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楠乡加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马楠乡关于民族宗教工作贯彻落实情况
近年以来,马楠乡民族宗教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为重点,始终把民族团结稳定工作作为重大事项来抓,在依法管理、科学引导、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上下功夫。
一、马楠乡的基本情况
马楠乡是全省、全市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点乡。全乡有两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4千多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4%。全乡有3个民族村、44个民族村寨,一个宗教活动场所。少数民族群众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山区里,经济发展滞后,生产生活比较困难。近几年来,在省、市、县的直接帮扶下,农民纯收入稳步提高,2014年人均纯收入2368元、与全县平均水平仍有很大差距。
二、近年来马楠乡开展民族宗教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切实加强领导,努力做好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的工作。年初都召开了全乡干部职工及村两委会议,与6个村委会签订了《每年民族宗教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了村委会主任是第一责任人,文书是民族宗教工作信息员,全乡民族宗教工作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良性工作格局。
(二)切实加强教育管理。一是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上级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政策,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不定期对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检查,严格按照法规、程序办理宗教事务。二是专项实施反渗透、打邪活动。召开了三个民族村反渗透、反邪教会议,认真排查,落实措施。三是经常深入教点,向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宣讲有关法规政策,促使他们不断增强法律意识,自觉抵制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并认真听取他们所提的意见和建议。
(三)协调配合,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不仅是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的事,而且是维护地方社会稳定的大事。为此,我乡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了民族团结稳定的领导组,与综治办、民政所、派出所、司法所等相关站所加强联系,不定期的深入到3个村委会进行检查民族宗教工作,对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能、职责及工作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形成了全乡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近年来马楠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与做法
近年来,我乡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市、县各级领导重视关怀和精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及县几大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在县民族宗教部门和有关扶贫部门的大力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成立领导组,出台马楠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方案等,以加快马楠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加农民纯收入为目标,切实加大对马楠乡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卫生事业,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使得我乡呈现出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抓政策宣传,不断增强民族法规、政策意识
我乡始终把开展民族法律法规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作为民族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来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每年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期间,马楠乡政府主要领导都要开展“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仪式讲话,组织各站所、各村开展带头宣传活动,不定期召开全乡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加大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听取广大群众对马楠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二)民族村寨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完善,民族群众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来,上级各部门对马楠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很大,修通了马楠村,坪厂村、冷水村等村90多公里长的乡村弹石路,较好地解决了11个自然村少数民族群众的出入难问题,改善了交通条件,促进了少数民族地方的经济发展。同时,下大力气抓民房改造工作,少数民族群众的人居环境有所改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民房改造任务重,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推行整乡推进项目,在民房改造中,共改造285户,受益人口950人。改善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在饮水难、看病难、生产生活用电、通讯难等问题也相应得到解决。
(三)大力支持民族教育卫生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对乡中心校进行改造扩建,新建马楠中心校教师住宿楼96套和学生食堂一栋及教学楼一栋四层。同时,坪厂村完小、虹口村完小已撤并到乡中心校接受九年一贯制寄宿教育,从而使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方的教育卫生事业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
(四)扎实开展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巩固和扩大扶贫工作成果。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种养业为重点,多渠道增加扶贫投入,把扶贫攻坚的目标和措施落实到位。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全乡在马楠村、坪厂村、虹口村建立了养羊专业合作社及大量种植蔬菜等产业,并安排科技人员负责包干跟踪指导。对少数民族群众种养业的扶持和引导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五)抓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使用率。我乡始终把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摆在干部工作的重要位置。现有少数民族科级以上干部6人,村干部少数民族12人,拥有乡少数民族人大代表20人,政协委员2人,其中:马楠乡乡长、副乡长、武装部长、组织委员、人大副主席均由少数民族担任,3个民族村的班子成员中均有4名少数民族干部。
