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十一五”期间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十一五”期间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是是防灾抗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紧围绕创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线,遵循与地方社会经济相适应、同步发展的原则,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力争到2010年,达到政府领导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技术装备优良、消防队伍强大的总体要求。实现城市及乡镇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国家消防规范要求,消防站、消防水源、消防道路、消防通信等消防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消防车辆装备结构和功能基本适应扑救现代火灾和抢险救灾的需要。现就“十一五”期间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谈谈个人看法。
一、“十一五”期间公共消防基础建设发展的基本趋势 消防编制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文明程度的标志。在总结“十五”期间我市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基础上,分析认为,新时期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将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
编制规划及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的重点不仅在城市,而且要城乡(区)并举。多年来,公安消防部门一直把城市作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与完善的重点,按期制定编制消防规划,严格
- 1 -
按照国家规定落实建设道路消火栓,建设城市消防站,强化车辆器材装备,加快消防基础通信设施建设等。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沿江经济开发以及行政区域调整,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许多开发区、新区、出口加工区蓬勃发展,中心城镇区域扩大,乡镇企业、私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来自乡镇火灾的起数、损失数逐年攀升。从目前情况来看,广大乡镇公共消防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市政消火栓设臵形式、设臵数量、供水方式都达不到国家要求。尽管所有乡镇都依托派出所,建立了保安联防消防队,但其灭火救援能力有限,广大乡镇(村)企业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消防保护。因此,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科学编制和调整城镇消防规划,加快市政消防水源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消防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 正视企业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发展的困境,努力开拓以各级政府投资建站为主体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许多原先规模较大国有企业都实行了改制。随之而来的企业专职消防队发展出现了举步维艰的困境。有些企业主甚至是法人代表视企业消防队为累赘,常以企业生存发展为由,逐年减少消防投资,减少专职消防队员,甚至私自将专职队伍解散。有些经济条件较好、建设规模较大的企业,迫于多方原因,表面上维持着队伍的生存,但其内却名存实亡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企业专职消防队在灭火救援中“打早、打小、打好” 的- 2 -
预防及火灾扑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建设发展上,必须转变观念,开拓思路,在全力抓好现有企业专职消防队管理教育同时,调整主攻方向,突出抓好以各级政府为主的投资建站工作,从而加快中心乡镇区域建队,公企合并联合建队的步伐,进而壮大多种形式消防力量,提高“灭大火、打恶仗”的攻坚实战能力。
──── 加快特种消防车辆装备建设步伐,努力提高消防部队装备战斗力,尤其是各类化学灾害事故处置能力。随着国家禁止在长江等大河流域进行水上运输剧毒危险物品相关政策出台以后,以运输危险化学品车辆为对象的突发性灾害事故发生几率大大增强。338省道丙烯腈泄漏,“3.29”京沪高速公路氯气泄漏,“7.18” 陇海铁路邳州段液化气槽车泄漏,“7.26”无锡胡埭精细化工厂爆炸等事故产生社会影响和人员伤亡,触目惊心。公安消防部队扑救高层、地下、油(气)罐等恶性火灾以及处臵突发性化学灾害事故救援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因此,上级领导机关在制定装备建设规划时应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纵观全省经济发展形势的大前提下,指导和督促基层优先发展举高、大功率、大吨位、防化、抢险救援等特种车辆。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城市、不同地区易发灾害事故特点,分类、分层次制定装备发展规划,使灭火救援车辆器材更加符合地区火灾扑救及抢险救灾工作的实际需要。
- 3 -
──── 周密科学地规划和建设消防特种器材装备储备站。去年以来,我省发生多起扑救难度大、处臵时间长、动用物资多的重、特大灾害事故,总队也根据现场救援需要,多次从全省其他地方紧急调运各类物资救援救灾。从几次外调物资增援救灾现场效果来看并不理想。一是调运物资准备时间长。二是不能一次性综合调运救援物资,有时需同时通知多家企业单位落实。三是消防部队不能掌握调运物资增援的主动权,被动要求地方消防厂家承担物资调运任务。“3.29”京沪高速氯气泄漏事故发生后,参战救援消防官兵就因为空气呼吸器备用气瓶数量不够,从外地调运又来不及,直接导致多名官兵受到氯气侵害。因此,在全省分布建立5个消防特种器材装备储备站,非常需要、也非常必要,是消防部队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更好履行职能,尽力减少灾害损失的有力举措,应加快予以落实。
二、制约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利因素
“十五”期间,公安消防部门在加快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城市消防规划上,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宝贵经验。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在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消防工作尤其是防御抗御火灾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编制完善消防规划,加快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重
