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法体制改革视角下检察机关接受人大监督的思考
司法体制改革视角下检察机关接受人大监督的思考
我国宪法规定,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肩负着维护司法公正,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职责,在新的历史时期,主动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把检察工作置于党的领导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之下,不断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促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是各级检察机关必须遵守的宪法原则。当前,我国正处于司法体制改革的历史新时期,按照司法体制改革的设计,省以下检察院收归省检察院直管,宪法规定,检察机关由同级人大产生,对其负责,接受其监督。司法体制改革后,检察机关如何处理好与同级人大的关系,主动接受其监督,保证检察机关正确行使职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检察机关如何接受各级人大的监督,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强化学习教育,深化接受人大监督的观念
人民检察院在党委领导下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是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宪政体制的重要内容,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必然要求。各级检察机关对此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要组织全体干警认真学习《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法律法规,提高思想认识。通过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检察干警对检察机关与人民代表大会的认识,增强接受监督的宪法观念;进一步提高坚持党的领导与接受人大监督关系的认识,增强服务大局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向法律负责与向人民负责关系的认识,增强执法为民观念。还应加强有关制度建设,建设检察机关接收人大监督的长效机制。对人大交办案件的办理、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的处理反馈、人大代表视察评议的接待等从制度层面方面都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定,确定了具体承办部门和责任人,把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从而确保接受人大监督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大落实力度,积极主动地争取人大监督
一是认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法律规定,检察机关要定期向同级人大报告工作,接收评议。要高度重视一年一度人代会上的检察工作报告,在报告起草过程中,要坚决防止“例行公事”、草率从事的思想和作法,坚持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检察工作情况,并坚持集体讨论,拟出提纲,然后起草,再广泛征求意见,最后修改,送人大有关部门审查的工作程序,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赢得各位代表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同时还要定期不定期向人大专题报告开展专项工作情况,接受监督,争取人大的支持。如就开展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民事行政检察、刑罚执行监督检察等工作均要定期向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听取人大代表的建议和要求,促进检察工作不断发展。
二是主动邀请人大代表的视察和检查。检察机关召开重要会议或举办大型活动,要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参加,进行检查和指导。对人大常委组织的人大代表视察、调查和检查,要积极配合,热情接待,主要负责人要主动汇报工作,提供有关情况,虚心听取代表们的意见,认真研究处理。还要定期主动走访本辖区内各级人大代表,向人大代表汇报检察机关开展的工作,并征求他们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
三是要认真办理人大常委会交办的案件。要高度重视人大交办案件工作。对人大常委会及其工作委员会批转的群众来信来访,都要先由检察机关举报中心登记,然后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及时依法作出处理。凡属检察机关管辖的,要及时交有关业务部门办理,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办完,对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移送有管辖权的主管机关办理,并向人大汇报。
三、加强和改进工作,增强接受人大监督的实效
检察机关要根据人大决议、决定、审议意见以及代表意见建议,不断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努力使检察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的要求。
一是要坚持服务党委工作大局,着力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紧紧围绕党委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发挥检察职能作用,服务大局。要积极运用各项法律监督职能服务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保障民生。要紧贴大局开展查办和预防民生领域职务犯罪、查办和预防国家投资领域职务犯罪等专项工作,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要强化法律监督职能,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认真履行对刑事立案、侦查活动、刑事审判、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民事行政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责,促进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注重针对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监督,增强了监督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坚持把查办职务犯罪作为强化法律监督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手段,积极查办大案要案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做到取信于民。注重创新监督机制,加强对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制约和协调配合,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提高监督能力。