三、民族宗教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依法管理,引导、指导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对宗教活动依法管理的力度不够,难以按照宗教事务条例规定程序办理。
二是乡财政困难,宗教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给开展学习培训及日常工作中带来诸多困难和被动,希望上级部门不断加大宗教工作经费的投入。
三是从事民族宗教工作的人员缺乏,每个乡镇从事民族宗教工作的人员几乎没有,就分管领导在主抓。作为民族乡镇要真正抓好民族宗教工作就分管领导全面主抓,点多,面广工作难度大。希望上级部门就民族乡镇民族宗教工作增设从事民族宗教工作人员。
四、马楠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马楠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马楠乡是全省全市自然条件最恶劣和国家扶贫工作重点的乡,旱涝灾害最频繁的乡,全乡60%耕地和80%人口长期处在自然灾害威胁之下。目前马楠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交通不畅。目前,我乡6个村已通路,但目前1个民族村虹口村在建中,其它均通弹石路和油路,可是民族村组部分路还未通,这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由于民族村组道路建设资金倾斜政策较少,加之连年受灾,群众手中缺钱,配套资金没有着落,目前仍有7个民族集聚点卫星定位至今未得到实施。
二是受灾严重。近几年,我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民族村组灾情严重,水患及雪灾造成民族村组直接经济损失严重,因灾返贫现象十分突出,有些已建好的基础设施又因灾毁坏。
三是缺乏技术。我乡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较为偏远的地方,缺乏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少数致富带头人由于宣传不够,缺乏影响力,对一些传统养殖、种植也缺乏包装和宣传。
四是辍学率高。目前,我乡少数民族村组教育方面存在的比较突出问题是:近年来各校点的单小撤并后,适龄儿童上学难,有些适龄儿童上学一个单边至少需要两个半小时,每天父母接送4个回合,同时高寒山区的完小没有设立学前班,很大程度上孩子的父母精力投入很多但没有太大的效益,也就贫困的面貌及提高文化素质等难以得到改进。
(二)马楠乡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是实践“三严三实”重要思想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促进民族地方的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制定出实施计划和方案,责任到人,各司其职。要认真贯彻学习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实施意见》,掌握精神实质,利用政策,争取项目,用好项目资金,把资金用到造血上。在“整乡推进”中,优先发展民族村组,在项目实施中,优先考虑安排民族村组。真正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二是要加强对民族群众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
马楠乡政府要加强与县直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建立健全科技指导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开展“文化下乡,科技入户”的活动,为民族村组群众解决生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参观学习等方式,向广大群众传授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要建立联系户等活动制度,切实贯彻“一对一,结对帮扶”等政策,扶助群众发展生产。要善于树立典型,通过科技致富带头人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当地群众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快致富步伐。
三是民族特色还彰显不强。“民族村寨亮点”不够鲜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淡化现象,民族特色保护任务较重。如苗族、彝族风情不够浓郁。
四是经济发展还不尽如人意。部分少数民族群众自身素质需加强提高,进取精神不足,存在小富即安心理,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第二篇:铁锁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铁锁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关键。为了进一步总结 “十五”期间我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分析制约我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存在问题,促进我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9月13日至20日,我乡根据县民宗局要求,组织人员对本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深入6个村委会,对部分干部群众进行走访、座谈,认真了解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铁锁乡地处东经100°59′—101°03′,北纬26°01′—26°15′之间,距县城金碧104公里,地处楚雄、大理和丽江三州交汇处,与大理宾川、丽江永胜隔江相望,素有“鸡鸣三县,水流两江”之说。东靠三台乡,南邻三岔河乡,西至渔泡江与大理州的宾川县交界,北抵金沙江与永胜县隔江相望。全乡国土面积230平方千米,全境地形狭长,境内山高坡陡箐深,平均海拔2252米,海拔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全乡有耕地面积10331亩(其中:水田2662亩,旱地7669亩),主要河流6条,沟渠54条,坝塘24座。目前,水利化程度较低。全乡共辖6个村委会,73个村民小组,66个自然村。2009年全乡总户数2617户,总人口10663人,少数民族人口7784人,占总人口的73%,主要有彝、傈僳、傣、苗、白5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山区乡镇。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2009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7503.86万元,少数民族群众人均纯收入1924元,完成财政总收入94.4万元,在2008年68万元基础上增长39%;完成财政自收收入89.6万元,在2008年62万元基础上增长45%。
(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一是水利化程度不断提高,全乡水利化程度达63.5%,新建和加固了一批水库、坝塘、小水池、水窑,使少数民族地区水浇地、保水田不断增多,粮烟等农作物的产量得到提高;二是电力建设得到夯实,除七棵树村委会下片因涉及观音岩水电站移民搬迁,省政府要求停止一切建设外,农村生产生活用电基本得到保障;三是交通事业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截止2009年底已有39个村民小组修通村组公路,总里程105.6公里;四是邮电通讯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电信、移动、联通相互交织的通讯网络,各种信息能顺利传送到边远村组,为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农业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