- 4 -
要性认识程度还不够深。由于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看不见”政绩的长期工程,有些还需要政府出面协调,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来落实。因此,不少领导对消防配套设施建设尤其是小城镇消防设施建设不感兴趣,认识也不到位,习以为消防规划及道路水源等基础建设是政府工作,消防部门无能为力,从而出现了城市及乡镇发展建设的同时,不是主动出击,严把源头关,严格督促相关施工单位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设立消防水源,而是被动坐等,甚至有些城镇规划及道路建好了,都不知该地区有无市政消火栓,有多少,是地上式、还是地下式等。待后来问题出现时,再向政府请示汇报,工作难度和整改效果可想而知。
(二)人财物等保障条件相对不足,制约着消防车辆器材装备建设和战斗力的生成与发展。随着国家《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许多原先可以依法收取费用的消防审核项目都已取消,而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各地区火灾起数、损失数,抢险救援次数却越来越多,对消防站建设及器材装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消防部队财力不足的矛盾日现凸出。此外,公安现役警力严重不足,也直接制约着战斗力的生成和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所有标准型普通中队执勤消防车都在4辆以上,有些中队(含特勤中队)甚至达到6至9辆,进而出现1辆车只有1名驾驶员的尴尬局面。合同制消防员征召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员不足的矛盾,但在如何管理教育提高战斗力上,需要研究并探索新的办法。
- 5 -
(三)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管理保障体系不健全,影响着消防基础设施作用的发挥。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是涉及城市安全的公共建设,其本身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能推则推,能躲则躲,许多消防水源设施长期无人过问,常年无人保养,市政消防设施损毁、埋压、圈占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以政府形式制定和出台的相关管理办法,完善相关审验制度,确保各类消防基础设施与其他市政建设同步进行,也势在必行。
三、加快“十一五”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几条举措
(一)强化各级政府建站。消防站是公共消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消防站建设要本着“小而密,兼顾特殊”的发展方向,努力向“5分或15分钟消防”目标迈进。一方面要强化各级政府投资建站。各级政府是消防工作主体,在国家不增加现役编制情况下,由各级政府直接投资建站,承担部分区域的消防保卫任务,应是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健康发展的主渠道。从我市实践情况来看,各级政府投资建站的效果和作用非常明显。如:今年3月,由丹阳市政府直接投资1200余万元新建的开发区消防站,就承担了丹阳东北区域18个乡镇的消防安全保卫任务。丹徒区政府也根据需要,投资新建消防指挥中心,并将承担起我市南部广大区域的消防保卫任务。某地新区管委会根据辖区化工企业集中、危险性大的需要,投资筹建国际化学工业园特勤消防站,有效缓解了我市新区消防救援力量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要强化
- 6 -
区域联合建站。从多年实践情况来看,依靠单个乡镇财力建站养站不大可能,因此,我们就必须着眼区域经济状况,根据行政区域调整以后的格局,依托规模较大、经济条件较好的中心镇,落实区域联合建站。今年以来,我们积极摸索,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形势,先后在丹阳吕城、界牌,句容后白、宝华等4个经济较为发达等中心乡镇,建立了“有站、有车、有专职人员”的区域性专职消防队,并承担了周边乡镇火灾扑救及抢险救援任务,建站、购臵装备、队伍运转经费及人员工资由受益乡镇财政及部分大企业联合承担。与此同时,我们还决定用2至3年时间,积极提请市政府在金山西路和南徐新城新建2个标准型普通消防站,以缓解我市西部和南部地区消防力量不足的矛盾。
(二)强化企业消防队伍建设。由于企业改制,专职消防队伍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在积极引导和鼓励经济条件较好的企事业单位投资建队的同时,必须立足实际,有的放矢发展抓好企业消防队伍建设。“公企合并”是今年我们探索和改进企业消防队建设的一条新路。8月26日,我市消防部门就针对谏壁地区消防力量特点,对谏壁电厂专职消防队力量进行了优化整合,专门签订了《国电谏壁电厂专职消防队并入公安谏壁消防中队合作协议书》,将电厂现有消防车辆及装备资源全部纳入公安消防管理,实行“一支队伍、两块牌子”。要求电厂除购买1辆大功率水罐泡沫消防车装备队伍外,每年还出资50万元并按每- 7 -
年3%的比例增加经费支付给公安消防部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负担,壮大了地方消防力量。
(三)规范地方消防队伍管理。实践证明:“厂建公派”是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管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该模式即由企业出资建设,添臵消防车辆器材装备,由公安消防部队派人管理,并以合同或协议书形式加以巩固。今年4月1日,我市就紧紧抓住某地发电有限公司新建企业专职消防站之机,专门同该单位签订《劳务合作协议书》,确定了“厂建公派”队伍管理模式,要求该公司每年支付90万元给当地消防部门,用于队伍维持。公安消防部门派1名干部和1名士官,落实执勤战备和队伍管理教育工作。从目前队伍运转情况来看,效果非常好,队伍稳定、管理正规,灭火救援战斗力高涨,同时也减轻了企业负担,符合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同时,我们建议对合同制消防队员的管理也采取这种模式,确保队伍稳定正规。
(四)规范市政消防水源建设管理。在市政消防水源建设上,我们认为,近期在完善城市道路水源建设基础上,加强对新建城市道路市政水源建设,同时将工作重点放在中心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上,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完成全市所有中心乡镇市政消防水源建设。中心镇各大主要街道及企业相对密集的地区,必须按照国家规范落实道路消火栓建设。相对偏远或市政管网还没有到达的地区,建立满足实际使用的消防车泵取水码头。同时,我们将
- 8 -