三是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法公信力。深刻认识加强执法公信力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执法公信力建设,提高干警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通过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干警的专业道德水平。不断深化检务公开,多种途径宣传检察职能,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检察工作的社会认知度和满意度。
作者简介
李吉明(1968―),男,湖北省保康县人,保康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大学本科。主要从事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第二篇: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地方人大监督研究
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地方人大监督研究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5)01―032―07
[内容提要]适应司法体制改革这个大背景,加强司法监督,是地方人大亟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以及专题访谈,针对地方人大开展司法监督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建立司法机关特定或者重大案件报告、备案制度,加强司法人员的人事任免监督,建立对司法人员的评议性监督机制等5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力图为地方人大加强司法监督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司法体制;改革;人大监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避免其他权力对其的干扰,对于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权力都无法依靠自身内在的约束力来保证自己行为一定会在既定轨道上行进,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审判权、检察权也毫不例外,不受监督的审判权、检察权也不可能实现司法公正。司法权承担着判断是非曲直、解决矛盾纠纷、制裁违法犯罪、调节利益关系等重要职责,必须健全对司法活动监督制约的机制,让司法权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
当前,在司法部门和公民的意识中还有几点疑虑:一是面对司法体制改革目标提出的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地方人大的司法监督有干预其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之嫌;二是按照上海等地的司法改革试点方案,将筹备组建法官、检察官惩戒委员会,加之目前法院、检察院内部也有相关监督机构,在这样的体制背景下,加强地方人大的司法监督还有无必要,值得研究;三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已明确指出,司法人员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在这些制度框架下司法人员会对自己负责,不会偏离公正轨道,地方人大的司法监督是否应当加强值得研究;四是如何加强和改进目前地方人大司法监督的方式和手段,推进公正司法,更需要的是顶层设计,地方人大及司法机关需要解决的是执行力问题。以上,既是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也需要在理论上厘清。为此,抚顺市人大常委会课题组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是设计了《司法体制改革与司法监督》调查问卷,共有35个问题,向市、县区的司法部门发放400份,回收387份。虽然参与调查的基数相对不是很大,但参与者都是从事司法工作的一线人员,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现实状况和心理感受。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87名参与答卷的人中,任审判员(助理)、检察员(助理)、警官的时间,5年及以下、6-9年、10-20年、20年及以上的人数分别为169人、51人、95人、72人,分别占44%、13%、24%、19%;承办案件的年限,始终承办案件、近5年未承办案件、近3年未承办案件的人数分别为248人、63人、76人,分别占64%、16%、20%;对“人大常委会监督司法活动”,61%人员赞同,28%人员不赞同,11%的人员说不准;对“司法体制改革后人大加强监督的看法”,51%人员赞同,39%人员不赞同,10%的人员说不准;对“哪些措施对司法公正重要”(多选)题中,选择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占79.6%,加强司法监督占62.8%,推进司法公开占66.9%,提高司法能力占57.9%。
这一方面反映出人大司法监督的必要性已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不赞同加强人大司法监督的人数相对也不少,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现行的人大司法监督方式存在一定问题。
二是召开座谈会,邀请人大、公检法司有关人员,就司法体制改革与司法监督专题座谈研讨,充分听取意见和建议。
三是专题访谈,就加强和改进地方人大司法监督,向专家学者、律师、人大代表等各界人士征求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形成此报告。
一、地方人大司法监督的依据
(一)人大司法监督的法理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这表明,人大是实现人民民主的组织形式。由人大制定法律并监督其实施,由人大产生司法机关并对其进行监督,从根本上讲,是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而且,人大不独自行使国家权力,而是将国家权力的一部分委托给由他产生的其他国家机关行使,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和权力的委托者,人大对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行使权力的情况实施监督,是国家权力机关的属性,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必然要求。