为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乡党委、政府立足乡内实际,重点培植核桃、花椒、烤烟、小火腿、小米辣等5大产业。2009年底全乡核桃种植总面积已达60659亩,实施核桃集约化经营457亩,产量由2008年的890吨增至1497吨,产值3892万元。2009年花椒总面积达13776亩,已初步实现打造“花椒之乡”品牌的目标。花椒总产由2008年的100吨增至129吨,产值480万元。2008年烤烟产量21万公斤,均价12.52元,实现产值229.5万元。2009年,烤烟移栽面积2260亩,完成产量27万公斤,级内均价16.03元,实现产值346.7万元,创历史新高。2008年畜牧业产值达2103万元,小火腿加工拉动着铁锁畜牧业发展。全乡着力打造畜牧产品品牌,抓住铁锁 生态小火腿市场广阔的优势,壮大火腿加工个体户6户,全年已外销小火腿32吨。另外,小米辣是铁锁产业发展中具有潜力的一项产业,本地生产的小米辣具有辣味适中、香味独特的特点,在各种辣椒中独树一帜。2008年,小米辣产量37吨,产值44万元。
(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事业得到发展
“十五”期间,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我乡经济得到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使民族地区逐步摆脱贫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生存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全乡6个村委会均已架通程控电话,程控电话用户达294户。开通了中国移动通信网络和联通CDMA网络,通信用户达1000余户。11个村民小组架设有线电视网络,并与县城联网,可收视节目36套,用户510户。中频网络开通2个村委会。全乡设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完小1所,村小2所,2009年初中在校专任老师31人,小学在校专任老师52人。初中在校学生386人,小学在校学生820人,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中考上线率10.3%。乡镇集市设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设卫生所(室)7个。中心卫生院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0人,医疗用床位27张。进一步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医疗卫生、学习交流的各项需求,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的社会事业基础。
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大力学习宣传民族法律法规是重要基础
乡镇党委、政府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认真做好民族法律法规宣传工作。一是在中小学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使民族团结的意识 在青少年中得到广泛宣传,从小懂得怎样遵守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权;二是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思想教育活动;三是认真贯彻中央、省、州、县的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政动手、各尽其责、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做到小事不出村、不出厂矿,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的要求和“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工作方针,每年乡人民政府与全乡6个村委会都签订《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书》,把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四是定期或不定期排查影响民族团结稳定的问题,注重研究热点、难点问题,及时了解和掌握情况;五是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注意区分一般性的问题和民族矛盾,本着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由于加强领导,重视民族团结教育,正确对待民族问题,使我乡民族团结的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历史上遗留下来民族间的隔阂基本得到消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全乡各民族间形成了生产上互相关心帮助,生活中互通有无,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风俗习惯上相互尊重的民族团结新景象。
(二)制定具体政策是重要的保证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帮扶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政策措施。对部分具有发展潜力的少数民族个人企业给予扶持,帮助其发展壮大,从而带动周边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并在一些社会事业收费上,对部分困难少数民族群体给予减免,切实减轻他们的生产生活负担。通过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有力地促进了我乡各族人民的团结稳定,确保了少数民族群众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上来。
(三)认真落实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是有力的促进 一是认真落实民族贸易政策,鼓励发展了一批少数民族农村合作组织,树立了铁锁乡“小火腿”和“小米辣”等民族特色产业品牌。二是抓好全乡3个小学寄宿校点和1所普通中学少数民族困难学生补助兑现工作,巩固我乡“普六”、“普九”成果;三是抓好一年一度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招生录取工作,按政策规定办理民族生的提档照顾;四是保护、挖掘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乡党委、政府多年来的努力,我乡特有的“冬街节”已被打造成为民族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盛宴。同时,还对乡内的民族小调进行了收集整理,向省、州、县推荐了一批民族民间艺人。
四、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基础薄弱,扶贫开发后劲不足。我乡属边远山区,山地面积大,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差。虽经几十年的建设发展,但经济发展水平还远低于其它乡镇。突出表现为资金不足或严重短缺。大量的资金空白阻碍了我乡少数民族摆脱贫困的进程,同时绝大多数扶贫开发实施项目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当一个项目资金出现空缺,便会导致一系列的项目停滞。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专等国家有限的扶贫资金进行扶贫开发就显得后劲十分乏力,一切实施方案似乎也就成了纸上谈兵的空谈和不切实际的假想,所以如何解决我乡扶贫开发各项工作中遇到的资金困难已成为全乡少数民族摆脱贫困工作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和难点。
(二)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田水利设施状况令人堪忧。灌溉主干、支渠及田间毛渠失修;通信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公路交通问题相当严峻,运载能力极差,尚为进行任何道路硬化。