加大同各级规划、建设、自来水等部门单位的横向联系,及时提请政府,在规划城市建设同时同期编制消防规划,调整消防安全布局,确定市政水源建设位臵和要求,确保“同步设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为适应某地经济发展,今后2至3年我们将积极会同市有关职能部门,对沿江经济带和化工密集区进行消防安全专项规划,并实现对某地新区市政消防设施“直供水”。积极提请政府制定出台《市政消防水源管理办法》,明确市政消防水源“建、管、养”责任机制。建议政府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市政消防水源维护保养。规定新建、改建、扩建道路时,未经消防审核,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发给施工许可证,建设单位不得施工,从而在源头上确保市政消防水源建设的质量。
(五)加快消防车辆装备建设。制约消防装备建设发展因素除了政策导向外,更重要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近两年来,某地支队抢抓各种机遇,多方筹措资金2000余万元,发展消防装备,取得一定成效。2005年某地市又根据灾害救援形势需要,积极争取500余万元专项资金,购买1辆防化救援车和1辆32米登高平台车,在装备经费筹集上,某地支队的做法或许有可鉴之处。“3.29”氯气泄漏事故发生以后,该支队迅速向政府作了《关于落实专项经费购买防化救援车的请示》和《关于购买举高消防车的请示》,提请政府划拨专项经费,购买特种车辆。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政府于7月26日专门召开会议研究经费落实,同意由市财政
- 9 -
出资200万元,主要受益的新区管委会出资100万元,由消防部门积极争取社会资源,接受相关企事业单位资助和捐赠,筹集到资金150万元。通过以政府为主,多方筹集资金的做法,既合情合理,也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较好解决了装备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促进了部队车辆器材装备的建设和发展。
总之,如何规划并抓好“十一五”期间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社会抵御灾害事故的能力,既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十分紧迫的当务之急,既要深入贯彻落实第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也要立足实际、开拓创新,进而扎扎实实的做好消防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 10 -
第二篇: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
于洪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012年02月13日7
按照《沈阳市于洪区国民经济和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的“建工业化新于洪,创城市化示范区”的总体发展目标,为进一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功能,推进全区城市化发展进程,结合区情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全区城乡基础设施现状
(一)道路交通设施状况
于洪区是沈阳市陆路交通的主要枢纽。区内现有乡级公路26条,县级公路13条,省级公路3条,国家级公路3条,京沈、沈大高速公路2条,公路总里程453.6公里,拥有高速公路出口7处。“十五”期间修筑硬覆盖村路40万平方米,乡村路网密度0.64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硬覆盖率70%。三环内城区街路总长度265.78公里,路网密度2.75公里/平方公里,道路全部实现硬覆盖,其中:“十五”期间完成了黄海路、长江北街等城市干路改造工程,新建和改造了34条街路,改造小巷55条。启动了南十西路、马三家、造化等8座公铁立交桥建设,使于洪与市区的交通更为顺畅。秦沈高速铁路、哈大铁路等5条铁路穿越全区,沈西大型铁路编组站座落在区内马三家镇。全区现有郊区客运线路21条,行政村通客车率77%,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乡乡通客车。
(二)供排水设施状况
全区三环内城市建成区已纳入城市供排水管网,乡镇及村屯基本建成独立的供水系统,全区自来水普及率95%以上。“十五”期间,全区共敷设排水管线85.3公里,启动了沈阳市西南部甲、乙泵站,使全区排水管线总长度达到240公里,覆盖城市建成区及于洪新城和产业集群地区。
(三)能源通讯设施状况
全区电力资源充足,拥有1座500KVA、4座220KVA和13座66KVA变电所,城乡供电设施完善。现有金山、隆炎等4家热源厂,集中供热覆盖面积1546.02万平方米。燃气普及率90%。
全区居民每百人拥有电话22.3部,互联网用户占全区总人口比重30%,有线电视信号覆盖率100%。
(四)城乡环境状况
全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大气优良天数达301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固废处置率达到90%,在全市率先被授予环境保护模范城区称号。
“十五”期间,全区完成绿化总投资5.47亿元,完成了西北楔绿地、烈士陵园绿地等城市精品绿地建设,城市规划区新增绿地252万平方米,累计植树45万株,建成区绿地率达到52.9%,人均公共绿地30.6平方米。以村屯周边和主要公路沿线为重点,乡村绿化植树25万株,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二、“十一五”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发展重点
总体目标: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建立与基本实现“建工业化新于洪,创城市化示范区”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进入国家生态示范区行列。
(一)发展目标
新改扩建市政道路77条,总长度61公里,城区道路总长度达到326.8公里,路网密度达到3.38公里/平方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800公里,公路密度103.4公里/百平方公里,全部实现村村通油路、通客车。
新敷设供排水管网102.4公里,改造58.8公里。
新建东窑22万伏和观音、北李官、丁香、洞庭4个6.6万变电所。城区绿地覆盖率达到5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1.6平方米。
地表水达到国家4类水体标准,达标率大于75%。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超过300天。
(二)发展重点及项目
1.道路交通方面
配合市政府完成区内城市地铁工程、沈彰高速公路、沈西工业开发大道、沈北工业开发大道、丁香货运枢纽站、燕塞湖跨浑河大桥及G304国道丁香立交桥等重点工程建设。以南里地区、于洪新城和北陵、陵东地区为重点,完成464.6万平方米城市街路新改扩建任务。完成G304、X104国道等18条国、省、县道和19条乡道的新改扩建工程,总里程298.3公里,修建桥梁27座。新建村路190公里。以于洪广场为中心,建设客运场站9处,开辟12条郊区小公汽营运线路和6条城郊小公汽营运线路,使公交运营线路总长度达到230公里。
2.供排水设施方面
启动沈阳市西南排水系统,建设和改造于洪新城至丹霍公路、沙岭至大潘两个区域供排水体系。扩大城市供排水管网覆盖面积,三环内城市规划区全部并入城市管网。建设沙岭、五金产业集群、造化地区供水厂。
