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对策 兴文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董茂成
兴文县是宜宾市散杂居少数民族重点县之一,以世居的苗族为主,有苗、羌、回、彝、藏、满等17个少数民族共4.8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96%,其中苗族4.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93%,苗族人数和占全县人口比例均为全省第一,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全县目前有5个苗族乡(全市13个民族乡),另外还有6个少数民族人口达千人以上的乡镇。
一、民族地区发展状况
(一)民族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民族地区发展思路明晰,“金色烤烟、白色生猪、蘑菇、绿色蚕桑、黑色乌骨鸡”等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培育的效果明显,经济增长质量和速度逐步提高。至2007年,5个民族乡的地方生产总值达57183万元、财政收入4016万元、人均占有粮食46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096元,比2006年增加了565元。“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农网改造”、“公路通乡通村”、“农村能源”、“少数民族住房改造”等工程的实施,使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交通、电力、通讯、住房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5个苗族乡和6个少数民族人口千人以上乡镇100%的村通路、100%的村通电、100%的村通广播电视、80%的村通程控(含无线接入)电话、90%的村通移动电话,全县共有507户少数民族危草房户改造了住房,2008年95户正在改造中。
(二)民族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国家投入扶持力度逐年加大。近年来,中央、省、市财政加大投入,加上县级财政配套,每年向我县民族地区投入的民族专项扶持资金达200余万元。2003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我县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2005年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少数民族住房改造工程,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彻底解决全县1940户少数民族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2006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县级民族地区专项资金增加到25万元;2008年,成立了县委民族工作委员会,并建立了民工委委员单位对口联系和帮扶民族乡制度。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三)民族地区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通过全面实施“普六”、“普九”工程,5个苗族乡全部通过“普九”达标验收。全县现有少数民族在校生 4131人,其中大专以上65人,高中131人,初中933人,小学2966人,高职36人。全面启动以僰、苗文化为主要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申报工作,以苗族“花山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健康发展,“世界地质公园”的文化内涵不断得到彰显。全省首家县级电视台开播苗语新闻节目,成立沙坝苗族教育艺术特色学校等,促进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通过对5个苗族乡的卫生院的重建和改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少数民族缺医少药、看病难、治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壮大、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按照“坚持标准,注重培养,适当照顾”的原则,大胆选拔任用少数民族优秀中青年干部。在公务员、教师以及其他单位用人招录工作中,采取适当加分或者划出专门指标的形式向少数民族同胞倾斜。截至2007年,全县少数民族干部达到301人,其中行政干部77人,事业人员39人,教师185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2人,本科学历26人,大专学历123人,中专(中师、高中)学历143人。县级机关少数民族干部全部达到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乡镇班子中少数民族干部全部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
二、民族地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全县近4.81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连片居住在海拔700—1700米的偏远高寒山区,地势偏僻,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受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和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制约,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文化相对滞后,人口素质偏低,这给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扶贫任务仍很艰巨。2007年,5个苗族乡人均生产总值4831元,比全县人均生产总值少7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096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388元。同时,5个苗族乡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低收入户有3350户,占民族乡总户数的11%,其中,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户有1914户,占民族乡总户数的6.3%。民族乡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总量少;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差,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根据最新统计,全县尚有1282户少数民族危草房户急需改造。
(二)基础设施落后,配套程度低,始终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一是交通设施方面,目前5个苗族乡只有3个乡的通乡公路刚实施硬化。74个行政村虽有73个村通公路,村道公路全长597公里,但公路畅通的只有34个村共216公里,有381公里村道公路晴通雨不通或通路不通车。二是安全饮水方面,目前5个民族乡有34个村人畜饮水困难,涉及人口4.2万人,牲畜6.8万头。三是电力设施方面,5个民族乡有19个村2.4万人未进行农网改造,电力设施陈旧老化,存在用电安全隐患。
(三)民族乡财政拮据,基层政权运转有困难。5个苗族乡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4016万元,除仙峰苗族乡(仙峰苗族乡的财政收入达1509万元,占5个苗族乡财政收入的37.6%)外,其余4个苗族乡财政收入不高。2007年5个民族乡共负债42万元,加上逐年不断累积的负债共计达870万元。由于民族乡地处偏远,工作生活条件较为艰苦,致使部分干部不愿到民族乡工作和不安心民族乡工作。
(四)民族地区教育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一是5个苗族乡的中小学目前仍有1.43万平方米的D类、C类危房急需进行改造;二是5个苗族乡的14所中心校和完全小学中绝大部分无实验室、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和足够的教师宿舍等综合配套教学设施;三是5个苗族乡3所单设中学的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实验室、学生食堂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四是代课教师数量大、比例高,5个苗族乡有教师711名,其中代课教师116名,占教师总数的16.3%。五是目前5个民族乡医院医疗设备严重缺乏,尚差医务技术人员25人,均未配置救护车,缺医少药,群众就近看病难。
(五)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我县应有少数民族干部480人,但实际只有301人,差179人。从结构上看,党政干部主要集中在民族乡和县级政协、统战、民宗等部门;县级综合职能部门的少数民族干部极少;事业单位干部主要在教育和卫生部门。