(二)人大司法监督的宪法依据:人大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来源于宪法的明确授权。《宪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第一百零四条: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三)人大司法监督的法律依据:《地方组织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工作的职权。
《监督法》对地方人大司法监督权运行的程序予以细化,如地方人大可以通过执法检查、提出质询案和撤职案,对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进行监督。
小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历史背景下,有法可依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紧迫。人大工作重点也就相应地作出调整,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重要性在现阶段更显突出。
二、地方人大司法监督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监督内容、方式过于原则。《监督法》的出台,实现了人大监督权的具体化,明确规定人大常委会监督方式主要是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等,内容比较丰富和全面。而相对于行政权,司法权天然具有要求独立的特点,而《监督法》未就司法监督的法定内容、形式作出具体规定,在监督的过程中,地方人大难免心有顾虑,导致“深不得、浅不得、硬不得、软不得”的尴尬局面。目前地方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方式主要集中于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视察、专题调研等,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等监督方式几乎处于虚置状态,司法监督整体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有效实施监督与确保司法独立尺度难以把握。由于司法活动的专业性和程序性都很强,《监督法》颁布实施前的个案监督的方式有代行审判权检察权之嫌,而当人大监督的个案中当事人身份为人大代表时,这种监督的正当性就更加令人质疑。问卷调查中针对“领导过问案件全程留痕”这一问题,68%人员表示赞同,27%人员认为难实行,5%的人员说不准。
反映出司法人员反对不正当权力干预司法权的强烈呼声。但是司法监督必然建立在若干个具体案件基础之上,如何在不干扰司法权独立行使的情况下有效行使监督权,精准把握二者间的尺度的确需要认真思考。
(三)人事任免监督程序化。著名学者哈耶克说:“对正义的实现而言,操作法律的人的质量比其操作的法律的内容更为重要。” 司法活动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司法人员的选任以及对其工作的评判意义十分重大,对其进行切实有效的监督也应放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之上。不同层级的法律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如《宪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地方组织法》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六)选举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和由它选出的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然而长期以来,人大对司法人员的任免存在走过场现象,更多只是履行法律程序,缺少实质的监督和把关,削弱了人大的监督权威。
(四)监督缺乏专业支持。人大的司法监督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的工作,需要监督者既要政治素质,同时又要业务素质。但从市县两级人大的人员组成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人员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的问题。从人大代表的角度来看,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员很少,在常委会组成人员中法律专业人员也不多。以抚顺为例,本届329名市人大代表中,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有27名,占8.2%;40名常委会组成人员中,法律专业人员只占7.5%。在问卷调查中在“对人大司法监督请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一栏”,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提出“外行如何能够监督好内行”的问题。
三、加强和改进人大司法监督工作的思考
人大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不仅仅是对司法权力的制约,更是对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支持与保障。
问卷调查中,对“人大常委会司法监督存在问题”(多选),选择形式监督多的占58.4%,方式单一的占44.2%,监督刚性不足占37.7%,监督权威缺失占37.0%。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创新多种方式,增强监督的时效性。
(一)建立司法机关特定或者重大案件报告、备案制度。知情权是行使监督权的基础和前提。建立司法机关向同级人大报告重大工作情况制度,包括司法机关重要文件报送、重大事项报告和特定案件备案。对于要求报告事项,应当随时报送,以司法机关特定案件备案为重点。由于司法机关办理的案件数量庞大,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突出对重点案件的了解,突出司法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所以称之为“特定案件备案”。
特定案件备案的方式,是由司法机关按月将案件的相关法律文书报送市人大常委会备案,一月一报,具体工作由内务司法委员会负责。
调研过程中,司法机关负责人对此项制度的建立十分赞成,但是普遍建议为了增强制度的有效性,应该明确界定“重大、特定”的标准。课题组认为重大案件应该是本行政区域内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如人民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可能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的案件;司法机关在办案中容易受到干扰和阻力的需要人大给予监督支持的案件,人大常委会及上级领导批办要求答复的案件等。