(三)群众素质低、增收路子少。“十五”期间,随着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少数民族群众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由于我乡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乏、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尚未彻底改变。当前,少数民族农户整体素质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一是在思想素质方面,不少农户市场意识淡薄,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二是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三是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地影响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增收。
(四)自然障碍。生态脆弱堪忧,环境破坏仍在加剧。立地条件差,使农户生产难以实现自给自足。自然灾害多,注定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
五、对进一步落实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转变落后观念,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僻的边远山区,长期以来,思想禁锢、信息不灵,祖祖辈辈传统的、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还在沿袭着。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和现有资源开发、引导、教育少数民族群众多学文化知识,多学先进的科学技术,破除陈规陋习,摒弃怨天尤人,打破“等、靠、要”的思想和平均主义观念,摆脱因循守旧、消极落后的传统观念。
(二)要继续加大帮扶力度,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民族地区发展缓慢,很大程度在于基础设施的落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步伐,仍须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有利时机,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千方百计增加对民族地区交通、水利、通讯和教育、卫生等硬件投入。
(三)要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实现增产增收。因地制宜,趋利避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赚钱就发展什么。在名、特、优产品上做好文章。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以科技为先导,以先进适宜的科技措施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实现增产增收,加快发展。
(四)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各民族的大团结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我们要十足珍惜和巩固这种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继续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使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弘扬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巩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妥善处理好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内部矛盾,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民族分裂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破坏民族团结的犯罪活动,教育各民族要以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为荣,做到有损民族团结的话不说,有损民族团结的事不做,要继续完善《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作为考核党政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真正把维护民族团结的各项指标落到实处。
第三篇: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015-01-21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云南调研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加快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紧奋斗。
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在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代省长陈豪陪同下,来到昭通、大理、昆明等地,看望鲁甸地震灾区干部群众,深入企业、工地、乡村考察,就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2014年8月3日,云南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对群众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造成巨大损失。地震发生后,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5个多月过去了,灾区群众生活过得怎么样?恢复重建工作进展得如何?灾区群众还有哪些要求和期盼?总书记十分关心和牵挂。19日一大早,习近平从北京乘坐飞机直接前往昭通,一下飞机,就转乘汽车一路颠簸前往鲁甸县。
在震中的鲁甸县龙头山镇,习近平踏上废墟查看灾情。在受损严重变形的龙头山镇镇政府大门废墟前,习近平听取了当地干部关于灾区恢复重建的情况介绍。他强调,灾区恢复重建一定要搞好规划,生活恢复和生产恢复一起抓,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一起抓,重建家园步伐要加快。要把住房质量放在首位,提高抗震水平,建设抗震民居,确保灾区群众住有所居、住有所安。当前最紧要的工作,是安排好群众生活,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在甘家寨受灾群众异地过渡安置点,习近平察看了临时党支部、警务室、消防室,接连走进5个帐篷看望群众,嘘寒问暖,详细了解群众生活保障情况。
总书记走进邹体富老俩口和孙子住的帐篷,吃饭、补助、收入等问得十分仔细。总书记摸了摸棉被,问“暖和不暖和”,邹体富老俩口回答“暖和”。
儿童活动室里,孩子们玩游戏、唱儿歌,脸上荡漾着笑容。习近平走到孩子们中间,牵着孩子们的手,驻足观看他们的蜡笔画,祝他们健康成长。住在这里的受灾群众听说总书记来了,纷纷跑出帐篷,簇拥到总书记身边,习近平热情同他们握手。他对大家表示,党中央始终关心着大家。天灾无情人有情。老天爷把大家的家园毁了,党和政府一定要帮助大家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我们13亿多人民就是一个大家庭,全国各族人民就是一个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要大家一条心,有党和政府支持,有全国人民支援,再大的坎都能迈过去。大家要增强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不怕灾害,不怕困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新家园建设得更好!