四、对策措施 根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情况,就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和切实解决当前民族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民工委委员单位对口联系和帮扶民族聚居村制度。以制度机制入手,为民族聚居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理思路、想办法、出主意、找项目、争政策。同时,要从项目、资金、配套设施等方面加强协调,为民族聚居村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的形成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切实帮助民族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民族乡基础设施项目,有关部门应优先立项,优先实施。重点乡镇和重点项目还应提前立项、提前实施,切实加快建设速度,并着力提高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和配套程度。一是公路方面,增加通达工程等专项投入,分4年完成381公里村道的标准化整治,并建立维护基金,使所有村道保持畅通。二是安全饮水,利用红层找水等项目,用两年时间解决34个饮水困难村4.1万人和6.8万牲畜的饮水问题。三是危草房改造,各级财政要加大配套,将补助标准提高每户1万元至1.5万元,利用2至3年时间全面完成改造任务。四是加快推进农网改造,利用灾后重建等机会,用两年完成19个村的农网改造,彻底解决农村用电安全隐患。
(三)产业带动,帮助民族地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有计划、有重点对民族贫困乡(镇)、少数民族聚居的重点贫困村社加大扶持力度。本着选穷村、扶穷人的原则,扶贫办会同财政,指导乡镇优先将未列入省规划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列入年度比选竞争范围,择优进行扶持。
(四)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一是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民族村小;二是建好民族村小,改善民族乡教师住宿条件;三是依据服务年限和地区条件分类,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的补贴待遇;四是划出专项指标,适当降低标准招收民族村小教师,确定最低服务年限;五是加快建设好民族乡中心校寄宿制;六是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贫困少数民族学生困难补助。
(五)切实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和任用力度。按照培养选拔的目标任务,坚持每年划出专项指标从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中招录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在推选少数民族领导干部时,应确定名额在少数民族中推选,并合理调整干部结构,逐步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适合民族地区发展与稳定需要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每次公开招录中划出一定人数专项指标,用于招录少数民族公务员。
(六)继续做好民族地区待遇县争取工作。兴文县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县,自2004年开始争取民族地区待遇县以来,得到了省、市的高度重视。省民委已4次向省人民政府转报了我县申请民族地区待遇县的请示。要进一步加大争取力度,尽快获得民族地区待遇县政策的批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
摘要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优化国民经济基本结构,调整生产布局;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多元化对外经贸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事关全局的战略举措,也是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民族地区要积极抢抓机遇,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科学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 产业 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态环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质不高,投资力度不足等。这些都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事实上,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人才、科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也面临着挑战。人才、科技、教育这三个问题都未曾完全解决,并且,经济全球化并非是经济上的世界一体化,相伴发生的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在的问题
1.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上的差距逐步拉大。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储蓄、人均消费、人均收入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交通和通讯上。通讯线路少,质量低,整体通讯能力严重不足,通讯基础设施亟需改善。
3.产业层次低,比较效益差。少数民族地区是全国主要的农业经济区域,而农业是效益偏低的产业。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等资源型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投资效益较差。
4.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市场化意识比较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非国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这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之所以难以实现高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提高我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问题时指出:“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贫困问题,特别是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正是这种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不尽快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温饱,就谈不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通过扶贫开发,缓解和消除贫困,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一
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要把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作为一个主攻方向,切实增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支柱产业,发展产业集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二
是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先机、引领未来的重要支撑。民族地区必须紧紧把握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方向,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的一个战略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探索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途径。同时,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在民族优秀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和旅游业方面取得率先发展。
三
是加快推进特色农牧业及其加工业发展。农牧业是不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和根本。很多民族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条件得天独厚。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呈现“一流产品,二流销路,三流效益”的尴尬局面。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上迈出新步伐,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畜产品业、制糖工业、棉纺织业、花卉种植业等特色效益农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改善农村面貌,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