特定应包括如判决无罪或免予刑事处罚的公诉刑事案件、行政机关败诉的案件、决定再审的案件等,这些案件虽然数量不多,但社会比较关注、影响较大;又如,要求检察机关报送发出立案监督通知书的案件、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的案件、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决定撤销的案件、抗诉后改变原判决结果的案件等,这些案件可以有效反映出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和法院审判活动的法律监督情况以及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机关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情况。
备案报告制度能够进一步畅通人大与司法机关的信息沟通渠道,强化监督司法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抑制办案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和不正常的干扰,有力支持司法工作。
课题组认为,可以借鉴义乌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司法机关工作办法(试行)》中规定的司法机关的重要文件及时报送制度,借鉴信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机关重大事项和部分案件呈报备案的规定》的内容,制定《辽宁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机关重大事项和案件报告、备案的规定》。
(二)加强司法人员的人事任免监督。建立司法人员任前公示和报告制度。公示期间,对于监督、举报意见所反映的问题,责成提请机关调查并报告调查情况,或由人大常委会组织调查并提出书面意见。经查属实且确实不适于承担司法工作,不予任命。对于公示期间无法查清,需进一步调查的,暂缓提交审议表决。经查不实的予以任命,任期从公示期满开始计算。任免前,由提名、审批机关的领导到会作提请报告,介绍拟任免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工作表现、任免理由等,保障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知情权。
建立和规范供职发言程序,审议表决前,拟任命人员作供职发言,表明对此次任命的态度和想法,对拟任职务的基本工作思路等。建立和规范颁发任命书、宣誓及公告程序,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便于任职人员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对于发生严重违法行为的司法人员,依法免职。
课题组认为,新宾满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完善任免程序,创新工作机制,严把任前审核、任中评议和任后监督“三关”,不断提高人事任免工作实效的做法,可复制、可推广,全省各级人大可以借鉴,适时制定关于“两院”人员人事任免办法。
(三)建立对司法人员的评议性监督机制。新形势下,人大司法监督既要进一步加强又要避免不当干预。应该转变思路,转移监督的关注点,对人不对事,不直接针对具体案件,而是加强对法官综合素质的考评,对经过综合考评优秀的司法人员支持奖励,鼓励其发挥潜能,同时也对其他司法人员有示范作用;对考评中发现的违法失职行为及时制止,予以警告、惩戒,减轻不良后果。
一是建立司法人员履职评议制度。人大常委会对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任命的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和公正执法情况开展监督,对法官、检察官进行履职评议。
履职评议对象的确定。做法是按照一定的条件确定人选范围,采取电脑随机产生确定当年被评议对象。已经参加过评议的,次年不再列入人选名单。在评议初期,鉴于人大人力有限以及相应制度处于探索阶段,可以将评议对象范围限制在部门负责人范围之内,待条件成熟适当扩大。
具体步骤。整个履职评议工作持续6-9个月,大体包括准备动员、调研走访、集中评议、整改落实4个阶段。
二是建立司法人员履职档案。履职档案可以包括受理申诉中发现其履职的线索、其他司法监督工作中掌握的履职情况、“两院”报送的考核材料以及参加履职评议的评议结果等,并将履职档案作为司法人员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从而实现对司法人员监督的常态化,进而增强监督时效性。
三是设立独立的专门监督机构。借鉴葫芦岛市人大的做法,在人大机关内成立控告申诉委员会,受理社会对司法人员的投诉,对司法人员违反法律、职业道德、行业规范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也可以包括上面提到的组织履职评议,制作履职档案等。
(四)保障人民群众参与监督司法活动。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这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人民对自己选举和委派代表的基本要求。
完善对人大代表提出的有关司法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情况的监督制度。督促司法机关虚心听取人大代表、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拓宽人民群众监督司法权的渠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认真改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建立人大代表旁听法院公开审理案件制度,进一步规范旁听行为。对于旁听庭审,不打招呼。相关案件的诉讼内容、裁判结果在媒体上公开。
建立和完善制度,推进司法公开力度。督促司法机关公开权力清单,对审判(执行)公开、检务公开、警务(狱务)公开的情况开展监督,并将监督情况在媒体上公开,保障社会各界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确保社会监督落到实处。对于依法受理的人大代表、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反映强烈的有关司法机关的案件和问题,积极通过执法检查、专题视察、询问、质询及引入第三方评估等监督形式,增强人大司法监督的权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
(五)加强人大司法监督机构及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增加有法治实践经验的专职常委比例。畅通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交流渠道。地方人大常委会要根据司法监督工作实际,加强人大司法监督工作人员与司法人员的交流,既增强人大工作人员的司法工作实践经验,监督时有的放矢;又使司法人员了解人大司法监督的流程和重要意义。对新招录的人大司法监督工作人员,要增加法律专业知识背景要求。在日常监督过程中,对聘请的法律咨询服务机构的组成人员,建立科学的动态聘用机制,规范管理、考核办法,吐故纳新,充分发挥专家熟悉法律业务的优势,增强监督的深度和力度,逐步解决不敢监督、不会监督、不善于监督的老问题。