3.能源通讯设施方面
加强城乡电网改造,保障城乡生产、生活用电供给。在于洪新城、大潘、造化、北陵、红旗台等地区建设供热能力在20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热源厂,规划建设沈北热电厂项目,提高供热质量和综合利用水平,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90%。积极引进天然气、煤气等清洁高效能源,拓展燃气应用领域,搞好燃气输配管网新建、改造工程,环内建成区实现燃气管网全覆盖。建设覆盖全区各乡镇的光纤骨干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以上,家庭电话普及率达到95%以上。
4.城乡环境建设方面
以建设生态城区为目标,在城市、城镇和农村开展绿化、水系建设。做好沿路绿化景观带及街头公共绿地、单位庭院和住宅小区绿化,采取草坪、优质灌木、乔木三结合进行立体绿化,重点做好浑河滩地、丁香湖公园、二三环沿线景观绿化工程。同时,加强环村林、作业路、沟渠沿线、河滩、荒地植草植树工作。做好仙女河清淤、蒲河改造以及沙岭连塘建湖工程建设,扩大水域面积。建立和完善城市、城镇和工业区生产生活垃圾、废旧原料及设备、“三废”的分类、收集和重复开发利用体系。加强对废水的治理和综合利用,提高揽军、仙女河及北部污水处理厂的污水
处理能力和质量,建设化学工业区、造化污水处理厂,鼓励工业用水、绿化和清洁用水、建筑用水实施中水替换,提高中水利用率。
三、保障措施
(一)科学编制规划,实现有序发展
要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与市相关规划的衔接,做好基础设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专家论证、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争取上级在用地供给、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的支持。
要坚持规划的“法定图则”,提高规划的严肃性和约束力,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检查,严惩低标准建设和违规乱建等行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科学安排项目建设时序,满足城乡发展需求。
(二)拓展投资渠道,保障建设需求
加大各级财政对城市化发展的投入力度,辖区内土地出让金和配套费要全部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财政用于城市建设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要逐年提高。同时,要争取省、市财力对全区城乡重点基础设施的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投资引导和资助作用,确保建设项目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加快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发展环境,凭借区位环境所产生的级差地租优势,获取更大的土地经营收益。建立政府资本融资和债权融资机制,有效盘活存量资产,争取金融部门信贷支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公益设施和产业发展,吸引民间资本和区外资金用于全区城市建设。同时,通过多渠道招商引资、多形式资本运作,促进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职能
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并完善与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管理组织体系。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创新区、街道、社区之间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服务职能,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建立与完善城市管理社会参与机制,鼓励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参与各种维护城市形象、改善城市面貌的活动。
环卫、绿化、城建、交通、执法等部门要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保证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逐步建立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新型城镇管理体制,加快乡镇变街道、村屯变社区的体制改革步伐,集中精力管理好公共、行政和公益性事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建工业化新于洪,创城市化示范区”的重要基础,举全区之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因此,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是全区上下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三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摸清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更好地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市政协成立专项调研组,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的专家学者,通过收集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考察等形式,对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
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成就:
我县现辖9个乡镇,共59个行政村。其中:北郊两乡一镇共18个行政村,南郊五乡一镇41个行政村。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并得到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我县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7.46亿元,同比增长10.8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4元,同比增长8.62。