是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长期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自主创新。要进一步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要着力推进重大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努力在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核心关键技术方面实现新突破。要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积极构筑人才“小高地”。要全面落实国家对民族地区人才支持计划,为加快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五
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的最大财富和最大优势之一。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既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有深刻教训。当前,一些民族地区生态功能下降,环境污染问题有所突出,迫切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要提高对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有力地抓好生态建设。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继续推广低碳技术;深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构筑全国生态安全屏障。
六
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没有相应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配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难以实现。民族地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进一步促进就业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民族地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乌日陶克套胡: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伍琪凯梦 催亚虹: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李红梅;非正式制度约束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8.02.[4]奂平清;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J];甘肃社会科学;2007.06.[5]林桂英;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原因与对策[J];北方经贸;2007‘11 [1]罗剑.毕节布依族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途径[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04:46-48.[2]王兴贵.论民族素质对布依族经济发展的制约[A].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贵州省布依学会:,1990:9.[3]王科琼.市场机制下布依族经济发展初探[A].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学研究(之四)——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次年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贵州省布依学会:,1993:11.[4]李俊峰,岑红.试论布依族传统生产性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J].贵州民族研究,1997,01:126-129
第三篇: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落后的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鉴于此,探索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机制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全中国亟待思索和解决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少数民族 产业 可持续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态环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质不高,投资力度不足等。这些都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事实上,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人才、科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也面临着挑战。人才、科技、教育这三个问题都未曾完全解决,并且,经济全球化并非是经济上的世界一体化,相伴发生的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在的问题
1.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上的差距逐步拉大。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储蓄、人均消费、人均收入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交通和通讯上。通讯线路少,质量低,整体通讯能力严重不足,通讯基础设施亟需改善。
3.产业层次低,比较效益差。少数民族地区是全国主要的农业经济区域,而农业是效益偏低的产业。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等资源型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投资效益较差。
4.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市场化意识比较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非国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这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之所以难以实现高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
1.加大补偿力度。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完整的利益补偿机制,主要包括:(1)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资源开发必须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未来发展利益给予补偿,资源增值转移必须对当地居民优先受惠权给予补偿,补偿费计入资源价格。(2)规范自然资源价格。自然资源价格应反映自然资源使用的成本。自然资源使用成本包括资源开发生产成本、资源消费成本、环境复原成本。资源品消费成本通过征收资源品消费税补偿。环境复原成本通过列支资源生产消费费用标准。对生态环境维护和未来发展利益的补偿,补偿费标准依据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和资源品消费情况而定。对生态环境的补偿应满足生态复原的要求,对未来发展的补偿应当为消费者所承担。(3)设立不可再生资源未来发展补偿基金。把一部分从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中获得的利益通过税收途径转为积累,用于支持形成未来发展长期效应的基础建设,未来发展基金的形成通过扣除不可再生资源总成本中的资源品消费成本来获得。
2.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要做好以下几点:(1)严格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普及率,为此,国家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投资力度,要加强对教育投资发放的管理,各级政府不得以各种理由挪用或推迟发放教育投资,保证教育投资的及时到位;同时,要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法的宣传,使西部地区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2)