司法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司法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改革也是在为全面深化改革“立规矩”。孟建柱最近指出,司法权是中央事权,司法体制改革事关全局,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必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有序推进,确保司法体制改革的方向、思路、目标符合中央精神。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能简单套用一个模式。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地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司法机关的实际情况积极实践,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推动制度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司法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强和改进地方人大司法监督,不能单靠等待上级部署、全部依赖顶层设计,必须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在加强和改进地方人大司法监督机制上进行积极探索。
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对“一府两院”执法、司法工作的监督,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确保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正确行使。这是在新形势下,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人大司法监督工作的行动指南。因此,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定信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履行职责,创新思路,加强和改进司法监督工作,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课题主持人:张国刚,男,抚顺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
课题组成员:侯玉林,男,中共抚顺市委党校副校长
罗贵雨,男,中共抚顺市委党校副教授(执笔)
高 彤,男,抚顺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综合调研处处长
翟春春,女,中共抚顺市委党校副教授(执笔)
基金项目:辽宁省人大理论研究会2014年立项课题,课题编号为LNRDYJ201425。
责任编辑/刘顺宝
第三篇:浅浅议检察机关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的途径和方式
浅浅议检察机关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的途径和方式
作者:薛峥嵘
人民检察院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是宪法和法律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的根本保证。检察机关的一切权力都是人大赋予的,检察机关只有认真接受人大的监督,才能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责,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落到实处。我们认为,检察机关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建立定期报告工作制度,主动争取人大监督。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各级人大通过听取和审议检察机关的工作报告,掌握检察机关的工作情况,对其行使监督权。人民检察院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是接受人大监督的重要体现。因此,检察长每年向人大报告上一年的工作的同时,还应定期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对全年检察工作计划、反贪污贿赂斗争、惩治刑事犯罪、执法监督等重大工作部署以及上级检察机关的重要指示精神,应专题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或汇报,使检察工作自觉置于人大的监督之下。几年来,我院在惩治腐败、查办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大案要案中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我们在坚持向区委请示汇报的同时,及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人大常委会对开展查办贪污贿赂、读职等职务犯罪案件极为重视,号召和呼吁有关部门支持检察机关依法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帮助我院解决了许多自已难以解块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我区反腐败斗争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系,自觉接受执法检查、评议、视察、质询和询问。接受人大及常委会或者专门委员会的执法检查、人大代表的视察是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是对“一府两院”实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评议、质询问也是法律规定的人大监督的重要形式。建区以来,我们注重与人大代表定期联系,聘请人大代表担任执法监督员,平时工作中注意经常主动走访人大代表,征求意见,对区人大常委会统一组织的执法大检查,按照具体方法和步骤,认真组织实施。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实汇报情况,及时加以纠正;对人大代表的视察,主动接受和配合,虚心听取意见,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对人大提出的不依照法定程序办案和不如实向人大常委会报告等问题提出的质询,我们都正确对待,认真答复,对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应虚心接受,及时整改,能办理的应及时办理,不能办理的说明情况和理由。几年来,我们多次主动邀请人大视察,评议自身工作,及时答询代表们提出的询问,赢得了代表们对检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我院检察工作的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法律监督效果。
