挂钩,完善高技能人才薪酬制度。要进一步完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企业在确定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时,要根据工作岗位对技能水平要求的高低、责任大小等因素,拉开工资档次,向技术岗位(工种)和高技能人才倾斜。凡通过劳动保障部门统一考核,取得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被聘用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有关待遇。建立相应的激励办法,鼓励企业实行高技能人才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对高技能人才在聘用、工资、带薪学习、培训、休假、出国进修、城镇户口、子女入学等方面与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同等对待,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提倡在股份制企业实行技术入股。对参加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并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按规定从成果转化所得收益中,依据贡献大小,通过奖金、期权、股权分配等多种形式给予相应奖励。

进一步落实好高技能人才社会保障权益。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做好高技能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有条件的企业,应为包括高技能人才在由的各类人才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和补充医疗保险。在研究统一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待遇政策时,适当向企业高技能人才倾斜。

(十二)坚持培训与使用统一,完善高技能人才使用制度。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的聘任制度,企业要积极支持高技能人才参与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并为其创造条件,发挥他们在技术攻关、实施精品工程、带徒传技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并给予经费等方面的支持。要健全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发挥其在参与重大生产决策、组织技术革新、技术攻关项目上的领头人作用。高技能人才配置状况应作为生产经营性企业参加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评优和资质评估的必要条件。要完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高技能人才在职工代表中要占有一定的比例,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作用,真正使高技能人才干事有舞台、创业有平台、发展有空间、贡献有奖励。

(十三)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完善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建立首席技师制度。从2008年起每年选拔100名具有高超技能水平、良好职业道德、丰富实践经验、贡献突出,在全省各行业、企业和各级各类经济组织中带动作用大、得到业内广泛认可的高技能人才,由省政府授予“首席技师”称号,颁发证书,给

予一次性奖励。

建立湖北省技能大师和湖北省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制度,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由省政府授予称号,颁发证书、奖章,并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湖北省技能大师”称号的,优先参与“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评选,符合条件的授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并享受政府专项津贴。

健全高技能人才发明创造成果命名制度,对具有创造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先进操作法等成果的高技能人才,可以本人名字命名。

(十四)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相协调,完善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制度。要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统计报告制度,定期发布高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引导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数据库,掌握当地高技能人才状况。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开设专门窗口,为高技能人才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劳动合同鉴证、劳对保障事务代理等“一站式”服务。要突破部门、行业、地域和所有制限制,积极做好高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和跨地区流动工作。

五、整合社会资源,健全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十五)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要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的高技能人才开发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对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投入,设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要根据高技能人才工作需要,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师资培训、教材编写、教育研究、标准修订、题库开发、评选表彰等工作经费给予必要支持。各级财政在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和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时,应向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倾斜。各级政府要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部分,应按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技工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政府投资兴办的公办技工院校的办学经费要足额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在重大工程项目、技术引进项目等项目投资中,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要占一定比例。

(十六)落实企业投入。企业应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确保30%以上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定期对企业职工培训费的提取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杜查。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的企业,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的1/3实行统筹,由劳动保障等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其中一半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

(十七)鼓励社会投入。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参与兴办各类职业院校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国外资本,投入职业教育培训产业。鼓励金融机构,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参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培训机构提供融资服务。鼓励社会各界、海外人士、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捐赠和培训等综合系列服务。企业和个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捐赠,按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要制定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收费标准,经物价部门核定后向学员收取。

六、发挥各方优势,建立全方位的工作格局

(十八)切实加强领导。各地各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个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要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高技能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指导高技能人才工作。联席会议由组织、劳动保障、发展改革、教育、科技、国防科工、财政、人事、国资、经委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有关群众团体组成,办公室设在省劳动保障厅。各级人民政府要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要在组织领导、计划引导、政策导向、分类指导、及时督导上发挥主导作用。要把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主要领导千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接受人大、政协监督。

(十九)实行社会各方联动。要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相统一、政府投入与民间投资相配套、企业培养与社会培训相结合,走合资、合作、联合培训、培养的模式。充分利用、整合大专院校、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师资、教材、教学经验的优势和就业训练中心、社会培训实体、企事业单位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设施设备的优势,加快培养进程,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培训层次,提高培训质量。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二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各级政府及社会各方面,要大力支持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的主体作用,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在工作上予以指导,在法规上予以保障。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做好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提出本行业高技能人才合理配置标准,抓好本行业和所属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各类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集团),要结合企业实际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和完善职工定期培训和技能考核制度,创立学习型组织,构建职工终身培训体系,每年参加技能培训的人数不得低于企业职工总数的20%。鼓励企业结合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项目引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通过研发攻关等活动,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要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作为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的内容之一,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要建立行业和重点企业职工技能状况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没有建立职工培训制度、职工队伍技能状况低于当地和行业平均水平的,要扣减企业经营者的年薪。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考核。