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师待遇,增加教学设施的投资,定期派教师到条件较好的地区进修,提高教学水平;广泛招揽有志于西部开发的毕业生到西部从事教育;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与东部地区联合办学:提高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接收率:同东部地区学校联合,在一些重点大学开办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尽可能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所需各类人才的培养。(3)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职业教育的重点放在农、林、果木管理、家庭畜养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到那些条件艰苦且与所学专业对口的贫困地区扶贫。在贫困地区增加科普知识的宣传,使贫困农户基本能够掌握一至二门技术,结合地区优势,加快贫困地区脱贫速度。
3.改造传统产业,发挥区域特色优势。西部应加快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主要是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技术改造。提高重要农业、能源、原材料基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并规划建设一批新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发展农业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重点治理资源开发区、工业、城市聚集区的环境污染。调整改造、大力振兴原有“三线”地区的国防工业。远西部地区在加强部分有优势的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交通、通讯、供水、居住条件和文化教育水平。促进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农牧业的规模经营及产业化,通过富民以稳定边疆。着手进行大江大河源头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在制定远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方案时,要重新审视远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问题。远西部地区不宜再搞那些代价大、收益低的资源开发及其加工的大项目。增强中心城市的功能,以机械电子和化学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业为主导,完善中心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枢纽职能,形成具有较高水平服务业的现代化城市经济,形成西部经济核心区,并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现代化。积极培育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二级产业带和西部边境开放经济带,增强整体经济实力,以优势资源的加工利用为重点,发展地区特色经济,为长远区域开发格局的完善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4.建立生态破坏的补偿机制。首先要建立资源输出地和资源受惠地之间的补偿机制。资源受惠地要对资源输出地因输出资源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补偿,这样一方面可以限制资源受惠地对输出地资源的无限制浪费,同时也可以帮助输出地保护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其次要在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下游地区资源开发之间建立补偿机制。即上游的生态保护使下游资源开发得到了好处,则下游地区要对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给予下游地区的正面影响给予补偿,一方面分担上游地区生态保护的费用,提高上游地区进行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提高我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问题时指出:“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贫困问题,特别是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正是这种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不尽快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温饱,就谈不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通过扶贫开发,缓解和消除贫困,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一)要狠抓经济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保证
一是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是确保工作持续性的重要保证,是经济发展能否有效推进的重要基础。要以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为中心,项目落实为重点,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实现脱贫和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拟定“突破一类村,带动二类村,拉动三类村”的工作思路,为总体工作提供指导性纲要,为快速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推进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建立经济发
展资金运作长效机制,推动各项产业发展。一方面积极探索死钱变活钱的使用机制,采取借种还种(还钱)、借物还物、借畜还畜或借母还犊的方式,将收回的种、物、畜继续用于有偿发放给其他贫困户,将死钱用活,滚动发展,扩大扶持面。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小钱融大的机制,将财政扶贫资金与信贷资金融通使用,用扶贫资金帮助有饲养能力的农村贷款养殖户贴息贴保,使小钱变大钱,扩大畜牧养殖业规模。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在推动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过程中,必须把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水、电、路、房和基本农田建设,为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脱贫致富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要转变执政理念,充分发扬民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政治保证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解决执政理念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在提高执政能力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执政能力,首要问题是抓发展,只要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尽快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就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干。二是突出党建,发扬民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带头效能。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充分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并选派能力强的乡干部下村挂任支部书记,确保村级班子的活力与稳定,使扶贫开发工作得到有力支撑。