三、尊重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选举任免权,促进检察队伍建设。任免权是宪法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项重要职权,它从组织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体现。根据法律规定,检察院检察长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由检察长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免。人大依法行使任免权与党管干部原则是一致的。几年来,我院报请人大任命的检察干部都是严格按
照党委、人大和检察官法的要求来选拔的,充分尊重人大对检察干部的任免权。人大通过任免检察干部来行使监督权,充分体现了其任免工作的民主与神圣,有利于增强受任检察干部的责任感,强化国家公仆意识。实践证明,我院经人大任免的检察于部,大多都是业务上的能手,各科室的骨干,体现了人大任免权的公正、权威和正确性。
四、摆正决定与执行的关系,自觉维护人大决定权的权威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是宪法、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权。宪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项。人大通过行使决定权来保障宪法、法律的实施,来监督检察机关工作。工作中,我们自觉摆正决定与执行的关系,充分尊重人大的决定权,特别是人大决定要求纠正检察工作中的问题及检察人员违法行为,对检察机关某项工作作出的决议,都从领导上高度重视,从工作上认真落实,严格按照法定期限和程序办理,并及时报告贯彻落实情况,自觉维护人大决定权的权威性,进而维护法制的统一。
五、认真办理人大交办的信访案件,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院以来,我们始终把认真办理人大交办案件作为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约的有效途径。在具体工作中思想认识到位,领导指挥到位,对人大交办的案件优先办理,坚持做到了受理快、查处快、汇报快,规范办案程序,注重办案效果,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对人大交办案件全部圆满按时处结,并及时向区人大常委会作了报告,得到了区人大领导的充分肯定,保证了人大交办案件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了全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的实施,人大对检察机关监督的方式也将日益规范化、制度化。检察机关必须提高接受人大监督的认识,牢固树立尊重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代表的观念,自觉地把检察工作置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之下,确保检察机关在人大的监督下,更加独立公正的行使检察权。
第四篇:浅谈人民法院如何接受人大监督
浅谈人民法院如何接受人大监督
浅谈人民法院如何接受人大监督
摘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这种监督,既是一种制约,又是支持和促进,人大集中、独立地监督法院工作,促进法院依法审判,可以达到树立国家权力机关权威和促进司法公正、高效、廉洁的目的。
关键词:监督 监督权 依法审判
一、宪法框架下人大与法院的关系
(一)组织者与被组织者的关系。各级法院主要成员由同级人大选举、任命,并据此依法独立开展审判工作,在严格履行宪法和法律的职责方面对人大负责。
(二)立法者与司法者的关系。人大通过法定程序制定法律,而法院将法律适用于具体案件以发挥法律的价值和功能。
(三)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关系。这种监督关系的实质是人民群众对审判权行使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最高形式的法律监督。
二、人民法院接受人大监督的必要性
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对司法公正和法治建设乃至民主政治建设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司法独立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可能不受任何监督和制约,不受监督和制约的司法独立是脆弱的、靠不住的,接受人大监督势在必行。
(一)人民法院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是履行宪法职责。人民法院接受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是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赋予地方人大的重要职权之一。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是依法履行义务。人大对人民法院的监督,实质上是代表人民行使监督权,体现了国家权力主体的人民性这一宪法根本原则,这种监督在人民法院的监督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最具权威性。
(二)人民法院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是与时俱进的要求。法律本身有其时代性,一定时期所制定的法律从来都带有当时的思想、观念和政策的印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求法院的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让人民群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目标。人大作为人民群众的权利代表机构,是人民群众利益的集中体现,法院只有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才能牢牢把握人民所赋予的审判权,才能做到严肃执法,更好地发挥打击犯罪,才能真正把对法律负责与对人民负责有机结合。
(三)人民法院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才能保障司法公正。人大监督的实质,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从制度上保证国家机器按照人民的意志和需要运转。历史证明,掌握权力而不受制约,必然滥用权力、走向腐败,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和腐败不相容的。毛泽东同志早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就指出,我们党与历代王朝相区别,能够跳出始兴后衰、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因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就是监督。人大监督正是从源头上防治司法腐败,推动民主法治进程极为重要的制约机制,通过人大监督这种有效方式,有利于帮助法院纠正失误,挽回影响,提高人民法院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保证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保障司法公正在全社会得到实现。
三、当前人大对法院行使监督权的主要方式