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设计库容为760万立方米的照壁山水库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农牧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投入上亿元,对全县26所中小学危房进行彻底改造;投入265万元,使59个行政村“村两委”和9个乡镇的办公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修建人畜饮水管道720公里,建成水源地24座,村村基本用上了自来水,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农牧民的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提高,投入592万元完成了8所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投入228.1万元重点解决了中心卫生院设备短缺问题,使我县乡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跃居全疆前列;在全疆率先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使广大农牧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城乡道路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全县9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59个行政村80铺设了沥青路,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干道,县乡镇公路为次干道、乡村公路为辐射的道路网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发展,全县有永久性引水渠首3座,临时性引水渠首6座,控制灌溉农田约20万亩,有各级渠道1588公里,配套各级渠系物建筑物2400多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牧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为贯彻中央五中全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市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指出:力争到2010年,把我县、玛纳斯县、芳草湖建成全疆新农村的示范县(农场),建成10至20个示范乡和一批对全疆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村。
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及市委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县委十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力争五年内基本完成全县59个行政村农牧民相对集中的中心村的农牧民居住生活区的改造建设。2006年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水西沟镇、板房沟乡为重点实施农牧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力争完成首批10个试点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改造建设。
目前已编制完成了《我县“十一五”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制定了《我县“十一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细则》和若干新农村建设的专项实施方案,落实改造建设资金5200万元,各项工程正在有序进行。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制约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因素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
(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由于国家和自治区、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县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引水渠首工程每年春夏季受洪水威胁,渠道上下游已建成的拦洪坝、导流堤、铁丝笼子坝都被冲毁,对引水渠首的保护作用较弱,急需加固防洪设施;农田渠道配套及设施还不完善,渠道防渗率较低,其中支斗农三级渠道还有45没有防渗;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灌溉和人畜饮水设施,因缺少资金维修和更新设备,已严重老化,无法满足用水需求。特别是南郊的部分乡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缺乏。
二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短缺。有个别队及牧民定居点的人畜饮水没有解决;乡镇居民虽用上了自来水,但是各乡镇都没有下水工程,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渗坑或直接排进河道,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致使居民饮水不安全;尤其是地处我市上水源的水西沟镇和板房沟乡的生活、生产污水,将直接威协到全市的用水安全。特别是县委、县政府搬迁到板房沟乡后,新县城的建设和发展将使供排水的矛盾更加突出;8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虽已完成,但因后期建设资金未落实,配套建设项目无法完成;各村卫生室条件较差,无法满足当地农牧民的医疗服
第四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
告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2007-12-12 16:25:07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2)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摸清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更好地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市政协成立专项调研组,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的专家学者,通过收集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考察等形式,对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
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成就:
我县现辖9个乡镇,共59个行政村。其中:北郊两乡一镇共18个行政村,南郊五乡一镇41个行政村。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并得到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我县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4元,同比增长。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设计库容为760万立方米的照壁山水库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农牧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投入上亿元,对全县26所中小学危房进行彻底改造;投入265万元,使59个行政村“村两委”和9个乡镇的办公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修建人畜饮水管道720公里,建成水源地24座,村村基本用上