机关事业单位也要结合各自实际,做好本部门本单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二十一)加强舆论宣传。全省各级宣传部门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国家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的政策措施、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企业使用高技能人才的典型经验,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第五篇: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做好农村牧区电影工作的实施意见(内政办发〔2007〕88号)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办发〔2007〕88号 【发布日期】2007-07-25 【生效日期】2007-07-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做好农村牧区电影工作的实施意见

(内政办发〔2007〕88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内党办字〔2006〕12号)提出的关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目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38号)精神,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牧区电影事业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就做好农村牧区电影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牧区电影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电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覆盖面大、成本低、群体性强和社会影响力广泛等特点,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喜爱和欢迎。做好新时期农村牧区电影工作,努力让广大农牧民群众看到、看好电影,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农村牧区先进文化,实现和保障农牧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农村牧区电影工作以实施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为主线,提出了“政府引导、行业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放映能力不断增强,放映点逐步扩大,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数大幅度提高,开展“科普之春”电影汇映活动和送电影下乡活动,使农村牧区电影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农村牧区电影市场化水平和服务能力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条件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难以满足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村牧区电影工作,加快推进农村牧区电影事业的发展。

二、做好农村牧区电影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农村牧区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深化农村牧区电影改革,探索建立多种所有制、多种发行放映主体和多种发行放映方式相结合的新模式,鼓励农村牧区电影跨地区经营,促进农村电影放映的规模化发展,尽快解决广大农牧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

(二)总体目标:推进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逐步推广数字电影放映技术,提高放映质量,完善放映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农村牧区电影放映新主体,建立公益放映补贴新机制,推动露天放映与室内放映相结合、流动放映与固定放映相结合、免费放映与有偿放映相结合、胶片放映与数字电影相结合并逐步向数字放映过渡,不断扩大农村牧区电影放映覆盖面。到2008年,全面消除电影放映盲区;试点盟市数字电影放映覆盖率达到50%;80%的盟市实现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目标任务。2010年,实行数字、胶片放映双轨制并逐步向数字放映转变,其中数字电影放映覆盖率超过50%。做到乡乡看电影、村村挂银幕,政府购买的农村牧区电影年放映总场次超过14??6万场,实现全区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

三、加强农村牧区电影工作的政策措施

(一)继续推进农村牧区电影体制机制改革。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牧区电影工作,通过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培育发展国有、民营、个体等各类农村牧区电影发行放映主体、农村牧区电影院线和多种形式放映队伍,大力推进国有农村牧区电影发行放映单位的股份制、院线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从事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的单位和个人,向所在地旗县以上电影主管部门备案后,到所在地工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即可从事农村牧区电影发行、放映业务。从事农村牧区电影发行放映的单位可以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经济政策。

(二)开展农村牧区电影放映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选择文化基础较好的盟市,作为农村牧区改革和数字化放映试点地区,组建以盟市为龙头,所辖各旗县(市、区)包括社会资本参股,苏木乡镇、嘎查村放映站为基础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并提供必要的政策和配套资金扶持。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科学布点,扩大覆盖、形成网络,全面提升农村牧区电影发展水平,让广大农牧民群众享受到优质、快捷、方便的电影数字化放映服务。

(三)扶持农村牧区电影公益性放映。尽快落实国家配送电影流动放映车、流动放映设备、农村牧区电影场次补贴的配套资金,地方政府要确保其全部用于农村牧区电影放映。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做好对我区电影民族语言译制设备的资助工作,尽快解决数字电影民族语言译制问题。积极推动我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村牧区电影的数字化放映。

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村电影公共服务工作长效机制

(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牧区电影工作,把农村牧区电影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文化体制改革统筹考虑。要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负责,文化、发展改革、财政、广播电影电视等部门参与的当地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地区农村牧区电影改革发展和数字化放映工作,推动实施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

(二)加强农村电影放映队伍建设。自治区电影主管部门要制定和推行农村牧区电影放映资格证制度,有计划、分层次对从事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放映人员进行培训,努力培育多种类型的农村牧区电影放映队伍,特别要提高农村牧区数字电影放映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要定期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牧区电影院线公司、放映队和放映员予以表彰奖励。

(三)各地要按照国家、自治区关于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加强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建立以数字放映为龙头,院线为纽带,苏木乡镇为重点,嘎查村为基点,政府扶持和市场服务相协调的农村牧区电影发行放映新体系。有条件的地区,要结合实际建立乡镇影剧院,逐步实现固定放映与流动放映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尽可能满足农牧民群众看电影的需求。

(四)要建立完善政府资助设备的运行维护机制。自治区电影主管部门要做好农村牧区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的统一招标采购。对政府资助设备,各地要探索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运营模式,通过公开招标经营等方式,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为农牧民群众提供高质量服务。政府资助设备由自治区电影主管部门招标经营,通过向院线公司提取放映设备折旧资金等方式实现其保值增值和扩大再生产。各级电影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政府资助设备的监督、管理,保证政府资助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发挥应有作用。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内政办发〔2010〕8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内政办发〔2010〕8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