(一)在人代会期间听取和审议法院工作报告,对法院工作进行宏观监督。在人代会闭会期间对法院专项工作进行审议,对法院重大工作事项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监督,此种监督方式有效保障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上的决定权。
(二)执法检查。依照监督法的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每年可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组织执法检查,通过检查纠正错误、总结经验,保障法院公正司法。
(三)质询。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符合法定联名人数的,可以向常委会书面提出对本级法院的质询案,提质询案的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对受质询者的答复不满意的,可以提出要求,经主任会议决定,由受质询的机关再作答复。
(四)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可以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其任命的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
四、当前法院接受人大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人大虽然有上述种种监督法院的措施,但由于我国法治化历程还不长,人大监督法院的制度尚不完善,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在后续工作中予以完善。
(一)法院过于重视每年工作报告是否能在人大会议顺利通过,而对日常工作中接受人大监督的认识不足。据报道每年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工作报告顺利通过,立案庭、民事四个庭、刑事五个庭、行政庭、赔偿办、审监庭、执行局等庭室均有人员投入到两会工作中,他们出现在人民大会堂、代表驻地、审议现场等各个场所听取代表的意见。他们都有一份指南,上面写着去年社会热点案件的进展情况和官方口径,除了热点案件,这份指南上还有代表过问案件的详细目录:哪个团,哪个代表,哪个案子,现在到什么诉讼阶段,一目了然。
从上述报道的细节描述可见,法院对每年工作报告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是每年两会一结束,法院继续接受人大常委会监督的意识与对每年工作报告的重视程度相比,有明显差距。这也与人大常委会要求法院进行专项工作汇报的制度性建设尚不完善有关,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人大的个案监督与审判独立之间的平衡尚无制度性保障。由于司法工作的特点,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有利于司法公正。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因此,人大监督必须以尊重审判独立为前提,将人大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冲突降低到最低,在为促进司法公正和效率这个主题下实现两者的平衡。2007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规定了听取工作报告、质询及询问、特定问题调查等监督手段,并赋予人大代表向法院进行个案监督的方式。可现实中,存在一些越位监督、违法监督的做法,如有的地方人大常委会通过做决定的方式,直接判定某起案件的事实,直接处理某种法律关系,否定法院判决,有的人大代表直接将案件递交给最高院工作人员。如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河南代表团有一个代表一口气递了几十个案件,令接待人员目瞪口呆。根据历年的情况,代表们现场提交的案件总数,少则几十件,多则百余件。有的代表对个案不满,直接说如果投票日之前不跟他解释清楚,他就直接投反对票,还会动员周围的代表一起投。代表关注的案件有时在县市一级法院,最高法院会连夜电召案子的承办法官,询问案情的进展,必要时承办法官会赶来北京,当面向代表解释。
人大代表的上述做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纠正某些冤假错案,但是这种利用代表身份为个人关注的案件行方便之门的做法,不仅没有法律依据,也不符组织程序,而其最大的伤害就是对干扰了法院的独立审判权。如果对法院的判决不服,可以提起上诉,对二审判决不服,可以通过审判监督程序进行,甚至可以通过人大组织调查委员会,对特定案件的审理情况进行调查、询问,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不能直接代替法院去查明事实、适用法律,更不能利用代表身份为自己案件大行方便,这也是一种特权意识的体现,不符合人大代表的定位。
(三)人大监督法院的制度在群众中的知晓度不高。在司法实践中时有当事人提及对法院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方式有意见,但却不知向哪个机关投诉,不知道哪个机关可以监督法院。甚至有人认为,对法院判决不服的,只有找政府才能解决,这也造成了目前上访率较高的问题。上访者中间包括一部分对法院失去信心的群众,他们更倾向于向当地政府首长反映问题,这除了多年来“青天”意识的影响外,也包括人大可对法院进行监督的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群众不懂有这么一条途径去监督法院的工作。
(四)人大监督的力度仍需提高。由于人大监督法院的力度问题,很多人对人大的监督心存疑虑,人大监督的权威还没有真正树立。当前,部分“一府两院”工作人员兼任人大代表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领导干部兼任人大代表较普遍,导致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多停留在批评建议上,损害了人大监督的权威和形象。如2010年6月21日湖北省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冯缤因其妻子的劳动争议案件不被当地法院受理,而穿着法袍去湖北省高院上访的事件。该行为虽然极端,但起码能反映人大监督的力度还不够足,连法院法官也选择向上级机关上访的形式维权,而不是向同级人大投诉,要求人大行使监督权。
五、完善人大对法院监督的建议
人民法院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是宪法和法律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根本保证。人民法院如何自觉主动地接受人大监督,从而不断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促进司法公正,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健全工作报告制度,增强接受人大监督的主动性。人民法院应立足于由人大选举产生,对人大负责的基点,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定期报告与不定期报告相结合,全面报告与专项报告相结合,书面报告与口头报告相结合,除了每年认真做好人代会上的法院工作报告外,在人大闭会期间,对贯彻执行宪法、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的情况,法院工作重大部署、重大活动、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均应及时报告,对法院审判、执行工作或队伍建设每年确定一项重点工作向人大常委会或主任会议专题报告,实事求是地反映有关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争取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人大常委会对专项工作报告做出决议的,要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情况及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通过这些措施,使法院工作自始至终置于人大的有效监督之下。