了自来水,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农牧民的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提高,投入592万元完成了8所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投入万元重点解决了中心卫生院设备短缺问题,使我县乡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跃居全疆前列;在全疆率先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使广大农牧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城乡道路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全县9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59个行政村80铺设了沥青路,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干道,县乡镇公路为次干道、乡村公路为辐射的道路网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发展,全县有永久性引水渠首3座,临时性引水渠首6座,控制灌溉农田约20万亩,有各级渠道1588公里,配套各级渠系物建筑物2400多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牧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
要任务
为贯彻中央五中全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市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指出:力争到2010年,把我县、玛纳斯县、芳草湖建成全疆新农村的示范县(农场),建成10至20个示范乡和一批对全疆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村。
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及市委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县委十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力争五年内基本完成全县59个行政村农牧民相对集中的中心村的农牧民居住生活区的改造建设。2006年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水西沟镇、板房沟乡为重点实施农牧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力争完成首批10个试点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改造建设。
目前已编制完成了《我县“十一五”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制定了《我县“十一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实施细则》和若干新农村建设的专项实施方案,落实改造建设资金5200万元,各项工程正在有序进行。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制约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因素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
(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由于国家和自治区、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县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引水渠首工程每年春夏季受洪水威胁,渠道上下游已建成的拦洪坝、导流堤、铁丝笼子坝都被冲毁,对引水渠首的保护作用较弱,急需加固防洪设施;农田渠道配套及设施还不完善,渠道防渗率较低,其中支斗农三级渠道还有45没有防渗;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灌溉和人畜
饮水设施,因缺少资金维修和更新设备,已严重老化,无法满足用水需求。特别是南郊的部分乡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缺乏。
二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短缺。有个别队及牧民定居点的人畜饮水没有解决;乡镇居民虽用上了自来水,但是各乡镇都没有下水工程,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渗坑或直接排进河道,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致使居民饮水不安全;尤其是地处我市上水源的水西沟镇和板房沟乡的生活、生产污水,将直接威协到全市的用水安全。特别是县委、县政府搬迁到板房沟乡后,新县城的建设和发展将使供排水的矛盾更加突出;8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虽已完成,但因后期建设资金未落实,配套建设项目无法完成;各村卫生室条件较差,无法满足当地农牧民的医疗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第五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随着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市不少地方都沿街造房买房落居。我想这也只是符合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民居住集约化吧!而农民居住集约化的目的就是为加强了农户之间的紧密性联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乡村文化,创造了条件,便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谈到农村公共设施我认为其中不少地区的不少农村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