总书记的到来,给当地干部群众极大鼓舞。一位当地干部激动地说,明天是大寒,总书记大寒节气之前来看望灾区群众,大伙写了一首诗送给总书记:“大寒节令送大爱,龙头喜降丰年雪。千家万户曈曈日,十万乌蒙尽开颜”。
昭通市位于乌蒙山区,全市11个区县中有10个属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任务重、难度大。总书记对这里的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19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地震灾区板房学校察看校舍建设情况。习近平听取了当地扶贫开发工作汇报。他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云南是拥有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习近平对民族地区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十分关心。20日上午,他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古生村位于洱海边,是一个典型的白族传统村落,已有1000多年历史。总书记步行穿行村中街巷。街巷道路整洁,溪水环流,绿树成荫,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气息。习近平同当地干部边走边聊,向他们了解村民增收和古村落保护情况。在洱海边,习近平仔细察看生态保护湿地,听取洱海保护情况介绍。他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离开洱海边,习近平来到村民李德昌家。小院宽敞明亮,红花朵朵,绿意盎然,体现了坊、阁、照壁相结合和青瓦白墙的白族传统建筑风格。习近平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聊民情、谈生产、问生计,村民们争先恐后向总书记讲述农村的变化。习近平听后十分高兴。
习近平强调,党和政府还会不断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支持农村建设发展,支持农民增收致富,大家的日子一定会更好。
总书记离开时,村道两旁聚集了很多村民,纷纷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同围拢过来的村民握手,向远处的村民挥手致意。20日上午,习近平来到大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走进技术中心,了解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扩大出口等情况,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制造水平,扩大产品出口,优化市场服务,牢牢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
20日下午,习近平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昆明火车南站,考察“八出省、四出境”铁路通道重要枢纽建设情况。在工程项目部,他详细了解工程设计和施工进度,听取云南省发展滇中新区规划建设情况和加强互联互通、建设面向西南开放大通道情况介绍,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有效支撑云南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
20日傍晚,习近平在驻地亲切会见了独龙族群众代表。2014年元旦前夕,云南省贡山县干部群众致信习近平,报告了多年期盼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的喜讯,习近平复信祝贺。一年过去了,总书记惦记着乡亲们。习近平同独龙族群众代表一起观看反映当地生产生活变迁的视频短片,同他们亲切交谈。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与独龙族群众代表合影留念。习近平勉励他们立足自身优势,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实现新的发展。
考察期间,习近平听取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各项工作给予肯定。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习近平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一定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开放上下功夫,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来。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注重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习近平强调,关于从严治党,党中央的态度很鲜明,就是要采取一切措施,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深入地而不是表皮地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各级党组织要在从严治党上进一步做起来、实起来。无论哪一层级、哪一领域的党组织,都应该严肃认真对待党赋予的职责,按要求进行严格的组织管理。党组织要管理党员、干部,党员、干部要自觉接受党组织管理,也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规矩。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根本在于严格管理标准、延伸管理链条、落实管理责任,使每个党员、干部都及时纳入组织管理,使党组织对每个党员、干部都做到情况明、问题清、措施实。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管党责任,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管党机制。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干部。
王沪宁、栗战书、王正伟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考察活动。
第四篇:楠杆乡民小自查报告
楠杆乡民族中心完小
关于实施教育“9+3”工作情况
自
查
报
告
2013年9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要求,贵州省教育“9+3”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指导下,按照上级文件的要求,我校有计划、有步聚地开展了教育9+3工作。我们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评。经自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工作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及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楠杆乡民族中心完小位于楠杆乡政府所在地,学区辖小寨村、大龙村等5个行政村和1个兴隆社区,服务半径3公里,服务人口1.3万余人, 学校占地面积9688平方米,生均14.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279平方米,生均4.9平方米;附属设施已基本达标。有15个教学班,教职工41人, 其中专任教师人41人;本科学历13人,大专学历24人,中师学历4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19人,特岗教师9人;学生人数670人,寄宿生534人。住校生534人,其中校内住校生193人,校外住宿生264人;藏有图书18140册,生均27册,目前学校配备电脑16台。
二、教育9+3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按照德江县人民政府、德江县教育局要求,我校开展了教育“9+3”工作。为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教育“9+3”工作的全面开展,学校成立了教育“9+3”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多次召开专项会议,研究部署开展教育“9+3”工作。为控辍保学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强化宣传扎实有效地推进教育“9+3”工作
为使义务教育工作家喻户晓,人人明白,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义务教育工作,2月、8月作为我校宣传月,悬挂控辍保学横幅标语,在校园广播、黑板报、开辟宣传橱窗专栏、向学生家庭及社会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让社会各界对教育“9+3”工作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调动了社会各界合力的积极性。为随时了解和掌握全校教育“9+3”工作进展情况,学校教育“9+3”工作领导小组随时深入到村、组开展工作。
(三)扶贫救助广泛动员积极开展控辍保学工作
我校为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1、依法控辍,大力宣传新的义务教育法,加大执法力度,使家长们提高法律认识,主动送子女入学。
2、扶贫控辍,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建立有效的助学机制,保证贫困学生都能享受国家的惠农政策。
3、质量控辍,学校加强学校的管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乐学,不辍学。
4、情感控辍,教师要主动地关心爱护学生,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从而使学生乐学。
在学生德育方面,我们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为进一步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我们深入开展了以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美德和优良革命传统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日常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诚信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主题教育,将学生的行为举止、生活习惯的养成与学生的文明意识、高尚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坚持上好“两操三课”,大力开展体、卫、艺活动,定期对学生进行身体常规检查。通过这些活动,加强了体卫艺工作,培养了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增强了学校的吸引力。
我校狠抓教学管理,树立学校教育安全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安
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学校为了创建和谐平安校园,我校聘请楠杆乡派出所指导员张春卉为我校法制副校长,他定期或不定期的来向学生讲《道路安全有关知识》等法规,让学生爱到教育,渐渐养成了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学校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把安全管理渗透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在迎接教育“9+3”工作中,我们发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办学条件上,学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在管理水平上,我们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教师岁数偏大,知识有待于更新,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慢。