(三)要狠抓教育、环境,提高人口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员和环境保证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整体素质。通过派遣和邀请技术人员深入贫困村组现场指导生产、召开培训会等多种形式,提高群众科学种养殖水平,转变生产观念。加强扶志,扶志与治愚相结合,针对贫困群众信心不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胸无远虑,精神消沉,缺乏拼搏争先意识等思想状况,大力推进“文化科技下乡”活动,广泛宣传科学文化知识、经济信息,用健康文明、积极进取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振奋精神、增强自我争先发展的紧迫感,开拓进取、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二是治理人居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要按照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的要求,大力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努力实现生态文明村经济结构好、人居环境好、道德风尚好、生活方式健康的目标,大力建设富裕、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村寨绿化、道路硬化、庭院净化”为切入点,在少数民族各自然村寨开展文明村寨建设,引导村民向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发展。三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观念落后,长久以来,形成多生多养的情况。所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力度,是解决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要把提高计划生育率、降低多孩率、控制人口增长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加大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力度,转变贫困群众生育观念,同时强化“三结合”帮扶和“村为主”工作,大力开展育龄妇女妇科病普查防治和出生缺陷干预等计生优质服务,促进优生优育。从而彻底改变“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落后观念,扭转人口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总之,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搞好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必然出现,因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及时发现和研究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不断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逐步脱贫奔小康,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一)科学发展能促进民主政治进步,有效化解政治层面的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民族之间、阶级之间等等的关系”。分享权利是把握民族命运的基础。在当代世界,“少数民族日益坚持自己的要求并谋求权利,是一个正在影响着发达的和发展中的、西方的和东方的、中央集权化的和尚未中央集权化的国家的全球性现象”。
在当代中国,扩大民族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多民族国家的国体决定各民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权利。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赋予了我国各民族平等的政治地位和同等的民主政治参与权利。在民主政治发展方面实现科学发展致力于解决民族问题,主要是完善民族政治参与的制度和渠道。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让各族人民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事务,积极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以此增强民族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内化国家认同。设立民情民意上传下达的有效渠道,确保各民族群众能够及时表达和反映自己的心声。各级政府及时了解民情民意,及时化解不满情绪和各种矛盾。
科学发展还要求国家建立机动、高效的民族社会危机处理机制和民族意识调控机制。民族意识和宗教情感往往成为最廉价、最有效的政治动员资源,被敌对分子利用,煽动起破坏国家统一的不法活动,危及社会稳定。民族意识和宗教情感作为敏感的认同纽带,也常常会使局部的、场景式的民族纠纷、摩擦向更大的范围扩展、升级,从而形成不同程度的社会危机或群体事件。针对这两类不同的社会危机,应建立起及时、高效、有力的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快速稳妥地化解危机,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和睦,捍卫国家主权。民族问题本身是民族之间的矛盾现象,这种矛盾的对立双方是相关的民族整体,而相关民族整体的态度和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本民族民族意识的强度。关注民族意识的发展轨迹,审视民族意识的发展变化,及时对民族意识进行调适,将有助于避免民族问题的产生和现有民族问题的解决。
(二)科学发展能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化解经济层面的民族问题
从经济结构上看,西部与东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差距较大的是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在经济发展方面,西部与东部地区农村的发展差距在8年以上;在人口素质方面,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在10年以上;在生活质量方面,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在5年以上。2005年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170万人,约占全国总量的50%;贫困发生率为6.9%,比全国高4.4个百分点,其中大约有20个民族的390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4%。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大多数分布在西部地区,居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5%,因此,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
在历史上的民族政治压迫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被消除之后,经济因素引发民族问题的权重空前提升,而消除经济发展的差距只能靠分配环节的均衡化和生产环节的差距缩小。分配环节的均衡表现为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生产环节表现为国家对民族经济的政策支持,但如果民族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效仿东部地区,一则很难实现赶超,二则可能引发诸如生态恶化等其他问题。因此,缩小民族经济发展差距,必须立足于民族经济的科学发展。民族经济的科学发展关键体现在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上。民族经济科学发展的标准不是简单的东部地区的指数标准和量化数据的套用,而是要以民族群众的需要满足程度为基点,即民族经济发展应以内生需要为内驱,以外在支持为助推,在发展评价上体现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民生标准、生态标准、质量标准、速度和效益标准、永续性标准统合为科学的评价标准。
民族经济的科学发展在发展目标设定和发展模式选择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从主观认识方面看,作为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民族群众因为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不同而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模式理解也不同。发展目标的设定和发展模式的选择只有和发展主体的主观认识趋同或接近,发展主体才会在实践中形成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客观方面看,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居住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决定了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消费结构、生产方式各有千秋,主打产业也各有不同,有的地区旅游业、商贸服务业发达,有的地区畜牧业发达,有的地区工矿业相对发达,因而,各民族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应从本民族、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各具特色,各有长处,各具优势。
(三)科学发展能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可以有效化解文化层面的民族
问题