(二)建立代表联络制度,增强接受人大监督的经常性。要加强法院人大代表联络制度建设,配备专门人员,在开展与人大代表联络上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变被动联络为主动联络、变单一联络为多样联络、变局部联络为整体联络,走出与代表联络的特色之路。要组织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加强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的联系、理解与沟通。以陕西省留坝县人民法院为例,该院每年就重点工作的安排、重大活动的开展情况邀请人大代表视察,及时听取人大代表对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适时将法院的阶段性工作情况、重大工作改革情况、开展“清积”等专项执行的情况介绍给代表,听取他们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代表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通过召开人大代表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登门走访、赠送有关材料等形式,主动征求和搜集人大代表对法院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对代表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认真抓好改进落实,及时进行反馈。主动邀请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旁听重大案件审理,为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参加旁听提供方便,事先积极邀请,并专设人大代表旁听席,拉近人大代表与法院干警之间的距离,较好地实现了人大与法院的良性互动。
(三)完善工作监督制度,增强接受人大监督的实效性。人民法院接受人大监督,根本目的是要通过监督取得审判工作、法院改革、队伍建设上的实际效果,因此,要建立对人大提案、建议、意见和人大转办群众来信的专人督办督查制度,对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和意见,遵循交办、承办、催办、审核、答复、总结等程序高效办理。认真复查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就一些案件作出的批复,实行专人负责,限期办理。对人大代表及其常委会提出的质询,及时、准确、严肃答复,主动赢取人大对法院工作的大力支持。对人大交办的案件优先办理,坚持做到受理快、查处快、汇报快,保证人大交办案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在办理好交办事项或案件的同时,要深入思考人大监督个案的侧重点是什么?通过个案监督进一步发现法院审判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法律本身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在制度层面上推动法院工作不断改进。
总之,人民法院要摆正位置,牢固树立“监督就是爱护,监督就是支持,监督就是帮助,监督就是指导”的理念,完善制度,改进措施,自觉置身于人大的有力监督和指导下,推动法院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五篇:如何接受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模版]
根据拟任职务职责及相关法律法规,谈谈如何接受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
答:
1、认真贯彻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发展形势,重点抓好、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组织实施和具体任务目标的下达工作,推进全市产业发展和规划布局谋篇,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积极主动与人大常委会各主任和各工作委员会负责人联系,及时反馈发改物价工作的最新情况,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和指导。同时,严格按照法定职责和程序,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管理制度、评议考核机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自觉维护人民利益,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善于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社会和改革事务。
3、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所提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做到领导重视,专人负责,注重实效,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反馈。在建议办理过程中,把书面答复与电话沟通、上门走访、邀请代表参加座谈等形式结合起来,追踪办理,坚持一抓到底,做到办理复文前与牵头代表沟通交流,变“文来文往”为“人来人往”;把办理建议与履行自身职能、完善政策措施和改进工作作风结合起来,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
4、认真履行职责,配合做好人大或人大的视察、执法、核查等工作,当好参谋助手。积极谋求工作内容、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创新,拓宽思路,研究吃透国家和省市政策,重点抓住项目实施管理和政策扶持这两个发展的牛鼻子,特别是针对一些经济社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要努力争取上级规划、政策和资金方面支持,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同时,把部门工作纳入服务和服从于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布局,大胆实践,增强工作特色和成效,积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