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由于国家和省级、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的原因和县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首先要说的便是池塘,由于时间的侵蚀,老一辈建造的池塘以经变浅而且长满水草,蓄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田的需要,因此每逢下大雨农作物就会受到雨水威胁,而一旦有长时间不下雨又会产生旱情,农民为了能播下种子要么等天下雨要么花钱买水。其次就是引水渠道,这些也都是由于年久失修造成了利用率的下降和渠道防渗率低下,其中有的急需加固和维修;有的地方则需将农田渠道配套设施完善,(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短缺。刚开始由于水体的污染大多数乡镇就连人畜的饮水没有解决,虽然现在乡镇居民绝大多数用上了自来水,但是各乡镇都没有下水工程和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渗坑或直接排进池塘、河道,造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致使居民、农民、牲畜的饮水不安全;这些将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用水安全。
二、缺乏管理和充分利用
在农村里,土地和水、山林地这些公共设施的资源本身有限,再加上不合理的开发、管理和利用因而往往会造成资源得不到科学的充分利用和浪费。如:农民在田间农作物应可以充分利用田间光热水气实行轮作、间作、套种、混播,在水里种植水生作物、养殖鱼和水禽等。而农民却没能挖掘出这些公共设施的资源潜力,从而降低了农村公共设施的资源利用率,达不到增产增收的效果。这些正是由于村干部没有落实到实处,造成农民在技术上、好的想法得不到支持、资源得不到承包,造成一些公共设施的资源无人管理和充分利用。
三、服务化体系十分薄弱。
(一)、农村、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需要进一步加强。
学号:xx 3007011xxx
班级:(10)班
姓名:xxx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乡镇、农村建设的方案等规划编制工作刚刚起步或者还未制定,由于全县村镇乡镇规划的相对滞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长期的规划,为今后新农村及乡镇改造建设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麻烦:大部分农村和乡镇所在地的基础设施功能不够完善;生活居住区相应的供排水和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乡容村貌脏乱差问题突出,各乡镇、农村没有集中的垃圾处理站,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严重。我想这在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乡镇、农村就不会出现了一些情况了。
(二)、公共基础设施的缺乏,制约了各乡镇、农村发展。
生产工具的机械化不光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乡镇、农村的必然发展趋势。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各乡镇、农村、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确保提高各乡镇、农村生产力,促进更多的劳动力转移,彻底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的前提和依据。这样就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规模开展各乡镇、农村劳动力技能的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各乡镇、农村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乡镇、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乡镇、农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然而正是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缺乏才导致各乡镇、农村、农业发展水平的低下,制约了各乡镇、农村发展速度。
(三)、各项事业发展人才的缺乏。
各乡镇、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实用型的人才。如:各乡镇、农村卫生院的落后,缺乏新型高档次的医疗设备和这些设备的操作人员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各乡镇、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二是各项事业发展人才缺乏。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中是需要各类型农村人才,其中包括实用性人才、专业性人才等.实用性人才如:种植、养殖、加工能手,经营创业型、转移输出型、技能推广型、传统工艺型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等。专业性人才应涉及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环境保护、农业、规划、法律等领域。农村实用性人才应集中在农业生产、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等领域,规划、法律方面。农村各类型人才的缺乏和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快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必须定制和输送各类农村人才。
(四)、制订人才激励政策,引导各类人才。
由于农村物理条件和物质条件差等原因,大多数都多人不愿意长期在农村工作下去,因此农村是一个极度缺乏人才、技术水平落后的地方。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首先要制订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尽量提高农村物理条件和物质条件,以便吸纳对农村有用的各类型人才到农村及乡镇工作,其次,就要与相关部门签订各类人才的输送机制,为农村输送大量农村实用型人才。
(五)、充分依靠群众,发挥主体作用。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政策的引导,而且还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因为农民才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人。因此,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广大农民自发的为农村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尽一份力。政府和村干部在工作中,要坚持以群众的工作为基本原则,尊重广大农民群众意愿,注意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在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制订好长远农村、乡镇发展规划,要围绕人民群众需求进行策划,充分征求和采取农民群众好的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农民自愿自主创业致富建设项目,政府要在技术和资金予以帮助和引导,通过以补助、贷款、以物抵资、提供技术信息等方式,引导农民帮助农民,共同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