文化是民族稳定而长久的特征,民族是文化的主体。从一定角度看,民族问题是一个突出的文化问题,事关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持。民族的差异性通常会通过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出来,由于民族文化都是民族精神、审美价值的外在表现,所以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会从较深层次影响到民族关系。20世纪70年代,西方兴起了后物质主义思潮。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表明,人们判断幸福和满意的标准已由物质主义时代的单纯重物质满足,转向了既注重物质满足也注重文化精神满足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关心自己的文化和精神感受,于是基于价值不同的文化冲突不断增多。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出现了个别出版物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事件,其实质就是一种文化差异引发的价值冲突。
科学发展落实到民族文化层面,一是要有尊重和包容的多元文化观,即承认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各民族成员长期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对话”的成果,都有其相对的合理性和价值,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应受到尊重,人类的文化是同生共在、在多样中发展的。关于文化的价值,文化相对论的观点认为,“承认由各个社会为引导人们的生活而产生的价值,理解它们的对于靠它们而获生存者所具有的价值,虽然它们彼此之间有区别”。二是要有辩证的文化发展观,民族文化需要创新和发展。各民族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质的同时,不断扬弃自身文化中消极、过时的成分,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才会使文化体系保持活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发展来延续,实现文化发展,各个民族都能从文化多样性中受益。民族文化差异并不必然导致民族文化冲突。回顾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异质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合作从未间断。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文化通象特征。由于不同民族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面对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也有相似之处,因此,有些文化现象在几乎所有已知的社会中都存在,这就是文化的共性。文化共性在人类发展初期表现得更为突出,不同地域的民族在原始宗教、生产方式等方面几乎有着共同的特点。也就是说,各民族的文化成分中有着共性因子,有着取向整合、遏制冲突的基础。另一方面,文化差异是否导致冲突关键在于民族间对待他民族文化的态度,如果各个民族像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一样尊重他民族的文化,文化多样共存的格局就会形成。如果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为中心,歧视、排斥、贬低他民族的文化,就会埋下民族文化冲突的隐患。
(四)科学发展能促进各民族成员和谐交往,可以有效化解社会交往层面的民族问题。民族散居化和各民族人口多向流动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各民族成员彼此交往、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在社会交往中出现民族问题的机率也随之提高。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标志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面临许多机遇,同时也对今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合作中,以开放促开发,发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崛起。
参考文献:
[1]乌日陶克套胡: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伍琪凯梦 催亚虹: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李红梅;非正式制度约束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8.02.[4]奂平清;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J];甘肃社会科学;2007.06.[5]林桂英;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原因与对策[J];北方经贸;2007‘11
第四篇: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和经济的现状及困境
周曼
【摘要】: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教育比以前进步了许多,但在许多偏远的山区,教育和经济还相当落后。于七月二十日至八月二十日,对家乡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桥坪村八组、九组、十组(原高峰村)的教育现状及经济现状进行了了解和调查,并得到了一定的结论.【关键词】:教育 经济 问题 未来发展
一、该地区经济和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该地区的教育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桥坪村八、九、十三组共有二百多户人家,但读过本科类大学的只有五个人,而且其中有一人还是在70年代就毕业了,剩下的四人都还在校就读。剩下的大约有七到八个人读过高中或高职高专,其余的人都只有初中或小学文化程度,而且其中三十岁到五十岁的村民小学没毕业的占一半还多。而五十岁以上的村民有百分之九十五是文盲。
由此看来,原高峰村的受教育水平还相当的低。而且经调查发现,除了少数村民支持子女努力读书,接受更多的知识和更高的教育以外,大多数村民对子女上学读书都持有一种消极的态度,普遍认为孩子只要不是文盲、能够识文断字、会基本的加减乘除就可以了,读大学虽然风光但将来不一定能找一个好工作,既浪费青春又浪费金钱,还不如在家跟着父母种地或外出打工来得实在;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村民的收入都很难支付一个大学生或一个高中生的所有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很多人在孩子小学或初中毕业以后就不再让孩子读书;当然还有一部分的孩子是由于自身不愿读书而主动放弃读书的机会。
(二)该地区的经济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村民们平均月收入为一千元左右,除去一家人的生活开支,以及田地里种子、农药、肥料等开支后,几乎所剩无几,根本没有多少积蓄或剩余的资金来做其他的投资。由此来看村民们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
总结来看该地区的经济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贫富差距太大,该地区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
蔬菜买和开煤矿,虽然该地区有一定量的煤炭储存量,但煤炭资源的开发都是以私人的形式进行的,所以除了几个煤矿老板很富有以外,其他的村民并不能从中得到多少利益,而且煤矿老板把工资压得很低,使得村民们即使在煤矿做工或挖煤也挣不了多少钱,除了支付日常的生活开支外,很少有多余的钱用来做投资,所以该地的经济增长速度很慢,跟不上其他地区的速度,导致该地区越来越落后。
二是该地区的农业还是原始的农耕经济,靠天吃饭,并没有科学种田这一概念,如果这一年风调雨顺,则丰收,如果天气反常,则经济收入较少。而且大多数村民都是靠种蔬菜卖来赚钱,但并没有保障,经济收入除了受天气的影响外还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因为村民们并没有与任何大型超市或商场签订合同,而是卖给了一些小贩,所以如果市场价格高,则有较高的收入,如果市场价格低的话,则收入较低。
总的来看该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
思想关联比较陈旧,低层次的社会文化心理比较突出。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该地区有相当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仍处于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态中,在体现价值观念的道德、伦理、贫富、得失等方面,仍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和小农意识,且根深蒂固,思想意识仍停留在自我积淀的思维定势上,难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的社会文明。