4、学生成绩下滑,导致生源流失。
(二)今后从以下几方面改正不足之处:
1、多方筹措资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2、加强管理提高责任意识,对教师进行严格管理。
3、加强学习,积极反思,进一步扎实做好校本研修工作,不断提高干部、教师的专业素养及管理水平。
4、以奖励的形式,送老师参加各种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综合素质。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
楠杆乡民族中心完小
2013年9月22日
第五篇: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
摘要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优化国民经济基本结构,调整生产布局;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多元化对外经贸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事关全局的战略举措,也是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民族地区要积极抢抓机遇,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科学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 产业 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态环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质不高,投资力度不足等。这些都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事实上,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人才、科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也面临着挑战。人才、科技、教育这三个问题都未曾完全解决,并且,经济全球化并非是经济上的世界一体化,相伴发生的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在的问题
1.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上的差距逐步拉大。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储蓄、人均消费、人均收入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交通和通讯上。通讯线路少,质量低,整体通讯能力严重不足,通讯基础设施亟需改善。
3.产业层次低,比较效益差。少数民族地区是全国主要的农业经济区域,而农业是效益偏低的产业。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等资源型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投资效益较差。
4.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市场化意识比较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非国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这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之所以难以实现高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提高我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问题时指出:“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贫困问题,特别是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正是这种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不尽快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温饱,就谈不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通过扶贫开发,缓解和消除贫困,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一
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要把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作为一个主攻方向,切实增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支柱产业,发展产业集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二
是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先机、引领未来的重要支撑。民族地区必须紧紧把握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方向,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的一个战略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探索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途径。同时,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在民族优秀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和旅游业方面取得率先发展。
三
是加快推进特色农牧业及其加工业发展。农牧业是不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和根本。很多民族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条件得天独厚。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呈现“一流产品,二流销路,三流效益”的尴尬局面。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上迈出新步伐,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畜产品业、制糖工业、棉纺织业、花卉种植业等特色效益农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改善农村面貌,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
是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长期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自主创新。要进一步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要着力推进重大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努力在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核心关键技术方面实现新突破。要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积极构筑人才“小高地”。要全面落实国家对民族地区人才支持计划,为加快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五
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的最大财富和最大优势之一。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既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有深刻教训。当前,一些民族地区生态功能下降,环境污染问题有所突出,迫切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要提高对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有力地抓好生态建设。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继续推广低碳技术;深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构筑全国生态安全屏障。
六
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没有相应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配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难以实现。民族地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进一步促进就业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民族地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乌日陶克套胡: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伍琪凯梦 催亚虹: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李红梅;非正式制度约束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8.02.[4]奂平清;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J];甘肃社会科学;2007.06.[5]林桂英;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原因与对策[J];北方经贸;2007‘11 [1]罗剑.毕节布依族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途径[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04:46-48.[2]王兴贵.论民族素质对布依族经济发展的制约[A].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贵州省布依学会:,1990:9.[3]王科琼.市场机制下布依族经济发展初探[A].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学研究(之四)——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次年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贵州省布依学会:,1993:11.[4]李俊峰,岑红.试论布依族传统生产性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J].贵州民族研究,1997,01: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