较差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条件制约着经济发展,同时也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该地区人少地多、土质较差、基础条件落后、生态环境恶劣,农田水利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抵制自然灾害能力差。山路崎岖且交通极为不便,要实现机械化农业耕作几乎不可能,所以仍是牛耕、人背的传统耕作模式,人力、物力的大量投放,加大了生产成本,投入与产出价值比较低。
基础设施将设滞后。该地区基础将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交通、通讯和教学设施上。通讯线路少,质量低,整体通讯能力严重不足,通讯设施亟需改善。教学设备陈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二、加快该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机制
大力发展该地区教育事业,加强人才发展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该地区村民整体
素质。该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才匮乏。发展经济是与人的发展相结合的,经济是人的经济,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村民们的素质的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才能带来农业技术的提高,从而带来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发展该地区的教育事业要做好以下几点:(1)村里干部要严格监督村民们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情况,加强九年义务教育法的宣传,避免一些孩子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无法完成。(2)村级干部不得以各种理由挪用或推迟发放教育投资或教育补贴,保证教育投资的及时到位。(3)改善该地区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师待遇,增加教学设施的投资,定期派老师到条件较好的地区进修,提高教学水平;并且招揽资质较好的教师到该地区教学。
改造传统的经济模式,发挥该地区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多模式发展。例如,该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合种药材,则村民们可以在大力发展蔬菜的同时大力发展药材,同时由村委会出头与大型的药材厂签订协议,保证无论药材市场价格如何都能以一定的保底价格收购该地的药材。而且该地区蔬菜的种植方法科可以进一步的改进,种植技术进一步革新,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除此之外村民们同样应该与大型的冷库或蔬菜市场签订价格保底协议,以保证村民们最基本的经济收入。与此同时,鉴于该地区风景秀丽,少数民族氛围浓厚,可以尝试在该地区发展旅游业,连绵的群山,独特的山势构造,土家族特有的食物以及特有的丧葬习俗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建立生态破坏的补偿机制。该地区本就以农业为主,但由于近年来村民们没有节制的大量开发荒地,使用农药,使得土地恶化,大量水土流失,生态严重恶化。而且该地区的矿产的开采并没有做防污染的措施,大量的废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大量的废水也是直接排放到河里,废渣直接堆放在山上,丝毫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可能被破坏。生态的破坏使得土地更加贫瘠,也就使得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大幅度的下降,也就使得农民们的经济收入跟着下降。因此建立生态破坏的补偿机制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一方面可以监督村民们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村民们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抓住中央政府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所做大量工作这一机遇,利用国家政策来发展该地区的教育和经济。近几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民族地区农田基
本建设,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并通过无偿发放农具、发放生产资金,减免农业税、发放无息或低息贷款措施等措施,扶持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的发展;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科技教育,如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所以该地区政府可以利用这一机遇,通过国家的辅助来大力发展该地区的经济和教育。
三、结束语
同过这次的调查,我了解到该地区的经济和教育水平都还很落后,还有待于发展,而且是任重而道远。同时这只是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中的一个地区,在中国的少数民族边远地区还有许多像这样的地区,怎样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教育仍然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而从以上分析可得,少数民族地区要想经济和教育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树立创新的文化观念,努力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大力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周曼,10051020,管理学院,10级工商管理大类,指导老师:李安辉。
第五篇: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015-01-21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云南调研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加快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紧奋斗。
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在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代省长陈豪陪同下,来到昭通、大理、昆明等地,看望鲁甸地震灾区干部群众,深入企业、工地、乡村考察,就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2014年8月3日,云南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对群众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造成巨大损失。地震发生后,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5个多月过去了,灾区群众生活过得怎么样?恢复重建工作进展得如何?灾区群众还有哪些要求和期盼?总书记十分关心和牵挂。19日一大早,习近平从北京乘坐飞机直接前往昭通,一下飞机,就转乘汽车一路颠簸前往鲁甸县。
在震中的鲁甸县龙头山镇,习近平踏上废墟查看灾情。在受损严重变形的龙头山镇镇政府大门废墟前,习近平听取了当地干部关于灾区恢复重建的情况介绍。他强调,灾区恢复重建一定要搞好规划,生活恢复和生产恢复一起抓,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一起抓,重建家园步伐要加快。要把住房质量放在首位,提高抗震水平,建设抗震民居,确保灾区群众住有所居、住有所安。当前最紧要的工作,是安排好群众生活,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在甘家寨受灾群众异地过渡安置点,习近平察看了临时党支部、警务室、消防室,接连走进5个帐篷看望群众,嘘寒问暖,详细了解群众生活保障情况。
总书记走进邹体富老俩口和孙子住的帐篷,吃饭、补助、收入等问得十分仔细。总书记摸了摸棉被,问“暖和不暖和”,邹体富老俩口回答“暖和”。
儿童活动室里,孩子们玩游戏、唱儿歌,脸上荡漾着笑容。习近平走到孩子们中间,牵着孩子们的手,驻足观看他们的蜡笔画,祝他们健康成长。住在这里的受灾群众听说总书记来了,纷纷跑出帐篷,簇拥到总书记身边,习近平热情同他们握手。他对大家表示,党中央始终关心着大家。天灾无情人有情。老天爷把大家的家园毁了,党和政府一定要帮助大家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我们13亿多人民就是一个大家庭,全国各族人民就是一个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要大家一条心,有党和政府支持,有全国人民支援,再大的坎都能迈过去。大家要增强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不怕灾害,不怕困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新家园建设得更好!
总书记的到来,给当地干部群众极大鼓舞。一位当地干部激动地说,明天是大寒,总书记大寒节气之前来看望灾区群众,大伙写了一首诗送给总书记:“大寒节令送大爱,龙头喜降丰年雪。千家万户曈曈日,十万乌蒙尽开颜”。
昭通市位于乌蒙山区,全市11个区县中有10个属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任务重、难度大。总书记对这里的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19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地震灾区板房学校察看校舍建设情况。习近平听取了当地扶贫开发工作汇报。他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云南是拥有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习近平对民族地区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十分关心。20日上午,他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古生村位于洱海边,是一个典型的白族传统村落,已有1000多年历史。总书记步行穿行村中街巷。街巷道路整洁,溪水环流,绿树成荫,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气息。习近平同当地干部边走边聊,向他们了解村民增收和古村落保护情况。在洱海边,习近平仔细察看生态保护湿地,听取洱海保护情况介绍。他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离开洱海边,习近平来到村民李德昌家。小院宽敞明亮,红花朵朵,绿意盎然,体现了坊、阁、照壁相结合和青瓦白墙的白族传统建筑风格。习近平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聊民情、谈生产、问生计,村民们争先恐后向总书记讲述农村的变化。习近平听后十分高兴。
习近平强调,党和政府还会不断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支持农村建设发展,支持农民增收致富,大家的日子一定会更好。
总书记离开时,村道两旁聚集了很多村民,纷纷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同围拢过来的村民握手,向远处的村民挥手致意。20日上午,习近平来到大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走进技术中心,了解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扩大出口等情况,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制造水平,扩大产品出口,优化市场服务,牢牢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
20日下午,习近平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昆明火车南站,考察“八出省、四出境”铁路通道重要枢纽建设情况。在工程项目部,他详细了解工程设计和施工进度,听取云南省发展滇中新区规划建设情况和加强互联互通、建设面向西南开放大通道情况介绍,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有效支撑云南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
20日傍晚,习近平在驻地亲切会见了独龙族群众代表。2014年元旦前夕,云南省贡山县干部群众致信习近平,报告了多年期盼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的喜讯,习近平复信祝贺。一年过去了,总书记惦记着乡亲们。习近平同独龙族群众代表一起观看反映当地生产生活变迁的视频短片,同他们亲切交谈。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与独龙族群众代表合影留念。习近平勉励他们立足自身优势,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实现新的发展。
考察期间,习近平听取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各项工作给予肯定。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习近平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一定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开放上下功夫,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来。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注重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习近平强调,关于从严治党,党中央的态度很鲜明,就是要采取一切措施,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深入地而不是表皮地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各级党组织要在从严治党上进一步做起来、实起来。无论哪一层级、哪一领域的党组织,都应该严肃认真对待党赋予的职责,按要求进行严格的组织管理。党组织要管理党员、干部,党员、干部要自觉接受党组织管理,也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规矩。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根本在于严格管理标准、延伸管理链条、落实管理责任,使每个党员、干部都及时纳入组织管理,使党组织对每个党员、干部都做到情况明、问题清、措施实。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管党责任,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管党机制。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干部。
王沪宁、栗战书、王正伟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考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